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17

空间结构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篇(1)

论文摘要: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是商业地理学的核心。文章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方面深入分析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历程,回顾国内城市商业结构研究的进程,并进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发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业随城市的建立而出现,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是由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载体即商业中心,是商业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主体即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经营者,是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设商业企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故只重视消费者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城市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历史已有几百年,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较成熟。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围内各商业活动载体——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等级体系、布局规律,以及商业活动主体——消费者空间行为、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文章特指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结构。

2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商贸往来加强,各国各地物产资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场的简单描述日益增多,给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计量地理、行为地理、时间地理、运筹学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真正科学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作者将从商业活动载体和主体两个方面综述国外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2.1城市商业载体的空间结构研究

商业中心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研究注重从商品供给的角度考察商业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和不同商业职能的空间布局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论。杜能提出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最早解释了商业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苇斯(Getis)揭示了总零售量随离开地价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的规律,证实了土地地租变动及其与商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0世纪60年代,加纳研究了商业中心的内部结构,在投标地租曲线上建立了不同商业中心的简明空间。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图表表示出租金梯度与商店类型的关系,认为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生态位,可以确定商业中心的区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商业空间理论的基础,为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德国经济学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区位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地景模型”,创立了服从最大限度利润、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观,对城市市场经济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论,构造了边界的无差别线模型。后来,墨苏(R.E.Murphy)和万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业职能为依据,界定了中央商业区的地域范围。

2,1.3空间分析学派。二战后,地理学界掀起了“数量革命”,复杂的计量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成为可能,空间分析学派随之产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得出P=AB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P为中心地的人口数。参数A和B用回归的方法取得,当=I时的P值是门槛人口数。1965年,美国学者贝里(Berry)对芝加哥大都市区商业形态区位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都市区商业问结构模型”。1981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引入多变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图表,分析商业区功能性质、区位、易达性、形态、发展规模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一。

空间分析学派通过大量假设来简化问题,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转为定量数据处理,借鉴统计学、数学分析及数量地理方法解释问题,促进了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科学化。但过分追求技术、逻辑理论系统完美和空间分析的抽象化,使他们的研究脱离了实际的城市商业空间结构。

2.2城市商业主体空间分析

2.2.1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人的作用不切合实际,发现消费者行为对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也开始注重从消费者行为方式和社会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理解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强调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首次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ton)最先从消费者行为观点去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问题,提出行为一空间模型,认为任何一级的中心地的消费者行为均有多样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业设施认知结构的程序,从商业设施潜在顾客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大量的有关属性、看法、倾向性、评估变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卫(Davis)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1982年,英国学者波特(Potter)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

2.2.2消费者空间结构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业中心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也称商势圈,侧重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费者空间分布状况。1929年,美国学者威廉·莱利(WilliamJ.Reilly)首先创立了商圈测定法则——莱利法则,即:两个商业供给地,对于中间一个消费地消费者的吸引力与两个供给地人口成正比,与两个供给地距离平方成反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探讨消费者空间分布法则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则、阿普波姆法则、加萨法则。

随着汽车普及,实际距离已不再有很强影响力,莱利法则及其派生法则在商业网点布置中常与现实不符。美国学者哈夫考虑了更多因素,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式中:P,为居住在i地区的消费者选择商店聚集区购物的概率,S,为商店聚集区面积,,为从i地区到商店集聚区所需时间,为消费者从居住区到商店聚集区路程中购物障碍要素指标。

哈佛商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实践中创立了饱和理论,通过计算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测定特定商圈内某类商品销售的饱和程度。一般来说,位于饱和程度低地区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饱和地区。零售商业市场饱和系数(IR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RS为某地区某类商品零售饱和系数,C为某地区购买某类商品的潜在顾客人数,RE为某地区每一顾客用于购买某类商品的费用支出,RF为某地区经营同类商品商店的营业面积总数。

上述各种模型对于有效选择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顾客来源与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应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但是,影响消费者空间分布的因素众多,除模型中已经考虑的人口、距离等因素外,还受商店本身的竞争实力、所处商业中心的繁华程度、交通流量、竞争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规划等因素影响。新设商店要做出正确决策,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必须与商圈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

