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市场格局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4 16:48:04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1)

3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积极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马骏认为,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落地

继上证所《通知》仅半月有余,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已经成功发行。

4月7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以下简称“协合风电”)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期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6.2%,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项目建设。

这是国内首单按照国际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鉴证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继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绿色融资需求,也丰富了通过金融创新服务绿色新经济的手段。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主要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就全球而言,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已经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余亿美元。

发行人涵盖政府、多边开发机构、银行和企业等。随着债券发行人和品种逐步多样化,绿色债券投资者队伍也迅速扩大,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等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巴西和德国等中央银行,以及部分养老基金、知名企业和零售类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

“顾名思义,首先钱必须投向绿色。”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募集资金投向必须是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项目;二是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项目建设、偿还项目贷款和补充项目营运资金等;三是信息披露严格,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据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严格对标,以确保符合绿色标准。在项目筛选上,对照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从项目类型、转化率及衰减率等技术标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批复、污染防治和控制、职业健康及劳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

协合风电在国开行事先开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归集和管理募集资金,以确保发债资金专门用于上述项目建设,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在现有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础上,按照半年频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披露频率甚至高于“一年一披露”的国际标准。

业内人士普遍将此视为继银行试水后,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落地,认为是2016年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良好开端。

第三方认证机制亟待建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测,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金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企业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015年,上交所完成发行上市的支持绿色环保行业的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共24单,融资总额250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工业节能、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分布式能源、水力发电、林业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绿色行业。

去年12月,央行了关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建立了一个绿色债券市场,对银行绿色贷款进行补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色债券发行指导意见的国家。

进入2016年后,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申请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发行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两家银行已经发行了总额为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此外,青岛银行也公布了8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计划。如今,有了协和风电的先导,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积极准备发行绿色债券。

在“第八届(2016年)两会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座谈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从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等角度建议,绿色交易市场亟需政府做好标准制定和严格执法。

目前来看,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市场潜力都很大。除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债,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地方债、货币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绿色融资空间。

在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条件下,企业绿色债券可能为绿色项目打开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既可以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可以为项目所在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无疑是个利好。”

当下,马骏担心的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刚刚启动,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那未来这个信用会丧失。真正的信用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保证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真正把所募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马骏希望看到对所有的债券都要做绿色化评级。

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债券发行实践中,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也处于探索中,绿色投资者群体也还在培育期。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最终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相关的准则和实践模式将趋于标准化、具体化。”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毕马威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何琪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2)

(一)绿色债券的诞生及发展

由欧洲投资银行始发于2007 年的气候意识债券被认为是最早的绿色债券,经历缓慢的初始发展期后,绿色债券于 2013 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此后不仅发行量快速增长,发行品种及投资者类型等也逐渐多样化。

国内方面,最早的绿色债券尝试是2014年由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的债券收益与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挂钩的“碳债券”。2015 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发行了中国第一支绿色企业债券,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中国首支海外绿色金融债。2015年12月末,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债券主管部门陆续发行了绿色债券相关指引,随着2016 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分别获准发行不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额度的绿色金融债,我国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正式启动。

(二)绿色债券的国内外比较

一是国际“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和国内“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准则。国际上,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推动了绿色债券的兴起,并在市场实践的基础上促成了发行人、投资机构和承销商共同建立的自愿性指导方针。而国内方面,政策层是首要的推动力量,由其对项目范围、资金管理等做出限定要求,直接推动市场的启动。

二是项目分类覆盖范围大量重合但亦有不同。绿色债券原则①(GBP)是目前国际市场上绿色债券的主要共识准则,它列举了绿色债券予以支持的8个典型项目类别。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在覆盖范围上与之有大量重合,但更强调了支持项目类别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三是募集资金管理要求各有异同。GBP 要求发行人以分账户对募集资金进行管理,或者以某种正式的内部流程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中的相关要求与 GBP 的准则保持了高度一致,要求发行人开立专门账户或建立专项台账;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则没有对包括募集资金管理在内的绿色债券专项属性做出要求。

四是信息披露要求各有异同。GBP 对信息披露有专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与 GBP 的准则保持了高度一致,明确了信息披露的频率要求。相比而言,中国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没有对包括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债券专项属性做出要求。

五是多数标准鼓励第三方认证。除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并未提及认证外,其他标准均鼓励采用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判定绿色债券。

二、绿色债券的优势及发展困境

(一)绿色债券契合了当前绿色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的绿色债券主要有三类:金融机构为发放绿色信贷而发行的债券,即央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的绿色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由于节能、污染防治等需求而发行的绿色企业债券,主要是由发改委主管;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发行的节能改造融资目的的绿色公司债券,由交易所主管。三个部门的相关规定中,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公司债对绿色项目的界定均依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该目录明确提出了支持具有节能效益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清洁交通、自然生态保护及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等;绿色企业债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其划定的支持重点包括绿色建筑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绿色城镇化项目。从上述标准可以看出,绿色债券契合地方政府G色建设、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

绿色债券在提供融资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多方面优点:一是发行成本低。以浦发银行完成的我国首单绿色金融债券为例,发行期限3年,发行利率2.95%,略低于同评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由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我国首单上市绿色公司债券,发行期限5年,发行票面利率为4.78%,远低于近期相同评级债券发行利率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且债券的利息是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二是绿色金融债券有助于降低期限错配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往往具有总额大、期限长等特点,商业银行一般采取资产和负债结构期限错配的方式对其进行信贷投放。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使债券久期与绿色项目融资周期尽量匹配,降低资金错配风险。

(三)绿色债券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是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人民银行明确将绿色金融债券纳入相关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允许发行人在募集资金闲置期间将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而发改委规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可以不受发债指标的限制,募集资金最高可以占到项目总投资的 80%;允许发债企业使用不超过 50%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补充运营资金;同时鼓励市级以上(含)地方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二是绿色债券发展迅速,受市场热捧。2016年,国内共发行83只绿色债券,发行金额总计2095.19亿元,而且多只获得超额认购,受到市场的热捧。

(四)绿色债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困境

尽管绿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而且绿色债券获批额也已经突破千亿,但是从调研情况看,绿色债券在三、四线城市落地还存在制约因素。

1. 绿色债券的推广范围还有待拓展。以烟台市为例,具有发行绿色债券试点资格的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和青岛银行等银行总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490亿元,虽然这些试点银行在烟台市都有分支机构,但目前尚无资金投向烟台市的绿色项目,已投放的资金主要集中于一、二线的大城市。从获批的绿色企业债券情况看,发行主体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烟台市尚无获批的绿色企业债券。

2. 成本收益是影响金融机构是否进行资金投放的重要因素。对金融机构是否进行资金投放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成本收益情况。绿色项目的收益周期一般较长,甚至部分项目是公共基础设施类的,基本无盈利,再加上项目认定成本高等因素,金融机构可获得的收益较低,资金投放的积极性不高。以调查的某银行为例,即使该行总行给予其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20%的空间,该行在烟台市仍难找到合适的绿色项目。

