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7:04

建模技术论文

建模技术论文篇(1)

2基于历史建模(HistoryMode)到独立于历史建模的技术转换

从基于参数化历史建模(HistoryMode)到独立于历史建模(History-FreeMode):模型参数被剥夺,如特征支持同步模式,它被转换成一个同步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边倒圆,倒角,孔和螺纹特征,它们的表达式也被转换。产品设计中的某个特征是在基于历史模式中建立和存贮的特征。一个同步特征能对某个特征进行修改,不需要对产品构建的过程特征数进行实时的更新和回放。某些同步建模特征也被转换到同步特征,这个包括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径向尺寸特征,它们的表达式也被转换。也可以从部件导航器或通过在图形窗口中双击它们去编辑同步特征。草图曲线的约束在草图中被维护起来,但在草图内没有任何目标与草图外的对象是关联的。不呈现非同步特征的特征.从独立于历史建模(History-FreeMode)到基于参数化历史建模(HistoryMode),模型参数再次被剥夺。在模型中大部分同步特征被移去,草图和基准被保留为可编辑的特征,可以利用草图去建立新特征。如图3所示。

建模技术论文篇(2)

主要优势:(1)工业化程度彻底:主体部分85%以上的建筑体包括精装修都在工厂完成。(2)可以建高层建筑:可以建造楼层较高的建筑,性价比最高的市场为100米以下精装修住宅,适用于主流的住宅市场。(3)钢混结构:可以灵活地与传统的混凝土现浇的建造方式结合使用,解决大跨度空间的建造需要;广泛适用于住宅、办公楼、酒店等,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精装修住宅市场更是主打市场。(4)异型模块:可以利用异形模块的方式解决户型和外立面个性化设计的需要。(5)建筑质量高:环保节能隔音等指标达到欧洲A级(世界顶级)标准,安全、环保,节能,功能齐全;抗震,抗灾难性能强。建筑质量高,建筑设计寿命70年。(6)环保节能: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节约混凝土80%以上;现场施工节电70%,节水70%,钢材节约15%以上,现场建筑物垃圾减少85%,95%的建筑废物料回收利用。(7)性价比高:建造价格有竞争优势。模块式住宅建筑的综合造价较传统建造方式有较强的竞争力;精装修程度越高,模块建造技术越能体现性价比方面的优越性。(8)专利技术成熟:公司有包括国际发明专利在内的多项专利,专有技术包括从设计到制造、搭建、验收的系统环节,企业管理和持续研发国际接轨;从设计、制造、搭建到验收的完整的建造体系,占领行业制高点。(9)建造速度快:施工周期减少约50%,仅用传统建筑方式的一半工期;多、快、好、省。为一般建造方式无法比拟。(10)实践经验丰富:在工地像搭积木一样搭建住房;拥有钢混模块结构世界1、2、3高楼和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大道5号等行业里程碑地位的建筑;在爱尔兰和英国,除了一般商品房、酒店、学生公寓外,有大量政府福利房开发的业绩,国际成熟技术。

2模块建筑体系建造流程

(1)模块工程设计;(2)模块原材料采购;(3)模块建筑体系的基础及核心筒浇筑施工;(4)模块加工制造;(5)模块运输;(6)模块现场组装;(7)模块建筑的竣工验收。

3新技术的重大意义

(1)建筑产业是最大的产业之一,加之配套的建材业和服务业、模块城市综合体概念,该项目的辐射性非常大,哪怕只占有百分之几的市场,就有千亿、万亿的产值。(2)聚集效应:配套建材、物流、产业工人培训、金融配套服务等建筑产业链研发聚集效应。(3)市场需求量数据:以英国为例,工业化住宅占建筑的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每年正以70%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而这个比例在中国还不到1%,但是正在以远远超出国际平均水平和速度迅猛发展。(4)国内首创:该技术体系在工业化住宅领域工业化率最高。(5)技术领先:该技术在世界上具有行业制高点地位。(6)开创一个产业:在新技术体系下的商业模式适合完全可以按照模块新城的概念来设计与规划,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整体发展。(7)业务发展辐射性和增长型强:建筑市场空间巨大,配套建材、物流、产业工人培训、金融配套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同步凝聚,其成功运作将迅速带动成千亿、万亿的工业化住宅产业的发展。(8)涉及国标:是从设计到制造、搭建到验收的完整的建造体系,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建筑模式。将成为中国钢结构组装式住宅国家标准的重要体系依据。(9)项目起点高:该项目在住建部科技委、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江苏省住建厅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直接参与指导、重点孵化下实施。合作单位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国家住宅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中国一流的专业机构及其核心高管直接参与。(10)核心竞争力:在住宅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的瓶颈是没有结构体系的支撑,都是在传统的工艺上附加新材料和技术。公司目前拥有的技术体系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特点,占领行业制高点,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4发展形势

在资源日益稀缺、处处倡导环保节能的当今世界,模块建筑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政策大力鼓励和扶持的方向。总理指出: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进程的加快,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是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建筑业,发展模式仍然较为粗放,各级政府正在纷纷寻找出路:梳理技术、抓示范、创模式、摸索管理思路和办法。中国政府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了《绿色行动方案》,主要内容为:方案要求:政府投资建筑等自2014年起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将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方案要求:紧紧抓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树立全寿命期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加快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案主要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方案要求: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和稽察,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同时要求推行住宅全装修,鼓励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

