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人才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3:01

大健康人才培养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24-02

一、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的紧迫性、必要性

由于社会生活与生产已经被大数据与云计算所笼罩,随之而来的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正在为大数据与云计算行业带来大量的商业价值,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因此,与之相关的职业需求也必然呈爆发式增长,而现实情况则是大数据职业的相关人才比较匮乏。无论从人才市场反馈信息来分析,还是从国内外高校的有关专业办学动向了解,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调查来看,培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必要性。

二、培养健康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的紧迫性、必要性

健康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在疾病与健康研究、环境与健康研究、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卫生宏观决策支持四个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

1.疾病与健康研究。在疾病与健康研究方面,又有健康研究、亚健康研究和疾病研究。(1)健康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人群的健康规律,对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如:①对体检数据分析和挖掘,以便于精确地确定不同人群的健康标准,打造个性化、地区化的健康评估模型。②υ懈驹谠胁期、产后及新生儿的健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规律,给出更科学的孕产妇和新生儿保健的指导。③对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和研究,研究老年人的健康特点,给出更科学的养生指导。(2)亚健康研究。对亚健康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对保持健康状态,预防和纠正亚健康状态以及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亚健康与疾病间的关系、亚健康与健康间的关系。研究各种可观察指标(体检数据)、外部数据(如职业、饮食、习惯、性格、爱好等)在亚健康中的权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导致疾病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估模型来预测疾病、治疗亚健康。(3)疾病研究。中国面临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小儿出生缺陷。对病人的医学数据及相关数据的研究分析,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①对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发病规律,揭示疾病的病因,摸索出疾病的变异规律、并发症规律,科学评估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建立疾病的预测模型。②对小儿出生缺陷的研究,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儿童出生缺陷的数据进行分析,从广泛的大变量集中找出影响儿童出生缺陷的主要因素,在环境、遗传学、病理学等多方面探索儿童出生缺陷的病因,建立儿童出生缺陷的预测模型。

2.环境与健康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环境健康损害如得不到妥善处理还将转化为社会、经济问题。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环境变迁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发现案例、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研究,预防和治理各类环境流行病在污染源以及污染途径控制的研究等。例如:研究环境污染对儿童的影响,以解决环境对儿童所造成的不健康和疾病迅速增长的问题,从而给予儿童特殊的健康指导。分析各种职业的发病分布和严重程度,开展职业病和职业多发病的预防预测。开展对空气污染显著提高城市人群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的研究。

3.医药生物技术与健康。医药生物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大量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产品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保健之中,如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中医药技术等及其产品,将大大提高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药物设计研制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等)的检测、预防与治疗水平。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信息技术在由众多新技术构成的医药生物技术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4.卫生宏观决策支持。卫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数据仓库为数据中心、以数据挖掘为技术核心、以商务智能为展现工具的综合卫生信息平台。它可以建立在各级别卫生系统上,如医院、地区卫生系统、全国卫生系统,为各级卫生部门提供智能决策系统,深入了解卫生系统的历史和现在,把握卫生系统业务发展的未来,评估卫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效绩,帮助各级决策者提供最佳实施方案,如预防接种基本数据,传染病报告,等等。因此,在大健康领域,目前迫切需要两类大数据技术应用人才:(1)健康数据平台建设人才;(2)健康数据挖掘应用人才。需要开设相关专业,使学生能胜任大数据平台搭建、存储和分析等技术工作,同时也能成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纽带,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建议开设健康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

从事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是一类历史悠久且高度职业化的专业。由于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速度极快、类型众多、价值巨大的特点,对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的信息学科下的相关专业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

1.必须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与《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质区别,因为这两个专业与我们计划开设的《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老牌的基础性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理论与方法、程序设计理论、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图形学等内容。显然,计算机科学专业一直关注计算机本身的科学技术问题,核心是计算机系统结构所涉及的硬件与软件,而并不擅长海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传输与应用。《软件工程》是从计算机学科分化出来的一个专业,侧重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模型、软件设计、软件生命周期管理等知识。与计算机专业一样,也是一个基础性专业,并同样面临对软件系统本身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与行业结合的问题。总体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专业知识,既不利于这些专业本身的巩固与发展,也没有多少空间实施这种改革。