3. 绿色项目认证和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制约。从总体上说,绿色债券发行区别于其他债券发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独立的第二意见机构或者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目前国内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大都引入了第三方认证,如青岛银行引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兴业银行委托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进行评估,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第三方认证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程序要求,第三方存在认证程序不一、认证程序复杂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融资的门槛和成本。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不足,提供配合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一些市政项目的信息公开程度达不到要求。

4. 部分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的认识程度不高。绿色债券作为一种新生的融资工具,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但是由于出现时间较短,且门槛较高,尚未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的认识不足是制约绿色债券落地的重要原因。如某银行反映,该行在推行绿色债券的过程中遇到过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手续过于烦琐、县区级地方政府对绿色债券了解甚少等障碍。

三、政策建议

(一)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绿色债券业务

我国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推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承担着主要任务。绿色债券市场业务的发展事关绿色金融发展的全局,事关绿色发展理念及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大局,已有顶层设计的细化、落实及推广,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从政策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参与绿色债券市场业务不存在政策障碍。因此,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宣传、引导和调动,让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于推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发行主体或组织辖区企业及项目作为发行主体积极参与到G色债券市场发展中。

(二)对绿色债券发行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

由于绿色项目大多建设周期长,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仅依靠市场定价会低估其社会效益,可能会推高绿色债券融资成本。各级政府应该建立绿色债券的激励与扶持机制,如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采取贴现、减税等激励措施;对绿色项目提供配套财政资金支持,以撬动民间资本进入;由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绿色债券提供部分信用担保。

(三)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对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多头,导致关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等方面存在不同。建议绿色债券应有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强化地方政府对相关项目的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强化对绿色债券进行绿色认证及效益评估,增强债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四)警惕绿色债券的信用风险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3)

绿色债券是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计划融资的债券产品,以欧洲投资银行与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开发银行,仍是绿色债券市场的主要发行人。当前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逐年递增,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为365.93亿美元,2015年已达到418亿美元。据2015年气候倡议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有40%来自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绿色债券发行者依然以国际金融机构为主。现今,中国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已达相当规模。且绿色债券品种日益丰富。随着中国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世界影响力,并加快整个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然而,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呈现本土化趋势。例如,我国绿色债券项目支持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与尾矿开发,但在国外绿色债券标准中,与化石燃料相关的项目都不能纳入支撑范围中。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前景广阔,应基于全球绿色债券发展趋势,全方位探索更有效的发展渠道,促进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

(一)发行规模及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2013年2月,国际金融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发行10亿美元绿色债券,以支持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使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统计,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超350亿美元,是2013年发行量的3倍,2015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418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世界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372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89%。据穆迪最新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绿色债券总发行量在2016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并创绿色债券问世以来发行量新高。同时,绿色债券发行市场范围逐步扩大,据Dealogic数据显示,欧洲与美国发行量为184亿美元与105亿美元,分别占据国际第一、第二的地位。印度、丹麦、巴西、墨西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新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5月,新兴市场发行量已达100亿美元,超过了其去年全年发行量。此外,据中国证券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5日,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高达160.1亿美元,且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二)发行主体日趋规模化

目前,开发性金融机构仍然是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据气候倡议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开发性金融机构发行约170亿美元绿色债券,约占全球418亿美元发行总量的40%。欧洲投资银行作为当前最大绿色债券发行体,已累计发行234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10亿美元。随着绿色债券认可度日益提升,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工业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等更加多元化的机构开始发行绿色债券,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等院校,也发行绿色债券用于绿色建筑。例如:2016年,瑞典最大的市政银行Kommunivest发行6亿美元绿色债券;瑞典国有林业公司Sveaskog发行1.16亿美元绿色债券;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行第一单绿色债券,金额为7亿美元。CBI报告指出,2015年有35%的绿色金融债由企业发行。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超过20个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债券规模从2800万美元到16亿美元不等。法国电力、日本丰田等实体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也均超过10亿美元。

(三)债券类型和品种朝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债券种类也日益向多样化发展。收益债券和项目债券的发行类型日益增多。减排技术发达的新能源公司,将某种项目规定为抵押发行债券,并且,债券持有人也可发行以项目现金流作为偿还保障的收益债券。例如,2015年9月,美国夏威夷州商业旅游局,发行了规模高达1.5亿美元的AAA级市政债券,此证券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费抵押融资,债券发行收入将用于支持绿色能源市场证券化项目。此外,2014年,日本丰田公司发行了规模达18.6亿美元的绿色证券,此证券作为日本第一个以资产证券形式发行的债券,是以抵押汽车租赁为基础的。2015年,BerlinHyp银行发行了5亿欧元的绿色保证债券,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用以保证的资产具有双重追索权。由此来看,国际绿色债券种类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四)募集资金逐渐投向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

募集资金用于再生能源和节能低碳、减排两个领域的绿色债券,近年来呈现出增长趋势。各国纷纷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资力度。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欧洲投资银行投向再生能源绿色债券资金占其发行总量的80.6%,投向节能低碳领域绿色债券资金占17.4%。国际金融公司投向清洁能源与资源再利用的资金,在绿色债券总发行量中分别占比54%和40%;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对节能、林业与农业三大领域的投向,占其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的74%;非洲开发银行对再生能源的投资占绿色债券总发行量的96%。此外,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等值1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双币种绿色债券农行绿色债券,并吸引了近140家投资者超额认购,募集资金将投放于按国际通行的《绿色债券原则》并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的绿色项目,覆盖清洁能源、生物发电、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二、我国绿色债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性框架存在诸多矛盾

绿色债券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在2009年就以制定出针对绿色债券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绿色债券的理论探索出现在 2013 年,最早的政策指引出现于 2015 年,目前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理论与政策是被国际市场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形式压力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倒逼着做出改变。我国在2015年政府文件和公告中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并针对绿色债券两次专门性公告和指引,但绿色债券整体的政策制度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此外,我国绿色债券管理存在各部门多头监管、债券市场分割、制度性框架在诸多方面矛盾等问题。如,2015年12月的《绿色债券发行公告》,规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涵盖节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6大类13小类,而同年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制定的绿色项目类型与覆盖领域,与《公告》差别较大。

(二)绿色项目评判标准较模糊

2015年末,国家发改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规定绿色项目的支持领域及绿色企业债的定义。但国内市场仍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较模糊,与国际标准仍有差异,其中最大不同是,2015年9月,国内标准将煤炭和石油的清洁利用纳入进来,而国际标准不包括这两部分。并且,在2015年12月发行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绿色债券发行公告》针对绿色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绿色企业债券等制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发行主体选择绿色项目标准时没有权威的参考依据。此外,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2015年7月,风电设备制造商新疆金风科技,在香港发行3亿美元的绿债,被认为是首家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中国企业。而在华创证券的行业研究报告中,则将我国的绿色证券实践追溯到2014年5月,华创认为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即首单“碳债券”),是中国绿色证券的第一单。可见,我国对本国首单绿色项目也无明确概念。虽然我国2016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已高达90亿美元,已占全球发行规模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国内市场长期缺乏对绿色债券可操作的清晰定义,加剧投资者对“漂绿”的担忧,阻碍绿色债券健康发展。

