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问卷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8 10:44:09

调查问卷研究

调查问卷研究篇(1)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28-03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在“以人为本”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各级政府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各级政府政绩优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再只靠经济指标评定,还要通过市民的满意不满意来评定。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利用社情民意调查资源提高决策和工作水平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人民群众也会盼望有更多的渠道对社会事务发表意见,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民意调查形式灵活多样、调查范围广泛、调查方式专业规范,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了解不同利益群体意愿表达的一个有效渠道,其调查主题应以人们的态度观念为主。而问卷设计、尤其是态度观念调查的问卷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设计者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把好“选题关”;严格按照问卷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结合调查目的,从指标的信度、效度进行整体构思;科学进行问卷指标设置,并进行反复研究与修改,才能在技术上将调查的前期工作误差尽可能控制在小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测量并解读出市民的真实意愿,为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一、调查选题的确定

(一)选题思路:围绕政府工作和市民诉求的统一确定调查选题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调查的意义所在。每一项调查都具有特定的调查目的以及由调查目的所界定的调查主题。要进行一次成功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通过研究目的寻求研究问题,构建问题的操作化定义和指标体系。可以说,充分地表现调查主题,达到调查目的,是问卷设计基本的质量要求。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市民的利益需求和政策需求日趋多元化,民意诉求与政府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建立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使市民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并整合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通过民意调查,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的态度和看法,具有广阔的舞台和显著的意义。社情民意调查作为沟通市民与政府的桥梁纽带,必须按照“市民关心、领导关注”的选题思路,致力于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民意,为有关部门了解民意、科学决策以及开展工作绩效评价等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选题方向:围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选定调查选题的具体内容

1.研究市民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与感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市民对此有何评价,市民的感受如何,这些方面的情况既影响市民的心理与行为,也影响政府的经济决策,是政府经常想了解的内容。如,2005年广州市统计部门开展了关于广州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的调查结果表明,广州经济发展最受市民认同的是其中心城市地位和经济实力,离市民要求较远的是市场经济秩序、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这一调查结果就为有关部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2.研究市民对社会发展的评价与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社会发展的水平。如,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强市以及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人口大市,目标是要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发展的状况如何?市民对此是否满意,有哪些希望等等信息,都是政府解决问题、科学决策的前提。2006年广州市统计部门进行了一项关于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市民眼中的广州,本地人认为宜居住,外地人认为宜创业。相关的调查结果后,广州地区各大新闻传媒均以较大篇幅刊播,主要的新闻网站也纷纷转载,并且还得到了主管领导的肯定,认为调查结果真实,反映了广州城市发展特点。因此,通过民意调查及时了解市民对所居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与感受,可以为有关部门改善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找准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料。

3.研究市民对民生热点问题的评价与感受。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几年来,各地党委政府纷纷出台惠民政策、便民措施,每一桩、每一件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如,2009年广州市统计部门开展了“市民对广州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评价调查”,调查结果得到广州市领导的重视,批示要求:“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主攻难点、克服不足,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率。”因此,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民意调查就市民对民生热点问题的看法与需求定期进行追踪调查和研究,可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有效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具有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优质的问卷必须是容易被调查者所愿意接受并能正确理解且提供真实信息的问卷。问卷设计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将所需调查的问题具体化,使调查者能顺利地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料,以便于统计分析的一种手段。问卷设计技术发展于量表测量技术,其调查内容的综合性与严谨的研究构思又超越量表测量技术。问卷设计的步骤大致包括以下几步:资料收集与问题构思、初步设计、试访和修改、形成定稿。

一份完整的问卷由一系列指标构成。指标就是指问卷中所设计的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各个问题。指标设计的好坏,对于能否收集到准确、有效的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问卷前,必须从保证指标的信度及效度两方面进行整体构思。

(一)问卷内容必须围绕调查目的的需要

问卷内容的构思必须以满足最终统计分析、有效达到预定调查目的为原则。问题和选项的设置都应围绕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考虑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关于问卷内容的设计,一般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1.确保问卷收集的信息能够有效达到调查预定目的,即问卷的效度(有效性和准确性)。提高问卷效度的关键可以通过建立“目标树”,将调查的总目标逐步具体化。问卷设计者在设计问卷前,应根据调查目的初步设想一下总的设计思路,确定一系列调查内容,将这些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若干小部分,再在各个部分中设计相应的调查问题,切忌东拼西凑、杂乱无章。

例如,假定我们认为市民对就业形势的评价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就业形势好坏的主观感受;(2)自己或家人失业的可能性;(3)目前找工作的难易程度;(4)影响再就业的因素;(5)对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的评价等等。问卷的编制主要以这五个调查变量为根据,每一个调查变量分别拟定几个题目。例如,关于对政府促进就业政策的评价,就要注意收集资料,对近几年政府在这方面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鼓励自主创业、发展社区服务等。

2.问卷获得的资料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问卷对象的真实意愿,即问卷的信度。在实际问卷调查中,如果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个被调查者在不同时点上对同一个问题给出相同或近似的答案,那么就可以说这一指标是可信的。由于社会调查问卷侧重于态度资料的收集,受被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容易影响信度。因此,问卷发放的时间和情景,问卷的“指导语”和题项设计与撰写技巧等因素都会影响问卷信度。

指标信度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指标中所用的语言不明确或太过抽象,使被调查者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有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个人的收入情况因遗漏了“没有收入”这一选项,使得在校、无业、在家料理家务等无收入人员被错误、笼统地归入“500元以下”这一项中,导致低收入者占总体的比例偏高。二是定序变量尺度划分过细,使被调查者很难准确把握该选择哪一个选项。比方说对“你对广州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如果规定被调查者从七个尺度中选择一个满意程度,被调查者将很难做出稳定的选择。

要提高指标的信度,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一是指标中的语言要清晰、通俗易懂,使被调查者一目了然,而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二是对于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可采用复合尺度法,用多个指标对其进行全面测量。三是将选项中的层次进行适当的合并。

(二)问卷的撰写必须注重完整性和对信息的科学提炼

1.多样化的指标类型及提问形式。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一般包括标题、指导语和问题三个方面。问卷的指标类型包括:(1)静态指标,如问卷中的个人、家庭基本情况等;(2)行为指标,即了解过去或现实的实际行为,如问卷中问到的是否买车、买房、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过去一周工作了几小时等等;(3)态度指标,如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否满意,对政府出台的社保政策、就业政策是否满意等等。

问卷提问的形式则有是否式、排序式、类别式、条件式(满足了条件才回答下面有关的问题,否则可跳答)、线段式(常用于情绪或态度方面的测量)、表格式、问答式(即常说的开放题)。

2.注重指标设置的技巧运用,有助于获取被调查者的真实信息。指标设置的技巧涉及面广,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1)不能有歧义,如提问“您在哪里毕业”,会使被访者难以准确回答,应明确时间段,改为“您大学毕业于哪个城市”。(2)不能有误导,如提问“近两年政府在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对此,您是否满意?”或者“市政府已批准在中心城区禁行摩托车,您的意见如何?”以上两个问题均已先下定论再问被访者意见,有可能产生误导。应改成“您对近两年政府在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方面的工作是否满意”、“你是否赞成在中心城区禁行摩托车?”(3)提问不能过于笼统、空泛,如“您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会产生影响吗?”可进一步细化为“您认为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会有影响吗?”(4)提问不能想当然,比如,如果直接提问“失业后您将怎么办?”时,有可能引起被访者抵触情绪。对此类问题应注意语气婉转,改为“假如失业,您首先会怎么办”。(5)避免用艰深难懂的词语或专用名词,尽可能迁就被访者的知识范围,比如提问“你赞成初中升学考试采用标准分数计分吗?”如果被访者不清楚标准分数的计分方法,他的回答不一定是他真实的意思表达,有可能影响问卷的信度,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也可能不准确。(6)对于一些触及个人感情或政治敏感性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被访者的情绪困扰或不真实回答,如提问“你曾经在考试中作弊吗?”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中,大多数的被访者都不会如实回答。

