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7 17:03:33

图像专业论文

图像专业论文篇(1)

作者简介:刘春国(1973-),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卢晓峰(1981-),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G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1-02

当前,遥感已经或正在走向全面应用阶段。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业务化、产业化、精细化特征明显,但我国遥感应用水平还不高,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共同努力。[1]培养一大批经过系统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遥感科学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满足社会对地理遥感信息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2-5]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说明GIS学科建设的负责人已认识到培养掌握遥感技术的GIS人才的重要性。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遥感过程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开设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围绕如何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革新遥感课程体系,突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地位

随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很多专业开设了“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遥感基础、遥感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和遥感专题应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比较适合早期GIS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或选修遥感科学技术的某些专业,对于当前GIS专业遥感教学则存在明显缺点。主要问题是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数字图像处理在整个遥感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不足,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集成的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遥感业务日益普及的态势不相适应,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要,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地理遥感科技人才的需求。

我校GIS专业总结多年遥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革新了遥感课程体系,设置了“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应用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等遥感相关课程,规划了遥感系列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遥感概论”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及其应用的基本科学工程背景知识,重点内容是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和成像机理,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波谱段介绍遥感信息的获取特点和技术发展,适当涉及大气遥感、海洋遥感等应用领域和典型案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地球资源有用信息的科学与技术。由于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众多,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推出,课程重点主要着眼于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遥感图像处理常用算法,对一些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学科的内容从原理上予以概括介绍,如图像亚像元分类、模糊分类和面向对象图像处理等等。“遥感应用分析”采用理论、方法和实例相结合,选择不同遥感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介绍,培养学生遥感专题分析技能,深化学生对于遥感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的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图像处理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GIS遥感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单独设课,提升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学时,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很有益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助于培养GIS专业学生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解决遥感应用问题的能力,比较契合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遥感课程设置的发展态势。

二、培育遥感系列课程教学群体,分工协作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

GIS专业遥感系列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师资力量。遥感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强,研究方法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遥感系列课程的设置决定了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要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打破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惯常做法,加强与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协调和交流。培育组建了承担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群体。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课程建设,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课程教学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协同规划各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学时分布,课程内容更加先进,课程结构更加协调,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得以充实,教学科研联系更加密切。遥感课程教学组的建立和协作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起了明显的作用。

三、汇聚国内外优秀教材成果,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6]教学中适度引进世界著名高校的名牌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7]遥感课程教学组重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收集了国内近些年出版的如戴昌达、章孝灿、汤国安、韦玉春、朱述龙等编写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材教参,注意引用吸收国外著名高校的遥感图像处理相关教材教参,参考了John R. Jensen、John A. Richards、Robert A. Schowengerdt、Jay Gao、John R. Schott、Brandt Tso等人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著作,认真研讨不同教材特点及其开课对象,针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方法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按照系统性和前瞻性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要求,制订了教学主体内容。课程内容分为11个部分:图像基本知识、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与数据特征、遥感图像辐射校正、遥感图像几何变换与校正、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变换、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图像融合、遥感图像分类、数字变化检测、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注意了与“遥感概论”、“遥感应用分析”等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对于与“遥感概论”课程有重叠的内容只做简单回顾,如遥感成像过程、机理与数据特征,以少数典型应用案例揭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应用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避免与先开课程内容重复,为后续课程做适度铺垫。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多样,课程重点介绍常用算法,使学生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夯实基础。对一些发展中的、前沿性的算法着重介绍算法的思想和原理,教导学生注重算法但不应局限于具体算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中适当区分遥感数字图像系统处理和应用处理的差别。

四、重视实践教学,多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从课程设置体系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单独设课,紧密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附设6个单元的基础验证性课堂实验(见表1),增强学生对各种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及其效果的感性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遥感应用分析”课程知识,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6个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在实验室开放基金平台支持下,设计了一些探索研究型实验课题,鼓励学生组团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在实施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年度,遥感课程组每年设计几个遥感应用分析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并从科研课题中提炼一些问题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检验了专业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有不少GIS学生积极参与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每年GIS专业有近1/3的学生选择与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应用分析有关的毕业设计题目。人才培养是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师资、设备、教学等一系列软硬件教学条件上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56.

[2]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3]钱乐祥.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5-98.

[4]谈树成,刘恒,夏既胜,等.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7-50.

