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14 16:41:59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1)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指在相关的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做到“零排放”。而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是指反应物经过催化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完全转化成为所需的物质,从而实现百分之百的转化率。其实这样一种概念是十分难达到的,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达到了近乎“零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存在着困难的。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将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转变了概念,意为在尽量满足较高的转化率的情况下,将得到的副产物也直接经过下一反应步骤并转化成为环境友好的物质进行排出或是进一步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转化思想也将原本无用或是对环境存在着威胁和污染的物质“变废为宝”,让副产物成为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原料物质。这类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改善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

2.产品的绿色化

之所以要强调化工产品的绿色化,是因为石油化工类的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石油化工类的产品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优越,但相对于这些有利之处来说,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洗涤用品,过去我们常用的洗衣粉中都是含磷的,而这些含磷的洗衣粉在溶于水之后随着生活污水一同被排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赤潮,给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对此问题开始重视起来,研发了不含磷的洗涤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有许多常见的石油化工类污染就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汽车能源的开发上也格外关注,低硫低碳、环境友好的配方和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开发太阳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对于交通工具的能源上,我们国家还大力推崇使用电能的汽车。

二、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最初,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产以及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不断研发一些节能技术,而近些年来,由于能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都投身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节能技术为变频调节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耗费能源最大的就是电动机,包括泵类以及风机等等。因此,想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化应该从根本上减少电动机的耗能。而变频调节技术正是针对于电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技能技术改革。变频调节技术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方案与实际负荷相互之间的匹配,在控制的过程中实现阀门阻力的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以此来实现对于泵类以及风机的科学化、节能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要求以及计算选型,并且全面参考产品方案的调整以及原料的调整,科学地控制各项指标和参数,降低企业的电能耗费以及设备磨损等等方面的耗费,实现成本上的节约以及能源上的节约,不论对于企业自身长远地发展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2)

一、立论

51b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双重教育属性,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系列,同时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总是着眼于职业的载体——行业人才素质的构成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是基于“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的校企合作关系。

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机构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专业建设较系统的、富含职业教育技术的资料样本尚不多见。

我国高职院校和跨国公司企业员工培训机构在组织制度、行为方式、能力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联合办学首项技术要略就是以特定企业专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为背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为平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适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机电产业生产技术标准与多数跨国公司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存在着差异,这种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是需要在联合办学的工作基面上攻关解决的难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与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签约联合办学,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技术学院”。我们持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发展理念,面对已经开始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工作现实,不可回避这种联合办学机制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亟须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研究。

日立公司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世界500强企业。日立企业历史悠久,生产管理机制和生产技术标准自成体系。

据调研资料:日立公司在华企业与国内其他职业院校的联合办学均未达到“挂牌日立梯技术学院,实行2年学院专业取向性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技术层次。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特定企业岗位人才素质”为基面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具有“普适性”价值的“联合办学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既符合“创制办学特色”的职业教育技术方针指向,又应合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在技术进步与创新”理念导引下的发展趋势。我们确信:这个工作项目的过程将会是充满创新机会、历练团队的过程。勤奋踏实地工作和钻研,则丰硕成果可期。

二、课题工作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和电力电子技术互相渗透而成的一门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课程内容是一种综合结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现代机电主流技术的运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再构建,形成具有地区机电企业专业人才特色的高职高专综合课程,有着极其现实的职业教育技术进步与创新意义。

电梯是集机电一体化各侧向高级技术工艺(如新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加工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子技术、传感与信号处理技术、维修与调校工艺)为一体的现代化机电设备,其职业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必然富含高专业技术含量的、极具教学技术创新意义的项目设计类研究子课题。

以联合办学双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对——取职业知识与技能要素——嵌合性研究为起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研究通识性机电工艺知识与企业岗位专门技能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

日立电梯产品集拥多项先进工业技术,如能量再生技术、永磁同步技术、无机房技术、扶梯一体化设计等,将这些高端的制造技术工艺理论编撰到相关专业教材或项目化实训指导书之中,则特色专业将从联合办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创制。

解决“专业性内质规范的差异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最简洁、最有系统性、最适用的表述”难题,课题成果可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优质标树。

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工作过程资料将能够展现出实证性强、系统性佳、普适性优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价值。

形成系列教学标准文件——联合办学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电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标准、联合办学课程体系主干课程标准、课题项目总结报告书与自评报告书等。

三、技术要略

1.地域工业技术经济发展的现实性认识和前瞻性意识

兼具完善性和创新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重构着眼于广东“十二五”规划关于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素质特征及需求情况描述;着眼于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机电行业规模与技术工艺整合、进步的水平预期;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教学实施项目体系的结构。

人才服务区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类别划分:产品制造、设备应用维护或改造、市场营销服务。服务区调整的灵活性设计并体现在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的各类型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灵活性体现在:学生在接受高职专业教育过程中可自主选择并趋近有利于尚扬天赋、激励专业进取的面向行业技术工艺岗位的四个就业和发展取向——通用机械或金属加工机床设备传动结构改进和工艺维护工程实施、机电设备的微机控制技术运用、机电设备功率控制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运用、机电产品技术文档设计与编撰或行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相应地,专业技能课程板块是机械工程工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先进加工技术与技能、微机控制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

2.企业文化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规定采取实行“2+1”的模式,即“2年学院专业学习,1年企业岗位培养”的机制。2年学院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包括丰富的企业文化元素(课程)和以现代电梯设备技术工艺为衬托的通识型机电基础课程。1年企业岗位培养是在日立企业培训机构管理下的、以电梯设备制造过程工艺和产品技术服务过程技能为核心元素的培训系统工程实施。日立企业借此造就成批的“忠于职业、技能适用于产品体系”的企业骨干员工。

联合办学是定向培养现代企业适用的岗位人才行动作为,企业文化课程或专用技术工艺课程就要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文化课程要素有些是要形成单列课程;如企业经营历史与发展概况、企业技术工艺体系特征、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学说、企业员工职业环境和生活节律情况、企业福利制度、特殊工种操作技能等。

