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小学教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6 16:02:51

乡镇小学教师

乡镇小学教师篇(1)

(一)乡镇小学教师责任感现状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直接导致产生职业倦怠。直至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素来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著称,作为教师总是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很少看到教师的不良表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农村教师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如家长的伤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高,当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下降时,总是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我们以前成绩很好的,现在不知怎么回事?”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这无形之中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的伤害,有些学校领导自身水平低下,处事方式简单,遇到对教学不利的事情总是当众训责教师,不给教师下台的机会;有些同事之间不团结,关系紧张,明争暗斗;有些是学校领导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教师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工作热情,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管理学生也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事务校长一人说了算,很少有民主交流,所有这些都教师职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这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不利的。

(二)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必要分析责任感缺失产生的原因:

1.社会评价不公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长期的、紧张的,并带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需教师呕心沥血地去追求。教育形式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易形成孤独、怪癖和精神的抑郁,加之乡镇小学教师与城里教师工作环境存在差异。从工作量上看,城内小学教师教单科,周课时约在10节,而农村小学教师都在13节以上、且要备几门课。农村小学和城市的教师一样承受着很大压力,一样的付出,然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受重视的程度却大不一样。社会上往往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低、“工作量不大”、“照看孩子的”。因此,农村小学教师产生了失落感、不平衡感,因此抱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工作要求高与自身水平低的不平衡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就是“全能”的人,要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写会画、更应是能工巧匠。众人的“期望”使教师们疲惫不堪、穷于应付,教师们对工作有诸多的抱怨和不满。教师不仅要能“看住”孩子,更要能“教育”孩子;除了要“安全第一又要“授道解业”、“改革创新”;既要“管好孩子”,还要与大人们“友好沟通”;不仅仅要“跟得上时代”,还要“不断进步”……有些年龄大的农村小学老师,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重复工作,将鲜活的富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是毫无个性的产品,仅靠“传统工艺” 以不变应万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业已娴熟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老师,面对新的改革,他们常常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这部分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并最终失去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对工作中的一切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与活力。

3.领导赏识程度的不平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老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但有的领导把最重、最累的活留给一些教师做,可“评先评优”时却从不考虑他们,学校领导不关心、体谅下属;不能对老师平等对待,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激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

4.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

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乡镇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等最基本的必需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有些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有的人连做一个教师都不称职,但却靠着某种关系当着校长甚至于更高的职务,可以想象他们会把学校管理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学校管理工作表现出失望和无助,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权力失衡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晋级考核等环,节中,存在着人为的不公平因素,个别水平高有能力的教师往往因此而受挫,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时间一长,职业倦怠必然产生。而且这一现象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策略

如何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呢?在学校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逐渐发现: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而调动教师责任感则需要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序化、事务型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一)注重和提倡教师自我教育,主动学习

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出来的。作为一名乡镇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专业知识储备充足,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总能从容面对各种工作任务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处理各种难题,显得轻松愉快。读书多,学养厚,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否则,正是教师自个儿动了自己的"奶酪"(岗位、评优、晋级)。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教师们多出去学习,交流经验,大胆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鼓励教师自学,包括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要使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教师之心。

(二)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岗位、评优、晋级、福利等的标准。这样,就把我们的教育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之中,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更重要的是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素质的提高状况,给予鼓励与表扬,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手段评价教师,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两者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既要注重满足于教师的物质需要,又要积极满足于教师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年终的考核,对那些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把工作表现、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与评优选模、入党、提干挂钩,使之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用激励方法,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鼓励可以是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是宣传栏、校园公示等形式宣传事迹;物质奖励可以在绩效工资发放上予以倾斜,也可以优先安排学习培训等。同时,对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成绩不明显的教师也要按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罚。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善于运用需求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需求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源于他的需要,需求也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动力系统。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他认为,人在某一时期往往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师的主导需求,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希望得到社会和同事及家长的信任和正确评价,希望得到荣誉;并对成就有强烈的需求。

