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08 18:00:29

交通银行论文

交通银行论文篇(1)

一、引言

自2004年5月起,我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商户因POS机刷卡手续费问题先后与银联和银行方面发生争执,甚至撤下POS机、拒绝持卡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消费支付。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持卡人观念的转变,还是政府政策的支持,都在促使着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罢刷风波的背后是银商之争,商户若接受消费者刷卡支付,则需要向银行卡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我国,其费率大约占交易额的1-2%,行业不同,费率会有所差异,但消费者是不需要为刷卡而额外付费的,并且有时还会因刷卡而获得额外的奖励,这些奖励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商户,商户不堪高费率之负而怨声四起,以至于罢刷抗议。其实银商之争并不是我国不成熟的银行卡市场才有的产物,在西方成熟的银行卡市场,其商户费率为2-3%,银商之争同样剧烈。由于刷卡手续费费率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因此,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是解释银商纠纷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纠纷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交换费的合理性及最优交换费的确定,以其对于银商之间的刷卡纠纷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关于银行卡的运行机制及定价机制的理论综述

(一)银行卡运作机制

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Rochet&Tirole(2003)首先展开对双边市场的研究,认为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他们同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品或服务,并试图通过向每一边市场合理收费来促使截然不同的终端用户都采用其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保持盈亏平衡的一类市场。

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产品是银行卡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共同向消费者和商户提供的服务。因此,银行卡产业市场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商户、为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复杂网络(Gan and King,2001)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服务。当平台有交易发生时,持卡人从商户那里购买到商品后向发卡机构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p+f。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发卡市场。发卡银行收到这笔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p-a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POS电子收款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商户基于收款方式的便捷与准确等特点选择银行卡服务,向收单机构支付一定的银行卡服务使用费m。收单机构将收到的资金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p-m支付给商户。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收单市场。以上过程中,卡费f是由发卡市场中的发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决定,商户扣率m是由收单市场中的收单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并且它们也不是固定的(如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126号文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它将过去跨行交易手续费收益在银行间的分配标准由发卡行、转接中心、收单行按照8∶1∶1的分配模式改变为7∶1∶X,使收单收益通过市场定价完成)。商户扣率由“交换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这三部分费用组成。

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同时存在表明,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双边市场特征。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时,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才能体现。银行卡组织共同一致的目标就是使成员银行的总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必须采取一定的平衡措施来平衡两方的利益和银行卡组织的网络运营成本。为了得到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行为,银行卡组织一般采用交换费(interchange fee)来间接地达到影响消费者价格和商户价格的目的(Rochet and Tirole,2002;Schmalensee,2002)。

(二)交换费的理论研究

交换费是指由收单银行向发卡银行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银行为吸引和维持持卡消费者而花费的成本(Schmalensee,2002)。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结构产生影响。交换费是银行卡组织用来平衡双方需求和取得最优价格结构的惟一手段。

有关银行卡消费的定价水平,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尚需不断探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认为交换费是平衡银行卡市场双边利益的关键,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Baxter(1983)为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确定最优交换费率的理论和模型,包括Schmalensee(2002),Rochet & Tirole(2002,2003a),Wright(2003)等考虑商户策略行为的最优交换费确定模型;第二,认为交换费率对银行卡最终交易价格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以Carlton & Frankel(1995)最具代表性,而Katz(2001)等基于澳大利亚信用卡体系改革的研究,倾向于基于成本的定价模式,也基本否定了市场化的最优交换费机制的存在。

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上述两类观点,理论界对于交换费的确定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零交换费;基于成本确定交换费;交换费由市场决定或由银行卡组织确定。零交换费意味着政府补贴,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较低。随着反垄断机构的干预,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趋向基于成本定价或者政府定价的定价方式。但到目前为止,在多数情形下交换费仍实行市场定价,由银行卡组织确定,而定价方式已由统一定价向差别定价方式转变。

2003年Rochet和Tirole(2003,2004a,b)提出了双边市场理论,人们关于银行卡产业市场特征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对垄断平台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平台竞争下的银行卡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达成了部分共识。银行卡产业的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定价机制的模型分析

根据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卡市场的发展情况,本文的理论模型将以发卡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研究交换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最优交换费的偏离。

假设1: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带来的收益分别为了bB、bS,bB、bS反映了相对于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偏好。所有商户对银行卡付方式具有相同的偏好,并且对持卡消费者不征收额外的费用。持卡人具有不同的偏好,bB在区间[bB,bB]服从h(bB),分布函数H(bB)。

假设2: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单位交易成本分别为c1、cA,主要包括发卡和收单机构承担的技术成本、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损失。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收取卡费f,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按交易金额收取的商户扣率为m。

假设3: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的交换费a,rI=cI-a,f是rI的增函数,并且0≤ <1。在不完全竞争的发卡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利润为正,即f(γI)-γI>0。

假设4:考虑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策略性效应,有 θ(θ∈[0,1])比例的消费者拥有商户是否受理银行卡的信息,可以将θ视为策略性效应参数。

博弈规则为: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交换费a,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发卡机构、完全竞争市场的收单机构确定卡费f和商户扣率m;商户考虑商户扣率和受理银行卡的收益及策略性效应后,选择是否受理银行卡;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收益bB和卡费f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银行卡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或采用现金方式消费。

依据以上假设和博弈规则可以推测,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条件为bs+θvB(f)≥m。其中,vB(f)=E[(bB-f)|bB≥f]为消费者刷卡消费的平均净收益。根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商户和持卡人进行银行卡交易的条件为:bS+θvB(f)≥m且bB≥f。由于收单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m=cA+a。0≤ <1表示f增加或降低的幅度要小于γI增加或降低的幅度,由此可以推测,交换费a增加使γI降低,f也相应降低,但f降低的幅度较小,从而导致发卡机构的利润增加。因此,在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约束条件下,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 满足:

bS+θvB[f(cI- )]=cA+

=θvB[f(cI- )]+bS-cA

若交换费a≤ ,商户将接受银行卡交易,否则商户将拒绝受理银行卡。进一步分析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a*:

w(f)= (bB+bS-cI-cA)h(bB)dbB

=-(f+bS-cI-cA)h(f)=0

cI+cA-bS=f(cI-a*)

由于f(cI-a*)>cI-a*,则cI+cA-bs>cI-a*,因此,a*>bS-cA。

比较 、a*,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交换费的确定将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取决于商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支付系统的成本和竞争态势等因素;第二,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与银行卡组织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并不必然比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高。当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收益较大,并且策略性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商户的支付意愿将比较高,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将高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当商户的支付意愿比较低时,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可能是一致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特殊的双边网络市场,银行卡产业中参与主体众多,市场运作机制和价格结构特殊而复杂。银行卡价格是众多参与主体间成本、竞争、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通过分析银行卡交易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银行卡交易中存在复杂的网络外部性,为促进发卡和收单双边市场的共同发展,交换费是校正外部性带来的市场缺陷,将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机制,在银行卡交易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对Baxter模型假设条件拓展,研究表明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和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难以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契合的可能,政府对交换费进行规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卡市场增长迅速,但收单市场发展缓慢,双边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制约了交易规模的扩大,也造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与国外交换费相比较,我国目前的商户扣率是偏低的(我国商户扣率一般在0.6-0.9%之间,而国外商户扣率一般维持在2-3%之间)。因此,通过大幅度调整价格水平来促进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对交换费、特约商户扣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类型的商户依据其利润、风险水平、受理银行卡的收益以及银行卡交易金额和增长速度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定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银商纠纷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程贵孙,孙武军.银行卡产业运作机制及其产业规制问题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6(1).

交通银行论文篇(2)

一、引言

自2004年5月起,我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商户因POS机刷卡手续费问题先后与银联和银行方面发生争执,甚至撤下POS机、拒绝持卡消费者使用银行卡进行消费支付。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无论是持卡人观念的转变,还是政府政策的支持,都在促使着银行卡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罢刷风波的背后是银商之争,商户若接受消费者刷卡支付,则需要向银行卡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我国,其费率大约占交易额的1-2%,行业不同,费率会有所差异,但消费者是不需要为刷卡而额外付费的,并且有时还会因刷卡而获得额外的奖励,这些奖励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商户,商户不堪高费率之负而怨声四起,以至于罢刷抗议。其实银商之争并不是我国不成熟的银行卡市场才有的产物,在西方成熟的银行卡市场,其商户费率为2-3%,银商之争同样剧烈。由于刷卡手续费费率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因此,银行卡服务的定价机制是解释银商纠纷产生的根源,也是解决纠纷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交换费的合理性及最优交换费的确定,以其对于银商之间的刷卡纠纷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关于银行卡的运行机制及定价机制的理论综述

(一)银行卡运作机制

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Rochet&Tirole(2003)首先展开对双边市场的研究,认为双边市场是指该市场中存在一个或者数个网络平台的运营者,他们同时向具有截然不同诉求的终端用户提品或服务,并试图通过向每一边市场合理收费来促使截然不同的终端用户都采用其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保持盈亏平衡的一类市场。