调查问卷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F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007-03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规范国际经贸规则的多边经济组织,是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更是一个国际贸易条约群体。WTO法律制度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展最快、最新、最富活力的法律门类。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该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是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WTO方面系统的法律规则知识,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了解WTO规则的一般应用,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WTO的相关规则和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与贸易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运用WTO的基本规则理解分析具体的案例并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为我国对外经贸服务。

《WTO规则与案例研究》该门课程在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4-2015年第二学年度的2013级国贸专业开设,全年级抽样调查人数为72人,其中国贸1班抽样21人,国贸2班抽样23人,国贸3班抽样28人,占班级总人数抽样的86%。在问卷的设计中,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设计,问题一是询问学生最喜欢的章节、喜欢的章节原因;问题二是询问在该门课程中最希望了解的知识内容是什么;问题三是询问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通过以上内容调查,以期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并提出该门课程授课的改进措施,从而有效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对话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问卷问题一调查的现状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问题一调查统计结果(表1)

(二)问卷问题一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1.数据结果分析

在20章节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获得8章的点赞,占总授课章数的40%,其中点赞人数最高的是第16章《倾销与反倾销规则与案例》,获得25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34.7%。第二位的是第8章《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获得14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19.4%。第三位的是第20章《知识产权协议》,获得9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12.5%。第四位的是第2章《认识规则》,获得8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11.1%。第五位的是第10章《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获得7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9.7%。第六位的是第6章《WTO的主要原则》,获得5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6.9%。第七位的是第9章《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获得4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5.5%。第八位的是第1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理论基础》,获得2人点赞,占抽样人数的2.7%。

从统计数据的结果看,可以发现与我国国际贸易热点相关性强、关注度高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对于理论应用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在前卫、新颖教学方法使用后学生的关注度和喜欢程度提高;受学时所限个别章节的案例教学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关注度和点赞率低。

2.学生喜欢章节内容原因分析

第1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理论基础》是《WTO规则与案例研究》课程的第一次课,学生关注高,而且讲授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明确了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之间的拓容效应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授课教师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应用性角度出发,让学生探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功能和效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章《认识规则》部分,授课教师首先进行了理论部分的讲授,随后设置了45分钟的课堂辩论,以暴力是否产生规则作为辩论议题,学生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辩论完成了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板报设计、辩论主持、辩论师生打分、师生评议、最佳辩手的选拔、摄像、录像等内容,凝练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6章《WTO的主要原则》授课教师主要讲授了非歧视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允许正当保护原则、稳定贸易发展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地区贸易原则、贸易补救原则、透明度原则,其中的非歧视原则、允许正当保护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原则的实质,故而受到了关注。

第8章《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授课教师以服装出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为讨论题,发现学生对头脑风暴、自学习模式较为欣赏,能够主动的配合授课教师完成讨论任务,并形成网络论坛,进行互动交流。

第9章《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验措施协议》,授课教师将重点和难点放在了农业协定与动植物卫生检验协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上,使学生明确二者的差异,能够准确甄别案例中的障眼法,以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第10章《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该章内容的兴趣度主要是因为学生有爱国情怀,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非常重要,要通过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国际贸易能够顺畅。

第16《章倾销与反倾销协议》,学生喜欢这章的原因是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时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很多,该章内容能够帮助我国未雨绸缪,预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屡屡遭受外国的反倾销调查,必须通过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通过对规则的学习,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第20《章知识产权协议》,因为90后的大学生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思潮中,创业的非常多,每天有一千六百万万的企业家诞生,每天有五万件以上的专利申请,因此在创时代,知识产权与创业息息相关。未来是知识竞争的时代,谁掌握知识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和财富,而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前沿的问题。

二、问卷问题二调查的现状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问题二调查统计结果(表2)

(二)问卷问题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1.数据结果分析

在20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侧重希望了解其中9章的内容,占总授课章数的45%,其中投票人数最高的是第10章《知识产权协议》10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13.8%。第二位的是第2章《认识规则》8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11.1%。并列第三位的是第16章《倾销与反倾销协议》和第7章《农业规则》,7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9.7%。第五位的是第2章《认识规则》8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11.1%。第六位的是第9章《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验措施》6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8.3%。第七位的是第6章《WTO的主要原则》5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6.9%。第八位的是第4章《WTO成员简介》获得3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5.5%。第九位的是第11章《海关估价协议》2人投票,占抽样人数的2.7%。

从统计数据的结果看,可以发现学生对直观的视频教学有需求,同时希望结合国家的时政与教材进行无缝对接,侧重希望了解如何处理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进而形成国际和谐贸易关系,有的学生还希望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终极跨越,最终以就业来达成对知识的深度运用和拓展,有的学生还希望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弊端,从而明确与发达国家贸易过程中的差距。

2.学生喜欢章节的原因分析

第2章《认识规则》可以发现学生关注时事、热爱祖国,希望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同时也希望我国在贸易过程中与其它国家的贸易关系能够和谐。

第4章《WTO成员简介》,学生更加明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差距在哪里,希望通过规则体系的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初衷。

第6章《WTO的主要原则》,想知道WTO互惠性体现在哪里,进而深化对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了解和掌握。

第7章《WTO农业规则》,通过了解农业规则的谈判背景,进而了解国家间利益的诉求和谈判意图,进而了解国家间的利益关系,通过贸易获得经济收入。

第9章《卫生与动植物检验措施协议》,针对我国出现的毒奶粉、毒蔬菜、毒水果事件,学生越发认为卖方的道德素养和产品质量意识要提高,从社会层面更加要加强对违法人员的惩处和制裁,进而形成示范宣传效应,进行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

第11章《海关估价协议》,学生迫切希望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工作来实现个人所学的内在价值,通过在贸易工作的社会实践将《WTO规则与案例研究》《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有效对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第16章《倾销与反倾销规则与案例》,学生主要想了解应对倾销与反倾销贸易争端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达到贸易国之间的一种良好的长远贸易和谐关系,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第19《章服务贸易总协定》,学生希望以经济新常态作为出发点,在保障我国经济中速稳定发展的同时,把握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一是现代服务业,二是广阔的农村市场。

第20章《知识产权协议》,学生希望看到知识产权相关的实物或是视频音像资料,进而掌握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发展趋势。于此同时,将知识产权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赚钱,一方面形成创新驱动力。

三、问卷问题三调查的现状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问题二调查统计结果

经过72人次的抽样,学生反映的学习WTO规则与案例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些章节略显乏味,学生听不进去课,想玩手机;二是希望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实验途径的了解;三是专业术语有些多,有些术语讲授不够深入;在做案例分析的时候对知识点的分析有点模糊,理解不够透彻;四是对WTO的历史和中国与WTO的关系有些模糊,对规则体系不够了解;五是书本的内容有些枯燥,学习难度大;六是学生缺乏经济思维,而且从来没有这方面的了解,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WTO方面的课程学习,都需要经济思维,对写论文有也会产生影响;七是案例分析的难度有些大,主要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巩固不到位;八是教师授课语速有些快,来不及记录,有些章节跨度大,不好整理,应该要学生有一定的准备;九是想深层次的了解WTO规则各原则制定的背景和深层次的原因;十是应使教授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

