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伴随着人们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使得环境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环境问题的产生多事因人类的自然观和系统观造成,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就应从人类的观念和行为上出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思想出发,寻求中国文化传统理论中的一些理论思想,构建起环境文化管理模式,以促进当前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发展方式,从而改善环境问题。下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理论思想展开分析,就如何构建环境文化管理模式展开具体的研究。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伦理思想的作用
1、“仁爱”凸显的环境管理基本关系
就中国传统来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体现了一个人的一生应做到首先孝顺父母,然后将这种仁爱扩大到爱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博爱,扩大到爱社会、爱国家以及爱护自然环境和天地万物。而我国传统学说,儒家学说也说到,要以“仁”找作为个人道德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则,而应将其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充分发挥仁爱精神和情感,关注到自然万物中。要实现仁爱人民、爱护环境、保护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对于环境文化管理存在一定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当前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不仅会导致全球岂会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得很多太平洋岛国和沿海地区沉没,严重的可能会危机到相关地区的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人都有仁慈之心,看到人类同胞正在受到侵害和苦难,都会有一定的仁爱之心,主动从自己的生活中改善生活作风、行为以及方式,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提倡绿色文明出行等一系列的减缓全球变暖措施。这种仁爱的思想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家庭幸福、更有利于全球环境,为子孙万代的利益考虑。
2、“天人合一”体现的整体性思维
事实上,就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对于人和自然的想法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天与地、人和自然属于一个整体。在《庄子・齐物论》中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之本也”等理论思想;在《朱熹・朱子语类》中也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等语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经济技术系统以及自然系统的一个整体系统,是将其作为一种整体而言的。如果只顾及到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未得到自然环境无止境的资源消耗,势必会引起最终严重深刻的生存危机。
例如,地球的淡水资源以及石油资源已经逐渐呈现匮乏的情况,很多地区的石油和淡水资源甚至呈现出枯竭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到了当前部分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更严重危害到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如此,恶劣的环境和枯竭的资源还正在朝着越发严重的情况发展,这也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更危机到了经济技术的持续发展。
3、“求同尚俭”突出的社会性思维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孟子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理论,他认为人应“性善论”的思想生活,认为只有将人的先天本性普及到每一个人身上,建立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构建。人在社会上生活必须要关注到衣食住行等方面,但通过这些基本需求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物质供给系统,以把保障社会制度等。实施上,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和谐,社会的财富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通过不断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系统化的物质供给系统,并逐步扩大到全社会。
由此可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提倡“求同尚俭”的理论思想,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力量以促进进一步长足发展。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自然能源,促进环境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并充分发挥社会基础与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色和谐发展。
4、道德人格思想体现的永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类社会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修养,提倡人应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事业理想,积极努力的参与到保护地球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和责任担当中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需求重要性,强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就是说生命与道义不能兼得,舍生取义也变成了自觉的选择。而传统文化更强调求新求变,不仅要最求财富和资源的占有,更追求人生的只会和精神所得,最后更要以精神财富等方式流传后世。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追求良好的道德与修养,以汇聚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并影响人类文明。
而建立这种合理化的社会文明氛围,有助于促进人们合理的消费观念养成,更能促进人们珍视资源,合理运用资源,以改善逐渐严重的环境问题。从根源上抑制环境问题产生,构建平稳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综合发展。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实施策略
1、环境文化管理模式定义
所谓环境文化管理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伦理思想与现代环境管理基本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紧急技术体系,促进人类自身行为的调整,以减少环境污染,重视保护自然资源,进而促进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的和谐稳定发展。事实上,人类社会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出“仁爱”“天人合一”“求同尚俭”的传统思想理论,利用已有的环境管理理念,逐步完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
2、阐释环境文化管理模式
