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7:27

生产技术论文

生产技术论文篇(1)

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良

传统的基因工程教学方法在水产类高等学校中多以板书结合多媒体的方法来讲解概念、原理以及性质等内容,其过程相对机械、枯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所学内容。对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教学与自制模型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取代原有的传统教学。由于基因工程的很多内容相对抽象,仅仅通过文字、图片和语言来表述是难以讲解透彻的。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声像随意组合、灵活多变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功能强大的各种计算机软件把一些很难理解的内容做成动画影片,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上课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同时,利用自制的模型讲解课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例如:在介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时,让学生手持模型,分别角色扮演限制酶和基因序列,在排列位置的互换中了解3种切口的方式以及位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形象,也让学生在互动中快速、深刻地记忆知识要点。另外,通过当下研究的前沿话题为例,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其他课程所学过的或者自身所积累的知识来联想、分析、讨论,自己设计解答此问题的方法或实验流程。然后老师再参与其中,在讨论和修改方法以及实验流程的过程中,引出所要讲授的新的概念和知识要点。

例如介绍表达物质(蛋白质)的鉴定时,老师会先提出问题:基因克隆表达出的物质是什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鉴定这些物质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中心法则,得出基因表达物质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等所学过的知识,由此学生可归纳出氨基酸测序法等鉴定蛋白质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补充出WesternBlot法、生物质谱技术等新的鉴定方法。这样的讲课方式让学生回到课堂上的主角位置,在复习了以往的知识要点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实验课的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好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因工程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对此,各大高校均在基因工程实验课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但有一点总被忽略,那就是实验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基因工程实验课所使用的研究对象均为果蝇等无脊椎模式生物。这种情况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是可行的,但是对于拥有特色学科的水产类高校而言,研究对象也应具有其专业特点。所以本实验课所使用的研究对象是斑马鱼这种海洋模式生物。研究对象的改变虽微不足道,但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所属专业的热爱。

3成绩考核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高分决定一切”的迂腐思想。随着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否,已经不能仅从一张考卷成绩的高低来反映,考核成绩的结构应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因工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出勤率10%、课堂讨论10%、课堂小考10%以及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样的考核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做法,让学生在平时将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同时,也让授课教师能够及时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生产技术论文篇(2)

玻璃配合料中CoO用量很少,为了提高称量精确性,有利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应该在配料前制备混合钴。先将氧化钴与干方解石粉或长石粉按0.5%或1%比例预混均匀过筛。配料时,按氧化钴被稀释的比例称取混合钴,再称取氧化铜和部分方解石粉或长石粉进行小料预混,仔细搅拌混和均匀,防止出现着色剂聚集的状况,然后与其他原料混合。玻璃瓶生产中加入相当比例的碎玻璃能节约资源,减少熔制耗能。生产海蓝色玻璃瓶同样可以大量使用碎玻璃,包括回炉的海蓝色碎玻璃和无色钠钙玻璃碎玻璃。这两种碎玻璃可以按任何比例加入使用,碎玻璃总量可达60%或更多。引入大量碎玻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无色碎玻璃时,在配合料中应补充足量的着色剂,补充量与碎玻璃加入有关。

(2)在熔制过程中,以碳酸钠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1.2%,以硫酸盐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6%。回炉碎玻璃的化学成分会与玻璃设计成分有所不同。当碎玻璃引入量超过20%时,需要补足氧化钠。

(3)使用外购无色钠钙碎玻璃时,应制订外购碎玻璃质量标准,选用与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接近的高白料瓶罐玻璃,货源要相对稳定,防止金属物、泥土、混凝土块、砂子、耐火材料、塑料、煤灰和纸屑等杂物混入。分析外购碎玻璃成分,按外购碎玻璃引入量计算SiO2、Al2O3、CaO、Na2O等成分的调整量,对配合料组成作相应调整,使混合玻璃成分符合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要求。

(4)碎玻璃比例增加会带来澄清困难,在经过前述化学成分方面的调整,玻璃黏度—温度关系已经满足要求后,玻璃配合料中还要补充澄清剂用量。100kg碎玻璃补充复合澄清剂0.5~0.6kg。

(5)碎玻璃加入比例高达50%~60%时,必须把碎玻璃看成是组成玻璃的主要原料,十分重视对碎玻璃的管理。碎玻璃要经过拣选、清洗、破碎成5~30mm小块,干燥、除铁后储存在碎玻璃库备用。

(6)外购碎玻璃可能长期与大气中的水汽作用,表面受到侵蚀风化,风化形成的风化产物与内部成分不均匀;玻璃内部因以往成型降温过程形成的潜晶和微晶造成结构不均匀;这些都会导致玻璃强度下降,玻璃发脆,为此碎玻璃在入窑前要与配合料充分混和,熔化温度适当提高5~10℃,将潜晶和微晶熔透使碎玻璃和配合料成为成分和结构均一的玻璃液。