图像专业论文篇(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84

[中图分类号]TP391.4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目前,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娱乐,计算机都发挥了其价值,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计算机领域,传统的图像图形制作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计算机图像图形的制作应该采用新的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目前,社会各个领域对图像图形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更受青睐。不过从我国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需要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图像图形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并没有对选择的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进入校园学习时很有可能由于专业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爱好有偏差而出现没有兴趣的情况。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有些不明确,尤其是在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上没有针对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对应的区分,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课程有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尤其是对于一些美术、建筑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本身就是必修的课程,但是在专业性上还是有细微的差距,所有也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设定。

2 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全部完成的,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一工作项目。因此,在教学时应有所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像图形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及时互相沟通,甚至只是被动的模仿,这样在实践能力上会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高职院校本身就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如今发展越来越快,相应的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高校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紧跟技术的发展,并且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像图形制作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选择实践项目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模拟的实验操作来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今后就业能力的方法,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适应。计算机图像图形制作技术和一般的技术类型不同,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日常的课堂实践教学并不能满足这一技术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择“校企联合”的方式来解决,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找和企业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到企业中实践练习。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校企联合模拟实验室,帮助学生了解具体工作上的岗位要求,也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这对于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计算机图像图形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一些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材的章节,从图像图形的制作方法到具体的制作工具按部就班讲解,这对于学生而言,枯燥无味,还没什么效果。这种教学既没有直观的影像,也没有创新意识的投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会出现问题。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上也是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书面考核和上机考核两种,过于固定,不能准确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符合教学目标。

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项目,学生分小组探究,这种教学方式让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在其中还可以添加小组成员的个人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记忆也较为深刻,并且还能锻炼多种能力。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上,可以选择新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小的图形图像设计项目,然后教师和全班成员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能在考核上得以体现,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 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实践性极强,并且还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并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图形图像专业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图像专业论文篇(3)

0 引言

职业院校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平面、立体、色彩构成和设计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培养面向图文设计,摄影摄像,电商美工,广告设计,三维装修效果图制作,网页设计,影视动画制作,UI设计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商美工、网页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已成为IT市场上最为紧俏的职业,近几年来备受青睐,就业前景广阔。

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现状分析

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商业环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渐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企业形象策划、品牌建设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在互联网化、移动化及智能化广告宣传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多面发展格局,这势必会为广告业及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影视、娱乐、远程教育、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针对市场对图形图像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将网络、影视等艺术和技术的元素融为一体,是社会急需人才。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室内装潢设计公司、新闻媒介广告部门、网络科技公司、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室内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广告设计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等工作岗位,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更是高达72%。

1.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前瞻性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专业特色,而专业特色最终就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依据,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宗旨。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和准确的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我们的专业教师由于受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束缚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及对专业发展前瞻性预测能力的不足,使得本专业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完整性和科学性。

1.2.2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的衔接问题:在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中,担任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相关岗位,因此对于本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就业动态、任职要求等等都不了解,基于此,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知识,使学生在毕业时依旧对本专业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1],当然以这样的老师为主制定出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与岗位很好衔接。

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是专业课程组织的一部分,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2]。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教学衔接”[3]。我院各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及各课程实施者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为阵,相互的关联性不强。

专业课程与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媒介和教学内容的载体,它确定了课程的知识点,界定了知识点讲授的切入点与切入方式,决定了学生所需了解与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影响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4]。高职教育专业教材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如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项目或案例不能很好的体现岗位技能、知识点重汀⒔滩哪谌萦胫耙底矢裣谓硬簧系任侍狻

1.2.3 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状况水平。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对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不同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绘图造型能力,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核心技能的掌控能力等;在横向方面它包括:掌握最起码的常识,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的赏鉴能力等[5]。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专业转过来的,学生也是文理兼收,师生均缺乏较高的艺术素养。

2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

2.1 根据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地区,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为立足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开发团队,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架构了“一条主线、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入到企业真实项目中,专业课程好玩易学,通过“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专业项目综合实战岗位技能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逐步推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逐步提高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快速提高。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根据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室内装饰设计、装修效果图设计制作、平面宣传设计、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制作、网页美工等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按照从岗人员岗位资格和标准来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和技术技能的专业性,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竞争力和拓展力。

同时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还开展以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归纳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任务并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学习领域体系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6],与本地区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强化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实践,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虚结合,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实践氛围。

