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7 18:19:01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篇(1)

中图分类号:X7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铁路工程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施工方案选择草率、铁道质量存在较大隐患、缺乏论证和评审且对施工起不到指导作用。其中,施工方案选择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造成施工随意性强,设定的各项目标没有技术支撑,浪费施工资源。因此,铁路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重点在于施工方案的优化。施工方案对于道路的整体质量以及铁路工程造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施工方案的优化,为铁道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铁路工程施工前的现场调查

铁路建设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涉及到路基、桥涵、地道等多个专业施工,需要电务部门、铁路各设备接管单位密切合作,组织协调难度和安全风险压力巨大。为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做好现场调查,充分采纳运输部门的合理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铁道方案的优质、高效。铁道工程施工前期需要重点对各行车设施、设备、车站的运输组织情况进行调查。充分的现场调查是编制施工方案的基础保障。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条件、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和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2、施工场所的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道岔的类型、开向、轨道类型、轨枕型号、道床厚度、道砟等级、接头类型、线路有效长度、线间距、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3、调查既有电务设施情况。对照施工图核对信号联锁、轨道闭塞方式;信号设备规格、型号、位置;室内外电缆进路、设备空间、容量等是否与施工图设计一致。

4、现有运输组织情况。现有车站列车对数、列车运行间隔、股道利用率、咽喉区行车密度、车站客流量、货运流量、车站接发车能力富余情况等,以及给排水、电力、通信、信号等地下管线的数量、路径及走向。

二、铁路工程方案优化的原则

1、明确施工总体目标以及施工步骤和顺序。包括安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环保目标、文明施工等,围绕目标研究制定施工方案。根据施工图和现场调查情况,经过反复的方案研究比选,在充分征求运输、客运、车务(车站)、工务、电务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实施步骤,明确各专业施工内容、施工顺序,以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和接口关系,同时编制站场优化分步实施示意图。

2、明确主要阶段工期安排,分解细化各专业工程施工工期,结合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大型临时工程。编制总体施工方案以及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方法、设备、施工顺序及流水施工的组织。合理布置施工便道、搅拌站、钢筋(钢构)加工场、施工用水用电、生产生活房屋,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大临规划须经监理和建设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3、在保证运输和既有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永临结合,减少工程投资,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过渡方案,尤其是对信号过渡,要尽可能一步到位,尽可能减少对联锁软件的修改。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劳动力配置计划、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工机具配置计划等,资源的配置要根据施工方案来安排,同时要满足进度目标的要求。

4、制定组织和技术保障措施。包括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境、文明施工、文物保护、冬雨季等施工保障措施。

二、铁路工程施工方案优选步骤和优选方法

施工方案优选是工程产品形成过程的重要阶段,从本质上讲,施工方案优选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施工方案的大多数技术指标、施工流程、人员与机械的安排都是在这个优选阶段确定的。施工方案优选一般包括问题识别、拟定施工方案、评价备选方案、优选最佳方案等步骤。施工方案优选方法主要有三种:

1、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于施工技术较复杂的施工方案应当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涉及价值、功能和成本三个基本要素。它以功能分析为核心,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所需功能为目标的一个有组织的贯穿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活动。技术经济分析中的“价值”是作为某种产品(作业)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的比值,这种对比关系可以表示为“价值 = 功能/成本技术”。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致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该分析过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2.1 将决策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最上层为目标层(解决问题的目标),最下层是方案层即参与优选的各个方案,中间层是准则层即评价方案的因素层或者说指标层。

2.2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以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2.3 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3、多目标优化规划法。多目标优化规划法主要用于解决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多个目标达到最优的问题,是一种数学规划方法,需要建立连续的数学模型。对于施工系统而言,各个施工变化因子与期望目标之间只是离散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存在连续的数学函数关系。要建立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必须将模拟结果与变化因子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抽象,形成连续的数学关系才能应用。对于优化结果还要进行整数化处理或采用整数规划方法进行求解。

上述三种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优选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在整个优选过程中,它们无法协调统一所有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探索新的思路。笔者在此引入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施工方案优选过程中的作用。

四、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评价及建议

在铁路施工方案决策和施工效果等综合评价问题中,如何既坚持质量第一,又兼顾施工费用、工期、资源的综合优化,是该行业长期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常用的施工方案优选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分辨的问题,给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解法,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处理了质量、费用、工期、资源不均衡之间既有协同性又有对立性这个矛盾,比起常用的优选方法仅从协同性这个角度进行评价选优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运用于施工方案优选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1、依靠经验法或仅从经济角度来优选施工方案是不合理的,可能使问题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能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好地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不失为施工方案优选决策的理想方法。

