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27

体验式教学论文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1)

陈亮根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将体验式教学设计为四大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过程系统和组织系统。目标系统主要解决体验式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内容系统关注体验式教学的学习任务;过程系统则是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程式;组织系统是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对达成目标的保证。

1.目标系统:突显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思维是“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它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内化书本知识,获取独特的生命感受和知识经验,体验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以实践性思维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目标系统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第一,实践性思维内部的目标系统。实践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问题意识、信息统整力、思维发散力和思维情境化。在此基础上,实践性思维的内部目标系统建构为:第一,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的能力;第二,有效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第三,个体基于已有经验与独特感受、综合已知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构建不同解决方案的能力;第四,个体得出符合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结论的能力。

第二,实践性思维外部的目标系统。通过实践思维的训练,提升实践能力仅仅是实践性思维训练的初级价值,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可以连结个体体验知识的内在意涵,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的成长这一高级价值。因此,实践性思维的外部目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将知识经验有效内化,体悟知识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二是帮助学生完整发展,在尊重现实生命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理性与认知能力,成为理性与情感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完整生命体。

2.内容系统:训练与发展实践性思维

实践性问题设计是体验式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应体现问题理解的多元性、问题情境的现实性和问题目标的真实性。

第一,针对实践性思维发展阶段的问题系统。一是提问型实践性问题,训练问题意识。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对当前情境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还能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复关联,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二是条件型实践性问题,训练信息统整力。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常常是条件模糊的,需要根据问题情境、智慧与感受去搜集、整合各方信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对条件开放性程度的把握。三是方法型实践性问题,训练思维发散力。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解决方案更符合现实情境,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生活感受出发去建构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实践性问题。第四,结论型实践性问题,训练思维情境化。将问题结果与现实情境不断对比,最终得出符合现实情境的问题答案,关键在于把握逻辑性答案与情境性答案的异同。

第二,针对实践性问题相关知识的问题系统。一是单元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单元内知识。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使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让学生把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学科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单元间知识。突破单个单元的界限,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扩展到整个学科内部,将学科内的知识逻辑拓展为以实践性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三是综合型实践性问题,整合学科间知识。将被分割为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的知识整体重新融为一体,使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优化与整合。

3.过程系统:关注实践性问题的解决

第一,教材内容情境问题化。即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从中引发出具有“实践性”和“不确定性”的实践性问题。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植入生活情境,将书本知识嵌入或还原到现实情境中;另一方面,要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

第二,问题内容多元表征化。为学生创设宽容、积极的氛围并给予指导,促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命感受活化,与问题解决情境反复关联,生成独特的问题理解与问题表征。

第三,表征内容方案构想化。即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从中选择出最具说服力的优良方案,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某一立场去分析问题,构建方案,并为构建的方案寻找辩护理由,同时对比自己与他人的方案,生成一个较为合适的优良方案。

第四,构想内容有效实施化。学生将经过比较、辩护与评判而生成的优良方案加以操作化、实施化。

第五,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要在方案实施中与实施后对整个前期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诊断方案本身及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或经验。

第六,评价内容表征重述化。要对实施内容全面评价化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在个体头脑中重新表征。第七,重述内容迁移实践化。要将表征重述所获得的概念化、迁移性强的知识用于解决其他实践性问题。

4.组织系统:促使学习体验生成

第一,教学目标向学习期望转化。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将刚性与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习期望,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期望,再将教学期望转化为学习期望,最后监控学习期望。

第二,教学内容向学习内容内化。教学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以自我去理解、感受而生成情感与意义。首先进行经验活化,再开展教学对话,最后再将内化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生活实践。

第三,教学传授向教学对话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对话,会使学生心灵舒展,首先需要激活对话意识,再选择适宜的对话方式,最后进行对话指导,纠正对话中的偏差。