2.2 根据岗位艺术素养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最直接的职业上升通道是由简单的数码修片、美工到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 Computer Graphics Design ,CGD,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为数字艺术设计 Digital Art )将传统艺术设计与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复合艺术设计形式,它以计算机为平台,将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组成一种全新的静态的、动态的或动态交互的,再现现实或虚拟现实的视觉艺术。

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在改革之前主要在学习三大构成、Photoshop平面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设计、网页制作、版式设计、广告设计、二维动画制作、影视编辑、CorelDraw、AutoCAD、3DMAX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资源,将原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如:素描、色彩、书法、音乐欣赏、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等课程做为选修课加入到图形图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原来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系统的艺术设计能力、逻辑思辩能力、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论表达能力均有显著提高,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艺术创作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直接带来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毕业生就职后的职场竞争力较改革之前有明显提升。

2.3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重视每门课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以往老师演讲,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是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设计创意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岗位适应性,锻炼设计思想可视化图纸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先对成功案例进行赏欣、分析其实现技能,演示其操作要点,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让学生顶岗实习,接手企业实际项目来进行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逐渐形成“赏、析、教、临、创、展、评”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在“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技能实习”、“岗位技能综合实习”这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的方案,“企业参观+讲座+调研报告”的《专业认识实习》,初步认识了专业未来的就业岗位、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校内教师教学+企业师傅带徒”的《课程技能实习》,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学生自主选择+学院统一安排”的《岗位技能综合实习》,磨练了社会生存能力、学会了同事精诚合作小技巧[7]。

3 结论

通过对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结合程度已日益加深,职业院校传统的以实操技术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然极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也同时限制了毕业生就职以后的发展空间。而我院计算机图形图像专业探索将技术、艺术和职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提高毕业生就业以后的职场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宛明珠.谈中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中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31):127-128.

[2]胡春光.课程衔接:含义分析、学理基础及主要问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4):57-62.

[3]陈丽娜,洪淑月,端木春江.高校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3(10):52-55.

[4]陈习东,刘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3):61-63.

图像专业论文篇(4)

在职业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教育价值是什么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清导致在教学过程沿袭普教模式,学生学习出现目的不明、兴趣不高、态度不端、成绩不优的现象。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将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做为准则,现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一节进行例说。

一、问题的背景

1.正弦型函数图像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2.学生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专业的学生;3.学生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4.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将学习交流电,需要根据交流电的图像讨论交流电的频率、周期、初相等内容。

二、问题研究

1.教学目标

①掌握正线型函数图像的画法(知识目标)。

②能够数型结合讨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③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情感目标)。

2.教学过程

①情景引入、建立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情景一: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交流电中切割磁力线的图片、配上交流电的图像以及交流电的计算公式;情景二:多媒体展示弹簧振子运动图像与位移公式;情景三:展示单摆运动位移图像。

通过以上三个情景的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我们的专业有着联系,我们的专业学习需要数学知识。

②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在如何得到正弦型函数图像的结论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第一,情景引入发现正弦型函数图像与正弦函数图像形状上非常相似,提出它们之间是否有着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第二,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正弦函数的五点作图法,通过小组合作用五点作图法画出y=sin(x+%i/3 )、y=sin(x-%i/3 ),并说出由y=sinx进行怎样的变化得到。由于难度梯度较小,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初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三,用同样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完成y=2sinx、y=-2sinx的图像,并说出由y=sinx的图像进行怎样的变化得到。在第一步讨论的基础上解决这样的问题没有形成障碍,学生的自信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第四,对x系数的变化,虽然学生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容易让学生形成单调乏味的印象,以及自满的情绪,失去探究的欲望,我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变化的规律。

第五,结合二、三、四的结论总结出由y=sinx图像到y=Asin(wx+j)图像的变化规律。

最后,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验证学生总结的结论,教师板书,总结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几何画板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联系,数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人文因素的培养。

③问题解决、感受数学的运用。通过精选例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专业的接轨,一方面,强化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强了能力的培养。到此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实现。

④知识的链接、情感的升华。情感目标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后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同学了解普通的数学表达y=Asin(wx+j)中每一个字母在特殊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当我们理解了它们表示的意义,就再也不会把它看成冰冷的字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数学教学怎样与专业教学相接轨应该起到一个示范案例作用,引入来源于专业背景、应用融入专业背景。在学生的情感教育中,由于本节课的内容,难易区分明显,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初步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重视新方法、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但是,由于教室布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受到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实施、教学内容与专业接轨比较充分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不够,在今后本章节的教学中将一方面积极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作为情景引入,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本节知识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和谐提高。

