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5 17:25:16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小学体育;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着学生身体的健康状况。小学生大多年龄小,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均没有接受过正规且系统的体育锻炼,因此其在身体素质方面及意志力方面较弱。小学作为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及顽强的意志力。在很多家长看来,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忽视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由于学生平时的锻炼机会少,大部分的锻炼机会主要集中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课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设置系统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磨练学生的意志。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从而大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1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课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课堂作为教师教授体育知识的重要场所,增强其有效性就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1.1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体育课堂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大量的体育活动训练,因此,学生的参与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对于小学体育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体育教学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体育课堂的主要形式为各种体育运动,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创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往往要求教师通过设置大量的体育活动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1.2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课堂作为教师传播教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堂对体育教学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其课外活动往往较少。因此,体育课堂就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唯一机会。由此可见,体育课堂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效的体育课堂往往要求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有效性,除了具有创新之外,还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因此,创建高效的体育课堂,能够促使教师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2当前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依然较为落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认为小学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为主,体育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因此,教师难以对体育课堂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2.1体育课堂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应该有着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当时,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较为随意,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难成体系,导致教学不具有有效性。

2.2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乎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多老师只是应付性教学,特别是在课堂内容更是敷衍了事。从实践中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堂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师只是单纯地领着学生做一些有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3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对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关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3.1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并要求教师严格地按照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学校积极参考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体系,对科学合理的部分进行吸纳借鉴,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

3.2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的重要性,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增加科学的体育运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一些体育游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读。

4结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更倾向于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它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小学体育课程就成为新课改深化中的重要内容,关乎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由于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课堂就成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唯一途径。因此,创建高效的课堂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依然较为传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小学体育课堂变成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林镇怀.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更好地安排体育教学方法[J].体育师友,2009,1(21):215-216.

[2]张龙飞.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07,1(26):311-313.

[3]张瑞文.合理运用体育游戏促进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22):267-269.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2)

[作者简介]侯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幸福是我们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品性教育作为一项为人谋幸福的事业,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在这方面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以“说教”为主的品性教育方式、倾向于政治教育的品性教育内容、脱离实践的品性教育模式等,限制了学生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和获得。在全民倡导建立“幸福中国”这一背景下,品性教育如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增强学生自身的“幸福感”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英国教育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对品性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品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终生幸福和培养人感受幸福与追求幸福的能力。因此,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培养与幸福相关的德性,注重基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一观点对当今我国品性教育的方法、内容及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素品性教育观的深刻内涵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将人的幸福生活作为终极目标,认为品性教育应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幸福,应包含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内容,应注重从书本走向现实。他的倡导与“幸福”这一主题相呼应,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的内涵。

(一)强调品性教育过程中个体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性

自由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增进人的“幸福感”。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罗素倡导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他反对那种通过纪律强迫学生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认为那种教育牺牲了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学生良好的品性也不是通过外界的灌输和压制所能获得的。当然,罗素所谓的自由并不是对学生放任不管,而是提倡“学与不学之间、学习内容以及观点表达上的自由”[1]。意即品性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由精神,鼓励人的自发活动,使人自发形成良好的品性,成为自由发展的人。

欲使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品性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自由精神的发挥,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这一理念在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他指出,旧式的教育把学生当做工具,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从而阻碍了学生“幸福感”的获得。品性教育应该把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注重品性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强调品性教育的多元化是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又一丰富内涵。罗素指出,“幸福”包含四个要素,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他认为,健康使人快乐,良好的收入可满足一个人的物质需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友谊、爱情、儿女亲情,以及所有那些亲近密切的人际关系。倘若这些关系不愉快,也会使生活过得很艰难。[2]”成功的工作意味着一种乐趣,一种与自己本能不相冲突的事物。品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收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工作奠定基础,增进人的“幸福期望值”。

罗素所倡导的品性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健康教育。罗素认为,身体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人的活力。他指出,活力是幸福生活所必备的要素,是一种所有人都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由健康带来的活力可使人减轻痛苦、感到快乐,促进人心智的健全发展。因此,欲使人幸福,首先应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当然,只有健康的身体并不一定给人们带来幸福,心理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罗素强调,心理健康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关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品性教育不应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罗素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它不仅包括人的良好性格的培养,还包括人的公正观念和诚信意识的树立,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以及性教育等内容。罗素认为,忧虑、焦虑、妒忌和自欺是一个人最容易产生的不良心理,这些心理是阻碍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这些不利于快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二,技能教育。罗素把技能看做人的立命之本,认为技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精神可以促进人的多种美德的形成,要想使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就要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爱惜生命的思想。拥有了这些品质,也就具备了创造幸福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技能教育也是品性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注重品性教育的现实性