(四)以身作则、真心实意为教师着想

教师责任感的提高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如一列火车的火车头,带动整列火车前进,这需要领导者宽宏大量、以身作则,并真心实意替教师着想。在学校管理中,不论什么情况形成的思想疙瘩或积怨,领导者要善于用宽容去化解消除,做到以德报怨、得饶人处且饶人,而对自己却要有错必纠。对各种意见要认真辨析:正确之言,虚心接受;不妥之言,解释疏导;逆耳之言,听而不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在工作任务的布置、落实上,要注意考虑到教师的心态,尤其要善于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自己不妨在布置、检查工作时转换自己的角度:假如我是教师,我如何看待?这样,就会改变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多为教师思考,就更能体会到教师的甘苦。如此以来,就会让教师感到领导是良师,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从而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也就会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五)丰富业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乡镇小学教师篇(2)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乡镇小学教师篇(3)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06-03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危房,全面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实施了中小学住宿生享受免费早餐的“蛋奶工程”,中小学教师工资依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这些举措使农村教育开始走出困境。但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大幅度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乡镇中小学仍然存在着诸如农村教师配备问题、学生外流问题、校舍闲置问题、办学不景气问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否则,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将遥遥无期。

一、目前乡镇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最重要的是教师之间的差距。一方面,从1998年开始,农村大规模撤并学校,到现在已经实现了一乡一校,乡基本不办中学,村不办小学的格局。集中办学将优秀人才、高学历人才、专业人才吸引到县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不高、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县域内教师千方百计挤进城区或城郊。这就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目前,许多乡镇中小学的一线教师80%是近年来分配的新教师,个别学科由教龄不足两年的新教师担任。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高涨的教学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客观上没有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没有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加上一人承担一个年级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难以开展集体备课等校本教研活动,这些教师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很难尽快成长起来。

(二)学生来自弱势家庭

一位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都转到城里读书了,留下来的都是家庭条件差的,大部分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挣钱供孩子读书,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姥姥老爷照顾。他们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是最可怜的。为了他们我也得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发自肺腑而又让人感到无能为力的话语发人深思。

由于集中办学,学校撤并,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质教育,其他条件不好的家庭只能让孩子离开居住地到中心小学、乡镇保留中学就读。为了监管孩子,许多家长不得不在学校所在地租房屋照看孩子。一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大大提高,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这笔支出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自己到大城市务工。经调查,贫困地区乡镇中学有近60%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其中近30%的学生父母双方外出,乡镇中心小学有86.7%的学生住校,其中有50.2%的学生完全由爷爷奶奶照看。这些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是祖辈,而且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思想上遇到的困惑不能提供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家庭亲情教育残缺,社会实践活动空白,使本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进行的教育变成了学校的单方面教育,学校教育压力增加,管理难度加大。这些留守儿童也因脱离父母监护,缺乏家庭管教,心理关怀缺失,而致情感发育不良,习惯养成不好,智力发展滞后,综合素质较低。这种缺少亲情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完整教育,对儿童成长可能留有重大隐患。

(三)学校条件相对较差

虽说近几年农村教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举例来说,农村的多媒体教室,在寒冷的冬天利用率几乎为零。不是教师不想用,而是条件所限,室内气温太低难以启动。住宿条件、。伙食问题同样如此。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住在一间大屋子里,学生太小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家长的监管,随意吃零食、吃垃圾食品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得了胃病。有的家长疼爱自己的孩子,只能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在一所乡镇小学,我们看到最小的住校孩子只有七八岁,城里的同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他们就已经独自在学校生活,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孩子俨然已经成了“老油条”,脸上是与他们这个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孩子这么小,让他们去住校,我们做父母的真是放心不下,但是没有办法。”不少家长如是说。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工作方针。但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城乡教育差距没有明显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乡镇小学教师篇(4)

就教师流动问题,笔者作了专题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是不尽人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一互流,时到公事了

