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9 09:15:39

抗疫医生论文

抗疫医生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S8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68

畜禽养殖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畜禽病毒性疾病对畜禽危害巨大,不仅可造成畜禽大批死亡,降低畜禽产品质量,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亦会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1]。中兽医对畜禽病毒性疾病的认知较为久远,通过中兽医手段弥补现行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不足,对畜禽养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分析

目前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方式方法尚存在一定缺陷,包括免疫程序繁冗、疫苗作用效果弱、抗生素不合理利用等。这些缺陷导致畜禽病毒性疾病防治工作质量大大折扣。而传统中医和中兽医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免疫学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提供了可能性[2]。

1.1 畜体正邪气与现代免疫过程观点相似

中兽医认为正气乃畜禽机体脏腑、经络和卫气营血的功能,为防止外邪入侵的防御系统,可抵御和祛除外邪,调节阴阳平衡;邪气为六淫、疫疠之气,可引起畜禽机体阴阳失衡,导致疾病发生发展[3]。现代免疫认为畜禽机体免疫系统又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通过防御功能,可有效抵御致病菌的产生,与中兽医学中的正气抵御外邪观点相近。通过自稳功能,可对畜禽机体抗原进行清除,并削弱外来因素的影响,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机体免疫平衡,这与中兽医学中正气调节阴阳失衡,维持阴阳平衡的观点相似。中兽医学中的正邪气观点与现代免疫学免疫过程观点相似,这为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1.2 中兽医治法可提高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效果

中兽医依据“辩证施治”、“治标治本”观点,提出“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等治疗法则,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畜禽,即正虚者,可以扶正为主的治则进行治疗,使畜禽机体免疫得到改善,达到抗毒治疗效果。对于正不虚而邪实者,可以祛邪为主治法治疗,可调节免疫平衡。对于正虚邪实者,当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治疗,匡扶正气,祛除邪气。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中草药和针灸,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也有颇多助益。

1.3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优势

由于畜禽免疫系统病因复杂,当以免疫促进剂或免疫抑制剂所能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这也就决定了当下西药免疫制剂疗效不甚理想的原因所在,对于部分免疫抑制剂,甚至可对畜禽产生毒副作用。而中兽医防治,不仅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促进剂,还有免疫调节剂,部分中药复方中的药物,可实现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对促进和提高免疫低下的畜禽免疫力,如黄芪、甘草等;可抑制、降低畜禽免疫机能过高,如黄连、白花蛇舌草。对于针灸,也有较多研究认为,其具有免疫功能双向调节作用。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优势显著,前景广阔。

2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途径

2.1 针灸、中药与疫苗相结合

由于不同穴位对不同畜禽疾病具有特异性,根据中兽医辨证理论,辨清畜禽脏腑与经络穴位关系,择疾病特异性穴位,进行疫苗穴位注射,加快用药起效时间,延长药效持续时间,提高抗体效价,减少疫苗用量,进而实现良好治疗效果。而中药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和促进免疫功能改善的作用,通过从中药中开发疫苗佐剂,可提高疫苗的免疫活性,且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在给予中药制剂与中药疫苗,或在注射中药疫苗时给予中药内服,可提高畜禽机体抗体生成效率和维持时间。此外,可通过针灸、中药、疫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效果[4]。

2.2 中兽医防治方法与西医治疗方法结合

畜禽病毒性疾病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和提升畜禽非特异性免疫力。由于中兽医“扶正”、“祛邪”的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对畜禽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升。一般说来,畜禽机体在遭遇病毒性疾病时,非特异性免疫力为其最初自愈能力。故在实践中,通过将抗生素药物结合中兽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等,可充分激发和调动畜禽机体抗病能力,实现良好防治效果,减少病情恶化和激发感染的发生,降低畜禽死亡率。

3 结语

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且体现出显著优势,在实践中,通过将针灸、中药与疫苗相结合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有效提高中兽医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的效果,促进畜禽机体免疫力提升,降低畜禽死亡率,进而促进畜禽养殖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抗疫医生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080-02

不孕不育症的免疫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免疫性不孕的检出率不断提高,占不孕患者的10%~15%,类型主要为抗抗体(AsAb)、抗卵巢透明带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等阳性,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淤结等证型[1]。但迄今为止,对免疫性不孕在治疗上采用何种方法尚无定论[2],大多数研究都针对AsAb阳性免疫性不孕的治疗。笔者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免疫性不孕EmAb阳性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1996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制订的免疫性不孕诊断标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渗滤法(DIGFA)予以确诊。

1.2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2月~2007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免疫性不孕中EmAb阳性病例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年龄24~41岁,平均(29.2±4.2)岁;原发不孕15例,继发不孕21例;有人工流产史者15例,有宫内放环史者4例;EmAb阳性29例,弱阳性7例。对照组32例,年龄25~40岁,平均(30.4±3.6)岁;原发不孕17例,继发不孕15例;宫内放环史3例,人流史11例;EmAb阳性25例,弱阳性7例。两组治疗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治疗组:口服中药,以自拟开郁化瘀汤为主,组成:佛手10 g、香附12 g、郁金15 g、元胡15 g、枸杞15 g、白芍12 g、首乌12 g、枳壳12 g、当归10 g、红花6 g、路路通20 g、田七6 g、丹参15 g,1剂/d。外敷中药调平散(莱菔子、枸杞、菟丝子、五灵脂、云苓、山楂),等量磨粉,每次5 g,调成糊状,睡前外敷神阙穴,早晨取下。两药均在经期停药,20 d为一疗程。