品性教育是培养人的“幸福感”之根基。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品性教育呢?罗素主张品性教育不应脱离现实。他认为:“现代教育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对现实的不关心。”[3]他反对用僵化、抽象的道德观念充斥儿童的头脑,认为“对儿童进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愚蠢的,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许多事情从成人的观点来看是道德教育,但在儿童眼里却感到那和教他如何使用锯子没什么两样”[4]。因此,罗素强调,品性教育必须是具体的,并与现实情境紧密相连。学生通常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反而具体的、直观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现实生活中,欲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为其提供学习的榜样。如只灌输给他们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父母或教师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学生的良好品性也很难形成。品性教育只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幸福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罗素所谓的“幸福”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丰富的、多样的。一个具有良好品性、自由精神及和谐人际关系的个体便拥有了幸福,而品性教育就是获得这些品质的途径,是增进人的“幸福感”之根基。

二、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反思

综观罗素的品性教育观,省思我国当前中小学品性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一)品性教育方法“以理为本”,强调“说教”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应注重发挥人的自由精神,而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却忽视了“品性教育旨在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本内涵,从而导致了品性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首先,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方法简单。很多中小学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品性教育的深刻内涵,他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性格的成长与发展。在“以理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教师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实施品性教育。他们将大量的政治、道德和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道德概念和条目,甚至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或是通过“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的机械方法来考核品性教育。其次,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德育过分强调“规范”的作用,而不顾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某些“规范”的含义。如在小学阶段,品性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如何使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5],但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言,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这种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品性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以虚假的行为来骗取教师的信任,学生的品性难以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二)品性教育内容单一乏味,“假、大、空”口号式内容居多

罗素认为,品性教育是人获得终生幸福的基础,为此,他提出了丰富的、具体的品性教育内容。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存在着内容单一化、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倾向。《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据,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几大模块: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但在有关教科书的实际编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占有较大比例,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偏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等内容常以条目形式编排,许多学生能够对这些条目倒背如流,但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他们却不知从何说起。此外,在道德教育中,与学生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正、同情、慈善等基本品质的培养也被忽略掉了。由此可见,目前的品性教育只传授给学生一种空泛的概念,学生只获得了“爱祖国、爱人民”这样一种空口号,无法体会如何将爱、尊重、理解以及关心推及他人,因而也体会不到由爱他人带来的幸福感,无法获得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现象也容易带来品性教育方法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特点,盲目进行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教育”[6]。

(三)品性教育模式说教多实践少

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是当今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所存在的又一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将品性培养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外界环境对学生品性的影响。很多教师自身的行为极不符合道德行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仿效的榜样。学校中也缺乏与品性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缺乏政策保障;实践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和整合存在不足”[7]。同时,抽象化的品性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致使学生虽具有品性教育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如何践行,这种脱离现实的品性教育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因而也无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三、罗素品性教育观的启示

在“幸福”这一时代主题的召唤下,我国的品性教育应以罗素的品性教育观为借鉴,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标,着力改善品性教育的方法,从注重“理”到注重“人”。通过说教、简单训斥实施品性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导致品性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方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品性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

首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儿童的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幸福感”。如以“乐于助人”为主题的品性教育可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相声表演等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良好品性。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品性教育过程中应尊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让其在直观的活动中获得良好品性。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行动,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此外,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外向型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善于融入这个群体,通过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培养其良好品性,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主动与其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在这种“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持下,品性教育一方面可以避免传授空洞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鼓励学生的自由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二)品性教育内容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内容应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他提出了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几大品性教育内容,即健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一观点为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一种借鉴。“幸福作为人生目标在德育内容上的落实,表现为幸福感的体验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或者说,道德教育内容中应有对幸福人生的充分的展示,从而创造出体验和创造幸福的机缘。”[8]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应向这一目标努力。

为此,我们应借鉴罗素的做法,将与幸福密切相关的情感教育、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列入品性教育内容之中,扩充品性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品性教育课程中增加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品性,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品性教育模式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品性教育模式陈旧,即仍以传统的理论模式为主,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辨能力有限,难以通过复杂的理性分析、思想吸收和价值调整等方式来发展自己的品性。

罗素提倡品性教育应来源于现实并归于现实。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在品性教育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品性,教师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行为标准,使自身成为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品性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应制定品性教育实践环境和条件建设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学生参加品性教育的时间、明确品性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安全责任”[9],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良好品性。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德育知识后,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良好行为,使学生通过观察将行为内化,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去灌输某种观念。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的品性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我国中小学品性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终生幸福为最终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自由之路(上)[M].李国山,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32.

