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10

体验式学习论文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1)

二、体验式学习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之中

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其外在的约束力已经很弱了。因而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往往缺乏动力,对体育锻炼也缺乏兴趣。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由于忽略了这一点而难以形成更为持续的吸引力。而体验式教学就能够首先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某一项体育运动能够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态度带来的激励和优化。比如在大学篮球课上,就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对NBA众球星的崇拜而激励他们对篮球运动的喜爱,继而促进篮球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通过让学生体验某一个具体的球星的特定的灌篮、盖帽、篮板、助攻、弹跳等特长和动作,让他们真正形成对篮球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兴趣。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学习的热情和兴奋点,不需要外在的压力和约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

(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参加体验式教学所设计的各种培训性任务中,必然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因此不断的战胜自我、与自身的恐惧心理做斗争,才能最终完成任务。因而,在一个个任务串联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明确的认识到面对困难所要保持的平常的心态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能力表示充分的自信,冷静处理,这对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效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来说,由于困难和磨练往往是身体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身体锻炼少之又少,因而高校体育教学在相对充裕的时间里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体验式学习往往能够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对自身机体健康活力的珍爱和重视。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对竞技体育中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赶超意识进行真实关切的体验,从而克服大学生固有的畏难、怠惰情绪,促进他们形成健康、励志、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体验式学习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参与实践、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再援用单一的教学场景,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以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一)创造体育情景让大学生获得体验环境

体验需要一个明确而典型的情景,能够给体验提供对象、环境和主题。特定的情景设置,能够为大学生体验体育教学提供真实切身的环境,让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侧重于从教授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生活常识,现在的体育教学则是一种以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推进体育运动日常化为目的的教学。现在的体育教学,老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学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完成授课内容。只传授运动技巧和体育知识的教学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因此,首先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且利用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带动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完成外在授课目标的同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从而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授课目的。总之,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尝试,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强调学习反思的引导

学生经过教师讲解、分组练习,对课堂教授的运动技巧、体育战术以及各种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对自己的特长、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体会,并对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也有所反思,这种对授课的评价和对自身的感悟,就称之为学习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理性和感性层面的内容进行多番思考。对感性层面的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层层递进的模式进行,这种反思称之为“4C”模式,首先对感受的事物连续回忆,然后通过关联将它们衔接起来,再次运用思维对其进行挑战性反思,最后通过设想情境反思。当然,教师在学生反思过程中也要适时进行指导,因为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可能会有所阻碍,这时需要教师从旁指导。但是,指导不能过度,过度指导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限制学生思维发散。为此,教师可以采取检查学生笔记、布置论文等方式促进学生思考,以加强学生反思。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2)

(一)社会生活性

社会生活性是指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来自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大环境中,源于这个世界的种种关系之中。正如杜威说的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而实践的来源应该是社会生活。要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真实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真实的、记忆深刻的。所以,学习不能脱离社会,体验式学习的本质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学习本领、提高技能。让儿童参与活动体验而获得感受、感知和感悟,从感性内化为理性,从而促进儿童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亲身经历性

亲身经历性是指体验式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获得知识,而是亲身参与和融入实际的活动中。这种体验包含实践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实践层面就是指自己的身体参与到了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去经历某一件事情;而心理层面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经历某一件事,强调的是主体的理解、感受。体验式学习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罗杰斯和库伯都认为体验式学习注重个人的参与性,要求参与者获得自己独特的经验。所以,家庭幼儿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幼儿亲身参与、实践、体验。

(三)个体感受性

个体感受性是指体验式学习所获得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体验的独特性。教育学者最初只是强调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后来库伯注重学习者对实践体验后的感悟反思。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和自己内心对话,了解自己在实践中的真实感受。由于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不同,面对同样的事情和处境,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独特的,纯粹属于个体特有的情感体验。这种感受是和个体生长背景、自我经历的情景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的,并且这种感受贯穿于体验的全过程。

