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41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1)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参考文献::

[1]杜鸿,朱雪明,张萍,等.重构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的体会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3,62:176.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2)

[1]李慧琼.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

[2]邓月秀.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

[3]朱玉红,郭小叶.浅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徐建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筑,2014,(6).

[5]蒋方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1).

[6]赵月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7]吴玉峰,张华峰,王文辉.浅析试验检测对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8].科技信息,2009(17).

[9]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红.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有关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2(07)

[2]王铭,陈金链.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5)

[3]张晓伟.浅析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3(08)

[4]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5]尉翠兰,汪河山,陈伟.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6)

[6]韦灵美.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7)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娣静.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2.

[2]李伟,郭鹏,汪颍涛.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J].科技信息,2010,30:733.

[3]任杰.探析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水平[J].科技视界,2014,27:319.

[4]李广,尚二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4.

[5]张守梅,隗元喜,石广森.浅析现代公路建设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131-132.

6]陈飞.刍议通过强化试验检测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2:128.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3)

为了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以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调研了广西区内八类食品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企业对检验岗位能力的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文化基础知识要求

2.专业技能要求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2。

综合性检验能力及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而与食品企业生产相关知识如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

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1)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检测技术。

(3)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就是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实验室的合理布局,懂得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4)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制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三、相应教改措施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以“能力为本位”,要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积极推行“双证融通” 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四、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1)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五、优化授课方式

(1)“阶梯式”的实践教学,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合理设计岗位见习、教学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梯即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岗位专项实训顶岗实习,逐步递进阶段性完成,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2)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设置企业岗位情景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可结合课程特点承接某一具体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强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案例分析法、行动导向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微生物检验课程中“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教学环节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标本处置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鉴定结果报告” 的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中,构建起知识及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并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实践中的“能工巧匠”的能力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希平. 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2] 陈芬.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 (28).

[3] 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8).

[4] 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4)

1 与木材检验工作相关的林学理论

与木材检验工作紧密联系的林学理论主要有:测树学造材理论、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森林计测学计测方法、森林经理学木材标准理论以及林分生长模型理论等。通过运用这几大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提高基层木材检验人员的林学基础理论水平。进而通过对林学基础理论的运用,使得自身的木材检验水平不断提高。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从原条的合理量材设计开始,直至木材产品的最后售出。木材产值、产量、质量、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每一项都需要木材检验技术的支撑。运用林学理论和木材检验的有机结合,使木材检验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有理论的支持,可以有效的提高木材检验工作的质量。

2 如何通过掌握林学理论,提高木材检验水平

2.1 运用测树学造材理论,提高合理造材水平

测树学造材理论是测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讲授如何合理的设计造材计划,才能使收益最大化。测树学造材理论的基础来支撑,就能够充分发挥木材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业务水平,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才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每根木材的质量与价值。合理的造材设计,能消除或降低缺陷的降等程度。造材设计不合理,就会造成木材产品在质量上和产值上的降低。具体表现是坏材带走好材,长材造成短材,优材造成劣材,致使木材本身的质量人为的下降,不仅浪费森林资源也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运用林学理论中的测树学造材理论,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木材检验人员就可以充分运用林学理论合理设计造材计划,合理造材,做到物尽其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2.2 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提高合理规划水平

树干解析本来是林学科研的内容,而对于本材检验人员来说,掌握了这一林学理论就会使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就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运用测树学树干解析理论,对伐倒后的原条进行具体的树干解析,再根据林分材种的结构规律,充分考虑木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可以优先设计,选造价值较高的珍贵材种。再以此类推,设计的顺序是:出口材――特级材――特选材。

2.3 运用森林计测学理论,最大化减少木材检验的误差

长期以来,我国的木材的计测方式,都是传统的粗放型检尺。在具体的检尺工作中,往往并不太注意计测方法和计测误差。有了森林计测学理论的指导,不但可以提高木材检验的水平,还可以运用森林计测学的理论,让造成设计中的误差降到最低,检尺的误差也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充分掌握森林经理学中木材标准理论,为降耗节省资源做贡献

森林经理学中的木材标准是重要的林学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标准化法计量法重要的依据,木材检验贯彻标准化法、计量法,认真学习木材标准,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执行限额采伐的强有力措施和必要的手段。作为木材检验人员,一定要熟悉木材检验标准的各项细则,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标准和有关法规文件,练就过硬的检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保证木材检验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的目标,为国家节约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森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要做好木材检验工作,就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当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木材检验人员的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木材检验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依据进行完整的检验体系,增加木材的利用效率,提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平稳持续发展。同时也给森工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应尽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建伟,谭民.木材检验工作在实施“天保”工程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2002,8.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酒店;因子分析;方差分析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hotel;factor analysis;ANOV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16-02