2、模糊综合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计算过程较复杂,一般适用于有4-5种方案的优选情况。若可行方案较多,可采用其他方法首先进行方案初选,优选出4-5种方案,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最终方案优选决策。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会降低决策的可靠性。

3、在方案综合决策时利用计算机编程计算,不仅可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人工计算的精度误差。

结束语

铁路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必须以道路建设单位为实施主体,以确保铁路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为基本内涵,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主要依据,以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为支撑手段,建立标准的方案实施体制,确保道路工程质量得以实现。因此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必须要各方共同参与、配合与协调,及时分析研究并解决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确保铁道建设施工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研究方案篇(2)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

研究方案篇(3)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研究方案篇(4)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研究方案篇(5)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研究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教育部提出的掀起“课堂革命”这一时代命题,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为依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建构新时代品质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持续提升我市学科育人质量。

二、总体目标

1.研制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理论框架,探索出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方略,为我市中小学课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2.提炼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实践模型,打造出一些教学业绩突出、教学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育出一批“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

3.概括出“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推进策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育出一批有专业引领力的领军人物。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习,积极建构“新课堂”的理论框架

1.加强“新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学科学习论和现代学习理论,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学科课程论和基于标准的教学、深度学习等理论,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性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建立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本质。学习差异教学、思维教学、对话教学等理论,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2.树立“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树立“育人本位”的新课堂理念,明确学科育人价值,细化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自我深度对话,提升认知、人际、自我三大领域的关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引导,确保学生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树立“课程立意”的新课堂理念,分解并细化课程标准,倡导“学、评、教”一体化,探索学科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展开深度理解与实践创新,确保学生学会、会学、学好。树立“学习中心”的新课堂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差异和学习效果,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 上真实发生,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探索“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总体思路。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忽视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合理转化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先行、点面结合、整体运作”的指导原则,采用“课程统整、课堂重构、课题精研”的“三课联动”策略,展开“新课堂”研究行动,以“研标、立标、学标、达标”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理念先进、行为规范、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时代品质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二)统整课程,建构适合学情的学科课程群落

1.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依据儿童、学科和社会需求,坚持“系统设计”的原则,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快学科内整合,构建基于结构的学科课程群。倡导以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为导向,精心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课程“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序列”的相互契合,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切的学习内容,同时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2.构建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鼓励有研究能力的学校、教有余力的教师,依据学情、教情和校情,坚持“多维关联”的原则,聚焦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尝试学科间整合,建构基于主题的学科课程群。以大任务、大情境为载体,探索多学科的课程关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营养套餐”,在系列化、综合性的主题探究中提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鼓励基础条件好、研究能力强的学校,依据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等现实情况,坚持“跨界融通”的原则,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尝试跨学科整合,构建基于项目的学科课程群。采取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运用到综合性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三)变革课堂,探索育人本位的教学实践模型

1.探索“逆向设计”的备课模型。变革备课范式,倡导变“顺向设计”为“逆向设计”,按照“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办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的流程,探讨逆向教学设计。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和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在确保学生“学会、会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关照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必备品格的培育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尤其要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控反省能力的培养。

2.探索“立体板块”的教学模型。变革课堂结构,倡导变“线性流程”为“立体板块”,构建“学、评、教”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根据课型设置教学板块,将“目标、学习、评价、导教”融为一体,指引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根据课堂板块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体验,灵活地选用探究性学习、展示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快课堂空间结构变革与教学方式转变,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持续驱动”的评价模型。变革课堂评价,倡导变“即时反馈”为“持续驱动”,运用学习评价标准不断驱动学生调整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成果。按照“为学定标、案例探究;依标而学、问题探究;以标促学、成果探究”的实施流程,通过评价标准的介入、干预来持续驱动、撬动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值(想学)、方法值(会学)、数量值(学会)和意义值(学好)。

四、实施步骤

1.全面推进(2020.9-2021.8)。全面推进“新课堂”研究,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2号)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部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烟教科发〔2020〕14号)文件要求,按学段分学科出台“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意见,研制相应的课堂观察框架与教学诊断指标。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学科教研会、专题研讨会,全面启动与推进“新课堂”研究。组织“新课堂”教学重点研究项目、小课题申报与研究,开展课例研讨、专业阅读、教学观摩等活动,探索“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