(二)问卷问题三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72位学生提出的11个学习困难,究其原因有教师层面的原因,也有学生层面的原因。教师层面原因:一是受学时所限部分内容不能深入展开;二是从授课教师的学科出身来说不是学习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出身;三是教师学习的外语语种为俄语,对英语语系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的文献阅读存在困境;四是教师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讲授时过于通俗化,深层挖掘内涵及内涵比较解析较少;五是对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讲授较少;六是教师之间的学科间教研沟通较少;七是未形成实用性较强的特色教材,现有讲义过于理论化。学生层面原因:一是上课迷恋手机者较多,专注度低;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没有复习和预习的学习习惯;三是缺乏长期学习的意识,对所学专业不够热爱,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四是在案例分析的时候前后知识不能连贯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较弱。

四、《WTO规则与案例研究》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授课教师经过教学反思后,拟采取以下教学改进措施。

(一)教师授课改进措施

一是有效应用俄语。授课教师依据已有的四级俄语基础,积极学习经贸俄语,依托中俄跨境电子商务的趋势,投身于中俄边贸企业的调研中,将对俄贸易的经验教训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择业、就业。

二是跨学科的战略学习。依托现有所授课程,积极开展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吸纳同行进行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通过贸易、金融、统计、物流的跨学科研究形成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团队和教研团队,以此积极应对主席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中俄蒙经济走廊经济带发展思路对接,引导学生投身于一带一路的中俄大陆桥建设中来。

三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从学习方法上,要学生能够用经济的眼光,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知识,利用手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网易公开课、慕课网站等新的传媒途径获取较新的知识,从学习习惯上,要学生认真的做好预习和复习,并对老师提出的各类观点提出质疑和问题,积极思考。

四是形成课程团队,编写特色教材,为建立精品课做前期准备。一门课程一位教师单打独斗是没有发展潜力和潜质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形成思想的碰撞,同行之间要积极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扬长避短。结合国际贸易的新颖和前沿案例编写特色教材,服务实践教学。

五是积极依托调研社会关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打破社会与学院之间鸿沟,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创业自食其力,通过就业了解社会,为学院专业树立无声名片,同时找到差距,做好就业反馈,修正培养理念。

(二)学生学习改进措施

一是互助合作模式。在课程学习过程,学生要自发的形成学习团队,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实现头脑风暴法的最佳效益,即多个点子的分享,使学生们能够针对各类思想火花形成创新思维,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是图书馆模式。有效应用黑河学院图书馆、新华书店图书馆、黑河市图书馆三座实体图书馆,要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氛围,在硬件保障的基础上有学习的文化软环境,打破二表和三表分割班的情形,实现混班操作。

三是媒体模式。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包括电脑、电视、手机、报纸、书刊、特色软件进行媒体化学习,从而实现现代学习手段的实时应用,打破老师黑板和PPT教学的传统模式,进入到自主媒体学习模式。

四是实习就业模式。由于学生对实际就业环境的未知,所以在课堂上的玩手机现象就是茫然的集中反映,只有深入到实习环境中去,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意识到什么是必须学的,什么是必须要会的,什么是要向别人请教的,什么是自己需要提高的。

五、结论

主席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对于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WTO规则与案例研究》的教学来说,更要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脉学生需求,点击热点问题,对话时事要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头脑风暴法、互助学习法、案例法、问题导向法、翻转课堂法为必要手段,通过现代媒体与学生对话,将学生培养成有创意的创客。

调查问卷研究篇(3)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以及社会栋梁之才的学府,教育质量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中提到“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切实落实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

一、通识选修课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美国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第一次将之与大学的教育联系起来后,教育学者展开对的研究与讨论。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解释,将其译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大学的院校开展通识选修课的目的,意在开展提高大学生素质、达到“博学与专学统一”的教育。《图形图像的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传授PS创作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技术,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范式改革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思春提出来的,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指出:“范式”它代表着一个特殊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偏偏、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作为模型的范例,可以取代明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 的基础。《图形图像处理》属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或《计算机应用》的范畴。课程的学习,意在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开发中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并掌握常用的一些多媒体素材获得方法和技巧。

图形图像的处理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实行切实可行的方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实时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边讲授操作边实践操作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和思想。课程范式改革。

三、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基本信息分析,随机选取2013秋季学期一个教学班(60人),发出问卷60份,收回问卷56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男生21人女生33人,男女生比例为1:1.57;专业方面,理工科学生居多,根据课堂观察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略高,所以数据可能存在偏差的情况。

(2)对学校开设的通识选修的满意程度总体来说可以,满意者40人,但是作为学校的通识选修课程基于开拓学生视里,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十分满意只有2人,数量有待提高,以及选择通识选修课的目的(多选),学生学习通识选修目的,多数以增长知识、综合发展为主,选择完成学分13人。

(3)在《图形图像处理》想学的内容,数码照片的处理选择20人,PS工具的灵活21人,海报、广告、卡片之类的16人,设计应用说明学生对于照片的后期处理较感兴趣,那么在课程进行中,调整框架,增加这部分内容。

(4)通识选修课程的改进问题,课程设置21人,老师的教学方与教师的态度8人,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态度17人,选课系统速度17人,学校对各门课程的介绍27人,选修课教学的管理16人,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通识选修课,很多时候都不清楚该课程教学内容及作用等,对此,可在学生网上选课时,应把对于课程的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放置网上,供学生参考。

(5)众所周知的,作为地方师范院校,通识选修课的出席率一直较专业课低,本调查数据提出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因为“课程无聊”,选择“其它”选项,有学生在后面做了备注“一般逃,除非有事”。作为学生本身,对于通识选修课的学习是积极向上的,仅仅是因为“课程无聊”“浪费时间”才逃课。

(6)课程开始学生图形图像操作技能情况,没学过完全不懂14,会用美图秀秀之类简易软件处理图片31人,学过PS教程6人,有基础想进一步提高其它4人,一半以上,只懂美图秀秀之类简易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另一角度也说明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图形图像的处理本领。

本次调查问卷有目确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相关数据,更加直观的掌握学生对于通识选修课程的目的、状态,以及希望学习的内容,促进教学框架的改进;调查问卷结构设计合理,设计合理,问题的排列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具体后抽象;问卷问题通俗易懂,使应答者一目了然,并愿意如实回答;控制问卷的长度设置合理,共16个选项,5分钟左右即可以答完。经过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掌握第一手通识选修课学生学习课程状态及心理,有助于下一步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洪琳.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3):55-57.

[2]李秋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浅议.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范式改革[J].2012.