2.有必要考察其他数据处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统计学》或《应用统计》是一个在国内外高校均具有长期办学传统的数据处理专业,国内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100所以上。《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人才,另一类偏向实际应用。前者主要包括数学专业下的统计学,后者包含的方向十分广泛。从培养方案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国内外统计学均带有强烈的数学特征,因为它本身是从数学专业分化出来并依托数学专业开办的,提供的课程主要是数学理论与统计方法,同时开展一些专业统计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训练。显然,尽管该专业在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具有理论与方法上的优势,但它并不P注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问题,该专业在统计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方面的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要。健康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一个以现代计算机与网络系统为依托,专注健康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健康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培养解决健康大数据系统建设整体性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它依托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但是大大拓展、延伸了它们的业务范围,从而获得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四、培养目标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德智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心理健康纳入考量学生素养的标准体系中。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逐渐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正式任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反映了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来培养。

我校思政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及《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日常咨询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三项内容。

方案涉及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及咨询对象、咨询类型、咨询方式等,也较为详尽地提到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举措。自2013年3月1日执行以来,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如期进行,还将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主要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目标制定,一是对教师进行优化,二是对学生进行优化,三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基本途径:全面渗透常态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心理骨干的积极作用。强调开放式和参与性,以能力为本,以课题设计为主的教学设计。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按照学分学时1:16比值计算,共32学时。其中16学时为课堂讲授,16学时为心理咨询、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普查等活动。

最后,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实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保健的基本体系中,利用多种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也可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詹启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层次结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3)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高达20.23%。某地的16所大学调查结果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其中某所学院的统计表明,该校因精神病、神经病和其它心理障碍而休学的人数在总休学人数中的比率高达40.3%,这就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懈怠心理、孤独心理及变态心理等。

自傲心理。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能够跨人大学校园的毕竟是少部分,而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因其在中学阶段成绩优异而倍受家长、教师及社会的关心、爱护,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事事以“我”为中心的自傲心理,其主要表现是目空一切,骄傲自大,集体合作意识差。

自卑心理。与自傲心理相反的则是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中较为突出。其表现是性格孤独,缺乏自信,参与性差。

懈怠心理。其特征是事事不思进取,无上进心,办事不积极、不认真。

孤独心理。一些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受到家长、学校的严格管理与监督,自主性很小,更有甚者,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自理能力极差,事事不能摆脱家长的“拐杖”,一遇到挫折,便六神无主,内心异常焦虑;也有的学生不能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而感到学习吃力,压力加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陷人孤独境地。其特征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周围人进行交流。

变态心理。自傲、自卑及孤独心理发展到极端,就会演变成心理的变态。这种心理在极个别学生中存在。其主要特征是自尊心畸形发展,唯我独尊;有的异想天开十分荒诞;有的嫉妒心极强,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非常痛苦,有事没事找茬;有的常常毫无根据地猜测和怀疑别人,错误地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可信的,因而敌视、仇视一切。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障碍问题涉及到社会、生理、心理诸因素,它是这些因素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就社会因素而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导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汹涌而至、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这些无不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构成心理平衡的失调。在学校环境里,如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业余生活单调、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教学方针贯彻的片面性等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就个体因素而言,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状态等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特别是大学生处于17一22岁之间,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特点:认同的危机、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冲突、情绪不稳定、缺乏耐冲击性。在这人生中苦恼、烦扰最多,体验最为深刻的时期,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是心理问题最易发生的时期。当然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社会因素对于个体发展问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后还是要通过主体自身而起作用。