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产品是银行卡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发卡银行和收单银行在银行卡组织提供的平台上共同向消费者和商户提供的服务。因此,银行卡产业市场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商户、为商户提供服务的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复杂网络(GanandKing,2001)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发卡机构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发行市场的竞争,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决定银行卡发行数量以及发行对象,并激励持卡人使用银行卡服务。当平台有交易发生时,持卡人从商户那里购买到商品后向发卡机构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p+f。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发卡市场。发卡银行收到这笔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p-a支付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通过POS电子收款协议形成战略关系。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提供终端设备,并进行资金清算,承担一定的资金清算风险;商户基于收款方式的便捷与准确等特点选择银行卡服务,向收单机构支付一定的银行卡服务使用费m。收单机构将收到的资金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p-m支付给商户。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共同构成了银行卡服务的收单市场。以上过程中,卡费f是由发卡市场中的发卡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决定,商户扣率m是由收单市场中的收单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并且它们也不是固定的(如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实施中国人民银行126号文批复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它将过去跨行交易手续费收益在银行间的分配标准由发卡行、转接中心、收单行按照8∶1∶1的分配模式改变为7∶1∶X,使收单收益通过市场定价完成)。商户扣率由“交换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收单服务费”这三部分费用组成。

发卡市场和收单市场的同时存在表明,银行卡产业具有显著的双边市场特征。只有当消费者和商户对银行卡的需求得到平衡时,银行卡组织网络平台才能正常运转,银行卡的价值才能体现。银行卡组织共同一致的目标就是使成员银行的总利润最大化,因此它必须采取一定的平衡措施来平衡两方的利益和银行卡组织的网络运营成本。为了得到一个最优的价格结构来平衡消费者和商户的需求行为,银行卡组织一般采用交换费(interchangefee)来间接地达到影响消费者价格和商户价格的目的(RochetandTirole,2002;Schmalensee,2002)。

(二)交换费的理论研究

交换费是指由收单银行向发卡银行支付的一笔费用,以弥补发卡银行为吸引和维持持卡消费者而花费的成本(Schmalensee,2002)。交换费的变化会影响到卡费和商户扣率的变化,即间接地对消费者和商户的价格结构产生影响。交换费是银行卡组织用来平衡双方需求和取得最优价格结构的惟一手段。

有关银行卡消费的定价水平,在国际成熟市场上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尚需不断探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认为交换费是平衡银行卡市场双边利益的关键,对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Baxter(1983)为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确定最优交换费率的理论和模型,包括Schmalensee(2002),Rochet&Tirole(2002,2003a),Wright(2003)等考虑商户策略行为的最优交换费确定模型;第二,认为交换费率对银行卡最终交易价格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以Carlton&Frankel(1995)最具代表性,而Katz(2001)等基于澳大利亚信用卡体系改革的研究,倾向于基于成本的定价模式,也基本否定了市场化的最优交换费机制的存在。

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上述两类观点,理论界对于交换费的确定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零交换费;基于成本确定交换费;交换费由市场决定或由银行卡组织确定。零交换费意味着政府补贴,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较低。随着反垄断机构的干预,一些国家或地区出现趋向基于成本定价或者政府定价的定价方式。但到目前为止,在多数情形下交换费仍实行市场定价,由银行卡组织确定,而定价方式已由统一定价向差别定价方式转变。

2003年Rochet和Tirole(2003,2004a,b)提出了双边市场理论,人们关于银行卡产业市场特征的认识更深入了一步。经济学家们开始从对垄断平台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平台竞争下的银行卡定价问题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达成了部分共识。银行卡产业的理论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定价机制的模型分析

根据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发卡市场的发展情况,本文的理论模型将以发卡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研究交换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最优交换费的偏离。

假设1:刷卡消费给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带来的收益分别为了bB、bS,bB、bS反映了相对于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持卡人和特约商户对银行卡支付方式的偏好。所有商户对银行卡付方式具有相同的偏好,并且对持卡消费者不征收额外的费用。持卡人具有不同的偏好,bB在区间[bB,bB]服从h(bB),分布函数H(bB)。

假设2: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的单位交易成本分别为c1、cA,主要包括发卡和收单机构承担的技术成本、资金成本以及风险损失。发卡机构向持卡人收取卡费f,收单机构向特约商户按交易金额收取的商户扣率为m。

假设3: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的交换费a,rI=cI-a,f是rI的增函数,并且0≤<1。在不完全竞争的发卡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利润为正,即f(γI)-γI>0。

假设4:考虑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策略性效应,有θ(θ∈[0,1])比例的消费者拥有商户是否受理银行卡的信息,可以将θ视为策略性效应参数。

博弈规则为:银行卡组织与发卡机构共同制定交换费a,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发卡机构、完全竞争市场的收单机构确定卡费f和商户扣率m;商户考虑商户扣率和受理银行卡的收益及策略性效应后,选择是否受理银行卡;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收益bB和卡费f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银行卡支付方式进行消费或采用现金方式消费。

依据以上假设和博弈规则可以推测,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条件为bs+θvB(f)≥m。其中,vB(f)=E[(bB-f)|bB≥f]为消费者刷卡消费的平均净收益。根据银行卡产业的双边市场特征,商户和持卡人进行银行卡交易的条件为:bS+θvB(f)≥m且bB≥f。由于收单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m=cA+a。0≤<1表示f增加或降低的幅度要小于γI增加或降低的幅度,由此可以推测,交换费a增加使γI降低,f也相应降低,但f降低的幅度较小,从而导致发卡机构的利润增加。因此,在商户受理银行卡的约束条件下,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满足:

bS+θvB[f(cI-)]=cA+

=θvB[f(cI-)]+bS-cA

若交换费a≤,商户将接受银行卡交易,否则商户将拒绝受理银行卡。进一步分析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a*:

w(f)=(bB+bS-cI-cA)h(bB)dbB

=-(f+bS-cI-cA)h(f)=0

cI+cA-bS=f(cI-a*)

由于f(cI-a*)>cI-a*,则cI+cA-bs>cI-a*,因此,a*>bS-cA。

比较、a*,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交换费的确定将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取决于商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支付系统的成本和竞争态势等因素;第二,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与银行卡组织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交换费并不必然比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高。当商户受理银行卡的收益较大,并且策略性效应较为明显的情况下,商户的支付意愿将比较高,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将高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当商户的支付意愿比较低时,利润最大化的交换费和社会最优的交换费可能是一致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特殊的双边网络市场,银行卡产业中参与主体众多,市场运作机制和价格结构特殊而复杂。银行卡价格是众多参与主体间成本、竞争、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通过分析银行卡交易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银行卡交易中存在复杂的网络外部性,为促进发卡和收单双边市场的共同发展,交换费是校正外部性带来的市场缺陷,将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机制,在银行卡交易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理论上而言,通过对Baxter模型假设条件拓展,研究表明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发卡机构和银行卡组织制定的交换费与社会最优的交换费难以比较,两者之间存在契合的可能,政府对交换费进行规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卡市场增长迅速,但收单市场发展缓慢,双边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制约了交易规模的扩大,也造成了银行卡支付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与国外交换费相比较,我国目前的商户扣率是偏低的(我国商户扣率一般在0.6-0.9%之间,而国外商户扣率一般维持在2-3%之间)。因此,通过大幅度调整价格水平来促进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对交换费、特约商户扣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类型的商户依据其利润、风险水平、受理银行卡的收益以及银行卡交易金额和增长速度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定价,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银商纠纷等问题。

交通银行论文篇(3)

据美国银行联盟的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作为信息技术的密集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it服务,而选取合适的it服务来源已经成为银行业管理it资源的核心主题之一。所谓it外包(it outsourcing),是指外部服务商提供实物和(或)人力资源承担用户组织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服务方式。

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一)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

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使得银行业不断在挑战中求生存、求发展,以此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新业务的层出不穷,银行需要更优良的信息系统来满足竞争和业务的需要,这就对银行电子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电子化水平作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普遍成为银行在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和量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直接参与到越来越激烈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银行信息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和共识。一些银行已经外包出其所有的信息服务职能,而外包部分及全部信息技术活动的趋势也在加剧。其它跨国企业以9%的速度增加其it外包业务,该速度和银行业十分相似。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银行纷纷采用外包这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新策略。摩根大通银行于2002年与ibm达成的为期7年、合同总额为50亿美元的it外包服务协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银行it外包项目。it外包使摩根大通银行全面提升了业务处理能力,具备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同时,摩根大通银行通过it外包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的金融服务。同年,美洲银行又以45亿美元的价格与eds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银行it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全球5家较有影响力的银行分别签订了价格在10亿美元以上的it外包服务合同,金融业务正逐步转化为信息管理服务业务。竞争的巨大压力、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对成本效益的精打细算都使得银行不断增加对it系统的投入。

(二)我国it外包发展现状

在我国,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gdc公司签订的灾难恢复外包合同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份it大单。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与联想it服务正式签约,联想it服务将成为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及咨询项目的总承包商,项目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ibm也获得了招商银行的it外包大单。

与国外相比,我国由于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制约及信用体系制度的不健全等,银行业it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外包程度普遍偏低。然而,随着银行业信息化迅速发展要求的不断加剧,外包业务的广泛运用已成必然,处于市场体制转轨和经济迅速发展环境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关it外包业务决策时,同样受到众多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it外包影响因素理论综述及假设