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2 g/d,连用3 d,然后1 g/d,连用2 d,最后0.5 g/d,连用2 d,每月经周期共7 d为一疗程。

两组均治疗每疗程后查血清EmAb,共治疗三疗程,EmAb转阴后随访1年,观察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PEMS 3.1统计软件,采用R×2表线性趋势?字2检验。

1.5疗效标准

显效:EmAb阳性者转阴;有效:EmAb阳性者转为弱阳性;无效:用药后EmAb阳性无改变;妊娠:EmAb转阴后1年内受孕。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情况,见表1。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n(%)]

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6例(72.25%),总有效率为94.55%,妊娠17例(47.4%);对照组显效12例(37.5%),总有效率为56.3%,妊娠8例(25.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EmAb是一种自身抗体,所针对的抗原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一种孕激素依赖蛋白,当经血倒流、异位内膜刺激、机体免疫内环境失调时,女性体内可产生EmAb[3]。有研究发现[4],多次流产的妇女,EmAb阳性率高于原发不孕妇女。对于免疫性不孕,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疗法,西医治疗主要用免疫抑制疗法、隔绝疗法、宫腔人工授精和体外授精疗法等,但疗效不很满意,副作用较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安全无副作用[5],各种报道受孕率在20%~45%之间[2]。本方法治疗后,EmAb阳性转阴率为72.2%,妊娠率为47.4%,具有较好疗效。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活血行气的中药能兴奋网状内皮系统,释放大量巨噬细胞,提高血清调理素活力,对免疫抗体和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起到促进吸收和清除作用,可抑制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病理损害,清理血液中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产生,从而调整免疫紊乱[6]。

中医在治疗免疫性不孕方面有不少研究,多数从肾论治,肾藏精,主生殖,肾气旺盛,冲任通盛,胎孕乃成;肾主骨生髓,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免疫系统中的中枢免疫器官,多能造血干细胞在此发育成免疫细胞,在免疫调节及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7]。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不孕患者必然有肝郁气滞的表现,肝血不足可致肾精亏损。《河间六书》中讲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阙阴论之”,说明中年妇女之病,当以调肝为主。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结,至脾虚纳呆,继而肝血不足,至肾精亏虚,髓海空虚,难以成孕,或难以系胎养胎。陈昌华等[8]研究认为:肝血虚者全血黏度高且明显高于正常人组,可引起血循环障碍,灌注不足及血淤征象,而通过养血柔肝可改善血循环、内脏及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紊乱。

本方法以疏肝养血,活血调经为主,方中佛手、香附、郁金、枳壳等开郁理气;桃仁、红花、丹参、田七、路路通等活血化瘀调经,改善生殖系统血循环,调节免疫紊乱;当归、白芍、枸杞、首乌等养血柔肝,改善内分泌功能。任脉起于胞宫,“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重要穴位,外敷调理肝脾、补肾化瘀之剂,可调理冲任,提高肝脾肾功能,促进药物吸收,与内服药同用,形成调节机体功能的整体网络,在治疗免疫性不孕中发挥独特的疗效。但对治疗3个疗程后疗效欠佳者,或抗体效价较高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9],部分患者EmAb阳性转阴后可再度转阳,因此,每隔3个月应以本疗法治疗一疗程,预防复发,促使受孕,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卓,周英惠.免疫性不孕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近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1):46.

[2]郑惠国,梁素娣.现代妇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353-354.

[3]浦天益,浦文英.不孕不育患者抗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杂志,2001,9(1):105.

[4]赵豫凤,杨加周,刘广忠.不孕不育流产患者抗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3,32(25):65-66.

[5]李艳青,孔红.免疫性不孕症的证治体会[J].光明中医,2007,22(10):15-17.

[6]邓高丕.中西医妇科新理论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

[7]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抗疫医生论文篇(3)

在众多的对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中,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大多不如预期有效[1],而传统的化疗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可以用于临床的有效成分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一直是多年来学术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传统医学不但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治未病”。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西医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病症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的意向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但如何互相补充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认为,这种结合或补充,不但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摸索,而且还应同时解决理论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现将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对非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的异常及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肿瘤细胞及其产生的肿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导致荷瘤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由于肿瘤细胞抗原性较弱或抗原调变等因素导致肿瘤特异性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因此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抗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及NK细胞所构成的机体肿瘤免疫监视中的第一道防线。

1.1中西医联合对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影响榄香烯是从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将其用专利方法制备出Hca-F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对小鼠腹腔或脾脏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抗免疫作用的机制,发现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亦明显增强,由此得出结论[2],HSP70HTCV免疫诱导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活性。