中学阶段教育的不良习惯的影响。中学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升学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显然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确实给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学校分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班又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时间向学生灌输、拼命地加班加点;学生则长期地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犬脑过度疲劳,处于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了心理机能降低,如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刻板,想象力贫乏等。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大学新生中也就有不少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等,处于一种百米冲刺后的状态。可见,高中阶段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贯彻的片面性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高中毕业考人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新生人学时就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人学之前,大部分学生都居住家里或寄读校内,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一些熟悉的同学、朋友和老师,周末又可和家人在一起,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习惯,互相了解的个性,故有一种同化感和安全感。到了大学之后,周围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素昧平生,从原来依赖性的家庭生活变为独立性的集体生活。生活要独立自理,精神倍感孤独。同时,在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中学阶段习惯于教师详细讲解和具体辅导,自学经验少,学习依赖性强;进人大学后则有很大不同,教师的督促、辅导少了,考试和侧验也少了,到了期末就易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许多平时不用功的学生更是倍加紧张。一些学生原来在高中时是“尖子生”,现成绩平平,甚至不及格,精神压力很大,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很容易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些学生所学专业与个人志愿不符。不愿当教师的却偏被录取到了师范院校,专业思想不巩固,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常处于矛盾、焦虑和烦闷之中。结果造成心理失调,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生活中的挫折。青年人富于理想是他们的一大优点。但把一切事物都理想化,过分追求完美也会给心理上增添许多困惑。他们追求理想的社会生活,不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矛盾,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容易造成对现实的不满。人学前对大学生活的浪漫想象与实际学习生活的反差,会引起心理上的失落。在这段青年期当中,每个青年都向往美好的爱情,在头脑中编织着美的图景。有因没有“朋友”而难耐孤独的,有的和异性同学谈话感到心慌意乱,有单相思的,有想中断恋爱关系的,也有因评优通不过而痛不欲生的,加之这时期学生个性不成熟,常难以应对这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其精神上的打击,易产生心理障碍。

就业的压力。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已成为在校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就像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的:就业就像一片乌云,始终笼罩在我的头上。的确,寒窗苦读,有谁不想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呢?但事实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还不高,学生择业的压力很大,由此使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压力。

上网带来的影响。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大学生上网可以开阔视野,查寻资料,增长知识,但是,上网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中有许多对免疫力不强的学生产生姆坏影响的东西,经常上网可以使这些学生产生不关心现实,性格孤独,心理空虚。

三、对策

由于大学生中的一些人存在着以上种种心理’障碍,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产生压抑、焦虑、自卑、孤独、空虚、恐怖等不良体验,甚至厌世和轻生,直至危害他人及社会。我们高校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必要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各种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

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我国目前的思想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班主任、政治辅导员要做,而且系领导,任课老师,学校员工都要做,要协同作战,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且要注意改变形式主义、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考虑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要的浮于表层的做法,要深人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以“爱”为出发点,和学生谈心,和学生交友,以父母之心,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谊对待他们,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习上热情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集体的亲情与温暖。

以社会实践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同志说过:“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的确,让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加人到各种活动中,有利于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而不至于夜郎自大、高傲自负,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确立适应自己的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之能通过艰苦努力,最终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4)

健康产业是指以维护、改善、促进与管理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提、学、研产品与相关健康服务的行业总称[1-2]。健康产业包括了传统医药卫生产业、健康食品业、保健品业和健康保险业等多个生产服务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健康管理产业必然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朝阳产业[4]。浙江省政府“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健康浙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伴随着健康管理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其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通过对杭州地区相关机构人员调研,获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p#分页标题#e#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3.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健康产业中很多部门属于服务行业,如健康管理公司和健康体检中心,这些部门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健康产业的营销模式也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7-8]。市场营销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对实践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本次被调查者认为在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影响人才选拔的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内容是分别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用人单位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的“零距离”[9]。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5)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6)

全球健康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与国际卫生两个概念的延伸与扩展。苏小游等[2]在综合了WHO健康促进部前主任Kickbush、新西兰W克兰大学的Beaglehole和Bonita教授、埃默里大学Koplan教授等,以及《全球健康概论》教材编委会的意见后,提出了全球健康中文版的定义:全球健康是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全球人人公平享有健康的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新兴领域。全球健康本质是一个跨学科兼具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以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为主要目标,其关注的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健康问题及其决定因素,以及解决方案和全球治理”,参与的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超越国界和政府的国际组织,动员并协调各方力量”,涉及的学科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领域其他各学科,以及卫生领域学科之外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学科,倡导跨学科参与和合作”。学科主要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和多学科交融的特点。

