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5:22

陶艺教育论文

陶艺教育论文篇(1)

本文作者:吴正辉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课堂和课外实践操作训练的组织

由于《陶艺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操作为主的课程,单靠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课堂和课外对实践性训练的组织也是给学生一个可以提高自己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通过实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构思理念,采取泥板、泥条、拉坯及手捏等的几种陶艺基本成型技法制作陶艺,凸显出独特的创新设计意识,并且可以开拓学生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陶艺基础》课程中制作陶艺的过程是我们陶艺启蒙的基础,也是学习成型技巧最为重要的时期,单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老师可以以示范和分析解答为主,除正常的上课时间外,任课老师应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进行陶艺制作。学生在课堂上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课外加以练习和巩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反复的强化自己的薄弱操作环节,达到真正实践训练的目的。通过课外的实践训练,教师教学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任课老师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要明确,循序渐进,勤于实际操作,在实践中找到问题,加以分析,同样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制作的陶艺作品一个科学的评价。这样,学生不断的在制作过程中消化理论的知识点,也解决了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就可以综合、全面的进行陶艺创作。

根据不同专业调整教学的侧重点

《陶艺基础》课程是借助陶艺这种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教学对象不是单一的,它面对的是美术院校所有的专业,所以就不能像对待陶瓷艺术设计和陶艺专业的教学方式那样安排。它的授课对象包括美术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任课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在与专业课程相符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以必要、适度为宜,以掌握概念,突出培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为教学重点,做到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课程可以侧重于泥板成型的制作技法,通过对泥板的组合了解建筑构件的组成和分解;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平面装饰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刻坯、上釉等技法来对器物造型进行装饰;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陶艺装饰技法的训练,以陶瓷釉料为主进行图案的绘制。这样不仅使基础美术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陶艺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美术专业基础课的一部分,更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陶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任课老师应结合讲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辅导、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陶艺制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运用陶瓷作为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以拓展对艺术创作材料的认识,增强学生在今后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

陶艺教育论文篇(2)

喜欢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泥巴的同时如果还能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在烧制中成型,成为永久的纪念,会感到这远比玩弄智能手机游戏更有意义。由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他们使用身边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自己的乐趣感受泥巴那种滑溜溜、凉凉的亲肤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创造的工具制作能够让同龄人、长辈眼前一亮的物件,这些由自己用泥巴创造事物带来的新奇感及喜悦会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动力,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艺术自信,在逐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2.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发明,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才会更好地感受其价值,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陶艺作为三维空间艺术,具有开启小学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学生通过将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变成实际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下的小学生接触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经制作好的工业化产品,如果其能够拥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难看的小板凳”,其也会充分感受到乐趣。

3.逐步启迪学生智力

让其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泥巴极具可塑性,陶艺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艺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陶冶学生情操

让其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陶艺能够体现平面和立体的综合,学生在对陶艺半成品的不断观察、思索、修正调整并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反复欣赏和揣摩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感觉,这种过程是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此外,学生对同学和制作小组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联系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存在,教师在陶艺课程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让陶艺课程能够融合且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如,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过程的阐述,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立体陶艺的制作会涉及数学中的立体和比例等科学知识;制作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陶制品烧制中火候的把控蕴含自然学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陶艺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将陶艺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陶艺教育论文篇(3)

将信息技术融入陶艺活动,使其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其价值在于,使手段更加丰富、生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探究情境的创设,能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具开放性。

1.整体性

结合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手段更丰富,使学生更直观、更整体地认识陶艺、学习陶艺。对于个人来说,陶艺创作是一个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存的活动过程,它能启发大脑的敏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断探究并与他人协作、分享,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放性

陶艺教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40-01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不够

