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结算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6:21

预结算管理论文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1)

产生造价咨询报告质量责任的原因

虽然因技术上的缺陷,造价咨询报告所确定的工程造价允许有±5%的误差,但造价工程师在编制预结算过程因自己的过失或舞弊等行为,导致所出具的咨询审价报告出现了偏差,给客户或第三者造成损失,造价咨询机构仍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或法律责任。

1、造价执业人员过失。造价执业人员一般都具有造价咨询方面的专业技能,并能为他人提供咨询服务,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恪尽职守,谨惧负责,要求不能出现失误,一旦出现失误,就有可能承担赔偿责任。而这种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执业编制人员如何小心谨慎,仍然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如工作底稿中工程量计算错误,输入微机套定额时输入出错等过失,导致造价报告结果错误。

2、造价执业人员舞弊。舞弊是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以欺骗或坑害为目的,具有不良动机。如造价执业人员与有关人员串通,通过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高定材料价格、提高取费标准等,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这种严重后果将导致造价咨询机构承担法律责任。

3、造价咨询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起内部审核稽查制度。编制工程预结算是一项资料多、分析计算量较繁重的工作,有许多政策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对造价咨询报告的复核审查也是一项技术性强、较繁琐工作。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复核审查人员,责任心不强,走马观花,复核流于形式;有的报告自己编制,自己审核,没有实行交叉复核等,给签发的造价咨询成果质量埋下陷患。

避免或减少报告质量责任的措施

在健全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的风险评价制度的基础上,要对客户的背景情况有详细了解,把风险评价与项目的接受与否结合起来,在工程造价咨询操作过程中时刻注意监控风险,同时采取以下内控措施避免或减少造价咨询报告质量责任。

1、加强对造价工程师的后续培训。从根本上讲,造价咨询工作的风险主要是造价工程师水平不足造成的。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水平包括业务工作能力、执业道德等多个方面,后续教育应在重视技术业务能力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执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最终要在造价工程师执业过程中体现,因此,提高造价工程师的执业水平,加强后续培训工作是减少执业质量风险,避免质量争议的根本途径。

2、完善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的内部审核稽查制度。通过严格的三级审查,即项目经理的详细审查,部门经理的一般审查,机构负责人的重点审查,可以及时从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避免质量问题在报告中出现。

审查工程预结算的技巧

编制工程预结算是一项资料多、分析计算量较繁重的工作,有许多政策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对造价咨询报告的复核审查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强的工作。审查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工程量计算和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费用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等。如果做好审查前的准备工作和采取合适的审查方法、技巧,那么审查工程预结算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做好审查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施工图纸。施工图是编审预结算分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核对所有图纸,清点无误后依次识读。

2、了解预结算包括的范围。根据预结算编制说明,了解预结算包括的工程内容。例如配套设施、室外管线、道路以及会审图纸后的设计变更等。

3、弄清所采用的单位估价表。任何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收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定额资料。

(二)审查工程预结算的技巧。

为实现工程预结算的快速审查,就要按照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的预结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利用统筹法原理迅速匡算等技巧、方法,使审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1、分组计算审查法。分组计算审查法是把预结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连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如:

(1)地槽挖土、基础砌体、基础垫层、槽坑回填土、运土。

(2)底层建筑面积、地面面层、地面垫层、楼面面层、楼面找平层、楼板体积、大棚抹灰、大棚刷浆、屋面层。

(3)内墙外抹灰、外墙内抹灰、外墙内面刷浆、外墙上的门窗和圈过梁、外墙砌体。

在第(1)组中,先将挖地槽土方、基础砌体体积(室外地坪以下部分)、基础垫层计算出来,而槽坑回填土、外运的体积按以下确定:

回填土量=挖土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余土外运量=基础砌体+垫层体积

在第(2)组中,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计算出来。而楼面找平层、顶棚抹灰、刷白的工程量与楼(地)面面积相同;垫层工程量等于地面面积乘垫层厚度,空心楼板工程量由楼面工程量乘楼板的折算厚度;底层建设面积加挑檐面积,乘坡度系数(平层面不乘)就是屋面工程量;底层建筑面积乘坡度系数(平层面不乘)再乘保温层的平均厚度为保温层工程量。

在条(3)组中,首先把各种厚度的内外墙上的门窗面积和过梁体积分别列表填写,再进行工程量计算。先求出内墙面积,再减门窗面积,再乘墙厚减圈过梁体积等于墙体积(如果室内外高差部分与墙体材料不同时,应从墙体中扣除,另行计算)。外墙内抹灰可用墙体乘定额系数计算,或用外抹灰乘0.9来估算。

2、对比审查法。本方法是用已建成工程的预结算或虽未建成但已审查修正的工程预结算对比审查拟建的类似工程预算的一种方法,对比审查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区别对待。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2)

(一)研究结论   

采用自然实地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观察企业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企业预算管理成熟度测评”活动中的行为活动,运用描述性统计、均值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等工具,检验了评价者的过度自信特征(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工作年限)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产权性质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样本公司中52%的评价者高估了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由此可见,评价者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足,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发现与杨雄胜等(2001)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评价者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可能与预算管理的理论演进有关。在形成期,预算管理由过去单纯的成本控制扩展为对财务资源的规划、协调与控制;在发展期,发展为全面预算这一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并且加强了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在改进期,传统预算管理框架与先进的管理控制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传统预算与组织环境更加匹配;在超越期,则强调预算管理与战略要素的结合。预算管理评价人员很可能将全面预算管理等同为传统的财务预算,进而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   

第二,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中,直接负责预算工作的人员和高级别的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尽管未能证明工作年限长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显著关系,但研究结果依旧可以说明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越容易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际水平。这一结论延伸了过度自信理论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应用,丰富了预算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评价者过度自信特征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关系受到产权性质的影响。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评价者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为管理人员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说明国有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夸大企业管理的实际水平和成效,建议国有资本监管者关注这一特征。   

此外,还进一步发现,高估预算管理成熟度企业在战略预算、预算模型构建、长期预测和滚动预算应用、预算调整与改进、预算沟通、预算对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预算偏差控制等具体预算实践活动方面相对表现不佳。   

(二)研究启示   

第一,预算管理相关人员在评价本职工作取得的效果时,可能存在高估的情况。过度自信特征越明显的预算管理人员越容易高估本职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容易产生“盲目乐观”和自满情绪。因此,在听取预算管理部门工作汇报或了解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时,应考虑预算管理人员是否存在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个人特征,如该人是否直接负责预算工作、是否处于较高职级的管理岗位等。应合理估计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不足,虚心加以完善。   

第二,鉴于产权对评价者过度自信与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健全监督机制,敦促国有企业管理者切实加强企业全面预算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切实了解国有企业实际管理水平,防止偏听误信,将国有企业考核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国有上市公司改革缓慢,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造成管理层权力过大,没有形成董事会与管理层相互监督的机制,导致个人的认知偏差对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造成很大影响。国有企业在不断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必须增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保障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地,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成熟度时,要注意因评价者过度自信造成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的可能性。   

第三,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等级较低的企业中,对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认识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评价者过度自信更可能导致其高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熟度,从而阻碍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因此在预算管理成熟度较低的企业中,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增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认识和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避免评价者高估现象的发生。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3)

一、 引言

所谓预算参与是指是指允许下级参加预算的编制,并能影响或决定预算水平,Argyris早在1955年就提出下级应该得到机会参与组织的决策,因为这些决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自身。参与预算是是工业民主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预算参与的意义不止于预算行为的研究,还体现为在更高层次上对参与式民主在工业中应用的探索,可将其视为参与式管理和决策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西方有关预算参与的研究成果丰富,体系完整。研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创造参与预算需求的前置变量,如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国家文化等;二是关注参与预算的后果,如提高激励、承诺、满意度、绩效等。我国的预算参与的研究文献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增长,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关注的预算参与的后果,即绩效或预算松弛,对预算参与的前置因素研究较少;研究对象局限于上市公司或实验参与者,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或实验数据,而将非上市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深入集团内部的各分(支)公司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研究预算参与的前置变量,探讨国有企业预算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以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组织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学者们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将组织理论形成不同的体系。其中,以斯格特的组织理论三种研究视角的分类体系最为权威, 即将所有组织理论按照理性系统、自然系统与开放系统的三个视角予以整理和归类。三个视角分别对应组织研究的三个关键层次:个体、组织、环境。若分别从这三个视角研究组织问题,则能够全面透彻地理清组织问题,系统地识别影响组织运行效率的各种因素。参与预算毫无疑问是组织问题,以组织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是适当的,从组织理论的三个视角出发构建预算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预算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1. 个体的控制点与预算参与度。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最早是由罗特(Julian B. Rotter)于1954年率先倡导,它源自于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期望、强化、价值的函数。不同心理特质的人将事件的原因和控制归于自己的力量或归于外部的力量。将事件的原因和控制归于自己的力量的被称为内控者;而将事件的原因和控制归于外部的环境的人被称为外控者。预算参与度和参与个体的控制点有着直接的关联,内控者倾向于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让其参与预算目标的设定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将有利于预算的完成,而外控者则倾向于外部归因,习惯于组织为其设定目标,并受该目标控制,参与预算的过程对其无激励作用,因此,内控者相对于外控者更愿意参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而且参与的效果更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预算参与和控制点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管理绩效,预算的高参与程度和内部控制为主的个性特征、预算的低参与程度和外部控制为主的个性特征的匹配产生的是高绩效和高工作满意度;反之,高参与程度和外部控制为主的个性特征、预算的低参与程度和内部控制为主的个性特征的匹配产生的是低绩效和低的工作满意度(Brownell,1982)。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预算参与度与管理者的内控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2. 个体职级与预算参与度。