5绿建产业新城

“绿建产业新城”:模块建筑就好像是个航空母舰,联合产业链从原材料深加工-建材-建造-配套服务-工业/商业/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打造,适合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工人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如同钢城、汽车城、模块建筑工业城,将是中国经济开发区的一个朝阳模式,务实而创新,可复制性强,招商更加围绕主线平台,目标明确、优势明显。模块建筑将是比汽车制造还要大的产业,是朝阳模式产业,务实而创新,可复制性强,“主题工业新城市”规划更加规模与合理。今后甚至可以整合钢铁、重大装备等过剩产业。住宅工业化,是建筑行业的梦想,城镇化是时代的脚步,用住宅工业化的手段进行新城镇化建设是历史的大车轮,是一个很系统的策划,任何一个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和一级政府都推动困难,但是社会的巨大需求正在镇江这片热土上把大家凝聚起来,拉开了模块建筑这场历史大戏的帷幕。

建模技术论文篇(3)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的增大,因此房屋建筑行业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房屋建筑行业进入黄金时期。随着建筑房屋越来越多,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很多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施工技术的不当会造成建筑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必然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进步来达到建筑工程的需求[1]。随着各种先进施工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模板施工技术是施工技术中的一种,这项施工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取得显著地效果,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质量,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1模板施工技术介绍

(一)模板施工技术概括

模板施工技术是指主要借助钢、铁、杠杆等工具,对施工建筑形成支撑,在水泥等建筑中,实现了对房屋建设的形状、大小和构造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模板施工技术运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对于材料的需求做出改变。模板施工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模板施工技术的正确使用能够帮助塑造建筑工程的结构和形态,帮助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定位。

(二)主要模板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中模板施工技术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有钢筋绑扎技术、大模板安装技术、混泥土浇筑技术、抄平放线技术。1.钢筋绑扎技术。在模板施工技术中,钢筋绑扎技术是所有技术中要点和难点,钢筋绑扎技术主要应用于曲线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钢筋绑扎技术需要在曲面混凝土溢流段浇筑施工完成之后对钢筋进行绑扎。这样一来,可以混凝土模板更具有稳固性和防止雨水冲刷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2.大模板安装技术。在大模板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模板安装的顺序和方向,必须将横向模板先进行安装,在对竖向模板进行安装。借助塔机等工具把大模板吊进需要安装的位置,然后再使用撬棒来调整大模板的安装位置。再把穿墙螺栓的塑料套管放置在两块模板中间,以此来控制墙体的厚度。安装完毕后使用靠尺来检查墙体是否垂直。在进行垂直度的检查中,要使用到地脚螺栓,通过它对墙体垂直进行调整。墙面和地面连接的地方容易出现漏浆现象,使用钢模板能防止墙面漏浆。在各个工作完成后,要针对扣件和螺栓进行检查。3.混凝土浇筑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需要在大模板安装完毕后使用,首先,应该进行浇筑材料的配置、搅拌,最后才能进行浇筑[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实行养护是必要的,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主要的养护方法为太阳能养护和自然养护。在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保护混凝土暴露面的水分。4.抄平放线技术。选在抄平放线技术中对轴线控制桩的选择至关重要,再把它放在建筑的四个角落里,必须使用经纬仪对楼层控制轴线进行精准测量,在利用钢尺画出模板的边线。

2模板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模板施工技术应用

模板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施工技术,模板施工技术毕竟能弥补传统施工技术的不足,还能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提高工程建筑的质量与稳定性。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的优势主要有:第一,模板的使用位置以及大小和形状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第二,模板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稳定性。第三,模板的构造简单有利于建筑工程搬运。第四,使用模板的过程中要保证模板和地面的连接处的紧密,保证不漏浆。对模板的使用必须按照规章、标准来对模板进行配样,在模板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换算,确保制作出尺寸合适的模板。

(二)模板配置技术应用

建筑工程中对建筑模板的配置必须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保证尺寸大小上符合建筑工程图纸的要求。结构简单的模板可以按照建筑工程图纸进行设计匹配,但在对于较为复杂模板进行配样时,必须根据图纸和实际尺寸的比例要求计算出适合的尺寸大小,最后对换算出来的模板进行加工制作。

(三)对建筑模板加固

建筑模板加固工作是在模板制作完毕之后,在把建筑模板安装到墙体中之后,为了防止模板和墙体的接口处漏浆,必须对已经安装的建筑模板进行加固。建筑模板加固必须从模板与墙体的破洞口进行处理,确保模板的牢固,防止模板松动出现脱落。可以使用其他道具对模板进行固定,比如水平钢管。在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应该要保证模板与地面的垂直。制造模板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焊线拉钢筋保证模板和墙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尺寸的准确。

(四)楼梯模板安装

楼梯模板安装为楼梯加大支撑点,加大楼梯的稳固性和承受能力。在对楼梯模板进行安装中,可以根据施工图纸,首先对楼梯安装平台梁,再安装平台模板。除了要对楼梯表面模板进行安装,还要对楼梯底部进行模板安装,同时要保证各个头题模板安装过程中模板间的距离相一致[3]。模板安装完毕后,使用钢筋绑扎在帮板上装订踏板,保证模板在安装的过程中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

(五)桩模的安装工作

桩模的安装工作是模板施工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桩模安装之前,首先应该设置立愣,通过量尺测量立楞之间的距离,确保每段立楞之间的距离相一致。立楞是由普通木材制作而成,为了固定立楞可以使用水平钢管对其固定,在桩模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桩模倒塌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使用水平撑拉进行固定。

3完善模板施工技术的措施

(一)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为了完善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单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不仅仅指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监管,更多的是要随时检查施工现场的工具,工具是否损坏、材料是否充足等,如有发现现场模板损坏应该立即禁止使用,在模板的搭建和拆除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监控,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人员交代工作以及注意事项。另外,模板的更换要进行严格的审判。

(二)实施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是工程建筑必不可少的制度之一。实施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建筑公司在模板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工程违章操作等现象,模板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能保证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进度。制度不仅仅是为了制定而生,模板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督。(三)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项目负责人具有制定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的职责和权利,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事故,如何把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是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项目负责人应该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不断的对安全措施进行更改,保证现场施工的安全,保证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建模技术论文篇(4)