二、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武汉大学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球健康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凝练出我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4-7]。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能够从全球视角识别全球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全球健康治理策略、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具备跨文化、跨国界团队工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致力于改善全人类的健康公平性、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体现在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包括:熟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全球健康学科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主要全球健康问题治理的原理、策略和措施,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健康伦理学、文化人类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国际法学等基础知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具备预防医学学科基本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视角下识别、评估和解决全球重大健康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工作,协调与合作、领导和管理,促进健康公平性的能力;具备多学科背景,善于运用多学科方法理论,分析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3年非典的出现,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第一次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暴露出国内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和缺陷。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暴露的问题不断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教育体系落后。目前,我国已经有60多所院校开设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但是,我国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沿用前苏联模式,毛宗福等[8]认为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为学科背景以“医学”为主,培养目标只定位于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这种主要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机构单一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最终造成预防医学人才思维视野狭窄、个性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全球化带来的公共卫生新议题。二是专业素养中缺乏全球化思维。全球健康的理念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历经最少20年的历程,代表着目前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全球健康学科虽起步较晚,但继2012 年北京大学成立我国第一个全球卫生系之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陆续成立了多家全球健康研究机构。中国全球健康大学联盟(CCUGH)于2013 年成立,至今成员已经发展到23所高校。然而,仅有的几所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全球化的思维,如复旦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精神的品学兼优的预防医学领军人才,关注各类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探究成因和规律,研究保护整个人群安全的技术方法和对策”;武汉大学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全球健康学科发展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武汉大学虽然已经开始全球健康本科专业招生工作,一些院校也开始了硕士专业招生工作,但是,未来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十分紧缺。纵观全球健康学科的概念与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素养,全球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②全球化的思维方式;③多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国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向兼顾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应该大胆创新改革,胜任全球健康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调整原有学科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原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知识单一,缺乏全球化思维的缺陷,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科学引入全球健康的方法和理论,如可以精简原有预防、基础和临床课程,增设全球健康相关方法和理论,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健康伦理学、国际法学、国际政治与经济学等基础知识。

4.2 培养或引进全球健康学科人才,改变原有知识结构

综合性院校可以通过整合原有相关学科骨干,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拓展预防医学教师学科背景;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学科人才或派遣青年教师到海外全球健康相关院校进修,提升自身全球健康教学培训能力。

4.3 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国际视野

全球健康人才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丰富国际经验,增强全球意识,最终能以开放性的思维,从全球的视角观察和解决健康问题[9]。可以通过加强与美国等全球健康学科发展较为先进的高校交流与合作,提升本校的全球健康学科水平。另外可以通过聘请国外教师给学生系统授课、国际学生交换、学生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健康夏令营、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联合培养等的方式,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参与全球健康问题管理决策的能力。

4.4 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提升实践能力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一个重要的素养就是应对公共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条件,构建全球健康实践的案例,鼓励学生、教师的参与,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健康学科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学科应该根据全球健康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引入全球健康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全球化思维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秀,李健.全球健康的内涵与学科发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70-1072.

[2] 苏小游,梁晓晖,毛宗福,等.全球健康的历史演变及中文定义[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3): 1-6.

[3] 向浩,何启强,毕勇毅,等.对开设全球健康学本科专业必要性的几点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7): 649-651.

[4] 秦欢,王全,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 395-397.

[5] 肖海燕,王培刚,毛宗福,等.中国全球健康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06-408.

[6] 向浩,毛宗福,秦欢,等.我国全球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 382-384.

[7] 王全,向浩,何启强,等.全球健康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95-97.

[8] 毛宗福,毕勇毅,陈华,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 542-544.