2.模型构建(2021.9-2022.8)。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深化“新课堂”研究。组织典型经验、优秀案例、精品课例征集活动,及时总结“新课堂”研究经验,逐步完善支持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策略,建构“学、评、教”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提炼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形成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诊断指标与策略体系。整理“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深度变革”研究资料,召开全市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3.行动规范(2022.9-2023.8)。组织精干力量,总结“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精品成果。将已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等成果进行重点转化,分学段拟定“学科教学常规”。召开教学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推介会,积极转化优秀教学经验和精品成果。落实“学科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1.建立领导组织。成立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领导小组,由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各室主任为副组长,学科教研员为成员,负责整体规划、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一要强化计划意识,从实际出发,将“新课堂”研究行动列入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明确人员分工,强化活动配当,确保过程扎实、成效明显。三要强化科学意识,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掌握规律,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行动,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组建专家团队。组建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指导专家团队,以学科教研员、区域名师为主要成员,负责方案设计、理论研究、教师培训、过程指导、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具体工作。一要超前谋划,加快对相关理论的前瞻性研究,组织新教材、新课堂等相关培训活动,主动将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二要靠前调研,针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每个阶段的课堂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做好专题调研与辅导,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确保课堂深度变革有效推进。三要提前引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有效策略,为学校、教师开展“新课堂”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参考。

3.健全教研组织。教研组织机构是开展“新课堂”研究行动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在课程纲要编写、单元教学设计等重点工作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要健全跨界教研组织,成立并健全学校发展联盟和片区教研共同体,采用城乡联谊、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等方式,快速突破“新课堂”研究行动中遇到的难题,加快优秀教研成果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应用转化,助力学科教学均衡化发展。三要组建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自发地成立学科精英团队、学习发展共同体,定向研究,团队作战,既有效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又发现并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二)创新教研,提升科学含量

1.组织学科研讨。学科研讨要坚持“学情主导”的基本原则,把握学情,以便为精准教学提供对策。一要下移重心,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开展学情调研,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现存问题,确定学科教研思路和主题,通过“备课、观课、诊课、议课”,让学生学习更为需要、更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二要突出重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任务,抓实“研标、立标、学标、达标”活动,召开学科教学质量分析,结合课堂练习、日常作业和学期检测等形式,获取必要的学情信息,调适“新课堂”研究行动的进度和要求。三要跟进指导,经常深入基层,帮助实验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定点联系学校,系统规划学科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打造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解决薄弱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改进课堂诊断。课堂诊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便引领教师真正做到因学定教、以学论教。一要提供理论支撑。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科育人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为抓手,从课程高度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育人价值,研制课堂诊断内容框架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开展“研究课、常态课、示范课”等课堂诊断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提供技术支持。要研发有效的课堂诊断策略和科学的诊断工具,引导教师在课堂诊断时分析“学、评、教”三者的整体性、一致性和联动性,基于观察证据和检测试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加快课堂诊断从“就事论事”的表层评议向“剖课析理”的深度推论转变。三要提供现场指导。深入教学现场,引领教师坚持“以学论教”的原则,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关键能力、积极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课议课。

3.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着眼现实问题,探寻改进实践的有效策略。一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组织“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项目申报,集中力量,破解事关“新课堂”教学的重大问题。二要开展小课题研究,倡导“课题研究课堂化、课堂研究课题化”,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理念,立足教学改革实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引导教师研究“新课堂”教学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形成相应的“小案例、小论文、小故事”。三要组织微型研讨,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组织微研讨、桌边教研等活动,探讨教改方案,积累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形成“题目到课堂中选、研究到课堂中做、答案到课堂中找、成果到课堂中用”的校本教研文化。

(三)改进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完善教学管理。“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督导评估。市教研室将把“新课堂”研究行动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岗位目标考核,通过加强督导与检查,促进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改革优势、亮点和特色。二要完善教学常规。要按教研主题有序开展“研标、定标、学标、达标”活动,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科教研制度和教学管理常规,及时完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好“三个一”的教研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校本研修培训活动;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教研活动;每学年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达标评比活动。三要保障经费投入。合理安排项目研究经费,确保“新课堂”研究行动顺利进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应的“新课堂”研究行动项目和研究经费。

