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31

配送管理论文

配送管理论文篇(1)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含文献综述)

(一)立题意义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本题研究的意义

家电连锁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业态,其连锁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进一步细分,经营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来丰富的家电产品、低廉的价格以及独特的购物环境,使其发展极为迅速。以国美、苏宁、五星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业态,成为家电业价值链中最强势的一方。家电连锁业态的快速发展致使家电连锁企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配送在其规模扩大的脚步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如今配送成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源泉之一,企业也越来越重视配送这一环节[1]。然而在物流配送这一大的系统中城市配送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完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业务,是家电连锁企业配送现代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2]。

目前,我国家电连锁企业的城市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自营的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共同化配送模式[3]。其上述四种物流配送模式各有自己的优劣,本题在我国家电连锁城市配送模式上选取国内主要的两个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对其各自的城市配送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在经过价格这一战之后,各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开始关注在城市配送作用日益显著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城市配送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经营分散物流布局不合理,城市配送的基础设施和相关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全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城市配送网络服务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有效实施。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改进的对策[4]。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2.1.1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模式的分析

在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方面在我国很多专家学者会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其主要的城市配送的模式,而且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会对城市配送的模式进行分类对其各个模式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比较。例如耿松涛等学者将城市配送的模式分为四块:商流、物流一体化的(自营)的配送模式,指出目前大型的家电连锁企业多采用以自建为主的城市配送的发展战略[5]。王宝琴、吴清一等学者从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特点及发展的趋势开始研究,指出这些特点在某一方面决定了城市配送模式的建立,配送的范围,配送的效率等。因此家电连锁企业的城市配送是靠近消费者的物流活动,是家电连锁企业管理控制的关键环节,而不是简单的运输[6]。

2.1.2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迅猛到来,城市配送,它不仅是第三方物流的灵魂,而且一跃而成为城市现代商业发展的灵魂[4]。城市配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何海军、王先庆,等学者指出的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体制上的障碍,城市配送是连接商业与消费的最基础环节,也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最复杂的特殊组织部分,因此,城市配送管理涉及面广,协调管理难度较大[4][13]。由于缺少总体协调,各部门都从,自身角度出台相关规定,难免导致政策冲突或矛盾。这种体制上的障碍,已经严重阻碍着配送业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配送的最大难题之一。二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政策障碍,由于城市配送是一个新兴行业,许多问题才刚刚开始引起决策层的关注[6],因此,城市配送发展政策滞后难以避免。四是,规划上的障碍,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的缺陷,导致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建立缺少基本的道路和空间保障[8]。配送同交通原本应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然而,现实情况是,错综复杂的交通问题已经成为许多配送企业的一大瓶颈,城市通行限制是行业面对的一大困境[7]。

高亚凡学者还指出家电连锁企业自身原因牵绊着城市配送,比如配送中心选址和建设规模,配送中心外部、内部建设规划问题,物流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人员素质不高,导致采购入库、订单处理、拣货与复核、发货配送等效率不高。、季节性差异及假日经济需求剧增和物流配送及时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7]。

2.1.3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改进措施

事实上,家电连锁企业早已意识到“成功来自背后的力量”。我国家电连锁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1]。家电连锁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健康而又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提高更多高质量、优服务的产品,优化利润模式[3]。

王微、陈伟等学者的建议是让共同配送成为城市配送的主旋律,开辟城市配送绿色通道[12][14]。主要思路是: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物流需求的货主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丁立言、何海军等学者则针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一是,以点突破.通过示范效应完善我国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配送体系[4]。二是,构建新的合作模式.发展战略同盟关系.在配送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延伸。三是,创新城市配送企业的赢利模式,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10]。四是,寻求合适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保证配送企业能用得上,提高城市配送企业的管理能力.确保配送中心长期的发展。四是.寻求合适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保证配送企业能用得上,提高城市配送企业的管理能力.确保配送中心长期的发展。五是,继续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11]。学者王晓东的观点包括促进观念的转变,进行政策调整,加快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配送及城市配送方面起步相对较早,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如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已经基本上构筑起了不同层次城市配送体系。

国外的学术界对城市配送方面的探索和应用都已经有深入的研究。斯伯伦萨提出了城市配送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还有国外的学者对于政府对城市配送发展的作用方面的作出研究,澳大利亚专家说:“城市配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在城市范围内考虑交通环境、交通拥挤、交通安全和能源节约的前提下,依靠先进信息系统支持、对配送活动实施优化的过程。[13]”城市配送关系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协调各方面关系,有效整合资源。

除了以上国外学术界关于城市配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城市配送的发展环境,主要是人才的使用制度,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二是,研究家电连锁企业跨区域配送运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研究关于城市配送成本控制的策略。四是,研究城市配送体系及其路线的优化[15]。五是,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政管理部门的参与对城市配送发展的影响。

3、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不论是专家人士还是学术界的学者对家电连锁企业在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体制障碍、城市规划中缺少城市配送规划、政策滞后、管理落后等已经严重制约城市配送发展,还有家电连锁企业在城市配送上如何施行共同配送[4]。特别是和西方的各国的城市配送相比之下,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在城市配送方面起步晚,经验和对策尚有不足。我国的家电连锁企业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城市配送也成为一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潜,孙毅.城市物流配送模型及优化调度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6,(10):61-63.

[2]宋建梅.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及其发展对策[J].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2010,(23):46-47.

[3]牛芳兵.浅析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5):19-22.

[4]何海军.当前莪国城市配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2005,(10):447.

[5]耿松涛.中国连锁超市物流的现状及其模式的分析[J].物流技术,2004,(5):32-41.

[6]吴玉堂.连锁超市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J].社科论坛,2008,(7):111-112.

[7]高亚凡.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瓶颈及解决方案[J].企业研究,2010,(12):31-35.

[8]刘培军.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的城市配送[J].物流时代,2003,(6):52-53

[9]李钢,刘凯.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模式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24-26.

[10]张念.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3,(6):52-53.

[11]金桂生.葛锋.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J].现代商业,2010,(5):45-46.

[12]陈伟.中外购物网站配送模式比较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65.

[13]王先庆.城市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2,(10):15-17.

[14]王微,物流与配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沈阳大学学报,2007,(4):50-51.

[15]王劲鸿.蚁群算法在城市配送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博览,2011(10):303.

