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5 08:09:52

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教案篇(1)

生1:老师,我认为不对,应该是老翁在哭,夜深了,他知道危险已经过去了,回家一看,老伴为了他为了这个家,自请应役,老了老了,伴没了,也不知他的老伴还能不能回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战争让这个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老翁的流泪更能说明作者希望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我认为是老翁在哭。

生2:我认为是诗人杜甫在哭,杜甫感慨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他同情人民,但对官吏的嚣张又无可奈何。

生3:你说得不对,如果是作者在哭的话,就不能用“如闻”这两个字了。他是在隔壁偷听来的。

生4:我也同意是作者在哭,这是作者泣不成声的一种体现,是极度的悲伤,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吗?那里的“我”在山涯上下不来时,天黑了又没有人来找“我”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在哭,后来才发觉是自己在哭,所以我认为是作者在哭完全成立。

师:说作者在哭泣也有一定的道理。《石壕吏》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当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诗人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诗人也非常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诗人的这一矛盾心理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也有所反映,同学们在课后可以认真研读一下。

生5:老师,我想,也可能是老妇人在哭。

师:说说看。

生5:老妇人为了不让家人受伤害,她决定去应河阳役,可她在离家的时候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想到牺牲自己而幸福大家是值得的,可这次的离开,是不是永别呢?她走一步退两步,边走边哭。

生6:不可能是老妇人在哭,她不是主动要去的吗?文中不是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吗?

生5:她不去不行啊,那官吏的气焰能放过她家吗?今晚她家必须得出人,不去也得去。老妇人想到自己一家人为国已经做了这么大的牺牲,但国家现在还需要人,她还是应该去,可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呀?她走了,明天能不能还来她家捉人呢?所以她哭了。

生7:我认为是官吏在哭……(话未说完就被打断了)

生8:怎么可能呢?你看文章是怎么写的,“有吏夜捉人”可见官吏的凶狠。白天不来夜里来,是捉人来了,而不是征兵,“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他们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

生7:我还是认为是官吏在哭,他如果不凶,完不成任务,他可能就丢了脑袋。这次任务虽然完成了,可官吏听老妇人这么一说,这家人也够可怜的了,想帮他们也帮不上,这个村子里怎么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呀,“当官要为民做主”,可他只是个小官吏,他也无能为力呀,他心里的矛盾痛苦又向谁说呢?

生9:我认为也可能是村人在哭泣,你看“夜久语声绝”一句,说明官吏逼问的时间长,可能是到了半夜,他们一怒一啼,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邻居听见了,想到自己家里比老妇人家里还要悲惨,所以泣不成声。

石壕吏教案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提问正是一种课堂语言的运用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巧妙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创设课堂情景,引人入胜的一种语言技巧,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其课堂提问较之其他学科,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且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一、提问要切中要害。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窗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二、提问要捕捉信息。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问――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在云涌风起之际,引爆智慧火花,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产生顿悟,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产生良好的教学运行效果。提问中,先由一个个小问题的提出为一个要解决的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使提问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问在恰当的时机,从而提高效率。比如教五言古风《石壕吏》,我提出“老妇自己说‘请从吏夜归’”这个问题应怎样理解。学生回答不得要领,我就把它暂时放下,不做解答。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老妇既说了‘室中更无人’,何以又说‘唯有乳下孙’?既然是‘唯有’,怎么又提到‘有孙母未去’?老妇说话不是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这个问题学生争辩激烈。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状态,3,学生思维已有蓄势待发之势,我便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注意,全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这两句话。为什么题目用“石壕吏”?这说明“吏”在本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又问:老妇致词时,“吏”在干什么?“吏”可能说些什么?如果把‘吏’的话加进去,变成对话的形式,应该是怎样的?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两人一组进行了对话试验,经过这样的点拨和师生互动,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就明白: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在差吏的威逼下,不得不一步步交代出来的。课文省略了差吏的话,才显得似乎矛盾,而老妇的“请”和“急”,实是因为要掩护老翁,尤其是掩护有乳下孙的年轻的母亲,才不得已而出口的,并非真正的主动应征。由于选择了较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换角度思考,避免了看问题的表面性、片面性,从而顺利的解开了疑惑。

