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2:02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1)

1.产学研互动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特征在于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即是导师的科研项目,有具体的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教学质量有保证,又能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生产第一线,创造实际效益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该模式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具有前沿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型,有利于保证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果的先进性。在教学经费上相对充足,有利于安排学生到工程实际现场进行调研实习,以进行充分的文献检索,实际科研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比较充分。实施该模式的导师大多有立项的科研项目,一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层次较高,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布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和内容时,使学生了解科研项目全貌的同时,将项目进行合理的分解,形成独立的研究小组,使每个学生承担各自毕业设计的任务和内容,分工协作。对于理论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2.面向市场的短、平、快课题教学模式

此种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题目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强,一般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些小的、较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设计项目,寻求与中小型企业合作,开发横向课题,将其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通过此类训练,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的完成,并取得有效成果。

该模式可以从企业处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需要指导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好学生与公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沟通。由于要求产生实用性成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设计更要严格把关,甚至亲自参与研究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实习调研充分,项目全过程参与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取得,会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该模式通常工作量饱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高。

3.“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参与,采取“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单独指导的情况,可以弥补单个指导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足,尤其是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优势互补,对学生的指导更为有利,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这种模式不局限于同一学科、同一专业有助于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局面,客观上每位学生更容易随时随地得到不同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为有利。此外,该模式还有利于学校指导教师水平的提高,也确保了每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4.学生自选课题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专业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这些年来学生自选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想法比以往更加强烈,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已成为主流趋势。该模式的特点是:

学生自选课题,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与实习工作相结合,兴趣高,投入精力大,容易出成果。但是学生自选的课题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筛选。教师与学生间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自选课题模式更应注重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但也正是由于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缺乏一定的准备,因此,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拓宽工作思路和提供方法引导外,也应该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充分掌握学生研究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2)

二、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园林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承担社会生产实践题目  此类题目多由生产单位向园林学院提出要求,学院根据题目的性质、规模、要求统一安排计划。此外,学院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广泛联系,解决了许多同学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2)参与教师、设计院主持的生产实践项目  此类题目是指由园林学院的教师或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的生产实践项目。教师或设计师根据任务的要求,将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有机地与其承担的项目结合起来,既完成了生产实践任务,又使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提髙。

(3)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论文题目,结合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划分不同的单项或子课题,由学生负责完成。

(4)科技扶贫项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题目,由学院与各地有关部门联系,对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工作。我院唐学山教授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区规划设计项目,瞿志、李雄副教授承担的北京市远郊县的风景旅游规划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真题假做”的题目  此类题目多为毕业设计,由于其它类型的题目没有联系好,一般采用“真题假做”的方法解决。即采用已完成的生产实际项目的图纸,采用同样的甲方要求,由同学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再与已完成的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比较,找出毕业设计中的差距。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

园林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前接受综合能力的训练,提前接触社会与生产,使同学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社会效益  学生承担了大量的生产实践项目,完成和解决了地方生产建设的需要,得到了大多数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扶贫项目,其社会效益尤为显著。

(2)素质效益  学生通过毕血论文(设计)提前半年走上了社会,走上了生产实践。这对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业务素质、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实践表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3)经济效益  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部门的实际题目相结合,由生产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缓解了学校教学经费的紧张。据统计,我院99级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为生产实际题目,共计18项,以每个项目平均3万元计,就有50-60万元补充到教学经费中来。每年园林学院派5~8名学生赴深圳园林设计院进行毕业设计,直接节省教学经费1~2万元。同时,学生也为设计单位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4)能力效益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是最根本的目标。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髙。①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学生由原有单纯的课程设计改变为面向社会、生产的综合设计。因而在方案构思上,学生可了解到甲方的要求,懂得把主观的构想与客观条件相结合,了解了主观设想与方案的可实施性相协调,了解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的整个环节。②绘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校内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部用计算机绘制图纸,而目前社会所要求的图纸大多要用计算机绘制。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强化自己的计算机能力。而结合生产实际的设计项目可为学生租赁计算机,或直接使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③方案汇报能力的提高。学生过去由于缺乏接触生产实践,往往形成了图面较好,而方案汇报时口语表达较差的状况。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其实践过程中,学生已通过了多次方案汇报的锻炼。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口语表达通顺、流畅。

(5)压力效益  学生承担生产实践题目,可以使其明确生产单位的要求,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责任心,改变以往课程设计的拖拉问题。