3.企业专有先进技术或工艺的基础理论平台构建

有些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课程要素应该细致地研究如何有取舍地融入高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中,如电梯设备装配与调试、数控加工专用程序、电路测试等。

现代机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技能的培训内容是;

(1)通识通用类课程内容——适用性好、结构精化、带有标准索引。

(2)涵括基础专业工艺的企业专门技术课程要素。

(3)系统工艺意识的形成方法。

机电设备工程是综合的支向技术工艺实施过程体系。实施工程的过程包括制作、调试、检测、记录、评价、改进等阶段。我们理解“岗位高端人才”必须具备机电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因而在项目任务型技能训练课程中设计有指标有比例的电气技术工艺、传动技术工艺、编程技术工艺、调测技术工艺、专业文档编整工艺的交互训导。

4.逆向工程工艺基础

专业软实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研究的重项,专业智能水平是职业适应状况的决定性要素。

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等,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综合性课程中加入“工艺培养”项目。开设“机电设备控制系统高级工艺实训”课程,以培养技术工艺素质人才为目标,实施工艺能力培养。机电设备传动结构和电气控制系统测绘、规范技术文档编撰、技术文献或技师项目论文品阅评价等项目化的训导和实践科目活动为课程主要内容,课程项目实施采用逆向工程方式。先修课程理论引领理解实践任务的技术工艺内涵,实践活动充实原理理解并且在专业思维空间树立柔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工艺意识。经过此课程的项目化工作训练,学生应胜任一般机电行业企业电气技术工程岗位工作——达到电气工艺师(或电工技师)业务水平。

5.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主要工作任务是研究基于工学结合实践课目工作过程的机电支向技能课程的交互训导模式。这种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有三维研究:

(1)横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机械传动构件课目、电气控制课目、微机编程解析课目、大功率驱动器课目、专业文档编整课目、特种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与考证)的内容分布。

(2)纵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序、工步、工时的分配。

(3)立向要素:各支向技术工艺课目工作评价(工艺水平、适用性)指标、改进要略、安全措施、客观动态适应等方面的机制“软件库资料”的形成。

交互训导模式要求改造现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别进行的时空结构,将实验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与教室整合为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的一体化情境氛围教学平台,为进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提供支撑条件。

参考文献: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书)[R].2011.12.

[2]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书.

[3]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培训部《校企合作课程设置(企业培训计划书)》[R].2011.9.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3)

1 技术创新的涵义

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创新;(4)资源开发利用创新;(5)组织管理创新[2]。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正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伴随着技术变化,而且伴随着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方式的创新。综合各种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其涵义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技术创新是以新的发明或引进新的技术为基础;(3)技术创新包含“硬件”创新,也包括“软件”创新;(4)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增加效益或提高市场份额。

2 企业文化创新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

技术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提高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很多国家和知名企业都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加以实施,原因在于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利润增长是相当大的。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新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技术垄断,有可能带来超额垄断利润。因此,“繁荣需要技术创新”,“所有的人都必须明白技术创新不仅对公司(企业)很重要,而且对国家也很重要——它是一种生存机制。”

那么,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哪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和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在影响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的绩效。创新文化为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没有创新文化,整个企业的创新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

创新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导向。技术创新有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之上;(2)文化创新是机制创新的基础,它为机制创新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就是一句空话;(3)先进的文化理念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是完善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佩鲁(Perroux.F.,1987)也指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

3 构建创新文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文化的涵义不但指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指文化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创新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即对原有的价值观、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体制等的解构,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它包括创新性物质文化、创新性制度文化和创新性观念文化。在企业内部构建和塑造创新文化,将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快速提升。创新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转贴于

(1)求新求变、不甘落后。因为求新、求变,是创新过程的原动力,是创新文化的特质。无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形式,都是从技术、管理和制度内容创新,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变化,出现新的奇迹,否则就不成其为创新。

(2)敢冒风险、敢担责任。如果不敢冒风险,不敢承担责任,再好的创意或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创新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投入的物力、财力、人力多,花费成本大,同时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创新预期结果,其机遇与陷阱同在。

(3)包容失败。在创新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因此,只有包容失败的心态,才能容忍在创新过程中失败,也就是说:“要培育一种文化使大家不会对失败感到害怕,创造一种像游戏室的氛围”。

塑造创新文化,可从企业文化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来进行。

(1)物质文化层面:支撑创新。物质文化是表象层,表现为一种物化的、外在的形式与载体,包括形象标识、工作场所、公共活动空间等内容。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是基础,它为形成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提供了前提。对于创新文化物质层面的塑造,可从激励创新的行为规范和实物载体等入手。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对创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态度和行为,对最佳创新员工的宣传实务等。

(2)制度文化层面:鼓励创新。制度文化是中间层,包括行为准则、运行机制等内容。制度文化层面的塑造主要应集中在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方面,这是创新文化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它包括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如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事迹的宣传程度。企业对创新优秀人才是否进行额外重奖,企业是否重视舒适、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等。

(3)精神文化层面:崇尚创新。精神文化是核心层,包括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精神,对于集合企业向心力,调动员工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给予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化层面的塑造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这是创新型文化的根本特征。创新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应从创新在企业价值观中的地位,员工对创新精神的认同程度、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着手。

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4 结语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当把企业文化融入技术创新之中,就会成为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才会可以形成核心的竞争优势,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4)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5)

摘要: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冶金业中的应用我国已经自主开发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控制软件。本文从物联网技术、数学模型、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及能源管控一体化对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作了更深入的分析。

近些年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业的应用中。并且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有很显著的成果。本文主要以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为主进行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被认为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物联网在冶金工业领域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制生产关键特殊传感器――工业用传感器。工业传感器能够对物体的状态和变化进行测量或者感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处理的电子信号。工业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实现的首要环节就是研制生产工业用传感器。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必须注重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从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最佳效果,而对各个参数的监视和控制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实现的。因此,质优价廉工业传感器有助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构建。

(2)通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布局和建设工厂传感网。工业无线网络将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结合起来,它是一种由大量随机分布的、具有实时感知和自组织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状网络。继现场总线之后,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领域又一热点技术,它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成本得以降低并且能够使工业测控系统应用范围得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引起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

