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职能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34

管理学职能论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1)

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3.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自己都拥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元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中职成为这个群体学生新的起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爱、细、严、实、勤”的具体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来中职上学的学生成绩偏低,充满失败心理,问题较多,但也有一些普高生源所不能及的长处。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较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的社会观念、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上普高是“正途”,有前途。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而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不惜降低门槛,要求分数较低,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2.学生思想变动大,具有失败心理,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上学的,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有:(1)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学生情绪极其不稳定,心理产生极度自卑感。(2)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甚至喜欢挑畔打架,有的把在初中的一些“恶习”带到了中职学校,造成了不稳定因素。(3)个别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密或有“早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到中职学校以后的学习,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出走、自杀、打架、过早等。(4)个别学生迷恋网络,迷恋游戏。个别男生抽烟喝酒普遍,撒谎,甚或极个别女生也进行尝试。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心理调适能力较强。

中职生源中很多在初中经受过很多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一些尖子生要强得多。但看着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情绪充斥了全身,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有啥办法,“混”吧。

4.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中职生源,在初中时比普高生源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要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大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的“爱、细、严、实、勤”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安抚、温暖、亲近”,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执行起来,概括为五个字“爱、细、严、实、勤”。爱即“爱心”;细即“观察细、思考细、落实细”;严即“制度严、执行严”;实即“务实”;勤即“勤做事”。

1.对学生有“爱”心。

用爱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爱家庭特困的学生。对于班级中纪律散漫、上课玩手机、无心向学、爱出风头、多动、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等有各种恶习的学生,多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即“强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前行,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挥。

2“.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工作。

以学校组织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契机,“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抓班集体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如果班级的学生的心有比较“散”的情况,以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为契机,把“班荣我荣”的思想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把学生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风。

3.班级管理要制度“严”,执行“严”。

从常规工作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尤其注重按照《班规》规范管理,关注细节,狠抓规范,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要求每个同学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树立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4.学习要务“实”。对学生的学习常抓不懈。

平时每天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同学们分析读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和宝贵的,再分析现在的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主动去学习”。

5“.勤”做事“,持之以恒”抓常规管理。

对于班级的教室、清洁区、宿舍卫生、仪容仪表、学生出勤等方面常提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抓班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班级管理小助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班级管理学生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灵活处理。

当今的社会,人的发展意味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做好安排,言语-语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活动,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合担任班团干部,音乐-节奏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文艺活动,身体-运动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逻辑-数理智能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大胆去探究等等,不可一刀切或者把多元智能强牵附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2)

【分类号】G718.5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5年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课题《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研究》(2015d05)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会计技能竞赛在众多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开展,高校管理者在新的政策环境中,秉承着以赛促改,以赛促创新的理念推行管理和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在会计技能竞赛和学生活动中,却常存在重复性,重复性的项目开展导致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长久会造成院校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难以创新,影响学生参加竞赛或活动的积极性。以校园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最终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在会计系列专业发展上开拓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及发展方向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并落实团的十七大工作部署,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全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旨在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培养先进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而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与人沟通,待人处事,培养良好的性格,注重兴趣的培养,发展成健全的独立个体。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注重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激发教师和学生激情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院校长期发展永葆生机。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现状

2012年,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成功开办。该项比赛是在仿真财务、税务、供应商等各种会计涉及的领域中进行的分岗位开放式的技能竞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知名度,提高专业品牌度,积极参加会计技能竞赛,在短时间内获得业务成果。但高职院校参加这种技能竞赛的经验较浅,人才、培训、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缺少实质性长期性鼓励性的制度政策措施作支撑,缺少经验,缺少完善的管理培训,缺少奖励性的措施,造成比赛准备时间急,准备不充足,分配资源过度浪费,例如选手培训过于粗糙,无人主动带队和主动报名培训。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意义

会计技能竞赛能给高职院校带来不可或缺的优势:提高院校知名度,打造专业品牌,获得良好的业务成果,成功培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培训队伍;也能在当中选拔良好的学生苗子作为定点的培养对象,最终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把学变成教中做,层层深入。但由于院校制度不一,重视程度不同,选拔学生、深入培训、奖励性的措施不足等,资源造成过度浪费。在工作管理中遇到比赛通知,才急忙准备,被动安排的情况屡见不鲜。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象的科学可信的制度、方法和理念指导,具体的解决措施。

