绩效管理审计重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21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审计工作的工作量也水涨船高,在审计工作中绩效审计是一个重点方面,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止步不前。但是现在我国逐渐认识到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绩效审计是公众对公共资金的一个重要监管方式,也是我国不断的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重要体现,在所以发展绩效审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能对资金实现良好的管理。完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途径就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绩效审计的历史

绩效审计的概念来源于发达国家1940-1950年间,在这个时间欧美国家已经开始进行了绩效审计的工作,并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实现了财务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共同发展的一个全新局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实际的地位不断的上升,有些政府已经把审计的核心工作转移到了绩效审计上,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也把绩效审计放在了审计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技术审计的过程中,开展审计工作的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国也是较早一批接触到绩效审计的一批国家,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发展较为缓慢,绩效审计仅仅应用到了发达地区和一些公共资金的管理上,还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新型审计工作的要求。

2 绩效审计的目标

绩效审计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特殊的审计方式,审计工作通过技术手段验证生产活动是否达到了活动的期望值,审计工作中任何审计目标都有相对明确的审查目标。这是审查的前提的条件,必须有目标才会尽心审查工作。我国现在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公共自己浪费严重,国有资产流入国外和民间等,在审计的工作中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根据资金成长的要求,采用绩效审计是财政工作具体和人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财政审计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5个要点:

第一、需要健全相应的绩效审查的基础建设,强化资金的内部管理,通过资金的透明性。

第二、以审计财政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规范财务管理,提高审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三、利用绩效审计的手对岸揭示财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现象,才发挥资金管理的游戏,提高资金的审计力度。

第四、提高应评价系统为核心的审计方法,利用财政资金的绩效作为引导,把大量的资金引入更好的收益中,发展资金得做用,提高资金的利益的尽可能的放大。推动资金的良性发展和增收。

第五、以服务的最终的目的,绩效的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是对资金的服务制度,通过对资金的审计,为我国的资金的持有者提供合理的资金决策依据,在资金的管理上,与绩效设计工作相互帮助。利用审计的功能,为企业提高资金的效益,同时资金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现在评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即通俗的将就是坚持政府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支出效率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也是考核政府的重要依据。经济性评估反映政府树立成本的意识,节约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多办实事、好事;效率性评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评估反映工作最终结果,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成,人民和社会是否满意。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从我国实施情况看,财政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公共资源支出经济性审计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掌握影响公共资源支出绩效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节约上。二是全面财政绩效审计阶段,即提高阶段。该阶段要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审计国情的财政绩效审计制度,将初级阶段的无体系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成为适应中国审计体制的全新绩效审计模式。三是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绩效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

3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估一个政府的绩效,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在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那么,财政审计就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的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我国财政公共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重点解决各地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问题;二是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农业这种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等。

在上述财政绩效审计内容中应该确定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以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为审计重点。实施行政运行成本审计要关注与运行成本相关的事项进行审查,科学系统的评价绩效性,并拓展到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将绩效审计的成本转化为管理的成果,抑制行政运行成本的超计划增长。二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为审计重点。要始终坚持“管理出绩效”的思想,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的目标。

4 总结

在财政资金的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含我国绩效审计发展速度缓慢,我国绩效审计工作引入时间早但是先仅在以下发达城市使用,附带率不高。不适宜全国财政资金的审计工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做好绩效审计的普及工作。这样资金的审计过程中就能完成在很多领域上新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在公共财产的领域绩效审计能够在这类资金的管理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保护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的收益,同时防治非法挪用公共资金的现象,保护公共资金真正的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加快审计工作的进行,完善审计工作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2)

新公共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英国和美国,是一次对公共部门管理和组织的深入性改革,这场改革被认为是公共典范的改革,为西方公共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也促进了西方审计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论述了公共管理下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之下,提出一些有关我国绩效审计的观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绩效管理理念引起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并逐步在预算管理中应用。

一、新公共管理为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

政府管理引入了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绩效审计这个工具和手段,着手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倡导改革民营化与市场化,提倡建立有限政府。我国绩效管理实践与创新要运用管理理论,如组织平衡理论、激励理论与目标管理理论等,采用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提出,主要在《管理的实践》中用作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理论具有相似性,标杆管理理论同样重视目标的建立。标杆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和战略联盟、企业流程再造一同用在管理学方面。全面质量管理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Feigenbaum博士。和质量管理不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归入质量管理内,提倡组织的中心是质量,重视全员参与,大力教育与培训全员。复兴方案公司总裁Norto与哈佛Kaplan一同发表了一片文章-《平衡记分卡――绩效驱动指标》。绩效审计中的绩效指标设置的基础是绩效考核或评估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绩效考核内容是复杂的,同时包含复杂绩效内容的绩效指标也必然不是简单的。改革开放以来,绩效审计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各项事业的优化组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开展政府绩效审核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绩效管理缺乏规范化的准入制度,竞争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缺乏能够支撑公共服务的竞争性机构,政府公务人员竞争意识不强,工作质量差,服务期望小。政府没有形成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政府绩效评估缺乏规范化的评价程序,随意性较大,只是停留于表面评估结果中,无法实现客观、公正,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产生了腐败行为。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是没有提供相应的法规保证,流于表面,无法满足法制化的要求。政府缺失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信息公开较抽象,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存有许多问题,公开信息方面受到各种歧义与争议,甚至没有规定有关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估监督机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注意到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付出了多番努力,也颁布了各种法律条文,从多种层面开展不同形式的反腐倡廉,然而,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

