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真空干燥是随微波干燥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组合干燥技术。它不仅具有干燥速度快、时问短、物料温度低、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保留好等优点,而且参数容易控制,能干燥多种不同类型的物料。目前我国虽有一些单位正在进行研究,但其技术性能还需要完善,在机理和工艺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化和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就开始研究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的BritisC0lumbia大学,德国的Karlsruhe大学,英国的QueenUniversity,希腊的国立科技大学,法国的Albi研究所等。研究的内容涉及微波真空干燥机理、传热传质微波真空干燥模拟、微波真空干燥能耗与工艺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物料(香蕉,萝卜片,果胶,土豆,浆果等)的微波真空干燥操作等。
国内目前的研究单位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东北大学、大连水产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轻工大学、上海辰灿轻工机械公司、四川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南京三乐微波技术有限公司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进行了甘蓝的微波真空和热风联合干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缩短干燥时问48%,提高了营养成分和叶绿素的保存率,改善了干燥品质。
大连水产大学张国琛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真空-联合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真空度,微波炉启闭比、预处理盐水浓度和扇贝大小对干燥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扇贝微波真空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3.微波组合干燥技术
组合干燥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干燥技术,它可以发挥各种干燥工艺的长处,克服各自缺点,借长补短,达到高效率、低能耗、优品质的干燥目的。由于微波干燥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干燥方式的干燥技术,所以它也是与其它干燥方式组合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同时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干燥技术。以下是几种较常见的组合方式。
3.1微波热风组合干燥(也称微波对流干燥)
在与微波组合的干燥方法中,微波热风组合干燥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由于热风干燥时间长、质量差,故不适合干燥热敏性物料;采用热风微波组合干燥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此外,微波干燥的成本与热风干燥相比还是很高,单纯微波干燥是不经济的。热风干燥对物料来说是从表面向内干燥,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反,而微波干燥是从内部加热,温度梯度与水分转移的方向相同,二者结合,可以达到既缩短干燥时间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微波与热风干燥可以有三种结合方式。
3.1.1.在临界含水率处加入微波
当干燥从恒速段进入降速段(即物料含水率达到临界水分)时将微波能引入干燥器,使物料内部产生热量和蒸汽压,使水分扩散至物料的表面并被排除,这时利用微波会非常显著地提高干燥速度。
3.1.2.在干燥器的终端加入微波
单一的干燥系统在接近干燥终了时效率最低去除几个百分点的水分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利用微波可以显著减少干燥时间。
3.1.3.在最初预热阶段加入微波
在干燥前物料含水率较高,可以先用微波将物料加热到蒸发温度,然后用普通热风干燥,去除表面水分,干燥时间可以缩短。
3.2.微波真空组合干燥
微波虽然具有加热速度快、干燥时间短、选择性好、能源利用率高和便于控制等优点,但单纯使用微波进行食品干燥,容易产生由于过热引起的烧伤现象和食品边缘焦化、结壳和硬化等现象;上述现象多半是由于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引起的。采用真空可以降低水的蒸发温度,使物料在较低的温度下快速蒸发,同时还可避免氧化,因而改善了干燥品质。在医药、食品和化工领域有很多热敏性物料需要低温快速干燥,因此,将微波技术与真空技术相结合就成为一项极具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从国内外有关微波干燥的研究现状来看,微波真空组合干燥也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组合干燥技术。
3.2.1.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
微波干燥虽有许多优点,但经常会发生局部过热、表面硬化、颜色不正和加热不均匀等现象;此外,能量效率不高也是一个缺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热质传递控制不当,解决的方法之一是采用脉冲方式输入微波能,即短时间的微波加热和较长时间的间断。试验证明:当物料干燥到临界水分以后,连续施加微波能并不能加速水分的蒸发;采用间歇干燥的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能量、提高干燥效率,还可以改善干后物料的品质。脉冲间歇式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Edh0lm于1933年提出的。采用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温度在间歇阶段能够均衡再分配,减少水分梯度,这将有利于提高下阶段的干燥速率。
试验还表明,脉冲微波干燥时,微波接通时间越长、断开时间越短,物料温度越高。因此,通过调节脉冲比或真空度可以改变物料的温度。
3.2.2.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
加拿大食品工程研究所ChristeneH.等进行了萝卜片的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微波的频率为2450MHz,微波功率4kW可调,真空度为13.3kPa,萝卜片的终水分为10%,微波谐振腔为圆筒形,直径350mm,长度500mm,采用的干燥工艺为:干燥开始后的最初19min微波功率为3kW,中间4min为1kW,最后10min为0.5kW。试验过程研究了颜色、复水性、密度和胡萝卜素、维生素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如果综合考虑,微波真空干燥的性能甚至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制的微波真空干燥设备谐振腔是一个长12.2m的不锈钢圆筒,中间有输送带,沿长度方向分为三个干燥区,第一干燥区的微波功率较大,真空度为1.33~3.99kPa,第二、第三干燥区的微波功率递减。说明变功率微波真空干燥是一个研究方向。
3.2.3.微波热风和真空组合干燥技术
Maskan利用微波和热风组合方式干燥猕猴桃,发现干后猕猴桃的收缩率(76%)小于单纯的微波干燥(85%),而且颜色也有很大改善。Szab0利用热风+微波+热风的组合方式进行蘑菇的干燥试验,发现能改善干后蘑菇的品质。大连水产大学的研究表明,热风干燥扇贝具有较小的收缩率Durance利用微波真空与热风组合干燥西红柿,发现西红柿的复水率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微波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近些年,在高含水率和热敏性物料的干燥中,微波真空和热风的组合干燥也逐步得到了应用。
4.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1.关于物料的尺寸和形状
微波干燥的物料种类繁多,成分和状态也各不相同,按形状分有液状、糊状、浆状、粒状、片状、粉状;按类型分有蔬菜、水果、谷物、药品、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就尺寸而言可以小到菜籽,大到人参、蘑菇。微波干燥的研究表明,物料的大小、形状、数量、水分和在微波炉谐振腔中的位置对干燥效果均有一定影响。Dr0uzas用微波进行干燥果胶试验时,用五个料盘放在炉内五个不同的位置,发现干燥速率有明显区别。因此微波干燥应根据物料的特性(介电特性热物理特性、含水率和形状、大小)选择干燥工艺和参数,其原则如下:
①微波功率应与干燥的物料量相匹配。
②待干燥的物料其大小和含水率应尽可能均匀一致。
③考虑微波的穿透深度,大块物料最好先处理成小的粒状或片状。
④粉状物料如果堆积在一起时应看成是一个整体。
⑤小粒物料所用的微波功率(w/g)可以适当减小。
⑥对于热敏性物料可以适当加大真空度或减小微波功率。
4.2.关于真空度
从蒸汽特性表可知,真空度越高,水的沸点温度越低,水分越容易蒸发。但是在微波真空干燥时,并不是真空度越高越好,真空度增高,能耗加大,干燥成本加,而且会产生击穿放电现象。当微波频率为2450MHz时,真空度2~7kPa已经足够了,其相应的水分汽化温度是20℃和40℃。对于热敏性物料,要求物料的温度低,所以真空度就要高一些。法国Pere教授进行了不同真空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试验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真空度从1kPa增加到7kPa时,各单位采用的真空度数值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对于微波真空干燥中真空度的合理选择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5.注意事项
采用微波真空干燥时,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①微波能被金属反射,干燥物料和测试传感器中不可混入金属。
②待干燥物料的大小和形状应基本接近。
③微波干燥设备不可空载运行。
④微波可以穿透玻璃和聚合物而不损失能量。
⑤微波炉内的物料应分散布置而不要堆积。
⑥干燥过程中物料最好能够运动。
参考文献:
[l]徐艳阳,张憨,等.热风和微波真空联合干燥甘蓝试验[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6).
[2]张国琛,毛志怀,等.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特性研究[J].农工学报,2004(6).
[3]汤大卫,张天使,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运用与前景[J].医药工程设计,2000,(5).
[4]崔正伟,孙大文,等.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7).
病理内窥镜标本一般包括胃镜、肠镜标本,喉镜、气管镜标本及膀胱镜标本。这类活检组织标本较小,使用常规石蜡制片技术,需要3~4天完成制片,在病人急需手术或治疗时,常因等待病理报告时间过长而耽误临床诊治工作。为此,我们将微波技术应用于内窥镜标本的制片中,只需1~2小时就完成制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制片质量近似于常规石蜡制片技术,完全符合病理诊断的要求。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内窥镜活检标本100例,其中胃镜标本40例,肠镜标本40例,喉镜标本20例。要求组织块小米粒大小,便于固定脱水。
1.2仪器设备三星STG88型微波炉一台。输出功率800W,分六级调节(800W、600W、450W、300W、180W、100W)。