[9] 向浩,李菲菲,李滔,等.国际化-复合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3): 420-423.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8)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有18家健康产业相关机构,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共计180位,其中健康体检中心参与调查人员有89名,占49.44%,健康管理公司及相关机构37名,占20.56%、健康保险公司54名,占30.0%。被调查者对“健康管理”非常熟悉的为13.3%,较熟悉的为35.6%,一般的为36.7%,不熟悉或很不熟悉的分别为8.3%和6.1%。

    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对未来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68.9%调查对象认为需求非常大或比较大;认为需求一般的占27.8%,见表1。对各机构负责人访谈,其中65.6%的调查机构表示目前非常需要健康产业营销的毕业生。2.3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

    被调查者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员最需要的是能力素质(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实践经验、学习能力,在校获奖情况,人际交往能力等),有166位被调查人选择,占总人数的92.2%,其次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成绩、专业软件的应用等),有148位选择,占总人数的82.2%,再次是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等),有144位选择,占总人数的79.4%。其中,健康管理机构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2.6%)、思想品德(85.2%)、专业素质(75.9%);健康体检中心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93.3%)、专业素质(87.6%)、思想品德(83%);健康保险公司选择最需要的素质位于前三顺位的分别是能力素质(89.2%)、专业素质(78.4%)、思想品德(64.9%)。

    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影响机构营销人才选拔的因素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影响营销人才选拔得分最高的前3位因素是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得分最低的3个因素是毕业院校的名气、外语应用能力及学历。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3项选择中,111位被调查者选择了综合素质,占总人数的61.7%,其次是思想品德(占总人数的41.7%),第三位是对健康专业知识运用能力(26.7%),见表4。

    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9)

1核心概念界定

1.1中医养生保健与中医养生保健人才

中医养生保健指通过服用方药,或顺应四时,或调节情志,或利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以强健身体和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医事活动。它具体可分为方药养生、四时养生、气功养生、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与人们健康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指既具有丰富的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和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身体状况,设计和制订适合不同体质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或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或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专业技术人员。

1.2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或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具体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过程;实施教育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质量以及进一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做出的一系列更新培养观念、优化培养模式等的探索与实践。将工学结合贯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涵。

2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2.1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服务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减轻病痛消除生命威胁转向增进健康和祛病延年以及提高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这为养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虽然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机构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然而经调查发现,现有的养生保健机构人员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低下与技能操作不规范现象,甚至打着养生保健的幌子欺骗消费者。而真正掌握养生保健技术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熟练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这除了该行业缺乏规范管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目前的养生保健人才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健康服务业需要。因此,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象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开办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不同层次与不同规格的健康服务人才,尤其能够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服务的技能人才。

2.2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中医注重治未病,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在维护与增进身心健康方面优势明显,养生保健作用尤其突出,是极其宝贵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体系,使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等。还提出要推动高校设立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特色技术人才的培养。贵州省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健康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加强人才保障等措施,要求各类院校加大健康养生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号召,着力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养生保健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是当今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3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发展定位

中医养生保健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却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此专业的较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中医养生保健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根基,又有娴熟的中医特色技术和方法操作能力,并要求在培养过程中着力突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专业特色。所以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教育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需要,可借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经验,实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建设教育实践平台的培养模式,并把行业企业实体店引进大学校园,以实体店为支撑和引领,打造精品养生保健人才培训中心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4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4.1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本着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任务制订、实习实训指导、人才质量评估以及专业资格认定等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岗位能力与拓展能力需要,构建“公共平台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训练模块+综合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实战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的特色技能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创业环境等设置一定的选修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将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纳入学校成绩考核与专业资格认定等环节,还可以企业培养为基准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平台,使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岗位匹配度。

4.2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大健康人才培养篇(10)

引言

公安工作具有“高负荷、高节奏、高对抗、高风险”,民警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民警的工作表现及工作效率。因此,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校局合作下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校局合作是公安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校局合作” 是指公安院校与基层公安机关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惠共赢,共同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公安专门人才的教育训练模式。建立“校局合作”机制是一个符合公安行业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的有效方法。

全国公安高等院校已成为大教育、大培训的主阵地,为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物质、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民警教育训练必须坚持实战牵引,贴近实际。公安一线既是前沿阵地,也是教育训练活生生的课堂;公安实战能力是民警的核心技能和教育训练的主要内容,坚持“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和切实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公安教育训练的“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创造特色鲜明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

