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6 15:55:28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篇(1)

2现代模式的陶艺教学

现代陶艺虽然仍以传统陶艺为基础,但是经过现代的一些思想艺术流派的影响,在一些观念和部分技艺上已经大不一样了,有了自己的艺术审美,有了自己的工艺进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情感在现代的陶瓷艺术作品中融会贯通,对于同一陶瓷艺术作品,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在陶瓷艺术课的教学中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各自的文化交流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样化的历史文化产物具有极大的魅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这片沃土的成功典型去发扬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技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吸取经验,同时还要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所以对于现代的陶瓷艺术教学和学习亦是如此。老师们应该着重的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其创新能力,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有毅力。因为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他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繁复实践才能得以证明。所以老师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挑选一些视频去给学生们看,让他们知道好作品的产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期间需要历经多少的风风雨雨,让同学们明白任何事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让学生们能有所领悟、有所感想,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还能从侧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陶艺教学论文篇(2)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陶艺教学论文篇(3)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陶艺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从而能够更好地投身到陶艺学习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教学习惯设计课程。在任何时候教师都要为人师表,起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服务,按照学生的个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实践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加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对待学困生时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忽略,要和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在讲解陶艺知识时要转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单向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转变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偶尔与学生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陶艺工作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得学生受到尊重,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也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更加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

三、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艺教学论文篇(4)

现代陶瓷艺术是依托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衍生、拓展出来的。在教学上,秉承“融合创造”的学术理念,以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宗旨,在教学体系中突破只以传统陶瓷艺术为陶瓷艺术教学的界限。

由于传统陶瓷教育的话语系统相对稳定,使其开放性不够,不能及时迅速地获取当代艺术文化中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视觉经验,对于现代陶瓷缺乏足够的归纳能力。传统的陶瓷艺术教学多重视陶瓷艺术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理论知识培养以及进行现代陶瓷艺术大环境的信息渗透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渗透,因此整个教学呆板而缺乏活力。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向,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传统思维提出挑战,现代陶艺教育必须从教学职能到教育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观念的转变就不得不借鉴当代艺术理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虽然不是当代艺术的形式,但是当代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将其语言方式和思维理念提炼出来的。

因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现代陶瓷艺术教学必须及时地吸收借鉴当代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并将其观念纳入到现代陶艺教学系统中来,现代陶艺的教学才不会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隔离开来,才能达到培养具有时代前瞻性的人才这一目标,这也正是当代艺术院校教学的前沿课题。现代陶艺教学与当代艺术语境的共同特性,这里简单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人文特性与关注现实。现代陶瓷艺术本来就是当下的艺术活动,“现代陶艺”的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是用于同传统陶瓷艺术区别的语言状态。现代陶艺的界定:它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而现代陶艺教育的这种人文特性正与当代艺术关心社会现实的特性相契合。

第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传统陶艺是历来陶瓷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现代陶艺创作却是作为个体的陶艺家的独立创造。传统陶艺多以实用为目的,注重技术性且有着严格的分工及规范,但远不及现代陶艺创造主体的自由发挥。现代陶艺教学注重在此基础上不仅从外观改变了陶艺的审美形象,而且在功能上走向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将陶瓷作为现代艺术实现的媒介,它创造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并将崇尚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陶瓷审美趣味转向随意自由、更富想象、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现代陶瓷艺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陶艺者必需的素质,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关键。

第三,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要求。当代学院教育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之下,现代陶艺教学对西方当代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语言进行了学习研究,并结合对传统陶艺形式的研究继承。这种结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陶艺的诸多造型因素,如造型、釉色、烧成等陶瓷语言要素,在长期的时间和研习中,对陶艺的认识日趋完善深入,逐步形成体系;二是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着眼于国际性的现代陶瓷艺术理论与实践整体学术水平的学习能力。现代陶艺教学塑造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和文化符号。在今天看来,这种现代陶瓷艺术语言发展过程,对国内的现在陶艺教学影响深远。

