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23

粉丝经济论文

粉丝经济论文篇(1)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媒体平台聚集形成现代新型社群,在社群中,人们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粉丝经济正是具有典型的社群体系特征。因为拥有相同的追随对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粉丝们聚合成群并产生一致的文化消费行为,最终催生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粉丝群体从最初的娱乐演艺圈溢出,渗透到文化、体育、科技、政治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在消费主义与媒介合谋的体系下促生了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粉丝经济。

一、“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偶像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加,这就为粉丝经济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过去传统的粉丝经济营销模式下,艺人要想成为偶像的途径十分有限。而在当今时代,偶像的孕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网剧、数字专辑等方式来实现。艺人们其后再通过线上或线下开展各类运营活动来提升自己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巩固偶像地位。

第二,艺人的职业化培养和标准化包装。各大经纪公司纷纷利用化妆技术和先进的PS技术对艺人进行包装,并为其设定粉丝群体所喜欢的言行风格,以方便“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益。而当明星作为消费型偶像成为人们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时,作为其忠实拥护者的粉丝也就出现了,由此催生了粉丝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粉丝群的专业化经营。一些粉丝组织(分地域、分职业或分年龄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时刻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偶像消息,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和明星八卦的平台。这种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在一定程度激发了粉丝热情,即使偶像不在宣传期也能为其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

第四,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粉丝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它给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它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可以通过百度贴吧、微博、QQ群等新媒体虚拟平台来共同讨论偶像消息、与偶像进行常态互动。同时,在互联网r代,网民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兴起,为这些线上付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在粉丝经济时代,生产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利,比如售卖影视专辑、向粉丝推送偶像周边产品和获取广告收入等途径,不断挖掘和培养消费者认同的偶像、借助线上线下宣传的方式扩大偶像影响力和粉丝群基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实行粉丝会员制。在相关网络平台上推行付费会员模式,粉丝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才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偶像进行各方面的支持,获得平台提供给会员的额外服务。

第三,通讯流量收入分成。包括粉丝观看网络视频、下载软件等产生的数据流量,生产者均可以与通讯运营商分成以获得收入。

第四,售卖粉丝信息的收益。影音视频网站向粉丝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视频拍摄等成本,但是他们会将粉丝的相关数据和资源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广告费用。当偶像的人气越高时,粉丝数据溢价也就越高。

第五,售卖获得情感溢价的周边产品。粉丝是对自己所关注的偶像有深入了解的群体,这种熟悉感与认知感逐步转化为一种情感资本,它是实现最终产品增值的关键。张蔷把粉丝经济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因此粉丝经济中的周边产品都有一份情感溢价,这种情感溢价提高了商家的盈利空间。

三、“粉丝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第一,粉丝的盲目跟风、过度消费,不利于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形态的形成。粉丝的消费是以“越多越好”为标准的无度消费,甚至有人鼓吹“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价值的粉丝”。粉丝们无度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在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上的“馆藏式消费”,而且还表现在重复消费等追星行为上。

第二,数据的弄虚作假。在粉丝经济中数据的弄虚作假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博中的粉丝数,另一个是短信投票环节的投票数。由于粉丝数是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网上开始出现买卖粉丝的名为“微博服务”的淘宝店铺,对僵尸粉明码标价;还有的投票公司在选秀节目中对投票数据弄虚作假,拉高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的粉丝支持率。这些现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方面的问题,而是牵连到一个社会道德的诚信问题。

第三,资金的监管缺失。目前我国粉丝市场上的歌友会、歌迷会、粉丝团等粉丝组织还处在自发阶段,其资金主要是通过发起人进行自律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除了会费、年费,还有会服、荧光棒、条幅、展板等收益,这其中不乏存在经济诈骗行为,亟需进行有效监管。

四、“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偶像从娱乐产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传统行业。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多为影视明星,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粉丝经济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商人、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等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开始涉足网络成为偶像,并且有了自己的粉丝生态圈,享受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收益。以小米为例,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时刻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扩大与用户间的交集,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最终将消费者转化为小米粉丝,进而又把粉丝变为小米新产品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小米手机所形成的广大“米粉”不乏雷军的忠实崇拜者,而这批粉丝又充当了义务宣传员,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粉丝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不少公司招募粉丝,专门为某产品、某活动、某明星等进行拉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捧场造势的活动,并且为这类职业粉丝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这些职业粉丝有两种来源:一N是年轻大学生兼职,主要进行拉海报、网上发帖、建立话题及评论等工作,可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另一种是有一批可提供专业粉丝服务的公司,为某经纪公司、电视台、或活动策划公司进行系列线上线下的专业粉丝支持服务。在粉丝职业化下,他们将对偶像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从偶像明星扩展到有影响力的企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让偶像与粉丝建立联系,最早的是百度贴吧,后来有粉丝网、直播APP等。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百度也邀请了数千家知名品牌入驻建立官方吧,其中包括神舟电脑、网易游戏、中信银行、天猫、京东等知名品牌。从目前的发展分析,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主要在打造粉丝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广告收入、娱乐增值服务提供线上虚拟社区获得利润。

五、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建议

第一,应倡导与培育健康的粉丝文化,防止粉丝将对偶像的过度迷恋转变为不切实际的狂热消费行为。粉丝文化原本是粉丝们寻求社会归属感的一种文化,而今,在社会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广泛流传着“不为偶像花钱的粉丝不是真爱粉”之类的言论,使得很多粉丝被动地成为了商业化捆绑的工具,在为自己偶像掏钱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出现了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针对过度消费问题,社会和主流媒体应培育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品味,积极倡导回归粉丝本真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文化偏好和见解,即构建一种以寻求身份认同及情感共鸣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同时,大力提倡粉丝文化中对发展文化产业大有裨益的“关注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在粉丝文化中塑造自身健康人格、建构社群,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粉丝的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迷狂型病态追星。

第二,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相关的运营机构也应积极地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抵制这种违背社会诚信的暗箱操作行为。比如,微博运营机构应该加强对假粉丝现象的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经营的投票公司进行及时的查处等等。

第三,要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防止粉丝团体内部出现经济欺骗活动。对于有健全组织结构的粉丝组织而言,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分配。而对于那些组织结构尚不健全的粉丝团而言,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它们的成员在交纳会费、年费等费用时,也应有一个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并且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对资金的事后运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现组织者出于个人利益诉求而对资金擅自挪用的问题。

第四,企业应充分塑造人性化的品牌,强化品牌情怀,放下身段抱着为顾客解决问题、做朋友的心态,搭建起品牌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网状交流平台,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以实现共赢。同时,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出一个与其核心产品相关的粉丝经济链条,用来实现粉丝群体的更多要求。这个链条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周边产品和某个社区结合起来,为粉丝提供多方位、更全面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更好地发展粉丝经济。

参考文献

[1]刘芳鸣.打造“粉丝经济”促进“粉丝产业”健康发展[J].经济师,2008,05:60-61.

[2]张红.粉丝经济中的创业行为与可持续性发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119.

粉丝经济论文篇(2)

然而,即便这样,淘宝网“爱碧丽旗舰店”的月销量也将近五百。翻看了几个网友评价,“感觉像在做梦一样,我也有疯狂的时候,终于拿到偶像小志亲手制作的产品,拿到手上是那么的沉重。”“不管有没有效果,就当是支持小志和小小志了!就当纪念我学生时代的追星梦!那时不会花那么多钱买明星代言的产品!!小志 ,鉴证我们的成长!”

从最早的日本明星经纪公司最擅长的粉丝规划到后来逐渐普遍的粉丝经济,可以说,粉丝经济撑起了娱乐圈的大半壁江山。

在娱乐圈早已享受粉丝的奉献多年之后,六间房秀场终于明确提出了“粉丝经济”这个概念,与此同时,“粉丝经济”开始跨界蔓延,从乔布斯的“果粉”到雷军的“米粉”。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态度,各行各业纷纷着手培养自己的专属粉丝,纷纷将手伸向了粉丝的口袋。又或者,是现在社会的浮躁让大多数人缺少了信仰,缺少了追求,于是,当一个“伪信仰”在向他们招手的时候,他们立刻前仆后继地送上钞票,取悦他们的“信仰”,也满足自己的空虚。

(好吧,跑题了,回来)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出了“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创作家,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个理论几乎被奉为“圣经”在四周传诵,这个理论也将“粉丝经济”真正带进了2.0时代,一个更“剥削”的时代。

说到造星、粉丝经济,最被认可的起源是日本的明星经纪公司,他们成熟的造星机制也带动了粉丝经济的开端和发展。而事实上,硬要追究起源,也可以说源于中国的。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意见领袖(当然是正面意思)孔子,就是粉丝捧红的。孔子粉丝三千(都是铁粉),“大V”就有七十二个,孔圣人“述而不作”,叹口气都有人疯狂转发。粉丝们因为太崇拜孔子,不仅交学费、送腊肉,还帮老师出书―《论语》就是粉丝们搜集孔子日常一言一行加工而成的。按照“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孔子光是依靠这三千铁粉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放在现在,孔子就是最成功、最伟大的自媒体,粉丝的贡献加上闻风而来的广告,这小日子就不只是滋润了。