1.2中西医联合对NK细胞抗肿瘤的影响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等对恶性淋巴瘤进行的临床治疗研究中,两个疗程后,治疗组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提高化疗的耐受性,治疗后KPS有明显地提高,对肝肾功能、骨髓功能无明显影响[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组成,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认为此药可作为临床抗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那么,分析其药物成分,再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人参、黄芪、刺五加免疫学机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结果[4~9],如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强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细胞的增殖及LPA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推测Rg1和Rh1可能促进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强DC的抗原递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去甲基处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疗效的同时,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单核细胞分化而使白细胞增加[10]。当然,中药复方制剂的分析是不能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叠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学机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时诸如艾迪注射液与化疗药物联合这样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发挥抗癌作用的药物也还有香菇多糖[12]、益肺颗粒[13]等。

2对特异性免疫抗肿瘤的影响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杀伤肿瘤细胞,但以细胞免疫为主。

2.1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参与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有T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对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调节作用的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2.1.1对T细胞的作用

αβT细胞:αβT细胞包括MHCI类分子限制的CD8+CTL细胞和MHCⅡ类分子限制的CD4+辅T细胞,两者活化都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刺激信号,指从肿瘤细胞脱落下的肿瘤抗原,经APC摄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与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CD4+TH细胞。在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共同表达于细胞表面,而被CD8+CTL细胞识别。黄芪注射液联合MHCI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肺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学原理的研究中,发现以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更有效的促进荷瘤宿主的免疫应答,具有显著的体内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14]。再说第二类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除通过TCR与Ag-MHC分子复合体接受抗原信号外,还要通过APC或肿瘤细胞表面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T细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活化,激活巨噬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放化疗损伤作用[15],还有如百合固金汤口服联合利君派舒静脉滴注治疗肺癌[16],治疗组IL-2,CD3,CD4,CD4/CD8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γδT细胞:γδT细胞分化发展早于αβT细胞,多分布在全身各处上皮组织内,所发挥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经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杀伤对NK细胞不敏感的靶细胞,因此γδT细胞与NK细胞同样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的第一道防线。已有研究发现此类细胞能在体外杀伤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细胞系[17]等。循环的Vγ9Vδ2T细胞可选择性的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受体蛋白1A(NKRP1A),NKRPIA分子的表达受IL-12水平的调控,效应性T细胞在杀伤肿瘤时可以释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肺瘤平膏即可上调DC与抗原递呈功能相关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达,并促进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对γδT细胞产生影响,作者并未做出进一步实验加以证实,同时也未见其他相关报道。

2.1.2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具有很强的递呈抗原的能力,能显著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即中医所指的“正气”,当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免疫监视机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气亏虚,机体易患肿瘤。“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表明“络”既是组织细胞实现功能协调的物质载体,又是疾病在体内传变的中心环节[19]。因而应用中药扶正培本,通络解毒,通过干预和调节肿瘤患者DC的抗原递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重要切入点之一[20]。这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把中医扶正培本治则即提高机体抗邪机能的机制与DC抗原递呈功能有机地结合,应用扶正培本为主的中药或复方制剂,作为外源免疫调节剂,通过多途径干预和调节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达,调节其抗原递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肿瘤机能,抑制肿瘤形成、增殖、侵袭与转移。这不但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上进行了阐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谓中西医结合解决抗肿瘤问题的典范。

2.2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肿瘤抗原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是通过免疫监视而产生保护性作用的,能被抗体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可能是T细胞活化剂[21]。在用琼脂扩散法测定36例放疗加艾灸和30例单纯放疗病人治疗前后的IgG,IgA,IgM后,发现艾灸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尤其IgG有非常显著的意义[22]。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对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3]。在肿瘤患者体内存在早期阶段就出现的针对肿瘤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24],抗肿瘤抗原的抗体出现常与正常体细胞的交叉反应,引起了许多肿瘤病人的瘤外综合征[25]。平消胶囊主要成分为郁金、马钱子粉、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火硝、干漆(制)、枳壳(熬炒)等药物,与放疗联合后能明显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体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陈绪元,代晓波,张菊,等.平消胶囊与放疗联合治疗对鼻咽癌血清VCA-IgA,EA-IgA影响研究.平消胶囊治疗肿瘤论文汇编(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编),2003:122]。这些机制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从体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发挥了“免疫激发剂”的作用,而且还发挥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医辨证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的特色及优势。

3结语

中西医结合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们具有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目前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是:①还没有真正在发病机理及治疗机理方面将中西医的理论真正揉合起来或对应起来;②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多为将对肿瘤治疗有一定作用的中医药与放化疗或其它现行西医疗法及药物合用,观察效果,较为肤浅、生硬,没有从机制上加以阐明;③中医“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优势没有体现出来,大多为将一种中药与某种西医疗法连续应用,没有随机体免疫状况或肿瘤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治疗方案;④结合中,中医药大多为辅助治疗,几乎没有调整的价值;⑤对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远期生存率不高;⑥没有对中西药各成分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

当然,在近几十年中西医结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扶正类中药在对放化疗耐药性及副作用治疗方面有优势,中医药在辅助西医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中医药在肿瘤预防及康复领域具有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且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相信,通过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如计算机模拟等),通过强调高效、实用、综合,中西医结合会得到全面发展,中西医结合抗肿瘤研究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CajewskiTF,MengY,HarlinH.Immunesuppressioninthetumormicroenvironment[J].J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嵘,康晓楠,高志红,等.榄香烯复合瘤苗HSP70与HSP70BCG对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8):540.