第四,创设真实的物质环境。营造的物质环境并不要求绝对真实,而要注重学生是否能从环境中体会到真实的意境,可以实境再现,实现“形真”,也可以意境营造,实现“神似”。

第五,设计开放动态的教学时空。目的是要改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师生角色,促使师生展开多种类型的教学互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学习内容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以及实践性问题的有效解决都可以实现教学时空的不断延伸与拓展。

体验式社会学教学的模式设计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构想和社会学教学的特点,本文选取“社会学概论”教学中社会分层的教学安排来说明如何构建促进学生实践性思维发展的社会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是通过社会分层的学习,训练学生的实践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领悟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具体来说,先要在掌握社会分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实践性问题;然后,搜集国内外社会分层的相关资料,并分析资料、整合资料;接着,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分层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在提出众多问题解决方案后,能从中选取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

2.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实践性问题准备。选取与社会分层相关的材料,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再现真实情境,将社会分层的相关知识植入生活情境,再从实践情境中引发出实践性问题。例如,剪辑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思考并提出疑问,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准备材料解释历史上和现今社会的社会分层形式,即奴隶制、种姓制和等级制。要求学生比较这三种社会分层形式的相同之处,得出社会分层的含义,训练学生的信息统整力再让学生运用社会分层理论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分析目前社会上关于“屌丝和高帅富”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同时,要求学生联系社会流动的基本知识,思考如何使个体由社会底层向更高的社会层级流动,以此促使学生将本章知识优化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首先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物质环境。例如,教师选取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后乘客逃生的片段,在学生观看影片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命感受。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等级舱位的乘客逃生率不同,妇女和儿童优先逃生的原则是否适用于所有乘客。然后是实践性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立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实现实践性思维的不断发展。例如,让学生运用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知识,分组讨论中国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对各种解决方案比较、评判,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最符合真实情境的方案。最后,总结评价。经过前期的体验和实践后,每个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活动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促使学生总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最终由教师评价,客观公正地指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2)

1.1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哲学上来看发展是经过与结果的统一,学习的过程制约但不决定结果,结果是学习过程的体现,但不能全部体现。在体验式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传统教育中结果,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体验,不要急功近利。学生在加强自身学习体验后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从事体育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这样体验式教学就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学习中。

1.2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养成

强调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体验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生命体验的重要体现,是个人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是独特的自我的,能体现自我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今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情感构造、认知结构、个人取向都有很大的影响。

1.3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内在生成为特性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深刻和深层的以及神秘的内在感受,学生学习能引发与学生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不仅如此,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得到具有永久意义而且具有铸造性的学习体悟。体验的过程是外部世界和学生自我生命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趋近和展开的过程,推动着学生从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已有经验出发,揭示和发现教学中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学习形成的内在天性体现的是学生生命的深度。

2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学生基于个体经验的解释以及自我体验的有效融入,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存在的意义。由于高职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的学习重点不是放在增加内在认知结构上,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自主参与性更高,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景主要靠学生主动建构,倡导以“自主、对话、探究”为特征的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认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与人类的经验有密切联系,所谓“知识”乃是人类从经验中汲取意义或建构意义的结果。要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在体验式教学的理念上创设情境并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再仅仅表达一种观点,更注重的是一种理想,其独特的意味是强调一种行动指南。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和谐处理好师生关系,同时通过采用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对进一步发展动作产生探究心理创造学体验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使学生在愉快体验的环境中获得体育素养。一名拥有正确价值理念的体育老师才能在课堂中真正把握体验教学内涵和意蕴,才有可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和合作意识。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教师要认识体验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先进性,使之首先树立起体验学习的意识。高职体育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创设体验的情境,通过体验获得自身感受并内化为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就是建立本体的连锁条件反射的过程。

2.2在体验式教学内容上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结合

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将有效地发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职业功能和健身、健心功能,拉近体育教学内容与他们将来要从事岗位工作的距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打好基础。高职体育教育与普通体育教育的区别是,高职体育教育必须从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出发,通过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满足不同专业、基础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校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方向对学生的体格素养的不同要求,在体验教学内容设置上灵活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化,密切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

