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7 15:45:29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45-01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具有可观察性、易变性、可培养性、推测性以及稳定性等特点,且随着年级的由低到高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1、扎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让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使其做某事,首先要使其明白做某件事的意义,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的意义,使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3、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再创造”,即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授人以渔,加强发散思维训练。要想学生会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改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爱提问的习惯,教师的引导示范非常重要,应当传授学生追问、反问、联想同类题、对比不同题、变化条件以及在反思中总结提问的技巧等;同时,应当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加强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方法的变式训练,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情境等。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良好地开展学习的必要因素、学习成功的秘诀、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培养求知欲望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就会积极、有效,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清晰,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全过程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全程中,依据与学生的交流了解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1)课前摸底。为了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对教学方式的好恶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在备课前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2)课中答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从中获取他们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在遇到学生没听懂或提出意想不到、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教师的回答应该机智、认真且谨慎,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要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3)课后总结。课后,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因人而异教学策略。因人而异教学策略,是指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数学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对小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数学教学。(1)“双高”学生重保持。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高的“双高”学生,应该努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给他们出一些拔高的难题,让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及“数学王国”的奥秘、乐趣。(2)“分高趣低”重激发。对于数学成绩好、兴趣低的学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关于数学史、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趣味数学谜题等教学内容,使这些学生逐渐实现有兴趣地学习数学。(3)“分低趣高”多鼓励。对于数学成绩差、兴趣高的学生,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他们鼓励他们,同时有针对性地由易到难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逐渐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及正确方法,体会到数学学习起来是有章可循的,如此,进入成绩与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4)“双低”学生下大力。对于数学成绩差、兴趣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下大力气。首先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逐渐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努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补课,同时也需要教师调动班级其他学生帮助和带动他们。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2)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3)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学习数学策略有效性的前提,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数学生活味的情境,使情境源于生活,服务于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积极利用各种有效因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出追求和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第98~100页。

教学片断: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足球比赛前抛硬币的情境图。师:大家认为用抛硬币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否公平吗?

2、老师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引出课题。师:我们在抛硬币时有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思考】课始开门见山。引入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提出游戏公平性问题。顺理成章引入了数学知识的可能性。它的有效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学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疑问提出来,直接去说可能性,那该有多么勉强,学生学习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不但要创设情境,更重要是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二、关注课堂细节生成策略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细节的教学策略。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可见,一节课往往有许多的细节策略,我们只有在课堂上注重细节生成的策略思考,才能面对一个个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的闪光点。下面就教学案例谈思考,希望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案例】注重学生细节生成的策略

蔡老师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替换的策略,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的教学环节。

课件出例1:小红把840毫升的牛奶倒入8个大杯和4个小杯,正好都装满。其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合作、交流、分析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的意思后,张老师先引导学生大杯和小杯有倍数的关系,你想怎样替换?这个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画一画“能把你喜欢替换过程画出来吗?”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最后才请学生列出算式解答。

【思考】在这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提出替换的假设到图感悟替换的策略,再到理清换后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什么是替换、怎么替换。这一教学细节的预设,极大地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注重课堂细节生成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练习反馈策略的有效性

大家都知道,课堂练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充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选择练习内容。因此,必要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保障。因为在练习和反馈中,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不足,及时进行补救,又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立体构建。【案例】在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杨老师怕学生对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混淆,及时出了一组辨析题,反馈学习效果,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下面进行一下辨析。

第一组:1、小红沿篮球场一圈,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____。

2、一张山水图,四周用铝合金包边,求包边的铝合金的长度就是求山水图的____;再配上一块玻璃,这块玻璃的大小,相当于山水图的____。

第二组:

1、 如下图,A、B两部分相比:①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②面积不相等,

周长相等。③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4)

所谓的教学活动策略,就是我们为达到教学目的与完成教学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活动策略是我们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如下活动策略。

一、以兴趣为引子,让学生参与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世界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利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积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途径。