(三)绿色认证环节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绿色债券需要信用等级评级外,还需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绿色认证。在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GBP)下,国际市场大约65%的绿色债券在发行时进行绿色认证。但我国绿色债券管理体制形成较晚,尚未培育起第三方认证机构和评估能。因此在2015年12月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并未对绿色认证环节进行评估、审计作出规定,未制定监管政策对“绿色认证”提出强制性要求,而只进行形式上的“鼓励”。此外,由于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投向必须是环境友好项目,因此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要较高。2015年7月19日,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虽表示,将在《证券法》中加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条款,但此法未得到落实,我国绿色债券环境披露机制仍不完善。目前,我国未采取强制性披露原则,大多企业依据自愿进行披露,据凤凰网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仅有6家上市企业进行实际环境信息披露,且信息披露指标不达标、信息披露频率低于国际标准。2016年9月14日,北京水务集团在获得28亿元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债券后,利用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未将绿色债券款项用于专门的环境保护绿色项目,而是挪用于其他行业投入。

(四)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与资金投资领域单一

我国绿色债券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与国际市场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相比,我国绿色投资理念滞后,绿色发行主体与投资领域单一。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1月文件,降低绿色债券发行企业的发债指标限制,并且增加了债券资金投资领域,但国内受国际认可的中国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只有新能源企业与商业银行两类,范围狭窄,不利于市场宽度的拓展。据碳交易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3月,我国绿色债券发行80亿美元,其中银行类占36亿美元、新能源企业占28亿美元、其他而非金融企业仅发行14亿美元。此外,我国绿色债券所涵盖的领域在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规定资金只能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减缓与适应”的领域,缺乏多元化。例如,2015年6月23日,新余市公司发行规模为12亿元的企业债券,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袁河低碳平台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项目;2015年4月9日,金堂县净源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规模为1亿元公司债券“15净源债”,募集资金全部用于金堂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改造与设备更新。

(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性框架存在诸多矛盾

绿色债券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得到快速发展,美国在2009年就以制定出针对绿色债券的专门立法。我国关于绿色债券的理论探索出现在 2013 年,最早的政策指引出现于 2015 年,目前还未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理论与政策是被国际市场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形式压力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诉求倒逼着做出改变。我国在2015年政府文件和公告中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并针对绿色债券两次专门性公告和指引,但绿色债券整体的政策制度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此外,我国绿色债券管理存在各部门多头监管、债券市场分割、制度性框架在诸多方面矛盾等问题。如,2015年12月的《绿色债券发行公告》,规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涵盖节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6大类13小类,而同年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制定的绿色项目类型与覆盖领域,与《公告》差别较大。

三、国际趋势下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增加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扩大绿色项目发展空间

目前,国际已建立了多种如Vigeo评级、CBI、毕马威等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由此,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绿色债券第三方绿色认证。在绿色债券发行期中,由外部专家对债券的绿色特征提供第二意见,复核发行人用来筛选项目的标准,使发行人确认其已达到适当的“绿色”标准。在绿色债券的整个发行期和存续期中,通过聘请独立的的专业审计机构,由专业审计人员按照专业准则,对债券标准、环境效益、项目评估筛选、信息披露及定期报告流程等各方面提供鉴证,鉴证方须受到相关专业准则的约束,鉴定标准必须透明统一。主管部门负责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债券认定规则”,对于绿色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行为准则制定详细说明,对于能明确环境的发行人可给予绿色审批通道。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是促进绿色债券透明认证的重要措施。

(二)严格规范募集款项管理,提高绿色债券收益水平

绿色债券是专门为支持绿色产业而发展的债券品种,要求严格规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流向与使用,形成募集资金用途的清晰绿色指引,避免资金挪用和篡改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项的绿色债券资金对接账户,并将款项与其他债务工具区分,实行独立台账管理。同时,需要对绿色款项的后期使用效应进行评估考核,在评估过程中,发行人须定期向投资者上报募集资金流向、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评估方可采纳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发行人融资的评估作参考。此外,须建立绿色债券款项监管机制,对于发行人随意挪用资金行为,实行限期改正或退市等惩罚。

(三)完善绿色债券市场披露机制,促进市场透明化发展

在绿色债券发行要求逐渐提高的态势下,我国应重点完善披露机制。应组建专项披露小组,负责完善绿色债券的披露框架,明确绿色债券审批与发行企业信息披露的内容,对绿色集合资产池的资产质量、发行方标准等制定相关规定。同时,通过完善信息披露网站建设,定期公布相关披露内容与绿色金融债券收益分配情况,并借助电视网络、广播等新型媒体渠道,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以此提高披露效应。此外,绿色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应将披露内容呈现在年度受托管理事务报告中,内容应包含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和环境效益等。针对发行人“洗绿”行为,未达标以及披露虚假信息的公众企业不予以上市,以促进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机制发展。

(四)实施税收减免措施,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

税收减免优惠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绿色债券吸引力,激发国内市场绿色债券发行积极性。目前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可放宽至80%,募集资金用于偿还贷款的比例可放宽至50%。建议对绿色债券投资实行最低额度管理,对公募基金、社保基金投资绿色债券设定比例下限。对于已获发行资格的绿色项目,优先给予基金支持。对于认购绿色债券的机构投资者,享有免税权。允许所有品种的绿色债券可用于质押,同时降低绿色债券纳入质押库的评级门槛,提高其标准券折算率。在绿色债券未来发展中,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多减免优惠措施,以鼓励绿色债券发行。

参考文献:

[1]曹明弟,王文.绿色债券发展前景[J].中国金融,2015(10):14-16.

[2]秦诸红.发达国家推进绿色债券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98-100.

[3]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9-12.

[4]郭实,周林.浅析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债券,2016(5):67-72.

[5]肖应博.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4):82-86.

[6]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万志宏,曾刚.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现状、经验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2):39-45.

[8]邹晶,郭沛源.绿色债券:解决低碳融资困境的新方式[J].中国科技投资,2015(7):24-28.

[9]陆文钦,王遥.明确界定绿色债券项目[J].中国金融,2016(6):54-55.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4)

“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经明确禁止农民焚烧秸秆。而对于生物质发电,国家规定电网必须按照0.75元/千瓦时的价格进行保障性收购,发多少收多少。这是一个原料供应和销售都不用发愁的时代。随着技术创新,我们的能源转换率可以再提高到34%,原来1.7公斤秸秆发一度电,现在我们做到了1.1公斤就能发一度电。”李林芝说:“这是一个资本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我们一直奔波于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现在,政策、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备,我们希望金融机构也能参与进来,一同支持绿色项目的发展。”

金融机构参与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绿色项目,已经是环保界和金融界形成的一项发展共识。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第45条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其中,针对绿色信贷、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多种绿色金融投资产品,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发展思路。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看来,这将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动力,减少金融体系向污染型产业的投资。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各类金融机构也开始探索发展自身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期为有限的财政资金“加杠杆”。其中,首只中资银行绿色债券的成功发行,无疑增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项目的信心。

绿色债券: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5年是中国绿色债券元年。10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同时发行了以人民币、美元计价的双币种绿色债券,总计规模10亿美元。这是首个中资银行发行的绿色债券。