2.建立激励机制。“新课堂”研究行动要通过激励措施来盘活人力资源,共享教研智慧。一要培植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并主动培育“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典型,组织人员对其经验、成果进行提炼,培植出一批课堂深度变革的优秀教师、先进团队、示范学校,并通过有效形式,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搭建交流平台。每学期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选择优秀的“新课堂”研究行动经验进行交流。采取现场观摩、研讨展示、专题论坛等形式,在全市中小学共享“新课堂”研究行动先进经验。三要加大表彰力度。评选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例,激发教师参与“新课堂”研究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要创造机会,对“新课堂”研究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校、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团队、优秀成果予以表彰。

3.推介研究成果。“新课堂”研究行动要及时转化成果,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要加强现场推介。召开教学观摩现场会,举办教学成果推介周活动,及时推广和转化“新课堂”研究成果。二要加强报刊推介。在《海阳教育》开辟专栏,推介“新课堂”研究行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向省市级教育报刊推荐学校、教师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我市的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版有关教学改革的专著,增强其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加强媒体推介。向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新课堂”研究行动的报道稿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专业影响力。

附件: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附件:

海阳市“新课堂”研究行动重点研究项目

序号

重点研究项目

责任科室

1

核心素养驱动的高中语文“学、评、教”一致性研究

高中室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学”的行动研究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5

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6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议题式教学研究

7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8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9

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研究

10

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初中室

11

初中数学“新课堂”分层优化策略研究

12

初中英语“3+1”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

1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14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15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式”课堂教学研究

16

基于课程整合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研究

17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室

18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悦思”课堂教学研究

19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智德文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问题导向教学研究

22

“学、教、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U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042-02

在港口,船舶进出港需要拖轮拖引,由于船舶的进出是一个离散随机事件(船舶大小、载重吨及进出港时间均是随机的),因此为拖轮船队的合理配置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可能造成港口船舶等待拖引时间加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拖轮利用率低,造成港口资源的浪费。因此,对拖轮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提出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的合理方案,以适应港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在对秦皇岛港拖轮配置及作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得出适合现状的拖轮配置方案,为决策提供参考。

1 参照相邻港口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目前港作拖轮,主要协助1万吨级以上船舶离靠泊作业。参照相邻的京唐港区、营口港、大连港和烟台芝罘湾港区,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和拖轮的配置数量比为2.15~2.42。秦皇岛港目前东、西港区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44个,经营泊位38个,参照相邻港口的拖轮配置情况,在不考虑港区泊位分布及拖带作业特点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比较系数,秦皇岛港全港区拖轮配备的数量应为16艘。

2 根据来港船舶确定全港拖轮规模

应用统计资料,对拖轮工作过程进行仿真,结果如下。

每月每船平均装燃油2次,加水4~5次,平均到每天0.5 h(加油一次2.5 h左右,加水一次2 h左右);每天三班交接班(2次)检查确认共需要1 h;根据维修记录,每天白班要进行设备日常点检保养和临时故障修理3 h左右;船员自己掌握的用餐时间,每个班45 min左右,共1.5 h。综上,即可利用作业时间为18 h。

根据生产统计数据,秦皇岛港每次拖轮作业主机实际运转时间为1.5 h左右,即18 h内最多可作业12艘次,当不平衡系数为1.4~1.6时,每天作业8艘次对于设备和人员都是比较合理的。

针对单船所需的港作拖轮的配备数量和拖力根据不同船舶的长度和吨级配备。

根据秦皇岛港分港区、分货类、分吨级到港船型统计分析,预测近期来港船舶分吨级艘次,分析其所需各马力拖轮艘次,结合单条拖轮每天合理作业艘次,即可推算各港区配备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方案。

同时,从拖轮的主管机构海事、船检机构来看,目前越来越加强对老旧船舶的淘汰更新管理,如船龄达29年的船舶必须每年进厂上坞检查,老龄船舶的消防、安保系统等都须加强升级,每次检验需更换修理的设备范围越来越大,减排放污改造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老旧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因此,需结合老龄拖轮比例对配置方案进行修正。

此外,拖轮、推轮属于第五类海船,船龄到34年将强制报废②。对于船龄到期的老旧拖轮,需要及时更新购置,以满足港口生产需要,购置拖轮从技术规格书编制、招标、建造到交付大约需要2年的时间,因此,对于32年船龄的拖轮,应启动购置计划。

3 结语

该文开展的港口拖轮配置方案研究为合理配置拖轮数量及马力分配提供参考,为助力港口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港口拖轮优化配置研究[J].系统仿真技术,2012(2):169-174.