由上文可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观念,明确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既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又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更凸显出了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总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将三大系统看成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在经济开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以整体性出发,做好环境问题的预防,实施全过程的控制,以实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尚俭”的理论思想指出,人类的行为改变是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改变的基本路径和措施,而“崇尚道德”则支出,人类的行为改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事实上,这样的环境伦理思想与管理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以制度为方针、发展理念等形式展现出来行为,通过创新科技与实施控制再作用于经济技术熊,并利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人类生活习惯作用于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
3、构建环境文化管理模式基础氛围
在实际的环境文化管理工作中,要实现高效的环境文化管理,我们应加强对其的宣传力度,争取将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到整个社会、人类共同担当的责任中来。就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情况来讲,尽管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理论与实践,但就大多数的理论和实践来讲,大多都缺乏深入社会的分析,没能影响到个人的生产消费和生活,因此,根本起不到预防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效果。因此,对于未来的环境文化管理工作,要构建完善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应加强环境管理的有限性,以保证现有的社会工作效果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环境管理的理论观念普及和推广,从根本上缩小环境问题的覆盖面以及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应充分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思想,并将其应用到环境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以突出环境保护意识与节约资源能源意识,从根本上缓解问题。
4、环境文化管理模式的教育调控措施
就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通过加强国家政体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在追求经济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市场的理性化约束,既要保证刺激发展,又不能过于放松思想建设。正如孔子在其教育理论中支出的礼乐教化,强调的是国家对于人民群众的教育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仁而爱人”的广泛现象。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助力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人类生活消费、道德文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文化发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坚持四项原则,在保证稳步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环境问题来讲,要实现完善的环境文化管理模式构建,应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多种思想理论,包括“仁爱”“天人合一”“求同尚俭”以及“崇尚道德”等理论思想,并通过各种有效的影响措施,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类意识的提高以及行为的改善,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应的公共发展。(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千,花日茂.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建立环境文化管理模式[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20- 24.
[2]陈华. 环境友好型社会视阈下中国环境文化新体系的构建[D].长沙理工大学,2008.
[3]刘波. 浅议环境文化建设之途径[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3:122-123+26.
[4]赵云龙. 基于冲突―适应―合作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跨文化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王虎成. 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互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02:69+60.
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在我们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速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进步,很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使人们深深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因此,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环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成为语文教学的靓丽风景。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环保之花永驻孩子心田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寓环保教育于教材感悟中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篇章有很多,这些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编得非常地美,教师就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带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使儿童的心灵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课文《鸟的天堂》讲述的独木成林的大榕树,树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海底世界》、则将视线转向蓝色的大洋深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些课文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品读这些课文,仿佛让人呼吸到榕树的清香,聆听到百鸟的争鸣,目睹到 海底的奇异,感受到自然带来的心旷神怡。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凭借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充分激起学生向往和神游的美好心愿,加深内心体验,获得真切感受。并由此展开想象,投入课文描写的自然境地,在心灵上获得审美享受。从而热爱自然家园的殷实和美妙,并深知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彼此共存共荣。
二、寓环保教育于日常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精于渗透外,教师还应该抓住时机,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环保小活动,以促进环境意识的增强。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执教低年级课文《爷爷和小树》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到家里动手和父母同种一盆花。从生活细节入手,融入环保意识。学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面对我们朝夕相处的美丽校园,身先示范,主动和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拾捡小吃袋、纸屑等垃圾,给花坛除草,并让班级学生办了以“美化校园,人人有责”为主题的手抄报。如:学了《鸟的天堂》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个小小的心愿,班级还共同制定一份绿色环保宣言,并动手制作一些环保绿标语,如给校园草坪制作环保标语:别踩我,我也怕疼!!在室内张贴一些具有提示作用的环保标语: 保持清洁!勿乱扔垃圾、纸屑!不准随地吐痰!使学生在运用中学语文,在学语文中学习环保知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