调查问卷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1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要使得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充分重视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鉴于此,本课程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分析,希望就此收集到有价值的课程信息,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07级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营养方向共7个班的本科学。

调查方法

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答卷、自愿提交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看法及个人学习感受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112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作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食品营养学》课时总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个,实验学时8个。www.133229.cOM学生对该课时数的认同度达59%,说明该课程学时的安排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学生认为学时不足,还需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其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安排在其第三学年下半学期,整体来说,学生此时已接受过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同时,由于距开设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可能导致相关知识遗忘;另外,在学习的7个班级当中,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两个班在前一个学期专门开设了《人体生理学概论》课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五个班并没有开设该课程,增加了部分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难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分别有40%和26%的同学感觉课程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生理学或生化基础知识较弱。

2.2 教学模式与方法

2.2.1 双语教学需要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见“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体会与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对《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调查中,有2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有42%的学生认为至少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相比2005年我院曾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不到10%的认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反映出由于近年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在提高,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外语》课程取消后,开始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2.2.2 课堂提问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讨论一直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的环节,且学生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比较乐意接受。调查结果表明,64%的愿意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和讨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29%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且害怕老师的提问。这一比例恰好和课外是否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人数比例(预习复习和不预习复习的人数分别占67%和33%)非常接近。提示学生课堂之外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提问与讨论效果直接相关。

2.3 学生学习感受与建议

2.3.1 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可。但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占11%)认为课程没有必要开设,分析原因,可能与部分学生(占42%)在进行本课程学习之前就参与了一些机构开设的营养师考试培训课程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便参与了其他的营养培训课程,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3.2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兴趣

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感兴趣,这与当前个人饮食和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趋势相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科学,《食品营养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然而,也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甚至有8%的同学认为不知道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这也对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出更高的要求。

2.3.3 学生建议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在辅助教学方式上,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娱乐兴趣如游戏(32%)、动漫(25%)、音乐(16%)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如增加实验内容、名师讲座、网上教学、视频等建议。

3 小结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获得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信息,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学生对课程的必要性高度认可,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课程的课时数和开课时段的安排均合适,但应注意基础知识的强化。

(2)教学模式及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加强课程中专业外语的引入并向双语教学过渡。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改善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辅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调查问卷研究篇(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94-03

H市K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广州,邻近港澳。2003年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工作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2012年K区召开了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区”的战略,制定了相关的“引才、留才、用才”措施。本文就通过问卷调研法,对K区目前人才发展环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1 人才的概念

何所谓人才?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部门、学校使用的人才概念是指经过中专及中专以上学校培养,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达到国家要求,能够初步适应某项专门技能的人。人才预测部门使用的人才概念是指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者,或者具有技术员或是相当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人才研究者使用的人才概念,是指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与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人才解释:人才就是具有知识和能力,能够创造性劳动,并且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人。

综上所述,对人才的界定要考虑是否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是否能进行创作性劳动、是否能做出社会贡献。只有充分满足这三点,才算是人才。

2 人才分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中国的人才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

党政人才是指在乡镇(街道)及乡镇以上党政、群团、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工作的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在各类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一般指在车间、科室以上工作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活跃在农村,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乡村劳动者。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3 人才发展环境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由此可见,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创造了更适合自己生活的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影响了人,人才更是如此。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成长、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和。适宜的环境可以激励、促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恶劣的环境可以制约、阻碍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从特征上来看,人才发展环境具有外部性、相对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等特征。环境是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是外部条件、因素的总和。外部性是人才发展环境的本质特征。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因而是个相对的概念,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的不同,其指称的外部世界也不尽相同。多样性是指人才发展环境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机构方面,首先,从外部世界来看,影响人才发展因素的内涵多种多样,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其次,人才环境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再次,从环境对人才的影响方式来看,有单向影响,也有多向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深层影响,也有浅层影响。动态性是人才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才环境内部各个系统始终处于运动中。在人才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发生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层次性是指人才环境是一个立体系统,具有多个层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勒温的心理力场理论,人才环境评价体系可分为基础层次、社交层次和最高层次,相应地,人才环境优化也可根据满足人才各层次需要的环境因素从多个方面来进行。

4 人才发展环境的构成

人才发展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构成包括多个维度。从人才成长发展与创造的角度来看,最为密切相关的环境,主要涉及事业环境、安居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制度法治环境。

4.1 人才发展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中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发展。自然环境对人才发展环境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特别是地理位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4.2 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根本因素,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才流动越高,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持续增长的经济环境,会增加工作的机会,吸引人才聚集。

4.3 人才发展的科技环境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依靠科技的发展。良好的科技平台吸引科技人才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繁荣的经济又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4.4 人才发展的教育环境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要接受学校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而且社会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就是指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必然培养更多的人才,也会引起人才集聚。

4.5 人才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程度越高,人们获取信息渠道越多,接受的信息也就越多,就越有利人才的发展。

4.6 人才发展的市场化环境

人才发展的市场化环境反应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是衡量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建立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化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需要。

4.7 人才发展的政策法治环境

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化,离不开人才法治环境的保障。良好的政策制度法治环境,赋予人才发展进程中各相关主体明确的权利义务,提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基本依据,为人才发展格局建构良好的秩序。对于一支人才队伍来说,其能量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人才个体的能量,更取决于这支队伍是用一种怎样的制度组织起来的。好的人才加上好的制度才是生产力。表面看我们是面临着世界人才大战,实际上在这场人才大战的背后还在进行着制度上的较量。

4.8 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撑,涉及到人才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也更趋向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5 H市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研究

5.1 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

通过座谈会和实体调研的方式,了解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目前K区人民政府很重视人才工作,尽全力为人才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但是K区人才发展环境依然难以满足人才的需求。K区整体的城市环境比邻近的广州要差一些,广州发展不了的企业会迁到K来发展,导致K的产业很乱。K的物质文化很难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K缺乏投资环境,技术发展和技术引进都很缺乏。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尚未形成规模,科研平台不多,成熟的产业孵化器平台尚未建成。

5.2 K区人才发展环境现状的问卷结果分析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现状,课题组在实地调研过程发放了126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74份。分别向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人事人才发放了223份、448份、471份、122份,有效数分别是219份、396份、437份、122份,有效问卷占比是18.65%、33.73%、37.22%、10.39%。

问卷要求四类人才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各级要素进行了评价。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政府工作人员在一级要素中对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最高(64.38%—评价“好”以上的比例),对K区人才发展的自然环境评价最低(57.08%);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一级要素中评价最高的是经济环境(5404%),对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最不满意(36.11%);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级要素中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中评价最高的是经济环境(67.73%);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中评价最高也是经济环境(68.85%),而对政策法治环境(35.25%)和教育环境(35.25%)最不满意。具体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各类人才中对K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是有明显差异的,从整体上来看,政府工作人员对各项环境的评价是较为满意的,各项环境的评价没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说明政府工作人员对自己在人才方面的工作比较的满意。近三年以来,K区的人才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设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人才工作,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吸引人才来到K区发展,再以优质的人才服务工作留住人才在K区创业。在吸引高端人才来到K区来工作和创业方面,K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政府工作者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比其他人才都要高。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的评价都不高,是四类人才中对K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最低的一类人才,说明他们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是很满意,特别是社会服务环境,评价好以上的不到40%,而社会服务环境这一项政府工作人员的评价好以上接近60%,政府部门扮演着为社会服务的角色,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自己觉得还不错,可是被服务的对象企业经营管理者却很不满意,这说明政府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部门需要在行政服务上多下功夫,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让社会满意。

从整体上来看,专业技术人才对K区的人才发展环境评价比企业经营管理者要高,最令专业技术人才最不满意的也是社会服务环境,这点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样。如果说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对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不满意,也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社会服务的期望太高,但是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70.95%的被调查者对K区社会服务环境评价不是很满意,占了被调查对象的一大部分。

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严格来说也是属于政府工作人员,但他们是负责分管人事人才的工作人员,所以把这类人才从政府工作人员中拿出来做问卷调研查。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组织人事人才对K区的经济环境的评价是最高,接近70%。但组织人事人才对K区的政策法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不是很满意,而且除了政府工作人员对这两项环境的评价较高以外,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对这两项环境都不算很满意,这说明K区的政策法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有待改善。

从K区人才发展环境评价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繁荣的经济环境是K区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势环境,而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和组织人事人才给了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一个相对而言较低的评价,这就反映了K区的社会服务环境确实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寻找到提高K区社会服务环境的方法。组织人事人才对K区的政策法治环境评价不高,是组织人事人才在开展人才工作中受到政策发展的制约后的自然反应,而教育环境评价也不高,是因为K区的高等教育院校不多,研究性的机构也不多,是人才发展的一个短板。

参考文献

[1]王顺.中国城市人才发展环境综合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4,(3).