 

1 前言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项目管理论文,中国建筑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河中国建筑业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这些都与建筑业的地位和发展需要不相符合,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项目管理论文,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建筑业效率的研究上,已有对全国和部分省份层面上进行分析论文下载。王幼松(2000)利用非参数方法的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对1981~1996年间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业在这期间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庄焰等(2006)基于建筑业对能源过分消耗的特点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投入指标中引入了能源要素,对中国建筑业1991~2003年的投入产出整体效率及各投入要素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在1991~1993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随后的10年间均保持较高的效率值,但无明显提高。史修松,徐康宁(2006)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状况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林晨(2003)应用DEA方法对广东省建筑业1985~2000年间的生产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项目管理论文,结论显示,广东省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76%。

吴伟巍,李启明(2007)从技术进步的含义出发,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江苏、上海和浙江的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弹性系数,进而分别计算和比较了三个地区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年技术进步贡献率和各年相对于1995年的技术进步系数。

以上分析表明,已有学者对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了DEA方法的分析,但是传统的DEA方法无法进一步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因此项目管理论文,本文运用SBM-DEA方法对河南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弥补传统DEA方法的不足。

2 研究方法和指标

2.1 研究方法

以往对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是采用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其主要缺陷包括: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和假设和没有区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常用的进行生产率研究的两种面板数据基本模型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把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但必须事先设定一定的生产函数形式和行为约束,这会造成对生产率估计的误差论文下载。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Fare(1994)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两部分,并可将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技术变化部分亦可作进一步的剖析。2001年KaoruTone提出了SBM模型,可以解决了传统模型存在的效率大于1的问题。基于投入角度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如下:

(1)

=技术效率变化(Tech)×技术变化(Tch)= 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变化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项目管理论文,技术变化。

测度建筑业生产率的增长及变化,必须求解上述四个不同的距离函数、、和,在测度距离函数值时,如果遇到SBM的效率值为1时,我们再利用SBM超效率模型进一步测度这些SBM有效的超效率,最后求解出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2.2 变量选择及处理

(1)产出指标。一般选用工业总产值,单有的研究也采用净产值作为产出数据。工业总产值计算投入数据时包括了中间投入,后者则只考虑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和劳动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采用总产值的指标。

(2)资本: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度量。

(3)劳动力: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项目管理论文,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衡量。本文用乳制品业年从业人员作为历年各地区劳动投入量的指标论文下载。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

3 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3.1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

分析运用DEA-Solver-Pro5.0软件计算出了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技术变动状况。总体结果如下:

表1列出了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以0.51%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支撑着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部分,可以清晰的发现,技术效率以年均0.12%的速度下降,而技术进步则以年均0.65%的速度上升,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更明显,因此使得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正值。在技术效率变化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中,纯技术效率以0.05%的速度下降项目管理论文,而规模效率以0.07%的速度下降,使得技术效率的变化也呈下降态势。通过计算的Malmquist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简单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促进了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表1 建筑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2000~2009)

 

生产率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纯技术效率变化

规模效率变化

技术变化

2000-2001

1.0027

0.984

0.9993

0.9847

1.0190

2001-2002

1.0193

0.9892

0.9945

0.9947

1.0304

2002-2003

1.0286

0.9917

0.9908

1.0009

1.0372

2003-2004

1.0291

0.9985

1.0119

0.9868

1.0306

2004-2005

1.0318

1.0102

1.0022

1.0080

1.0214

2005-2006

1.0024

1.0175

0.9937

1.0240

0.9852

2006-2007

1.0019

1.0028

1.0047

0.9981

0.9991

2007-2008

0.9277

0.9968

0.9984

0.9984

0.9307

2008-2009

1.0028

0.9983

1.0003

0.9980

1.0045

平均

1.0051

0.9988

建模技术论文篇(5)

一、对“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

“在一般的理解中,我们往往把现代教学技术理解为与视听设备、远程教育设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基于计算机的软件、课件等相关的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与教育相关的、可以对信息的创造、记录、传递、再现、搜寻、修改和模拟的各种技术”。[1]这也是本文中所讨论的“现代教学技术”的界定。另外,本文中的“现代教学技术”只局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电子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超媒体、信息技术等,所以本文中的“教学技术”就是特指“现代教学技术”,对这二者不做严格区分。

二、目前关于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研究

(一)“阶段――层次”模式

这种模式考虑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同时根据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来划分。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和余胜泉博士根据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和深度不同,把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三个阶段依次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三个层次,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2]华东师范大学的曾祥霖和张绍文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及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同,将教学技术整合划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和深层次整合。浅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中,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依据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层次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理论依据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这是一种线性的分类方法,凸显的是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的阶段性,整合的程度和层次是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低程度浅层次整合表现在把教学技术作为简单的呈现或交流工具等机械地应用于教学中,高程度深层次整合表现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把教学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种分类方法比较详细,能够涵盖大多数情况下的技术整合模式,但是它考虑维度相对单一,忽视了教学技术和其他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水平――学习类型”二维模式

祝智庭教授把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分类分为四种:低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低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高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和高技术支持的投入型学习。这四种类型在支持改革的过程中是可以按照图1中箭头的方向动态的改变,是一种连续的策略过程。其中低技术主要指录像带、录音带、e-mail、本地资源等技术手段,高技术主要指视频会议、基于Web的资源、多媒体软件、聊天室、数字画板等技术;被动型学习指学生在传统的直接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投入型学习指学生在革新的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的学习。[4]