3国内研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逐渐兴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杨吾扬教授把中心地理论引入商业空间结构研究中。以北京市为例,把城市商业网点分成3级序列:市级、区级、街区级,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分析了北京商业服务业空间结构现状,用范力农定理求“铜心”,成功地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高松凡论述了北京城市场的历史发展变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中心地理论分析了自元大都以来历代北京城市场空间结构特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宁越敏教授实地调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业中心的一套指标。他选取了商业中心内商店数、商业中心的职能数等5个指标,对上海市61个商业中心进行了聚类分析,划分为3个级别5种类型,分析了影响上海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郁文、谢彬等在研究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时应用了这种方法,增加大型综合商场、大饭店、宾馆职能单位数占商业中心职能单位总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用6个指标对广州市30个商业中心类型及等级体系进行聚类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安成谋以兰州市为例,构建消费者购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销售范围与消费者总开支成正比,与该商业中心规模成正比,与消费者花在购物途中的时间成反比,与这一中心与其他中心的竞争成反比。他划分兰州市3级商业中心区位格局,引入加权平均模型和希尔伯脱模式,分析兰州各市级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据此评价商业中心发展潜力。

暖等以商业行业为切入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昆明市商业地域结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今后调整方向_1。阎小培、许学强等以广州市为例分别对其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发展趋势、中心商业区进行了分析。仵宗卿开始深入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内部,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演变历程。

4国内研究评析

4.1消费者行为定量研究相对薄弱

整体上,国内学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分析商业网点的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调拨,加上基础数据库缺失,导致关于消费者行为空间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层面上,定量分析较少,制约了国内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国商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使得传统业态的商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加入WTO后外国资本大量涌人中国,必将对零售业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必然要求研究视角与指导思想作相应调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较少

从发表的论文看:朱枫,宋小冬,马才学等人分析了商业地理定位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商业选址的技术路线。但总体上国内研究与新方法新手段的结合较少,GIS,GPS,RS等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科学模拟。

在研究方法上以静态均衡分析为主。国外相关研究为了构筑模型的需要,简化商业布局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事实上,商业受众多因素交叉影响。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复杂化,静态均衡分析将显得越来越不合理。我们必须注重从动态、综合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好地把握商业布局众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业空间结构规律。

4.3新型商业业态的影响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的渗透,厂商在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驱动力之下,生产方式已由批量生产、内部资源整合、单独的市场竞争逐渐转向定制化生产、外部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式竞争。这一系列的转变已促成流通企业质的转变。商业业态大致遵循着百货商店一杂货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专卖店一购物中心一仓储式商场一电子商业的轨迹演进,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商业的空间结构。

20世纪60年代,ShoppingMall随着轿车的普及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渐被引入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专业知识指导国内商业地产投资机构和商铺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选址经营决策,促进商业地产知识的普及。

近年新兴的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与行政作业全过程。因为它第一次实现了无店铺经营,造就了三维的空间市场(marketspace),企业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摆脱空间距离的束缚,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真正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与零库存,因而虚拟商厦与电子商业对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将是深远而复杂的。这被视为商业业态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网络虚拟购物对传统的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机制、发展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将有重大意义。

4.4商业分布离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空间结构论文篇(2)

(二)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效用函数由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表示,所有劳动力的偏好是一致的,并消费同质产品。地区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如(1)式所示。如果为消费者收入,是传统部门产品价格,而是制造业部门低端产品的价格,是制造业部门高端产品的价格,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

二、均衡分析

本文中的模型是在制造业部门使用服务部门产品的前提下展开的。当使用服务部门的产品时,制造业部门之所以在某区域集聚,是因为服务产业聚集在该区域,然后吸引制造业部门区位选择至此,而制造业部门集聚此地,又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产品需求,因此又会吸引大量的服务业部门集聚,相互作用,不断循环。命题2企业异质性可以作为引起聚集的一种力量,更多的异质性企业更可能导致完全聚集的产生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相对于低效率服务企业而言,高效率服务企业由于自身单位投入系数较低而集聚在城市地区表现出的稳定性更高。

三、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一)指标选择通常情况下,经济活动规模越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就越明显,也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于此。因此,经济活动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将指标体系共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主要从经济活动规模来描述;另一类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指标,是指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腹地的综合实力、贸易比率、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制造业集聚度、服务业集聚度、物流业集聚度以及宏观税率水平等指标。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香港,香港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由的市场制度、发达的金融和物流服务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不但拥有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基础设施,还提供较为完善的如融资、保险、经纪、仲裁与法律服务等中高端服务业。此外,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国际组织总部都选择在香港经营业务。因此,选择香港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代表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对象具有代表性。