[2]中共宾阳县委党校课题组.宾阳人才发展环境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4):22-25.

[3]孙晓萍.大力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J].经管视线,2011,(3):53.

[4]陈嘉平,胡加达.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我之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0).

[5]李萃英.人才环境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0,(2).

[6]耿立卿,吴夺.对人才发展环境的哲学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1).

[7]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8]陆晓曦.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视线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新突破[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1):2-7.

[9]孔晴云.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J].群言天地,2008,(10):68-69.

[10]Alexande. Alexander′s M Framing 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U.S.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调查问卷研究篇(6)

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淄博职业学院某院200余名男女生开展了心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5%;其中男生174人占92%,女生15人占7.9%。整个调查问卷依据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设有十个问题,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业成绩、爱情观念、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几个方面的看法。目的在于掌握在校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状况,为我校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推动我校进一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的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主要体现在智力、情绪、意志、人际关系、人格、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对问卷调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就业压力方面,所占比例高达67%。

(二)谈到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2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被动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

(三)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在生活中会面临情感问题。据统计12%的学生自己不能正确的处理感情中出现的问题,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处理不恰当,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就业因素。在中学从早自习到晚自习结束都是被老师安排好的,现在来到大学,课余时间很多,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无所事事,虚度了大学时光。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学习产生的学习压力也成了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就业压力则直接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压力,目前就业的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人际交往关系因素。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主要的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与实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息交流,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相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他们健康发展。

(三)情感因素。在高校,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案件目前已成为校园关注重点问题之一。把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的倾向在大学生中并不少见,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学业,也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同更广大同学接触和了解的机会。

(四)经济压力因素。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引发紧张、焦虑和自卑心理。二是在长期的贫困家庭背景下形成的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所引发的社会归属冲突和相应的自卑与敏感等不良心理。三是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化环境对贫困生不良人格发展的影响等。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正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

首先,端正态度,化压力为动力。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但工作态度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的,一旦养成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其次,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今大学生必须明白的是,要自救只有靠自己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而不是让社会、市场来适应自己。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合格的人才。

(二)人际交往策略

学会正确调节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遵循搞好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原则:1、主动开放的原则。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阅历、生活感受、习惯与风俗,要求大学生要主动地开放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了解别人。2、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不分高低贵贱要平等相待,互相帮助。3、热情的态度。对人热情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热情相待能有力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其次,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对于自己喜欢的行为,应该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学会赞扬别人;对于心情不好的人要诚恳、耐心地倾听对方,学会安慰他人;对待自己反感的行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又不伤和气才是关键。最后,有选择地进行交往。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有志向、道德高尚、情趣好的同学交往,这样有利于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三)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随着青春期个体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情感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大学生进行关于情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已成为发展大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对情感问题的合理认知。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倘若仅是一厢情愿,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同等回报,这种单方面的挚情不能称其为爱情。其次,区分爱情和喜欢的不同含意。学会区分爱情与友情,肯定被他人喜欢的效应,体现自我价值和人格的魅力。最后,发展自我、提高自己。只有努力提高自己,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才会赢得同学认可。

(四)加强对贫困学生及弱势群体的关注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其次,健全和完善学校助学保障体系。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采取相应补助措施,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上得到提高,认知上得到深化,意志上得到磨练,提高情感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魏一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2

调查问卷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42

思政课的课堂,通常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无意于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授课后没有预期的成就感。2013年5月对浙江树人大学五个学院计4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具体分析思政课的实效性。

从问卷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与思政课的功能还是切合的,但是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恰恰道出了部分学生的想法。准备将来考研的只占百分之三,这符合浙江树人大学的考研比例现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科目,可以在思政课学习阶段积累相关的知识。另外有百分之十八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从思政课的体系中清理出时展的脉络。

从问卷结果来看,近半数学生认为,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可以获得看世界的不同视角,这是化理论为方法的具体实践。但是,百分之二十八的学生毫不掩饰地认为是炒冷饭,这里边有思政课教材布局方面的原因。思政课的常态是学生不买账,教师有怨气。思政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思想,这样才有生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讲理论学生不喜欢,不讲理论学生也不喜欢。之于前者,学生说,天空好大啊,好像什么也没有;之于后者,学生说,去,我小学就知道了。”当部分学生安静地坐在思政课的教室里旁若无人地看小说、习外语、玩手机成为常态的时候,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转换成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了。

1 授课内容的取舍

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而言,存在着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衔接的问题。聂锦芳教授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层次多样,但教学模式单一。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覆盖了高中政治理论课、自学考试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大学公共政治课和哲学专业课程5个层次,受者甚众。但是,这些面对不同教学对象所开设的课程,却只有一个相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是以前苏联教科书为主题构架的内容安排,区别只在于教师讲义的厚薄不同,规定的学时数不同,罗列的例证详略不同,而从章节编排、观点表述、论证思路等方面看,基本上大同小异。

当一个学生在初次接触哲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候,灌输给他的就只是这样一些抽象的观点、程式化的说教,他从哪里能感受到宽广的视野、洞明的睿智、深层的意蕴、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启迪?又怎么能体味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不仅如此,同样的内容高中讲了大学还讲,他能不感到枯燥、乏味和烦躁吗?能不刺激他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公正的评价吗?

可见,当前的思政教育目标明确,但是在内容上缺乏层次性,忽视学生认识觉悟水平层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对象有不同的内容和教育目标。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大学阶段则主要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大量开设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所处时代倡导的价值观。另外,同一个教育主题,也根据人的认识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如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讲故事、做游戏,中学阶段讲历史、参加社会实践,大学阶段讲理论、启发思考。

从思政课教材的问卷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一般”选项,可见教材在与时俱进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学生普遍心态的发展变化。尽管教材从编排来说无疑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但是从学生的接受来看往往是松散的、非体系的、应对考试的样式。事实上,如果照本宣科绝对没有听众,必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当然要把握一个度,这是思政课,而不能夹带太多的私货。授课内容的取舍,授课重点的详略,成了思政课教师要认真把握的东西。

2 授课对象的分化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历来学院之间的思政课考试成绩的整体差别较为明显,有一种惯例,某某专业的学生不及格率达到多少属于正常现象。男女生比例会影响班级学风,通常女生居多的班级课堂纪律优于男生居多的班级,但是课堂会略显沉闷,男生居多的班级课堂稍显活跃,但是课堂引导需要更多的积极手段。女生居多班级如果有认真学习的女生成为示范人物,或者男生居多班级有认真学习的男生成为领头人物,班级学风无疑会上一个台阶。