三、新公共管理对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加强审计宣传

近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审计宣传工作,强化落实审计宣传坚持工作,一起加强审计成果利用力度,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拓宽审计影响,是满足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并将其归入审计工作议事日程,经常坚持抓。审计宣传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审计宣传反映了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主要途径,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精神激励、和舆论导向等重要手段。我国应格外重视审计宣传工作,突出宣传工作的主体地位,配合审计业务工作,让两者共同部署,共同安排,确保审计工作落实到哪里,宣传报道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始终贯穿审计工作。审计宣传工作要深化内容,突出重点。审计宣传工作的创造性要增强,我国在结合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展开素材的挖掘,广泛宣传学习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好经验与新举措,宣传报道工作反映模范事迹与先进典型,也宣传报道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审计查处问题,进行的整改落实情况,此外也宣传报道审计机关强化审计业务管理,实现审计业务工作不断发展的新成果等。审计宣传方式要改进,实行目标管理。我国要结合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使系统内宣传和系统外宣传相互结合,同时,也要结合业务宣传和自身建设宣传,使审计宣传工作呈现制度化与经常化,提升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广泛性。审计宣传工作要强化培训交流,提升写作水平。审计宣传工作要认真开展组织信息写作学习培训活动,确保具有较高的信息质量。我国要抓好审计书刊的证订工作。审计书刊承载着审计工作,有助于了解审计工作动态,要充分重视审计书刊的征订工作,确保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我国定期制定详细的制订年度刊物,用来指导征订计划工作,有效分解征订发行的指导任务,落实到各股室和个人,确保目标责任的细化,并将发行工作归入岗位考核范畴内,提升审计人员对发行工作的责任感。

(二)完善立法体系,建立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依据

政府绩效审计需全面推进,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认识。绩效审计认识非常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审计内容、被审计领域与审计项目中的空白。基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整合审计力量,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按照具体的规划执行工作。当前,需要解决突出的问题,改革组织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审计人才职业化道路与开发规律,完善审计机制,如审计机制中的人才的准入、培训、培养、考评等环节需不断完善,保障各类绩效专业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促进绩效审计事业更好地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其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较强的独立性与较高的权威性),发挥国家宏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范围广泛,包含所有的权力部门,从宏观角度看,需改进规制,完善政策,使用监督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受托经济责任具有不同的审计主体。社会审计特点表现在审计内容上,突出了相对约束性与双向独立性等,多应用在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总之,坚持“谁投资、谁监督”原则,在政府审计的指导下构建绩效审计,此外,坚持社会审计与财务审计。财务审计多重视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在本年度内开展的经济活动,审视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主要针对某一具体时段或事项,目的是为了监督审计对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遵守财经纪律。“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有效贯彻绩效审计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反而出现了背离社会诚信、损失浪费等矛盾性问题。政府绩效审计内容需拓宽细化。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多元化特征,要基于此特征,协调审计机关内部,从外资、财政、资源环境等领域协同专业审计部门落实绩效审计工作。政府要尽快构建绩效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深刻影响了绩效审计。绩效预算制度的构建将促使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预算编制环节应引入绩效。政府绩效审计公信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要基于法律高度,清楚绩效审计要素与有关内容,提升政府、社会的信任感与威望。

(三)其他对策

政府要提高重视力度,加强舆论监督。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必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政府要加强与绩效审计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法律依据为效益审计开展提供了关键与保证,要求构建健全的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一定要按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要求,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的规章与法规,确保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要结合传统审计,提前搞好审前调查,有效利用内控制度评价,评估审计风险,探究对效益审计造成影响的因素,制定审计范围与重点。政府要通过调查表、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审计指标内容包含对社会效益的评价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审计队伍建设需要增强,建立由专家组或科研爱好小组组成的审计团队,搭建审计平台,整合审计资源,通过以网络、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实现对审计交流平台的构建,构建审计资源数据库。政府要注意到全社会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以点带面,搞好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

结束语

我国政府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中普遍存在制度缺失现象。审计宣传工作要走进来,走出去,结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针对性地指导审计干部落实信息宣传工作。可采取审计公告的方式,不断披露绩效审计结果信息,借助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确保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绩效审计质量意识和专业能力。相较于国外质量管理部门较早地引入绩效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成熟的状况,我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仍处于有待完善的发展阶段。总之,我国绩效审计工作还有许多路要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夏先德.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制度机制创新[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5):10-13.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3)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我国财政管理模式进入到收入和支出并重的阶段,开始着手财政支出绩效问题,财政部2009年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11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十又指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将绩效观念贯穿于财政管理各方面;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十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绩效审计理念将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明确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重点,互相吸取经验。

一、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有关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有关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三)关注重点的差别

首先,绩效审计对于经济性的关注程度比绩效评价高,绩效审计会关注在现行国家财经制度境遇下,实现既定目标的投入是否合理;其次,绩效审计还会对财政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而绩效评价不关注这些方面,绩效评价更关注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问题。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对财政资金的一种有效监管,绩效评价相当于是一种内部监管,而绩效审计是一种外部监管,一般绩效评价在前,绩效审计在后,绩效审计可以充分使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如果在绩效评价前进行绩效审计,一般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会直接使用绩效审计结果,不再单独组织绩效评价,因为绩效审计相对于绩效评价更加严格。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因为绩效审计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覆盖财政资金,所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做为对资金监管的补充和完善,通过绩效评价来衡量资金的效益,并对资金的安排做出调整,促使预算单位合理申请和使用资金。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沟通,规避资源的浪费风险,对于重点资金可以先进行绩效评价再进行绩效审计,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非重点资金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可以尽量不要重叠,加大绩效评价或绩效审计的覆盖面,争取做到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管理。

参考文献:

[1]本报通讯员.继续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研究健全绩效评价标准[N].中国审计报,2011-01-31.

[2]施青军.政府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差异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3]刘敏,王萌.浅议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J].财政监督,2015(15).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4)

新公共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英国和美国,是一次对公共部门管理和组织的深入性改革,这场改革被认为是公共典范的改革,为西方公共管理部门,特别是政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也促进了西方审计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论述了公共管理下对我国绩效审计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之下,提出一些有关我国绩效审计的观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后,绩效管理理念引起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并逐步在预算管理中应用。