1.2熔制

海蓝色玻璃的熔化温度不宜过高,熔窑气氛要保持氧化气氛。比较钴蓝色玻璃、铜天蓝色玻璃和海蓝色玻璃三者的光谱曲线,可以看到海蓝色玻璃与铜天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相似,这是因为海蓝色玻璃着色剂以氧化铜为主。两者都与钴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有显著区别。钴蓝色玻璃在780~2526nm红外区中仅在1250~1750nm有部分吸收,其余都有高的透过率;海蓝色玻璃和铜天蓝玻璃红外区的吸收带一直延伸到2500nm。它们在780~2526nm红外区的透过率约比钴蓝色玻璃低46%,比高白料玻璃低53%。这就导致熔制海蓝色玻璃的熔窑中在熔化池深度方向玻璃液降温比较快,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要比高白料玻璃或钴蓝色玻璃低得多。池窑熔制玻璃时,配合料层漂浮在玻璃液面上。在上部火焰辐射加热和下部玻璃液传导加热的共同作用下,热量从配合料层上、下两个方向向中心层传递。配合料温度升高,熔制过程得以展开。海蓝色玻璃的透热性差,其表面层以下玻璃液温度比高白料玻璃和钴蓝色玻璃低,不但使玻璃液向配合料的传导加热比较弱,影响到配合料熔化速度,还使玻璃液黏度增大,澄清速度减缓。海蓝色玻璃液相对较低的池底温度,决定了熔窑熔化池的深度不能太深。熔化池玻璃液容量偏少,也影响到熔窑取用比、出料量和熔化率。经验证明,海蓝色玻璃熔窑熔化池深度以1.3m左右为好。我们在熔化面积30m2的燃发生炉煤气马蹄焰池窑中熔制海蓝色玻璃,熔化温度1560~1570℃(辐射高温计),熔化率1.2t/m2•d。

1.3成型

海蓝色玻璃的成型工艺基本上与其它玻璃相近,但是海蓝色玻璃较差的透热性,关系到玻璃液辐射传热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成型工艺产生影响。高水平的制瓶作业依赖于获得优质的料滴,所以有“优质料滴是得到优质制品的一半”的说法。得到优质料滴的前提是供料道内玻璃液的温度均匀、稳定。供料道分为冷却段(包括后冷却段、前冷却段)和调节段。来自工作池或分配料道的玻璃液,在冷却段逐步降温。在调节段入口处达到略低于料滴成型的温度,再通过调节段的适当加热,使进入料盆的玻璃液温度达到料滴成型所需要的温度。海蓝色玻璃透热性差,造成表面冷而中心层温度偏高,容易在调节段和料盆中出现温度不均状态,供料道长度不宜太短。配置给1台6组单滴料行列式制瓶机的供料道长度约5m,宽660mm,玻璃液深度不大于160mm。在玻璃成型阶段,料滴内部及料滴与模具之间的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和传导。颜色玻璃成型时存在“传热差异”。成型过程中,热量不断从料滴内部向玻璃表层转移,再经过玻璃外表面向模具传递热量。海蓝色玻璃红外透过率低,热辐射性差,传热速度比较慢。瓶子表面硬化速度比较慢,出模时瓶体温度比较高。因此,海蓝色玻璃瓶制瓶机机速要适当慢一些,模具的冷却风要小一些,以减少瓶子可能出现的炸口、冷斑等缺陷。

2常见缺陷及其解决方法

2.1析晶

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自发析晶倾向。钠钙硅酸盐玻璃中常见的析晶晶相是β-硅灰石(β-CaO•SiO2)、透辉石(CaO•MgO•2SiO2)和失透石(Na2O•3CaO•6SiO2)。根据马丁•赫泼许的结晶速度—温度关系图[6],失透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780~930℃,β-硅灰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00~1030℃,透辉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25~1000℃。相对结晶速率最大的温度分别是900℃,930℃和950℃。失透石的相对结晶速率最大,β-硅灰石和透辉石的最大结晶速率分别为失透石的41%和15%。海蓝色玻璃基本化学组成和高白料玻璃相近,CaO质量分数约8%~9%,玻璃的析晶倾向并不大,在正常的玻璃瓶生产工艺条件下不会出现析晶。但是A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曾发生严重的析晶现象,它的特征是“白色条状结晶物”,无论把熔化温度升到1590℃,还是降到1565℃,始终没能使结晶物症状变轻,在1570℃勉强维持生产。据了解A厂出现严重析晶现象的36m2窑,熔化池深1200mm,澄清池深1500mm;50m2窑,熔化池深1400mm,澄清池深1900mm。有人把白条状结晶物当成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被蚀损的产物,怀疑电熔砖质量有问题。恰好该厂另一座用郑州远东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的26m2窑,熔化池深1100mm,澄清池深1200mm,没有出现析晶现象,似乎证实了这个判断,实际不然。B厂熔制海蓝色玻璃30m2窑,熔化池深1300mm,同样选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却从未出现析晶现象。所以造成析晶现象的原因不是耐火材料的质量问题,而是36m2窑和50m2窑不恰当的熔化池(澄清池)深度造成的。A厂原设计熔窑用于熔化高白料,熔化池(澄清池)深度较大是合理的,但是转换成熔化海蓝色玻璃,池深就显得过深,致使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过低,在下层产生一层高黏度不流动玻璃液,此层玻璃液因停留不动,不仅会溶解大量耐火材料而改变成分,还会因处于析晶温度范围而析晶。当池窑温度波动时会使这些变质玻璃进入成型流,使制品出现条纹、结石和析晶。析晶现象还可能发生在供料道中,大多与不正确的供料道冷却方式有关,如供料道某些部位,特别是料盆区域温度过低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工作池温度偏高,流入供料道的玻璃液温度太高,增加了供料道冷却玻璃液的难度,迫使在供料道进行高强度冷却,可能造成料盆等部位温度过低而出现析晶。消除析晶的方法:

(1)熔化池(澄清池)深度不可太深,以1.3m左右为宜。

(2)制定正确的熔制温度制度,熔化温度要稳定,防止温度过高和大的波动。

(3)制定正确的从工作池到料盆区域的温度制度,重视供料道温度调节操作,加强冷却段的冷却作用,务必不让料盆区上部空间温度过低。

(4)检查玻璃化学组成,必要时适当减少氧化钙含量,增加氧化铝、氧化镁含量来降低玻璃析晶能力。

2.2结石海蓝色玻璃中的结石主要有两类:粉料结石和耐火材料结石。

(1)粉料结石,通常是未熔石英。玻璃工厂采购湿式生产石英砂的最大颗粒直径小于20目(0.85mm),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未熔石英结石。有些购入的石英砂粒度分布可能不合乎要求(小于0.1mm的极细小颗粒比例较大)或石英砂储存条件不好,雨天石英砂含水量超标仍勉强使用,都会使熔制状况恶化而出现粉料结石。未熔石英结石大都是小于0.85mm的,呈分散状,有时也有1~3mm聚集状。出现大于1mm聚集的大颗粒未熔石英结石的原因是石英砂中小于160目(0.097mm)的极细小颗粒结成团粒。石英岩在机械能的作用下,粉碎成为具有较高自由表面能的小颗粒。具有巨大表面能的极细小颗粒有强烈的降低内能的倾向,呈现出强烈的聚集作用,因此砂子愈细愈容易结团。石英砂含水量大,使砂子结团加剧。极细小砂粒聚集成的团粒结构,在混料中部分遭到破坏,部分保留下来。纯碱只能包裹在砂团粒的外面。随着配合料温度下降,纯碱和水生成碳酸钠水化物Na2CO3•nH2O,会吸干配合料中全部水份,配合料变得干燥,表面被纯碱包裹的砂团因失水变得坚硬。熔制时砂团内部二氧化硅无法与氧化钠等成分反应生成硅酸盐。在长时间高温和周围高黏度玻璃液作用下,由于体积扩散和表面扩散作用,发生粘滞流动而完成了空隙的排除,颗粒之间产生粘合或聚集,再结晶成为大颗粒石英。其边缘由于逐步熔化而变圆。因为其比重较小,大部分会浮在玻璃液表面,形成石英浮渣,部分夹杂在玻璃液中流向成型区,成为石英结石[9]。解决未熔石英结石的方法是:①制订合理的石英砂质量标准:≥2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20目~4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40目~120目石英砂含量大于85%,120目~16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15%,<16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石英砂含水量(6±1)%。②配合料中加入0.5%芒硝(Na2SO4)可以消除石英浮渣。

