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16 16:18:28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工与电子技术》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简单电路与复杂电路过渡的重要知识。是《常用低压电器与控制电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在正转控制电路的基础上来讲解的,共学习三种正反转电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对学习后面的行程控制和限位控制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各有各的特点,学习起来既难理解,又难区分,但是任何复杂的电路都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有它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感到难点不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对学习后面的行程控制和限位控制至关重要。处理这节教材时对比三种电路的优缺点是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利用前一种电路的缺点正是后一种电路努力改进的方向来作为一根主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三种控制电路的渐进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原理、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电路的能力。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2.难点: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因为在自动控制电路中此电路是重要的控制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请同学复习正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用多媒体显示电路及每一步的动作过程,以利于全体学生集体复习。)

创设情景:屏幕上显示工厂中各种机床都需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由此引出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1)通过正转控制线路引出反转电路

教师分析并提醒学生注意:KM1和KM2线圈不能同时通电,易引起主回路电源短路。一旦误操作,危险性就相当大,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电路。生产实际中没有这样的正反转电路。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改进这个电路以符合实际需要。

(2)通过教师分析引出新电路

接触器有常闭触点,可以将接触器KM1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2的线圈回路中。同理也可以将接触器KM2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1的线圈回路中。(由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易引起电源短路引出本节学习的第一个电路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3)讲解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教师讲述互锁定义,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此处速度稍慢,并提醒学生注意电路图上每一步的动作)

①教师主讲,正转启、停的工作原理。②启发学生利用正转分析反转,并给学生1分钟时间讨论。③师生共同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总结电路优缺点并填到表格。

2.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①分析工作原理:这个电路是把上个电路中的KM2和KM1常闭触点换成SB1、和SB2复合按钮的常闭触点,所以这个电路关键是要演示按钮的动作过程。②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学生总结线路优缺点。③通过双边活动引出下一个电路。

3.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1)师生共同分析工作原理

①教师首先讲述双重互锁的工作过程,并演示其动作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转电路工作原理(强调此处速度稍慢,注意电路图中每一步的动作)。②引导学生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让学生展开讨论。③让学生复述反转工作原理,教师辅之以板书。

(2)学生总体概括归纳总结本线路特点

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是正反转电路中最复杂的一个电路,也是最完美的一个电路,它是在分析前两种电路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出的,此时本节新授内容达到了高潮。

(三)总结提炼

由电动机正转控制引出正反转控制线路,依次讲解了三种控制电路及三种电路的优缺点对比表。通过呈现本节所讲授的三种电路的知识框架,把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的全局的概念,又突出了重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册相应的内容。

2.预习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TM1-4

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路与电子学这个知识领域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电类本科有关专业(电力、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的学生开设,是电类各专业的第一门电子基础课。

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的仿真分析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1]。

该课程共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直流电阻电路分析、直流动态电路分析和正弦交流稳态电路的分析。其中直流动态电路的分析,特别是“RLC二阶电路”部分,是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懂的部分。这里以“RLC二阶电路”为教学实践对象,通过对该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与方法探讨,使学生掌握二阶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难重点和学情分析

在对“二阶电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探讨之前,首先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立足教学任务和目标,结合具体学情进行分析[2]。

电路分析的基本思想如流程图1所示,将实际器件用理想元件来模拟,搭建电路模型,采用电路分析的两大基本约束: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的伏安关系,建立电路模型所对应的数学模型(数学方程),求解方程并分析电路响应的物理原理。对于一个给定的RLC二阶电路,如何建立它所对应的数学模型(二阶微分方程),需要用到在第一部分电阻电路中所学过的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重点;建立方程之后接下来要求解方程,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在高等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电路究竟有几种响应形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几种响应形式所对应的物理内涵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学生对于这部分的认识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需要对比分析,也要适当结合实例,是本节容的难点。

了解了难重点和基本学情,接下来将具体研究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展开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二阶电路的建立及应用。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和总结,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整和实践,力求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具有经典理论的专业基础课中,使电路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和电路仿真、工程实践融合起来。如在“二阶电路”教学中,通过调整、更新教学设计;借助电路仿真软件;综合利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承上启下 自然导课

如何恰如其分的引入本节内容,是驾驭课堂的第一步。设计导课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在学习“RLC二阶电路”之前,学生已经对一阶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响应形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对一阶电路的回顾和总结,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RLC二阶电路,以及RLC二阶电路具有怎样的电路结构和特点。

2. 层层递进 论证严密

在导课环节,学生认识到:二阶电路是指由两个的独立动态元件构成的电路。那么首先从最简单的二阶电路(这里以只含有一个电容和一个电感的LC电路为例)入手,通过分析电路中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物理过程,使学生认识LC电路中的振荡现象,这是一个定性分析的过程。而LC电路中的振荡实际上是一种正弦振荡,要证明这一点,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定量计算来实现。接下来引导学生使用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电路列微分方程并求解方程,使学生深刻认识LC电路中的正弦振荡现象。

3. 分析讨论 仿真对比

认识了最简单的LC电路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电路的损耗用电阻R来表示,串联在电路中,就构成了典型的RLC二阶串联电路,这样的电路又有怎样的特点和响应形式呢?接下来运用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列写RLC串联电路对应的二阶微分方程,由高等数学中的知识――齐次方程的解是由特征方程的根决定的,对应在电路中即:电路的响应形式是由电路结构和R、L、C元件的参数决定的,那么接下来将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各参数的不同,分析二阶电路的不同响应形式。

二阶电路的响应分为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和无阻尼四种状态。纯粹的数学计算是枯燥和抽象的,为了使学生对这四种响应形式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采用较常用的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通过对参数进行设置,观察对比不同情况下的响应仿真波形,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3]。

