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账务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3:06

合同账务管理

合同账务管理篇(1)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管理目标设立不科学。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保持一致,不能只是一味地关注提高收入,而不重视应收账款余额的控制和现金流的激励作用,甚至不重视激励员工催收账款,最终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额,不断增加的应收账款也会增加企业持有成本,若应收账款过多就会使企业陷入资金周转难的困境。有些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催收的考核机制,销售员只重视销售额而不关心应收账款的催收,导致企业出现应收账款即使到期也不能收回的状况。

(二)信用管理责任不明确。企业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等与应收账款管理紧密相关,但有些企业这些部门间的职责要领和分工不明晰,从而造成企业无法对产品从客户订货到销售、货款的回收、销售获利等情况的有效监督控制;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针对客户的管理都没有明确的分工流程。在对客户的管理上没有明确的分工流程。如,针对企业欠款时间长且金额数量巨大的客户,制定催款计划、跟踪目标客户、定期反馈结果等相应工作由哪个部门来完成;企业财务人员收到应收账款后,有哪个部门与客户沟通并提供销账明细;企业出现账款余额相符时,有哪个部门负责对账等。出现以上情况,若企业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责任分工不明晰就会出现相互推诿,应收账款管理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三)信用管理部门缺失。信用销售是企业坏账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审理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不能有效针对客户信用等级和信用程度进行评价,造成企业往往在不了解客户的实力和诚信的情况下进行了销售;同时企业财务部门尚未制定信用期和信用额度的有关规定,不能很好的给业务部门明确指导方向。由于信用管理部门的缺失使企业内部控制不理想、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因此,企业应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不断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数据库,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解决应收账款坏账风险大的问题。

(四)催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一是催收人员安排不合理。很多企业的催收人员多数为销售人员,而销售人员为了拿提成往往把销售业绩放在第一位而不重视账款的催收工作,从而造成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较大,甚至一些应收账款变成了坏账和呆账;二是很多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重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一些企业为了保留住客户资源而不采用法律手段进行催收。

(五)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企业合同管理方面不完

善,主要表现:一是在赊销企业产品时没有规范标准的合同格式,多数企业都是借鉴别的企业合同样式,没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设立标准合同,往往缺少保护自身利益的条款,甚至个别企业销售部门在拟定合同条款中针对货款的付款形式、还款期限、优惠条件、违约责任等核心要素都界定模糊;二是企业销售部门签署的合同没有按照企业规定在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出现了企业不能很好地对销售合同监督和预警,更谈不上对销售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三是有些企业随意变更合同内容且仍然使用旧合同的情况,导致双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完善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正确的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企业针对应收账款具体情况来设计管理目标,一是要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信用政策,合理确定应收账款管理目标;二是企业要定期与客户沟通,动态把握客户经营整体情况,灵活地根据不同企业情况设计应收账款回收目标,确保账款及时回收;三是针对延期支付账款的客户,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拖欠账款原因,科学研判进行设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二)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应收账款管理应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特别是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的职责。对于财务管理部门应负责企业资金流向、回转情况统计、制作财务报表、应收账款账龄和应收账款余额等具体工作,还应建立销售合同台账,详细记录付款时间、付款方式等主要内容,同时还要负责对账工作等;针对销售部门,主要要明确销售人员的责任,其主要责任一是要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将客户有关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二是销售人员签订销售合同前一定要对客户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详细把握,经主管领导签批后方可签订销售合同,同时要将合同送达财务部门登记备案,形成合同台账并进行保管;针对审计部门应负责对销售合同中的具体条款审查,避免重大遗漏事项和有悖于企业规定的事项,同时开展对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评价各部门履职情况,协助开展收集客户资料、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以及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案件等工作。

(三)成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公司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提供的账款信息进行核对。在确认公司提供账款信息无误的前提下,对出现账目问题的企业、客户相关信用等级和信用程度进行查看。特别是面对赊销客户,对客户商业行为与信誉进行评估。对应收账款的分析、预测。同时要处理好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

合同账务管理篇(2)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高速公路第二大国,各企业工程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涉及到各行各业。但在工程建设项目监管中,财务管理职能更多反映在财务核算和服务职能上,财务监管职能有所谈化。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中,强化和提升共管账户监管工作,为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

企业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在复杂的建设项目过程中,对涉及材料多、专业性强、可控性差的项目,如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财务部门往往难于监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建筑种类材料多,一个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材料种类可达几百上千种;二是同一种材料不同品牌不同价格也不相同;三是价格变化大,不同时期,不同渠道、不同企业等,同样的材料价格变化较大;四是财务人员专业水平限制,很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人员往往不具有建筑等相关知识,对建筑行业不了解;五是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不可能做全面监管工作;六是难于提供有力证据。进而,导致企业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更多体现企业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难于实现应有的监控职能。而做好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实现企业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监控职能,提高监控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三、如何做好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工作

(一)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开户管理工作

1、定义。企业工程项目共管账户开户,指对合乎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到建设单位指定的银行开立以施工单位为开户名,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银行共同管理的一个银行账户的过程。施工单位每笔款项支付,都须要经过建设单位的同意才能实现,建设单位对该账户设有实时查询功能。企业工程项目共管账户,名义上是施工单位的银行账户,实际上相当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开立的一个联名账户,由银行作为中间方,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作为共有方,当存在异议时,由银行先进行托管,待得到具有法律效用的证据后,依法将共管账户资产提交给拥有的一方。

2、开户流程。共管账户的开户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申请开立。建设单位提交相关资料到具备条件的开户银行申请开立共管账户。(2)银行审批。开户银行接到申请资料后审核同意后方能开具。(3)签订协议书。共管账户的开户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三方签订共管协议书后才能开立,(4)施工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到银行开立共管账户。

3、开户管理要求。共管账户与企业的银行账户的开立要求不同:

(1)共管账户的开户行应当能够让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能够接受。如果一方不方便,可以选择另一家银行,不应由于共管账户的开户行而影响效率。

(2)共管账户应当是在建设单位关系良好的银行开立。由于共管账户是施工单位在使用,建设单位在监督,因此,在建设单位关系良好的银行开立,便于建设单位监控,也能够降低建设单位的资金风险。

(3)共管账户应当到有资质或能力的银行开立。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可以开具共管账户,但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具有开具共管账户的资质或能力。

(二)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日常工作

企业工程建设项目共管账户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指共管账户开立后的管理工作,包括,建设单位项目结算日常支付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时的日常款项支出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共管账户没有收支或期间终了的共管账户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1、建设单位项目结算日常支付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建设单位根据合同规定向共管账户支付工程预付款和工程结算款财务管理工作。

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建设单位工程预付款和工程款结算款支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重点监管应通过共管账户支付的款项是否都通过了共管账户支付,支付的款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定。监管程序如下:(1)施工单位提出共管账户付申请。注明付款单位、付款银行账户、付款金额、付款理由。(2)建设单位实施部门提出付款意见。注明申报付款真实性、申报付款合理性、申报付款单位一致性。(3)建设单位其他监管部门提供监审意见。包括付款申请的真实性、付款申请金额的合理性、是否符合监管要求等。(4)中介机构提出业务量及工程质量的审核意见。(5)财务部门提供财务监管审核意见,包括手续是否齐全,业务是否真实性、款项是否合理性、是否应当通过共管账户支付等。(6)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向支付银行提交支付指令,(7)支付银行向共管账户支付款项。