三、寓环保教育于语汇教学中
语汇积累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语汇积累教学中。在收集有关动物的词汇如狮子、熊猫、大象 老虎、猴子、鹿、蛇、狐狸、熊等动物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熊猫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其保护,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只不过我们常能见到的动物,可能是在动物园中,甚至生活在笼子里,为什么不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的家园里呢?从这些语汇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
四.寓环保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作为教师,作文教学只是传授些作文技法,注重于技巧的训练,而对思想教育环保教育注重不足,这是不可取的。翻开中国文学史册,在星光灿烂的文学长河里有多少诗人墨客,用手中的笔书写了讴歌自然,咏叹人文的千古绝唱和不朽名篇,如李白在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秀美的大自然如一幅画展现于我们面前,从而激起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色彩绚丽,真实描绘出了初春的明媚景色。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提高环保的意识。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用手写环保文章,从而加强对环保内涵的理解。作文课上,在文章题目拟定、选材等方面,倾斜于环境保护。如我多次在班里开展了以环保为题的作文竞赛,像《争做环保小卫士》、《还我绿色》等,在平时学生的日记写作中,我要求学生注重环保,多写环保。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多方调查研究,撰写出“环保”调查研究报告或论文,对写的好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在班中展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注重环境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写作技巧,为学生选材提供了素材,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利用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如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和第四节"海洋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我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被占用和山坡的森林被破坏、"红水河"河水污染情况,了解耕地占用的原因、森林破坏的原因和水污染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制止乱砍滥伐和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小鸟的悲哀》等。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水污染和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到《处境艰难的地球》和《地球在变暖》时,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手足病"、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变浊流。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因此,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伤害自己。
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必须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黑烟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漫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危害性,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黑板报、抢答赛、新闻报道会、废物利用小手工制作展、环保漫画大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到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时要结合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枯水期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如:到学校、居民区附近调查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造纸厂、糖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要求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3、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仅仅依靠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缺乏具体形象性,学生感受不深,我结合本地实际和特定的纪念日进行环保教育。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全球城市节水日"等,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向市民散布环保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此为内容组织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四、教育学生加强环保,让学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中学生在自觉接受环境教育的同时,还应当积极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及时把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尽可能地提高更多的人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所以,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如: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
2.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中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中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最关键的还是要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全民投身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人地协调,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参考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而字是最小最单一的教学,然而它就像乐谱中的七个音符一样,会谱写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篇章。字组成词、词连成句、句构成段、段串成篇,可谓奇妙无穷。在识字教学中,有意识巧妙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则更生动,更直观,成效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如学生在学习生字“惯”时,除了让他们掌握“惯”字的读音、字形,引导其理解字义外,还要启发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组词和说话训练。在教学中,许多同学把“惯”字组词“习惯”,并用这个词说了好几个句子。有的同学说:“我们从小要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养成爱护校园环境的习惯。”有的同学说:“随地吐痰是一种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针对这些句子,教师可及时引导和启发学生:这些句子都说得很好,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环境、不随地吐痰,既文明又卫生,减少疾病,健康成长,这都是保护环境的表现,老师相信同学们说到也能做到。