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3 09:44:58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1)

Abstract:Metaphorisnotonlyarhetoricdevice,butamatterofthoughtandaction.ThepaperattemptstoapplytheconceptualmetaphortheorytotheteachingofEnglishwritingandfurtherproposesthatimportancebeattachedtodevelopingstudents’metaphoricalthinkinginEnglishwriting.

Keywords:conceptualmetaphor;metaphoricalthinking;English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Johnson的《MetaphorsWeLive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domain)和靶域(target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areatacrossroad.

例2.Therelationshipisn’tgoinganywhere.

例3.Ourrelationshipisoffthetrack.

例4.Theirmarriageisonthe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ISA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ISUP,SADNESSISDOWN;MOREISUP,LESSISDOWN;HIGHSTATUSISUP,LOWSTATUSIS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amfeelingup.”,“Pricesaregoingup”,“Thetemperaturehasgonedown.”,“Benicetopeopleonyourwayup,becauseyouwillmeetthemonyourway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ISABUILDING;ARGUMENTIS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building,frameworkofabuilding,constructabuilding,collapse,the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fiercewar,attacktheenemy,winthewar,bedefeatedinthe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gottheframeworkforasolidargument.

例6.Ifyoudon’tsupportyourargumentwithsolidfacts,thewholethingwillcollapse.

例7.Withinthegroundworkyou’vegot,youcanconstructaprettystrongargument.

例8.Heattackedmyargumentfiercely.

例9.Joesparednopainstodefendhisargument.

例10.Joewontheargumentwithher.

例11.Joewasdefeatedintheargument.

又如:“IDEASARE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canbedigested.

例13.Foodcanbeswallowedordevoured

例14.Foodcanbenourishing.

例15.Foodcanbe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hasahardtimeswallowingnewideas.Hehastostewthemoverfordays.

例17.Wedon’tneedtospoon-feedourstudents.

例18.Hedevoursthe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FIELDSARE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shipiscomingintoview,Ihavehiminsight,he’soutofsightnow,that’sinthecenterofmyfieldof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AREFOOD,IDEASAREPEOPLE,IDEASAREPLANTS,IDEASAREPRODUCTS,IDEASARECOMMODITIES,IDEASARERESOURCE,IDEASAREMONEY,IDEASARE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Thestakeswerehigh.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takeherchancesandhavetheoperation.

例20.Joanknewthatsurgerywasaverydangerousoption.Shecouldloseitall.Nevertheless,Joandecidedtoanteupandhavethe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ISAGAMBLING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gotontheridewhenhedecidedtocampaignformayorofhissmalltown.Afterflipping,rolling,andshakingforthepublicforeightweeks,hefinallyfeltlikehewasincontrol.ButashewatchedtheexitpollsreportedonTV,heplummeted.Hehadlostinalandslide.[6]

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ISA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flipping,rolling,shaking,plummeted,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professortoldmemyargumentwasshaky:asastudentofphysics,youhavetoconstructstrongerfoundationsforyourtheoreticalmodels.Usefactstosupportyour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ARE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3,26,26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2)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词语成长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成长、转变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讲解多义词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

    2、概念隐喻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效果的好坏对整部作品译文效果的影响很大,隐喻翻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喻体形象、把隐喻转换为明喻、把喻体形象进行加注、或者省略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差异,在汉语中不能一一找到与英语对应的词语。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个家伙是又一个夏洛克, 为人吝啬。因为夏洛克是文学作品中吝啬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隐喻的过程中,译者可本着上述“映射对等”原则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字面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用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源语喻体以及扩展源文隐喻的喻体以补充喻体的蕴涵等方法。例2.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茅盾《白杨礼赞》)“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张培基,1999:197~ 201)对整个语篇的隐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隐喻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要求人们更加注重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教师应当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

    3、概念隐喻对语篇教学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英美文学作品语篇中包含了隐喻性的表达。篇章从一句话,到一整篇着作,都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成分。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3)

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词语成长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成长、转变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讲解多义词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