所谓“单一互流”,就是城乡学校根据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城乡各推荐一名教师代表到对方学校任课,时间为一年。但这种交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人数上,偏于形式。调查情况表明,县城学校教师一般是不情愿下乡任教的,但往往迫于职称评聘的需要,或限于行政措施来到乡镇学校。有的乡镇学校出于对县城学校支教老师的关心,还特许他们迟来早归,甚至县城学校个别支教的老师下乡后并不任课,在教导处帮助搞教学研究。这种“单一互流”的制度,好景不长,现在却不见踪影了。乡镇学校派往县城学校学习交流的个别老师,期满后也不返校了,通过关系留到了县城学校工作。对此,乡镇学校哭笑不得。县城学校下派到乡镇学校学习交流的老师,也时到公事了。

2 流上不流下,上强下薄弱

其实,教师流动并不是新鲜事。过去也有教师流动,往往因为家庭迁居,工作需要。司。现在教师流动却变了味,不是从事业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的愿望出发;过去教师流动由组织找个人,而如今,教师流动由个人找组织;过去教师流动是上下流动,左右流动,而如今教师流动,只流上不流下。如某镇十年来,先后有60多名中小学教师调往县城学校,目前还有18名教师借用在县城学校,其人员编制、工资待遇仍在乡镇。然而,县城学校没有一名教师流入乡镇学校,由于教师流上不流下,县城学校教师队伍强大了,乡镇教师队伍却薄弱了,骨干教师减少了,缺科老师增多了。正因教师“孔雀东南飞”,随之而来,农村学校出现了“择校热”,能“飞”的学生都“飞”向了县城学校,乡镇学校“人去楼空”,规模逐渐缩小,校数逐渐减少。如该镇虽然拥有四万多人口,但全镇只剩下中小学校各一所,在本镇就读的中小学生不足1500人。

3 流外不流内,一去不复返

“流外不流内”也是教师流动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普遍存在,_丰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流外。这往往是乡镇人民政府所为,乡镇政府机关人手少,在没有编制人员补充的情况下,往往到学校直接抽用教师,抽用的教师往往都是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不管学校有多大的困难,部得无条件服从。二是企业发展行为流外。企业发展往往需要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一时难以补充的情况下,企业主向地方政府求援,为了振兴企业,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往往以政府名义向学校借用人才,名为挂企服务,实为占用教帅专业人才。三是个人求财流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个别在编教师弃教从商,钱多眼高,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人离岗了,但其人员编制一直在学校保留着,甚至个别离岗教师还享受着教师的工资待遇。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如此流动,不仅削弱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挫伤了在编在岗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也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义务教育布局规划不合理

义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乡镇,不应该放在县城,有的地区对义务教育重点本末倒置,往往把精力用在县城教育上,并声称县城教育要做大做强。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诱惑下,农村乡镇中小学生纷纷“飞”进了县城,县城学校增多了,扩容了,自然要补充教师,因此,农村乡镇教师倒流县城学校就成了现实。

2 缺乏教师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

过去,为了激励农村教师扎根于农村,往往给农村教师增加经济补贴,现在农村乡镇教师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县城学校教师。所以,农村教师总想拣亮处“飞”,千方百计“农进城”。而县城学校教师缺少宽广的教育情怀,不愿到农村乡镇学校找苦“吃”。所以,现实的教师流动只有流上,却没有流下。

3 缺乏执行教育人事管理政策的强有力措施

就教育人事管理问题,国家人事部门早已作了明文规定,《义务教育法》第30条也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但目前,仍缺乏执行这些政策法规的强有力措施,特别是针对地方政府占用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有苦难言,束手无策。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保障措施

教师合理流动是件好事,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遗忘了“合理”二字,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流动,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坚持义务教育的重心下移

乡镇小学教师篇(5)

目前,随着新课程在乡镇学校的开展,作为农村教育改革主力军的乡镇中心小学被赋予许多更重要的功能,而现实中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否完全到位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的“应然”功能,并以福建省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了解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寻找差距,旨在更好地促进乡镇中心校功能的发挥。

