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监控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6 18:31:24

计算机监控论文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1)

计算机财务监控是指借助具有财务监控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对需要监控的财务事项建立控制标准,并动态地将其与计算机系统记录的相应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差异方向和差异程度,并在差异达到某一警戒点后自动报警,指出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和建议,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及时地对差异进行调节,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计算机财务监控从本质上讲也是财务监控,所以它具有与人工财务监控基本一致的监控机制,包括:①确定监控内容。财务监控的基础和起点就是确定财务监控的重点内容,明确监控对象。②制定财务监控对象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应以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为依据,按照先进、可行的原则制定。③及时获取财务信息。④信息反馈。必须随时对财务监控对象、指标进行跟踪,将其与财务监控的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出差异方向和差异程度,再按照要求反馈给有关部门或有关管理人员。⑤差异分析与调节。差异调节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限制,比如对某些费用的限额制度,超过限额则不予支付。二是追加更严格的审批手续,比如对超额领用材料,直接限制会影响生产经营,只能要求由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审批后才能发料。三是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来促使责任人员自行调节。

二、计算机财务监控的特点

1.实时动态监控。计算机快速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计算机财务监控系统可以对监控对象进行动态跟踪,实时提供监控结果,彻底改变了人工财务监控只能事后(且通常只能定期的)提供有限时点监控结果的状况,为及时调节差异,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赢得了宝贵时间。

2.监控对象范围宽泛。计算机财务监控不但像人工财务监控那样可以监控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和单项经济业务,还可以监控由多项财务事项以任何方式组合的各种对象指标,监控的广度和深度远非人工财务监控可以比拟。

3.监控结果客观。计算机财务监控的对象和标准是事先就已设定的,其具体的财务事项则是由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输入的原始数据加工处理后生成,在监控标准、财务事项数据的生成和两者差异的确定过程中,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的,较少人工干预,使得监控结果更为客观。

4.预警和控制建议。当财务事项的发生使监控指标达到某一警戒线后,计算机财务监控系统可以自动报警,提请进行调节。如果内嵌有专家支持系统,还会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三、计算机财务监控的内容

1.对财务事项本身的监控内容。①账户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②账户对应关系是否异常;③经办、审核、记录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④会计处理方法是否与以前的同类业务一致;⑤是否与以前某业务完全一致;⑥数量账的单价波动幅度是否正常;⑦财务事项涉及的客户、供应商是否是重点客户、供应商;⑧财务事项的金额是否达到控制标准;⑨财务事项的汇总金额及相应账户的余额是否达到控制标准。

2.对财务事项交错作用结果的监控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以财务比率形式表现,也有的以相关指标的差异形式出现。其类别如下:①报表真实性;②经营情况;③成本费用;④资产结构的合理性;⑤偿债能力;⑥营运能力;⑦经营协调能力;⑧经营风险;⑨现金流量;⑩企业发展潜力。

3.事前监控内容。通常只应对重要的决策事项进行事前监控,即根据决策事项的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为对象:①差量利润(包括差量收入、差量成本);②边际贡献(包括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单位工时边际贡献);③最优订货量、最优生产批量;④最优售价;⑤收益平衡点(包括收入平衡点、成本平衡点、盈亏平衡点、利润平衡点);⑥投资报酬率;⑦投资回收期;⑧净现值、现值指数;⑨内含报酬率。

四、计算机财务监控实现方式

1.自行开发财务监控软件。这种方式下取得的财务监控软件在功能上是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的,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其投入大、周期长、对技术人才要求高。对此有些单位采用委托其他单位开发或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来缓解成本和人才上的压力。这种方式适用于对会计核算或财务监控要求比较特殊的大中型企业。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2)

1网络结构介绍

1.1问隔层网络结构

330kV凉州变电站二次测量、保护单元通过RS485和光纤组成的F—NET局域网,网络拓扑结构为总线型,网络传输速率为187.5kb/s,网络成熟可靠,它负责站控层各个工作站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其网络协议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模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见图1。

网络特点:

(1)网络结构完全符合《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中关于继电保护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信息接口标准。基于铜线的双绞线较之基于光纤的传输系统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且传输信息的质量降低。但对于普通的数字智能装置,如果直接实现光纤接口,必须安装光纤连接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成本,对生产商和使用方法都将产生经济上的压力,RS-485和光纤通过光纤转换器组成的以太网,不但避免了以上的不足而且充分利用了RS-485和光纤的优点。

(2)测量、控制及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如图1所示,所有的测量、控制装置全部通过RS-485接口以总线方式相连接,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通过RS-232接口与串口扩展板(1-16)相连接。这种相对独立配置方式,大大增强了系统的运行可靠性,系统不会因为某个单元装置故障而瘫痪。

(3)前置机配置:如图1所示,2台前置机互为备用,当主机出现异常和故障时,备用前置机自动切换为主机运行,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4)系统的不足: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在当串口扩展板或任何一台前置机出现故障时,所有的保护信息都无法传输,在以后的网络改造中,将继电保护装置的RS-232接口通过串口转换板转换为RS-485接口,以总线的方式实现保护信号的传输。

1.2站控层网络结构

站控层网络为以太网,网络拓扑结构为总线型,网络传输协议为TCP/IP,网络传输速率为100Mb/s,通讯介质为双绞线+光纤,它负责站控层各个工作站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其网络协议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模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站控层网络按双网配置,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网络特点:

(1)操作员站:主机与操作员站独立设置,主机/操作员站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存贮及发送的中心。主机/操作员站是所内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可实现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

(2)远动工作站:远动工作站具有远动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远动通信设备信息直采直送,即直接接收来自间隔层的I/,O数据,进行处理后,按照调度端所要求的远动通讯规约,完成与调度端的数据交换。远动通信设备已配置了与国家电力数据网的通信接口设备,以支持变电所远动、电能量计费等信息的上网传输。

(3)工程师工作站:工程师站主要供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用,可完成数据库的定义、修改。系统参数的定义、修改,报表的制作、修改,以及网络维护、系统诊断等工作。

(4)前置机:前置机属于间隔层设备,其中前置机I和前置机Ⅱ互为备用,前置机Ⅲ和前置机Ⅳ互为备用。在数据库的定义上,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任何一台前置机主机数据库出现故障,在操作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工程师工作站将备机的数据库进行远程复制,能迅速恢复主机的正常运行。

(5)切换板:当变电站增容或某些设备更换后,相应的数据库参数发生了改变,数据库重新定义后必须重启计算机,若重启的计算机为主机,将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通过切换板强制将主机切换为备机,切换板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系统评价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3)

2历史数据结构及存储方式

1)历史数据结构。从存储分类上分,包含两类:一类是历史数据,涵盖所有由实时数据产生的内容,不会出现遗漏或者自行删减的情形;另一类是存储部分历史数据的历史报表,这类报表只包含一小部分历史数据信息,是依据用户需求和指定格式,基于EXCELL软件,定时存储成数据表格的方式来减轻运行人员的报表工作,通常称为运行报表。按存储时打包分类来分又分为五种,分为报警、趋势组、playback、posttrip和totalizer。其中报警和playback是最常用的两种,趋势组只在有历史趋势应用时才用到,posttrip只有在有跳闸趋势应用时才用到,totalizer也只有在有总加类型的标签需要存储历史数据时才用到。后三者都是基于playback的高级应用,在我电站中未得到应用。2)历史数据存储方式。历史数据存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定期执行,通过操作系统计划任务来实现;另一种是手动执行,有特殊需求时,维护人员可在人机接口的窗口中通过快捷键完成这一操作。通常,我们选择定期存储的方式来管理历史数据。

3历史数据的管理

历史数据库虽不受时间的限制,但存储媒介的有限性,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历史站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定期的管理,例如检查历史站存储介质容量剩余量、检查历史数据的完整性、定期的备份以及转移等。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77-01

