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8 08:50:42

轻化工程论文

轻化工程论文篇(1)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轻化工程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27-02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研究与轻化工相关的工业生产建设过程的课程,它包括研究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艺路线,完成相关的化工计算和设备的选型,以及进行科学的管道布置设计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等内容,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工业生产的必经步骤。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基本设计技

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因此,众多高校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列为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差。本文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一、“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根据一个化学反应或过程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并研究流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再根据工艺流程及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管道及仪表等,进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工艺专业与有关非工艺专业进行密切设计合作,最终使这个工厂建成投产[1]。该课程主要讲授工艺流程设计、化工计算、轻化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路布置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等内容,其中涉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O备、化工热力学和轻化产品合成与分离等相关专业知识[2]。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并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等领域密切相关。

二、“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目前在“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主要讲授相关内容、标准和规定,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理解掌握足够的设计知识,难以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的方式,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三)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但目前的教学安排中单纯的理论课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设计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有良好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师实践指导弱

我国高校中现任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擅长科学研究,但由于他们没有进过企业,很少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因

此缺乏足够的实际设计经验,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在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的传授,使理论和实际脱节。

(五)考核方式简单

据调研大部分学校该课程多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比例高达80%―90%,而该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这种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导致一些学生忽略对平时的学习,在考前突击复习,以应付期末考试,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三、“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相结合,提高综合设计能力。笔者根据几年教学实践,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水平等建议[3-5]。

(一)改变教学方式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抛锚式、讨论式、自学式等。

针对课程课时少的现状,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重视备课环节,搜集典型工程设计实例,将工程实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笔者采用“先实例,后讲解”的抛锚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开始就给出一个涉及本章内容的实例,然后从这个例子出发逐步引出本章的理论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明显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主动寻找实例中涉及的概念或知识点,并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很好地与实践结合。

(二)加强实践环节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实践设计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在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之际,提出了增加该课程的设计学时的建议并被采纳。实际设计环节中,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将学生分为每五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不同的设计题目,几乎涵盖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所学全部内容,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与理论教学穿行,使学生在“学习中设计、设计中学习”,学以致用,设计完成之后安排1―2学时进行汇报点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生产实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包头本地实际,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制药、酿酒、生物质加工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熟悉相关产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及设备等。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

(三)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选取及考核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指导他们的学习方

式。基于“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具有知识多、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单一的期末理论课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因此往往也不能对学生成绩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为了体现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根据一学期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30%,根据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小组上交的设计作品及最后报告质量给分。期末考试占50%,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程序及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卷面成绩给分。

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积极认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解决了为应付期末考试而突击背书的问题。其次,课程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学以致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最后,学生通过撰写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纸,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办公软件和绘图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四)提高教师水平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整体水平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显得尤为突出。该门课程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经验。因此,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继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发挥老教师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特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最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却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

,参与工程设计,必要时可聘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参与课程教学或开展讲座。

总的来说,“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的课程,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同时还有必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如此才能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娄爱娟,吴志泉,吴叙美.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2:1-21.

[2]张颖,郝东升.化工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 社,2002:9-15.

轻化工程论文篇(3)

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连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但从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呈下降趋势,“高分低能”和动手能力差已成社会共识。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大多数高等院校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在积极探索中。很多课程开展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广泛认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地铁与轻轨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多个城市已建成地铁或者轻轨,高铁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地铁与轻轨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应结合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改革[1],使之尽快适应国内轨道工程建设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一、轻轨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功能分析

地铁与轻轨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功能上具有“专”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地铁与轻轨等新型交通方式的设计理念、建设特点及适用情况,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轨道交通相关部门[2]。因此,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学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同时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可轻视。

2.教学特点

地铁与轻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包括线路网络规划、线路设计、轨道与路基设计、建筑设计、地下车站结构设计、高架桥和车站结构设计、工程施工方法和设备系统等,涵盖交通、土木、电气、机械等学科。学科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既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而课程的课时分配被压缩到32个学时。大容量、少课时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密集,无法面面俱到,形成宽而广、粗而浅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理论知识基础采取精炼的原则,在讲清概念的同时强化应用。

3.教材特点

由于地铁与轻轨在我国发展时间很短,相关教材较少。2000年以来,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出版了几本教材,教材大多面很广但深度不够,有的教材中对地铁施工中具体的施工方法写得非常浅,有的教材对设计概念的剖析不够。教材内容落后比较严重,不能反映目前地铁与轻轨建设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章节编排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学生学习后总感觉没有学到具体的东西,而且有概念模糊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扩充,学生将难以在实践中应用。

4.教学考核

以往地铁与轻轨课程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逼迫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但不能使学生真正把地铁与轻轨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低下。单一的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强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显著,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很多课程教学中的通病之一。

二、大学生学情分析

1.学习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好,数理逻辑智力强,语言智力的发展较好,即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形象思维能力可能会被忽视。理论性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问题不大。课程中不少内容涉及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实训、实践环节学习效果要比理论性课程差[3]。这会制约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探索,因此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心态

大学生既渴望开放的学习方式,却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少学生的学习心态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学风不严谨,较懒散,怕吃苦,学多带有功利性。大多数同学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而是为钱而读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学习的轻重缓急能够客观对待,学习目标明确,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引导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趋于理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应用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4,5]。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自身需要的实现而自主完成的,学习成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6]。以往课程学习中以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为主,授受式学习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成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最终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课程教学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就需要融合实训、实践环节,开发、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的“工学结合”。结合当前设计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大中城市的地铁与轻轨建设,以及国家高铁轨道网络的建设,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此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地铁与轻轨课程体系庞大,涵盖多学科,重点不突出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删减一些科普性内容,例如轨道中扣件的形式及设计、轨道中电气设备部分,增加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重点内容,例如工程施工部分,对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掘进机法、新奥法、盾构法、沉管法和顶管法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每种施工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学生首先对所讲重点内容进行思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以此强化所学课堂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2)针对地铁与轻轨课程教材落后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参考多部教材的做法,根据相关的参考教材或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文献检索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更新课件内容,形成具有科技前沿的教材体系。教学期间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或者观点,可以立即提出,并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讨论。同时在教学中布置思考题,学生除了课堂听讲,课下还要查询相关文献完成思考题,以便于下次课程开展教学。