冶金自动化的不断突破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如果把数学模型这项技术掌握了,就拿到了自动化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因此,要想生产国家急需的钢铁产品,就需要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做支持,而发达国家在自动化技术发展上比较成熟,他们为了某种目的是不会将其高端技术转让出去的,他们所转让的技术基本上都是过时的要不就是有条件限制的技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冶金自动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展高端冶金自动化领域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条件基本成熟,能够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另外,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富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团队,为数学模型的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数学模型是对象表征的控制,是对象可执行的表述,数学模型与信息技术、工艺能力以及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数学模型的优势更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数学模型通常被称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我国钢铁工业要想生产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钢材品种,就需要建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高可用性和高精度的数学模型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促进产品可持续发展。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在国内钢铁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目前还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随着需求的发展,未来的数学模型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从现在起,形成社会的关注,这对数学模型的未来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打破数学模型的神秘感。相信自己的力量,鼓足自己的信心,模型应用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不断积累技术,不断培养人才,踏下心来,抓上几个项目,就一定能搞出名堂来,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展以数学模型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是落实科技创造未来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新的腾飞的助推器。在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应用上,要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模型产品与技术,走出一条研制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出产品、以产品保应用的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来。

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

目前,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许多都处于开环控制或局部闭环控制阶段。而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就要在全过程方面实现真正的闭环。当然,这还要涉及到有关执行机构、检测单元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核心是国产化的技术与产品,并广泛采用国内外其他先进技术做支持,以保证整套系统的品质与质量。如果仍然还是停留在实现局部闭环控制上,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系统的集成与创新。以国产化创新型产品与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创新是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设计和组态软件、工业通信网络、制造管理和执行软件等多方面的基础上,通过集成与优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管控一体化和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

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

冶金工业是耗能大户,能耗将制约冶金工业的发展,我国冶金工业也正面临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以耗能来核定产能,或许将成为可能。所以整个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工作十分繁重,利用自动化技术来实现降低能耗,是冶金工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工厂的重要手段之一

WiseMedia

冶金企业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如果只停留在数据采集阶段,那么意义不大。这也是目前已经普遍实现的事实。针对冶金工业能源管控的特点,一是耗能大户,二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又伴生出大量的可燃性气体,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所以能源管控的工作重心是能源使用管理的优化、二次能源的安全合理使用、多种能源介质统一平台操作、改变传统的能源计量方式以及能源安全管理预警等。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的特点是控制模型和管理模型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郭雨春,陈志,王昊宇.冶金自动化发展的策略与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5,(S1).

[2]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山东冶金,2015,(S1).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发扬务实求实,注重实效的作风。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本文探讨了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做好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利于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的资源浪费,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对企业的意义极大,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出发,对管理人员、管理部门、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提高整个行政管理的效率。

企业行政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各企业的顺利发展都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这为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每个企业都在加强与有效落实我国各项经济战略思想与战略任务,而这些思想与任务都要通过企业的行政管理来推动。各企业只有合理设置行政管理制度、结构体制,有效加强行政管理工作,才能改变以往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无章可循的现象,才能激发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与业务范围,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

WiseMedia

企业各部门在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下,也会始终处于良性的运作状态,这样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

有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给企业行政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与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新形势的发展,各企业都会加强行政管理行,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加强行政管理,努力同相关部门及协作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给企业自身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内外部环境,扩大企业的发展模,使企业做强做大。此外,加强行政管理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企业员工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难题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人性关爱,使员工感受到单位的温暖,从而提升他们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快乐的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并自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保障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良好运行的关键是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贯彻的重要前提。因此,合理选择与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实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合理建构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将行政与管理合理有效的进行结合,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坚持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方法

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制度。同时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充满竞争、激励、开放、交流的特征,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员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结果。对于企业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监督。高度重视成本预算,合理进行预测。科学地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衡量,充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沟通与协作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领导、下属、部门沟通。与上级沟通,要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表述或潜在的含义,明确问题的实质,同时要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清晰地传达给上级领导。要有较好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方能与上级领导步调一致,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领导的决议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变通能力,缓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分歧。横向沟通包括与企业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与关系企业的窗口部门和外界媒体及政府机关的沟通等,务必真诚、谦虚、谨慎,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管理实践中坚持以沟通协调为纽带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加强协作,提高经济效益。

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要想更好地应对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创新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非常重要。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要想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适合当前运营状态,且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首先,要积极健全企业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拥有完善的行政管理领导体制制定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监督体制,以确保监督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积极完善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其他规章制度。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定会保证企业健康有效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成为企业员工明确遵守的信条,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提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行政管理部门拥有优秀的有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石。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因此,企业应当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机制,尽可能的选拔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来企业工作。加大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意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是否能够与企业的企业部门密切的合作。因此,要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职责,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让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到兄弟企业或者国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再次,企业行政管理团队的建立务必要选用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在选取过程中要务必保证过程透明化,这样才能保证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的进程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着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首先,通过办公自动化、ERP等软件逐步实现网上办公,借助于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只要在网络信号覆盖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均可上网办公、处理事物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办公地点不固定在办公室,而是在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这种改变将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更为方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WiseMedia

其次,引入可视电话、可视聊天等网络工具办公。可视、语音等网络工具可以使上级公司与下级公司、上级与下属可以实现网上会议,既节约时间,彼此之间又实现了广泛的互动。另外,网上点播电视、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等也可逐步引入企业行政管理领域,成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紧密同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才能杂而不乱,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马蔚然.论企业行政管理职业化[J].企业导报.20XX(17).

[2]康音.关于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XX(18).

[3]毛慧娟.浅析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J].经营管理者.20XX(17).