四、面临的问题与今后改革探索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生产的方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其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

(1)市场竞争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市场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直接关联,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有时难以承担到生产实际题目,不能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需。

(2)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的局限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一般在每年3~7月进行,而一般园林规划设计任务多在年底和春节前进行设计和报项,时间的差异造成了较大的矛盾。

(3)规划设计项目的难度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受题目的难度限制较大。题目难度过大、面积、规模过大,学生难以独立完成。难度小、面积规模不够,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题目的来源  调动学院教师的积极性,进行广泛的业务联系,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来源。

(2)改进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布置工作,一般在每年的11-12月进行。由于目前新形势的要求,已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时间改在7月底进行。一则可以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南方综合实习为毕业论文(设计)做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二则延长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  由于学生目前所面临的自主择业的压力,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够重视毕业论文(设计),使第八学期的教学工作难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査势在必行。每年4~5月应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1~2次的中期检査,督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对不够认真或进度较慢的同学应提出批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3)

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园林专业一般可以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三个主要方向,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从这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目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时量少且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少,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第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园林专业实习环节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工程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需要大量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只安排在校内温室和苗圃是不行的,一定还要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实习基地;园林设计课程实习最好能安排在规划设计院进行训练;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最好能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最好能安排在大型园林设计公司参与实战式综合训练。如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条件建设的重点。

第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灵活运用,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园林学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4)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主要专业课程的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实践平台,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一直存在诸多不足,加上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的自身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管理上要求更加精细化,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中,科学选题是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上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选题环节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选题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的选题重复自己的科研或设计,有的向多届学生连续提供同一题目,导致学生抄袭甚至直接拷盘;②题型不够丰富。有些院系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于居住小区环境绿化设计,而实际上此类题目由于主干道路、建筑等均已经由其他设计单位定稿,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③设计真题比例偏少,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真题能提供详尽的植被、水文、地质及现状地形图等资料,实战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而虚拟的设计学生兴趣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尽人意;④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园林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养护管理、预决算等是园林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的设计题目基本不见踪影,绝大多数的选题依然注重规划设计;⑤其他问题。如有的题目难度和广度超出学生能力,有的题目工作量不足,未能和创新创业训练挂钩,缺乏学生自选自拟题目的机制,选题环节的资料未及时存档等等。

2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要写论文,先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是采用这一套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不太适用于设计类课题,工科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只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可在开题报告中加入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等内容。

3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弊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请人代做、抄袭设计文本,增加了拷盘、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现在有很多网站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土木工程网、百度图库、建库网等均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整套园林设计图纸,很容易被学生偷梁换柱,变更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图纸。再就是有很多学生毕业设计开题之后去单位实习,将实习单位图纸带回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至于是否为其本人完成则不得而知。针对设计图纸作弊的问题,本人建议在答辩环节引入“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用CAD做毕业设计时,图纸完成75%左右的进度时,将dwg格式的文件虚拟打印为jpg格式的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将此jpg格式文件与最终设计图纸一并展示,作为本人亲自完成的证据。对于手绘图纸,可以在完成75%左右时,拍摄一张照片作为进程图。采用进程图比较实用的原因在于,网上无法下载到仅完成75%左右的图纸,而将全部完成的图纸逆向操作减少为75%左右的进度,植物配置会露出马脚。也建议引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签名制度,学生的一份毕业设计完成,需要本人在图纸背面作真实性声明和签名,其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证明其真实性,同时要求至少1/4以上的同班同学签名证明其真实性。

4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化管理

很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都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对于工科类毕业设计图件,却很少有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也是如此。在现阶段,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①工作量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公园设计或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等,其设计面积应提供一个范围,防止出现面积不足,或工作量超出学生精力和能力范围;②设计深度的规范化要求。园林设计的深度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种。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应侧重于方案设计,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应侧重于施工图设计,其余则应侧重于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提出设计深度要求,可以丰富设计题型,弥补单纯以面积来衡量工作量的不足。③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均没有提出毕业设计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因此有的学生答辩时提交3~5张图纸,有的则经验交流提交上10份图纸,这本身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④图纸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纸,无论是手绘图纸,还是电脑辅助设计图纸,对于图纸的图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签栏、线条粗细、图例等,均应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学生提交的图纸五花八门,良莠不齐。⑤设计意象图的规范化要求。设计意象图是指用来表达设计构思的相似图片。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局部设计需要用效果图来图示,这就造成了意象图的滥用和泛化,喷泉、亭、廊、花架、花池、游船码头、茶室、餐厅、大门、雕塑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的项目,被大量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意象图代替,使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毕业设计文本的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一个通行问题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文本在后面著录了参考文献,这就和毕业论文没有区别,也没有反映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园林工程设计实务一样,园林专业设计的文本也是不需要著录参考文献的,有些学校还提出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无异于逼着学生作假。试问一下,学生要在某场地设计一处亭廊组合体,或群植一丛灌木,还要引用参考文献吗?