(四)综合开放性

体验式学习要求我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自然,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进行体验式学习。现在,随着社区文化的发展,在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倡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创设具体的体验情景,让儿童获得真实情感体验。并且,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对活动过程的体验,还包括对自我感受的体验,人际环境和学习价值的复杂体验,乃至社会、人生都是体验的对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童要利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大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样获得的感受就是综合的情绪体验。

二、体验式学习在家庭幼儿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所谓“听到了不如看到了,看到了不如做到了,体验到的才是最鲜活的、最深刻的。”所以,在家庭幼儿教育中倡导体验式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的让儿童参与生活各方面的体验中去。这样,儿童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的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体验、做家务的体验、吃饭穿衣等体验,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情感交流体验、体育体验过程中幼儿不断与他人相处,促进了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生命意义的建构

在各种体验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了各项能力,同时还获得了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体验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只有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才能真正唤醒幼儿已有的背景经验,并将其与眼前的情景融合,构建新的经验意义,激发真正的情感体验。在体验过程中,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不断地成长和完善,促进了生命意义的建构。

(三)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

道德知识是一种“缄默知识”,是不能单独依靠理性思考获得的,更多依赖于幼儿亲身的体验。所以,在家庭中倡导体验式学习,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标准,当幼儿的具体行为符合道德标准,父母要给予鼓励;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父母要及时指出,让幼儿在以后的行为中加以改正。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在体验中不断实践,从而强化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使幼儿在行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一体化。

(四)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家庭中倡导体验式学习,要求父母积极参与。家长和孩子一起亲身经历各种体验活动、家长还要创设各种体验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不仅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促进亲子交流,巩固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父母经常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幼儿的陪伴、交流,现在也有很多家庭也由于缺少沟通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从现在做起,经常和孩子去郊游,参与到孩子的体验式学习,促进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

在家庭幼儿教育的实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利于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实施,家庭体验式学习应包含基本生活体验、情感交流体验、运动体验、自然体验。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之后,家长就应该创设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进行体验式学习。

(一)让幼儿获得基本生活体验

成为“生活小能手”每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就是为了生活而进行着各种体验,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1.自理能力体验

自理能力包括吃饭、穿衣、系鞋带、刷牙、如厕等等照顾自己的体验,家庭幼儿教育中家长要学会和幼儿做朋友,以伙伴的身份介入和幼儿进行比赛穿衣、吃饭等,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好,这样逐步培养幼儿照顾自己的能力。由于幼儿能力发展快慢的不同,在幼儿进行自理能力体验过程中,家长要学会等待,让幼儿不断尝试。

2.味觉体验

由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对厨房的各种调味瓶子很感兴趣,家长一旦发现幼儿有品尝欲望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味道体验,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比如,当幼儿询问“辣”是什么感觉时,就可以稍微弄一点辣椒让幼儿尝试一下,这时一定要准备一些“应急食品”,如果幼儿受不了这个味道立刻将“应急食品”放进孩子的嘴里,帮助幼儿消除恐惧感,顺利实现味觉体验。

3.温度体验

生活中家长经常担心幼儿被热水烫伤,“三令五申”地禁止幼儿不准碰这个碰那个。其实,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越让幼儿不碰一样东西,幼儿就越会带着好奇心想要探索。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去体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知道烫的感觉以及烫伤之后的后果。从简单的温度体验活动告诉幼儿家庭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安全注意事项。

4.劳动体验

家长主动邀请幼儿加入家庭劳动中;随着幼儿年龄的成长,家长还可以给幼儿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比如动手洗一双袜子,刷一次碗等。这样,幼儿在愉快的家务活动中获得了劳动的体验,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但有些不懂教育的家长就错过了这样一个好的教育良机。让幼儿获得基本的生活体验,家长要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体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经常和孩子交流,关注他们亲自做事情之后的感受。其实,生活中的各个小细节都可以让幼儿亲自去感受、体验,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成为“生活小能手”。