[4]郑斌.关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定位和发展的审视[J].管理科学20XX年第5期.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竞争也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问的竞争,为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选择,从而保证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持不败之地,企业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运而生。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库存,改善产品的质量,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对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中潜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相应的对策及方法,进而更好的选择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Abstract

Withthecoming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eraofknowledgeeconomy,enterpriseoperationwithoutnationalboundariesisbecomingmoreandmoreapparent.Thewholemarketcompetitionalsopresentsobviousinternationalizationandintegration.It'samongthesupplytrainswherethecompetitionlies,notjustamongtheenterprise.Inordertokeepintheinvinciblepositioninthecompetition,theenterprisemustselectandevaluatethestrategicpartnersscientifically,consequentlykeepingthesupplychainstableandefficient,alsoholdingtheadvantageoftheenterpriseinthefiercecompetition.

Inordertoimprovethemarketcompetitivepower,keeptheinvincibleposition,theenterprisestoactivelyseeknewmanagementmode,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ypartnerrelations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Intheincreasinglycompetitivebusinessenvironment,toreducetheproductioncost,reduceinventory,improvethequalityoftheproducts,strategicpartnerselectionisparticularlyimportant.Thisarticlethroughover-indulgencein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cpartnersinthechoiceofapotentialproblemanalysis,proposedthestrategiccooperationpartnerschoos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methods,andthenbetterchoicesupplychainstrategiccooperationpartners.

Keywords:SupplyChain;Supplychainmanagement;Supplychainstrategypartnerselection;Supplier;Competition

绪论

本文的选题背景

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开发新产品、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改进客户服务的压力。这些压力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世纪全球竞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资源利用要求的提高;(2)产品研发提升到企业竞争的重要地位;(3)全球化市场的建立和无国界竞争的加剧;(4)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出现;(5)全球化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而企业也面临着挑战:(1)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降低库存水平;(3)缩短交货期;(4)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5)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在这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它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迫使企业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导致了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使企业集中自己的核心优势,就是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迅速响应市场需要,只抓企业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和市场。至于生产,只抓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甚至全部委托其它企业加工。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Festival车就是由美国人设计,在日本马自达工厂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制造商把零部件生产和整车装配都放在了企业的外部,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了其他企业的资源促使产品快速上马,避免自己投资带来的基建周期长等问题。赢得了产品在低成本、高质量、早上市等诸方面的竞争优势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如何选择与自己企业最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也说成了一个新的、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

本文研究的重大意义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于供应链中为了特定的目标和利益的企业之问。形成的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改善相互之问的交流、保持战略合作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和业绩的改善和提高。显然,选择了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必然将使核心企业在很多方面产生一系列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申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47484755409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然而,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所带来的破坏性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对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本文以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通过分析来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益处与风险,进一步了解供应链管理中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现状,进而更好的进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挑选出最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

从结构上看本文分成五章。

第一章:绪论

WiseMedia

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第二章:简单介绍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三章: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意义及必要性。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6)

一、引言

勘察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着眼于某一时点的技术创新,较少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即企业如何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角度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然而,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惟有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长期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机制引导下实现的。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扩散机制等。其中激励机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在企业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创新速度快慢、创新规模大小、创新质量高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如何构建勘察设计企业的激励机制,使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内化为企业本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点

为了使构建的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合理,达到勘察设计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征及运行机理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1.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勘察设计企业是各类勘察设计院(室)的通称,是指依法取得资格从事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活动的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占比较大。以某设计公司为例,现有干部职工801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60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5%,同时具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教授级高工11人,高、中级建筑师和工程师341人,享受国务院及政府津贴专家14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共80人,其他注册执业资格58人。勘察设计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源,也是企业开展持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特长,创造性和自主性都很高,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比较强烈,个性突出,尊重知识,信奉科学。

2.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征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只能来源于持续创新,持续创新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学者们在持续技术创新以及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上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陈仲伯(2003)在研究了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后,认为持续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周期性、风险性、开放性、市场性、更迭性的特点。向刚(2005)认为企业持续创新除了具有时间持续性,效益增长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三个基本特性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综合特性,即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多种创新类型、多个创新项目的集群动态系统集成特性。王文亮和冯军政(2006)从创新理论、能力理论综合的角度研究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对新的竞争环境下创新理论、能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动态性、积累性和变革性。应松宝(2010)等人更是对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的特征做了归纳。在他们看来,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通常应具有的特征包括:(1)最主要的特点是持续创新;(2)勘察设计类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力度通常非常大;(3)重视建立健全自主技术创新机构;(4)强调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5)注重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6)注重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7)勘察设计类企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往往在运行机制方面投入力度较大,以保证技术创新进程适应市场需求。

综合以上学者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特征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存在差别,但也存在相通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导致这种差别源自不同学者对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特征研究角度的不同。陈仲伯研究的角度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活动;向刚是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分析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征;王文亮和冯军政研究的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应松宝等人讨论的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特征则是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所包含的要素。本文比较倾向向刚的分析角度,将从过程性的角度去探究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特征,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具有如下特征:

(1)系统性。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个环节,是一个由持续不断的多种创新类型(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类型)、多个创新项目或创新项目集群组合形成的创新项目集群系统集成的复杂非线性过程。

(2)阶段性。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分阶段的链式过程,主要包括技术创新项目的产生与选择、技术创新的投入与研发、技术创新的产出与推广和技术再创新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依次接力,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3)时间持续性。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时间持续性,伴随项目的完成、继起,进入下个项目,螺旋式提升企业技术。

(4)动态性。勘察设计企业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了解外部需求变化,行业发展趋势,学习借鉴竞争者的优势,使企业的技术优势保持动态性,而不是坐等被模仿、被追赶,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已拥有的技术。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发现新技术,保持企业活力、竞争力。

(5)风险性。创新是有风险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要容忍失败,要大力鼓励、扶持。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运行机理