2、概念隐喻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效果的好坏对整部作品译文效果的影响很大,隐喻翻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喻体形象、把隐喻转换为明喻、把喻体形象进行加注、或者省略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差异,在汉语中不能一一找到与英语对应的词语。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个家伙是又一个夏洛克, 为人吝啬。因为夏洛克是文学作品中吝啬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隐喻的过程中,译者可本着上述“映射对等”原则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字面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用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源语喻体以及扩展源文隐喻的喻体以补充喻体的蕴涵等方法。例2.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茅盾《白杨礼赞》)“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张培基,1999:197~ 201)对整个语篇的隐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隐喻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要求人们更加注重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教师应当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

3、概念隐喻对语篇教学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英美文学作品语篇中包含了隐喻性的表达。篇章从一句话,到一整篇著作,都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成分。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4)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例如“LOVE IS JOURNEY”就是通过“旅程”的概念域理解“爱情”的概念域,一般用A IS B的形式表示概念隐喻。

隐喻无处不在,不但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隐喻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1)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如“TIME IS MONEY”;(2)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3)本体隐喻,指表示实体的词汇表达另一无形的概念,代表是容器隐喻,如记在脑子里、放在心上等。因此,隐喻其实就是用一个领域的经验理解和经历另外一个领域的经验。

二、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概念隐喻的理论进行词汇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将给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通过隐喻理论,教师可以解释语言意义的发展过程,以及词汇意义之间的联系。扩大词汇量和增强词汇意义认知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促进词汇意义的理解,也会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

1.重视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日常语言中有很多的隐喻,隐喻意义比较丰富的大部分是基本范畴词。它们使用频繁,并且常和其他词语搭配,所以在日常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它们扩展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高,对词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例如,heart(心脏)经常被用来隐喻一些相关活动的词语:heartbunrning(嫉妒),heartfelt(真诚的),the heart of a city(市中心),a change of heart(变心),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地)等。所以,教师在讲解词汇基本意义的同时,也要重点讲解基本范畴的词汇隐喻意义。

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

隐喻是以我们的身体经验和日常知识为基础,所以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词汇的应用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隐喻认知的共性可以从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都用隐喻理解隐喻语言这一事实中体现出来。

人类社会背景的相似及共同的认知结构使得英汉语言的词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汉语文化有“时间是金钱”、“人生是舞台”等隐喻,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LIFE IS STAGE”等隐喻,但是隐喻体现着各民族文化差异。汉语中,“龙”喻义神圣、尊贵,汉语文化的词汇中体现着“龙”的正面意义,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英语中的“dragon”却是吞云吐雾的怪物,象征着凶险和罪恶。又如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听别人使唤的象征,有“走狗”、“狗仗人势”等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于是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

3.利用隐喻思维理解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某些多义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基于概念隐喻的关系。例如:

(1)He went up the stairs,so that we can see him.

(2)He spoke up,so that we can hear him.

两句中,up分别是“upward”和“more intensity”的意思。语言学家认为这两个意思是通过概念隐喻MORE IS UP联系起来的。许多词的概念都是利用他们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表达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是隐喻化语言表达方式促成的。例如:the hand of a clock(表针),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talks between Washington and Moscow等。

4.利用概念隐喻联系词汇

人们经常用自己熟悉的概念域理解抽象的概念域,所以人们往往就会用一个概念域的词语描述另一个概念,例如隐喻ARGUMENT IS WAR。人们用war这个概念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所以ARGUMENT可以和indefensible,attack,win等词一起使用,通过这种思维的转换揭示属性“争论是战争”,例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通过隐喻思维,两个概念域就相互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记忆这些词汇。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两个概念域,也可以通过表格方式对词汇进行总结对比,帮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把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思维模式,促进词汇的深度学习,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及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促进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21-02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一书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英美语言学系的学者Markus Tendahl的著作,2009年由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理解和在线言语处理模式的一种新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上下文异形隐喻,而且在没有预知隐喻的任何特殊的或被标记处理情况下,可以详细解释特别概念产生机制。这本著作共分为六个部分,下面对各个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简介。在简介中,作者指出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隐喻研究做新的贡献。作者认为在标准的语用学隐喻模式中,把推理和讲话者的意图作为隐喻理解的关键,但是其忽略字面意义处理和隐喻语言之间的区别。而隐喻的关联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被认为是隐喻研究的进步。通过简洁阐述的方式,Tendahl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意义,从而确保他自己和读者之间互明的充分程度。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隐喻的语用学理论的评论。关联理论模式重新定义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不变的协调能帮助听者在读心术和上下文中寻找最佳关联。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评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交际的认知解释,我们语境的本体论只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事物的认识论(P. 21)。