(2)耐火材料结石。随着玻璃熔窑技术进步,熔窑中与玻璃液接触部位已普遍使用电熔锆刚玉砖,熔窑运行中窑内高温、火焰、粉料、玻璃液流对耐火材料的蚀损过程,孙承绪教授已有专门论述。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耐火材料被蚀损的过程是持续、均匀的,不会引起玻璃产品中的耐火材料结石缺陷。海蓝色玻璃中的耐火材料结石有时非常严重的原因是某些工艺制度不合理。海蓝色玻璃的工艺特性已说明其熔化率会低于高白料玻璃。如果不恰当地试图用提高熔化温度的方法为追求高熔化率,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孙承绪教授指出“玻璃液温度升高时,蚀损会加快,温度升高50~60℃,电熔砖寿命约缩短一半”。前述两家生产海蓝色玻璃瓶的工厂,同样使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同型号电熔锆刚玉砖。A厂熔化温度1590℃,从2011年5月9日改换蓝料生产到2012年3月停止生产,均没有摆脱结石困扰。流液洞进口上方池壁砖液面处不到14个月被侵蚀穿孔[7]。B厂熔化温度1560~1570℃,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平均0%~1%。当不恰当地提高熔化温度到1570~1580℃时,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上升到2%~5%,该窑使用约27个月停窑大修时看到小炉舌头碹损坏塌落,因火焰长引起部分花格墙熔流,工作池碹严重损坏,而熔化池池壁砖和流液洞状况良好。在修复熔窑上部的部分结构后,该窑很快重新启动投入运行,预计可以继续使用18个月左右。两家玻璃厂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和熔窑寿命相差巨大,验证了过高的玻璃液温度会使耐火材料蚀损加快的科学论断。A厂简单化的认为出现耐火材料结石就是耐火材料质量有问题,而忽视了不合理的熔制方法也会导致大量耐火材料结石产生,熔窑结构某些不合理设计及池壁冷却风缺失也是产生耐火材料结石的重要原因。解决耐火材料结石的方法是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和工艺规程,科学地确定熔化温度指标,改善熔窑运行管理。改进池壁冷却风的配置,加强冷却效果,减弱玻璃液对耐火材料的蚀损。

2.3气泡

海蓝色玻璃在合理的熔制工艺制度下,玻璃液得到良好的澄清,基本上不存在气泡缺陷。偶然出现气泡时,往往与熔窑熔化温度波动、玻璃液液面波动或不恰当的加料方法有关。当石英砂太湿造成熔制困难时,未熔石英、条纹、气泡会同时出现。某玻璃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出现以下现象:该窑配置2条供料道,其中1条供料道玻璃液中没有密布小气泡,证明熔化池玻璃液澄清已经完成,而另一条供料道玻璃液中经常出现针尖状或放大的密布小气泡,其成因与工作池温度有关。由于该窑熔化池和工作池上部空间采用花格墙分隔,熔化温度和火焰长度对工作池影响很大。一侧小炉喷出的火焰长度比另一侧的长,在一侧花格墙上流挂的熔滴明显多于另一侧,工作池该侧的温度明显高于另一侧。经流液洞冷却的玻璃液在过热的工作池一侧被重新加热,出现二次气泡。大量细小的二次气泡不可能在供料道中消失,从而造成气泡废品。当降低熔化温度、缩短火焰长度后,随着工作池温度下降,这些细小气泡直径变小,直至消失。解决二次气泡产生的根本措施是把熔窑熔化部和工作部上部空间全分隔,使工作池温度可以单独调整,保持在1250℃以下。按照从流液洞到料盆逐步降低玻璃液温度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温度制度。

3提高海蓝色玻璃瓶生产技术水平的建议

(1)根据海蓝色玻璃特性,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包括熔化池(澄清池)的深度不宜过深,熔化池与工作池(分配料道)上部空间全分隔。为整个生产过程制定合理的工艺规程,包括配合料组成和制备,碎玻璃处理及成分调整,熔窑运行及制瓶等各个环节。

生产技术论文篇(3)

在煤矿机电技术的创新与安全管理中,要结合传统管理理念与安全模式的应用基础上,创新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方式,尤其是在机电技术与实际运营的结合中,打破传统的高风险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注重机电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综合作用,对于提升煤矿的综合管理都将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1.1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在煤矿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严格执行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因此,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体运行都有很大的推动性。其中,在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机电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煤矿安全运行与管理机制不科学,没有制定出现场安全管理的综合模式,也没有形成现场管理的综合管理机制,在机电管理体系的运行中,没有全面落实到实际安全生产之中,从而导致机电技术与煤矿安全生产运行秩序上的混乱[1]。

1.2机电设备综合管理不到位

在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每一个因素,尤其是在矿井的安全生产过程中,对于机电设备管理的综合措施没有严格执行,机电基础管理的效率也相对较差,在注重煤矿地下采掘现场的设备管理中,没有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由于机电设备运行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产生的事故相对比较多,其中,在运输设备的安装、运行以及检修与调试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人员触电事故,因为没有严格进行设备的检修,也没有做到详细的综合管理。

1.3机电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不到位

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因此,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煤矿企业要注重对人员素质的整体培育。但是,有一些机电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全面,管理水平也不是很高,煤矿企业也没有组织专门的培训,因此,在整个技术管理与运用中就会出现与实际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在坚持相应的考察抽查管理中,也没有对整个管理形成科学化的模式,因此,在机电设备操作路径中,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对于整个管理都将有很大的反作用。在多种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有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操作技能不强等影响,就会给整个安全事故的发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误差,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2]。

2构建机电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方式

2.1加强管理,突出机电设备的综合运用效果

在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中,要形成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在全面构建规范化的管理路径中,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条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政策,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中全面落实管理机制的相关责任,解决现场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一是要落实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通过奖罚等机制,对于安全意识强、机电技术强、责任心强的员工,要给予积极的奖励。二是要加大对设备的综合投入。在不断加大对机电设备的投入过程中,形成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对于机电设备的主要维修以及相应的改造,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形成设备更新管理模式,并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三是要结合实际需要更新设备。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并加强对新技术的管理,增强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效益。