1 引言

在以往,人们要对我计算机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状况进行了解,必须要依靠人进行观察,然后逐级汇报,汇报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许多电信手段和工具,期间产生了一定时间的延误,有可能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对计算机设备运行参数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整个项目或者公司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及公司单位及时作出决策进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有关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由于开发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公司多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内部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保障,一般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会采用很多种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监控技术、端口应用监控技术、系统安全监控技术、智能分析技术以及审计跟踪技术等,其保护对象为计算机存储信息、数据流动信息等,保护这些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复制、传输或者破坏等,保护系统内部信息,具体而言,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功能:(1)网络通信方式信息泄露进行保护;(2)对存储媒体或者介质信息的泄露进行保护;(3)保护本地打印机,防止打印方式和信息的泄露;(4)对本地计算机应用程序或者文件的访问进行监视;(5)个人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管理;(6)个人计算机系统信息资源的安全性;(7)个人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运行状况进行监控;(8)安全警告以及信息安全审计功能。

3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当实现的目标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要实现的目标,首先是要进行集中式的配置和管理,以便于对计算机系统更加有效的管理,便于对内部网络进行监控;其次是分布式的信息存储方式,结合单位组织机构,然后提升处理效率;分布式监控方式也是单位内网实现的目标,便于对网内个人计算机进行监控,系统体系机构属于内网的一个种类,应当是完全契合的;对信息保护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对有可能发生信息泄漏的途径进行监控,以确保计算机系统自身的安全性,系统中的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使其始终处于监控之下,所有的通信方式采用一次性密钥加密技术,不能被随意窃听、破解,具有安全可靠的特征。

4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体系机构和关键技术

4.1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体系机构

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对密码、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审计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利用,对于内网系统中数据信息以及较为重要的数据等进行安全防护,保护这些重要信息不被非法授权访问,或者是违规的进行外传、破坏或者拷贝等。一般情况下,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体系机构包括用户管理界面、服务中心、信息站、探针等组成,其中服务中心和信息站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模块,确保系统处理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服务中心能够和信息站共同架构于服务器之上,其他信心站可以被用于对系统中其他服务内容,具体是以软件的形式开展的。

(1)用户管理界面,可以给用户提供控制功能,包括战略管理、探针管理、监控、配置管理以及安全报告的生产功能等。(2)探针,用户可以根据预算配置的战略,避免系统中重要数据发生泄漏的情况,并且可以向信息站发送监控日志等。(3)服务中心,对系统部署、管理以及升级等功能进行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产生日志报表。(4)信息站,转发探针的实时数据,对数据和原始文件进行记录,将其传递给安全服务中心。

以上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内网信息监控系统,可以对内网中信息数据进行监控,对网络通信方式信息泄露进行保护,对存储媒体信息泄露进行保护,还包括对打印机、显示器、个人计算机系统资源以及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的功能。

4.2 安全监控技术

(1)内部网络拓扑监控,对内网中在线主机进行扫描,对系统进行监控,便于为用户提供管理支持。(2)用户登录记录,对计算机用户的登录情况进行记录,如有情况,随时记录。(3)避免利用网络应用对数据信息进行泄露,对网络应用进行监控,对网络通信状况进行分析,对本机文件读写情况进行监视,便于提早发现安全隐患。(4)避免利用存储介质发生信息数据的泄露。(5)屏幕监控,以上四种都是行为性防范措施,而屏幕监控属于意识性安全防范措施,定期监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6)脱机主机管理,对于没有连接网络的主机,按照既定的策略进行监控,使其始终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

4.3 系统安全技术

首先,对操作系统的安全进行防护,单位内网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是服务中心和信息站,而二者都架构于专用工控机上,选择最为精简的安全操作系统,对系统本身安全性进行保护。

其次,对系统信息的安全性进行防护,单位内网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于较为重要的信息数据,要进行加密存储,使其始终处于系统安全监控范围下,避免发生纂改和破坏的情况,确保系统信息安全性。