[2]庄敏,江涛.罗素思想小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6.

[3][英]罗素.历史的安慰[M].梁祥美,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64.

[4][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14.

[5]梁金霞.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4.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6-02

一、引言

舞蹈教学对于培养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舞蹈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提高孩子的生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教育理论中存在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元分立的情况,具体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上,前者以游戏切入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轻,后者则以专项教学为主,教学任务相对较重。两者的差异性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在幼小舞蹈衔接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教师变化、学习任务变化感到焦虑甚至厌学,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小的衔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个衔接阶段,是幼小教学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对整个小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使儿童能够适应进入小学阶段后的舞蹈学习,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幼小教育的过渡机制。幼小衔接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为幼儿园大班,该阶段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二为小学一年级,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要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1]。

二、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

心理发展观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连续的,但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心理的变化发展又呈现出某种阶段性,而后一阶段则建立在之前阶段的基础上。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骤变,而是系统联系的量变耦合所形成的质变,即彼此之间是存在心理交集的。儿童心理发展显然遵从上述规律,需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连续性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相辅相承的结果。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这是构建儿童内心世界以及实现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儿童舞蹈的学习同样存在连续性与阶段性耦合的问题,因而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儿童而言,引起幼小衔接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很多,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六点:(1)教学者的身份和形象发生变化。从教学进度相对缓慢的幼儿园教师变为教学进度相对较快且要求更为严格的小学教师。(2)教学方法发生变化。从依靠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快速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3)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比较而言,小学拥有更严格的校规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幼儿园阶段不规范的舞蹈动作在小学学习阶段将会被纠正。(4)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陌生环境,小学生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在新的集体中重新自我定位。(5)学习要求发生变化。家长、教师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将发生从无到有或从轻到重的变化。(6)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儿童从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进入约束性更强的小学学习环境。这六点客观因素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幼小衔接中的差异性,因而迫切要求做好幼小的衔接工作,保障儿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快进入小学舞蹈学习阶段,为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2]。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儿童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开始重视儿童舞蹈教育,舞蹈成为儿童学习之余的重要文艺活动。在儿童舞蹈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至关重要。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主要以基础体态学习为主,穿插部分汇报演出,例如许多学校在校庆日和家校开放日举办舞蹈表演活动。幼儿园阶段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了解并熟悉舞蹈的艺术形式,而小学舞蹈教育则更重视对舞蹈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包括对舞蹈动作本身的欣赏、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对艺术特征的分辨。具体说来,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舞蹈教育在目的和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合理过渡就必须做好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

三、舞蹈课程的衔接思路

幼小舞蹈衔接的关键在幼儿园舞蹈课程的铺垫上,幼儿园在后续开展的舞蹈教育中应当总结儿童前期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迎合小学舞蹈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进行常规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讲解各舞蹈动作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欣赏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帮助孩子初步理解“美”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小学一年级阶段通过课外舞蹈训练巩固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触的舞蹈内容,使舞蹈体态基础训练不至于突然中止而造成再次学习新内容时的不适应性,力求实现幼儿园舞蹈教学到小学舞蹈教育之间的自然过渡[3]。

四、幼小舞蹈教育衔接的实践路径

1.学龄前的幼儿园教育准备。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园对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发挥儿童自身的特长和天分,为小学舞蹈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相比较一对一式的舞蹈教学来说,幼儿园集中式的小班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进入小学教育后的适应能力,快乐学习。幼儿园应当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注重对儿童舞蹈兴趣的培养和舞蹈基础的教学,例如对儿童舞蹈学习态度和舞蹈领悟能力的培养。幼儿的年龄太小,属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迅速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进行舞蹈教学,能够在矫正儿童不良形体习惯的同时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促进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改革小学阶段舞蹈教学方法。步入小学教育以后,儿童面临更全面的德智体美劳教学,在做好多方面培养工作的同时兼顾舞蹈培养,舞蹈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其他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儿童舞蹈基础能力的深化以及对舞蹈艺术领悟能力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集体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锻炼[4]。其次,针对儿童性格和体质等的不同,在小学舞蹈教学中应选取适合不同小学生特点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长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师对儿童舞蹈学习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步入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后,离开家庭进入学校,教师成为孩子心中的绝对权威,老师的指导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会大于家长的教导。因此,作为舞蹈初级教育阶段的引导者,小学舞蹈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舞蹈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对于儿童舞蹈学习的评定工作,舞蹈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过度划分不同学生间的差距,避免对儿童心理上造成伤害[5]。