与一般债券不同的是,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环保产业,特别是符合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绿色环保产业。

“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而言,绿色债券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全程参与了绿色债券发行的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处长李洪良说。据他介绍,农行此次发行的10亿美元绿色债券吸引了140多家金融机构认购和投标。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欧洲,特别是北欧专门从事绿色资产和绿色债券投资的金融机构。“这说明,国际金融市场对于绿色项目十分认可。”

据了解,农行此次发行的10亿美元绿色债券中,包含6亿元2年期人民币计价债券,票面息率4.15%,认购规模达到55亿元,超额认购倍数9.16倍;余下9亿美元计价债券的认购规模也达到了40亿美元,超额认购倍数4.44倍。

“这次绿色债券发行前,我们在欧洲和亚洲做了路演。在欧洲,会见了大概二三十家金融机构。说实话,在路演之前,国际金融机构对于绿色债券的看法如何,我们心里根本没底。但是过去之后,我们发现,欧洲的金融债券市场确实非常关注绿色债券。”李洪良说。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绿色债券部高级经理李菁告诉《经济》记者,自2007年国际金融公司(IFC)发行第一只绿色债券起,至今年10月底,全球已经发行了501只绿色债券。在2014年,绿色债券的全球发行总额369.5亿美元;而在2015年,仅统计至10月底,全球发行总额已经达到394.6亿美元。“发行绿色债券所募得的绝大部分资金,被投放在能源领域,大约占比38%,建筑及工业占比28%,交通运输、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农林业等也有相当的占比。”

和传统债券对比,绿色债券的利率优势十分明显。“以欧元市场为例,同一个发行人,相近的发行日期、发行规模和发行价格,绿色债券的利率明显比传统债券低。欧元市场上绿色债券的最低利率曾经低至1%,美元市场上,近一段时间的最低利率曾经低至2.125%。”李菁说。

除了金融机构以外,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可以发行绿色债券。而在李菁看来,绿色债券对于后两者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对于企业发行人来说,可以解决资金缺口、错配问题,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对于地方政府发行人来说,绿色债券的发行能够适应国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政策要求,同时支持地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李洪良也希望,国家能够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绿色债券一定的优惠条件。“农行这次发行绿色债券,其实并没有获得任何政策上、经济上的倾斜,更多是出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在绿色债券刚刚发展的时候,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在登记托管、交易流通以及其他服务过程中,给予它们一些费用减免。这对于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培育将是莫大的鼓舞。”

股权融资:花开堪折直须折

“我们注意到,从2013年至今,光伏运营企业只要公告了再融资预案,股价就会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而且部分股价上涨还是非常可观的。”中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行业研究员陈鹏告诉《经济》记者,这说明,投资者对节能环保类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再融资是非常认可的。

中德证券成立于2009年,近年来承销了包括格林美、节能风电上市,海润光伏定向增发等大量绿色产业项目。长期专注绿色项目融资的陈鹏发现,绿色产业相对集中的新能源、环保板块的PE估值,总体来看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绿色产业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成本会相对比较低。”陈鹏认为,在当前阶段,绿色产业公司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股权和债权融资的方式,以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

“经过我们的粗略测算,到2020年,新能源、环境修复、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投资需求将达到2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融资需求,需要整个金融体系的支持。”陈鹏说,债权融资也将帮助地方政府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尽快推进区域污染治理。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央也以湖南省为试点,安排了专项资金从污染源控制与存量治理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但据陈鹏介绍,以湖南郴州为例,“截止到2012年7月,25个治污项目资金到位率仅有54.39%,其中中央预算资金4.4亿元已经全部到位,但地方政府投资部分仅到位35.9%”。受资金不足影响,郴州上述25个项目到2012年7月无一通过验收。

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湖南省政府以发行专项治理债券的形式,将治理后的土地转让收益作为产品收益,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解决了相关资金筹措问题。“目前已经发行了7期,合计发行转向债券105.5亿元,对当地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在我们看来,这个案例,对于地方政府有相当的参考、借鉴价值。”陈鹏说。

融资租赁:长风破浪会有时

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民看来,正在中国市场急速扩张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将极大地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与传统的债权融资不同,融资租赁与动产、设备、固定资产紧密结合,其交易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投向实体经济。融资租赁对于节能环保产业设备采购、经营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刘震民说。

融资租赁与信托、证券、保险、银行并称五大金融工具。在欧美地区,融资租赁的市场渗透率超过20%,仅次于银行。

在融资租赁的过程中,出租人,也即租赁公司,将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

简而言之,在企业购买新设备和老设备变现的过程中,融资租赁将有效改进客户的资产负债表。“选择融资租赁以前,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较大,通过融资租赁,可以降低企业的流动负债,扩大流动资产规模,对企业的财务起到贡献。”刘震民说。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5)

快速发展的绿色金融,将有助于缓解环保行业的融资压力,推动企业发展,加速项目落地,满足投资者参与支持绿色发展和获取稳定收益的资产配置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隐忧在于,非上市民营环保企业却未从中得到多少实惠。非上市民企是环保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其中不乏深耕行业多年、拥有丰富环境治理经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但由于评级、担保等部分环节的政策限制,部分非上市环保公司在获取绿色金融服务时反而容易遭遇“玻璃门”。

卡壳担保授信

分析获取绿色债券发行的全流程,就容易理解为何非上市环保民企难以获取绿色金融服务。一家企业若想公开发债,先须评级公司对企业主体进行评级。如果评级不高,就须进一步与担保公司协商,做债项的担保增信,同时寻找券商筹划承销事宜,递交材料到证券交易所等相关机构,经证交所、证监会审批之后才能发行公募债券。

从评级上看,非上市环保民企的评级普遍不高。假如某金融机构对环保行业的业务模式缺乏了解,企业很难获得较高评级。

核心问题是担保。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债券品种不断丰富,信用风险也日益积累且类型不断增加,识别和防范各种信用风险就成为金融机构替投资者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因此,非上市环保民企想在融资市场上获得低成本的长期融资必须通过担保公司做增信。

但由于大多数非上市民营环保企业规模较小,财务制度尚不健全,往往难以得到担保公司的认可。而国内大型担保公司更青睐于政府平台和国有企业。对于非上市环保民企,担保公司在风险控制上则更为慎重,普遍要求更多的固定资产做担保。这对于非上市环保民企而言,无疑增大了担保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大型担保公司在成立之初,是以扶持中小企业为主要方向,只是由于缺少约束性的政策,往往主业发生偏移,转向低风险、低收益的担保风格。

此外,担保公司一般以土地、房产或者上市公司股权等作为抵押物,而环保公司核心资产更多的是技术和服务,轻资产特性较为明显,缺少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其募资的环保项目,价值在于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形成通常意义的固定资产,收益主要来源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服务费用等。

以国内首支非上市环保民企博天环境发行的绿色债券为例,除了担保遇到难题,在最初的券商谈判中亦面临诸多困难。博天环境融资部门人员与六家券商进行沟通,其中五家都对于成功发行缺乏信心。他们一方面对债券能否成功获得增信,获得证交所、证监会审批存疑;另一方面对审批通过后能得到投资者的认购最终成功发行不抱太大信心。