5答辩环节的管理

①资格审查。很多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审查制度,或者资格审查仅仅审查学生是否缴清学费。从专业的角度,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检查文本、图纸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为学生亲自完成;是否削减工作量;是否变更题目或设计基址。②举报制度。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论文软件来实现,但这一手段并不适用于检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检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除了前述的展示进程图、真实性签名,终极手段就是毕业设计作假的举报制度。③改进末位淘汰制度。目前,很多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度流于形式,即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第一轮未通过,大约过一个星期之后,参加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答辩则大幅放水,全部通过。这就使末位淘汰制度不严肃,本人建议可对末位淘汰制度加以改进,对于第一轮答辩结果,可控制在每班2~3人不能通过,第二轮答辩淘汰最后一名,让其继续改进,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比如3个月或半年)达到要求后,再颁发学位证。④改进评分制度。很多学校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采用评委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回避的制度,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数,并据此确定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同班或同寝室同生也对同学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但是二者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建议评分制和推荐制并行,让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更具公正合理性。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5)

1.高校园林专业就业现状

1.1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例外。当前我国园林方面的工作不完整,国家签发的注册证书也有欠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但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的绿化,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另外,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城市建筑物的密集建设增加了柏油路和水泥路的面积,减少了土壤和植被的面积,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这些方面则要求我们要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居住环境的建设,对住宅区、公园的绿化景观要求也越高,这就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设计和管理。

1.2就业范围

高校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在各相关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的教学研究工作。

1.2.1各省市园林局等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主要从事城市内部公园、道路、单位、社区等绿化设计。

1.2.2房地产开发企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各地房地产的升温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园林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主要工作为居民区环境设计、小区植物栽培养护等。

1.2.3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等

从事园林教育、研究类工作。

2.园林专业教学针对就业问题的调整

虽然园林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毕业生需要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园林专业要有自己的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制定的过程中针对地域性、学校办学基础以及师资等方面进行专业发展定位。

2.1注重课程设置改革

园林专业是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面比较广。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多涉猎一些其他诸如规划、建筑。环境、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重视课程内容的衔接及新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将园林专业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等。比如《植物造景》《园林工程和技术》《设计表达》等课程,应该结合理论来强化课程内容,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同时还要注重课程反馈,主要由教师主持,以批改后的作业为内容来进行,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并让学生提交书面改进报告。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园林专业不仅中理论,更重实践。现阶段高校的园林专业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园林专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就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首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等,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接触设计流程和设计程度;第三是现场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亲身体验设计与土地的关系。尤其在《园林工程》《植物造景》等实践性质比较强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施工和设计,没有条件的也要尽可能的创造以校外实践基地或者校内教学园地来进行实践教学。

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思路,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拓就业创业视角,把单独的专业就业方向扩展到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其次,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所任教学科的特点,选择园林行业的某个方面作为创业技能进行重点培训。第三,可以允分把校内资源作为创业教育的平台。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以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最后,把创业教育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的总体安排,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2.4注重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土地。具体做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增加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第二开设专业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动态;第三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是通过自愿或者学校指派的方式进行。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记录、图片等形式来了解生态、植物、气候等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独立的实践体验;第四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与参与热情,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3.结语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对园林专业的人才还是很紧缺,但是高校的园林专业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园林专业实践场地方面的缺乏导致了毕业生良莠不齐。针对这些情况,学校领导要予以重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园林专业实践需要场地的经费投入等。(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凡,车震宇.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1(12):215-217.