最后,系统信息安全,系统设备的通信是按照一次性加密措施进行传输的,很难进行侦听和重放攻击,很那对其进行破解,因此系统的通信是比较安全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任何一项技术有了突破,都可以给计算监控系统带来进步,尤其是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涉及到通信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保护等,因此本文对有关单位内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对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叶颖,严毅.基于通用入侵规范下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21-02

2010年4月26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之上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新一轮的讨论,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自然成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

一般来说,现代公司的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部门或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1]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或者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2],它的职能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进行审计,这是内部审计的最为首要的职能[3];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的审计,这将成为内部审计职能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1]。何玉(2009)以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为例说明,为预防职务舞弊,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4]。程新生等(2007)认为狭义上的内部审计机制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委员会构成,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委员会是公司治理的关键机构之一,同时拥有这两者的内部审计机制对于提高财务控制水平有显著的影响[5]。徐哲、潘志芳(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作为影响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范围过窄等问题[6]。类似的研究还有时限等(2008),他们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除了存在上述问题以外,在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上与国外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国内企业更多的是选择“账项基础审计、多种方式交叉使用”[7]。因此,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效果,强化审计监督作用的根本出路。

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研究多倾向于规范性研究,缺少实证性研究,且大多数学者都选择了“内部控制”这广义范围,而对其核心内容――财务控制却少有关注。

二、预算管理与财务控制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财务控制手段,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于增彪等(2004)对清华大学140位DMBA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国98.5%的企事业单位已实行预算管理[8],作为企业实现决策与控制的有效手段,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从功能、概念、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佟成生等(2011)认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是决策和控制,前者是指通过预算过程将组织中某些专属知识和信息传递到组织的另一部门,以便做出资源配置决策;后者是指以设定好的并层层分解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对组织内部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绩效和报酬挂钩,起到控制组织行为的目的[9]。于增彪(2007)将预算管理在概念上分为具有继承关系的三类,一是成本费用预算,这是中国最早的预算管理形式,在中国中小型企业广为采用;二是资金预算,是成本预算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大型企业或集团广为流行;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它是预算管理的最高级形式,是资金预算的进一步延伸[10]。旨在提高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学者们近年来关注的又一焦点。罗晓文等(2006)从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角度阐述了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措施要靠全面预算来落实,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统驭作用[11]。朱元午(2003)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按照全局观念统一管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方式,对其注入较新的理论和相应改善后,可以“担当”财务控制系统之主线的重任 [12] 。李国忠(2005)认为,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宜采取与其管理目标相适应的预算控制模式,中国企业集团大多为战略控制型,较适宜采用折中型预算管理模式,即将集权型和分权型的折中。中国预算管理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内大多数企业已能够建立预算管理系统,但是目前中国的预算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尚未到位[13]。杨有红(2010)指出中国预算管理工作做的十分到位的企业很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与战略脱节,忽略预算管理先导性工作,将预算仅仅当成财会部门的事,没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 [1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不同的研究者、企业对预算管理的概念、内容与环节、控制模式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预算与战略、奖惩制度以及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预算管理徒有其名,预算“刚性”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理论工作者仍然把预算仅仅当成是财务部门的“自足自乐”。

三、财务委派与财务控制

作为财务控制的具体手段,财务委派制自1993年在中国深圳试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在国内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中已得到普遍应用。财务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向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人员(总监),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15]。实践证明(高言,1998;邵进兴,1999;叶新刚等,2000;何力民,2003)财务委派制有利于母公司强化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16~19]。然而,还有一部分学者(邓春华,2000;于曾彪,2004)认为在目前的会计框架下中国的财务委派制不合逻辑、“徒有虚名”、“爹不疼,娘不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20~21]。究其原因,所有者的缺位,经营者的越权;财务委派总监职能与组织定位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导致委派的财务总监与子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合谋”(楼土明,2003;耿云江,2006;苏静,2006)是其主要原因[22~23]。为此,对财务委派人员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组织定位,建立健全独立的委派管理制度和激烈约束机制。