每个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任何课程都比较认真,或者以寝室为单位,结伴去上所有的课,这样的寝室小团体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会给小团体的整个大学生涯带来积极的影响。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如果有幸你的班级里有这样的寝室小团体,无疑他们会成为整个学期的忠实受众。然而,大部分学生从众,选择性地轻视某些课程,如果连公认的某门课(比如思政课)都很在乎,就会被小共同体所鄙视,有句流行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那些在班上有号召力的学生的校园行为,对班级学风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说班干部的专业核心课程都挂科,班风确实会成问题,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从问卷结果来看,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很一般,高校思政课大多开设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大一新生相较而言学习态度会认真些,对于思政课的接受程度相应会高一些,但是,只有少量学生会就课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至于课堂以外,更少有学生会像专业课那样继续钻研探究。恰如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除了上课以外很少有深入的交流,比如学生的学业状况、普遍心态等。

从问卷结果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应该实行开卷考试;没有学生会接受空洞的说教,大多数学生喜欢多样化的上课方式。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实践环节,换言之,重视社会广泛参与的隐形教育,营造育人环境,比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参与社会实践,比如,环保生态之类的有社会发展意义的活动,公益活动。

3 授课主体的自觉

有同学说,理想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像牧师一样吧,有整洁得体的衣着,有气质,上课的时候不拿书念,而是用精彩的演说赢得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愿意下课,听完一节还想上。”

大学阶段设置的公共课中,思政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课程的内容来看,有些公共课是陌生化的,比如高等数学,如果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跟随老师循序渐进地学习;有些公共课本身具有趣味性、参与性,比如体育课,学生可以通过上课习得新的健身方式,享受团队合作或者竞技对抗带来的种种乐趣,甚至是释放原本过剩的精力。

相对于陌生化的课程,思政课里边的内容是在不同学习阶段反复出现,有些观念是耳熟能详的,因此无需循序渐进地学习,从任何一个节点切入,都不会影响对课程的理解;相对于参与性较强的课程,思政课到课率可以用点名计平时成绩来控制,但是关注度让人束手无策,学生可以安静地坐在思政课的教室里玩手机、习外语。

作为授课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有些任课教师声称,思政课教学成了没有学术含量的体力活,甚至有人认为思政课教师就像电视台的播音员,稿子已经写好了,照着念就行。大学生的毕业照上通常没有公共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与体育课,在当前的形势下,公共课教师通常处于边缘地位。“相较而言,思政课教师声望低,成就感也不高,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下,他们的神圣感、使命感、尊严、敬业精神肯定会大打折扣。”

从问卷结果看,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但是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多样。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受欢迎,适度的幽默无疑是有力的教学技巧之一,而作为教师职业的题中之义的学识反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恐怕是媒体泛娱乐化倾向在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心理预期上的反映。

4 授课方式的转换

从纯然灌输式向提问式转换的可能性。巴西教育理论家保罗・弗莱雷,明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无疑有启示作用。

何谓灌输式教育概念(“banking” concept of education)?知识是那些自以为学问渊博的人给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教师,作为讲授者,把学生视为“容器”,视为可任由自己“灌输”的存储器。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颁布真理,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诵和重复存储材料。于是,往容器里越是装得完全彻底的教师,就是越是好老师;越是温顺地让自己被灌输的学生,就越是好学生。

这种教育让学生只能接收、输入并存储“知识”,尽管他们有机会对所存储的知识进行收集或整理,但无疑会由于缺乏创造力而遭淘汰。实际上,知识唯有通过发明和再发明,才会涌现。与之相区别的是提问式的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这时候,教师不是来颁布真理,而是来同学生交流。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人也得到增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育教师,共同协作,教学相长。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论点不再有效。

提问式的教育,学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在与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成为批判性的合作者。教师把材料提供给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又要重新思考早先的观点。于是,教学成为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

简言之,功能,是我们在课程之初设定的目标;而实效,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功能所要实现的东西,有理想的成分,需要靠实效来检验,甚至是要靠学生的未来生活经验来检验。要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至少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把握。

参考文献:

[1]冯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实效性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4-16,19,22,72,100.

[2]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0.

[3]于林平.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辩证和理性思考――以美国、日本、前苏联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42.

调查问卷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问卷调查是教育培训评估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调查研究中定量统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工具。问卷质量的高低是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反映,因此调查问卷首先要接受小规模抽样测试,通过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检查问卷设计的结构、原则、内容等能否被受试者正确理解,及时增删或调整题目。

一、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的实得值与真值的相差程度。信度越高,反映多次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越大,可以通过评价数据离散趋势的指标来反映信度的优良。

信度分析是针对某一特定类型下问卷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言,而非广泛一般的一致性,其大小用信度系数来表示,范围在0~1之间;信度系数越大,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越大。信度系数是衡量信度高低的统计指标,而不涉及结果是否正确,但研究对象的样本含量必须超过40人。

信度系数主要包括稳定系数(跨时间的一致性)、等值系数(跨形式的一致性)和内在一致性系数(跨项目的一致性)。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信度可分成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是衡量问卷中某一组问题所测量的是否同一概念、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而外在信度是衡量同一问卷在不同时间下对同一被调查者重复测量后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二、信度的评价方法

(一) 同质信度

同质性问卷调查考查的是被调查者的同一性,问卷试题的几个部分间高度相关、同等重要。Cronbach’sα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内在信度系数和同质信度系数,通过各调查项目相关系数的均值测量、关注问卷中每一个题目得分间的内在一致性,其计算公式为:

而调查问卷中一般是嵌套多个功能模块,即当一份调查问卷包含有不同子问卷时,应分别计算每个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可将整体问卷分成n个维度,计算整个问卷及其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确保相应的信度系数均在0.80以上。当信度系数高于0.7时,表明问卷应进行较大的修改;低于0.7时,则应该弃之。

此外,依据量化得到的各项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相关系数的均值,判断每一项内容和问卷整体的关联程度,实现对问卷的修订和改良。譬如,当出现负相关时,说明这些项目与其他项目间相悖,应考虑修改或删除部分内容;当修改剔除某项目后,问卷整体的信度系数的变化呈现下降趋势时,该题目应予以保留。

(二) 分半信度

分半信度,又称“折半信度”,是将同一问卷的全部调查问题按照奇偶或前后尽可能分成相等的两半,分别依照Cronbach’s α系数计算二者得分。当问卷中设置的题目越多时,分半信度愈高,但随机分半可能会使分半信度不具有稳定性。分半信度的计算公式为:

分半信度使用的关键是如何尽可能避免顺序效应,将调查问卷分成有效的对等两半。不同的拆半会产生不同的信度系数估计值,当高相关性的题目分在一组时,分半系数将接近于其最小值。常用的分半办法有三种:一是完全随机分配,简便、易行但并不客观;二是将整体问卷的奇偶题目分半,该法在问卷调查题目较多的时候才适用;三是将整个问卷分成若干块(每块的内容成偶数),再将各内容块的题目奇偶分半并各自组成子问卷,该法应用最为广泛。此外,若调查问卷中含有反向题项,应先逆向处理反意题项的得分,保证各题项的得分方向一致后,再考虑拆半。

(三) 重测信度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是最常用的外在信度,指的是不同的时间内,采用同一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施测同一组被试者得分的一致性程度,以两次相关系数的积差法表现的信度公式为:

其中,ICC平均内部一致性系数,、和

分别为被调查者之间的方差、处理组(即重复次数间)的方差和误差的方差,m为重复次数,n为被调查对象的数量。国际上,一般认为ICC在0.4以上可接受,大于0.6则表示有满意的稳定性,0.8以上则表示有很好的稳定性。

重测信度的特点要求同一份问卷在允许重测的情况下施测两次时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所测量的心理特性须稳定。二是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相互抵消。三是两次施测的间隔时期忌过长,视具体的调查内容而定,一般间隔以2~4周为宜。重测信度较大时,说明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较一致,调查问卷较稳定。但因被测对象对问卷的熟悉会产生“记忆效应”,易产生偏倚,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四) 复本信度