(二)数据说明鉴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本文采用2001年-2012年香港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香港统计月刊》。本文的计量分析主要使用以下变量,详细划分见表1所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计量软件为Eviews6.0。

四、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基于VAR模型要求系统中各变量的平稳性要求,本文通过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ftop、gdp、hum、infor、jem、zem、tax、trade、traf、yem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这些时间序列均为一阶差分平稳过程,具体见表2所示。

(二)协整关系检验下面采用Johansen最大似然法来对以服务企业机构数量比重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演进影响因素进行协整检验。如表3所示,根据LR、FPE、AIC和HQ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阶,那么设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为2。选择由ftop和gdp、infor、trade、traf、jem、yem构成的列向量有确定线性趋势且变量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具体见表4。协整关系方程表明在长期均衡关系中,以服务企业机构数量比重为代表的城市发展水平与腹地综合实力、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贸易比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服务业集聚度和物流业集聚度之间存在稳定关系。而人力资本水平和宏观税率水平对 服务企业机构数量比重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此处暂不考虑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腹地综合实力和贸易比率每增长1%分别会引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09%和1.57%;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长期内对中心城市表现出负向作用,即两个因素每增长1%会引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降低1.14%和2.00%;同样,企业异质性对中心城市长期发展的贡献也较大且均起到了负向作用,服务企业集聚度和物流企业集聚度的负向效应系数分别为-1.45和-2.18。

(三)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基于协整关系检验可知,变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ftop)与腹地综合实力(gdp)、人力资本水平(hum)、信息基础设施水平(infor)、贸易比率(trade)、交通基础设施水平(traf)、服务业集聚度(jem)、物流业集聚度(yem)等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根据范晓莉(2012)[15]、郝寿义和范晓莉(2012)[16]的研究方法,在协整关系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中心城市的误差修正模型,探寻各演进影响因素与发展水平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如式(37)所示。其中,误差修正项为,误差修正系数为-0.04,说明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率的误差修正项具有负向的修正机制,即发展水平增长率对长期均衡的偏离会对短期的发展水平增长率波动产生一个负向影响,但调整速度稍慢,不具有显著性。从ECM模型来看,短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受自身增长率的影响外,还受到滞后一期的腹地综合实力的正向影响和滞后二期的腹地综合实力的负向影响。同时,滞后一期及二期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企业集聚度的增长率对于发展水平增长率具有负向作用。而滞后一期贸易比率的增长对发展水平增长率短期内起到正向影响,短期正向效应系数为0.01。而滞后二期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增长率对发展水平的增长影响也为正,短期效应系数为0.04。此外,滞后一期的物流业集聚度的提高则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正向效应作用。

(四)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显示,对于来自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自身的冲击显著为正,冲击响应在第一期为最大值并逐步下降,在第二期达到最小值后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对于来自于“腹地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响应在前五期内呈现倒U型的负向效应,从第六期呈现稳步上升的正向影响;对于来自“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响应显著为正,从第一期至第五期均呈现稳定上升的正向影响趋势;而对于来自于“贸易比率”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是显著为正的,在前五期呈现倒U型的波动状态后呈现稳定的正向效应影响;对于来自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响应显著为负,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负向波动状态,且负向影响力度逐渐减弱;对于来自于“企业异质性”影响因素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来说,在前二期内服务企业集聚的贡献为负,从第三期开始逐渐上升,直至第七期达到峰值,此后呈现平缓下降的正向影响趋势。而来自于“物流企业集聚”贡献在前三期内影响力度较弱,从第四期开始呈现U字型的负向影响,从第十五期以后转为稳定上升的正向影响趋势。综上所述,在短期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除了受自身发展水平的较大影响外,服务业集聚度和物流业集聚度的提高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带来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短期内对中心城市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但长期内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此外,贸易比率在短期内对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弱,但在长期中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力度;与之类似,腹地综合实力也主要在长期内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预测均方误差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短期内主要受到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占比为81.36%,同时还受到服务业集聚度、贸易比率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高低的影响,占比分别为2.77%。6.46%和8.11%。长期而言,腹地综合实力、贸易比率、服务业集聚度是影响中心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占比分别为7.39%、11.7%和9.97%,其中服务业集聚度的影响力度上升较快。此外,长期内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仍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影响占比为9.7%,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物流业集聚度的影响力较弱,但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空间结构论文篇(3)