(二)本研究的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本研究的内容

本文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模式分析及改进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来进行阐述:

首先,对家电连锁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家电连锁企业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有着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城市配送的模式进行分析,主要对四个模式(自营、第三方、共同化、供应商,这四种配送模式)进行解剖,指出其每个模式的运营方式,从而归纳出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在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城市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改进措施。

2、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步骤、预期目的

(一)研究方法

在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模式的资料采用文献检索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及网络广泛查阅本课题相关资料进行归结整理;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用理论演绎研究;在城市配送的优化方案上归纳对比分析法,根据西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模式比分析并进行总结,提出我国的连锁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配送模式。

(二)研究步骤

1、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初步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

2、理解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分类,在把握资料的大局后拟订题目,写出提纲;

3、研读学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的不足,系统归纳,具体分析。

4、根据归纳的结果,查阅实例,对论点做进一步补充。

5、总结全文,并作一定的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三)预期目的

对家电连锁企业的城市配送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为家电连锁城市配送模式的优化提供一个参考。

三、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8月份至9月份):论文定题,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XX年9月份至10月份):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

配送管理论文篇(2)

2方案概述

2.1系统输入输出

物流配送监控系统的输入输出方式是以订单为需求下发的配送作业流程。线上系统接受订单任务之后,通过管理层审核确认订单,分发到对应配送中心,然后配送中心选定配送车辆进行订单配送作业。

2.2系统功能概述

本系统包括的主要功能模块有:“客户管理模块”、“线路调度管理模块”、“配送作业监控模块”、“车辆运行统计模块”。各模块功能说明如下:(1)客户管理:对于物流配送的客户对象实施可视化地图数据及业务数据管理。其中包含客户与线上系统CRM模块数据的同步更新、报表打印和导出、地理信息导入数据库以及按路网推荐线路等功能。(2)线路调度管理:针对物流订单业务需求,管理订单配送线路。根据任务执行状态,对未提交的订单预测配送线路,对已提交的订单生成并下发车辆配送线路,而且对已配送完成的线路,可保留为经验线路,便于再次执行配送。另外还包含车辆管理、订单数据报表打印及输出、线路优化等功能。(3)配送作业监控:根据已下发的任务配送线路,管理车辆配送业务。该模块通过与GPS车载导航定位模块连接,实时获取在线车辆的地理数据,实现电子地图车辆定位功能,而且还与视频实时监控模块连接,实现车辆运行状态的真实监控查看。对已完成配送作业的车辆,可查看送货详情与其对应的车辆轨迹,如果发生其他事故,发引发系统车辆报警。另外,该模块还提供客户查询、当日配送任务汇总、影子线路查询等。(4)车辆运行统计:对于可配送任务的车辆实施基础信息管理。其中包括配送车辆的基础信息管理、配送线路设置、行驶里程管理以及车辆运行统计等。

3系统核心功能

3.1客户管理

3.1.1模块流程图

3.1.2客户数据同步接口此接口是与线上CRM系统户信息建立数据同步更新操作,通过页面脚本事件驱动后台存储过程与当前业务数据库进行异步数据同步,功能完成后,返回信息同步结果提示。

3.1.3客户信息管理对客户属性信息执行更新操作。系统中针对某一客户记录进行信息编辑,比如更改客户的配送中心、订货信息及提交状态等基础信息,用户还可以针对无坐标的客户点执行在电子地图取点,添加地理经纬信息。

3.1.4客户地图定位单一客户可根据记录所在的地理经纬信息,执行GIS地图服务查询功能,将图元定位在一定比例尺范围内,并且显示相关的属性信息。

3.2线路调度管理

3.2.1模块流程图

3.2.2订单数据同步接口待处理订单数据需要与线上系统订单任务数据保持数据同步,功能执行方式与客户数据同步实现机制一样,功能完成后,返回信息订单同步结果提示。

3.2.3线路信息条件加载查询线路信息按线上下发过来的订单数据匹配配送车辆和客户点加载更新。其条件约束有指定的配送中心与订单日期。

3.2.4配送线路优化线路优化功能是指在匹配相应配送车辆的同时把临近或同一配送范围内的客户点优化到推荐线路上,使得指定配送车辆到各个客户点达到最短最优距离,从而完成配送作业任务。根据最优线路调度,下发配送任务到送货员,并生成当日配送线路,以区域地图方式展示配送线路轨迹。

3.2.5线路区域定位线路区域定位是指把当前选定的配送线路按照此线路所经过的客户点在电子地图渲染显示,线路是一条不间断的客户点按照配送目标连续生成路径。

3.2.6客户点圈选调整线路地图工具栏提供配送线路上的客户点圈选调整功能,在执行地图选定客户点之后,选择其它配送线路,可实现线路调整。

3.2.7经验线路管理根据配送任务已完成的订单线路,建立经验线路存储管理,便于配送线路的重用。编辑的属性有配送中心名称和配送线路名称等,此外,针对某一经验线路系统提供线路分配车辆功能,按照“操作”执行移除或添加车辆到线路。

3.3配送作业监控

3.3.1实时监控系统根据GPS实时返回的数据,进行配送车辆实时定位及对应信息状态刷新显示,其中包含车辆的运行状态、形式速度和当前所在的经纬位置。同时,系统与车载终端视频像头模块连接,实时传输视频信号数据,实现在线配送车辆运行的实时视频监控。

3.3.2车辆轨迹回放针对已完成配送作业的车辆线路记载为轨迹,系统可根据车辆的停留时间和运送状态以地图动画形式回放轨迹。

3.3.3车辆警报相关的车辆的报警的设置和报警信息查询。例如未归班报警、违法使出、超长停车、越界、盗抢等。

3.3.4影子线路根据车辆调度任务下发和生成路径,则显示对应配送车辆的“影子线路”信息。其中包括行驶路线、服务客户、配送货量、应收现金等信息,并且与实际行驶线路进行比较。

配送管理论文篇(3)