[3]王莉,陈绍斌,冯建明.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22例[J].陕西中医,2007,28(4):440.

[4]KangKS,KangBC,LeeBJ,etal.PreventiveeffectofepicatechinandginsenosideRb(2)ontheinhibitionofgapjuctionalinter,cellularcommunicationbyTPAandH(2)O(2)[J].CancerLett,2000,152(1):97.

[5]TatsukaM,MaedaM,OtaT.AnticarcinogeniceffectandenhancementofmetastaticpotentialofBALB/c3T3cellsbyginsenosideRh(2)[J].JpnJCancerRes,2001,92(11):1184.

[6],郝钰,邱全瑛,等.人参皂甙Rg1,Rh1对树突状细胞刺激T细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4):248.

[7]FeiXF,WangBX,TashiroS,etal.ApoptoticeffectofginsenosideRh2onhumanmalignantmelanomaA375-S2cells[J].ActaPharmacolSin,2002,23(4):315.

[8]朱飞跃,张卓,曹朝晖,等.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3):384.

[9]梁丽坚,蔡宇,梁少玲.刺五加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187.

[10]方菌.抗肿瘤药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脱氢类似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J].药学学报,1993,28(12):931.

[11]严英,钟秀驰,周伟生,等.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戴西湖,欧阳学农,等.香菇多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中国肺癌杂志,2006,9(1):78.

[13]张志娣,黄挺,杨少山,等.益肺颗粒联合化疗预防肺癌术后转移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4):643.

[14]董晓辉,董竞成.黄芪注射液增强树突细胞的抗癌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1):25.

[15]成拯,姜翼,陈凯.放化疗法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58.

[16]李东芳,田道法,黎月恒,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癌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J].新中医,2006,38(12):44.

[17]WilhelmM,KunzmannV,EcksteinS,etal.GammadeltaTcellsforimmnetherapyofpatientswithlymphoidmalignancies[J].Blood,2003,102(1):200.

[18]郑红刚,朴炳奎,林洪生,等.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133.

[19]李燕,赵燕,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理论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2.

[20]熊露,田少霞,林洪生,等.调节DC抗原递呈功能-中西医结合抗肿瘤免疫治疗思路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47.

[21]SimonAK,GallimoreA,JonesE,etal.Fasligandbreakstolerancetoself-antigensandinducestumorimmunitymediatedbyantibodies[J].CancerCell,2002,2(4):315.

[22]俞志冲,徐兰风,詹臻,等.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15.

抗疫医生论文篇(4)

1绪言

设计性实验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的实验课,该实验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做的模式到学生自己主动查文献、自主设计实验。为了推进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许多院校都陆续开展了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课上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创新的思想贯穿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此类实验有助于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抗体的提取和效价测定实验,对当前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

2目的

免疫学实验已经从单一学科的实验过渡到融合医学微生物、寄生虫、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也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开设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比葫芦画瓢,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同时弄清楚做什么,为什么做,要得到什么。

3实施方法

设计题目不必过大,选择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过程为:

3.1确定设计性实验题目

密切结合免疫学检验专业实际,使课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老师讲授与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向学生提出设计性实验题目:免疫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并把学生分成七组,每组3-4人,分别制备抗人血清、抗大肠埃希菌血清、抗变形杆菌血清、抗绿脓杆菌血清、抗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清、抗伤寒沙门菌O抗原血清、抗伤寒沙门菌H抗原血清。实验动物为家兔(2-2.5kg)。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大肠埃希菌菌种、变形杆菌菌种、绿脓杆菌菌种、肺炎克雷伯杆菌菌种、伤寒沙门菌O抗原、伤寒沙门菌H抗原。3.2拟定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题目确定之后,指导老师立即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书,其内容主要是强调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前考虑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查找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拟订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免疫学检验实验目的和要求构思一种或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加以整理,进一步具体化,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所需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3.3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我们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至少两次审阅。学生拟定好实验方案后,每组学生以PPT的方式向老师汇报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改、充实后,学生重新整理实验方案。第一次审阅指导教师主要从实验方案的基本架构方面对学生实验方案初稿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审阅,肯定其正确、合理的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意见供参考、改进。第二次评阅在学生实验方案经过修改、充实后,已基本成为设计的最终结果时,此时学生实验方案是否完整是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二次审阅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此时除了对某些违反基本操作规程及有可能造成事故的操作步骤进行纠正之外,指导教师一般不再建议学生修改实验方案。

3.4实验准备及实施

制备抗原和安置家兔,各组根据实验室准备好的菌株制备自己实验所用的抗原,安置好实验动物,观察一周,第二周开始免疫兔子,根据自己组设定的时间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注射和试血后,最后一次课在实验室进行血清的提取及抗体效价的测定。具体流程:1)抗原制备2)动物的选择与免疫3)试血、免疫血清效价测定4)采血、分离免疫血清5)保存免疫血清。

3.5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学生要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入实验报告中。

3.6实验考核办法

合理的考核办法能够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规范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设计性实验按实验态度20分,实验方案的制定30分,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30分,实验报告20分等4个方面评定,满分为100分。实验态度反映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实验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验方案的制订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应用原理的正确性、合理性、独特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实验报告主要反映其撰写是否规范,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完整等。

4实施效果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身的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该实验持续时间长,可以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会抗体的制备,动物的实验管理、效价的测定、凝集实验、沉淀实验等重要的免疫学技术都学到了。

5问题分析

设计性实验教学取得可观的效果,但是问题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有待强化;经费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都大大增加,需要有坚强的后盾,需要逐步开放实验室;师资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老师全程指导,这不仅要求老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老师的自身素质与理论水平还需要强化。

参考文献

[1]桂琳,周小楠,董群,等.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

[2]阳帆,曹艳华,杨志英,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医药前沿,2015,5(19):365-366.