0 引言

当前,国内学者对旅游企业文化关注度还不够,鉴于企业文化在旅游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功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酒店企业文化的构成维度以及员工的认知差异,期望能丰富旅游企业文化研究的内容。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华天酒店。

②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2 数据分析

2.1 样本描述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395份,回收率为79%,共获得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79.24%。同时对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工作级别、工作年限进行差异性检验。

2.2 因子分析

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值在0.5左右或0.5以上,说明各项目与对应公因子之间的关系密切,如表1所示。

2.3 方差分析

2.3.1 性别差异

通过T检验对不同性别员工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2所示。

2.3.2 年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法对样本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

2.3.3 学历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2.3.4 月收入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如表5所示。

2.3.5 工作级别差异

将被调查酒店员工划分四类,如表6所示。

2.3.6 工作年限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①结论。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华天酒店企业文化提取了5个维度,进而分析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维度的认知差异情况。

②启示。

酒店员工具有不同的个人特征,影响其对企业文化认知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因而不同员工对企业文化维度的感知存在差异。

③讨论。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成果一样,本研究也是针对于特定研究对象(华天酒店),研究结论是否适应于其他酒店,目前还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指标选取工作并进行大范围的对比研究,这也将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陶谦.浅析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2]王立新.酒店业“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变革[J].价值工程,2006(05).

[3]李学军,张景会.希尔顿:服务业的王者[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05).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4-02

食品分析与检验(以下简称食品检验)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在本专业的生产实践中经常要应用到本课程的知识,如食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分析检测。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食品检验的教学如何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在授课过程中,本人认为目前食品检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起点低、不贴近学科的发展现状,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实验少;考核方式侧重理论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本人认为,食品检验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 优化教学内容

现有教材都过于重视食品营养成分与卫生质量的分析,应根据专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当前食品安全性检测的热点项目,重组教学内容、尽量充实学科前沿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如我院编订的校本教材中就增加了食品新鲜度的检验和掺假掺杂食品的检验内容。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某些理论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如在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的测定中讲解气相色谱的工作原理等。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标准的传授,从学习角度来讲,这样做可使学生从具体的检测项目直接切入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操作的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效淡化理论教学的枯燥。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教学中强化以“自主性、创新性”为原则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中应用能力。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增设实际中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某种产品的综合检测。最终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重量法、容量法、物理检验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多种食品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在本专业中,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如食品检验工考试、化学检验工考试,一般都是临考试时集中给学生强化辅导后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因此,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把这些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项目中,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还应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本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实训课项目教程,充分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明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传统的实验课授课方式是教师提前配制主要试剂,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机械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创新,实验数据也基本接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每节实验课之前,由学生去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教师经过课前讨论及提问,促进教学互动,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操作技能较差或实验失败的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指导。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的原因,训练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每次实验结束后,集中组织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 分模块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食品检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实际操作水平上。传统的食品分析与检验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强化三个部分。

首先,在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实验及常见仪器的使用,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所用试剂及仪器种类很多,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工作中来,从实验用水的净化、试剂的配制到仪器的组装、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反复练习,规范化操作技能,不断强化基础知识。

其次,专业技能训练的部分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常规检测项目设置,如感官检验、农药残留、水分、蛋白质、酸度、脂肪、还原糖、维生素、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检验等的测定,侧重点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食品分析技能。在这部分授课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时效。如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动物性食品、乳制品及粮食制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分析比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状态样品的感性认识。

最后,是综合性实验,如罐头的感官检验、理化检测等实验,这些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和常规实验中的知识,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设设计性实验,老师布置题目,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完成报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 加强实验考核,培养优良学风

严格的考核可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我们以检测报告取代实验报告,引导学生侧重于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改变了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步骤上的现象,也进一步缩小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以便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将取消期末闭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与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考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考试为主,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初步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成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化工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化工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于2010年8月立项为部级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开展建设工作。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搭建的平台,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各地开展调研工作,科学定位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一、 社会调研

(一)调研背景

1. 行业发展背景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行业节约安全清洁发展,实施“质量兴业”战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健全“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行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这为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背景条件。