作者总结出作为交际前提,相互认知语境的建立依靠其他人认知语境合理假设的形成。由于讲话者有代表性的公开想法证据不足,人们只有通过直接处理最佳关联信息来减少付出的努力。结合新信息和存在的假设,可推论的语境效果可引起先前假设的增强或消除。

Tendahl定义了构成隐喻复合理论的以下四种基本假设:第一是推断非字面解释之前,字面命题不必推断;第二是言语理解应该在线分析,而且在成分的基础上;第三是我们的心理词汇是个网络,由于很多原因,词条相互编织,比如嵌入、共现等逻辑关系; 第四是上下文和决定连接其他词条的语境被激活。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对隐喻尤其警惕,丰富的背景能帮助理解隐喻。作者用心理语言学相关的文献中证实了这个观点。为了使关联理论的预言与相关期望值相符,句子生成了认知效果,比如明显的假设之间的强化或矛盾。隐喻的复合理论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隐喻解释不是可选择的,而是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隐喻句子上,语境比常规的比喻解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丰富的背景下,隐喻能被直接理解,并不需要字面理解的前两个步骤。

作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如何处理隐喻句子中的概念,就是Carston(1996,2002)的“特别概念”。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只停留在成分层面上。Tendahl的结论是字面意义的判断是以解码的语言学意义和特别概念有序的字符串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这个结论虽然揭示了本质上隐喻不是主要的命题,但是表明了意象主义的性质常常忽视隐喻关联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作者陈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根本上是想法和行动,只是衍生出了语言。在对这两个熟悉的模式的评论中,Tendahl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变性假说的断定只局限于喻体中隐喻映像生成的结构中,而不强加限制跨域映像转换的元素。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的改进,因为它提供了为什么有些元素会被投射的原因,而其他理论仍然根据相关预期来抑制元素实体化。作者准确地解释了在喻体阻止元素实体化的能力中隐形的循环性,这意味着我们依照本体拓扑结构保存的要求,而没有按照本体和喻体之间本体论一致性的要求,理解了一些它的结构和重新解释了不变性假说,然后完整的不变性假说将在隐喻映像作为概念化喻体唯一的方法的情况下起作用。当我们已经有一个喻体的独立的结构概念化,而且喻体因为某些原因表现为隐喻,改进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在后者情况下,隐喻导致替代喻体结构是不常见的。

作者通过概念复合理论,寻找一个更动态的模式来适应所有关于理解隐喻的上下文敏感度的问题。复合理论能够解释非现在时刻在任何输入空间意外发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的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合过程中不是单向的,而是允许新的结构出现,不仅仅是修改现有的结构。作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在结构上是互补的,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后台认知操作模式,而这种后台认知操作是由隐喻表达创造的。

在第四部分中这两个理论的联合发现是和关联理论并列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理解隐喻句子的研究,而没有把隐喻构思或隐喻使用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Tendahl得出:对人类认知来说,隐喻构思的存在是关联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的第二点不同在于隐喻构思或语言中隐喻等级的判断,不论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新奇的隐喻。关联理论研究的不是常规的隐喻,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正是常规隐喻。

对于如何在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阐述隐喻意义,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关联理论以命题的形式描绘隐喻。而认知语言学主张大部分隐喻以意向图式为基础。二者都认同用标准的语义学模式来解释如何在线处理隐喻是不完善的。关联理论解释了在隐喻和字面句子解释中等级的不同,这些不同建立在“特别的概念”的概念上,而关联在线构建以放松或紧缩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另一方面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在线隐喻理解的程序上的解释,但是在心理映像关系结构方面心理语言学有建议的优势,而且推理模式从一个本体映射到一个喻体。

两种结构并列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隐喻的习得问题。在关联理论中,隐喻的习得与儿童元表征能力和思想理论的发展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早期的隐喻发展起源于具体的经验。