监管特点,(1)建设单位实施人员对支付到共管账户款项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管,(2)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对共管账户款项支付手续和支付结果进行监管,(3)建设单位其他监管人员对支付流程和支付结果进行监管。

2、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时的日常款项支出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指共管账户的所有者通过共管账户对外支付款项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

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施工单位共管账户款项支付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重点监管通过共管账户支付的款项是否都是与该工程的支出有关,支出是否合理。监管程序如下:(1)施工单位提出共管账户支付申请。注明支付单位、支付单位银行账户、支付金额、支付理由,支付理由必须标明与共管账户关联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相关支出的详细情况。(2)建设单位实施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标明申报付款真实性、申报付款合理性、申报付款单位的一致性。(3)建设单位其他监管部门提供监审意见。包括业务的真实性、流程的合理性、支付理由的合理性等。(4)中介机构提出关联业务量及工程实施关联性审核意见。(5)财务部门提供财务监管审核意见,包括手续的齐全性,业务的真实性、付款的合理性、流程的完备性等。(6)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向支付银行提交支付审核意见,(7)共管账户开户行根据施工单位的支付指令和建设单位的审核意见要求进行款项支付。

监管特点,(1)建设单位实施人员对共管账户款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管,(2)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对共管账户款项支出的手续和支付结果进行监管,(3)建设单位其他监管人员对共管账户款项支出的流程和支出结果进行监管。

3、共管账户没有收支或期间终了时期共管账户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指共管账户存续期间,共管账户既没有收到款项也没有支出款项的期间,或者是月度、季度和年度终了这些时点,共管账户金额可能未发生变化,但仍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这一环节,由于共管账户没有出现款项收支情况,与前两个环节相比,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共管账户余额变化,重点监管共管账户余额变化。监管程序如下:(1)由银行定期向建设单位提供银行对账单,(2)建设单位银行出纳人员根据银行对账单与银行日记账进行核对,(3)建设单位另设一名复核人员进行复核,(4)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填制银行对账说明书并存档。如果共管账户余额发生变化,除日常的银行账户收取利息、支付利息和支付银行手续费外,共管账户出现收款情况按照上述第1条所述环节的监管要求和程序进行监管,共管账户出现付款情况按照上述第2条所述环节的监管要求和程序进行监管。

监管特点:建设单位财务人员和其他监管人员对共管账户的余额进行监管。

(三)共管账户结算完成后消户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

共管账户的存在,具有阶段性特点,当项目完工,款项支付完成后,必须及时进行销户。做好共管账户消户工作,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判断款项支付完成的节点。在共管账户监管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款项结算和施工单位与供应单位的款项结算,判断支付完成的节点涉及到监管的期限,比较重要。一般建设单位以除利润外的结算款支付完成为节点,施工单位以项目的共管账户支出全部完成作为节点,应当以两个节点都完成为销户节点;二是销户后节余款的处理。应属利润的组成部分,支付到施工单位的其他账户,其余支付给建设单位,冲减建设成本。三是要及时销户。应明确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销户请求,经建设单位审核同意后及时到银行办理销户手续。

四、结语

企业工程建设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企业工程建设共管账户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财务监管难的问题,尤其是对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中的财务管理难的问题,通过分类监控,有选择有目的逐笔逐项核对,通过各部门的通力配合,通过证据固化管理,通过痕迹化管理,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监管职能,提高财务管理监控水平。

合同账务管理篇(3)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部2015年10月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2017年相继出台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储备物资等6项具体准则,2017年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018年财政部了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成为高校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依据及指南。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并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要求高校自2019年起执行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并在高校相关衔接规定中指出,对于高校收回后无需向财政上缴的应收账款(含其他应收款)应进行坏账准备计提。此外新会计制度规范了高校事业收入的会计核算,并要求高校按照合同的完成进度进行事业收入的确认,为高校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应收账款的组成及特点

高校收入除财政拨款收入和升级补助收入外,其他来源收入都可能产生应收账款,其中事业收入产生的应收账款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大多数高校的业务活动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其他业务,上述三类业务活动产生的应收账款可划分为教学类应收账款、科研类应收账款和其他类应收账款。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高校在保证完成非营利学历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了市场性的培训教学活动。教学类应收账款可进一步划分为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和培训类应收账款。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主要由学历教育学费形成,构成较为单一,回收难度较小。培训类应收账款由于资金来源复杂,回收难度较大。

二、高校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应收账款重视程度不足除民办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可以依靠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开展大量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活动。随着高校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壮大,成人培训、市场性科研等带有营利色彩的教学科研活动占比逐步提高。高校业务逐渐由过去以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业务为主转变为现阶段营利性业务和非营利性业务共同发展。以科研项目收入为例说明。过去,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收入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各类科研基金收入、系统内相关单位支持和高校自筹。近几年,伴随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校企合作等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逐渐打通,市场化的科研活动在高校整体业务中占比快速提高。市场化科研业务高速发展,应收账款也紧跟而来。高校业务已然进行转型,然而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未及时跟进,且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高校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产生的应收账款存在信用风险,但是高校对该部分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严重不足。该问题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过去,高校的资金往来单位除政府部门外,主要为系统内企事业单位及校办企业。系统内企事业单位及校办企业与高校在业务和管理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人员交流频繁,但是总体环境较为封闭,因此信用风险较小,导致高校在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方面较为欠缺。现阶段,越来越多系统外的社会企业开始与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及其他业务合作。随着合作单位的多样化复杂化,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问题逐步凸显,高校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亟待加强。

(三)内部控制不完善高校关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首先,在新会计制度出台前,高校在财务制度方面对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没有制定细则。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梳理已有应收账款并结合自身情况计提坏账准备,高校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及应收账款的实际情况,完善并细化财务制度中关于应收账款部分。其次,在业务管理方面,对教学科研等业务的合同管理力度有限。部分高校的合同管理只停留在合法合规性审核及档案保管层面,未与财务管理部门结合,财务人员较难及时掌握合同执行进度等信息,不利于收入的确认和应收账款的回收。再次,高校的考核评价指标未将应收账款等收入质量指标纳入其中。高校针对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一般量化为教学课时、科研成果数量等,未从财务收入质量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教学科研人员对应收账款不重视。

(四)缺乏明确会计指标和专人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会占用大量货币资金,巨大的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可能会导致运行、发展受阻,因此应收账款的周转水平一直备受重视。一般企业设置专人专岗管理应收账款,然而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制度短缺和人员短缺等原因未针对应收账款设置明确的会计指标和专人专岗,导致应收账款长期管理杂乱,造成高校资金的浪费。

(五)财务信息不透明相比上市公司,高校没有明确规范的信息披露格式要求,因此高校财务信息披露较少,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严重不足。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合作方签订合同,并借助高校各项实验设备或其他资源按照合同要求开展了大量工作,部分资金并未按照合同时间或进度到账,财务信息不透明导致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无法及时沟通,加大了应收账款的管理难度。

三、高校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梳理的诸多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文件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高校应收账款管理提出了以下优化升级建议。

(一)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首先,面对金额大、账龄长的应收账款,高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且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高校应当以此次新会计制度实施为契机,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在领导层面上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其次,高校应优化升级应收账款等相关管理模式,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将应收账款的追索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人员。再次,可以通过公告、进行宣讲等方式,在全员范围内以信用风险危害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信用风险防范意识。

