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4-01 09:51:51

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论文篇(1)

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会计信息系统历史渊源,至今仍然久经不衰,并且呈现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提供会计信息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出发点,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结点。在这方面,无论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说不存在什么差别。这是由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及其发展水平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助推器。经济是因,会计信息系统是果。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同。结绳记事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资产=负债+业益”的平衡公式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封建及原始资本积累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成本和损益计算是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工业经济社会的适应,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适应。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对它所处的社会及其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结绳记事促进了原始社会剩余物品的分配,“资产=负债+业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借贷关系的发展,成本和损益计算促进了现代工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则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在上述两方面中,相比之下本文更加关注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探讨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

我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一种过程或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这个系统的产品-会计信息。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来体现出来的。会计信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指它能为决策者所使用,并能够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价值是指决策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所能够减少的不确定性程度。会计信息越是有序,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小,会计信息的价值就越大。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会计信息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其价值。使用价值越大,价值就越大。反之亦然。不仅如此,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涵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丰富。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通过其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来体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到处充满着经济决策,而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决策,还是宏观经济决策,概不例外。

二、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于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贸活动,完善和发展于20世纪中叶的工业社会。它是以手工为主的会计,或者说是一个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会计人员借助于笔、算盘和凭证、账簿及报表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制度,按照复式记账法、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思想体系,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存续的漫长历史时期,它不仅与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第一,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低下。会计人员面对大量的交易和事项,整日计计算算、抄抄写写,虽然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提供的会计信息还总是时过境迁。第二,及时性差。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它的时滞必然带来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失误。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时效性问题的解决要以牺牲簿记费用为代价,而从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考虑,这又是不足取的。第三,数据处理的差错率高。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般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对应科目、记账方向等项目来核对,通过制单、审核等不同岗位分工来互相促进、互相监督账目的正确性。此外,还通过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尽管如此,手工处理下会计信息的差错率仍然居高不下,且一旦发生差错,查找十分困难。第四,基于纸张的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加大了簿记费用。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以纸张为存储介质,这种“只读寄存”的数据存储方式不仅使得数据存取效率低下,而且数据冗余度极高,导致存储成本高昂。这些成本包括纸张本身的成本,记录、维护和使用数据所带来的相关成本,以及纸张记录的损坏成本等。由此可见,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企业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经营管理的提高,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会计信息所能实现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会计信息孤岛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在计算机上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在我国,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是从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的。在这方面,我国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形成,实现了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向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辅助决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使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第一,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第二,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提升了会计人员的素质;第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建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第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地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方法,促进了会计自身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革命性的变化,距离现代企业管理对它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和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会计信息孤岛。所谓会计信息孤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依据会计科目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汇总、加工、储存和报告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状态。它主要表现在对外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不够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分离;对内企业业务活动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分离及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分离”。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数据处理历史上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会计信息孤岛的客观存在,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如下一些缺陷:第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组织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它重复存储了企业组织各个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存储了的数据,使得数据必然产生冗余,引发了企业组织中数据的不一致,也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成本。第二,受第一种缺陷的影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和存储了那些符合会计确认条件的交易和事项,自然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财务信息,而不包括非财务信息,即系统所能输出的信息内容十分有限。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依赖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输出。但是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未能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所以也就无法直接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自然也就谈不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会计信息的实时支持。

信息化论文篇(2)