1.3所用药液①固定液:95%乙醇,无水乙醇。②透明液:按质量比3:1配制的硬脂酸-石蜡液态混合物。③Harris苏木精染液。
1.4微波制片①将组织放入盛有5ml95%乙醇的青霉素小瓶内,用两层纱布及布绳将瓶口封好,用450W功率微波辐射30秒,至乙醇沸腾。②取出小瓶,将剩余液体倒掉,换成5ml无水乙醇,用450W功率微波辐射30秒。③倒去无水乙醇剩余液体,用硬脂酸-石蜡液态混合物透明,用450W功率微波辐射4~5分钟。④用熔点为56~58℃的液态纯石蜡浸蜡,450W微波辐射5分钟。⑤组织包埋、切片:包埋时尽量用最小的模具,把所有组织包在一个平面上,切片时待多个组织充分暴露时再切,争取选择多个切面,切片厚4~5μm。⑥用微波烤片:450W微波辐射3分钟。
1.5微波HE染色①切片常规方法脱蜡、脱苯、水洗,经微波烤片后,脱蜡时间减少至5分钟,脱苯时间也相应减少,水洗时间正常。②吸Harris苏木精染液3~4滴滴于切片上,完全覆盖组织,用600W微波辐射30秒,水洗。③1%盐酸酒精分化1~3秒,碳酸锂饱和溶液蓝化至切片泛蓝后水洗1分钟。④伊红染色,梯度酒精脱色,中性树胶封片,镜下观察。
2讨论
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65-0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质量工程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从实际教学来看,微波技术课程应用“矢量分析与场论”、“特殊函数与数理方程”等工程数学的知识较多,概念抽象、公式复杂,电磁场分布和计算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质量工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微波技术的教材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微波技术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的微波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材为例,对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进行探讨。
一、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思路
微波技术系列课程的大多教学内容一直沿用的是早期的经典理论知识,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知识,缺少时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微波工程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问题,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合理规划、整合增补教材内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建材建设思路。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给微波技术课程的电子教材带来新的契机,开发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电子教材建设的关键。
结合上述思路,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出版了一套立体化教材,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该套教材主要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微波技术的特色课程改革,就改革课程的主导思想出版一套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非微波方向专业类特色专业规划教材,旨在总结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对抗和电子科学技术等专业开设的微波技术基础和计算微波等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根据专业课教学要增强理论性、突出专业特色,向学科深度发展的精神,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相关学术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并扩充,以求形成一个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系统性强,既能满足专业课学习需求,又具有一定工程应用前瞻性的知识体系。
二、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特色
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色:
(一)实用性
根据微波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教学的实际需要,在保留经典的传输线基本理论、微波传输线和微波网络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该套教材将常用微波器件的内容精炼为一章。国内同类教材中有关微波器件内容的分多章介绍,过多地采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分析,耗费学时较多。该套教材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在应用传统的“路”方法分析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从“场”方法强化传输线理论。此外,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还打算在新版内容中微波传输线一章中,增加传输线理论到广义传输线理论的推广一节,使学生理解传输线理论对TE、TM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得出多导体传输线电报方程,更适合教学。
(二)突出工程实践性
该套教材在保留经典理论及方法定的基础上,从工程实际出发,注重物理概念和工作原理的介绍,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加微波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辅助设计内容,并首次引入常用微波仿真设计软件(针对无源器件的HFSS设计,有源器件的Microwave office设计)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等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主干理论,即为理论补充的工程实践系列。每一个理论之间逻辑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实际应用技能的逐步提高,上一个理论是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下一个理论是上一个理论的深化。微波工程是培养具有微波技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工程领域的设计及应用,因此教材体系的建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补充部分都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为着力点,从电磁仿真设计软件出发,对微波工程中元器件的设计加以介绍,学习常用的微波仿真软件HFSS和Microwave office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范例。
(三)立体化
《微波技术》为微波技术立体化教材中的核心教材,与之配套的有实验教材——《微波技术——测量与仿真》,学习指导书——《微波技术学习与解题指南》,以及电子教材——《微波技术电子教案与课件》等辅助教材。这些辅助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体系和内容上相互支撑,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四)配备现代教学手段
书中每章后面附有内容提要,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另外,配合该教材的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开发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同时,开设微波技术基础课程网站,实现远程教学、网上答疑和测试。
微波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系统由多媒体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构成,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一是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二是网上讨论、答疑。网上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微波工程课程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双向讨论。网上答疑则是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定期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并分成不同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计算机给出正确答案和评分。四是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全程教学录像、电子课件和实验录像等教学参考内容。五是网络资源。把与微波工程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三、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成果
该套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已累计印刷4次,累计印数上万册,且已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烟台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陆军军官学院、集美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几十所学校采用,作为微波技术课程的主教材或参考资料。
该套教材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该套教材从基本概念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在强调基本概念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把现代科技理念和经典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内容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精品教材。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包括大纲、习题、学习要点、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和授课全程录像(包括微波技术全程授课录像40讲、微波技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16学时)、微波技术仿真软件等,被数次浏览和下载,供兄弟院校在教学中使用。本课程教学资源和主讲视频被国内多家网站转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并有网友读者的评价性语言。所开发的微波技术系列多媒体课件在“光盘中国”网站上向全国发行,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二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和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第三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