(二)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坏账准备计提制度建议规范财务管理中收入确认流程,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确认,认真梳理并分析现存的应收账款,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坏账准备计提制度,确定适当的坏账计提比例。通过全面梳理应收账款,将全部应收账款落实到相关项目组和责任人。此外,将应收账款周转水平的相关指标纳入财务指标体系中,在注重收入数量的同时关注收入质量,从而提升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三)借助新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升级财务信息化系统,将财务管理系统与合同管理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使高校全员参与到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为应收账款相关责任人实时掌握财务信息创造便捷途径,实现高校各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并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和基础。

(四)加强合同管理,调整考核指标新会计制度中关于高校的补充规定明确指出高校事业收入的确认应按照合同完成进度执行,这就要求高校提高自身的合同管理水平,不仅对合同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核,还要对合同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全流程监控。高校应尽快完善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业务的实质对合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在对项目进行全流程监控中选择恰当的合同完成进度协同财务部门确认收入。在提高合同管理能力的同时,针对应收账款引入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使应收账款挂钩高校业务人员考核的相关指标或依据,调动业务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协助回收应收账款的积极性。

(五)借鉴企业经验,引入信用评级机制由于高校等事业单位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上开始较晚,可以借鉴企业的相关经验,结合高校自身业务特点,将行业外优秀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例如信用评级机制,高校通过梳理合作对象,将资金往来单位进行信用评级,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合作方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合作方重点关注,甚至禁止合作,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合作方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偿措施等。

四、以新会计制度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优化转型

(一)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型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从“收付实现制”转型为“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是高校业务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对推动高校教育科研业务良好发展有深远意义。应收账款管理只是财务管理优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转型不仅仅包括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转型,还包括收入和费用管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等等。为实现从“收入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顺利过渡,不仅要从具体会计业务层面进行转型,更要从财务管理思想上进行转变,并且将这种转变进入到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中去。以科研业务管理为例,一个项目从签订合同开始,就应当按照合同进度确认收入,按照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确认成本,而不是项目经费到账一次性确认收入以及项目组成员报销时或项目结题时才确认费用。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清晰、全面、及时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财务信息。

(二)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转变新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一新要求迫使财务管理必须向业财融合进行转型[1],实现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的转变。目前,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相对独立且沟通较少,尤其基层会计人员与教学科研等业务人员的交流仍停留在报销、开票层面,这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融入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中。高校可以新会计制度转型为契机,鼓励财务人员转变思想,到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进行轮岗或调研,在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基础上,调整相关财务业务流程,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教学科研活动,实现从“管理财务”到“服务业务”转变。

(三)以财务管理优化转型推动内部控制重塑由于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财务管理的优化转型势必促使其他管理工作优化升级。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2],都是为了保障教学科研等业务健康有序、合法合规地开展。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内部控制引导制约财务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优化转型需要重新梳理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工作流程,相关内部控制管理的构成或流程必然重塑,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优化升级也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数据支撑和控制节点,重塑后的内部控制管理也将更加及时有效。

(四)财务人员观念转变及能力提高由于过去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包含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基层财务人员习惯以现金或银行收支作为财务记账的依据,长期以来普遍形成了收入看银行到账,报销一次性进费用,年终结转看结余的观念。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高校财务人员转变过去的观念,根据新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新会计制度在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现有知识的挑战。为遵照新会计制度的各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尽快拓宽知识面,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补齐业务短板,为新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的优化转型提供力量。

(五)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助力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并使用财务信息化系统,现阶段为满足新会计制度要求,除升级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外,还需要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等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合理统一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有利于避免各部门重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浪费[3],还有助于高校各项业务的整合梳理,避免在业务层面上出现重复审批及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合同账务管理篇(4)

1.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概念

应收账款管理概念的产生主要基于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中的应收账款在实质上为企业的债权,具体可理解为企业在为购货单位提供劳务或商品中应收却未收的款项,而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在于信用销售方式的存在。由于这种信用销售方式又是企业进行扩大销售的投资活动,所以如何对收益与成本衡量并做好账款的收回工作成为企业发展中考虑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便应运而生。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总结可对其可定义为企业通过采取计划、控制或组织等手段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实际管理活动,以此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2.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内容、管理主体分析

(1)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由于应收账款的形成的根源在于信用销售模式的应用,而其作为投资活动本身会产生一定的成本,要求有效管理应收账款以使应收账款成本降低。应收账款在成本方面又可细化为管理、短缺与机会三方面的成本。其中管理成本主要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如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等;短缺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在未利用信用销售模式情况下所减少的利润;机会成本则指企业为获得应得的效益,会在应收账款持有量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由此可总结,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在于使机会成本、管理成本以及短缺成本等尽可能降低,促进应收账款投资效益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

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分析,具体体现在逾期前与逾期后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逾期前进行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主要考虑两方面内容,即:赊销时所限定的信用额度并明确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综合评估持有应收账款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如对账款的管理成本或由于资金被占用产生的机会成本等。在逾期后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主要对逾期或即将到期的应收账款做好催收工作,根据逾期账款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催收手段,该阶段能够充分考察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能力。

(3)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管理主体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为实现占领市场的目标需注重对赊销手段的综合分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管理主体的作用,主要包括负责账款收回业务的财务部门以及争取客源的销售部门。但财务部门在实际执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往往出现账款管理模糊且缺少具体执行监督与管理的人员,很难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所以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将信用管理部门引入其中。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商业信用重视不足

信用销售模式的应用需具备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然而从当前市场环境中,大多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过程中,为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往往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考量,只要可以与自身进行贸易往来,便签订赊销合同。当前许多企业在签订的销售合同中并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实际收回账款过程中发现约为一半以上的客户都存在经营困难、资金周转不良等问题,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自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这种缺乏对客户信用调查与事后催收,使应收账款的收回面临较大的难题,长此以往便出现坏账的现象。

2.信用管理部门缺失

信用政策的缺失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有效管理的关键问题。从许多企业目前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分析,大多应收账款的管理部门主要为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但事实上销售人员与客户在进行购销合同签订过程中,更重视自身的销售收入,并不关注实际的账款收回问题。而财务部门在职能上主要进行应收账款的核算并配合销售人员做好催收工作,若未真正参与与客户交易过程中,很难对客户的相关信用与财务状况做出判断,难以取得良好的催收效果。因此信用管理部门的缺失是影响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大多集中在事中与事后管理两方面,未将应收账款形成的根源做出充分考虑,使销售人员或财务人员在信用期限与赊销的额度方面多以自身经验进行决定,缺少相关的信用政策与信用体系作为参考。而且在未做好客户信用调查工作的条件下,很难识别其中存在信用风险,加大应收坏账损失风险。

3.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

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大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其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企业相关的审批程序不完善。企业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存在许多未评估客户信用程度便进行发货的现象,销售人员往往不经过销售部门或企业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准,便直接进行发货。当出现坏账情况,将很难进行责任的界定。第二,部门间沟通交流的缺失。如仓储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当仓储部门进行产品配件发送后,销售部门并未将产品的具体用途以及价格向财务部门说明,使财务部门的账务处理有一定的困难。第三,会计监督作用的缺失。具体体现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缺少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的电子台账,忽视对应收账款的适时核实,而且未及时做好坏账核销工作。

三、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应收账款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极易造成应收账款的逐渐增加,导致资金占用情况更为严重。针对前文中提及的对商业信用重视不足、缺乏信用政策以及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可从企业内部原因以及企业外部原因进行分析。