4.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一年级阶段,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舞蹈教育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良好的师生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于舞蹈艺术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儿童进入一年级以后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随意呵斥学生,以温和的态度开展舞蹈教育工作;其次要肯定不同儿童的独特性,做到有针对性的舞蹈培养;最后,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随意批评指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存在的过错。

5.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对于儿童入学前的教育工作,家长多注重于校规校纪和与人相处的教育,缺乏对于儿童初入小学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儿童将面临更多的课程学习,在实行综合培养的同时开展舞蹈教育,小学生将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协调小学生文化课程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儿童的舞蹈天赋,同时主动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发现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错误动作,引导小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此外,家长应当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教育的新环境,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更快融入学校的大集体[6]。

五、总结与建议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一年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环节和整个义务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根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幼小教育的衔接直接关系到教育根基的稳定。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儿童独特的个性,有助于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促使儿童顺利踏入一年级的义务教育,适应衔接阶段的舞蹈教学,发挥自身特长,展现自我魅力。相比幼儿园舞蹈教育而言,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兼顾好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幼小舞蹈课程的衔接工作关系到儿童对于舞蹈的深入学习。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做好幼小舞蹈教育的衔接,通过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发挥舞蹈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儿童从幼儿园舞蹈教育阶段到小学舞蹈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许芸芸.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旗琳.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课程衔接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何洪涛.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4)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尽管处于不同的学段,但是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接策略。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是由两者特殊的关系所决定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延续,它们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这种承继性不仅仅是学段的承接性,而且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知识的承继性。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知识上具有承继性,小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其次,能力的承继性。学前教育中,幼儿形成的能力将对小学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离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难以较好的实现;第三,综合素养的承继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也有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承继性使的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

2、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在幼儿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属于基础性教育。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也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将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从而夯实幼儿教育的基础,为幼儿一生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是全面的,既包括教师的对接,也包括教育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对接。

1、教师对接,强化衔接意识

教师是实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首先需要实现教师的对接。幼儿园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小学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注重幼儿教育研究,还要注重小学低段教育研究,从而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学前教育;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与学前教育教师的互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幼儿综合素养发展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幼小衔接。

2、活动对接,消除幼小隔阂

教育活动化是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根据课程活动化的需要,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活动和小学教育活动对接。活动对接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首先,学习活动对接。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活动研究,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了解彼此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的方式等,从而提高活动对接意识和能力;其次,实践活动对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互动,或开展观摩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创造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消除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隔阂,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3、习惯对接,实现能力承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实效性都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持,好的习惯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要注重习惯方面的对接,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程学习活动,都要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对接要充分尊重幼儿和小学生认知特点,不能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有机渗透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问、团结协作等习惯,从而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4、学法对接,提高适应能力

学习方法是提高幼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法对接,学情教育教师要注重幼儿学法指导,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引导幼儿学会自主建构,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教师要基于幼儿学法掌握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方法等,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三、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知识的衔接要有整体性,顺序性,而非每个阶段都是分开的,诸如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教材、教法等,这些要素涉及到其他各个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体系,保障彼此之间的连续性,促进幼小教育之间的舒畅对接。

2.注意多方面沟通合作,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多事围绕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幼小衔接涉及到的领域很多,需要社会、地方教育等部门共同予以重视,他们都是幼小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教育衔接起到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多部门同时努力,才能更好的完善幼小教育,拓宽教育思考维度,寻找共同育人的最佳路径。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5)