(一)相关研究

it外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为帮助企业更科学地进行外包决策,众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众多的it外包决策理论。

loh & venkatraman (1992)指出, it外包决策依赖于不同层次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和公司内部管理因素。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 theory)分别从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入手,对it外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成本理论(agency cost theory)下的it外包主要是研究怎样用最有效的合约来管理委托者和者之间的关系,成本是委托者的监督成本、者的束缚成本和委托者的残余成本三者之和。

我国学者王欣荣和樊治平(2002)基于管理、战略、技术、经济和质量5个影响外包决策的因素,给出了一种应用于信息系统外包决策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王建业和简兆权(2006)提出了闭环动态外包决策模型,认为外包决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对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外包策略。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在it外包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由coase(1937)提出,认为组织的经济活动依赖于平衡生产经济性,自行完成相关业务还是选择外包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的两个方面,即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自行完成相关业务存在较高的生产费用,而外包可以带来较低的生产费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虽然外部供应商提供信息系统时,由于规模收益的存在能够使生产费用降低,但基于业务外包而产生的相关谈判、监督、实施合约等交易费用却相应增加了。

williamson(1975,1979,1985)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人的因素与交易特殊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指人的机会主义和在追求效率极大化时受身心、智能、情绪等制约的有限理性;而交易特殊因素包括资产特性、市场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外包下的资产特性是指公司硬件软件结构与it人员技术能力,若资产专用性高,则交易成本因信息全程交换和投资成本难于回收转换使用而费用高昂;若资产专用程度低,则供应商可以通过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不确定性主要指交易过程中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技术经济趋势的模糊性及相关合同的复杂性等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交易频率则是指初次合作关系建立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和议价成本也就越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会使得企业将交易的经济活动内部化,以此来节省企业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

图1指出了交易成本和其决定因素与外包的关系。外包决策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其中,不确定因素在问卷设计中兼顾市场不确定性与人为不确定性) :

外包=f(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f (资产特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因此,外包选择可以从评估影响交易成本规模的因素来进行。soon ang和detmar w. straub曾在1998年通过对美国243个银行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银行业的it外包与交易成本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假设与分析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现实情况来进行相关变量的设置与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it外包得到的相对生产费用优势越高,it外包度也越高。

假设2:it外包所需要的交易费用越高,it外包的程度越低。虽然我国的it外包发展迅速,但是关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仍然需要提高。gartner it服务首席分析师rolf jester曾经在亚太it服务高级研讨会上说,中国的it服务市场仍不够成熟,大约50%的it服务合同是以不能让用户满意的方式提交的。因此,考虑到我国it外部市场的影响,本文将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也作为一项影响因素。

假设3: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越高,it外包的程度也越高。

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然而考虑到我国的银行规模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各银行的it外包程度有较大差距,而银行规模势必将影响到组织界限的决定(例如外包)。因此本文调查的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设计问卷时,对问题的维度进行简单的概括,问题采用“克特”七点量表进行度量,如表1所示。

问卷调研了我国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4.7%。在检验变量维度的信度上,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来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维度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7,表明问卷问题可信度足以得到保证。

调查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国目前银行it外包整体较弱,银行多借助自身的开发能力进行it建设,如表2所示。除了“信息系统实施”的均值为3.33外,其余的五项功能均值都小于1.63,表明目前银行在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单独决策依然普遍盛行。

对于“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等日常维护,均值1.264与1.472表明基本上都是由银行内部it人员进行管理;后者的标准差0.964大于前者标准差0.531,表明对于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各银行之间的决策差异大于对与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决策差异。在“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上,均值1.347也表明银行普遍倾向于自行决策。“灾难恢复与网络管理”的外包功能程度略高于日常维护等项目,但均值也仅为1.625,其标准差1.041可能是由于各银行内部it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而产生的。而在“信息系统实施”上,均值3.33表明银行与it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多集中于共同进行系统管理和开发。

在研究银行it外包应用程度问题方面,根据银行业标准功能来进行分类统计,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发现在银行的信息系统中,atm系统和信用卡系统外包的程度比较高,其均值接近于4,且标准差比较低,仅为0.64与0.61,这些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银行对这两部分系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而对于银行核心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会计系统方面,企业外包的程度相对较低,并且标准差较大,这也就是说不同银行在这几个信息系统的实施管理和开发上采取的方式各有所不同。

同时在对it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统计中,发现对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均值不到4,这说明银行对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不是很满意,且方差非常低,说明即使是外包程度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对其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也不是特别满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it外包服务质量未能与银行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其需求,仍有待提高。

(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每个维度的变量旋转后得到少数的几个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it外包决策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对问卷问题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

对变量旋转后的kmo球形检验值均0.805>0.5,且p值为0,拒绝球形,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通过极大似然旋转出四个因子。其中 “it外包程度”作为因变量,“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和“it外部供应商信誉”作为自变量,通过pls(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结果,显示出r2为0.772,并且调整的r2为0.546,排除自变量因子的增加所带来的r2的提高,回归模型仍然可以解释因变量总方差的56%。而f检验值为43.730,这就能够说明回归方程比较好地解释了变量间的关系。

在0.05的置信度下, 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优势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it外包程度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0;it外包程度与it外部供应商信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2,3个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同时能够发现it外包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也就是说在制定it外包决策时,生产费用的影响更大一些。虽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考虑到描述性分析得到的银行对it供应商信誉均值比较低,那么it外部供应商信誉仍然在企业it外包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it外部供应商取得长远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it外包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时的正确性。it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的成本优势是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soon ang、detmar w. straub(1998)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文通过对美国银行的研究显示,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为it外包程度与交易费用相关系数的3倍,而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中,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更大,这与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发展得不够成熟有关系,银行在进行it外包业务时要承受更大的风险,这成为影响商业银行it外包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调查还显示,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it外包,但对于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及外包质量的满意度均较低,也能够说明对于it外包而言,除了成本因素的影响外,it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也是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it服务供应商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取得客户信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双方的共赢。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银行在进行it外包决策时可以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来进行决策,以此决定是银行单独进行管理开发还是依靠it外部供应商来进行合作。除此之外,it外部供应商信誉和服务质量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it外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loh, l. and n. venkatraman.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2. 9(1)

2.ang, s. and d.w. straub.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economies and is outsourcing: a study of the u. s. banking industry. mis quarterly, 1998. 22(4)

3.杨晓勤.探讨银行it外包之路.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3)

4.paisittanand, s. and d.l. olson.a simulation study of it outsourcing in the credit card busi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5(2)

5.郭英见.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管理策路.中国金融电脑,2006(1)

交通银行论文篇(4)

一、概述

1、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模式分析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ChinaPay)是中国银联控股的银行卡专业化服务公司,拥有面向全国的统一支付平台,主要从事以互联网等新兴渠道为基础的网上支付、企业B2B账户支付、电话支付、网上跨行转账、网上基金交易、企业公对私资金代付、自助终端支付等银行卡网上支付及增值业务,是中国银联旗下的网络方面军,拥有中国银联的统一支付网关,其专业产品OneLinkPay解决了网上银行卡的支付问题。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的流程

由上图可知,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基本流程包括以下方面。

(1)消费者浏览商户网站,选购商品,进入收银台。

(2)网上商户根据购物车内容,生成付款单,并调用ChinaPay支付网关商户端接口插件对付款单进行数字签名。

(3)网上商户将付款单和商户对该付款单的数字签名一起交消费者确认。

(4)一旦消费者确认支付,则该付款单和商户对该付款单的数字签名将自动转发至ChinaPay支付网关。

(5)支付网关验证该付款单的商户身份及数据一致性,生成支付页面显示给消费者,同时在消费者浏览器与支付网关之间建立SSL连接。

(6)消费者填写银行卡卡号、密码和有效期(适合信用卡),通过支付页面将支付信息加密后提交支付网关。

(7)支付网关验证交易数据后,按照银行卡交换中心的要求组装消费交易,并通过硬件加密机加密后提交银行卡网络中心。

(8)银行卡交换中心根据支付银行卡信息将交易请求路由到消费者发卡银行,银行系统进行交易处理后将交易结果返回到银行卡交换中心。

(9)银行卡交换中心将支付结果回传到ChinaPay支付网关。

(10)支付网关验证交易应答,并进行数字签名后,发送给商户,同时向消费者显示支付结果。

(11)商户接收交易应答报文,并根据交易状态码进行后续处理。

2、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参与主体的两层委托关系简析

通过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平台流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平台的研究参与主体有:买方、卖方、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

对于各商业银行而言,在接受买卖方跨行电子支付业务后,往往要委托中国银联来完成电子支付业务。这样在电子支付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层委托关系,即买卖客户(委托方)和各商业银行(方);第二层委托关系,即各商业银行(委托方)和中国银联(方),如图2所示。

图2 参与主体的两层委托关系图

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模式包括一种组织之间的两层委托关系,主要靠相互之间的信任。这种模式下的委托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参与主体成员之间是一种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存关系。由于客户、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关于合约的谈判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一方面要保持个体理性,达到个体收益最优;另一方面要体现出集体理性,反映出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各参与者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合作。