《雅》记载:“居中国之人,不能使其国以坚船利炮称雄于海上,其次又不能以其……于商场,而仅凭借其国初所出之瓷之声誉以相夸耀,至使寰球之人目其国为瓷国者则有司者之辱也。居瓷国而不通瓷学,又使寰球之人嗤其生长于瓷国……所以显名,则吾党之耻也。”中国是陶瓷古国,陶瓷文化延续几千年流传至今,代代相传,中国人的确应当懂得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对器物的欣赏和制作工艺的了解,而是应该真正去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陶瓷艺术的精神价值。由此观之,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清人早已有觉悟,陶瓷艺术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是发扬中国陶瓷文化、继承陶瓷工艺技法、培养优秀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走过大半个世纪的历程,至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我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是根深蒂固的纯绘画教育体系;其二是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下陶瓷艺术教育的日益浮躁。陶瓷艺术教育必须关注自身学科与其它艺术类学科相关联,形成教育的综合性力量,从而达到学科自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以此来辅助并增加陶瓷艺术课程的魅力。纵观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创作风格始终无法在传统技法上有显著的突破,创作题材虽非千人一面却也大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题材或图案搬前挪后,创新甚少,总结起来,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美术教育中这种不可撼动的对纯绘画教育的体系的“保护”。另一个原因便是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既可以让不断发展的陶瓷市场更加繁荣,亦可以让这种繁荣止步不前,陶瓷市场的繁荣与否取决于陶瓷创作者们作品的“有料”与否,而如今陶瓷艺术市场的状况也直接影响着陶艺教育教学。我们应正确利用艺术市场这个媒介,让它成为展现当代陶瓷艺术的平台而非追逐经济利益的手段。

关于陶瓷艺术教育,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别是美术类高校应积极开办陶瓷艺术及陶瓷理论学科专业。陶瓷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开设专业的高校,除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几所美术类院校外,绝大部分高校包括若干艺术类院校都无陶瓷艺术专业,陶瓷艺术类人才极度缺乏,陶瓷艺术专业的开设亟待展开。

二、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陈旧

在现今高校陶艺教育教学中,沿袭传统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坚持传统表现方法和审美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宏观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坚持,但从陶艺教育发展来看,这无疑也是一种因循守旧。现如今国家经济水平与日俱增,科研条件不断提高,而高校美术教育特别是陶艺学科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始终未能搭上改革的末班车,而在倡导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学习陶艺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较深厚的人文基础与悟性,而后者正是陶瓷艺术创新所需要的素养,更是陶艺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从材料技法上寻找艺术与市场的交集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我认为,陶艺创作者和陶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观念和审美品位上加以提高,广泛阅读、积累理论知识等,再结合传统的工艺技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陶瓷制作技法的提高,更应着重于对学生审美品位、陶瓷文化等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内涵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好作品,培养出即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陶艺新人才。

三、陶艺教育应基于对陶瓷本源的探寻

有借鉴地传承是中国陶瓷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原始动力。当代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正是取决于当代陶艺人对陶瓷自身价值观和对陶瓷文化根源的定性,而不是盲目地求多,求变,这并不代表陶瓷发展的兴盛,甚至有时一些粗制滥造的瓷器不仅会降低陶艺市场的整体水平。殊不知,源头上的水是最清澈的,而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正是我们现今陶瓷创作和陶瓷教学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和陶瓷理论家以及陶瓷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中国陶瓷文化的本源上去探究和创新,挖掘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

中国的陶瓷文化不仅蕴含着器物的器形美、釉色美、纹样美,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应该深入到陶瓷文化的历程中,虽然不能还原那熊熊的窑火,也回不去历史原本,但我们可以透过几千年的窑火回溯陶瓷历史的长河,去寻找那隐藏着的陶瓷艺术文脉。

陶艺教育论文篇(5)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陶艺教育论文篇(6)

1. 以陶艺文化的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优化学生有关陶艺文化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发挥陶艺文化的育德、益智、溢美、创新等功能,主动学习、健康生活、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在陶艺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彬彬有礼,知书达理,动手动脑有创意,争做谦谦学子;使教师乐观豁达,腹有诗书,陶乐陶情显魅力,乐做智慧园丁。

3.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4. 实现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陶艺校园文化,使“以陶养德,陶铸童心;陶情致雅,陶美致远”这一理念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特色课程开发原则

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三、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构建

1.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主张“以陶育德论”。陶艺文化远古有之,博大精深。以陶艺引领,走进经典美德。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主体陶乐论”。人本身有求乐求善的本能,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追求中就能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

3. 着眼教育的系统性,主张“多元陶美论”。让班级兴陶美风气,团体传陶美舆论,师生浓陶美情谊,校园创陶美情境,与家庭同话陶美新语,与社会同建陶美新风,多元整合,互促陶艺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陶艺教育。