2.2提升素质,加强对人员的综合培养

在机电技术的综合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定期培训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培养。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机电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进行岗前培训、岗中培训的基础上,更好的为机电设备技术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煤矿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在注重综合培训的基础上,定期选拔优秀的人次进行技术培训,在全面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整个专业技能以及基本业务素质训练,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构建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不断转化为成果的运用。在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路径中,强调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更好的拓展整个技术工作思路,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的基础上,形成讲座、现场指导等培训模式,并加强与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沟通,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采取积极有效的绩效评定方式,形成相应的奖励管理机制,更好的调动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的技术骨干人才,更加有利于提升煤矿机电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综合作用[3]。

2.3落实制度,形成全程跟踪管理模式

首先,煤矿企业要制定出技术管理针对性考核文件,并严格落实该考核文件中所规定内容,使机电技术管理操作更具规范性,从而提升整体管理质量,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其次,针对机电设备相关检查制度方面,可采取上岗检查制,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重点定位于各关键岗点及要害场所,当岗位轮换之后,需实施全方位检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此外,煤矿企业还需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所有工序均要编写安全管理计划与具体管理流程,并指派专业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实施跟踪全程管理,而对于部分重点生产区域,还应由相关领导深入到现场进行指导与监督,确保所有的生产工序都与相关流程标准相符合,以此方式提升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整体质量水平[4]。

3结语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路径中,要注重对煤矿综合管理效能的全面运用,在注重机电设备综合效能的基础上,形成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注重将安全文化注入到每一个管理之中,同时,对于整个管理的综合应用,要搭建有效的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推动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

作者:苏飞 单位:山西兰花同宝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帅彪.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4,(03):237.

生产技术论文篇(4)

众所周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炭生产企业安全为天,加强技术管理则又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为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

二、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本身就受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开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狠抓“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煤矿瓦斯事故频繁发生,2003年8月14日我矿裕公井也曾发生瓦斯爆炸,夺取了28名工友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决不可疏忽大意,如果稍有不慎,思想上稍有松弛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更重要的是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想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狠抓“一通一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同时要重点把好四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

(二)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使得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和完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做到合理供风、配分。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爱护好通风防尘设施,杜绝人为的破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

(三)加大“一通三防”安措资金的投、配齐通风防尘设施,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一分不少,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五、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六、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落实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生产技术论文篇(5)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生产技术论文篇(6)

橡胶树的生长对温度、光、水和肥等都有一定要求,但我县民营橡胶园开发种植没有按照胶树生态学的要求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标准化、科学化开发。主要表现在不按要求进行等高开垦、修筑平台、营造防护林和修筑林间道路等,造成后期橡胶园中耕管理、割胶都十分不便。许多民营胶园在海拔900米以上或者坡度25度以上的地块,超界限种植;行距在5米左右,大部分株距2米左右,随意扩大种植密度,每亩在40株以上。盲目开发,重种轻管,没有统一规范的种植技术标准。

(二)橡胶园的管理问题

橡胶园种植中耕管理的好坏,是胶树能否迅速成长、按时开割的关键。目前,我县民营橡胶种植农户重种轻管,不按胶树生长要求开穴施肥,导致成活率低,胶树长势不整齐。少数施肥的农民也没有正确掌握施肥时间,肥料单一,致使胶树生长缓慢。

(三)割胶问题

割胶技术是橡胶生产的核心技术,割胶技术的差异,可以导致胶乳产量差异20%~30%以上,可以导致橡胶树有效割胶年限从10多年到30多年的巨大差别,还可以导致割面病害等病虫害发生危害率的极大差异。因此,割胶技术是直接影响橡胶树胶乳高产、稳产、经济寿命长短的关键。我县割胶技术采用“减刀、浅割、增肥”的生产方法。由于我县胶农文化水平普遍低,胶园分散不集中,有效的新成果难以推广普及,新的栽培管理技术、新的割胶制度推广较慢。低频割胶制度d3、d4等已全面推广,而我县民营胶农还是采取d2的割胶制度(胶价好时一天割两刀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橡胶园重割轻管,投入不足,单位面积产量偏低,经济寿命短。近几年我县孟定农场橡胶亩产量120.1公斤、单株产量3.6公斤,而民营橡胶亩产只有80.2公斤、单株产量仅有1.8公斤,橡胶亩产相差39.9公斤,单株相差1.8公斤;孟定农场橡胶树经济寿命长达30~35年,而民营胶树则为10~15年,经济寿命相差20年。其主要原因:一是民营橡胶随意降低开割标准(胶树平均围径达不到40厘米就开割)。二是民营橡胶对开割胶树肥料投入不足,或不按需施肥。三是民营橡胶无预防和防治意识,难以做到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和统防统治,错过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四是胶农割胶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水平低。割面规划不合理,乱开或不开割线;新割制应用滞后,割胶频率高,耗皮多;操作技术差,致使割面受损严重,诱发橡胶溃疡,造成有效割胶株数少,单位面积产量低。五是民营胶园面积大而散,割胶工严重紧缺,劳务费高,特别是种植大户,劳务费从前2年利润的3∶7分成,涨到了近2年的4∶6和5∶5分成。六是由于近2年橡胶价格低,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县民营橡胶停割面积已达3100亩。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民营橡胶的发展。或产量低,或经济寿命短,不利于民营橡胶的可持续发展。