4. 加强应用 学科融合

前面的分析和讲授都只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证层面,那么二阶电路又有哪些工程应用呢?接下来进入理论联系实际环节,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以“电火花加工”和“汽车点火系统”为例,结合电路原理图,分析二阶电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4]。结合工程实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领域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为了使学生对二阶系统有一个更形象的认识,接下来通过类比,分析皮球自由落体时,分别落在地面、沙滩及理想环境下的运动状态,来对比二阶电路的四种工作状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阶系统除了在电类方面的应用外,在物理、机械等更多学科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鼓励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拓展思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总结

《电路分析基础》作为电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仿真和实践有机融合的课程,仿真不仅可以用硌橹だ砺郏还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将仿真软件引入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克服了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不足等的限制,将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5]。

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导引式教学设计融合多方法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整个《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中来,以及电类各相关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中,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M].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常青美,孙亮.电类核心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p60-61.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3)

作者简介:陈丽茹(1962-),女,辽宁开原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3-02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行业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政策鼓舞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几项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

“电子技术”分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在教学中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根本、以工作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运用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通过课程分析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掌握课程技术原理及应用方面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典型电子电路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多模块应用为切入点,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应用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模拟电子技术是研究对仿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

理论知识:基本半导体知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技能训练: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放大电路性能分析、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基本应用。

1.模块1:半导体器件

(1)知识重点: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外部特性;晶体三极管外部特性。(2)知识难点:半导体PN结。(3)教学方式:从半导体PN结入手,简单介绍半导体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半导体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二极管与三极管的简易测试。

2.模块2:放大电路

(1)知识重点: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放大电路的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极间耦合;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性能的影响。(2)知识难点:放大电路的分析;放大电路的负反馈。(3)教学方式:从基本放大电路入手,介绍放大电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多级放大、电路反馈;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放大器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动态参数测试。

3.模块3:集成运算放大器

(1)知识重点:集成运放的结构和特点;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2)知识难点: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3)教学方式:从理论集成运放条件入手,掌握各基本运算电路和电压比较器的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集成运放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4.模块4:直流稳压电源

(1)知识重点:整流与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源。(2)知识难点:开关电源。(3)教学方式:从二极管整流特性、电容器充放电入手,讲解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源重点讲授集成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

理论知识:集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技能训练:组合逻辑电路应用、时序逻辑电路应用、逻辑电路限定符号识图。

1.模块1:数字电路基础

(1)知识重点:数字脉冲信号;二进制与8421BCD码;基本函数与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2)知识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3)教学方式:从二进制与逻辑函数基本规则入手,学习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化简与变换。(4)技能要求: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

2.模块2:组合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基本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2)知识难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组合逻辑电路。(3)教学方式:从基本原理与逻辑符号读解入手,重点介绍电路的逻辑功能与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基本逻辑符号读图;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3.模块3:触发器

(1)知识重点: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2)知识难点:触发器之间的转换关系。(3)教学方式:借助限定符号意义读解,帮助理解各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与控制方式;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

4.模块4:时序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限定符号及其意义;寄存器;集成计数器应用。(2)知识难点:集成计数器应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3)教学方式:从触发器入手,由D触发器构成寄存器;由T和T触发器分别构成同步和异步二进制计数器。借助限定符号的意义来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集成电路的应用。

5.模块5: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

(1)知识重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与单稳态电路;施密特触发器;石英晶体振荡器。(2)知识难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3)教学方式:以555定时器为重点,介绍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和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石英晶体振荡器从阻抗频率特性入手。(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电路的应用入手。

三、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教学导航

电子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在电子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电子产品都是由设计焊接组装调试形成的,焊接是保证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最基本环节,调试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的最关键环节。

理论知识:常用电子仪表、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知识。

技能训练: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常用电路元件与数字集成电路测量、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1.模块1:常用电子仪器知识重点

(1)知识重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毫伏表;信号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2)知识难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4)技能要求: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半导体特性测量。

2.模块2: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量

(1)知识重点:电子无源元器件;电子有源元器件;表面安装元器件。(2)知识难点:表面安装元器件。(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4)技能要求: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

3.模块3: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

(1)知识重点:装配、焊接工艺;电路测试与测量。(2)知识难点:电路测试。(3)教学方式:介绍电路装配工艺,分析电路测试与测量基本方法,结合实训进行教学。(4)技能要求:电路装配、测试与测量。

四、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导航

电路仿真技术是近十年来在电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强大功能,在电路模型上进行电路的性能分析和模拟实验,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然后再付诸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周期和试制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电子生产厂家的一致欢迎。现在,电子仿真技术已成为电子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因此为了确保电路设计的成功,消除代价昂贵并且存在潜在危险的设计缺陷,就必须在设计流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周密地计划与评价。电路仿真给出了一个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能够在进入更为昂贵费时的原型开发阶段之前,找出问题所在。

理论知识:EWB与Multisim平台基本知识,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模拟电路电子仿真和数字电路电子仿真。

模块:电子电路仿真。

(1)知识重点:Multisim平台的使用;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2)知识难点:Multisim软件的使用。(3)教学方式:从电子实验实例入手,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在学会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知识,完成电子实验的仿真。(4)技能要求:用Multisim进行电子仿真的方法。

五、综合实训项目――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与制作

1.知识要求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思路;掌握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2.技能要求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综合制作调试;能有条理地撰写设计说明书;能对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展示。

3.教学任务

通过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制作及测试,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会元器件的特性测试和电路组装、测试,熟悉电子产品组装的工艺要求及生产过程。