同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教育在面对当代性问题时,应当保持着与社会艺术交流活动相平行的秩序,不断反思新的教育方式与创作实践。现代陶瓷艺术教育也在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追求个人表现性的陶艺。由于当代艺术的偏向问题,学生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兴趣完全集中于个人表现方面。作为个人创作这无可厚非,但当大多数学生都以此为时尚,而不顾及陶艺创作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其结果会导致现代陶艺发展的路越走越窄,使现代陶艺日益成为与大众无关、与生活无关,而成为少数人孤芳自赏的东西。我国现代陶艺教育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陶艺本体表现的语言、方式、原材料的运用和训练等,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目前的现代陶艺教育,过多地关注西方,忽视了东方陶艺的传统,使陶艺学生盲目地崇拜和模仿西方现代陶艺,追求怪异,致使东方的现代陶艺打上了西方现代陶艺的深深烙印,成了西方现代陶艺的翻版,使有悠久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东亚陶艺一直处在西方陶艺的笼罩之下,以至中国的陶艺者做着西方式作品,中国的陶艺展看不出中国现代陶艺的面貌,更缺少东方陶艺应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再次,现代陶艺从创作到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批评,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理论家少之又少,而陶艺家大都只关心创作,而不关心理论;陶艺教育中缺少关于欣赏、批评及至理论、历史方面的系统课程,致使学生理论素质偏低,对理论和批评不感兴趣。

当代学院以其人文品质和学术传统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当代艺术中的学术高地。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并存、飞速变化的时代。关注社会、强调观念、注重创新是它不断强调的主题。面对这一语境,现代陶艺教学应从坚守壁垒到学术过滤,通过陶艺语言自身的学术鉴别和分析,把辨识与解惑的任务摆在前面。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代陶瓷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些课题都将影响现代陶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白明:《世界现代陶艺漫谈》,载于《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2. 贾方舟:《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现代陶艺》,载于《美术文献》2001年第22期,第16页。

陶艺教学论文篇(5)

当中,轻视了陶艺理论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些作品,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变化。陶艺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那么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空有其表而缺少内涵,徒有形式而失去灵魂。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能够快速见到学生制作陶艺的成果,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实践,而忽视了陶艺理论的灌输和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做出的作品有形而无神,这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而是过多的让学生临摹已经成型的作品,包括其中学校中已有的作品或在网上搜集的图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出比较成熟的作品,教学效果看似比较理想,但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过多的临摹,对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这也非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生做出的作品形似而神失,只模仿了他人作品的虚表,并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及要表达的情感做充分理解。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瓷器制作完成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这便使得陶瓷器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现在国家对陶瓷行业比较保护,陶瓷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这使得一些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或评委,制作出许多精神层次不高,并带有鲜明政治或利益目的的作品,这种做法着实令人堪忧。如果专家与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必将导致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商业化、政治化色彩严重,最终失掉了艺术本身、失去了灵魂。

二、改革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多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并且着重学习陶艺的中外发展史,使学生在陶艺制作前,对艺术以及陶艺发展的脉络有整体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陶艺教育这一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领先于我国,我们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每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面对绘画、造型功底都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育过程中着重于艺术理论、制作技法的培养,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看法与创新思维;而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陶艺也许是其兴趣爱好,正如我校曾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陶艺第二课堂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毫无艺术功底,面对这些学生就应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培养艺术情操。

陶艺教学论文篇(6)

轻视了陶艺理论以及文化修养的培养。陶艺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每一件陶艺作品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而这些作品,极大程度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制作工艺及发展变化。陶艺这门学科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紧密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支撑,那么制作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空有其表而缺少内涵,徒有形式而失去灵魂。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为了能够快速见到学生制作陶艺的成果,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指导学生实践,而忽视了陶艺理论的灌输和对学生内在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做出的作品有形而无神,这是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二)对学生的原创思维培养注重不够