[3]杜文胜,何应中,陈莉,等.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265-266.

[4]罗萍,吴超,郭刚,等.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96-97.

[5]江光蓉,王强,林芳,等.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249-250.

抗疫医生论文篇(5)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我国现阶段医师资格的准入考试,也是衡量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自200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以来,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始终低于70%[1],反映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标准与医师资格准入门槛存在较大差距。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学生在校相关科目考试成绩呈正相关[2],其中基础医学综合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落后于兄弟院校[3],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转。医学免疫学作为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基础医学综合科目之一,是以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广泛交叉渗透。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临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但医学免疫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内容较为抽象,如何使学生理解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学好这门课程,是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4]。基于医学免疫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学科本身迅猛发展的现状,根据我校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改革,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有针对性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免疫学临床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上,将所学知识整合和运用到分析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和发病机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2018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在理论教学42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教学内容,体现免疫学理论的系统性,增加感染免疫和黏膜免疫授课内容。

1.1基础免疫部分

以免疫应答为核心开展教学。从参与免疫应答的组成成分入手,包括免疫器官和组织、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围绕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固有免疫、黏膜免疫、免疫耐受)系统介绍免疫应答的各参与成分及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过去限于对黏膜免疫的认识不足,旧版本教材将黏膜免疫放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简要介绍,直到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7版)才将黏膜免疫独立成章。人体近50%的淋巴组织分布于黏膜系统,黏膜免疫系统构成了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鉴于黏膜免疫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对其有8个知识点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增加黏膜免疫,安排1学时在固有免疫应答后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免疫应答有系统性认识。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去除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要求的抽象难懂内容,如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T细胞和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等内容,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理解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

1.2临床免疫部分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异常可导致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在临床免疫部分主要阐述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免疫学发展的初期主要是抗感染免疫。过去,抗感染免疫分散至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但限于教学学时、教学难度和交叉学科问题,免疫学教学内容不做授课安排,直到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免疫学》(第7版)才将感染免疫独立成章。感染性疾病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或缺失导致的免疫性疾病,与免疫缺陷病的发生有相似之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对其有5个知识点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感染免疫,安排1学时在免疫缺陷病后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免疫应答异常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有整体认识。此外,在临床免疫教学内容中,针对各种免疫性疾病适当增加临床相关知识的讲授,结合临床典型案例,使学生对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深入认识。

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在重新修订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保持实验教学12学时不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简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实验内容整体化,全部安排学生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精选出少数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和有临床价值的实验开展,可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整合前和整合后实验内容对比如下(见表1)。

2.1凝集反应实验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种类型。本实验包括利用直接凝集反应原理进行ABO和Rh血型鉴定判断血型,利用间接凝集反应原理进行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类风湿因子检测为新增实验。该实验内容均为凝集反应,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凝集反应原理,去除原有实验内容中较为零乱单一的示教部分,如巨噬细胞吞噬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2.2免疫标记技术实验

抗疫医生论文篇(6)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学已由过去的抗感染免疫渗透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免疫学技术也随之成为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如蛋白质等物质,各种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分子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吃力,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免疫学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免疫学发展史

在首堂教学课上讲授免疫学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使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并对后来牛痘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巧思妙想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讲授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作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

2. 对免疫学教材做一个大纲性的概括

教师应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免疫学有关内容之前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教学,使学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应答这一主干核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相关的封闭孤立的资料制成简单的线条图,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和结构的限制,将该门课程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2]。

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免疫学发展更新快,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且新旧并存,致使原已网络化的免疫学混乱度更大,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之中感觉到内容多、杂乱、很难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明确各章节教学中重点、难点,在授课时突出重点,逻辑严谨,才有可能化繁为简,使学生把握住免疫学基本脉络和精髓的重点内容。在讲解上应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学生在习完有关内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于次要的内容,对于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简略讲解。有所轻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详,这既是教学学时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学内容之必然,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3]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4]。

免疫学课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学习免疫学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关于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随后效应性淋巴细胞、抗体、以及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将抗原清除破坏,最后还要进行应答后的自稳调节。这些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过去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加以想象,理解上会感到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采用Flas教学展示了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过度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会极大地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在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媒体齐全,不考虑教学效果。过于花哨的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体的图、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上,从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学信息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均未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6]。

5. 结合临床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

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属性决定了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为医学生由于职业选择较单一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临床的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同临床实例联系,让学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讲到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而致免疫损伤时,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外来抗原(如链球菌感染)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的同时,此抗体也可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从而导致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过程中补体被消耗,从而导致血液中补体含量下降。据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补体含量来辅助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6.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7]

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上的体会是,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实验新技术,以往的实验教材已经显得落伍了。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删除了一些纯属验证理论、科研工作中已经不常用的实验,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玫瑰花结实验等。授课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抛弃过去那种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机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实验,更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会更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

其次要注意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以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由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强,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困难。而紧接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温固而知新的极好机会。例如,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涉及有单抗、抗原、免疫细胞以及CD分子、细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绍实验材料的同时,顺便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概念,将枯燥难记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使散乱的知识变得更为有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因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介绍实验方法应用时,注意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横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课题中具体的知识网络。实验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再次,课后要及时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带教老师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应在旁边仔细观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所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应用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玉.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陈森洲.浅议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医学文选,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4]黄国琼.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西北医学教育,2000,3:16.