4.教学活动设计

(1)通过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对有源多媒体音箱进行设计,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2)在校内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根据所设计电路选择元器件,进行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测试。规划电路板,进行元器件的布局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完成各部分电路的焊接、组装,对已经组装的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测试及调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3)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及产品说明书。

5.相关知识

(1)理论知识。元器件的识别、测试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布局;焊接工艺、电路调试方法;产品说明书的撰写。

(2)实践知识。元器件的选择、测试;印制电路板的规划和制作;元器件的焊接、组装;电路的调试及参数测试;实践测试报告的编写。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应将该课程实训的内容和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4)

引 言

目前,我国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这是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国际惯例接轨,提高我们执政能力、解决复杂矛盾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实现“政企分开”、建立“大社会、小政府”的高效管理模式,我们如何做好政府工作的职能转换,实现对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体问题。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力建设管理形式较多,但总的来说是临时性与分散性相结合,以自营为基本特征。实质发展是生产方式在建设方面的反映,在现有管理中弊端也显而易见,传统管理方式核心工程项目是:投资、建设、使用、为一体,由此可见避免弊端出现,影响管理的难点。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外行管理,不懂专业,损失严重②自建自管,缺乏监督,程序混乱③官商一体,制度虚设,滋生腐败④机构众多,人员临时,资源浪费影响了市场秩序。政府部门与电力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解决。传统电力建设管理中,由于政府不能重视建设管理,电力建设管理地位不明确,易造成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电力建设管理方式落后、对管理的机制不健全,不利于政府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电力建设管理规模扩大,管理资料也越来越多填写效率十分缓慢,不能满足现代电力建设管理的需要。操作内容还是人工进行填表,不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内容,工作人员的工作是非常多,而且在电脑上输入时,容易填写出错。在电力建设管理工程竣工时,工作人员发现,技术数据与试验结果填写错误,对工程竣工投产产生了影响。

二、电力市场环境下输电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项目管理方面,由于计划执行力度不够,在落实项目时得到政府的支持为基本依据,盲目建设会带来影响甚至存在法律风险,在工程建设中会存在不可预见的事件。此时,由于在建进度信息和实际完成相比较存在差异,是因为在信息化运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工作模式的传统化,对信息化没有合理利用。对建设管理标准不实行统一化,建设项目现场比较混乱,人员设置不够规范与资源配置不符,管理松懈执行能力差。

(二)安全管理方面,我国电力建设管理工程存在问题,安全监管执行难度较为重要。主要是因为工程建设存在安全文明施工宣传管理得不到提高,执行过于松懈,安全投入不及时等问题,对项目管理制度与要求不严格。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时风险较大,导致安全责任不能及时落实完成,对待问题没有及时处理,电力建设现场施工人员较多、交叉作业、环境复杂、机械设备较多、没有加强安全管理。

(三)质量管理方面,由于项目设计单位不重视设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强制性力度不够完善。人员监理工作不重视,导致现场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缺岗、窜岗、上交资料不真实与监理要求不符问题出现。

(四)对造价方面管理,对工程的了解深度不够明确,原因是在研究批放资金较少,或时间间隔较长,对确定的路径无法应用,导致在初级阶段路径发生变化,对批复进程滞后。项目管理片面,原因在于占地赔偿、砍伐、电网土建、道路等相关工程管理片面。

(五)技术运用管理,由于对不同项目设计,产生的效果不同,要求设计人员提高技术保持均衡。要求技术创新以及能力提高,对新设备与新材料研究应用有所提高,由于个别技术人员自身素质不高,水平存在差异,理解不够深刻。标准化技术建设欠缺,普及新技术比较缓慢。

三、电力市场环境下输电管理难点与对策

首先,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有力的政策支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电力建设部门的管理关键。加快电力建设工作,需要完善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有效机制调节,使其建立电力建设管理责任,政府部门成立项目责任考核相关制度,将电力建设任务落实,对考核合格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组织建设电力活动,加快对电力建设管理的有效工作完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长效工作制度,优化电力建设管理的环境,推进电力建设管理进度。运用发挥政府为主导作用,加强完善电力建设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加强对业务培训,完善管理建设。举办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电力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技能管理。近几年来,在日益复杂的工程建设时期,对原有的工程建设管理,下放到地方部门具体实行。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管理,出现了许多在实践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力建设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不断开展专业培训内容,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再次,加强电力建设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电力建设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确立目标,使其工作顺利展开,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梳理电力工程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使管理清晰化,明确应用到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中,加快业务服务流程,完善工作标准,规范程序加快电力建设管理的制度。加大宣传,营造和谐社会。电力建设管理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会预见少数群众的干预,个别群众对待问题上,索要补偿,导致工程建设拖延不能如期完成。存在的原因由于土地资源缺失,对建设电力不了解。因此,要加强实行土地管理机制,大力宣传,加强对电力建设管理的重要认识,普及电力知识,消除影响。创造电力建设管理是人人关心的社会良好环境。

结 论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国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输电管理难点,通过对资料的翻阅,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对电力建设提出一些问题与管理政策,具体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加强对项目的管理重点,以及内外部的管理制度。电力建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对电力工程的改革进行分析,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总之,电力市场环境下输电管理的研究的难点是工程管理中的系统问题,需要全面控制。需要通过建设管理解决存在的难点进行改善,促进管理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效果。管理中应发挥功能改革与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研究[D].哈尔滨建筑大学,2010.

[2]夏琦.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的思考[J].市场经济研究,2003(6).

[3]郭衍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组织及监管模式的改革[J].建筑,2003(12).

