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22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

2、组织合作探究,培养优良品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合作探究是最基本的形式。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通过活动可以为学生与老师提供广阔的交往平台,最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合作探究策略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的相关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以及探究的过程。在组织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小组活动或者群体活动来开展活动教学。在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尊老爱幼”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来参加社会各种服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关系他人的优良品质,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3、注重创新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创新发展是灵魂。创新发展策略主要是指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上,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选择。创新发展策略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与个性之间发展的问题。在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化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断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小学德育课程活动教学中的创新发展策略。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从而可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2)

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未来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阶段,并且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为幼儿后期进入小学校园学习知识奠定的教育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语言活动能力,也要培养幼儿德育修养和良好品格等,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成长与发展。

1在幼儿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在幼儿园德育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当中,并且也要对幼儿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确定好相关的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习惯标准等,比如,让幼儿保持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并在饭后学会收拾餐具,游戏活动结束后学会整理好用品等内容。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教育着手,将道德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实践内容紧密相连,进而让幼儿随时随地都能学习到德育知识。例如,周一时,园内固定举办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参加到其中,在升旗时,幼儿们要面向国旗方向,并行注目礼,一同来唱国歌,之后再由老师在国旗下进行讲话,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向幼儿开展爱国教育,并培养幼儿的爱国精神。并在活动结束后要教育幼儿见到老师与同伴时要问好,放学时要与教师和同伴说再见,他人给物品时要养成说谢谢的习惯,并且幼儿也要学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进而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优秀品德,促进幼儿良好成长。并且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知识、智能和品德三方面,并且要充分研究每一领域的特点,也要深度挖掘不同领域当中的德育因素与知识,在通过有效的策略将德育内容有效渗透到其中,进而培育幼儿良好习惯,推动幼儿健康发展。

2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不同的领域教学当中

在幼儿园开展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渠道就是领域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效运用领域教学形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与品德。在语言领域中,幼儿是比较喜欢听不同的故事的,而且故事也是吸引和影响幼儿的重要文学载体,所以教师要有效的运用语言领域,通过给幼儿讲述幼儿德育内容的故事,进而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和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良好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传统的故事来向幼儿传达德育知识,包括《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创新的故事来向幼儿传达德育内容。例如,《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一个小兔子无法拔起一个大萝卜,但是五只或十只小兔子就可以拔起大萝卜,这个故事给幼儿的启示就是人多力量大,只有团结才能创建更大的目标。在讲授故事的过程当中,很多幼儿都是全神贯注的,通过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出来,还能让幼儿在听故事的时候参数共鸣,进而加深幼儿对德育知识的记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良好发展。

3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师要带领幼儿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带幼儿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或是纪念馆等,让幼儿通过参加活动来感受生活,并将幼儿的爱国、爱劳动、爱家乡等情怀,并让幼儿在参加活动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与习惯。例如,在带领幼儿参观战役纪念馆时,教师要先想幼儿讲述参观过当中的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处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等行为都是错误的,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当中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进而提升幼儿的品德素养。在活动当中,教师也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吸引幼儿注意力,并运用良好的方法加深幼儿对活动的记忆,进而从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提升幼儿的爱国情怀,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良好发挥出来。

4在家庭与幼儿园中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家庭环境是开展幼儿德育教育活动的基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教育环节。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开展,也要在家庭和社会当中来进行实施。现在每个家庭当中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都会受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导致很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甚至还有些孩子养成了任性、骄蛮、无礼、自私、冷漠等坏习惯。因此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园中开展,也要在每个家庭当中开开展,进而让幼儿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成长。并且每个孩子的家长也要参与到德育教育当中,让幼儿在家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干家务等,家长要大胆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尝试,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

5利用榜样作用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实施

对于幼儿同伴群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环境当中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幼儿的同伴群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幼儿园中幼儿交往最多的还是身边的同伴,因此教师要将同伴群体的模范作用良好发挥出来,让幼儿在同伴的亲身体验下,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发展。幼儿天生爱玩游戏,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来完成榜样作用,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提升幼儿综合品质,更好的促进幼儿未来发展,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6结束语

对于幼儿品德教育来说,是一件非常漫长却重要的教育过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品德教育是无法离开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来开展德育活动,还要在课外活动当中开展德育教育内容,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身边,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素养,并为幼儿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作者:梁莲笑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实验幼儿园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3)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应以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品德课程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责任担当、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品德课程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表述明确。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以教材的学习主题为入口,拓展学习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合作探究,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品德课程里,有不少主题有关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搜集、阅读、整理资料,汇报学习结果,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科技领域的前沿、伟大人物的生命轨迹等。或者围绕主题进行科技小制作,开展创意小发明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挖掘创新潜力、培育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等主题时,我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围绕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探究学习,小组制作学习主题画报,再在班级展示。有小组选择“黄河”作为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个小组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搜集有P黄河地理和生态方面的资料,一人整理描写黄河的诗词乐曲,一人整理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一人负责搜集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资料。探究活动历时一周,这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非常全面,极大地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组员自身的收获更大。组员们还讲述了如何整理出这些资料,从探究的方法、内容的筛选、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效果非常好。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主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技巧等核心素养,这是品德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