复本信度法,又称“等值性效度”,主要是让调查者同一时间或先后填答两份问卷,应确保问卷在形式、内容、难度和题项的提问方向尽可能保持高度一致,仅在表达方式上略有区别,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即为复本信度。在同一时间内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复本调查时实测所得的信度系数分别称为等值系数、稳定和等值系数。复本信度愈高,问卷调查结果的一致性越强。整个调查问卷的信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两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复本信度最接近于平行测试,但实际问卷调查中很难达到真正可相互替代的问卷设计,故采用的较少。

(五) 评分信度

若问卷是由调查员给被测试者打分或评定时,此时信度的可靠性取决于评分者,即评分信度,可分为评分者间信度和评分内信度两类。评分者间信度是指由不同的调查员采用相同调查问卷测量评定时其得分的一致性情况,随机性抽取对问题的评分以及调查员的打分情况,常用组内相关系数来评价。而评分内信度是指度量检验同一调查者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等不同场合时的一致性。

当评分者人数超过三人,且为等级评分时,可用下列公式计算其相关系数:

若多个调查员间的信度较好,说明调查问卷制定的客观、明确;反之,说明指标的操作概念模糊,易歧义。因此,调查前应对调查员集中培训,现场负责核查填写的问卷,即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查缺补漏。

(六) 信度分析方法的对比

三、影响信度的因素

(一) 问答级数的设计

针对连续性变量应答时,多采用连续区间来标度;当信度区间在0.4~0.9之间时,常会随着拟定作答级数的减少而降低。较实际信度,“十级式”至“七级式”量表的信度损失极少,而“五级式”和“两级式”量表的信度损失分别为12%和35%。另有研究表表明,采用“四级式”、“五级式”、“七级式”和视觉模拟量表调查所获的信度还较为相似。因此,题目设计时,应尽可能多量化连续区间的级数,后续统计可根据需要整合区间的级数。

(二) 问卷题目的数量

适当增加问卷题目的数量可提高问卷的信度,如Cronbach’s α系数与调查问卷设计的题目数量十分相关,α会随着问卷设计的题目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升高(或降低)。新增的题目和之前应具有同等代表性,且新增数量须适度,否则被调查者会因疲劳致使误差增大。当问卷题目数量增至K倍时,信度的计算公式为:

(三) 题目的难度分布

调查问卷中的各个题目均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忌应答的猜测性。其次,要尽量调整问卷题目或应答方式,控制难度在中等水平,使得区间落在较低或较高两端的比例要少,尽可能地接近正态分布,可有效提高信度。

(四) 问卷调查的偏倚

调查问卷属于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上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倚。问卷信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调查者对问卷工具的理解、作答、调查获知的信息提取程度。信度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但偏倚不具有方向性。

信息偏倚是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比较组间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可比,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系统差异;就被调查对象而言,信息偏倚主要涉及到无应答偏倚、回忆偏倚、说谎偏倚等。由于调查问卷填写时主观成分很大,回忆偏倚很难完全避免。回忆偏倚不同于单纯的记忆不准确;当被调查者回忆普遍较差时,回忆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回忆偏倚的产生主要是取决于调查时间至事件实际发生之间的时间差,以及调查员的提问方式和调查技术等。

(五) 调查的样本容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评估获得的信度越高。样本容量是随机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直接关系到抽样估计的精确度及调查成本和效益。当样本容量过大时,调查的工作量显得过大;但样本容量偏小时又易发生样本偏差,导致信度系数过低或过高估计。

实际调查中,不回复偏差是问卷调查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分为完全无应答和部分无应答两种。不回复的问卷会造成调查问卷的样本容量缩减,抽样误差的增大;而因无回答带来估计的偏误并不会随后续样本容量的增大而减少;一般要求无应答率应低于5%。控制无回答偏倚,应采用调整访问的策略、消除被调查者心理和顾虑、修正问卷设计以及加强调查员培训等方式。不回复的问卷会分别从回复率和不回复偏差方面影响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可通过不回复者和回复者间组间进行检验评价不回复偏差,深入寻找被调查者不回复的原因。

四、结语

高质量的调查问卷是问卷调查成功的关键,应采用客观的信度分析方法反复研究、修正问卷;因不同信度检验方法的适用范围、侧重均有所不同,应多种方法相互佐证,忌以偏概全反映整个调查问卷的可靠度和有效性,应依据问卷种类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信度检验方法评价。问卷初稿须通过预调查数据的信度反馈调查工具设计的合理性,采用局部修订和调整优化问卷,直至通过信度检验,以满足统计分析的要求和为后续的效度检验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罗林明,屈芳.关于教育培训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考――以气象教育培训调查问卷为例[J].继续教育,2014,(6).

[2]马文军,潘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用SAS软件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0,(6).

[3]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调查问卷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78-02

一、调查目的及内容

9月,某高校又迎来了一批研究生新生,为了了解新生的情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给大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对全部新生进行了记名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读研及选择该校的原因,获取招生信息及了解研究生生活信息的渠道,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和知识传播途径的偏好,对未来的规划,以及新生认为学校能够提供的帮助。希望通过对上述方面的了解,能够改进完善信息渠道、知识传播途径等方面,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帮助新生明确目标、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好未来规划。

二、样本及其结构描述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高校某二级学院的新生,为了全面了解每位新生的情况,对全体二级学院的新生进行记名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全部收回。新生的组成结构:本届二级学院的新生,占该校全校新生的7.9%。新生来自23所高校,16个不同专业,男、女生比例为9∶16。新生第一志愿报考了16所不同高校,9个不同专业。第一志愿报考211工程院校的有19个人,报考985院校的有8个人。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之比为12∶13,两类硕士人数几乎相同。

三、新生调查问卷结果

1.在读研的原因方面,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为对于专业的偏好。还有很多人认为研究生文凭很重要。

2.在选择该高校的原因方面,可以看出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偏好、行业偏好、师资和培养计划依次是学生选择该高校排名前四的主要因素。

3.在获取招生调剂信息方面,由于本届新生有很大比例的调剂生,因此调剂系统在招生信息获取途径中占主导地位。信息渠道中第二梯队主要包括:高校研究生部的官网、同学朋友介绍、和老师联系以及二级学院官网。因此,在以上渠道招生信息很重要。

4.在了解研究生生活的方式方面,选择和自己导师沟通的有23人,与学长学姐沟通的有19人,自己去了解的有13人。

5.在研究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方面,选择为未来工作准备的有18人,选择增长社会阅历的有15人,选择拓展人际关系的有12人,选择多发论文的有11人,选择读博或出国的有9人,选择其他的有2人。

6.在知识传播途径的偏好方面,选择和校外名师进行交流,以及实践调查的均有17人,期望举办学术讲座的有14人,选择网上信息查询的有12人,喜欢游学方式的有10人,喜欢参加竞赛的有7人。

7.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清晰度方面,有很明确的目标的人占总体的56%,还很模糊的占36%,还没有打算和到时再说的一共占总体的8%。

8.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方面,选择拿到学位找工作的占44%,选择没有计划的占36%,选择自己创业的有2人,选择考公务员、考博深造和出国交流学习的均有1个人。

9.在学校提供就业的帮助方面,选择提供针对研究生的招聘信息的有20人,选择导师及校外导师帮忙介绍的有16人,选择举办就业讲座的有12人,选择提供简历书写指导的有11人,选择一对一就业指导的有8人,其他方式的有2人。