二、整体提高耿马县民营橡胶园管理技术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橡胶园管理制度

首先是对橡胶管理技术人员(各植胶村辅导员)进行分期、分批系统的业务培训,更新橡胶园管理理念,使技术员能够胜任橡胶管理工作。其次是组织技术员对各自村寨的橡胶园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定期检查橡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三保一护工程(保土、保水、保肥、护根)、割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施肥技术等,并及时纠正。改变过去旧的传统观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扩散蔓延,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投入成本。

(二)加强橡胶园管理,退胶还林,提高胶农经济收入

对没有按照橡胶树的生物学特性要求种植的橡胶园,海拔在9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以上的橡胶园,要退胶还林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密度不合理的要留长势较好的橡胶树,砍去长势较弱的橡胶树;修环形路,营造防护林。按时开展中耕管理,搞好橡胶园“三保一护”工程。对全县的胶园土壤肥力进行监测,根据橡胶园土壤肥力情况监测结果进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生产技术论文篇(7)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化

由于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时有限,要把所有的知识讲清、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来详细把各个知识点弄清楚。特别对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有大量的工艺流程、生产路线、关键设备等,单凭辅导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一定和学生交代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并且对实验结果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如,我们在做钾离子的测定时,我们是用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培养学生配置各种标准试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试剂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氯化钾必须是在120℃下恒重干燥的情况称重等;三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的工作曲线;四是让学生掌握检验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K+的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整个实验结束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定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最后要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产技术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管理提高效益

近年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作为高效农业在我市发展较快,主要布局在210国道沿线。日光温室的建设已成为我市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物质的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规模化、效益化。建立的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点效益显著,科技含量高,带动幅射作用大,整体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El光温窀的发展出现新热潮。

为了强化此项主导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尽快扭转改变El光温室蔬菜科技含量低下、经济效益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提高的现状,依据几年的上作实践,略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存在问题

1、建棚质量差。

建棚质量差是普遍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科技知识,不能科学建棚;二是认识模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建造质量无法谈起;三是不少农户思想不纯,目的是为骗取贷款,建棚只是敷衍了事;四是运动式的建棚热潮,完成政治任务的思想,有个模样就行。

2、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蔬菜专业户。

据粗略的掌握,90%的农户所建菜棚数量和面积甚少,还是以大农业或其他副业生产为主,温室蔬菜生产只是梢带,碰好吃一嘴,碰不好拉倒,没有长远打算。

3、面大分散的现状,难以管理。

近年来我市发展的lE光温室,面大分散,业务部门尽力而为也无法管理好所有的大棚技术。农户也因建棚数量甚少,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经济收入,从而使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

4、扶持资金扯皮问题严重,制约发展。

由于上述问题,所以规模小效益差,扶持贷款不能如期回收,影响周转。而信贷人员又是终身负责制,对难以收回的贷款深感胆怯,导致新发展的乡村户应扶持的贷款不能按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虽经政府部rJ多次协调,扯皮现象还是迟迟不能解决。

5、管理跟不上。

①、对温度的管理。菜棚不能持续保证适宜的温度是普遍现象,温度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很大。究其原因:一是不懂具体品种的生物学杼陆二是管理粗放或措施不得力,而导致生育不正常,产量低,品质及效益差。

②、对光照的管理。lE光温室大多用草帘作为覆盖保温材料,在卷放过程中,损伤棚膜,同时棚膜上不可避免地落有尘土,影响棚膜的透光率。另外进入冬季天寒lE短,帘子揭迟放早,光照时间不足。

③、连阴雨雪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光照不足,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导致蔬菜光合作用下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m现落花、落蕾及落果现象,造成植株徒长,抗逆性降低。

④、浇水施肥。不少菜农在日光温室中大水漫灌,室内湿度急剧增加温度下降。病虫害严重,土壤肥料渗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消毒不彻底,虫害大量发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影响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不按照蔬菜在各个生育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配方施肥。