(二)让幼儿获得情感交流体验

发展亲子关系幼儿的发展离不开书籍,书籍又与人类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幼儿情感的发展更离不开童话故事的陪伴,在童话故事书里幼儿和各种小动物成为好朋友、和它们进行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具体的家庭教育中:

1.家长要积极主动和幼儿进行亲子交流

让幼儿谈谈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2.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共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和父母一起根据故事内容做表情、动作,实际体验故事内容,让幼儿在体验中阅读,让幼儿在半阅读半表演中理解、欣赏、感受故事中的细节。例如:在阅读中遇到“跑跳蹲”等字,家长就可以和幼儿一起按照故事中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当阅读过程中有“伤心、高兴”等表情词语出现时,可以让幼儿表现出相应的表情;

3.在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和他们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让幼儿先揣摩故事主角的内心情感,并扮演故事主角进行角色表演。在家庭中积极开展亲子交流、亲子阅读等活动,和孩子分享快乐,就阅读内容和孩子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幼儿认知、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让幼儿获得运动体验

成为“运动小达人”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足以看出体育在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体育运动有利于幼儿大肌肉和各种感知觉的协调发展。家庭教育应该把孩子的体育体验活动作为重点,让幼儿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1.幼儿肌肉发展

先是小肌肉精细动作再到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在设计体育活动时要考虑到幼儿肌肉的发展程度,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体育活动。在刚学会走路时,可以让从幼儿从短距离再到长距离的练习,慢慢地可以设计一些跨过障碍物的走路练习,然后再到跑、跳等练习。

2.可以开展“过小桥”等体育游戏

幼儿和爸爸(妈妈)两个人面对面站在一条线(小桥)的两端,然后两人双手侧平举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要扶着对方身子,侧身同时经过“小桥”,最后沿着“小桥”走到终点。这有利于幼儿获得运动的体验以及锻炼自己的平衡感,幼儿还能感受到体育合作的魅力。家长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体验各种体育活动的玩法。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让儿童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当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体验越来越多,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就越来越强,会降低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等品质。

(四)让幼儿获得自然体验

感受自然之儿教育其实是顺应教育,尊重幼儿自然成长的内涵进行自然教育。早在两百多年前教育学家卢梭就发出要在“自然中培养自然人”的呼声。所以,家庭教育中幼儿教育要走进自然,让幼儿获得自然体验,促进自我生命的自然发展。

1.周末家长可以带幼儿参观植物园

了解植物的种类、名称以及生存条件;家长可以买植物种子和幼儿一起种植,亲自照顾植物以及记录植物成长的变化,让幼儿在亲自种植、照顾植物的体验中了解相关植物的知识。

2.不同季节带幼儿出去郊游

让幼儿感受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春天,带幼儿放风筝,观察树木新芽的萌发;夏天,带着幼儿穿进竹林倾听知了的叫声;秋天,带着幼儿到农田里看农民伯伯正在忙碌的身影,告诉他们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冬天,带着幼儿去感受白雪皑皑的景象。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3)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地存在的,当间接经验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压倒性的教学模式时,与之相对立的直接经验教育就一定会有人提出来,并不断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经验教育模式之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不过被学者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出来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并不断推广到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形态,探索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

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

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

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6):40-42.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4)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体验式英语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KJ1061。

引 言

体验式教学理论源自体验式学习理论。现在普遍公认的阐述体验学习最为系统的模型是 David Kolb(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在1984年提出的体验学习模式。而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或营造情景,学生在老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完成体验学习模式的四个阶段,如此循环往复,前进不已。自体验式教学理论提出后,关于体验式英语教学的大量研究不断出现。有些研究者将该理论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应用研究;有些研究者将该理论与心理学、哲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理论研究,以寻找该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有研究者将该教学理论与其他的教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重点把体验式教学理论与英语专业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应用研究。希望本研究能改变根深蒂固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

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的内涵

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借鉴体验式学习的优势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知情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杨通宇等, 2006)。阮文琦认为,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阮文琦, 2011)。