10.在建议和期许方面,新生的表述中体现出的几个关键点包括:

对学校的建议有举办研究交流活动,举办时尚活动,公_各种信息,多与企业联合,改善宿舍环境。对自己的期许有能够参与更多的项目,扩宽知识面,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社会知识和人际关系,能够顺利进行英语交流,与导师多沟通,以及考证。

四、结果分析

1.读研为就业服务,深入学习研究专业也很主要。结合第一题和第五题两题的结果进分析,在选择读研的原因时,有84%的新生选择了为社会做准备,位列读研原因的首位;同时,在选择读研最重要的事情时,有72%的新生选择了为将来工作准备,有60%的新生选择增长社会经历,有48%的新生选择拓展人际关系,这三个选项位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商学院的新生普遍认为读研是为就业服务的。再看有56%新生选择的对专业感兴趣希望深入研究这个读研原因位列第二位,结合第五题中位列第四和第五位的多发论文和为出国考博做准备两选项,可以看出新生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希望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研究专业是良好就业是必要条件和实现途径,因此也成为重要的读研原因。

2.了解研究生生活倾向面对面沟通,获取知识方面校外交流与实践调查并重。第四题关于选择何种方式了解研究生生活,62%的选择落在与导师或是与学长学姐沟通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上,自己了解只占19%,老师讲座则占15%。可见,面对面沟通的方式胜过自学和单方向教授的方式。对于第六题知识的传播途径方面,新生既看中和校外名师的交流,又看中实践调查,而学术讲座、网上查询和游学次之。

3.就业帮助方面倾向于提供招聘信息和导师推荐。一半以上的新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计划,36%的新生规划较模糊。规划清晰的新生倾向于学校提供就业信息,而规划还很模糊的新生倾向于导师推荐。

4.某高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和行业是核心竞争力,知名度有待提高。对第二题结果的分析,发现地理位置是本届新生选择该高校最重要的原因。对专业、行业感兴趣及被师资、培养计划吸引也是新生选择该高校的重要原因,同时后者的重要性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非常接近。而学校的知名度、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是该高校相对需要提高的方面。

五、专硕与学硕的差异性表现

1.专硕对于文凭的需要大于学硕,专硕新生喜欢自己所报专业想深入研究的愿望也略强与学硕。

2.学硕新生选择该高校的最主要原因是被师资队伍和培养计划吸引,专硕新生选择该高校的主要原因是对行业感兴趣以及其地理位置。

3.在发论文、出国或考博两件事情上专硕新生比学硕新生更加看重;而增长社会阅历、拓展人际和为未来工作准备方面,学硕新生更加关注。

4.专硕新生的目标比学硕新生的目标更加明确。专硕在有更多的新生倾向读博,而学硕新生选择自己创业的比专硕新生多2人,其他规划方向均持平。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实际调查中,要想搜集对医院景观环境更新有益的研究资料,问卷设计至关重要。在充分调查准备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身心需求以及医院环境的特殊性,设计出包括植物,空间,设施等四大类拱二十二个问题组成调查问卷。经回收的近300份有效问卷分析,显示出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适用于普通医院景观环境调查。本文选取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309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发放并回收的问卷为例,对北京市综合医院景观设置满意度进行评价。

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工作是调查的核心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这部分工作要格外主意。

1.1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必要性原则问卷上所列问题应该都是必要的,可要可不要的问题不要列入。为避免被调查者在答题时出现疲劳状态,随意作答或不愿合作,问卷篇幅一般尽可能短小精悍,问题不能过多,题目量最好限定在20~30道左右(控制在20分钟内答完),每个问题都必须和调研目标紧密联系。并需要考虑题目之间是否存在同语重复,相互矛盾等问题。

②准确性原则问卷用词要清楚明了,表达要简洁易懂,一般使用日常用语,避免被调查者有可能不熟悉的俗语、缩写或专业术语。当涉及到被调查者有可能不太了解的专业术语时,需对其作出阐释。问题要提得清楚、明确、具体。语意表达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避免用“一般”、“大约”或“经常”等模糊性词语。否则容易误解,影响调查结果。一般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问题点。

③客观性原则避免用引导性问题或带有暗示性或倾向性的问题。调查问句要保持客观性,提问不能有任何暗示,措词要恰当,避免有引导性的话语。

④可行性原则调查问题中如涉及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隐私性的问题,被调查者有可能不愿作出真实的回答。因此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到答卷人的自尊,可将这类敏感性的题目设计成间接问句,或采用第三人称方式提问,或说明这种行为或态度是很大众化的来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

1.2问卷结构

首先问卷要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能让被调查者迅速明白调查的意图。之后问卷的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束语。

①前言: 首先是问候语,并向被调查对象简要说明调查的宗旨、目的和对问题回答的要求等内容,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同时解除他们回答问题的顾虑,并请求当事人予以协助。(如果是留滞调查,还应注明收回的时间。)

②正文: 该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信息、调查项目、调查者信息三个部分。其中调查项目为设计的重点,包括评价型问题和描述型问题两类。

③结束语: 在调查问卷最后,简短地向被调查者强调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再次表达谢意。

2.结果分析

2.1资料整理

及时回收整理问卷,做好对原始数据的保留工作以便日后分析。为数据进行编码并输入计算机进行评价型问题结果的统计整理。对描述型问题的答案进行概括,提炼其要点以便分析。

2.2调查结果

问卷发放地点主要分布在主入口、广场和花园等医院中人群集中的空间。期间为数据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意选择不同年龄和类型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6份。剔除其中回答不完整和答案明显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14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62份。有效回收率为87.3%。从一下方面分析调查结果。

①综述

问卷发放的三家医院分别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309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三家医院规模相似,各有千秋,但也分别暴露了不同方面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对象的相互借鉴中也为彼此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可以探索的方向。

其中北医三院的问题相对突出。主要反映在绿地面积和入通的组织上;309医院拥有可圈可点的园林设计,但在总体布局方面的侧重点有失偏颇;相比而言中日友好医院的室外景观环境较为合理,不过也并非没有问题。小组在研究过程中不仅细致讨论了各自的弊端和初步解决办法,也一并关注了各自的优势并试图将其概括出来,以其为之后的调研和模型创建服务。

②景观问题概述

在研究中,我们期望听到更多来自患者和家属的声音,因此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成为我们发现问题和探索需求的主要调查手段。而且这些方法的运用显然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以调查问卷为例,在的三个调中,通过问卷中对景观、交通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的调查给我们带来了十分有益的帮助。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以下列举出了主要景观问题的所在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就医和探望人群对室外景观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绿地的配备和丰富的植物设计上。对于自然形式的园林需求比较突出。多数被采访者表示到室外活动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和亲近自然,然而医院景观的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个问题又以北医三院为甚。

以下为三家医院景观设置中四个主要方面为例的满意度调查表:

309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均设有一定面积的园林景观,包括水景设置和景观建筑等元素,而北医三院在这方面则较为欠缺。结合上表可以看出在景观的设置方面,绿地面积大小和园林植物配植的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满意程度。

③交通环境

虽然在医院选择上人们主要还是考虑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但交通便利无疑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优势。而目前人们就医往往会选择出租车或者私家车出行,因此医院内部的交通流线尤其是入口处的流线组织和停车安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整体环境。可能随之而来的拥挤和噪声也对良好的景观环境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3.小结

上一篇: 近视眼预防方法 下一篇: 水电安装施工工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