这样,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字词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还在识字教学中促进他们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二、阅读课文自然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巴金先生通过细致地描写将一株适合鸟儿生活的茂盛的大榕树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在文中很自然地插入了一句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回味文中优美的文字,领略大自然美好情趣的同时,不可忽略这句话,而应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孩子们留心这句话。教师可让学生嗣绕“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榕树庞大,可供鸟儿居住造巢。”有的同学说:“位置好,在河中央。远离人群。”有的同学说:“河给鸟提供食物和水。”有的同学说:“树叶茂密能为鸟儿遮风挡雨。”有的同学说:“人们保护鸟,不伤害鸟儿。”由此,孩子们明白了这美好的自然景象的存在得益于当地人朴实的环境保护意识,而正是这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才使人们拥有了享受美好生活的资格和条件。这样,孩子们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与美好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表情朗读正确渗透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并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境保护教育之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等这类课文时,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要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学生通过人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生动优美的画面,感悟和领略不同景象美的意境,以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保护大自然,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写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之中,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每当教师带领学生游览一个公园,或参加一次活动后,常常要求学生把活动记录下来,作为练笔,以提高作文水平。而练笔的角度,又往往与他们是否有意地观察某些事物有关。因此,在活动前,如果教师能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放在环境保护方面,常常能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暑假前向学生布置任务:每到一处,把所见所闻随手写下来,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实情感。这样,通过有目的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内容的一个范例。
不踩草坪倡议书1亲爱的城市之光业主们:
文明停车是个人素质修养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繁荣的标志。随着春日来临,小区内花红柳绿,风景如画。创造美好的小区环境需要绿化工人付出辛勤的劳作,更需要每位业主的自觉维护。无论是返青的草地,还是新补种的草籽,都禁受不住车轮的碾压。同时转角停车等,既给别人行车造成不便,也容易使自己的爱车遭到刮擦,造成恶性循环,有时还会因此与物业、邻居发生争吵。
在“台州业主论坛”开放之后,“拍客曝光”栏目就不断有业主上传了我们小区一些乱停车的照片,为此我们做谨向城市之光全体业主/居民提出如下倡议:
1、自觉维护小区环境,自觉服从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
2、地下车库的每一位车主都应该把车辆停进自己的`停车位,不要占用他人车位。
地面停车的车主停车时应控制好前后车辆间隔,避免浪费太多地面资源。
3、辛苦我一人,方便他人行,我们真成的希望各位业主/居民将各自的非机动车停放到非机动车库自己的车位上,自觉改变随意停放非机动车辆的陋习,还小区一个安全、有序、畅通的生活环境。
4、提倡热心支持和自觉维护小区的精神,以“维护小区环境秩序为荣,以损害小区环境秩序为耻”。
看到随意停车的现象应予指出,对损害小区公共利益的,应予谴责,对乱停车现象及时到“拍客曝光”栏目进行舆论监督,当小区内监管氛围形成时,我们的小区环境将变得越来越文明。
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每位业主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整洁的小区环境内,但文明祥和的小区需要全体业主共同来维护和创造。因此,希望全体业主能积极参与本次“规范停车倡议活动”,对破坏小区秩序、不讲公德的行为,大家都一起参与批评和抵制,社区将通过多方力量把小区的生活环境建设好,维护好,共同塑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小区新形象。
不踩草坪倡议书2我们学校每年都花费很多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读书环境。但有一部分同学存在着随意破坏公物的现象,所以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草坪,不随意进出花坛,不攀折花木。
二、爱护学校环境,拾起地上的纸屑,不乱扔垃圾,不在校内吃零食,保持环境卫生。
三、爱护学校课桌椅,不乱涂画刻,不随意粘贴物品,不踩、不敲桌椅,小心翼翼对待。
四、爱护学校黑板,不乱涂乱画、不拍打敲击黑板
五、爱护墙体,不乱涂乱抹,不踢踩墙壁,不在墙体上打球,留下任何印迹。
六、爱护学校清洁卫生工具,认真爱护,轻拿轻放
七、爱护学校资源,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节约水电。
八、爱护体育用品,不把体育用品乱玩乱丢。
九、爱护校园内的公共设施,不损坏、不攀爬。
十、损坏公物要赔偿。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私人财产一样爱护公物;要像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珍惜公物。让我们携起手来,做到爱护公物,从我做起,一起来杜绝损坏公物的行为。
不踩草坪倡议书3亲爱的同学们:
天空的幸福,是它穿着一身的蓝;阳光的幸福,是它拥有如水晶般耀眼的光彩;南审的幸福,是它披着生命的绿衣。在这深秋时节,依然可以见到一片片青毡映入我们的眼帘,妆点着美丽的校园。然而我们却不时看到破坏草坪的现象:有些同学贪图方便常常“另辟蹊径”,使得草坪受损严重。还有的同学在草坪上追逐打闹,肆意践踏,让可怜的小草倍受折磨,苦不堪言。“踩时花溅泪,踏时草惊心”不曾想到,踩在我们脚下的,是花儿的哭泣,是小草的呻吟!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现倡议如下:
(1)已有阳光大道,何必另辟蹊径
(2)请脚下留情,别伤害无辜小草
(3)参与绿色行动,保护南审家园
不踩草坪倡议书4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留心过校园里这群无声的朋友吗?风霜雨雪,酷暑严冬,是她们坚守了校园的绿色;日复一日,春华秋实,是她们见证了__校区的发展;郁郁葱葱,绿草如茵,是她们渲染了校园的春意盎然。她们是__校区的一部分,是她们,撑起了__校区的蓝天绿地。
为了更好呵护我们__校区的绿色精灵,同时也让同学们彰显班级风采弘扬班级特色。我们倡议发起以关爱校园草坪为主题的绿色活动。我们的口号是:“传递绿色希望,共创绿色校园”。
在此,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以学办为单位,在校园里认领一片草坪,定期进行必要的养护和杂草处理;
二、每个学办想一句相关的口号,制成告示牌,立于所认领的草坪;
三、养成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意践踏草坪,见到垃圾主动捡起来。
同学们,我们这次倡议发起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草坪,也是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要树立绿色文明意识,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加校园爱绿护绿的行动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校园、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少一些不经意,多一些责任感,多弯一下腰,多伸一次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让我们的行动成为校园景色中最靓丽的一道人文景观。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创造出一个干净、整洁、温馨的校园而共同努力!为珍惜绿色、爱护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传递绿色希望,共创绿色校园!