连锁企业的基本特点在于若干统一,即统一店名标识、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经营方式、统一内部管理和统一广告宣传。连锁企业只有通过配送中心和物流系统、信息系统、营销系统的整合,实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连锁企业贯彻“七个统一”的经营模式,开拓门店网络,才能有效地实现连锁经营的利润目标。配送中心作为物流系统功能系统化的体现,是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本文拟分析配送中心选址成本控制。配送中心选址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个供应网点即若干个需求网点的经济区域内,选定一个地址设置配送中心的规划过程。较佳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是使商品通过配送中心的汇集、中转、分发,直至输送到需求网点的全过程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好。配送中心的选址决策不仅直接关系到日后配送中心自身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因此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是配送建设项目规划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配送中心是进行社会物流组织的重要节点,其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不是具体商品生产的社会组织,只是从生产商手中汇集各种商品资源,再进行分类、配送的集约化活动,以实现物流活动规模经济性的行为。所以在商品资源分布、需求状况以及运输和其他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配送中心规划在同一区域的各个地点,不同布局方案将使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成本产生很大差异,所以在已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设置配送中心,使整个系统的物流费用最低,客户服务效果最好,是配送中心选址决策的中心问题。一、配送中心选址的一般方法近年来,随着选址理论的发展,很多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被开发出来,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5种:解析方法、最优规划方法、启发式方法、仿真方法以及综合因素评价法。(一)解析方法。解析方法通常是指物流地理重心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只考虑运输成本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而运输成本一般是运输需求量、距离以及时间的函数,所以解析方法根据距离、需求量、时间三者的结合,通过在坐标上显示,以配送中心位置为因变量,用代数方法来求解配送中心的坐标。解析方法考虑影响因素较少,模型简单,主要适用于单个配送中心选址问题。对于复杂的选址问题,解析方法常常感到困难,通常需要借助其他更为综合的分析技术。(二)最优规划方法。最优规划方法一般是在一些特定的约束条件下,从许多可用的选择中挑选一个最佳方案。运用线性规划技术解决选址问题一般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竞争同一资源对象;二是在一个问题中,所有的相关关系总是确定的。随着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增强,使得以最优规划方法求解大型配送中心选址逐渐成为可行。最优规划方法中的线性规划技术以及整数规划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主要的选址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对一些复杂情况很难建立合适的规划模型;或者模型太复杂,计算时间长,非常难以得到最优解;还有些时候得出的最优解虽然是最优解,但在实际中不可行。(三)启发式方法。启发式方法是一种逐次逼近最优解的方法。用启发式方法进行配送中心选址时,首先要定义计算总费用的方法,拟订判别准则,规定改进途径,然后给出初始方法,迭代求解。启发式方法与最优规划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精确式算法,不能保证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最优的,但只要处理得当,获得的可行解与最优解是非常接近的,而且启发式算法相对最优规划方法计算简单,求解速度快。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启发式算法是仅次于最优规划技术的选址方法。 (四)仿真方法。仿真方法是试图通过模型重现某一系统的行为或活动,而不必实地去建造并运转一个系统,因为那样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根本没有可能实地去进行运转实验。在选址问题中,仿真技术可以使分析者通过反复改变和组合各种假定各个地区的需求是随机变动的,通过一定时间长度的模拟运行,估计各个地区的平均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配送中心的分布。仿真方法可描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常用来求解较大

配送管理论文篇(4)

关键字:配送,管理,管理技术,城市运输,经济范围规划

城市配送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过剩促成交换的出现,这就是早期的商业活动。历史的见证商业活动的发展引起了进一步社会化大分工,而分工的结果则是使得商品生产的集中化同时销售消费的分散化,消费的分散引发的商品空间位置的移动运输由此产生出一个新的行业,那就是运输行业。早期的运输只是简单的将物品从生产场地运送至销售场地的简单搬运活动。

作为配送,是运输活动的升级,现行市场由于过剩的商品而逐渐发展成为买方市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多了,自然消费要求就提高了。那么,在现在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要做到合理的个性配送,就需要花费比以前简单的运输更多的精力和更科学的管理。作为一个城市的配送中心规划城市的配送往往会通过对城市幅面地域进行划分,规划运输路线和运输区域等等。那么关于配送范围是作为一个配送中心商业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要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一个城区的管理范围的扩大势必会影响到作为该城区配送中心范围的扩大。运输线路的重新规划和运输路线的增长、人力物力的增加对一个商业性配送中心来说就是一个很重的负担。

那么,面对市场竞争仍然不断扩大,应该如何规划一个配送中心的业务内容才能使企业面对挑战却一往如故地处于不败之地呢?

另一种局面

我们都听说了大型企业拆分的例子。凡是企业规模过大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盈利的情况下,企业的决策者会通过把大型的企业按照区域或者职能把大企业拆分成几个相关联但是独立经营的分企业,通过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盈利趋于最大化。

这时候市场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首先大型企业自身的向外扩张。大型企业为了吞食更大的市场而让自己的业务范围不断增大,向城市扩展边缘的方向不断延伸,旨在于占领尚未被人开发的新市场。但是这时候企业面临着两个问题,就是新市场的开发的初期投入和风险管理。新市场的前景通常是没有办法做出准确预测的,规划这只能通过对该地区的消费者数量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还有自身的市场渗透计划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规划,但是人为的分析和现实的变化情况总归会有差距。风险管理更加需要经验丰富却富有创造力的规划者管理者来共同管理,对投入产出的比率的控制,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和决策,都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人力以及物力。

另一种情况,是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划分行为。中小型企业的人力和物力通常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抗衡,这时候只有争夺被大型企业忽略掉的一些市场,由于企业数量繁多,市场若是希望避开无谓的剧烈争夺,那么就要进行市场划分。于是专业配送的出现发展开始,以配送内容进行划分的大致有:关于大型货件的配送,危险品货件的配送,特快货品配送等等;另外也有通过配送区域划分的有:专线配送,城区区域模块配送,边境对市中心配送等等。市场的划分使得市场结构较为和谐的发展,这样早就一定程度的业务重叠引发竞争现象,有利于企业不断更新自身的业务内容和业务水平;同时划分也避免了过度竞争,避免了资源的过多浪费。

所以作为新近行业的产业,我们换个角度想,把城市的配送划分成几个配送区域,而作一种专线配送,在现阶段仍然是可行的。

城市配送区域的划分事实上可以看作是这种城市地域拆分的雏形,作为一个营业性企业资源只有限性,我们只能将有限的资源作有利的划分,从而使得资源的收益率最大化。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是否放弃一定的市场而专注以另一部分市场,然后增强自己的配送水平是自身的企业在某一部分市场成为一种品牌产品?

关于现代化配送技术的合理采用

作为一个理智的企业决策者自然会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先进技术都用上就可以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技术含量的把握,应该根据一个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而确定。

就像有的企业规模巨大,为了保证运营机制的流畅运作,若是任何环节任何细节都采用人力进行管理操作那么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错误,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一点小错误会通过管理层次的传递而不断扩大最后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作为大规模管理的企业应该选择一种自动化的智能计算机管理机制对企业的运作进行辅助管理,减少人力操作,并且计算机管理通常会使得企业信息传递速度大幅度增快和更新,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近的企业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管理等活动。比如说像现在很多企业运用的自动化系统——第三方物流协同化配送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系统是面向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设计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基于实时业务数据汇总的运输及协同配送计划优化技术和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组织的管理手段为基础,面向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和协同化配送软件系统。总体上,这个第三方物流协同化配送信息系统包括第三方物流干线运输系统、协同化配送系统,及计划调度、货物跟踪查询和信息增值服务系统。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的管理幅度已经远远大于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时候是必须要运用高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以便使得企业的运营顺畅健康发展。

而相对来讲,中小型的企业却应该以扎实紧密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主。首先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来说规模小得多,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那么通常这种时候采用过于先进的昂贵的管理系统就成为没有必要的麻烦了。

综述:

配送管理论文篇(5)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资源优化意识也不断增强,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中也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电力物资配送与输送相比,实现了功能上的延伸,简化手续,提高供应保证程度,促进低库存或综合零库存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末端物流经济效益。因此电力物资配送的合理化管理的实现,能够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1 传统的物流管理和配送体质概述

传统物资管理以存储管理为主,所谓存储管理,就是对现有的生产物资进行统一的存放式的仓库式管理,这种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仓库为管理的主要环节,而忽视对于物资在运输和分配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所以这种管理是非常单一的,无法实现对物资使用情况的实时更新。

物资的存储量统计存在不属实的情况,所谓物资的存储量存在统计问题,就是指一些单位在进行物资统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每一项物资的实时进出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和统计,而是只对物资的总量进行统计,这样就导致了存在以物易物的情况,无法实现对现有物资的情况的真实反映。

物资囤货中积压了大量现金,所谓现金积压,就是指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的生产进度和数量,进行大量的材料的采购,从而使资金大量积压,无法实现正常有效的运转,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浪费,还不利于企业调整生产结构。

2 现代物资理论以及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

所谓现代物资理论,就是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物资进行从生产到销售的优化管理,其与以往的物流管理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注重对物资的仓库管理,还注重对其在生产环节的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目的在于优化现有的管理方式,实现对物资的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并通过物资管理实现对生产以及销售的促进。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指在现代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所有的生产和销售的活动,不仅包括对产品的采购、宣传,还包括相关的理财产品的购买和收益。这种商务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商务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未来商务发展的趋势。

3 现代物流理论在电力物资管理中的运用

3.1 现代物流理论在物资管理方面的应用

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稳定并逐步上升的态势。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若想要实现稳定发展,就应当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基于电子商务的优势,积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促进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顺利实现。电子商务的交易在难易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以此为依据对电子商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信息流、商品流以及资金流三个部分,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促进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现代物流理论在物资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电子化的信息管理。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信息流通电子化的实现,为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管理信息的传输等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明显提升,并且货物的信息编码管理得以衍生出来,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出入库管理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资源流失问题的出现几率。

二是实现了网络化的消息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的消息管理能够实现对所配送货物的实时物流检测,便于对运输部门的各项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和有效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消息管理的准确性与网点分布的密集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练习,合理的网点分布有助于提高货物追送的可靠性,从而切实提高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效率。

三是实现了智能化的配送管理。在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智能化的配送管理明确了货物运输的路线和顺序,通过路线组合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的货物运输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便于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对时间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物流配送的管理效率。

3.2 现代物流管理过程的物资管理与配送

3.2.1 现代物资配送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物资配送也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与传统物资配送方式相比,其在配送链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现代物资配送更加注重围绕在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三者之间的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以确保一个完整的货物运输流程得以完成。现代物资配送方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物资配送链的互补性更强,并且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各个环节物资的配送情况,以便及时对运输和存储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全面提高电力物资配送合理化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电力物资的配送过程中,配送链互补性的增强,有助于实现货物配送过程中各环节的协调配合,提高运输链的稳固性和流程性,促进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

3.2.2 现代物流对物资配送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推进企业价值链的更新。现代企业运行及发展过程中,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及物理管理理论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促进传统物资管理过程中程序化问题的有效解决,有针对性的物资配送进行合理化管理,切实推动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更新。在此基础上,现代物流模式有助于提高物资配送过程中运输的可靠性,积极优化运输线路,并结合客户及供应商的具体信息,完善企业物资配送信息管理体系,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及时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方式,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

二是提高交易流程的管理水平。在电力物流配送过程中,交易流程是关键性环节,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益水平,交易流程的管理也能够反映出企业运行效率及综合管理能力。因此现代物流对于物资配送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优化企业的交易管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缩短交易时间,实现交易流程的简单化。尤其是网络货物跟踪系统的有效应用,便于客户准确把握货物的配送情况,了解货物的运达时间,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实现电力物资配送的科学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及电力商务交易的综合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积极转变物流管理模式,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理论,采取切实可行的智能管理模式,全面提高电力物资配送的管理效果,推进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

配送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96-02

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这一理论开创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极大提高了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一管理理论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的问题在本质上与以往相同,仅是由于知识、研究方法及文化价值产生变化,而提出解决方法有所不同而已”[2],特别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在货物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基本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和机械工业初期非常相似。所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今天及未来的物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理论是在管理问题和管理实践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和试验等手段方法得出的,目的通过科学管理方法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生产的效率,缓和并解决劳资双方矛盾。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家和工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它将高工资、低成本和高利润统一起来,从而使资本家得到较多的利润,使工人收获较高的工资。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扩大再生产的兴趣,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出发点。二是谋求取得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泰勒认为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三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变对立为合作,共同做大企业“蛋糕”。

二、物流配送企业的特点

物流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是集备货、储存、分拣、配装、运输、送达以及加工的一个体系[3],是一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与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机械化和信息化设施设备利用效率不高。部分配送物流中心仍然使用手工整理、人工装卸的方式进行分拣和搬运,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条码扫描系统和机械分拣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跟踪货物和获得物流配送信息,而且仓储布局不合理,管理松懈,无专人巡视记录及管理制度。设备闲置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物资不能及时调配,配送运输通道拥堵现象突出,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产生大量库存费用,造成资金流转缓慢,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三、科学管理思想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应用及启示

1.工作定额和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提高效率,泰勒提出“合理的日工作量”等工作定额原理。当时,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对于一个劳动者每天的工作量,都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严重不满,普遍采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进行斗争,未能发挥出劳动者的潜力。资本家或管理层人员对于工人的日工作量没有客观评判依据,仅仅是凭脑中的印象或根据简单或者不完整的记录来确定,不能很好地衡量工人的日工作量,造成工人的不满。现在,许多物流企业均建立了工作业绩标准,定期对员工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难易程度进行考核,这些其实是受到泰勒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思想的影响。物流企业也是如此,在分拣和配送中往往是用件数或者批量来收取费用和计算报酬。所以,合理确定配送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对于超额完成者予以奖励,这符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的第二种情况——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员工,按照较高的工资率来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员工,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在物流配送企业中,鼓励负责配送的员工,不仅按照购货方的要求提供货物配送,而且主动到企业、消费群体中去了解、掌握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升配送的速度,减少中间的环节,扩大配送的规模,并对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给予奖励。