第五部分Tendahl陈述了他的隐喻复合理论,包含了前面几个部分所有的基本观点。这个理论以词汇处理开始,这个处理涉及言语理解。单词定义为一个为进入概念领域而产生的指导性提示。它以作为词汇概念的可确认的不变语境部分和包含空位的上下文相关部分为特征,而且这些空位能用外面的知识结构填满。在关于上下文已调的特别概念的创造方面,没有语用学修改作为交流关键,就没有词条能活动。隐喻概念只是特殊种类的特别概念,并没有不同的本质,不要求特别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单词或许与词汇概念有关,或许与特别的概念有关,而后者关于特殊语境的更稳定的概念域是自发的修改。外部的知识结构可以是概念域、隐喻、转喻、意式图示或脚本。概念域是直接关联交流的结构。关联分类过程决定了概念域的哪一部分知识保持在详尽的特殊概念里。准备好的上下文关联的思虑决定外部知识结构的哪一元素将被映射到概念域的空位上。

在这样的框架下,当一个单词详尽的特别概念被规律地描绘成已知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已知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这个词概念域的本质时,多义词就产生了。随后这个单词指向新的概念域,即多义词后面的认知机制。而基本上外部知识结构的补充在特别概念里是最佳的,它是隐喻性看法的必要先决条件。频繁循环的外部知识引起了元素从词汇概念到外部知识结构的转变。当一个到关联概念隐喻的环节丢失时,语境通常提供一个外部知识结构来反对描绘概念的东西。句子结构中,词条的结合用复合理论的分析工具来解释,比如心理空间的联网模式适合捕捉到语言学和语境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词汇处理和句子处理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至于经常一个特别概念的性能分析的完成,只能在句子已经获得了随后的词条提供的更多明显信息之后。通过分析内在知识结构,分析外在概念域,和经过外部知识结构与活动的空位获得巨大的充实,描绘的模式足够强大来辨别普通的特别概念加工,修改范畴隐喻和跨范畴隐喻。

最后第六部分,作者简要的总结了本书,并说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研究应该关注在不同的语境中,特别概念在相同的概念域怎样加工和加工什么。而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测试什么程度的语境和关联预期能指导句子理解。

二、简评

《隐喻的复合理论》这本书不但对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个领域的大部分著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而且还论述了隐喻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是心理事实,而且与现阶段心理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学所研究的重大发现相一致。Markus Tendahl能够明确地表达许多认知语言学潜在的或假定的观点,与交流的明示推论模式建立联系。

然而这本书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有一些印刷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阻碍读者的理解。比如在72页中写到“讲话者首先发觉错误和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在语境中,异常的发现取决于听话者。文中对讲话者认知努力行为的描述严重阻碍了读者的理解。或许由于交流是个共同的活动,听者承担了大部分理解活动,这是个严重的歪曲。另外,在第98页,作者再次在比喻句处理中,赋予认知努力的责任交给了说话者,“当说话者假定刻意的成分组成了句子,他们将愿意赋予……”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概念是不可区分的,它们的任意使用对初学者有很大的迷惑性。

另外一句有争议的话是102页的“甚至新奇隐喻不排除在外用于特殊原因”。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的区别更含糊。毕竟“隐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的功能包括解释、说明、描绘、表达、评价和娱乐。在会话和写作中我们有很多原因使用隐喻,因为有时没有其他词来指代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我们想说的,对事物的感觉,解释特别的事情,用更有趣的方法表达意义等等”(Knowles and Moon 2006: 3)。

除了以上印刷问题,我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复合理论中句子理解的关键性假设在于句子理解是逐渐增强的,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神经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这个观点没有被充分地证明和很好地讨论。

尽管有一些次要的错误,《隐喻的复合理论》一书揭示了作者如何合并关联理论模式和隐喻的认知心理学处理。在概念整合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和特别概念构建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Markus Tendahl展示了普通交流中貌似合理的隐喻结构。

三、结语

总之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6)

所在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职称:xxxxxx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英文题目: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二、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词汇习得能力是外语学者最重要的语言能力之一。语言研究者提出多种词汇习得理论。从传统的翻译语法教学法到结构主义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比如根据构词法学习词汇、组块法学习短语与习语,再到语境理论指导下的词汇习得方法。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词的音、形、义的介绍和分析,却忽视对词语认知理据的考察与讲解,从而导致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词汇,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少数学习者能够恰当的运用所学单词,用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学习者的单词量有了很大提高。