[2] 切裉.广州港拖轮配置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

[3] 杨志华.港口拖轮总体配置的仿真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研究方案篇(8)

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逐步宽带化,无线接入技术的带宽的量级不断提升。通过将强大的高速无线接入技术和因特网创新相结合,核心网实现了世界的连接。演进的核心网(Evoloed Packet Core, EPC)是移动宽带的基石,有了它宽带无线接入和因特网业务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

一、EPC的发展背景

在网络的未来演进中,LTE负责无线接入网的演进。3GPP提出的系统架构演进(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SAE)负责分组核心网的演进,通常也称为EPC。该工作项目与LTE工作项目关系密切。演进的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覆盖无线接入、核心网和终端。

EPC的标准化进展:

1. 可行性研究阶段。

2004年12月正式立项至2006年6月完成。主要是网络结构优化的可行性研究,基准协议是3GPP TR 23.882;

2. Stage1(需求阶段)。

定义SAE的需求,2006年12月完成。基准协议是3GPP TS 22.278;

3. Stage2(技术实现阶段)。

定义SAE的网络结构、功能实体及其相互接口。2008年6月完成。基准协议包括:3GPP TS 23.401、3GPP TS 23.402。

4. Stage3(协议实现阶段)。

定义各接口上的具体协议。2009年3月完成 。当前定的协议有: 3GPP TR 24.801、3GPP TR 29.803、3GPP TR 29.804。

二、EPC标准架构及网元功能

2.1 EPC架构的特点

1) 网络趋向扁平化,优化处理用户数据业务。用户数据业务处理中涉及尽可能少的节点,适应高速化的网络需求,达到用户快速接入和报文快速转发;

2)EPC 核心网架构秉承了控制与承载分离的理念,将2G/ 3G 分组域中SGSN 的移动性管理、信令控制功能和媒体转发功能分离出来;

3)ALL IP承载,从终端到网络实体、从控制面到用户面,全部基于IP。

2.2 EPC的系统架构

如图1所示。

EPC包括移动网络管理设备、分组数据网关、服务网关、计费网关、计费控制单元、用户服务器、区域服务器等功能单元。

1) 移动管理设备(MME)在EPC中提供控制面功能,包括:生成临时身份并分配给UE;保证对空闲用户的跟踪和记录;在切换中管理信令;基于从HSS中获取的数据对用户进行鉴权;管理NAS信令及相关的安全;管理用户面的承载。

2) 分组数据网关(P-GW)是接入PDN的分组网关,功能包括:为用户分配IP地址;策略执行功能;计费支持功能;移动锚点功能。

3) 服务数据网关(S-GW)是用户面接入网关,负责分组转发、路由和下行数据的缓冲,并在跨eNB的切换中充当移动锚点。

4)策略控制服务器(PCRF),根据用户特点和业务需求提供数据业务资源管控。功能包括:控制网络资源、管理带宽以满足QoS策略;提供计费功能;支持分组过滤。

5)用户服务器(HSS)是用户数据管理网元,提供鉴权和签约等功能。

三、EPC核心网组网方案

3.1 MME POOL 组网方案

MME设备是EPC系统中关键的控制面节点,在部署中通常集中设置;一旦MME设备发生故障,带来的损害往往影响较大,且故障恢复时间较长。针对MME的可靠性保护,3GPP提出MME Pool概念。MME Pool指由一个或者多个MME组成的区域,MME Pool内每个eNodeB与MME全互联。

MME POOL组网优势继承了SGSN POOL的组网优势并有增强,体现在:

1)负载均衡化:MME将负载动态反馈给eNodeB, eNodeB可以实时调整符合分发算法。

2)过载控制优化:MME将过载信息通告给eNodeB,通过eNodeB和SGW限制部分用户接入和寻呼,避免设备过载。

MME POOL关键技术:1) 为用户分配MME Code, MMEC是由MME分配给UE,用于标识已注册的MME节点,eNodeB可以根据该标识为UE选择MME。2)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部件(NNSF).NNSF功能位于eNodeB节点,核心功能是选择MME,选择原则是:负载均衡原理和减少跨MME的切换。