1.以故事为主体的课堂提问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的限制,因此对于任何事物都怀着探索之心。我们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一直在听故事、看动画片。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故事或动画片,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其对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就能产生一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一课时,就给学生放映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羊运动会的情节,让同学们通过各个运动中有关时间的内容产生对时间的初步认识。这样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兴趣,然后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借助动画片里面的钟表进行知识传授,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在动画场景中一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就能有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知识传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以动手为途径让学生加深印象

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很强的,而进行实际的动手尝试能够让学生对于所探究的东西进一步加深印象,这样所获得的知识也会更牢固。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进行动手探究,根据课本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用七巧板拼一拼》的时候,我就让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小组内拼一拼,然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探索,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探索。

3.以竞争为刺激让学生更努力

良好的竞争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逐渐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就经常开展具有竞争因素的小游戏,如算数比赛等,这样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温习,通过游戏竞答对学生的求知欲与注意力的增强是很有帮助的。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多多鼓励我们的学生,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竞争中因为一时不利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高效地进行。

二、以生活为舞台,让学生脚踏实地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数学的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教学的实际运用性。我们应该尽可能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就会让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更具体化,从而使数学学习从抽象的符号中抽离出来,使我们数学教育的实际价值凸显出来。

三、合理评价体系,展示学生风采

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最后都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总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应该注意: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上所体现的成绩,应该更关注到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更完整,对于学生的培育才会更全面。例如,在书面成绩体现的基础上,应该加上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等的表现的评价等。

四、结语

针对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应该结合课程实际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正确合理的办法制定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怀着兴趣,饱含着动力,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用于实际。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标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课程教学活动的策略的制定对于学生而言也才真正行之有效。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5)

能否发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关系着小学生是否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育还得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多给小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作为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术的沟通和探究,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才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导演。所以,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好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式,把数学活学活用。当然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对小学生多关心,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之上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要以身作则,展现好榜样的魅力,俗话说,身教大于言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浅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我们知道,教学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表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学"代表学生对于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知识的融化理解,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1]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也是由这两个方向组成,经过笔者的走访调查,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1.1小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第一对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状况,表现为小学生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有学生心中有疑问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小学生极度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数学问题创新度不高,有很多学生做题只是读了题目就去看参考答案,根本不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数学是一门发散性学科,学习的知识越多,那么解题的办法就越多,但是学生都已被思维限制,习惯直接用老师灌输的知识,不去进行发散思考。[2]

1.2小学课堂教师的教学现状

课堂就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只有这两个当事人主体,目前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老师教学目标定位比较笼统,"大锅式"教学,对每个学生讲一样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无法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同时,得不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角色分配不合理,教师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所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之上,老师仍然主导课堂的进行,学生得不到自由发挥的机会,创造能力就无从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提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有所帮助。

2.1提高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开拓其创新新思维

关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还是心智很不成熟的,玩心很大,对社会的感悟还处于低层状态,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要适时的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点,[3]比如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把问题情景多放在小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并感兴趣的事物上,像小孩子爱玩的玩具、爱吃的小吃、爱看的动画片等,要充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是相通的,那么就会首先攻下小学生的心理防线,让孩子从内心喜欢数学,兴趣是学习之母,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2.2教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第一步是否走好关系着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多数学家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数学兴趣,这其中又有很多得益于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多观察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好组,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就要掌握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即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注意因材施教。[4]