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和社会将其视为“副课”,长久的排斥在语数英等主课教学之外,主课老师占用体育课等现象数见不鲜,而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其教学方法和相关教学人员的素质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老师缺乏基本的教学个性,并且忽视学生的性格,进行一刀切式的教育,这些都影响了当下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知识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提升身体素质和建立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虽然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是仍旧存在着大量问题有待我们解决。在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进行一刀切的教育。小学体育课以较强的互动性为特征,许多活动都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小学生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段,人格尚未形成而性格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性格差异,相应地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特色的调整。(2)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老师常常采用体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和死板,不能满足多种学生的诉求。由于老师对于学生性格多样性的忽视和当前体育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其采用的游戏形式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诉求。(3)在当前体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忽视了小学生这个群体本身心理特色,缺乏对于不同学生兴趣点的把握,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主要解决途径与对策探讨

基于以上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基于以下思路制定解决措施:(1)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践主体,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一方面遵循基本的教学原理,保证基本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学生本身来制定相关的教学方式和自我风格,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2)在体育教学这方面,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更新和完善基本教学原理和大纲,与时俱进,建立创新机制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3)此外,社会应该提升对于体育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认识到健康的身体和生活习惯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处于特殊人生阶段的小学生教学,打破当下社会中“主课“”副课”的错误分类方法和认知。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6)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改善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国家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种“送法入村”活动的持续进行,农村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带法回家”、“模拟法庭”、“法制报告会”、“法律知识竞赛”【1】等,形成了制度化的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机制。通过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实践了依法治国方针【2】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要求,促进了农村中小学生自觉接受法制教育的意识。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的法制教育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迫在眉捷。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已成为全国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普法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法制教育,开设法制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应该说,各学校普遍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是,各地开展法制教育情况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又具有重要性。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特殊性

1、地域条件限制的特殊性

农村中小学远离市区,位置偏辟,与外界沟通较少,各种信息来源闭塞。国家关于学校法制教育的相关文件,很难在这里完全执行。一位在农村学校兼任中学法制教育课的张老师介绍,学生打架、偷盗等违法违纪事件在校园内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农村学校的师资设备贫乏,法制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乡有20所学校,只有60%的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其中,有30%的学校只发了课本,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老师进行教学,法制教育课时无法得到保证。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对这个乡的20所学校进行了一次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法制教育课“兴趣浓厚”的比例是15%,“比较感兴趣”的是25%,“兴趣一般”的是60%。可见,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课缺乏兴趣。一位同学对我说:“我们学校也曾开过法制教育课,但学校不重视,又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老师,一个学期也上不了几节课。学生觉得法制教育的内容太枯燥,法制教育课就是副课,可学可不学,可听可不听。”

目前,全国仍然有3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更谈不上有专业的法制教育老师,学生的法制教育一般都是通过偶然的法律讲座或者是学校处理一些违法违纪学生时临时进行。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长期滞后,起不到应有的法制教育效果。

2、家庭法制教育缺乏的特殊性

农村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以后能够考上理想大学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用不着专门去学习,那样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去年暑假,我来到小学就读的母校,同老师和学生交谈中,谈到学校的法制教育情况,他们都说,规模较大、条件优越的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是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老师,基本上是学生自学。规模较小、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3、学生自身因素的特殊性

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他们生活、学习都在农村,成长的社会氛围较为原生态,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发展相对较晚,抵抗诱惑能力弱,对于社会发生的事件,表现出不同于市区学生特有的好奇、好动、好模仿,亲身体验欲望较强,性格发展极为不稳定,对于法制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对于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据调查,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大约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40%以上,而学生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20%以上,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犯罪案件就占全国学生犯罪案件的一半左右,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有些犯罪案件就发生在校园之内。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重视法制教育”【3】。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学、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4】。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5】。因此,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不仅极其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只有实现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明显提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学生违法犯罪问题。

1、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农村中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发展的限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例如:河南某农村中学初二一位学生,一直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而且还是学生干部,由于交友不慎,在社会上坏孩子的影响下开始吸毒,持续被强制戒毒六次,一棵很有希望的苗子就这样枯萎了。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既是建设完善法治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2、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农村特殊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着严重缺陷。不少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和法律常识课教学苍白无力,形同虚设,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被严重削弱,久而久之,学校和老师就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数理化、轻政治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的思想,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就越来越明显。例如:某县一个镇中学高三的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互相攀比,为了提高消费水平,因盗窃一辆自行车而被公安机关拘留。究其原因,不能不从其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来寻找,不能不说与学校和老师经常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常识教育有直接原因。 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扼制学生犯罪率上升的趋势,对于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情况对学生的影响来看,一方面是农村学生家长或者是长年在外地打工,或者是忙于农务,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孩子自身发展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单一,要么过分溺爱、要么过分放任,使得学生长期养成贪图享受、放松学习、固执任性等不良习惯,一旦受到不良风气的传染,就会迷失方向,走上邪路。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改进和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就极为重要。