一、新公共管理为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

政府管理引入了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绩效审计这个工具和手段,着手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倡导改革民营化与市场化,提倡建立有限政府。我国绩效管理实践与创新要运用管理理论,如组织平衡理论、激励理论与目标管理理论等,采用管理方法。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提出,主要在《管理的实践》中用作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理论具有相似性,标杆管理理论同样重视目标的建立。标杆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方法,和战略联盟、企业流程再造一同用在管理学方面。全面质量管理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Feigenbaum博士。和质量管理不同,全面质量管理追求质量管理的更高境界,将组织的所有管理职能归入质量管理内,提倡组织的中心是质量,重视全员参与,大力教育与培训全员。复兴方案公司总裁Norto与哈佛Kaplan一同发表了一片文章-《平衡记分卡――绩效驱动指标》。绩效审计中的绩效指标设置的基础是绩效考核或评估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绩效考核内容是复杂的,同时包含复杂绩效内容的绩效指标也必然不是简单的。改革开放以来,绩效审计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为国家各项事业的优化组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开展政府绩效审核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绩效管理缺乏规范化的准入制度,竞争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缺乏能够支撑公共服务的竞争性机构,政府公务人员竞争意识不强,工作质量差,服务期望小。政府没有形成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政府绩效评估缺乏规范化的评价程序,随意性较大,只是停留于表面评估结果中,无法实现客观、公正,非规范化,导致评估产生了腐败行为。部分地方政府虽然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但是没有提供相应的法规保证,流于表面,无法满足法制化的要求。政府缺失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信息公开较抽象,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存有许多问题,公开信息方面受到各种歧义与争议,甚至没有规定有关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政府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估监督机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人注意到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付出了多番努力,也颁布了各种法律条文,从多种层面开展不同形式的反腐倡廉,然而,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

三、新公共管理对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加强审计宣传

近些年,我国非常重视审计宣传工作,强化落实审计宣传坚持工作,一起加强审计成果利用力度,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拓宽审计影响,是满足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并将其归入审计工作议事日程,经常坚持抓。审计宣传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审计宣传反映了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主要途径,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精神激励、和舆论导向等重要手段。我国应格外重视审计宣传工作,突出宣传工作的主体地位,配合审计业务工作,让两者共同部署,共同安排,确保审计工作落实到哪里,宣传报道工作就延伸到那里,始终贯穿审计工作。审计宣传工作要深化内容,突出重点。审计宣传工作的创造性要增强,我国在结合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展开素材的挖掘,广泛宣传学习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好做法、好经验与新举措,宣传报道工作反映模范事迹与先进典型,也宣传报道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审计查处问题,进行的整改落实情况,此外也宣传报道审计机关强化审计业务管理,实现审计业务工作不断发展的新成果等。审计宣传方式要改进,实行目标管理。我国要结合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使系统内宣传和系统外宣传相互结合,同时,也要结合业务宣传和自身建设宣传,使审计宣传工作呈现制度化与经常化,提升宣传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与广泛性。审计宣传工作要强化培训交流,提升写作水平。审计宣传工作要认真开展组织信息写作学习培训活动,确保具有较高的信息质量。我国要抓好审计书刊的证订工作。审计书刊承载着审计工作,有助于了解审计工作动态,要充分重视审计书刊的征订工作,确保早动员、早部署、早安排。我国定期制定详细的制订年度刊物,用来指导征订计划工作,有效分解征订发行的指导任务,落实到各股室和个人,确保目标责任的细化,并将发行工作归入岗位考核范畴内,提升审计人员对发行工作的责任感。

(二)完善立法体系,建立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依据

政府绩效审计需全面推进,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认识。绩效审计认识非常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审计内容、被审计领域与审计项目中的空白。基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整合审计力量,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按照具体的规划执行工作。当前,需要解决突出的问题,改革组织制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审计人才职业化道路与开发规律,完善审计机制,如审计机制中的人才的准入、培训、培养、考评等环节需不断完善,保障各类绩效专业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促进绩效审计事业更好地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其具有强大的强制性、较强的独立性与较高的权威性),发挥国家宏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范围广泛,包含所有的权力部门,从宏观角度看,需改进规制,完善政策,使用监督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受托经济责任具有不同的审计主体。社会审计特点表现在审计内容上,突出了相对约束性与双向独立性等,多应用在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中。总之,坚持“谁投资、谁监督”原则,在政府审计的指导下构建绩效审计,此外,坚持社会审计与财务审计。财务审计多重视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在本年度内开展的经济活动,审视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主要针对某一具体时段或事项,目的是为了监督审计对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遵守财经纪律。“一体两翼”政府绩效审计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有效贯彻绩效审计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反而出现了背离社会诚信、损失浪费等矛盾性问题。政府绩效审计内容需拓宽细化。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多元化特征,要基于此特征,协调审计机关内部,从外资、财政、资源环境等领域协同专业审计部门落实绩效审计工作。政府要尽快构建绩效预算制度。国家预算制度深刻影响了绩效审计。绩效预算制度的构建将促使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预算编制环节应引入绩效。政府绩效审计公信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我国要基于法律高度,清楚绩效审计要素与有关内容,提升政府、社会的信任感与威望。

(三)其他对策

政府要提高重视力度,加强舆论监督。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必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重视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政府要加强与绩效审计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法律依据为效益审计开展提供了关键与保证,要求构建健全的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一定要按照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要求,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的规章与法规,确保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要结合传统审计,提前搞好审前调查,有效利用内控制度评价,评估审计风险,探究对效益审计造成影响的因素,制定审计范围与重点。政府要通过调查表、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审计指标内容包含对社会效益的评价与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审计队伍建设需要增强,建立由专家组或科研爱好小组组成的审计团队,搭建审计平台,整合审计资源,通过以网络、论坛、座谈会等形式实现对审计交流平台的构建,构建审计资源数据库。政府要注意到全社会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以点带面,搞好绩效审计的试点工作。

四、结束语

我国政府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中普遍存在制度缺失现象。审计宣传工作要走进来,走出去,结合“传、帮、带”等多种途径,针对性地指导审计干部落实信息宣传工作。可采取审计公告的方式,不断披露绩效审计结果信息,借助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与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确保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绩效审计质量意识和专业能力。相较于国外质量管理部门较早地引入绩效管理手段、绩效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成熟的状况,我国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仍处于有待完善的发展阶段。总之,我国绩效审计工作还有许多路要走,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夏先德.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制度机制创新[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5):10-13.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审计机关也逐渐认识到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绩效审计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实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资源实行有效监督的需要,是国家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正确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需要,也是促进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国际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趋势。但如何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尝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特别是如何掌握其审计重点,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作一下初步探讨。

一、绩效审计的发展背景

绩效审计,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其政府审计就开始进入了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并存的现代审计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许多政府国家审计将绩效审计放在突出的位置,有的国家审计机关甚至拿出三分之二力量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方式,开展绩效审计活动。目前,我国只在审计署和一些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和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开展了绩效审计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资金绩效性高度关注的要求。