孔子之后无圣人,至少此后的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巨大影响力的。直到动荡时期的政治崇拜,出于对稳定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国人对能够拯救他们出水火的政治人物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崇拜,即便是在树根都很难吃到的年代,依然能奉献出小米。这个时候的“粉丝”是凝聚力最强大的,也是最无私的。

慢慢的,或许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娱乐圈最早瞄准粉丝经济。某年的春晚,赵丽蓉向全国观众“宣告”第57个民族的诞生:追星族。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首次将“Fans”音译版“粉丝”推向大众视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还来不及收入这个新译词的时候,粉丝已经如多米诺骨牌的态势蔓延其领域―粉丝效应、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他们汇成了蔚为壮观的粉丝河流。

其实准确来说,早期的粉丝经济还不能成为“经济”,只是局限在经纪公司的运作中,只是围绕着明星产生的小范围的产业链。而这小范围却非常可观了。以造星鼻祖日本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杰尼斯家族来说,除了明星唱片、演出、广告代言之外,各类粉丝组织的收入是公司收益的重要来源。为了将粉丝“一网打尽”,杰尼斯有高招―杰尼斯的明星每年都会开演唱会,而演唱会是粉丝近距离接近偶像的最好机会,但是杰尼斯艺人演唱会的门票基本不对外销售,只有他们粉丝会的会员才有机会通过抽奖的形式购买到门票。而粉丝要想加入粉丝会,首先就是缴会费。按照杰尼斯艺人的火爆程度,光会费,杰尼斯每年就能进账上百亿日元。

除了唱片、演唱会等“常规”收入,这条产业链上聚集了所有能够想到可销售的产品,挥舞的荧光棒,也是消费的指挥棒。他(她)们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热情,能得到些什么呢?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这条产业链上唯一的贡献者,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有价值的粉丝,他们不愿意成为没有价值的人,于是,经纪公司满心欢喜地成全了他们。来看一组数据―通过一个粉丝Nina的消费来看整个粉丝产业链的收入。

几乎没有一条产业链像粉丝产业链一样不对等却无争议,也没有一条产业链像粉丝产业链一样没有足够的盈利模式却一直稳赚不赔。所以,一众明星,各路经纪公司开始试图扩宽这条产业链。美名曰,GDP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粉丝产业链上的产品也要跟得上GDP的走势。

最“脑残”―谁管配置,是“庚”就行

关于庚饭,有这么一个“传说”―在某电影节上,《大武生》会上有不少记者,一位庚饭拦住记者,递上一个小小的礼物袋,然后一个90度深鞠躬:“请多关照韩庚!”一网友戏言:“韩庚啊,这可是一群折翼的天使啊,请善对!”

为了“善对”粉丝,韩庚推出了“庚Phone”,一款深深刻上韩庚印记的手机,而除了韩庚的印记,它几乎不能称为一部手机。

2013年11月13日,韩庚亲临庚Phone会现场,像乔布斯一样向粉丝们阐述这款手机的相关设计理念。11月19日下午14点09分,庚Phone在亚马逊独家首发,首批为5000台的限量黄色版本,售价为2780元。2780的价格高了吗?截至当日下午15点27分12秒,“庚Phone”限量黄色版已经售罄。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粉丝因为没有抢到而稍显懊悔。庚饭不差钱。

无论是硬件还是配置,从各方面来说,明星定制手机对整个手机行业来说就像跳梁小丑一样,不过正如郭敬明所说,现在的社会就是“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小世界”,那个世界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是相互不理解的。粉丝经济说到底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模式,只要还有那么多喜欢韩庚的人,庚Phone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了,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同样也是“脑残粉”的产物。

最“接地气”―坡姐在马兰坡的创业

“我是马栏山的坡姐,只有我最欢型。”这是谢娜主持《快乐大本营》的“名言”。凭借着《快乐大本营》的强大收视,“欢型”成为流行语,颇有商业头脑的坡姐迅速将“欢型”注册,成为“欢型”潮牌的老板。据在线问卷调查机构“问卷星”的调查显示,“欢型”的买家中大部分都是谢娜的粉丝。

将粉丝变成目标客户,是很多明星创业选择的便捷之路。以“欢型”来说,其品牌风格以轻松有趣为主,适合学生群体,因为谢娜通过《快乐大本营》积累的粉丝多为学生群体。再加上明星再宣传推广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欢型”开业的时候,谢娜发了条微博,三天时间,这条微博的评论数就超过10万条,转发超过6万条,在当时创下微博纪录。不花一分钱,就让10万人关注自家网店,这是明星才有的优势。

最“气人”―厂花不卖身不卖艺卖消息

脸蛋?身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为明星带来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经济利益呢?陈坤为大多依然停留在“卖身卖艺”原始阶段的明星做出了一个好示范。这位专注于研究烟熏妆和“行走的力量”的励志哥,推出了以自己命名的会员制微信平台。

“缴纳18块钱,就可成为陈坤微信平台月会员;168块可成为陈坤微信平台年度会员”。也就是说,陈坤的100万粉丝中,只要有10%铁杆粉丝,每月至少就能获得1680万收入。通过这一平台,粉丝们不仅可以看到有关陈坤的新闻、写真、书籍、音乐、语音回复,还可以与其他的粉丝交流有关偶像的话题。此外,粉丝还能在这一平台优先得知有关陈坤的新电影、新电视剧的讯息,以及率先购买T恤、纪念品等偶像衍生品。

陈坤的这一举动引发了热议,有人称微信进入了明星粉丝大举进攻的“非正常”状态,有人吃明星的醋:“凭什么他们做什么都这么简单”,也有人言简意赅“人气是第一生产力”。很显然,陈坤的这招“潜龙在天”,就是活用“粉丝经济学”的典范。

这是一个几近完美的盈利模式,而如此完美的模式却仅仅适用于娱乐圈,其经济版图仍局限在娱乐圈,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粉丝所贡献出来的庞大“钱”景让各大商家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娱乐圈玩腻的模式依然有其无与伦比的剩余价值。而打破这一版图局限的又是谁呢?

跨界1:科技圈从果粉到米粉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果粉”,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有很多人在研究“苹果成功学”,在乔布斯去世后,这些研究者越来越难窥见其成功之道,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结论是―苹果的成功不仅仅跟产品和CEO有关,也跟庞大的粉丝群有莫大的关系―他们是全球最大的自发组织,这个组织没有金钱污染;他们默默为苹果宣传,而却不曾赚得一分钱;他们有一个信仰,他们相信苹果,也许可以说是有些盲目,或者有些疯狂,他们喜欢叫自己 “果粉”;“果粉”的疯狂是苹果首创,也是苹果最大的财富,带给苹果最直接的就是一年1565亿美元(2012财年报数据)的营收。

国外有乔布斯,有“果粉”;国内有雷军,有“米粉”。

小米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执,尤其是以“中国乔布斯”自居的创始人雷军,雷军“山寨”了苹果的营销模式,从个人崇拜到饥饿营销。虽然受到诟病,但也确实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2011年雷军还举办了一场“米粉节”,据参与者形容,现场的气氛已不是狂热两个字能形容的,当然,这种狂热也体现在小米的销售上,光是小米的配件商城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6亿元,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数字。雷军在会上常常高喊“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这不光是一种装腔作势的口号,其实体现的就是小米的商业模式所在―一个围绕着粉丝所产生巨大的生意,不断促进“真粉丝”的增加,然后再从他们身上变现。简而言之,就是粉丝变现。

跨界2:文化圈粉丝阅读成为新面貌

“后援会”在意不是娱乐明星的专属,就像“粉丝经济”也不再是娱乐圈的专属一样。几乎每一个网络作家都有自己的“后援会”,粉丝们会为了自己的偶像购买他们的作品,也会为了偶像大打口水仗,而他们的行为都与文学无关。有人说,现在的文学已经演变成“粉丝阅读”―“粉丝们哪管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们写得好或不好,粉丝们只认署名权。”

郭敬明无疑是这场粉丝阅读的热潮中最成功的作家之一,扛着青春文学的大旗,郭敬明说一句话,无论是褒是贬,是赞美是揶揄,总能激起千层浪,而在今天,没有人能否认,关注就等于影响力。事实上,郭敬明模式正开始被普遍应用于对年轻的网络作家的包装中。某网络作家曾揭秘了一些“门道”:当一个网络作家签约后,公司会根据其本身的风格以及论坛、贴吧、博客上读者的反馈为作家制定一种“路线”,“比如说,网络上读者对这个作家最多的印象是校园风的,公司便会让作家尽量往这个风格上靠拢。”一切以粉丝为中心,这就是文化圈的粉丝经济。

跨界3:草根群体自媒体的集体爆发

六间房是最早明确提出“粉丝经济”这一概念的。

很多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六间房提供了一个平台给这些草根群体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在节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时期礼物的消费尤为活跃,据统计秀场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