参考文献:

图像专业论文篇(5)

根据对石家庄以及周边地区婚纱摄影行业和儿童摄影机构的实地调研。虽然极具商业色彩的婚纱摄影行业进入中国已有30年之久,但河北省在该行业上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甚至也不能和西安、成都、武汉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中西部城市相提并论。加之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人才的吸引,导致河北省包括省会石家庄和其他地级市该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门的摄影摄像人才和熟悉商业摄影机构运作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目前,该行业在河北省仍旧以国际婚纱摄影集团的直营店或连锁店为主要载体,具有原创性的本地影楼虽然数量巨大.但人才储备完全依赖于教学和师资、生源相对脆弱的培训机构。近年互联网商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如淘宝摄影师、网店图片编辑与产品包装等。于是,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结构成为各院校或培训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像专业论文篇(6)

早在20世纪中叶,贡布里希就对美术史学科中的学术工业现象提出警告:“……由于兴起了那种我们只能称之为‘学术工业’(academic industry)的东西,已经横竖变得朝不保夕了。这是一种要求“研究”的工业,不是出自对真理的渴望,而是公开地为晋级升等提供证书。……”

与学科专业化道路相伴而来的,是跨学科又称交叉学科的产生。没有学科专业化过程就不会有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恰似一把双刃剑。跨学科的概念是基于人文科学精神的整体性原则,跨学科研究是学科专业化背景下的策略对治与观念调控的力量。

在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探讨中,一些其他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对美术史学科而言颇具有参考意义。在经济学家的讨论中,他们认为:

(一)“跨学科”行动消解了专业“范式”的意义。“跨学科”和专业“范式”是对立的范畴,前者意味着与学科外建立联系,后者则是学科内部封闭式研究的必然结果。贡布里希对美术史的研究“范式”亦有讨论,他认为一种学术的专业范式如果被作为一种方法工具滥用,则其范式本身所具有的学术权威性就会导致研究者屈从于投机取巧,远离创新的意识。他将这种范式称之为“智力风气”或时尚。尤其这种风气与它所批评的“学术工业”相依附,就阻碍了“面向真理的学术研究”。

(二)在跨学科视域内,经济学家们认为学科的兴盛与衰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方法论之争的必然产物。这一点确乎可以看作是对美术史方法论研究意义的肯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术史与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紧张关系。美术考古学的方法论,是运用考古发现的一些出土文物,主要是图像制品,通过对其做考古学鉴定来进行史料意义的研究。文化人类学提出的“第四重证据法”亦是对出土的图像文物进行比较图像学分析,来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跨文化资料,使传统用来收藏赏鉴的图像变成史学的“第四重佐证”。美术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结晶,与美术史发生联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联系被一些美术史家解读为“入侵”,对于那些认为美术史学科是以艺术作品的风格、鉴赏和图像学分析为主要任务的研究者来说,这种入侵导致他们不得不提出两种急切的质疑美术史作为独立的学科将要被取代了吗?美术史研究只是为美术实践提供理论总结吗?美术史只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图像史料吗?质疑的过程似乎使美术史家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关键在于美术史方法论的研究。这虽然看上去与经济学家们的结论如出一辙,可是具体的研究意识毕竟有很大区别。经济学们的方法论是考量一种方法在社会科学整体中能否担当一种整合意义的建构作用,所以他们可以明晰结构主义与韦伯的理想型各自在哪种情况下更为适切。而美术史家们习惯和认定的方法论切入点并未总览人文科学的全视野,而是局限于寻找美术史学科的立身之法,然后或将之深化,或将其他学科的成果取为己用。

近年来,中国美术史界存在两种主要趋势,一是以艺术发展自身规律为主线,同时吸收文化史、考古学成果为己用。二是善于采用考证方式澄清美术史中一些有待争议、未确定的疑难问题。但是后者存在着被考古学吞并的可能性。……艺术史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就是艺术家性格及其所掌握的技法。

今天艺术史有时似乎更像一个各种理论和方法论相互冲突争夺的荷马式战场,各种观念形态和人物都在谋划争夺艺术史领域内的发言权和控制权。……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或女权主义等理论标签下结成了各自的联盟。

因此,美术史研究者这种对方法论与学科关系的理解并非是在人文科学整体内的跨学科性理解,而是依从学科本位出发来考虑方法论问题。下面这段话对美术史研究者同样适用:

今天似乎不太有人对方法论的比较和争论感兴趣了。这也许正是学科分割,大家相安无事、没有竞争力的结果。……各个学科的专家都在“反对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旗帜下联合起来,但我们却很难判断,其中到底有多少专家是因为对经济学方法论的严肃反思,多少专家不过是为了维护被经济学刺痛了的学科虚荣心和危及的既得利益。

在字面意义上,跨学科研究往往被理解为一种多学科问的比较研究,在使用材料上以本学科为主,兼容其他学科的材料来辅助本学科研究,例如前述对美术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解,由此产生了美术史只能为其提供材料的疑问。在研究方法上理解为跟随学术时尚尤其以追随西方学术思潮运动来进行应用性创新研究,于是就出现了打着各种理论、主义、方法论的“荷马式战场”。以上两种看法都是对跨学科理解的偏见。人文科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既作为方法论又作为一种研究行动。它的确是在学科间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它还具有一种主旨精神,即这种研究并不是形式上的杂糅,不是“一种随意鼓励任何一类学科间综合对话的呆板主张,而是指在跨学科互动中更适切地重组研究计划中的问题系列和方法组合。”这一点也是使超越部门学科的人文科学得以向前推进的动力。

在美术史的跨学科研究中,对一种外在方法的介入存在质疑是审慎的思维逻辑,这有利于防止学术时尚肤浅而无益的复制性操作,使有限的学术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这种审慎不同于基于学科本质主义立场的排外。形成这种审慎的思想根源大概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美术史研究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二是美术史家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每一个学科所特有的,例如美术史的风格分析和图像分析, 经过学术训练后对作品的风格、真伪、背景的鉴定才能更接近史实,材料的真实性得到确证。

由于布莱森等“新艺术史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图像读解训练,他们力所能及的是用既定的符号学理论套用到图像解释上去,或搜寻可以运用他们的理论解释的图像,而他们的大胆推测,虽有时给专业艺术史家带来某些理论上的启示,但就理解艺术史本身而言,经常显得比较幼稚。

这是美术史家对专业性和技术性最彻底的回护,也是看上去最为有力的排外。曹先生的治学是提倡跨学科研究的,然而他对跨学科的理解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偏见之一。对符号学的不肯释怀最根本的原因是认定布列逊这些非美术史出身的研究者对美术史专业技术的生疏。这种审慎不免与学科本质主义趋于一致。方法之为方法,正是在于其既定和可操作的程式,寻找合适的图像不仅是其中之意,更是其有效性的体现。至于布列逊的研究是否为生吞活剥的套用,则需要另外的研究。

美术史家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对理解跨学科研究有重大影响。跨学科研究不仅是方法,更是行动,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由人文精神自身的整体性决定的。它要求研究必须超越学科局限,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并非是要学富五车和触类旁通,而是培养对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做人文精神的整体关照,将学科位置放在各部门学科相互联系的网中。这样的跨学科才可能产生交流与对话。

“跨学科”不是指各领域对象材料的融通。跨学科方法论指的是各理论方法之间的对比和会通。例如,只有当你的西哲知识实质上影响了你的中史撰述时才会发生理论性的会通,只有当西方理论实质上影响了你对中国小说的评论方式后才会发生跨文化的理论会通。

图像专业论文篇(7)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图像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1-02

随着医学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成像、腔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诊断与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超声影像成为一种全新的诊疗学科,与外科学、肿瘤学、微创医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临床对超声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以及诊断范畴拓宽,导致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大幅上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和专业学科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从事超声影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一、改善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法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可采用教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启发、实习等多种方法,以便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过去多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超声影像学内容学生不易接受难于理解,学习兴趣不高;当前以案例教学、研讨互动、情景模拟等方法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医学超声影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各系统、器官的理论基础和超声图像的识别,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内在联系,不能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学生初次接触超声图像,很难把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联系,可视化超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单纯平面思维概念,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转变。为了真正体现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特点,不断的丰富超声影像图库,插入大量的典型超声声像图、对比结构解剖图,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插入简短的三维超声动态图像。因此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内容。

医学超声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一对一互动操作练习,通过自身练习来体会和学习正常声像图。对于异常超声声像图的学习,我们建立了超声图像库和可视化超声实践教学软件系统,组成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充分利用学生第3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系统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用于W生示教。