2.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体验式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方式密切相关。根据感知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学习,听觉学习,体验学习,触觉学习。根据学习风格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型学习、体验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鲁子问,康淑敏,2008)。1984年,体验学习理论的倡导者David Kolb(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体验学习圈, 如下图所示(David Kolb, 1997)。

如左图所示,体验学习圈包含四个环节:具体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概念、主动实践。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态势。其中,具体的体验是观察与反思的基础,观察到的东西会同化到由于演绎推理所产生的新的认识或理论中去,上升到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些抽象的理论或认识会指导新的体验和实践,从而形成新的循环。理学家C. Rogers 对体验式学习也有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构成体验式学习的四大要素:个体的参与、自动自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对学习者进行渗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验式学习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体验式教学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来说,范畴概念主要是人类基于体验之上,经过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是体验的结果。它们深深扎根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文化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之上(陈颖,2008)。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Piaget认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周围环境和必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自己的新体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互动来发展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不断深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知识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会发现主要缺乏主体(学生)与客体(环境)之间的互动,缺少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刘然,2008)。

同时,体验式教学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之上,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研究行为就要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决定人类行为,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运用过程都是主动的行为过程, 而非被动的知识传授。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特征

1.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的交际教学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5)

关键词:转变 教师角色 语文课 体验式教学 对策

一、简析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突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意识与体验性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强调和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这不仅仅关系到落实素质教育,实现教学思想的革新和转变,还有利于培养新型的社会人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体验知识,感悟知识,锻炼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来说就是指根据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的现有学情,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通过创设现实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方式,触摸式的感觉来学习语文知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熟悉的环境下和情境中不自觉的就了解了知识的内容,并且可以学以致用,能做到不读死书,不读书死,不死读书,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达到既定的教育和学习目标。

二、在体验教学中语文教师角色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残缺的教育教学课堂

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三维目标得不到全部的实现,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等同起来,一般都是重知识,轻能力和情感教育,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语文课文言文和古诗的学习上,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的去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考点,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学习的目的,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雪》时,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首诗,至于诗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却很匮乏,老师也很少开展引导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树立远大理想的引导。初中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语文课实施体验式教学也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设置课堂内容,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二)较低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有效实现体验式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因为语文体验式教学是与教学研究密不可分的,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教学科研能力十分的低。虽然部分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但所学的内容不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并且理论学习后没有认真的感悟,没有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语文教师能采用与本班语文课体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科研,但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他们进行教学科研的实验基地,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和研究完全脱节。

(三)教学管理的负担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有自身特征,使得语文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会面对一些困难,这样就会使得部分初中教师不愿意开展体验式教学。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绝大多数的教师其教学管理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赞同体验式教学中要呈现民主、和谐、活跃的氛围,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不想加重课堂管理的负担,其还是愿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自然教学观念也是没有成就的。

三、体验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研究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体验式教学已经迫不及待,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转变自身角色也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语文课教师要想在体验式教学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是关键。学习不但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是深挖教材,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一些课外内容,是的自身的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语文教师不仅担任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担当着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要想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只有提升了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上述转变。

(二)参与校本教研,增强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有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语文课教师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的体验式教学,就要坚持以体验教学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项研究,增强其科研能力,以辅助自身的教学。

(三)转变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教学策略主要有教学方法构成,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语文课的体验教学的教学策略是以新课改中体验教学思想为依据的,它主要是要求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参与知识感受的体验,然后利用同化理论和图式理论,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重要性,能更为深刻的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和教育目标。如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羚羊木雕》时,可以这样开展体验式的导入:每个人的成长都少不了一些磕磕碰碰,那面对矛盾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大家都来说一说吧!然后学生可以开展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析,并引出本课学习。接下来,教师说我们再来欣赏《羚羊木雕》,看看文中的小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吧!这样就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然后展示主人公的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是充满友情,珍惜友情。但另一面,在大人的价值观上,很多成年人却是见利忘义,重财轻义,虽然他们十分溺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尊重孩子自己的培养情谊,不懂得他们最渴望最珍惜是小伙伴之间的友情。然后再通过讨论,得出如何处理亲情和友情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作用,而学生成为了课堂主角。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6)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比较广泛,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根据V. Kohonen的观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P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 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有密切联系,这些不同领域的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雏形。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主张的“干中学”(leaning by doing)概括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