党和国家的治国方针政策都在营造一个永葆生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院校需要培训身心健全的社会实用性的合格人才,贯彻先进性、群众性、创新性、绿色、开发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在这种发展理念和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先进的发展理念,推行先进的管理办法,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开展与院校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活动,能充分融入核心理念,贯彻党和国家的核心指导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目的相同,弘扬的精神一致,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两者能有机融合,能大大提高院校资源高度分配,资源能实现科学地充分利用,能从院校范围内培养和挑选学生,能在院校范围内实现专业技能培训,能科学地实现鼓励性措施,有效解决会计技能竞赛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各方面人才、财力问题。最终能从基本层面营造良好的培养人才氛围,打造具有健全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用性人才。

四、建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长效机制

基于学生管理工作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院校各个层面能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先进性、创新性、绿色的办学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

(一)建立贯彻院校各层面的技能竞赛与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

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离不开院校党政领导班子的有力支持。建立科学技能竞赛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管理运行制度,技能竞赛活动就能顺利开展,解决事先、事中、事后准备不足,支持力度和关注度不够的等难题,有效提供工作效率。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会计技能竞赛关注度提升,保障会计技能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在市场营销角度当中,每个产品都需要有品牌文化,在消费者群体中都需要有品牌口碑,建立品牌效应,在消费者某一种需要当中,能无意识地产生对某一品牌的需要时,品牌效应就会发生。而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推广的过程当中,需要建立品牌效应。而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技能是核心。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在培训社会实用性的技能性人才。既然需要品牌,品牌跟技能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看,性质一致,若能推动以培训会计技能的校园品牌,无形中就推广了会计专业品牌效应,在教师和学生当中,产生品牌需要,品牌效应,即会计技能看品牌,品牌就是核心,培养会计技能就是校园文化,也是办学的宗旨,也是会计专业校园文化特有的品牌活动的核心观念。因此,推动会计技能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就是树立以培养会计技能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把会计技能融入课余文化活动各层面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会计技能活动。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层层深入,实现点――线――面全面覆盖。在点的层面,通过学生个体,推广会计技能是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整个专业学习中,需加强训练,在群体推广中,面向学生个体的学生活动社团,能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社团,以课余时间为主,带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体会学习会计技能的趣味;在线的层面,以会计专业为主要学生群体,组织并举办以趣味性为主的会计技能竞赛,并在班级层面展开奖励;在面的层面,将会计专业系部组织和举办的会计技能竞赛,推送到全院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面向的活动必须是院级层面的各系不同的学生,以各系学生组队的形式,参加会计专业技能比赛,落实全院推广,把会计技能融入学生文化活动当中,最终实现点――线――面全覆盖。

(四)以校园品牌活动为契机,挖掘有潜力学生参加各种会计技能比赛

在实现点――线――面全面推广同时,通过现时各种消息传播渠道,在把会计技能竞赛这个校园文化品牌宣传到校外,增加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宣传和组织举办会计技能竞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能有效地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市、省、全国的各种会计技能比赛。参与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会计技能竞赛的学生,都是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专业的培训参加更深一层的比赛前,已经通过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给学生有充分的锻炼和训练,在专业教学角度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克服遇到各种市级以上专业比赛准备不足带来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后续的培训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教师及院校管理的创新能力

能推广和实现有树立校园文化品牌的会计技能竞赛,在学生管理层面,能带动组织和举办的老师们充分结合系部情况,系部的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在历次的组织和举办当中能顺利掌握各种会计技能比赛的关键。在学生角度下,能在专业技能和待人做事上,能得到双方面的充分锻炼,能打开眼界,培养自身成为社会适用性的技能人才。

五、总结

在学生管理工作角度下,树立校园文化品牌效应,校园文化活动与会计技能竞赛融合,能给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拓和运用更好的管理渠道,大大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学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资源,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上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3)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

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

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4)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5)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是培养学生管理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要认识现在多元化的企业环境,丰富高职管理学中的跨文化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针对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设计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机制,是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为管理学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从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与高校本科管理学的内容基本一致,甚至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直接是通过删减部分本科管理学教材内容然后直接投入使用。这种教材的编制往往很少会涉及到跨文化管理的内容,所以没有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二)教师跨文化管理教学能力的不足