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微波技术课程组以教材建设为部分内容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微波技术课程已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由课题组申报的“质量工程背景下的微波技术课程精品资源建设与实践”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李辉.以高水平教材建设工作为基础全面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孙汉文.教材建设的原则与实践——关于几个关系问题的处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6(12)
[3]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4]李华.系列化、立体化、网络化、电子化:大学教材选题开发的趋势[J].编辑学刊,2005(2)
作者简介:裘国华(1974-),男,浙江绍兴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九生(1976-),男,广西桂林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国计量学院校立高教课题资助(编号:HEX200727、HEX2008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51-02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学生公认较难学难教的课程,该课程既与前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等课程的知识紧密联系,又对目前移动通信、电磁兼容和生物电磁学等前沿学科的学习与认知起着重要作用。[1-2]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从事于微波工程、电磁测量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等领域人才的需求,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始终如一支持该课程的建设,我们对“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了教学效果,[3]2009年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在2010年被增选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本文对课程的改革和实践作初步总结。
一、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历程简述
我校“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经历多年,从原先“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与天线”分开授课,然后合并成“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发展到目前为“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2004年以前,课程建设初期。“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与天线”单独设课,两个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理论与实践相隔一个学期,总体教学效果不明显。
2005至2006年,课程建设的起步期。学校根据高校微波专业的电磁场培养目标,决定将原来的“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与天线”合并为“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电信、通信和电科三个专业同时开设该课程,并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以及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编写了《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在校内实行微波实验室“全日制”开放,积极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制作《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件,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束了“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聘请外校知名教授来校讲课和培训新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2007年至今,课程的建设改革期。2007年申请了校级教改课题,开展“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实践和教学探索,并以建设学校重点课程为契机,全面修改课程内容体系。从内容的广度、深度都有了质的改变,强化了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仿真、设计、制作方法和步骤等内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1.完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根据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最近五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改和完善,使学生掌握电磁场和微波的基本结构,建立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对本课程理论知识有比较完整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电磁场理论方面,重点要求重点掌握静电场的梯度和散度、静电场的基本性质、恒定磁场的磁通连续性、磁介质的磁化及矢量磁位和矢量泊松方程、标量磁位和拉普拉斯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内容及其物理内涵和时变电磁场中的分界面的边界条件等内容;在微波技术方面,掌握传输常数、特性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等微波传输线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不同负载时的传输线的工作状态和传输线的阻抗圆图及其应用,掌握导波系统中的波型、传播常数、相位常数、截止波长、相速、群速等的概念,掌握微波网络分析中常用的参量和双口网络的工作特性参量,对矩形波导的波型及传输特性、TE10及波导壁的电流分布也予以重点要求,掌握各种基本微波元件的结构、原理和使用,使学生能对微波器件等最新技术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学生在将来选修天线等知识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课程其余知识则要求了解。虽然本课程总学时数有所下降,但是教学大纲仍能在知识更新和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保证其合理性。
2.精选教材,突出“化繁为简”理念
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近些年来,我们先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谢处方、饶克勤编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学观、郭辉萍编的21世纪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微波技术与天线》,由于课本内容太多,公式推导繁琐,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然后就改选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盛振华编著的《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反映对矢量分析这部分内容比较困惑,希望能在课本中列出这部分知识。于是又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傅文斌主编的《微波技术与天线》为教材,[4-6]该教材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由于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对教材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吸取以往选择教材的经验,现在使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李媛、李久生编写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与以前教材相比,该教材根据面向21世纪电类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并考虑到电子类专业的特点,注重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分析方法的介绍,着重对广大普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书内容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基本理论推导去繁就简,着眼于应用,方便学生理解,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课程知识。[7]
3.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自己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研究结果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授微波滤波器知识时,介绍如何用微带设计新型微波器件,并用Ansoft HFSS和MathCAD等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画出设计电路原理图,然后再播放相关滤波器件的实际电路图,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利用微带设计微波器件等复杂过程和抽象概念有简洁的理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做相关微波研究和创新设计打下基础,例如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练习和处理,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实践,起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太赫兹波的研究利用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课题,在车站、奥运会和出入境等安检以及食品质量检测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前景,鼓励有潜力的学生利用学校太赫兹波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创新设计,允许学生与老师一道,积极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和撰写专利,有些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继续选择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根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内容,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讲解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当场验收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提问,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实验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有助于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增强学生的动手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实验现象,检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规范学生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效果。实验室还提供高要求的选做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利用学院建立的RF-2000系列射频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行创新设计,切实体验和探索电磁场和微波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增进对基本概念的认识。