一、新课程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应当具备的功能

(一)课程改革示范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乡镇中心小学无论在师资力量、实验研究能力上,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占有、利用和管理上,都有村级小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心小学要起示范作用,率先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这不仅可以带动乡镇其他村级小学的课程改革,还可以积累经验,避免简单的重复和走弯路。

(二)教研中心功能

在课改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村级小学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组织实施问题。乡镇中心小学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而且有比较多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的经验,有比较畅通的教育信息来源,与课程专家有较多的联系,完全能够帮助村级小学解决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乡镇中心小学应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指导全乡镇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和教材研究工作,从而带动全乡镇各村级小学开展教研活动。

(三)师资培训功能

乡镇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对村级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前和改革中的培训,是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乡镇中心小学一般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配备下拥有较好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源、电教设备及教学资料等教育资源,又处于乡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应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进修规划,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所在乡(镇)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承担起培训整个学区教师的任务,使乡镇中心小学成为农村教师进修基地。

(四)规划督查功能

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教学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这意味着乡(镇)教育教学管理权下移交由中心学校负责。在管理过程中,监督和检查是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乡镇中心小学必须负责起学区课程改革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督促村级小学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市、区的统一部署开展课程改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

乡镇中心小学诸多重要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以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该中心小学在发展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镇的教育中心,其带动辐射等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示范带动功能尚有欠缺

该中心小学能够抓住实施新课程机遇,开展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在校本教研中积累了不少良好的经验,2008年6月该校经由市批准成为校本教研基地。在县、片区教研活动中,教师所开的公开课经常受到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虽然该中心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镇各小学中起示范作用,但却忽略了与“兄弟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该镇17所小学的教研水平十分不均衡,呈现出“中心校强,村级小学弱”的局面,边缘村级小学,办学规模较小,在教研方面并无太多成绩,平时很少开展教研活动。而“兄弟校”的教研弱势现象则直接反映出中心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带动功能发挥并不十分到位。

(二)教研辐射功能明显不足

该中心小学目前拥有43名教职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5人。自课改以来,学校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不断实践并屡创佳绩,但仅凭中心校这些骨干教师很难对全镇教育工作起很大推动作用。

据调查,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问很少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学期至多一两次。另外,据教师反映,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间关于教学的交流往往短暂而流于形式。其他村级小学之所以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原因或许在于其不懂得如何开展,而作为中心校,尽管自身校本教研勇创佳绩,但是却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没能深入到其他村级小学中进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指导,未能将教研功能辐射到其他小学。

(三)师资培训功能有待发掘

该中心小学拥有全镇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中心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而本校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又为教研中心的建成提供了人才保障,但该校却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也没有意识到建立教师培训进修基地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让农村教师都前往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是不切实际的。为进一步了解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需要及乡镇中心小学师资进修培训基地建立的必要性,笔者结合问卷进行了以下调查。第一,在调查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应更贴合实际教学”的教师占49%,认为内容应“多样化”的占23%,而更偏重理论的教师则占28%。大部分教师期望培训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乡镇中心小学一般拥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可供其他村级小学借鉴。第二,在100名被调查者中,选择“培训机构的地点最好设于城镇”的教师占80%,而认为中心校可胜任并应当成为“教师进修基地”的教师占85%,从中可看出农村教师对中心小学具有很强的认同感。

调查结果证明了农村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明显不足,基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笔者认为,把中心校建成村级小学师资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四)督促检查功能未能落实

中心小学目前特殊的地位大大影响该校对其他村级小学进行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与校长的访谈中,校长十分明确作为中心校所应发挥的示范、骨干、辐射的功能,对本镇其他16所村级小学的情况也大致了解,但或许是日常事务过于繁忙,校长的中心校“主体意识”渐渐弱化。据教师反映,该校由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各种“检查”和“评定”特别频繁,校长的“业务”也更加繁忙。所以,中心校只能自我监督,根本顾不上对其他村级小学的督促与管理。由于中心校的督促工作不到位,其他村级小学自我监督力度偏弱,发展意识也不够,致使边缘村级小学的教研水平及课改进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目举步维艰。