2.3在体验式教学组织上细化教学的基本流程并明确目标

在教学组织上应该向国外先进的体验式教学理念和培训方法学习,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三者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灵活的运用教案,尤其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更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体验式教学达到效果的高低取决于体验之后进行的分享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程度的高低。一般体验式教学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教学目标分析阶段、教学方案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评估与追踪阶段。通过这4个阶段可以更加科学完善的将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3)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考尔博在他的著作中对体验式学习教育理论进行介绍。他认为它由四个基本阶段构成,包括:体验—思考—抽象—实验。体验阶段指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世界和生活,并且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各种感悟与知识。思考阶段指体验者描述并思考自己的体验活动,对自己的体验活动进行归纳、分析与反思。抽象阶段指体验者加工与处理所获的初步经验,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抽象成概念。试验阶段指体验者在新的情境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假设,并且将所获得的经验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情境中。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情感理论指的是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克拉申把情感分成动力、自信和焦虑三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阻碍语言的习得。相反,动机明确、自信满满和低焦虑感会加速语言习得。因此,根据他的情感过滤假说,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减少外语学习中的焦虑和恐惧。在体验式外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和友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有效地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身上必须要散发快乐的愉悦情绪。教师快乐的情绪必然会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放松下来,消除焦虑,带动学生快乐的学习,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

二、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

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参与”是前提,“愉悦”是共鸣的先导,“共鸣”和“环境”是外语教学体验机理赖以发生的依存条件。成功的体验式外语教学需要将“参与”“愉悦”“共鸣”和“环境”四个要素相互融合。

1.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在体验式外语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和主动地学习,积极发言,参与多样的课堂合作交际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学生只有最大限度投入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在平等、友好、协商、自主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愉悦的情感体验体验式外语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积极体验,总是与学生获得“愉悦”紧密关联。学习者只有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到乐趣,才能激发、保持和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才能持续地获得前行的动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只有让外语学习者体验语言学习的快乐,反过来促进外语认知和使用经验的增长,才能培养出“知情合一”终生学习者。

3.和谐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共鸣营造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体验式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要素,积极营造自然语境,使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4)

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职学生依据其个性品质造就其不同的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为未来培养更多有独创能力的人才,并要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自信息和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文言文语文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在,从现实角度评估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人的思想,掌握其丰富的内涵,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生命体验式学习?《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如果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披文入情”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朗诵、美读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借用情景、背景等资料来补充学生的空白点。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所学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略其文辞美,才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可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每个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家。我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正是这些思想者把我们中国引渡到今天。他们用古老又美丽的语言,传递着深刻又丰富的思想。学习者与课文传递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接受思想的洗礼,已达到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古人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审美是人渴望自由的心灵对不自由的现实的超越。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文言文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既入文本之内,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又超文本之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对思想进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开说与写的活动,让学生将其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使得古典文学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新课程主张“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这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体验与思考的重要意义。

一、“读”占鳌头,融情于读

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流程中,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诵读往往成了一种摆设,走走过场。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在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在朗读的体验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古人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敢奢求学生在百读文章之后忽然顿悟,但是却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涵咏、体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语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培养起来。

(一)多层体验,读出意境

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课时,我尝试带领学生这样读课文: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听清句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也是体验式阅读的前提。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兰亭集序》中情感变化的脉络比较清晰,即“乐痛悲”,诵读时注意揣摩作者、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

(二)角色体验,读出个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奏效的朗读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学习戏曲专题,运用这样的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把文中不同角色分派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并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此外,教师应大胆创新,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方言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完成形象的塑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升华体验,读出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够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激荡起心底的涟漪。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如《赤壁赋》《逍遥游》《兰亭集序》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来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辨、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和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注释和工具书,搭建体验平台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查、去读、去悟。我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班级学生分为5―8人不等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解决文中疑难的字词句,然后由各小组提出讨论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采取竞答的方式探讨这些疑难问题,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在学生讨论、交流、碰撞、生成新的知识中活了起来。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动口、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增强活力。