5.重视教学电子资源建设,拓宽课程信息来源
课程组利用学校教学网络设施,建设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列出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情况、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授课录像、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思考题、习题及解答和多媒体课件等信息,鼓励学生经常点击浏览。作为随堂答疑的补充,还安排教师负责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增强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自信心,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自学环境,拓宽了本课程信息来源。
6.改革考试方式,促进考核公平公正
本课程的考试方式曾经采用开卷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以为只要考试时带上书本就能考好,在平时也不认真做作业和复习,实际情况是考得不是很理想。课题组教师决定改变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的方式,建立20多套试题库,由于本课程的公式较多,有的公式又较繁琐,就在每套试题后面附上公式,而且公式不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比如有关相速度的公式可能就有;;;;;等公式,需要学生真正了解试题所指物理概念才能找到正确公式。期末考试时由学校教务处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任课教师也不清楚具体会考什么题目,使学生打消了以前认为的平时可以不来上课,只要划重点的那节课来了就能考好的投机心理,从而重视平时按时上课,既提高了课堂出勤率,又促使学生自觉加强考前复习,改善了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考核更加公平和公正。
7.建设精品课程,提升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已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本课程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课题组的教学水平,在2009年经学校评审成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增选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表明该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认可。
三、结束语
课题组教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在校内外获得了积极评价。当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周雪芳,钱胜,李齐良.“电磁场与电磁波”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68-69.
[2]李丹美,仇润鹤,叶建芳.“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157-159.
[3]姜宇.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建立创新理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95-96.
[4]谢处方,饶克勤.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了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如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系统、雷达以及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学科中。因此对于电子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波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微波技术课程特点
《微波技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电子信息以及微波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习了《电路基础》和《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基础上深入研究微波领域的重要科目,其内容丰富、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数学方法的依赖性强,教与学都有难度。微波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传输线理论和圆图的应用;微波网络基本理论、S 矩阵及其特性等方面。在讲解波导理论时以简正波理论为线索介绍矩形波导的物理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其场结构在三维空间分布,因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课程涉及到的多由理论均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理论依据,其中重要的结论推导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和复变函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微波技术课程教学难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理论性更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样、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1-3]。
二、微波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发现《微波技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小;仅是按照课本简单设计教学计划,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而缺少介绍微波技术的发展前沿,因而学生课程学习意义不明确。
(二)由于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而有限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经费造成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导致学生缺少开放式教学环境。
(三)教学方法相对于其它课程比较传统,网上教学辅导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结合;对学生的考核仅限于分数的高低;在课程建设过程上未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未能及时更新配套的实验教材,使学生不能在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三、微波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波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注重合理利用教材,配套实验教材。以教材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为目的,对教材在保留原有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加新的理论和实用技术;结合当前微波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新型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微波技术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不易建立概念,也会因怀疑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减少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多注重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比如介绍未来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射频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将实践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本课程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为节省设备经费,采取硬件平台与软件辅助相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基于仿真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从测量微波的基本参量入手,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与“微波技术”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以讲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为主,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重点、难点问题,在讲授该课程时,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解释上;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实验范例,利用实验室拥有的微波仪器设备,进行微波系统基本参数的测量;实践环节教学方面,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五)开展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每一章结束后都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研究式的讨论,使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用一条龙“串”起来,写出“小论文”形式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微波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六)坚持推进优师建设,加强教学经验与资源的总结、研究与推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任课教师水平。