(3)教学期间多布置课程思考题[7]。思考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资料才能完成,完成以后在讨论课上学生自己上台作报告。具体方法为:教师拟定几个思考题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题目,每人对同样题目进行写作,写完后相互检查,最后由一人作总结,在最后讨论课上给全班同学作报告。教师点评并结合一定的评分标准给每个学生打分,得到课程创新内容的成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师从中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可谓一举多得。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效果很好。

(4)课程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地铁与轻轨课程内容中包括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结合地铁与轻轨的具体设计实例开展教学,例如对我国规划和设计中的某一地铁车站的站台或区间隧道进行建筑设计。而课程实践的考察需要增加学生现场实践的环节,形成对地铁与轻轨设计和施工的感性认识,为上升到理性认识创造条件。在教学期间,结合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安排,专门组织学生针对某城市一条地铁与轻轨线路进行完整的长距离参观考察,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深入施工现场参观地铁与轻轨的施工,进行现场实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的表现给学生打分。

(5)课程论文严格要求。对于课程论文,学生大都随便抄抄应付了事,一般不可能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所以很多学生很喜欢课程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查。在教学中,需要增加课程论文的具体定量要求,必须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作,文献资料至少达到10篇以上,并要求遵照标准的论文格式,教师在评阅时检查是否存在严重抄袭情况,不符合要求的返回重做。通过两个学期的实施,课程论文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按以上探究式学习方法设置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由过去单一的考试,转为课程思考题、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和期末课程论文等综合性考察。对培养学生学习、消化知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利。

四、结论

1.分析了地铁与轻轨课程在课程功能、教材、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特点,概括了当前大学生的学情状态,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进行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2.探索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在地铁与轻轨课程的体系建设、教材选用、考核形式中的应用形式,探索适合大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应用为导向,合理安排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强化了地铁与轻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胜利,姜楠.地铁与轻轨课程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科技,2010,26(24):173-175.

[2]贾晓云,宋玉香,韩现民.“能力为本”理念下《地下铁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9:171-172.

[3]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358(2):109-121.

[4]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1:117-118.

[5]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15-21.

轻化工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轻化工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不论是人造轻骨料混凝土应用的早期还是现在,在我国主要还是用于墙体结构,其中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各种墙板及小型空心砌块等,占人造轻骨料混凝土总量的70~80%。众所周知,人造轻骨料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是与人造轻骨料的生产技术休戚相关的,人造轻骨料生产技术的进步,为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人造轻骨料产品性能结构的发展更趋于完善,各项技术规程、标准文件齐全、施工技术提高,都为人造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拓展了空间,可根据不同用途和结构性能要求,配制不同密度等级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使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二.对轻骨料混泥土的认识。

轻骨料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是指采用轻骨料的混凝土,其表观密度不大于1900kg/m3。所谓轻骨料是为了减轻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提高热工效果为目的而采用的骨料,其表观密度要比普通骨料低。人造轻骨料又称为陶粒。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和耐火等特点,并且变形性能良好,弹性模量较低,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和徐变也较大。

轻骨料混凝土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其他工程,可减轻结构自重、节约材料用量、提高构件运输和吊装效率、减少地基荷载及改善建筑物功能等。

轻骨料混凝土按其在建筑工程中的用途不同,分为保温轻骨料混凝土、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和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此外,轻骨料混凝土还可以用作耐热混凝土,代替窑炉内衬。

以天然多孔轻骨料或人造陶粒作粗骨料,天然砂或轻砂作细骨料,用硅酸盐水泥、水和外加剂(或不掺外加剂)按配合比要求配制而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3的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密度小、保温性好、抗震性好等优点,适用于高层及大跨度建筑。

轻骨料的技术要求。

轻骨料的技术要求主要有颗粒级配 堆积密度、粒型系数、筒压强度(高强轻粗骨料尚应检测强度等级)和吸水率等。此外,软化系数、烧失量、有毒物质含量等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轻骨料的验收、存储和运输。

轻骨料的性能变化范围较大,对所拌}昆凝土的质量影响也较大,故应重视其验收、存储和运输。

轻骨料应按品种、种类、密度等级和质量等级分批检验与验收,每200m3为一批,不足200m,以一批论,样品的抽样应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轻骨料出厂时,生产厂应提供质量合格证书,其内容包括品种名称及生产名称、合格证编号及发放日期、批量编号及供货数量、检验部门及检验人员签字盖章。轻骨料应按品种、密度级别、质量等级和颗粒级配类别分别堆放,必要时,应有防雨淋措施。可采用车、船封装或袋装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压碎,并应采取措施以防飞尘飞扬。

三. 轻骨料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的技术性能。

轻骨料混凝土的技术性能主要有拌合物的工作性和硬化轻骨料混凝土的体积密度、强度、保温性能、变形性能和耐久性。

拌合物的工作性。由于轻骨料表面粗糙,吸水率较大,故对拌合物的流动性影响较大。为准确控制流动性,常将轻骨料混凝土的拌合水量(总用水量)分成附加水量和净用水量两部分。附加水量是轻骨料吸收的,其数量相当于1h的吸水量,这部分水量对拌合物的工作性作用不大;净用水量是指不包括轻骨料1h吸水量的拌合用水量,该部分水量是拌合物流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附加水量及净水量之和为总用水量。国家标准对轻骨料1h的吸水率的规定是粉煤灰陶粒不大于22%,粘土陶粒和页岩陶粒不大于10%。同普通混凝土一样,拌合水量过大,流动l生可加大,但会降低其强度,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合水量过大还会造成轻骨料上浮,造成离析,故要控制用水量。选择坍落度指标时,考虑到振捣成型时轻骨料吸入的水可能释出,加大流动性,故应比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低10―20ram。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一样,砂率是影响拌合物的工作性的另一主要因素。尤其是采用轻砂时,随着砂率的提高,拌合物的工作性有所改善。