三、因文而异,巧立体验侧重点

文言文中应该既有“文”又有“言”。人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很好地把“文”“言”统一起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模式。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应注重因“篇”施教,巧立体验侧重点。有的文言文语言浅显,但意蕴丰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词句式上过分注重,而可以重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

如《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报任安书》是传统名篇,文章比较长,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开展翻译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质疑,为进一步的问题探讨打好基础。而《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学习的难度不大,教学可以自学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个性体验文本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活动。同时,学生得有所思、有所问,才能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一句中的“一觞一咏”,书下的注释为“饮酒一杯,咏诗一首”。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位学生提出:“兰亭集会,‘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到了谁的面前谁才能喝一杯酒,咏一首诗。其他41人围着曲水,等着曲水中流过来的那只酒杯咏一首诗,这样才够尽兴、惬意,才符合东晋时期文人的习惯。”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观点不一,分成两派,展开争论。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亲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实践水平。如果不经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以及对体验内容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概括、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就难以获得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任何没有独立自主的体验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只有在体验时思考,把体验与思考结合起来,互动互补,让学生逐步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断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既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与自由的思想,又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地位。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王敬.尊重历史 准确解读――重读《兰亭集序》[J].现代语文:下旬,2004(1).

[4]赵继光.新课程中学5S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0(8).

[5]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曹晶.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5.

[7]李晓静.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D].2005.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5)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是“汉语学习的典型,是审美学习、人文素质、能力等三方面的培养基础。”[1]但近些年来,大学语文教育普遍面临“学生漠然处之”、“教师苟且为之”、“学校等而下之”的尴尬境地。在此现状下,正视大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以创新思维对大学语文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共识。

上世纪末,体验式教学理念与模型被引入国内,逐步试点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决定了教学中个体理解与体验的重要性,为此,本文立足改进教学方法,探析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人文性强,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等因素。徐中玉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3]而体验式教学强调“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4]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与体验式教学之间有实质的契合,因而,积极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人物,是权威、专业的象征,学生则处于依赖、盲从的被动地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体验式教学认为,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更多承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此模式下,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体验共享的过程,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对话,这有助于彼此接受,形成平等、民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从人本主义来讲,大学语文选文多以经典作品为主,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需要个体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审美、品美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促使教师对学习个性化的解读给予理解、激励,进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力避传统教学将学生个性淹没于整体划一的群体中,使学生‘各具情态’。”[5]

2.有利于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知、行合一。现代化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开放性、多样性、个体性和民主性。要摆脱大学语文普遍萎缩的境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实现教学知、行合一是一个重要途径。

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以学习者参与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其亲历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有助于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建构起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内在动机和求知欲,促成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生成自我的认识和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与价值体系,为学生立身、处世、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体验式教学对转变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组织均有着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秉承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并灵活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呢?

1.营造“情境”,生成认知性体验。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意义隽永、哲理性强,理解难度大,通过营造“情境”可以使作品的人物、环境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增强大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感知,形成认知,故而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图像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强化大学生主观感受,加深对作品角色与特定场景的认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6]

2.深入“情境”,生成情感性体验。情境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施教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我”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境情节发展中,使“我”与“角色”共同体验所有的细节,在心理上实现“角色认同”或“情感迁移”。为此,教师解析言语时应努力做到“怀情而教”,领悟并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情,才能以情融情,唤醒学生的情感。同时,体验还是“理智的直觉”,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恰当的评价或点拨,使学生对体验保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以节制情感,提升情境体验。

3.展开讨论,丰富体验。体验式教学认为,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体验。[7]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要遵循“自主体验原则”,尊重大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营造一个自由、融洽的讨论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使不同的个体经验、心理情感得到交融、碰撞融合产生新知识经验,以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大学生个体体验。