最终接手博天环境债券发行任务的西部证券,虽然相信投资者群体一定对这支非上市民企的绿色债券有兴趣,但对“史无前例”的非上市民企绿色公司债能否成功获批也是心里没底。

换句话说,绿色金融并未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对非上市环保民企而言,融资难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制约其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普惠绿色金融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普惠绿色金融,是解决非上市环保民企融资难的关键。

为此,政府需要以更精准的政策引导,推动普惠绿色金融的实现,让所有致力于绿色发展事业的环保企业都受益,让项目或服务“是否绿色”成为获得绿色金融的根本标准。

首先,对金融机构的引导上要推动机制创新。资本市场对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很高,但评级、担保机构对环保领域的业务模式、行业特性缺乏了解,使得大量优质轻资产公司因规模问题难以享受优惠政策。需要政策引导担保公司开展针对非上市环保民企的担保创新,全面评价该类企业在技术、效率、项目未来盈利能力等相关因素,构建绿色评估模型。深入结合环保业务收益模式,创造匹配环保产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扮演好开创市场新局的关键角色,为资本市场供应更多优质绿色项目,让绿色金融更多惠及非上市环保民企。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6)

[DOI]10.13939/ki.zgsc.2017.15.0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也进一步推进,各种矛盾蜂拥而至,尤其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只有充分把握好金融市场,才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绿色债券在国际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逐渐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金融绿色发展。通过比较国内外绿色债券的标准,不仅有利于国内绿色债券的发展,同时还有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低碳经济的转型。[1-3]

1 绿色债券的含义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最大的优点在于比其他债券更容易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根据国际上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募集资金专门用于一些符合规定条件已存在或在建绿色项目的一种债券工具。其中,绿色项目包含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垃圾的处理、用地的节省、生态保护、绿色交通、节水和净水七大类,但所覆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世界银行对绿色债券含义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是指固定资产的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缓解气候的变化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项目。[4]

2 绿色债券的特点

2.1 发行人支持项目的“绿色”属性

作为绿色债券的投资者,注重发行人的信用评级,更注重发行人对其募集资金是否充分利用,是否完全用于绿色发展的项目。总之,一般情况下发行人会在发行前对绿色项目做出重要的指导,并跟投资者说明资金主要用于的方向、选择绿色项目的原则以及内部管理等细节。即便在发行后,专业方面的咨询和审计也要发行人请专业人士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并且每个年度都要进行公示。

2.2 专业机构进行独立认证

绿色债券的发行跟普通债券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普通债券发行时所需的主体、债券信用评级,还需有专业的研究或者咨询机构对其发行的债券进行绿色认证,简称“第二意见”。

2.3 对所支持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量化

绿色债券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发行力,必须在筛选好标准的绿色项目后进行。对于指定的绿色项目,要想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和同意,必须提供可量化的环境评价数据。例如,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就为其项目的绿色债券进行了环境效益量化评估。

2.4 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长、成本较低

由于绿色项目赢利性比较低,适当要拉长投资回报期,有利于绿色债券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其商业可行性的有力手段,还能有效解Q绿色信贷在期限错配上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铝塑债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项目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所能享受的政策包含财政、税收、专营等,这些特征使得绿色债券的发行利率比普通债券低。[5]

3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较晚。在世界上第一笔人民币绿色债券出现在国际金融公司后,国内的绿色债券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广核在同年创新性定价,中国的绿色债券以这样的方式诞生,并建立了5个风电场来自愿加入节能减排的项目中。2016年1月,中国的银行开始逐渐发行绿色债券,其中就包括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还包括绿色金融方面,获批500亿元以内的人民币额度,国内债券市场中的绿色债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直至2016年年末,国内共发行83只绿色债券,合计金额2095.19亿元。其中,77只为贴标绿债,合计金额2052.31亿元,在总体发行规模中的占比高达97.95%,总体来说,绿色债券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为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中国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的必要性

4.1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发展绿色债券

面对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报告专门系统地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合理使用绿色债券,才能进一步推进绿色项目,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债券的发行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的经济模式转变。

4.2 缓解绿色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较多绿色环保企业存在投资风险高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资金的使用不当,绿色债券的发行能够缓解其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绿色债券本质上是属于债券,是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能够让资金直接从资金盈余单位转移到资金短缺单位,减少了交易成本。随着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的推广,国家及政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4.3 有助于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

金融机构想要得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就需要发行绿色债券,同时加宽其发展空间。首先,绿色信贷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的一种融资模式,也是金融创新与绿色信贷理念的完美结合。其次,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来进一步缓解。最后,绿色债券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存款中的负债局面,还降低了金融风险。

4.4 满足责任投资者的投资需要

投资者最关注的就是资金的收益与风险的比例。现如今,某些投资者不仅需要对债券负责,更需要对债券市场负责,低风险、高利益,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绿色债券最大的优点在于,还能够满足其他投资者的综合要求。

5 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可行性

绿色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加大对金融方面的鼓励政策,债券市场也进行了改革,为我国绿色债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金融债券的发展影响着公司债券发放范围的大小、企业申报程序简化程度、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信息保密等方面的管理。在我国,对绿色产业感兴趣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对绿色产业充满着期待,只要能把握好,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开始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绿色环保产业。

6 中外绿色债券标准比较

6.1 不同的募集资金管理要求

国内绿色债券在管理要求方面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别,国际上根据最新修订的绿色债券的原则,要想发行债券,必须在GBP监督下募集资金,并对企业资金的~户进行统一管理,体现了绿色项目上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随时了解资金的最新动向。而中国虽然紧跟国际绿色债券准则,但有较大差别,中国人民银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公告中,基本上与国际GBP内容保持了高度一致,但还需要绿色债券发行人特意开设自己的账户,便于了解资金流向和用途,这是与国际上有所不同的管理方式。

6.2 信息披露管理上有所不同

国际市场GBP有独特的要求,这是基于绿色债券信息披露问题,但基本上都是借助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为主要原则。在我国,针对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这个问题,国家没有做出专项要求,这就没有充分保障好资金。如果信息披露管理不合理的话,就会给绿色债券带来负面影响,制约国内绿色债券的发展。

6.3 在项目覆盖范围上有细微的区别

从项目覆盖方面来说,绿色债券的发行在国际和国内大致都是相同的。GBP提出了8个典型的项目类别,基本上都是关于环境保护和气候等问题。中国比国际多4个项目类别,增加了石油、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产业,由于我国比较重视能源的再利用,对太阳能、水能等环保能源方面比较重视,并将其都纳入到了绿色项目之中,这也为绿色债券补充了较多的内容,但基本上与国际标准相同。

6.4 国际采取“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国内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标准

不同的国家发展状况不一样,绿色债券的发行也不例外。环境保护和气候变暖是国际上的绿色债券发行标准,目的在于在使用募集资金来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保护大气层和自然环境。GBP对于绿色债券的发展要求极其严格,在国际上,主要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自愿性标准。而在我国,绿色债券的标准却截然相反,是“自上而下”的标准,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了绿色项目的标准,对于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监督等过程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只要国家鼓励的,给出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债券的发行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浩良,安然.中外绿色债券发展比较[J].开放导报,2016(5):57-61.