4. 重视陶香校园的升华,主张“道德陶行论”。要探索一条陶行教育模式:道德主体――陶乐认知――陶情需要――陶美体验――陶善行为――陶行信念。

四、特色课程基本框架

1. 与陶文化有关的美德认知教育。陶艺教育的最高心理层次是美德的道德信念的建立。充分发掘知识中美德因素的内涵,在课程中尽可能发掘或渗透对美德的认知教育。

2. 中国经典文化基础(国学基础)教育。咏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陶艺基本知识和技术教育。陶艺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针对少儿特点设计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陶、玩陶、学陶、创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制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4. 陶瓷艺术鉴赏。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宋代的龙泉窑青瓷、国际统一命名的元代“高岭土陶瓷”、明代青花瓷、康熙的青花、五彩(古彩)三彩、雍正的粉彩、墨彩等珍贵作品。发挥陶瓷艺术的美育功能,鼓励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创新精神。

5. 陶艺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课程设计中与各学科结合,寻找相互渗透点,如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制作陶艺网页,在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结合语文教学,进行陶艺征文比赛;结合美术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五、对编写特色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 校本教材内容安排上要以学生为本,可以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

陶艺教育论文篇(7)

二、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1.独特、创新性,提升高校素质教育

陶艺教育具有独特及创新的性质,因此通过陶艺的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能够迸发出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同时通过陶艺创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运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所以说,在高校中开设这样的陶艺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让广大学生通过作品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陶艺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手创作的过程,在陶艺教师的引导及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在陶艺制作的原则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审美的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同时通过陶艺制作过程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我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近些年,陶艺教育具有推动艺术教育中对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陶艺教育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一个相对规范与完善的科学系统。我国国内许多的艺术院校也针对陶艺教育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探索与实践。同时可以发现与传统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模式相比,陶艺教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与管理标准化

在以往传统的陶艺教学中,都是一对一教学,教师即师傅,根本没有教学相关的管理人员。此外,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教案,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现在的高校陶艺教育有着标准的模式和专门的管理辅助教学部门,同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更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2.理论与实践系统化

对于高校陶艺教师本身而言都是具有高知识和高学历的人才,他们对于陶艺的理论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其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更是陶艺专业的带头人,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交替并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3.师资与设备高标化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的陶艺教师都是一群毕业于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或者是专门的陶瓷艺术学院的年轻人才,他们拥有着高学历与能力,是高教学实力的代表群体,保障了高校陶瓷教育的教学实力。同时各个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高校陶艺实训室的建设,因此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先进陶艺设备,这也为陶艺教育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4.“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教育观

我国传统陶艺教育一味的注重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修养都较为缺乏。实际上,人文学科的知识修养与艺术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十分关键,关系到培养出来的是艺术家还是工匠的本质问题。因此在陶艺教育中需要将文化理论教育也重视起来,当今高校也开展了诸如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等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见识和胆识探索陶艺的新风格、新材料、新领域。

四、根据专业特点,谈高校陶艺教学经验

1.教师在教学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陶艺教学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陶艺专业的学生,另一种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等非陶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两类学生的教学时,应当进行区别性教学。针对陶艺专业学生,教师应当事先明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较高专业技能与修养的陶瓷艺术人才为目的。而对于非陶艺专业来说,陶艺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多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教学深度的恰当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校陶艺教学方法应尽量多元化

我国传统陶艺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小规模的讲授或者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适合一对一或者是小数量的学生教学。而现在的高校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教学设施齐全等特点,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高校陶艺教学的需求,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欣赏、讨论交流、视频演示、技法示范、实地参观考察等等形式。

3.注重创新能力与材料意识培养

在高校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技能去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敢于表现、自由思想的精神。而教学中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材料,只有利用材料这样的介质才能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泥材、釉料,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各种特性及效果,并且辅助实践。可以说,对每一个陶艺创作者来说材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创造新的陶艺表现语汇、拓宽个人创作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4.陶艺教学中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在陶艺教学中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是国内外相关的经验。例如:盘泥条人体造型技法是我国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所开设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盘筑泥条成型技法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够是学生对泥土与人体造型的认识有所提高;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教学时会通过邀请各地艺术家进行自身艺术作品以及人生经验的讲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艺术家与他们的创作背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直观的欣赏与评判,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教师在陶艺教学中应将教学步骤条理化