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创新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艳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6)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普及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和锻炼,对于数学知识死记硬背,在做题时不会灵活变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因此,只有采取科学趣味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而,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趣”策略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开展问题解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要求。教师可以对数学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并将问题巧妙融入课堂互动环节中,鼓励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甚至可以通过大胆猜想来创新解题方法,使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大大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设计,过难过易都不适合,如果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但如果问题太过于简单,学生很快便能够解答出来,也不易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做到循序渐进。例如,以讲解“图形周长计算公式”为例,大家都知道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周长=边长×4(C=4a);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周长=(长+宽)×2,当学生初次接触这两个公式的时候,可能无法理解此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此,为了让学生对正方形以及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把握,就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之后,教师要予以学生适当的协助和指导。而在已经掌握了这些公式原理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通过举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具体应用于解题过程,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二、合理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知识时,可以利用生活案例进行举例,并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不再陌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测量”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测量及其单位这方面的内容,可能缺乏较清晰的认识,导致学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准备尺子以及一些可测量的生活物品,并带入课堂,然后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测量知识,包括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测量,并要求将不同被测量物品的长度记录下来,要求学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的奥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教学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构思起来有点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抽象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几何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给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对其进行真实再现,让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圆等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总之,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结合生活实际,调整教学方式,开展创新型教学,以便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7)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义务教育的启蒙时期,而对于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和思想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而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应用型科目,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数学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三?三”策略正是一种将引导课堂教学和课余作业教学进行完善的有效手段。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课堂引导教学“三步走”策略

1.完善课前准备,保证引导顺利开展。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的课前准备可以通过两方面入手:其一、教材方面研究,教师的思路是带动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还没有较强的自主思维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教师需要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并归纳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注意知识点的内容和扩展,保证难度适宜,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其二、设计教学教案,教学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也是教学方向的体现,而教师在教案设计时不能单纯沿用传统教案的任务模式或者是问题模式,有时候可以带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各种三角形制作成题目,让学生通过“猜三角形的角”的趣味活动,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2.课堂拓展活动,保证教学引导效果。课堂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主要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真正实现教学关系的主要场所,而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再加上一些教学不注意教学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抵制的心理。所以教师开展教学引导前,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普遍特点,通过课堂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题解题”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两名学生,一人列出一个加法等式“1+3=4”,并将X加入到等式任何一个数字后面,即像“1+3=4x”,另外一人根据等式进行解答,通过答题的速度准确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3.因材施教方法,保证引导的方向。为了保证教学引导的方向不会偏离,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和了解,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教学方向正确且科学,例如:一些学生对计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转化为计算教学,让学生通过计算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二、课余训练的“三个阶段”

1.课余作业优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余作业是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进行巩固和思考的过程,所以传统量化的作业布置方式是不可取的,而教师在课余作业方面的优化主要是减少作业的量,提升题目的内涵。目前很多小学课余作业都是一些重复且常见的问题,根本不能体现出作业的价值,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这些问题和现在所学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相结合,即“已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其中―个角为直角,其他两个角度数相等,用含有未知数X的方程进行求解”。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8)

教学活动的形式很多,但是都没有落到实处。比如: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合作讨论不深入,在实践活动中不能透过数学现象认识数学的本质等。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课堂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 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2.学习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兴趣

有极少数教师目前的教学方式还很单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学生跟着练习,也有部分老师认为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讲授性的方式转变为探索性的方式,其实不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单一被动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态,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索、实践、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总之,学习方式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上来。

3.教学中随意偏离目标

教学目标是可以生成的,但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偏离太远,忘记了本节课的原定目标,完不成目标,当然达不到有效教学目的。

4.浅层次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思考和容量,数学知识的容量,数学能力的要求,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

知道了无效教学的原因,如何让教学变为有效教学呢?一般地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可以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1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4.2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上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有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确, 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当然比无意学习效果要好。明确学习目标,有时不仅让学生知道这节课上什么,还要知道这一阶段学什么,有关这些,新教材在每章开始前都有引言,它们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好它。把教学目标通过导言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计划。

4.3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劳、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达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4.4 学习的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况且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生困难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课堂中学生没有任何困难,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没有益处的,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现困难后,教师怎么处理,怎么引导,这里也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时候。

4.5 提高有效学习的时间;什么是有效学习时间?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投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非有效的学习时间是存在的。比如说:学生已经懂了,教师还要照章讲一遍,有的问题太难,学生听不懂,它也是非有效学习时间。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严格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三不讲是: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4.6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以下情形;老师只和个别学生对话。老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对了,老师就认为全班同学都懂了,其实不是,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可能这个学生的速度比较快,而下面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做好,老师就认为学生都会了。以上都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运用时要适当改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让全班同学先思考一段时间。提问的时候先让中下等生先回答,不会后再提优生,板演也是这样,这样就不会让优等生掩盖了中下等生不会的情况,教师也好对教学作些补充,而不是按部就班。