图1 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这种分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考虑了技术水平和学习形态两个维度,尤其是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更是恰当地描述了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为我们从多维度建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开拓了思路,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言,这种分类实质上也只是考虑了一个有意义的维度而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确实有利于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但技术水平对教学的影响本身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课题。如美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Clark坚持学媒无关说,即学习结果和媒体类型无关,认为只要该媒体能够实现教学所需的功能,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更多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不能忽视不同媒体对教学效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不能忽视对媒体的继续研究。实际上,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支持等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而在我国,有条件开展教学技术实验的实验学校的技术支持水平差别并不大。就本文而言,我希望构建一种更能代表目前技术整合模式的分类框架。

(三)LTC框架

LTC(Looking at Technology in Context,LTC)框架是美国学者John Bransford、Susan Goldman和Ted Hasselbring提出的一种透过背景认识技术的框架。他们分别从学习理论背景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背景来认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何把技术整合到教育实践中。其中学习理论背景包括三个变量:传递模式、建构主义下的部分教学时间、建构主义下的全部教学时间;教育实践背景也包括三个变量:人为控制的实验室、自然环境下的单个教室或学校、相互关联的教室、学校和社区。[5]

图2 LTC框架:一种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背景下认识技术的框架

分析上图可以看出,在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两种背景下构建出LTC框架,该框架包括9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代表了目前存在的某一类型的教学技术整合模式。该模式对环境的引入为我们认识技术提供了新的角度,极具参考价值。但是我认为,有关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的分类法不足够合理。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一,而传递模式只是一种以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所以用传递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两种模式来包括所有技术整合的理论背景欠妥。另外,教学发展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长久,其间经历过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教与学”的理论等,它们在很多情况下仍然作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基础,绝对不可以忽略掉。

三、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一)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原则

第一,要既能尽可能地涵盖出现过的各种教学技术整合的情况,又能反映目前教学技术整合的现状。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程序教学,然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各种实验;在学习理论上也大致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变化。从现状来看,理论上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技术整合模式研究为焦点的,而具体实践中则是以教为中心的技术整合模式居多。本着这个原则,我认为要科学地选择不同的维度来构建模式,尽可能地使其涵盖全面且反映现实。

第二,要能指导教师如何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理论的最重要价值之一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每一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都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们相互之间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是一个整体中具有互补关系的组成部分。整个模式所依据的背景和技术本身之间是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个背景的概念也是明确的,并且可以用确定性的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二)建构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的维度分析

首先,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明显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早期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被应用到课堂中,而没有带来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变化,其功能多停留在呈现、传递而已,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并没有改变。后期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改变教学结构,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所以现状是:一方面,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虽然不断受到批评,但是它延续了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广大的一线教师熟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加之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专家学者们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所以直到现在以教为主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班级授课、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在我国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另一方面,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又被极力倡导,甚至出现极端建构主义的误区,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要超过实践中的应用。所以,近20年来,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变化。

其次,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带来的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教学环境的改变。从赫尔巴特提倡班级教学以来,班级授课制就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教学环境就是一个单独的教室。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技术实验跨越了空间距离,技术使得教学可以在不同的教室、学校或地区之间进行,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社区”,或者说是“虚拟教室”,这种空间上的跨越又可能引起教学策略、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技术应用带来的教学环境上的变化也是我分析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一个维度。

(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环境”二维教学技术整合模式的建构

首先,从教学设计的理论这一维度讲,技术整合模式包含两个变量:以教为中心的整合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其次,从技术应用于实践的环境这一维度讲,也包含两个变量:开放的环境和封闭的环境。其中,封闭的环境是指教学技术实验是在封闭的单个教室中进行的,比如可以是普通教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开放的环境是指教学是在通过技术手段相互联系起来的两个或者多个教室、学校、地区或者国家之间进行,比如通过网络相互连接起来的多功能教室、远程教学等。

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把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用表1表示。

表1 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模式表

分析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环境这二个维度的组合下,教学实验中技术整合的模式可以有四种:以学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1B1)、以教为中心的开放的整合模式(A2B1)、以学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1B2)、以教为中心的封闭的整合模式(A2B2)。

这四种模式不仅概括了现代教学技术整合于教学中的不同类型,而且表明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教学技术促进着教学设计理论的改变和环境的“扩展”,同时教学设计理论和环境也影响着现代教学技术整合方式的改变。

四种技术整合模式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模式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事实上,所谓教无定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采用多种教学技术整合模式,所以鲜有老师纯粹是建构主义者或是传统教学的维护者。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绝对中心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要避免矫枉过正,极端建构主义必然也是站不住脚的。本文既无意于把某一种模式与其他模式割裂开来,又无意于倾向于哪一种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是连续的教学策略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四种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教学技术推动着教育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99.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建模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46-03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是 “江苏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三期工程的项目之一,也是JALIS“十二五规划”的预研项目,由扬州大学承建、南京大学等14所江苏高校图书馆参建。该项目的目标之一是面向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建设大型技术资源共享的门户网站——“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1]。

1 项目背景

数字图书馆环境建设与服务推广,已经将技术部门推到图书馆服务的前台,图书馆所有服务都依赖技术部门的工作,技术部门的保障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服务的开展。图书馆技术人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角色越来越类似于服务设计者,而非直接的平台构建与技术支撑维护者、软件设计者、资源生产者。

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即本地管理软件的同构化共建阶段与广泛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阶段,必将进入第三阶段,即区域范围内甚至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力量协作与联盟运作阶段[2]。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平台建设”项目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对优质技术资源与技术服务的整合,发挥整合效益,迎接联盟建设第三阶段,以保持JALIS的持续创新力。通过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建设,探索人才资源整合的方式;探索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环境,开展更为有效紧密的业务培训方式,提升队伍的素质;探索如何发现与归纳需求,并通过需求的发现,整合图书馆技术队伍现有的优势,形成解决共性问题的组织方式;探索人才资源整合与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管理机制建设。