1.企业内部原因

(1)未确定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并未做好应收账款管理目标的确定,尤其在衡量企业经营状况过程中往往以利润获得情况为标准,未将现金流量情况考虑其中。而且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由于在绩效考核方面不够合理,使销售人员的收入仅与销售的利润挂钩,无法在账款催收工作中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完全以销售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长此以往便影响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2)管理责任模糊

如前文所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需由财务部与销售部共同完成,但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其原因在于权责分工较为模糊,难以对产品销售过程、应收账款的收回等做好监督控制工作。例如,在逾期时间较长且应收款额较大的情况下,关于对客户跟踪与催款计划的制定由哪个部门负责,或在客户汇款后销账明细由哪个部门向客户提供,或在应收账款出现脱离实际资金流动的情况下,对账工作由那个部门主控等。另外,由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多集中在事中或事后阶段,使管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做好预期控制工作。因此,企业当前各组织机构在职能上由于划分不清是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3)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应收账款管理中信用管理部门与信用政策的缺失主要受不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影响。一般在与客户进行购销合同签订前,销售人员需做好信用状况调查工作。但由于大多企业并未注重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制度,使销售人员缺少可供参考的依据,完全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判断。从财务部门角度也不难发现,关于信用额度或信用期限等内容也未在管理内容中体现出来,如不同信用等级客户需控制多少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等。

(4)缺乏合理有效的催收计划

应收账款管理中催收效果无法得到提高,主要受三方面原因影响。第一,未注重对催收凭证的有效保管。一般企业货物交接过程中的送货单一般没有客户单位负责人的签字或盖章,而且其中涉及的票据在不断传递中也容易出现遗失的情况,如大多购货单位由于自身管理不够规范,通常需要供货方在完成发货并出具发票的情况下才进行入账工作,长此以往购货方很可能忽略对发票的保管或进行应付账款挂账处理工作,使企业与购货方在账款记录上出现差异。第二,催收人员设置不合理。由于应收账款工作主要为销售人员负责,而销售人员更注重销售业绩的提高,忽视账款催收工作,使应收账款在不断沉积的背景下出现坏账的情况。第三,企业催收意识不强。为使客户资源得以维持,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选择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而且利用法律途径也涉及相关的诉讼成本等,使企业在面临账款催收问题时表现极为消极,这是出现呆账或坏账的重要原因。

(5)合同管理不善

企业在对经营风险控制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合同的作用,其能够将交易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囊括其中,具有法律效力。然而实际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为快速达成交易,使合同协议内容并不完善,尤其需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账款收回时,企业很难利用存在漏洞的合同保护自身的利益。此外,企业为节约管理成本,也未设置专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人员,很容易出现合同的遗失情况。

2.企业外部原因

(1)市场信用环境影响

尽管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渐完善,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使以信用管理体制为主的许多体制并不完善,如缺乏对失信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买卖双方交易监督力度不足等。正因如此,企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运营环境,出现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或其他信息数据不具备完整性与真实性等问题。另外,当前市场环境中许多企业将应付账款作为融资方式,有目的性的占有销货方款项且逾期不还,原因在于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因此,不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2)客户信用状况影响

客户信用状况也是影响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因素。若客户自身不注重诚实守信或忽视市场规律,以自身短期利益为目标故意拖欠欠款,甚至市场环境中存在“店大欺主”的情况,许多客户凭自身市场优越地位对企业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不利于企业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同时,许多客户也因自身经营状况不善不具备还款能力,在与企业交易过程中,往往在表面上体现良好的经营状况,但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存货积压以及资金周转不畅等情况,成为企业坏账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1.明确经营管理目标

经营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在评价自身经营成果过程中除考虑利润情况外,还应注重企业所获得的整体价值,避免完全局限于短期利益追求过程中。而应收账款管理目标需以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为基础,在信用政策不断完善以及销售收入扩大的条件下,将应收账款的持有正本进行控制,使坏账情况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另外,也需充分考虑到企业应收账管理的中持有成本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管理成本、机会成本以及短缺成本等方面,减少持有应收账款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2.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职责

根据前文中提及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存在的职责模糊问题,要求应收帐管理过程中注重各部门职责的明确。在财务部门方面,其职责主要体现在对应收账款的定期核算、分析与报告;将具体付款的时间与方式以及合同资料内容等融于销售合同台账内;督促销售部门进行催收欠款工作;做好与客户间的对账以及相关资料的保管工作。而销售部门的职责考虑的主要为销售人员的具体操作流程,在进行销售合同签订前应注意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向企业相关部门进行反映,而合同签订过程中应将具体收款或其他事项填列其中以保证面临纠纷问题时拥有凭据,完成合同签订后,需及时将其交予财务部门。为使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积极性得以提高,企业也可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使销售人员在业绩上与账款收回情况相挂钩,避免出现惰性心态。另外,在审计部门方面,既要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还需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以及客户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

3.成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的构建主要为考量用户的信用状况,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注意控制具体的信用额度与期限。但需注意该部门在与销售部门的关系上,其能够向销售人员提供客户信用评估结果,辅助销售部门完成销售过程。而与财务部门关系上,财务部门需将应收账款信息向信用管理部门提供,如具体的账龄或余额等信息,使信用管理部门能够对客户进行监控。同时财务部门也能够根据信用管理部门的预测与分析结果做好实际管理工作。

4.应收账款催收程序的完善

实际进行应收账款催收过程中,需在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履行自身职责的前提下选择具体的催收方式。常见的催收方式主要包括电话形式、函证形式或直接登门拜访,促外也有许多企业为减轻部门压力会选择第三方机构执行催收。另外,对于任何应收账款催收方式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选择法律诉讼的方式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5.构建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账务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企业财税管控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企业进行财税管控除借助于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分析等,还要建立管控体系,采取管控工具―人工台账,在运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借助人工台账记录日常财务分析数据、涉税项目,分析企业整体运用状况,提高管控能力。使企业规避不必要的财务和税务风险,提升企业利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

一、建立人工台账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人工台账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台账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收入、成本、利润的差异性分析,还是企业全员全过程完成年度财务预算的保证,是企业财务管控精细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建立企业人工台账,可以起到满足企业经营者的需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税收成本的作用。

二、建立人工台账的方法

(一)分析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的经营项目、涉税内容

1.企业应结合自身具体经营项目、分析具体业务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涉及的税种,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评估涉税风险点,明确企业管理中需要完善与强化的薄弱环节。

2.结合企业管理财务指标,确定人工台账管理体系及指标构成,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标准值、合理区间和临界点,确定财务管控台账指标的收集渠道、方法和口径,确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利用人工台账,实施财务数据、财务状况的动态管理。

(二)明确各级管理责任人

通过分析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落实和明确各级、各环节管理责任人,由其负责建立并记录职责范围内的人工台账,并定期把台账记录内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运用、共享。

(三)建立符合企业财税管理需要的人工台账

企业应依据最新财税法规、企业财税管控体系、年度全面预算、经营规模、业务范围、涉税风险等项目,建立涵盖企业整体经营、生产经营业务环节、投资与融资、涉税等事项的人工台账体系,并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高度结合。

三、人工台账的建立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建立整体经营台账、货币资金台账、财务管理台账、预算管理台账、营销活动台账、生产采购台账、工程项目和固定资产台账、合同执行台账、筹资活动台账、对外投资台账、涉税业务台账等台账体系。