[4]王华.对工程量清单和无标底招标的一点思考[J].建筑经济,2003(10).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5)

作者简介:刘迪(1983-),男,山东莱西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讲师;李岩(1967-),女,山东烟台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控制工程系,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9-02

“电路”课程是与电相关专业学生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十分重要。不论是电子科技、电气工程,还是电工测量、供配电系统,凡是与电相关的领域,都要学习电路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拖动和电力电子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1]“电路”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前预习和大量的习题作业,并配以相对应的电路实验,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达到“电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电路”课程理论严密、系统,具有较深的工程应用背景。“电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2]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对“电路”课程教学的一些意见和体会。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和发现问题,热爱学习。由于“电路”课程理论体系抽象、难度较大,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丧失了自信心。因此,“电路”课程的第一堂课很重要。第一堂课为绪论课,通过对绪论课的讲授使学生产生学习“电路”课程的兴趣。[3]在绪论课中,应对“电路”课程做整体介绍,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理论结构、学习方法、前沿知识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电路”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内心明白学习“电路”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要强调“电路”课程与先修课程的关系,数学是学习“电路”课程的工具,物理是基础,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畏难情绪,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要重视“电路”课程与生活实际的结合,阐述电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路”课程的兴趣。[3]从家用电器入手,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变的生动有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认真准备教学内容

“电路”课程具有章节多、重点和难点多的特点,若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离不开教师课前的认真准备。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对全书各个章节统一把握,做到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电路”课程中的电压、电流、电阻这些物理量在高中就已经讲解过,在大学的课程中,又对它们做了更深刻的讲解。除此之外,该课程重点讲述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与计算,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组织得合理,条理清晰,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投入,听得很轻松,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因此,教师高效地利用上课时间是把“电路”课程教好的关键所在。对一些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概念,应事先强调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不要等出错后再强调。例如在电压源的定义中,应补充画出零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向学生强调零电压源相当于短路。经过这样的铺垫,等到后面学习叠加定理时,对于电路中电压源不作用相当于短路的概念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在“电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做个有心人,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电路理论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增加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相量法的时候,可以把日光灯的接线和计算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电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很重要。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实践,也是在培养独立探索、立体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培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电路”课程不仅仅是会计算具体的题目。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完电路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释实际现象。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效果,“电路”课程的教学就算是失败的,也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电路虽然是专业理论课,但是它完全来源于日常生产生活的电现象,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否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毕业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教师只有将电路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加深他们对电路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将来学习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电工电子实验室,以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想法,就可以去建模、设计、实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电路”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因此,教师在讲授“电路”课程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5]例如,在讲戴维南定理的时候,是利用等效概念来计算和分析电路。所谓等效,是指含源二端网络被等效电路替代后,对端口的外电路无影响,即外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仍保持替代前的数据不变。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通过到实验室做戴维南定理实验,学生自己搭建电路,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要判断实验所得的数据是否与理论相符,要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6]学生还可以借助Multisim软件来分析电路,Multisim软件是一个电路仿真软件,它只需要学生在电脑上安装一个Multisim软件应用程序,就可以在虚拟仪器上做实验。Multisim虚拟了电子与电工元器件、仪器与仪表,通过程序将它们结合为一体,具有电路分析功能,可以完成各种类型的电路设计与实验;可以很方便地搭建电路并对电路参数进行数据分析。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要因材施教,做学生的知心人

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真诚对待学生,多和学生交往谈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就容易产生隔阂。教师应该要做到因材施教,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要多和他们谈心,多交流,要及时帮助他们,以免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教师要做到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课程的掌握情况,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5]笔者给大二班级上“电路”课程时曾经发现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亲人去世耽误了四章内容没有学习,于是及时找他来谈心,摆事实讲道理,并利用业余时间给他补课。这位同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在“电路”结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潜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要将多媒体资源应用于电路教学中

当今,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第一点,多媒体教学方式所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这样就减少了教师在黑板上抄写板书的时间。[6]目前,大学中的很多课程都压缩了学时,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便于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点,利用多媒体讲课,内容清晰明了。在“电路”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电路图,如果教师全部在黑板上画出,既占用时间又不清晰。[7]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可以将图片投影到屏幕上,这样一来既方便又清楚。第三点,讲课方式多样化。幻灯片中可以加入Flas、视频、声音、彩色图片等传媒手段。例如,在讲三相正弦电路时,可以将三相电的产生、传输过程用Flas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直观又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印象深刻。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不要太多,突出重点、难点,讲课的速度不要太快,要把握好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束语

“电路”课程作为电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值得广大“电路”课程教师去研究它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0-86.

[2]张小娟.“电路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3):

35-37.

[3]邓碧玲.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探索[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62-63.

[4]景展,章心因.对“电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96-197.

[5]姬靖.工科信息测控类专业“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70-71.

[6]曲健.电路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8,25(3):37-38.

[7]侯芳.《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和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0,(4):131-132.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6)

实际的变电检修工作复杂,涉及因素广泛,检修工作的质量、效率等和检修人员的经验、知识储备、管理规范等密切相关。因此,实际检修中,应当充分把握变电检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检修的效率和质量。

1 现代变电检修发展概述

在传统的变电检修模式下,检修过程中产生了检修针对性弱、各检修单位之间开展共性问题的经验交流不足、变电检修费用偏高、现场检修人员专业技能偏低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民众对变电检修的重视不够、国家相关支持力度不足等现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和社会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变电检修逐步由计划性检修向状态检修发展。

2 变电检修工作分析

2.1 变电检修工作的管理分析

变电检修工作的管理是确保检修质量、规范检修流程、提升检修效率的关键。在具体的管理中,应当把握:(1)强化检修负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要在对检修内容和使用的技术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科学的设定检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符合实际工况的检修策略;(2)实现检修人员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的透明公正,切实提高班组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3)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及检修技能培训工作;(4)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施工中应当确保检修仪器、人员、工具和资料等的及时可靠供应。