关于隐喻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诗人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灵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研究隐喻的诗学功能与修辞功能。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论。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无处不在,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lakoff运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束定芳和汤本庆指出: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蔡龙权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隐喻、认知和语言的这一密切关系为词汇学习等外语学习找到了依据,这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隐喻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隐喻理论研究将继续进行理论探讨,随着隐喻研究与运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人类学、神经理论等学科进行隐喻研究。隐喻研究历史的研究;传统文化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隐喻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词汇习得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发现以往的词汇习得理论有其不足之处。而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习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此论文将研究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以期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有所启示,提高学习效率。

四、研究的理论和依据

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据,以词汇习得理论的历史研究及其不足之处为依据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

五、选题的特色及创新点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7)

一、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莱考夫(Lakoff)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

二、 概念隐喻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 structure)。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架构机制发展了更高层次的概念,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扩展了人类思维的范围。莱考夫(Lakoff)的理论正是利用这种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理解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概念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单位。在概念隐喻化过程中,人们将具体概念范畴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概念的范畴和关系上,实现了对概念隐喻本体的认知。这种架构性映射符合人们的体验模式,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概念隐喻体的概念结构派生出不同的日常隐喻表达式。这种概念隐喻对日常隐喻表达式的支配作用表明“概念隐喻是概括性更强的工作概念”。(林书武,1998)例如: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正是人们在日常语言关于战争和争论的隐喻表达式中归纳概括而来。从这个概念隐喻出发,可以派生出不同的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如:

(1)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他的批评恰当好处)

(2)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证)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都是对概念隐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系统阐述。换言之,概念隐喻极强的生成力派生出不同的隐喻表达式。在同一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对相应的隐喻式表达具有典型的支配作用。这种现象产生于在具体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化促使新的概念结构产生,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在这种新概念隐喻中,喻体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刺激下会根据其语义蕴涵派生出新的隐喻表达式。从这种“基础―派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概念隐喻具有核心、基础的地位。

三、概念隐喻的原型作用

人们在生活体验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构化事物概念的认知,一旦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进行隐喻表达时,即时情景会激活结构化的情景图示。但是在概念隐喻形成后,人们对概念范畴的隐喻性认知会基于概念隐喻展开。比如说,当人们谈到婚姻时有时会说:“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这种表达的隐含语义是两人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无法正常持续。这一句子是从LOVE IS JOURNEY的概念隐喻派生而来。这个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还有:

Look how far we’ve come. / 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 / We can’t turn back now.

这个例子表明: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是根据概念隐喻的固定模式派生而来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概念隐喻在事件范畴中,具有表现最佳(best example)和最为突出(most prominent),最为清晰(clearest)的特征。

从隐喻的认知机制角度来看,隐喻的喻体和本体形成一种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日常隐喻表达式是根据概念隐喻中喻体的语义蕴涵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的呈现。这种派生而来的隐喻表达式具有内部和外部的系统性。这也表明,同一文化中,同一概念隐喻自称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表达式。以ARGUMENT为例,除了ARGUMENT ARE BUILDINGS, ARGUMENT IS WAR,还有ARGUMENT IS JOURNEY. 后者的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

(1) We’ve proceed in a step-by-step fashion.

(我们将一步步地前行)

(2) We have set out to prove that bats are birds.

(我们已经开始论证蝙蝠式鸟类。)

对ARGUMENT的概念隐喻还有ARGUMENT IS CONTAINER.

(1)Y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我厌倦你空洞的论据。)

(2)I’m tired of your empty argument.

(你的论据没有实质性内容。)

这些例子表明:概念隐喻对隐喻表达式具有指导作用。正是概念隐喻的概括性特征,使我们的隐喻表达式有迹可循,丰富了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水平。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也反映了思维的隐喻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隐喻表达式,而概念隐喻作为人们思维隐喻性的基础性语言表征,对这些隐喻表达式具有规范、指导作用。或者说,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的隐喻化过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概念隐喻的这种原型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话语表征,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隐喻表达式。

四、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出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用以思想和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结构决定了我们感知什么,如何行动,以及怎样与他人发生联系。”(李勇忠,2002)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的关系如同“母体”和“子体”的关系。隐喻表达式围绕概念隐喻产生。另外,概念范畴的隐喻化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隐喻都有一个固定的语言表达式,这些固定的表达式会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相应的派生,我们可以根据概念隐喻这样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和感知世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8)