(2)信息是完全和信息对称并存。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是由买卖方财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银行系统等深度融合形成的电子支付模式,它能迅速准确地监控和追踪电子支付的各个交易环节。因此,在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环境下,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参与主体之间的行为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公平竞争的情况。

(3)存在多阶段的重复博弈。在第一层委托关系中,各合作伙伴强调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商业银行的短期行为必然为自己带来信誉损失,长期的利益远远大于短期的收益。在第二层委托关系中,各商业银行与中国银联进行博弈。如果中国银联采取短期利己行为,各商业银行必然会采取其他方式来进行电子支付业务,例如建立各自的网银支付网关进行电子支付。

本文根据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模式的特点,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模型研究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模式下,买卖方客户、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两层委托关系。

二、买卖客户方和各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

1、模型基本假设

买方卖方客户是委托人,各商业银行为人,且有多个人。在多人的环境中,一般会存在着人之间的竞争。客户可以对比不同人的服务质量来选择银行,这会在两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客户的激励成本下降,二是作为商业银行会选择较大的努力程度。

三、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委托关系

1、基本模型假设

2、最优合约模型

中国银联是目前国内仅有的支持跨行电子支付服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设计合约来激励人。中国银联根据委托人设计的合约再进行选择,这是一个两阶段的动态博弈。人选择最大化自己的确定性等价收入,其激励约束( IC)意味着a= k?茁r/b。商业银行的问题是选择(?琢,?茁)解下列最优化: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联电子支付模式下,买卖方客户、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的两层委托关系的特点,通过建立合适的委托模型来分析各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理清中国银联模式中主要参与者的矛盾利益博弈关系;通过设计最优合约模型为各方参与者提供适当的委托合约机制。为当今电子支付资源的统筹、参与者业务活动的协同以及整个电子支付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借鉴。在第一层委托关系中,客户要对各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各商业银行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在第二层委托关系中,各商业银行要与中国银联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沟通和协商,以求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银联电子支付平台方案省略/newportal/net/pay_online_flow.jsp[DB/OL].2008-08-05.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交通银行论文篇(5)

1.引言

称呼语是用于称呼某人的词或词组,属于指示语范畴。Levinson(1983:54)在《语用学》一书中指出:语言和

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中得以反映。指示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何运用语言形式反映语境特征和如何依靠语境分析理解语篇。语篇中称呼语的使用和语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称呼语,表达不同的意义。笔者根据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理论,对银行宣传册中的客户称呼语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旨在说明银行宣传册中恰当称呼语的使用反映和促进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阐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理论的实用性。

2.人际功能的理论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人际功能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推断,反映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并影响他人的态度。因此,语言不但能表征和谈论这个世界,人们还可利用语言资源交换意义,通过和他人交际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语言作为一种复杂的意义符号系统,其基本功能在于其充当其他社会文化符号,语言符号系统和社会文化符号系统相互关联。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1946:30 in Eggins 1994:51)最早提出“语境”概念,认为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Firth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语言的可预测能力”。韩礼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域变项(register variables),认为语域变项是根据不同的语言运用而进行的变异(Halliday,1978/1985 in Eggins,1994:52)。语域的三个变项包括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大纯理功能和语域三变项之间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经验功能体现语篇的语场;语篇功能实现语篇的语式;人际功能反映了语篇的语旨――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言和语境相互依赖。胡壮麟(1987:105)指出,说话人对听话人和对所说的内容的态度和评判,既反映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扮演与情景有关的交际角色关系,又实现说话人和听话人在情景语境中的互动。因此,人际功能和语篇语旨的对应关系体现了语言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语气、情态、语调和评价等方式实现人际功能,语篇中的不同称呼语的使用也能表达不同的人际意义。Thompson(1996:69)指出,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方式为自己和他人投射一定的言语角色。因此,人们依赖不同的语境,在互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从而投射给他人不同的言语角色。称呼语的使用同时反映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如亲疏关系、熟悉程度和权势关系等。笔者根据人际功能所表达的说话人的态度、交际者之间的关系等,分析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所反映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银行对客户的态度和对客户的影响。

3.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的调查及分析

3.1语料收集及调查目的

笔者搜集了国内五家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下分别用简称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共22份宣传册,对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进行统计,将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的称呼语分为三大类。通过语料的调查分析不同客户称呼语在银行宣传册中所占比例。

3.2数据统计方法及调查结果

首先分别找出五家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的语料;然后把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分为四类,将五家银行宣传册使用同一类客户称呼语的语料数进行汇总,分别得出五家银行宣传册使用各种客户称呼语的语料总数,并汇总语料中出现的所有客户称呼语,最后将各种称呼语的语料总数分别除以五家银行宣传册客户称呼语的总数,再乘以100%,所得的就是四种称呼语在银行宣传册中对客户称呼语的分配比率。银行宣传册中四类客户称呼语是:第二人称称呼语您/你;表明社会身份的称呼语单身贵族、上网人士、国际旅游者、个体工商业的朋友等;表家庭角色的称呼语有父母、您子女;法律用语称呼语客户、投资人、租用人、持卡人、法人等。其分配比率如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第二人称礼貌用语“您”的使用频率最高,出现次数200次,占72%;其次是法律用语,出现次数60次,占22%。而反映社会角色的客户称呼语、第二人称非礼貌用语“你”和表示家庭关系的称呼语出现次数分别为:9次、6次和3次,各占3%、2%和1%。由于银行属于金融服务机构,扮演的是服务者的社会角色,储户是银行的服务对象,他们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客户作为服务对象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又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在明确客户义务的称呼语中,非礼貌正式语的使用占有一定的比率,在以下的分析中将详细阐述。银行作为服务机构其基本功能是对客户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客户也以银行的服务质量作为对银行评价的一个尺度。这种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共识构成语境预设――发话人用来假设会话参与者或听话人共有的知识(Givon,1979:50 in Brown & Yule,1983:29)。银行宣传册作为银行广告的宣传方式之一,是客户了解银行的一个窗口,也是银行和客户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交际中银行对客户称呼方式对银行的宣传效果起一定的作用。因此,银行宣传册中对客户的称呼语不但能反映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加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影响客户对银行的态度等,从而实现银行宣传册的交际目的。

3.3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分析

银行宣传册是银行的宣传手段之一,更是一种交际方式。银行宣传册的交际对象主要有银行的现有储户、潜在储户、对金融业务感兴趣的群体等。银行和客户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决定银行宣传册中对客户称呼方式。另一方面,宣传册中对交际对象的称呼语能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熟悉程度、亲疏程度、权势关系等,表达对受话人的态度,并通过使用尊称加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心理沟通,实现银行与客户在交际中的互动,缩短和客户之间的社会距离,加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银行宣传册的人际功能。下面笔者对银行宣传册中四类称呼语的人际意义逐一加以分析。

3.3.1第二人称礼貌语“您”

汉语第二人称单数有礼貌称呼“您”和非礼貌性称呼“你”区分,非礼貌性称呼“你”将另作分析。礼貌称呼“您”一般是用于对长辈、陌生人或领导的称呼,表达对受话人的尊敬、交际者之间的权势或亲疏关系。言语行为中恰当尊敬语的使用可以加强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在银行宣传册有:

①建设银行将竭诚为您服务,当好您的理财助手。(建行)

②因您而变。(招行)

③无论何时何地,您都可以享受到工行周到的网上金融服务。(工行)

例①②③中银行通过对受话人使用尊称“您”将受话人的社会地位上移,表达了银行对受话人的尊敬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银行以读者为中心的主体性地位,甚至明确了读者的支配性的地位。对储户或潜在储户的尊称也反映了服务行业的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银行以储户为中心。

第二人称礼貌称呼“您”不仅能表达对客户的尊敬程度,在某些特定的篇章结构中出现,更能起到强化与读者之间人际关系的作用,如中行宣传册之一的开篇:

④对于独自在外生活的您,一定需要比现金更安全可靠的金融工具来保障您的生活学习,不用担忧,中国银行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各种服务,在安全性上绝对有保障。(中行)

篇章的结构是以读者的经历为开篇,表明了发话人银行不但意识到读者的存在,而且关注体谅读者的经历或希望为读者助一臂之力,让读者不但有主体性支配地位的感受,更感受到银行如亲朋好友般的关怀,减少与银行之间的生疏程度,产生对银行的亲切感,拉近读者与银行之间的心理距离。

3.3.2反映社会角色的称呼语

交际者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现不同的社会地位。银行宣传册的交际对象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储户可有不同的称呼语,同一身份的储户也可使用不同的称呼语。称呼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Levison(1983:89)指出:社交指示语是将言语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身份、角色、他们之间或某一参与者同所指的人或实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编码的过程。因此,称呼语的选择受语域变项中的语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的限制;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为表达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交际目的,会选择不同的社交指示语,以期缩短或拉长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尤其是交际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有效的交际。银行宣传册中反映社会角色的称呼语有商务人士、个体工商业的朋友、单身贵族、老年人士等。如:

⑤定活两便特别适合于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朋友。(建行)