[2] 高崎,杨西阁,王昊,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6)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l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及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部级示范性高职专业建设的要求,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2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对国内农林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和比较2005、2006、2007、2009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方案,充分听取园林行业专家意见及建议,及近几届优秀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确立了“三结合、三循环、双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实践教学内容

2.1.1实践教学项目在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每门课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项目,以保证在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异同,实践教学项目分为: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试验、实验、参观考察、技能训练项目、课程教学实习等)、综合实践能力模块、生产实习(岗位见习)、职业技能训练及鉴定、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

2.1.2实践教学形式手段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形象教学、感性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形式,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2.2.1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经过近3a的建设,学院已经建成了园林绘图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园林工程造价(预算)实验室、园林植物标本室、园林植物病虫害实验室、园林建筑材料实验室、园林盆景制作实验室、园林艺术插花实验室等,购置了包括联想电脑、数码相机、投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制定了一些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园林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2.2.2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教师实验操作水平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一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增强实践教学水平;二是引进和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学生,既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又培养了师资。

2.2.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途径。为了满足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训练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这些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园林植物繁殖栽培管理实训基地、园林工程测量实训基地、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基地、园林规划设计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实训基地相继建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2)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优势,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而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教学基地。利用这些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和社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因此,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企业的窗口,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在近几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积极广开门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设的校外基地有:成都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温江川I西卉森发展有限公司、成都花都先锋园艺有限公司、四川I绿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成都绿茵景园园林工程公司、都江堰市五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基地。

3我校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3.1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自2002年以来,通过不断总结提高,邀请企业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共同修订教学计划,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补充,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

3.2强化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试验、实验、参观考察、技‘Nu2JI练项目、课程教学实习等)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专业技能的基本单元。只有强化单一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才能为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开发建立综合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开发的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指: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技术施工能力模块、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能力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途径。实践证明:近几年学生都是因为具备了一种或几种核心能力,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4生产实习(岗位见习)生产实习的目的,就是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实践中验证、巩固、深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基层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接触专业生产实际,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劳动意识和职业意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使学生在实习中切实得到锻炼,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领导的直接领导和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实实地工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从2002级开始,暑假的7~8月,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分别进入实习单位开始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实习日志、实习鉴定、实习报告,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定。

3.5职业技flP~OI练及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主要包括技术等级考核和资格考评。职业技能鉴定是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是我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毕业生、待业与下岗人员就业或再就业实施准入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相关公司、企业资质申请与晋升的必要条件。本专业从2002级学生起,在毕业前期都要通过中高级园林绿化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毕业生持证率达98%以上。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及鉴定,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同时提高了专业就业率。

3.6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培养目标、保证人才质量的必需手段。同时毕业实习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全面检验的必要途径。毕业实习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原来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所必须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从近几年的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情况来看,毕业实习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7)

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将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与园林专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拓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与融会贯通、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把课程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任务为引领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执行任务,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复习、巩固、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同时培养探索精神、自主学习习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1]。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两个适用性特点:一是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二是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学者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比如高虹[3]在《高职应用文》、江务学等[4]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包括两个大的方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设计又分为方案设计与工程设计。对于园林工程设计方向,要求完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外文翻译、综述撰写、工程设计。本文以其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任务设计

教学目标。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包括如下几点:①掌握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确定方法。②掌握固定式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中喷头选型及布置的工作方法。③掌握喷灌系统管网布置的技术要点。④掌握喷灌系统管径确定的工作方法。⑤掌握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⑥掌握设计说明的撰写方法。⑦进一步培养应用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教学内容。本任务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园林绿地灌溉制度确定的基本知识。②园林绿地常用喷头的主要类型及技术参数、适用条件。③园林绿地喷头选型、喷头布置、管网布置的基本知识。④喷灌系统管道管径确定的基本知识。⑤水泵及动力设备选型的基本知识。⑥喷灌系统施工图的主要内容及图示方法。⑦设计说明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及撰写方法。

教师在设计本任务时,可以结合自身或学生企业实践,以企业真实的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作为教学任务,提供基址图、景观设计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园林工程》的学习,对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识,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其知识基础依然薄弱、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毕业设计工作的需要。为便于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顺利开展毕业设计,将该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各子任务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园林绿地喷灌系统工程设计子任务表

2.任务展示

教师以PPT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任务所选定的园林绿地方案设计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及相关资料;以PPT课件或视频形式介绍园林植物对园林绿地景观实现的意义,以及灌溉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本任务的学习兴趣。

3.任务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实训任务书及相关图纸、文字资料,了解设计区域土壤、气候、地块轮廓、植被类型、水源条件等相关信息,明确实训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基址条件、相关要求、成果形式及考核标准。