职级决定着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安排,影响个体的预算参与行为。职级这一变量在国外的参与预算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本文之所以选择将其作为研究参与预算的影响因素,是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文化和制度特征。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的主力军,涉及的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对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但国有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变化有限,国有企业集团在结构上还属于典型的官僚体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的权力配置模式是“金字塔”结构,等级制度森严,权力和责任对等,职级越高,对决策的影响力越大,对决策后果的责任也越大;二是组织内部权力距离大,在决策过程中,“一把手”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可能对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预算参与积极性有负面的影响。因此,职级高的个体无论是预算参与的主观需求,还是客观实际均应高于职级较低的个体。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预算参与度与管理者的职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3. 组织分权与预算参与度。

在组织分权的情境下,管理者对预算的决定权更大,在预算目标设定过程中能够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参与可能带来的利益自然导致更强烈的参与愿望。因此,分权的组织环境决定了管理人员需要更大程度的预算参与。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分权与参与预算交互作用会产生高绩效,Gul等(1995)研究认为,在高度分权的条件下,参与预算与绩效正相关;而在低度分权情形下,参与预算和绩效负相关。说明了在分权状况下,加大预算参与度是取得高绩效的客观需求。因此,组织分权对预算参与度有正向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预算参与度与组织分权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4. 预算强调与预算参与度。

预算强调是指预算指标在管理者绩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即在整个绩效指标体系中的比重,预算强调的程度越高,管理者自然更重视预算指标的作用,更愿意积极参与其中,以争取对己有利的指标。国外大量实证研究的结论也从侧面佐证了预算强调与预算参与度的关系。在预算强调程度不高的情形下,参与预算对绩效有弱的正向作用;而当预算强调很高时,提高预算参与度对绩效有的正向影响(Brownell,1982;Hirst,1987)。因此,当预算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重要程度较高时,预算指标与管理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则其预算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预算参与度与预算强调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5. 外部竞争程度与预算参与度。

组织外部环境的状况可以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两个维度进行描述,而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企业所处外部竞争状况所决定。当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激烈,则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越大,要求企业赋予直接接触环境的一线经理和员工更大的相机决策权,客观上决定了对预算目标的设定拥有更大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外部环境对于参与预算的程度以及对参与预算与绩效的关系均存在影响,Chong、Eggleton和Leong(2005)研究认为,外部市场竞争越激烈,预算参与度与业绩、工作满意度就越正向相关。因此,外部环境的竞争程度越高,管理者的预算参与度就越高。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预算参与度与外部环境竞争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 研究过程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某国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问卷调查所得。该国企集团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规模庞大,下属机构众多,其分(子)公司约有50余家,能满足实证研究所需的样本量。共发放问卷161份,涉及该国企集团的32家分(子)公司,回收问卷161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98.8%。调查对象的结构分布:男性占93.1%,女性占6.9%;40 岁以上的占79.2%,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占62.3%。

2. 变量测量。

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变量测量,问卷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职级,年龄、学历,以及所在企业规模等。第二部分:相关变量的测量,包括预算参与度、控制点、组织分权、预算重要性、外部竞争程度等,研究的问卷均根据国内外文献中使用过的问卷修订而来,在经过预调查后,通过因子分析再次进行删减和调整,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能够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

3. 实证分析结果。

(1)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1给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除外部环境竞争状况与预算参与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它因素与预算参与度的相关性均显著。而各影响因素之间除经营分权与控制点之间存在微弱相关之外相关性均不显著,解决了下一步回归分析时的共线形问题。

(2)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预算参与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预算参与度作为因变量,以控制点、职级、分权程度、预算强调、外部竞争状况为自变量,并以参与者个体的年龄、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控制点、职级、分权程度和预算强调对企业集团分(子)公司管理层的预算参与度均有正向的影响,外部竞争状况对预算参与度的作用不显著。

四、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别选择控制点和职级作为研究预算参与度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控制点代表的内部的心理特质对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职级代表的是外部角色规范影响行为的因素。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越是倾向于内控的管理者,其预算参与度越强,假设1得到支持;该结论的管理意义在于,企业对管理层的选聘应强化心理特征的测试,本文虽然研究的是预算问题,但从中也能反映出一般的管理问题,内控型的个体可能更愿意积极参与决策,更能胜任管理岗位。同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支持假设2,即预算参与度和个体的职级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职位相对较低的管理者在预算参与程度较低,而参与的本质要义在于让职级较低无决定权的管理者能积极为决策贡献其知识与信息。因此,国有企业集团需要改变已有的管理体制和决策模式,变“一言堂”为集体决策,为包括参与式预算在内的所有参与式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否则,参与将异化为“伪参与”,无助于管理的改善。

集团内部的分权状况是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的重要因素,其决定了下属分(支)公司对于预算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的自,是影响预算参与度的组织层面的因素。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分权程度对预算参与度有正向的影响,验证了假设H3。这一结论说明了国有企业集团内部适当分权有利于调动分支公司管理层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国企集团在管理实践中应改革过分集权的现状,注重适当分权,尤其是在经营方面的分权,对于提升预算参与度和参与预算的效果都是有所裨益的。企业在分权的情境下,使用何种指标控制和考核分支公司的管理层就成为关键的问题,本文研究结论显示,考核指标中预算指标的成分越高,预算参与度就越高,预算考核的利益导向是影响管理者参与预算的重要因素,假设H4得到支持。

根据权变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方式应与特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外部环境的竞争状况对预算参与度的重要因素,但本文的实证研究的结论却表明外部环境的竞争状况与管理者的预算参与度不相关,即假设H5未能得到支持。该结论从一个侧面说明国有企业对市场竞争状况尚不敏感,国有企业应努力从产权结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改善,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唯有如此,市场压力才能作用于管理方式的变革,从而加大预算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斯格特. 组织理论.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29-86.

2. Brownell, P.A Field Study Examination of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10):766-777.

3. Gul,Ferdinand A., Tsui,Judy S. L., Fong,Steve C. C. and Kwok,Helen Y. L. Decentralisation as a Moderating Factor in the Budgetary Particip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Some Hong Kong Evidence.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5,(98):107-113.

4. Hirst, Mark K.. Some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Budget Participation on Managerial Performance.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7, 12: 49-56.

5. Chong, Vincent K., Eggleton, Ian R.C.and Leong, Michele K.C. .The impact of market competition and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on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a research not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05,(3): 115-133.

6. 李斌.关于集团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 王晓林.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探讨.财会月刊,2008,(21).

8. 李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微.财会月刊,2009,(17).

9. 陶能虹.商业银行预算管理技术支持体系研究.金融论坛,2009,(2).

10. 曹涛.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预算管理.当代经济,2008,(2).

11. 张培尧.国有资产管理委托论思考.法治研究,2009,(5).

12. 马海玲.企业预算管理探析.财经界(学术版),2009,(1).

13. 刘光军,张艳.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设计.财会通讯,2009,(20).

14. 陈湘州.理论视角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研究.湘潭大学,2008.

15. 李啸豹.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研究.湘潭大学,2009.

16. 周敏.基于中小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09.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4)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而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预算过程中,它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

财政部将其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现有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中融入绩效理念,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高等学校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仍然需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用,注重产出和结果。因此可将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定义为:预算绩效管理是在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以及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报告中,树立以绩效为目标的思想,实现预算和绩效的匹配,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美国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主要由民间机构检查和监督,评价的结果将作为政府教育拨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英国高校绩效评价主要是高校进行自评。《英国大学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由输入指标、过程指标和输出指标三部分组成。

陆媛(2006)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体系设计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戴晓燕(2007)借鉴国外高校预算管理的经验,从前期预算绩效编制、中期预算执行绩效控制、后期预算绩效考核、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反馈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财务预算实施绩效管理的具体途径。

王立会(2012)在研究绩效预算的理论基础上,引出绩效预算的内涵特征,指明了高校预算绩效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完善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配套制度的建议。

王倩倩(2014)介绍了相关的制度文献、国外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和国内学者对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现状,针对 S 大学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侧重从预算管理信息化和预算绩效评价两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评价结果应用为关键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模式。以下从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评价体系、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结合湖北省省属高校Y大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Y大学近年来逐步从“投入型”预算向“绩效型”预算转变,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1.绩效目标编制逐渐科学合理,但项目整合后的绩效指标难定。

Y大学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用款单位编制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绩效目标时经过调查研究,绩效目标从数量、质量、成本、效益等方面尽量细化量化。高校绩效目标按大项编制,例如,其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专项,包括人才培养项、学科建设等四个小项,每个小项下面还涉及多个子项目,学校预算执行落实到校内各业务处室,使得大项目绩效目标不能完全覆盖各子项目,执行后对子项目的考核难以衡量。

2.预算管理制度尚在健全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Y大学目前的绩效考评工作主要是针对财政专项的绩效考评,每年向省财政厅报送上一年度财政专项的绩效自评报告,包括项目基本情况、绩效评价工作情况、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缺乏对学校部门的整体评价。预算管理部门没有对归口部门绩效自评结果的准确性做进一步的审核。

3.绩效监控每月开展,但监控运行仍有困难。

通过每月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通报,控制项目用款进度,促进项目按进度执行,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年终突击使用、集中用钱的情况。但由于时间紧,项目多,且科研等项目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周期,部分项目的绩效目标不便于量化考核,导致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运行情况的监控不够及时、全面和具体。