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任何审计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这是确保每项审计工作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根据《规划》关于绩效审计“以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绩效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总体要求,财政绩效审计的目标应该是绩效审计总体目标在财政审计中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体现。具体讲,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目标通常大致情况下包括5个方面:一是一检查内控制度有效性和健全性为基础,强化内部控制的管理;二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线,规范财政管理;三是以揭露财政管理体制缺陷、损失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为重点,堵塞漏洞;四是以评价财政资金绩效为核心,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五是以服务为目的,提供科学详细的决策依据。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现在评价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实现程度,即通俗的将就是坚持政府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支出效率是否高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也是考核政府的重要依据。经济性评估反映政府树立成本的意识,节约开支,用有限的资金多办实事、好事;效率性评估反映政府的投入产出比;效果性评估反映工作最终结果,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成,人民和社会是否满意。因此,审计机关应当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

从我国实施情况看,财政绩效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公共资源支出经济性审计阶段,即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应立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掌握影响公共资源支出绩效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围绕“经济性”,重点放在财政资金的节约上。二是全面财政绩效审计阶段,即提高阶段。该阶段要在“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审计国情的财政绩效审计制度,将初级阶段的无体系财政绩效审计发展成为适应中国审计体制的全新绩效审计模式。三是升华阶段即基于提高阶段的全面的效果性财政绩效审计。中心内容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最终体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的吻合性或接近度。

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及重点

财政审计是考核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估一个政府的绩效,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在目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那么,财政审计就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的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我国财政公共支出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调节领域支出,重点解决各地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问题;二是公共投资领域支出,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自然垄断产业,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农业这种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等;三是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包括公共预算保证的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四是政权建设领域支出 ,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部门和机构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6)

二、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现实基础

(一)合规性问题呈现减少的趋势,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近年来,海关构建风险管理机制,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加强职能监控和检查,有效控制了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专门审计监督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海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督察等监督工作,发现和查处了大量违规情事。从审计监督的结果看,商品归类、减免税等领域的合规性问题呈下降趋势,发现的问题多涉及新的商品以及非海关审批权限所致,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结合部”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海关内审体制不断规范健全,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近年来,海关相继出台了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督察、内部控制等内审领域的署级规范,海关内审的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不断创新,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关内审法制、组织、评价、队伍体系,为开展海关内部绩效审计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三)各领域逐步形成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内审部门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要运用相关领域的考核评价指标,一方面评估考核评价指标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在当前海关系统,有的部门已经建立了或正在研究制定本领域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逐步予以完善。这些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的确立,为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了检查评价依据和权威标准。(四)海关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5年,海关开始探索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在前期试点和学习先进审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海关自身特点,于2007制定了《开展海关管理审计的指导意见(试行)》,用以指导全国海关的绩效审计工作。经历了最初的试点后,至2012年,已对多个海关开展了管理审计,另外,许多绩效审计的要求分散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业务督察的相关规定中。通过绩效审计实践,海关基本理清了开展绩效审计遇到的主要问题,取得了一定经验。2013年,海关内审工作目标中,增加了绩效管理的标准,要求在内审工作中,围绕绩效管理要求,检查资金使用、进出口监管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首先,存在“依法行政”教条化的倾向。目前,海关已经从1998年腐败案件的阴影中走出,在十六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很好地发挥了各项职能,但是与此同时,有的执行者,甚至于有的管理层又走进了“机械执法”的误区,有的认为海关就是执行部门,只需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实现工作目标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效率、效益的问题,投入成本与实际产出是否成比例不是海关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还不统一,一方面,我国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有的理论著作甚至是纯粹翻译国外的著作,同时冠以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绩效审计等全新的名字,还提出了“5E”、“6E”等诸多内容,而对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符合我国政府管理实际情况的绩效审计理论,则是较少涉及;另一方面,深圳市、浙江省的政府绩效审计走在了前列,其实务做法具有指导意义,但至今未形成一套国家颁布的绩效审计准则,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家对绩效审计理解的不一致。再次,有的审计人员对开展绩效审计有“畏难情绪”,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评价时,往往难以找到问题的依据,最终的结果是相关不良绩效的问题作为审计建议提出,内部审计人员也多由此对开展绩效审计产生“畏难情况”,希望能在相关规定完善后再开展绩效审计。(二)绩效审计机制不健全首先,绩效审计制度不健全,限制了包括海关内部绩效审计在内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家都在摸索着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多少成文的规定,《审计法》及相关规章也主要是针对财务审计和法规审计而做出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考虑绩效审计的特殊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07年实施了《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效率性审计》等关于绩效审计的内部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做出了一些原则的规定,但是这些准则一方面由于机构的原因,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地位,只能供海关参考,另一方面其规定较为原则和理论化,对绩效审计具体操作实施的指导性并不大。海关总署自2005年至2007年在海关系统开展了绩效审计(管理审计)试点,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了指导意见,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但由于无成熟审计程序和标准可以借鉴,该意见并没有对海关绩效审计的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的获得予以规定,因此,该意见对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理念启蒙作用远大于其实务指导作用。其次,绩效审计的开展方式有待明确,审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它在审计方式和审计方法上与传统审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关目前的审计还大多停留在合规性审计阶段,使用的审计方法多为报表审查法、流程记录检查法等方法,并不能充分揭示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亦无法对绩效问题做出有效的评价。(三)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不同部门对某一项业务的考核有重复,都根据自身监控范围制定了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计算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指标计算结果出现差异,内审部门在使用相关指标时,被审计单位常常提出异议,有时会出现内审部门无法做出评价或做出的评价难以得到被审计单位认可的情况;另一方面,指标应用的公信力有待行政高层的确认和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各部门的考核指标在本业务领域的适用比较顺畅,但内审部门在把相关指标整合成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情况时,则需要得到行政高层和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等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在现行行政体制下,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协调、逐步推进的工作。(四)现有海关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首先,绩效审计师需要具有较强的资料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评价能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这就对绩效审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海关内审部门作为海关一个新生部门,内审人员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其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评价水平离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差距。其次,海关对内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的培训还需加强,近年来,海关系统每年都要举办内部审计培训,主要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题目开展内审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工作任务的布置,合规性审计的方法和技巧,并没有针对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再次,绩效审计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绩效审计师需要经过海关多个岗位的培养,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管理、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海关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养缺乏长远的规划,对绩效审计师与传统审计师的区别没有研究,这种缺乏人才储备和规划的情况都不利于今后海关内部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7)