4.任务执行

本任务以2~3人为一小组,选定组长一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工作步骤包括: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喷头选型与布置、轮灌区划分、管网布置、水力计算、水泵选型或喷灌管网入口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图表绘制、设计说明撰写几个环节。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定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要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状态与工作进度,对工作认真、进度较快的小组,给予表扬与鼓励;对学习不积极、工作拖拉的小组,进行必要的督促、引导与教育;对学生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解决;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根据各组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任务大小、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任掌兰

任务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三个环节。

组内自评。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设计成果,并准备小组汇报材料。

组间互评。教师组织全体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工作汇报。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工作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总结概括,对本组总体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接受其他同学及教师的提问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评价。教师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果质量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说明,以帮助各组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工作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

1.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有明确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效改变了学生毕业设计初期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并且,对于较为复杂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开始毕业设计。

2.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任务目标明确,大小适宜,考查标准可操作性强,便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分工协作,边做边学,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协商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意识。

四、结语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对毕业生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科研论文撰写能力、应用园林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设计实际问题能力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相关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各任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展示、任务分析、任务执行及任务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理论基础、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循序渐进,克服困难,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丽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3):86-88.

[2]张永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5):44-45.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8)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一、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二、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四、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9)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本文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分析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将实际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就业岗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8-02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开设于2002年,最早叫城市园林专业,现每年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学院每年均对往届毕业生做就业情况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体是什么,为我们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据此,结合我十年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对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1.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需要,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能力和相关工种基本操作能力等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技术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重要的必修专业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为今后参加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2.1 园林工程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将其培养目标概括为三个就业岗位方向群:工程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植物栽培养护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作为专业方向,其课程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专业基础课: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2 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8~2014届近800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初始就业各岗位方向群占比如图1.

可见,在毕业生初次就业中,从事设计及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3%,也就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并未从事此项工作.这是和当前就业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的,由于设计工作相对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岗位,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高职学生大多在一些较小的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或者在一些工程公司从事小型的景观设计工作,这类岗位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也就造成了设计及相关工作的初始就业占比较少的情况.

2.3 毕业生工作3年后的岗位情况分析

在对毕业生初始就业情况分析同时,我们也对往届毕业生在工作3年以后的工作方向进行了统计,如下图:

通过对2008~2010届279名毕业生3年后工作岗位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从事施工、养护、设计这三个方向的人员占比均有所减少,但施工工作相对较为稳定,设计工作减少最为明显.原因包括:一、大多是小公司,业务少,待遇低;二、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的设计工作,经常忙于画施工图、效果图等操作性工作,工作强度大且很难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三、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旦没有从事设计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要重新掌握非常困难;四、设计工作竞争压力大.这四点是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3 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们通过分析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均对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有所需求,即使不从事设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设计知识与能力,只是在设计能力的需求程度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总结,我将设计能力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读图识图、按图施工的能力.这是设计的基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园林景观设计图与施工图,在从事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能够将图纸上的设计内容准确的在现场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

第二层次:现场设计的能力.园林工程场地复杂,情况多变,设计图纸不可能将现场的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设计偏差甚至遗漏,因此,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懂知识、有技能的园林工程技术人员,仅仅掌握按图施工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分析,能够对图纸上的问题提出修改、变更的意见.我们把这方面的能力称作现场设计的能力,这是我们要求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时索要掌握的基本设计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对要求学生普遍掌握的设计能力.

第三层次:独立设计的能力.独立设计是指学生能够在查阅有关资料和相关数据上,分析绿地的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独立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做到设计图纸规范,设计内容符合项目要求,或者在专业设计师指导下,完成某个大型园林绿地设计项目中一部分工作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提高性要求,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第四层次: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的设计活动.创新更多的来自设计者的知识储备、经验与阅历,不是课堂上短短几次课程能够培养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的能力,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组织设计竞赛等方式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1].就业岗位中对于设计能力要求的四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的,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也应从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的设计能力抓起,让学生都能达到第二层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设计任务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应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4 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相对于大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并提出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模块—课题—任务”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分析—知识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4.1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按照就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为参照,以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实践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任务,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在教学中依次完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学习能掌握什么样的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4.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通过目标分解、调查、观察等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构成岗位职责的各项任务逐一归纳与整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与模块化的过程.[2]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共同找出任务的目标,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3 知识分析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需要哪些的知识基础,解决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4.4 任务实施