[5]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4:22.

抗疫医生论文篇(7)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给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疫情防控不断取得显着成效,高校复学复课也逐步完成,大部分学生重新返回校园。但由于国际疫情的持续恶化导致境外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国内疫情又出现零星散发。对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就提出了许多问题。为确保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和科学化,及时有效地建立一套医学院校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生培养管理工作体系刻不容缓。

1、 医学院校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生培养管理困境

1.1 、医学院校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艰巨性

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也是全社会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衡量[1]。医学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学院校教育客体绝大多数为医学生,授课教师大多数为附属医院的医务人员,其兼有教学和临床诊治任务。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临床一线,面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医院复杂的医疗卫生环境,对于有教学任务的医务人员到校进行授课就给学校疫情防控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医学生兼有临床见习任务,给校园疫情防控也带来一定压力。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履行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并积极投入疫情防控的社会活动中。但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采取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存在着不及时上报健康状况、私自外出等缺乏社会责任和违背规定的行为。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感染确诊人数和死亡病例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内将长期实施的疫情常态化防控,社会各界对疫情整体关注度居高不下,网络和自媒体空间成为学生关注疫情的高度聚集地,也是获取信息和信息的重要虚拟场所。网络场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疫情信息,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内外发展形势,网络和自媒体空间既有官方媒体的权威信息,也有各种敌对势力和利益集团散布的各类虚假信息和蛊惑人心的谣言,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医学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正确“三观”树立和心智发育的重要阶段,面对网络上充斥的各种谣言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入歧途,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医学院校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重点也存在于网络舆论阵地当中。

1.2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由于疫情本身和学校实行的疫情常态化管控措施,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心情焦虑、易怒易躁或者抑郁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医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医务人员成为此次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其社会价值与功能尤其突出。作为抗疫第一线的人员,在同新冠肺炎的斗争中不畏艰辛、不怕牺牲,成为社会称赞的“最美丽的人”。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面对疫情也是一次考验,其心理是否受疫情的影响,其反应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密切关系。医学生在面临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否经受住社会一些不良舆论和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成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新冠病毒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未知病毒,人类对其研究和治疗尚处于起始阶段。医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但对于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缺乏正面舆论引导和心理援助的时候,部分医学生就极易产生恐慌心理。同时,面对长时间居家学习和返校复课的封闭式管理,长时间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负面情绪也将持续堆积。同时,医学生课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兼顾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容易出现学业上的担忧和心理压力,对于毕业年级的医学生,还伴随着升学和就业等压力。这些都极易使医学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出现心情焦虑、抑郁、易怒易躁等心理问题。

1.3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知态度的偏差

此次疫情暴露出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治理中的短板,我国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指挥安排下,从全国各地抽调医务人员和筹集疫情防控紧缺物质派送到疫情重灾区。在医务人员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疫情得到了控制,全国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复学,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向正常化,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信心也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处在抗疫的第一线,属于高危暴露人员,有不少医务人员倒在了抗疫的第一线。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后继者,将来也会走上医务工作岗位,这次疫情势必导致医学生对于医学专业及职业的认知态度的变化。一方面是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的英勇事迹感召着医学生不断进取,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我;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倒下的噩耗传来,会使医学生对未来投身医疗工作岗位产生动摇,对职业认知态度产生偏差。我国暴露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短板以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的不足会使得少数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行业未来产生担忧,如果对专业和职业认知产生偏差,势必会影响医学生的从业意愿和职业认同。

1.4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失衡

在战“疫”期间,有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在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往往做的只是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群体,在受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主动开展医学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也是开展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在面对疫情背景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如缺少医学人文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使得医学生对专业和职业认知产生迷惘和偏差,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认识不足。在战“疫”期间,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伤害以及一些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扰乱人心的谣言,都容易使医学生在对其专业和职业认知上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专业学习和将来的从业意愿,甚至出现对于党和国家错误的认识。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的缺乏导致医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认知偏差。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不重视,更多关注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缺乏落实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意识。

2、 医学院校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学生管理路径探析

2.1 、在战“疫”中筑牢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做好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针对医学院校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应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规范的防控措施。利用医学院校自身的优质师生人才资源,组建成立一支具有丰富疫情防控和管理经验的疫情防控队伍,备足防疫物资,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对于出入校园的师生严格实施健康监测制度,防止出现校外输入病例。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提高师生健康数据上报管理质量,确保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规范性。建立健全师生健康管理制度,将应急演练常态化,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科学规范展开应急处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传统意义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和学生的要求[2,3]。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还应积极与学生建立起沟通交流机制,把握学生问题和需求导向,满足学生在封闭式管理下的合理需要和亟待解决的学习生活问题,搭建起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学生学习生活正常有序开展,使疫情防控下的校园管理更具有人性化,凸显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2.2 、在战“疫”中推动和强化舆论宣传和引导