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鉴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

体验式英语教学的优势如何展示,需要研究和规范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所以设计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了解体验式学习的模式。它的模式包含有四个阶段:具体经历、思维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这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1、具体经历阶段:学习者体验新的情境;

2、思维观察阶段: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3、抽象概念阶段:学习者达到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并转换为合乎逻辑的概念;

4、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验证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

在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时,要体现调动学生体验学习的阶段。通过体验教学的课堂实践,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摸索并提出一套“体验式”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包括四个阶段:课前素材准备、课堂情景体验、课堂知识归纳、课堂及课后语言运用。“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习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有效的语言使用者,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当然,这个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

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的应用

在此笔者选取《大学体验英语》中一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为例进行说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课堂基本情况

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2012级某班为例,计30名学生,每周英语课程4课时,每次2学时,90分钟。选用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灾难与拯救”(Calamities and rescues)。

(二)教学步骤

为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原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摆脱以往偏重课文,以词汇语法为主的思路,围绕课文主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课堂活动。

1.课前素材准备

对课文的处理要首先让学生体验。教师对这一课的准备是收集有关“灾难与拯救”题材的图片,包括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等,例如1978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中国的大洪水、北京的沙尘暴、俄罗斯的核潜艇事故。把它们做成Powerpoint 文件;剪辑著名的“灾难”片电影,如Titanic, 飓风等用于电脑多媒体,更简单的方式是准备几张有关灾难的图片(用于实物投影仪),教师根据图片改编课文。

2.课堂情景体验

教学就在师生共同观看图片、影片的资料中开始。从电视、故事片、纪录片以及音乐片中精选一些片段通过电脑多媒体用于突出语言英语情境和语言应用方法。尽管这些录像资料不能取代授课内容,但可用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区域,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3.课堂知识归纳

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思考并简单写下与灾难拯救有关的表达方法,如果有问题,要求学生主动求助教科书或老师。除此之外,还要写下他们对灾难与拯救的认识。然后,学生讨论问题,口头表达出各自从教科书中找到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次具体体验。归纳阶段的形式是多样化的,通过思考归纳,学生较容易根据前一阶段的经历、观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新学到的知识。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7)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认知情况而定,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对课堂感到新奇有趣,进而形成学习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依据所学内容尝试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教学内容,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行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选取情节相对简明的故事,或是动作以及神态相对丰富的文章,这样更能发挥体验效果。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我们一起通过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演课文的故事,演绎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分角色表演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心理和把握人物的形象,这样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更为主要的是,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能够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等。

二、分组讨论,提升效率

在体验式教学中,小组讨论方式非常重要,通过讨论能够让学生增强认识,实现知识互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课前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简短的导学案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学生也能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相应的知识性介绍等。而在课堂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组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让组员进行汇报、表演或是展示。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时,我会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或是引导,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样,我就能掌握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方便对讨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最终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实现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为每个小组都布置了任务,让他们结合本组的理解来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刘兰芝死得值不值?焦仲卿在殉情前都做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小组成员都能畅所欲言,还有的小组开始了彩排等。最后,我引导大家从课文中寻找有用信息,一起完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内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其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分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三、师生换位,体验乐趣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8)

[作者简介]王亮华(1972-),男,湖北黄梅人,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江西景德镇333001)李明(1981-),男,湖北公安人,荆楚理工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92-02

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者教学思想为指导设计,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活动模型或者体育教学理论。由于体育模式具有系统、简洁、直观、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显著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因此一直是近些年体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慢慢呈现出由单一教学模式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发展势态,在指向明确、选择诸多的教学模式中,究竟何种方法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知识的内化、完成体育三维目标?文章认为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内涵:引导与体验