项目的近期目标是研发一批图书馆小型应用软件,形成管理信息与技术标准库(汇集技术标准、业务规范、技术白皮书、文献采购招标相关参考文本、设备通用参数文件等),形成网络自助业务培训机制,提供技术论坛,建成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

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建设,预期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依托,建设一个由JALIS所有成员馆参与,为JALIS建设、为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的支撑平台,作为实现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三方面创新的基础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整合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技术队伍,使之从松散走向集中,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形成合力,形成互补的优势,对现有的研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整体的合作去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3]。

2 需求分析

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是一个大型共享资源门户网站,也是服务全省高校图书馆技术用户的综合门户。它面向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提供软件提交下载、技术白皮书(含规范文档、通用设备参数文档等)和技术标准的提交下载、技术专家库、自助培训模块、测评数据、技术论坛等模块等,同时反映项目动态,提供JALIS建设项目的导航服务。

来宾可在网络平台上浏览相关软件、标准、白皮书、测评数据、会议信息、技术专家库与业务培训相关课件的目录信息,但不可下载;浏览论坛帖子,但不可发言;

注册用户(实名注册)可浏览、下载、上载软件、标准、白皮书、测评数据、会议信息、技术专家库与业务培训相关课件、使用论坛,支持RSS订阅;

各图书馆管理员用户可管理、审核注册用户,浏览、下载、上载、管理审核软件、标准、白皮书、测评数据、会议信息、技术专家库与业务培训相关课件,管理论坛,管理各类资源的分类标准,上载导航与动态信息;

超级管理员用户可管理、审核注册用户及图书馆管理员用户,浏览、下载、上载、管理审核软件、标准、白皮书、测评数据、会议信息、技术专家库与业务培训相关课件,管理论坛,管理各类资源的分类标准,上载导航与动态信息。

3 系统设计

3.1 功能设计

3.1.1 共享软件

小型共享软件是指江苏高校图书馆技术部门自行研发、自己使用或小范围使用的小型可共享软件(需含软件详细文档或软件源代码),有汇文辅助、网站建设、数据库建设、其它软件等几个类型。本模块提供软件上传与下载及评论信息,分前台(浏览下载),后台(提交审核分类评级)等功能(如图1)。

图1 注册用户使用共享软件模块流图

3.1.2 技术标准

提供各类新兴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应用技术标准的上传下载服务,含文献信息加工标准规范,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技术标准,文献信息服务标准和规范,信息组织的元数据标准,图书馆建设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几个类型,流程同软件。

3.1.3 技术白皮书

提供各类图书馆应用技术白皮书(含服务器软硬件配置、架构方法、设备标准配置、文献电子资源招标采购附件及合同)的上传下载服务,含系统安装、数据库使用说明、操作规程等几个大类,模块设计方式同软件。

3.1.4 技术专家库

江苏高校图书馆技术部、信息技术部、系统部、数字化部工作人员,与江苏高校图书馆界有良好合作关系的IT技术公司技术人员。本模块由注册用户直接形成。

3.1.5 会议信息库

报道共享各类会议信息,包括各类图书馆业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讨会、工作会议信息,第一步形成图书馆工作类、图书馆学术研讨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类、其他类几种类型会议信息的提交浏览,模块流程设计同软件。下一步形成会议管理模块,涵盖会议通知、人员注册、会议进程管理、会议相关材料自助下载、会议信息归档等几个方面。

3.1.6 测评信息

提供软件(通用)、硬件、系统测评信息文本与资料的上传下载服务,并可组织测试测评活动,根据贡献度给参评人员评分。

3.1.7 自助培训

支持静态技术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纲要、教学参考书,学员绩效考评、学业成绩评价,学习成绩证明出具等模块。第一步实现提供各类图书馆业务培训的静态课件、教学录像等提交下载、在线学习、个人课程定制、实时学习笔记、笔记保存与调用等服务,后者支持在线播放;主要类型为图书馆类、计算机类、其他类,格式支持MPG、MOV、WMV、MP3、SWF、PPT、DOC、XLS等。

3.1.8 技术交流区

采用论坛架构,是与平台主体功能部份合一的BBS系统,不需要专门注册,登入系统即可使用;分三大板块:技术讨论区、休闲娱乐区、论坛服务区,其中技术讨论区板块分技术交流、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应用、技术管理、技术研究等六大模块,用于搜集需求、系统共维护、协同研发、形成成果、提供服务。

3.1.9 导航和项目动态

提供JALIS项目动态(含项目概况、管理机构、项目动态、成果展示等几个栏目)及相关新闻,博客链、会员网址自助等导航功能。

3.2 管理设计

3.2.1 对象管理

对象管理又分图书馆管理与用户管理两个模块。图书馆管理通过管理员输入或批量导入方式将江苏高校图书馆等数据录入,这是防止用户注册时输入名称不规范而采取的措施,一旦数据录入,用户注册时即可选择所在图书馆;用户管理分为三层四级制,三层是审核管理层(负责权限分配、模块调整组合、资源调度)、管理用户层(省内各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负责本馆资源组织与提交)、普通用户层(又分为注册用户级,可享受下载服务、技术论坛、培训等模块的服务;浏览用户级,具有浏览权限)。

3.2.2 参数管理

主要是对各类型资源进行分类数据管理、下载设置管理、动态管理,管理用户层以上用户可设定资源大类小类、下载的文件类型空间限定等、动态新闻上载、导航相关网址上载等。

3.2.3 注册与登录

游客可直接浏览相关资源目录,而不能进行上载、下载、评论操作,江苏高校图书馆技术部门工作人员、IT公司技术人员可通过注册成为平台用户,注册后须通过管理用户的审核,审核后成为注册用户;因用户注册后将自动进入技术专家库,注册时需用户将有关信息填写完整,包括技术特长、项目建设经历、论文论著情况等;超级管理员可视情况将某注册用户升格为图书馆管理员,系统提供接口让管理员察看待审核用户情况。