当下最流行的自媒体,其模式和六间房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微博、微信等为有点文化、有点见识的草根群体提供了平台,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特长,吸引对口的粉丝,然后他们会尝试各种能够将粉丝变现的方法,比如“丝青年”潘越飞凭借几篇“接地气”的稿件,粉丝多点了几点赞,于是,潘越飞就成了自媒体江湖最不可思议的变现―加盟搜狐IT任主编;主持人专业的罗振宇推出一个《罗辑思维》,然后办了个活动,若说活动内容,纯属胡扯,却在半天内入账160万,于是,罗振宇就成了自媒体行家,到处做关于《自媒体是怎么炼成的》演讲,演讲中继续吸收粉丝,可以想象,如果罗振宇再办个依旧胡扯的活动,也许会是1600万的进账。

可以说,发展至今,在赚钱能力上,粉丝经济这个模式无可挑剔;而在尺度把握上,粉丝经济却很容易过火,无论娱乐圈还是文化圈,只要一过火,就很容易引起反感,林志颖的“爱碧丽”就是典型案例,过犹不及,狂热与理智需要冷思考。

>>粉丝图谱

粉是一种职业精神

也许真的像辜鸿铭先生所说的那样,认得荣誉感可以催生一个美好的世界。许多粉丝在实践着这一点,他们的决策很民主,行动有效率,财务很透明,在他们的眼里,粉是一种职业精神。

不疯狂,不粉丝

粉丝经济论文篇(3)

20世纪90年代,粉丝经济就在西方国家初显端倪。詹金斯在《融合文化》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情感经济:“营销理论的一种新构型”,“它试图将消费者决策的情感基础理解为观看和购买决定的推动力”。邱晓东(2008)的《我是你的粉丝》和郑欣(2008)的《平民偶像崇拜》分析了明星/名人粉丝的社会心理成因和行为特征,张嫱(2010)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进行定义,系统详细的总结了粉丝各种现象,并认为“以人的风格为基础的社会成型”粉丝经济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杨玲(2015)在借鉴了相关西方研究的理论和本土粉丝文化案例的基础上,深入的梳理了粉丝经济的深层次含义。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世界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电子传媒等也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各个产业的结构和模式。动漫产业也是如此,然而,作为动漫产业主要带来商业盈利的动漫衍生品行业还是发展不足,甚至在今年出现了滞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的低迷将持续下去,反之,近几年中国粉丝经济商业化发展的日益提升实际上已经开始通过数字化技术提供的各个平台悄然影响着动漫衍生品行业,刺激本产业的商业潜力和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一、粉丝经济与动漫衍生品产业的概述与关联

1.粉丝经济的定义与发展

张嫱在《粉丝力量大》中对粉丝经济的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詹金斯(2007)提出: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每个媒介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粉丝。例如电视观众中一部分只是单纯的看电视,但是总有一部分观众会去浏览“指摘电视”(Televitionwithoutpity)网站,看到犀利有趣的帖子也会参与讨论甚至发帖发起讨论。这个时候很确定他是否是电视迷,粉丝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就如张嫱所提“粉丝年代,谁能自外?”。

我国的粉丝经济最早源于21世纪初的空前红火的选秀节目。2006年,当各类选秀节目落下帷幕后,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四档真人秀的各环节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其价值超过38亿元,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达到76.89亿元。随着数字化传媒工具与平台的多样化,粉丝规模的日益增加,粉丝的“商业色彩”越来越浓,随之而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经济。粉丝从原先分散的普通粉丝到分为蓝领、白领和金领的职业粉丝,并形成了专业粉丝公司、投票公司、粉丝网站甚至属官方旗下的“正牌”粉丝俱乐部等相关新兴行业;并且同时带动了通讯营运、周边产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意义

所谓动漫衍生品,指的是从漫画、动画、游戏、电影等动漫相关作品产业中衍生出来的产品。包括音像品、图书、玩具、服饰、食品、文具等多方面内容,能以形象授权方式衍生到主题餐饮、漫画咖啡馆、主题公园等旅游产业及服务行业等多个领域。《中国动漫产业蓝皮书》中将我国动漫产业被细化分为动画产业、电影产业、漫画产业、新媒体动漫产业以及玩具市场产业等多个分支进行每年的产业情况报告,其中并没有专门的动漫衍生品产业,这主要因为我国衍生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幼龄儿童的玩具市场,市场商品形式与品种单一;加之动漫产业中漫画、游戏、电影动画等上游产业与玩具、音响、服饰、主题餐厅等衍生品下游产业的联系不紧密,甚至有产业链断裂“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使得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组织较为混乱,规模也只是初具雏形。

从2011年~2013年动漫产业细分行业产值规模来看,我们将动漫衍生品、动漫主题公园、动漫授权收入、动漫舞台剧视作广义上的动漫衍生品,2013年它们的产值和占总产值的百分比为67.36%,大约是整个动漫总产值的2/3。可见,动漫衍生品产业在动漫产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况且本产业在我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互联网进步提供多项平台,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动漫衍生品产业势必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3.粉丝经济与动漫衍生品行业的相互关联

动漫衍生品市场毫无疑问的是一个明显体现粉丝经济的板块,除了普通消费者以外,长期关注并进行持续性消费的消费者都属于本产业中某一动漫品牌的粉丝。从产业关联理论来讲,动漫产业为粉丝创作同人作品提供素材,同人作品问世并且具有商业价值从而产生新的衍生品进一部充实动漫衍生品市场,形成了循环互利的顺、逆向的直接联系。因而,从这一点上来看,联系粉丝产业与动漫衍生品产业的纽带,不但有最基本的产品和劳务,还有生产技术、价格联系、劳动就业等更深层次的关联(图)

二、粉丝经济通过数字技术对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影响

1.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各个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变得更加快捷简便。就数字化时代对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影响而言,笔者将其归纳为融资渠道、营销模式和销售平台这三方面(见表),而粉丝也正是接着这三个变化,巩固加强了自身在动漫衍生品行业中的地位而得以影响动漫衍生品行业的发展。

首先,动漫粉丝热衷于通过众筹平台对喜爱的动漫衍生品开发进行投资,也让商家对市场认可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他们大部分人更习惯于网络消费,对自己热衷的动漫衍生品也更挑剔,使得商家的营销模式也渐渐发生改变;最后由于数字化时代销售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商品的买卖流通渠道多样化,粉丝之间可以自由、快捷、简便的交易动漫衍生品,使得新的衍生品市场的经济更加复杂化。

2.模糊动漫衍生品产业供需双方的角色

(1)需求方:粉丝渐具有商业功能

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大圣归来》在几乎零宣传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动画电影上的票房奇迹,上映被要求延迟一月并收获近10亿的票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一举超越了《功夫熊猫2》所创下的6.17亿元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纪录。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大热的动画电影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却一波三折。承接商开发的衍生品的失败引发了一次直接对动漫衍生品的众筹项目,在《大圣归来》的品牌号召力下,一天众筹到1181.6万元,粉丝的投资力量不容小觑。

众筹的出现使他们既是消费者也是投资者,而自发的制作动漫衍生品,也是他们变成了制造方。再者,从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来看,一个动漫品牌的衍生品对粉丝来讲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其需求价格弹性Ep

(2)供给方: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展“去商品化”诚意

在产品日益丰富、竞争日趋激烈、消费日渐走向定制化和私人化的后福特生产时代,生产者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是必须放低身段,聆听消费者的声音,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时刻保持与消费者的互动,并努力吸引消费者的参与。类似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衍生品制作官方可以直接与其粉丝进行交流互动,增进官方与粉丝的感情,有效的了解受众群体并对其偏好进行把控,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少数伟大的品牌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品牌而成为‘爱的标记’。爱标不仅像品牌一样受人尊敬,它同时还赢得了消费者的挚爱,与消费者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情感联系。而品牌的未来就取决于是否能在尊敬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消费者持久的热爱,激发出超越理智的忠诚。”罗伯茨(2004)提出了“爱标”的概念。因此,目光长远的公司都会为了能使自己的品牌上升为“爱标”,而努力的为其生产的媒介产品“去商品化”,表明自己致力于打造良好国产品牌、精良制作衍生品与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决心与诚意,让消费者甘愿继续支持其品牌,从中获得稳定的消费群体和情感资本。

一方面商家站在抵制文化工业产品化的粉丝立场维系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粉丝积极参与类似于众筹、cosplay绘画比赛、开发方案投票等活动,承担起了类似生产者的商业功能。这样的供需双方角色职能的互相渗透,无疑对动漫衍生品行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粉丝年龄结构引起动漫衍生品营销模式的变化

受计划生育影响,我国儿童比重逐年下降,加之在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中,10岁~3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77.8%,这样的年龄结构变动对我国动漫衍生产业的影响不可小觑,低龄化的衍生品再也满足不了当下的市场要求。

同时,传统的衍生品开发商营销方式分为顺产业链的正向开发和逆产业链反向试水两种。前者是指先通过动画的播出,再开发各种衍生品;后者则是先制作出玩具或角色形象进行市场试水,再进行动画的制作延伸产业链。前者开发厂商为了规避风险交于其他企业开发衍生品,导致衍生品质量低劣影响其品牌价值;后者的衍生品缺乏内在价值,可替代性强且品牌价值低而无法实现向上游链条的延伸,出现产业链缺乏联系甚至断裂的现象。