当前信息亚文化对主流信息文化的冲击

结果显示:近70%的儿童上网是为获取信息,64%的儿童是玩游戏,50%的儿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儿童在利用因特网做研究和实践性活动,有46%的儿童在下载资源.我国的一项调查数据如下显示:60%的网民在玩游戏,34%的网民在聊天,29%的网民在关注娱乐信息动态,24%的网民在收发邮件,18%的网民下载软件.相比较,考虑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实践及教育理念的差异,美国儿童通过网络的娱乐、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网络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过网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及期望相对符合.在我国,疏于引导的中小学生,他们将网络作为传统游戏厅的升级产品,并不能感悟互联网络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面意义.该情况是我国学生对信息文化内化不够完整,信息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甚至控制着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第一,青少年在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之前,信息亚文化更容易推动其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不能全面自觉地应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在网络环境中往往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显个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晓,所以他们认为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也就纵容了他们放纵自我、无拘无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逐渐淡薄,颓废的网络亚文化将逐步占锯他们的心灵,殊不知,该时期正是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多渠道、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为信息亚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大多数喜欢群体性活动,信息传播途径既多又广,解决问题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亲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与父母亲的指导背道而驰,在加上青少年对网络传播负面影响免疫力弱的特点,使腐蚀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亚文化在该群体中能够生根发芽.第三,青少年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载体.网络文化的自由开放、互动特性衍生出得天独厚的一种平等性和无权威性.各种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渗透,正是这种开放、平等、交互及无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价值观,现实世界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可以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满足.在网络这个信息海量而展现个性相对宽松的环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创造”,不懂得还有“知识产权”,认为“拿来主义”天经地义,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个人主义”价值观.[4]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模糊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们的意识品质,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们往往会把现实生活社会中的一些压抑及不满通过互联网络发泄出来,有些负面情绪还可能一呼百应地引起社会网民的共鸣,一方面助长了在互联网络散布负面道德观的风气,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负面观点形成舆论,进而被潜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观中,反主流的信息亚文化的隐匿性还会给青少年带来诚信危机从而再衍生信任危机.

信息化论文篇(3)

1信息文化与信息传播概述

信息文化是处在发展与建构中的现象,因此,关于信息文化的认识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目前有关信息文化涵义界定有多种说法,笔者比较赞同以下说法信息文化是产生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以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依托和支柱,能同时表达语言、文字、图像的全球性文化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文化具有全球性、数字化、虚拟化和交互性等特征。

信息传播就是指信息的和扩散,也就是指信息从信息源发出,以物质和能量为媒介,超越空间和时间而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随着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呈现出时效性更强、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传播的手段更加多元化等特点。

2信息文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1信息文化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形成了独具优势的网络信息传播空间

信息文化环境下,信息传播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传播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被整合到因特网中,成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由于传播渠道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加,信息量日益丰富多样受众的选择性越来越高,大众传播逐渐由“广播”转向“窄播”,即专门针对部分受众传播,受众被按兴趣、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小群体,形成大众传播的非群体化倾向,受众可以从各类信息传播者提供的信息中分门别类地选择、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2信息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计算机语言、短信息、网络语言等新的信息传播语言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手机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新的信息文化也在日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并被人们所接受。语言作为我们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如今的地位却受到了计算机语言、短信息、网络语言的冲击,成为人们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传播语言之一。

2.3信息文化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改变了以前作为被动信息接受者的局面

由于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加之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普通社会成员不再满足于单纯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不同程度地介入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web2.0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大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只要上网就可以开创自己的博客、评论自己感兴趣的热点、与别人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写人员,等等。信息文化冲斥的现代社会中,大众的思想不再禁锢在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需要更能体现其个人参与的新的信息传播。

2.4信息文化使传统的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更加强化

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用户可以自由地进入网络,利用多节点的联通访问,绕开信息“把关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不存在了。信息“把关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如信息提供者可以把关提供真实、准确的即时动态信息,深度的专题报道和分析,详细的信息咨询,点对点的针对性的个人信息服务等等,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用户网上信息查询和浏览提供向导;规范网络伦理。

2.5名誉、荣誉、商誉等社会评价和无形资产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团体、个人、大众传播媒介、网络服务商等长期积累形成的名誉、荣誉、商誉等社会评价和无形资产,对于在信息文化环境中信息过载条件下,人们迅速识别可靠的信息来源,节省信息生产、传播及获取的成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名誉、荣誉、商誉,是在长期的生产、研究过程中,依靠优良的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广告宣传、教育培训l等获得和积累的,获得和积累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智慧、金钱、时间、劳动等有形的和无形的成本,因而它们凝结着巨大的价值。信息生产与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此外,地位、声誉、知名度低的组织、企业与个人,可以依靠对知名度高的组织、团体与个人的模仿、联系、结合等手段,迅速获得在信息传播中的知名度,从而在传播中获益。