四、结语

国内对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中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规范已经开始尝试将与财务控制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理论融进财务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但是财务控制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第一,在国内相关财务文献中,关于财务控制的内容少之又少,它们要么是内含在一般的财务管理之中,要么是隐藏在广义的内部控制之中,缺少它应有的相对独立性,而实践中的财务决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失控强烈要求理论层面上独立而先进的财务控制研究。第二,国内学者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存在重“技术操作”层面的研究而轻控制制度建设的研究,且在制度建设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又存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无法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治理结构弥合。第三,财务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思维不够强烈,仍然存在较多地对西方财务控制理论的简单模仿,缺少原创性成果,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和财务管理控制的企业个性化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42-26.

[2] 张杰民.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1992,(9):19-22.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87-90.

[4] 何玉.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兼评法国兴业银行职务舞弊案例[J].审计研究,2009,(2):91-96.

[5] 程新生,孙利军,耿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2):118-122.

[6] 徐哲,潘志芳.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55-59.

[7]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8] 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邢如其.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22-29.

[9] 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5-49.

[10] 于增彪.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7,(1):56-57.

[11] 罗晓文,朱莲美.论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的关系[J]财会月刊:会计,2006,(8):8-9.

[12] 朱元午.浅谈财务控制之主线[J].财务与会计,2003,(11):11-12.

[13] 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79-85.

[14] 杨有红.整合预算和内控 改进企业预算管理系统[J].财务与会计,2010,(9):11-13.

[15] 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反思[G]//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6:461-463.

[16] 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J].财会通讯,1998,(3):15-18.

[17] 邵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9):8-12.

[18] 叶新刚,赵玮.试论会计委派制的可行性[J].经济评论,2000,(3):113-118.

[19] 何力民.委派财务总监加强财务监督――广钢集团委派财务总监的实践和思考[J].冶金财会,2003,(12):4-8.

[20] 邓春华.“会计委派制”的四个悖论及应采取的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9):54-56.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6)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人们对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只要你拥有网络,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世界都在你的眼中。远程监控系统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结合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为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用户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远程系统来控制不同位置的网络设备从而获取有用信息。下文就将简单对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概念和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 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概念

远程监控又称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监控,指的是利用本地的计算机连接到远程计算机,并对其进行监控和控制。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构成主要有服务端、客户端和控制信息,服务端管理信息,发送命令;客户端提供软件资源,相应系统消息反馈服务端指令。多数远程监控系统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是被监控的一端,服务器是实施监控的一端,向客户端发送命令,客户端以此来满足服务端的要求。还有一种远程监控系统模式为浏览器与服务器模式,浏览器为控制端。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调节网络对象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分析、图像处理、远程控制和网络通信四个部分。

2 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是网络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可以实现远程教学、远程管理等功能,使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交流更为简单和便捷。接下来本研究会对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举例和探讨。

2.1 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应用

目前,公共服务平台采用的是网络视频服务器,属于嵌入式服务器,优势是利用原有的网络资源就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通过授权每台电脑安装客户端软件,对图像等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具有灵活的利用手段、低廉的维护成本、以录像形式保存数据更加方便检索等优点。远程监控系统应用于公共服务平台的意义在于帮助实现从监控点前端、监控中心达到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目标。

2.2 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

高校需要存储大量的学生档案信息以及成绩,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开发了适合于高校教学的监控技术,在系统存储信息功能方面进行加强,同时加强文件下载以及上传的速度。在高校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不仅节省老师备课的时间,也可以更生动更灵活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还应用于学校的机房,实现智能门禁等功能。

2.3 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在工程项目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其具有自主管理、全面集成、随需而变等特点。在施工现场设置监控摄像机可以顺应工程要求对工程各环节的施工进行远程监控和技术指导,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有更为直观的把握,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与质量的同时也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表现和行为进行监督,发现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上层人员通过远程监控可以省去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的差旅费等开支,节约了管理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总而言之,远程监控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施工管理的完美融合。