3.2智能管控方案

智能管道有三个关键点:

1)流量管理及策略闭环,功能包括流量管理;物联网业务保障;MBB网络可视化;策略闭环;NetWorker。应用类型有效率优化、体验提升、收入增加。

2)智能计费, 功能包括:内容计费;实时计费;后向计费;页面流量提醒;流量详单。

3)网络优化, 功能包括:Smartphone 信令风暴优化;融合APN;OTA辅助; ODB欠费复通;MBB 宽带提速;TCP加速、视频优化; URI过滤。

3.3 LTE 与2G/3G之间的互操作

对于LTE部署而言,与现存的接入网互操作实现IP连接是非常重要的。EPS提供了互操作的解决方案。互操作分为两类:

1)对于PS业务,需要分别解决LTE与2G、3G之间的互操作;

2)对于CS业务,需要分析LTE提供/不提供语音业务的切换方案。

(1)PS域互操作中引入非优切换和优化切换。非优切换:终端在LTE侧进行数据业务时,测量UMTS信号并且决定切换。终端在LTE中断业务,接入UMTS网络后继续业务。优化切换:LTE网络广播邻近UMTS网络信息,并根据UE反馈的测量报告决定切换,通过向UMTS进行注册、鉴权、系统协商及配置等过程,信令流程遵从现有UMTS标准,接入UMTS网络。

(2)CS域互操作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当LTE不部署语音业务,语音采用2G/3G CS域承载;当LTE网络能提供语音业务时,通过SR-VCC来实现。

3.4 LTE语音解决方案

3.4.1终端并发方案

终端同时可以在LTE和2G/3G接收数据,但同时只能在一个网络发送数据;终端在LTE网络激活时,利用其中一个接收机定期跳到2G/3G接收寻呼;终端收到2G/3G寻呼后,在LTE侧通知MME,并离开LTE网络来到2G/3G网络进行语音业务。

3.4.2 CSFB解决方案

当驻留在LTE网络的终端有语音业务时,须网络辅助回到2G/3G网络,由电路域提供。当运营商还没有部署IMS网络,仅由CS域提供语音服务、LTE提供数据业务时,CSFB技术可以触发终端从LTE回落到2G/3G网络接入并进行CS业务。

3.4.3 SRVCC解决方案

搭建IMS网络实现VoIP业务是SRVCC技术的前提,此方案须在IMS域增加一个实体:VCC AS,用于做被叫方的域选择,以及LTE VoIP到2G/3G CS的切换时媒体转换控制。

三种语音互操作解决方案比较:

1) 终端并发方案: 优点是对现网改动小,实现简单;缺点是终端成本高,耗电大。

2) CSFB方案: 优点是终端成本低,耗电小; 缺点是接通时延大。

3) SRVCC方案,优点是终端成本低,耗电小; 缺点是LTE VoIP容量小,方案不成熟。

四、结束语

本文对EPC 核心网标准发展、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EPC组网方案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对EPC的部署有借鉴作用。

参 考 文 献

研究方案篇(9)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长期任务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立足自身与借用外力相结合;突出及时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把提高素质、转变作风、了解市情、辅助决策作为集中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活动内容

(一)各地区、各单位要围绕市委提出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和新目标开展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二)围绕国家政策动向开展调研,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议;

(三)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特别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调研,制定具体规划、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

(四)围绕明年的重点工作开展调研,为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建言献策;

(五)围绕全市各领域、各战线、各单位基本情况开展调研,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通过开展上述调研活动,力求达到情况熟、症结清、思路新、对策实,推动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政府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集中调查研究,具体调研时间由各地区、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自行掌握。

第二阶段,调研成果检查、评比和转化,年底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研究方案篇(1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组织的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①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经理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的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②组织间对人才的竞争必然引起对人才的重新定位,以现代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专业知识的特点为主要标志,以字母或符号的造型来象征其主要特点的人才分类方法,提出了"X""T""I"型人才论,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并有明显的主要的交叉点、结合部的"X"型人才更受人们的亲睐,而它显然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满足的,它需要走出学校的员工不断通过培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普及率低的国情决定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社会在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也客观要求,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培训才不致落后于时代。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③

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④

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⑤

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⑥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①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二、国内外的培训现状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没有科学设计,使培训并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员工不断培训必成为大家的共识,要做好培训工作,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研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三、如何设计员工培训方案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上一篇: 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 医院实习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