3.3 结构设计(如图2)

图2 系统结构图

4 系统实现

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目前通用的B/S应用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一种三层的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Web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浏览器是客户服务层(表示层),负责接收用户输入并向Web服务器提交用户申请,接收Web服务器返回的执行结果并显示;Web服务器是业务服务层(应用功能层),负责应用程序的开发、运行和维护;数据库服务器是数据服务层,负责提供数据的存储,执行查询和更新数据的请求。

基于B/S模式的系统结构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应用逻辑与用户界面和数据访问分开,方便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可以使网页设计和应用逻辑设计分别由不同知识结构的开发团队完成,能加快项目的开发进度,利于各开发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

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硬件设备采用一台高性能的PC服务器作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并接入校园网,对江苏省各高校开放。Web服务器端采用支持Java技术的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的软件平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公司的Oracle 8.1,客户端直接通过IE浏览器进行访问。开发语言选用SUN公司推出的JSP,JSP(Java Server Page)是一种服务器端的动态网页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基于Java的Web服务器应用技术体系。JSP的脚本语言采用Java使其完全继承了Java的所有优点,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与平台无关性(一次编写程序各处运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使其已成为跨平台应用开发的一种规范。

系统的安全性方面,平台对数据库中用户密码采用MD5加密方式进行加密,对常见攻击预先做好防范。对用户提交的提交给服务器的数据采用encode方式加密,服务器端接受采用decode解密,保证提交信息不泄漏。对异常提交信息进行处理,拒绝非法的提交。在容错性上,对用户输入数据有检查机制,用户输错数据都有提示信息,具有较好的容错性能。系统的封闭性较好,用户基本上在提示信息下输入数据。

5 结 语

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建设思路是首先将平台架构形成,并落实需求中所涉及的功能,使之尽快汇集资源、提供服务,当中不周到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下一步将深化设计,体现开放、共享、协作理念,严格遵循数字图书馆门户建设的相关规范与标准,充分借鉴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博客、维基、知识库及远程会议支持等技术的长处,参考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新兴的WEB2.0、LIB2.0及VCASE技术,集中组织,模块化实现,保证平台的运行与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EB/OL].http:∥58.192.141.200:8089/jalis/,2010-07-31.

[2]周玉陶.技术联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协作的新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9):127-129.

[3]周玉陶.数字图书馆联盟背景下图书馆技术队伍整合[J].图书馆建设,2009,(6):91-93.

建模技术论文篇(7)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美国,是包括图形/图像处理、人体器官位置跟踪、音响处理、交互传感、 网络 通讯及建模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它为人机交互对话提供了更直接的真实的三维界面,并能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1].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工程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 863 高新技术计划将 VR 技术列为关键技术进行 研究 ,此后 VR 技术在我国得以 发展 。以下是建筑业应用 VR 技术取得的一些成果:

Graphisoft 公司开发了以“虚拟建筑”为核心的 Archi CAD 软件,对设计项目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可视、可编辑、可定义。Ahmed F. Waly 等人利用虚拟现实建模技术(VR modeling techniques)和面向对象的 CAD 技术开发了集成虚拟计划工具——虚拟建设环境(VCE),该工具可以 经济 而逼真地模拟主要施工过程,并可检验各种行动方案[2].

二滩电站的展示部分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轻松浏览二滩环境及大坝的任意一个部位[2].国内在对施工过程中结构的仿真和可视化计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模拟各种施工过程[3].上海正大广场工程是我国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项目。

虚拟企业又称为虚拟组织、虚拟公司等,本文对此不加区分。

“虚拟企业”一词由肯尼斯。普瑞斯等人于 1991 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先提出。“虚拟企业可以视为一些相互独立的业务过程或企业等多个伙伴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各自在诸如设计、制造、销售等领域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4]自此以后,关于虚拟企业的 理论 研究成为管理 科学 中一个研究前沿和热点,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5].

虚拟建设的概念由虚拟企业引申而来,是虚拟企业理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美国发明者协会于 1996 年首先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

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1)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各组织间的沟通和合作 问题 上[7],即研究如何利用 3-D CAD、4-D CAD、VR 等计算机技术将建设项目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集成。主要研究项目有:OSCON 项目、ATLAS 项目、SPACE 项目、CAVALCADE 项目、WISPER 项目、OSMOS 项目、DIVERCITY 项目,不少项目已有成果报道等。

(2) 目前 国内的研究成果有:徐友全做了题为《虚拟建设模式(Virtual Construction)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论文从虚拟企业理论出发研究了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组织、 方法 和手段。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虚拟建设模式的思想;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设计原则;虚拟建设模式的组织模型、组建步骤及协调中心的组织和任务;虚拟建设模式信息系统(PIS/NT)的概念和功能[5].何清华在《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一文中 总结 出虚拟组织必须具备的特点,然后提出将虚拟组织应用于建筑业的可行性及挑战性;最后提出虚拟建设的组织模式、特点及对建筑业所带来的意义。彭勇在《虚拟建设——新型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中分析了虚拟建设产生的背景,提出了虚拟建设的概念和内涵,并概述了虚拟建设实施过程中信息分类的方法等。

2 、虚拟建设内涵

3 、 发展 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虚拟建设的实现可以从技术层面入手,进而过渡到组织管理层面,最终实现技术和管理的集成。短时期内,我国建筑业企业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加大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推进 工业 化和信息化;同时在企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培养核心能力,特别是要 学习 、借鉴先进生产和管理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虚拟建设的关键所在。

参考 文献

[1] 梁民、刘珍平、张培仁等。虚拟现实在水坝系统中的实现。计算机应用,1999,19(8)。

[2] Ahmed F. Waly, Wslid Y. Thabet. A Virtu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for p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2 (12): 139-154.