商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动画游戏运作,线下衍生品开发逐步替代原先在学校附近设立实体店,电视动画播出的传统营销方式。原创动漫企业和衍生品承接商也越来越关注版权和市场渠道,重视动漫内容与商业产品开发的一体化,借助O2O模式改进动漫衍生品的营销策略和方式。这样不仅完整了产业链的链接,也努力迎合了中青年对于动漫衍生品独特个性的追求和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交易的消费习惯。

4.同人衍生品促成混杂经济并刺激官方衍生品开发

行为经济学指出,人还有利他、互惠等动因,他的行为受到公平、正义等社会规范的影响,受到非物质鼓励的驱动。从粉丝经济中产生的同人衍生品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机理产生的,这些资源一般被在社群论坛里免费分享,分享者获得精神上的成就与分享的乐趣,并不作为商用,因而不会与官方发生版权纠纷。但事实情况是,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粉丝可以独立制作出精美的动漫衍生品在“淘宝”“微博”等线上社交平台出售,也可以在线下的动漫展上售卖。即使制作者的初衷的确是分享,但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售卖出去,此时原本的礼物经济与商业经济间的界限就模糊了,变成了混杂经济。在当前动漫衍生品市场上,即就是同人衍生品市场与官方衍生品市场并存的状态。

而同人衍生品市场发展将会刺激官方衍生品市场的开发。从消费者选择理论来看,为了补偿消费者因为减少一单位官方衍生品的消费,得多给他多一些同人衍生品。可见同人衍生品对官方衍生品是有替代作用的,且根据最优消费下满足MRS=PX/PY可得出两个市场中商品边际效用之比就是其价格之比。由此看来,对于尚未形成成熟产业链的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而言,开发商的一大部分利润流落“民间”。这样由粉丝经济产生出的两个衍生品市场同时运行的特殊局面,将进一步刺激官方对于自身品牌授权和衍生品开发环节的重视,还有利于完善整个产业的管理体系。

三、在粉丝经济背景下发展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动漫品牌价值维系粉丝经济

粉丝基于“情怀消费”而对某一动漫品牌产生热情,但如果品牌商不注重自身品牌内容的深化,继续为本动漫品牌增值,一味消耗粉丝们的情怀赚取眼前利益,那便会失去其品牌价值。这样不仅会大量损失忠诚的消费者,甚至被舆论压得再无出头之日。

另外只是原地踏步,或者不能推陈出新同样会被粉丝的冷待和遗弃,中国大宇的《仙剑奇侠传》系列、日本SQUARE的《最终幻想》系列、美国Maxic的《模拟人生》系列等大牌游戏动漫作品就曾经或者正在因为没能创新或者无法超越前一作,而恶评如潮。如果说粉丝经济给动漫衍生品产业注入了大量情感资本,那么商家们也多了一项满足粉丝愈来愈高要求的“期望成本”。

2.理性对待互联网营销,准确把握粉丝规模

由于互联网上青年人活跃度较高,网络上放映的国产优秀动漫作品,被大量网友转发。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互联网上粉丝的活跃度等同于高的票房转换率和相应动漫衍生品受众规模。如2014年暑期上映的《秦时明月》,上映前官方认为其有3亿的票房潜力,但实际只是收获票房6000万。其原因是他缺少潜在的粉丝群体;而《十万个冷笑话》更符合其消费群体快餐式文化的消费倾向,潜在粉丝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了解这个动漫品牌并进行消费。

因而对粉丝规模的准确把握和逐步积累,理性对待互联网上的粉丝的点击率回复率,真正深入对比分析各项数据指标从而做出正确的营销策略,也是在粉丝经济下各个动漫商家和其动漫衍生品部门需要注意的问题。

3.粉丝社群组织全面完善内部管理进行持续经营

作为消费者本身,应该遵循规范粉丝组织内部思想、衍生品开发、粉丝相关活动等各方面管理,各粉丝论坛分享的各类免费资源应打有相关的水印,标注“禁止转载、禁止一切商用活动”等话语,并在版规中对同人衍生品的进行商业交易的相关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各版主对本区内的各个同人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在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和征得官方品牌同意后,以粉丝社群为单位,通过合法途径对外售卖,以用于论坛运营补贴和同人作者的酬劳。这样原本完全自费型的论坛就可以持续运营下去,并提高高质量的粉丝在内部活跃的积极性,避免“伸手党”的大量涌入导致大的论坛入不敷出最后倒闭使得粉丝们交流的平台和富有创意的潜在衍生品“商家”消失。

4.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各个粉丝社群

由粉丝经济衍生出的动漫同人衍生品市场无论有多么活跃,终归是依托于原创动漫背景下的衍生市场,它的运行与市场规范也应在整个动漫衍生品市场的控制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划分清楚官方衍生品与民间衍生品进行商业活动的界限;对于侵权的与否进行界定;规范动漫同人衍生商品定价;同人创作者通过对于原作的改编而对此品牌产生的附加价值或者抵损应该如何处理等等问题进行翔实的规定。

这样,做好对原作者的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保护原创人的权益,尽量将粉丝社群的同人作者与原创官方(个人)的矛盾化解到最小,不让同人衍生品喧宾夺主,使两者互利共赢才能使中国的动漫衍生品市场更加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enkins H.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61-62,79,72.

[2]张嫱.粉丝力量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8.

[3]杨玲.粉丝经济:何以可能?--《粉丝力量大》阅读记[J].中国图书评论,2011.01.

[4]余丽.中国电影衍生品:未来的商机与挑战,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开去[J].长短辑,2015(5).

[5]杨玲.粉丝经济三重面[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6]FutureBeyondBrands[EB/OL].http:///lovemarks/future-beyond-brands/.

[7]卢斌,郑玉明,牛兴侦.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38.

[8]李娜.微观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13-120).

粉丝经济论文篇(4)

二、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营销的思考

(一)新形势下粉丝身上体现出的特征

在社会化网络中,粉丝身上表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主动性强。网络使得粉丝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明星,他们的行为也因此更加主动。受到传播模式的局限,以往情况下粉丝想要与明星发生接触一般是比较难的,并且往往是通过单一的媒介,过程中粉丝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但社会网络使得此种模式发生了较为彻底的变化。比如,粉丝通过网络即可获得明星的最新动态,甚至是接下来的行程,这种情况下,其见到明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其行为受到的限制也会比较少。同时,社会化网络也给粉丝获取明星信息创造了更多机会,使得媒体地位发生了动摇,粉丝在追星中能够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并且,由于互联网平台也由以提供内容为主演变为以社交为主,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粉丝之间不再有时空障碍,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粉丝圈也因此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互相交错的特点。其次,参与度高。社会化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结构,粉丝既是信息接收方,同时也是传播方。此种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能够涵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粉丝也能够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社群或者圈子。粉丝社群可以集中表达粉丝诉求及意愿,由此产生的群体效应使得他们的诉求更容易引起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粉丝在明星事件中的参与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了参与者与受益者。通过社会化网络,粉丝能够发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其他人,他们彼此之间会因此建立联系,并最终发展成一个以关系与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中,信息是以裂变的方式进行传播的。

(二)营销模式发生的深刻变化

在社会化网络兴起之前,粉丝经济营销通常以下述方式进行:明星借助发行唱片、参演影视作品以及推出限量藏品等方式,来进行文化传播,粉丝为了支持明星而消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行为导致了粉丝经济的产生,特点表现为明星掌握主动权,与粉丝互动十分有限。在社会化网络兴起的背景下,上述营销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为:随着私人空间逐渐体现出公共化的发展趋势,粉丝接触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广,人际网络使得信息的跨圈子传播得以实现,并对明星主体的营销模式产生了冲击。在此种背景下,明星进行文化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粉丝经济营销的复杂性越来越突出。

当前,信息实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为直接传播,常见形式为明星在公开场合或者节目中呼吁粉丝支持自己的作品。现实中被广泛提及的粉丝福利其实就属于直接传播,其以给予粉丝报酬为主要特征,可以起到保持粉丝对明星的热情、维护粉丝与明星的关系等作用,有助于消费范围的扩大,是使粉丝经济增值的有效手段。第二种为隐性传播,指的是信息实体以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往往是被隐藏起来的。此种传播方式常用的方法为植入广告,传播方式看似较为委婉,但却依旧有着很强的目的性,类似于一场精心设计的预谋。第三种为无意识传播,以目的不明为主要特征。由于需要粉丝自己解读,此种传播方式经常会取得始料不及的效果。比如,雷军通过微博分享了一张小米路由器图片,但经过网友的恶搞之后,这张图片在微博广泛流传开来,并被称为小米豆浆机。这件事情使得九阳豆浆机意外登上了热门话题榜单,股票在几天内迅速上涨。总体来讲,社会化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进行网状传播,营销模式也在同时呈现出网状特点,不仅明星与粉丝的互动明显加强,粉丝群的群体效应也越发引人关注。

(三)社会化网络背景下的营销思路

1、将营销对象从粉丝扩展到粉丝圈

粉丝经济本身属于网络经济的一种形式,所以,二者的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当前对网络经济规律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粉丝经济。而根据互联网价值公式可知,当粉丝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不仅这个群体的影响力明显增大,其经济价值也在同步增加。所以,在裂变传播模式下,粉丝经济价值的增长将是十分迅速的。此种经济属于典型的品牌社群,所以,粉丝经济实际上也就是社群思维的表现形式。对于这一群体的营销,企业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粉丝个体上,而是要扩展至粉丝群体,借助圈子整合等方式,利用粉丝之间的影响力,来使裂变传播为营销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粉丝价值、积极经营社群,以此来维系关系,为营销奠定基础。

2、以社交思维代替传播思维

粉丝经济论文篇(5)

粉丝经济拥有成功案例。大到苹果、小米,小到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甚至罗永浩、马佳佳、罗振宇等个人品牌。然而,与营销策划不同,讨论战略规划要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展开。而前者则很可能是一锤子买卖――靠营销等手段短时间吸引大量粉丝,用短暂互动赢得信任,大赚一笔,但缺乏延续性。

因此,有必要认清粉丝经济的案例究竟是营销策划级的个案,还是战略级的趋势?