大部分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认为高职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无需太多的实践性指导并且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方面凸显出较大的弊端。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了跨文化管理教育内容,但是管理学专业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跨文化管理教育能力,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加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培训,让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吸取到最新的技术信息,用到教学当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实现从单一型教学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其次,可以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还能够及时的吸纳拥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的新人才和新技术。例如,高职院校在企单位引进兼职教师,带来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新技术和新内容,可以迅速根据社会情况及市场要求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发挥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社会效益。最后,高职院校切实提高教师的薪资、福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的积极性。建立理论能力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标准化、职业化。

(二)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快文化管理内容

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要认识到现阶段社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跨文化管理需求,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在管理学教材中设置一定比重的跨文化管理教学内容,作为管理学教育教学的重点,这是强化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的教研组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管理学教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管理学教材内容的调整,例如,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应用现实管理案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其次,要加强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在企业中参观实习,通过实践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本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跨文化管理意识,自觉地在学习中注重自身跨文化管理。

(三)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

跨文化管理能力中涉及到决策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尤其企业管理者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决定了企业具体的管理实践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尤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企业内部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领导是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跨文化管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多种文化环境下的领导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高职管理学教育教学要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管理学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编制,增加跨文化管理内容;丰富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

作者:刘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义祥.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5(23)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6)

[作者简介]殷莺(1975- ),女,江苏苏州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 开封 47500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37-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特征的具体反映。在职业院校推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期望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工学结合管理,就是职业教育组织为了实现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在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支配下,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相关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过程。

进行工学结合管理,一是要确立职业人才需求目标;二是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三是要综合运用与培养目标相关的职能活动;四是要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确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职业人才标准主要从四个方面衡量,这就是知识、技能、素质、个性。知识方面包括职业工作够用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到两门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能力。尤其是能够敏锐感受当代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能力。素质方面包括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上述素质方面要具有通过当代职业工作“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个性方面包括个人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方面适应当代职业工作发展的需要。

综合上述,可将职业人才标准描述为:掌握职业工作够用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其事实知识、原理知识和技能知识、人力知识等;比较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职业工作需要的、专门的技术;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方面适应当代职业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合理吸纳、敏锐感受、不断提升当代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

二、科学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

科学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就是要在职业教育相关组织范围内,以职业人才标准为导向,通过相应政策和体系,将职业教育参与各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等)进行整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只要参与各方均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就能在各个环节上顺利运行。

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一是要强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意识。要大力宣传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对于实现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乃至对于全面改进和提高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质量的意义和价值,以引起职业教育权威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明确界定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以“政府以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职业院校为中心,相关企业为伙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制约关系。政府及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法律、税收等多种调节工具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激励制度等,创造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环境条件,组织进行对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工学结合管理成效的评估,敦促相关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管理工作中来。“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职业院校要成立工学结合管理专门组织,选好用好工学结合管理专职人员,坚决执行相关法规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工学结合管理的方式、方法,制定相应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强化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理念,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邀请企业代表共同制订工学结合管理方案,将“学校的管理和市场的协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为塑造真正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相关企业要按照法规政策要求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时间,要选派胜任工作的专门人员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管理人员密切协作,负责完成学生实践学习的相关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行动伴随的知识是可以在职业学校获得的,而行动主导的知识则必须在企业里习得。”同时也要“从工作报酬、实习安全、实习内容、双方要求、合同变更及解除等方面制订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综合运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管理职能

实践中,一般可以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将管理职能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助于管理者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据此,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并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权限及其结构,从而也就可以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根据作者实践经历,认为工学结合管理职能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职业人才需求目标”。由于职业人才需求状况遵循人才市场需求规律,所以,这里的“目标”是动态、变化的“目标”,其对知识、技能、素质、个性的要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每一阶段的工学结合管理工作要进行相应的“目标”修改。二是调研。主要是调研职业院校适宜工学结合管理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要以调研成果为选择基础。三是计划。工学结合管理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职业院校要在掌握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商,并在确知可利用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计划,为实现工学结合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四是组织。鉴于我国工学结合的特征,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行使工学结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并按照“职级”性质确定“责权利”,是做好工学结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五是领导。领导职能紧跟组织职能进行。在“责权利”明确后,采取适宜的方式方法,贯彻上级的管理思想,促进整体工作良性运转。六是执行。执行是指在目标明确,计划得当,组织健全,领导有力的前提下,从事工学结合管理的所有成员,按照“既定方针”做好各自工作。七是协调。协调职能在工学结合管理过程中更为重要,因为参与工学结合基层管理的既有职业院校的人员,也有相关企业的人员,且企业人员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职业院校虽有主观能动性,但却缺少企业管理和实践经验。环境的优化、条件的改善、资源的配置,这都需要恰如其分的协调。八是控制。控制主要是核定质量。具体方法可运用评价机制,对工学结合管理参与部门和人员,以及学生进步情况进行适当评价,要比较慎重地确定评价指标,找出差距。九是激励。根据评定结果,对成效显著的进行物质和精神褒奖;对执行不力的进行相应的惩罚。