四、提问要把握难易度。

我在备课中,经常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然后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教师要掌握学情,不同的问题,应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巩固性的提问,以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考察全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创造性的提问,以优生回答为主,让优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拓宽思路;一般性的问题,要让中等学生回答,使多数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课堂提问的面要广,人要准,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石壕吏教案篇(3)

1.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2.把握作品内容和风格,体会作品的情味。

3.培养诵读习惯及阅读能力。

自读要点

1.借助于课文注释,较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理解诗人抒情、叙事、寓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诗情意味。

2.抓住诗体特点与作品风格,比较诗、词形式的不同;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其作品的不同。

【自读程序】

1.明确《诗词五首》的诗体和类型;借助于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朗读课文并思考体味诗词。抓住重点句子,对照文中的注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情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吏为何抓人?

"存者旦偷生,死者长已矣!"--诗人试图表达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

"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的又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与"观书有感"怎样联系在一起?其中道理是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意何在?

"最喜小儿无赖"--无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进行比较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龟虽寿》《石壕吏》《读书有感》三首内容、形式有何不同?

②《龟虽寿》《石壕吏》同是古体诗,然而表现的内容不同,试分析原因。

③结合平时阅读积累,试谈一谈诗、词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解说:自读程序体现读思结合,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步骤1目的在于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朗读,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作品,对作品进行最初步的感受。步骤2从重点句、名句入手阅读,抓纲举目,使学生深入思考,咀精华探精要,体会诗意味。步骤3通过比较阅读,认同别异,让学生更广泛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及写法上的特点。)

【自读点拨】

1.《龟虽寿》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使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作品介绍:《龟虽寿》选自《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步出夏门行》一名《陇西行》,是古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旧题,作者借来写时事。

1~4句写"神龟腾蛇",生命有限,死亡有期;5~8句写"老骥"不甘衰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建功立业。9~12句主张事在人为,命运在自己手中。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用的,和正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此诗借寓神龟腾蛇生命有期,引咏人生命宝贵短暂,抒壮怀之情。

2.《石壕吏》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

背景介绍:见课本注释P153(略)。

作品点评:《石壕吏》是一首用五言古体写成的叙事诗。1~4句是故事的发生,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5~20句是故事的展开。在官吏的怒斥中,老妇人告诉了一家的不幸,三男被征,两男战死,家中仅有衰年翁妪寡妇孤孙,今又临抓丁的残酷事实。21~24句,故事结局,老妪被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龟虽寿》、《石壕吏》都是古体诗,然而前者抒发了政治家不安命运不甘衰老,建功立业的个人壮怀,后者讲述的是战争内患交加中人民的悲惨遭遇。

3.《相见欢》

作者介绍: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徐州人。五代时代为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25岁继其父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苟安享乐。宋开宝八年(975),灭南唐,他被迫降宋,被封为违命侯,在汴梁(开封)过着囚徒生活。两年后被宋太宗赐牵机药酒毒死。擅长音乐,能书善画,尤以词著称。有《南唐二主词》传世,为后人所辑。

作品点评:词名"相见欢",写的内容却是离别愁。全词抒发了词人亡国丧空之情。词上阕写景物,诉身世,写出词人的幽居苦情。词下阕言情、写离愁别恨。或比喻或直白,反复写离愁,凄惋哀思。全词仅三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后半换仄韵。语句参差不齐,长短错落有致,恰好表达了词人沉郁、凄惋的感情。

4.《观书有感》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宋学的集大成者,著作等身,也能诗。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作品点评: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著名的哲理诗之一。前两句写景,静动结合,后两句明理,自问自答,引人深思。粗看离题,深思意长。人多读书,深思好学,才能心智澄明灵通,保持活泼的状态。

五、《清平乐》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自幼受到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教育。在词坛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词兼有婉约、精艳、典丽等种种风格。他是杰出的爱国词人,对南宋词影响很大。有《稼轩词》。

作品点评:这首词展现的是一幅江南农村人家的风俗画。全词通过一农户生活侧面,反映了江南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情景。词上阕开头两句写环境,茅檐低小,门前清溪如带,绿草成茵,后两句写人物,翁媪吴晋柔媚,趣语盈耳,借醉里吴音侧面写夫妻之情,有味。词下阕,词人视角从眼前的翁媪移向远处的三个儿子,一句一景,反复描绘,尤其写小儿一句"溪头卧剥莲蓬",十分传神,使人物跃然纸上,有趣。