许多高校在陶艺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原创思维,而是过多的让学生临摹已经成型的作品,包括其中学校中已有的作品或在网上搜集的图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快速做出比较成熟的作品,教学效果看似比较理想,但其弊端是相当严重的。过多的临摹,对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造成严重的影响与阻碍,这也非常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学生做出的作品形似而神失,只模仿了他人作品的虚表,并没有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及要表达的情感做充分理解。

(三)陶艺教育过于商品化与行政化

陶瓷器制作完成后,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这便使得陶瓷器具有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商品的属性。现在国家对陶瓷行业比较保护,陶瓷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这使得一些陶艺专家为了迎合市场、迎合大众或评委,制作出许多精神层次不高,并带有鲜明政治或利益目的的作品,这种做法着实令人堪忧。如果专家与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那必将导致学生在陶艺学习过程中商业化、政治化色彩严重,最终失掉了艺术本身、失去了灵魂。

二、改革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一)加强对学生陶艺教育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

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高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多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并且着重学习陶艺的中外发展史,使学生在陶艺制作前,对艺术以及陶艺发展的脉络有整体的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陶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吸收外国先进的陶艺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陶艺教育这一领域,美国、日本等国家均领先于我国,我们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每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面对绘画、造型功底都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在陶艺教育过程中着重于艺术理论、制作技法的培养,并且深入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敏锐看法与创新思维;而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来说,陶艺也许是其兴趣爱好,正如我校曾开展针对全校学生的陶艺第二课堂活动,这里有一些学生毫无艺术功底,面对这些学生就应注重兴趣的引导,让学生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鉴赏力,培养艺术情操。

陶艺教学论文篇(7)

二、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1.独特、创新性,提升高校素质教育

陶艺教育具有独特及创新的性质,因此通过陶艺的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能够迸发出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同时通过陶艺创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运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所以说,在高校中开设这样的陶艺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让广大学生通过作品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陶艺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手创作的过程,在陶艺教师的引导及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在陶艺制作的原则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审美的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同时通过陶艺制作过程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得到了提升。

三、我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近些年,陶艺教育具有推动艺术教育中对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陶艺教育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一个相对规范与完善的科学系统。我国国内许多的艺术院校也针对陶艺教育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探索与实践。同时可以发现与传统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模式相比,陶艺教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与管理标准化

在以往传统的陶艺教学中,都是一对一教学,教师即师傅,根本没有教学相关的管理人员。此外,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教案,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现在的高校陶艺教育有着标准的模式和专门的管理辅助教学部门,同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更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2.理论与实践系统化

对于高校陶艺教师本身而言都是具有高知识和高学历的人才,他们对于陶艺的理论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其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更是陶艺专业的带头人,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交替并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3.师资与设备高标化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的陶艺教师都是一群毕业于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或者是专门的陶瓷艺术学院的年轻人才,他们拥有着高学历与能力,是高教学实力的代表群体,保障了高校陶瓷教育的教学实力。同时各个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高校陶艺实训室的建设,因此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先进陶艺设备,这也为陶艺教育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4.“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教育观

我国传统陶艺教育一味的注重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修养都较为缺乏。实际上,人文学科的知识修养与艺术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十分关键,关系到培养出来的是艺术家还是工匠的本质问题。因此在陶艺教育中需要将文化理论教育也重视起来,当今高校也开展了诸如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等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见识和胆识探索陶艺的新风格、新材料、新领域。

四、根据专业特点,谈高校陶艺教学经验

1.教师在教学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陶艺教学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陶艺专业的学生,另一种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等非陶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两类学生的教学时,应当进行区别性教学。针对陶艺专业学生,教师应当事先明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较高专业技能与修养的陶瓷艺术人才为目的。而对于非陶艺专业来说,陶艺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多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教学深度的恰当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校陶艺教学方法应尽量多元化

我国传统陶艺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小规模的讲授或者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适合一对一或者是小数量的学生教学。而现在的高校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教学设施齐全等特点,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高校陶艺教学的需求,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欣赏、讨论交流、视频演示、技法示范、实地参观考察等等形式。