陶艺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涉及到造型、色彩、构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对于刚接触陶艺课程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事先进行教学顺序整合,由浅入深的渐渐展开。在制作陶艺前先进行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对陶艺有初步了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各个时期陶艺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陶艺流派与特点;接着再进行陶艺制作流程讲解:制泥—成型—装饰—施釉—烧制,与此同时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并让学生不断练习与把握;随后可以深入讲解一些具有难度的陶艺技巧;最后进行共同的烧窑实践。只有按照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步骤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才能够让学生逐步提高并系统掌握陶艺知识、技能。

五、提高高校陶艺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基本素养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陶艺教师本身应当时刻不忘学习与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陶艺教育的发展。第一,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应当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不断的完善,其中包括了陶艺理论知识、陶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的完善。第二,教师教学不能够按照自身喜好来进行教学,许多高校陶艺教师都有着多年额度陶艺制作经验,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及制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审美与习惯进行有偏向的传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审美及表达上的单一。因此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多元化、丰富化教学方法、审美标准及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好的鉴赏及创造力。第三,注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高校教师进行陶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当是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去引导学生的个性独立的设计思维、探索精神、艺术表达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目的。

陶艺教育论文篇(8)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出现了陶瓷实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课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弘扬和传承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然而,在实际的学院式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等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大批陶瓷专业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陶瓷艺术历来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896年,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建议,开启了近代陶艺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开启了我国学院式教育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学校创立,主要培养陶瓷艺术品和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的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能够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相适应,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学内容。在中国特色的历史环境中,推动现代陶艺教育主要还依靠院校的陶艺教学和受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他的陶艺生动自然、唯美真切,对现代陶艺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改变了我国传统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艺术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教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国内仅有的一所专业完备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设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以及陶瓷机械系,拥有一支以陶瓷艺术家姚永康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学院在教科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在窑炉、材料、艺术等领域发挥学院特色,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经验,将创作设计与系统理论学习相结合,深入研究陶瓷工艺、形式语言、材料以及现代陶艺的创作方法,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有自身特色的创作、研究、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传统工艺,不仅注重民间传统技艺,还吸收国外先进的陶艺观念,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传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

(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较早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学校之一,在陶瓷艺术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汇集了南北方陶瓷产区的综合特点。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清华美院将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概念融入到陶艺教学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风格。陶艺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绘、成型工艺技术、雕塑手工制作技法等学习内容。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仅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从国外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形成更自由、更敏感、更开放的观念意识,让传统的陶瓷艺术与西方陶瓷艺术相结合,构建有学院特色的陶艺教学模式。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隶属雕塑系,设有专门的陶艺专业,开设了学历进修班和研究班课程。学院陶艺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陶艺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以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法为主,在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传统工艺和学术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同时,陶艺教育还注重多领域、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既自由开发又适度规范的学习方式,主张创作实践与技法训练相结合,强调将陶瓷成型技法训练与雕塑语言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艺技术与陶瓷材料的独特美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三、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存在的弊端

虽然学院式陶艺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部分院校的陶艺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美院式的办学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教育,但是大都沿用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种美院式教学。美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相对缺乏自身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手脑互动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指导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也存在着问题,教学过程中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缺少真实性。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少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技能和思维创新的训练,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平淡无味。

(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还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一味地将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只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陶艺工艺、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陶艺的内涵和蕴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老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随着陶艺的发展,传统的陶艺美术专业基础、造型基础以及陶瓷专业的三个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课程相对独立,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创新设计,教学的内容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多元化的陶艺教育模式。

(三)自由式发展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筹划着扩大办学规模,探寻长久的学校发展之路。陶瓷艺术院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也加入了扩大办学的热潮中。但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陶瓷艺术院校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了陶艺教育相对自由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部分地区过分盲目地创办学校,盲目扩大办学和招生,导致学校的特色逐渐消失,生源的质量不断下滑,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陶艺的传承。