“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以团队精神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适应性(狭义),通过教师设计有利于技术正迁移的引导性项目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和体验,获得直接认知,然后在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分享讨论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提升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明确指向会学技术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在“学会”与“会学”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主要针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而设计,对场地和器材没有特别的要求,特别适合对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在实践中基于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情境学习法等实施,其核心在于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体验。

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引导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指目标技术项目对转换了的项目活动形式的引导。“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主体地位以及传统讲解示范教学的淡化,在教与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作用还表现在教师通过设计和制定有利于技术学习的项目或者游戏,将枯燥的技术动作学习转换成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反思、分享、总结和掌握,然后再次参与到新的技术动作或者转换了的技术动作的学习中,循环反复。

体验式的体育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学习中以自然或者结构性的方式获得亲身的实践和感受,在获得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步骤、要领等,得出抽象的结论,并在交流和讨论中调节和指导自己的后续行为。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项目技术,学生在参与活动、反思、讨论、总结、调节指导实践、再次参与活动的流程中循环反复。

二、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突出功能:知识内化为能力

体育教学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和表现形式,以运动技术为教学内容,但体育学科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不仅要传授、传递文化价值,还应能使学生获得认知、情感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建立技术动作表象,接受新的知识,更应该是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内化为能力,掌握技术动作过程。

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中,教师从两个层面上引导,让学生在转换了的能促进技术正迁移的项目体验中习得知识,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技术动作的学习环环相扣、逐步推进,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讨论、分享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这种过程中习得的动作技术知识,基本上不会因为学生的忽略或者疏于练习而被遗忘。在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听懂了教师的讲解、看明白了教师的示范,也能建立起动作的技术表象,比划着也能做个差不多,但如果不能内化为本体的感受,成为学生个体体育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知识就会时刻受到遗忘的威胁。

在引导与体验中学习技术动作,个体内化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与重构的过程。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剔除已有相关知识模糊、错误的部分,实现知识的正向有序累进。因此,知识内化于心的过程,并不会像知识记忆一样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看似简单、一气呵成的动作居然结构复杂、环节众多,看教师或者运动员做得轻松容易,可是自己做起来总是一错再错,按照技术表象连接起各分解动作,僵硬生涩不说,也不连贯。在这种较重的精神负荷下,一再的练习也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但如果教师能引导课堂教学实现技术项目转换和正迁移,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和讨论,为学生搭建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结合的桥梁,使学生从建立技术动作表象到掌握技术动作过程转化,产生内化的本体感受,相对而言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三、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与要点

(一)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步骤

操作流程作为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相似,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目的、确定任务;第二阶段团队热身、增进互信;第三阶段心理磨炼、应对挑战;第四阶段深度交流、共享经验;第五阶段内化消化、再度挑战。因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引导与体验并行、技术动作项目的转换、分析交流与讨论循环反复,在课中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布置课前设计好的能促进目标技术正迁移的个人或团队挑战项目,介绍项目规则和要求等。第二步:合理分组,组织小游戏热身,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步:组织学生充分参与体验,教师也要参与进学生的体验中,与学生即时互动、引导,并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建立技术表象。第四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并结合目标项目本身反思、总结与操练,掌握技术过程。第五步:由学生或者老师进行项目总结,教师进行引导性示范,提供建议,学生再次结合目标项目消化与提高,组织学生进行再次的挑战。

(二)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要点

体育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门行为体验课程,在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中发展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内化,完成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整合。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转化的运动项目为体验练习手段,“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交流、讨论、反思和再次的行为体验中建立技术动作过程,升华情感体验,因此情感的体验升华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实施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时,该如何催化、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是以愉悦的感官体验催化。有趣的、快乐的和令人兴奋的观点和事物能让学生连续、全方位地去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美感和兴奋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一些快乐的小游戏,将课程技术的练习转换成一种相关的愉悦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心理由被动到不抵制再到略有好感,进而到较为强烈的偏爱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积极的情感色彩。