⑥“融通金光大道”理财套餐适合对象:承受风险能力强,积极追求资产增长的单身贵族。(交行)

⑤⑥两例都是有关选择不同储蓄方式的介绍和说明,例⑥中表明身份的称呼语“单身贵族”比“单身汉”对他人的称呼更正式,银行通过使用该正式称呼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储户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是金融机构,是财富的象征,“单身贵族”的使用拉近了客户和银行之间的距离。例⑤中称呼“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朋友”不但用于指称从事个体工商业的读者,而且通过对从事个体工商业的人以“朋友”相称,表达银行和读者之间不只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从而缩短了读者和银行之间的心理距离。

3.3.3表示家庭关系的称呼语

银行宣传册钟表家庭关系的称呼语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却是银行加强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如:

⑦特别设置附属卡独立消费限额,为主卡提供弹性设置,设置起辅助卡纸每月最高消费限额。使父母可以控制和随时掌握子女在外花费。(中行)

⑧教育储蓄是为孩子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的一种理想方式,属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建行)

例⑦中表家庭关系得称呼语“父母”,银行在介绍长城信用卡的过程中把受话人拉到事件过程思维者的角度,让受话人自己去思考,使受话人参与其中,达到读者和银行之间的互动。Sperber & Wilson(1986/1995:27)指出,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是动态的,听话人要在交际互动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例⑧中有一个隐形的“父母”角色,属于指示语的投射现象,投射现象研究指示域中枢如何进行心理转移和投射的出现语境和制约因素,说话者在将中枢转移时,听话人必须有能力辨别出中枢已经转移并且能确定中枢转移到何种角色。例⑧中通过将银行指示中枢转移到客户指示中枢,说话者转换到说话者的位置,在心理上使交际角色之间相互沟通,使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拉近银行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3.4法律用语的称呼和第二人称非礼貌语“你”

银行与客户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客户作为银行的服务对象,在享受应有的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义务,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因此,银行宣传册中有22%的法律用语,如客户、投资人、租用人、持卡人、法人等。

⑨我们还为尊敬的金卡客户提供免费海外替代卡服务。(招行)

⑩因临时需要较高信用额度时,你可向我行客服中心提出临时信用额度调高申请。(建行)

例⑨中银行在使用法律用语时和尊敬与结合使用,突出对储户的尊敬。例⑩中第二人称非礼貌语“你”的使用,既体现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依据语篇语境,又突出了银行能为读者带来的极大便利。

4.讨论

以上对银行宣传册中客户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分析体现了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的重要思想:人们通过交际表达态度,并影响他人态度,反映交际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银行与客户之间既有法律关系,两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更重要,银行通过大量使用第二人称“您”、对客户社会角色的尊称,以及表示家庭关系的称呼语表示对客户的尊敬,达到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影响客户对银行的态度,实现银行宣传册的人际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目标。分析过程还体现了系统功能语法有关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思想。语言与语境之间相互依赖,特定的语言形式创建了特定的语境,而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言(黄国文,2002)。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汇语法表达式,在语境动因下,情境语境将交际目的不相关的意义进行过滤,凸显语境中的某部分意义。正如人类语言学家Hymes(Brown & Yule,1996:37)所认为的,语境既对语言起限制作用,又起解释说明的作用。银行宣传册中尊敬称呼语“您”的使用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服务、被服务关系相互适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激活有关“尊称”、“地位高”等文化常识方面的概念框架,从而构建关于银行对读者的尊敬态度的人际意义。

5.结语

笔者根据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理论对银行宣传册中的客户称呼语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阐明了语言与语境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人际功能理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Stephen C. Levinson.Pragmatic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Releve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1995.

[3]Suzanne Eggin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1994.

[4]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1996.

交通银行论文篇(6)

实证分析

1.研究样本。尽管中国具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而各个地方在执法质量、市场竞争程度等公司经营外部环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而且,直到2004年银监会颁布《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之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只局限于其总部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上两点就为本文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从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环境的角度出发,检验间接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自然的实证条件。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将以我国61家未进行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2005-2009年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银行经营数据和治理信息来自银行官方网站、《金融时报》公开披露的年报,而描述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法律法规环境的数据则来源于樊纲2011年公布的《中国市场化指数(1997-2009)》。此外,本文使用的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各个省市的统计局网站。2.变量选择与定义。为了对在第二部分提出的“银行间接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假说进行检验,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银行治理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构建了银行经营业绩、特征、内部治理、行业特征、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外部治理环境13个变量,简述如下:被解释变量。在国内主要的银行治理实证文献中,如李维安、曹廷求(2004),赵昌文、杨记军、夏秋(2009)[23],选择了资产收益率(ROA)、权益收益率(ROE)作为衡量银行业绩的指标,本文将继续使用ROA和ROE作为实证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必要强调的是,由于下文的实证力图证实一种外部环境通过作用于借款公司,从而间接影响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这就要求必须控制住银行外部环境对于银行业绩直接影响的干扰,为此,本文从樊纲2011年公布的市场化指数中选择2005-2007年度各省市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法律制度环境两个指标,分别衡量借款公司经营所处的要素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法律制度完善程度。为什么通过选择这两个指标能够说明外部环境的确是通过影响借款公司财务状况的方式“间接的”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排除了环境对于银行业绩的直接影响,下面将从理论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实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简要说明。从上文的理论分析中可以认识到,资本结构的特殊性、资产交易的不透明性以及严格的政府监管,都使得外部要素市场竞争机制无法直接影响银行的绩效。为了从要素市场竞争程度对于银行业绩的影响中分离出同属于外部环境的金融业竞争的影响,本文将从樊纲指数中选择金融业竞争程度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外部竞争是通过作用于借款公司财务健康的方式间接影响银行。曹廷求、李维安(2004)选择银行数量作为银行竞争程度指标以衡量银行业竞争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的直接影响,并发现了银行业的竞争促进了业绩的提高。就法律法规环境指标的选择而言,本文也有别于国内其他相关文献,卢峰、姚洋(2004)采用每年经济案件结案率(即结案数和收案数之比)作为衡量法律体系效率的综合性指标来研究我国金融压抑为特征的背景下法律体系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24],而曹廷求、李维安(2004)采用银行当年提讼的案件数量作为衡量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法律环境的指标。从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及过去的研究文献出发,本文认为,银行债权的分散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大大削弱了债权人监督银行的激励,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以及高度的政府垄断性,也制约了银行债权人运用法律手段限制银行从事过度风险投资活动的能力。因此,法律制度不会直接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有着高度政府垄断色彩的银行体系。曹廷求、李维安(2004)为上述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发现法律法规环境对银行业绩产生直接影响的证据。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樊纲2011年公布的市场化指数中衡量一般公司经营的整体法律法规环境指标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以证实本文提出的法律法规环境可以通过作用于借款公司的方式间接影响银行的业绩。控制变量。本文选择了银行个体、金融行业、宏观经济三个层次的指标作为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对于银行个体指标的选择,本文遵循同类实证文献的做法,包括了银行特征、银行内部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其中,银行特征使用年末银行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和银行资产负债比衡量,而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指标使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来表示。金融行业指标使用樊纲2011年市场化指数中的金融竞争程度指标。3.描述性统计。为了能够初步了解本文实证检验所采用变量的基本数量特征,表2提供了统计性描述。在表2中,本文增加了离散系数指标,即变量标准差/均值,它可以用于比较有着不同规模变量的离散程度。由表2可见,样本中最具盈利能力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权益收益率分别是盈利能力最差的银行的约68倍和24倍,而拨备覆盖率的离散系数约为18,这在本文的所有变量中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贷款风险存在很大差异。要素市场竞争程度的离散系数是7.298,而法律法规环境完善程度的离散系数只有3.333,表明相对于要素市场而言,我国各省市法律法规环境差异不大。银行规模和杠杆的离散系数在所有变量中相对离散程度较小。董事会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11.49138%,而最小值为0,表明我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独立董事的制度并未建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64.7991%,最大值达到了89.9900%,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有着很高的股权集中度。

交通银行论文篇(7)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4-0009-05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米恩斯-贝利命题的提出拉开了理论研究的序幕。受益于Spence (1974)等早期文献启发,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供了理论的标准模型,掀起这一研究的高潮,引起了学者们对冲突问题的普遍关注。实践中,在所有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的菜单中,公开交易向来被各方寄予厚望。中国的国有银行也面临着因道德风险问题,公开交易的意义更加突出。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问题没有给予应有关注。鲜有文献基于道德风险视角提供关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理论依据。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本文从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出发,结合国有银行具体情况,分析银行公开交易缓解道德风险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功能。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分析银行道德风险问题。第三部分分析公开交易的信息揭示功能。第四部分分析与公开交易相关的经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部分针对中国国有银行,分析公开交易的相关功能及其缺陷。第六部分是讨论与结论。