不踩草坪倡议书5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品德学科上的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一、利用品德学科,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天气越来越热,学生上完体育课以后,会满头大汗,会特别渴,手上也很脏。这时,学生就会弄些纯净水喝,或者到洗手间洗手,可这些小事也总会出现一些状况。有些学生就会利用水龙头来玩水,将衣服弄湿,将瓶里的纯净水随意倒掉。这样无意中就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严厉的批评只能一时奏效,解决问题的根本还需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于是我把节约用水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品德与社会书里有《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这一课,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在讨论中学生明白:全球自然资源频频告急,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有的地方还严重缺水,闹起了水荒。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玩水龙头的现象自然消失了。
二、利用品德学科,对学生进行爱护绿化教育
我们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先进学校”。但是,有一些好动的孩子,在课间会出现摘花折柳的现象。学校也在相应的地方插上了精美的告示牌,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是天真的小学生,只有空洞的说教是没有用的。我在教育学生爱护绿化时,因地制宜,利用品德与生活书上的《别把花草弄疼了》,随机应变,让学生学习课文,说说大树有哪些作用,哪些是破坏绿化的行为,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花草树木功劳很大,它们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装扮了地球,是我们的好朋友。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保护花草树木,千方百计地护养它们。我们也应该积极地投入到爱护花草树木的行动中去,为护养它们作贡献,以爱护花草树木为荣,养成自觉爱护绿化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当好爱护花草树木的小哨兵。
三、利用品德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70-01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我国的环保状态不容乐观。保护环境,应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不断成长的语文教师们,肩挑环境保护教育的重担义不容辞。
笔者在听了较多的语文学科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课例后发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结合课文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但这只局限于浅尝即止,注重了课文表达形式上的多样性,而忽视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效性。怎样才能使环境保护教育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笔者认为:
实实在在地发掘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因素,切切实实地对孩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紧贴儿童生活、具有时代感、环境保护的课例不胜枚举:低年段的课文有《邓小平爷爷植树》、《两只鸟蛋》、《爷爷和小树》……高年段的课文有:《鸟的天堂》、《特殊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课文,有的直接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有的通过触目惊心的事实呼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有的通过描写祖国美好的景色间接地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要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试想,如果在语文教科书中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境教育的契机被我们一略而过,我们精心选编教材的专家们岂不扼腕叹息,而更为惋惜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人类家园呀!所以,教育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是否做到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学中时时留心、处处留心,实实在在地结合环境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而不只满足于对教材的照本宣科,对教参的盲目推崇。
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环保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生成。
找到了对孩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切入点,教师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
以下是我听到的相同课题的两个不同课例:
课例1:《爷爷和小树》
师提问: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小树怎么样了?
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后小结:冬天,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
师又问: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嫩绿叶子。那么夏天小树又长得怎么样?它又是怎样对爷爷的呢?