2.2 变电检修工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变电检修工作中,存在变电检修前期准备不周密、危险点分析不科学、变电检修的策略及流程编制不合理、检修记录不完善等需要注意的问题。(1)变电检修的主要对象是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因此,若检修前对电力设备的故障原因判断模糊或诊断不准确,可能导致设备被拆卸维修后的二次损害的发生,因此,变电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技术水平、检修设备和计划)对系统的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2)在变电检修过程中,主要围绕危险点进行,因此,危险点的分析至关重要。当前各检修单位对危险点的判定存在重视度不够、检测装置老化、判定流程不合理等现象,影响了危险点判定的准确性;(3)关于检修的策略及流程。变电检修的策略及流程的制定直接决定了检修工作的好坏,是检修工作进行的依据,然而,实际中存在检修方法不科学、流程不严密等现象,导致检修计划的操作性差;(4)对检修结果、运行数据等的记录工作不到位,以至不能对设备未来的状况分析和检修提供支持。实际中,由于相关人员认识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检修记录残缺,这不仅不利于后期检修,更构成了潜在的隐患。

3 变电检修工作的难点分析

3.1 变电检修实施中可变因素的控制

实际的变电检修过程中,涉及到的可变因素很多。故应依据实际的情况对检修规划有目的的进行统一管理。对此,应当做到:(1)强化检修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提升其职业素养。在现场检修过程中,人为的违规操作也是危险点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检修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其应对事故的能力。同时应当对检修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杜绝违章、违规现象。

此外,应当对检修人员普及施工注意事项,设置安全标识等;(2)做好设备的动态监控与分析工作。这就要求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检修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设备各方面的性能,及时发现设备检修的薄弱细节,有目的的整改检修方案。

鉴于实际检修现场的复杂性,应当把现场的具体工况归入监控的范围,及时发现并消除故障。

3.2 变电检修的流程优化分析

鉴于传统的检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重质量、计划、效果,轻系统及时间管理、流程控制的情况,导致整体检修效率偏低。为此,优化检修的具体流程至关重要,这不仅利于提升检修效率、节省检修成本,更利于电网可靠性的提高。实际中,应当做到:(1)积极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实际中,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项目控制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通过网络图表示进度规划、安全防护等各项流程的关系,由此对各环节的时间量进行计算,得到关键性路线,在管理人员对检修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后,对检修的规划、进度、资源及成本进行优化。同时,在具体检修过程中,应做好信息反馈工作;(2)积极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就是对检修工作的流程进行改进。通过对检修流程的研究分析,消除和所需输出效果无关的工序,从而简化了检修流程,降低了检修成本。作为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技术的基础,基于现代计算机、数据库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局域网络,为数据的交互共享提供了可能。

3.3 变电检修工作的效率提升问题

变电检修工作的效率与系统故障的及时排除、企业效益密切相关。在实际检修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对此,首先应当强化现场检修人员的责任意识、专业技能,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积极推广施工过程的成本节约办法;其次,应当把握好检修工作的重点,确保关键环节的检修质量;最后,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检修管理技术,提高检修管理的准确性、技术水平;(2)改进变电检修方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变电检修是电力行业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通过改进变电检修方法,能够进一步节省检修成本,避免强迫限电带来的经济损失,切实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时限。例如,采用状态检修方式,该方式通过对设备状态的可靠检测,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制定具体的检修方案。该方式不仅能节约检修成本,更能达到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实际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并结合传统的检修方式,灵活的对检修进行安排;(3)加强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检修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及有序性,不断的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检修技术管理。

3.4 变电检修工作的违规操作分析

变电检修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的违规施工也是诱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际中,应当:(1)积极推广现代安全监管方法。这就要求检修班组具备超前的预防及控制管理理念,从思想、管理上完成由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的转变;(2)避免企业发展中的管理盲点;(3)强化违规现象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制定高效的考核机制,加大相关安全操作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检修安全教育的目的性,突出重点,进行意外及相关危险的应对措施培训。变电检修违规操作常见内容如下表所示。

4 总结

在实际的变电检修方式及具体技术选取时,应当依据实际的条件,综合考虑成本、效果、可靠性等因素,确保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检修效果的提高大于投入。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02

一、引言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将先修的课程,如“电路”、“电机学”、“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编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案例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课程涉及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可为学生学习后续电力系统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将来从事电力系统相关研究或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理论计算多、工程性强、内容抽象难懂,电力系统背景强的院校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来讲授,时间一般在80个学时以上,并同步开设实验环节和工程实践环节。

结合前人的经验及笔者自身用心的摸索,笔者提出“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的课程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受到学生和学校督导组的肯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学校效果也良好。现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其他开设有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兄弟院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所提出的教学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是,涉及面广、理论计算多、工程性强、内容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思路涣散,抓不住重点,听不懂,最终失去学习兴趣等。针对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特点,笔者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教学法。