二、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

对于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和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通过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是农村学校法制教育观念淡薄,法制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法制教育课程形同虚设

农村中小学基本上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设法制教育课。但是,法制教育课时却得不到真正落实,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法制教育课是否依照课程设置按时上课”这一问题,有78%的教师和学生填“否”,问其原因,大家一致回答是“不考试的内容,学校不重视;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才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关注的问题,至于法律教育用不着专门学习,知道就行”。可见,农村中小学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重视,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刚,对学生进行课堂法制教育,从而,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二)缺乏专业化的法制教育老师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仍然没有按照要求完全走进课堂教学。虽然开设了法制教育课程,但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老师教学,使得法制教育教学枯燥无味,对于学生没有吸引力,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在调查座谈时,我们提出三个问题让他们回答:一是学校是否有专门的法制教育老师?回答是没有,实际教学由其他老师代替;二是你们对法制教育课是否有兴趣?回答是没有,老师要么照书宣读,要么让学生自己看书,觉得没意思;三是对于法制教育课教学内容,你们是否掌握?回答是基本上没有掌握。可见,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起不到实际作用。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质量低下

农村中小学受实际条件的制约,没有购置教学设备的专门资金,法制教育课基本上是“老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听讲”,也就是应试教育下的“灌输式讲课”。老师基本凭课本教学,照本宣读。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系统、形象、直观、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想象中去学习和理解,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受社会影响,学生自身不重视发展教育

我们对一个镇的所有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问卷调查。“你接受法律知识来源是什么”?有64%的学生选择“学校的课本上”;你认为农村学校法制教育薄弱的原因是什么?有58%的学生选择“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欠缺”;“平时父母有没有对您进行法律教育”,有38%的学生选择“有”,4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途径单一,主要是学校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渠道,造成学生的法律知识贫乏,再加上家庭方面缺少对孩子进行法律上的教育,使得农村中小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遇到实际问题,难以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改善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对于法律教育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关注和引导。那么,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现状?首先,各级主管机关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各级党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将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专门研究和部署。其次,就是完善农村法制教育机制,有计划、有目标、有制度,有条不紊地进行,确保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体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制度

就农村中小学现行的法制教育制度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70%的人认为没有专门领导机构和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从上到下重视程度不够,平时基本无人过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学校设置了法制教育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开展不力。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以及农村学校,应当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工作。健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专门领导班子,经常性的督促检查法制教育开展情况。同时,强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以法律课、德育课教师为骨干,聘请部分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队伍。实现农村法制教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老师课堂抓”的法制教育工作格局。确保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

1、学校教育依然是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调查结果也说明,学校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接受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保证这个主渠道的畅通,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首先要加强法制教育课教学,保证每一节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使最基本的法制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实现。当然,法律知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果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就可能脱离实际。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并加以实践运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加强直观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主动接受法制教育的兴趣。如将法制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成教学课件,采用幻灯片形式在教学中适时的播放,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现实性,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或身边的实际案例,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监狱,走进少管所,采取犯罪人员现身说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与现身说法人员对面交流,增加学生切身体会,使学生在特殊的气氛中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

2、家庭教育是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对农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有关政策,经常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主动参加“家长学校”,和老师共同探讨学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其次,家长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法律教育。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和名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因此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法制教育,结合学校法制课教学的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变化,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学生以后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社会环境因素对于农村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社会不良习气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控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很容易走入歧途。因此,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公安、文化与出版机构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把扫“黄”打“非”持久进行下去,全社会共同来关心、爱护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法制教育网络,为农村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向上,和谐乐观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接受法制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建立专业化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1、农村中小学应该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很多农村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都是由德育课教师兼任,或者由课时少的专业课教师兼任,教师自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培训,缺乏系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专业知识,又怎能培养出有正确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学生呢?因此,对于从事法制教育、但未经系统法律专业学习的教师,要通过培训、函授等形式接受法律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思想变化因素,有针对性地教学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阐释基本的法律常识,使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