塔勒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两种模式: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

平均斯坦:不具备突破性,受特定事件单独影响小,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任何个例不会对总体产生巨大影响,其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典型的例子包括身高、体重、死亡率、智商等。

极端斯坦:具有突破性,受特定事件影响大,个例会对总体产生巨大影响,其分布要么不连续(曼德尔布罗特式),要么完全不可预测,比如财富、百度搜索量、商品价格、经济数据等。

毫无疑问,“粉丝经济”符合极端斯坦的所有特性,赢家通吃,但其经验却并不能导致其他企业取得类似成功,只能引来一批平庸的模仿者。中兴、华为、酷派、联想也想模仿小米的“粉丝经济”,纷纷推出高性价比手机及社区平台,华为手机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等人也开始为公众做激情四射的演讲,活跃于社交媒体。但是,从社区平台、互动频率以及粉丝的狂热程度看,还谈不上成功。

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因为张勇身上独特的理念,别人学不会、学不透。粉丝经济的架构不难,搞个饥饿营销、建个互动论坛、开个微博微信,似乎学习(或曰“模仿”)起来并不困难。但形似容易,神似难。在很大程度上,能拥有数量不菲的粉丝、并能转换为“经济”也是核心人物魅力的投射,而人格魅力的复制不仅非常困难,而且需要经年累月的修炼。罗永浩只靠一个手机固件(ROM),就能吸引如此多的粉丝和投资,业界也一直将这样一家尚未生产出一台手机(哪怕是样机)的企业视作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然而,其他企业要想按这个路数进入手机领域,恐怕还不如直接把钱烧掉的好。

善变的“粉丝”

“粉丝经济”模式可以用“收益=粉丝基数×购买力×购买意愿”来表示,粉丝基数、购买力、购买意愿都并非常量,而是难以预测的变量。即使已经依靠“粉丝经济”取得成功的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因为三个变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铁杆粉丝也许就是明天的定时炸弹。

首先,粉丝具有独特的团体特征,有很强的排他性和内部认同感,依靠情感纽带作为连接。情感是态度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较复杂体验,既表现出稳定性又表现出可变性,受到生理、价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粉丝群体是边界模糊并开放的群体,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但又有难以准确描述的情感因素。比如,“丝”定义难清,还具有很强的时代属性。自以为是丝,在别人眼中未必不是“高富帅”。

其次,狂热迷恋某一事物的往往是年轻人。当人到中年,泡论坛、刷微博的时间逐渐被琐碎的锅碗瓢盆取代。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年人内省日趋明显。按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中年期人格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即中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敢想敢干,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粉丝”是典型的向外部寻求关注的行为,中年人性格的圆融也与极端化的粉丝行为矛盾。而且,随着年轻人经济独立和事业有成,其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都势必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经营粉丝出现“青黄不接”,就会陷入困境。

第三,当经济规模变成“俗”时,粉丝经济的效应就达到了边界。阿希的从众实验解释了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人们趋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从众有助于人们获得正确的信息,可以被喜欢和接受,还能够减缓群体压力,是流行形成的主要心理原因。但同时,人们还有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酒吧4人桌的客人提供免费的4种啤酒,并对啤酒的特点进行介绍。在公开依次问客人需求的情况下,人们普遍选择不同的啤酒,也就是说每人都选择了4种其中的一种,而且事后对所选啤酒的评估均比较满意;而在私下问客人需求的情况下,大家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啤酒,反而有较多的重复选择。因此,退流行与人们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有关。这两种心理效用相互作用使流行呈现出很强的易变性。当一种手机成为“街机”的时候,“俗”就成了流行的大敌,离退流行很可能就不远了――粉丝是不会为“俗”买单的。

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必须指向一个目标――盈利。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而不是创造粉丝。成功吸引粉丝不代表就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粉丝有了,钱没了”就成了“赔本赚吆喝”。

例如,马佳佳在微博上有l7万粉丝,也经常到各大论坛发言,不难发现其演讲内容都是围绕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思维,但“泡否”的经营业绩如何却从未见其披露。不过从最近的报道中可以推测一二,泡否没有网店,只有三里屯一家实体店(高碑店、兴隆街店开业不久就已关闭),实体店门可罗雀,她鼓吹的商业模式盈利点在哪里就很值得商榷(不排除其真实盈利模式是自媒体,而不是贩卖成人用品)。同样,拥有无数粉丝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触电”推出的“蓝色骨头”手机更是因为性价比不高和质量问题,导致在某电商销量寥寥。

“粉丝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包括自媒体在内都需要有产品承载――苹果近乎完美的客户体验、小米突出的性价比、“罗辑思维”的有趣、有料。购买意愿是粉丝对载体价值的评估和情感连接的综合,其中情感连接又部分取决于载体的价值。因此没有好的载体,即使有粉丝(其实没载体很难有粉丝),粉丝的购买意愿也无从谈起。如果“锤子手机”没有罗永浩吹嘘的那么好,给不了他承诺的客户体验,570万粉丝中,未必有多少人会真的掏腰包。

粉丝经济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粉丝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粉丝经济这一概念最初是源于直播平台,来自草根的主播在直播平台上进行表演,粉丝作为关注者对主播的表演通过送花等虚拟礼物的行为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主播由此获取收益。此后,这一概念延用至音乐、影视、娱乐等行业,为营销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粉丝”这一群体主要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也是粉丝经济逐步兴起的时间段。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出现了广义上的粉丝,从邓丽君、四大天王、小虎队这些中青年音乐迷到日本、香港影片盛行之时的影视迷再到七龙珠等少年儿童动漫迷,粉丝经济有了起步,人们会为了喜欢的偶像去购买碟片、卡带,去收集漫画书、海报并由此兴起了娱乐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商业化程度不高并没有形成粉丝经济。随着大众文化和商业化发展,明星产业化开始出现这也随之带来了粉丝产业的兴起,从快男超女到加油好男儿等等这些应运而生的选秀活动出现了一大批的狂热的粉丝,并且为这些选秀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粉丝群体的出现带动了粉丝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和商业水平发展不足,此时的粉丝产业还没有转化为粉丝经济,“粉丝”这一群体的购买力转化率还没能提升,直到互联网的普及。

二、粉丝经济下的新式营销方式分析

1.营销方式一:情感营销

在《粉丝力量大》中张嫱把粉丝经济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①由此,企业为了销售出更多的产品采取,1.拉近被关注者与粉丝之间的距离,2.提高粉丝的参与感,3.增加粉丝的代入感等方式对自身的产品进行粉丝经济的营销。

在老牌日化用品――汰渍的近期营销活动中采取品牌+明星+平台的模式,用见面会、直播、等方式使明星贴近粉丝,采用明星与现场粉丝洗衣服等互动游戏来增强粉丝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使产品成为促进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的核心,以达到将粉丝对明星的情绪资本转化为购买力。在此次汰渍直播中直播播放次数达570万,店铺访问量24万,打破天猫直播纪录!在8月22当日,直播开始前,即收获近500万点赞量,截止到当日下午4点30分,共累积1690万点赞量。 而在巨大的流量之下汰渍当天爆款销量高达5778套,单日圈粉40736 ,直播间直接增加品牌关注数4724真正做到了流量转化为购买力!