2. 人才需求情况

2010年,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全区32家化工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化工类专业的30%。我专业每年的毕业生约为100人,为满足区域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业分析与检验专门人才甚为紧迫。

3. 专业背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工业分析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几年来,已经为内蒙古自治区化工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化工人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二)调研内容

内容包括:1.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2.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3.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4.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三)调研的方式及调研对象

1. 调研方式

调研人员亲赴企业生产一线,走访企业管理人员、分析检验技术人员、分析车间班组长、分析操作工并发放关于企业对高职生素质要求调查问卷、关于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类岗位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做数据分析。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领导、业务管理层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座谈。

2. 调研对象

深入化工企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质检中心主任、技术员等座谈和填写调查问卷;与已就业的毕业生座谈并填写调查问卷。

(四)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研

1.人才需求量调研

全区化工类企业约有12000家,我专业近3年毕业生仅有338人,所以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2.从业人员人才质量调研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61.98%的从业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级工证的仅占9.86%,说明从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分析操作工的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有85.7%的用人单位“重视”或“比较重视”应聘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具有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诉求。

数据显示,12.68%的从业人员具有技术职称。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仅占15.03%,专科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72%。从调研结果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专业毕业生,懂知识,有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中坚力量。招聘员工中有42.25%具有高中学历,可以获知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与需要进行培训的非专业员工相比,高职分析专业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就业前景良好。

调查从业人员年龄组成,年龄大于40岁,占4.7 %;30~40岁占15.96%; 20~30岁占79.34 %。从统计数据看出:分析检验人员年龄偏小。这些企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增长较快,企业需要的是已经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动手能力强、经过短期适应性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的分析测试人员,这也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调研

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技术部门负责人、一线员工座谈,开展针对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设置和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

(1)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设置调研

从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工种来分类有煤质分析、油品分析、水质分析和其他化学品分析。从岗位管理上主要分为中控分析、原材料分析、成品分析、溶液分析等。中控分析主要负责中间控制分析岗位日常工作,负责完成技术员布置的各项工作;原材料分析主要负责所有进厂原材料质量检验、溶液配制及小组日常管理;成品分析主要负责成品分析岗位日常工作;溶液分析主要负责溶液配制岗位的日常工作。

(2)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调研

根据对行业企业调研和对分析检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准确定位分析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化工、煤炭、石油、医药、轻工、环保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和实验室(化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员工。对一线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驾驭设备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拓展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发展潜力大。企业要求学生从进厂学员学起,经过副操、主操、副班长、班长、技术员等阶段,通过企业内部的题库理论和实操考试逐步发展成“多能工”型人才。主要建议:(1)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教学的比例,强化操作基本功的训练。(2)建议学校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互穿插,分段式培养应该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建议为在校学生提供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台,如分析工、化学检验工等,为其以后就业提供更多便利。

5. 关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凸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职毕业生离岗率较高。高离岗率导致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效益。与此同时,频繁换岗影响了毕业生的成长发展。通过调研分析,毕业生离岗原因主要有工作枯燥、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另外,行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大,在不同企业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员工离职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帮助其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

(一)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共育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随时跟踪就业市场信息,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教学不断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以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专业人才培养除让学生有能力就业,还应让学生有能力发展。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教学改革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过程,实践过程反作用于理论的深入,科学设计,层层深入,逐渐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1.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为核心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解成一般化的分析检测工作步骤,即溶液配制-实施检测-分析报告。结合工作过程和教育教学规律,设计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通过项目布置-资料收集整理-制定检测方案-实施检测过程-提交检测报告-项目汇报―结果评价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2.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一方面将行业规范、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强化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发展状况,将行业发展对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反馈,及时将标准纳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发展实际,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3.要加强实践教学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大力加强。要加强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并保证实习质量。

(四) 建立制度保障,拓宽校企合作领域

树立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理事会会议,梳理合作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创新合作教学模式,逐渐提高专业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行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力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五)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引进和培养,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积累人才

教师要走出去,如经常下企业调研、学习,同时还要请进来,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给老师和学生上课。双师素质教师,体现高职特色;双师教师的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8)