课本中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而且也比较抽象,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很难达到法制教育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增强法制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将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活动课程的比重,多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身边发生的学生违法违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剖析违纪、违法犯罪的原因,从而使自己受到法制教育。同时,还可以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开辟校园法制宣传栏,张贴有关法律条文,定期举行有关法律测验及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参观法制图片展览,营造一个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对于学生法制教育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就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国家关于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加大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投入,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才能使法制教育见成效。其次,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途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法制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探求开展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再次,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切实使法制教育进入农村学校课堂,真正起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注释】

【1】《依法治校的里程碑》 河北省依法治校现场会文件汇编河北省教育厅冀出内准字(2005)第A028号152页;

【2】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3号2003年7月17日);

【3】邓小平1986年6月关于“教育失误与腐败泛滥”关系的重要讲话;

【4】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提出;

【5】《浅谈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作者:邹丽霞中共桃源县委党校发表于科技新报2009年12月16日。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7)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忽视了德育课的重要性,小学德育亦是如此。在各种评估中,文化课被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而德育只能在品德课上涉及,其分数并不能确切地体现其所占比例,归根结底,这与学校对德育教学重视及关注程度不够有关。

2.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小学德育教学问题是困扰小学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水平仍然较低?对德育教学深入分析,发现无论小学生处于哪个阶段,德育教学都开展相同的活动,不重视教学内容,仅仅是喊喊口号,重视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授课教师多数为文化课教师兼任,并未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兼职老师往往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各方面素质相差甚远,德育理论及实践知识掌握不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二、加强小学德育针对性教学的相关措施

经诸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增强小学德育针对性,应立足于小学生实际,遵循人类发展及道德形成规律,紧抓时代前进的特点,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际,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改革德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存在很多误区,脱离社会实际的内容,将目标当作起点的德育内容,降低了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德育教学,不仅应关注小学生是否有多少道德知识,更需要关注小学生是否有体验,及如何体验,体验到什么等。比如将“尊重、文明、关爱”作为教学内容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对小学德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过渡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实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资源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要注重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挖掘德育资源,还应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发挥出语文、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的人文学科优势,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课前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在观看多媒体资源的同时,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8)

作者简介:张柏森(1985-),男,辽宁营口人,小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所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81-02

2004年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改善未成人思想建设的意见,使我们中小学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时形成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关系以后学校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关注生命教育掀起新一轮热潮,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小学的生命教育相对落后,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将深入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1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意识生命的可贵,使人们珍爱生命,使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他倡导教育者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命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当生命教育提出后,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研究。小学是受教育的开始,加强小学的生命教育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1提高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终究是为人服务的,简言之,教育就是使关爱生命的教育,是关怀人的成长与价值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浅薄,甚至会存在一些误区。我国很多小学还意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提升他们生活的责任感。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认识,提高他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的重要性使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不太懂,通过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1.2提高小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小学生命教育的不足,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小学生不珍惜生命现象越来越多。在我国当前的青少年中,由于不珍爱生命,不懂得尊重他人,意外伤害、自杀率不断提升,甚至现在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增强。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1]。由于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生存技能不强,导致意外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他们生命的因素。

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思想。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在家里有求必应,抗挫能力低,容易想不开,容易受他人误导。小学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面对这种现状,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现状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关爱生命教育在很多小学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地方通过政府的相关文件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规定,要求小学加强对小学生命的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有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一些小学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很好,使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定期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教育只是偶尔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很片面。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命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多小学根本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在这些学校只是空白。

我国一些小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够,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对生命教育中的内容也把握不好。在大多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通常是告诉小学生生命如何可贵,要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他人,却很少涉及死亡教育。生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不可改变的生长轨迹,但是在很多小学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重“生”轻“死”的现象。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使小学生无法意识到生与死的变化,无法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命的可贵。

3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发展,使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小学生命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需从意识、内容、老师三方面努力。

3.1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学校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注重小学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但是在实施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只开展一两次生命教育活动,一些学校从来没有生命教育活动。由于生命教育意识的欠缺,导致生命教育作用无法发挥。小学的生命教育是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做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关系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小学一定要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生命教育活动定期化与常态化,提高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其次小学要加强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宣传,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小学生增强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2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使小学生命教育有效果,一定要丰富与完善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定。小学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全方位提升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1)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在小学的生命教育中,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生命,知道人类生长的自然规律,会经过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去。只有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快乐地生活与珍爱生命。在生活有不如意时,会更好地调整情绪,以一种珍惜的态度更好地应对生活。