二、商业银行风险资产模糊性下的冲突

研究表明,较低透明度是商业银行的特征化事实,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如,银行间大量的同业贷借款增加了估计银行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难度(Rochet and Tirole,1996)。银行贷款往往是私下里达成协议的,尽管价格和交易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可获得性有所提高,但银行仍然缺乏透明度。主观上,银行不愿意披露其贷款损失等相关信息。即使像Moody和Standard and Poor这些享誉全球的专业机构也难以准确度量银行信用和风险暴露,从而出现见怪不怪的现象:对同一银行,不同机构产生不同的信用评级。相比之下,学者更为苦恼。Kaminsky(1999)曾抱怨说:银行总是尽可能隐藏不良贷款的相关信息。即使能获得相关数据,但银行的会计报表也难以理解,相关信息晦涩难懂。

较低透明度的副产品之一就是银行风险资产的模糊性。许多学者均发现了这一现象。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他们提出了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the theoryof bank uniqueness)(Kwan,2004)。这一理论表明,银行资产数量尤其是资产质量具有较大的模糊性。Flannery(2001)还从微观市场结构层面证明:与具有相同价格的非金融企业相比,大银行的资产模糊性较大。不仅如此,相对于储户和外部投资者,银行经理作为局内人拥有关于借款人信用等方面的软信息。资产风险的不可观测性和有限责任使商业银行因此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Nier,2002)。

三、公开交易、信息揭示与冲突

基于商业银行较差的透明度,公开交易也是必要的。公开上市使商业银行由私人银行或国有银行成为公众银行。公开交易使许多关于银行的信息能够在股票价格上得以反映。股票市场的控制权和持续信息披露等也构成了对银行经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约束。

虽然理论模型大都肯定公开交易的信息揭示功能,但实证分析结果模糊不清。Timothy Curry(2003)对美国控股银行的研究显示,市场信息便利了银行的风险评级,股票价值反映了市场对银行财务状况的最近评价。John Krainer(2004)发现,权益资本市场的变量如股票收益,债券息差等在揭示信息方面是有效的:债务市场变量在预测那些濒临破产的银行信用评级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股票市场变量对那些企业未来违约情况提供更多的信息。AmineTarazi(2004)的研究显示,银行股价波动性的非预期增加并不能用理论来解释;但收益剩余能较好地解释股价波动。银团贷款市场上,在季报公报一个月之前,二级市场上债务价格会产生较大波动;尤其对那些收益下降的项目来说,贷款价格能较好反映项目基本信息(Allen,Linda,2004)。

关于公开交易在缓解银行道德风险方面的功能,实证分析结论也并非一致。一般人认为,那些具有较高的增长机会、风险偏好的银行更可能选择公开上市。通过观察市场信息,与这家银行有金融交易的市场参与者和规制者能采取某种措施来影响或迫使银行改变其风险资产组合。然而,Bliss and Flan-nery(2002)的研究没有发现股票影响银行经理行为的确凿证据。甚至,Simon Kwan(2004)发现,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上市之后承担更多风险。

四、公开交易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与商业银行冲突

公开交易的信息披露缓解道德风险。银行公开上市也为金融当局的审慎监管、控制权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约束功能提供了便利,而这些都可能发挥缓解商业银行的冲突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透明度监管

基于银行破产巨大的负外部性,许多学者主张建立透明度的银行体系,并将透明度看成是改善银行监管和监督的有效工具(Mayes,1998)。许多国际组织如巴赛尔委员会、G7部长峰会、IMF和世界银行也一直不遗余力鼓励各国金融当局改善本国银行的会计制度,加强银行持续信息披露。实践中,各国监管者对股票市场寄予厚望,其理由如下。第一,就像Federal Reserve Staff Study (1999)所言,银行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为应付这种趋势,金融当局开始重视市场纪律的作用。当局希望,银行发行可公开交易股票之后,股票持有者等市场参与者能有效监督银行经理。第二,与成本高企而次数有限的银行检查程序来说,市场信号更容易、更及时获取。体现在银行股票上面的不同时期的信息对兼管者来说是有价值的,它能使监管者及早警惕潜在问题,帮助监管者配置稀缺的监管资源。第三,市场约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它使股票持有者产生监督银行风险的激励机制。

(二)商业银行基于股票的长期激励

股票等长期激励增加了银行经理的随机收益,它使银行经理从单纯的管理者变为管理一所有者(managerial ownership),促进了经理与银行股东利益的一致性。激励兼容机制能缓解冲突,增加银

行价值。尤其是,当会计数据存在噪音或被人操纵时,股票报酬是有效的。公开交易为银行对其经理设计激励兼容的随机收益合约提高了现实条件。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广泛采用股票等长期激励机制:

表1显示,在5家样本银行中,股票期权占总收入的平均比重高达82.9%。相比之下,基本工资显得微不足道,占总收入比例最低的只有0.9%,最高的也只有7.6%。横向比较也为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1998年,美国上市公司CEO年收入构成中,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股票期权和其他等占总收入比重分别是38%、15%、36%和12%;1999年美国大银行OEO的年收入中,基本工资、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三种收入占比分别是5.3:39.85:54.85。相比合约收益,银行经理的随机收益重要许多。

股票等长期激励是否缓解了银行的道德风险?George P.Baker(1988)的综述性文献显示,相对其他领域,银行部门的经理报酬与绩效的关系更为密切:从经理报酬与规模的相关关系即R2看,银行为0.68,虽低于保险部门(0.69)但高于其他部门,如制造业(0.60)、零售和贸易(0.53)、城市公共设施(0.67)等。经理报酬一绩效弹性系数的跨行业对比也得到类似结论:

表2显示,银行部门的经理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弹性是比较高的:1973年位居第二,在其他年份即1975、1979、198l和1983年均高居第一。

但Joel Houston(1994)的结论有所不同:与非银行部门相比,银行部门的经理报酬一绩效敏感性较低;银行也更少依赖股票期权。Hall and Liebman(1998)也表明,在银行经理的报酬体系中,绩效相关的激励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部分。上述文献所采用的数据是在放松规制之前,其结论并没有否定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银行具有较高财务杠杆,受到政府严格管制。金融规制限制银行投资机会,银行业报酬绩效敏感度指标低于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不足为奇。

然而,规制本身产生规制规律,规制对市场纪律的改变等均具有风险激励效应,使厂商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自由化运动。放松规制为商业银行特殊性理论提供实证分析的机会。银行业务在地域和产品等方面的放松规制扩展了有效风险/收益前沿,增加了银行经理的投资机会,经理行为也更难以观察。Smith(1992)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并没有保障使自利的经理的行为遵守股东的利益。道德风险假说(Houston and James,1995)认为,要使白利的经理外部符合股东的预期,就需要设计基于股票的报酬以鼓励管理层的行为符合股东的预期:具有较高风险的银行,在CEO总支付中应该有一个较高比例的股票报酬;具有较低风险的银行经理,应该获得较高比例的现金支付。Barro and Barro(1990)利用英格兰银行等七家银行1982-1987年的数据研究证明了道德风险假说:银行CEO报酬增加1个百分点,银行绩效提高0.32。

(三)商业银行公开交易与市场约束

银行公开交易使经理的职位成为一个随机变量,其他更优秀的经理可能通过控制权市场而取代他。虽然存在争论,但大部分研究支持控制权的约束功能。银行之间的兼并存在多种功能,如降低成本、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带来的分工经济、提高资本充足度、改善总体效率和行业赢利能力等。Crawford,Ezzelland Miles(1995)认为,放松银行业的规制均会增加银行CEO收入;这个发现与委托一理论的预测相一致,控制权市场对经理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虽然对大银行来说,兼并后经理收入的增加并不源于问题的解决,而是源于银行规模的扩大;但那些小额即价值在10亿美元之内的兼并的符合成本理论,即它能够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和增加银行绩效,CEO收入随之增加(Christopher W,2003)。但是,为缓解冲突问题而设计的股票激励似乎降低了经理进行兼并的积极性。兼并会扩大银行规模,经理现金收入增加,但经理的股权和股票收入则会下降。

五、国有银行的公开交易与冲突

相对商业银行,国有银行道德风险问题更为严重。首先,国有银行经理多重目标。银行经理对银行的利润感兴趣,也追求更高的行政级别。它可能为追求职位升迁而使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在升迁之前将风险问题留给继任者。其次,国有银行组织结构易于产生过度风险。小银行在提供小额贷款方面有信息优势。中国国有银行几乎在每一个县级行政区都设立分支机构,并有一定贷款权,分支机构成为某种程度相对独立的“小银行”;业务上,因政策需要或其他因素,分支机构往往对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信息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信息集中即它能够将所有基层银行的信息收集起来,通过数据集中来缓解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将贷款决策权向由基层银行转移至更高一级的分支机构或总行。二是银行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将基层银行的软信息加工处理为硬知识。当前,国有银行的数据(信息)集中趋势有所加强,而内部信用评级如五级贷款分类法也逐渐开始使用。但在总体上,银行信息集中范围有限,信息加工的能力也较弱。管理幅度过大、具有多层内部关系的科层机构使国有银行的信息漏损现象较为严重。

国有银行道德风险也可能随其业务结构的变化而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广泛涉及投资理财等诸多新领域。这些新领域的信息生产和收集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对外部所有者的信息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衍生信用业务的相关信息,外部投资几乎无法得知。这种情况下,金融当局对国有银行的监督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要减少国有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公开交易被认为是可取的办法。这也是许多国家推进国有银行改制上市的部分用意。中国也是如此,因为公开市场交易可“强化市场约束,提高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和减少金融犯罪”。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有10家银行先后在A股上市;除中国农业银行之外,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均已成功上市。借助股票市场信息揭示功能将会极大缓解国有银行道德风险问题。