四、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用于工学结合的教育资源

工学结合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师资、设备、场地、时间、信息等。

工学结合的师资,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从事理论、实践教学的教师。对这些教师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围绕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来自校企双方的“双师型”教师,并将他们的教学工作进行妥善安排。比如:学生的理论学习要配备胜任工作的、包含企业内具备理论教学能力的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扬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工作实践也要配备胜任工作的、包含校内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利用适宜的“实践教学设备”,承袭传统的师徒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工学结合的设备,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能够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实训设备。对这些设备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根据现有设备状况,以及学生人数,在时间、材料、维修、管理等方面进行妥善安排,优势互补,既要考虑成本因素,也要考虑实际效果。工学结合的场地,是指职业院校、相关企业能够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验场地、实验室、车间、工作区域等场地。对这些场地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校企双方取长补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顾全大局,并在时间上进行有序安排。工学结合的时间,是指安排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的具体时间。对这些时间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在确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时数分配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妥善安排职业院校、相关企业都能接受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工学结合的信息,是指反映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学生等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合理分配、协调,需要建立工学结合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和相关人员进行工学结合情况的信息沟通,及时相互沟通行业或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使学生尽早掌握市场需要的专业新知识、新技能。

五、结语

研究工学结合管理,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界定了工学结合管理概念,强调了知识、技能、素质、个性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相关企业之间建立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机制,并运用企业管理原理指导开展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遵循这些措施,就一定能够达到工学结合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国外合作教育的市场介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2]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3]陈玉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4](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贺荷.管理学视角下跟踪审计的组织管理结构设计[J].中华建设科技,2011(4).

[6]黄仕楚.论现代管理的职能[J].中国教育科学,2009(3).

[7]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8]李秉祥,王文燕.建立我国节能与环保联动机制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9]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03-13.

[10](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唐高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领头军,但事实上,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缺少高专业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应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实现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展开实践过程,以此说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其具体步骤主要如下所示:一是在学期前,根据课程目标,学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发展。例如,相关的酒店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因而在教学计划时,学校尊重企业合理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如何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理论培养,在期中考核过程,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考核,以客户的评价、酒店各部门的领班者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每一个月展开一次实训课,作为前一段时间的总结。还通过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应用型的酒店人才。

最重要的是,在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时,要求合理分配校外合作的比例,避免进入到校外实践工作教学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的思想误区,要统筹兼顾“校企发展、工学交替”的发展。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优化发展。例如,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展开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后,通过实训基地,由学生分角色扮演酒店管理的现状,从而用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能够高效利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当前热门的行业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总思路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实践化管理,因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内容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酒店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8)

一人际关系理论的内涵

管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所进行的霍桑试验。通过对霍桑试验的结果进行总结,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二工作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士气,只要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改变员工的态度,就可以提高效率。三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管理者不仅要善于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也要了解人们不合逻辑的行为,善于引导非正式组织。

二人际关系理论对当前中等职校学生管理启发

基于组织行为理论,尽管在年龄心理上存在差异,作为组织成员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作为组织成员的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表现有其共通之处。人际关系理论对于处于学校组织班级组织的中等职校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实践中,正确的应用人际关系理论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人际关系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实践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人”特征及应对

所谓“社会人”,是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社会人”的假设就中职学生而言,意味着学生是由于社会需要而引起行为的动机,并通过对同学老师的关系获得认同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与班级。自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系统,由老师学生及环境组成。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具有“社会人”的特征,其行为的动机发端于社会和心理的需求,并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互关系中获得认同感。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能正确认识学生的“社会人”的特征,把学生作为“社会人”加于尊重,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适当地运用激励机制,特别是精神激励机制,满足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霍桑试验的结论认为管理方法的改进,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产生团结互助的情感,从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这种结论对中职学生管理实践的启示是明显的。学生管理者通过管理方法的改进,营造良好的校园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平等文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互助的同学关系,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大多存在自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不爱学习但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特别是教师参与的课外团体实践活动,对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改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尤其重要。