3.注重创新能力与材料意识培养

在高校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技能去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敢于表现、自由思想的精神。而教学中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材料,只有利用材料这样的介质才能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泥材、釉料,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各种特性及效果,并且辅助实践。可以说,对每一个陶艺创作者来说材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创造新的陶艺表现语汇、拓宽个人创作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4.陶艺教学中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在陶艺教学中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是国内外相关的经验。例如:盘泥条人体造型技法是我国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所开设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盘筑泥条成型技法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够是学生对泥土与人体造型的认识有所提高;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教学时会通过邀请各地艺术家进行自身艺术作品以及人生经验的讲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艺术家与他们的创作背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直观的欣赏与评判,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教师在陶艺教学中应将教学步骤条理化

陶艺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涉及到造型、色彩、构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对于刚接触陶艺课程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事先进行教学顺序整合,由浅入深的渐渐展开。在制作陶艺前先进行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对陶艺有初步了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各个时期陶艺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陶艺流派与特点;接着再进行陶艺制作流程讲解:制泥—成型—装饰—施釉—烧制,与此同时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并让学生不断练习与把握;随后可以深入讲解一些具有难度的陶艺技巧;最后进行共同的烧窑实践。只有按照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步骤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才能够让学生逐步提高并系统掌握陶艺知识、技能。

五、提高高校陶艺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基本素养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陶艺教师本身应当时刻不忘学习与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陶艺教育的发展。第一,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应当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不断的完善,其中包括了陶艺理论知识、陶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的完善。第二,教师教学不能够按照自身喜好来进行教学,许多高校陶艺教师都有着多年额度陶艺制作经验,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及制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审美与习惯进行有偏向的传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审美及表达上的单一。因此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多元化、丰富化教学方法、审美标准及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好的鉴赏及创造力。第三,注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高校教师进行陶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当是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去引导学生的个性独立的设计思维、探索精神、艺术表达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目的。

陶艺教学论文篇(8)

1.引言

理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很快适应本专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往往后劲不足[1]。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

陶艺教育在20世纪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陶艺能以陶育德,以陶育能,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典型地诠释了教育的真B[3]。它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其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造型和装饰具有浪漫的艺术性。同时,陶艺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科目,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领略陶艺文化。

因此,如何借助陶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当下理工科院校探索和实践的一大方向。

2.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陶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许多理工科院校纷纷设立陶艺实验室,开设陶艺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2.1课程开设供小于求。

陶艺由于门槛低,同时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和易产生成就感等诸多优势,相关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然而,一方面,由于理工科院校对陶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忽略了陶艺是造型和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受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陶艺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陶艺课程目前的开设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2.2课程开设随意性强。

目前理工科类院校的陶艺课程基本根据本校教师的能力和意愿而开设,缺乏系统化安排。在教学模式上,模仿专业性陶瓷院校或艺术设计类专业探索的既定模式。一味模仿陶瓷专业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专业性太强,力不从心,影响学习热情,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是目前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

2.3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设陶艺相关课程,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开放性与兼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课程种类单一,陶艺课程仅仅作为某门选修课或工程训练课程的一个项目而存在,学生仅学习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已自顾不暇,无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来,更无法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单一,与其他学科关联性较差,没有后续课程和相关课程作为延续,无法将陶艺创作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再创新。

2.4重技术技法,轻创新思维。

在课程内容上,把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观念创新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原料属性、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制技术,缺乏针对学生直觉、推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培养。评价标准往往倾向于陶瓷的技术之美,忽视学生通过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创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忽视融入陶瓷中的人文情怀[2]。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制陶、烧陶的技术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比娴熟的技术更重要。技术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

3.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3.1课程定位。

理工科院校不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清华美院等专业陶瓷学校,不是要教授系统的陶艺知识,也不是要培养有精湛技艺的陶艺大师或艺术家。理工科院校的陶艺课程面向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陶艺历史的大致了解、泥料和釉料的简单认识、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的实践和烧制流程的体验,相对全面地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辅助工具,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原创性陶艺作品,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并得到艺术熏陶的目的。