要使股票市场功能发挥最佳,一方面要完善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等机制对银行经理的约束功能,同时需要建立银行经理长期激励机制以实现激励兼容。随着银行自由化改革的推进,委托一关系也逐渐清晰,银行经理的报酬也大幅度增加:

上表显示,2005年,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六家银行行长报酬之和是745.14万元,人均124.19万元;最高的为招商银行(267.83万元),最低的是华夏

银行(69万元)。2006年,上述六家银行行长报酬升至1930.9万元,一年之内增长了2.59倍;人均报酬更是高达321.82万元。在六家银行中,增长最快的是深圳发展银行,该银行行长年报酬三年内增加13.5倍之多,从73.3万元增加到995万元;招商银行行长年报酬增加速度也是惊人的,从2004年的8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67万,2006年更是增加到446万,三年内增长5倍之多。增长最慢的是的民生银行,虽然在2004年行长报酬超过120万元,但到2006年也只有174.47万元,增长41.3%,远低于其他上市银行。

交通银行论文篇(8)

1 投资银行的定义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总结了金融学家对投资银行下的四个权威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投资银行的内容。①最广泛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实际上包括华尔街大公司的全部业务,从国际承销业务到零售交易业务以及其他许多金融服务业务。②第二广泛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包括所有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证券承销、公司财务到并购,以及公平观点来管理基金与风险资本。但是,如向散户出售证券,消费者不动产中介,抵押银行,保险产品等业务不包括在内。③第三广泛定义是,投资银行只限于资本市场活动,着重证券承销和并购。但是,如基金管理、风险资本、风险管理等业务不包括在内。④最狭义的定义是,投资银行应回到他过去的原则上,严格限于证券承销和在一级市场上筹措资金,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证券交易。库恩倾向于第二个定义,认为应该包括资本市场的所有活动,但所有零售业务除外。

程博明总结了投资银行的定义:“投资银行是以证券承销为本源业务,充当中介人,通过不断的金融创新,促进资金合理分配和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金融机构。其核心在于:①投资银行是金融业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投资银行是经营资本的金融机构。③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王海平等给出了投资银行的定义:“投资银行是专门管理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和提供长期信贷的机构,它是证券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中间人,属证券推销商性质,有时也用自己的资金购买证券,从而证券的所有权。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多种多样、名称各异、各国情况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券公司、商人银行、投资公司、金融公司、实业公司、控股公司,然而具体的投资银行并不冠之为银行或投资银行,而是称为公司。”

钱弘道这样框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与交易,提高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与投资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

中国投资银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诞生,有其特殊的内涵。人们对投资银行本身的争论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种业务,包括证券承销、并购策划等。既然是一种业务,无论哪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做,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按照这个逻辑,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必要作任何变动,都可以顺利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二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个产业,是一个金融领域中的主要从事企业并购策划、融资的高科技产业,与主要从事存贷业务的商业银行相并列。在中国它可以由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来做,但是必须加以改造和加强。三是认为投资银行是一个机构,有专门的名称、章程、宗旨、和业务,与商业银行相对立。其业务商业银行不能做,其他机构也不能做。

2 投资银行的发展

2.1 投资银行的历史起源、发展

我国投资银行始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涌现的大量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0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证券营业部2600余家,证券从业人员10万余人,证券公司总资产6510.69亿元,平均每家59.18亿元。具有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到105家,律师事务所达到299家,资产评估机构116家,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100家,其中证券咨询机构97家,期货咨询机构3家。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达到1100人,律师1180人,咨询人员7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运作比较规范,业务比较熟练,经验比较丰富的证券中介服务队伍。这些机构已涉猎了各种投资银行领域,如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证券自营,基金管理,企业并购和财务顾问等,为我国居民开辟了投资渠道,为国家经济建设筹措了大量资金,为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大量贡献。

2.2 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

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的核心是指与商业银行的分合问题。而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争论的核心是两种模式对于社会运行的风险问题,是商业银行能否进入证券市场,能否用存款进行证券买卖,能否涉足投资银行的业务的问题。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离还是合并,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该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决定的,如信誉意识、家族观念等。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市场法规健全程度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分合就不能采取同一模式。中国经济当前的选择只能分业经营下的协调运行。转轨经济条件下实行分业经营具有其必然性。①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风险较大。②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③宏观金融当局的监控能力有待提高。分业经营前提下协调运行也具有可行性。①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个体系中的资金不可能完全分开,在坚持各自业务性质的前提下借助对方的便利,谋求自身业务的拓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②商业银行业需要借助投资银行业获得发展,减轻商业银行资本形成的压力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③投资银行需要商业银行的推动和支持。

企业与企业、银行与企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合原理是相通的。如在美国,企业的大集团战略是无可非议的,企业与企业联合成为巨型企业集团后,短期的个别企业风险可以由集团掩盖,进而带来长期的发展。而中国当前发展水平没有到应有的高度,企业产权界定不清,必须坚持独立化和及时化的原则,不能互相掩盖,否则将风险越积累越大,最后无法收场。中国经济当前各市场主体必须相互独立,

企业之间不能搞所谓的法人交叉持股的巨型企业集团,银行和企业之间不能无原则的联合,搞所谓的一体化制度商业银行业不能与投资银行合并。当然,如果有效的调节和控制银行经营的风险和证券市场的风险,两业融合就可以提高效率、增强实力,因此发展趋势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市场制度的完善,最终走向联合。

3 投资银行并购应遵循的理论

3.1 垄断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扩张规模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加强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以肯定的是,确有一些企业的并购扩张是为了取得垄断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并购不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则并购也就难以为继。因此,企业的最佳规模是由垄断及效率所带来的边际利润的均衡点所决定。

3.2 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兼并和资产再配置的其他形式,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潜在效益的,这主要体现在大公司管理层改进效率或形成协同效应上。具体又可以分为7个子理论:

3.2.1 差别效率理论

该理论是并购的最一般理论。通俗的说,如果A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于B公司,那么通过A公司对B公司的兼并,B公司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这也是所谓的管理协同效应。按照此观点如果某家公司有一支很有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过了管理该公司的需要,那么,该公司就会通过兼并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造成效率低下的公司的办法,更充分的使用这支队伍。通过这种兼并,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将会得到提高。实际上,差别效率理论是与组织资本联系在一起的,在两个具有相似性的组织中,可以利用组织资本的差异,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提高组织资本,这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信息的可复制性。

3.2.2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

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可能与差别效率理论或问题理论难以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效率的管理者只是指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潜力,而另一种管理团体可能会更有效的对该领域内的资产进行管理。或者从纯粹意义上说,无效率的管理者仅仅是指不称职的管理者,几乎任何外部的管理者都可以比现有的管理者做的更好。因此,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可以作为混合兼并的理论基础,相应的,无差别效率理论更适合于解释横向兼并。

3.2.3 经营协同效应

规模经济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经营协同效应假定,在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并且在合并前,公司的经营活动水平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实施兼并可以发挥出潜在的规模经济,这种兼并既可能是横向兼并,也可能是纵向兼并。

3.2.4 多样化经营理论

所谓多样化经营,是指公司持有并经营那些相关程度较低的资产的情形。对一个公司来说,多样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稳定收入来源。通常情况下,公司员工、消费者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比股东更愿意公司采取多样化战略。这是因为,第一,股东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分散持股的办法来分散风险,而员工的劳动收入来源却很难多样化,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大都对本公司有用但对别的公司就不一定有用,所以公司经理和一般员工更希望公司稳定,不希望公司冒太大的风险。第二,公司通过广告、研究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培训等途径,一般都与消费者和供应商形成稳定关系。但于公司股东来说,由于对公司的持股情况不同导致他们对多样化经营会有各不相同的态度。多样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和兼并这两种途径来实现,但在许多情况下,兼并的途径会更有利,尤其当公司面临变化了的环境而调整战略思想时,兼并可以使公司在时间较短的条件下进入被兼并公司的行业,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被兼并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现有各种资源。

3.2.5 财务协同效应

当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流但又缺乏投资机会时,其资本的边际利润率是较低的,提高资本边际利润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收购那些现金匮乏但资本边际利润率较高企业。财务的协同效应还表现在,公司合并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其负债能力的提高、融资成本的下降。

3.2.6 战略重组理论

公司的并购活动有时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实施多样化收购以分散风险,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有效运用剩余资源的并购不同,战略重组的目的在于使公司在面对变化中的环境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就是战略重组理论的观点。

3.2.7 价值低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行为将会发生。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未能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②收购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③由于通货膨胀造成资产价值与重组成本的差异,如果市场价值的确定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价值低估就会发生。

3.3 产权理论

对于产权,经济学家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H.得姆塞茨认为:产权是社会的工具,使是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损的权利。E·富鲁不顿认为:“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包括所有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乃至毁坏财产;收益权,即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由协议关系从别人那里获取收益;转让权,通过出租或出售把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别人。