绩效审计最初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在传统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审计类型。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由此绩效审计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各国政府审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绩效审计发展较晚,目前仅在深圳、青岛等地区进行了尝试和重点探索,大部分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合规性审计方面。为了促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绩效审计已被审计署定位为我国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

1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有效履行外汇局职责的需要。外汇局承担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市场监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管理等基本职能,对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汇局及其各分支局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强调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全面反映履职情况的效率。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和外汇管理工作复杂性的进一步提升,合规性审计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在对财务、资金、业务工作进行合法、合规、真实性检查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对各项工作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以督促外汇局高效履职。

(2)开展绩效审计是实现外汇局职能和运作机制转变的需要。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2010年外汇局提出从重审批转变为重监测分析、从重事前监管转变为强调事后管理、从重行为管理转变为更加强调主体管理、从“有罪假设”转变为“无罪假设”以及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的工作要求,外汇局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局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履行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运作机制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3)开展绩效审计是外汇局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需要。对外汇局各分支局而言,其工作目标以及可运用的资源大部分是既定的。在有限资源下,如何科学配置资源、高效完成工作职责是各分支局关注的重点内容。传统合规性审计主要解决“对或不对”的问题,绩效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合规性审计中是与否、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对单位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重点关注达到既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资源投入最少化或既定资源投入是否做到了产出最大化,即重点解决“好或不好、能否更好”的问题。随着外汇局内控制度的逐渐完善,业务操作日益规范,审计的监督职能客观上要求向绩效审计升级,发挥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此外,开展和实施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对权力滥用导致腐败的监督作用,进一步促进外汇系统工作的开展。

2目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外汇局内审部门对绩效审计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总体而言,目前外汇局系统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运用还处在初步发展的程度。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绩效审计理念与认识不足。对绩效审计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仍停留在合规性审计方面,观念更新不够,难以跳出原来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多数仍然采用清单对照式的审计方式,对审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审计的优势和重要性。二是对绩效审计的理解过于复杂化,认为一定要设计一套包罗万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公式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绩效评分和划分考核等级,此种认识没有达到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管理的审计目的。

(2)缺乏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标准。通过比较发现,凡是绩效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规范制定得也较为完善。2003年6月美国审计总署新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最后两章分别是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对相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英国审计署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为审计署开展效益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澳大利亚早在1901年的《审计法》中就有对绩效审计的规定,赋予审计署“项目审计”的权利,到1979年修订该法律时正式授权审计署对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绩效审计。瑞典也制定了效益审计准则与效益审计手册等。相比较而言,绩效审计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人民银行总行和外汇局总局均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对绩效审计的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等缺乏明确规定,既没有评价标准,也没有操作性的指导文件。此外,外汇业务较为庞杂,涉及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外汇执法等各个领域,各个审计项目对最终工作目标的要求差别很大,造成外汇系统基层管理机构难以寻到合适的突破口。

(3)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尚不能有效满足绩效审计的需要。绩效审计不是简单的清单式审计,在工作要求上明显高于传统合规性审计,既要对工作内容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更要对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工作效率进行客观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绩效审计人员既要熟悉常规审计流程和财务知识,更需要熟悉被审项目的工作目标、工作秩序、工作重点难点等各方面情况,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信息系统电子化技术,还要成为外汇各项业务的专家,成为一名外汇系统的全才、通才。目前,外汇系统的内审人员大多由原稽核人员转岗而来或者仍处于兼岗状态,缺 乏绩效审计相应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因此要完全达到绩效审计的高要求存在一定困难。

3探索开展绩效审计的解决方案

(1)确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由传统合规性审计顺利过渡到绩效审计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绩效审计不仅是一种审计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效履职。这就要求绩效审计人员在检查工作步骤是否规范的基础上,更要深入到具体的业务层面进行评价,从宏观角度考察被审计项目资源利用与目标实现的最大公约数问题。此外,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对被审计项目的简单评分或划分等级,因此在审计方法使用方面,要从审计目标出发,针对各个审计项目选择客观、合适的审计方法。

(2)建立与完善外汇局绩效审计法规与相关制度。国际上绩效审计实践表明:建立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准则和相关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其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规不健全,既缺乏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当前绩效审计工作一是要建立外汇局绩效审计指导意见,对外汇局绩效审计的对象、目标、原则、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审计标准、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审计报告等进行总体指导和明确规范,为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提供基础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使绩效审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束,从而真正实现绩效审计推动工作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8)

其次,绩效审计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随着各地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充和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教学运转、科学研究、行政开销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绩效审计可以在开展校内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的审计资料,以及各院、系、部的年度考核情况,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及其他各类专项经费投入的合理性做出绩效评价,对领导科学决策、学校规范管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效益低下现状,是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后,绩效审计是地方普通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是内部审计纵深发展的必然走向。在地方普通高校资金渠道拓宽、自主办学能力日益提高的今天,高校的资金进、出金额越来越大,事业支出项目越来越复杂多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规模大幅增加,银行贷款规模增大,社会公众对资源管理参与意识增强,地方普通高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绩效审计必然成为群众民主监督的一个平台,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无论从审计事业的发展还是高教事业的发展都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地方普通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障碍

1绩效审计起步晚,经验少

1983年我国恢复审计制度后,绩效审计才被提上审计日程,比国外绩效审计的兴起整整晚半个世纪,而且起步阶段只是在企业小范围实施。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也很晚,且在理论研究之初仅限于对国外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介绍和引入,到目前阶段的研究也存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完善性的问题,实践上还未形成被统一认可的程序和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在绩效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可供参考的实务经验,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更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绩效审计发展。

2绩效审计指标繁,考核难

绩效审计指标分为国家绩效标准、行业绩效标准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属于非营利事业单位,兼有教育、科研、服务等多种社会职能,其绩效考核涉及教学质量、科研项目、社会效益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表面或潜在的指标项目,内容繁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收集和计量有很大的难度。而把这些指标用来作为内部绩效考核,就更加困难。也正是鉴于这种复杂性,业内有“绩效审计不适宜在高校全面实行”的说法。

3审计人员素质低,意识薄

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审计专业理论的同时,兼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也是新的考验。普通高校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低下的问题,对学校的发展、管理工作创新意识都很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4管理部门不重视,推行难