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理论的部分本着“先进、精练、实用”的原则,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深奥难懂的部分,更多的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实践操作的部分,教师做好领航者的角色,把握好方向,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强调对错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任务,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4.5 任务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是具体的成果与作品,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在具体评价方法中,不能简单以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好坏,而应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明确其优点,找出其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又该如何改进的问题.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者,[3]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引导正向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同时能让学生提前熟悉以后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将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我院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对其它院校相关课程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其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3-0004-04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即以专业课程的形式陆续出现在近代高校中[1]。目前,全国已有220多个院校开设园林、风景园林及相关本科专业,每年招收各类型各层次风景园林学生超过50 000人,显示着中国风景园林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1]。风景园林的目标是“改善自然和人工环境的质量,建立和协调风景与建筑、基础设施的关联以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等”[2],因此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是“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应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等。当前形势下,探索改革中国现行园林教育体制,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科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学体系构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改革探索[3-6]。

华南农业大学(下简称“华农”)自1985年起开设园林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大学,经过30年的努力,学校园林专业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已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是体现园林自然性、生命性、地方性最重要的要素之一[7],植物类课程也因此成为园林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及时了解他们对于专业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通过对华农在读和毕业的园林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植物类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的态度和看法;尝试结合园林植物的教学特点及园林专业的教学成功经验,对植物类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同时为今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从而使该类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贴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园林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1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针对华农园林专业在校及毕业的学生2类不同群体,分别设计关于植物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课程安排”“教学成果”5个方面共20条选择题作为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男生171份,女生238份),其中在校生224份(四年级63份,三年级90份,二年级71份,一年级80份),毕业学生105份(分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类工作60.2%、管理类工作12.5%、施工类工作10.2%、预算与招投标工作17.1%)。

1.2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学》《园林植物概论》5门植物类核心课程中,毕业学生赞成应为核心课程的分别占84%、77%、48%、42%和18%;其中作为双语课的《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低,对学生来说可能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足。另一方面,有高达63%的学生赞成将《植物造景》设置为核心课程,显示其对综合应用植物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较大。大四和大三学生分别有40%、48%满意目前植物类课程的上课顺序。大四到大二的学生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无重复或不知道,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个别植物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同时,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有25.4%、21.1%、38.0%认为《园林植物概论》与《植物学》组合是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明显重复”,其次是《园林植物概论》与《园林树木学》组合,分别占19.0%、21.1%和15.5%。

在植物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的契合度方面,显示除大四学生有34%外,大三、大二学生中仅有16%和14%认为相契合,契合度偏低。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各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定位、开学前对课程内容的猜想以及生活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不同而造成的。课程内容与学生期望不符并不能说明课程本身存在问题,但会使其学习热情下降,厌倦、不满甚至排斥课程,滋生敷衍练习、逃课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在大四、大三学生中,分别仅有10%、7%没有逃过植物类课程,而有46%、64%逃过1-3次课。在逃课次数最多的课程统计中,《园林植物概论》所占比例最大,大四、大三和大二学生分别为30%、21%和32%;其次是《植物学》,依次为24%、20%和17%。大二和大三学年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或社会短期实践的黄金时期,因此持“有其他事情要办”为由而逃课的学生比例近半,分别为48%和50%。特别是大三的同学,此时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没有毕业班的就业压力,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欲望、精力和机会去参与课外实践,获取他们认为的课外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和熟悉也使大三学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专业教育的敬畏,例如,大二学生有23%“觉得那堂课内容不学也行”、10%认为“内容太无聊不想听”,而大三学生在这两点理由上分别是19%和22%,大二学生在决定是否去上课时还会多考虑判断学习内容,但大三学生逃课更多是出于对课程本身的倦怠。

1.3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从问卷看,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仅有11%~16%认为各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合适;高达37%的大二学生认为《园林植物概论》的比例不合适;21%的大四学生和28%的大三同学认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比例不合适。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所教授的知识远离学生日常接触面,除了实习课外,学生无法在生活中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看的实物。

问卷结果显示从大四到大三每个年级都有超过80%的同学认为要增大实践教学。对于如何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方面,大四到大二的同学中有49%~56%赞成在理论教学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28%~40%认为要减少理论教学学时,这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反向变化的趋势,即理论重要性降低,实践重要性提升。实践及实习的上课环境相对轻松,在实物面前更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比理论课更受学生欢迎。然而,实践教学的实施受到植物生长季节、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多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把实践活动从课堂扩展到课外、校外,提升学习效果。