四、相关建议

1.完善与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参照省财政厅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年度绩效目标编报、省级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及评价操作指南以及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

2.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建立全面丰富、科学合理、可行可控的绩效评价体系。

3.加强预算绩效结果的反馈并运用

在预算的绩效考核之后, 必须将结果反馈给每一个预算支出机构和每一位教职工,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编制部门下一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加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设计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5)

一、引言

作为一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手段(Allen Schick,2000),预算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2001)。从我国来看,预算管理实践已历经20多年,随着对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推出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各类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开展。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这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作为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Horngren,1982),预算松弛(budgetary slack)的存在和影响限制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预算松弛的成因和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文献。本文拟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介绍主流研究范式,并期待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内容

国外的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其他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一样,除了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普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等特点以外,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研究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一)对预算松弛的发现

在较早的研究中,Cyert和March(1963)就认为,预算松弛源于谈判过程,Schiff和Lewin(1968)随后在一家名列财富100强的大公司的三个下属部门发现,经过协商的销售目标能够被很容易地实现。Lowe和Shaw(1968)研究显示,销售预测也会导致预算松弛。他们从五家大型机构中随机挑选出32位经理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个人当面调查,80%的被调查者明确承认,他们的谈判就是为了松弛预算。Onsi(1973)的研究结论则认为操纵行为会使预算松弛在任何年份发生。Schiff和Lewin(1968)估计,下属部门运转费用中大约有20%-25%,应该归因于预算松弛。他们指出,这个比率就是一个组织机构实际费用和最小可能费用的差异。

在研究文献中,关于预算松弛有两个主要结论。第一,经理人是在有意制造并且努力争取预算松弛(Cyert和March,1963;Lowe和Shaw,1968;Schiff和Lewin,1968,1970;Williamson,1964);第二,预算松弛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Merchant,1985a)。

(二)预算松弛及其影响

许多文献都对预算松弛做了定义,本文只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 Merchant(1985a)定义预算松弛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总预算和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提出,预算松弛是指低估收入、高估成本,或者为了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而低估营运能力的行为。他认为,预算松弛是“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Moene(1986)定义预算松弛为合理预算和真实最小费用之差。Lukka(1988,p282-283)认为,在一项松弛的预算中,预算数字会被有意制定得比预测更加容易实现,而后面的预测才是预算制定者的“诚实的预算估计”。Young(1985)认为,预算松弛就是 “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当上级选择预算标准作为参照以评估下属的工作业绩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Waller(1988)从另一个角度,认为预算松弛就是超出为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的部分资源。此外有不少学者(Anthony and Govindarajan,2001;Little et al.,2002;Nouri,1994)认为,当预算成本、预算收入或生产数量这几项指标,是在对未来经营状况和结果的无偏差估计情况下所计划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比预算指标更容易实现,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预算松弛。所有上述观点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预算松弛是人们在预算管理中对收入和生产能力的低估和(或)对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高估;其二,预算松弛是一种功能异化(dyefunctional)(Collins,1978; Merchant,1985a,1985b;Schiff和Lewin,1968;Williamson,1964)。具有这种功能异化特征的组织,其经济后果是缺乏控制和决策中的信息扭曲所造成的(Govindarajan,1986;Nouri,1994)。Onsi(1973)总结道,不论何种情况及形式,预算松弛的程度都是一种功能异化,这种异化取决于预算管理方式。

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看,预算松弛也能够回避不可预测的不利环境。结果是,预算部门的经理人就会激发偏离预算评估的倾向,以确保他们的预算更容易实现,他们的业绩看起来就会更好(Merchant,1985)。上级经理人在使用会计数据评价经营业绩的时候,就会因为不拥有全部信息而有失偏颇。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预算松弛会产生低效和浪费,所以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预算松弛对组织来说是不健康的。非实际的目标意味着经理人不需要耗尽资源就能达到必要的较好结果,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Kren,1993)。从理论框架来看,考虑到减少信息不对称,有些公司已经设计出奖励机制和业绩提升手段,以激励经理人在完成和超额完成预算目标方面,保证报告出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Mann,1988;Van der Stede,2000)。然而这些减少松弛的努力收效甚微。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预算松弛赋予了经理人有效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的能力(Cyert and March,1963;Gabriel,1978;Merchant 和 Manzoni,1989)。Dunk(1995)也发现预算松弛的一些有效性,他指出,预算松弛可以缓解困难任务中追求良好业绩所致的负面效果。此外他还提出,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较重,他们的预算参与会有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的减少;反之,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比较轻,他们的预算参与则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的出现。

(三)预算松弛的成因

西方学者认为,要解决预算松弛的控制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探寻预算松弛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预算松弛的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众多的预算松弛研究文献中,对影响预算松弛诸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总体来说,研究者所涉及的这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另一类是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

1.对预算管理本身因素的研究: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即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

(1)预算参与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参与是指在分级管理条件下,允许和动员各级经理人对本部门(岗位)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很多研究文献中都指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属的参与会增加预算松弛出现的潜在可能性(Antle 和Eppen,1985)。Lukka(1988)认为,预算参与给下属经理提供了一个直接导致预算松弛出现的机会,而低程度的预算参与则会限制这些机会。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结论分成了两个阵营,双方的结论是不一致的。一方认为,经理人有意采用预算参与这种手段导致预算松弛,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促使了效率的降低(例如Schiff和Lewin,1968);而另一方则认为,经理人通过预算参与,不会增加预算松弛(例如Cammann,1976;Merchant,1985a;Onsi,1973)。Onsi(1973)的研究直接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几乎没有必要去制造预算松弛。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表明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减少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认为,预算参与有助于使经理人确信,预算既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一个会计工具,因而会使他们感到并没有某种压力而被迫去制造预算松弛。Merchant(1985a)也发现,预算参与和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倾向之间是负相关关系。Cammann(1976)的研究认为,让下属参与可以减少他们的防卫性反应,其中包括出现预算松弛,可利用上司的预算数据对下属进行业绩评估。而Murray(1990)的研究甚至指出,预算参与会使得经理人感到没有什么必要在预算编制中制造预算松弛,因而他们会自己倾向于提出更难的任务目标。

这些冲突的结论说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这一关系可能依赖于许多因素(Macintosh,1985)。Hopwood(1972,1973)就曾经指出,预算参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同其他的现象(包括环境需要和领导的评价风格等)紧密相关。有鉴于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的研究者在研究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关系时,都采用了诸如预算强调、信息不对称、个人特点等作为控制变量(例如Dunk,1997)。

(2)预算强调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强调是指上级管理者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用来考核各级(各部门、岗位)的经营或管理业绩,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对被评价者制定薪酬或奖惩方案的基础。文献资料表明,预算强调同样会影响到预算的参与者,并且关系到预算松弛。Schiff和Lewin(1970)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下级意识到他们的薪酬依赖于预算,他们就会将预算参与看成是一种利好。Schiff和Lewin(1970)认为预算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业绩参考标准,并且由于下级经常参与这一标准的制定,经理人就会努力使标准成为他们自认为能够实现的预算。由于经理人薪酬经常取决于与标准相比较的业绩,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就包含了预算松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了的目标和预算松弛的目标就被认为是等同的(Merchant 和Manzoni,1989)。

Hopwood(1972)发现以预算约束模式来考评经理人,与其他考评方式一样,都会陷入困境。从一组来自七大跨国公司的107位经理组成的样本研究中,Onsi(1973)的研究结论显示:经理人以制造预算松弛来满足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要求。Cammann(1976)在研究了一家较大规模公用事业公司的经理人后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上级强调预算信息的考评目的,下级就会以制造预算松弛来做出反应。Brownell 和Mcinnes(1986)提出,如果下级有一个来自于预算参与的预期――而这一预期的方式与预算结果相挂钩,他们就会对预算进行谈判,这时预算松弛就出现了。Merchant(1985a)的研究结果表明,包含了差异解释要求和参与本身表现相联系的报酬体系,是不会鼓励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Druuy(1985)指出,如果采用以提升业绩的紧预算方式,预算管理中的现实偏见就很可能会发生。Onsi(1973)作出的结论是,除非预算被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否则管理者们将倾向于制造预算松弛。早期的研究显示,完成预算的信心与预算松弛的产生有正相关的影响(Merchant,1985a;Onsi,1973)。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Murry(1990)就认为较低的预算强调会带来较少的激励,使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他提出,在较低强调预算绩效评估模式下,预算参与将会比在较高的预算强调下产生更大的预算松弛。

(3)预算公平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公平是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平行的同僚之间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每一个预算参与者都能够享受公平待遇。很多文献都曾研究过组织决策中关于程序和交往公平性的问题,包括预算及收入分配、绩效等相关设置(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Colquitt et al,2001;Greenberg,1990)。Staley和Magner(2005)认为,预算公平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而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又会影响下属的预算松驰倾向。预算公平影响信任度,而信任度进而影响预算松驰倾向。所以,预算公平对预算松驰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将预算公平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程序公平(procedural fairness),即编制预算的程序是公平的;二是交往公平(interactional fairness),即直接上司在实施预算程序的过程中是公平的,这两种公平都会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预算参与者在评价程序公平性时应该提出,正式的组织决策者需要提供给他们发表意见以及反对不合理意见的机会,该程序保证决策中包含准确的信息(Leventhal,1980;Greenberg,1986;Barrett-Howard和Tyler,1986;Tyler,1988;Magner et al,2000)。在评价交往公平性时,预算参与者主要关注几个重要因素,例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是否受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影响,以及决策者是否能对决策作出准确全面的解释(Bies和Moag,1986;Tyler和Bies,1990;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影响经理人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工作的满足感,组织忠诚度,组织权利行为,管理评估,营业目标以及绩效(Colquitt et al,2001)。在近期的相关研究中,Little et al(2002)发现,与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类似的变量也可以影响预算松弛倾向。研究者以社会互换理论研究得出结论,通过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的过程,可以削弱经理人的预算松弛倾向。