3对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机制的一些思考

3.1大众传播仍然是信息文化影响下一般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信息文化的传播和熏陶是需要过程的,而且据目前我国的国情,还存在很多文化方面的弱势群体,要想让全社会都上网接受新的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信息文化,不光是宣传的问题,还有很多历史性的问题有待解决,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众信息传播为人们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提供了社会化的手段。而且许多娱乐节目都在无意中传递着关于新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问题,甚至是外国顾客和市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现代人追踪新思想和新风尚、关注环境变化和文化变迁、敏锐感觉竞争压力等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大众传播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为大众提供了公平接受信息传播的机会。

3.2重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在信息文化影响下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信息文化影响下,信息传播并未使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失去存在的价值。由于情感上的需要使人际交流仍具有重要意义,聚会、聊天等社交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企业家、专家们的空中旅行更加频繁;不少人在选择信息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除了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之外,更多地受到周围的人、各领域专家的影响,舆论领袖在信息扩散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由于信息文化发展中的网络信息过载问题的存在,网上获取信息的效率往往因为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而越来越不理想,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还是更倾向于通过研讨会、新产品会等组织传播形式获取最新信息,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不少社会成员来讲,其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过程更多地依赖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3.3信息传播将依赖于多种信息渠道的相互配合和协同

随着信息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随着人们对于信息文化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信息传播的渠道,将不会局限于使用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人们往往先从大众传媒中观赏到影视作品,再去阅读文学原着;信息文化环境下,经典文学作品和纯艺术需要依靠大众传媒扩大自身的影响;网站也要靠传统的大众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用户。

3.4重视信息无国界的传播,注意保护本国的信息主权

信息化论文篇(4)

对情报用户的研究是情报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研究,可以为文献情报机构提供工作依据[1]。企业是信息情报机构重要的用户。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正确决策和合理规划的前提,是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成功营销的保证,是高水平研发的向导。缺乏必要信息的企业犹如盲人骑瞎马。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积极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有强烈的信息需求,而且企业需要的信息多数埋藏于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中。目前信息激增、信息泛滥的现状,增加了获取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有用信息的难度。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以被动的接受信息查询服务为主,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试图在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案例,探讨公共图书情报机构给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情报外包服务的可行方式。

1.企业的信息需求

企业需要的信息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这里只讨论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从一般环境到具体环境。

1.1一般环境信息

1)政治法律信息。例如国家的政治事件、政治方针、法律法令等。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2)经济信息。例如利率、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一般商业周期等。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中国加入WTO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处于经济衰退和经济增长环境中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3)社会信息。企业必须注意社会价值观、风俗、品位、生活方式的变化,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预期。例如在美国通货膨胀、妇女运动、高离婚率导致妇女就业率上升,造成女性购物时间、购物方式、商品喜好、生活习惯一系列变化以及公司对女职员的招聘和管理上的变化;再如国内城市居民过年到餐馆定年夜饭给餐饮业增加了商机。

4)技术信息。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领先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新技术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带来产品更新换代,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创新,导致企业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研发方式等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信息因此可以分为与产品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管理销售等工作方式有关的技术信息。

5)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其它信息。企业供应商所在地发生的地震、台风、洪水等恶劣自然灾害会影响企业的供应采购,而产品销售地区的自然灾害会影响顾客群体的购买力。1999年台湾的地震直接造成大陆计算机配件的价格上涨。

1.2具体环境信息

不同的企业身处不同的具体环境。对大多数企业,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其它相关社会团体都是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具体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供应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

1)供应信息。企业连续稳定地运行,需要从外界获得原材料、设备、能源动力、人员、技术、信息、资金等输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的产品制造商或经销商、提供技术或信息服务以及其它协作服务的服务商、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或股东、提供劳动力的人才市场等共同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2]。企业管理者寻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保证所需投入的持续稳定供应。所需投入的不可获得、延误、质量偏差、价格上涨均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新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希望与为数不多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把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样一来企业就需要从全社会的供应商中根据企业的实力(资产、管理、人才、知识、营销等方面)和表现业绩(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时间、服务水平、合作态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总之,企业需要充分的供应信息,密切关注供应商,关注企业采购市场的供应形势、不确定性及可能的替代供应方式。