生回答后理解“绿色的小伞”是什么?(CAI显示动画图片)让学生看动画图片,理解绿色的小伞就是树冠,也就是树茂密的树叶。
师问:爷爷在树下感觉怎样?(板书:不热)
师:同学们,爷爷这么爱护小树,那我们应该怎样做?(也要爱护小树)小朋友你们再看看我们的校园怎么样?(很美丽)那你们又应该怎样做呢?(CAI显示学校绿化地带画面,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美丽的校园风景,讨论后再自由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爷爷和小树》,小朋友都明白了要爱护小树,爱护花草,爱护大自然的一切。
课例2:《爷爷和小树》
师:寒冷的冬天,小树为什么不冷了?
孩子们在文中找到答案后,老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树木过冬的方法,再引导自主阅读“树木过冬保护方法”。
师:炎热的夏天,爷爷为什么不热了?
孩子们找到答案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树木的作用”后,交流心得。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推荐孩子们阅读《树伯伯的心儿真好》、《我种下一棵小树》等文章,最后引导孩子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孩子们的感受各不相同:
有的说:今天,我知道树木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多好处。
有的说:我知道了怎样让树木安全过冬的方法,回家我还要考考爸爸妈妈。
有的说:我也想种一棵小树,像爷爷那样和小树交朋友。
笔者拙见,更欣赏课例2的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不满足于让孩子明白了要爱护小树,更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爱护树木,怎样做才能爱护树木。可以说,孩子接收到的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更多层多面、更立体,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会更新更灵活。
所以,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中可利用教育的因素,环境保护教育才会无孔不入,深入直达孩子的心灵。
巧妙引导挖掘隐藏文后的环保教育因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最好的教学设计者是谁?
是学生!
从一上课开始,孩子们就用自己最真最美最实在的心灵为课堂设计着不可
学校领导以深刻长远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坚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筑起以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和社会为载体,学校和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成立了由校长孙凯任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和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以绿色观念教育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价值观、环境道德观、环境参与意识与环境建设及创新意识。形成"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把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作为落实整体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把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重视课堂主渠道,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
1、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教研组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环境教育的观点。考试中有环境教育内容的题目,有比分。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发挥了环境教育的辐射作用。构建起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开展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站定期广播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栏定期出专刊宣传党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张贴环保标语等。
3、加大投入,狠抓管理,加快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进程。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室等,征建了运动场,校园小广场及其附属设施,有计划购买花草树木在植树节、青年节、妇女节等节日中种植。由于有科学规划,有每年持续植树和有效的管理,我校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把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各班专门负责净化并进行检查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学期一次总评比,把环境教育和爱护校园列入评选文明班级的重要条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和防病各项工作。做到校舍净化,无卫生死角,厕所无异味,食堂符合卫生要求,餐具每餐高温消毒,保证教工、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教育;学科渗透;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8;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35-01
生态环境的恶化呼唤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都要注重渗透环境教育。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包含的环境知识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既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又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注意挖掘体育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体育教注意挖掘体育教材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教学素材转化为教学内容,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例如,跑步:植树接力跑――植树造林的好处,跳远:青蛙捉小虫――生态平衡链。以上内容都包含环境教育因素,只要体育教师善于利用就是很好的环境教育素材。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有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要避免枯燥的术语讲解,应该尽量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比赛等形式进行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游泳课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到被污染的河道边观察,再到清澈见底的游泳池边观看,最后分组讨论河道的水为何如此污浊。经过讨论,全班一致得出结论:由于人们随便向河道扔垃圾、排放生活污水,所以河道才会变成这个样子。教师接着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到河道游泳呢?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愿意”。这时,教师立即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说道:“要保护水资源,应从我做起。比如,到游泳池游泳之前,要先把身体冲洗干净。”话音刚落,学生们都跑到水龙头下冲洗身体。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不但自觉产生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憎恶之情,还在行动中养成保护水资源的习惯,从而使保护环境意识得到增强。
(2)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发展学生投掷能力”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击中活动目标”。游戏方法是:部分学生持布球当投击者,部分学生则扮演老鼠、小鸡、小鸭、老虎、狮子、熊猫等动物。游戏之前,先问学生“这些动物中哪些是野生动物”,然后让大家讨论捕杀野生动物会有什么后果。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捕杀野生动物会使生态失去平衡,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后,教师跟学生一起定出游戏规则:动物们可以在活动范围内自由走动,投击者如果击中的目标不是野生动物可以加1分,如果是野生动物则要受到处罚,累积分数多者为胜。通过有趣的游戏,学生不但掌握投掷的技能,还亲身体验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可以说,本课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3)认识生物多样性,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发展学生跳的能力”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在郊外模仿各种动物跳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生物的多样性使地球变得多姿多彩,从而让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讨论人、生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人、生物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要和谐共处。