(七)积极进行网上教学改革试验。充分利用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育,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八)设计教学信息调查表和听课记录表。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使用,听课记录表由课程教学负责人教学过程中随机听课时填写。对负责人每学期听课次数定量化,并要求分别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填写的调查表和负责人填写的听课记录,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为教学研讨和教改指明方向。
四、结语
通过对《微波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验环节等多方面的不断地探索,为深化《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74-02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市场需要相接轨,普通高校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2]并增加相应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微波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3]近些年,随着科学的发展,微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通信行业,如微波卫星通信、微波散射通信、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等。[4]微波技术广泛的应用也带动了就业市场的需求。由于微波技术领域的特殊性,目前社会上招聘微波工程师和射频工程师的岗位都要求应聘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使用微波设计与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优化设计,能够熟练使用常规的射频及微波仪器设备等。[5]为了培养微波技术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践和创新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微波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ADS软件构建涵盖传输线理论,Smith圆图和微波网络等内容的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加深学生对微波器件基本参数的认识和掌握。在微波技术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实验,进一步研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传输线理论仿真实验
传输线理论是微波技术的基础。传输线理论即分布参数电路理论是学生接触微波技术的切入点,也是入门点。因此,全面理解掌握传输线理论也是学习后续课程内容的关键。传输线理论重点是要学生把传输线的等效电路理解好,并能正确分析信号在其上面的工作状态。在学生已经有了输入阻抗、反射系数、驻波比的一般概念后,我们给出了广义无耗传输线上的仿真实验。广义无耗传输线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即最普遍的情况是电路的两端均不匹配,因此实验更具有一般性和实际应用的价值。根据广义无耗传输线理论,在传输线两端均匹配,仅源端匹配和仅负载端匹配三种情况下负载端的电压分别为:[6]
其中,Vs为信号源激励电压,Zs为信号源内阻,Z0为特性阻抗,为负载处反射系数。
利用ADS软件可以仿真广义无耗传输线上的电压波形。ADS仿真模型如图1(a)所示,激励源信号的频率为1GHz,电压幅度为1V,激励源内阻为R1,负载阻抗为R2,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当源端匹配而负载阻抗为100Ω时,传输线输入端电压V1和负载处电压V2的仿真结果如图1(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V2叠加了反射的电压,与式相吻合,可以继续改变激励源内阻和负载阻抗,得到其他两种情况下传输线输入端电压和负载上电压的对比,从中可以直观地验证广义无耗传输线理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仿真传输线两端均不匹配情况下的电压波形,使之理解波在传输线上的来回反射。并给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来回反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自己设计微波电路做好理论的铺垫。
二、Smith圆图与阻抗匹配实验
Smith圆图是微波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阻抗匹配的工具。Smith圆图主要用于计算微波网络的阻抗、导纳及网络阻抗匹配设计等,还可用于设计微波元器件等。[7]利用ADS中的Smith圆图工具可以直观地进行阻抗匹配。图2为ADS软件中的Smith圆图工具。为了简单起见,设置传输线特性阻抗为50Ω,负载阻抗为75Ω。图2给出了负载和传输线进行匹配的结果。匹配结果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并验证,图3中右下角给出了匹配的网络原理图,即此时可在负载端并联一个电阻;图2中右上角给出了匹配后网络的S参数;在图2左面的Smith圆图中可以看到匹配的最终结果。由于利用Smith圆图进行匹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改变参数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关注匹配的效果。在Smith圆图上既可以考虑源端匹配也可以考虑负载端匹配,特别是对于同一个匹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应用Smith圆图工具进行单支节匹配和双支节匹配等内容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Smith圆图的认识和掌握,为微波电路及微波器件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微波网络S参数仿真实验
散射矩阵即S参数是描述微波网络特性的一种重要矩阵形式,也是微波网络的特色之一,对散射矩阵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微波技术课程微波网络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8]本部分可以通过一些仿真实例来使学生理解S参数。图3(a)给出了两条平行耦合微带线(四端口网络)的S参数仿真模型。当两条微带线距离很近时,由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耦合,应用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可以构建多种类型的微波滤波器,因此本节实验来仿真两条平行耦合微带线的S参数。构建PCB板上长为4inch,线宽为40mil,线间距为40mil的两条平行微带线,并使其各个端口均匹配。S参数仿真结果如图3(b)所示,图中给出了频率在100M~3GHz范围上的S(2,1)和S(4,1)参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带线的传输特性和耦合特性。由于所仿真的四端口网络具有互易性和对称性,因此查看其他S参数,会发现S(2,1)与S(1,2)一致,S(3,4)与S(4,3)一致,S(3,1)与S(1,3)一致,S(4,1)与S(1,4)一致。
根据这个仿真模型和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实验和研究。比如,实际上S(3,1)参数为两条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间的近端串扰,S(4,1)参数为两条平行耦合微带传输线间的远端串扰。串扰是噪声,对于高速电路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抑制串扰就是一个问题。把抑制串扰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使之思考,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
四、结论
基于ADS软件的微波技术仿真实验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微波仿真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强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潜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物联网是三个培养方向中的一个,其中的射频电路设计和射频识别技术等课程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微波技术基础,因此微波技术实践教学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基于ADS软件的微波技术仿真实验方案将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淑平,马忠丽,王科俊,等.基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33-135.
[2]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等.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5-7.
[3]夏祖学,李少甫,胥磊.《天线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49-51.
[4]孙凤坤,邢泽炳.微波技术原理及其发展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3-4.
[5]全绍辉.构建“微波技术”课网上教学和实验实践学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59-163.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38-01
1、引言
微波通信就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电力通信技术。它利用电磁波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些电磁波的波长极短,但是能量巨大。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电力通信具有较长的历史,在国外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就已经有所使用,相比而言我国开始研究和推广微波通信技术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微波技术才进入电力通信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微波技术在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商业推广。
2、微波在电力通信技术方面应用分析
