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21 18:22:03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1)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2)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为本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专业性表现在它是以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应用技术为工作手段,以心理辅导时间为适应条件,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选择应考虑到满足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工作需求为本

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内容选择是基于对教师的要求产生的,它也需要突出教师自身的实践问题。基于教师工作需要选择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应对工作环境或工作本身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并决定心理辅导工作的构成要素,了解如何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得达到工作标准,明确心理辅导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把培训需求按优先需要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决定心理辅导培训的内容。

(三)以教师终身发展为本

心理辅导培训是心理辅导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为目的,是满足心理辅导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可能只通过若干次的短期培训就能一劳永逸。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应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坚持培训课程的内容、方法与时俱进。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选择,应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究竟需要哪些心理辅导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培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供一个行为标准并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遵循相关原则以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

(一)基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个人知识、技能需要的培训内容

1.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心理辅导教师培训主要考虑心理辅导教师在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两方面知识的基础、缺失以及发展,由此设计的培训课程可能是以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也有可能是基于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指导课程。基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包括辅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基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选择的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学生的资料搜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课程。

2.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选择培训内容

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少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即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结构相匹配。从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如何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定学生的心理障碍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技巧等课程内容;从准确分析和诊断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的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等课程内容;从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因素出发选择的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体心理咨询技能、心理咨询的原则的运用、如何建立良好关系、会谈提问等课程内容;团体辅导的原则、基本技巧、基本过程以及团体辅导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课程内容。从心理辅导科学研究能力因素出发选择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样本抽样、观察分析、调查测量、实验设计、趋势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二)采用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表现性评估方式,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1.提供行为标准,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

提供一个行为标准,规定学习心理辅导内容后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进而探索行为标准所涉及的培训课程的各个方面。首先,要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出发,说明教师在学习完培训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应该能做什么。其次,要给预期的行为命名,将其具体表现描述出来,并将预期行为发生的条件或约束因素阐述清楚,进而探索具体、可检测、可实现的培训内容。以农村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辅导为例,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行为标准可包括: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可以描述考试心理辅导的四大主要内容(认知转变、生理调节、行为练习、应试技巧);在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辅导教育等途径正确调整学生考试动机、矫正考试观念,指导学生从睡眠、饮食、运动等多角度积极调整、消除疲劳心态,有效帮助学生通过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性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法以及系统脱敏法等方式降低考试焦虑,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受训教师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为考试焦虑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治疗等等。

2.检验标准的知识、技能导向有效性,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

接受培训的教师应向培训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实践的证据,检验标准是否有效导向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技能,进而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内容。首先,搜集心理辅导教师教育实践证据,包括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心理辅导记录以及心理辅导书面评论与反思等。以心理辅导教育教学录像为例,选择一个15分钟的连续的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片断,展示辅导教师是如何运用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其次,基于评价,探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对教师所提供的心理辅导实践证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查受训教师对培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其水平,借此,可以检验行为标准是否抓住关于心理辅导领域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知识,帮助培训机构确认什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依据农村中小学校实际条件,选择突出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

1.基于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培训内容

作为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是否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悖论:专业性课程是因为专业课没能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专业课学得太多太深,许多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心理辅导教育教学没有太大联系。然而目前,在一些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中,虽然包含某些心理辅导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成分或因素没有明确的目的,方法不系统,缺乏科学性,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和经验式的心理辅导教育。中小学教师虽然学习了心理辅导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智地运用心理辅导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很少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只有具备足够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所以,必须基于心理辅导教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选择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内容,重视对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提升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2.突出知识、技能的特色化选择培训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农村中小学校实际结合在一起,自觉反映农村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要求,主动适应农村心理辅导发展的趋势。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特色课程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特色课程应从农村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为例,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呵护以及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农村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方面可以用灵活的形式加以设置,在总课程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心理辅导教师应掌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性格与行为障碍、逆反心理等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培训课程学习,农村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客观地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具有本土特色。

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

“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培训内容的选择确实是影响培训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的课程实施,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之间的协调,有机统一理论学习、校本实习与校本教研,切实保障、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一)通过校本实习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