2)顾客需求信息。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和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无不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市场策略和产品策略。在顾客需求信息中,企业尤其注意研究大客户的需求变化。

3)竞争对手信息。身处残酷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行为并时刻准备做出反应。搜集、整理、提供竞争对手信息是信息服务的重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日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竞争对手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领导层、组织结构、资本状况、企业规模、战略方针、公众形象、经营特点、目标市场、产品性能、技术特长、生产方式、管理水平、战术措施等等。竞争对手信息可以部分地从公开出版物(包括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上关于竞争对手的介绍、报道、专访、广告、招聘启事等以及竞争对手企业员工发表的论文中获得。不仅仔细研究现有的竞争对手,而且要善于发现产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形成的竞争威胁,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

4)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政府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者,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调控企业的行为,政府的作用限制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选择范围,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提供新的机会。事实上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花费人力、财力去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企业决不能忽视各级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措施。除政府机构外,消费者协会、新闻舆论部门等社会相关团体也对企业施加影响。国际上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经过不懈努力,已经迫使捕鲸业、金强鱼捕捞业及海豹皮制品业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改变。

一个企业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通过研究外部环境信息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分析内部信息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调整企业的战略战术,谋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nbs

p;

明确企业信息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方面Individual公司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案例研究[3]

Individual公司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百灵顿,为客户提供剪报、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司的客户包括郎讯、麦肯锡、太阳、雅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是特殊的、不断变化的,Individual挑选满足客户需要的信息及时通过传真、电子邮件、计算机在线服务等方式传送给客户。

Individual的客户购买信息服务的目的是避开公开传媒上大量与企业无关的信息,也不必要去掌握复杂的网上信息搜索操作命令,直接得到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Individual的做法是,在同客户签订了服务合同后,派一名业务经理去搞清楚客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业务经理与客户代表把信息需求变成简洁、清晰、可操作的描述,例如关于“信息技术在家庭保健方面的新应用”或“日本半导体公司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文章”等。业务经理把客户需求输入到公司的SMART系统(一个文本处理和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每天在SMART系统的帮助下从400多个信息源获得12000条信息,挑选最可能满足需求的信息按客户选择的方式送达客户。每一周,Individual通过传真或计算机网络请新客户评价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分为“不相关”、“差不多相关”和“很相关”。把客户的评价结果再输入到SMART系统中以改进系统的表现。开始,多数客户发现只有40%到60%的信息差不多相关或很相关,四五个星期以后可以达到80%到90%。此后,Individual公司减少让客户评价的频率,也基本上能赶上客户变化的需求。Individual会按客户要求增加信息源,利用新的信息查询方法,为此需要订购新的刊物、购买新的网上数据库、添置新的处理设备。Individual有30000多客户,客户保持率在85%到90%。

Individual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公司在信息源和信息查询上的专长,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挑选客户需要的信息,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节省客户在信息获取上的投资和时间。Individual有数量可观的客户群,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3.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企业经营方式上的新趋势是企业集中精力于自身有专长的核心领域,把零配件供应、物流配送、各种专业服务等通过外包来解决,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时间,避免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难度,同时通过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可以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DELL公司是成功外包的典型企业。信息服务的外包也是大势所趋。面对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加入WTO的冲击,我国企业对信息情报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视[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信息情报也是一种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有图书馆、情报室等常设机构,但不可能拥有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也没有信息处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信息激增使企业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加,外包信息服务是节省企业金钱和时间的有效办法。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对企业信息搜集方法的调查[4],从公开报刊信息资料(包括报刊杂志、政府文件、会议资料、专利报导、网上信息、专业数据库、手册年鉴、技术报告等)是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它的信息获取途径还有对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的实地调查、定向跟踪搜集等[5]。公共图书信息机构可以先从具有信息资源优势、设备优势、专业优势的公开信息渠道信息服务开始,再扩展到其它渠道。可以提供定期信息服务,也可以依据客户要求提供及时专题信息服务;先提供常规信息搜集、检索、查询服务,再提供信息分析、对策建议等高层次服务。