体积密度。与普通混凝土不同,轻骨料混凝土的体积密度范围变化较大,而且直接与硬化后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导热性、抗渗性、抗冻性有关系,故以体积密度为其主要的技术指标。一般来说,轻骨料混凝土的密度等级越小,其强度越低,导热系数越小,抗渗性越差。因轻骨料的体积占轻骨料混凝土总体积的70%以上,故轻骨料混凝土的体积密度主要决定于其粗细轻骨料的体积密度。

强度。由于轻骨料表面粗糙,且内部孔隙率高,故吸水率较高。当与水泥、水拌合时,骨料表面吸附水泥浆的能力较强,若骨料拌合前没有吸水饱和,还可吸收连接面水泥浆中的水分,降低水灰比,从而提高连接面的强度;另一方面在水泥浆硬化过程中,轻骨料吸附的水分又可缓慢释出,养护连接面水泥硬化层,进一步加快水泥石与骨料的连接面向强度发展。因此,轻骨料(尤其是轻粗骨料)与水泥石间有较高的粘结强度。但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由于轻粗骨料本身的强度较普通石子为低,故轻骨料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不是沿连接面,而是轻骨料本身先破坏。对低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破坏也可能使水泥石先开裂。故轻骨料的强度除与水泥强度、水灰比、龄期、养护条件等因素有关外,还直接与轻粗骨料的强度有关。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体积密度是说明其性能的主要指标。

变形性能。轻骨料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25%~65%,而且不同强度等级的轻骨料混凝土弹性模量可相差3倍之多。由于轻骨料的弹性模量较普通骨料小,所以不能有效抵抗水泥石于缩变形,故轻骨料混凝土的干缩和徐变较大。同强度的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构件的轴向收缩值约为普通混凝土的1~1.5倍。轻骨料混凝土这种变形的特点,在设计和施T中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导热性。由于轻骨料具有较多孑L隙,在硬化混凝土中多以STATCOM 的小信号模型及控制研究封闭孑L隙的形态存在,故其导热系数较小,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保温隔热性,对建筑物的节能有重要意义。其导热系数直接与密度等级有关,密度等级越小,其导热系数越小,保温隔热性越好。

抗冻性。大量试验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TiN 纳米颗粒增强Ni-P复合镀层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当受冻时很少达到孔隙吸水饱和,故孔隙内有较大的未被水充满的空间,当外界温度下降,孔隙内水结冰体积发生膨胀时可有效释放膨胀压力,故有较高的抗冻能力。轻骨料混凝土较小的导热系数,也降低了冬季室内外温差在墙体上引起的冷凝现象,故进一步降低了冻害作用。结语总之,轻骨料混凝土无论在组成、结构还是性能方面,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开展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其意义十分显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应根据当地轻骨料资源情况,恰当选择合理使用,才能使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建筑节能中达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建筑节能中的绿色节能材料。

参考文献:

[1] 杜付元 探讨建筑施工中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23期

[2] 冯艳永 王仁栋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3期

[3] 叶家欣 探讨建筑施工中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21期

[4] 汪萍 谈建筑施工中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轻化工程论文篇(6)

在年轻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坚持“重教育、重实践、重管理”的思路,采取建立年轻干部学习班、导师帮带、外派学习等有力措施,在“育、干、管”等环节下功夫,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工运事业发展的年轻党员干部队伍。

(一)准确定位

机关党组织是年轻党员干部成长的引路人。经过各种考试走上市总工会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文化知识比较扎实,但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理性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不强。基于此,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方式上好党课,坚定年轻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是结合经历讲党课。邀请具有几十年工会工作经验的老同志、领导等“现身说法”,畅谈如何做好工会工作,分享在工作岗位上的感悟,面对面、心交心的交流,在年轻人心中激起共鸣,增强了他们对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年轻干部纷纷表示要学好本领,把握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做好工会工作。二是结合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活动讲党课,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介绍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风雨征程,重温90年光荣与辉煌,引导年轻干部深刻领会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和动摇。三是结合红色教育活动讲党课。组织年轻干部赴延安等革命圣地,重温我党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和老一辈革命家为之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使年轻干部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创建来之不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来之不易,引领年轻人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同时,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还注重发挥年轻活力,引领他们开展集中与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学习形式。如以年轻干部学习班为载体,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畅谈“讲话”对年轻干部的激励与指引;组织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XX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结合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读书感言;参与“比服务、强执行、优环境、促发展”征文活动,在思考行文中强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

(二)创新方式

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把培养年轻干部作为一项人才战略工程,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形式。年轻干部无论在工作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一个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一方面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对年轻干部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工作时间不长处于积累期的,主要加强理论培训和业务素质培训,同时给予更多的基层锻炼机会,以丰富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思想上逐渐成熟处于成长期的,党组织尽可能开展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强化管理监督,鼓励轮岗交流;对工作时间在XX年以上,担任职务处于成熟期的,党组织则侧重加强警示教育,鼓励其参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另一方面,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培养年轻干部注重从“心”开始,讲懂与爱,“懂”就是要做到真正的了解、理解年轻干部,这是前提。不仅了解年轻干部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还要理解其理想追求,以及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爱”就是要时时“关心”年轻干部,这是手段。在“教育+锻炼+帮带”的培养方式中注入懂与爱,建立年轻干部关爱机制,关心其思想动态,关注其能力发展,关怀其日常生活。在懂和爱中帮助年轻干部理顺职业生涯的发展渠道,引导他们树立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三)建立机制

科学的机制是培养年轻干部的有力保障。市总机关党组织加强研究探索,在继承好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从方式方法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年轻干部培养机制创新。一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民主、公正、竞争、择优原则,真正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年轻干部选拔上来,在党组织的换届选举中有两名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当选总支委员和支部书记,充分调动了广大年轻干部努力工作、拼搏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湖州市总工会关于加强机关年轻干部培养的暂行办法》,严格规范年轻干部学习班、导师帮带、外派学习等培养年轻干部的措施;强化考核管理,力争把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做成市总机关党建的品牌工程。三是建设“党组领导,总支牵头,支部引导,党员参与”的共促共进模式,在机关内部形成人人参与、和谐向上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工会其他工作的开展。四是形成定期汇报制度,年轻干部要定期把工作动态、学习情况等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及时反馈,对于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定期对年轻干部培养工作进行总结、评优并把相关情况提交党组讨论。