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是员工信任组织和组织领导者的重要因素(Brockner et al,1997;Konovsky和Pugh,1994;Mayer et al,1995)。Brockner和Siegel(1996)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提供给员工的程序和交往公平性,即员工期望未来能从组织及组织领导者身上获得有价收益。公平的组织决策程序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物质收益,而且还可以带来精神收益,在这种程序中能够突出员工,组织把员工视为集体中的成员,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Brockner和siegel(1996)指出,正式程序的结构特征使得员工容易认为他们不随时间而变动。因此,程序的公平性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员工希望长期从组织中获得有价物质以及精神收益;程序公平性越强,就有越多的员工希望获得长期收益。结果是,当程序公平性相对较高时,员工使得他们自身更容易受到组织和人行为的损害。

(4)预算目标特点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目标的特点,就是指预算目标的清晰度及难度二者的综合作用。目标清晰度是指这样一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下预算目标能够被被专业和清楚地表述,能够被负责施行这些预算的单位经理人所理解(Yuen,D.C.Y.,2004)。Locke 和 Schweiger(1979)指出,目标的清晰度会改善经营业绩,相反缺乏清晰度则会导致员工的混乱、紧张和不满。Hirst 和Yetton(1999)以及Weingart(1992)指出,附加任务的相互依赖性,会导致完成预算目标的经理人具有不确定性及缺乏清晰性。而这些不清晰的目标,会减少经营业绩。

在任务目标清晰性对经营业绩负面影响方面,有好几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Imoisili,1989;Ivancevich,1976;Steers,1976)。从对预算松弛影响的角度看,比预算参与的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不清晰目标工作的经理人,会面对与目标完成紧密相关的较高不确定性。Rose(1995)发现,在这样不确定性环境工作的经理人,会招致较高的工作压力。经理人之所以产生预算松弛,往往为的是减少完成预算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者疏解工作压力。预算目标也会从很松及很容易实现到很紧及很难实现而变化。按照Locke 和Schweiger(1979)的观点,目标难度可以定义为:按照标准计量的、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的某种水平。有难度的目标需要较多的努力,而且可能更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容易实现的目标则需要较少的努力,以及知识和技能。

Hirst and Lowy(1990)发现,有难度的目标比之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容易的目标,会激发更好的业绩。研究已经揭示,可以观察到预算目标难度与业绩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Ezzamel,1990;

Hirst,1981;Hofstede,1968;Kenis,1979;Locke and Schweiger,

1979;Mia,1989)。例如,Kenis(1979)就相信,“紧而可实现”的预算方法对于激励经理人完成更好的业绩,是最有效的手段。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能激励经理人追求更高水平的业绩,因为它们不能产生工作的满意度(Mia,1989)。近年经过经验研究发现,具有清晰预算目标的管理者可能有较低的预算松驰倾向,好的沟通和激励系统能够引致清晰的预算目标,并降低目标难度(Yuen,D.C.Y.,2004)。

2. 从预算管理以外因素的研究。

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信息不对称、行为因素和组织战略。

(1)信息不对称影响研究:绝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都是将信息不对称当作一个控制变量在使用。研究者认为由于下属参与导致预算松弛的程度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水平。信息不对称源于下属拥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其上司之间的决策过程的信息(例如:Baiman和Evans,1983;Coughlan和Schmidt,1985;Penno,1984)。下属往往具有一个特点,他们拥有比其上司更多的准确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关于那些能够影响其业绩的因素(Chow et al.,1988,1994;Kren和Liao,1988;Waller,1988),并且和上司交流这些信息能够促进协作和对组织活动的评估(Waller,1988)。例如,Blanchard和Chow(1983)认为交流可以使部门经理们更好地明白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按照预算目标,怎样干才能够获得好的业绩表现。

Magee(1980)和Murray(1990)认为如果上司知道自己的下属拥有更多的秘密信息,预算则会被强化,以求更加准确。内部信息也会导致对业绩表现的更好评价(Murray,1990)。由于促进了信息流动,预算参与给上司提供了潜在的机会去接触那些内部信息(Baiman,1982;Baiman和Evans,1983;Magee,1980;Murray,1990)。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就是下属可能会说假话或者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得到,从而导致预算出现松弛(Chow et al.,1994;Christensen,1982;Harrell和Harrison,1994;Young,1985)。

Young(1985)研究指出,当预算是参与型的,拥有内部信息的下属会比没有内部信息的下属导致更多的预算松弛。在Young(1985)的实证研究中,尽管他发现允许参与项目的松弛水平不为零,但这些项目中无论有或者没有内部信息,其松弛水平都没有差异。Kanodia(1993)分析论证了当下属拥有关于运营环境的内部信息时,预算参与就会成为一个最理想的协调机制。他认为这种预算可以同时分配任务,协调行动,提供一个基准水平,该基准可以为随后的业绩评估提供一个对照标准。

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在影响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时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如果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的并且与管理中的预算强调同时存在,那么下级的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然而Dunk(1993)发现的一个证据表明:如果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非常严重,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的减轻。研究指出,当信息不对称时,预算参与和预算强调的程度都非常高(低),预算松弛将会是低(高)。这一结果表明这些预测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本质比预期的要复杂。

(2)行为因素的影响:西方学者在因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中,借鉴了行为理论的原理,对预算参与主体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分析,以谋求解释预算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预算松弛的内在关系。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散见于许多文献中,较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的是Onsi(1973)所做的研究。Onsi(1973)在定义预算松驰的基础上,从行为因素的角度来分析预算松驰问题,看哪些行为因素对预算松驰有影响。他提出的行为因素包括13类。并对预算松驰和行为因素进行具体化,确定具体的组成项目。研究结论显示,这些相关的行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具有较大的影响。

(3)组织战略因素的影响:关于组织战略对预算松弛的影响,西方研究文献中涉及不多,但是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这里的组织战略,既包括公司层级战略(即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也包括经营单元竞争战略。Van der Stede(2001)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与业务单元预算松驰正相关;与成本领先战略和防御型战略相比,差异化战略和进攻型战略下有更多的预算松驰;预算强调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客观方式确定、以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多元化与单个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的使用正相关。

三、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范式

经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外预算松弛理论研究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而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首先,虽然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范畴,但是与其相关的因素却是基本确定的,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对于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科学的;其次,在西方进行管理行为及现象研究普遍使用的问卷调查法,已有较长的历史发展,参与公众的接纳及认知程度较高,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也较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实证研究;第三,前人实证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与借鉴

(一)总体感受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有关预算松弛经典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突出地感到这些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极其注重对预算松弛成因的探索,相对应地,关于预算松弛成因的研究文章在研究文献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其产生的动因是什么,无疑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绝对前提。只有弄清楚来自预算管理本身的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以及来自预算管理以外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行为因素等与预算松弛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在此基础上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研究中,正是这样做的,因而事实也证明这的确对控制预算松弛的实践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与预测功能。

2. 从研究范围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并不仅仅是将预算松弛看作只是预算管理中间的一个问题,而是大量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理论乃至于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预算松弛置于一个较为完整而复杂的体系中来考察。由于预算松弛客观上受到多种性质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实际后果也是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所以只有这样综合考虑,才能获得准确而科学的研究成果。

3.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权变理论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方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预算松弛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权变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理论,来研究实践中的预算松弛存在的具体问题。在这些文献中,几乎看不到就预算谈预算的情况。

4. 从研究范式上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因为预算松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范畴,而根据来自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最能够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最强,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基础,同时对现实的预算松弛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预算本质、预算起点、预算目标、预算模式、预算方法等范畴为研究重点,而且一般都是从感性的角度,由预算实际工作的经验及教训中,推理出心得体会。预算松弛理论研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受西方现代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预算松弛、预算参与、预算强调等主流研究范畴开始受到关注,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最新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预算松弛的理论研究关注度仍然不够;大部分都将预算松弛作为独立范畴进行研究;还没有将权变理论作为预算松弛研究方法论,而是过多的关注一些概括性的、泛义的问题,主要是企望经过理论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适用于所有企业或环境;目前主流的研究范式仍然是不规范的规范研究,只有寥寥几个实证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最先进的研究范式,结合实践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对于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尤其如此。第一,对于前人的预算松弛研究成果,应当进行充分学习和再研究,尤其是国外大量的预算松弛实证研究文献的学习和再研究,是新的预算松弛问题研究的起点。第二,对于预算松弛主体的具体特征,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是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本出发点。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定是没有深度的。第三,实证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预算松弛研究中最为科学、最行之有效的,也是国外主流研究范式。按照研究数据来源又可以划分为公开数据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公开数据法的特点就是收集数据容易,但是目前国内公开数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且基本上均为财务指标。而预算管理问题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属于非公开信息。实验法以某些特定人群为调查对象,目前多以大学生和在职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为主,能够部分地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但是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预算松弛问题最为适用的,也是国外最多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当首推问卷调查法。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具有很高的难度。首要问题是问卷回收率低得惊人,其次是由于预算松弛问题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与研究者的配合的问题。就实证研究方法本身来说,由于中国存在特殊的制度背景,直接照搬也是很忌讳的。第四,对于发现问题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一定要基于客观存在的相关因素与客观存在的预算松弛现象本身内在的相关性,否则很难谈得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Dunk, A.S. 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Vol.68,No.2(Apr.,1993)400-410.