三、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客观地说,造成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应然”与“实然”的差距,责任不全在中心校本身。因此,解决中心小学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发挥出应然功能,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提高中心校的主体意识

目前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学区与中心校职责不明的问题,应尽快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使两者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并给自己的地位与职能定位。对于学区而言,其职责主要应是协助乡政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档案;维护学校的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发放教师工资,搞好全乡学校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而对于中心小学来说,主要任务则是利用在全乡中的优势地位,整合全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负责管理全乡教育教学工作,为全乡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起办学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为全乡各学校服务,提高全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全乡整体教育质量。学区与中心小学唯有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各尽其职,避免产生“侵权”现象,而中心小学的办学才能更具活力,更加自主,进而更好地为村级小学服务。

除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外,两者间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新体制下,乡镇中心小学在业务上要对村级小学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而实际上单凭中心校领导班子的努力很难负责好对各村级小学的管理和指导,因此,中心校应当与学区各机构人员平等交流,共同规划提高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统筹全局,分工合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尤其要加强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校长培训是校长成长和成熟的保证。以往那种面向所有校长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并未能有效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作为“主帅”,其个人素质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因素。对此,上级教育部门应专门组织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进行研修培训,使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们在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各项操作技能的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形势及中心校自身地位、功能的认识,树立起较强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乡镇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关键,乡镇中心小学应负责起培养和配备村级小学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工作。首先,中心校要承担起培训村级小学骨干教师的任务,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努力把中心小学办成教师进修基地;其次,鼓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到村级小学任教,这部分教师可保留中心校编制,在村级小学交流三年又回中心校;再者,按照相应的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规划,让村级小学教师轮流到县进修校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小学的师资水平;最后,应尽可能补充一些新教师到村级小学,为其输入新鲜血液。

乡镇小学教师篇(6)

目前,随着新课程在乡镇学校的开展,作为农村教育改革主力军的乡镇中心小学被赋予许多更重要的功能,而现实中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否完全到位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的“应然”功能,并以福建省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了解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寻找差距,旨在更好地促进乡镇中心校功能的发挥。

一、新课程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应当具备的功能

(一)课程改革示范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乡镇中心小学无论在师资力量、实验研究能力上,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占有、利用和管理上,都有村级小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心小学要起示范作用,率先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这不仅可以带动乡镇其他村级小学的课程改革,还可以积累经验,避免简单的重复和走弯路。

(二)教研中心功能

在课改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村级小学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组织实施问题。乡镇中心小学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而且有比较多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的经验,有比较畅通的教育信息来源,与课程专家有较多的联系,完全能够帮助村级小学解决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乡镇中心小学应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指导全乡镇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和教材研究工作,从而带动全乡镇各村级小学开展教研活动。

(三)师资培训功能

乡镇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对村级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前和改革中的培训,是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乡镇中心小学一般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配备下拥有较好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源、电教设备及教学资料等教育资源,又处于乡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应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进修规划,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所在乡(镇)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承担起培训整个学区教师的任务,使乡镇中心小学成为农村教师进修基地。

(四)规划督查功能

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教学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这意味着乡(镇)教育教学管理权下移交由中心学校负责。在管理过程中,监督和检查是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乡镇中心小学必须负责起学区课程改革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督促村级小学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市、区的统一部署开展课程改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

乡镇中心小学诸多重要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以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该中心小学在发展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镇的教育中心,其带动辐射等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示范带动功能尚有欠缺