1.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Lakoff & Johnson(1980)首次将概念隐喻理论作为独立理论提出并进行分析,这一提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认知基础上来说是隐喻的。不同的隐喻会支配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为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采用了“概念隐喻”这一提法。简单来说,隐喻就是用一个领域内的语言来解释说明另一个领域内的事物和经验。语言的源领域称为“源域”,与之相对应的被称为“目的域”,如在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一句中,“wasting” 本来是用来表达金钱方面的概念,但是这里被借用来表达时间方面的概念,在这里,金钱就被称作源域,时间就是目的域。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类似的隐喻表达远远不止这一句话, “I spent three hours on the paper” “I lost three minutes on that question”等等诸多表达都是在运用金钱方面的词语来表述关于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 “spend” 时间,可以 “waste” 或者 “lose” 时间,通过研究Lakoff & Johnson 发现在诸多隐喻表达背后,存在一个支配的规则,就是“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规则支配了所有的隐喻表达的产生和更新,所以这一规则有着不同于其他隐喻表达的特点,这一规则就叫做概念隐喻。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列举出了大约20多个普遍存在的概念隐喻,并说明这些概念隐喻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概念隐喻理论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概念隐喻的提出和发展,其不足和缺陷也渐渐显露出来。John Taylor (2007)曾简要说明过概念隐喻中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首先,死隐喻的问题。所谓死隐喻是指不再具有生成功能的隐喻。比如,“look forward”,这个表达实际上其概念隐喻就是“时间是空间”以及“看是期望”的结合。但这一表达已经不再具有隐喻所必需的生成功能,我们无法从这一表达中得到更多的隐喻表达。如“look toward” “see forward” 等虽然都是从这一表达中派生出来的,但是却已经无法真正起到概念隐喻的功能,更多接近于基本表达。所以,对于这一类隐喻的讨论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而Lakoff & Johnson更多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类似领域,所以,在这一方面,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面临挑战。

其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方式是隐喻的。正常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具体的源域认识抽象的目的域。但是,人的情感是不必通过隐喻就可以感知的,关于这一领域的隐喻表达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认识这些情感,而是让别人了解这些情感。所以,隐喻化了的到底是人的认知模式,还是人的交流模式。这一问题在根本上挑战隐喻的地位。

但无论隐喻有什么样的缺陷,概念隐喻理论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之一,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很多领域进行研究或拓展。

2. 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

在概念隐喻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Lakoff 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的应用范围,这一概念可以被应用于包括数学、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在内的学术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教学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感念隐喻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原则的探索,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根据已经总结出的概念隐喻创造更多新颖的隐喻表达。为学生的学以致用和学习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如在写作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描写时间的时候,更多借鉴财富方面的字句丰富自己的表达;在口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总结更多俚语和俗语背后的概念隐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记忆变成主动的分析。

另一方面,概念隐喻认为人的认知模式是隐喻化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思想受到了挑战,但至少在对概念隐喻的挑战中,交流的隐喻性还是得到了承认。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语言的交流性,从而将我们教学的重点由抽象的逻辑表达转移到具体的隐喻表达的教学上来。平时的教学中应深化学生对于概念隐喻的探索、分析和运用,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和母语国家的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时,不至于对其隐喻方式感到陌生甚至造成误解。

3. 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起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相关原理还处于完善和探索的过程中,因而,虽然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理论发展迅速,但是这一理论与教学的结合尚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主动研究这一流派中的主要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完善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论证,拓宽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9)

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例4.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Argument is a building;Argument is war.”,“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framework of a building,construct a building,collapse,the groundwork;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at tack the enemy,win the War,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例6.I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例7.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you call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例8.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

例9.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

例10.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

例11.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Food can be digested.

例13.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Food can be nourishing.