[2] Yuen, D.C.Y., Go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and reward systems, and managerial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19 No. 4, 2004, pp. 517-532.

[3] Kenis, I. (1979), “Effect of budgetary goal characteristics on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707-21.

[4] Harrison, G.L. (1994), “The cross-culture generalizability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budget emphasis and job-related attitudes”, Accounting, Organisations and Society, Vol. 17, pp. 1-15.

[5] Merchant, K.A. (1981),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budgeting system,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behavioural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813-29.

[6] Brownell, P. and McInnes, M. (1986),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16 No. 4, pp. 587-600.

[7] Dunk, A.S.,Perera, H.,The incidence of budgetary slack: a field study explor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0 No. 5, 1997, pp. 649-664.

[8] Staley, A.B., Magner,N.R., Budgetary Fairness, Supervisory Trust, and the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 Testing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Working paper, 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5.

[9] Onsi, M. Factor analysis of behavioral variables affecting budgetary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48,No.3(Jul.,1973),535-548.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7)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企业中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金科玉律:在每个财政年度的一开始就起草一份预算,似乎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预算,公司就会面临破产[1]。然而,由于预算制度无法凭空运作,不论是在规划、编制、执行还是事后追踪考核,任一阶段都无法脱离“人”的因素。预算主体的参与、管理,以及所处的文化小环境,都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而是与行为层面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用一种审慎的眼光看待预算,2000年南京大学对中国企业预算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一方面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将此作为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实务操作上却很少能在权限划分与制衡、跟踪调查、调整与激励方面有持续改善的积极性[2]。这是因为,预算本身存在“行为偏见”,受众多行为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理性制定。本文从主体行为角度,探讨文化和不确定性的感知如何通过改变预算决策个体的行为,最终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文献探讨?

1.预算行为。预算估计包含了一种锚定和调整机制。有关判断与决策的研究(tversky and kahneman,1974)[3]发现,人们在进行数字估计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大概的粗略估计开始(锚定),而后自我进行模拟可能的变化以最终调高或调低最初的估计(调整)。这种机制会随着时间框架而有所变化。一些研究(einhorn and hogarth,1986) [4]认为,整个调整过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最初估计的主观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最初估计往往是偏高的人会调低最终估计)(wegener and petty,1995)[5];自信程度(人们觉得自己的估计有偏的时候会加大调整力度,而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自信在起作用)(wilson,centerbar,and brekke,2002)[6];认知资源的有效性(当人们的认知资源忙于应付预算伴随着的其他任务的时候,估计的调整就会被大大减弱)(gilbert,2002)[7]。?

2.预算管理。williams(1990)[8]认为预算行为存在于以企业内部用管理会计方法构建的管理系统中,它们包括:预算的衡量与监督、预算的参与、预算沟通与预算思考能力的改变,其中与预算行为直接有关只有两个: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

预算参与:caplan(1971)[9]认为所谓的参与式预算,就是允许负责预算执行的人参与最初的预算制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重提了管理学界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有关计划工作的参与性问题,如mayo(1945)[10]就建议高层管理者应该让实际执行决策的人拥有更大的决策能力。而becker和green(1962)[11]对传统预算目标遭受到部门主管抗拒的问题,建议企业高层应该给部门主管参与设定预算的机会。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预算的参与程度正面作用在于能增加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同时改善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难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预算管理系统,那么预算参与很可能会削弱预算监控的效果,而对预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预算监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利己倾向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系统,约束个人正确有效地使用权力。如果预算的目标难以达到(预算超支),可能会造成组织的无效率;但是预算标准过于宽松(预算松弛)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而管理需要设计有一定约束压力的预算目标(hanson,1966)[12]。kim(1976)[13]认为,预算执行的成果反馈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引导项目人向有利于公司的目标努力,二是可以以此来激励项目人。从管理控制的角度来看,预算监控本身不应当成为管理的目的,因而管理的环境因素、管理客体的行为特征都将影响预算监控行为;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预算监控有可能会阻碍员工的创新努力。?

3.不确定性感知。在行为会计的领域中,普遍采用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来代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变量。传统企业预算规划,都针对愿景,通过财务分析来确定预算安排,这仅适合于稳定的商业环境,当外在环境变得高度不确定时,这种方法就变得不再适用。在无法对环境作出准确预测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悲观方法,制定更为宽松的预算;高竞争的压力,也使管理者相信组织必须采取多变的绩效评估方法,以至放松对预算的监控(kaplan and johnson,1987)[14]。?

4.文化和预算管理。harrison(1995)[15]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预算行为存在关联性:具有角色倾向的组织类似于官僚文化组织,由于保持理性,崇拜正当(legality)、合法(legitimacy)和负责(responsibility)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会更好执行与回应;在个人导向的文化下,权力不被鼓励,个人依据旧有经验行事,预算管理不大可能被完全接受。goddard(1997)[16]以英国和加拿大国营公司为例,发现官僚文化的企业出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社会导向文化的企业呈现低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但是有积极意义;任务导向的企业呈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普遍程度的帮助,但是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另外,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比中低层管理者能感觉到更高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更大的帮助,发觉预算的执行是更浪费时间。?

由此,可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设:?

h?1:个体预算行为在不确定性估计、个人风格差异下存在偏差;?

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

二、实验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现实中的企业预算行为,行为实验以被试进行个人的未来设定期限内的自我消费预算估计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期限(不确定性的替代表征)、自信水平(个人风格的替代表征)下的预算行为偏差。?

1.初试(pilot study)。为了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行为实验假设(预算是否受到时间框架和个人自信心的影响),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大规模、低条件控制的初试。初试面向120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要求他们估计下一月或下一年的个人总支出预算(等概率随机分配两种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在一个7级量表上对预算自信心进行打分(1-7分别从“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在处理最终结果的时候,把下一年的预算值除以12,以便能够与下一月的预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月度预算的均值显著低于年度预算均值(m??month?=¥534,m??year/12?=¥875,f(1,118)=9?53,p=?00)。进行年度预算的被试其自信心显著低于月度预算者(m??month?=5?60,m??year?=3?21,f(1,118)=7?33,p=?01)。?

2.方法。75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接受被试,他们被等概率随机分配到两组(月度预算和年度预算)。每位被试被要求做出两个预算估计:最初预算估计和最终调整后的预算。实验采取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设计,其中预算估计为重复测量。被试提供预算估计(下个月或者下一年)以后,被鼓励去回想当时在脑海里面出现的第一个数字。提示语为“现在请回想一下在做出这个预算估计之初,是否你还想到过另外一个数字,我们也很有兴趣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当被试在分别做出两种预算的时候,计算机软件同时记录其反应时间(presentation软件,以提示语出现开始计时,到报出预算时按键终止);然后被试被要求评估他们在最初做出这个数字估计的时候的自信心程度,采用7级量表(从 “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最后要求被试估计在实际情况中,他们可能会超出还是少于这一预算估计,采用7级量表(从“我将花费少于预算,即预算松弛”到“我将花费超出预算,即预算超支”)。?

3.结果分析。?

(1)预算估计。采用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双尾交互效应(f(1,73=7?31,p=?00)),同时发现时间框架只对最终预算有显著影响,而对最初估计没有显著影响。另外,类似于初试的结果,月度最终预算显著低于年度最终预算(m??month?=¥631,m??year/12?=¥971,f(1,73)=6?33,p=?01)。?

在年度预算下,最初预算估计显著低于最终估计(m??initial?=¥854,m??final?=¥971,f(1,73)=11?31,p=?00)。然而,在月度预算中,最初预算和最终预算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在月度预算中并没有做出显著的调整,而年度预算则相反。而且,最初预算在月度和年度之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反应时。2(时间框架:月度,年度)×2(反应时:最初预算反应时,最终预算反应时)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显著的双尾交互作用(f(1,74=13?51,p=?00))。被试在年度框架下相对最初预算,要花更长的时间在最终预算上(m??final?=23?51秒,m??initial?=17?36,f(1,74)=51?02,p=?00)。当时,在月度框架下,两者尽管有显著差异,但是差距要小很多(m??final?=17?59秒,m??initial?=15?41,f(1,74)=5?39,p=?07)。?

(3)自信心。两种时间框架下分别采取one-way anova分析。被试对月度框架下的自信心(m??month?=4?53)要高于年度框架(m??year?=3?71)(f(1,74)=6?81,p=?00)。结合前面的预算估计结果,可认为人们是由于对年度预算信心不足,而最终调高预算结果。对于未来是否会预算超支或者预算松弛时,年度框架下更有可能会发生超支估计(myear=4?61,mmonth=4?03,f(1,74)=9?27,p=?01)。?

4.讨论。本实验结果为h?1提供了实验支持。由于长期时间框架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亦削弱预算制定者的自信心,这使得个体在预算估计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带来预算超支或者松弛。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差在企业管理层面的影响,则带来h?2和h?3,下面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h?2 和h?3。?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和变量关系。企业预算效果是一个综合因素,根据前面的文献分析结果,企业文化、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自变量)可通过预算参与性、预算监控制度(中介变量)来对预算的有效性(因变量)起作用(h2、h3)。?

2.量表设计和测量。在“企业文化”类型上参考wallach(1983)[17]编制的企业文化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dex)。量表总共24个题目,以likert五点量表衡量。官僚型:共有8题;创新型:共有8题;支持型:共有8题。将每一类型得分相加,如果大于其他两类,就表明有此倾向。?