四、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式陶艺教育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定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其次,强调教育的应用性,要体现陶艺教学的鲜明特色,教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陶瓷产业服务的思想;再次,陶艺教育要具有动态性,教学设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育,发展不拘于常规课堂教学的、动态的多元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产教结合

陶艺教育院校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如周国桢的陶瓷作品大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他主张创作要走进生活。在陶艺教学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积极举办陶艺大赛,带学生参观陶艺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凸显人性设计

学院式的陶瓷艺术教育除了基本的手艺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陶瓷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凸显出人性化的设计。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陶艺教育的重点转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启发、培养和提高层面上来,使陶艺教育朝着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模式发展;应该重过程、重思维、重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倡运用提问式、研究式、综合式、自主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市场需求,发展陶艺教育

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具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以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传统的陶艺教育。在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行业和产业的岗位需求,以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目标,打造新型的陶艺教育平台。

五、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作为陶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学院式陶艺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陶艺文化。

参考文献:

[1]邢鹏.我国近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综述[J].科技风,2016(10):59-60.

[2]邵奇.浅谈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学院式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5(7):171.

陶艺教育论文篇(9)

艺术表现性的陶艺创作,在教学上还尚处于摸索阶段,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这里我们以陶艺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尝试性探索,着重探讨艺术表现性陶艺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传统的陶艺教育与国内现代陶艺教育现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陶艺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沿袭着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技艺的传承是通过家庭方式或是作坊中师徒世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种较为原始的教育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今天开放的中国来说,它已经过于封闭和落后了。

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虽然已取得相当的成就,却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浩大之势。经济发展状况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否认在现代陶艺兴起之初至今,它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面对国际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陶艺家的迅速崛起,许多美术院校开始纷纷设立陶瓷艺术专业。在一些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的大、中城市也开始在中学甚至小学开设陶艺课程,中、小型“陶吧”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这种类似于人们对待流行服饰一样“赶时髦”的大背景当中,中国的现代陶艺教育所处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那就是面对追求“艺术”而来的“玩陶者”。

二、 我国现代陶艺教育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开设陶艺课程要面临一种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做到即不丢弃传统,又让人接受现代的东西。否则,学生们很可能因为得不到适当适时的指导,从而走向一条弯路。总之,在这方面,老师们应该在教学生继承传统的同时,让他们也学会创新,从而与现代的东西相结合。

当现代陶艺教育,被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而成为教育形式时,它的特殊性就该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塑,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现代陶艺修养,还在于它要求人们必须掌握有关泥土、釉料以及烧成温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一件陶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这种艺术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要有动手实践课程与文化理论,而且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泥的特性为创作的顺利进行锻炼必要的技巧。而文化理论课是让学生系统掌握陶瓷烧成工艺及釉料的特性(比如陶瓷工艺学等),同时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比如工艺美术史、美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一个从事陶艺创作的人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基础。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陶艺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以及文化理论课是否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是否能真正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理论课与实际脱节使得理论课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对于陶艺技巧的掌握是陶艺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单纯技术与技巧的掌握并非是艺术的目的,何况技术与技巧也在不断发展,一切艺术技巧都要服从于艺术表现,现代陶艺也不例外。工匠之所以是工匠,就是因为他在艺术理论修养方面总存在着某种难以弥补的遗憾。我想我们的陶艺教育者最初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陶艺界培养一批无所不通而又无所精通的连工匠都不如的所谓“人才”吧!当然我们的教育者在培养全面的人才方面已尽力而为了,只是成效不是十分令人满意。