通过对微波通信技术的介绍,对于微波在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要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主要从微波通信的特点,微波在远程电力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微波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展望等。
2.1 微波通信的技术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电力通信技术,微波通信特点非常明显,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现了真正的无线传输。无线传输传输是微波通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主要是由微波通信的传输方式决定的,电磁波的传播可以依靠空气作为媒介,以粒子和信号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第二,抗干扰性强。抗干扰性强是微波通信的另一大特点,由于微波通信的电磁波其频率较高,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兆赫,所以,在传输过程中信号的能量较大,信号穿透能力较强,所以在电力通信过程中其信号抗干扰性能力较强。第三,传输的信息量较大。与有线信息传输相比,信息传输量大是微波通信技术的另一个主要优势,传统的宽带其最大每秒的信息传输量大约在10M左右,即使光纤也只能最大达到约100M的信息传输量,而微波传输可以很容易的达到超过600M的传输,并且对于远距离传输其信息量不会有所减少。当然,这三个特点是微波通信技术最突出的三个特点,也是微波在电力通信应用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微波通信其组网方便、设备体积小等优点都是微波防范应用于电力通信行业中的原因。
2.2 微波在跨海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远程电力通信可以体现微波通信的重要优势,特别是对于跨海电力通信中,其优势则更加明显。在2003年,福建省为将平潭岛归纳到整个省的电力通信网络中,就在电力通信中使用了微波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图1表示了在电力联网规划过程中的几条路径。蓝色的虚线代表通过海底光缆进行电力系统联网路径,通过高山有源中继站将平潭孤岛与大陆相连。而红色的两条则是通过微波技术可能设计的两条电力通信路线,并对两条路线的具体操作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两种路由线路的比较可以看出,通过路由2可以很好的通过吉钓岛设立中继站,并且通过计算路由2经济预算大约为325万,而路由1预算则在400万左右。所以选择路由2作为连接平潭岛与大陆之间的微波通信线路,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微波电力通信联网结构。
通过微波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福建平潭岛与大陆之间的跨海电力通信工程,经过正式的建立和投入应用,使整个福建省电力系统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电力系统,实现了电力通信的整体化。
福建平潭-大陆电力通信网络系统仅仅是微波在跨海电力通信中应用的一个实例,在现在很多远程电力通信中,微波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卫星通信的嫁接使得微波在远程跨海电力通信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2.3 微波通信在未来的应用展望
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波通信在未来的电力通信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是,就其应用领域而言,微波通信总体会朝向两个方面发展。首先,在更加高端的科研及技术推广领域。这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提升微波通信的开发空间,例如,在国外微波通信已经应用于“对流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等,这些系统主要是利用高层大气的不均匀性或流星的余迹对电波的散射作用而达到超过视距的通信。这些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会使得通信距离更远,对于人类探测空间信息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微波通信将与人们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任何一种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是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微波通信技术也不例外。现在微波通信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工农业、医疗、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只是还没更加普遍的推广。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利用微波通信,手机、电视以及各种信息处理工具都将更加快捷的处理和传播电力信息,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
3、结语
微波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问题,文中介绍的内容仅仅是从概括性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并且偏向于微波通信的优点。其实,任何一种技术也都存在缺点,微波通信技术也不例外,在微波技术的实现过程中,其设备的安装及信息的加工过程与有线传输相比都较为复杂,甚至难以实现。因此,要使微波通信更加普遍的得到应用和推广,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同时也需要社会更多力量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5-02
一、俄亥俄州立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在美国处于领先水平,其讲授的课程大致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侧重电磁场基础理论,相关的n程包括:1)电磁场理论I,II,III(ECE719,ECE810,ECE811):主要讲授Maxwell方程及方程的经典解析解法等。2)电磁导波(ECE812):主要讲授如何求解波导和平面传输线中的导行电磁波。3)高等电磁场理论(ECE815):主要讲授电磁波的传播和散射理论,包括高频近似方法、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等。4)随机媒质和粗糙表面的散射(ECE816):主要讲授基于统计模型的媒质散射理论,包括独立散射、辐射转移理论和解析波理论等。
第二类偏向于技术与工程应用,相关课程包括:1)微波电路(ECE710):主要讲授微波线性无源器件以及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加工测量。2)非线性微波电路(ECE694):主要讲授微波非线性电路设计,如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
与天线相关的课程包括:1)天线的辐射(ECE711):主要讲授线天线、反射面天线、透镜天线等天线的特性以及阵列天线的性质。2)高等天线理论(ECE815):主要讲授阵列天线的方向图综合以及天线的测量等。3)无线系统的天线与传播(ECE613):主要讲授无线基站中的天线设计、城市与郊区的电波传播模型等
与课堂授课相配套的有两门实验课,包括:1)电磁实验(ECE517):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微波无源器件与天线的设计、实现与测量。2)微波晶体管放大器与振荡器实验(ECE723):实验内容包括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宽带放大器和振荡器的设计、实现与测量。
另外一些比较重要和值得关注的课程主要有:1)实践性课程,如Individual study in ECE等,这些课程一般包括项目的撰写、现代设计工具的使用、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及项目研究情况报告。2)企业实习经验交流课程(ECE489),要求学生就实际的实习工作经历准备一份报告,目的是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分享工作经历和体验。
从以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俄亥俄州立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完备,从授课课程到实验实践课程均有覆盖,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备的体系。
二、我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本科阶段即开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在本科阶段称为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下面概括介绍下课程的设置情况。
本科阶段,电磁场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电磁场理论,课程侧重于电磁场基础理论。其他课程则偏重工程技术与应用,如微波技术基础、微波网络和射频电路课程,分别讲授微波无源和有源电路的理论与设计;天线理论与设计课程则讲授常见天线如线天线、微带天线等的特性与设计;微波电路EDA课程主要讲授微波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微波与天线测量则讲授常见微波测量仪器的结构和测量方法;电波传播理论课程主要讲授在各种环境下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兼容课程主要讲授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常用的电磁兼容技术。射频电路、微波电路EDA、微波与天线测量、电磁兼容等课程均设有课内的实验课,在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此外,每学期还设有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有高等电磁场、电磁场数值方法、微波技术、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天线CAA与CAD等。
我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成立较早,所以经过多年的发展,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完备,基本涵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范畴,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较完善的专业基础知识,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工程和科研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中电磁场理论部分所占比重不足,坚实的电磁理论基础是进行科研和工程开发的必备条件,然而在本科阶段只有电磁场理论一门课程,在研究生阶段也只有高等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方法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基本是面向工程应用的。此外,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待加强,由于实验条件的不足,造成很多学生需要合用一台仪器,每个学生平均实践时间不足。另外,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调整,专业课的课时基本都压缩至32学时,造成授课内容基本上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