企业信息需求的分析提供了信息产品的内容要求,Individual公司的案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文献[6]对文献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我国企业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还不成熟,需要做艰苦的市场开发、市场培育工作,业务宣传、品牌创建、促销策略、客户关系、服务方式、信息情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规范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外包服务,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明,陈劲.科学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理论探讨.图书情报工作.1995(3):23-26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B.JosephPineⅡ,DonPeppers,MarthaRogers.DoYouWanttoKeepYourC

ustomersForever?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95:103-112

信息化论文篇(5)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本身要求数据集成化程度高,而在财务会计部门,由于其部门性质的特殊性,几乎包罗了企业所有的数据,因此它的数据纷繁复杂,从而要求集成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各种数据,不仅真实准确及时,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功能子系统平台之间必须能够实现良好的数据交互,系统间能实现很好的无缝连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一致性。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其他业务部门紧密结合,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部门作为输送“血液”—资金的环节,需要和其他部门紧密结合,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不是简单地处理财务数据本身。在开发系统软件的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财务部门自身处理的财务会计数据,还要面向流程中的其他业务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③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障碍,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和剖析,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终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总的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技术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体制问题分析。

(1)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正处于紧锣密鼓之中,取得的成绩也令人鼓舞,但是其自身存在的固有弊端不容忽视,比如上下级之间关系复杂、多头管理,实施主体多,导致管理层次复杂,流程紊乱,业务标准也难统一。

(2)信息化制度建设不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上的存在诸多缺陷,这也导致财务信息化工作在制度上缺少足够支持和帮助。因此从总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3)缺乏承上启下的规划。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职能的划分和岗位设置上的特点,导致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中央至地方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管理部门。但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却缺少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应归口管理单位的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各单位、各部门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存在着诸多困难,诸如数据多样性、接口难以统一、数据传输困难等。

(4)缺少上级对下级的监控技术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系统中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和制度设计,只有这样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才能在充足、有效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监管和控制。但是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中,正是缺少这样一个系统的、可控的信息来源平台,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来自基层单位的财务信息及其质量都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尤其是当基层单位处于某种目的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意加工时更是如此。②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技术问题分析。

(1)技术手段落后。在现代管理理念中随着大量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已经发生了革命的变化。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领域,由于自身机制问题对先进技术尤其是现代管理理念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程度严重地参差不齐。许多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没有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单位即使上了系统,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然而财务软件的使用不仅仅是使用会计记账软件,更重要的是利用软件使现代管理理念在单位管理和部门决策中得到体现,从而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财务信息化软件的实施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理念及其方式的改革在现有条件下也无法实施。

(2)从业人员技能素质不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一支具备一般性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还需要了解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甚至工程方面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队伍。而对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这种既熟悉财务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方面的人力资源是非常匮乏的。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会计岗位年纪较大的人员,虽然熟悉财务知识,却几乎不了解信息化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导致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需求无法向系统开发商准确提出。另一方面,普通的计算机学科的信息化从业人员也很难掌握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在知识结构上的高要求导致了财务管理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达不到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财务软件安全存在隐患。现有的各类财务软件,尤其是国产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数据处理过慢、系统稳定性不高经常死机、兼容性不足等缺陷,甚至出现数据错乱、丢失以及相互干扰等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财务管理软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财务软件功能越完备、计算越快速精确、操作越简单方便、安全性越高、网络兼容性越好,就能排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从而加快信息化进程。④

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信息化制度。现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可以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尤其在财务管理领域的改革,建立与现代管理制度相匹配的会计组织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只有切实落实会计管理的一体化,有效实施集中核算,规范化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得到强化。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包含着评审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实施的一种手段。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更好地在组织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消除经营管理与会计核算中的漏洞。