3.4 理论

理论研究企业内部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费用的概念。企业所有者的私人业主、股东、债券持有人或其他投资者可以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他们的人,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往往有所冲突。为此,所有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就会控制寻求控制经营者投资和决策的方法,设计一种补偿协定机制以刺激经营者选择增加财富的行为。为把具有不同目标的股东、经理和债券持有人联系在一起,必然会发生费用,这种费用就是费用或成本,它们包括:企业所有者和人订立契约的成本;监督与控制人的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决策成本以及赢利损失即因关系发生的利润减少。无疑,企业并购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成本,它在事实上设计了控制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的人产生问题是时,通过并购或权之争,可降低问题的产生,进而降低成本。

3.5 交易成本理论

交通银行论文篇(9)

银行股回落或为多头蓄力三维度解密25只个股投资价值

昨日沪指略有回落,但银行板块却出现明显调整,大智慧银行板块指数下跌2.09%,体量巨大的银行板块后市走向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稳,从净利润增幅来看银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前期银行股的缓慢上涨也侧面印证了行业基本面的回暖,昨日银行股的调整,可看作是低吸布局时机,特别是处于价值洼地的低估值银行股理应重点关注。今日本文从市场表现、估值水平和机构评级等三方面对银行股进行梳理分析,供投资者参考。

市场表现逾七成个股近两日回调

近两个交易日,前期表现强势的银行板块出现回落,《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根据(300033)数据统计发现,近两个交易日,两市25只银行股中,有18只均出现调整,占比超过七成。其中,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工商银行(601398)、南京银行(601009)、宁波银行(002142)、中国银行(601988)、招商银行(600036)、交通银行(601328)、北京银行(601169)、中信银行(601998)等10只个股近两个交易日累计跌幅均超过2%,在板块内跌幅居前。

市场人士表示,近两个交易日银行板块的回落多为前期连续上涨后的技术性调整。自4月14日两市调整以来,银行板块凭借出色的防御性,屡屡成为市场上的焦点,而板块期间累计涨幅也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居首,达到3.11%。个股中,招商银行期间累计涨幅达到16.17%,在板块内居首,浦发银行(60000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上海银行(601229)、建设银行、兴业银行(601166)、宁波银行、杭州银行(600926)等个股在此期间均实现逆市上涨。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股股价均在4月14日市场调整期间创下了年内新高。

交通银行论文篇(10)

1.引言

在瓦尔拉斯均衡体系中,企业的存在被证明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却存在着大大小小规模、组织形式各异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科斯(Coase)在193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引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由于“交易成本”大小的不同,人们倾向于使用交易成本较低的组织方式来完成交易[1]。科斯[2]、诺斯(North)[3]、张五常[4]、格罗斯(Gross)和哈特(Hart)[5]、威廉姆森(Williamson)[6]等人的研究,表明产权制度对交易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通过将产权赋予不同的对象,企业交易成本与效率也会随之变化。斯蒂格利茨将其归纳为“科斯定理”。在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制就是将土地剩余所有权赋予给农民,并引起来显著的效率变化,也是产权理论在中国的重要经验证据。正是由于市场、组织都具有相应的交易成本,所以政府、企业、市场是混合在一起存在的。当今的中国就是从一个巨大的组织(计划经济时代)自然解体成较小的组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各地地方政府的高度自由竞争,与中央政府的主导,导致了中国的高效发展,这是市场的功劳[7]。

金融作为一个经济体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业以银行为主导,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通过银行业务完成。而银行的产权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论。究其原因,可以认为是金融服务应该被界定为公共品还是私人商品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给定的制度环境,产权制度效率高的银行会逐渐淘汰产权制度效率低的银行,因此可以认为效率高的制度是较优制度。

因此文本运用DEA方法测评银行效率,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产权制度与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并通过效率的比较,方面找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较优的产权制度。

2.国内商业银行的DEA生产效率评估

为了实证产权制度对效率的影响以及中中央政府控股银行与地方政府控股银行二种产权结构的优劣,选择了2012、2013年国内A股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对其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方法上选用DEA的CCR模型[8]。

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有效的测度,需要合理恰当的选取指标体系。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总结认为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生产资料上投入的是1.人力资本2.固定资产3.运营费用,产出的是利息利润、非利息利润。其中人力资本介于数据的不可得,根据前人的经验计算使用总成本的10%代替[9]。

本文运用New England University Coelli编写的 DEAP2.1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结果,数据来源于2011,2012年各上市公司企业财务报表。

3. 数据分析

通过检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以将16家银行具体分类。其中,将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财政部等一些有中央政府背景的控股单位且控股比例较其他股东具有明显优势的商业银行归属于中央政府所有,这些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一共9家。将由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背景投资工资持股且持股比例占有的商业银行归属于地方政府所有,这些银行分别是: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以及兴业银行一共5家。由集团控股或者没有明显股权特征的银行是平安银行以及民生银行。

根据上文中的数据以及分类,将银行可以根据是否高于银行间的平均效率和产权归属地方/中央政府制得四格表:

利用Fisher的确切概率法计算银行产权结构与其效率的关系。即在四格表周边合计数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计算表内4个实际频数变动时的各种组合之概率Pi;再按检验假设求得双侧的累计概率P,依据所取的检验水准做出推断。其中

Pi=(a+b)!(c+d)!(a+c)!(b+d)!a!b!c!d!n!(3)

组合四格表的交叉积差记为Di,样本四格表中的交叉积差 ad-bc=D*。计算满足|Di|≥|D*|下的累计概率P。检验假设:

H0:π1=π2,即银行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无影响。

H1:π1≠π2,即银行产权结构对银行效率有影响。

检验水平:a=0.00001

通过双边检验,计算其累计概率P=1.5232*10-8

计算不同产权结构下,各类型银行的平均效率可得下表:

其中,平均综合效率=各银行综合效率之和银行数,平均技术效率=各银行技术效率之和银行数,平均规模效率=各银行规模效率之和银行数。

由上表可知,由于数据来源于上市企业,其特点在于相对一般银行规模都较大,所以相对规模效率均较高且相差不大。而就技术效率/综合效率而言,两者相差6%,中央政府控股银行明显弱于地方政府控股银行。

4.结论与预言

基于2011、2012年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本文一方面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确定了产权结构在十万分之一数量级(即99.999%的可能性)下对银行效率存在影响,同时得到了地方政府背景与中央政府背景银行的经济效率差异。总体上来说,当产权归属于地方政府时,银行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绩效,即其对中央政府银行具有“挤出效应”,不论总市场如何变化,地方政府银行相对于中央政府银行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有趣的是,根据超产权理论,在长期均衡中制度与经济效率无关[10]。并且国外学者用意大利银行业数据作出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对于成熟经济体,不同产权制度的银行效率相差不大(小于1.5%)[11]。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要达到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长期均衡尚需时日,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控股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内部委托机制[12],或者由于外部市场的变化的改变其效率。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的是,在近期,我国银行依旧处于急速扩张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控股银行都将迅速扩张,二者的效率差将持续存在。到了中期,当国民经济逐步稳定,银行业增速降低,地方政府银行的效率优势将导致其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央控股银行则迫于生存压力通过改善其他治理,逐步缩小与地方政府产权银行的差距。当时间足够长后,由于制度差异产生的效率逐步消失,从而达到了长期均衡。(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2] Coase R H.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J]. JL & econ., 1960, 3: 1.

[3] North D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J]. 1981.

[4] 张五常. 佃农理论[M]. 商务印书馆, 2000.

[5] Grossman S J, Hart O D.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691-719.

[6] 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9, 22(2): 233-261.

[7] 张五常. 中国的经济制度[M]. 中信出版社, 2009.

[8] 魏权龄, 岳明. DEA 概论与 C^ 2R 模型―数据包络分析 (一)[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89, 9(1): 58-69.

[9] 邹炜.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 DEA 和 DFA 对照研究――以 14 家商业银行 1998~ 2002 年数据为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2: 005.

[10] 刘芍佳, 李骥. 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 经济研究, 1998, 8(3.12).

[11] Turati. Different contracts in the Civil Code for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market: comparing cooperative and stock banks using a cost frontier approach[ 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6, pp 543567doi:10.1017/S1744137410000184

[12] Grossman S J, Hart O D.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3: 7-45.

[13] 胡汉辉, 谢庆红. 数据包络分析: 中国的进展及展望 (1993―1997)[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8, 7(4): 5-15.

[14] 杨瑞龙, 聂辉华. 不完全契约理论: 一个综述[J]. 经济研究, 2006, 2: 104-115.

[15] 郑录军,曹廷求.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2,12:91~101.

[16] 许晓雯, 时鹏将. 基于 DEA 和 SFA 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1: 68-72.

[17] 聂辉华.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 (1): 81-87.

[18] 张健华.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 DEA 方法及 1997―2001 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 2003 (3): 11-25

[19] Stigler G J. Two notes on the Coase theorem[J]. Yale LJ, 1989, 99: 631.

[20] Modigliani F,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8(3): 261-297.

[21] Hart O, Moore J.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1119-1158.

上一篇: 优质教学论文 下一篇: 营销部半年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