⑤、防病防虫。病虫害防治对广人菜农来说,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以防为主的意识淡薄。在病虫害发生轻微时,未能及时治疗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严重时,治病心切,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偏大,产生药害。有的单会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能对症用药,影响防治效果,降低了产品的商品性,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的菜农怕产生药害,又用小剂量农药喷洒,出现药到而病不除的现象。

⑥、茬口安排不合理。温室种植的蔬菜种类有限,要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品种,决定品种自身档次和遵循市场导向,还有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在生产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茬口安排,要按其特性科学搭配合理安排。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蔬菜,致使土壤营养不平衡,出现缺素症,影响蔬菜品质和产量。同时,连作也为同一种类蔬菜的病菌和害虫提供了繁衍条件,病虫害在温室内发生严重,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品质恶化,商品性下降,大大降低了日光温室的效益。

二、解决办法

1、依靠政府的政策和科技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我市温室蔬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我市温室蔬菜生产,作为主导产业立项以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为推动大棚蔬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带来了契机。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坚定不移地认识到高效设施农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业务人才队伍和广人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而努力。

2、彻底改进建棚质量,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

建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棚使用的寿命和经济效益。所以建棚的立地条件选择、墙体的厚度、受光时间和受光率、设施结构、所用材料的成本核算、质量等都要因地制宜。今后建棚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科技含量高的求实态度。

3、严格实施区域化布局,发展有规模的专业乡、村、户。

我市是多种气候并存,从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看,可以周年进行蔬菜生产。以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看,首先推动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有规模的大棚蔬菜,生产专业乡、村、户,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步人产业化道路。

4、加速提高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扶持资金的正常运转。

发展中扶持资金相当重要,只有正常运转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今后要保证正常运转必须做到①严格审批②实施中多方配合,勤检查监督:③提高建成已投人生产大棚菜的经济效益是关键的关键。

5、科学管理。

①、持续保证温室内的适宜温度。掌握好大棚内的温度,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措施。应及时开放通风口的大小、间隔交替放帘、灌水等技术措施调控温湿度;及时关闭通风口、提高覆盖帘的质量、盖严帘子、生火炉、火盆、电热丝等加温技术措施,提高温度。只有保证各个生育期的适宜温度,才能正常生产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的目的。这是一项细致、耐心、持久的工作,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就非常困难。

②、优化光照条件。应改草帘覆盖为棉被覆盖,延长寿命,避免损坏棚膜,使用质量高的无滴膜,并经常清洁膜面尘土。进入冬季,在大棚的北侧弱光处挂反光膜,增加北侧的光照。

③、合理浇水施肥。大力推广膜下暗灌技术,此项技术适用、易掌握、成本低、效益好。有条件的还可使用滴灌。浇水以勤浇少量为宜,阴雨雪天气不浇水。施肥种类因作物而定,一般叶菜类以氮肥为主,茄果类及瓜类以沼液、有机肥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总的原则是施足底肥,在不同生长期按作物需肥种类和需肥量追施速效性肥料。

④、克服恶劣气候的影响。低温阴雨雪天的管理是日光温室栽培中的关键,光照不足可采用日光灯,在连续阴雨雪天气后骤晴时及时间隔揭帘。棚温低及时采用加温措施,升高时要及时排放棚内有害气体。进行叶面喷肥提高植株抗寒抗病能力。

生产技术论文篇(9)

1合理轮作

花生是连作障碍非常严重的作物,花生轮作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花生轮作的前茬应选择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选择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轮作换茬。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边地区以红粒型品种为主,如扶余四粒红、扶花1号、扶花2号、扶花3号,搭配白沙1016、吉扶2号、吉扶3号、花育20等品种;吉林省西南部四平双辽及周边地区以白沙1016、花育20、亚美406为主,搭配四粒红、扶花系列品种。选用的良种要达到发芽势90%、发芽率99%以上,并于播种前10~15d将种果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2~3d。

3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达到熟化,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病虫害,积蓄冬春雨雪缓解春旱。开春解冻之后,及时耕耢保墒,避免水分散失,影响播种。秋季来不及深耕的地块,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进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春耕必须随耕随耙,使土壤下部沉实,表土松细。试验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产16.8%,比浅耕增产53.9%。一般深翻25~30cm为宜。翻地时应做到耕翻及时,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严密,不漏土边、地头,减少开闭垄。

4科学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优质腐熟农家肥25~30t/hm2、硅钙肥200kg/hm2、磷酸二铵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钾150kg/hm2或施花生专用肥600kg/hm2。

5播种

5月10~20日为最佳播种期,连续5~7d内5cm土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单垄种植,垄宽65cm,单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万穴/hm2;90cm大垄双行种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万穴/hm2。播种深浅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6加强田间管理

6.1查苗补种,清棵蹲苗

一般播种后12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及时检查,若发现缺苗、断条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全苗。花生苗出齐后,用手或小扒锄及时清棵,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叶外露,做到齐一块清一块。