(2)尊重生命

交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学校,小学生要与不同的人沟通。由于每个小学生的认知不同,在交流中会存在差异,通过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理解、支持与包容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3)保护环境与自然

生命教育不仅要关爱人,更要保护环境与自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日益加剧,环境与人类是相依相存的,小学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明白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环境与自然,要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4)升华生命

因为死亡才让短暂的人生更要活出意义,所以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死亡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生命升华的重要性。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却是无限的,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创造生命的价值。

3.3提升教师的素养:小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传播的,老师的素质与意识关系着教学成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使老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当老师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更用心地关爱小学生,不体罚学生,用心感动学生,用爱温暖学生[3]。小学老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知识提升自己,才能更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当小学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才会更宽容,更有爱心地对待学生,才会通过行动实现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学目标。

生命教育是关于对生命认知的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是一种终生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对生命的认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命认知。因此,本文建议小学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老师方面,不断加强小学生命教育,提升小学生命教育质量,使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2011(16)

[2]付进,钟振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途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3]侯虹霞. 关注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J].山西教育.2008(09)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9)

小学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本学科,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和有效的体育活动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随着现代社会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体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对于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格外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另外还要把握好这一年龄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深化小学体育教学,以此来保证学生的身心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得到锻炼与发展。

笔者通过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特点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对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引导者和建设者,其教学观念和自身的教学素质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自身体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行良好合理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增强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对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配合教师的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此来达到锻炼身体,促进健康成长的教学目的。

另外,学校作为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教育的科研工作,引导教师进行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根据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对部分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培训,以此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比较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模仿能力都比较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体育教学深化的重要保证。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参与配合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体育活动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才能由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体育课程的活动中来。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它是以培养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个性发展的一门具有很强活动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严肃,教学内容不要太死板,真正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增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保证体育教学趣味性的基础。

2、 发挥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发挥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是促进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因此对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以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独特的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体育游戏的开展和学生的喜爱,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发展。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性格作为个性的核心要素,对于学生的文化学习也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是心理健康重要内容。小学阶段作为性格形成期,教师要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能够积极进取,与人和谐相处。

3、 将音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音乐对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具有独特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将音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减少学生在单一重复体育技能练习中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往往具有节奏感,学生在音乐这种节奏感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创设一种运动的氛围,使其能够对体育动作一气呵成。另外,音乐能够放松学生的精神状态,缓解疲劳。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往往感到疲惫。教师通过进行音乐播放,可以使学生的精神疲劳得以缓和,舒缓精神压力,从而使疲劳感得到一定的消减,使学生保持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将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育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 关注学生安全问题,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所具有的活泼好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特点,进而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保证学生安全,是教学秩序得以正常进行,深化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提醒,对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此来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只有得到正确的德育,一个人才能真正地为社会所接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德育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组织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德育意识,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重大意义。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大多数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父母给予了唯一的一个孩子很多关爱,关爱过度容易形成溺爱。同时,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有些学生在家人的过度关爱下形成自我的性格,并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往往会对家长的命令应付差事。还有些学生成绩优异,在学校能做到团结同学和老师,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认认真真完成。但是,回到家,却如同变了一个人,对家长呼来喝去,任性、自私、调皮。这些都是小学教育阶段的现状,应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二、现行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小学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教学,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切实把对学生的德育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德育理念,使德育工作与学业教育齐头并进,切实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

2.丰富德育内容,注重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课本德育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德育知识。德育工作要联系实际生活,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组织团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要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践当中总结所收获的感受与认识,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有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可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德育宣传片来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观看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让德育渗透在每一科的教学当中,使德育发挥最大作用。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评,德育测评体系尚不完善。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要学会识字、算数,更要懂得基本的礼貌礼仪,从小培养学生尊重老师、家长,热爱班集体,关心他人。德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由于小学生对很多问题理解不深,教师教育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学校的德育测评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测评。测评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测评发现现阶段学生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进行德育。

4.教育形式多样化

开展此门课程应从实际出发,设置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将课本上的内容读给学生听,在课堂当中应多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总结,从而教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遵循客观实际,尊重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帮助妈妈做家务”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到德育的内容,把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德育十分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德育。学校教育应将眼光放长远些,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获得的成绩,而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积极奉献、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许一个学生无法在学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他懂得自己努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乐于助人,懂得分享,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意义,只有把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 下一篇: 科技创新行业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