[3] 袁向荣、高勇利、卜建清。结构工程及虚拟现实技术。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0,13(3)。

[4] 陈剑、冯蔚东著。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建模技术论文篇(8)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建模技术论文篇(9)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同语文学科的整合,高职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呢?什么样的课堂才能避免走向误区?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认为学习是一种真实的情境体验,这指引我们构建一种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发现、学习。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凭借知识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便于情境再现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知识量大、便于情境再现的优势,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最先进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高职语文情境教育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高职语文教学变得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育训练水平,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抽象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用现代教育手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更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2.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

从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来看,情境教学理论有利于多媒体优点的发挥。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或逼真的情境下,才能达到提供和传播知识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超越时空、再现情境的优势,创设与高职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习者自主感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需要靠学生主动完成。这就使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优势得到发挥,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关键点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教学目的前,要创设一种意境,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会把抽象、枯燥的语文课变成一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引人入胜的影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先进的情境教学理论和高职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构建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情境教学模式。

2.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走出高职语文教学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单调,把学生逐步从被动学习、压抑接受的课堂氛围中解救出来。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冲击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技术欠缺,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和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过多地在教学课件上下工夫,忽略了高职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当成“万能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以免南辕北辙,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点,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遵循原则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渴望,强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感知、自主发现、自主提炼和运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安排讨论、辩论、小组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个体相互依赖和监督,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搜集和吸收,防止教学方向的偏差。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高职语文情境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1.确定研究对象,创设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

我们将对所教的两个班级2012级广告一班和二班进行比较对照教学,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另一个班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

2.教材的选用。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使用新华出版社《大学语文》教材,教材根据高职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以阅读、赏析和写作为主线布局,更加倾向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如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调动高职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积极性,是本实验的目的所在。

3.实施方案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查阅和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析,对待教学模式感受、兴趣、主动性等方面加以前后对照。通过对情境教学学习氛围、授课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知识吸收、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认可和看法,在实践中认真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个别调查法。抽取实验班内不同学习档次的学生若干名,观察其在传统教学到情境教学中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成绩的变化,因人而异地加以指点和引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4)实验对照法。在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对照两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和效率。通过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成绩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两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导入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材中选取的《蒹葭》是学生中学阶段已经阅读和学习过的诗歌,那么到了大学,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重新感悟、体会此诗?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观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创设情境,从而引申到此诗,让他们自己感悟、体会“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境,追寻者的锲而不舍,意境的朦胧之美,自我总结、连类生发。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如王维《山居秋暝》,利用多媒体先放出几幅图画,画中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使学生感受非常宁静、清新、恬然。这样把学生导入到情境中,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任务才得以顺利完成。

5.进入情境,感知情境,享受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情感动人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质疑的心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而不是坐等老师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享受现代教育技术所赋予的学习空间、内容、个性方式等多方面的自和自我调控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寻找和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成为课堂的设计师、导演,在学生成长进步的道路上,扮演鼓励者、合作者、指引者的角色,分享学生自主学习的快乐和喜悦。整个课堂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变成了教师—多媒体—学生,教师是课堂情境的设计者,多媒体是工具,学生是主人。

6.再现情境,激发灵感。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复习和小结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从业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只要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就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画面、音乐、图片等,将知识点通过多媒体再现,使学生清晰情境脉络,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通过再现情境,再一次激发学生的灵感,运用到专业知识领域,比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生动的语言在广告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这些语言怎么来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创作出生动形象的广告语言。

参考文献:

[1]杨家兴.情境教学理论与超媒体学习环境,教学科技与媒体,1995(8).

[2]唐锋卢.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反思,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

[3]孔惠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电化教育研究,2002(6).

建模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31-02

0 前言

技术分析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学问。查尔斯•道(Charles Dow)于20世纪初在华尔街日报上撰写的一系列社论标志着技术分析的诞生,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虽然技术分析在金融实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是金融学术界却较少关注它,原因在于技术分析的基本理念――价格的可预测性――与现代金融理论的两大基石之一的有效市场假说是背道而驰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支持技术分析有效的证据,以及为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的各种理论模型的出现,技术分析更多地进入了金融学者的视野。

在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中,有一类模型通过建立由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构成的市场,进而研究各类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动态行为的影响。这些文献以Beja和Goldman(1980)、Schmidt(1999,2000,2002)以及Caginalp和Balenovich(2003)为代表。

本文在上述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与噪音交易者的市场,设定了各个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函数以及价格动态规则,并在模型框架内推导出价格动态行为的解析形式以及对应的参数约束条件。此外,本文在模型框架内以解析推导的方式(非数值解)研究了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变化的规律,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严格为正,而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可正可负,并且基本面分析者规模与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正相关,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负相关,从而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技术分析具有价值的内在原因。虽然建模思想一致,但是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与已有文献中的模型结构有所不同,模型具有良好的数学形式和丰富的经济含义,以严格的数学推导替代已有模型中的数值分析,并分析了已有模型中未曾讨论的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1 模型

1.1 市场参与者

假设市场中有一种股票和三类交易者:基本面分析者、技术分析者和噪音交易者。

基本面分析者通过研究股票的基本面信息确定其内含价值,并根据市场价格与内含价值的相对关系决定自己的买卖策略。当基本面分析者发现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高于)其内含价值时,他就决定买进(卖出)股票。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股票价格在偏离其基本面价值时,有向基本面价值回归的趋势。

技术分析者采用趋势跟随策略。也就是说,当前期股票价格上涨(下跌)时,技术分析者就会买进(卖出)。本模型关于技术分析者特点的设定既符合技术分析手册的假设,也与已有技术分析理论基础模型研究的文献相一致。