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政府控制逐渐走向政府监督,但目前政府并不以高校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管理层的领导业绩,管理层囿于长期以来的办学观念,侧重于关心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在校生安全等问题,只要有财政拨款,有自主筹资能力,学校资金充足即高枕无忧,对各部门实际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却关心不多,对绩效审计能为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重大意义不能充分认识,绩效审计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充分重视,给绩效审计的推行带来困难。

地方普通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策和建议

基于现阶段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和阻力,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不必拘泥于绩效指标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学校自身的绩效管理水平,而是应该按照绩效审计本身的发展历程在地方普通高校走出一条适合学校本身的绩效审计之路,这对我国高校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体系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和审计人员有必要认真研究绩效审计自身的发展历程,探索如何使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这块土壤上产生和发展,思考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

1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地方普通高校管理者和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绩效审计的推行,需要地方政府审计机关牵头,利用多种渠道如研讨会、论坛等方式广泛宣传绩效审计,对所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方面的培训,鼓励地方高校审计部门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绩效审计课题的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绩效审计在地方普通高校推行的现实意义,使绩效管理、绩效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2结合绩效审计的特点,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属于审计学的范畴。高校的内部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法,也包括核算、分析信息的程序步骤,还包括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任何高校的管理者都希望在高效的控制方式下,有可靠的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供参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缺陷。绩效审计是衡量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化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地方普通高校有必要结合绩效审计的注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特点将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

3以财务审计和其他日常审计工作为基础,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绩效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连接审计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作评价,而且要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作评价,要求审计师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审计力量相对薄弱,独立性不强,其绩效审计不能脱离财务收支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日常审计项目,方法上也不脱离传统的会计资料审阅、相关人员访谈、数据统计分析、审计建议评价等程序性方法,树立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每个审计项目中去的理念,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

4在日常审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推进绩效审计的探索

在日常审计过程中,高校审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专项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试点项目,同时要考虑该项目在学校的影响力,考虑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还要考虑审计难度,因此依然要归结到和财务审计的结合上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此举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同时有利于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绩效审计方法,向学校管理层展示所取得的审计成果和绩效审计发挥的作用,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对于已完成的审计项目,不妨跟踪检查绩效报告的执行情况,注意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提出的建议是否能够采纳,不能采纳的审计建议要具体分析是建议不具操作性还是执行单位找到了更适合的措施,或者是客观情况导致建议不适用,在总结的基础上修正绩效审计建议,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部门工作质量,达到绩效审计的真正目的。

5根据地方普通高校本身的特点,建立分层绩效审计体系

高校一般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由于二级学院、三产企业、职能部门的增多,权利日益分散,为促使经济活动有序运行,对各级经济责任人和管理人员是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经济责任,保证学校经费投入与产出的质量和效益,有必要进行分层绩效审计。这种层次可以从审计信息层次的深浅来划分,也可以从学校的机构层次来划分。笔者观点,地方普通高校的绩效审计按机构层次划分更为科学。学校的机构层次可以分为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院系、研究机构、处室和学院下属的系、部、科室。审计可根据各机构层次的特点探索建立可计量的绩效审计指标,例如:根据学校对各学院投入的经费与学院为学校创造的效益的比值等,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教学科研评价和学校的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比值评价,由少到多,由点及面,逐步修正,建立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分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下年度部门经费下达和工作部署的参考依据。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当下,大多地方普通高校的审计人员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岗或从财务部门抽调,并与本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单一、审计视野狭窄,作为不重要的行政部门,经费安排少,培训力度不够,人员素质有待大力加强。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2-0030-05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流内容,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外汇管理部门,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发展潮流和依法履职、科学治理的需要,推进内审工作加快转型,实现由“查错纠弊”为主的合规性审计向以“增值提效”为主的绩效审计转变,更好地发挥内审的监督、评价和改进作用,已成为外汇管理内审内控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基层外汇局履职特点和业务实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制度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的定义及重要意义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其定义一般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不同,绩效审计具有灵活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根据绩效审计的内涵,外汇管理绩效审计可以定义为:围绕外汇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既定的绩效审计标准,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的管理措施、管理活动、管理结果和管理目标进行检查、分析与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外汇局全面、规范、科学、高效地履行外汇管理职责。

(一)绩效审计是外汇管理业务规范发展的内在需要

以2007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分支机构内控监督工作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外汇局系统建立健全了以合规性为主,内外结合、纵横结合的内审内控体系,内部监督检查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方式方法日臻完备。经过多年的合规性审计和内控监督检查,外汇局分支机构在履行职责中的违规行为和不规范操作问题日益减少,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已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以“查问题、追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合规性审计显然已不适应外汇管理业务自身发展需要,审计的重点应转向“评效果、提建议”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审计上来,督促外汇局分支机构不仅依法履职,也要科学履职、高效履职,这样内审对各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绩效审计是督促基层分支局落实上级局政策、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途径

外汇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属性,肩负着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促进涉外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形势对外汇局系统履行职责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内控注重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和业务办理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缺少对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效力和履职效果的评价。开展绩效审计,对分支机构的工作业绩、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督促外汇局分支机构认真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外汇管理工作部署,确保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更加依法、科学、高效地履行职责,不断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确保外汇管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和外汇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绩效审计是完善外汇管理系统内控制度的重要方式

当前,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开展的外汇管理专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的执法检查以及外汇局内部开展的内控监督检查依据的标准主要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制度本身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当地的外汇管理工作实际等内容并不做评价。开展绩效审计,能够从内控体系是否健全、内控制度执行和风险防范是否到位、内控组织管理是否有效、内控监督检查是否全面等方面对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不完善和薄弱的环节,减少因内控不完善造成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操作等内部风险,减少因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作风拖沓等不良现象,进而有效提升外汇局的自我治理水平。

(四)绩效审计是推进“五个转变”的重要保障

“五个转变”不仅是新形势下对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要求,也对外汇管理内控工作转型即由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型审计转变提出了要求。目前,国家外管总局正推进外汇管理关键领域的改革,行政审核、事前监管的项目不断减少,总量调控、事后管理的项目不断增加,这对外汇局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外汇管理内控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对分支机构业务办理合规性的监督检查上,更应注重分支机构在推进改革、转变方式、促进平衡等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效果,切实解决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开展绩效审计,能督促各分支机构自觉践行“五个转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加快转换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传导和落实。