4.7 教学过程要合理,富于思考;数学离不开思考,更离不开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中要避免表面化,浅层次的现象。一般地,思考的层次有三个方面:①练习性的,也是一种操作;②理解性的学习;③探索性的学习。教材中经常安排一些富于思考,探索性的问题。教师要好好利用,把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思考,再总结,而不可轻轻带过,或干脆置之不理。教师也可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持之以恒,我们的学生就是富于思考的学生。

4.8 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9)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让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感觉无法入手教学,不能较好的适应,如何向课堂要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在充分分析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将可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而现在不少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读、写、算等低级技能,穿新鞋走老路,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下降。下面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习方法贯穿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改进学习策略,促使学生掌握高效率的学习策略,结合笔者的教学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情境创设中: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设计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联系,又要包括新因素的问题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观察世界的联系。而有不少老师考虑到:较花费时间、难以选择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学习材料、等因素删去了这个环节,新知的创设情境形同虚设,不可避免的走入了填鸭式的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没有新意,学生感觉数学知识古板、枯燥,对数学缺乏自信,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寻找知识的链接点,吃透教材的深浅度,创造出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

例如:我在教认识一元二次方程时,采用手工制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的方法,引入新知;在教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时采用探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入;在教认识三角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动手撕下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并进行拼凑;在教认识正多边形镶嵌时,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利用相同的正三角形、相同的正四边形、相同的正五边形进行实验操作,发现正五边形的一组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镶嵌的任务;在学习概率的意义时,让全班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掷硬币实验,频率统计分别从100次、200次、500次寻求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再结合课本上的历史实验数据进行教学;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当然,在不少的教学参考书中也给出了许多好的情境设计、好范例,教师要敢于运用、敢于变化、敢于创新。

二、在建构新知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探索,逐步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的配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设计新颖别致、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顺应学生的思维变化,抓住对问题的剖析与引导过程,不要越俎代庖,即使遇到了学生不易了解的难点,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如何循循善诱。

例如我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时,只引导出去分母的方法和依据及注意事项,剩下的解方程过程学生已经学习过,就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进行小组内互帮互学,让学生完善自我的知识联系:在学习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起数轴模型,利用形象法加强对知识的归纳。而在学习球赛积分表问题时,课本设计的坡度很巧妙,安排了22场比赛一场未胜得22分的“沈阳雄师”队,学生很快明白负一场积一分,追随着问题的深入,很快计算出胜一场积2分,轻而易举的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可是当老师把表中的“沈阳雄师”去掉时,同样的问题,却让学生举步维艰,此时要让学生学会反思,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已知条件中的负一场积一分胜一场积2分,不再能够一眼看明白,怎么办?能不能在剩下的条件中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呢?学生逐步从任两队胜负场次不同,积分也不同中,找到解决办法,构建方程,将问题化于无形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只要转变教学理念,把知识探究过程的乐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新知中去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拨正自己的前进航向。

三、在促进知识的迁移中:加强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新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分的运用,极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学生是数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富有挑战性、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变式练习就是教师能力的一种展示,从新知结构出发,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有联系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初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要点。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篇(10)

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的场所,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渠道。每位教师都一直想要找到一种方法,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得到充分地利用,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为此,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便提上了议程。

一、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相对于课堂来说,有效性则是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且课程完毕后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上的变化不言而喻。其中,小学数学教学又是一大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将展开讨论。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此观点很清晰地强调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创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并且能够获得想要知识的教学情境是多么的重要。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有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关键。适当进行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用,小学数学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多彩的画面、形象的例证使学生愿意且更容易接受老师所要讲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过多地引用现代教学技术也比较容易产生不良效果。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什么时间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好。

总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下一篇: 钳工工艺教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