3 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解决了很多部门的监控管理问题,但是其自身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存在很大局限性,其通用性不是很强,只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服务,无法实现多方面共享。其次,远程监控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出现问题监控需要暂停一段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第三,监控系统功能不全,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无法满足,处理监控点的方法单一。

3.2 解决方案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就是要保证信息的实时性,要求所获监控信息是最新信息,保证及时获取监控点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现问题并有效做出反应。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小的错误不要影响到大局。另外要加强监控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对系统故障的维修技能,保证出现故障可以在最短时间得到处理,不要影响系统的运行,做好网络安全保护,防止信息被盗或者篡改。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其方便了网络的维护和控制,通过网络控制不同位置的设备获取有效信息。本文对计算机网络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争取对我国今后远程监控系统的更快更稳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远程监控系统是现代科技的千里眼,为各行各业提供远程监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未来的网络远程控制技术操作会更加简单更加完善,要合理合法的运用才可以更全面和稳定的促进网络化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8)

内部控制起源于审计和管理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及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动力。内部控制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①内部牵制阶段,以查错防弊为目的;②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③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④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5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内部控制理论由简单的岗位内部牵制向结构化的内控机制发展,并进一步发展成将企业环境、业务过程和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控制系统,其演变过程可以说是各方利益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按照美国权威审计机构coso为代表的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为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整体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项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均承载三个目标: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

企业管理人员、审计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将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运用于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行为调整的会计内部控制框架。

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特性

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异常严峻:

2.1 基于计算机存储器的数据管理方式,使会计数据泄漏和损失的风险因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脆弱性而成倍放大。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发生故障时,数据的完整性将取决于备份的时效;而地震、洪水、建筑物倒塌等自然灾害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数据损失。甚至商业软件加密卡的丢失和损坏都会给系统造成灾难,同时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2 信息化常常使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整合在软件系统中,包含许多不成文规则的手工方式的权限控制就必须重新分配。如果电算化下的控制模式没有充分挖掘出手工方式下诸多的隐含规则,将造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漏洞。

2.3 电算化条件下,技术人员尤其是系统管理人员的控制问题变得非常突出。极端情况下,系统管理人员可能造成极其毁坏或者全部系统崩溃的危险。

2.4 操作权限划分和登陆密码保护尤其重要。各级操作权限的随意设定,密码的泄露以及忘记,都会造成损失。

由此可见,随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特有的风险,为了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贮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研究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3、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按照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5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3.1 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环境是控制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增加或减少具体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实施效果。换言之,控制环境决定着组织的整体风格,左右着组织中各成员的控制意识。

控制环境具体包含以下因素: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雇员品质和能力保证、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责任分配与授权、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

现实中会计信息造假案此起彼伏,股市人气涣散,造成这类事件的原因很多,而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是每个事件的共性原因。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和业务处理流程的改变,也可能引起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各因素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同时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优化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职工的控制意识。

3.2 风险评估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奉献,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一个确认、分析和管理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应该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 明确系统目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服务于企业整体目标,包括营运目标—包括绩效和获利目标及资产保全目标;财务报告目标—防止报送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合规性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应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 辨识和分析风险。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管理层必须谨慎注意各种风险,并采取必要管理措施。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并反复的过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必须结合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要素(硬件、软件、人员、规程、数据)来进行。分析风险通常要考虑以下内容:系统面临的威胁和易受到的攻击;这些威胁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

第三, 环境变化后的应对。系统外部经济、产业以及管理等控制环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系统内部软件、硬件、人员等要素也后发生变化,当这些变化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活动应随之进行改变。因此,风险评估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确认内部和外部变化的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行动。

3.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管理层的指令被执行而建立的政策和步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常见的控制活动包括:

职责分工:职责分工是防止某个员工在他的正常职责范围内产生(或隐瞒)错误或违规行为必要且有效的措施。职责分工的原则是将交易授权、交易记录和资产监管三种权限必须分配给不同的人或部门。

适当的文档和记录: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设计和使用适当的文档和记录,以确保交易和事件的适当记录。比如,文档或记录中的项目应当按次序实现编号,项目应能够被使用者方便地使用和理解,表格应提供特定的栏目以指明必要的授权和责任确认。