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合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泰勒的“第一流工人”指的是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工人,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使每一种类型的人都能找到使自己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泰勒认为“非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或者那些虽然工作合适却不愿努力工作的人[4]。重活、体力活,让健壮有劲的男人干,而精细的活让谨慎的人来做,文秘性质的工作可以让细心的女士做,然后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这样,人人各司其职,干自己最适合、最得心应手的事情。这一理论对当前仍然有借鉴指导作用。例如:选用物流配送外勤人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身体是否结实强壮,能否长时间做户外露天的工作,还有是否喜欢这一岗位,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这种选聘标准就是为了挑选最适合物流配送工作岗位的“第一流的工人”,避免招收体弱或者不愿长期从事配送外勤工作的人。只不过,泰勒时代“挑选的一流工人”是在纯制造业的工厂,现在“挑选的一流工人”在应用于物流配送服务产业上。一般说来,从事物流配送的“第一流工人”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培训机构、高校输送的人员,而是熟悉掌握物流配送的行业,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人员。

3.标准化的工作原理

标准化工作原理包括采用标准化方法,运用标准化工具,选用标准化材料、营造标准化作业环境等。在此之前,员工的操作方法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师傅的传授来确定的,工人的作息时间及机器设备使用规定等也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原先记录来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运用观察、记录、试验、测试等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的位置、工作环境的布置和员工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对送货司机的送货路线和动作都进行了时间研究,设计出精确的工作程序。包括开车门、向收件人递送包裹、记录等一系列细节动作。这虽然有些刻板,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UPS平均每人每天递送包裹达130件,而其他公司平均每人每天只取送80件,UPS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标准化思想还可以扩展到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按照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配合性的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4.相互协作的意愿

实施科学管理的精神内涵,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它实质上是一种转变人性的管理,工人和雇主都要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必须变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才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双方必须变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合作[5]。物流配送企业提供的是全天候的服务,下班时间难以确定,加班几乎成了工作常态,节假日也不例外,需要24小时待命。由于每天都加班,没有休息时间,加之较少的加班补助和苛刻的企业规定,导致劳资矛盾尖锐。特别是在货源不足时或运输淡季,往往就是跳槽和罢工的多发时段。所以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应该借鉴一下泰勒的“相互协作的意愿”这一思想,使企业和员工相互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6]。物流企业的管理者除了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按贡献和能力给予职业晋升机会外,还要通过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物流企业内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培训方式,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感到满意,实现双赢。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将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后,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先工人单凭自己的经验是不能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从事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层,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7]。计划部门主要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未来行动方向、安排管理实践并指示和命令等;现场工人及工头则从事执行职能,从事实际操作。我们现在物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划分原则就是源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如人力资源部、研发部门、分拣部、配送部等。让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更有利于发挥个人专长。此外,物流配送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研发试验室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案,明确相应的预算,并且根据预算进行投资。同时,结合企业的状况,进行论证,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系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但在货物的检索、定购、登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企业及消费群体的需求等方面也实现网络化。

总之,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理性地把握了管理发展的方向,将秩序、人性、科学等管理的基本元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内,对于物流配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延江.管理学原理:第2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丹尼尔.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施建年.物流配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蔡国上,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配送管理论文篇(7)

一、引言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发展物流产业,这也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物流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与物流发展同步,甚至要超前一步。但是当前我国的专业配送中心很少,物流配送缺乏社会化和专业化,配送技术落后,严重的影响了配送的效率,而这也影响了整个物流的效率。在配送及时性和低成本方面,当前我国不完善的配送体系也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当前我国的连锁企业大多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现行的配送方式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落,功能不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缺乏专业化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这些都给连锁企业的配送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所以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文献综述的角度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二、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和配送中心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存在很多问题。皱辉霞(2001)认为:物流配送体系薄弱,主要问题在物流平台构筑落后,物流配送效率低和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人才短缺。除此之外,吴静旦(2007)认为:物流配送的主要问题有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配送中心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李兴国、顾峰(2008)等认为:国内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存在多渠道的配送模式,统一配送效率低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大部分连锁企业多采用自营配送却没有实现完善的配送作业,物流配送的标准化水平低。张亚娟、杜永刚、胡海英(2007)等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实现集中采购和进货,未能实现统一的存货和库存管理,标准化程度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张卫星和王欣(2008)特别提到:由于缺乏对选址决策重要性的认识,只简单地考虑仓储租金,很少结合配送成本、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来分析使得配送中心选址不科学,由于没有合适的装卸平台、足够的车辆和设备以及技术而使得配送中心建设不规范。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等人认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在于经营管理理念的不合理,配送中心发展不合理,配送中心机械化不高,配送的比率不合理。

对于物流配送至关重要的配送中心来说,除了上述的一些问题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张丽华(2009)认为: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物流服务质量不高,配送中心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物流的一些思想和意识。徐贤浩(2008)认为: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的战略思想。而物流以及配送基础设施呈现“瓶颈”现象,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存在物流配送技术和物流综合协调能力的约束。

三、物流配送模式

下面就简要的介绍一下国内学者认同的几种典型的配送模式,主要举几个学者的例子。曹宝亚(2008):我国的配送模式分为配送中心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就是各物流企业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而建立的一种功能联合体;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指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就是总部集中控制和集中采购,进而通过供应商配送到连锁店的一种高效的配送模式。多数学者采用的都是这几种配送模式,虽然在说法上可能有区别,但是其内容是一样的,如秦瑛、陈竹君、陈丹晔等论述的集团配送和供应商配送就指的是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和连锁企业配送模式。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依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获得了快速发展,由此电子商务成为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机遇。而电子商务对物流特别是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就从电子商务的基础上论述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采取物流配送新技术,加强配送信息化建设

陈子侠(2001)认为物流配送新技术有条码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技术)、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等。而曹宝亚(2008)认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技术有:交叉配送技术、准时制配送和ABC配送。

另外,需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皱辉霞(2001)认为包括五个子系统:需求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朱鼎勋、沐林英、张丽辉(2008)认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物流配送新技术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吴静旦(2007)也认为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升信息技术管理,做好技术开发和引进,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张卫星和王欣(2008):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构造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平台,改进配送调度、进行动态库存管理、实现在线交易处理,真正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到一起。

(二)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吴静旦(2007)认为:当前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逐步尝试将本企业的物流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这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连锁企业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

秦瑛、陈竹君、陈丹晔(2008)认为:通过对五种典型的配送模式的SWOT分析,自营模式和配送中心配送模式适合那些实力比较强、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物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商配送模式主要适用于店铺规模大、采购规模大的大卖场及综合超市公司,在我国多数连锁氽业采用这种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这种模式要求物流市场比较成熟,且连锁企、信息化程度较高;共同配送模式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比较适合规模小、资金紧张的中小型连锁企业。

李兴国、顾峰(2008)根据现阶段我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配送水平可以将连锁企业分为四个等级,从两个维度――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能力、配送能力;企业对配送业务水平的要求程度来划分,通过二维坐标轴,得出四种类型的连锁零售企业或者物流企业,为各类连锁零售企业做出与之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策略。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现代物流理念