二、改进超声影像学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来评价,首先我们应明确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制定评判标准,结合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成果),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方式,采用纸笔评价或网络评价。对于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过去多采用理论课考核成绩占100%,现使用考核形式为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30%,包括上机动手操作、典型病例思考与分析、以及检查报告的书写完整性和规范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常见教学模式类型有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松散放任型、以程序模式为主的管理型。医学超声影像学理论课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听懂,对超声图片的理解难度大,所以需要将超声图像与解剖图像之间进行概念转换,建立人体器官解剖断面图像与超声图像间的立体思维概念,我们通常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高度集中型结合以教育教学民主为中心的温和型融合教学模式。

过去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一年进行实习。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学校总体培养方案,为使医学超声影像学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及本学科教学实践,安排第七学期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穿插性的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专门配置超声诊断仪用于教学,老师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学生可以随时亲自动手操作,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更加密切。

在第八、期实践教学实习,比传统实践教学安排提前一个学期,不仅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又避免了学生考研、就业等社会因素对实习的影响,第十学期采取个性化强化培养,使学生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师资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师资是关键。师资力量建设应满足学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满足专业和专业特色凝练的需要;满足科研工作上水平的需要;满足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我们师资力量薄弱,仅2―3名理论课教师,现师资队伍不断强大、结构更加完善合理。

1.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积极引进超声医学高学历人才,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及时掌握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率先垂范,创造性地做好教学工作,充当教育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实验室和医院,医院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临床工作,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和交流,提高实践教学基地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的效果。

总之,医学超声影像学现按照各系统疾病来介绍相关影像检查技术。医学超声影像学科已开始按照系统划分亚专业组,这不仅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还将为医学影像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岚岚,朱小虎,查晓霞,等.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论坛,2011,8(11).

[2]李颖嘉,文戈,严静东,等.网络环境下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5).

图像专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8-0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Professional

ZHENG Jing,WANG Teng

(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Jingzhou, 434020,China )

Abstrac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The discipline involved in the knowledge of many, tha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he knowledge of more than.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ore fit to the actual knowledg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future employment needs,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combined with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teaching methods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find link with other disciplines, more specific learning goal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fusion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1 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当前,本科阶段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大多在电信、控制和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其中理论教学大多采用讲授基础理论、分析原理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学科的通用理论和基本算法有所了解。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经典算法和常用的成熟算法的编程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设计解决方法的能力。

2 现状分析

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均过于刻板,不但无法适应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实现上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问题,其形式也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学习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即使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

理论教学长期以来采用讲授方式,教师按照原理分析、算法推导、处理效果分析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述,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原理和算法,但面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种算法相结合或对已有算法的改进才能解决问题。而习惯了单一讲授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也存在内容和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提供示例代码,而学生要做的工作则过于简单,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和算法融入实际问题,而只是将实验环节作为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大多数算法都是为人工智能和机器识别做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工作,除此之外,是诸如遥感图像的处理、医学图像的处理等。这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的目标截然不同,也正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初,就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就业相联系,认为该课程算法理论较多,内容艰涩难懂,从事相关工作的门槛较高,且与以后的工作没有相关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是脱离实际的一门课程,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它。

另外,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讲授中,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学、生理学、心理学、信号处理甚至医学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现实的状况通常是,理工科学生对于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且理工科中,由于所在专业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也不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较强就编程和算法的实现能力,但是对于信号和时频变换的相关知识相对就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算法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障碍;电信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字化过程、信号处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是缺乏较好的编程和实现能力,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算法,但瓶颈往往在于算法的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性,采用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与本学科的联系,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供帮助。

3 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理论教学在讲授基础知识、原理分析、推导算法、分析算法效果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设计适合本专业应用领域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算法原理等的讲授中。在理论教学中,每次讲授完一个算法原理和该算法的基本常用应用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已有的多种算法的结合或改进来实现新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将时间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有讲授、讨论、思考等。在内容的设置上,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扩充和设计不同的内容进行讲授、讨论和课后研究。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将计算机专业不具备的信号相关知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尽量深入浅出,精简至该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再结合计算机专业擅长编程和代码实现的特点,多将算法与代码相结合,在算法的表述上,可以使用某种学生已学过的编程语言来表述,并通过代码分析算法流程和算法实现的复杂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减小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在讲授基础内容和算法后,提出一个本次课算法相关的实际应用示例,进行算法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算法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最后,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上机实现,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设计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并可在实验课时间进行测试和讨论。