1网架结构

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称之为网格结构,其中双层或多层平板形网格结构称为网架结构或网架。它通常是采用钢管或型钢材料制作而成。

1.1网架结构的形式

(1)平面桁架系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两向正交正放网架、两向斜交斜放网架、两向正交斜放网架、三向网架等型式。

(2)四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正放四角锥网架、斜放四角锥网架、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棋盘形四角锥网架、星型四角锥网架、单向折线型网架等型式。

(3)三角锥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有:三角锥网架、抽空三角锥网架(分Ⅰ型和Ⅱ型)、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等型式。

(4)六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主要形式有:正六角锥网架。

1.2网架结构的主要特点

空间工作,传力途径简捷;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安装简便;网架杆件和节点便于定型化、商品化、可在工厂中成批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网架的平面布置灵活,屋盖平整,有利于吊顶、安装管道和设备;网架的建筑造型轻巧、美观、大方,便于建筑处理和装饰。

2网壳结构

曲面形网格结构称为网壳结构,有单层网壳和双层网壳之分。网壳的用材主要有钢网壳、木网壳、钢筋混凝土网壳等。

2.1网壳结构的形式

主要有球面网壳、双曲面网壳、圆柱面网壳、双曲抛物面网壳等。

2.2网壳结构主要特点

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的主要特性,杆件比较单一,受力比较合理;结构的刚度大、跨越能力大;可以用小型构件组装成大型空间,小型构件和连接节点可以在工厂预制;安装简便,不需大型机具设备,综合经济指标较好;造型丰富多彩,不论是建筑平面还是空间曲面外形,都可根据创作要求任意选取。

3膜结构

薄膜结构也称为织物结构,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它以性能优良的柔软织物为材料,由膜内空气压力支承膜面,或利用柔性钢索或刚性支承结构使膜产生一定的预张力,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能够覆盖大空间的结构体系。

3.1膜结构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空气支承膜结构;张拉式膜结构;骨架支承膜结构等形式。

3.2膜结构主要特点

自重轻、跨度大;建筑造型自由丰富;施工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透光性和自结性好;耐久性较差。

4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是以能受拉的索作为基本承重构件,并将索按照一定规律布置所构成的一类结构体系,悬索屋盖结构通常由悬索系统,屋面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构成。用于悬索结构的钢索大多采用由高强钢丝组成的平行钢丝束,钢绞线或钢缆绳等,也可采用圆钢、型钢、带钢或钢板等材料。

4.1悬索结构形式

悬索结构按索的布置方向和层数分为:单向单层悬索结构;辐射式单层悬索结构;双向单层悬索结构;单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辐射式预应力悬索结构;双向双层预应力悬索结构;预应力索网结构等。

4.2悬索结构的特点

悬索结构的受力特点是仅通过索的轴向拉伸来抵抗外荷载的作用,结构中不出现弯距和剪力效应,可充分利用钢材的强度;悬索结构形式多样,布置灵活,并能适应多种建筑平面;由于钢索的自重很小,屋盖结构较轻,安装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但悬索结构的分析设计理论与常规结构相比,比较复杂,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5薄壳结构

建筑工程中的壳体结构多属薄壳结构(学术上把满足t/R≤1/20的壳体定义为薄壳)。

5.1薄壳结构的形式

薄壳结构按曲面形成可分为旋转壳与移动壳;按建造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薄壳、砖薄壳、钢薄壳和复合材料薄壳等。

5.2薄壳结构的特点

壳体结构具有十分良好的承载性能,能以很小的厚度承受相当大的荷载。壳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主要是利用了其几何形状的合理性,以材料直接受压来代替弯曲内力,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因此壳体结构是一种强度高、刚度大、材料省的即经济又合理的结构形式。

空间结构论文篇(4)

1.引言

所谓复合词,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词性的独立词,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新词。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复合词,而且占总词汇量的大部分,其中复合名词的比例最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复合名词成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关于英语复合名词的构型、句法和语义关系研究可参见Jackson & Amvela(2000:85)、王文斌(2001:140-145;2005)及其他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本文旨在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探究英语复合名词的结构法则,揭示其对语义构建的作用。