2.营销方式二: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现在主流的网络营销有:(1)微博营销:微博营销是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的营销对象,被关注者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向粉丝每天更新内容和大家交流互动,或者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来达到营销的目的。微博营销注重价值的传递、内容的互动、系统的布局、准确的定位,用互动性、实时性、低成本、传播快、开放性这些独特优势成为粉丝经济中的营销主战场。(2)视频营销: 视频营销指的是企业将各种视频短片以各种形式放到互联网上,达到一定宣传目的的营销手段。在传统营销之中,视频营销主要通过企业在电视上投放视频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而在现如今视频营销不再局限于电视广告的投放。企业使用网络视频、宣传片、微电影甚至是较新出现的自制视频短片的形式,通过和明星、网络红人、有名的创意视频工作室等有较多关注者的IP合作利用这些大IP的庞大粉丝群体来进行营销活动。视频营销通过生动的表达方式在现如今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让观看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在购买行为发生时具有偏向性。(3)直播营销:直播营销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节目的播出方式,该营销活动以直播平台为载体,达到企业获得品牌的提升或是销量的增长的目的。直播营销有几个核心,一是揭开神秘的面纱。在现实生活中明星、企业、电视台、时尚秀场等这些都离我们非常遥远,通过直播这些能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他们,以此增加对明星使用的物品、企业的产品和国际品牌的认同感,让观看直播的粉丝们觉得明星们“潮”“时尚”是因为产品从而引发购买欲。二是粉丝是上帝的满足感。直播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点赞、评论、送礼物,现如今无论是网红门直播还是企业会直播又或者是综艺活动直播都会让观看者参与弹幕讨论,如果直播的内容足够吸引观看者还可以送上虚拟礼物进行打赏这种提高粉丝们姿态的方式极大地满足了粉丝们的心理需求也增加了观看直播的粉丝们的产品好感度进而引发购买欲。

3.营销方式三: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也达到维护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的。饥饿营销发生的基础是粉丝,在 饥饿营销在粉丝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苹果手机的营销事件,在建立起苹果这一庞大粉丝群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物以稀为贵从古至今都适用,通过数量少、限量、高端这些定位让消费者认为使用苹果手机是身份的象征且没办法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取最新版的手机是没有财力的表现,通过这种营销手段来促进苹果手机的这一粉丝群体来竞相购买。

三、粉丝经济下新式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对比分析

新式营销和传统营销从来都不是对立存在的,新式营销是基于传统营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一种全营销的姿态,是包含了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具有:1.全媒(全网)性:人在哪里,传播就要到哪里。什么样的媒介能够覆盖目标受众,就使用什么样的媒介。2.内容性:一切皆内容;产品是内容,内容也是产品。3.传播性: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在快速迭代,社交媒体、新媒体在不断演进,权威已经瓦解,中心已经不见。4.社交性:无社交无传播,社交成为传播的催化剂。社群、圈子等等将在传播中起到关键性作用。5.信任性:无信任无交易,粉丝经济下的新式营销就是一个品牌与受众培养信任的体系。它的核心是内容为王,传播取胜。而在传统营销之中的核心是渠道为王,终端取胜。②传统营销的主要营销模式是:(1)商营销模式:企业营销主要依赖于商团队,企业在各个地区招聘区域或者独家,然后通过这些,再发展下线经销、分销、零售队伍;企业只需要负责对口联系这些商,其他工作都不需要介入。(2)经销商营销模式:是商营销模式的一种进化。因为企业发展壮大了,同时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度压缩,为了更好的开拓市场,企业选择“淘汰商、重点扶持经销商” 的营销政策。(3)直营模式:企业自我经营,而不是依赖于商、经销商等渠道合作伙伴。传统营销通过构建自己的产品流加上大范围的统一的产品电视、报纸等广告和小范围的地方性店铺活动广告,这种营销模式影响力和效果都无法和新式营销相媲美但是传统营销模式在金额较大的产品销售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金额较大的产品销售,客户在没有见到厂商的员工时,一般都会非常谨慎,不会提前支付款项,这也是新式营销无法取代的。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粉丝经济下的新式营销方式。所有的营销方式包括新式和传统的各种方式都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为前提互相为基础。粉丝经济在未来的定义绝对不会只是现在这种限于明星、偶像、行业名人。粉丝经济这一发展模式我相信也会是将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粉丝经济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粉丝经济的发展能够建立起企业和用户的联系,增强购买忠诚度。但是,无论企业采取何种营销模式,产品本身才是关键。只有加强自身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才能够长远地发展。

粉丝经济论文篇(7)

1消费升级是什么

消费升级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所消费的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加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及附加价值(更加追求消费精神化、情感化、高品质以及个性化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需求由质量、价格更多的是转向了追求多元化和个性以及服务品质化,商品的标准化逐渐被取代。消费者更是注重情感和精神消费,商家也必须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情感需求。

2粉丝经济概念以及内涵

粉丝经济是指在社交网络时代里,存在于粉丝和偶像明星之间的相关经济行为。正如张嫱在《粉丝力量大》里提出的“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感情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粉丝经济现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被广泛运用在文化娱乐、销售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等多个领域。商家则是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在朋友圈和粉丝群给粉丝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粉丝的需求,从而转化为消费,实现盈利。除了平常的偶像明星与粉丝之间会有经济关系之外,“网红产业”也逐渐发展了起来。

3粉丝经济的体现以及与消费升级的关系

3.1出现了不同的“偶像主体”

而不同的平台更是会有不同的“偶像主体”出现,大范围的是品牌企业、综艺影视以及各个火爆景点都会有粉丝出现,有的是品牌的忠实粉丝,只要新出产品就一定购买;综艺节目和影视节目正如《奔跑吧兄弟》则掀起一股购买“撕名牌”道具的浪潮,以及作者八月长安所写的被翻牌的振华三部曲《橘生淮南》(还未播出)《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都因为是怀旧青春片卖情怀而都获得了极高的播放点击量,这便可转化为了通信流量收入。火爆景点大到故宫,小到网红打卡店都有忠实粉丝,最近故宫出的彩妆更是在“双十二”购物节这天受到疯抢,是粉丝的古风情怀也是忠诚度的影响,直接转化为了消费盈利。而小范围的除了偶像明星、还有博主网红、商业精英以及节目里的辩手。博主和网红在直播平台直播时穿的衣服用的化妆品都会引起粉丝的购买,并且粉丝还会在平台上“打赏”主播,送游艇送飞机等礼物。节目《奇葩说》的导师出了关于情商课的书也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获得了较高的销售量。

3.2《偶像练习生》节目的出现再一次引起“粉丝经济”繁荣

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提出的那样,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粉丝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资本,粉丝经济拥有着独特的强大的推动力量,不仅购买产品还变相向外界宣传了相关产品。偶像代言的产品,即使并未大幅度降价,销量依旧猛涨。2018年可谓之是偶像元年,2018年初在爱奇艺平台上线的养成系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自开播便迅速走红,引起全民关注,也有极高的话题讨论度。其中的9名出道成员也均有较高的人气。在节目播出期间,由于其赛制是粉丝的投票直接决定了偶像的出道位,偶像发展的权利被完完全全交到了粉丝手中,而粉丝自然不会放过“追星”权利变成“造星”权利的这个机会,因而广大商家抓住了粉丝付出精力金钱以及时间只为了让偶像有出道机会的心理,而使得粉丝经济再一次受到大家的关注。

3.3偶像蔡徐坤及其粉丝成为粉丝经济中最具代表性人物

2018年,有关粉丝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偶像就是蔡徐坤。蔡徐坤的出现以及其粉丝强大的数据和购买力使得“蔡徐坤”这个名字逐渐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了一个象征着强大的粉丝经济能力以及商业经济价值的符号。出道半年,个人代言养生堂面膜,单品面膜销量13万,销售额约2400万,成为当日美妆类目排名第一。作为汤臣倍健yep系列产品的代言人兼首席好看官,截至到7月9日,十款产品销量9.7万,销售额逼近1550万,而在“双十一”当天,汤臣倍健旗舰店跻身“2018天猫双十一亿元俱乐部”,在行业热销店铺排行第一,销售额增长112.7%。代言手机vivoX23因其代言以及IKUN定制款,该手机稳居天猫手机2k~3k价位段销量冠军。以及作为中国移动视频彩铃首席体验官,相关话题阅读数达到34.2亿。个人时尚杂志封面《MadameFigaro》8.2万册开售三秒售空、《红秀GRAZIA》4.6万册、《睿士ELLEMEN》6.3万册、《NYLON尼龙》5.3万册、《Qthemusic》3.6万册、《悦游》《时尚先生》基本秒切(上线按秒计算售空)个人电子刊《TENDERS时尚》更是达到了600万元的销售额。蔡徐坤粉丝更是热衷于同款,他的同款墨镜当日官网即时缺货,同款手表三小时现货售罄,同款卫衣更是直接售罄。为了响应蔡徐坤一直以来对正能量公益活动的支持,他的粉丝“IKUN”也跟着他的脚步热心于公益。绿化造林12项、动物救助17项、儿童类(教育设施捐赠、儿童保护、免费午餐、特殊儿童救助以及国际捐赠等)48项、社会类(援建路灯、灾后救助、关爱老兵、医疗设备捐赠、渐冻人救助以及台风救助等)21项。2018的BAZAAR办了“课后一小时”活动,近7000名粉丝参与该活动筹集20余万元。