文档和记录作为存储信息的物质媒介,根据控制的需要有着各种不同的格式和内容,如销售订单、出库单、付款单、采购订单、入库单、验收单、收款单等等;其存储介质可能表现为传统的纸质文档,也可以是磁盘、光盘等用计算机读写的磁性或光学介质。电算化并不排斥纸质文档和记录。

适当的文档和记录,在种类、内容、格式、形式、副本量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考虑了控制的要求和管理效率的兼顾,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储和传递数据的同时还以权利和责任的传递推进着经营的运作,以其标准化的格式和内容确保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最终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限制接近资产:任何人只有在与所授权限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接近资产。这就需要对接触和使用资产的行为以及针对这种行为的记录进行充分的实物上的控制和保卫。有很多实物控制的手段可选:现金登记簿、保险柜、锁、保险库、、保安人员、监控摄像设备、警报系统等。必须注意,实物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保证它们正常使用的相关措施,而不仅仅是设备的存在。

会计责任检查和执行情况复查:由授权人(或由授权人委托的人)、记录人和资产监管人在适当的日期将资产的帐面记录与实物进行比较,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调查与纠正。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经营管理行为的记录和效果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评估。

3.4 信息和交流

这里的信息是指员工能够获得的其工作中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用来确认、收集、分析、分类、记录和报告组织的交易以及为相关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和记录。沟通是指信息向上的、向下的、横向的、在组织内外自由的流动。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处理组织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所有员工必须从最高管理层清楚地获取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必须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并与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只管机关和股东等作有效的沟通。

信息的文档化为会计信息系统中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因此,信息和交流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监督

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利影响,包括缺乏遵从性、情况发生变化,甚至控制本身受到怀疑和误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产生良好效果,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本身必须被监督。

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在适当及时的条件下,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通过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或者二者的组合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作。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组织中有两项职能非常重要,即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监督。

内部审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是组织的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自我评估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作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9)

传统的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取2路无线通道完成的,图像1路采用的是视频无线通道传输,另一路采用无线数传控制数据。此系统体积设备较大,抗干扰的能力薄弱。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将无线的局部区域网、城域网及广域网连接起来成一体,使监控系统设备小且抗干扰能力强,还可以节省频率资源。

1.计算机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1)无线网络监控系统主要采用了ARM7、DSP、Bluetooth、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及视频嵌入技术等。首先,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利用计算机做上位机,ARM744BOX为下位机,经Bluetooth技术输送,息收到后开始控制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然后,利用DSP技术对路线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输送到无线网络视频发送的装置内,使无线视频接受并对信号进行处理,最后通过USB接口传入上位机内,图像现在计算机内自动显示出来。[1]

(2)ARM744BOX开发板为下位机对网口进行控制。开发板集成网口、USB及串口等来接受上位机的信号,通过对信号的处理控制机器人。机器人根据把不同的信号指令开始进行运动。计算机与ARM板进行通讯,把开发板挂载到计算机上,经网线把软件下载到RAM内,有计算机和开发板进行通讯。对于网络摄像系统需采用DSP中的压缩法,主要应用于视频采集、远程监控及高分辨率的视频压缩。不过在无线网络监控系统中最具防范力的是嵌入式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2]这种视频控制系统主要利用数字化视频控制,以计算机为中心,信息处理做基础,通过数字视频信号把摄像中获取的信号指示进行传输、储存,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监控系统。具有极高的先进性和可扩充性,是我国未来监控系统发展的方向。