近年来,国内的多所高校通过研究并推进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4]。但部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没能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和互动,有的甚至仅以单纯追求评奖为目的,而尚未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化与层次化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且缺乏与之配套的评价管理体系,大大降低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本课题组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了TCP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构建了该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并在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5]的原则,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能熟练运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熟练开展对化工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质量检验,及时监控、发现并解决质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分析仪器维护能力,掌握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TCP人才培养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核心在于以课堂教学(Classroom-based teaching)为主线,学科竞赛(Subject competition)为依托,创新实践(Innovative practice)为平台,改变以往的为竞赛而竞赛、为实践而实践的割裂模式,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梯次递进。课堂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注重“基础”和“基本”,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训练的全面性;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则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用以扩展课堂教学,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

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培养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确定一般性分析实验方案的能力,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并引导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检验及化工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

学期

培养目标

课程名称

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活动

要求

内容

构筑专业基础,夯实学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室操作基本技能。

无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化学实验操作等

1.“元素”知识竞答;

2.“分子结构”动画制作比赛;

教师根据社会热点或学生兴趣命题,提供实验方案,学生实施。

1.彩色温度计的制作;

2.自制酒精探测仪;

3.由废铁屑制备FeCl3试剂;

4.草木灰中提取钾盐。

实验室基本知识(含课内实验)

实验室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管理知识

3.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1.合成香精;

2.自制酸碱指示剂;

3.指纹检查实验;

4.自制干洗剂;

5.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测;

6.透明肥皂的制作;

7.陡河水中Mn、Pb含量的测定;

8.蛋壳中Ca、Mg总量的测定;

9.西红柿中Vc含量的测定;

10.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11.检验尿糖实验。

有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及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鉴定方法等

4.“有机反应机理”动画制作比赛

分析化学(含课内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常用仪器的操作等

1.化学分析方法技能竞赛;

2.分析仪器操作竞赛

优化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化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含课内实验)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结构及其操作等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或科研项目命题,提供实验原理,由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

1.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3.几种常见品牌豆粉中铁、锌、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散装白酒中乙醇、甲醇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5.水果电池的制作;

6.饮用水中微量氟的测定;

7.电解用水的总碱度对酸化水主要指标的影响[6];

8.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碱度测定;

9.雪花膏的制备;

10.固体酒精的制备;

11.洗涤剂的制备;

12.免水洗手膏的制备;

13.文化污渍去除剂的制备;

14.环保社会调研。

物理化学(含课内实验)

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与变化的理论知识

精细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化学结构、应用性能及范围;部分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方法;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及发展方向

3.精细化学品基本知识竞赛;常见精细化学品合成、成分分析实验设计比赛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生态学基础知识;“三废”及其他重要污染物特征与防治;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等

4.环保知识竞赛

环境监测(含课内实验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居室环境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制定唐山市陡河水库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室内甲醛浓度监测;

3.针对唐山市某小区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4.针对唐山市某区域大气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5.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6.保健钙中Ca含量的检测;

7.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8.市面上常用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

9.唐山地区水质环境分析;

10.水泥全分析

11.常见蔬菜中叶绿素的含量分析及其在酸碱中的稳定性研究;

12.火腿肠、阿胶枣中防腐剂的分析;

13.市售速冻鸡排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化工原理

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计算等

工业分析(含课内实验)

各种形式物料试样的采集、制备方法;常见生产项目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分析原理和操作技术

5.工业原料、成品和食品中常见成分的分析与检验技能比赛

食品分析(含课内实验)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食品一般成分的检验;食品中微量元素、药物残留、天然毒素和激素、微生物及其他安全热点物质的测定等

注重学科交叉和研究性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性思维,进行探索实践。

化工工艺学

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原理与工艺及工艺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的配制评价等

1.分析分离操作技能竞赛;

2.化学检验工专业知识竞赛;

3.化学检验工操作技能大赛;

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参观化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

2.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3.天然色素的提取;

4.烟草中提取烟碱;

5.到煤化工企业参观实习;

6.煤的元素分析;

7.煤灰成分分析;

8.焦炭中全硫含量测定及磷含量测定;

9.市售花露水中某香精含量的测定;

10.市售染发剂中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11.化妆品中铅、汞、砷含量的检测

分离技术

各种分离技术的方法、原理、特点等

煤化工产品检验技术

煤化工产品的测定原理、检测步骤和指标要求等

精细化学品分析技术

精细化工产品的密度等项目的检验及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成分、性能的检测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原理与技术;文献信息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等

毕业实习

注:以上学科竞赛内容和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修订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课题组搭建了该专业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人才培养平台,详见表1。