4“粉丝经济”行为里所体现出的消费升级

4.1情感需求与替代满足

所有好看的数据背后是粉丝投入的金钱、情感以及精力,不见得一定是生活所需物品,但一定程度满足了粉丝情感消费心理,符合了消费升级里的情感消费。商家们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入手,按照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蔡徐坤代言了养生堂面膜之后,商家推出了带有蔡徐坤照片的包装盒,以及按照购买名词赠送明信片和小卡还有人形立牌,都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以及最近的李维斯百无禁忌代言也是购买蔡徐坤同款衣服可以进行粉丝刺绣。对偶像的喜爱来源于把自我的认同感和自身的达不到的理想折射在偶像身上,渴求获得替代满足。让自己的偶像站在榜单的顶端,用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换取好看的数据,一定程度让粉丝自以为自己也一起达到了高顶端的水平。

4.2品位消费不断增长

粉丝经济里的粉丝认为偶像带着他们走在潮流前端,并且自认为与偶像穿同款用同款会离自己的偶像更近一点,所以粉丝跟着偶像买时尚单品,买偶像同款,粉丝会因为偶像进而青睐于专业品牌,于是品味消费不断增长。而商家们在看到了粉丝的需求后,快速得通过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吸引粉丝购买,从而使得消费转化为盈利。

4.3见识消费

还有些粉丝认为看偶像的舞台能获得了很好的感官享受,而在蔡徐坤这里,粉丝们除了通过舞台满足了自己的精神消费的需求之外,更是为了让偶像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的人气,也是为了自己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爱豆的资讯,于是买门票去看偶像。粉丝因为追寻偶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衣食住行消费。有些粉丝去各地的演唱会的同时还会“顺便”旅游从而带动了见识消费的增长,这也是粉丝经济衍生出来的与消费升级有关的消费。还有LED屏幕的生日应援打榜应援,有大屏幕的应援也就意味着会有粉丝前去“打卡认证”(即拍照认证),也进一步带动了相关旅游见识消费的增长。

4.4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方式再一步升级(自我提升消费)

粉丝经济论文篇(8)

在现代品牌运营中,粉丝不仅是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也是最忠诚的消费者。粉丝不是一般爱好者,而是对品牌有些狂热的痴迷者:“因为喜欢,所以喜欢”,喜欢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随时随地就能够得到满足。无远弗届,互联网不仅吸引你的眼球,还会随时掏空你的钱袋。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明星们的工作离不开粉丝的追随和支持,没有粉丝的明星不是明星。粉丝们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歌曲CD,追明星们参加的节目、电影,为明星代言的手机、电脑、饮料、化妆品等产品买单,购买与明星有关的东西,都是出于对明星的喜爱而甘愿的一种消费。粉丝们热爱他们心中的偶像,偶像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生活爱好,都会在粉丝群体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粉丝崇拜明星,信仰明星,以至于把明星们演出时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加以认真分析,从中找出深层次的含义。在一些粉丝心目中,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明星当做榜样,向明星们学习。而这,也成为了粉丝们消费一切与明星相关产品的源动力。

近几年,各种选秀、真人秀节目风靡中国,在造就明星的同时也造就了明星身后的那群粉丝。正是这些粉丝,坚定地捧着这些明星,支撑着这些电视节目。也正是粉丝的支持和支撑,成为了明星以及电视节目主要收入的真正基础和来源。

粉丝对一个品牌有多重要?当成千上万的粉丝们在网络上热议某品牌的时候,说明这个品牌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了,获得了如此多粉丝的关注。而正是有了粉丝的关注支持,品牌才会有“钱途”。品牌推出的产品才会有消费者追随,哪怕有缺陷,消费者也会包容。

粉丝经济有多大

要想知道粉丝经济到底有多大,不妨先来说说去年《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两部电影。出于两位电影导演的知名度,这两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影响力就不一般,《小时代3》正式上映首日,便坐收1.1亿票房,成了单日票房冠军。《后会无期》也不示弱,不仅在微博上的预告片创下了微博电影预告片纪录新高,而且由于赢得了不少微博大V好评,粉丝效应进一步带动,最终以6.5亿票房超过《小时代3》5.2亿的票房。分析《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与其说是郭敬明和韩寒两位导演的较量,不如说是两位导演背后粉丝的较量:哪部电影票房高就说明哪位导演粉丝多。

关于苹果的粉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苹果系列产品因其完美的工艺设计和用户体验深得人心,在获得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粉丝无数。每当苹果有新产品,那些连夜排队等候在苹果专卖店外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总是让人感动。

2010年苹果4爆发信号门问题,当时不少消费者觉得苹果4设计有缺陷,但苹果公司的解释是“紧握iPhone4特定部位会导致信号骤降”。随后乔布斯召开了新闻会就苹果4的信号问题专门进行了说明,乔布斯承认苹果4设计不完美,但表示天线问题是整个行业都应该面对的难题,其他品牌的手机也都会出现类似情形。

为了解决该问题,苹果公司更新了IOS4系统,并免费发给每位消费者一个手机套,在消费者“苹果公司免费发了一个套解决了信号问题”的调侃声中,信号问题也无人再问津。人常常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但是对于所爱的人,却可以原谅他的过失。

在此问题上,苹果表现了一种彬彬有礼的傲慢,但正是由于粉丝们对苹果的热爱,最终容忍了苹果4的信号缺陷。可见,一旦有了重要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消费者就会对品牌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持久的热衷。

得粉易养粉难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喜欢你才粉你,粉你意味着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为你买单。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要善于“养粉丝”,要和粉丝互动。昔日孔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如今,得粉丝易,养粉丝难。一言不合,粉丝就可能弃你而去。传统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要好好伺候;互联网经济时代,粉丝是收入之源,切记要把粉丝当爷爷一样伺候、当孩子一样养活。

有调查显示,运用社会化网络来解决消费者问题是绝大多数粉丝的诉求。而不少品牌在赢得了粉丝后,在社交媒体上做的往往没有达到粉丝的期望。目前粉丝的网络习惯越来越倾向于社交媒体,他们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参考他人的消费体验,也希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能得到企业的重视。

对于品牌,面对粉丝的种种诉求,并不是点品牌新闻、实时动态就可以满足粉丝诉求,小米的粉丝文化堪称是国内品牌管理经营粉丝的典型。

粉丝经济论文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虚拟经济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林左鸣提出“实体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称为广义虚拟经济”。从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大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这个科技时代,虚拟经济带来的市场利润远远超过旧经济时期单单靠实体经济带来的财富。网红经济指网红以自身品味为主导宣传产品,通过网络互动了解消费者喜好,加强粉丝粘度,从而依托粉丝群体进行定向销售,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网红经济所具有的特点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本文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对网红经济进行探讨。

1网红经济的发展历程

2015年双11,张大奕店铺成为网红店铺中唯一挤进全平台女装排行榜的C店;2016年双11,开场不到4分钟,张大奕带着400万粉丝冲进全平台女装类目第一,日销售额超过Zara、H&M等大型品牌。尽管现在网红的产业链完善度和变现能力都比较完善,但它也是经历了1.0-3.0的过渡时期。网红1.0———文字时代,网络小说盛行,主要以论坛和聊天室为传播载体;网红2.0———图片+段子时代,以图制胜,用图片吸引人们眼球,但商业价值不大;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实现了安迪•沃霍尔的“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和“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的网红3.0———品牌与互动时代,网红注重与粉丝的互动,进而通过贴片广告,淘宝捆绑销售等渠道营利。网红自带超级IP,实现流量变现,使网红经济成为当下中国炙手可热的投资项目之一。

2网红经济的特征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市场的营销模式也发生着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由“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培养欲望,形成记忆,促成行动”的营销法则转向“产生兴趣、自主搜索、聆听口碑、促成行动、分享朋友圈”这样更为主动的营销模式。张大奕更是成功的运用这种反营销学,用粉丝的需求反推供应链,在线上征集粉丝意见,“条纹衬衫是要粗条还是细条”、“裤子为了保证垂度和舒适度,需要用棉+氨纶材料,成本会有点高,做还是不做”,根据评论内容,及时获得粉丝个人喜好以及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从而调整生产线。在互动中,粉丝参与到衣服设计中,加强了粉丝的参与度和粉丝粘度,同时使粉丝通过移动终端实现私人化定制体验差异化产品,满足社会心态多样化。张大奕的产品不仅满足了顾客的生理需求,还在产品上附加自己的情感,提高消费者对自创品牌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粉丝持续消费,使自己变成自带IP流量的不败网红。网红自带IP流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快速变现。

3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3.1广告收入

网红因其人气高、阅读量大,自带IP等性质,一些广告商将目光锁定到一些传播力强、影响力大的网红身上,这些网红被视为意见领袖,其中Papi酱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因其视频的搞笑和原创性,拥有2337万粉丝的Papi酱在首轮融资结束后,首条广告植入权拍卖到2200万的天价。这些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红自带粉丝粘度,因此广告商希望借助她们吸引网红自带粉丝群体的关注度,粉丝再通过转发等途径将广告传播给更多受众,实现“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扩大商品广告的覆盖范围。通过网红打广告,不仅广告商可以提高自身产品的关注度,网红也从中获利,粉丝也感觉在网红的引领下走向潮流风向。