在“环境不确定”测量上,选取了miles and snow(1978)[18]所发展的量表,后来由gordon(1984)[19]加以整理修正的感知环境不确定性量表,包括竞争者其市场活动可预测程度、客户品味与偏好变化、法律、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限制三个维度。?

“预算参与”: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2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让员工参与预算的制定、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预算差异的原因两个维度。?

“预算监控”:本文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预算差异的书面解释、执行的高层压力、高层主管会主动关心、预算绩效考核四个维度。?

“预算有效性”是指预算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计划的匹配程度。本文将预算管理有效性分为预算超支和预算松弛两个子变量。预算超支直接以实际发生值高于预算额的程度来测量,采用主观感受判断,用likert五点量表,统计结果取负值。预算松弛的测量采用onsi(1973)[21]所发展的量表,最后数据作负向处理,以保持预算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正向性。?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根据浙江省工商局2005年年检目录的5000家企业(按资产额排序,取前5000家),从中随机抽取10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得到有效回应为67家,调查问卷经过预调研和小规模访谈进行了调整。于2006年4月到2006年5月,通过邮寄和现场填写的方式,每家企业只发放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均为投资项目负责人。此次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全部有效样本中,符合中小企业标准118家,大型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传统企业160家,比例构成基本与浙江省总体企业结构分布一致。?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企业文化、感知环境不确定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研究不同文化类型对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影响,发现均为显著(数据组不具有方差齐性,f值为153,p=?00),观察两两比较结果,也均为显著。说明企业文化类型的差异的确会导致预算参与程度和预算监控程度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均值检验,发现创新型文化企业其预算参与最高(m=1?297),支持型文化的企业其预算监控最高(m=0?54)(预算参与:m官僚=-0?051,m创新=1?297,m支持=-0?508;预算监控:m官僚=0?157,m创新=-1?951,m支持=0?540)。?

由于预算管理同时受到企业文化和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故而采取回归检验方法,利用0-1哑变量将企业文化转换进入多元回归方程(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均进入对预算参与的回归方程。增加行业和规模的控制作用,发现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不受影响,只是高科技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传统行业,中小规模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大规模企业。?

总的来看,在感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的时候,企业更偏向于强的预算参与,这与goddard(1997)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用同样的回归分析方法处理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对预算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均进入对预算监控的回归方程,其结果与预算参与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是行业和规模对预算监控的差异要更大一些。实证结果支持了第2条假设(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2)各因素对预算效果的影响?

将环境不确定性、预算参与、预算监控三者同时进入对预算超支的回归模型。发现,预算监控并不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的控制作用(分别作逐步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也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超支=0?167(预算监控)+0?917(预算参与)-0?4(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09?

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预算超支程度,而企业预算参与程度提高反而会较大的增加预算超支,没有发现企业监控制度的严格程度与预算超支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这一有趣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目前的预算监控并不能对预算超支起作用,而这种监控管理的失效,又会使得预算参与增加的结果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反而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效果。结合前面的企业文化类型对预算行为的影响,也发现只有集权性的官僚文化最能平衡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之间的关系,而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都过于偏向一种行为导向(分别是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这种失衡的管理将大大制约预算管理的效果。?

同样将三个影响因素同时进入对预算松弛的回归模型,发现三个变量均为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以后(分别作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松弛=-0? 748(预算监控)+1?090(预算参与)-?255(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11?

实证结果支持了第3条假设(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这表明,对环境不确定的感知会降低预算松弛程度,结合前面对预算超支的结论,可发现企业保持一种对环境不确定的敏感和焦虑,有利于预算管理,而对财务管理中未来掌控能力的过度自信,则是对预算管理有害的;企业预算参与程度同样可以增加预算松弛,而且要高于预算监控的作用。其解释类似于预算超支的影响因素,但是预算监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显然更为显著。一个最为现实的解释是,企业较能通过监控管理来使得原本松弛的预算空间得到弥补(如接近计划截止日期之前警告预算对象其预算计划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没有完成,因而强制要求在限期内增加预算使用计划),而这种努力对于即将超支的预算空间显然是无效的(尽管可以事先压缩可能超支的预算计划,但是无法改变基本使用需求和项目进展对预算资金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结论一致的提醒当今企业,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并没有一种企业文化或者预算行为直接是提升预算管理的良药。这说明becker和green(1962)关于预算参与以及kim(1976)关于预算监控的结论具有片面性,而goddard(1997)有关企业文化对预算的影响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现实中,企业授予了成员过大的预算权限,以使预算参与性提高,但往往会使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或易出现严重的用途变更,这些都是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在文化和环境背景下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从企业文化、风险预测、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多管齐下,同时考虑各项要素的互相作用。?

1.真正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将资本预算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专门预算,应用于企业之中,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真正使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通过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强化对资本支出预算的业绩评价功能,确定预算松弛的可容忍范围。?

2.资本预算管理不仅重在资本分配监控管理,而且重在发挥综合控制功能,同时包括了预算的参与和预算的监控。资本预算的行为管理功能说明,预算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主的管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管理会计。寻找合适的企业文化,充分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绩效考核,把资本预算管理从纯粹的财务范畴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资本支出的责任制度,从根本上树立投资主体的效益意识,最终会对预算管理最终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3.投资类预算除提交可行性报告外,还须提供进度安排以及预计的变动等。下属单位节余资金由总部统一调配,这是一种官僚型和支持型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体现,有利于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的互动。预算管理委员会则结合预算主体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行业发展前景、项目的风险等统一调配资金。这也是很好的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结合,且同时也培育了创新型和支持型企业文化。?

4.预算部门改变自身职能定位。在加强管控的同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月进行总结,进行相关提醒和指导;预算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这是加强监控的很好方法,同时审批过程有利于规范预算参与,并对环境进行合理预测。?

参考文献:?

[1]王斌,竺素娥.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2(5):24-28. ?

[2]王允平,许美蓉.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建议[z].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389-398.?

[3]tversky,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85 (september),1974:1124-1131?

[4]einhorn,hillel j. and robin m. hogarth.decision making under ambiguit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59 (october),no. 4,part 2: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1986:225-250.?

[5]wegener,d. t.,& petty,r. e. flexible correc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the role of naive theories in corrections for perceived bia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6-51.?

[6]wilson,timothy d,david b. centerbar,and nancy brekke.“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debiasing problem”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85-200.?

[7]gilbert,daniel t.inferential correction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67-184. [8]williams,j. j.,n. b. macintosh,and j. c. moore. budget-related behavior i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 221-246.?

[9]caplan,edwin h.,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 science[j].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reading mass.,1971.?

[10]mayo,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j].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45.?

[11]becker s,green d. budgeting and employe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1962(10):392-402.?

[12]ermest i hanson. the budgeting control fun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6(4).?

[13]kim,d. c.. risk pre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6,67(6): 303-318.?

[14] r.s.kaplan&h.t.johnson. relev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j].boston;hbs press,1987.?

[15]harrision: accounting[j].3rd cd. prenticc hall,inc,1995.?

[16]goddard a,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budget related behavior: a comparative contingency study of three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7,32(1).?

[17] wallach,e. j.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2):57-66.?

[18]miles,r.e & snow,c. organization: new concepts for new forms[j].research management review,1978,28(3):62-73.?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8)

一、引言

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二十余年,随着国家有关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至2006这五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是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主题(Horngren,1982),在国内也同样成为预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拟对1997年至2007年国内预算松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并期待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与展望。

二、预算松弛的成因

(一)基于活动的成因分析绝大多数的国内研究文献都从这一角度和侧面进行了分析。万良勇(2002)提出,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环境条件,参与型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制造预算松弛可以虚增业绩从而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基于规避风险和争夺有限资源的考虑。祝红月(2003)指出,维护部门或个人利益是产生预算松弛的最大主观动因,预算标准评价业绩客观上刺激了预算松弛的产生。黄海梅(2004)、许弟伟(2006)、韩立军、韩立龙等(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也提出了相同的结论。潘广伟(2007)从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三个环节,分别分析了预算松弛的动因。曾维林、周密等(2005)提出,影响预算松弛的主要原因是预算组织不健全和编制方法的落后。如果企业有专门的预算机构,其预算准确程度高于无专门预算机构的企业。此外,原先的生产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编制全面预算,与面向市场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的预算体系相比,其准确性显然较差,产生于前苏联的“棘轮效应”可能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另一重要原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提出,企业战略的文化渗透力不够,可能是引起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宋岩(2001、2006)认为,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基层或下级管理人员和上级管理人员(代表企业)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于企业目标达成个人目标,但并不因此认为自己对上级下达的预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而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棘轮效应”则是预算管理目标中的矛盾。预算管理的目标可以总结为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这两个不同的目标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预算仅是为了向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将其所掌握的信息毫无保留地与各部门进行分享;但如果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作为业绩评价标准,预算编制的数值要在年末用来对部门业绩进行评价,下级管理人员就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裁剪”,就会有意低估未来的收入,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同时还认为,影响预算编制中预算松弛的另一个原因是防备上级的层层削减或层层加码。张玲(2006)认为,预算执行者认为如果能够制造出“压缩预算”现象,会给预算监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林峰国(2004)将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归位于组织层面进行研究。组织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二是该群体是有层级、有结构的。组织层面涉及到权利和责任的分布,是预算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虽然预算参与为中下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预算参与过程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Antic&Eppen,1985)。一旦激励与预算目标挂钩,普通管理人员就会利用参与机会压低预算标准,同时也会尽力影响绩效评价标准。预算松弛就是管理人员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Lowe&Shaw,1968)。在预算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指人拥有与预算有关的信息而委托人不拥有。人可以修饰提供给委托人的信息,或限制信息的供应量,委托人得到的可能是不完整的或非原始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人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性预算编制的机会,选择较为松弛的预算。用预算约束标准评价管理者,势必造成行为功能紊乱(Dysfunctional behavior)(Hopwood,1972)。虽然组织业绩标准与管理者的内部竞争可以限制经理人员的预算松弛偏好(Fama,1980),但当预算控制系统依赖于业绩评价标准时,人在参与性预算编制时可能隐藏一部分私人信息。特别是当业绩评价标准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可能会加剧预算松弛现象(Baiman&Evans,1983)。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突发性事件,妨碍预算的顺利完成。所以松弛的预算可为预算的执行留出余地,规避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管理者经常对预算目标讨价还价,以消除不确定性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影响(Onsi,1973)。预算松弛能够为短期内消除不确定性留下一定的自由度(Merchant,1985)。