从诗和词仅属于韵文的文字形式来说是相同的,但就二者的作用、形式还存在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诗供人们吟咏,特别是唐宋以后,"诗和音乐没有关系",而词作为某一乐曲的歌词,供人们歌唱,必须要配合音乐。其次,从形式上看,诗不外乎古风(古体)和律体两类,词则每一个曲调有它自己的句式,各不相同,只能以长短句来概括。从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词都是篇幅较短的小令,每首不过几十个字,从北宋中期以后,发展为慢词,每篇有长到一百多字的。然而诗的篇幅较长,尤其是一些古体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解说:自读点拨力求遵循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原则,对作品有关的作者、背景及内容和形式手法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其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手法的把握作为重点,而相关的作者背景作一般介绍,使学生了解即可。作品点评,包括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力求把握准确,形式手法力求突出特点,这两者目的均在于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自读思考】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意义?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什么思想和心理?

3."剪不断,理还乱"用了比喻,试说用比喻的好处。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蕴涵了什么道理?请联系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为什么小儿最让人"喜"?若将句中的"卧"改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解说: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让学生读懂诗歌,体味作品情味。自读思,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考的设计抓住重点句子和名句,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更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

参考答案:

1.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老当益壮,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它激励人们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搞好学习,做好工作。

2.这四句诗表现了老妪甘愿牺牲自己,保护家人(老翁媳孙)的思想。"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两句反映差役紧急,一方面老妪很快离家她会不舍家人,另一方面,她盼望快点跟官吏走,免得夜长梦多,节外生枝使自己的苦心落空。

石壕吏教案篇(4)

阅读是一种文本思维,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其实就是悟文。读者只有在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读文章,才会产生真正的理解,建构起新的意义。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就应该让它们回归生活。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于知识的体验并不是只限于课堂,应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特定情境去探索课文,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释文章,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走进文本,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和魅力。在感悟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少教多学、少练多读,练就阅读能力

2012年7月,听浙江名师刘飞耀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他说:“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对文本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师生共同分享学习所得,那才是老师最幸福的事。”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应看学生练习做了多少,而要看他们书读了多少。因此,要尽量少练,尽可能多读。读,既指读课文,也指读课外书。首先,课文要读,而且要精读,在诵读中品析语言,在诵读中感悟美点。再次,通过对“美文”的精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美好的情感,打下基本的语言底子和精神底子。

三、知行合一,真正形成阅读能力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石壕吏教案篇(5)

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2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3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石壕吏教案篇(6)

第一单元绥靖(suíjìng) 阌(wén)乡 聿(yù) 鄂(è) 豫 (yù) 阻遏(zǔ è) 击溃(kuì) 拂(fú)晓 地窖(jiào) 鞠躬(jū gōng)静穆(mù)荒谬(miù) 月明风清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绥靖(suí jìng):安抚,平定 尖利:尖锐;锐利能耐:技能、本能 悠闲:闲适自得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 央告:央求仄(zè)歪:倾斜、歪斜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编算:方言,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瓦砾(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箧(qiè):箱子。阴惨:1、指人悲伤的感情。2.指秋冬节序。3.暗淡凄惨。4.阴森的样子。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疟子(yào zi):即疟(nǜe)疾,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是发冷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颤巍巍(chàn wēi):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赃物( zānɡ wù) : 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财物。荡然无存: 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朝(cháo )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制裁: ( zhì cái ) : 惩处。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代表作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友与敌》等。《我城一少年》《日日夜夜》《俄罗斯人》等均获斯大林奖金。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 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第三单元洨河xiáo 匀称chèn:均匀,比例和谐。惟妙惟肖xiào: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推崇:尊崇,推重崇敬。巧妙绝伦:伦:类,辈;绝伦:独一无二。灵巧高明,无与伦比。驻足:停止脚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千万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小的单位。轩榭xuānxiè: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胸中有丘壑hè: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嶙峋línxún:枯瘦的样子。镂空lòu: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蔷薇qiáng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额枋fāng 藻井zǎo 磬qìng 鎏金liú 鳌头áo 伧俗cāng: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纳凉:乘凉 帷幕wéi 雅俗之别yǎ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14、《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15、《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第五单元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陌交通(qiān) (mò) 叹惋(wǎn) 诣(yì)铭(míng)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不蔓不枝 (man)亵(xiè) 噫(yī) 隐逸(yì) 罔(wǎng) 贻(yí) 黍(shǔ) 箬篷(ruò) 糁(s...ǎn)髯(rán) 诎(qū) 倚(yǐ) 船楫(jí) 壬(rén)戌(xū)—戍(shù)—戊(wù) 篆(zhuàn) 和睦(mù) ..岱(dài) 眦(zì) 逾墙走(yú) 老妪(yù) 幽咽(yè) 役(yì)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22.《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23《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的思想家、教育家。25.《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第五单元古诗文默写题精选(含答案)(一)、《桃花源记》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5、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二)《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8、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爱莲说》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纲领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石壕吏教案篇(7)