(五)绩效审计是内审内控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外汇局系统主要通过内控监督工作来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实施内部监督,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进步,绩效审计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审计署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人民银行也开展了对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部分专业的绩效审计。外汇局开展绩效审计是全面落实审计法、加强内部监督检查职能的本质回归,是发挥内审保障履行职责“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由之路。

二、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结果运用

(一)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实施方案的关键,是对被审计单位外汇管理履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工具。在指标设置中遵循的原则有:

一是注重审计的全面性。将工作部署、要点、计划、岗位职责、考评办法以及业务操作规程和文件规定等作为审计的依据,将履职过程是否能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体现履职规范、高效、创新等作为履职过程考评依据,将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作为衡量部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

二是体现“业务整合”的思想。外汇管理各部门业务工作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合规性审计中,外汇管理各专业存在较多的性质相似的业务,如经费管理、行政许可、现场核查等。因此在进行绩效审计时应将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充分合并,减少合规性检查中的重复项,提高审计效率。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要体现对不同性质涉汇主体外汇业务的集中管理即主体监管的思想,以提高外汇管理有效性为重点,促进外汇监管成本的降低,提高外汇监管成效。

三是注重绩效审计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外汇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评价的指标体系没有成型的经验或做法可以借鉴。在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摆脱合规性审计的束缚,避免总是按合规性审计的项目进行扣分;应充分征求内审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外汇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突出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付出工作多、取得成绩难度大的工作给予较大的权重;要注意指标的效果,确保将最能反映审计对象绩效特征的指标提炼出来,指标不宜太多,要在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注意指标的差异性。

四是与合规性审计有机结合。应将合规性审计作为绩效审计的基础,充分体现业务合规、风险防范的要求;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部门履职效能进行全面评价。最终形成以绩效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与合规审计并存且有机结合的审计格局,切实提高内审工作的效果,发挥好内审工作的“保健医”作用。

(二)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外汇管理的业务特点,外汇管理绩效审计指标分设多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类指标、业务操作类指标、履职效率类指标、改革类指标以及辅助类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二级子指标,对一级指标予以细化。对各类评价指标分别设定一定的标准分值和指标权重,根据评价得分确定绩效评价结果。

一是基础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是对外汇履职的基础性工作进行评价。基础类指标是开展外汇业务的基础性保障业务,是所有外汇工作的前提。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和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

二是业务操作类指标。该类指标是对日常工作中外汇局各类操作性业务进行评价。在业务操作类指标设计中,应尽可能突出“业务整合”的思想,打破合规性审计和内控监督检查中分综合、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外汇检查、内控六个方面分类审计的方式,将外汇局各项操作业务进行归类、汇总设定评价指标。该项指标主要采取调阅材料等方式进行,以扣分为主,侧重于合规性审计。

三是履职绩效类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着眼于履行外汇管理职责的评价,围绕外汇局外部职能履行和内部管理效率进行评价,是对基础类指标和业务操作类指标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评价的延伸,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该类指标中部分二级指标难以明确量化,故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采取调阅材料、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评价,加分与扣分相结合。

四是改革类指标。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较快,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复杂多变。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是外汇局的核心工作,在此情况下,外汇局重点工作也变化较大,部分重点工作是某一阶段的核心工作但并非永久性工作。因此,在设定外汇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时应设立改革性指标,突出体现当前外汇管理的阶段性工作。2011年下半年以来,控热钱减顺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和外汇主体监管改革是山东分局重点阶段性工作。改革性指标既要突出合规性审计的要点,也要突出履职效果的特点,是合规性指标和绩效性指标的结合。该类指标应根据不同审计期间、不同审计对象做适时调整。

五是辅助类指标。此类指标作为参考指标,不包括在100分的评价总分以内,主要包括党建保障、廉政建设、案件防范、履职问责、制度框架建设。但发生行政诉讼败诉、发生重大案件等对外汇管理履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事件时,应在总分中予以扣除适当分数,必要时应一票否决。

(三)用层次分析法测算评价指标权重

在测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且外汇管理专业与货币信贷、货币金银等专业存在较大差异性,指标权重设定存在较大困难。在综合考虑指标权重测算方法和外汇管理业务工作实际后,本文决定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整理和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实现定量化决策。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测算评价指标权重时,对于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要素,针对上一层(准则层或目标)的影响或重要程度,由专家进行两两间对比,得到判断矩阵(见表1)。

在实际操作时,从山东省辖内选取了五位外汇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熟悉的专家进行比较,比较时取1—9尺度,具体情况如下:

1. 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根据五位专家对各项指标的对比,形成一级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

[λ]=4.021103;

CI=([λ-n])/(n-1)=0.021103/3=0.007034

CR=0.007034/0.96=0.007327

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指标、操作类指标、绩效类指标和改革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6、0.265、0.506和0.143(见表2)。

2.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测算。与一级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相同,二级指标需要分别对一级指标内部进行指标测算,形成各二级指标判断矩阵,并对基础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

[λ]=7.5892;

CI=([λ-n])/(n-1)=0.5892/6=0.098207

CR=0.098207/1.32=0.0744

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基础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25、0.051、0.088、0.305、0.088、0.372和0.142(见表3)。

对操作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

[λ]=7.255716;

CI=([λ-n])/(n-1)=0.255716/6=0.042619

CR=0.042619/1.32=0.007103

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操作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45、0.062、0.318、0.125、0.125、0.283和0.041(见表4)。

对履职绩效类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可知:

[λ]=8.21727;

CI=([λ-n])/(n-1)=0.21727/7=0.031039

CR=0.031039/1.41=0.00388

一致性检验过程和结果表明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绩效类中的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34、0.155、0.060、0.155、0.146、0.060、0.060和0.030(见表5)。

对于改革类指标,由于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其二级指标重要性相差不大,因此设其权重相同,不再设立判断矩阵。

绩效管理审计重点篇(10)

1.坚持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在微观效益方面,主要考察行政运转成本、内部控制、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有效性;在宏观效益方面,主要考核人民银行系统重大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到位,决策执行结果如何,产生的社会效益如何。

2.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都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开展绩效审计需充分注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实现审计评价的科学性。