4.走出课堂,践行体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学得”的层面,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学得”和“习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文素养之中,知识一般是‘学’的范畴,技能、素养则既有‘学’的成份,也有‘习’的成份,而‘习’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操作性过程的体验。”[8]体验式教学不单纯是内容的简单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就是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证”已有的情感与理知体验,实现“知能转化”,乃至“知行转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知行相左”的现象。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注重在教学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大学语文教育,究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功能,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创新及教学关系的转变能营造一种体验情境,使大学语文教育产生最佳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闫石.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8(4):12-13.

[2][6]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81-83.

[3]张宝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J].现代语文,2009(2):42-43.

[4]刘元兵.体验式教学法内涵及在管理类课程中的组织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1(2):6-7.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6)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7)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中心,学生只是在听讲、记笔记。但是,体验式学习就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变成学习的主体。体验式学习追求的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孜孜追求的,它能够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寓教于乐的乐应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用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用快乐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老师使用娱乐的教育方式,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寓教于乐提供了可能。寓教于乐,“乐”不仅是教师提出的乐趣更是学生主动体验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才是这种教育方式所追求的效果。

3.学以致用

传统教育的最大难题是怎么样学以致用,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所以,学习是一种实践,这种思想是学习者需要逐渐认识到的。知识没有应用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一个个僵硬的文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脑海中慢慢的流失。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优势是,一个运用知识的平台被提供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使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需要一个情境,是把学习的过程移植于一个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形之中。最关键的是,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中应该具有的,认识到情境学习不只是让学生做一些死记硬背的表演。事实上,在学习的道路上模仿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而忽略了创造。如果只是进行不断地模仿,一旦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就会不知道怎么样去处理,这是因为他们在模仿的过程中对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理论与实践得出的,通过学生分析案例,来学习如何把营销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情况之中。在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收集案例;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要对案例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以便发现其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进行改正。

2.任务教学

所谓的任务教学,就是老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隐含在旧的知识点当中,学生在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对任务深入的分析,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3.模拟教学

所谓的模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情景,结合实际的角色扮演,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体验式教学所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沙盘模拟教学,它具有很高的“模拟”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营销行业中,深入的进行市场研究、组织企业生产、进行企业管理,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

4.实践教学

走出课堂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进行企业实践。在对市场营销进行教授的时候,学生要到企业中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现场观察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进行分析,让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市场营销,这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8)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学生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和体验时,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由于体验是学生作为语文活动参与的个体来获得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和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场所,并丰富他们的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对亲身经历充满兴趣的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例如,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真情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为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后,都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并把自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了文字中。通过这次制作贺卡的活动,学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期望,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高效。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且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探究—体验”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据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使问题从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语文思维,让他们通过探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通过读写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进行的一项学习内容。在对课文进行朗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情感,流利地读下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他们在不断的朗读中获得语文的语感,通过朗读获得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睛、耳朵、头脑都处于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来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体会到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通过阅读,学生能学会和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他人的途径;是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创造性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动笔,并善于用文字进行表达。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他们学到的知识在自主探究下内化成自己语文体系中的内容,使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9)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21世纪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强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授课内容、教师和学生。这三部分相互作用,推动教学的完成。教师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借助一些再现与传递的手段,如:设置任务、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习情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理论基础

体验式英语教学直接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指的是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观察判断,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或经验。Kolb把学习解释为“经验转换以及经验的获得和转换结合中产生知识的过程”。该过程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主要分支。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各环节都突出学生“体验”的地位,教师尽可能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事实,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感受到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

2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这一层次的学习介于高三年级与大学一年级之间,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知识的查漏补缺,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入学者。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相比之下,内蒙古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相对落后,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更是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文化教育水平偏低,而且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研究不足。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对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了解很深,下文详细谈谈目前的大学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在整个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信息的主动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也难以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习者的交际缺失症。