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主题下有“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自己种植一些豆子和花生,并拍下不同阶段的照片。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豆子、花生和一个小花盆,上课的当天带回学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种植的豆子、花生,让学生看它们生长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豆子或花生种在小花盆中,摆放在班级的环保角上,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全体孩子兴致很高。他们按组别把花盆有序地摆放好,还商量哪些同学哪些时间段负责浇水等。接下来的日子,环保角总会聚集不少的孩子,他们经常边观察边讨论,及时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见证并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还探究植物不发芽或发芽慢,长得快或长得慢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全都自主写观察日记,及时分享种植感受,孩子们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当种植观察这个主题学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要求在花盆种上其他植物,慢慢地,班级环保角绿意盎然,教室增添了几分的优雅。另外,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开始关注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有些孩子开始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这一切表明,由于教学策略得当,种植主题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延伸到课外,渗透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情怀,成为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友爱残疾人》《我们遵守规则》《我心中的老师》等课文, 也可采用创设情境、模拟角色策略,通过模拟残疾人、不守规则者、小老师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角色、了解学习内容、内化优良品格、培育核心素养。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可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良品格的培育,要回归生活。实践活动是最彻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责任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着“家乡”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围绕“美丽的家乡”主题,教师发倡议书,倡议家长周末带学生回家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物产风俗、历史掌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确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二年级上册“怎样做好事”,也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教材,围绕“善良”“助人”“自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价值观。接着,开展“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发放“‘日行一善’行为记录表”,记录每天哪怕一个微小的善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学生通过实践,体会精神成长的自我责任,慢慢确立起朴素的观念: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三年级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个主题,渗透着义工服务、注意从小事中关顾身边人的感受等品格的培育,采用实践教学,也是必然与应然之选。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把品格的培育放回到生活本身,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策略围绕源于生活的学习主题,模拟现实或直接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内化价值观。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三种形式,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不同表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导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用人才的要求。小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占据着基础导向作用,必须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耳濡目染,逐渐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能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完善人格修养、热爱祖国,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优良品质,如果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么这个人不仅仅是人品高尚而心安理得,还能造福人类。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与道德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文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以德为先,坚持以德报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思想,从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习孔子的古文时,能看出孔子注重教育,重视道德的培养。学生学习时不仅要学到知识和良好的品质,并且要传播出去,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德育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养成懂礼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只是一味进行知识学习而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领悟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争当优秀、高尚的小人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我国小学以德育作为学校的教育根本,传授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学校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功利性教育思想,对现有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同时构建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宽松、融洽的教育方式,同时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达到明显效果。重视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多元化教学,把德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完善小学数学中德育的教学方法

将小学数学教育中智力与道德训练分离,采用小学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进行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用德育的方法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针对教育体制的发展,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数学知识教育中,使其相辅相成,孤立存在的形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共进退,共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模范,学生一言一行是通过模仿形成的,环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所以身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是进行学生德育的关键。教师的表率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精神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授课中,提高数学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点,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授课能力将决定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其德育是否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有成效都是根据教师本身素质决定的。因此,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文化素养有待提高,贯彻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小学应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使其多学习传统文化和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多储备一些教育人才。学校也可以多举办学校之间的交流会,与外校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彼此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德育中发挥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数学能力。

小学教育中德育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教育根本,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5)

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现今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都需要在活动中来展现。

首先,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开展活动化教学,就是要变学科中心为儿童生活经验中心,变学术性教学为经验性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实施活动化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需要。活动总是与人的能动性、积极性相联系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最后,实施活动化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后实施的一门新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去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如何切实地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活动化学习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触动活动化学习

作为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是达成活动化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情境中探索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合。

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也可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增强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力。

三是提供现实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寻求方法,夯实活动化学习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的活动化学习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目的性指导活动化

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要想做到活动有效率必须有目标。因此教师在设定活动之初,精心设计活动目标,或者让学生参与设计目标。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计划有目的的良好习惯。

策略二:活动化与生活化相结合

农村小学学习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与学生真实的农村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任何活动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在“种子的探索”中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在课堂上的展示活动才会更生动。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如欢度国庆,可以把这一课当成一次欢度会,让学生提点子,想如何庆祝。分小组准备,分小组展示。情境在班级出现,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策略四:注重活动的连续性

课前准备,课中展示,课后实践,及下次课堂中的反馈是每次活动的主要流程。我们的活动化注重课堂上的展示,但是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实践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活动中收获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发挥。如在讲授《我是家里的小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让学生把这些付诸于实践。让品德与生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反馈家庭表现信息进行评比。

策略五:小组合作配合,关注个性发展

在活动中小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能产生更大的效率,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延伸,每个小组在成员的分配上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分配任务。在合作间也做到了交流和配合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各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58-01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课,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将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改变,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引导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接受知识的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越来越偏向素质教育,而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学生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自主学习策略,更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素质培养应当以德为先,因而,现代教育要把德育作为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有助于调动课堂积极性

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束缚性,难以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无法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最优化。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环境,将老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改变为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思想品德的课堂内涵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性