例15.Food can be spoon-fed.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的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的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6.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The stakes were high.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17.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She could lose it all.Nevertheless,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篇(10)

一、引言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跟明喻、拟人等并列的修辞方式,认为隐喻是以一个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随着学者们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他们逐步认识到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人类借助隐喻来认识世界,借助隐喻来构建概念系统。这是认知隐喻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本质上,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观,他们强调隐喻的认知作用,认为隐喻植根于人类的概念结构。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应用于词典编纂当中。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概念隐喻理论与教学、认知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关系,但将该理论与词典编纂结合起来的尚为数不多。

二、隐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一直备受争议,也一直在发展着。不同理论家对隐喻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定义。提起隐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亚里士多德,他对世界的隐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隐喻就是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关于隐喻的本质,有着多种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替代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以及创新论。其中互动理论在近几十年来受到较多的研究。里查兹首先提出隐喻的实质是“互动”的观点,包括1.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2.隐喻有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3.共同点理论。布莱克等学者在互动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隐喻中两个词项或概念的相似度不一定都是预先存在的,而是通过互动创建的,他们主要强调相似度的创新。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与认知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即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而建立起来的。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现状

最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的相关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国外的主要著作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是Lakoff,他和Johnson著作了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Lakoff还和Turner写了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国内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2000),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2004)以及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2005)等。胡的《认知隐喻学》讨论了语言、隐喻和认知三者的关系,他进而论述了隐喻的实质,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又具体阐述了国外的几种隐喻观,包括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喻以及根隐喻,另外他探讨了隐喻的理解以及应用,最后论述了中国隐喻研究或者说中国的比喻理论。正如胡壮麟所说,就隐喻与认知关系来说,我们与国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需要迎头赶上的。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问世后,除了对隐喻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外,对认知心理学、外语教学等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总结了卡尔顿提出的五大类隐喻群,包括视觉/光、平衡、运动、结构和方位,即“具体的组成意念”。隐喻与语言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在利用隐喻构筑目标语言的概念方面缺乏系统训练,因而如何增强隐喻能力具有教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隐喻与词典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直接地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词典中。隐喻与多义词、词组搭配以及习语等关系密切。隐喻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和意义。赵彦春和黄建华(2000)指出,隐喻是认知词典学的眼睛。他们探讨了如何在认知学习词典中明示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如何根据概念隐喻构建词汇模块,以提高学习者的词汇能力。他们认为认知学习词典应提供语境效果,具体包括(1)明示二语的隐喻过程和(2)建立概念隐喻模块。大多数学者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词汇和搭配层面。对于概念隐喻在词典中的应用尚不够系统,而概念隐喻在英汉学习词典中的应用研究尚少。英语与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概念隐喻有些是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的,而有些则是专属英语文化的。这需要我们区分对待。如何通过英汉学习词典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思维和应用能力值得研究者探讨。

四、概念隐喻理论在《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应用

李娟和高军(2008)对《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即第一版词典中的隐喻专栏进行了评析。作者指出专栏介绍了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工具,但对其本质未作深入说明,对隐喻的运作机制也未作深入表述,以及未对转喻等其他相关概念做介绍等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存在。隐喻专页有对跨文化现象稍作说明。该词典指出一般词汇的隐喻义可能在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翻译,然而,对习语而言,更多时候是没有相应的翻译。这对跨文化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发。正如该词典所言,隐喻专栏下例句中的词语与词组和词目词的联系一开始可能不明显。然而,如果在词典条目中查这个词,你既会找到字面义又会找到隐喻义。这将有助于你理解@种联系。麦克米伦系列词典是最早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词典编纂中的。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二版)》(2007)和《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一样在Language Awareness中有METAPHOR专页,详细解释了隐喻的定义以及隐喻机制,也隐喻专栏明示了隐喻现象,并提供多项例证佐助隐喻的理解。第二版的隐喻专栏在数量上比第一版有所增加。其他基本变化不大。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ACMILL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以下简称MECD)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隐喻的处理和原版本一样,只是多了汉语翻译。MECD有其优点所在,然而亦存在着弊端。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MECD中值得英汉学习词典借鉴的方面。MECD将概念隐喻理论吸纳并应用于词典中,把隐喻信息呈现在隐喻专页和专栏中,值得借鉴。

(1)Language Awareness 语言提示下有Metaphor隐喻专页。其中说明了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工作机制,习语和明喻,介绍了隐喻专栏并提供例子说明如何利用隐喻专栏,也提出了其他语言中同样有着隐喻现象,和英语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异,说明本词典中哪些条目下附有隐喻专栏。