物流配送中人才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荣凤英(2001):“发展物流,要有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作保证,要拥有系统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作支撑。而所有这一切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人,现存的赖以发展物流的人员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要求,因此着力培养物流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吴静旦(2007)认为:配送中心可以设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或轮训,了解各自岗位的要求及其在整个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集中组织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化物流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另外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联合培养、引进高素质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人才。培养现代物流理念是很重要的,国内许多学者也有相关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论述。

(四)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冯文龙(2008)认为:通过建立配送中心,连锁企业能统一购货,统一库存,统一配送,使得商品配送的时间缩短,物流配送中心运作成本下降,与商场前店后库的分散储存相比,大大降低库存,加快商品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费用,提高厂家、批发商的送货业务效率,降低送交货成本,使企业在未来更为惨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对于配送中心建设具体的步骤,张卫星和王欣(2008)认为:一是按标准化建设配送中心,就是配送中心要逐渐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适当推进配送中心的配车计划与车辆调度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使用,缩短配车计划编制时间,更合理地安排配送区域和路线,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并减少等候时间。二是科学选择配送中心地点和规模,这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和节省流通费用,并且影响配送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零售连锁企业而言,需要采用根据区域成片开发的战略,实施构筑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的配送中心,采用扇形辐射面、步步为营、向前推进的配送网络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比较滞后,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吴静旦(2007)认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货差。但是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内学者的共识。下面就论述国内一些学者对配送中心的详细规划。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流程,徐贤浩(2008)认为:可以分为项目规划、物流中心规划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工程施工设计、工程建设。确定这些方面之后,进行规划分析,具体有设计物流配送中心功能模组,进行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作业流程分析,作业区域布局分析。而周盛世(2008)认为:配送中心的规划要素包括配送的对象和客户(E),配送的货品种类(I),货品的配送数量或者是库存量(Q),物流通路(R),物流的服务水平(S),物流的交货时间(T),配送货品的价值或者建造的预算(C)。

五、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还是相当滞后的,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阻碍我们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是建设标准化的配送中心,加强配送中心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以及柔性化。

参考文献:

1、吴静旦.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2、李兴国,顾峰.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08(3).

3、张亚娟,杜永刚,胡海英.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现状研究[J].商业流通,2007(2).

4、张卫星,王欣.家电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及优化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

5、秦瑛,陈竹君,陈丹晔.我国中小型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的比较选择[J].中国市场,2008(28).

6、张丽华.物流配送中心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经济管理,2009(12).

7、徐贤浩.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宝亚.基于物流信息化下的配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

9、张朝霞.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方式的优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10、朱鼎勋,沐林英,张丽辉.连锁企业物流信息化研究[J].物流科技,2008(5).

11、冯文龙.沃尔玛物流成本管理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配送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现今很多医院不惜筹措巨资,购进各种精密、贵重的医疗设备,以致医疗设备占院内固定资产的比重日益增大。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时,购买的医疗设备无论使用率如何,都在每月成本核算中在科室支出中扣除折旧费。设备闲置无形增加了科室经济负担。医疗设备得不到合理利用,导致医疗成本上升。同时,各科室医疗设备的重复购置,加大医疗成本支付,科室间互借仪器弊端也日益突出。抢救工作的诸多不便,仪器损坏,成本分摊不均,引发科室之间和医患的纠纷。临床迫切需要全新的设备管理模式。“设备配送中心”因此应运而生。

1 成立设备配送中心的作用

(1)我院自2010年起成立设备配送中心,共有临床科室上交心电监护仪9台,注射泵9台,输液泵2台。设备配送至科室开始按小时计费。当科室使用完后通知“配送中心”,并登记设备停用时间。由“配送中心”立即调配至其他科室使用。若设备使用不足时,由“配送中心”人员联系出借闲置仪器,按实际使用时间支付费用给原科室。

2 设备配送中心的管理和评价

在科室使用仪器出现故障,“中心”人员及时予维修或调换,确保医疗需要,仪器使用寿命也相应延长。

3 设备配送中心的临床收益和效果评价

从表2中可以看出,

4 结论

全院科室所需的设备向“配送中心”租借,常规科室不予配备,减少科室专需存放仪器的空间及耗材备存,节省专管设备人员配置。科室无需扣除仪器成本折旧费、保管消毒费、维修费、配件费等,减少科室设备投资风险,只需支付设备租赁费,从而保证科室的收入。

参考文献

配送管理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87-04

1 引 言

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购物的爆发式增长,提高了对物流配送的需求,产生了诸多问题。第一,很多电商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在不同地区分别建立自己的物流仓储设施。这样容易出现在顾客聚集的城市重复建设,在顾客分散的偏远地区物流仓储设施不足的现象[1];第二,电商企业为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相继推出了“次日达”、“半日达”、“一日三送”及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收货时间的“定时达”等服务,这会增加物流配送成本[2];第三,垂直型电商企业纷纷向网上综合购物中心转型,随着规模的扩大,订单数量大幅上升,对物流配送提出更高要求;第四,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最后1千米,出现大量重复投递现象,引起交通拥挤、环境噪声及车辆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求引入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式。因此,共同配送作为一种既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又能够降低配送成本的物流配送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4]。

2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概述

2.1 共同配送的含义

共同配送(joint distribution)起源于日本,又称作协同配送(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联合运输(consolidated shipment)或者合并运输(merge-in-transit)。汤浅和夫[5]将共同配送定义为:共同配送即为了提高车辆车载利用率,将单个公司较少的配送量与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公司集中起来,在单个公司配送合理化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公司达到联盟整体配送的进一步合理化。我国关于配送的国家标准(GB/T 18354—2006)中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

共同配送的实质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在互信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再进行配送,以此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反馈信息,促进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的配送,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6]。何明珂[7]指出共同配送并不仅限于几个企业物流作业环节的联合,还包括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及设备、物流管理的共同化。

2.2 共同配送的特征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除了具有传统物流配送虚拟性、实时性、个性化、增值性的特征外,还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等基本特征[8]。

宾厚[9]指出物流配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信息搜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物流配送自动化,指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配送网络化,指物流配送体系的通信网络化和组织网络化,以及所谓的企业内部网络化;物流配送智能化,指物流配送作业运用大量的运筹和决策方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物流配送柔性化,指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多批次、短同期”等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实现配送活动的柔性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共同配送是在长期物流运作中形成的一种配送模式,宾厚等[10]将共同配送在日本的产生归纳为3点原因: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多家配送企业并存,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和利用。②提运货频率增高,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噪声及车辆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③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物流配送更加高效。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状与当初的日本非常相似,于是,很多学者认为电子商务开展共同配送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杨建华等[11]对三种不同模式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明,共同配送与第三方物流在发展城市绿色物流配送方面,比企业自营物流配送具有更好的环境效益。