在对电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则要结合该专业的先修课程已讲授的内容,适当调整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时间分配。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中,对于其他课程中已讲授过的知识点,例如,时频变换部分的变换公式及快速算法的原理分析等,不再进行详细讲解,做简单回顾即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很多概念、术语及算法,都与数字信号学科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算法相类似,且数字图像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一种二维信号,进而可以分解为一维信号。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跟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内容相关联,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算法的设计缘由和原理。但是,对于算法的实现方面,针对电信专业学生的欠缺,降低算法实现环节的难度。在进行算法实现的展示时,采用仿真脚本来代替源代码对程序进行书写,并根据仿真脚本的运行效果,来调整算法的相应参数设置,使学生掌握用仿真软件描述算法、调试脚本以及观察对比运行效果等。相应地,给电信专业学生分析讨论的开发示例也采用仿真语言描述,用于思考和课后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也要求学生用仿真软件实现即可。

在理论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开放思维的重要性,强调算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启发学生如何改进算法,如何融合不同算法的优点,如何设计新算法。通过融合专业应用、开放性教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已有算法知识,还知道怎样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 在实验教学环节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实现算法的工具及平台的问题。在工具和平台的选择上,也要融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实现算法。

对计算机专业,选择学生学过的高级语言以及使用过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来进行实验,例如C语言、C#或JAVA等。因为本课程要求能够较快地实现算法及算法的结合和改进,更会要求解决新的应用型问题,这样,就需要熟练的代码编写能力,所以不适合采用新的语言和开发工具。

对电信专业,首先排除仿真软件以外的其他高级软件及其配套的开发平台,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备除C语言外的其他语言的代码编写能力,如果选择某一种高级语言来做实验的话,学生需要将较长的时间花费在语言和开发工具的掌握上。所以,与电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匹配,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仿真工具,本门课程的实验环节采用仿真软件来实现,例如MATLAB等仿真软件。

鉴于不同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优势不同,在实验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计算机专业善于编程、实现算法,但对于部分算法,如时频变换、采样量化等算法的原理掌握不深,所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尽量偏向于空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较少涉及频域。

电信专业则相反,虽然不擅长编程和实现,但由于仿真脚本的编写较源代码要简单得多,所以,可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适当提高难度,对于常用算法,重点掌握这些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用法,而不是实现算法流程本身。

对于研究性课题的设置也相应地融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难度和领域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自我学习和讨论。

实验教学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设计好实验内容和步骤给学生,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锻炼学生用已有背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在融合专业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应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时更换教材、扩充知识点;其次,应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演示文稿、源代码、脚本等,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最后,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并增加开放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来。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际经验,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知识背景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因素,融合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适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因此开展比较顺利。但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学学时的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等。因此,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图像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发展,实况图像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实况图像已经成为数据分析、情况判断的重要依据,其质量已经成为很多领域的一项关键要求。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实况图像拍摄岗位多处于户外复杂地理和气象环境下,图像拍摄技术难度大,影响质量因素多,对摄像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高。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属于高技能人才,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一线的操作能手,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高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娴熟用于实际,满足岗位要求。对这种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实况图像拍摄队伍,提高实况图像的拍摄质量,服务于工作需要。

一、综合考虑承训单位资源优势,合理选择组织模式

(一)根据培训条件选择组织模式

目前,能承训图像拍摄技术这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主体除自身组织培训外,还有院校和培训机构。主要有三种可选择的组织模式,即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和两者合作三种组织模式。院校培训、培训机构培训,分别由院校或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工作,按照岗位培训需求,制定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施,同时对教员队伍和实验环境提出较高要求,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培训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针对培训对象选择组织模式

培训机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培训对象,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应建立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使受训对象真正受益,学有所成。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专业人才培训之处在于,理论性、实践性两者要求比较高的同时,针对性要求也比较强,需要针对特定环境和特殊岗位要求。需要据此组织开展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

(三)综合优势资源构建融合式组织模式

综合考虑院校模式和培训机构培训模式的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采用两者融合式的组织模式更适合我们需要的图像摄像技术人才培养。为做好图像摄像人才培训工作,我们成立了由院校、培训机构、培训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四方组成的融合式人才培训组织机构,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权利和义务,通过联合论证培训需求、联合探讨课程体系和所用教材、联合构建实验环境、联合使用教师授课、联合组织结业考核等办法,共同制定培训大纲和实施计划,动用双方所拥有的实验器材构建培训需要的实验环境、实验设施和实验工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院校+培训机构”高度融合式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二、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需求,科学制定培训目标