就象其它的艺术门类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一样,现代陶艺教育也需要系统正规的现代陶艺理论来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该有自己对于现代陶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有许多时候,教学生如何思考,比教学生如何去做要好的多。没有理论为指导的创作就象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空洞。从事现代陶艺事业的人,必须有一套过硬的理论丰富和充实自己,才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一名工匠。这个问题有待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一个值得教育者和学生们共同注意的问题就是思维方式有待转变。对于学习和研究现代陶艺的人来说,要想以自己的作品富有个性并形成一定的独特风格。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然而在艺术面前思维方式的独特尤其能使艺术作品独具个性魅力,姚永康教授在《世纪娃》一书的访谈录中就提到的现代陶艺要革命,每个陶艺家的作品都要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给艺术作品带来全新的感觉,使它富有生命。吴冠中在美术教育方面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鼓励学生跳出老师的窠臼,大胆叛逆的教育思想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解放,同样适用于现代陶艺教育。只有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陶艺作品才会呈现相应的多样性与独创性。然而长期以来扎根在多数人头脑中的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如同一扇紧闭的大门,将许多其他的思维方式拒之门外。有许多“作品”一眼便看到抄袭或模仿的痕迹。这也就是有人戏称的“拷贝艺术”,而抄袭来的东西又怎能叫做艺术呢?况且抄袭与模仿是艺术之大忌,也是现代陶艺之大忌。创造即是艺术的生命。因此,在现代陶艺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这一点。也许有许多人只注意到了艺术的相对随意性与独立性,而忽视了它的严肃性。

具备了以上几条,教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作了。要使学生们学会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自己的作品是很难的。这需要在掌握技艺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本身有更为本质的理解。在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陶艺创作,那样的作品将是渗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艺术的理解的东西,而不再是单纯的习作。现代陶艺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许是许多其它艺术门类想努力表现的东西。

三、个人对陶艺教学的建议

国内的现代陶艺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国际现代陶艺的发展局势也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实行相应的措施以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现代陶艺教学的现状也告诫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全面的教学方案。在许多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经验(当然要在保证本学科独特与独立性的基础之上)。

(一)改革现有陶艺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美术院校虽一直比较重视艺术造型基本功的培养,但缺少对学生观念创新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启发和培养,特别是陶艺专业更应注意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接触泥、釉、窑炉等,才能理解陶瓷这种艺术媒质,陶艺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从原料、成型到施釉、烧成程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陶艺的各种技艺是通过陶艺作品的语言形式体现的,只有创造性的眼光,纯熟的专业技巧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选择自由创作的个性体现。

(二)借鉴国内或国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基础教学时,开设艺术研究与应用教研室以对教学产生试验与指导性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教研室中与教师一起研究课题,进行不同的大胆尝试。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至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帮助。该大学还经常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向学生们讲解他们的艺术作品,谈论他们的人生经验,让学生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艺术家,赏析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理论这一薄弱环节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改善。而且,在每门课程结束后,学生都要写简短的论文,然后,一起讨论上这门课的利弊得失。这些教学方法与方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实行一定的鼓励措施

要想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包括举办个人展览,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大赛,培养创作与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渐对现代陶艺产生兴趣,而不是越来越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校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付诸东流,而最终使学生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远离了自己的专业。我想这也不学校和每个教育者的初衷!学生在产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后,可鼓励师生合作,这样可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

(四)进行必要的国际陶艺交流

陶艺教育论文篇(10)

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综合类高校及专业类高校两种,二者分别在教学思维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前者偏向于基础知识及理论框架的初级教学;后者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应用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均是针对不同培养计划及方略而制定的,并无绝对的优劣势可言。但事实上,二者在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运用上,均存在各自的弊端。

首先,综合类高校虽以理论教学为主导,但其理论框架所涉及的知识面往往过于宽泛,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在陶艺的历史及工艺等基础层面缺乏系统化的授课方法,学生往往仅有大致的了解,而并未从本质上得到充分认识。尽管其会在陶艺实操课上接触到这些工艺,但往往流于形式,浅尝辄止,陶瓷工艺中许多繁琐的细节往往被忽略。而专业类高校往往由于对工艺技法的过度偏重,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容易偏向技术型。学生的思维理念往往被束缚于传统工艺技法的框架之中,从而失去独立、自觉的创造力,因而也难以成就较为全面的陶艺人才。

其次,由于传统陶艺教育的话语体系整体呈现相对稳定的结构,导致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不足,难以及时吸收和容纳当代陶艺中诸多前瞻性、实验性的创作观念。当然,这一因素并非是当前我国陶艺领域的研究状况滞后所造成的,而是因为优秀而先见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地整理归纳,进入高校陶艺课程内容之中。研究成果到陶艺教学体系之间的转化率持续低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陶艺教育未能将学生的视野拓宽,而是局限于某一类相对固定的创作经验与艺术观念之中,教学内容保守而缺乏活力。因而,国外倡导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源头上根植入学生的内心,这也是导致高校陶艺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不高,思维相对保守的关键因素。