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可以改变社会,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从中我们明白,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个性的思想观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策略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课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而,老师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1.创造问题环境

通过创造问题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间沟通,能够尽快的完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因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这时采用自主学习创造问题环境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能够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再让思想品德的教学浮于表面。

2.增强学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习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通过接收不同人的意见,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强学生双向交流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学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这一课题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用一个具有充沛知识的大学生换取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过可惜。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约束,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确性,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能够对老师有所启发。

3.创设讨论氛围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因而将自主学习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创设讨论氛围,通过贴近生活的课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讨论话题,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间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高效的完成课堂目标。

三、总结

自主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现代社会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7)

初中思想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以及如何合理地把握教材体系进行科学评价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1.“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受到应有的教育,老师在培育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的宗旨不能动摇。

2.在初中教学中从教育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合格而完善的人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二、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辩证的思想观点方法、良好的个性品质、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

1.利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2.使用音像教材,借助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将缜密的思维过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社会活动通过音响、画面、色彩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并且声画同步,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比文字教材更易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在初一思想品德“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大家一起看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的片断。体会主人翁石娃在逆境中刻苦求学,自强自立,克服重重困难,“背着爸爸去上学”的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讲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挫折面前,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重返战斗行列的故事;张海迪的坎坷而成功的人生道路等。通过讲名人的故事,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3.利用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竞争的气氛。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助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例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有关的典型材料,开展具体化的演讲、讨论、表演小品、歌唱等等活动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完成。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8)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解决策略

衡量人才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应看到他的优秀品德。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小学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校只重视学习知识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德的培养。

新课改中规定,教师也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我们很多教师也知道要培养,但是实际做却一点都做不到。他们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而品格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因此,实际教学中,德育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更加的重视升学率。

2.一些德育课程被学校私自删除,改为了语文以及数学课。

新课改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还是私自改成了所谓的重点课语文课和数学课。

3.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了校规校纪上,没有重视他实际的用处—育人。

我们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品德好。把行为上表现的好坏作为德育的好坏。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品格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德育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太少。

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很单纯,独立意识还是不够多。往往老师和家长教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会很溺爱孩子,这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会那么顺利。

二、解决策略

1.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

2.增加德育教育课程。

在一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来教育学生,一点一点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德育教育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要重视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品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背校规校纪,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顺势进行教育。

4.加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光凭教师就能完成的。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多和家长交流,看看孩子有什么心理变化,然后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学生更出彩。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作者:苏荣秋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9)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篇(10)

一、构建思想品德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 “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 “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整合意味着个体内部各方面的融合,既表现在各方面活动的本质关联,又表现在内在需要和行为表现的一致,从人格结构角度看,即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吻合,所谓意识和潜意识的吻合,正是体现在知、倩、意、行的一致性上。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进而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优化 “晓理、动情、炼意、导行”让学生进入理想的知、情、意、行融合的良好状态并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特征

思想品德课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 “主动体验”。学习主体在学习中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染和体验,来领悟道德知识,认同道德观念。我们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实现道德的内化。所谓内化,就是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阶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需求,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以至感悟,就易于实现“内化”。

二、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 ,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② “自主学习,发现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感知、理解、认同教学要点,让学生在个体与小组合作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发现观点,晓理、动情,使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交融,明确行为要求。

③“拓展深化,感悟体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和加深学生对教学要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内心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不断升华,成为具有理性的情感,并学会把自我内化的需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④“互动探究,情感升华”----运用辨析题、多向选择题、导行检测----游戏及师生表演等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⑤“实践创新,导行延伸”----让学生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明确教学要点,具体地指导行为实践。并通过总结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

3.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 “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模式所设定的目标。

①应用丰富的音频、视频材料,可以更有效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例如原教材《爱心温暖着小明》一课教学中,把小明受伤前的活泼可爱形象、受伤过程等制成动画故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展示,学生观看,迅速达到激情揭题,诱发兴趣的效果。

②把课文内容配音或制作成动画配音的帜I软件,让学生看软件,学课文,找出使自己最感动的情节汇报并说说为什么?通过人机互动,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多重感官刺激,产生乐学的愿望,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期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③应用CAI软件丰富课文内容的故事、法规、图文并茂或动画的辨析题、套餐式的多向选择题、导行游戏,更利于学生对观点的拓展深化,补充认识,使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体验情景,互动探究,实践创新,总结延伸。

4.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师生角色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总和。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协同的关键问题。

1.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情景创设者”、“活动设计者”、“志同道合者”的角色。因而,实施“感悟----导行”教学模式十分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①导学策略

教学过程重在使学生的理智过程、情感过程乃至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因而,教师的导学过程十分重要,包括导情境,如:创设多种角色体验活动和游戏参与活动,在丰富开放的教学内容活动中拓展人格精神。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导思维,如:通过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导行,指出具体的行为方式方法等。

②情感贯穿策略

尤其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它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渗透,体现人格熏陶、以人为本精神。

③互动互促策略

强调师生主动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与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发自内心的人生态度与体验。

2.学生角色与学习策略

在>!

①主动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主动晓理----培养道德认识。

上一篇: 教学设计教案 下一篇: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