2.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和研究

(1)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无线网络视频监控技术不断提高。能够获得现场的第一首资料。与传统的监控模式相比,数字化的监控系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利于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及图像显示;抗干扰能力较强,不受传输信号衰败的影响,最适合远距离传输等。近年来,我国科研项目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作为重点进行探讨研究。数字化视频需要在保证图像质量清晰情况下对其进行低码速率的压缩。压缩有两个途径,一是想办法改变使得信源概率分布均匀;二是联合信源的冗余度寓于信源间的相关性中。依据这些理论加上人眼视觉模型,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去除图像冗余度的方法:图像本身具有很多冗余信息,根据研究图像统计特性观察图像信息形成的过程指定相应的高效去除法。比如说研究图像能量在空间和区域的分布量是否均匀,能量高的地区用较多比特数,能量偏低区域较少比特数编码等来实现压缩的目的。在视频监控图像中,大多部分图像编码都具有失真的情况,图像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眼睛(眼睛的主观感觉)。因此,研究人眼系统对图像信息处理模型,成立人主观判决失真的测量函数十分重要。图像编码的算法:图像变换;量化;无失真编码。

(2)无线网络通信一般出现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坏境下,因此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人和自然对无线信息的干扰等问题。直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通信技术可以超过无线通信的程度。扩频通信所用的传输信息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带宽。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其价格昂贵,技术复杂等原因,直至80年代才进入实用的阶段。扩频通信与无线电通信系统比较,主要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调过程。发射端运用一组高于信号速率的速率对原信号码进行扩频调制,把信号扩展到频带上,把扩频之后的额信息调制到空间载频上行发送,频率在千兆左右。大部分噪声信号被滤掉,减少极大的提高,误码率降低等。扩频方式: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调频扩频系统;跳时扩频系统及线性调频等技术。在这些扩频方式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序列扩频和调频技术等。根据上述问题设计特定的视频压缩方案,设计视频研所方案比较简单,能够缩减成本及开发周期等。

3.计算机无线移动网络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1)随着监控视频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视频监控器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计算机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适时发展起来。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有微波、wlan、CDMA等多种方式,例如,其中CDMA方案的设计无论是安装还是便利性都是最出色的。CDMA主要是在数字技术上的扩频通信上发展起来的,属于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无线网络速率高达154Kbps,一般稳定的状态下速率为75Kbps,是普通上网速率的3倍多[4]。CDMA利用专用的载频及信息通道,通过PDSN网络与互联网连接传输信息,整个传输过程中表现出相当优秀的速率及稳定性。这种技术的优势就是无论何时何地,用户都可以采集图像的信息,并实施传输,自由度比较大。利用UIM卡可以立即传输视频,避免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2)单个的CDMA无线传输模块传输的速率也是十分稳定的,约在80Kb9s左右。但是传输清晰度的视频图像是达不到的。比如,H265压缩方式下C1F倍式的固像约需要150-290Kbps.此时,必须就需要基于TCPAP协议的多通道传输技术来完成任务,同时也便于扩展带宽的实现。

经测试表明,多种通道传输不一定能够将带宽线性倍增,带宽主要是跟随CDMA通道数相应的增加。

(3)计算机无线网络机器人视频监控系统满足移动性势在必行。这就意味着CDMA需要面对基站切换、信号强弱变化的不稳定状况,带宽的动态变化就是CDMA网络的状况的反应。为了满足这种带宽的动态变化,如果满足传输高效,低延迟与带宽的变化相适应,无线网络视频就可以正常工作,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高科技技术——自适应码率调节技术。动态比特率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压缩方法(缩写VBR,动态比特率与传统的CBR编码不同)。编码中出现简单数据和复杂数据时,对动态比特率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动态比特率使用时,系统自动的为内容简单部分分配定量的比特,剩余的部分全部留给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复杂部分。在保持文件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混合内容在使用动态码率的时候,动态码率输出的结果比固定码率输出结果的质量高。[5]某些情况下,动态码率的文件质量保持与固定码率保持平等时,动态码率文件的大小只有固定码率文件的一半,甚至更少。

4.总结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机器人监控系统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其的研究及设计,成立设备小、抗干扰能力强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刘洁瑜,王黎明,钱培贤.基于MJPEG2000嵌入式网络视频采集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21(12):168-170.

[2]乔彩风,宋世军,何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2:45-48.

计算机监控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高中生消费调查论文 下一篇: 现金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