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运行机理包括“两种创新,三个机制,四个阶段”。“两种创新”指动态技术创新和常态技术创新。动态技术创新是对原有技术的更替,包括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一种突破式技术创新;常态技术创新是指对原有的创新技术成果或引进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吸收再创新往往比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投入成本更低,同时创新周期较短。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同时,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技术创新项目的产生与选择、技术创新的投入与研发、技术创新的产出与推广和技术再创新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动态技术创新活动,最后一个阶段属于常态技术创新活动。两种创新活动或者四个阶段在创新动力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支撑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创新动力机制来源于5项企业内部的动力要素:企业家持续创新意识、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企业家及员工持续创新的物质利益驱动、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和企业团队精神。而处于企业外部的科学技术变化、市场需求及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也将彼此相互作用,并为企业持续创新的5项内部动力要素的形成、发展与相互耦合,最终形成企业持续创新强大而持久的系统动力,提供基础条件和机遇。创新激励机制是企业对职工工作动机、工作潜能的激发与强化,使之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职工更加努力实现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创新支撑机制则包括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自主技术创新机构,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

三、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激励理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由于本文激励机制的设计将参考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Theories)中的洛克目标设置理论(E.A.Locke’s Coal Setting Theory),对此,我们将对过程型激励理论以及其中的目标设置理论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过程型激励理论代表理论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J.Stacey Admas ’s Equity Theory)、维克多・弗洛姆的期望理论(V.H.Vroom’s Expectancy Theory)、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E.A.Locke’s Coal Setting Theory)、菲德勒的权变模型(Fieldler’s Continggency Model)、斯金纳的强化理论(B.F.skinner’s Reinforcement Theory)。主要是分析人类行为的开始、引发、持续、修正和停止的历程,不仅和引起行为的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行为的过程、方向与选择的因素有关。此过程型激励理论试图发现用于解释激励行为的普遍过程。由于这类理论聚焦于过程而非具体的激励内容,因此较之内容型激励理论而言,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目标设置理论是爱德温・洛克(E・A・Locke)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及时了解员工的目标设置状况,知道他们重视什么或期望得到什么,作为管理者制定激励措施的依据;第二,管理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员工的目标设置,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到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应明确各阶段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员工“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将目标的实现过程及时反馈给员工。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应根据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所在的阶段,明确各阶段员工应做什么,使员工的个体目标与技术创新项目的阶段性目标保持一致。

四、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下的激励机制构建

前面已经分析了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的特征、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特征以及运行机理。结合这些特征,我们将运用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来构建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激励机制。

1.技术创新项目产生与选择阶段的激励机制构建

技术创新项目的产生与选择源自于企业的创新动力。因此,该阶段的激励机制应有助于强化企业的创新动力。在前面提到的5项内部创新动力要素中,我们应重视决策者的持续创新意识、持续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强化,使决策者明确技术创新项目是什么,达到的总目标是什么,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该阶段的激励对象主要针对决策者,可采用股权激励或股票期权激励,以使决策者利益与企业利益保存一致。

2.技术创新项目投入与研发阶段的激励机制构建

勘察设计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技术创新项目可能包含若干环节,多个小项目。决策者和技术研发人员应该明确该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即应做哪些科技攻关,要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因此,技术创新项目投入阶段的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技术研发人员的科技攻关能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科技攻关。为此,一套有效激励机制必须能够:(l)为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工作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2)对科技攻关取得的新进展和已经取得突破的技术研发人员,依据其贡献大小和努力程度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同时对所在的团队给予物质奖励;(3)依据其特殊的精神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神奖励。该阶段的激励对象主要针对教授级高工,高、中级建筑师和工程师等技术研发人员。可采用项目攻关奖金激励、教育培训激励以及学术荣誉激励等激励方式,不但能够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以使技术创新研发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3.技术创新项目产出与推广阶段的激励机制构建

在技术创新项目的产出与推广阶段,技术创新项目已经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主要任务是成果的推广使用和市场价值实现,所以应当对生产、营销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对企业的生产及营销人员,其激励目标主要是促进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由于生产、营销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因此对这两种人员所设计的激励机制所体现的原则也有所不同。对于生产人员的激励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对营销人员的激励则可以采用与业绩挂钩的原则。对两种人员主要采取薪酬奖金激励和职业发展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4.技术再创新阶段的激励机制构建

技术再创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常态技术创新,是对前三阶段创新技术成果或引进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技术再创新阶段是技术创新项目产生与选择阶段的准备阶段。因此,激励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供参选的技术创新项目。勘察设计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信息反馈激励机制,针对的对象是全体员工。技术研发人员要主动收集一线员工的有关技术方面的反馈信息,建立反馈信息库,通过加工总结再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对可利用信息的提供者,给予物质奖励,且这种奖励是自上而下的,研发人员和一线员工都应获得相应份额的奖励。

由于勘察设计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具有时间持续性及动态性,四个阶段的激励是循环往复,有时可能还是交叉跨越的。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应明确激励的事实根据,做到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黄泽峰.浅议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01):44-45

[2]李嘉.谈勘察设计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建筑设计管理,2009,26(12):6-10

[3]陈仲伯.试论企业持续创新的内涵及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500-504

[4]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01):134-138

[5]王文亮,冯军政.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涵与特征分析[J].技术经济,2006,25(11):70-73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7)

    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发展历程相比,我国企业从生产管理向经营型管理转变的“管理转型”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基础工作处于落后状况、尚未经历管理科学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一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水平都相对落后,使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管理与经营交织在一起;二是在企业内部管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夸大经营地位和作用,使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化。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果我们对中国与国外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结构化的差异,也正是这种结构化的差异影响了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一、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提出网站

    为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按照其性质不同划分为“文化性层面、制度性层面和技术性层面”三个层次。这种划分结果的关键不仅仅是激励约束方式上的差异,而是“三种层次的激励与约束方式对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规范的可靠程度和时效不同”,也就是说,被激励约束对象在“执行”各种层面的激励约束制度时,其行为的可选择性大小不同。

 1.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文化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指通过道德、荣誉、信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认同等文化性层面来激励和约束企业员工。显然,文化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方式对企业员工行为激励约束的可靠程度最低,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的可选择性最大。文化性层面激励约束方式一般不能对企业员工行为产生确定性的行为结果,但是,其对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却是潜移默化和最为深刻的,其时效也是最持久的。

    2.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方式.是指通过国家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政策、工作流程等制度性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方式。该层面对企业员工行为激励与约束的可靠程度和实效主要取决于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状况二总体上分析、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的可靠性和被激励约束对象行为的可选择性介于文化性层面与技术性层面之间。制度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方式是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的核心