王孝坤等[12]指出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是研究为减轻货物运输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而推动的集约化货运组织方式。对于货物周转量和市内配送量日益增长的大城市而言,共同配送的推动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杨浩雄等[13]从安全库存和日常库存控制两个方面建立了虚拟共同配送系统的库存控制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当多个企业构建虚拟共同配送系统后,各企业均可降低安全库存和经济订货批量,同时不会增加各企业的库存成本。

李丁等[14]提出了在虚拟环境下3PL 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得出共同配送具有增加单车装载量,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运力资源有效利用的优点。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两个方面[15]。从社会角度,实现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处:①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②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③可整合制造业者、批发业者、农业生产者及一般零售业者,有效强化弱势生产供应者,健全商业渠道,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④整体规划建立物流专业园区,解决企业土地需求困境,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从企业角度,实现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处:①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②不需独立投资物流系统建设,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③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促进业务的成长与扩散;④能够利用更大的销售网络,与同行业者共存共荣。

3.2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研究

根据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主要有横向共同配送、纵向共同配送、区域共同配送、末端共同配送四种运营模式,下面将对这四种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3.2.1 横向共同配送

如图1所示[16],横向共同配送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在开展共同配送前,就包装货运规格完全实现统一,然后建立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共同购买运载车辆,企业间的货物运输统一经由共同的配送中心来开展。

横向共同配送运营模式能够减少企业对物流固定资产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有利于实现专业化,配送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是,这种运营模式的最大缺陷是配送中心管理杂乱,企业间合作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等问题。另外,由于配送业务的共同化和配送信息的公开化,企业自身有关商品经营的机密容易泄露给其他企业[17]。

3.2.2 纵向共同配送

如图2所示[16],纵向共同配送运营模式是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电商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的共同配送模式,核心是上下游企业间实力较强的一方拥有配送中心或配送网络,部分或全部完成与另一方企业之间的货物配送任务,是物流配送过程的集中化、共同化。

纵向共同配送运营模式能够有效缩短订货提前期,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货物是由供应商直接递送给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库存水平及货物运输成本。但是,这种运营模式使企业丧失了因为保有安全库存而得到好处的机会,而且给供应商品牌的识别带来麻烦[18]。

3.2.3 区域共同配送

如图3所示[19],区域共同配送运营模式指由电商企业在互信互惠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联盟。在虚拟物流联盟的组织之下,由各电商企业共同组建区域共同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

区域共同配送运营模式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配送路径可以在配送网络上整体优化,进而提高了整体配送效率。但是,由于多个企业共同配送,商品种类、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共同配送必须实现标准化,不能满足每个电子商务企业的全部需求,势必降低物流配送服务水平[20]。另外,随着合作企业数量的增多,加大了信息管理及货物跟踪的难度[21]。

3.2.4 末端共同配送

如图4所示[22],末端共同配送运营模式指以社区或者学校一千米为半径,为同一区域的快递公司和电子商务企业设立共同配送中心,统一协调配送货物,降低物流成本[23]。

末端共同配送运营模式具备横向整合资源能力,减少了客户收货次数,提高了末端配送效率。但是,共同配送点属于独立企业,存在着“二重委托”问题,导致货到付款等商流物流相结合情况更加复杂,容易出现责权不清。而且,物流配送是电商企业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唯一环节,采用末端共同配送不利于企业了解客户需求。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共同配送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劣势:①横向共同配送,能较好地解决信息化和专业化问题,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但存在管理隐患,不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②纵向共同配送虽然兼顾了管理隐患,但无法保证专业化要求,而且给供应商品牌的识别带来了麻烦;③区域共同配送比较合理地兼顾了管理主体及理念,在信息化、专业化方面做到了能集中力量运行,在物流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加分方面效果也更加明显,这非常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不利于电商企业提供差别化服务;④末端共同配送在整合资源、提高配送效率、解决交通问题上有很大优势,但存在着配送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与所有权转移的风险。

4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信息平台研究

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现有的资源履行客户订单,是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成功的关键[24]。由于共同配送涉及多个企业,需要管理的货物可能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种,要使共同配送能够高效运作,需要建设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现对企业及货物的有效管理。

袁义等[25]指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并结合运输、交通、贸易等方法的理论与实务的实现,从而实现将消费者所需物品以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式、最小的成本送到指定地点。该信息平台设计目的是将不同企业的货物整合到一起,统一进行配送,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配送成本。郑颖[26]指出电子商务环境下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建设原则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协调与市场化运作有效结合;兼顾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开放性与安全性。

宋心宇[27]指出共同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监控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的全过程。系统功能模块包括:系统设置与系统维护模块、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仓储管理系统模块、配送加工系统模块、运输管理系统模块、数据报表中心模块、物流计费系统模块、成本核算系统模块、客户服务系统模块。宾厚[28]指出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商品进销功能、商品配送功能、商品流通加工功能、仓储保管功能、信息处理功能。

李为为等[29]设计提出了城市共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B/S 的架构。许国兵[30]构建了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系统,指出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柔性调度技术、虚拟库存管理技术、XML技术等。

信息管理是阻碍电子商务共同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结 论

共同配送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研究与实践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主要有四种,即横向共同配送、纵向共同配送、区域共同配送、末端共同配送。每种运营模式各有其优劣势,电商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适合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是共同配送成功的关键。电子商务共同配送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企业之间管理协调问题,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开钊.“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发展与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13-15.

[2]周志成.电子商务物流回顾与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9):58-61+8.

[3]Punakivi M,Yrjola H,Holmstrom J.Solving the last mile issue:reception box or delivery bo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31(6):427-427.

[4]Karkkainen M,Ala-Risku T,Holmstrom,J.Increasing customer value and decreasing distribution costs with merge-in-trans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1):132-148.

[5]汤浅和夫.物流管理入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59-71.

[6]胡从旭.浅析共同配送[J].交通企业管理,2010(9):50-51.

[7]何明珂.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推动流通创新的趋势[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52.

[8]刘文芳.电子商务物流中的联盟配送研究[J].中国商贸,2011(20):111,112,119.

[9]宾厚.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9):95-96.

[10]宾厚,袁义.共同配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新趋势[J].包装工程,2007(10):129-131.

[11]杨建华,郭继东,马书刚.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估[J].城市问题,2012(12):37-41.

[12]王孝坤,杨飞,杨东援.面向社会效益的城市共同配送研究进展[J].物流技术,2007(3):1-4.

[13]杨浩雄,何明珂.虚拟共同配送系统库存控制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48.

[14]李丁,黄远新,田红英,等.虚拟环境下3PL企业实施协同配送的仿真研究[J].物流技术,2009(7):117-120.

[15]陈然兰,洪杰,孙彦飞.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J].消费导刊,2009(9):108,110.