2.理论背景

传统语法把复合名词的意义看作是复合名词各个组成部分名词的意义相加之和,这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复合名词的语义构建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的一个棘手问题。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常谈》(1980:65)里指出:“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有点像打仗,占据一点,控制一片。”语言的这种“以点控面”的现象,在复合名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笔者就复合名词语义构建的主要理论作一些简单介绍。

2.1生成派转换理论

Levi(1978)主张复合词的表层结构是由其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关系从句。例如,“toy factory”是由其深层结构“toy that produced by the factory”这个关系从句转换而来的。这种理论虽然比传统语法解释更胜一筹,但它仍然有极大的局限性。首先它不可能仅用几个谓词就能穷尽复合名词各组成部分名词之间的所有意义关系。例如“rain forest”的意义就不能套用谓词而把它理解为“a forest that has rain”,因为有雨无雨并不是雨林区别于其它森林的根本原因。其次,它不能解释具有歧义的复合名词的意义,例如“dog collar”可以理解为“a collar used by a dog”,也可以理解为“a collar that a dog has”,它的意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再次,这些谓词的含义太宽泛了,谓词本身的意义也具有模糊性,如“mountain town”和“mountain river”涉及“be”这个谓词,但实际上“town”有可能是“small town”,而“river”则可能是“large river”。这样谓词就失去了它的解释力。最后,转换理论没有考虑到语言意义构建的动态性。语言使用者在构建复合名词的意义过程中,往往会依赖社会知识、文化语境等外部因素,使这意义构建过程具体化。

2.2概念合成理论

Fauconnier & Turner(1998)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发展了Langacker的认知理论。Langacker认为复合概念结构(Composite Concept Structure)是由其成分概念结构(Component Concept Structure)整合而来的,在整合过程中成分概念必须调整其概念结构以形成复合概念结构。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Fauconnier & Turner,1996:113),被投射的心理空间称为源域(Source Domain),接受投射的心理空间称为目的域(Target Domain)。所谓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概念合成理论是对在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合成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在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3.复合名词的概念合成

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模式是由四个空间构成的网络:两个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类指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Mental Space)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The Generic Space)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The Blended Mental Space)。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新显结构(The Emergent Structure)。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对上述由四个空间构成的网络模式,Fauconnier(1997)曾指出,它是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来产生的:(1)组合(Composition)。对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这一组合结构可视为合成空间中一个更大的完整结构中的构成部分。合成空间中由提取结构所激活的型式结构(Pattern)不断完善,并形成一个更大的新显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这就是新显结构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即,根据它自身的新显逻辑(Emergent Logic)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比如“dolphin-safe”这个复合名词,当它作为标语粉刷在金枪鱼捕鱼船上,它的意思是注意保护海豚。其概念合成过程如下:首先dolphin是输入空间I1,safe是输入空间I2,二者用连字符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的类指空间,类指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现,决定了空间I1和空间I2对合成空间的有选择的投射。在合成空间里这两个场景经过组合,形成新显结构:不能捕捉海豚,海豚是安全的。再比如“child-safe”用于修饰房间,它的意思是在该房间里孩子的玩耍很安全,没有任何危险。这里,child是输入空间I1,safe是输入空间I2,两个单词用连字符合在一起构成了他们的类指空间,类属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现,决定了空间I1和空间I2对合成空间的有选择的投射。在合成空间里这两个场景经过运作组合,形成新显结构:孩子在这个房间里玩耍是安全的。在这些例子里,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成分被复合成一个新概念,对它的理解,使用者只能从词语本身得到有限的语言线索,更多的时候,使用者必须经过在合成空间里将两个场景运作组合,形成新显结构,才能使复合名词的理解成为可能。

4.概念合成理论对复合名词的语义构建的作用

概念合成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在复合名词的意义构建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离心构式复合名词的产生就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因为离心构式复合名词往往与隐喻和转喻有关(王文斌,2005),尽管“转喻投射具有认知域内部的特征,而隐喻投射则具有认知域外部的特征”(张辉,2003:49),可这两种手段都是将源域的某一凸显特征投射到目的域的某一对应特征上来,将两者整合起来。例如egg之所以能与head结合成一个复合名词,就是因为源域egg具有“光秃秃的”这一凸显特征,将之投射到目的域head的对应特征上,在经过与“知识分子”在认知域内部凸显特征的对应,遂组合成egghead,意指“知识分子”。