(三)士气的培养能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管理效果

人际关系理论改变传统管理中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认为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只要能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改变员工的态度,就会提高工作效率。这种观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借鉴作用非常明显。中职学生管理者应当改变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培养班级个体即每个学生的士气,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班级团体的士气。通过对学生个体士气的培养,使学生增强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动力:通过班级团体士气的培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精神,这种集体精神对每个学生成员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培育优秀的班级文化高尚的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是班级士气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途径。班级文化特别是班级核心价值观形成有赖于班级管理者的身体力行与大力倡导。

(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管理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非正式组织”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存在自然的领袖人物。“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对管理效果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管理效果产生消极作用。“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必须正视“非正式组织”,良好的沟通,特别是与“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沟通能有效化解“非正式组织”消极作用。观察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学生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利弊,通过与“非正式组织”自然领袖人物的良好沟通,引导“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即班级管理目标相一致,达到消除“非正式组织”负面作用,促进班级管理目标积极实现的目的。以“非正式组织”为单位,建立符合班级管理目标的兴趣活动小组是有效的管理方法。

(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者的角色一般由班主任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担当。尽管这些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在实践中也能有效利用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但教育与管理中往往侧重教育而忽略管理,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依然以教育者为主。究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欠缺管理学的知识,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班主任及学生管理部门是管理者,每一位课任教师,也同样是管理者。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改变观念,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实现由教育者到教育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学校要尽可能的对教师进行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更好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同时,理论领域加强管理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指导教育管理,尤显必要。

结语:人际关系理论可以在中职学生的管理实践中加于运用,管理知识和方法对中职学生管理有促进作用,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管理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在当前国家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不容迟缓。

参考文献: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9)

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简单论述了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第二,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关于财务职能基础理论的文献;第三对职能理论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为理论研究、制度修订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要研究财务职能,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财务职能。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是每一经济个体借助于价值形式来优化所取得的资源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一种价值活动。财务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是财务本质的体现,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财务究竟有哪些职能?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对财务管理职能有正面的论述以外,其历年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也没有进行正面、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还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二、财务管理职能理论综述

(一)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引入产权理论前

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耿汉斌、谷行素(1991)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六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9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一是财务筹资职能,二是财务分配职能,三是财务监督职能。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刘恩禄、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从以上可看出,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普遍认为,财务职能便是体现在通过上述功能的若干种控制财务资金的周转和活动,使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理论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使财务职能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我们提出的财务职能是指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

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理论界在财务职能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法人财产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的,而法人财产权的提法正面临着来自理论界的广泛质疑,以其为理论基础所得出的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难免有失偏颇。鉴于此,从企业所有权这一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建立起产权与财务交叉研究的新的体系就相当必要。

三、财务职能发展展望

管理学职能论文篇(10)

[作者简介]林宁(1977- ),女,河南沈丘人,开封大学科研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基于集团化发展的河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GGJS-268)、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助项目“河南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QN-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22-02

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等构成了非线性理论的总系统,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一经提出,不仅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界得到认同并有效应用,而且在哲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社会学科体系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是“当今科学的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标志……它提供了最高的创造功能――帮助我们创造崭新的秩序”。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思考视角,探索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的耗散结构特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伊・普里戈津,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通过涨落系统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的差额,此时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dS=Sf-Si≥0(式中Sf和Si分别为系统的最终和最初的熵),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作熵增加原理。这里熵的统计学意义是指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物质演化总是向熵增加、无序的方向进行,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揭示了生物总是向熵减少、有序的方向进行,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前者给出了退化趋势,绘制了气息奄奄的静止的“热寂”的世界图景;而后者则给出了进化趋势,描绘了生机蓬勃的演化图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存在根本的悖论,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这一悖论,并给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界。

普里戈津发现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状态时,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而不是“热寂”。原因是当系统处于开放环境时,“由于外界负熵的流入可以抵消系统内熵的增加,系统在涨落中激发突变”,通过自组织将系统引导到更高级的新的有序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系统内的熵产生非负,即dS≥0;在开放系统中,dS=diS+deS(dS是系统的熵增量,diS是系统内的熵产生,deS是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因为diS永远是增加的,要满足dS≥0,必须达到deS