二、主要成效

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把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作为机关党建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取得成效,年轻干部坚定了信念、提升了素质、增强了活力。

(一)学习教育锤炼了思想

学习教育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学习既是年轻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适应党的建设的需要,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通过讲党课、成立学习班、外派学习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年轻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加强了其对主观世界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方法的引领,帮助年轻干部们体会到了学习的自主性、重要性和灵活性,使得他们爱上了“学习”这一终生受用的工具。如年轻干部自发的建立了年轻干部阅览室,每到中午休息时间总有年轻干部在阅览室翻阅杂志,学习充电,并对加强阅览室功能提出了改进意见。党总支还利用机关学习日举办了年轻干部论坛,以务虚的形式,探讨工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想法,年轻干部精彩亮相,同时提及的建议具有思想性,工会如何提升对企业广大年轻职工的吸引力,如何发挥年轻干部联系广大年青职工的纽带作用的想法,得到了市总工会领导的肯定。经过多内容、多途径的锤炼,年轻干部在思想上褪去了一份稚气,平添了一份成熟和理性。有两名年轻干部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实践锻炼提升了素质

实践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经程序,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以市职工维权帮扶中心为依托,建立年轻干部培训基地,把党组织的一些活动纳入到基地建设中来。如强化双千万结对工作,年轻干部积极走访解结对困难户,为他们排忧解难,今年就顺利帮助了一名结对人员完成了白内障修复手术。配合第四党支部做好送法律进企业进社区进行政村服务活动,推动了xx普法的宣传工作,年轻干部在自身增强法律意识的同时又接触社会实际,很好地促进了工作能力的提升。今年以来,为拓宽年轻干部视野,密切与基层的联系。启动两批外派学习工作,一共有6名年轻干部参加活动,外派活动主要是与本职岗位有关的学习,多与基层工会与企业有关,弥补了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的不足,培养了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派学习过程中,年轻干部主动承担并开设了5场有关工会知识的讲座,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质,展示了工会年轻干部的风采。通过让年轻干部深度参与一些重要任务提升能力、磨练意志、锻炼成长,比如,为筹备湖州市第六次工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市总工会办公室负责牵头起草,这篇工作报告既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会工作的纲领,起点高、分量重。市总工会办公室党支部果断建议年轻干部参与到写作过程中来,在写作过程中,年轻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起草文稿提纲和初稿任务,之后又对文稿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经过历练,几名年轻干部深切体会到重大文稿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出色的艰难探索和日臻完善的过程。

(三)科学管理激发了活力

科学管理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有效保障。市总机关党组织把培养年轻干部当做系统工程来抓,不靠一时兴起的临时推动,而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制度,党组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州市总工会关于加强机关年轻干部培养的暂行办法》,为加强机关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党总支隆重举行了“牵手共建 薪火相传”师徒结对活动启动仪式,年轻干部在发言中表示,要坚定信念,自觉把爱祖国与爱集体、爱岗位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水平,争当推动工运事业发展的践行者;要勤奋学习、深入实践,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争当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的进取者;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积极投身到创新实践中去,争当创新工会工作的探索者;要加强修养、改进作风,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定位在实干上,争当脚踏实地服务职工的奉献者。年轻干部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无论在“我为七一献热血”的活动中,在低碳节能的骑游活动现场,还是拓展训练的竞技场上,都活跃着市总工会年轻干部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精神风貌,也感染到了机关其他的工作人员。

三、几点启示

培养年轻党员干部,既是机关党建工作的内容,也是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要求。回顾和总结市总工会机关党组织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有好的方法值得总结、经验值得借鉴,这为各级机关党组织更好的培养年轻干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施好肥”是前提

要把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抓好抓实,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握培养工作的方向。市总工会领导多次调研年轻干部培养工作,主持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倾听年轻干部对做好工会工作的建议,并在党组会上专题研究部署培养工作,出台了《年轻干部培养暂行办法》。在外派学习过程中,积极协调,选派年轻干部到适合的岗位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还定期了解年轻干部培养的动态信息,关注培养工作的进度,关心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在上级党组的支持下机关党组织强化工作力度,拓宽工作思路,“施好肥” 一是多施“知识肥”。针对年轻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加大对其缺乏知识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二是优施“经验肥”。关心爱护年轻干部,为他们择优配备有经验、有能力的导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有针对性让其在实践中得到历练,增强实干能力。三是勤施“纪律肥”。对年轻干部严格实行考核监督,增强年轻干部自我培养的动力和压力。

(二)当好主角“演好戏”是关键

轻化工程论文篇(7)

0 引言

轻化工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有明显不同,基础课中多以理想化的模型为研究对象,而轻化工原理则以实际工程问题即化工单元操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应该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精选教材,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应用的方法,重视实验环节,强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等。笔者认为,在轻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上应该采取更多的教学方式,以期提高教学水平。

1 重视化工专业第一课

在轻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堂课非常重要,它对引领学生进行该课程的深入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喜好与否,对一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往往看老师在第一节课是否能开好头,是否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第一节课开好了头,学生通常会对该门课程以及授课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产生努力学好该课程的想法,并在上课期间更加认真,即使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从而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第一节课的头没有开好,学生往往不会对这门课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自行学习的欲望,即使他们心里知道这门课的重要性,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自觉努力的学习,可想而知,这样得到的学习效果当然是较差的。如此一来,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不只是传授轻化工原理的知识,而是要将轻化工原理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非常生动、非常实用,老师知识面宽广且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第一节课之后各单元学习的愿望。

2 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

让兴趣贯穿学习过程。轻化工专业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知识面广,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完全适应轻化工原理课程的这些教学特点,为了在较少学时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沉闷枯燥的教学内容,应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在轻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时围绕主题,把课本中的知识点用比较形象的生活知识或者趣味点联系起来,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也获得了需要掌握的知识。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趣味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曾经有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在学习一些知识单元的时候加入了一些笑话,到课程结束后,学生只记住了笑话,而想不起要学的知识点。这就提醒我们,轻化工专业采用趣味教学一定要围绕主题,只能适度的提高趣味性,而不能冲淡主题甚至偏题,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3 采用多媒体教学