(二)基于人性的分析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的试验研究揭示,实际管理部门的财会工作者比学生表现出较低的预算松弛倾向,这表明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产生预算松弛的一个原因。林峰国(2004)指出,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会计功能,首要的是行为功能。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必须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余绪缨,1998)。由于受利益驱使,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出现预算松弛现象。由于自利行为,经理人总是尽力影响预算编制过程以获得松弛的预算(Williamson,1964)。此外,个人风险偏好也是造成预算松弛的因素之一。风险规避者更易造成预算松弛(Young,1985)。风险偏好不仅导致预算松弛,而如果与真实――引诱计划(Truth-inducing)结合时,情况将更为严重(Waller,1988)。于增彪(2001)认为,预算松弛就是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王桂萍(2005)首次提出“人本”范畴在预算管理中的影响,强调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演变,越来越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演变。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要求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余绪缨,2004)。从预算的制定、执

行、监控到考核,是企业各部门共同起作用、全员参与的过程。成功的预算管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组织如何能把直接受预算影响的人包含并考虑进来,也即成功的预算管理就要充分运用“人本”的思想,即企业要实施“人本”预算管理。并提出了由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是预算松弛产生的直接诱因。周密、曾维林等(2005)以“人性”假设的视角,分析了影响预算松弛的成因。何红渠、程惠等(2006)则直接指出,预算松弛的动因是人性的本位主义及理性表现。

(三)基于制度的分析潘飞、程明等(2007)以理论和权变理论对预算松弛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理论证明,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Young,1985;Merchant,1985;Dunk,1993等)。当企业采用预算作为经理人业绩评价的主要方式时,预算目标就成为业绩评价和经理人薪酬的重要决定标准,因而经理人有动力干扰预算制定。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允许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经理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制定(Chow等,1991;Young,1985)。而根据权变理论,作者总结了企业战略选择对预算松弛的影响(Stede,2000),认为采用差异化或进攻型战略的企业更有可能建立松弛的预算。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时候,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难以区分“无意的预测偏差”与“有意的预算松弛”,导致预算松弛成为一种必然(Kren&Liao,1988)。此外,任务不确定性也是导致预算松弛的重要原因,预算松弛程度与任务不确定性呈显著的正相关(Hirst&Yetton,1999)。其实证研究结论是,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战略和成长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并未发现显著的结果。

三、预算松弛属性的判断

(一)预算松驰属性的负面影响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许弟伟(2006)、丁丽、樊宁等(2006)、潘广伟(2007)认为,过于宽松的预算会降低企业经营效率,难以激发企业的潜力,并且为预算执行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马勇(2004)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预算松弛,都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表现在:其一预算松弛的存在使公司的稀缺资源过多的流向制造预算松弛的部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二预算松弛使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有很大的水分,导致公司内部各部门缺乏互相信任,同时失真的内部信息在公司内部传递时,误导决策部门决策失误;其三松弛的全面预算使控制标准过宽,妨碍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掩盖了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四预算松弛使表现出来的业绩虚增缺乏客观、公正性,在采用基于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激励方案时,公司为预算松弛这种“数字魔术”付酬,激励的效果适得其反。王桂萍(2005)认为,预算松弛造成员工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带来了大量的无效成本,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影响了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二)预算松驰属性的合理性程明(2005)则认为,企业的竞争性战略会影响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而且组织理论也支持,当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一定程度的弹性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时,预算松弛甚至放弃预算的使用是有必要的(Langfield-Smith,1997)。有时预算松弛可能也对企业有益,因为它可以作为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缓冲(CyertandMarch,1963;Merchant,1989等)。如果只是简单的以刚性的预算评价经理人的业绩情况,并以此决定其薪酬水平,很可能导致经理人更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效益(Van der Stede,2000)。宋岩(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认为,应该从多种角度看待预算松弛的属性。任何企业的营运均会有松弛,非常完整是不可能的。预算松弛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但预算松弛也有积极性的一面,一方面适度的预算松弛可以减轻预算执行者完成预算的压力,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诱导其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松弛的预算执行时具有弹性,易于成功,会提高员工的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很多预算执行者在营运良好的年份建立起松弛的预算,调低利润,在营运困难的年份又转回利润,使企业好的年份不至于太好,坏的年份不至于太差,客观上有助于企业的稳定。预算松弛的这种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高层管理者的默认。国外的一些学者将松弛视为预算的“油”,并认为在景气年份,由于满意的利润容易达到,为松弛保留的余地会增加;在不景气年份,整个企业一般均会自动减少松弛的余地。这便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松弛对企业稳定的作用。潘飞、程明等(2007)认为,预算松弛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与理论预期(Mento等,1980;Locke等,1981)基本保持一致。

四、预算松弛的控制对策

(一)制度层面的对策很多作者认为,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祝红月,2003;王桂萍,2005;刘焕冰,2005;何红渠、程惠等,2006)。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也认为,当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采用合理的手段加强上下级间的信息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其实质正是上级管理者掌握更多的信息,缩小与下级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水平。林峰国(2004)则认为,消除预算松弛的办法并不是告诉管理人员停止虚报,甚而废弃预算,而是废除把预算当成个人的奖励或升迁与是否完成预算无关时,就没有动机去隐藏信息或说谎,这时预算就成为组织计划或协同的工具。程明(2005)认为,预算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业绩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的选择需要考虑组织特征。当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或企业处于成长期的时候,由于面临着相对更加不确定的内外部环境,预算可能无法有效发挥其计划与协调的作用,这时企业可能并不适合于采用预算管理,或者仅将预算作为一种辅的业绩评价标准。此外有不少作者提出,要强化内外部审计监督执行力度(韩鹏、陈刚等,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7)。

(二)预算层面的对策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何红渠、程惠等(2006)、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等认为,要慎重确定下级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并且要引入“联合确定基数法”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多数作者认为,采用“真实诱导预算法”改进激励报酬模型(王桂萍,2005;周密、曾维林等,2005)。程明(2005)认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难度的预算目标激励效果更好,所以企业应该尽可能从这个角度出发限制经理人建立预算松弛的倾向。周密、曾维林(2005)提出,采用合理的业绩评价方案,使用“格罗夫斯机制”,即通过将部门实际利润和公司其他部门期望利润之和作为业绩评价的基础指标。还有作者提出了“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解决办法(周密、曾维林等,2005;刘焕冰,2005;李雪雁、丁丽、樊宁等,2006;许弟伟,2006;施燕、宋良荣等,

2007)。此外,韩鹏、陈刚(2005)提出,预算指标设置要体现柔性思想。何红渠、程惠等(2006)认为,要建立强有力的预算管理机构。

(三)道德与文化层面的对策张朝宓、卓毅、董伟、葛燕等(2004)认为,要加强预算管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意义的认识。应该坚持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保持前后一致的严格预算控制。王桂萍(2005)也认为,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道德教育。周密、曾维林等(2005)提出,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从经营者的价值观念上减少预算松弛的做法。韩鹏、陈刚(2005)提出,强化道德软约束机制。韩立军、韩立龙(2006)认为,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协调不平衡的情感,并且建设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与团队精神。潘广伟(2005)提出,在预算管理中,积极引入声誉激励。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9)

综上所述,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经历了近10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无论和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大都集中于对单个企业的预算管理,虽然对企业集团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仍不能很好的适合企业集团的实际。为此本文将从企业集团的视角出发,研究符合企业集团实际,有利于企业集团增强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预算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作用

企业集团是指以母公司为核心,通过资本运作手段实际集权和分权的权力配置,构建在技术联合或者经营联合基础上的企业群体。产权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集团运行的两大网络基础,首先,企业集团运行的必须依赖于产权网络的搭建,产权关系是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石;其次,企业集团的集群优势还体现在它是各子公司间合作关系形成和加强的载体。因此,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研究要比单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更为复杂,同时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具有更丰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在内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的投入产出实施过程控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中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思想所在。另外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目标性和预测性三大特性。首先,企业集团预算目标的制定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它需要与企业战略同轨运行;其次,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直接指导企业微观生产的管理方式,必须与企业内部生产状况相适应。所以预算管理是连接企业集团战略与日常经营活动的纽带。因此,在企业集团实施预算管理过程之中,必须对预算管理目标实施量化预测,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分解、衔接以及修正集团预算目标。