三、对我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校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美国知名高校如俄亥俄州立大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与国内的设置类似专业的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上述我校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各自在课程体系方面的特点,针对我们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特点与不足,对其建设与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1.增加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于电磁场理论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较难,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电磁场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少,然而电磁场理论是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加大基本电磁理论方面的比重。参考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其电磁场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了很大的比值,授课内容也由浅入深,从基本的电磁场理论到复杂的电磁散射问题均有覆盖。此外,可以增开计算电磁学方面的课程,这方面课程一方面可以巩固电磁场基础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编程能力和使用商业电磁软件的能力。
2.课程合并和增加课程学时:由于课程设置调整压缩了专业课课时,导致本专业的专业课学时明显不足,授课内容只能一再压缩,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在不改变其他课程学时的前提下,只能将部分专业课合并,同时增加授课课时。因为有些课程在授课内容上有所重叠,完全可以将这些课程进行合并,如微波网络和微波技术课程,两门课都会涉及微波网络方面的内容,所以可以将这两门课合并,同时将课时增加到48学时。这些在授课内容上有所重叠的课程合并后,虽然课程数量减少了,但课程学时增加,课程深度可以适度增加,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3.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由于微波仪器价格昂贵,导致实验教学资源紧张,很多时候需要很多学生合用一台仪器,实验效果较差。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自行研发相关的实验仪器,作为教学实验用,仪器满足基本需要即可,这样减低了仪器的成本,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台,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充分的实践动手时间。
参考文献:
[1]付云起,袁乃昌.俄亥俄州立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及课程体系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
[2]彭麟,姜兴.中美高校电磁场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
自从Gedye[1]和Giguere[2]报道了利用微波辐射技术(MicrowaveIrradiationTechnology,简称MIT)促进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才使得微波辐射技术真正应用于化学反应中,成为用于加速化学反应的一项重要技术;同时也成为不同于传统加热方法而应用于化学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的有机合成技术。利用微波使化学物质进行反应,其反应速度较传统加热方法快十倍乃至千倍。这种化学反应的加速是一种催化过程,完全不同于那些通常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作催化剂的过程。
微波辐射技术用于有机合成以其反应速度快、操作方便、产率高、产品易纯化等特点而发展很快,成为继热、光、电、声、磁效应以后开发的一种新型合成技术[3]。随着微波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的化学领域,特别是有机合成领域带来了冲击,成为化学领域中一门引人注目的新课题。本文就微波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简述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1微波技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1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由于极性有机化合物分子受微波作用后可以通过偶极旋转被加热,所以许多有机反应在微波辐射下可以高效率地完成。目前,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的方法有三种:(1)物理催化(2)化学催化(3)生物催化。利用微波技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使许多有机反应的速度提高数倍,一些反应甚至比传统加热方法快上千倍。
目前,已发现利用微波辐射加热进行的有机合成反应主要有Diels-Alder反应、、酯化反应、重排反应、Knoevenagel反应、Perkin反应、Reformatsky反应、Deckmann反应、缩醛(酮)反应、、Witting反应、羟醛缩合、开环、烷基化、水解、氧化、烯烃加成、消除反应、取代、成环、环反转、酯交换、酰胺化、脱羧、聚合、主体选择性反应、自由基反应及糖类反应等,几乎涉及了有机合成反应的各个主要领域[4]。这些反应在微波辐射下均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如反式丁烯二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微波作用下,回流50min,产率为85,而传统方法需8h[5];李军等人研究了微波法合成领异丁烯氧基苯酚方法,常规加热回流3h,产率为35,而用微波90s产率达68[6]。
1.2在金属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利用微波炉加热进行金属有机化学反应也有明显的效果。一些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传统方法需数小时完成,而在微波条件下仅需数十分钟即可完成。Mingos[7]利用微波炉通过氢键和配位键的结合制备了有机金属配合物,成功实现了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自由组装,给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注入了新的活力。Baghurst等人采用微波常压合成技术合成了铑和铱的二烯烃化合物和“三明治”型的阳离子化合物,并由此改进了微波常压反应系统,使之与有机合成反应装置更接近且具有实用性,可以使大多数常规化学反应在微波条件下进行[8]。
2微波技术在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微波技术应用于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在聚合物合成、交联、固化等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如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己烯基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聚酰胺酸的亚胺化反应,芳香二胺和芳香二羧酸合成芳香聚酰胺的缩合反应,引发聚醚反应、聚烯烃的交联反应,聚氨酯的固化反应以及聚氨酯的合成反应等。这些反应除可以显著缩短反应时间,有些性能还明显优于传统加热方法。如聚氨酯经微波辐射形成膜的硬度较传统方法有明显提高,丙烯酸类树脂在微波辐射下3~8min就可固化出物理性能优于传统方法的树脂固化物。龙明策[9]等采用以淀粉、丙烯酸为主要原料,开展了以微波辐射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研究,合成了吸水率为735g/g的高吸水性树脂,比传统加热方法节省时间数10倍以上,操作易于控制且“三废”排放极少。
微波技术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是基于微波辐射有优良的“内加热”效应,但在聚合反应中的机理、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均受仪器的限制而无法开展。近年来出现的脉冲微波辐射,用电磁波在没有明显的热效应的情况下引起化学反应,这一方法的运用将为高分子合成提供有力的手段。
3微波技术在其它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无机材料方面,用微波辐射技术可以进行沸石分子筛的合成,为制备新型的功能材料与催化剂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方法[10,11],用微波等粒子技术,制备了金刚石膜、鈷薄膜等金属膜。
在分析化学方面,用微波辐射技术进行了样品溶解、蛋白质水解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高效、快速的新实验方法。
在生物化学方面,微波技术应用较早,利用微波技术可以快速对蛋白质及肽进行水解,并且可以控制裂解部位,极大的提高酶催化反应的效率。
在药物化学方面,利用微波技术通过短寿命的示踪原子快速、高产率的合成了同位素标记药物,拓展了药物化学的合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微波辐射技术的机理探讨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介于红外辐射(光波)和无线电波之间,又称超高频,其波长在1mm~1m之间,频率在300MHz~300GHz。用于加热技术的微波波长一般固定在12.2cm或33.3cm。关于微波加热的原理,一般认为:微波振动同物质分子偶极振动有相似的频率,在快速振动的微波磁场中,物质分子的偶极振动尽力同微波振动相匹配,而分子的偶极振动通常落后于微波磁场,这样物质分子吸收电磁能以数十亿次的高速振动产生热能,因此微波对物质的加热是从物质分子出发的,称为“内加热”。而传统的加热方法如回流则是靠热传导和热对流来实现的,即“外加热”。内加热的优越性在于加热快,受热均匀,能显著提高有机反应的速度。当然,微波对反应物的加热速率、溶剂的性质、反应体系等都能影响其反应的速率。
微波技术除具有热效应外,还存在微波的特殊效应。微波作用于反应物后,加剧了分子间的运动,提高了分子的平均能量,即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大大增加了反应物分子的碰撞频率,使反应迅速完成,这就是微波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正在形成,微波辐射技术扩展到化学领域就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微波化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技术上,都无疑是化学领域中的一大新进展。当然微波化学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但有理由相信,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微波辐射技术在化工领域将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GedyeRN,SmithFE,WestawayKetal.TetrahedronLett,1986,27:279.