想要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词的美。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呢?

一、了解背景,体会创造美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造背景。要鉴赏诗词,首先要把握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创造背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如学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先要弄清楚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他多次进献破敌之计,武攸宜不但不加采纳,反而把陈子昂从随军参谋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满腔悲愤,“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百,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卢藏用《陈氏别转》)。从而学生就能理解这首诗是在作者从军失意、壮志难申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强烈悲愤,以及作者的苦闷。如杜甫的《石壕吏》,假如不知道这首诗的背景的话,就很难懂这首叙事诗所表现的诗人对人民痛苦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残暴行径的批判。所以,我先跟学生把背景材料交代清楚: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前往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石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石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酷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哭述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至此学生才能明白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至高情怀。

二、加强诵读,体会情感美

对于古诗词教学,“诵读”是最基本而且也应该是贯彻教学的全过程的方法,是准确把握诗词感情基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诗词展开“诵读”,才能让学生逐渐地感受诗词的情感,品味到诗词的韵味。对于诗词“诵读”的过程,还应有一定的讲究,不管是开声读、还是默读,不管是个人读,还是集体读,不管是教师范读,还是分角色读,无论形式如何,都应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诵读悟读。(1)朗读:“诵读”的最初阶段,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词,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2)诵读:通过诵读,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节奏及感情,要求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有感情地读。(3)悟读:通过悟读,感受诗词的情感、领略诗词的魅力,要求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可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能很容易唤醒诗词字里行间沉睡着的意蕴的情感,古人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首先我会让学生读准比较难认的字,如“宫阙”“琼楼”“绮户”等字词的读音,然后,通过播放范读音频,让学生整体感受词的内容和节奏,以及朗读时情感的把握等。学生经过多遍的诵读,就能会准确把握词在不同阶段的情感,最终对词意的理解会深一步。

石壕吏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深情的在我的QQ签名上写道:“我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倾听花开的声音,我更庆幸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可以把这世间最动人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可如今,却发现我深爱的语文教育并非想象中那样多姿那样受欢迎,我曾看见过这样一则关于语文的比喻:“语文就好比一“废后”,曾经辉煌,曾经显赫,毕竟千百年尊孔读经那算得语文学科的前身,而今,至少算是被冷落吧?”不但被冷落,社会舆论还将汹涌的谴责一次次拍击向语文,《中国青年报》赫然刊发《误尽苍生是语文》,叶开一部《对抗语文》红遍大江南北,特级语文老师赵谦祥也只能低吟《母语的悲哀》。

语文究竟怎么了?我们语文老师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不够多。这些问题不断的在我心里萦绕,却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才明白我们语文老师不是做的不够多,不够好,而是做得太多,太好了。我在一次次反思中,学习中做出以下尝试:

一、把课堂还给“主人”

让学生学进来并且学会的课才是好课。我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石壕吏》这首诗时,对课前预习做了如下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有关资料了解作者杜甫,自学本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计本诗的授课程序,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一人,上课时在全班面前讲授。学生们好奇心强,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因此备课的积极性很高,查资料、做课件,为上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胡斯奇同学首先登上讲台,用诗一般的语言巧妙地结合杜甫三个阶段的诗歌为同学们介绍诗人杜甫,然后采用三读法走进诗歌,一读准字音,二读出诗意,三读出情感。接着设计了三步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讲课的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听课的学生专心致志,兴致高昂。讲课的学生们的表现和听课学生的专注都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后学生们再静心的挖掘,细心的体悟后写成的命题作文《走近杜甫》,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了以往的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报我以精彩。