[2]詹小颖.绿色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8):119-124.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7)

全球波动性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低水平,过去这曾出现在金融市场发生大幅波动之前。

VIX(恐慌)指数已接近2007年10.8的水平,而当时国际投资者忽视了次贷产品风险的过度累积。信用利差继续急剧下降,反映这些投资者采取了激进的冒险策略。

美国股票的远期市盈率已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新高。债券市场似乎处于危险之中,因为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等主要央行正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在此情况下,什么将触发市场的回调?商品价格的波动或地缘政治事件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利率水平变化。比如伊拉克的政治局势迅速恶化并陷入混乱,可能需要进行外国军事干预,导致原油价格近期飙升。此外,尽管乌克兰已同意停火,但其社会和政治环境依然紧张。自2014年初以来,黄金价格已不断走高,反映出政治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增长。

虽然存在着这些地缘政治风险,但市场并未表露出任何紧张情绪且波动性依然较低。只要美联储主席耶伦不表露出任何对目前股市估值或与风险资产相关潜在不稳定性的担忧,市场将继续认为美联储将长时间保持低利率。欧洲和日本货币政策的方向也有助于强化这种市场情绪。

在此环境中,暴风雨前的平静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7月7日)

给中国民营银行的七点建议

谢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第一,民营银行股权最好分散。对此,银监会已规定每一家试点民营银行需有两个发起人,且单一股东比例不能超过20%。

第二,股东要选一批真正称职的董事。董事的核心素质应该是正直、诚信、专业、敢于发表意见、真正的履职,而且要增加一定的独立董事代表。

第三,要真正发挥董事会的作用,重大议案一定由董事会投票产生。尤其是银行高管的选聘、任免等事宜应完全交由董事会自主负责。

第四,要选一个独立的董事长。董事长不能受任何部门、任何大股东的控制,应该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尤其要能够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五,管理层一定要专业。管理层的薪酬要市场化,而且一定要有独立业务线条的风险官,风险官应该直接对董事长负责,这是银行业与一般工商企业最大的区别。

第六,民营银行的股东要摆正位置。投资做民营银行,主要目标应该是净资产的增值和分红,不要希望通过民营银行为自身的工商企业做任何关联交易、担保、贷款,或者是想通过民营银行使自己的企业股东能够获得优于一般客户的利益。

第七,政府部门对民营银行不要过多干预,应将其完全委托给金融监管部门管理。(7月7日)

绿色金融体系政策建言

马骏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

绿色金融政策是指通过包括贷款、私募基金、发债、发行股票、保险等金融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今后5年内,中国的绿色产业每年约需投入2万亿元左右,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估计约为10%?15%,社会资本投资的比重将占到85?90%。在目前价格体系无法完全反映绿色项目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如何吸引社会资金配置到绿色产业,是政策面临的一大挑战。

关于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究成立中国绿色银行,以绿色债券为主要融资来源。由政府作为发起人之一组建一家专业从事绿色投资的银行,充分发挥绿色债券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评估能力的规模效益。

二、完善财政贴息机制,鼓励绿色贷款。由财政部门、发改委与银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制订一套科学、有效、便捷的对绿色项目的贴息计划。

三、银行和评级公司在项目评估中引入环境风险因素,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将环境风险显性化,从而抑制污染性投资。

四、建立公益性的环境成本信息系统,为决策部门和全社会投资者提供依据。

五、在若干领域实行强制性绿色保险。有利于将环境风险通过保费显性化,从而抑制污染性投资。

六、加快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通过市场机制,降低减排的成本。

七、建立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国内的证券交易所应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其环境影响信息。

八、成立中国的绿色投资者网络,建立投资者社会责任体系,提高投资企业的绿色偏好。

九、通过环保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偏好。(7月8日)

不要执迷于中国经济再平衡

屈宏斌 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关于目前中国的经济问题,一个普遍观点是“中国投资太多,消费太少”,为此开出的处方是“再平衡”――让经济摆脱对投资的依赖,转向消费主导的增长。

那么,中国是否已经走到了由额外投资迈向过度投资的分界点?从宏观层面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仍然较低,不太可能遭遇投资回报率下滑的情况。中国的问题不是投资太高,而是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导致投资的资金是由错误的融资模式提供的。

因此,真正的再平衡调整要更加微妙。这包括改变投资的融资模式,以更加成熟的信贷市场改善信贷供应,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方便,以及拓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为长期基建投资提供资金。

比起让政府对需求面进行微调控,造就进一步的扭曲,此举要更加高效。由于人口结构因素,储蓄率长期而言将不可避免地下降,但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当下投资的重要意义。否则,一旦储蓄率开始自然下滑,中国将更难为投资筹措资金。

通过刻意压低储蓄率来实现再平衡,不仅更加困难,而且更加危险。例如,主管部门试图降低实际利率,来打击储蓄的积极性。但如果不实施各种形式的改革来强化社会保障网络,此举可能会催生更大规模的预防性储蓄。消费将会萎缩,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收入也会萎缩,从而加大为建立必要的社保网络而筹资的难度。(7月9日)

宏观调控须把握合理区间中线

刘树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

宏观调控要搞“区间论”,而不能只搞守住下限的“一点论”。所谓“区间”,就包括下限、上限和中线。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8)

1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路径分析

1.1跨境人民币结算

当一国货币能够在国际上自由流动和使用,该国所发行的主权货币就称为国际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作为充当价值储藏、记账单位以及交易媒介的商品存在。国际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同样具有这些货币的职能。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要求货币首先要成为结算货币。一国货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作为结算货币是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只有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储备职能时,才是实现了一国货币国际化。跨境人民币结算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降低了因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减少境内外企业的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跨境人民币结算实现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结算职能,也增加了国外央行国际储备中人民币的占比,推动了其储备货币功能的实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中国人民币跨境结算收付总额达到了19.67万亿元,人民币结算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金额比重的38.1%。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使得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人民币份额提升,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其便利度有效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功能,拓宽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

1.2人民币币值稳定

维持货币币值稳定是实现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当一国货币有升值预期时,国际投资者基于投资获利的心态,持有以该国货币计价资产的意愿强烈,非居民会增加该国货币计价的资产。但是,当一国货币升值预期结束或者货币升值结束,非居民持有以该国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意愿减弱,就会抛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货币预期升值从短期来看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但从长期来看,通过货币升值对货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是不健康的。只有使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任程度提高,才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人们对货币的信任程度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货币政策的稳定程度以及币值的稳定。