二是以创造性的思考催化。体育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吸收、加工、整合的过程,在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惊奇、计谋和诱惑来引发学生的信息加工,从而产生统一或各异的认识。如篮球掩护与防掩护的配合,个人摆脱防守较难,而两人之间的掩护配合就比较容易,那么防守应该如何做相应的变化?是采用挤过、穿过、绕过还是采用交换防守?进攻又要如何相应的变化,等等。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积极的行为体验中,也能升华情感体验。

三是以积极的行为催化。体验具有亲历性,没有亲身经历的过程和直接经验,就难以产生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体育运动与实际经验、生活方式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通过体育学习方式的迁移价值来适应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合作与竞争环境。如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级别精彩赛事点评,激励学生自发组织小组赛,或者鼓励学生争做裁判员,等等。积极的参与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等,积极的行为参与产生的效果也能极好地催化情感体验。

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合理转化都能有效地促进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要以平等独立的交往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目标原则、以时间内容为主的方式原则、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原则灵活选择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法、分组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四、高校体育普修课应用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需要明白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普修课中的应用范围。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它仅适用于技术技能的学习,适合体育学习兴趣不高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如体育课程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体育保健等描述性知识,由于其系统性与抽象性,用传统的学习法会更有效。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一是目标技术项目的转换与正迁移的实现是该种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这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经验与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与进度,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目标项目技术内容,设计挑战项目。二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反思很多,教师除了要以平等身份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多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外,对于学生分组的合理性要控制得当。因为分享反思环节会因为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松散,教师需要调动每组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组长的责任感,协助教学。三是引导体验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体验、内省、讨论、分析(分享)、总结、再次体验过程相对于常态体育课程而言较为繁琐、耗时,在以时间为前提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每次课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采用引导体验式教学。

引导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普修课中的应用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种尝试,相关研究比较少,实践中也没有多少经验和教训可以参考借鉴,在实践中将学生的练习形式转移为对目标技术有正迁移的活动形式是较为困难的一个环节,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9)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地存在的,当间接经验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压倒性的教学模式时,与之相对立的直接经验教育就一定会有人提出来,并不断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经验教育模式之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不过被学者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出来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并不断推广到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形态,探索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作者:姬昂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体验式学习论文篇(10)

一、角色扮演,体验人物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认知情况而定,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对课堂感到新奇有趣,进而形成学习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依据所学内容尝试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教学内容,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进行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选取情节相对简明的故事,或是动作以及神态相对丰富的文章,这样更能发挥体验效果。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我们一起通过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演课文的故事,演绎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分角色表演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心理和把握人物的形象,这样容易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更为主要的是,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能够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等。

二、分组讨论,提升效率

在体验式教学中,小组讨论方式非常重要,通过讨论能够让学生增强认识,实现知识互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课前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简短的导学案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学生也能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相应的知识性介绍等。而在课堂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组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让组员进行汇报、表演或是展示。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时,我会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或是引导,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样,我就能掌握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方便对讨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最终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实现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为每个小组都布置了任务,让他们结合本组的理解来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刘兰芝死得值不值?焦仲卿在殉情前都做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小组成员都能畅所欲言,还有的小组开始了彩排等。最后,我引导大家从课文中寻找有用信息,一起完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内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其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分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三、师生换位,体验乐趣

体验式教学活动更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常和学生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毛遂自荐,或是由学生进行推荐来选取“小老师”,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让学生主动体验到教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做好相应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备课”,让学生进行一一试讲,确定本课的主讲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提升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体体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了学习效果。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将备课相关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并指导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备课准备。通过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完成备课任务,并进行汇报表演选出本课的“小老师”,让其展现自己。最终,学生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主动钻研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和资料查询,通过师生换位,学生们完成了学习任务,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 机械加工论文 下一篇: 财经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