3.2电商盈利

福布斯报道2015年网红张大奕年赚3亿元人民币,合4300万美元,收入超过范冰冰,其电商店铺新品上线2秒钟,被粉丝全部秒光,月销售额达百万元超过一些线下店铺。张大奕将粉丝流量引入电商平台,再通多产品销售进行变现,实现了网红+电商的完美结合。这种商业模式的成功之处是它的精准销售,测款来源多数来自粉丝群体,满足粉丝的消费心理,并且构建互动化的购物场景以及趣味的视频制作给粉丝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使粉丝认同消费。张大奕以自身巨大的流量优势,配合背后的如涵科技完成流量的转化购买,运用微博+电商这种手段实现上游设计生产和下游推广销售的完美组合。

3.3直播打赏

一些西方国家有给服务人员消费的习惯,这个习惯也逐渐发展到自媒体平台上,一些网民会为自己认为好的网文、视频付费,其目的都是表达自己对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赞赏以及感谢。在OGC过渡到UGC+PGC时代,张大奕紧跟时代,通过小视频录制、视频直播等方式与粉丝互动,为粉丝排忧解难,充当知心大姐姐,加强粉丝对其的依赖度。并且通过直播展示自家店铺产品,从细节图到整体图,用亲切、幽默的表达在短时间内增加粉丝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使新品短时间内售罄。并且还有一些粉丝对其喜欢的“主播”进行打赏,甚至有的粉丝“一掷千金”只为博网红一笑,网红表示感谢与其互动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而后这些打赏的虚拟货币再由网红与平台协商分成。张大奕虽日进斗金,但也有一些网红只能靠刷流量过日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4网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成立专业运营团队

网红虽然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引导着消费者的审美与消费,但是只靠网红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网红张大奕的成功与背后强大的运营团队———如涵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如涵科技是网红孵化器的第一批试水者,其独特的电商运营模式:KOL运营充当粉丝经纪人———网红进行粉丝导流———采购生产整合上下游资源———电商变现,使其成为网红背后的巨人。张大奕负责在网络平台吸引粉丝,汇总大众喜好,之后再由如涵科技管控供应链,并且如涵科技汇总旗下网红的数据,进行分批汇总,将每一个小订单变成集体批量生产,再将成品按比例分发给旗下网红,帮助网红实现快速变现。

4.2整合供应链上下游

即使现在虚拟经济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虚拟经济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作为杠杆撬动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的。网红要想通过电商获利,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精准推销是远远不够的,网红还需要同时整合上下游。了解受众对材料、颜色、款式的喜好后,张大奕进行分门归类汇总后,再由如涵科技大批量采购原材料,形成小型规模经济,降低采购成本,并且选择可靠的生产商进行长期合作,把生产批量降到最少,加强信息化分析能力,使成品流动速度加快。

4.3具备产品创新能力

网红越来越多,网红商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张大奕在网红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头部网红,是因为其产品具有特色,张大奕坚持亲自挑款,在一些大牌服饰流行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每一个平凡女生的奢侈公主梦。并且张大奕的电商店铺只有“吾欢喜的衣橱”一家,避免消费者掉入所谓的供货商与工厂拿货的陷阱,并且赋予店铺独特标签也方便消费者进行回购,并且张大奕还为自己的旺旺ID:裙子卖掉了演唱同名歌曲,通过宣传形式的不断创新,吸引粉丝注意力。网红特有的优质IP,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一个新的风向标,流量变现形成了网红经济,网红经济是“一颗无形的心”满足消费者追求差异化服务的心理需求,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以张大奕为例分析了网红经济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谈论张大奕战略布局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看出,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网红只有持续的生产原创内容形成IP,加深垂直领域的发展,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方能使网红经济顺利度过瓶颈期,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分析网红经济,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晓洁.网红经济下传统服装制造业的供销方式革新[J].经济与管理,2016,(12).

[2]高飞,高美妮.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红经济的发展[J].科技展望,2016,(31).

[3]郭勇.自媒体时代下网红经济探析[J].市场研究,2017,(01).

[4]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邵巧露,张淼.网红经济的营销建构[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4).

[6]唐齐昉.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迪斯尼乐园的体验传播[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01).

[7]王玉.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跨越———以papi酱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8]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7,(05).

粉丝经济论文篇(10)

1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指的是追逐明星、崇拜某个明星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在今天的时代,它的定义已经发生改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粉丝是现如今的代表性社会群体,是电子商务营销中获得关注度最高的群体之一。“果粉”对于苹果手机的热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每次新一代手机时,“果粉”一定会购买,这种消费行为被称为“集邮”,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内心和情感的满足。这些技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就具有精确的目标定位,每款新产品都是应当前消费者的需求而研发制作的。

1.1“粉丝经济”的定义

“粉丝经济”是一种商业运作行为,一般来说,“粉丝经济”首先需要大量的粉丝,“粉丝”对代言人或品牌的信任才能实现商业价值。这种商业模式的内核是“信托”。这种“信任”是生成的,它还将的权利转移给另一个人,以使(也称为复合或转移)受益。所谓的粉丝,是将主权思想转移到相信或崇拜的人(如偶像)的主体。现如今,不仅名人艺术家有粉丝,某些品牌通过营销手段和品牌包装同样可以积累大量粉丝。对于这些粉丝来说,对品牌的信任超过一切。量度这种信任关系的公式可以表示为:收益(R)=(相关性+及时性+空间性)×置信系数其中,相关性是内容与粉丝喜好的相关程度,及时性是粉丝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方便程度,空间性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空间距离,而置信系数则为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强度的加权因子变换。在网络经济中,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由于回报递增原理: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的价值迅速扩大,这种扩大可以使得潜在用户数量增加,这种良性循环为“粉丝经济”营造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1.2“粉丝经济”的用户粘性

粘性是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粘性包括用户对品牌,忠诚度和使用的依赖。在“粉丝经济”情景下,粘度的提高主要需解决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增加回头客数量?如何将回头客转变为忠实客户?据统计,维护电子商务公司老客户的成本,仅为吸引新客户总成本的10%。

1.3粉丝经济的运作实质

粉丝经济是C2B经济的一种,即按需供应或出售商品。在商品正式上市之前接受用户预订,将用户的需求汇总分析后,再对产品进行具体设计。而这需要拥有大量忠实用户,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以便更准确地进行商品生产,避免传统模式下盲目生产造成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在“粉丝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初期的网络购物,是单纯的C2C模式,消费者之间互相转卖商品,与传统的地摊二手市场无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对顾客的B2C模式逐渐成为新宠;商家对商家的B2B模式也渐渐得到发展。参与网上购物的商家很快成为主要的营销力量,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规模效应。“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二点: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增加,其次,用户与明星互动的成本大大下降。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品牌商倾向于通过引导用户(尤其是粉丝用户)来进行品牌营销。在移动时代,“社群管理+粉丝社区+O2O”的三段论,逐渐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模式探索。

2粉丝经济与明星效应及互联网的互动关系

2.1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间的作用关系

明星效应在我们当前的商业世界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与产品的早期直接宣传相比,在社会中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发言人进行宣传,一般比直接宣传更有效。然而,与此相比,许多国内品牌并不专注于培育自己的品牌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巨大的广告投入和明星代言来拉动销售。但是明星往往不会只给一个品牌代言,因此虽然用户十分信任明星代言人,但是选择过多就会变成别无选择,并且对品牌的宣传没有重大影响。

2.2粉丝经济与互联网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个人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网络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粉丝经济方面,互联网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2.2.1影响范围广泛因为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潜在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吸引他们的眼球,为用户群的发展提供前提,这是粉丝经济的第一步。2.2.2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只能单向传递,公司没有办法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交互式信息传输方法,能够使企业能够通过消费者的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粉丝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消费者积极加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将用户转化为粉丝。2.2.3具有针对性通过网站大数据,许多公司可以在后台量化粉丝群的特征,例如性别、年龄、收入等。这些数据可以使得公司更加准确地对市场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分析,并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制定公司的销售策略。粉丝经济中公司专注于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粉丝的各种需求。

3关于这种商业运作模式下的思考

3.1存在的问题

根据社交信任关系的公式我们事实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KOL,不粉丝;无交易,不经济;无重度参与,不粘性。因此我们需要平台,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经纪商(broker),而不应该是参与交易的对手方(dealer)。只有在经纪商业务足够强大和成熟的基础上,才可以向做市商发展;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足够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上的C端用户。这在非粉丝经济领域,就是传统的流量玩法,而粉丝经济则是通过KOL开辟了另外一个架空的C端聚集方式脱离粉丝经济三要素和平台模式,想要获得持续性的成功很难。其中三要素中最难转化为现实的便是有KOL/内容/用户自下而上的强互动性和晋升选拔KPI机制。不过这一点在最近的综艺节目上都已经得到了各方的不同思考。如:粉丝票选冠军。但是在偶像与粉丝经济的长远经济效益品牌效应的转化方式上,却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国内公司需要合理利用明星效应进行商业活动,同时增加自有品牌的知名度。

3.2可行的建议

上一篇: 新会计论文 下一篇: 职业卫生学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