(2)词典内页中有40个隐喻专栏(虽然专页里面列出41个,但是sad词条下并没有,sad相关的隐喻用法列入了happy中)。这些隐喻专栏(如图1.)明示隐喻过程,并提供了一些能说明隐喻过程的例句,并把相关的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做黑体加粗处理。在部分隐喻专栏末尾通过参见符号“”将相联系的专栏联系起来。

图1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appy词条下部分隐喻用法

2. MECD中对隐喻信息的呈现的不足之处。

(1)隐喻内容介绍不足。在Language Awareness语言提示部分的Metaphor隐喻专页,虽然《词典》对隐喻的定义等作了描述和补充,但其对隐喻的本质描述不足,对隐喻的特征也没有足够说明。通过对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多数是以具体事物或动作来隐喻抽象概念。如Criticizing someone or speaking in an angry and unpleasant way to them is like hitting or injuring them. 批评或斥责某人就像揍(hitting)或伤害(injuring)他/她一样(MECD 2005:486)。批评、斥责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用hit out at..., lash out at, tore... to pieces, beat ... up等具体动作来隐喻批评等。

(2)参见系统不够完善。参见系统不完善体现在中观结构和词典词条的参见以及内参见。隐喻专栏尾部利用参见符号“”把该隐喻信息和相关的隐喻专栏关联起来。比如sad一词列在隐喻专页的最后部分,但是在sad词条中并未含有隐喻用法,其用法和happy的隐喻信息一起列在happy词条的隐喻专栏中。词典内部的隐喻专栏的参见比较随性,不够系统。

(3)未能把中国学习者的独特需求考虑在内。MECD仅仅是《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英汉双解版本。对于有着较大文化差异的中国学习者而言,能够说明隐喻机制的背后的文化没能说明。

五、概念隐喻理论在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具有以下特性,包括系统性、经验性、文化性。虽然MECD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的过程中给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很多好的启发,但也存在其不足。基于此,下面列出几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的设想。

1.提供文化信息。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英语有着异国文化,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隐喻不对等现象亦存在。通过提供相关文化信息,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隐喻现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习语的隐喻性中。比如angry的隐喻用法中有例句It made my blood boil.不少中国学生容易误解为“它令我热血沸腾”。而其实际意思是“这事儿令我非常气愤”。蔡燕茹(2013)在其硕士论文《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中对比了英语的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和汉语的“愤怒是气”这两个隐喻。我们发现了关于愤怒这一情感的两种不同的隐喻映射过程。在英汉学习词典中,明示这种文化差异信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

2.明示隐喻过程。在学习词典中适当明示隐喻过程,可以快速加深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牢固学习者对隐喻的记忆,更甚者,能够促进学习者对隐喻的应用。

3.设立并完善隐喻专页和专栏。这一点,麦克米伦系列词典的做法值得借鉴。对语言教师或高级学习者而言,这些信息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隐喻能力、系统性思维,乃至认知能力。隐喻专页的信息应尽量明示隐喻过程和隐喻机制。并强调英汉两种语言的某些隐喻差异。隐喻无处不在,发现这些隐喻,并将其系统地编辑起来。虽然MECD中隐喻专栏达到40个,但是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典型的隐喻,比如方位隐喻,颜色隐喻等还没有列入其中。应该利用隐喻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英语语料库进一步完善隐喻专栏,有利于构建学习者的英语思维。

4.设立参见体系。构建隐喻专页和隐喻专栏的参见,以及隐喻专栏之前的参见,形成一个参见网络,有利于构筑学习者的隐喻知识网络。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词典中的应用作了一点回顾,并对概念隐喻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学习者使用的英汉学习词典编纂中提了几点设想。这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更好地将隐喻信息应用于词典,首先必须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做个归纳,对隐喻现象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分析、研究,将隐喻现象跟汉语做跨文化对比研究,接着对这些现象做分类、统计、筛选,最后才能将精华应用于词典编纂中,更好地服务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利用语料库对隐喻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and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and Turner,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3]Rundell,M.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New edition).Oxford: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2007.

[4]蔡燕茹.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情感隐喻的呈现[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5]葛建民,邹积.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李娟,高军.《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隐喻专栏评析[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53).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S群.概念隐喻:体验哲学意义建构观下词典编纂的新视角[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上一篇: 基础数学论文 下一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