推动和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正确的舆论引导下,广大医学生对于舆论宣传和行动一旦形成理性的认知、正确的判断,就会对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校园管理过程中政策制度的实施有充分理解,并积极遵循。同时,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正确认识也会不断提升,在科学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于我们共同战胜疫情就会信心倍增。首先,医学院校官网要牢牢把握舆论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和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卫生部门有关疫情防控的各类信息和决策部署,医学院校和学生管理负责人要及时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转发国家和地方有关防控信息和措施。针对在校学生,建立起一对一联系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然后,针对学生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各种有关疫情的疑问要充分利用融媒体等渠道进行释疑解惑,对于蛊惑人心和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谣言要及时制止,防止在学生群体进一步蔓延。同时,组织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开展线上讲座,普及科学的防疫知识,增强学生个人防护能力和战“疫”信心。最后,对于疫情期间先进典型事例,医学院校要大力发掘和宣传,对在抗疫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彰。对于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在医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抗疫防疫舆论引导。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增强医学生的情感认同,可以为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的自觉践行提供情感支撑,增强医学生抗击疫情的自信,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

2.3、 在战“疫”中对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心理援助

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即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居家隔离成为行之有效的方式。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学复课,大部分学生重返校园。按照教育部门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返校后学校实施了封闭式管理教学。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部分学生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学业规划上会出现迷惘、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同时,在封闭式管理下,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心理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面对此问题,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指导小组,加强对医学生返校复课后的学习指导,针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医学课程的网络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针对毕业年级,主要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和就业工作。加强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系,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就业信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网上招聘。针对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开通线下心理咨询和线上心理援助热线,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宣传和讲解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科学应对措施,告诫学生不需要过度恐慌和担忧,增强学生战“疫”信心,筑牢学生心理防线。

2.4、 在战“疫”中准确把握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

新冠肺炎疫情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次重大的历史考验。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把疫情防控工作摆在首位,谱写出了一首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英雄赞歌。在这次战“疫”中也涌现了许多先进事迹和个人,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是值得所有医学生学习的。面对疫情,不仅要引导学生使其科学合理地看待疫情,还要在疫情面前提高自身医学站位,深化对党和国家的认识。一方面要坚定抗击疫情的信心,坚信医学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此次疫情深化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把握。因此,在战“疫”中,爱国主义教育与医学人文精神和“三观”塑造并举,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确把握疫情期间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科学防疫的必要,是增强学生防疫、战疫信心的思想理论法宝。在本次抗疫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干大事等制度优势显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抗疫先进典型事例与个人的宣传,对于学生的“三观”塑造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2.5、 在战“疫”中打造高质量公共卫生人才,助推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疫情发生以来,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从组织、制度和价值3个向度,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创新要求[4]。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疫情期间,一段“一线医生全换岗,共产党员上”的视频广为流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集中力量干大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极速建成,令世界为之惊叹,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当然,在本次疫情中也暴露出我们的公共卫生人才缺乏、信息披露不及时、前期物资供应不充足、信息平台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医学院校作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主体,通过本次疫情,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的现实性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性。医学院校可以有计划地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招人数,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合作交流,构建共同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教学模式,增强公共卫生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和抵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加大对公共卫生学科专业的倾斜力度,在研究生点申报、招生规模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加大力度引进公共卫生高端人才,开展全球和地方公共卫生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3 、结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医学院校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面对疫情我们应积极面对,制定措施,总结经验,结合医学院校实际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现有的管理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体系,发挥各级组织的联防联控作用,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凌兴玲,崔永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的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41(16):76-77.

抗疫医生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12-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性,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随着对许多疾病了解的逐渐深入,其相关的免疫学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成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因而,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任务就摆在每一个从事医学免疫学专业的教师面前。笔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整体分析解读教材、重视实验实施过程、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1 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认识、了解并研究教育对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观里教师是一个演员,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师应该变成导演,从而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教师在教学中的显性地位逐渐弱化,教案从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完成这一转变强调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及整体把握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把相关的科研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与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从中慢慢体会其所包含的原理,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于主动地位,体现出首创精神。当然,教师从旁边加以点拨,所起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超敏反应时,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进行皮试?皮试要检测什么物质?如果青霉素试敏阳性,受试者体内有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试敏部位出现红肿的机制是什么?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意义,这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2 整体分析解读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和学习的辅助工具,为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教材、利用教材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和剖析,对知识线索和结构进行整理和浓缩。比如在第一次授课中,对免疫学主要内容,如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功能、免疫学应用以图表的形式串联起来作一个概括性讲解,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教学内容这一基本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后续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清晰系统的知识脉络。再比如免疫学检测技术可分为细胞、分子和相关基因三个水平的检测,同时检测方法众多,如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免疫亲和层析试验、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面对如此多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如何选择更为实用、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之一。根据免疫学应用技术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出发,在坚持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是创新的基础的原则上,对免疫学应用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从细胞、分子免疫水平各选取一个检测指标以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取了部分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作为主讲内容。