3.2教学内容。

3.2.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并重是陶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可忽略任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陶艺教学课时有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教师多搜集直观的视觉图像资料在课堂上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借助图书馆资源,多翻阅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相关书籍;浏览网络资源,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在经典中品味陶艺的魅力。学生还可以选修艺术、民族风俗、历史、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来增加自己的人文积淀[4]。

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学生能在实践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从泥料到作品的变化过程,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复杂多变的工艺美和丰富的材料美[5]。在实践中感受美、领悟美和评论美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3.2.2技术与思维兼顾

理清技术与思维的关系,不可重技术轻思维。思维通过技术实现,技术为思维服务。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掌握陶艺基本的成型技法和操作过程就行,不需要在技术上花费太多学时。平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观念上的交流、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设计想法,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陶艺教学模式,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只有学生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这与吴冠中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

3.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学生想学,就有相应的途径。就南京理工大学来说,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陶艺课程,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必修)、公共选修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合作项目课程等。

(1)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必修课,属于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陶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时间为8学时,学生能初步了解陶艺,并体验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

(2)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为32学时,每周一次课,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理论结合实践,兼顾艺术的欣赏、技术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较强的灵活性,只要学生存在需求,教师有时间和能力,就可申请开设,不受时间和开课次数的限制。实验期间,陶艺工作室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选择一或多项实验项目。学生预约进入工作室,老师提供指导。

(4)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一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两三位学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大,要求较高。选题可以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可以依托学科竞赛项目,也可以由师生自拟。学生需要对选题做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研究报告、实物作品等。

(5)合作项目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将陶艺与产品创新设计、3D打印、铸造、精雕、激光切割等相关课程和技术相融合,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再创新。

表 陶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上表所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了理工科院校陶艺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各有特色,并互相关联、延续性强,满足了理工科学生对陶艺的学习需求。

其中,工程训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应该作为课程设置和建设的重点,保证每学期对学生开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和合作项目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机动灵活。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前提下,拓展课程全面开花,多多益善。鼓励学生在选课时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

3.4教学方法。

3.4.1以“学”为主开展教学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知识的灌输,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由教授知识与技巧转变为教授思维与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陶艺创作中,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受制于技术的牵绊,学生提出做什么,教师指导怎么做,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

3.4.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陶瓷有72道工序。所以,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集体的智慧。通过分组合作,可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通过合理分工,进行设计研究、相互启发设计方案、共同解决制作工艺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争论、质疑的过程中启发思维,体验互助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4.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将创作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与想法与教师进行沟通。设计思想上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把个性在作品上体现[6]。

3.4.4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

鉴于陶艺教学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其评价方式应不囿于传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而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探索陶艺的过程,体现以陶育德、以陶育能的本质。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介绍创作理念、制作手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和同学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和辩论。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主观学习的能力等给出综合的成绩。

4.结语

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陶艺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优质有效载体,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对理工科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会,使知识得以渗透和联系。在设备和场地上增加投入,保证工具、设备的数量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期待陶艺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上发展得更好,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汝罗.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科学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74-76.

[2]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2-64.

[3]詹嘉,刘颖睿,李月明,等.多种陶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5):45-46.