用好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普及,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可呈现的图片多、不空洞、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好等优势,所以提倡在轻化工专业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注意多媒体中视觉效果的突出把握,如对课件中的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背景色彩,公式及文字的动画效果等要做到合理搭配。第二,多媒体在轻化工专业教学中不应"喧宾夺主",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应进行适当板书,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一些公式是需要用板书推导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而不应该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时就将多媒体切换。

4 用好教学指挥棒

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并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想,在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舍弃曾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应该注意课堂和课后两结合。一方面,在课堂上,老师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不能应该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向学生提问或出思考题时,在学生反复思考后,才采用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此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课后的习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一部分习题是本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而另一部分习题是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本次课的知识点,又能促进学生自觉预习下节课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更为自觉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5 结束语

轻化工专业的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括开好头、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等。本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任芳,郑延成.轻化工教学中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190.

[2]刘军海,李志洲,付蕾,等.化工原理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0,(1): 44-45.

轻化工程论文篇(8)

尕斯联合站目前稳定轻烃人工盘库方法是:现场人工测量稳定轻烃液位,查表计算库存。玻璃板液位计没有刻度板,经验做法是按一个螺丝是0.05公分,一个玻板是30公分,靠目测估算液位,或者用钢卷尺根据玻璃板液位计粗略测量。其液位测量的准确度是不言而喻的。

2、自动盘库可行性方案

2.1 总体方案

盘库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掌握稳定轻烃罐中的稳定轻烃库存量,盘库计算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难题:

2.1.1 容积计算困难:

由于卧式稳定轻烃罐两端为球缺形状,中间为水平状态的圆柱体,所以稳定轻烃罐的库存量与罐内液位是个极其复杂的对应关系。计算公式需要用微积分推导,这正是本文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2.1.2 温压补偿计算困难;

由于轻质油和液化气的体积和密度都受温度压力影响,所以要准确盘库就必须进行温压补偿计算。根据石油计量标准的相关要求,温压补偿有严格的操作计算规程。比如多级取样、化验、查表、计算等。对尕斯联合站稳定轻烃罐而言,无法进行多级取样。化验、查表、计算过程复杂,精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并且需要专门安排人完成这项工作。如何跨过温压补偿计算也是本文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本文实现自动盘库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微积分公式推导得出实测客积与液位的对应关系公式,安装高精度液位计实时连续测量稳定轻烃罐的液位,远传变送至DCS系统,在DCS系统计算模块中编制算法,实时计算出每个稳定轻烃罐的稳定轻烃库存量(实际工艺状态下的体积);利用差压与液体密度、液柱高度、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公式,通过测量稳定轻烃在稳定轻烃罐内形成的差压,远传变送至DCS系统,在DCS系统计算模块中编制算法,折算出实际工艺状态下的稳定轻烃的综合性的理论密度;最后利用质量与体积及密度的关系,在DCS系统中自动计算出相应的库存量(稳定轻烃的质量),计算结果在DCS各操作站实时动态显示,根据要求自动生成报表,支持数据上传至采油一厂生产动态数据库。

2.2 仪表选型分析

差压变送器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工业仪表之一,其精度可以达到±0.075,选用高精度毛细管差压变送器安装在现场液位计的上下接口管线上即可满足要求。由于稳定轻烃的某些特性造成稳定轻烃罐液位检测比较困难,所以本文对液位智能远传变送器作如下选型分析:

2.2.1 雷达液位计及超声波液位计:

轻质油、液化气的介电常数很低,易挥发,这些特性造成了雷达液位计及超声波液位计不能可靠稳定地工作,在实际试用探索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主要现象是数据波动大。特别是稳定轻烃进出罐时,波动尤为明显,达到10cm以上,所以雷达液位计及超声波液位计不适合测量稳定轻烃罐液位。

2.2.2 射频导纳液位计:

轻质油、液化气产品中含有微量的水,含水量与进液量、存液时间、排水密切相关,没有固定不变的含水值及分布状态,而含水直接影响稳定轻烃的介电常数,介电常数变化对射频导纳液位计影响极大,因为射频导纳液位计是靠检测介质在探杆和参考极之间的导纳值来换算液位的。可见射频导纳液位计不适合测量稳定轻烃罐液位。

2.2.3 磁致伸缩液位计:

磁致伸缩液位计分内装型和外装带磁翻板型,主要由磁浮子、磁致伸缩杆和变送单元构成,该产品主要由测杆、电子仓和套在测杆上的非接触的磁环或浮球组成。测杆内装有磁致伸缩线(波导线),测杆由不导磁的不锈钢管制成,可靠地保护了波导丝。工作时,由电子仓内电子电路产生一起始脉冲,此起始脉冲在波导丝中传输时,同时产生了一沿波导丝方向前进的旋转磁场,当这个磁场与磁环或浮球中的永久磁场相遇时,产生磁致伸缩效应,使波导丝发生扭动,这一扭动被安装在电子仓内的拾能机构所感知并转换成相应的电流脉冲,通过电子电路计算出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即可精确测出被测的位移和液位。此类产品的非线性误差只有±0.05%FS(量程300mm以下时,最大误差150μm),重复性误差优于0.01%FS,分辨率优于0.01%FS,迟滞优于0.01%FS,温度影响只有±0.007%FS/℃。

此类仪表完全适合测量稳定轻烃罐液位,为了确保液位检测的准确性并且方便标定,本文提出每个稳定轻烃罐安装两个磁致伸缩液位计:一个为内装型,安装在稳定轻烃罐的人孔盖上,能够全范围真实检测液位,将外界干扰因素最小化,用于自动盘库计算。另一个为带磁翻板外装型,一方面为了方便操作工现场查看液位,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标定,和内装型液位计形成对比,来判断内装掖位计是否必须标定,既保证内装液位计的准确性又减少内装液位计的标定次数,解决内装液位计不便于拆装的问题。由于外装型液位计受引出口位置限制不能垒范围检测液位,冬季室外温度很低,稳定轻烃含水会在引出管甚至液位计内结冰,造成液位检测不准甚至液位计无法工作,所以不能用于自动盘库,只作为内装液位计的对比参考。