心理辅导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实习场以符合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实际工作情景,技能的形成也需要通过实习来进行。实习能够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和场所,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心理辅导知识、技能。校本实习的环节如下:首先,结合培训目标,连接学习情景与工作情景,明确教师个人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其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全班观摩,开展榜样模仿;再次,进行个人实践,每位心理辅导教师以本校为实习单位,分别进行个别心理诊断、团体心理辅导、会谈提问等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最后,对校本实习的结果进行检查评估。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3)

二、建立多样化的面授模块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背景以及教育经历各异,很多人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区分开,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面授模块。模块的设置可以参照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方式,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种。必修模块包括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选修模块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方法、中西文化以及一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文学素养等。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素养。

三、建立个性化的网络辅导

多样化的面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个性化的网络辅导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及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接受度和关注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接受培训后,其问题点也会不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即时交流的途径,E-mail、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些媒体工具建立远程辅导系统的可行性大,有效性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实现培训教师一对一具体教学,让教师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而学员的个性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网络的随时性也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建立训后实践、观摩环节

面授和网络辅导可以帮助受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但这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培训结束后,还应邀请城市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介绍给受训教师,同时采取一对一联络的助学模式。因为城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教材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学习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可以组织受训教师走进城市中小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优秀的英语课堂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在备课—说课—授课三个环节接受指导后,可以自己尝试组织课堂活动,感受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积累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受训学员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对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邀请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名师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上示范课、研讨课,使学员从中了解到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4)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尤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很多旨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及专业化技能。但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培训针对性不强。首先,农村课堂几乎很少存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其次,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与城市学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应与城市教师的培训有所区别。目前,各级教育机构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推出了很多培训课程,但并不都适用于农村教师。由于农村教师所在教育环境不同,他们需要一套针对性强的、符合其教育实际状况的培训课程来进行学习。培训的内容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1.2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场所通常是县级的进修学校,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县级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十分松散,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师在培训期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对培训教师的奖惩力度都偏弱,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就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时,教师所在的学校对培训同样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管理与考核机制。

1.3教师自身原因

首先,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很多偏远山村,一名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日常教学,还要负责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等多项事务,根本无暇进行教师培训。其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差,教师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教学质量的关系,乃至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所以,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培训都存有倦怠及侥幸过关的心理,这些都导致教师培训质量不理想。

2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2.1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以往进行的农村教师培训,大多的培训课程都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角色来设置,应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实证的方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加以研究,设置适合农村教师的培训课程。其次,我们还可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对培训的内容、课程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培训更具实际意义,提升培训效果。

2.2设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教师培训时都应制定实施完善的培训制度,使培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所在的学校也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对教师培训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考核。将教师培训的表现纳入年终考核内容,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

2.3坚持以人为本

教师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整个培训应当以教师为本。由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立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的实践性、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培训前的教师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培训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范围内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确保教师培训的效果。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考核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对他们的考核至关重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实施的现状如何?本文对西部某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作相关调查进行分析,希冀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2006年对西部某省农村基础教育调查的一部分数据,获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样本801个和学校样本128个。在分析时,采用教师问卷和学校问卷数据相结合的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考核现状分析

(一)考核组织者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有13.3%的学校教师年终考核是由学校组织的,有45.3%的学校是由学区组织实施的,有34.4%的学校是由学校和学区综合实施的,还有7%的学校是由教育局或者学区和教育局一起负责的。就是说大多数学校是由学区参与组织教师考核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被调查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实行学区管理的模式。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3.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来负责教师的年终考核,29.2%的教师认为应由学区来负责,12.3%的教师认为应由教育局来负责,2.6%的教师认为应由学校和学区共同负责,还有2.2%的教师认为应由教师评议或自己自评。可见,一半多的教师认为教师考核应该由学校来负责。

(二)考核内容

在所列的21项考核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考核内容,排在前五位的是“学生成绩”、“师风师德”、“出勤率”、“教学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从这些考核可以看出在对教师进行“德能勤绩”的考核中,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绩”的考核,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指标。有64.3%的学校把师风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与“学生成绩”相比,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德”方面的考核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由于师风师德的考核弹性较大,操作起来困难。而“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和“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这两个指标之所以成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一方面这两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勤奋程度,另一方面这两个指标是比较容易量化、容易操作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3.8%的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考核,这与课程改革要求很不相称。