该中心小学能够抓住实施新课程机遇,开展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在校本教研中积累了不少良好的经验,2008年6月该校经由市批准成为校本教研基地。在县、片区教研活动中,教师所开的公开课经常受到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虽然该中心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镇各小学中起示范作用,但却忽略了与“兄弟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该镇17所小学的教研水平十分不均衡,呈现出“中心校强,村级小学弱”的局面,边缘村级小学,办学规模较小,在教研方面并无太多成绩,平时很少开展教研活动。而“兄弟校”的教研弱势现象则直接反映出中心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带动功能发挥并不十分到位。

(二)教研辐射功能明显不足

该中心小学目前拥有43名教职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5人。自课改以来,学校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不断实践并屡创佳绩,但仅凭中心校这些骨干教师很难对全镇教育工作起很大推动作用。

据调查,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问很少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学期至多一两次。另外,据教师反映,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间关于教学的交流往往短暂而流于形式。其他村级小学之所以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原因或许在于其不懂得如何开展,而作为中心校,尽管自身校本教研勇创佳绩,但是却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没能深入到其他村级小学中进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指导,未能将教研功能辐射到其他小学。

(三)师资培训功能有待发掘

该中心小学拥有全镇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中心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而本校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又为教研中心的建成提供了人才保障,但该校却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也没有意识到建立教师培训进修基地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让农村教师都前往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是不切实际的。为进一步了解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需要及乡镇中心小学师资进修培训基地建立的必要性,笔者结合问卷进行了以下调查。第一,在调查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应更贴合实际教学”的教师占49%,认为内容应“多样化”的占23%,而更偏重理论的教师则占28%。大部分教师期望培训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乡镇中心小学一般拥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可供其他村级小学借鉴。第二,在100名被调查者中,选择“培训机构的地点最好设于城镇”的教师占80%,而认为中心校可胜任并应当成为“教师进修基地”的教师占85%,从中可看出农村教师对中心小学具有很强的认同感。

调查结果证明了农村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明显不足,基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笔者认为,把中心校建成村级小学师资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四)督促检查功能未能落实

中心小学目前特殊的地位大大影响该校对其他村级小学进行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与校长的访谈中,校长十分明确作为中心校所应发挥的示范、骨干、辐射的功能,对本镇其他16所村级小学的情况也大致了解,但或许是日常事务过于繁忙,校长的中心校“主体意识”渐渐弱化。据教师反映,该校由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各种“检查”和“评定”特别频繁,校长的“业务”也更加繁忙。所以,中心校只能自我监督,根本顾不上对其他村级小学的督促与管理。由于中心校的督促工作不到位,其他村级小学自我监督力度偏弱,发展意识也不够,致使边缘村级小学的教研水平及课改进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目举步维艰。

三、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客观地说,造成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应然”与“实然”的差距,责任不全在中心校本身。因此,解决中心小学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发挥出应然功能,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提高中心校的主体意识

目前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学区与中心校职责不明的问题,应尽快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使两者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并给自己的地位与职能定位。对于学区而言,其职责主要应是协助乡政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档案;维护学校的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发放教师工资,搞好全乡学校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而对于中心小学来说,主要任务则是利用在全乡中的优势地位,整合全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负责管理全乡教育教学工作,为全乡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起办学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为全乡各学校服务,提高全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全乡整体教育质量。学区与中心小学唯有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各尽其职,避免产生“侵权”现象,而中心小学的办学才能更具活力,更加自主,进而更好地为村级小学服务。

除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外,两者间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新体制下,乡镇中心小学在业务上要对村级小学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而实际上单凭中心校领导班子的努力很难负责好对各村级小学的管理和指导,因此,中心校应当与学区各机构人员平等交流,共同规划提高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统筹全局,分工合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尤其要加强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校长培训是校长成长和成熟的保证。以往那种面向所有校长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并未能有效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作为“主帅”,其个人素质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因素。对此,上级教育部门应专门组织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进行研修培训,使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们在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各项操作技能的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形势及中心校自身地位、功能的认识,树立起较强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乡镇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关键,乡镇中心小学应负责起培养和配备村级小学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工作。首先,中心校要承担起培训村级小学骨干教师的任务,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努力把中心小学办成教师进修基地;其次,鼓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到村级小学任教,这部分教师可保留中心校编制,在村级小学交流三年又回中心校;再者,按照相应的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规划,让村级小学教师轮流到县进修校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小学的师资水平;最后,应尽可能补充一些新教师到村级小学,为其输入新鲜血液。