其次,向心构式复合名词也是概念合成的结果,不同的是,有时会涉及隐喻和转喻,有时则不会,如bubble economy一词,bubble和economy属于不同的心理空间,bubble为具体概念,而economy为抽象概念,从组合的角度来看,属于反常搭配,人们之所以将bubble与economy组合成一个复合名词,就是因为人们舍弃了原句法结构中各自的次要成分,凸显了“经济”和“泡沫”之间的内在特征,所以才将二者结合成一个整体,表示“虚假繁荣的经济”。此类的复合名词在英语词汇中并不少见,如mushroom cloud(蘑菇云),cold war(冷战),black market(黑市),sunrise industry(朝阳企业),junk food(垃圾食品)等。还有大量的复合词并不含隐喻和转喻模式,但也是概念合成的结果,如sunrise这一复合词,sun和rise属于不同的心理空间,sun为实体概念,rise为空间概念,两个的心理空间结合在一起表示“日出”。

再次,概念合成理论对复合名词的语义解读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离心构式复合名词之所以语义晦涩,是因为它们大多为隐喻和转喻的结果建构,如上文提到的egghead,从组合的角度来看,egg与head两个构词成分属于反常搭配,它违反了词汇的选择限制规则,是一种语义错置,它们的出现扰乱了周围的语义网络,给人们造成了语义理解上的困境。人们在解读复合词的语义时,必须要以凝固化的隐喻和转喻映现模式为基础,输入空间1(如第一成分egg)与输入空间2(如第二成分head)结合在一起形成整合空间,然后“对整合空间进行运演”(Fauconnier,1997:149-151),即根据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复合词的意义正是在整合空间中才得以解读。

5.结语

复合名词意义的建构离不开概念合成理论。它的四空间模型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表现层创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得以产生的过程,它既强调输入空间相关成分的映射和向复合空间的投射,也强调语言理解者应从复合空间里寻求各种可能性,构建与语言理解所必须的相关输入空间,为语言理解提供必要的指称参考背景,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它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言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但它“并不是唯一需要证伪的理论,而是一个基本框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王文斌,2007),有些问题它也无从解决,如概念合成的理据、语义条件的限制等。这些问题或现象今后尚须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 Turner M.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 In Adele Goldberg(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CSLT Publications,1996:113.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49-151.

[3]Fauconnier,G. & 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Jackson,H. & Amvela,E. Words,Meaning and Vocabulary[M]. London:Cassell,2000:85.

[5]Levi J.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omplex Nominal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6]吕淑湘.语文常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65.

[7]束定芳.论隐喻的运做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8]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0-145.

空间结构论文篇(5)

弗兰克继承了西方诗画对比说的古老传统,在形式美学角度考虑文学空间问题,把现代小说中出现的碎片化、拼贴等形式美学技巧视为现代小说的新趋向,使文本形式呈现出绘画一样的空间效果。巴什拉独树一帜,他运用现象学和精神分析法专门研究文学文本中具有诗意的空间意象和其间蕴涵的存在论哲理意蕴。对于巴什拉而言,文学文本中的诗意空间“并非物理空间和抽象逻辑空间图示,它是想象的,体验的,印证人此在的内部空间……”[2]

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学空间的探讨角度多样,既有形式纬度也有社会文化和生存哲理纬度,文学空间含义不断扩大,从背景的、想象的、形式的、情感的、时空一体的到隐喻的、诗意的、哲理的,但对文学空间注意还只限于文本某个层面范围。

70年代以后,古伦、米切尔、佐伦等人对文学空间研究进一步深化,直接谈论“文学空间”概念和整体构成上。古伦提出文学空间是文本的空间,认为在文本中具有操纵力量是创作,它产生了文学艺术品这一文学空间,它是文字语言的,具有时间纬度,又是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人格化的、认知的,总之要将文学空间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要和时间、人物、叙述者和读者联系起来而非分割开来理解。古伦首次正面论述了“文学空间”概念,他要求将作者、读者和文本空间联系起来考察,这一认识对于目前当代文学空间研究仍有启迪。

W.T.J.米切尔将重点放在文本空间的整体构成上,他以“空间形式”指代文本整体空间,认为文本本身极为复杂,它是多层的,有多重的空间维度,为此,他将文本空间分为字面层、描述层、结构形式层、意蕴层来考察文本整体空间。加百列•佐伦在《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一文意在阐明文本空间结构一般模型,他将文学空间严格限定在“模仿真实空间存在于作品中重塑的空间维度”[3],进一步细化文本空间整体构成,在垂直和水平维度上分析空间整体结构模式。相比前人,佐伦对文本空间结构分析最为严谨和细致,但是佐伦科学理性地建构他的文本空间模型,基本排斥了文学空间的想象性、情感性、隐喻性、动态性等多元内涵。