三、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体育课外活动教学任务相对较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体育课外活动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首先,严格要求学生爱护公物,节约资源。例如,在进行体育活动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爱护体育器材的要求,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爱护体育器材。经过讨论,学生们达成共识:如果体育器材损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体育器材损坏,同学们就没法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有意破坏公物,还影响到良好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都能爱护公物。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其次,抓紧时机,渗透环境教育。每次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学生都会带上一瓶矿泉水,以补充水分。这时,教师可以抓紧时机向学生渗透注重废物利用的环保教育。教师说:“你们喝完水后,矿泉水瓶会怎样处理呢?”有的学生说:“水喝完了,瓶子就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说:“用来装水喝。”有的学生说:“可以当废品卖。”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废物利用,用空瓶子装满沙子,玩打保龄球的游戏。”这时,教师应该马上表扬那些有废物利用意识的学生,并发动学生把空的矿泉水瓶集中到体育器材室,然后装满沙子,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在快乐的体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增强了注重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四、结束语
环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作为体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结合体育学科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学科知识和环保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必定能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Attempt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Wang Wen-ying
【Abstract】The primary language is a highly ideological foundation disciplines. It is not the people's lives, thinking, learning tools, but yet with a strong sense of human factor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 sentiments cultivate, the formation of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The thought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Human factors
小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它使人们生活、思维、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责任感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教育必须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自然而培养的关键时期,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对学生极富吸引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适度的德育渗透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导向,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1. 紧抓教材,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滥砍滥伐、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温室效应、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提倡环保、树立环保意识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同时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正如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低年级语文教材有许多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诗歌与短文。优美的文字中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它们为教师进行环保渗透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题材。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生阅读这首小诗,犹如打开了一副清新动人的画卷,仿佛令人置身其中,亲耳聆听小鸟的欢歌,目睹小鸟梳理着蓬松、漂亮的羽毛,无忧无虑地嬉戏。文中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到可爱的小鸟不仅能为树木“看病”,还能为菜苗“疗伤”。课文用拟人话的手法,写出了童真童趣,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真切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小鸟吃害虫的行为更让孩子们懂得,小鸟能保护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最后通过“红领巾”的爱鸟行动,使学生们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鸟类”的主题。人类要保护环境,爱护鸟类,才会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丽。
因为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不发达。教学中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那高远的蓝天下,碧绿的大树上,有小鸟温暖的家,在和谐欢快的鸟鸣中,在“红领巾”们的笑声中,学生们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捕杀益鸟的环保意识。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爱护小鸟,保护人类的朋友,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又如在学习《清澈的湖水》一课,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我通过课件演示课文插图,重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让学生欣赏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欲飞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清澈的湖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天空的蔚蓝、山恋的美丽。小洁攥紧了本打算扔在湖中的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垃圾箱。遗憾的是一块扔向水中的香蕉皮,吓跑了小鱼,打破了“镜子”的宁静。我引导学生对比小洁和扔香蕉皮的小孩的行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美好的环境要靠大家创造。小洁在那面“明镜”前,控制了一下正要撒开的手,这一瞬间的克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但并不是每人都能做到。能否做到这瞬间的克制,反映着一个人灵魂的高尚与卑污,同时也决定着我们生存环境的优劣。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呢?小洁的行为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自己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怎样做?如果看见有不讲公德,乱扔果皮的行为,你又会怎么做呢?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奠定了基础。
2. 依据教材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