同时,当前国内高校的部分陶艺课程设置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譬如,许多高校陶艺专业的教学任务是按工艺或艺术种类来划分和安排的。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也是按照独立的学科及课程门类进行按部就班的授课。这样一来,学生所接受到的知识往往是独立的、零散的。那么,在深入创作实践过程中,他们也往往只会在某一类特定范畴进行构思、设计、创作,或偏重造型,或倾向装饰,而缺乏相应地跨界及交叉性结合。当然,这也与部分授课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观念有着重要关联。

除上述之外,还有不少直接或间接性因素。譬如,高校陶艺教学的思维导向也存在部分偏差。目前,无论是部分课程教材,抑或是授课人员,往往将陶艺教学的重心过多地关注西方,以及韩国、日本等,而忽略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本土性、民族性基因。这就导致学生容易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国外的陶艺形态,甚至是思维模式。尤其是一些激进主义者,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将西方陶艺中的部分形态元素照搬到自身的创作中。这些均是当代高校陶艺教学中出现的普遍弊端。

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重构教学模式

高校陶艺教学目的,归纳起来,即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观念与意识,并引导思想性、原创性的形式创作。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便是需要营造自由、开放、多元的艺术氛围。在常规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融入各种流派、风格的陶艺家创作样式及思维观念,帮助学生构建感性的创作经验。其次,陶艺的各种工艺、技法相对复杂,所谓“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任何细节部分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作品效果。因而,仅仅只是以动手为目的的简单“体验式”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因而,从原料、成型到彩绘、装饰、烧制等等这一系列过程,均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系统性流程的尝试。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当然,眼观终究只是建立起感性认知,以及积累创作经验,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去领悟。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掘学生思维与材料的关联式思考能力与潜力,通过与材料及工艺的亲身接触,切实去感受来自泥土的触感、湿度、温度,并将这些情感体验转换为感性或理性的创作灵感。

此外,还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法。由于大部分高校的陶艺教育远离陶瓷产区,因而学生往往难以进入生产制作一线,实地考察并接触深层次的工艺技法。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新近陶艺创作资讯,便需要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多媒体平台。不论是图文资料,还是创作视频等等,均能够从精神思想层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而通过对陶艺历史传承、工艺技法等内容的分门别类的讲解论述,能够在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延伸并巩固其理论知识框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互联网多媒体渠道及平台正在面临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多的传播形式陆续呈现出来,典型的入微博、微信等等。在教学程序上尝试以“问”导学法。将惯常传输式的授课程序“理论――赏析――制作――总结”改变为启发式的实验教学程序,即“课程要求――发现问题――理论学习――调研与分析――创作实践――方案制作过程记录”。这一教学程序的改变,让学生在整个课程中一直伴随解决问题而进行,达到在问题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创作中提高的目的。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吴冠中先生曾提出“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这恰与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不谋而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开放灵活的思维模式对于陶艺创作的重要性。而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要求教学者运用各种开放性思维,在教学细节中融入个性与反叛思维。对于教学者而言,首先,要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不论当代或将来高校陶艺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如何,教学者的任务是最重要的。陶艺教学永远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而作为高校陶艺课程教学工作者,必须做到知识广博、思维灵活,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有时甚至将这些闪光点最大化,以尽可能鼓励并保护其开放性思维。其次,运用“联想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陶艺或具象或抽象的形态特征,对其中的造型、纹饰、色彩等结构语言进行提取。并就这些形态特征鼓励学生多作一些大胆的联想与想象。有时甚至是一些工艺上看来不够成熟可行的方案,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提升艺术修养,激发创新灵感。对于陶艺创作者而言,除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及丰富的创造力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和眼界。社会真正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做出新奇物品和事物的设计师,而是能洞悉时代潮流,再把它表现于形态的设计人才。因此,在陶艺专业教育中,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使其敏锐地了解社会环境和人的需求,深刻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汲取其中的营养,也能洞察世界发展方向。

3跨界交叉的课程设计

上一篇: 民族音乐论文 下一篇: 中国法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