1.企业整体经营台账

建立企业整体经营台账,应包括销售情况、成本情况、利润情况、人员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货币资金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内容包括本期数、上年同期数、增减变动数据等,有利于企业掌控整体经营状况,提高盈亏能力分析,满足企业财税管控的需要与差异分析的需要。

2.货币资金台账

建立货币资金台账,应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期初数、本月增加数、本月减少数、月末余额数,有利于企业全面及时掌握资金状况,实现统一调度、减少资金沉淀,将闲置资金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是中小企业需要建立月度经营预测和月度现金流量预测台账,加快资金流动,避免资金断链带来的影响。

3.预算管理台账

建立预算管理台账,应包括全年预算数据、月度预算执行情况、月度预算完成率、差异额、特殊事项、预算调整额等内容,有利于企业实时监督预算完成情况,事中调整经营思路,达到预期目标。

4.营销活动台账

建立营销活动台账,应包括销售目标分解计划、月度销售收入情况、销售费用情况、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有利于企业销售能力指标的分析、加快资金回笼、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控制。另外,企业可以按照税法规定,通过台账记录信息分析,核定企业销售收入,核定企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调整数据,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准确核算收入、成本、所得税数据。

5.成本费用人工台账

建立成本费用人工台账,应包括生产采购台账、直接材料台账、人工成本台账、制造费用台账,应包括单位成本情况、各生产环节成本情况、月度产量情况、全年成本情况、往年同期数据。有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比对分析、掌握成本变动因素;采取技术管控措施,确定最优采购决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台账记录信息,核查不合规发票、核定业务招待费调整额、核定税前可扣除的成本费用。

6.合同管理台账

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应包括合同金额、标的、执行情况、付款情况,有利于企业掌控合同执行情况,并能通过合同种类的汇总核定应缴纳的印花税。

7.涉税业务台账

建立涉税业务台账,应分税种建立,具体内容应包括每项税种的涉税时间、计税依据的变更、税额的调整、涉税事项调整数据、账面列示数据、申报调整数据、以及两者的差额。有利于企业正确核算并交纳各项税款、降低涉税风险,合理纳税筹划、减少承担的税负。

8.建立财务指标台账

建立财务指标台账,应按照企业设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内容建立。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行业比较分析、构成比较分析等内容。企业通过各项财务数据分析,有利于及时调整财务管控政策、营运政策、资本结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等企业经营决策。

总之,人工台账能够更好地应用,必须建立财税管控体系,必须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相结合,必须加强企业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人工台账提供的信息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合同账务管理篇(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多套账现象。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为了满足不同要求对同一个会计主体编制了两套或者两套以上多套账。准确地说,是同一会计主体对同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采取不同取舍,或者使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分别在不同套账中反映,每套账的会计报表结果不一致。大多数企业分两套账:内帐和外账。

所谓内账,是指仅仅提供给投资者和管理者使用的、比较完整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内部账套,它反映每一笔真实的经济业务,只要发生了,不管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票据都要反映出来,内账是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外账就是对外的账套,是提供给税务、银行等外部机构使用的账套,外账是根据会计制度及税法规定记录的,每张记账凭证都是真实、合规、合法的账。但是外账并不一定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虽然众所周知的多套账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于会计实践中,但会计理论界所做的研究极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不少学术界人士认为设置多套账本身是个违规、违法的做法,内账与外账并存现象并没有得到公开的认可,所以缺乏科学严格的定义。第二,设置多套账的企业极其隐蔽而戒备,对此讳莫如深,很难取得公开的研究资料。再次,设置多套账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往往与偷税漏税行为有关,学者们研究多套账现象的时候,专注于多套账与偷税漏税手法、研究账外账涉税检查手段等方面。笔者为研究这个现象,在不同的会计论坛上展开过讨论,曾到数家相熟的公司做实地调查,曾对任教过的、现在在会计岗工作的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我认为,多套账形成的原因极其复杂,后果各异,还需要社会各界献计献策,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二、多套账形成的原因及属性分析

(一)多套账形成与中小企业发展历程有紧密相关

为数不少的大中型企业是从小微型家族企业成长起来,家族企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开始,老板对外跑业务、做销售,老板娘对内理财,掌控会计、出纳,会计工作从流水账开始。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税收从核定征收到查账征收,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到一般纳税人升级,会计设置的账套慢慢分化为按照税务部门以票控税的要求设置了规范的账套(外账)和以前的流水账(内账)。

不过,从企业进一步发展来看,如果该企业发展壮大到需要成上市的股份公司,最终必然要将内外两套账完全合并。

(二)税收政策的刚性是产生外账的直接原因

首先,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为主的外账,必须适应税法规定,取得经营收入、发生费用支出、列支生产成本,都需取得发票作为会计记录的合法凭证。在税务部门征管工作中,采用核定征收方式是以票控税;查账征收时,依然是发票管账簿,以账簿管税收。税收政策刚性强,政策导向的结果是虚开发票和假发票的现象频繁出现,屡禁不止。税收政策的刚性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企业会计发出“到底应按会计准则做账还是按税法做账”的疑问,本来,作为会计工作的大法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应该是以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为准绳,但现在,无论如何做账,年末都要依据税收政策加以调整,以致于许多企业干脆以税法为准绳处理经济业务:开具发票就确认收入,收到发票就确认成本费用。

典型的案例是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IPO进程中,被证监会发现延期缴纳所得税,其真实原因是该公司会计核算是直接按税收发票进行记账,结果实际交纳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大于实际应承担的应纳税额,造成公司账面反映为多缴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而迟延缴纳2005年和2006年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是内账存在的根本原因

1.内账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情况。因此,内账核算的重点是实质,不是形式。例如:企业向个体户或者农户零星采购物资,无法取得发票,白条无法入账;企业所有者或者管理者的一些个人消费,也从企业中出账;业务员为拉业务为客户支付的公关费用;向不需要发票的客户提供销售或者服务,取得收入;其他没有取得正式发票的现货交易等等。这些业务都需要在内账中反映。

2.内账本质是管理会计。虽然形式上具有流水账的性质,但本质还是管理会计的性质。年终决算的时候,尤其是对业务人员年终考核与奖励,其业务员销售成绩计算、折扣多少、业务费用花费多少、最终应该兑现多少奖励,都是依据内账计算出来。中小企业投资决策的时候,管理者需要测算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外,还要考虑社会公关方面的隐形成本,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数据也主要来自于内账。

(四)设立多套账成为避税、偷漏税的手段

2013年7月,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综合考虑税收、政府性基金、各项收费和社保金等项目后的税负达40%左右,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①企业为了减少税负,在外账核算时,采取少计收入,多记成本费用等的方法来达到少交各种税费的目的。因为是无论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我国税务部门核查税收的重点在于发票。发票本是真实经营活动的凭证之一,是在真实交易的基础上,向付款方开具的收款凭证。而且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购货方据以抵扣税款的法定凭证,对增值税的计算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市场交易中,有无发票,交易价格会有明显不同,“不要发票的话价格就便宜一点”的现象存在,成为企业的现实选择;市场仍然有虚开发票、买卖发票的现象存在,成为企业偷税漏税的诱因。通常做法是:在外账中隐瞒收入,将购货方不需要发票的销售业务反映在内账;从市场购买或者从关联企业虚开发票,计入外账中,虚增成本费用,却不在内账反映。(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年7月的《中国企业综合税负数据报告》显示,相比日本、韩国和美国的企业约20%左右税负,中国企业的税负过重。http: // chinairn. com / news / 2013 07 25 / 110106846. html)