2.3 自动盘库算法

2.3.1 差体积计算:

根据液位计算稳定轻烃罐内的稳定轻烃的体积量是稳定轻烃自动盘库的难点,也是算法的核心。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联合站的稳定轻烃储罐是卧式罐,液位与罐内液体体积关系:VH=V0±V1。

由于计算公式复杂,所以需要把上述计算公式编到DCS系统中的计算模块中,自动计算处理,最终随着稳定轻烃罐液位H的实时变化,准确计算出实际工艺状态下的稳定轻烃体积VH。

2.3.2 理论密度计算:

差压与液柱的关系公式为:P=p・g・h0

P-液桂羞压;p-液体密度;g-重力加速度,hO-液柱高度。

在稳定轻烃罐中,P对应稳定轻烃产生的液柱差压,通过高精度毛细管差压变送器可以准确检测P;p对应稳定轻烃在实际工艺状态下的理论密度;hO对应稳定轻烃相对于毛细管羞压变送器高压端的液位高度,通过用稳定轻烃的实际液位H减去毛细管差压变送器高压端相对稳定轻烃罐罐底的安装高度即可得出。所以,利用p=P/(g・hO)公式,在DCS系统在简单编制计算程序便可计算出稳定轻烃在实际工艺状态下的理论密度p。

2.3.3 盘库结果计算:

m=VH・p

轻化工程论文篇(9)

1 关于轻化工程专业基本内涵

轻化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化工原理、生物化学等,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学习、生产实习、工艺实验、分析与检测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专业实验:分析与检测实验、化工原理、工艺实验等。就业方向:本专业适合在制浆与造纸、外贸商检、环境检保护、技术监督、化工等有关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与分析检测及废水处理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可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经营、科学研究等工作。继续深造方向:皮革、纺织机械设备公司从事纺织相关的机械设计、生产、销售等工作;皮革、纺织品检验机构或公司从事纺织品测试、检验与管理;纺织仪器、设备、CAD软件公司从事安装、调试与技术支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考取商检局、纤维检验局、海关等机构从事专业管理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2 化工专业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2.1 是突出工程意识培养的新生工程意识引导教育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生进入大学校园首先要熟悉大学环境、认识大学文化、融入大学生活。突出工程意识培养的化工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必须要让新生明白"在大学中要学习哪些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什么要学习以及用什么方法学习"。

2.2 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际、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素质拓展中心开展户外场地素质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等。

2.3 是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广、掌握一些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拓展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历史、文学、管理等通识性知识。化工专业是一种工程教育,应具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现行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教育,削弱了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工程意识,解决实际化工过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化工专业应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

2.4 是加强化工专业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工厂的研发项目,还应该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和工厂生产运行录像强化课堂教学,增设化工计算机应用课提高学生化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硬件设计和软件编制能力,加大综合型、设计型专业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建设仿真实验基地。

2.5 是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合作教育"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工作经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合作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工企业、科研单位参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厂环境、先进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和工艺流程、工程经验丰富的化工工程师和真实的实践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很好的强化作用。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习阶段。如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枪"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而且,有的学生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攻关目标,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应当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开辟网上合作教育的新形式,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同时,要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极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6 是加强化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现代化工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开发能力,了解现代化工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工程科技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熟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综上,化工专业在工程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高校大量扩招,化工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多,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出现短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工程性实践锻炼,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性差,缺少工程意识,导致化工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或不能胜任化工相关的工作等情况。这就要求化工专业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工程性实践锻炼,而工程意识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前提,也是联系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桥梁,所以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再进行工程实践锻炼,才能培养合格的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婷.关于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1,(4):145-147.

[2]陈丹云,何建英,刘勇,邹雪艳,李明静.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化工,2011,14,(2):48-50.

[3]胡芳,赵欣,祖彬,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3):29-31.

[4]侯庚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43-45.

[5]李梅.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7):166-167.

[6]穆飞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广州化工,2010,37,(11):196-198.

[7]胡秀英,郑纯智.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1):11

作者简介:

轻化工程论文篇(10)

Doubt and cognition from the conlusion of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YANG Qing-yu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es the reaosn why education is lack of humnism spirits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humamism knowledge education acuality, youth students' society value viewpoint and employment selection, and shows that lackness of humanism spirits is objective and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thoughts of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but has deep reasons in scoial history.

Key words: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Humanism spirits Education Society

近两年,“重理轻文”是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重理轻文”中的“理”是理工、农林、生化、医药等学科的代称,“文”是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学科的代称。有关媒体载文对所谓的“重理轻文现象”、“重理轻文趋势”、“重理轻文思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评指责。笔者认为,“重理轻文”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实践上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在理论上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是一个值得商榷讨论的话题。

一、从教育现状看“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的一个代表性的观点是学校对文科的学习不重视。事实上,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并非不重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占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的公共必修课都是属于文科而不属于理科。因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把思想品德培养放在首位的,这种培养恰恰更重视的是文,根本不存在什么重理轻文。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反复强调:人文知识是精神食粮,是能给予人的思想和灵魂必不可缺的空气、水、阳光,伟大理论和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把伟大理论、重要思想的学习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了整齐划一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程”。相当多的学校多年来雷打不动地坚持每星期三下午全校停课进行政治学习的制度。这种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任何人也不敢否定也无法否定。

另外,英语学习肯定是属于文科的。中国教育中英语学习是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力量最大的教育。几千万在校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在精力、时间、经济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对“文”的重视,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现行教育中的各种招生考试、职称评定考试,政治、外语是必考科目。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招考中,政治外语成绩优于专业课成绩。每年的研究生考试中,那些专业课成绩优秀的理工类考生因政治外语不合格而落榜者成千上万,这足以说明对文科的重视程度。