3 重视实验实施过程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抽象枯燥的基础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践实际才能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实验指导教师除掌握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外,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远期备课收集丰富相关信息。在进行基础性实验中,我们可以回顾、加强理解在课堂讲授的重要基本理论:比如一种抗原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其结合力的大小与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相关;合适的外界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可增强分子间引力,促进分子的最佳结合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结果;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强化学生建立在进行以检测抗原、抗体为主要对象的实验中必须准备电解质溶液为其提供“活动场所”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免疫学主要实验原理和结果。

4 积极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优势,避免其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时,可以使用动画方式,将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后导致FcR发生交联,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如果多媒体使用量过大、频率太高,学生同样会觉得疲劳、乏味,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切忌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在电脑前单纯地操纵机器,而应携带随身麦克风、激光笔,适当走动,尽量用肢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2)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使所讲内容更具灵活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双边活动更具及时性、互动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5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免疫学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重视质的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平时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关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表达、想象、思维能力,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以及卷面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最后进行全面评价。否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如此,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对教学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我们决定增加一次期中理论笔试。这样医学免疫学总成绩就由平常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课笔试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平常表现占5%,期中理论笔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15%。

以上是我多年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浅显体会,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199.

[2] 丁建中,边藏丽,龚权,等.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J].医学与社会,2007,29(2):63-64.

抗疫医生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0-01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它的研究方向已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和基因水平全方位地拓展,深入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等各专业[1],它的理论及技术对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与预防研究十分重要。但该学科知识更新快,概念繁多,内容抽象,理论复杂,是历届学生反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2]。由于院校的自身特点,中医院校的免疫学课程在课时少、内容多、难理解及进展快等问题显的更加尤为突出。如何使中医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学这门功课,使学生、全面、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笔者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加以总结,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在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首先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显的尤为重要。讲课中可从充分介绍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史,介绍杰出的免疫学科学家的成就等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新学科的大门,使他们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免疫学知识的教学为主,应体现及增加一些与中医相关的知识点,做到中西医结合,比如,在免疫学中介绍正气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时,将《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免疫相联系,使学生了解到这门课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科之间的相容及交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免疫学知识抽象,枯燥,教师越是讲全、讲透,学生越是费精神去尽力理解和记忆,结果导致教师讲得越深,知识掌握反而越迷乱,教与学事倍功半[3]。因为免疫学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和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在讲授抽象理论、复杂问题、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及不易开展的试验等,可以用比喻、图表、创设情景、表演及多媒体等手段将其具体化,简明化及生动直观化。比如:在讲授抗体时,可将抗体比喻成一个人,这个人手(VL、VH)抓抗原,腰(CH2)挂补体,脚(CH3、CH4)踩细胞,通过这样的比喻,就将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又比如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免疫应答等内容,可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授课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课堂上反复提问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加深印象,问题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改变单一的教师满堂授课模式,成为互动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可以说教材里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理论课教学适当提及实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第一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课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但在我国的中医院校里,由于教学重点的不同,实验课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4],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将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验并重。可以通过引进一些使用的仪器设备等来改善实验室条件。当然,教学场所不需要完全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实验室内,也可与其他的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流式细胞仪监测淋巴细胞亚型、免疫荧光检测抗原抗体等,先进仪器的应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好奇探索心态和学习的后劲。理论和实验相互联系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的理解医学免疫学的一些知识点。

4 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发展很快,知识更新迅速,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教学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解释的介绍给学生,会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的探索与创新,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需要发现并鼓励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同学申报课题,指导其完成科研论文或辅助教师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以及早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5]。同样的,采用这样的培养方法,我们指导的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生参加了SRTP(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并荣获第11届全国“挑战杯”新疆赛区优秀奖,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课程作为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各个领域的前沿学科,是生物、医学研究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中医院校要围绕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深入研究,才能全面的提高免疫教学的质量,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伯泉.医学免疫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邱文,王迎伟.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06-808.

[3] 聂蕾,刘永琦,苏韫,等.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2009,28(5):44-45.

[4] 王文荣,任丽薇,张宇忠.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中医教育,2007,26(3):53-54.

[5] 韩莉,宋利琼,朱平,等.优化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J].陕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2):164-166.

第一作者[简介]:

周晓涛,31岁,1981年2月,女,汉族,湖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免疫学。

抗疫医生论文篇(10)

为解决免疫性不育的诊治难题,南京下关医院妇产科于1986年始开展不育专科,将免疫性不育的诊断与治疗列为主要临床科研课题之一,并与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男性学实验室协作,采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42倒不育患者的血清、宫颈粘液或精浆中抗抗体作精确的定量测定。对抗抗体阳性的男女不育患者采用上海黄山制药厂生产的名山牌“还精煎”口服液进行抑抗治疗。经长达3年临床研究和观察,在444例服药治疗者中,其抗抗体消失率达95%,单纯性免疫不育夫妇治疗后受孕率达65%。经随访观察,服药后所生的婴儿发育正常,健康活泼。

“还精煎”治疗免疫性不育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还精煎”治疗免疫性不育系国内独创,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关科研论文已在《生殖与避孕》杂志上全文向国内外发表。

上一篇: 满族文学论文 下一篇: 电大行政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