陶艺教学论文篇(9)

民族文化被高森远学者总结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同地区民族文化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既逐渐地趋于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灵感的源泉。在少数民族地区,将陶艺作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既利于经济与民族文化元素融合起来,更能促使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创新。民间的陶瓷工艺品技术比较落后,在陶艺方面缺乏对本土民族文化的挖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陶艺课实践教学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必然需求,将加快提高民族化工艺品设计人才的创作技能和研发力。当前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的融合,在作用和形式上需要探讨民族文化与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推进两者的融合状况和教学实践方法进步,推动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设计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民族文化元素在陶艺课程中的重构要旨

文化元素分为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种形式。“民族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凝结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具体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形式多样,包含着各种民族文化元素,即有形的和无形的。元素不足以构成一种风格,其必须是通过某种规律(组合规律、色彩规律等)才能形成一种调性乃至风格。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结合同一种特定元素来设计,我选择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应用到当下的陶瓷艺术教学之中,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元素重构的手法多样化,民族文化元素主要是以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作为表现手段,因此需要在重构之后能更好地融入陶艺课程中。重构主要是通过和谐、含蓄之美、简练的完美结合,使民族文化元素更符合当前的审美观念。陶艺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将重构的三点要旨融入陶艺创作中,变得独特、富有活力,这个课程提供了一种原型,关注学生通过重构要旨探索出新的东西。另外,在陶艺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技艺和材料要与市场接轨,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陶艺课程的教学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为陶艺课程教学提供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天独厚,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了文化源泉。学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提供的空间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再创造能力。不同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不同,我院处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如柳宗元文化,民间艺术、地方语言、艺术形态独具特色,壮族壮锦图纹、侗族图案、苗族蜡染以及独具特色的三江侗族木质结构、风雨桥等,这些都对陶艺课程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地方民族文化是拓展陶艺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因此,学生利用这些新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再创造能力,使陶艺教学空间得到拓展,培养出具有本土人文精神的艺术人才。

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其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更要有民族特色。陶艺创作要注重强化工艺基础和艺术思维实践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图示语言的创新,又要注重民族文化制样的结合。陶艺课程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教学占大半,但也要与理论相结合。首先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讲授一些国内外陶艺的发展趋势理论,让学生对陶艺作品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理念的认识。陶艺的风格以及陶艺创作的语言、视觉符号、民族化陶艺的审美,特别是陶艺的成型工艺技法,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加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陶艺课程理论的结合

现代高职院校陶艺教学要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和挖掘较为完备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之外,还需要介绍一些民族的服饰、图案工艺等对陶艺创作有所启示的知识,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吸收新的知识。另外,陶艺鉴赏这一环节是有必要的,可以为陶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在理论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眼界,将课本知识与课本以外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如讲解陶瓷鉴赏时,可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解,结合不同时期贯穿讲解,包括少数民族艺术图案的讲解,色彩与服饰的结合,工艺造型的设计,还可将现代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融入课堂。上课时有所取舍,分清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保持学生对理论课堂的新鲜感,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图片作品学习他人的一些陶艺创作技法,提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利用大自然、利用现有的文化特色去发现美,为在陶艺实践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对民族本土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方案,并进行制作转化。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根据陶艺成型工艺步骤进行操作:草图方案的设计、基础的训练、成型技法的制作训练、陶艺作品的创作、作品深度完善。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对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提出高要求,在实践操作中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色,从而为陶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和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设计创作中,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资源如教学设备等,对于多泥性的掌握,颜色釉的配制,以及陶艺的烧成工艺这些具有实验性的知识,老师要带领学生加深探究,使学生在陶艺制作方面既有艺术性又有技术性。在陶艺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陶瓷企业去亲身实践,接触陶艺市场以了解陶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带领学生到村寨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工艺品的材质和由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为创作作品提炼加工更好的素材,从中更好地掌握创作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陶艺以及手工艺的民间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陶艺手工制作的魅力。将教学深入到由创作的创新完成到创作的演变,将文化底蕴和制作技巧完善到地域特色开发中。

总之,高职院校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陶艺教学实践,要从单向模式中走出来,在环境和现有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与设计方法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在理论上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增强陶艺教学的多样性,使学生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教学实践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陶艺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陶瓷产业增强人才培养,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作者:付林飞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广敏.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J].集美大学学报,2007(1)

[2]沈鸿晶.基于地域性民族文化的民族陶艺课程教学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2(2)

陶艺教学论文篇(10)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 开工仪式发言稿 下一篇: 信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