2.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化、制度化。从系统理论来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来自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级别,无论是数据情况还是单位组织结构或地位都非常复杂。必须充分考虑大至国家,小至一个具体的行部门、单位的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功能诉求,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的传输问题,包括自下而上的财务信息共享,以及自上而下的财务信息采集。从目前整个系统的实施现状来看,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子系统及其模块不统一,因此必须对子系统的数据接口提出规范性要求,只有接口统一了才能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3.提高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有很多“高、精、尖”人士走上了公务员岗位,为我国行政职能的提高和升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岗位职责的要求。为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充分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对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上岗条件和后续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从而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与信息系统的发展相适应。

信息化论文篇(6)

2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在理论研究上不断拓展和在实践探索上不断前进,二者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来显著,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于是提出“农业农村信息化”概念。农村农业信息化这一概念是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不断演化和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合称[4]。当然,农村农业信息化绝不是农村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国社会信息化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2004年—2013年的10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2009年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2010年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业部、文化部共同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2011年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研究者和主管部门虽然并没有明确给农村农业信息化下一个定义,但是,各方面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达成了基本共识: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农民个人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实现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过程。《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建成条块结合、高效服务的基层电子政务,建成一批形式多样、方便适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文化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根据以上建设目标,《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年—2012年)》提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基层电子政务进村、现代农业信息科技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和新型农民培训是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6大内容。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结合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广东、重庆等7个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实际情况,笔者进一步研究提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该包括:(1)以“三网融合”为核心的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电视广播和电话“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有线宽带到村”、“无线宽带入户”建设,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通道利用率与设施水平。(2)以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为基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省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信通、科通信、供销通、呼叫热线等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建立以省级平台门户、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与提升农村民生、农村科技、农村商务、农村政务、农村金融等五大服务能力,解决“最初一公里”问题。(3)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站、农家书屋等为主体,整合各部门建设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按照“五个一”的要求(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建设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等为依托,建立专业信息服务站。基层信息服务站应该成为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渠道,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4)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探索建立健全公益化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和总结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公益化的农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农村创业体系和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3农村农业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在思考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时必须正视自己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只有在把握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作出适宜中国国情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战略选择,确保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有序、可持续发展。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3.1长期性

农村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性源于“三农”问题发展和信息化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若从更长远来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再从信息化自身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信息技术创新,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有效交流与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推动工业社会(工业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是与“三农”发展和整个社会信息化相伴相随,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

3.2动态性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也不例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将不断向前发展,从农业信息化到农村信息化,从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村村通,从一般的互联网技术到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技术等。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进行探索[6]。正是由于农村农业信息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观念,认清其在每一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明确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在动态中不断调整、不断发展。

3.3复杂性

与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相比,农村农业信息化更具有复杂性。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纬度跨度大和地理环境多样,各地农业生产在品种、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复杂多样的农村农业生产类型和特点是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农村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由于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使得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农业信息化不可能采取大规模、无差异的方式,而只能采取地方性的推进模式。从信息资源整合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农村农业涉及面广和管理部门多,目前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在农林渔牧、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商务、气象、环境保护等政府部门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和各类农业院校中,如何整合这些资源,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机制上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分散在广大农村中的信息资源也缺少一个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进行整合和开发。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复杂性。

3.4公益性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区域分布不集中,组织结构较松散,因此,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成本比其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成本要高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和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农业弱质产业的特性决定农业增效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和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既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能力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农民支付能力的缺乏以及中国“三农”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农业信息化只能作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采取公共投入,以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形式向农村社会成员免费或半价提供,才能够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7]。

信息化论文篇(7)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信息化论文篇(8)

一、信息化的内涵、信息资源的性质及信息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二、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超级秘书网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论文篇(9)