(三)考核的方法和考核主体

调查发现,有83.3%的学校对教师考核时,进行民主测评,16.7%的学校则没有进行民主测评。

从关于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统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而在62.9%的学校中学校领导是民主测评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参与测评的学校只占37.1%,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则仅占25.7%,树干部参与测评的学校更少,仅占11.4%。这些数字表明,目前中小学教师考核中的民主测评还极不完善,真正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参与测评的比例偏低,这必然影响到民主测评的公正和公平,而且不利于学校和家长的交流与联系;村干部参与测评的比例太低,这既不利于更全面地考核教师,也不利于调动村干部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哪些人员的民主测评会影响到教师的考核结果?有46.9%的教师认为其他教师的民主测评对考核结果有影响,有33.7%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考核结果,有19.9%的教师认为学生家长的民主测评会影响。这和上述的民主测评的参与者的构成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有25.9%的教师认为虽有测评但不影响考核结果,也就是说在一些学校民主测评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65.1%的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考核等级和分数是如何评定的,而另外34.9%的教师则不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的教师考核等级和分数的评定还不够透明。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考核方法还不够规范,民主测评在教师考核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考核主体也比较单一。

(四)考核结果的反馈和使用

教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因而考核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调查中发现,91.3%的教师知道最近两年的年终考核结果,有1.9%的教师只知道其中1年的考核结果,6.9%的教师则都不知道。而从获得考核结果的途径来看,72.8%的教师是学校统一公布结果,O.3%的教师是学区公布,还有11.6%的教师是由学校通知教师个人,而不是由统一公布得知,此外还有15.3%的教师则是靠打听才得知。可见,有些学校在考核结束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保密,这种做法既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也违背了考核的初衷。调查还发现,59.2%的教师认为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40.8%的教师则认为不可以申请复议评定结果,这说明一些地方教师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还不健全。

奖惩制度是学校常用的一种管理制度,也是大多数学校激励教9币的重要手段。奖惩所依据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考评或年终考核结果。对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的调查表明,61.2%的教师认为奖惩有很大作用或较大作用,23.6%的教师认为作用不大,4.4%的教师则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0.8%的教师认为奖惩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6)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sk094],

2012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24]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安徽省是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其中农村人口比重超过77%,由于农村人口的义务教育主要在农村进行,因此,义务教育的重点在农村。然而,目前安徽省农村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还是基本素质方面,都十分薄弱、令人担忧。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改善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皖北的阜阳市、淮北市,皖中的合肥市、六安市,以及皖南的黄山市和池州市等6座城市的53所农村小学作为调研基地。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教师问卷200份,学生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达98.31%。调研农村小学教师共197名,农村小学生99名。其中男教师83名,女教师114名,教龄为1-10年的教师22名,11-20年的89名,20年以上的86名。

(二)研究方法

对于调研活动开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有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主要以教师问卷为主。对于问卷结果分析,本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师的性别和教龄两大视角,以教师基本素质的四个维度为着眼点,采取“频率差异”的统计方式,对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2]本研究从教师对事业、对学生、对自身、对集体四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对教育事业的道德素养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略高于女教师,尤其在职业自豪感上。同时,教师对事业的道德素养也存在教龄差异,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明显高于中青年教师,教龄在1―10年间的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低。

(二)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具有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本研究从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两大方面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进行考察。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科学文化素养,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的教育名著的阅读量均不大,普遍没超过5本。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则存在显著的教龄差异,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老年教师,而在教学信心上,老年教师略胜于中青年教师。

(三)教学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本研究从教师的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四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调查显示,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和青年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的频率高于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而女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更倾向于借助板书开展教学。在教学管理能力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相当。但是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存在教龄差别,教龄为11―20年的中年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略高于青年与老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女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略多于男教师,老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经历要比中青年教师丰富。

(四)身心发展素养

教师的身心发展素养是指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身心的基本情况和典型特征。调查显示,在身体素养方面,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教龄差异,男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女教师,中青年教师的身体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在心理素养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的心理素养比女教师略高。同时,教师的心理素养也存在明显的教龄差异,中老年教师的心理素养略高于老年教师。