毕业学生分别有45%和56%认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应根据“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和“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教学实践把植物生长时序与季节考虑在内,可充分把握植物这种活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既可在理论教学之前提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有生动形象的初步印象,更容易地理解理论课中的教学内容,最后通过再次实践的检验,让理论内容更好地融合在实践当中。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出植物类课程的实践课多集中在期末,使实践课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值得思考。实践环节这样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高强度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分散实习是否效果更好?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尝试。

1.4课程考核与教学效果

植物类课程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程考核基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的形式,考核方式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问卷结果显示,45%的毕业学生认为课程考核应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其次才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贯通”。然而,在校学生中仅有19%的同学认为课程总评成绩可以真实反映学习情况,59%的同学觉得总评成绩与自己的预想有差距,但能接受。对于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所占比例太重”,从大四到大二分别占47.6%、61.1%和57.7%。在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设置上,大三和大二学生中分别有29%、23%和27%、21%认为存在“客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于细小”和“主观题考察的知识点过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四年级到二年级分别有87%、83%和73%的同学认为可以将植物类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但有局限;仅3%、0%和3%认为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有些知识无处应用、有些知识不知在哪应用、有些知识不知何时要用、有些知识不知竟然能用、有些知识要用时才发现没学到等都可能是造成局限性的原因。其本质是不知这些在植物类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该如何与设计联系。

68%的毕业学生认为“对于新招的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园林应届毕业生,能应付工作所需,但有局限”。“有局限”主要因“对植物生态习性不熟悉”和“对植物人文内涵缺乏了解”等,表明了对于园林工作者来说,扎实的植物基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对植物更深层的了解和融会贯通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植物类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1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的思考

教学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植物类课程与设计类、工程类课程的关系,自然观、生命观的培养熏陶应落实在园林专业整个教育、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7]。在进行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修订时,不宜仅侧重在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应该继续保持我校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强植物类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生在园林中应用植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社会上形成竞争优势。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环境等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客观上就要求与园林植物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应该与这种动态变化相结合。因此,植物类课程设置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承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并主要与园林行业的有关实践相契合,同时兼顾学生升学与多方拓展知识面的需要。植物类课程共11门,其中必修课7门,选修课4门(表1)。植物类课程从第一个学期开始设置,让学生在接触园林专业之初,就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植物类课程要贯穿于本科学习的每一个学期;良好的延续性,是学生从“生”到“熟”,再到“巧”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课题组认为,由于植物类课程彼此之间联系较多,故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资源等应该统筹处理[7] ,编写相关指引,以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使不同教师在讲授同一门课程时,都可以保证水平较一致,清楚所教授的课程在学生4年学业中的位置,把握讲授的重点,有效避免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重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课程考核与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实践

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通常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与现行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习过程评价相矛盾,因此把比例调整为平时成绩50%~60%和期末成绩4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习报告、课堂讨论、每周一花或物候观察等等细项,涵盖课程的学习过程。尝试改变期末考试试题的设置,添加一道综合性主观题,以参考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际工作为主,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大题下以递进串联或平行并联的逻辑关系设若干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重点考查针对整个课程中某个重要章节里知识的运用而非罗列。这样的调整可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避免随机性和投机取巧情况的发生。当然,这种分值比例调整是基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了解的前提下,否则容易变成不公平不客观。

植物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还可从以下四个能力指标去验收整体效果:1)识别与鉴定常用园林植物的能力;2)恰当应用植物材料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3)完成园林植物栽植、养护管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实践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并推广应用,打破以往农林本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之间自成体系、脱节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革新园林植物类学科的综合评定考查方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撰写报告,从而使从事园林植物方面工作的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对于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将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古言之“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定法”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其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热爱和自主学习。长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授课的技巧、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深度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探索的过程永无止境。当然,不同年龄的教师,授课的特点和风格会有所不同,年轻的师者,可能更多以热情打动学生,年长的师者,则更多以睿智和对学科理论的融会贯通和对专业的前瞻性吸引学生。

本文数据采集过程得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师、园林专业在校学生以及毕业校友的支持,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 高翅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J]. 中国园林,2008,24(1):29.

[3] 丁绍刚. 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园林,2001,17(4):15-17.

[4] 高琦,杨西阁,王昊,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5] 李春梅. 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园林,2001,17(4):13-14.

上一篇: 农机推广论文 下一篇: 大学学生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