我们知道,一个真正重视理工教育的社会,其公民的科学素养应当是很高的,然而这方面的权威报告却令人惊诧。中国科协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测度方法,于2004年5月公布的中国公众素养第五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为6.9%和4%,日本在1991年为3%,欧共体1992年为5%,美国2000年为17%;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仅相当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5~50年前的水平。2005年3月公布的由中国科学院等权威国家机构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以无可争辩的可信度指出:“每2个中国人中有一人相信求签,每4个人中有一人相信星座,每5个人中有一人相信周公解梦,在50个人中只有一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很差,正好说明对理工重视不够。在一个迷信充斥的社会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去热中于去批评什么重理轻文。迷信包括对神祗和巫术的迷信,对某种思想的宗教式迷信,对某个偶像的个人崇拜迷信,这些迷信决不是重理轻文的结果。

从社会教育层面看,我国的各种媒体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教育,年年、月月、天天、时时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这种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广泛性,思想教育的深刻性、及时性都凸现了对文科的重视,没有丝毫轻文的痕迹。

非常遗憾的是,重视思想教育的结果是青年学生普遍丧失了思想能力,重视品德培养的结果是大面积的道德滑坡。面对这种令人心寒神悸的教育现状,我们应当看到其根本问题不是什么“重理轻文”,而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时效性、实效性。过分地把人文教育思想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倒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青年学生认为,现在的人文教育虚假政治成分太强,训导说教味道太浓,脱离现实生活太远。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生活在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却用超出时代要求的高、大、空的道德精神要求青年学生,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我们需要从人文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体制性、机制性因素上进行反思,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更加具备真实性、适应性、实效性。

二、从社会价值观看“重理轻文”

对一门学科、一种职业、一个行业是否重视,可以从社会价值观上来认识。

中国社会是一个长期受到封建文化濡染的社会,根本就没有重理轻文的土壤和基础,倒是以文取仕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古谚中的“学而优则仕”主要指的是对经史子集的文科学习,与理科无缘。有人说,现在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根本就不是现实。真正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里的“好爸爸”,说白了就是“官爸爸”。对官位的崇拜,对权力的崇拜,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社会价值观,并不是什么“重理轻文思潮”造成的。有人认为,中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校长中,只有两人是学文的,剩下都是学理工的,从而断言这就是“重理轻文”;还有人认为,一些学理工的当了省部级领导,甚至当了国家领导人,这就是“重理轻文”现象。学理工的人抛弃了自己的专业,改行去从政,有着错纵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经不热爱理工、不重视理工了,把这种现象作为“重理轻文”的佐证,实在是牵强附会。鲁迅、郭沫若都是学医出身,后来弃理从文成了享誉中外的大文学家,由此就说他们“重理轻文”,岂不贻笑大方。近两年来,“公务员热”不断升温。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然,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价值观的重心并不在理工层面。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从政从文的,决不是从理的。无论学文还是学理都对考取公务员趋之若骛,这种以“仕”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对“重理轻文”论是一个极大的讽刺。2005年中央和国家公务员的录取比例是322:1,从政从文的考“官”热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不存在所谓的“重理轻文思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中国吃皇粮的人已达7000万,按照这个数字官民比不是1:198,也不是1:26,而是1:18,这个数字对“重理轻文”论是最有力的否定。

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可,从我们媒体的宣传也可略见一斑。近几年来“明星热”高烧不退。影视明星、歌舞明星、体育明星等等的绯闻轶事充斥着传媒生活,对她们穿什么内衣、生的孩子几斤几两都如数家珍地刊登出来,对明星的关爱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前不久爆炒的“600名人电话录”中没有一个科学家,没有一个“理工”类名人。这些名人百分之百属于“文”圈子,而不属于“理”行当。2004年,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一共得了三项国际大奖:以色列政府颁发的“沃尔夫奖”、泰国公主诗琳通颁发的“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在我们的青年学生中,知道袁隆平得了三项大奖的能有几人?而对得了堪与诺贝尔奖比美的菲尔兹奖、克雷福特奖的华人青年数学家丘成桐,知道的人更是寥若寒星。诸如象陈省身、苏步青、黄昆、马祖光这些象高山一样令人敬仰的科学家同样鲜有人知。科学家没有必要与影星歌星比知名度,但众多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建立了卓著功勋的科学家,在媒体宣传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寂寞局面肯定不是“重理轻文”的现象。青少年的偶像中,只有歌星影星,而没有科学家,这是轻视理工的具体体现,是不利于未来科学事业发展的一种有害现象。

我们的社会上有过“明星热”、“经商热”、“出国热”、“考官热”、“超女热”。却从来没有过什么“理工热”,那种“重理轻文的风潮愈演愈烈”的论断,纯属空穴来风。至于把青少年受到不良社会倾向的误导而造成的是非判断能力差、生活情趣低俗,生活方式奢靡归结为“重理轻文”,更是无稽之谈。正是哪些肤浅无知的痞子作家、庸俗下流的无聊文人,用“身体写作”的时尚美女等自由化思潮的文化误导在青少年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们对鲁迅精神的嘲讽和贬损,对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风格的谩骂诽谤,对贵族生活的追求和张扬,给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带来了恶劣后果。这根本与“重理轻文”无关,而是重文重到是非善恶不分、精华糟粕并蓄的地步,才出现了文坛上允许垃圾传播、蚊蝇飞舞的怪事。整肃文坛、净化艺苑才是正事。

三、从社会选择看“重理轻文”

认为“重理轻文”现象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类的考生人数大大超过报考文科类的考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另一个事实是每年理工类招生的人数更是大大超过文科类招生的人数。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一致性、趋同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需求关系的稳定平衡。如果理工类招得多,报考的人反而少,文科类招得少报考的人反而多,那岂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选择吗?以文科招生比例较高的北京市为例来看这个问题。2005年北京市理科录取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文科录取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但理科录取率仍然远远高于文科。2005年北京市高考招生报名的考生是98745人,其中文史类考生35298人,招生计划20694人,录取率58.6%;理工类考生63447人,招生计划49792人,录取率78.5%,比文科高出近20个百分点。北京如此,全国其他各省市(区)就可想而知了。从招生比来看,文科录取率大大低于理科,这说明报考文史类考生的相对人数远远高于理工类。由高考文理科报考人数的多寡得出的“重理轻文”的结论,在事实面前显然不攻自破。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个人选择必须服从社会选择,尤其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高考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时候,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根据社会需求把报考的主攻方向投向了理工科,完全正常。有人斥责这种选择是实用主义。上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这种学业实用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这是由就业岗位的多寡、劳动资源的配置等社会选择决定的。有关部门的需求信息说明,未来十大热门专业是: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现代医药类、汽车类、新材料类、环境能源类、管理类、法律类、营销类。而企业急需人才的前十个岗位是:营销、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中层管理、高层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术、科研、新产品开发。这清楚地告诉我们,理工类人才的需求远远多余文史类。考生和家长从社会需求出发对个人专业方向进行理性的选择有什么不好呢?面对虚浮有余、实用不足,空谈太多、实干太少的社会风气?如果硬要说这是“实用主义”,这种被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接受的“实用主义”当然无可非议。