[16]周仕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0(11):56-58.

[17]刘小东,尚鸿雁,许志强,等.基于共同集配模式下的广西对东盟物流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2(13):35,38,102.

[18]Oleary D E.Reengineering assembly,warehouse and billing processes,for electronic commerce using “merge-in-transit”[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00,1(4),379-387.

[19]付强.B2C电子商务企业区域共同配送系统的构建[J].今日科苑,2010(4):251.

[20]王乐鹏,刘轩,张世翔.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2012,No.40517:44-46.

[21]Ala-Risku T,Karkkainen M,Holmstrom J.Evalu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merge-in-trans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14(2):67-82.

[22]刘涛.快递最后百米问题探究[C]//2012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2012:53-56.

[23]第七章 “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预测[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2(3):36-38.

[24]Lee Hau L,Whang Seungjin.Winning the last mile of E-commerc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1,42(4):54-62.

[25]袁义,宾厚.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构建框架及策略[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2):53-54.

[26]郑颖.电子商务环境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8):138-139.

[27]宋心字.共同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规划及关键技术研究[J].系统工程,2004,增刊:25-27.

配送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E246 文献标识码:A

装备维修器材是海警部队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装备保障费用和效能的重要因素。作为装备维修保障的重要资源,维修器材不仅直接影响到故障装备的及时修复,也是保障工作中经费投入最大的方面。据资料统计,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维修所需要的器材保障费用约占整个维修费用的一半以上。因此,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的效果直接影响车辆装备保障的军事、经济效益。

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由进行原材料获取,加工原材料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构成来看,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实体主要是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在给地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军事物流的发展,特别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模式的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假设:依托社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国家经济力量,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可以降低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成本,实现海警部队“保障有力”。

2 可行性分析

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可行,主要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军事目标的可达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所采用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来看,其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海警装备维修器材多侧重于平时保障,同时要做好战时储备。其目标是将各级装备维修器材机关部门、基层单位等和地方器材供应商链接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可发挥最大整体效益的集成系统,从而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海警部队各级别单位的正常运输勤务提供恰当数量的正确器材。优化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即: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系统和整体观念进行供应管理。

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运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海警部队已基本具备了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和信息系统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优化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许多相关部门从切身利益出发也非常配合工作;第二,海警部队具备一批懂物流、精管理、会保障的专业人才,为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随着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近年来海警部队逐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海警部队能实施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和“保障有力”。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公路和铁路建设投资成数倍增长;另外,从优化项目经费的费效比分析,海警装备类型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装备维修器材需求的种类和频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的联合供应和协同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经济效益。

通过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可行的。

3 供应链设计

3.1 供应链设计目标

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主要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系统集成。通过供应链设计,把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供应链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优化。

(2)技术先进。通过供应链设计,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的运作采用更加智能的物流设备、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下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3)需求拉动。通过供应链设计,实现基层部队“需求”拉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保障模式,即根据需求拉动确定供应。

(4)协同合作。通过供应链设计,协同合作意识将贯穿整个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围绕基层部队的需求共同解决问题、业务上不再有重复性工作、信息能实时准确获得等方面。

3.2 供应链类型选择

供应链类型的合理选择借鉴不同的军事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军事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军事需求,企业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效益需求。军事供应链一般分为平时的军事供应链和战时的军事供应链[1]。平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建设的需要,强调压缩后勤规模,强调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后勤资源,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战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作战任务的需求,强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速度、柔性和质量。传统的供应链类型主要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推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出发,经由半成品、产成品、市场,直至最终用户的物流主导过程。拉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再根据设计组织材料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以需求信息流为主导的供应链。

供应链类型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发事件、通用性不同、器材需求量差异等。综合考虑海警装备维修器材需求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发生波动或需求不确定需要将“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综合起来。配送中心可以灵活地根据保障任务的突变做出快速响应,将其作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的分界点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3.3 节点设计分析

根据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的特点,设计的供应链节点包括装备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部队用户。

(1)器材供应商节点。器材供应商节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供应商的规模;二是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能为部队提供的服务水平,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否处在海警部队最佳的供应保障范围内。

(2)配送中心节点。配送中心是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器材供应商和下游部队用户的核心环节,在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配送中心节点要使器材供应适应部队需求变化;配送中心节点要经济高效地组织储运;配送中心节点要提供优质的保管、配送和信息服务。

(3)部队用户节点。海警部队保障有四级单位,从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的实践出发,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部队用户节点的粒度。依据海警部队财务制度,综合分析,三、四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结算权限,经费开支需经过二级单位统一预算。另外,二级单位有保障经费预算权限,在制度上也符合保障要求。因此,选择一、二级单位作为供应链中的部队用户节点最为合适。即:由配送中心或供应商将器材直接配送到一、二级单位,其他单位由二级单位另行组织。

3.4 保障模式设计

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设计遵循了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反应性的原则,并考虑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保障模式大致可以设计为两种: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直达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订单一次配送到位,过程简单;减少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系统内总物流成本低。不足是及时响应时间长、供应速度慢;收货响应时间长;增加了各使用单位重复备货成本;企业仓库库存金额增加。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实现配送运输规模化,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配送中心的建立分摊了器材供应商库存成本;缺点是增加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和运输成本及器材中转次数。

论文认为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供应链设计,应兼具以上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的优点,即: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枢纽,部队的需求信息在这里汇总;配送中心可以保障通用性较低的维修器材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波动的器材需求。器材供应商仓库,以就近原则保障部队用户需求,避免器材的重复运输,也减少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运输工作。

假定A省有i个器材供应商,B直辖市有j个器材供应商,C省有k个器材供应商。图2表示了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由配送中心配送部队用户的器材流动方向,虚线表示部分由供应商直接配送部队用户器材流动方向。

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具有动态性特点。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而改变。

基于上述供应链框架的器材保障流程描述:以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根据器材的通用程度和供应商的地点,选择不同的库存策略和配送方式。这里的库存策略有配送中心是否零库存两种,配送方式分为供应商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通用性的高低影响器材库存策略,通用性高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零库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配送中心的库存成本,而当器材供应中断时,部队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所需的器材,不会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对于通用性低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安全库存,这样既满足了部队用户的需求,提高了部队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影响配送方式的选择,距离较近时采取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距离较远时则由各个供应商将器材运送到配送中心统一分拣,然后再分别配送到部队用户。以就近配送原则决定是否由供应商直接供应,不仅降低了器材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

4 结 论

论文结合现行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论证了装备维修器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明确了车辆通用器材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类型。最后,对供应链框架结构中的核心——配送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说明了供应链节点和供应保障模式,给出的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结构对现行的供应保障模式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宪刚. 中美军队后勤管理比较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上一篇: 行政管理案例论文 下一篇: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