6.2中耕培土,及时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铲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铧深耕浅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杂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铧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开花期,大铧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针下扎入土。6.2.2化学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用70%都尔乳油2.0kg/hm2或90%都尔乳油1.5k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洒土壤表面。

6.3叶面追肥

在下针结荚期,喷施800倍壮饱安、籽满堂、粒粒饱等药剂促果饱、增果重。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保绿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对水15kg/hm2喷施2~3次,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7病虫害防治

花生易发的病害是叶斑病和根腐病。叶斑病7月中下旬发病,初见病叶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每10~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发生的虫害是蛴螬、金针虫、蚜虫。蛴螬、金针虫用乐果拌种,用40%乐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种子350~400kg;7月中旬如发生虫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蚜虫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喷施药剂,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开花下针期发生蚜虫为害时用农药熏蒸,用80%敌敌畏1.5kg/hm2加细土375kg/hm2,对水37.5kg/hm2,顺花生垄沟撒施。在高温条件下,敌敌畏挥发熏蒸花生,杀死蚜虫,防效可达90%。

8适时收获

当植株下部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荚果果壳网纹清晰、海绵层有黑色光泽时应及时收获,在吉林地区一般为9月20日左右;过晚易掉果。起收后将花生放在垄上晾晒5~7d,3d翻动茎棵1次,晒至7~8成干,然后脱果,继续晾晒至荚果籽仁含水量达9%以下,即可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生产技术论文篇(10)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井下定位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构成

井下定位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通信服务器、人员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单元识别读卡分站以及识别卡、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信息传输接口、通讯电缆、矿用隔爆兼直流稳压电源等组成。目前国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大部分是采用的RS485远传网络,它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2.工作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在矿灯收发处、矿井出入口、各个巷道分叉口和作业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放若干个无线标识读卡分站(每一台具有不同的ID号),将它们通过网络连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的矿灯上安装一个具有唯一标示号的无线标签(标示号与标签携带人的身份、矿名、作业大队和班组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唯一对应),当作业人员出入井下时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在通道内任何一个标识读卡分站,基站即会自动识别到路过人的标示号并立即上传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将无线标签的标示号(对应到个人)、无线标识读卡分站的ID号(对应井下的具置)、该基站返回的强度信号和确切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对库里存放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生成报表等操作。如某个人目前所处位置的查询、某区域的人员情况统计并在基于地形图的背景上显示出来、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利用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构成矿山考勤系统。除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

二、井下定位系统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通过矿区图形信息作为用户界面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井下情况。

(二)任何时间段(计算机由记录的)井下全部或某个识别读卡分站范围有多少人。

(三)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用表格方式表示的活动轨迹。

(四)查询一个人当前的实际位置,查询一组人当前的实际位置。

(五)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或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方便调度中心快速电话联系该人员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组织救援。

(六)井下人员在井下超过工作和升井时间自动向地面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查明原因和组织搜救。

(七)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一识别读卡分站的到/离时间和工作时间等信息,用于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按时准点到位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处理,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杜绝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隐患。

(八)井下人员总人数在巷道中的实时动态分布图,计算机程序管理背景是根据井下的实际现场情况制作的矿区巷道地理图,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可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九)数据库操作管理界面采用具有权限管理的基于局域网模式,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

(十)自动统计算出各类人员井下的各类报表(月报、周报和日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生成),如生产作业人员出入井时间表、出勤报表、加班报表、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请假和缺勤报表等,若有必要还可与工资报表系统提供软件接口。

(十一)参观访问人员所处位置实时监测,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区域或已进入危险地带。

(十二)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和确定他们的身份。

(十三)抢险救援时采用手持移动搜救器,快速准确地识别遇险人员被埋人员具体地点、深度和方位,及时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明显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

(十四)可实现井下设备管理包括井下车辆和其他重要移动设备的实时位置识别等。

三、井下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使用全球开放的ISM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二)多功能:实现了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辅助考勤、轨迹查询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三)高容量:在井下可容纳数百个矿用型读卡器,以及大型矿业数万员工同时使用标识卡。

(四)无线标签与读卡分站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透明/加密传送数据和信息,即应用灵活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在人员定位网上扩展移动数据采集、地面井下双向信息交换和移动瓦斯监测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

(五)多种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了RFID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总线传输等。

(六)定位系统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一般呼叫、紧急呼叫、撤离呼叫等信息;可以呼叫一个特定目标,也可以呼叫多个目标(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实现实时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井下人员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卡向系统发出呼救信号,从而得到其他人员的及时救助。

(七)通过系统采集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支持事故后准确地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为实施应急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四、井下定位系统作为辅助救援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内矿山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当灾难降临后如何提高救援和搜救工作效率,这类问题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整个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它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灾害辅助救援时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还不像瓦斯监测系统那样已成行业的强制标准,但科学技术进步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的技术会不断发展而其应用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上一篇: 高校研究生论文 下一篇: 移动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