[2]GiguereRJ,BrayTL,DuncanSMetal.TetrahedronLett,1986,27:4945.
[3]赵晨曦等.相转移催化及微波技术用于苯丙氨酸合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19(2):15.
[4]薛叙明.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__,1:39.
[5]徐宗美,谢毓元.化学通报,1993,6:8~11.
[6]李军等.合成化学,20__,8(4):321~325.
[7]MichaelD,MingosP,J.ChemCommun.1996:900.
[8]倪春梅,盛凤军.微波合成技术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__,32(2):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42-02
前言:
现代社会,微波技术已经蔓延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大批商业应用,包括蜂窝电话、无线局域数据网、车载毫米波防撞雷达、通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射频识别技术、超宽频带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等均与微波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密不可分。随着微波器件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频段逐渐提高,技术快速更新,可以预见,将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微波技术人才将越来越抢手。
国内外理工院校一般都开设有电磁场、微波技术、微波电路等专业课程,但是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往往学到和记忆的只是一堆公式,理解专业知识仍旧停留于抽象层面,不能较快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专业思维不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比如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31支队伍参赛有21队获奖,其中选择高频类题目共有6支参赛队,仅有1组获得北京市三等奖,在未获奖的10支队伍中占据高频类题目占据50%。另外根据微波专业的特点,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学和电磁基础,而且很多能力必须要在实践中体会、锻炼和提高。就业市场的要求反过来对教学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诸多大学针对微波专业教学实验环节展开了研究。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学校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磁和微波类课程设置、实验改革等方面[1-2]。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工大等知名高校近年也开展了一系列电磁场与微波教学及实验实践方面的改革,涉及到课程体系设计、实验手段改进、采用网络虚拟教学等[3-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全绍辉副教授在微波专业核心课程“微波技术”教学中设计并构建了“微波学堂”网,将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环节通过网上交流互动的形式体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效果[3]。但是由于微波仪器价格昂贵,组建大规模多台套的微波实验装置,对于高校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高校实验课程往往一般是采用软件仿真,或者是频段集中在低频,而且大多是针对无源电路,缺少微波有源电路的实验课程。本文作者长期担任微波电路、电子实验任课教师,承担多项微波测量系统研制任务,结合作者多年工程经验和教学经历,力争设计符合当今社会研究热点的微波电路实验课程。
二、设计原则
1.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微波器件课程涉及的经典器件理论知识都是上个世纪诞生的,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而且涉及到物理、材料、数学等领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容易丧失兴趣。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介绍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有效地将微波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成果介绍给学生,比如超材料、量子力学在微波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对当前热门技术领域的相关系统组成的探究兴趣,比如无线传感网络、智能家居、室内定位、NFC等热门技术,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究各种专业技术的理论原理,配以综合性、系统化的多种类的实验、实训模块。使学生带着问题,更高效、主动地进行学习与实践。
2.采用灵活实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开放实验室,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发挥实验室的潜力与效益。其开放包括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来完成实验课程。并且结合各级别的电子竞赛,实验室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拟定题目,由实验室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选择时间完成。这样做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尖子学生。总之,多模式、多内容和多目标的开放实验室,会彻底改变教学实验模式,使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向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发展,达到素质教育培养目的。
3.更新完善实验手段,加强互动。微波实验不同于低频、高频实验,它使用的仪器造价是一般仪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且对实验环境要求也高于普通实验。因此,搭建大规模、多台套的微波实验环境,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难度较大,为了开展好微波实验的教学,必须走物理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新路子。传统的物理实验就是利用有限的实验经费购置一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器件,学生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搭设实验装置并操作仪器来完成实验。基本上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微波测量的特点,从而掌握微波测量的原理和常用微波仪器的使用方法。图1就是我们设计的混频器实验示意图,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微波信号源和频谱仪的使用,了解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和关键参数。
虚拟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EDA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验装置中,选择不同的参数,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虚拟实验优点在于形象生动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多人同时进行,时间更加灵活,并且可以实现网络实验教学。但现有的实验软件成本也不便宜,而且功能过于复杂,不太适合教学。还需要专业人士投入更多精力开发研制出更加专业规范的实验教学多媒体软件。我校全绍辉老师组织学生开发了一套Smith圆图模拟软件[9],通过这一软件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圆图基本规律。学生开发此类软件的过程,也是对长线理论复习、整理、归纳的过程。
三、教学实践
在2014年秋季学期作者承担的本科课程《微波器件与电路》授课过程中,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第一批实验题目提前给学生公布,涉及到常用的微波无源器件和有源器件:功分器、耦合器、混频器、VCO、放大器等等,由学生自由选择时间,提前和作者所在的微波实验室助教约定实验时间,由助教协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选取成绩良好的学生进行第二批实验,第二批实验涉及常用的微波电路,如图2,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微波器件就搭建了一套简单的线性扫频测量雷达,可以实现测量运动速度、测量雷达目标隐身特性等功能。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
四、结论
本文在以往国内外微波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经验需求,设计了适合专业需求的微波器件与电路实验课程,可以满足培养微波电路和系统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Pozar D M,A modern course in microwave engineering,Edu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1990,33(1):129-134.
[2]Hertling DR,Feeney RK,RF and micriwave design courses at Georgia Tech[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1989,32(4):430-435.
[3]全绍辉.构建“微波技术”课网上教学和实验实践学堂[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59-164.
[4]徐兴,俞龙,王卫星.微波技术课程实验建设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167.
[5]凌丹,王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15-126.
[6]孔德昭,卞长弘.微波专业实验教学的新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