噪音交易者没有特定的买入或卖出需求,他们充当市场的流动性提供者,消化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形成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噪音交易者是供求均衡所必需的市场参与者。

1.2 需求函数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具有一致的信念,他们认定的基于基本面信息的股票内含价值为P*(t)。同时假设市场价格为P(t)。基本面分析者根据上期市场价格P(t-1)与本期内含价值P*(t)的相对关系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而技术分析者根据上期价格与上上期价格的变化趋势来确定本期的买卖策略。

假设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在t期的净需求分别为

其中,NF≥0,NT≥0,

NF和NT表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关系,NF越大,表示市场中基本面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反之NT越大,表示市场中技术分析者越占主导地位。

基本面分析者需求函数DF(t)的定义的含义是,基本面分析者是市场价格的稳定剂。市场价格向下(向上)偏离股票内含价值的幅度越大,基本面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供给)就越大,从而使价格回复到内含价值水平的推动力也就越大。

技术分析者需求函数DT(t)的定义的含义是,技术分析者完全是趋势跟随者。前期市场价格上涨(下跌)幅度越大,技术分析者形成的净需求(供给)就越大。因此技术分析者的行为会使价格按照已有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去,如果价格处于上升(下降)趋势中,技术分析者的交易将使得价格进一步上升(下降)。

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的共同作用将会使得价格运动呈现振荡走势,这一点将在后文中给予详细分析。

最后我们定义总的净需求

Dex(t)=DF(t)+DT(t)(3)

1.3 价格动态方程

参照已有文献,假设价格的变化与净需求呈线性关系,即

P(t)=P(t-1)+Dex(t)(4)

在通常的模型设定中,Dex(t)前会有一个系数,在我们的模型中,这个系数已经消化在NF和NT中,因此无需再引入一个额外的参数。

至此,我们构建了一个价格动态系统,其中P*(t),NF,NF为外生参数。

2 模型性质推导和经济含义分析

2.1 价格动态分析

为简化起见,本文只讨论内含价值为常数的情形,令P*(t)=P*。

令f(t)=P(t)-P*,则

f(t)=(1-NF+NT)f(t-1)-NFf(t-2)(5)

利用特征方程求解通项可得,当NT>1时,f(t)是发散的;当0

NT代表技术分析者的相对数量。由前面的模型推导我们可以看出,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大时(NT>1),他们的行为会加剧股价原有的趋势。尽管基本面分析者的存在使得价格还有向内含价值靠拢的动力,但是技术分析者强劲的推动力使得股价不断发散。当技术分析者相对数量较小时(NT

2.2 投资收益率比较

在本小节中,我们考察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投资收益率,比较两种交易者谁的收益率更高,谁的投资策略更有效。为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NT=1,即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的情况。

定义r(t)=(P(t)-P(t-1))/P(t-1)。

投资者从t-1时刻到 时刻的收益率取决于其在t-1时刻建仓的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买入的话,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t);相反如果投资者在t-1时刻卖出的话,那么他从t-1时刻到t时刻的收益率就等于-r(t),因此我们定义:

其中,sign是符号函数。

定义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分别为:

下面我们首先分别讨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各自的收益率情况,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

(1)基本面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可以证明F关于NF是单调不减的。

当NF0时,F0,

当NF=1时,rF(π/6P*)3(f2(1)+f2(2)-f(1)f(2))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大,他们就越可以主导市场,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高;反之,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越小,他们就越受制于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技术分析者),其投资收益率也就越低。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由于基本面分析者是掌握信息的群体,因此他们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

(2)技术分析者收益率分析

T π4P*f2(1)+f2(2)+(NF-2)f(1)f(2)4-NF(N2F-4NF+2)(10)

从上式我们马上可以发现,当00;当NF=2-2时,(N2F-4NF+2)=0,F=0;当2-2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当基本面分析者实力不够强大时(0

之所以出现技术分析者既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的情况,内在原因在于技术分析者与基本面分析者不同,他们只是根据历史价格信息作出投资决策,而没有像基本面分析者那样研究股票的内含价值。因此技术分析者是否能够获得盈利要取决于他们能否主导市场。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较小时,技术分析者就可以相对地主导市场,而获得正的收益;相反,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很大时,技术分析者就将面临亏损的境地。

我们继而考察T关于NF的单调性。

经过推导,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当f(1)/f(2)∈(3/5,5/3)时,T在在(0,1]单调减;当f(1)/f(2)∈(3/5,5/3)时,T在(0.1864,1]单调减,在(0,0.1864]单调性不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

(3)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收益率比较

可以证明,当NF∈(0,1]时,T/F为单调减函数,当NF=0.449时,T=F。

由此我们得到结论:

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NF0.449),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3 总结

在本文的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技术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加剧股价波动,而基本面分析者对于市场的作用是使价格回归到其应该处于的位置。

第二,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基本面分析者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与技术分析者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基本面分析者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总是大于零的,技术分析者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基本面分析者的实力。

第三,在永续振荡型股价运动模型中,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下时,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大于基本面分析者,当基本面分析者规模在某一水平之上时,技术分析者的收益率小于基本面分析者。

总之,本文的模型在已有文献建模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描述技术分析价值的确定性模型。模型所有结论均可以由公式推导得出,并且具有直观的经济含义,模型解析性质良好并且富于经济含义。模型关于基本面分析者与技术分析者投资收益率的分析是以前模型都没有探讨过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Beja, A and Goldman, M B.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rices in Disequilibrium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Vol. 35, No. 2, 235-248.

[2]Schmidt, A B. Modeling the Demand-price Relations in a High-frequenc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J], Physica A, 1999, Vol. 271, No. 3-4, 507-514.

上一篇: 安全方面毕业论文 下一篇: 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