二、TCP人才培养平台的实施效果

在我院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逐步推行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将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与09、10级学生相对比,发现改革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均有所提升,化学检验工技能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多数毕业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同时,TCP人才培养平台的推行,有力地支持了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更新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地位,并为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分析检测、化学化工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TCP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还将建立与TCP人才培养平台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该培养模式更加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89-92

[2]赵娟,郝国成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22

[3]林木辉,张杰等.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98-101

[4]刘长宏,戚向阳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9-128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9)

1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为了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医疗卫生行业,满足学生在本行业中对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行业工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经过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思考,构建适合本区域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尝试性地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倡导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1],强调学生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学习。

2课程开发的过程

2.1行业岗位群调研

课程开发之前,对医学检验行业在西南黔东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岗位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的检验岗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尤其是乡镇卫生院检验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而且学历偏低。目前,我省正在竭力建设以农村预防—医疗—保健为覆盖面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此外,新型检验仪器设备和诊断试剂的广泛应用,在营销与维修领域对医学检验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地(市)各级医院、血站等医学检验及相关行业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县乡级医疗检验岗位体验工作过程,寻求课程开发和构建的切入点。通过记录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与行业专家、医院技术骨干组成课程开发组。

2.2课程体系框架的确立

根据我校所在的区域、设备、资源和人力的现状,参照临床检验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将基层临床检验岗位常见工作任务提炼为典型的检验项目任务,以典型的项目任务为引领,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分析提炼时不直接按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而是深入分析完成每个工作要素,找出具有共性的工作行动,对其进行重组、简化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并将行动情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课程,然后通过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论证确定课程。构建更加符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将传统的三段式学科知识体系(普通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解构,围绕职业岗位核心工作能力,结合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考虑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开发了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新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前课程门数太多、知识庞杂、不实用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整后的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从事本行业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体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整合过的通用能力课程精心选配了必需、够用的知识点;重构的岗位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延伸的拓展能力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行业内转换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职业迁移储备知识,

2.3课程标准的确立、修正、完善

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制订课程标准要尽量做到正确、可测、易懂、好用,应具备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课程标准通常包括内容标准、划定的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即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具体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检验技术和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全国卫生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广泛开展岗位调研,分析检验科室中各个岗位的工作过程,与行业专家共同确立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理论设置实训项目,按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结合铜仁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的课程,满足医学检验专业建设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2.4岗位能力课程重构

我们重点整合了通用能力课程和重构了岗位能力课程,包括新开发的检验应用化学、基础医学概要、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而且着重把精力放在岗位能力课程的重构上。将传统开设的临床检验基础、血液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6门专业课程进行知识和技术的重新排序,考虑到现代检验医学向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又把检验仪器分析、病理学检验纳入在整合课程之中。我们特别多次邀请本行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讨论并达成共识,最终确定整合方案,并聘请部分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排序工作中。按照课程组研究论证的新分类标准重构为4门岗位核心课程: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后能熟练进行检测项目的基本操作;学习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后能正确辨别各种细胞及其特殊形态;学习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后能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熟练操作与保养;学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后能自觉开展各阶段的质量控制。2.4.1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归纳通过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融入能力培养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同类项合并,形成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为核心的4个方向的工作任务的“集合”。(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手工或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典型医学检验项目为任务;(2)涉及的细胞、细菌或其他体液成分形态的医学检验分析,并按形态相近或发育长成的规律分类,运用显微镜就能观察完成的细胞形态分析技术;(3)临床常用的检验仪器使用和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项目检验通过运用自动分析仪器完成的仪器自动分析技术;(4)根据控制检测方法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初步把握质量控制3个环节,即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控工作。随后在行业目标中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270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手工完成的项目内容;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216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基础检验、血液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的体液细胞形态、其他体液中的细胞及各种细菌形态特征及致病意义等内容;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108学时,整合了包含检验仪器操作和部分生物化学检验相关内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72学时,整合了包含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岗位所需的质量控制知识及统计学知识的内容。2.4.2教学设计与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在学校、实训中心或医院等场地内采用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基础,通过学习情境实现教学[3]。依据课程标准,将每个学习领域的每个模块的每个检测任务设计出3个或3个以上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思考选择不同的载体设计教学情境: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以手工类操作项目作为载体;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以显微镜操作类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以自动化仪器检验项目为载体;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以项目检测为载体,分别设置学习情境。例如学生接受项目检测学习任务是“血肌酐测定”。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血肌酐相关工作过程知识内容学习;然后选择检测方案,准备所要的仪器和试剂;随后进行医学检验操作,对操作重点、难点进行严格训练;最后对测定结果进行报告评价。按工作过程的6个要素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情境教学过程。见图2。