三、多套账的处境及危害

(一)多套账的处境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帐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帐簿登记、核算”。显然,私设的内账是违法的。该法第四十二条还规定了具体的违法惩罚细则。

因此,设立多套账的企业无一不是讳莫如深,隐藏极好;而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常常依据税收申报情况查账,根据企业现金流量或者经营规模,寻找蛛丝马迹,严厉打击。不少中小企业在这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中感到疲于奔命。笔者有不少学生、朋友从事会计工作,在调查中向我吐槽:为了隐藏内账,不少企业机关算尽,有的内账还是用手工做,有的将内账与外账设在企业不同的办公地点,有的企业干脆将外账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记账机构做,自己的会计用笔记本电脑做内账,以便随时转移。

(二)多套账的危害

首先,是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我所调查的会计人员没有一个不痛恨多套账做法的。有不少会计人员需要在多套账之间不停的切换,但仍然不能保证不出差错。在2012年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中,广州某企业被工商管理部门从一笔本该计入内账、没有开具发票的销货款中查出问题,发现该企业私设内账,给予重罚。

第二,多套账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了整个企业管理的工作量。由于要应付工商、税务部门的检查,应付每年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所得税清缴鉴证工作,财务人员重复录入凭证,针对收付款凭证需要核对一致,核对工作量大;销售部门与仓储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准备两份材料,而且要与每份合同相对应。企业管理的工作量增大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第三,多套账的存在,催生了一些造假行为的市场。不少会计培训机构在开展正常的会计业务培训同时,开办内账外账会计实务培训班,名曰“真账实操”,宣称:运用真实企业会计案例开设多套账教学,相当于进行企业实习培训,是会计入门的最佳捷径。这些所谓的做账技巧,大多数都是传授一些经营业务如何与财务合谋造假的做法,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四,多套账的存在,使得员工没有安全感。无论是业务员还是会计人员谁都怕做内外账,会计人员日常核算中会计凭证和账册都需要分别放置。企业员工做多套账尽管是在企业管理者的授意下行为,但是一旦被工商税务部门查处,属于违法行为,会计从业资格被吊销,会计人员不可能从劳动合同中得到合理保证,也不可能从企业得到补偿,他们经常为此提心吊胆。

四、解决多套账问题的思路

(一)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允许不合规的票据作为凭证入账

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诸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类似条款,允许不合规的收据、发票作为凭证入账,但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应该做为纳税调整的内容予以扣除,这样才能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消除内账。

(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永远是会计账务处理的准绳

第一,当会计与税法处理出现差异,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会计账务处理的准绳。面对经济业务要做账务处理,经济业务的实质是会计账务处理的起点,而税法只是界定经济业务的税收义务,税收义务最终需要通过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联合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明确了对会计与税法差异进行处理的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

第二,应适当减少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在各大会计论坛上,广大会计工作者列举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差异至少包括借款费用的处理、销售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无形资产的摊销、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五险一金”的核算等10多种差异,都需要做纳税调整。尽管会计和税法两者的立法基础不同,但是减少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仍然有不少的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推进企业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②,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记账、报账和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理论研究必需联系实际。中国的非上市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只关注税务筹划和自己观念中的企业利润,企业的发展也带有很强的高层自身的个人色彩。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引导企业规范管理与发展。(2014年7月31日楼继伟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中国管理会计系列讲座”所作首场报告中指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任重道远。参见财政部网站http:// mof. gov. cn / zheng wu xin xi / cai zheng xin wen / 2014 08 / t20140829 _ 1133308. html)

1.设计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管理报表体系。中小企业业主更重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利润与成本费用的分析比对、预算执行分析以及企业内部的绩效考评分析等,设计使用而科学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包括:现金流量及其分析报表、经营成果分析报表、内部的绩效考评统计与分析报表、税务分析报表、融资分析报表、资产权益和债权债务报表。最终,这些报表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朝着综合绩效考评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2.设计科学实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做到两账合一。从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着手,按照合规经营的基本要求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在班组核算、责任中心管理、预算管理等基础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按效益性要求构建内部控制框架,内部管理转化为财务管理控制,内账逐步成为财务管理控制工具与手段,最终实现两账合一。

五、结语

以会计准则或制度为主的外帐与以管理需要为主的内帐并存,是当下企业常见的现象,多套账形成的原因纷繁复杂,后果各异。外账不一定全是虚假的,内帐也不一定全是真实的。依靠高压手段严厉打击,彻底消灭多套账现象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合理引导,强调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尊重经济业务的实质,同时,发展管理会计理论,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实用的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最终消除多套账现象。

[参 考 文 献]

[1]胡伟,刘科.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J].财会月刊,2013(4)

合同账务管理篇(7)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时应向客户收取的期限在一个营业周期内的贷款及代垫款项。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销售能力起着积极作用,但应收账款毕竟是企业拥有的一项重要资产,过多的应收账款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不仅不利于企业资金的流动,增加企业的经济压力,有的甚至会变成坏账,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扩大商品的销售,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商品在市场的占有率而采取的措施如:赊销,这种信用业务的实质是一种商业信用。商业竞争是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商品的销售和收款的时间不一致造成的企业应收账款,这种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其实质都会引起企业的资金垫支,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回笼,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非常大的。这就使得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又一重点。

二、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是企业现金的一部分,高额的应收账款必定大大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长期以往,企业必定会被高额的应收账款拖跨,最终倒闭,退出市场。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但往往造成现金不足的问题。例如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利润可观,账面状况不错,但现资十分匮乏的局面。

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演变成为坏账,将对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企业盲目的地扩大市场份额,以应收账款的上升来赢取销售业绩,但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却处于疲软状态,使得许多应收账款逾期逐渐演变成为坏账,收回无望,有的企业不得不变卖固定资产以周转,来弥补应收账款的流失对流动资金的影响。

三、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途径

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

所谓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之前,对即将发生的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审核、控制,以最小的应收账款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管理时,首先要对销售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例如销售人员的资质、对客户的资信等级等要先进行评估,在确定商务活动具有可行性后,要根据销售人员和客户的不同等级进行应收账款的限额,对于超出限额的部分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得到上级部门的批示后,才能进行交易合同的起草与协商。在签订合同时,要对销售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在完成销售任务时要负责应收账款的回收。而且合同要素要齐全具体,特别的客户资料、收款期限、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立项,以规范统一的合同来保障企业与客户的合法权益。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

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就是应收账款在发生后,货物进入客户手中,而账款未进入企业账下的这一阶段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进行管理的。财务部门负责数据传递和信息反馈,业务部门负责客户的联系和款项催收[1]。因此,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事中管理时,财务部门定期进行应收账款的财务整理,并将其结果以对账单的形式通知客户,一方面避免销售人员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能够与客户就应收账款进行认定,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为应收账款的收回作好铺垫。而业务部门则有必要与客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一旦发现客户出现异常反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并提出针对性补救措施,及时发现客户的违约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损失。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业务人员,其工作都直接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指导。这就需要管理层要以法律为依据,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收款政策、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将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转移、化解,增加流动资金的流动形式,尽可能地减少流动资金的沉积。因此,在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中,企业的管理层要学会应用国家有关法律来尽量减少坏账损失的风险。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还要实行应收账款回收责任制。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将 “应收账款回收率” 直接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和单位的经营承包考核挂钩,实行责任管理,树立高度重视意识。对每一笔应收账款业务的发生都明确责任人,引入激励机制,实施奖惩措施,企业可以将欠款回笼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及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并建立指标考核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与相关人员的经济效益挂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2]。