四、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显示,较之以往,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但是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第一、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全省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缺乏职业自豪感。这主要由于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的观念还未完全正确转变,加之农村小学教师现实处境――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苦、工作量大,导致相当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工作热情与职业自豪感。

第二、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全省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偏低,缺乏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机会,即使有职后培训机会,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使农村小学教师真正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在教学能力素养方面,全省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基本技能(如:外语、普通话、计算机)薄弱,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原因除缺乏进修培训外,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此外,农村小学经费不足、信息不畅、科研条件差,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滞后,热情不高,能力亦不足。[3]

第四、在身心发展素养方面,全省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心理负担过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对农村小学教师期望过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低生活负担重、卫生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匮乏,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素质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并建立起一支职业道德素养优良、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教学能力强硬、身心发展健康的农村教师队伍。针对以上当前安徽省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提高工资待遇,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小学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自豪感,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处于教师收入的最底层,同工不能同酬[4]。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这样既能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也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严格教师准入机制,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偏低,致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5],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使农村小学教育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落实继续教育工作,增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计算机、普通话、外语等基本技能薄弱的现状,相关部门要认真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向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修学习机会,必须认真落实,勿要流于形式,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真正得到改善与增强,顺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4、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农村科研经费投入的力度,增强农村小学科研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改善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身心健康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基石。因而,学校应该把教师的健康检查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为教师配备必要的图书、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同时,也应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助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6、充分发挥国家“特岗计划”的调控作用,为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的教师

“特岗计划”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有利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深入落实“特岗计划”,为农村小学输入更多高素质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2010-7.

[2]黄卫明,桑青松.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J].中国科技论文,2007(7).

[3]马广宇.对提高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6):127-129.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8)

1.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

开展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必然需要投身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理论研究和学校教育实践主体的二元背离在现实中却是屡见不鲜。从事教学实践的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一谈到教育科研就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认为这是专家、教授的“专利”,从而游离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之外;而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专家、学者,他们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不能够完全理解现实课堂教学的原始状态,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研究的肤浅化、形式化,从而出现一些教育科研理念高高在上,而实际操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新课程对农村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草根化、大众化应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成为合格的“教书匠”,同时还要加入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的队伍中去,成为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参与者”,要培养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活动自己的“土专家”,真正实现学校“常态化”教育实践和“草根化”教育科研的结合。

2.农村学校教育科研目的的草根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些声音:“搞教育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情”,“我们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写论文有什么用?”,“写论文就是东抄西抄,拼拼凑凑”,“反正评不上奖,还是不要写了……”等等。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疏于教育科研的理由大多是:平时课堂教学、管理学生任务重或不会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其实,参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并不在于教师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问题。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为了积累评优选先、评聘职称和定岗定薪的考核条件,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东拼西凑、抄袭或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目的无异于杀鸡取卵,于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效开展是万万要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课堂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走上教学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农村中小学教师肩负启迪学生智慧,传授学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每天从事着关系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为了赢得同行的尊重,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让我们尽快走上农村学校教育科研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吧!

3.农村学校教育科研选题的草根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开展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研来说,好的课题是教育科研成功的基础,可见,课题的选择是参加教育科研的第一步(这里所说的课题是指教师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的切入点或话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一拿起笔就两眼发直、头脑变大,不知如何下手,殊不知,鲜活的话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一节节生动的课堂,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偶发的、情境的、特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对象,同样也具有深刻价值的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的独特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或模式,其鲜活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草根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在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把握和判断以及独具匠心的解决策略和教学智慧,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自己熟悉的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出发,以解决各种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定会找到好的课题。当然,也可以阅读有些教育杂志中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育随笔”、“点点新意”、“案例评析” 等话题,这类文章不仅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与我们身边课堂教学实际比较贴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些本身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指导作用。

4.农村学校教育科研方法的草根化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9)