3课程试运行与效果

按照知识内在承接关系设计安排授课时间。第一学期开设基本素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通用能力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第三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自动分析技术;第四学期开设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第四学期还开设延伸能力拓展课程;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设计将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通常以4~6学时连续集中完成一个典型工作项目教学。课程实施及试运行因专业的特殊性,聘请了很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授课,项目课程运行过程中得到行业与学校组建的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协调和推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通过3年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就业率达到97.5%,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人才,这使本专业办学的社会吸引力大幅度增强,并与本区市政府达成定向订单培养计划。

4课程特色

4.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职业认识规律来重构知识体系,如临床检验基本检测技术是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原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建设的一门新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检验4门课程的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将原课程涉及的形态学、检验仪器部分内容相应地归入临床检验细胞形态分析技术和临床检验仪器自动分析技术课程。教材仍然分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4个模块,各模块以典型检测项目为子模块,实现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实行集中阶段性教学。4.2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技术理论部分由教师在相应实验项目任务实施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堂外时间学习,手工操作技术主要在项目实施的实验和实训过程中开展训练,然后课堂记录实验检测结果,教师在记录单上签字验收。课后学生书面写出结果评判和临床意义,最后以小组(每6人为一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实验项目报告。课程教学中定期进入临床见习,课程结束后再在校内进行综合实训,最后进入临床实习。4.3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方式由项目完成性评价(40%)、阶段性测评(30%)、综合测试(30%)3项成绩组成。项目完成性评价指在学习每类检验项目测定过程中,都有一个理论信息学习记录、课堂出勤、实践操作训练(以实验报告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等几项考核,最后汇总成本部分成绩;阶段性测评指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学习都有一个理论与技能考试;综合测试是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融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测试。

5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转变,以适应检验行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会应用、能变通、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学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工业分析与检验论文篇(10)

1.1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江苏1990-2010年江苏出口总额(其中包括2000-2010年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借助Eviews6软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江苏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贸易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

1.2指标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三废”即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气排放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3个指标度量环境污染程度。出口总额作为出口贸易指标,并且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选取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作为指标分析产品贸易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1.3数据采集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等。具体如表1、表2所示。

1.4单位根检验

在分别检验江苏省出口总额与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协整关系之前,需要检查各变量的平稳性,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错误。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序列平稳性。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在水平序列下,各变量除Y3外其他指标都是不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以后,各变量都趋于平稳。

1.5协整检验

在进行时间系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用的时间系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趋势,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的时间系列通常是非平稳的,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差分把它变平稳,但这样会让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要的,所以用协整来解决此问题。本文试对各个变量进行检验,并加以判定他们之间是否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即他们之间是否是协整的。利用Eviews6软件,分析结果表4。

从表4中,很容易发现工业废气排放与出口总额、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出口总额二者的直线的拟合优度都很好,达到了90%以上,甚至于达到97%,说明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有直接影响,且由于系数值都为正数,表明出口额的增长加剧了环境污染。然而,出口贸易的增长对工业废水的影响不明显,虽然回归分析的P值通过检验,但是拟合程度只有23%左右,无法直接解释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由于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特别是对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由于无法直接证明出口贸易会对工业废水排放量产生影响,所以本文暂不考虑产品贸易结构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00-2009年江苏省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包括初级产品出口额X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X2,工业废气排放量Y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Y2,继续分析贸易结构与环境污染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与之前相同,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再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结果的拟合程度非常高,但P值过高,也就是系数的斜率没有一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X1、X2斜率至少有一个不为0,即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针对多重共线性,对原始序列做一阶差分,重现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阶差分以后的初级产品出口额及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与环境污染存在相关关系,一阶差分后,初级产品与环境污染存在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认为贸易结构中,相较于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更能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1.6格兰杰因果

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是分析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协整分析的结果反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需要进一步验证。考虑到经济中通常出现的时滞效应,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时,本文将对滞后各期的X与Y1、Y2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列入表7内。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二期的情况下,拒绝X不是Y1的Granger原因,即X是Y1的格兰杰原因。其余情况下,均接受原假设。这就说明,江苏出口总额的变化是导致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的原因,而出口总额变化不会导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变化,究其原因,笔者猜测可能与所选分析数据较少,导致无法得出结论有关。

上一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下一篇: 税收与社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