3.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就是在应收账款收回后,对应收账款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关分析、评价,重新审视客户的信用等级,补充客户的信用档案,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

3.1财务部门利用财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收账成本与坏账损失和机会成本,为企业确定新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等提供依据,建立适合企业的收账制度。对已经核销的坏账仍要进行专门的管理,要在应收账款明细账和备查账中清晰地记载坏账的核销情况。对于以后又收回的坏账,要清楚地记账,因为这反映了客户的信用。

3.2 加强业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企业应该对业务人员开展必要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收账方法和技巧,面对不同的客户、场合采取不同的方式,达到较好的效果。基本宗旨是:业务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手段,既要尽量减少损失,又要尽可能维护与客户的良好信用关系。

3.3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正确决策、管理科学是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懂得财务知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和损失。

合同账务管理篇(8)

1、应收账款时间管理不善增加了管理难度

截至2013年12月末,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额达到6.46万亿,同比增长22.4%,比上年增长了8.4个百分点。从工业企业数字来看,应收账款总量和增长速度都是很高的。科法斯信用管理调查结果显示,有67.4%受访企业曾于2013年遭遇国内买家拖欠付款,这一比例与2012年的72%相比,下跌了6.4%,但由于交易规模的扩大,被拖欠付款的绝对数额并未下降。而据有关机构的调查,2013年,我国逾期账款平均超过60天的企业占33%,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50个百分点。企业的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较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信用观念扭曲、信用意识淡薄的现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是非常发达,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所以存在着一些企业之间相互故意拖欠的现象,从而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从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合同履约率低。

我国商业诚信环境之差还体现在合同履约率低。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缺乏对合同内容全面、审慎的把握,所签的合同条款不齐备,内容不全面,为合同的履行埋下了隐患。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完善。

大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滞后。应收账款发生后并没有做任何管理,只是让其挂在账上,未对其收现能力进行分析,只有发现应收账款已经逾期时,才被动催收,结果导致了应收账款越积越多,最终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威胁。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分析,对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方法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

2.1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产品的竞争力是生存的基础,是发展的前提。所以,首先应加强市场调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产品。当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客户,达到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2.2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

2、根据客户的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信用额度三个方面。正确的信用政策是规避应收账款风险的基础。企业应该根据用户的信用情况和自身经营情况及风险承受度确定授信额度,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3、建立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

销售部门提出的赊销申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授权审批制度进行审批。审批部门应收集相关客户的资料,在审批前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查。一般说来,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五个方面,即客户的品德、能力、资本、担保和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C”系统,这五个方面的信用资料可以通过分析客户财务报表、调阅信用评级报告或向有关国家机构核查、交换商业交往信息取得,以此详细了解客户的经济性质、资金状况、主营业务、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以往的信誉记录等,经过仔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赊销。

2.3强化内审和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合同管理。销售合同的要素必须齐全而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特别是付款形式、账期和延期付款的具体违约责任都应清楚、准确,最好能够采用统一的合同范本。同时将合同影印件,经有关部门或人员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分别交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利于其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检查起监督和预警作用。

2、建立赊销申报制度。企业财务部门或信用部门要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不能只从销售人员口中了解情况,应当建立健全赊销申报制度,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如客户要求延期付款时,销售部门经办人员就须填制赊销申报单(一式多联)报信用部门审核,在申报单上除了要列明对方单位名称、地址、开户银行及账号等基本内容外,须重点标明要求赊销金额、赊销期限、有无担保等,信用部门在对客户资信情况调查后,作出赊销决策,在赊销申报单上签署意见,并报企业负责人签字后方可列账。应收账款列账后,申报部门的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就成了该笔款项的责任人,并在信用部门的配合、监督下对款项的回收负全责。

合同账务管理篇(9)

一、应收账款的形成因素

(一)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其竞争日渐激烈,企业为了适应当前市场,求得生存,通常采用赊销等手段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市场疲软、资金缺乏、银根紧缩的情况下,赊销对企业销售产品、拓展新市场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促销作用。在这种销售策略的推动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经营风险也与日剧增。

(二)企业内部的原因

第一,不健全的内控制度以及职责分配的不清楚。造成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重大缺陷之一是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销售合同和相关档案数据的保管不完善。

第二,不科学的指标体系设置。通常企业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往往只强调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而对应收账款的回笼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情况考核较少,导致经营者片面地追求产值、收入、利润,而对应收账款却很少过问。

第三,缺乏对风险意识的认识。企业在建立客户信用关系时,常常缺乏对其资信状况、商业信誉、财务状况的判断和分析,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往往采用先交货后收款的方法追求市场占有率,从而对应收账款的发生和回笼带来了风险。

第四,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善,清欠手段的单一,催收力度的不够。一来不及时核对账簿,造成欠款的时效性中断;二来企业的财务、审计、监督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最后是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对于收回货款或是收不回货款,不作为自己的事处理,从而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逐渐增加。

二、 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

(一)健全和完善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回笼责任制度等事前控制制度

首先,应健全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强化财务部门的管理与监督职能。按照内部牵制制度,设立财务监督小组,配置专职人员,负责对应收账款的核算和监督,及时对账,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同时,应规范企业各经营环节的操作流程,完善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控制制度。其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应收账款回笼责任制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所有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均由其经办人负责,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如出现死账、呆账、烂账造成损失,则经办人不准办理提升、调动、退休等相关手续,并按规定扣除其工资、奖金等,直到结清。最后,对企业的各个营销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审计、监督,防至因为管理不严而造成贪污、挪用资金等现象的发生,从面达到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二)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日常基础管理制度、赊销清理制度、以及销售合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事中控制制度

1、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的日常基础管理制度,要根据相关规定做好核算处理工作,并详细注明欠款单位的名称、法人代表、银行账号、经办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发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金额以及赊销金额、期限、有无担保等内容,从源头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发生。

2、完善应收账款的赊销清理制度,具体为:建立详细的 户的信用档案、规范合同条款和经营操作流程以及应收账款的催收责任体制和奖励条款等,同时加强企业销售人员、催款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催讨手段,必要时合理利用正当的法律手段。

3、注重销售合同的管理,在处理经济业务时,除了即时结清的销货业务外,其他业务往来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做到层层把关,对重要合同、重大金额,要多问多查,请相关法律顾问审查,必要时实行集体审核制度。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合同台账、合同档案保管制度,以便对销售合同的执行、跟踪、检查等提供相关依据。

(三)建立应收账款的动态跟踪管理、催收、讨债制度应收账款保理等事后控制制度

1、切实做好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对经济业务过程中发生的货物质量、包装、运输、货运日期以及结算上的纠纷和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和上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时刻与客户保持联系,做到及时提醒和及时催讨,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应会让客户时刻感到压力,使他们一般不会有轻易延迟付款的事情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应收账款的回笼水平。通过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对企业的逾期风险能够快速识别,以便选择有效的追讨手段。

2、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催收、讨债制度。对那些逾期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交由应收账款清收小组进行催讨。清收小组要针对不同的应收账,采取不同的催讨方式。对原应收账款的经办人、部门领导人应作为该项应收账款的当事责任人参加清收小组,在清收小组的负责人的领导下参与工作;清收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客户进行分工,层层落实清理回收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将收回欠款、控制坏账等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可以很好地调动催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确定科学合理的讨债方法。