    3.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方式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技术性手段和各种技术化的激励约束制度(高可靠度的制度)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可靠的激励和强迫性约束方式,以确保被激励约束对象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精确化”。这里的“技术”仅指技术所包含的精确、可靠的含义。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方式包括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技术性管理手段激励与约束人的行为、使被激励约束对象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精确化”;第二,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激励约束制度执行的可靠性,以实现制度的技术化_网站

    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确定性、可靠性、强制性和刚性的特点,对企业员工激励与约束的过程和效果受主观因素影响最小,同时,其所需要的相关监督和控制的成本也最低,但其激励与约束的时效却最短。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的功能主要是提高激励与约束目标(内容)实现的可能性,使被激励约束对象达到“安心而为”的激励效果目标和想违规也“不能违规”的约束效果目标

    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力度由激励的目标(或内容)与激励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两个因素决定即:

    激励(约束)力度=激励(约束)目标x激励(约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中,文化性与制度性层面激励机制主要解决激励目标或内容的设计问题,技术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则主要解决目标实现的可靠性问题。因此,三层面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从不同的层面激励约束企业员工,分别达到“为义而为、为利而为”和“安心而为”的三种层次的行为激励的效果目标和“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三种层次的行为约束的效果目标。

 二、我国与国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比较分析

    中国具有5000年的典型东方传统文化,我们历来注重抽象和整体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注重具体和精确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与国外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影响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差异:网站

    1.国外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特点。西方国家企业是在经历了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管理阶段和以管理丛林理论为理论基础、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管理阶段。因此,西方国家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其系统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建立了文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套、结构均衡的企业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从而使对人的激励达到合法、合理和合情,对人的约束达到物律、他律和自律的不同层次的目标;(2)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度化、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技术化成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趋势和主要途径;(3)随着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企业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因此,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来说,技术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整个系统结构所占的“比重”,反映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三层面激励约束机制之间协调性和配合性决定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2. 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缺陷。如果将中国与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方式系统结构”进行结构化比较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最大的差异并不是局部的管理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而是整个企业管理方式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上的差异。我国与国外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结构比较,主要有以下结构性缺陷:网站

    (1)忽视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一般认为,文化性层面与制度性层面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似乎就构成了企业完整的激励约束机制系统。我国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系统结构的最大弊端,就是只注重文化层面和部分制度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即只注重从“为义而为”和“不愿违规” 的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与约束,而不重视技术性层面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即不重视从“不得不为”和“不能违规”的层面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

    (2) 文化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与制度性层面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及协调,甚至产生矛盾。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作为一项现代管理方式引人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将企业文化活动只是单纯地作为“文娱”活动,很少有企业将文化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结合起来。另外,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评选劳模,却很少有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障劳模利益的制度。这种与制度性层面脱节的文化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3) 制度性层面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缺乏有效的技术性层面的机制保障。国有企业早期的“承包制”为什么出现普遍的“包盈不包亏”的结果?一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责任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显然不是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制度性层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可靠度总是有限的。这种只注重管理制度建设,不重视实际执行效果的状况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我国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系统的结构化改普思路

    就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善而言,必须侧重从其系统结构上进行结构化的改进和完善:

    1. 加强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使管理方式的激励约束机制结构中技术性层面相对来说更为薄弱。因此,要完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结构,必须首先实行“管理的技术化”,即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激励与约束方式执行的可靠性,尤其是加强利益分配、责任界定、业绩评价等重要的和常规性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技术性层面建设。加强技术性层面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改善我国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结构的关键网站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45-3

Open the "Invisible Do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Method

Wei Yizhao Li Shuhong Sun Wenying

(Jiaozu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Jiaozuo Henan 454002)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famous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ing with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 which is currently appli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metho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Innov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IZ; Economic structure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

1 深刻认识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驱动是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

创新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其他创新大多由其推动,或与其紧密有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实基础,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降低科技发展对国外技术和方法的依赖,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关,要想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必须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尤其现在整个宏观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打赢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品质”[2]。通过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人文魅力,不断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感。

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提供的不尽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实践者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准确地分析和发现核心问题或根本矛盾,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2.1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TRIZ理论可谓是企业创新的利器,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TRIZ理论便于开展培训,所提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用系统化的解题流程解决创新问题或矛盾。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研发人员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灵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和模式,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2]。

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已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韩国三星电子是应用TRIZ理论并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开始引入TRIZ理论指导技术创新活动;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 604项发明专利超过英特尔(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3]。

2.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是种结构复杂、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涉及企业各部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要素。不同类型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TRIZ理论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的,可划分为创新构思、创新协同、创新扩散。TRIZ理论帮助企业壮大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效率,实现自主创新和企业的互动共赢。

TRIZ理论认为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像生物体进化一样,遵循着客观规律,TRIZ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往往是其他领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全新应用。TRIZ理论提出了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39×39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理、11个分离原理等,指导人们在科研工作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高质量方案。TRIZ理论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创新思维以及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创新构思阶段,以缩短创新构思的时间,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4]。

2.3 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的策略

企业为了发挥TRIZ理论的应有作用,以出专利、创效益为目标,应用TRIZ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和产品开发问题。TRIZ理论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TRIZ理论进行推广:一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对创新活动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的高度重视,是企业成功应用TRIZ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优化创新氛围。二是做好TRIZ理论的培训,加大TRIZ理论的相关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培训力度,有利于研发人员改善创新思维,提高原始构思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TRIZ理论专家进驻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举办的TRIZ理论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三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继承特性,注重对企业员工创新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和内化,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可应用TRIZ理论,从不同方面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创新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3]。