1.3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在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进程中,境外投资者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目的发生改变,从基于汇率波动带来的短期投机转变成长期持有,继而深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融资功能。实际上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资本市场开放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投融资功能,人民币国际化为资本市场的开放提供了货币环境,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深度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中指出,截至2019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合计6.41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0.3%。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2绿色金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2.1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绿色化转型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绿色信贷通过能够为环境带来正效应的项目提供利率优惠,以及降低环境外部负效应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继而实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商业银行依靠绿色信贷的实施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转型,继而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绿色信贷在支持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将环境风险因素考虑到贷款发放流程中,对可能造成环境外部负效应的项目停止发放贷款或者增加发放贷款的利率,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增长。绿色债券作为推动经济绿色化转型的另一重要金融工具,与普通债券不同,发行绿色债券所得资金用于绿色项目和绿色投资项目。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借短贷长、期限错配等问题,而环保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和传统工业企业在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技术创新所需资金量大等问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信贷资金供给有限,在企业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发放绿色债券能够解决部分地区绿色信贷资金额供给受限的问题。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为经济绿色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更好地支持经济绿色化转型。与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工具不同,环境污染责任险这一类保险工具通常是借助保费杠杆率来规范企业提高环境风险意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继而促进经济绿色化转型。

2.2绿色金融工具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2.1绿色信贷与人民币国际化绿色信贷作为经济绿色化增长的重要金融工具,虽然没有直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绿色信贷提升了商业银行等金融结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绿色性,间接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气候风险管理和环境风险因素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通过贷款利率优惠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也能秉承“绿色投资”这一思想理念。实际上在国际投融资风险管理中,除了常规的市场风险、外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之外,还包括项目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导致的声誉风险和信任风险。“一带一路”作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的重要途径,更要注重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具有生态环境弱的特点,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环境生态问题会制约海外投资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投资和合作方面的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成为推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在绿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一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一国赢得了信任和声誉,还奠定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

2.2.2绿色债券与人民币国际化在后疫情时代,发放绿色债券能够促进资金流向环保企业等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实现经济绿色化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人民币作为载体的绿色债券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流动性逐渐提高,继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绿色金融债券,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截止到2019年末,共有142个发行主体发行了绿色债券,其中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的发行分别占比29%、21%、17%,累积发行绿色债券总额达到了2885亿元,是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后疫情时代,恢复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债券作为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更能吸引投资者,尤其是注重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投资者。中国作为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发行国,其绿色债券能够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进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开放,从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2.2.3ESG指数与人民币国际化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指数是通过公司环境保护、社会影响力以及公司治理角度衡量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和企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ESG指数是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企业吸引投资的形象指标。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化的发展理念下,拥有良好的ESG指数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吸引外资,促进经济恢复,加速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良好的ESG指数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外资,还能够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形象,继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在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稳定的经济基础更能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稳步实现人民国际化,ESG指数能够从企业的角度规范企业实现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构建ESG指数,就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定期披露环境相关信息。ESG指数就很好地连接了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与监管机构,投资者更加青睐拥有良好ESG指数的金融机构与企业。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民币实现其国际投融资功能。ESG指数不仅能够衡量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还能够树立金融机构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形象,吸引境外投资者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推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9)

关键词 绿色金融;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政策;零售银行:污染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内生产总值( GDP)跃居世界第二,2013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与人均值分别提高了156倍和110倍,城镇化率从17. 9%提高到53. 7%。然而,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持续推进,虽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是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排放量跻身“世界前列”。二是水质恶化、土壤污染严重。2013年,我国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达59.6%;土壤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三是雾霾问题日益显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的达标率仅为4.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不断扩大的治理资金需求,出现了两种看法。一般看法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共问题,环保类项目是公益性项目,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应由政府来解决。新的看法认为环保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环境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出,政府治理支出的增加短期内难以弥补巨大的资金缺口,而更应依托银行、各类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展的产品与服务,对环保项目进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绿色金融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金融绿色化。金融绿色要求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机构引导资本进入环境友好型投资项目,项目融资过程中注重环境风险的测评。绿色金融除了金融本身绿色化外,还要求资本运行绿色化、投融资政策绿色化。资本的投资领域、运行过程应该满足绿色化的要求。政府制定投融资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融资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注重投融资政策的绿色效果。

绿色金融,也是商业机会。绿色金融是金融投资的方向。长期以来,银行金融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交通、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虽使经济增量提高,但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环保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以此衍生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金融投资的方向。因此,绿色金融是一种商业机会。以新三板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为例,2014年节能环保企业挂牌的数量为137家(2013年仅34家),占新三板全部公司的8.9%。137家节能环保公司总市值为113.1亿元,其中盈利122家,占比89.1%,净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23家,500万元的有19家,100万元的有58家。绿色金融还提供了绿色抵押贷款、碳金融等产品与服务,并衍生出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多种投融资模式,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绿色金融的特点

绿色金融的特点总体上表现为:投资决策和投资项目的“绿色性”、金融手段和投融资方案的“多元化”、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绿色性”是指绿色金融投资的项目需考虑环境预期风险、回报与成本,在基于投资项目潜在、长期的环境影响考虑下,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决策,进而开展环境友好型投资。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注重项目内部的绿色管理、绿色服务。

“多元化”是指绿色金融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衍生工具和手段,提供生态产业环保指数、生态证券、碳基金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利用合同能源管理、PPP、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投融资模式,影响主体的投资意向和市场行为。

“多样性”是指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政府,为投融资环境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类是金融机构,包括银监会、各类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第三类是投资机构,包括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等,负责环保项目的投融资;第四类是第三方机构,包括技术交易所、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等,负责项目环境风险、技术的评估;第五类是企业,包括污染企业和环保类企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政策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引擎

依据我国的部门和金融领域分类,绿色金融政策大体分为三类: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和绿色证券政策。三类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我国现阶段与之相配套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仍缺失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国家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二是作为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基于政策层面的绿色信贷,是指国家通过调控银行信贷行为实现环保目标的环境经济政策。基于银行层面的绿色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依据环境经济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和优惠利率,而对污染生产企业限制贷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详见表1。201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等8家单位签署协议,将环境执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与授信机构间信息的互联互通,降低了授信机构的信用风险,也降低了绿色金融体系的风险。

绿色保险政策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2007年至今,投保企业已超过2.5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600亿元。2014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5000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涉及重金属、石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处置、医药、印染等行业。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保险政策,见表2。绿色保险的实施有利于分散企业,尤其是化工、农药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利用费率杠杆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保险企业获得新的商业机会。

绿色证券政策

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绿色证券政策,具体内容见表3。实施绿色证券政策能有效遏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资本扩张,引导资金进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截至2014年12月12日,我国共有77家环保主营上市公司,其中,200亿元以上的有8家,100亿--200亿元的有14家,100亿元以下的有55家。在22家市值100亿元以上的环保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11家、民营企业11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届政府注重简政放权,有关上市核查的一些政策已经取消,简化了企业上市的程序。

产品与服务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全球各类银行、金融服务供应商、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逐渐开展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并推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方案,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从上述几个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出发,比较国内外的异同点,研究发现我国基本上符合该分类体系,但我国大部分产品与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零售银行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与国外相比缺失较多。