实际上,考生在理工类专业的选择上仍然有冷热之分。考生即便是“重”理,也只是“重”局部行业、局部地区的某些理工类专业,并不是“重”理工类的所有专业。笼统地说考生“重理”,是以偏概全。众所周知,农林、地质、煤炭、矿业、石油、冶金、机械等专业并不被大多数考生青睐。现在我国的地质学院、矿业学院、煤炭学院、冶金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等几乎清一色地更名为“理工大学”或“科技大学”,就是很好的例证。

近两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看好。而这些职业技术学院中绝大部分是理工类。这主要是面对我国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短缺采取的一种“按需生产”措施。我国现有7000万技工,其中高级技工不到4%,而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却占到技术工人的30%~40%。就拿广东省来说,2005年技能型人才缺33万,汽车、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等行业的技能人才奇缺。《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口发展“十五”计划》提出,从2000年到2005年,广州技能人才总量将从94.6万人发展到153.48万人,技师与高级技师比重将从1.69%提高到7%。再看上海,现在有技工0.38万,而市场需求达1.28万,缺口为70%以上。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不是过分重视理工,而是对理工的重视远远不够。

没有重点就没有辩证法。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某些事物的发展总有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之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某种技能发展的快一点、多一点、好一点,是完全正常的,同时同地全面推进是不可能的。然而经常有人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指导下制造出一大堆“重××、轻××”的命题或概念进行无的放失的批评指责。按照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因为中国有9亿农民,是不是就得出“重农轻工”、“重乡轻城”的结论?因为东部比西部发达是不是就得出“重东轻西”的结论?因为我国10%的居民占有45%的城市财富,是不是就得出“重富轻贫”的结论?因为教师职业中女性已超过70%以上,是不是就得出“重女轻男”的结论?按照这种“重×轻×”的荒唐模式推下去,我们社会的各行业各还能和谐相处吗?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市场会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自发地影响调节人们的学习观念、择业观念。至于青年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他喜欢文还是喜欢理,那是他们的权利。过去那种强制性社会分工的机制已经消逝,市场给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自由选择角色的空间。靠某种社会舆论攻势,靠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人为地强迫诱导他们重什么不重什么,那只能是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公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教兴国为要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理工、发展理工、建设理工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从社会分工来看,物质财富的生产要靠理工类行业,而从事理工类行业的劳动者占人口的80%以上。从这个现实出发,重理工是自然的、正常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按照某些学者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80%以上的人从事理工,而是去从事文史,那么我们只能去吃“哲学”的饭,穿“文学”的衣,住“历史”的房了。把创造物质文明的理工类行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社会规律是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的。

四、从人文精神的缺失看“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论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社会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重理轻文”造成的。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深刻认识和终极关怀而形成的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发展观。“重理轻文”论者往往把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样就把“大学应当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理工科人才”问题,偷换概念变成了“大学应当让理工科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学习阶段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都需要“灵魂发育”、“精神成人”,这就象所有人都需要健康一样。不分学科、不分行业,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进行精神营养丰富、灵魂发育健全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从这点上看,“重理轻文”论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有人说:“现在的理工科学生一点不懂文科,而文科生对理工科一无所知。”这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观,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因素、多种类彼此相关的错综复杂的综合存在。人文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并不对立。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文和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交叉融合的,文史哲是文化,理工农医生也是文化。理工农医生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她同样能给予人思想和灵魂,能激发人的奋斗志向、奋斗精神。那种认为只有文史哲才有文化内涵,才能培养人文素养,而理工科只是物质载体,与培养人文素养无缘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现在的一些事,往往是看对了病,开错了药方。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客观现实,是我们社会肌体病患的一种,其根子不在“重理轻文”。其实,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缺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对“病因”缺少深刻的认识,就很难开出有效的治疗处方。如果认为,多读几本文史哲书籍,多读几本红色经典著作,多读几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者积极倡导进行经史子集的“国学”研究、恢复“儒学”传统,大搞尊孔祭孔活动,就能够树立、培养人文精神,那只是圉于书斋的“精英意识”。因为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是社会性的大众行为,不是某个行业因学科性知识缺陷而进行的填漏补差。文史哲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教育并不能代替人文精神培养。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具有敬畏生命、珍爱自然的优良传统,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既不是文史哲浇灌的,也不是理工农打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没有人文精神,与学习文史还是学习理工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饱读文史哲经典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在理工类行业创造出辉煌业绩的人不一定就缺乏人文精神。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是始终在旁观皇帝新衣的人,他始终坚持科学、捍卫真理;中国宇航事业的火箭之父钱学森大师,从不居功骄傲、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哗众取宠;他们不依附于权威、不取悦于大众,通过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体现出了崇高的令人敬佩的人文精神。而有些一天到晚谆谆教导别人要有人文精神的人,自己却没有人文精神。诸如鼓吹“小康社会就是小车社会”的某些精英们,头脑里、心目中根本没有草根阶层贫穷困苦的现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记忆,他们的身上能够体现出什么人文精神呢?还有些社会科学的精英们,自觉地与权贵们沆瀣一气,对政客文化、低俗文化、无赖文化、商业文化、美女文化大加吹捧和赞扬,实际上成了人文精神沙漠化的帮凶。

上一篇: 微波技术论文 下一篇: 初中素质教育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