企业在熟悉了TRIZ理论之后,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态势,开发并制定有利于创新成果成功扩散的相关策略,把TRIZ理论运用在研究与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方法促进焦作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焦作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的理念,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在大浪淘沙的形势下,秉承创新理念,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了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发团队的创新方法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产品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用创新方法的思想制定研发方案,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河南省制动器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大大提高对生产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工作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2项,专有技术29项,编制行业和国家标准9项,国家认可实验室一个,研发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行业技术日益成熟之后,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水平基本持平,要想增强竞争力,也要走“创新性 节约型”的节能减排之路,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水平,变废为宝,资源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同时节能减排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是集核黄素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核黄素生产能力达3 000吨,占据国内90%、国外40%的市场份额,核黄素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愿意创新并使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用创新方法指导生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改造,增强节能减排创新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节能减排。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公司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全部应用于核黄素工业化生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部进行应用,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国核黄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4 结语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TRIZ理论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应借助TRIZ理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常变常新,屡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艳,毛宏起.TK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53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04- 02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保持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硬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适应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内部调整中形成,对员工理性控制和情感引导,是企业发展的软件。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时时刻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态,目前对二者的研究大多是分开的,同时由于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国家文化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特点,研究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1.1 技术创新的定义

创新的理论观点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引入生产过程中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随后出现了不同的技术创新定义,强调技术新颖性、成功的实现性是共同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1]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强调了技术创新最终目的是知识或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

1.2 技术创新的动力

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多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并不是由于能力、条件或机会等因素,而是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动力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工作,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1.2.1 外部动力

作用于企业外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各种动力性要素,主要包括: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行为等因素。

1.2.2 内部动力

作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产生驱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对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追逐、对创新成功的期望以及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等。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技术创新成功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技术创新前,首先估算创新可能带来的商业利益,再决定是否此项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投入高,风险大。主要是由于有很多因素影响技术创新预期价值实现,包括:新技术本身成熟度、应用的完善度、市场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对于成功可能性大、预期收益高、风险较低的技术创新,企业会有较大的创新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员工、经营者和所有者。三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喜好。即企业的主观价值判断是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2 我国企业文化的分析

2.1 企业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企业文化的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总的来说,企业文化的范围是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企业成果的有机综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人化,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对所联系的各种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排序。

2.2 我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中国企业文化与其他国家、地区企业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和自身命运的多变性决定的。中国企业文化表现出的显著特征:一是人际关系复杂;二是政治色彩浓厚。

2.2.1 中国企业文化人际关系复杂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关系本位。这种关系本位体现在的是“拉关系”的行为,同时更是一种“关系思维”。这种关系思维全面渗透到了整个社会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主导行为的深层观念。

这种关系思维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强调结构化的仁学。“仁”,是两个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际关系,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核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2.2.2 中国企业文化政治色彩浓厚

中国企业文化具有政治色彩浓厚的显著特点。这是由于中国企业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变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在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经济行为,受到国家制度左右、政治环境影响,政治色彩明显。

3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影响企业员工和管理者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对技术创新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感染以及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引导的作用,赋予企业主体创新精神,符合企业创新目标。

3.2 约束作用

企业创新文化对每个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使,使员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进行自我行为调整和控制,自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3.3 凝聚功能

企业创新文化被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之后,团结在创新目标下,调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力量,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4 激励功能

使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就的重要因素[2]。

4 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构建

4.1 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员工大胆创新。创新的文化氛围则有利于消除或减弱对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顾虑和心理压力,使员工极力发挥内在的潜能,促进技术创新的活动。

4.2 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缺失是导致技术创新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趋于人性化,突出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创新群体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即进行“文化管理”,力图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4.3 合作开放的文化建设

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技术创新需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提倡高效的团队合作。建立起学习型文化分为,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为了高效的信息收集和沟通,需要建立开放的文化氛围,获得其多方面的支持,如信息、资源和人事支持等,有利于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开放的氛围利于整合多方面资源。

4.4 树立企业家精神

在技术创新的活动中,企业家占据着首要地位,技术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可以说,企业家是核心领导力量,直接推动推动技术创新,是企业精神生成的凝聚力和导向力。培育企业家精神,核心是培养成就需求,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是两个重要条件。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促进企业发展,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化工企业技术论文篇(10)

一、引言

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文献颇丰。但到目前为止,对如何着手进行技术创新,学术界未能形成一致看法。Malaviya(2005)认为在如何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上,现有文献的观点是模糊不清的。Tidd(2001)认为现有研究未能提供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佳实践。本文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偏颇之处。现有文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已形成。只不过由于缺乏长时间跨度的、大范围的实证研究,这一基本框架未能被证实,同时也未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并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关键环节,论述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以期有助于大规模实证研究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一般是指产品创新及过程(包括工艺、设备及组织)创新。徐建国,吴声怡,谢向英等(200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时差性、一体化及外部性等特点。张武农和李必强(2000)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系统性、风险性等特点。徐鹏及朱强(2001)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还呈现出系统化、并行化、科学化、合作化以及可持续性等新特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各有其理。从如何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以及如何激励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可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应性。企业技术创新从动因上看可分为市场拉动、技术推动以及这两者交互作用三种类型,但不管是市场拉动还是技术推动,或者是两者交互作用,企业技术创新都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是对市场需求的直接反应,技术推动型技术创新是对尚未充分暴露的、潜在的市场需求的主动反应。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反应性这一特点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本质上看,企业技术创新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企业技术创新的这一特点指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2.全员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也需要企业生产工人的参与,更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和支持。生产工人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小改小革。管理人员的参与一是对组织未来及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二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为技术创新建立起良好的环境。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全员性。日本丰田公司胜出美国汽车制造公司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普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Eckrich及McCall(2005)认为管理人员对组织及未来环境的积极反应以及高水平的团队管理技能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3.冲突性。冲突性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关主体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这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收益在企业内部分配上的冲突,企业内部处于弱势地位的一般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作为创新者分享不到应有的份额,而处于强势地位的管理者及资方会获取更多的收益;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如工作职位的减少或工作职责的调整等,这也会引起利益上的冲突。当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得不到有效协调时,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必将受到遏制,甚至遭到反对者的集体性的扼杀。这也是一些企业在离本部一定距离的地方设立新产品开发组的原因。国外相关研究表明,企业本身是一个经济实体,利益冲突是企业组织中的常态。因此,可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进行的,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具有冲突性特点。