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全科型教师提出需求。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特点。③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河南省各地纷纷开展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洛阳师院较早开展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名师实验班”项目。2013年1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报道,刁玉华副厅长对南阳师院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湖北省在2013年暑假专门针对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举办“全科教师”培训,进行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全科教师”培训。以音体美3科为突破口,依托教材,聘请各学科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当培训专家,培训人数达23700人次。④

在2013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孙颖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实践和能力的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方式都是全科型培训可以借鉴与使用的方法。⑤2014年5月学者徐莉莉在《教师发展论坛》上发表《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⑥

以上学者们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怎样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机制?如何利用城市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办公条件,组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策略?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理论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较少。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很多地方出现“包班制”的情况,教师一人承担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任务重,加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很多农村教师在参加过培训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忙于日常的工作,培训效果流于形式。

2.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普及。教师们很少上网,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无所知,在专业方面日渐落后。再加上教学设施短缺,很多农村小学缺少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需要的教学用具,教师无法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3.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动机较低,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工资相比城市都比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初级或者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特别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严重,继续教育动机较低。

三、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和规划,力求加强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之间增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各项待遇也将更加一体化,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农村教师全科型培训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和农村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理论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以实地听课、评课为主,强调对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行动研究以农村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强调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假期增加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次数,提高其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理论培训中课程设置应突出针对性,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类,文科教师重点加强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理科教师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是基础科目,要求所有教师都应不断加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农村小学的教学需要。

2014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报道,保靖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共有47名教师参加,学习了《师德教育》《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等与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解读相关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教育领导表示以后还会加大此类培训的力度。

2. 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由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城乡学校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高校教师、城市小学教师定期下乡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引导农村教师进行反思和学习。在城乡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按照“评课―互动与交流―反思与学习”的程序,引导农村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城乡教师间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普及教育技术知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应支持农村小学发展,加大对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通过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网盘、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体实现教育视频、课件、音频、电子教材等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学校应开展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等知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建立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城市教师的合作,引导农村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理论升华”的步骤。研究开始阶段,由农村教师自主选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主动与高校专家、城市教师交流与合作,即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对课题进行反思和理论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农村教师掌握研究的主动权,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方式体现个性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

全科型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问题性、情景性;培训方式上应注重主动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展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应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和交流,积极实施教育理论策略、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策略和农村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策略。全科型教师培训方式应以合作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在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注释:

①2010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2012-1-18.

②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③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9):55-591.

④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9.

农村教小学教师论文篇(10)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健美的工程师”,这是人们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誉。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长年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之处。从当前农村小学学校的教育改革现状来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参与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一般情况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直线上升,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8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是复员军人或其他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年纪偏大的教师,因而有一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要求。他们深感知识的落伍对教学的不利影响,亟需更新观念和充实知识,但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缺乏改革创新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不习惯于改革创新和在认识结构上进行过多改革。

二、重塑和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内容

1.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在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教育的政治方向是首要的。新世纪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马列主义、哲学、进化论等方面的知识,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抑、执着的追求、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稳定的心理状态及较好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广泛的活动兴趣爱好,情感丰富、深刻而又富有理性,意志坚强,工作热情稳定、积极进取,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等的能力,对本职工作有创新的理想和行为,以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

2.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建设

在新世纪的今天,知识传授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也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知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的主要是以运动知识和技能知识为主,因而其知识结构应首重专业性。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业余运动训练,农村体育教师首先要在熟悉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基础课中各类教材的教学法、练习法、裁判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专项课中至少一项的运动理论和技术技能;其次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娱乐体育的项目,才能搞好本职工作。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一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接纳新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二要适应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广泛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尤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从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体育、戏剧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

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工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是体育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要搞好教学设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本班整体情况了解,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课要达到的目标的差距、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确定体育课内容的范围、深度以及教学目标。其次,明确教学步骤、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的高低、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采用自评、他评、互评来评价本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加以反馈,对本次课的设计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从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努力倡导开发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内容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方法。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意识,才能够了解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够以科研的态度去审视学校体育对学校及社会所带来的种种价值。因此,农村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化教学科研所需的工具,保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很好地分析问题及正确地解决问题,从而撰写出学术文章、论文及课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重塑、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以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丹.体育教师职业成熟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

上一篇: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 下一篇: 组织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