(一)瞄准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需要的实况图像拍摄岗位,主要分布在比较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象环境下,时间的跨度也比较大,有时还要覆盖早、中、晚、夜多个时段,光线变化范围大、气候因素影响突出,实况拍摄主要依靠人工控制或手动摄像,技术人员的摄像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现有的实况图像摄像岗位人员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摄像技术水平总体能力不强。因此,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目标重点在于提高人员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能力。

(二)瞄准实况图像后期运用确定培训目标

实况图像摄像技术培训不仅要获取需要的、清晰的高质量视频,还需要在后期运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在培训摄像、摄影技术培训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培训视频编导、视频切换、编辑制作、后期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益。

(三)瞄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确定培训目标

技术培训不仅仅是组织和事业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摄像、摄影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强、应用性广的技术能力。在制定摄像技术培训目标时,一方面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结合参训人员自身素质和其他岗位工作的需要,适当增加艺术摄影、计算机图像软件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整合培训资源和实验设施,搞好教学顶层设计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性

结合摄像岗位实战特点和人员素质培养需求,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光照时段、不同气象条件等复杂情况下的摄像技术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将上述技能分解为技能构成要素和知识点后,形成课程,将系列课程有机整合后,形成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构成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性

采用课程讲授、指导操作和独立操作相结合,利用实操讲理论,结合案例讲技巧,采取加大培训人员实践操作学习力度。组织有拍摄经验的专家,结合真实环境,讲授摄像岗位要求和摄像技术运用技巧,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提高受训人员实际拍摄能力。

(三)教学设施上突出训用一致性

为确保学员充分掌握实际设备,在教学设施上采用与单位一线使用相同的设备型号,实现训用一致、讲用一致,融“教、学、训、练、考、评”为一体,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训教学与岗位运用零距离对接,确保受训人员快速上手,迅速生成和提高设备运用能力。

(四)结业考核上突出检验性

针对图像摄像和图像编辑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模式。在摄像技术考核上,采用设置主题,受训人员自主拍摄的模式,由受训人员按拟定主题拍摄电视短片,由专家进行点评打分,从拍摄技术和艺术创作上全面检验培训效果;在图像编辑上,借鉴了常规的考核模式,利用理论笔试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五)师资力量上突出融合性

摄像技术培训也是一门通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培训较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也比较高。我们充分利用培训机构,借用其高水平师资力量,采取院校与培训机构联合施教方式,培训机构教师着重理论和实机操作教学,院校教师突出结合工作实际布设工作场景、开展近实际工作背景下的器材运用教学,两者共同形成联合育人的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培训机构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和教材,为受训人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效果,同时也便于及时掌握摄像技术培训最新发展,充分吸收优秀培训力量的教学精华,有效增强院校开展摄像技术培训的教学能力。

四、综合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结业考核,增强培训动力与活力

(一)借鉴职业鉴定标准规范考核方式

技能鉴定是培训效益评估最规范的方式之一,也是评价岗位人员能力素质最重要的依据。实况图像摄像岗位技术培训有长期持续性的培训需求;采用内部考核方式也可以对专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但其规范性、标准性和检验性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为尽快形成较强的培训能力、较好检验培训效果,就需要借鉴职业技能鉴定所采用的标准、规范的考核方式。

(二)融合职业特点推动资格认证

目前,摄影、摄像行业公认的职业技能认证主要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的平面摄影师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软件公司组织的资格认证。通过引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组织参训的优秀人才参加国家平面摄影师资格考试和专业图像视频制作认证考试,打造形成图像、视频技术培训和考核认证为一体的综合培训体系,能有效增强参训人员参加培训、提升素质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综合职业需求促进考核常态

融入国家专业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结合图像摄像技术培训的内部课程考核和毕业考核,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参训人员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参训人员激情和热情。图像拍摄技术人才培训,应紧密结合图像拍摄技术的发展和图像拍摄技术岗位的专业要求,不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考核的常态化,确保考核资质的长效性和先进性,形成常态化培训、考核及技能鉴定的良性循环,稳步提升图像拍摄技术人才质量,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作需要。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很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融合式培训模式能有效整合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飞龙,汪德飞,孙伟.融合式培养理念的认知教育教学简析[J].中国军事教育,2013,(3).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6).

上一篇: 说话艺术论文 下一篇: 能源化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