3.坚持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原则。绩效审计追求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必须以其财务收支数据与业务活动数据的真实、合规为基础,可以说,绩效审计是传统审计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要素内容

1.涉及资金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此项审计是当前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绩效审计评价。重点是围绕被审计项目的资金是否合规和节约来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具体是对各项费用和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2.涉及管理控制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这类绩效审计内容主要涉及部门单位管理方面的效益状况。如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有无管理漏洞等等。

3.涉及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这类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状况。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这部分的审计内容也将更加丰富。这类绩效审计内容的评价重点主要不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更关注的是服务效果问题。对人民银行来讲重点是支付清算、货币发行、经理国库等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

4.涉及管理责任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对公共管理责任的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内容。绩效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发现管理效益问题,确定责任,提出管理建议,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

5.涉及人力资源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人力资源审计是绩效审计的组成部分。对人力资源进行绩效审计,其核心内容仍然应按照绩效审计的特点,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检查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合理有效地配置好、使用好人力资源将会与其他资源共同产生更大的效益。

6.涉及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绩效审计内容

当前,“用信息技术驱动一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政府”的理念正在为人们所接受。电子信息系统几乎覆盖了人民银行业务运转的各个方面。如果网络和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不合理、运行与管理措施不到位等,会导致业务运行或内部管理受到不利影响。因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应当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其考评

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起一个“四层次、五大类、四评项”绩效审计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四层次”是指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可分为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四个层次进行。“四层次”间均建立相对独立的评定指标体系,但又要符合开放原则的要求,相互间有一定

的兼容性。“五大类”就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能,围绕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个职能,人民银行绩效又可分为“货币政策类”、“金融稳定类”、“金融服务类”、“综合管理类”和“外汇管理类”等五个类别。每个类别包含着相应的专业工作。每类指标的评定项及其衡量维度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四评项”是指每类指标最后分为资源配置项、职能履行项、内部控制项和工作效果项等四个评定项。

三级指标的量化标准统一后,可以根据客观评价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考评打分,考评可采用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并根据绩效审计项目类型,结合工作重点,具体设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总指标分值。

其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Ⅱ=∑mi=1(∑nj=1(∑ok=1PijkWijk)*Wij)*Wi

其中,Ⅱ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总指标得分,m第一级指标的个数,n为某一级指标下属二级指标个数,n可变;o为某二级指标下属三级指标个数,o也可变;Pijk为某三级指标标标准化后的分值,Wijk为其权重;Wij为某二级指标权重;Wi为某一级指标权重。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分析:以国库业务为例

本文从基层央行国库业务角度,对该业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国库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及考评

按照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根据国库业务特点,制订“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及评分办法”如下。共设置资源配置、履行职务、履行监督及其他职能、内部控制、工作目标实现情况、绩效反映情况等6个大项,每项标准分均为100分。

(二)国库绩效审计评估评级方法

1.评分办法

国库绩效审计评估评级采取评分制,按照“指标考核、分项打分、综合评级、级次预警”的基本原则,对国库绩效审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评分指标体系按“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指标及评分办法”中各项得分加权计算,总分100分。6项指标的权重比如下所示:

(1)资源配置评价指标(权重20%)。

(2)履行服务职能评价指标(权重

15%)。

(3)履行监督及其他职能评价指标(权重15%)。

(4)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20%)。

(5)工作目标实现情况评价指标(权重l5%)。

(6)绩效反映情况评价指标。(权重l5%)

以上六项实际得分的加权得分总数为综合评价实际分值,并以此分值确定审计级次。

另外,尚需单独设立案件发生情况指标。案件发生情况指标是指绩效审计期内国库部门是否发生有预谋、有意识地涉及国库资金的违法事件。分为外部案件指标和内部案件指标,外部案件指标指外部单位人员(财政、征收机关、商业银行、纳税人等)盗取或挪用国库资金,国库负有监督责任的案件;内部案件指标指国库内部人员作案或与外部人员联手作案。案件指标不设标准分值,但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无案件不扣分也不加分,但只要发生一起案件,无论是否发生国库资金实际损失,发生外部案件则综合评价级次就定为4级;发生内部案件,综合评价级次就定为5级。

2.评级办法

根据综合评分和案件发生情况指标,最终对国库业务绩效审计情况进行评级。综合评价状况评级:l级―良好,综合评分在90分以上;2级―一般,综合评分在80分至89分之间;3级―关注,综合评分在70分至79分之间;4级―欠佳,评分在60分至69分之间;5级―差,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下。3级为预警级次。按此评级方法也可对过程评价内容进行评级或就其某一项进行分项评价。

三、强化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思考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仅仅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工具。要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提高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水平,仍需在多方面努力。

(一)努力寻求政策制度支持,规范绩效审计发展模式

应尽快研究建立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管理办法,明确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领导体制、责任体制、管理体制及实施办法,明确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权限、方法、程序等。

(二)加强人民银行行政绩效建设,优化绩效审计生态环境

绩效建设是绩效审计的目的,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只是促进绩效建设的一个手段。从另一个方面讲,绩效审计又是以绩效建设为基础,绩效审计评价的好坏依赖于绩效建设状况的优劣,绩效审计是绩效建设实现的保证和促进。因此,首要的是加强绩效建设,优化绩效审计生态环境。

(三)确立绩效审计工作重点,提高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质量

绩效审计工作要抓住重点,围绕人民银行中心工作,突出“一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职责履行”方面的绩效审计。抓好“三个环节”,就是抓住绩效审计的处理,整改和反馈三个环节。绩效审计结束后,审计部门要随时监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并适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防止前清后犯。

参考文献:

[1]朱佳华.浅析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7).

[2]周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3).

[3]陈震宇.关于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济南金融,2007(11).

[4]黄良谋,王绥霆.人民银行效能监察评价体系[J].海南金融,2007(12).

[5]人行上海总部内审部课题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初探[Z].人总行:金融研究报告选登,2007(13).

[6]人行海口中心支行内审处课题组.海口中支开展营业部绩效审计试点工作取得成效[Z].海口中支:送阅信息,2007(93).

[7]赵清,吴德军.关于国库资金风险评估评级探讨[M].人行营业管理部2006年调研报告选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8).

上一篇: 诗歌的文体特点 下一篇: 财务审计和税务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