1.2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广大民警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服务队伍建设。目前,民警心理健康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1.2.1 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这些“科班”人才毕业后进入到公安院校中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表现出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也具备非常多的理论和常识。

但是,这些“科班”人才在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更多依赖书本和理论知识,对于基层公安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所以这些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地进行由专业人才到专业教育人才的转变,这个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这就要求公安院校从事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去了解基层工作的特殊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民警心理健康工作。

1.2.2 半路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2005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也补充了对于基层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定。基层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口突然加大,但每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人民警察仍倾向于补充基层的警力,所以很少设定心理学的岗位。为了解决基层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不足,各地以基层的政工部门为主,依托相关的心理学学术团体和国家认证的心理培训机构开展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为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力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极大地充实了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缺口,这些师资也成了我国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

但是,这种师资培训往往是“速成班”,民警们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这对于民警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训效果同样存在着考验。同时,这些民警本身也承担着繁重的基层工作,如何协调现有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校局合作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配置

2.1 定期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状况

2011年,根据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组织开展民警心理健康调查的要求,对临夏州、张掖、金昌、武威、陇南、定西和甘肃矿区等七个地区的4721名在职民警进行了民警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3903名基层民警参加了问卷调查。由警察学院心理科相关教师结合基层民警的实际情况,对SCL-90量表进行修改,修订了《民警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对工作的感受、目前的身心状况、工作情况和工作和生活资源。经调查,了解了当前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五个表现:一是紧张焦虑感;二是存在“厌战”的心理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感;四是缺乏归属感;五是人际关系不和谐。此次问卷调查,虽然对于甘肃省的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院局合作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所以对于基层民警没有有效地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健康服务工作,甘肃省公安厅向甘肃省科技厅申报“甘肃省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实证研究”科研项目,并于2012年底获得甘肃省科技厅批复,立为2013年全省软科学科研项目。此项目数据收集建立在基层民警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基础上,问卷以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为主。访谈侧重于民警的职业压力状况、职业满意度、职业价值感等。此次调查加强了院局合作,由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搭建平台,省警察学院心理科教师和市警校心理科教师与各地、州的公安局建立长期联系,有利于对甘肃省民警提供经常性的日常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疏导、训练和心理治疗等。通过此次调查,制定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常模,可以更有效地探索研究甘肃省民警整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甘肃省招收民警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预防和减少民警心理障碍的发生提供必要的保障,把好“用人关”。

2.2通过校局合作,及时了解民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

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以“实验中心”“服务中心”“训练中心”为主,开展研究、服务和教学训练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训练需要,开发能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警种、不同岗位心理特点的心理训练手段和课程。该课程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作为依据,来培养、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受训民警要通过自身公安工作经历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并接受课程。

2.3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

建立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专家组。利用社会资源,甘肃省公安厅从医院、高校、专门机构等聘请10名左右的心理学专家,组成专家组,承担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的科研、民警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咨询师和辅导员)的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

目前,全省两所警校共有从事民警心理健康专职人员20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部分取得心理训练师培训资格。此外,专职教官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申报相应的校级、省级研究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

加强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班。2010年元月,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教育处在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举办了两期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辅导员暨心理行为训练师培训班。2013年,甘肃省公安厅教育训练处从全省基层民警中选拔100多名热爱心理工作的民警集中培训,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组建了各地基层公安机关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在警院的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承担各单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和个案辅导工作。这支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些同志工作在一线单位,又具有心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这一人群积极构建一个全省公安系统咨询人员网络,通过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使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活跃在公安心理健康工作战线上的生力军。

通过对甘肃省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即“社会专家顾问团队+警校心理专业专职教师+基层心理健康辅导员”,可以建立甘肃省公安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互助网络,也是一种群体性的支持系统。

总之,以校局合作为平台开展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民警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辛大勇,宋军.“校局合作”模式研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141-144.

[2]张榕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 时代教育,2011(1):135-137.

上一篇: 通信技术的概念 下一篇: 税收管理案例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