2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主要通过调查组两次大规模现场调研和在各类高管培训班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将样本企业限定为信息化建设三年以上,以服务业为主,也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查对象限定为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正式调查时间从2013年11月持续到2014年3月,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289份。经筛选后,删除填写不完整、答案重复度高、企业或受试者不符合要求的问卷58份后,共获得23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51.3%。有效问卷中,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占13%,5至10年的占30.2%,11至20年的占24.2%,20年以上的占32.5%;所属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26.8%)、商务服务(22.1%)、金融业(19.5%)等;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占36.8%,私营企业占43.3%,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占19.9%;从企业规模来看,员工数量高于1000人的占32.5%,低于1000人的占67.5%。由于本次调查采用了企业现场调研和培训班调研两种不同的问卷收集方式,可能导致样本独立性、有效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样本数据在企业性质、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等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证明其来自于同一个总体。另外,由于整张问卷由同一受试者填写,因此还需要对共同方法偏差(CommonMethodVariance,CMV)进行检验。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所有测量项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大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19.05%,表明没有哪个单一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方差,由此可判断CMV不严重。

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测量模型评价

由于信息化领导力的量表为本研究自行开发,为了保证量表结构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eFactorAnalysis,EFA)。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34(>0.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概率P<0.001,表明该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按最大方差法旋转后公因子对应的测量项与指标设置时的变量结构相一致,四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9.574%,各测量项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最小值为0.676),且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然后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对测量模型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所有一阶潜变量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阈值0.7,介于0.850~0.943之间;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均大于阈值0.7,介于0.783~0.917之间,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所有一阶潜变量的平均萃取方差(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均大于阈值0.5,介于0.547~0.710之间,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如表2所示,所有一阶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和其它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

3.2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分析软件AMOS18.0来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如表3所示。对比模型各项拟合指标的实际值与可被接受的要求值,发现该模型除AGFI的值为0.884小于阈值0.9外,其余各项拟合指标均高于相应的要求值标准,可见该模型的整体拟合水平良好。模型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给出了拟合后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复相关系数平方值(R2)。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的R2值为0.517,说明该模型对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的解释力为51.7%。同理,研究模型对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的解释力为47%,对服务创新的解释力为39.2%。总体而言,本研究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如下:(1)信息化领导力与服务创新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29,不显著,假设H1没有得到支持,说明信息化领导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不显著;(2)信息化领导力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22(P<0.001),假设H2得到支持;(3)信息化领导力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159(P<0.01),假设H3得到支持;(4)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与服务创新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34(P<0.001),假设H4得到支持;(5)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783(P<0.001),假设H5得到支持;(6)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与服务创新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81(P<0.001),假设H6得到支持。此外,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对服务创新有显著影响(β=0.12,P<0.05),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服务创新越多,其它控制变量如企业性质和所属行业则对服务创新无显著影响。中介效应检验。根据Baron和Kenny【23】逐步检验法,本研究通过如下三个步骤对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1)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在模型中只保留信息化领导力和服务创新两个变量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信息化领导力与服务创新显著相关(β=0.690,P<0.001);(2)分别检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中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拟合结果显示信息化领导力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均显著相关(β=0.721,P<0.001;β=0.384,P<0.001),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与服务创新均显著相关(β=0.549,P<0.001;β=0.302,P<0.001);(3)检验中介效应,在加入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信息化领导力到服务创新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29),而自变量到中介变量和中介变量到因变量的路径都显著,说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在信息化领导力和服务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3.3结果与讨论

从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除假设H1没有得到支持外,其它五个假设均得到了支持。主要研究结论有三点:第一,信息化领导力对信息技术参与服务创新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在研究模型中,虽然信息化领导力对服务创新的直接影响路径不显著,但间接影响路径都是显著的,说明信息化领导力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前因性变量。信息化领导力能够指导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掌握内外部各种信息、资源复杂动态的变化,从而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信息技术参与服务创新。第二,信息化领导力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实现。假设H1不成立,表明信息化领导力不能直接对服务创新产生影响,只有将其转化为信息技术对服务战略和具体服务流程的支持,才能驱动服务创新。第三,信息技术参与服务创新必须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战略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流程紧密融合。服务战略和服务流程在服务创新中有重要作用,服务创新需要服务战略的指导和激励,甚至服务战略的制定可能直接就包含了全新的服务概念和服务模式,流程是服务的具体实践过程,是服务创新实现的载体,信息技术则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