乡镇小学教师篇(7)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乡镇小学教师篇(8)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乡镇小学教师篇(9)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乡镇小学教师篇(10)

随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个社会、党和政府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就连我们山区小县幼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从2006年起,我县就开始在各乡镇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旨在全面普及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几年来,我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规模。如今,乡镇中心幼儿园成了我县幼教系统一支强大的队伍。如何促进建好后的乡镇幼儿园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园,成为幼教管理工作者探讨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

我园是全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承担着指导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业务、教师培训的工作任务。示范园如何发挥好自身作为正规军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乡镇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走入正轨,成为我园领导班子着重抓办的一项主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实践,我园总结出这样一条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师资优势,引领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好又快的发展。

1资源共享、互帮互学

在探索“发挥示范幼儿园的师资优势引领乡镇幼儿园快速发展”之路上,我园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幼教发展的坚实基柱,指导乡镇园规范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要“从我做起”。资源共享打开了对话的大门。不管是教具、教材还是活动道具,只要示范园有,乡镇园只要需要,可以随时来借,各位老师都极力热心的找寻、推介。如:开学要布置教室了,乡镇园的教师就到示范园各班来参观、讨教;示范园搞大型活动,她们也会主动来帮忙、观摩。县上组织“全县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乡镇园教师提前来我园观摩学习、熟悉环境等。除此之外,我园还经常给乡镇园送去《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及《幼儿园园本教材》等教学资料,受到乡镇园领导、老师和幼儿家长的热忱欢迎。另外,网络为幼儿教师交流学习、共享资源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一方面借助县教育信息网、县教研网交流园本教研研究方案、阶段小结与活动开展情况;另外,我园还利用自己的校园网页,将我园工作动态、教研成果及其图文资料张贴上网,为兄弟园幼儿教师能最快获得信息提供保障。

2送教上门、帮困解难

我园还通过“送课下乡”、“送教上门”的方式,即从示范园选派骨干教师到乡镇幼儿园送课,同时进行跟踪指导,以促进乡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实地解决乡镇园的难解之题。示范园骨干教师送课后,及时对所送的课进行研讨,结合《纲要》及工作实践,积极主动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相互研究,讨论后,指导小组教师针对乡镇幼儿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和交流,使她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几年来,我园在注重自身办园质量不断提高、办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主动与富水、青山等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教育心得座谈会、相互听课等交流、学习活动,使乡镇园的教师和孩子们不出门就接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培训,受益教师达100余人。

另外,在乡镇园中普遍存在违背《纲要》精神、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现象,这是他们为迎合家长,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成立了示范园讲师团,送教上门,逐园开展家长课堂。内容涉及《纲要》解读、各年龄段孩子发展的规律、如何做好幼儿班主任、幼儿园家长工作新思路等等。这些活动感悟了家长,也让乡镇园的老师们学到了如何召开家长会,如何组织亲子活动等。我们还现场讨论如何布置环境,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等问题。示范园以诚相待、手把手的帮困解难行动,敞开了乡镇园交流的心扉。

3群策群力、示范引领

以《纲要》为依托,以促进乡镇园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努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对乡镇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指导,引导乡镇幼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为有效激发示范园与乡镇园之间团结互助的情感,我们尝试了如下几个方法。

1)树典型----及时抓住正面典型,树立榜样,弘扬团结互助精神。如,每学年在幼儿园一线教师中评选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幼教工作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并组织表彰、联谊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幼教事业、致力专业成长、全心服务幼儿”的良好精神风貌。

上一篇: 集成电路与应用 下一篇: 少儿舞蹈培训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