3、合理开展应收账款的保理业务、实施积极的风险转移机制。保理业务是一种专门为赊销业务设计的金融产品。它是集融资、结算、风险担保和财务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理财产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也为产品的滞销、货款回笼期较长的企业扩大规模、提供新的策略,从而达到风险转移、避免企业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

总之,应收账款作为流动性较强的一项重要资产,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领导应当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力度,切实执行各项措施,力求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根据应收账款的赊销业务,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控制的程序和制度,并且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做好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以确保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资产安全。

合同账务管理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市场主体也越来越多元化,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为了在更好地立足于行业和社会,往往会通过赊销等手段来加快库存产品的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虽然赊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大量赊销造成的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风险,导致企业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甚至面临停产、清算的局面。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仔细审查客户的信用情况,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才能保证企业处于良好的资金周转状态,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壮大。

一、企业应收账款概述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企业在提供劳务、销售商品等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而没有收到的款项。企业应在不影响销量和企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资金的正常周转。

1.应收账款存在的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适当的赊销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量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有:一是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销售产品可以采用现金的方式或是赊销的方式。采用现金方式可以避免坏账损失又能将收回的款项再次投入生产,但仅是依靠现金方式是不可能的,赊销方式能够吸引大量的买家,对于企业销售产品、开拓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当库存产品较多时会产生保管费用的增加,而采用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来扩大销售量,将库存产品转化为应收账款就能节省费用的支出。

2.应收账款带来的经营风险

大多数企业往往忽视对客户信用的评价,更多的重视账面利润,这就可能导致大量的资金难以收回,产生经营风险,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量生产资金被占用,导致资金周转缓慢,掩盖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影响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应收账款带来的利润会增加流转税、所得税和现金利润分配的支出,也可能形成坏账损失,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再次,企业的经营周期被延长,经营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从存货到收回现金的时间长度,或者说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因此,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将使得经营周期变长,现金大量被占用在非生产环节,现金的短缺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

1.重销售轻应收账款管理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重的20%左右,且发达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会高于10%。而在我国,应收账款往往占企业流动资金的50%以上,逾期应收账款总额更是高达60%左右。这一现象表明了我国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只重视销售而忽视应收账款的内部管理,片面的追求账面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

2.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目前,多数企业信用管理采取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前者由于销售部门对客户信用权的授予和业务权的执行于一身,缺乏应有的监督和控制机制,通常会造成销售部门一味的追求业绩指标而降低客户的信用要求,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坏账损失。后者则由于某些财务人员缺乏对信用管理的认识,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不能详细、谨慎地审核客户的信用情况,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的职业特性,往往会过于保守评估客户的信用,从而导致销售部门客户减少、业务量下降等。可见,不论是财务部门或是销售部门都不能有效的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因此,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已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需要。

3.相关经办人员素质不高

应收账款管理的经办人员主要包括财会人员和销售人员。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的能力素质、职业操守偏低,从而造成应收账款账户存在不真实的隐患。一方面,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入,降低了对财会业务的监督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账户混淆的现象,造成核算不真实,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利用应收账款账户转移资金,或是一段时期后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核销,形成帐外资产等。同时,由于企业营销人员缺乏责任感,工作不谨慎,不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银行信贷等,或是在粗浅分析的基础上就与客户签订赊销合同,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拖欠、坏账损失的发生。

4.未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首先,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仅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应收账款的数额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其次,由于交易过程导致的货物和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债权和债务双方只有定期对未了事情进行对账才能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现实中企业长期不对应收账款进行定期的清查,常常出现账实不符现象;再次,缺少坏账核销管理制度,对于长期未能回收(实际上早已回收不了)的应收账款依旧长期挂账;最后,企业未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信用管理。由于缺少信用管理,未对应收账款进行风险评价,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赊销制度,使得购销双方常常会在产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产生分歧,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三、完善信用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1.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规范运行

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并规范运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企业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程序。合同作为一种法律依据可以帮助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销售人员在与客户达成交易意向时,应在律师的协助下严谨审定合同内容再签订合同,而企业财务人员则应严格按合同要求提示客户付款并跟进催收;二是建立定期的财务对账制度和应收账款档案管理制度。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应紧密配合,共同制定一套规范的对账制度及应收账款档案管理制度,定期与经销商核对账目,并形成有法律效应的文书,防止形成呆账或死账。而对于相关的合同、发票、法律文书、担保文件等资料应由专人管理,以备后用;三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销售回款责任制。一般情况下,销售人员更重视产品的销售而忽视资金的回收,因此应制定相关政策将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有效结合起来,提高销售回款额,例如利用相关的激励措施,把销售回款率作为销售人员的一项重要业绩考核指标,提高销售人员的回款意识和责任意识。

2.建立应收账款监控体系

应收账款监督体系的建立应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赊销的发生、收账的逾期风险预警和坏账损失的预先估计,做好这三方面的事情才能保证对赊销账款的监控。信用销售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应收账款,也就是赊销的发生,这时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和信用管理部门应对客户进行跟踪和监控,确保客户按照赊销合同正常履行付款义务,尽可能降低逾期账龄的发生率。财务部门要详细、严格的对目标客户的收现率和账龄进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账款问题,从而估计潜在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同时,需要预先估计坏账损失的风险,设置坏账准备金,如果客户故意、恶意拖欠账款则可采用仲裁、诉讼等手段追回欠款。

3.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经营效益的审计层面,而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遵守以及揭示员工贪污舞弊等方面缺乏有效力度。内部审计对应收账款的监督应体现在不断完善监控体系以及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两个方面,确保无异常应收账款现象,相关人员按规章办事避免和内部舞弊,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例如,在销货环节应核查销售业务,检查是否有授权审批,是否具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是否按月寄出对账单等,而在收款环节则应检查收款记录的合理性,核对应收账款,分析账龄,向债务人函证等方面。

4.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为完善其信用管理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对赊销账款进行管理,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性高的工作,需要特定的部门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以及明确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工作的执行。企业通过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调用专业人员来进行赊销账款管理,争取从事后控制转向事前监督,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高效运行。信用管理部门领导可以由企业财务总监兼任,销售部和财务部作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成员,从而实现财务和销售相互沟通和相互制约,保证信用管理过程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2)严格分析、评价客户信用状况

相关人员收集客户信息后交由信用管理部进行可靠性分析和信用测评。对客户的信用测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营风险状况分析和财务风险状况分析。前者主要对客户所处行业、市场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定性考虑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后者则是对目标客户过去的赊购付款情况、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作为目标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价标准,确定目标客户是否具有履行赊销付款合同的能力。

(3)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库

客户资信档案库的建立,可以为信用管理的过程提供充足的依据和评价标准。资信档案库主要是在分析和评价客户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按照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排队,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资信档案库主要包括客户的简介、组织结构、经营状况以及历史信用状况等资料,特别是对客户外部近期的财务报表、银行资信证明、商业信用评级,以及本单位信用部门对申请客户的信用评价。资信档案库的基本职能是建立和管理客户信用档案、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及时回收应收账款等。同时,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资信下降的客户应及时减少发货或提供劳务、实行担保和加强催收等降低风险的措施,而对于资信差、长期拖欠货款的客户则要立即停止发货或提供劳务,必要时采取相关的法律措施。

目前,国内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除了要完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完善监控体系和内审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和信用政策,这样才能使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个人档案法 下一篇: 股权投资与债券投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