(一)一明确

“一明确”是指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明确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即,采用“总分总”的授课思路,让学生清楚课堂每一时段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讲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些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在电力工程实际中有什么用途等,从而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清楚的把握,置身其中,融入其中,从宏观和微观上掌握全部课程内容。例如,“电力系统分析”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两大部分,主要讲述了电力系统的三大常规计算,即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性计算,而课程中诸如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等都是为这三大计算做的铺垫,这些计算的结果又是为电力系统的各项工作。对教师而言,把握了这个教学目标,也就掌握了教学方向,对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做到心中有数,传授知识时效率更高。对学生而言,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引课程学习,学生也就清楚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及其用途,同时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笔者认为,在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第一堂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本课程在电气工程专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用途,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个大致了解,对重点、难点知识在哪里,有较为清晰的知识的方向感。在讲每一常规计算时,也要首先明确每一子主线,如在讲潮流计算时,这一子主线是:各电力系统元件的参数计算和等值电路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节点间的电压降落和串并联支路的功率损耗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潮流计算(采用直角坐标或极坐标;迭代求解:牛顿拉佛逊法和PQ分解法)电压调整频率调整经济运行。潮流计算是主线,潮流计算前面的内容是基础知识,潮流计算后面的内容是进行潮流计算的目的。明白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整个章节内容就能连成一条线进行理解和分析,潮流计算贯穿于整个内容,学起来也就相对容易些。其它两个常规计算(分支线)也可按如此方法讲解。

(二)二联系

“二联系”是指在授课方法上,一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要前后知识联系。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主干内容是三大常规计算,多数教材的主干内容围绕着此三大计算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分析,理论性较强,很少联系实际应用。对于少课时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来说,第一,绝对不能按照传统“电力系统分析”教材照本宣科,应着重推导思路的讲解,揭示其中的难点、重点和注意点,应更加格外的着重联系实际应用,向学生讲解清楚,所讲理论计算在实践中有什么用途,什么场合会用到,如何运用。第二,可结合实际电力系统,进行实例教育,而不是仅仅浮于书本上文字。比如,可以以某个地区的电网为例进行讲解,如何建立该实际电网的等值电路和数学模型,如何进行潮流计算和分析,如何将计算结果运用于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控制中去,并且给学生提供计算机例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力系统的计算和分析。这样,将一个实际的地区电网作为教学例子,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去,从稳态分析到暂态分析,再到稳定性分析,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内容,真正掌握电力系统的计算分析方法,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避免出现课堂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常见弊病。

二是要前后知识联系,包括本课程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本课程知识与先修课程“电路”、“电机学”、“电磁场”等知识的联系。例如,“电路”中,学生熟悉的是直流电路和简单的单相、三相交流电路的计算,已知量和待求量是电压、电流,多采用解析法进行精确求解。在“电力系统分析”中,涉及的是复杂电力系统三相交流电路,属于工程计算,工程计算的一个特点是近似计算,应向学生阐明这一点,避免有的学生钻入牛角尖。在“电力系统分析”中,已知量和待求量不再是电压和电流,而是功率和电压矢量,方程的物理本质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节点电流守恒,而是节点功率守恒。所以,在学习“电力系统分析”时,应引导学生注意转换思维,从所熟悉的“电路原理”的思维,转换到系统的、高压的、三相的、具有工程特点的“电力系统分析”的思维,避免理解错误和错误理解,这是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实践非常常见的问题。再例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中,所用的分析方法是不一样的,在稳态分析中用的是相量分析法,而分析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不能直接使用相量分析法。“为什么呢?”通过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接着,可简单回顾“电路”中讲授的相量分析法的基础,以及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电力系统稳态可以运用相量分析法,而电力系统暂态过程不能直接运用相量分析法,而相量分析法又是三相交流电路分析计算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使用相量分析法呢?这样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能够理解到事物的本质,既知道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讲这一节时,还应补充讲解相量和向量、矢量的区别,避免出现混淆和用错。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巩固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先修知识的理解,又能加强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再例如,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暂态分析和稳定性分析中,所使用的发电机模型是不一样的,在讲后面章节内容时,应解释清楚本章节所涉及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特点,为何在本章节使用了与前面章节不同的发电机模型,或为何前面章节的发电机模型不适于本章节所述的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等。从而,通过联系、对比前后知识,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概念清楚,避免出现用错和错用的情况。

(三)三重视

“三重视”是指在教学要素上。教学是以教案内容(知识)为载体,教师将教案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教案内容的活动。以“教”而言,教师为主体,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展开其内涵;以“学”而言,学生为主体,不仅承继知识,而且深入其内涵。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案、教师和学生组成了教学的三大要素。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既要重视教案的质量和水平,又要重视教师的自身水平和讲授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要同时重视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任一要素不理想,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教案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对象,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教案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主观上愿意并乐意持续去学习并掌握的东西。因此,应清晰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在教学内容上,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预期。经调查,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注重实用、能学到东西、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如果简单易懂、充满趣味,那么更好。而“电力系统分析”的主干内容是三大常规计算,理论抽象,枯燥难懂,那么,如何将课程内容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去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来的用心探索,总结出来以下几点:1、教案内容不应是课本内容的简单重述和再现,应是补充了当今生产实践中活的实际内容,应与生产实际相同步,让学生能了解到校门外、课本外、学术外的生产实际,而不仅仅是课本上死的文字和虚而不实的理论知识;2、教案内容应充满知识性,应向学生适量提供一些与本课程或本专业相关的科学与技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有所获,而不是感到虚度光阴;3、由于本课程大量运用了先修的课程内容,如“电路”、“电机学”、“电磁场”、“数值分析”等,在准备教案时,应将先学的课程知识巧妙的融会贯通于本课程内容中,一来加深对先学知识的理解,二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学活用的实例,让学生可以以此为例,在以后的工作中举一反三,提高知识应用能力;4、应补充本课程领域国内外同行当前的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从而让学生了解就职于工作岗位上的前辈们正在从事的事情,从而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意识到在学校里、课堂上还应补充的知识;以上四点是在准备教案时应注意的地方,高水平的教案是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的体现,需要多年用心的摸索、推敲和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编写教案、课堂教学以及解答疑惑。除了按上文提出的原则准备教案内容和进行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包括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讲授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教案内容和讲课水平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用心积累和不断摸索,平日里应心系学生,认真推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准备教案。课堂师生互动环节,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的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二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死板地坐在下面,麻木的机械式的收听教师的讲演;三是,可以对课堂节奏,稍事停顿和修整,让学生紧绷的脑神经也得以休整。当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预期出现偏差时,应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节奏、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论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笔者结合前人的经验与笔者自己多年的摸索,针对缺乏实验和实践环节支持的少课时“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探索出了“一明确,二联系,三重视”的教学方法,其涵义是:“一明确”是指在教学内容上,要明确教学目标;“二联系”是指在授课方法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后面知识联系前面知识;“三重视”是指在教学要素上,要同时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要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8)