(2)学生学习现状

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办公条件差,而且这些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加上蒙古族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不够,因为英语在他们高考中只按照较小的比例计入总分。所以,大部分蒙古族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基础较差,大学民族预科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少数蒙古族学生在考入预科后,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这些不良心理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使他们失去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式英语教学在民族预科的实施途径

针对上述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现状,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民族预科中开展体验式英语教学。

(1)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语言体验情境

贴近的语言体验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原有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去感知、体会的兴趣。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和语言交际形式,以便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语言材料,例如,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广告标语等。也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观察到的语言情境。这些语言材料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确保能够吸引大多数学生,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

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恰当的课堂互动活动,如模拟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等,使学生们体验到语言使用的过程。恰当的课堂互动是预科学生们有效体验的基础。课堂活动应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和真实性。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互动可以在学生间、教师间,或是机器和学生之间进行。另外,语言必须体现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学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

2)自主性和合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活动是自主合作学习的常用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有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自主体验,而且也有利于创造互动合作的气氛。

3)多样性和连续性。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多样化,要将读写活动与听说活动、基础活动与拓展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并且综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多样性的活动应保持连续性,不能只求形式热闹,忽视教学目标的承接。

(3)以网络多媒体作为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平台

多媒体网络是有效体验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网络系统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种交流。通过运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聊天工具、数据库等媒介,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拓展课堂体验的时空,并为师生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和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预科学生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它使单一的课堂英语学习过程,变成第二课堂里的一种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体验过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晚会或进行英语演讲、歌曲竞赛等。第二课堂的活动要依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们的要求。

体验式教学论文篇(10)

2方法

通过设计案例、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交流讨论4个环节进行体验式教学。

2.1设计案例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以临床实际工作为蓝本,选用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设计骨科护理教学案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并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于授课前1~2周将案例与相关问题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料室查阅资料,做好课前准备。案例:患儿,男,10岁,因玩耍时不慎从高处坠落,伤及肘部,当时即感疼痛,查体可见肘部肿胀,活动受限,呈“S”样畸形,肘窝处可见皮下瘀斑,有反常活动及骨擦音和骨擦感,肘部三角关系正常。患儿既往体健,无传染性疾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等。患儿入院时测T:36.8℃,P:90次/分,R:21次/分,BP:92/60mmHg。X线检查可见肱骨髁以上1cm处发生骨折,骨折端移位。

问题:(1)根据以上案例,评估患儿疾病,并提出护理诊断。(2)提出鉴别诊断。(3)在搬运患儿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内容有哪些?(4)患儿若行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要注意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护理措施?

2.2情景演练在案例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情景演练。将学生分组,大约每10~15人为一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组员各项任务,如扮演患者、汇总材料、制订护理计划、扮演护士等,根据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逐项演练。授课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在演练中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3临床见习在学生情景演练结束之后,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时需要在临床一线更进一步地认识,一方面强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因此,在情景演练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深入临床见习是十分重要的。与教学医院的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学生临床见习课程的安排,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教,带教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向学生讲解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和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2.4交流讨论学生经过资料收集、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之后,与刚拿到案例问题时有了许多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操作体验。这时,让所有学生坐在一起,与授课教师以及带教教师一起讨论案例问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课程结束,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习报告,任课教师完成该次课程的教学总结。

2.5教学评价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分别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束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分析。

3讨论

3.1创设情景,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梁园园等认为体验的产生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在骨科护理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和再现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实、直观地感受到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的难点、风险以及形成对护理工作的职业态度,这些是教师运用语言所不能达到的。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设计案例—情景演练—临床见习—交流讨论4个环节,使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同时,小组模式又激发了学生之间相互比拼、共同协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有了质的变化,即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变成了策划。以学生为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它改变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上一篇: 财务会计管理论文 下一篇: 药剂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