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增原理,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熵”理论。“管理熵是管理信息与概念系统在传递过程中的传递效率与阻力损失的度量,应用于微观管理系统中,是指管理信息流在各个管理对象发生的阻力、无序及损失,从反面管理损失来度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系统熵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论的总称。”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一)现代高职教育系统的复杂特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是连接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还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类别体系,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复杂性日益突出:对内是集科技资源、知识与人才于一体,对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经济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自身不仅是一个运转周密的复杂系统,同时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关系。

第一,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为主体,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这些管理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机的非线性关系,在教育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中,承担整体功能并与其他个体协同、互动,形成开放的、非线性的关系网络。这种相互干扰、竞争和制约的关系使得整个环境得以演化更新,形成非线性的动态结构。

第二,学校外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一直处于非主流位置,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都有一种排斥心理,不能真正尊重、重视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上要积极调整,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多层次成才观念,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学校管理的效能。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管理熵增现象

随着近年来的规模性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系统在规模性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管理效率递减的态势,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管理熵增现象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dS总=dS++dS-。其中,dS总为高职教育体系总熵值的变化,其大小表示了系统无序度。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正熵值的总和:dS+=[i=nnpn]dS+;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充分交流及自身革新引起的负熵总和:dS-=[i=nnpn]dS-。其中,n为影响管理系统熵值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员素质因素、政策制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等;P为各种因素的权重指数,满足0

在公式中,dS总大于零,意味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系统向无序状态不断演化;当dS总小于或等于零时,意味着高职院校管理系统自发地向有序方向发展。

因此,如果一直保持总熵值dS总小于或等于零,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就有可能维持有序状态。这样就必然从外部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dS-,用于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现代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即处于系统熵增趋势。高职院校的管理系统必须及时做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信息交流合作及自身革新引起负熵流总和的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而至平衡。

(三)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指在显著、持久的开放条件中,系统整体上持续不断地处于巨涨落和远离平衡的状态,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源泉。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使得微小的、随机的小扰动得到放大,成为巨涨落,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有序状态。另外,涨落和突变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其余两个重要条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向世人展示了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明确规定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可以说,当前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远离平衡与涨落的阶段。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要使高职教育系统低熵运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首先,要将高职教育置于开放体系中,与外界保持充分的信息接触,引入负熵流,而不是孤立运行、故步自封;其次,要避免体系内部熵增趋势,及时锐意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实施降熵运行措施;最后,充分借助外在环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让体系远离“热寂”静态,置于非平衡状态,利用涨落重新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避免体系内熵增加趋势

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内熵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管理机制与人员配置逐渐不适应,人员之间的冲突与机会主义行为日渐增加,管理效率日渐降低。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高职教育革新最重要的理念依据。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双师素质”的打造。高职院校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与需求愿望,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有效的实践培训,体现以人为主的管理宗旨;强调团队文化和人人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管理者通过适时调整管理方针政策、管理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与变化的外界、发展的教育体系保持管理上的与时俱进,降低无效管理的概率,主动避免系统内部熵增的趋势,为整体系统低熵运行乃至新的有序状态做好基础工作。

(二)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保障体系低熵运行

现代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比如,近两年来在部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些利于发展的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专项资金的切实到位,从基础上补充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硬件设施。但是,高职教育资源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充足,存在一定的缺口。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熵值最小化才能使有序状态得以产生,因此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意识,合理利用与分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耗能最少、绩效最高的状态,是现代高职教育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资源、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把学校的“消耗性试验”转化为“效益型实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经营学校并不是将学校完全推向市场,而是要把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利用优势引进民办机制,引进社会人才和资金,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解决招生和就业问题。

(三)发展特色,提高质量,促进系统正反馈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正反馈会推动系统走向有序,加速系统突变成有序过程,使要素微观协同产生宏观秩序”。近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高,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麦可思研究院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5.2%,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88.1%,已略高于“211”本科院校(87.4%)与非师范院校(84.3%)的就业率。可以说,高职院校发展已呈现良性循环的初始状态,这些因素都成为刺激高职教育发展的正反馈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正反馈因素,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内涵,走特色之路。如果高职教育自身质量不能经受社会长时间的考验,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高职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高职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发展特色、提高质量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基本保障。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提高其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的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总之,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智力保障队伍。

[参考文献]

[1](比)伊・普里戈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蔡绍洪,彭仕政,伍进.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相变原理及应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3]宋华岭.广义与狭义管理熵理论――管理学的新研究领域[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3).

[4]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6]谢南斌,张志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 新经济学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