按照契约理论的观点,企业是一系列企业的集合,而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群的聚集,包含了更多的契约,因此企业集团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的复杂和多层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各子公司的执行目标可能与集团公司的目标背道而驰,各子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这各式各样的道德行为和逆向选择问题。而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兼具计划、协调、控制、监督、激励等功能,通过目标量化控制、以及对有限资源的配置权和生产经营过程的监控设计,有利于明细内部阶层的权力和责任以及利益配置,进而有利于减少内部利益体的机会主义行为,缓解败德行为和“内部人控制”等治理问题。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是一种解决企业集团内部多重问题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并体现为母子公司、管理层及相关预算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

企业预算管理中常存在的问题

现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没有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而完整的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是将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融为一体的集中化预算管理体系,并且各模块预算是相互联系的。然而现有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仅包括其中的一块,要么是销售预算,要么是成本费用预算,大部分企业集团并没有从整体上对预算管理进行控制,而将其作为一种临时化、应急性管理手段。这就导致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缺乏战略导向性,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效机制。另外,企业集团内部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也不够深入,大部分人认为编制预算属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实质上预算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需要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各预算执行主体各自提出本单位(部门)的预算草案,超越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

在实践中,企业集团预算管理通常是围绕母公司为中心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子公司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任务是完成母公司分解指派的指标,而且正如公司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一样,预算管理在实际执行中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子公司预算情况完全以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而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过多地重视财务预算和财务指标的分析,对业务预算尤其是指标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缺乏深入挖潜。致使各预算执行单位仅仅为完成任务,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损害集团企业的可持续性,并且预算指标和考核任务单一,表现出过度刚性。另外,集团预算管理理应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体,然而在预算过程中预算管理却表现的极为偏颇“,自上而下”更多的表现为预算的制定,即行为要素“,自下而上”更多的表现为预算的考核,即结果要素。这一行为模式直接增加了预算执行偏离企业实际情况的概率,更进一步扭曲了预算执行单位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直接降低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效率,甚至拖累整个集团的管理效率,表现出柔性不足,全员参与度差。

部分企业集团的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完全处于为了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状态,没有将预算与公司内部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过于注重预算管理的数字性,而不是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而是为了填补制度空白,因而起不到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同时预算执行制度形同虚设“,一把手说了算”频频发生,预算管理的权力制衡机制难以得到保证。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成本控制机制的职能难以显现,预算松弛成为常态,并且滋生员工很多不良习惯。同时各预算执行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集团信息交流通过垂直管理方式进行,并且信息沟通往往会上上下下往复数次,缺乏效率,另外也限制了信息的横向交流渠道。信息化技术未能充分运用,由于企业集团复杂的层级结构,信息传递环节多,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信息传递更容易失真。

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体系重塑

由于企业集团的高效运行是以产权结构和社会关系两大网络为基础的,因此大量学者从产权关系的视角对企业集团预算管理进行详细研究,然而基业集团网络中还存着子公司间的社会关系以及协同关系,虽然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各地、在经营行业上各有不同,但企业集团内部仍可看成一个网络,各预算实体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而合作是企业集团网络的基础和前提。过度的预算松弛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危害,但适度的预算松弛却是必要的,Bourageois(1981)和Merchant(1985)等在研究预算管理时指出适度的预算松弛是一种资源保障机制,它能够有效的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为员工提高较为自由的工作环境,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企业集团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远比单个企业复杂多变,因此集团在实施预算管理时,必须充分体现预算的灵活性和柔性,吸收权变理论的思想,在一定刚性的前提下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成本控制手段,体现在对资源的配置权限上,因此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必须要体现出其资源配置,特别是在成本预算、现金预算等方面的配置作用。其次必须将配置目标作为预算执行结构的考核标准,全面落实预算制度。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01-02

一、高校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对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偏重于对增量资产的控制而忽略对存量资产的管理。高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普遍缺乏对上一预算年度高校资产变动情况的全面深入了解,以及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各部门争经费和资产管理情况缺乏透明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预算编制难以脱离以投入控制为主的轨道。尽管中国在高校预算管理领域进行多次改革,但这一环节仍然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2.预算资金分配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目前高校在预算资金分配环节,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导致各类资产日常维护和消耗费用缺乏有效到位的监控,使之与各部门占有使用的资产实物量相脱节,预算编制部门在进行预算资金分配时难以取得合理依据,加大预算编制难度,也使得预算资金分配的结果演变为部门间为实现各自利益相互博弈,而最终达成妥协的结果。

3.缺乏预算执行评价体系。中国高校普遍缺乏预算执行评价体系,个别高校正在尝试构建该体系,主要是建立一个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并落实专门人员,定期进行预算跟踪分析并对照预算目标,及时对差异作出调整,以其提高预算执行约束性。

(二)改革高校预算管理弊病过程中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目前国家对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提出的更高要求,预算管理也比过去更加注重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重点在于掌握和分析存量资产数量、价值、结构和分布状况,以此为依据寻求存量资产与高校今后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和及时合理调整经费投入的金额和用途。

2.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该要求其实是以上所论述的要求的延伸,是实现其的前提条件。高校只有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对高校资产数据的实时监控和采集,准确掌握各部门(院、系)占用资产的增减变化,以此对全校资产配置结构作出合理判断,从而使各类资产的购建必要性论证和购建成本评估做到有理可依,是预算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的强有力保证。

3.构建一个科学、可执行的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2007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结束后,唯一不足之处是没有构建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实物资产限额标准体系不单是评估资产构建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还是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关键点。这套体系的构建是项大工程,因为是要以大量考察数据和分析为依据,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从办公用房装修费用、通用办公设备购置和机动车辆配置限额入手。

二、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的原因分析

(一)部门领导缺乏对资产管理和预算资金执行的强大责任心

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尚未列入部门领导任期考核目标内,部门领导在调离原岗位时,只对其进行财务审计,这会加大部门领导对资产管理的松懈和预算资金执行的随意性。

(二)资产配置和预算资金分配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

笔者认为,无论是资产配置还是预算资金分配,都是一个将高校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给各部门(院、系),以达到满足高校整体发展需求和各部门(院、系)均衡发展的过程。然而这种本应公平公正的统一分配过程,在各部门利益竞争驱动下,渗透太多的人为干扰因素,逐渐演变成两个没有太多关联性的管理系统。

(三)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

目前我们所指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应该是对包括预算内与预算外所有财政资金的管理,但事实上由于预算外资金来源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其中所牵涉到的部门利益,使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往往只将一小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编制范围,导致大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外资金被滥用也是造成高校资产重复购置和浪费的主要源头之一。

三、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的高校“三级”资产管理模式设计

(一)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

1.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随着中国高校办学体制和模式的转型,高校在财务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断加强并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专门采购职能部门等,这些变革都或多或少牵涉到高校的预算管理。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也应当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资产管理的需求。笔者所建议的“三级”资产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如下:(1)国外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理论。由于本文所论述的高校资产类似于国外的公共资产,因此在重新设计高校资产管理模式时可以借鉴他们相关的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韩模式、德澳模式、美加模式和巴西模式。无论以上何种模式,都为我们进一步理顺高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且基本上可以囊括国内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全部资产管理模式。相比之下,美加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下的高校资产管理,即预算管理部门除负责编制部门预算外,还负责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在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高校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除负责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外,还担负起随时向预算管理部门提供各类资产数据、资产购置与处置等手续证明和预算资金使用状况。(2)国家有关规章制度。2006年财政部颁布执行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两个办法”不但提出“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而且明文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为高校今后进行“三级”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2.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结构。根据美加模式理论和“两个办法”,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设计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架构:“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一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高校预算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高校内设立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是指各部处(院、系)。在这个体制结构内,“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将编制好的预算项目和额度直接下达到“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在审批“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提交的资产购置申请时,不但要负责监督各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充分行使闲置资产的调剂职能,并随时向“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反馈预算资金使用状况,“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及时对预算资金作出合理调整。

(二)与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1.一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高校在实行“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后,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作为整个体制运行中的主导部门,其制度建设重点应放在宏观层面的把握,要充分结合高校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特点,针对资产信息采集、预算执行监督等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使一级资产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2.二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二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该体制中具体负责管理监督高校资产取得、使用、保管、配置、处置和评估等各个环节的部门,其制度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高校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

3.三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制度建设。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是该体制中使用占用高校资产的部门,其制度建设的特点是更具体、更细化。因为其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工作会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根据二级资产管理制度来制定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办法。

(三)与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相对应的管理手段

1.有效整合预算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实行软件升级或开发一套新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将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在先进的管理系统帮助下,大大提高了两者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最大的缺陷在于两系统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效整合,使得数据信息无法共享,令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解决以上问题的唯一办法是通过有效整合两系统的业务流程,对原有软件实行升级或重新开发一套符合工作需求的新软件。

2.建立内部控制体制,强化预算主导功能,形成资金资产运作的良性循环。(1)建立内部控制体制离不开“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管理手段,只有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才能保证高校在资产出租和处置等环节所产生的收益得以真正集中,便于预算部门进一步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强化预算主导功能可以加强预算刚性,是防止盲目购置资产和避免造成资产浪费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高校对资金和资产运作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上两条管理手段基本渗透于高校资金和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形成资金资产运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3.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理念”在现代管理学中被称为“管理软手段”,运用得当,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资产管理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的目的在于综合考虑高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内部管理规范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对资产管理中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细化,例如对资产保管使用环节进行建账建卡,细化到部处(院、系)和个人;对资产处置环节,细化到具体资产及其处置结果等。对预算管理则细化到具体项目。

无论是资产或预算管理模式改革,其最终目的都为维护高校资金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并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以“两个办法”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模式,旨在理顺目前高校内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上一篇: 监理职称论文 下一篇: 混凝土浇筑工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