作者简介:孔令荣(1983-),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46-02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不仅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又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工程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专业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些基础理论和知识对促进南京理工大学本科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衔接与交融,对学生在今后进一步汲取和学习新知识起到打基础的作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由于高频电子线路具有内容多、数学推导繁琐、实验依附性较大等特点,是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类专业比较难学的课程,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一定的高频专业基础。南京理工大学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大纲和课程教材

对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确立是在多次和长时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而确立的: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测试方法是该课程需要掌握的。对于这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除了给学生讲授一定的理论课程之外,还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实验课程的学时,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和项目,并立足教学的应用性和生活性,使学生同时能够了解其在各种电子及通信设备中的应用。并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使用各种高频电子线路测量仪器。围绕这个目标,提出该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的结合,强调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内容选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尤其加强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制订适合应用型和时代性本科教育的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

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方面,其内容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也要用以发展和灵活为中心。经过讨论和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1.突出基础和认知循序渐进,以强调重点和难点贯穿始终

对高频电子线路广泛应用的理论知识点和一些重要的难点,要善于总结,对这些高频课程的精髓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反复强调,对前后相关的、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分析比较,同时对学生要加强训练,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点和一些应用广泛的理论知识点要加强训练,以突出基础和认知循序渐进、强调重点和难点贯穿始终。

(1)对线性和非线性的交叉要理顺思路。高频电子线路的线性和非线性就像城市的一条主干道贯穿一座城市一样,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也始终贯穿于高频课程的整个内容,应该理顺思路,掌握和理解线性范畴和非线性范畴到底各自应用在什么样的概念和工作情况下,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受那些参数的影响,又是由哪些指标来衡量,比如为什么在讨论混频器的时候都要涉及到这两个概念。

(2)模拟电路的特征。模拟电路难学是大多数学生反映的一个情况。其实,造成模拟电路难学的一个原因主要是由于模拟电路受电路的偏置、器件的应用状态、工作条件、端口的阻抗匹配等情况的影响、指标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所以,学习模拟电路需要抓住一定的技巧,加强不同参数和条件下的对比性。

2.强调重要概念,及时复习前期课程

由于高频电子线路的变化并不多,而且前面内容又是后面内容的一个铺垫,有很强的连贯性,只要学生能够对概念理解得扎实,并且搞清楚每个元件的功能和作用就能举一反三。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要及时复习用到的前修课程的内容,如预习和回顾“模拟电子线路课程”里的工作点、同相放大、反相放大及差分电路等知识点。

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是高频电子线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频电子线路学习的打靶场,其对提高学生高频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该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以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分析能力培养作为改革实验内容的主导思想。高频实验属于基础实验,应注重于高频电子线路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由此根据上述改革思路,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加强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

经过走访、参观和查阅,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发现现在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有好多内容是比较陈旧的,许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电子产品和技术不断应运而生,所以需要对传统高频实验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删去陈旧和应用较少的内容,增加新器件和仪器的应用等新技术内容,尽量使实验内容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起来,保持实验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2.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专业职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例如专业基础水平、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和从事工程的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基本技能的学习,动手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对实验报告的分析停留在“书本复制”的水平上,学生创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高,也缺少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常常发生多个同学不参与小组实验,只靠别人来完成。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对基本技能和试验实践的认识不够,造成学生进行电子实践和实验的时间比较少,练习不够,分析能力的培养缺少。另一方面是学校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验和实践,实验和实践内容和仪器还是老一套,没有发展和更新。我们从问题的实际出发,结合高频电子线路的特点,总结出以突出高频电子线路的重点为主线,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方法,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实践的动手能力,对高频实验内容采用分段的形式,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加强基本内容的教学,对典型实验可以具体操作示范,并且进行抽查考核,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实验;增加仪器仪表使用练习,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新的仪器,把学习电子仪器的使用及测试方法贯穿于各个实验中,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另外,加强每次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

3.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将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互相结合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理论是实践的风向标,学习理论对实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实践又是理论的源泉,对理论能够加深理解,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实验课中的调试、电路的设计方法、常见故障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必须要结合理论课的内容,使两者能够互相衔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给予指导和一定的辅助,注重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在动手又在思考和分析。

4.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有所不同,自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础技能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上就不能一味地按传统的施教方法呆板地进行施教,而高频教材及实验内容的准备是比较丰富的,这也是有助于因材施教的。课堂上的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的效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互动和效率成为课堂的灵魂。例如可对高频课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辩论等,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每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对其平时分多加一分,提高平时分占学期本课程总分的比例。再例如,在高频电路的实验课上,实验方法要灵活,实验内容要丰富,像调频电路的实验可以采用集成压控振荡器和变容二极管等可以组装调试和电路设计等。加强基础内容的实验,同时也要拓宽一些实验内容,打好基础,培养高技能,拓宽训练面,努力培养高技能学生。教学和实验中鼓励基础、动手能力好的同学帮助相对而言比较差的学生,鼓励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激烈地讨论,鼓励学生发挥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