4.计价性。该特性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是可以计量的。Tidd(2001)认为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从概念上讲是明确的,但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在企业层次远不如在行业层次上那么明显。这意味着单个技术创新项目成果的经济价值难于计量。本文认为这一观点较为片面。企业主要技术创新活动成果的经济价值应该是容易计量的,比如,降低产品成本的创新,开发新产品的创新以及群众性的小改小革,这些创新活动成果的经济价值都是易于计量的。当然,精确的计量可能是困难的,但精确到作为创新者分享创新收益的计量基础,以达到激励创新的目的还是可能的。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收益分享计划的成功实施就是例证。

除以上四个特点外,企业技术创新还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及系统性。创造性表明技术创新主体的人格、独立意志应该得到尊重,否则,他们就不可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风险性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要容忍失败,要大力扶持;系统性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考。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探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加深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认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设。目前,尚未有研究文献专门论述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哪些关键的文献。综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关键环节:

1.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反应性所要求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创新设想、调研评估阶段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应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需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产品改进的需求;二是尚未满足的潜在需求。前一方面的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主要方面,因而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向。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将注意力集中在推出全新型的产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应该脚踏实地地做好消费者对现有产品改进需求的分析。相关调查发现,没有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是新产品开发失败的首要原因;成本导向的公司的绩效要比市场导向的公司的绩效要差,这也表明市场导向性的创新要比成本导向性的创新对企业的贡献大。另外,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也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

2.加强过程管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加强过程管理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是要对技术创新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关口严格把关,将没有满足过关标准的项目及早淘汰;二是要推行并行工程,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有关因素在不同的阶段都进行相应的考虑,以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处理;三是要对研发团队的活动状态进行监控,包括角色匹配、知识分享等方面,以尽早发现研发团队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四是对整个创新活动进行较为频繁的再思考及评估以确认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对以上四个方面的严格控制将有利于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相关调查显示,对有关环节的遗漏以及对各个关口的疏忽在新产品开发实践中大量存在,比如,对消费者需求的详细论证竟有52%的企业没有做;对整个创新活动进行较为频繁的再思考及评估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

3.培育创新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管理创新活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建立支持性的环境。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创造性、全员性及冲突性所要求的。当企业缺乏这种支持性的环境时,企业的普通工人不可能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很难从事复杂的技术创新活动。没有创新文化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必将受到扼杀,这一观点目前已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这里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实体,企业内部占优利益集团总是试图切断绩效与薪酬的直接联系,致使创新活动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4.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就技术技能而言,现实中的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当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工程技术缺乏了解时,他们也很难对技术创新所涉及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一大障碍。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构建。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文献主要是从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从微观层面来看,国内外文献主要是从建立创新氛围、高层领导支持、进行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奖励来等方面来进行论述的。本文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已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不足之处在于对上述措施的效力及实施难度认识不足。本文下面就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1.产权激励及市场激励的作用有限。健全产权制度无疑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现代企业的产权较为分散,并存在委托问题,这一根本性的约束力量的作用是有限的。一般而言,产权约束可以使企业绩效水平达到一般水准,但却无力推动企业不断改进绩效。超产权理论甚至认为企业绩效与企业产权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产权激励必须以市场竞争为中介。就市场激励而言,其效率已为理论及实践广泛揭示。但问题是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且要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是有困难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能的。

2.薪酬激励具有首要作用。对技术创新是以薪酬激励为主,还是以工作激励、精神激励为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James(2002)认为对研发人员的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工作激励,而不是薪酬,同时,精神激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一项对影响研发人员工作效率的80种激励方式的研究显示,金钱作为激励手段使工作效率提高程度最大,达到30%,其他激励方式只能提高8%-16%。本文认为尽管工作激励、精神激励是重要的,但薪酬激励毕竟是第一位的,或者说是基础性的。如果薪酬激励不到位,工作激励及精神激励无异于是对创新者的嘲讽。薪酬激励之所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与对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片面理解有关。该理论认为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不具有激励作用。但该理论同时认为保健因素没有做到位,员工就会不满意。因此,薪酬激励即使不是第一位的,也是基础性的;只有在员工对薪酬水平没有不满意时,工作激励及精神激励才会起作用。创新者对薪酬没有不满意的标准是创新者合理地分享了创新收益。

3.创新文化建设需要改革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舆论的推动。文化是被感知的,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的。停留在口号上的文化是对员工的欺骗。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企业高层领导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与参与;二是让创新者公平合理地分享创新收益,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可计价的特点,这在技术上可行的;三是要建立起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要明确界定岗位的任职资格。比如,在生产管理系列及研发管理系列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中明确提出技术创新成果的要求。对于车间班组长,他们应该是技术创新的能手;对于车间主任,则应该取得较多或较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另外,对这两个系列的管理人员的考核也要包括对他们自身以及下级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己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支持下级进行技术创新。

由于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实体,因此,不消除管理阶层中的各种利益集团,企业技术创新就只能取决于企业内占优利益集团的意愿,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将很难有效展开。外部市场的完全竞争可以消除企业内部的各种利益集团。但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靠企业内部的竞争,亦即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来消除企业内部的利益集团。如果社会能在此观念上形成共识,并形成社会舆论,将会促进企业实行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制度,从而建立起技术创新所需的支持性文化。

4.更新研发团队的管理方式。研发团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团队的组建应采取自由组合的项目制形式,如果人员是固定的,则应实行由资深研发人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任人的制度。这样才有利于研发人员从权力关系的负面影响中摆脱出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果研发团队仍采取传统的由固定的一个人或几个人长期负责的管理方式,研发团队就不能真正地融合起来,研发人员之间的内耗将不可能避免,其创新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五、结论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管理创新整合起来。当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深入展开,或者没有与技术创新整合起来时,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效进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是第一位的,或者是基础性的,其一般形式是分享创新收益。要使薪酬激励落到实处,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则是根本保证。这可能是异常艰难的,需要社会舆论的推动。另外,融合研发团队的根本性措施不是提高团队领导的领导技能,而是改变团队的管理方式,由团队成员共同管理团队。

上一篇: 工程热物理论文 下一篇: 收益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