零售银行

零售银行专门提供个人和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其产品与服务大致可以分为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信贷、汽车及运输信贷、信用卡及借记卡、绿色销售和旅游支票、其他产品与服务。与住房、办公建筑相关的节能融资产品与服务主要有三类:住房抵押贷款、商业建筑信贷、房屋净值贷款,主要鼓励个人和企业购买节能型建筑、购置节能家装设备。荷兰银行实施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计划,符合环保标准的贷款可减息1%;美洲银行业推出“一站式太阳能融资”的房屋净值贷款方案。在我国,浦发银行在2011年联合亚洲开发银行推出了建筑节能融资产品。加拿大、美国推出了汽车及运输信贷,鼓励个人购买节能汽车设备。荷兰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推出了气候信用卡、碳中和借记卡,我国的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也分别推出了绿色零碳信用卡、低碳信用卡。香港汇丰银行推出了绿色产品销售、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旅游支票抵减排放的产品。此外,瑞士的瑞信银行、我国的台州银行等推出了绿色节能环保贷款项目。

企业和投资银行

企业和投资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机构、政府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主要有:项目融资、部分贷款担保、碳商品产品与服务、技术租赁、各类指数、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证券化。

项目融资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爱尔兰银行对废弃物再生能源项目进行了融资,我国的浦发银行、北京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部分贷款担保主要指排污权抵押。2010年,浦发银行推出了国内首单排污权抵押融资产品,光大银行至今已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8000多万元。技术租赁包括金融机构以优惠价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如德国)、排污权租赁等。法国巴黎银行推出各类碳信用服务。2014年5月,中广核发行国内首个碳金融产品;2015年9月,北京挂牌国内首个可用于履约的抵消项目。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在国外较多。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为温室气体排放信用参与公司进行了l亿美元的IPO。花旗创投与黑河资产管理为辛迪克碳资金(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公司)提供专项资金。各类指数主要包括荷兰银行碳封存技术等股权指数、海通环保指数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以及上证环保产业指数、中证环保产业指数、深圳环保产业指数等。证券化主要包括各类证券和债券。国际金融公司推出了生态证券,拉美国家推出了森林债券。2008年,世界银行发行首只绿色债券,截至目前发行规模累计达56亿美元。2014年5月,我国中广核首次发行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债券——碳债券,规模为10亿元。

资产管理和保险

资产管理是当前银行的一个核心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投资基金、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保险主要包括:根据不同的环保特性,提供差异化的保险费,如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等;专门针对清洁技术和减排的产品,如碳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财政资金主要指政府设立的绿色基金投资。荷兰的绿色基金投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机农场等与环保相关项目的低利率贷款。投资基金主要指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专项基金。瑞士银行推出了未来能源股票型基金,我国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基金和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节能、环保、新能源)。巨灾债券基金主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2年,瑞士瑞信集团首次推出了2亿4000多万美元的巨灾债券基金。碳基金发展较快。荷兰合作银行与荷兰政府设立的原型碳基金是全球首个碳基金。2014年11月26日,我国首个碳基金在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上市,基金规模为3000万元。2014年12月30日,海通资管与宝通新能源成立了规模为2亿元的专项投资基金——海通宝碳基金,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CER)碳基金,主要用于新能源与节能减排项目。汽车保险、家庭和商业保险、碳保险在国外较多。欧美的金融服务集团推出了与环保相关的车险,实行银行对汽车年排放量减抵的办法。英国环境运输协会推出了“气候中和”房屋保险单,也可进行抵减。2006年,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推出了碳保险。

严格环保执法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但现阶段环保制度和环境执法缺乏严格的政策约束,使企业的污染成本难以内部化,导致环保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并严格执法,推进环境政策从指标性导向转变为效果性导向,能刺激环保市场的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刻不容缓

我国大部分环境容量指标已达或超过上限,但现阶段环境治理制度仍不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已刻不容缓。据估计,我国污染已超出环境容量的上限,超出50%—100%。其中,废水中的氨氮环境容量为不到30万吨,而2013年的实际排放量约为245.7万吨,超排部分是环境容量的7倍以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为1360万吨,而2013年的排放量达2043.9万吨。

我国虽基本形成以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制度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但长期以来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环境考核指标未被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机制缺乏、环境污染追责制度不完善,使“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因此,在环境容量已达极限的严峻形势下,亟待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环保制度。

严格环保执法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严格环保执法,一方面倒逼排污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并带动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另一方面,促使执法者加强对排污、治污企业的管理与监督,促进企业承担环境风险、公开环境质量与环保设施等信息,从而拓宽并刺激环保的投资需求,最终推动污染治理市场的形成。

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该法对排污者作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通过实施按日计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现场停产整顿、信息公开等措施,使企业的环境成本进入生产成本,真正拉动环保的有效需求。同时,能够吸引环境治理企业进入,为专业的外包服务打开需求市场,并促进第三方独立运营主体的形成,进而刺激与环保产业相关的需求市场。

新《环保法>对执法者也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新《环保法》规定: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违法审批、包庇违法等8种行为属违法行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应引咎辞职。对执法者严格的执法要求,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环保设施等信息公开化,为市场提供环保产品与服务奠定基础,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

污染减排是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

我国环保规划逐渐从污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向面向效果的环境质量标准转变,全国与区域性、重点领域以及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了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三大环保行动计划以专项治理的形式,深度释放了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环境保护规划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环境规划,围绕重点领域规划了一批涉及长远和全局的重大环保项目、重大环保工程,明确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节能减排规划从不同产业出发,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各类环境规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投资机会。《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约40个行业,涵盖90%以上化学需氧量、85%以上氨氮工业排放源和95%以上重金属排放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涉及全国95%以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源和8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这项规划共涉及40多个产业部门,包括水、大气、土壤、固废、噪音等450项标准,约600项环境保护标准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正在编制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区域性环境规划,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等重点领域的环境规划涉及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各方面,为环保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机会。节能规划在“十二五”时期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控制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产业部门32项节能指标,以及工业、农业、城市等部门15项减排指标,同时包括电力、炼铁、水泥、造纸、酒精等各类行业,进一步拓宽了未来环保产业的投资重点。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

“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本届政府针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而制定的专项环保行动。涉及到雾霾治理、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具体领域和环节,环保产业将出现大规模增长,并带动未来环保产业的阶段性增长.深度释放污染治理市场的投资需求。

2013年9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船、扬尘等具体防治措施,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和众多产业部门,预计投入资金规模约为1.7万亿元。目前“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基本编制完成,预计投资资金规模将达2万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加快推进,预计投资资金规模也将达数万亿元。据估计,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预计的环保资金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预计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将带动的投资规模约为3500亿元,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至少需投资5000亿元,提标改造至少需3000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若出台后,全国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将迎来跨越式增长,2015年将达到500亿元。

由于“三大环保行动计划”是由国务院,具有最高的约束力和刚性要求,目前从资金、环保治理设施、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等要求来看,环保治理投资需求和预期供给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因此三大计划所涵盖的治理任务和项目,将是今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政府要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性激励机制、设立政府性绿色投融资基金,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要加强现行绿色政策的实施,确保政策发挥效应。

二是探索并推出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加快推进碳金融、排污权质押/租赁等形式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企业排污权的债券化,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丰富交通、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篇(10)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 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 工业 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 自然 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 企业 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 经济 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 发展 环境 金融 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 科学 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 计算 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 历史 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上一篇: 教育经济及管理 下一篇: 平面形象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