5.提高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想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必须要提高实验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活中的高频电子领域应用,必须与现代高频技术应用相结合,可从生活中寻找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实验内容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实验项目和训练,应多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实验内容,注重实验不能脱离实际和时展,还需要尽可能提供实验设备,如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像引用仿真实验等。另外,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注意多样性,同一类型的实验有几种电路和方法,可以用实验电路板进行测试,也可以用面包板组装或印制电路板焊接;不仅有单个电路的测试,还要有单元电路甚至较复杂的小系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在这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要引导学生主要总结记录和分析;有独立自主完成的实验,也有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的实验。

四、结语

以上是对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对此课程的改革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肃文,陆兆熊.高频电子线路[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汤元信.电子工艺及电子工程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卫东,傅佑麟.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9)

一、引 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及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各高校总体的改革思路已从过去偏重理论教学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逐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优良的专业人才变化。随着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建设则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电气工程学科的专业骨干课,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国内很多高校部分学科如信号处理、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设置过程中不分课程重点和课程间联系、仅仅按照专业单一设置课程的缺点,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课程群建设思路,一方面可以突出专业重点,使得学生对本专业各个方向认识更加明晰;一方面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与整合,减少课时,使得学生用最少时间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同样,也可以尝试将课程群建设思路引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中去。

二、课程群建设思路简介

课程群建设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课程体系建设主体思路,起始于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教学改革项目。课程群建设主要注重“课群”的建设,“课群”的内涵如文献[2]主要分为以下五种:(1)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整合的课程;(2)以专业某方向中一门或是一门以上重点课程为基础,与相关或是相近的课程组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式的课程群体;(3)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或是互补的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群;(5)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间有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针对目前电力系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第一种课程群内涵整合课程体系比较可行与合理。

三、电力系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不变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在向建设应用型大学方向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增加实验课和实训课程的课时,而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理论课课时会大为减少,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专业知识点和内容却没有明确删减,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往往不能展开讲解,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利的[3]。

2.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特点决定其难度很大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主要讲解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时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基本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力系统分稳定性分析计算等。这门课程与很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如电路、电机学等联系密切,又是后续专业课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等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学生扎实地学好前续课程是学好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最基本的前提;另外,电力系统分析具有具有理论深、内容多,概念多、计算量大、计算复杂等特点[4],而且分析过程多采用数学算法、对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绝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就是很难,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概念和思路模糊,对整个教学内容都不理解,课堂听不懂,课下看不会,进而放弃这门课程学习的现象。

3.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教学团队优良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效果的基本保证,特别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培养是学科建设长期、稳定、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主要依靠教学过程经验积累和参与科研项目这两种方式,教师基本被禁锢在教室与实验室之间,这样很容易产生教学内容陈旧、教师照本宣科、科研与生产脱节、教师视野狭窄、学生想学和教师所教的内容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既影响了教师能力进一步提高,又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四、电力系统课程群建设整体方案

破解以上难题需要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做系统性、创新性的改革,下面从三方面介绍课程群建设整体方案。

1.突出课程性质、建立课程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覆盖了强电与弱电的所有课程,还涉及到物理学中较难的电磁场理论等理论课程。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对这些课程都做系统性学习是不现实的,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同,有些学生对弱电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强电方面的课程感兴趣,往往是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动力大、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学习效果也好。那么,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归入不同方向,按照方向来建立课程群;即每个方向对应一定数量关联度大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该群中的课程作为该方向的必修专业课,而其它群中的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这样既突出了专业方向的重点,使学生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电力工程重点难点分析篇(10)

    1.1要重点进行方案的确定与分析

    我们在进行电子工程设计之初就需要明白有些已知条件,比如D、F、v、PW、nw,在双圆柱型的电子工程设计方面,我们就可以把握住这个基本公式,应用进行计算。在已知条件为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将其转化成PW、nw的基本数据,这一数据所应用到的公式也是分成三个主要部分,首先,在双圆柱的基础上,应用的已知条件,采用公式进行系统计算。在锥—柱①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在锥—柱②的过程中,利用PW=2P,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处理。

    1.2要认真进行电动机的选择处理

    在电动机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即类型方面,要设置成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功率的处理过程中,要把电机额定功率Ped≥实际需要的功率Pd

    使用公式进行处理,在这个公式中,PW是指工作机的输出功率,是指总效率。第三个方面就需要考虑转速的问题,其中同步转速:3000、1500、1000、750r/min,满载转速nm:nm#,价格$,体积$,但i总# ,可以使用一个基本的公式进行计算,即进行分析处理。

    1.3要采用速比分配的原则完成对整个电动机的设计计算处理

    在整个电动机的设计计算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让各级传动机构的传动比都应在合理范围内,以符合其工作特点。其中,必须要保证各级传动机构的尺寸基本协调,才能够保证整个结构的匀称合理。另外,带传动的比例不能太大了,否则就会直接导致带轮半径大于减速器的中心高度,从而导致带轮与器械的底架发生碰撞。与此同时,我们所进行的传动装置设计需要拥有比较下的外廓尺寸以及基本的重量来作为支撑。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各级大齿轮额浸油深度控制在大致相等的范围内,继而实现浸油量的基本润滑。在对电子工程的配件进行速比分配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保持各个零件之间不发生干涉性的碰撞行为。

    2电子工程设计的难点分析

    2.1对各个轴运动参数与动力参数的分析研究

    在功率方面,有个表格值得进行参考:

    在转速方面,也有个值得参考的表格材料:

上一篇: 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 下一篇: 档案与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