信息化论文篇(10)

在企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等各方面的建设,ERP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它还对企业的营销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营销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ERP是系统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并改善环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则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和互动行为的协调组合与集成,在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中,成功的协同合作是其关键因素。

企业在ERP信息化建设中所创新和应用的营销理念,应是一个系统化地融合贯通了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顾客的费用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顾客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4R(顾客关联Relativity、快速反应Reaction、和谐关系Relation、效益回报Retribution)等各种营销理论要素于一体的,构建在信息平台上的,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着眼于系统全局的营销思想;并将营销理念的重心和关注点从企业延伸到顾客核心利益的深度,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头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需求后,以4R的营销模式为指导,再做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营销决策,形成以竞争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特点的、新的企业营销理论。

营销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过去企业对营销体系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以前的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理念落后,整体营销能力较弱,实际的生产经营以内部导向为主。企业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强大营销能力的营销体系。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营销体系的作用和使命也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与其它部门平行,演变成为企业当中的核心部门。

信息化营销体系的使命和职能是在高效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上,主导生产运行,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实现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的有机衔接。在ERP系统内,直接下达计划到各生产部门。而且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计量、工厂/设备维护)、综合查询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状态和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运作的实时状态,将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企业当中,营销体系正变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和战略落实的关键实施部门,这也是企业战略赋予营销体系的重要使命。

企业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识,必须有充足、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而营销体系是企业赖以了解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窗口,信息化营销体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数据挖掘(DM)、销售智能分析(OSA)系统等,为企业高层提供了包括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企业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重要决策参考信息。

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即应用ERP后,营销体系作为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纽带,其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隔阂,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构建网络的同时也构筑了现实世界的新型企业与客户关系密切网。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行一对一交互传播信息,信息反馈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随着营销战略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随之改变。

信息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将体现在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关系。企业竞争将从争取市场份额转向争取客户,由强调市场占有率转变为强调顾客占有率,即企业赢得顾客终身合作购买的百分比。

长期、持续的顾客关系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据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每增长5%,企业利润则增加25%。因此,与选择目标市场相比,企业应该更重视对顾客的识别,找到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顾客群体,并保持与这些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不仅要发现顾客的需求,还要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对话,将顾客需求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信息化的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Reaction),是指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ERP系统平台上,敏捷营销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敏捷营销是企业在高度信息化、高度技术创新和目标市场信息特征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顾客关联

顾客关联(Relativity),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要以有效的方式在业务、产品、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联,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其一,顾客增值关联,即给顾客创造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利益的增值;其二,定制营销,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顾客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Relation),是指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构建各方满意的关系,以忠诚守信优质服务、创品牌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中得到实现。

效益回报

效益回报(Retribution),即营销体系的效益实现途径的变革。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在信息化企业中,其效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增加销售,或者通过完善的运营控制来降低成本。这两个途径可以分别落实到以营销网络优化策略来增加销售和以供应链优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上。

营销网络优化策略包括捕捉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细分市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规范价格管理、信用管理、协调促销投入与货源投入,提高渠道销售效率与盈利水平,针对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等等。用供应链优化策略降低成本,包括缩短交货期,节约资本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分销成本,降低储运、采购和库存成本等等。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实施了ERP以后,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也应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变革的重点是要在ERP系统的平台上,依靠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对销售系统整体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销协调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依此设计新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要围绕ERP系统中营销管理的信息流、业务流程来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单位和部门。如许多企业销售公司内部没有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其管理职能不完整、不成体系,只能在局部给销售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管理。因此,在营销体系组织机构设计中对市场营销部的职能应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市场部信息中心。其职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市场分析工作、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制订、销售政策执行监控等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需保留的销售公司各部门职能也应重新进行审核和安排。如调整计划管理流程,由销售公司主导制订生产计划,改革产品价格管理流程,销售公司参与价格制订,增加成品库管理职能,增加售后和投诉管理职能,规范基础营销工作,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合同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上一篇: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下一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