二、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

我们的祖先把上学叫做读书,强调了在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发展到现在学生的阅读却陷入了尴尬的现状:“昔有王安石三上读书法,今有学生三里读书难”。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三里即:“厕所里、被窝里、桌洞里”。原因呢?老师们怕读“闲书”耽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怕读“坏书”毒害了孩子的心理。殊不知什么是“闲书”什么是“坏书”,如果没有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他短浅的经验独自摸索,反而会误入歧途。我们教师要把阅读的天空还给学生,而且还要为学生的健康阅读保驾护航,我们要让孩子们在金子一样的青春时光阅读到金子一样的图书。我们学校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一节,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每期都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写上推荐理由,张贴在年级公示栏上。并且每个时段的阅读课都教研组讨论统一定下阅读内容,方便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比如我们现在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就是我们的自编读本《雅韵流芳》。学生在教师有序指导下阅读,增加的知识,激发了阅读兴趣。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又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们的《雅韵流芳》上有许多精彩的名著选段,如《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窦娥冤》都被学生们改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讲台。学生们表演后纷纷表示在研读剧本、改编剧本的同时,更走近了文中人物,更能理解人物的情感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我努力引着学生把书读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读到书里来。

石壕吏教案篇(9)

3.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4.“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都是凌蒙初)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8.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9.岁寒三友:松、竹、梅。

10.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11.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12.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13.中国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4.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15.“文章西汉两司马”诗中提到的人物是: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家、墨家。

18.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

19.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和以王维、孟在(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论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质朴。

20.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21.“三辅”:是汉代负责治理京畿长安附近地方行政事务三个长官的合称。分别是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2.“科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23.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24.“中国三大国粹”: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

25.三言: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26.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7.三吏:杜甫作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8.三别:杜甫作品《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9.佛教三宝是:佛宝、法宝、僧宝。

30.茅盾“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

31.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作者茅盾。

32.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33.《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34.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

35.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36.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7.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8.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39.三原色:红、绿、蓝。

40.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41.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妇女应有的品德,三从是未嫁从(从:听从)父、既嫁从(从:辅助)夫、夫死从(辅养)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42.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43.三纲五常: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五常:仁、义、礼、智、信。

44.三姑六婆: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45.三山五岳: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6.三省六部: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47.三军: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48.三苏: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49.三吴: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

石壕吏教案篇(10)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古诗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却依然存在以教师精讲为主、学生感悟为辅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不能有效地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古诗欣赏教学呢?

一.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只有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才能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及文本语言的情感。因此,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品味古诗语言优美。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里面有这样精彩的几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对这几句诗的意思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以下几步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导感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钱塘湖春行”情境图,学生在这优美的图画下,初步知道了这首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这样,学生就在头脑中对这首古诗的意象形成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优美的音乐,并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体验这一首古诗的节奏。

第二步,配乐朗读,感受韵律。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有了初步的掌握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这一首古诗的韵律美。

第三步,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前面二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首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接着,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首古诗进行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对这一首古诗的语言就有了整体感知,对这一首古诗的内容也就有了整体的理解。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对其语言有了充分的了解,并感受了古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在比较中体会古诗意境美

在初中古诗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一些意境相同的古诗同时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一些古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美,这样,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次古诗欣赏课中,我给学生呈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赠刘景文》、刘禹锡的《秋词》这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意境的,但每一首古诗的切入点却都不同。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对比研究,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发现了三者的不同。在这三位大师面前,对于“秋”的描写学生大开眼界了,他们被这三位诗人的优美诗句所感动,很快地进入了秋的意境中去了,一个个当起诗人写起自己的“秋赋”来。有的学生写道:“秋风、秋雨、秋思,一切忧愁在秋中。”有的学生写道:“秋色给人以一种无尽的遐想,秋思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思念。”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三首古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这三首古诗的不同,而且深刻领会了古诗描绘意境,并且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学生也就真正入诗了,教学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品评中感悟古诗情感美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情感,而这一种情感是不容易被学生一下子就挖掘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品评,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到古诗蕴涵的情感美。

上一篇: 直销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 房地产广告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