21世纪初,文学研究和理论出现文化转向浪潮,对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强调影响到文学空间研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叙事学家试图突破叙事理论封闭自足、过多强调时间忽视空间的缺陷,试图将社会文化语境与文本空间结合起来。弗里德曼重点放在文本再现空间(叙事)层面,为凸显文本再现空间的动态性和社会文化语境,引入作者和读者两极,格外强调读者阅读的心理建构,认为叙事文本空间结构是在阅读中逐渐建构起的,提出叙述横纵轴空间化阅读和阐释策略,水平轴是虚构人物在文本时空体的运动,纵轴是作者书写读者阐释,如此,文本与文学、社会与历史形成互文对话。弗里德曼引入作者、读者、社会历史语境等因素将文本空间构成指向一个动态形态,突破了前人将文学文本空间视为静态、同质、被动的狭隘观点,但是他立足于文本再现世界而悬置了文本空间其他层面,忽视了文本本身复杂性、多重的空间层面,且将文本叙事空间构成完全转移到读者心理建构上的做法也未必完全妥当。随后,玛丽•拉热瑞尔在弗里德曼的基础上指出叙事学的空间概念不应仅局限于承载事件和场所容器样的再现世界中,应包括文本各个层面。

他将叙事文本空间划分为叙述空间、文本的空间延伸、文本载体的空间,文本的空间形式,提出要结合叙述视角对文本再现空间的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弗里德曼的疏漏。

文化学文学空间理论的建构与此同时,当代另有一条从社会文化路径通往文学再现世界中的地理、场所,它以跨学科的视域,融合后现代地理学、社会批判理论洞悉文本再现空间中意识形态元语言,形成目前极为热门的当代文学空间理论。文学空间理论深受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空间认识论转型的影响。列斐伏尔、福柯为代表的社会理论思想家对传统的空间观发起挑战,赋予空间和时间一样的本体论地位,强调空间的社会生成力量和异质性、多元性、能动性提出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空间的生产,将空间视为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石。90年代以来,后现代地理学进一步推波助澜,在对传统历史决定论的清算时,意欲建构历史—空间—社会的三维辩证法,以形成充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人文地理批判话语,实现社会批判功能。在社会理论和后现代地理学重申空间的推动下,人文知识领域各学科(包括文学)纷纷参与空间问题的探讨上,共同积极建构空间理论,探讨空间问题,完成从时间意识向空间意识的转向。跨学科的空间理论与文学理论和研究形成互动策应关系:各学科从不同角度切入文学领域,对空间的分析多少涉及文学艺术,文学理论和研究也积极参与空间理论的建构,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在吸收跨学科空间研究丰富的理论资源基础上,积极构筑出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话语。

它以文学文本再现世界中的地理、场景、地点等再现空间为主要对象,从文化、社会角度切入,关注文本再现空间的指涉系统,挖掘其间隐藏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意旨在实现其社会批判功能,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批评成果。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的兴趣并不在于追寻“文学空间”概念和“文学”本身,对它们而言,文学空间便是“文学景观”,是文学表述层面中的地理、地点、场景等再现空间和其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指涉,“文学景观最好看做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文学提供观照世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和知识的景观。”[4]

文学空间理论和批评之所以聚焦于文本再现空间,重要原因在于它非但是跨学科空间理论的组成部分和产物,还源自目前身处的文学文化转向语境。文学空间理论批评与其他文学文化、意识形态批评一样,不再纠缠于文本审美性、文学性等问题,而将它们视为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性构成的产物,是漂浮的能指和社会实践的话语结果,不再具有终极的意义价值。

空间结构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31-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量新生事物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新词(neologisms)。英语中不断出现的新词引起很多学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英语中的新词从构词法角度进行了详尽的搜集和整理,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新词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英语中出现的有关“人”的新词进行分析,所选语料来源于wordspy网站,通过这一研究试图揭示新词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是概念整合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在概念整合中,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新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新现结构不存在于原有的输入空间中,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概念整合中的任一空间都能随时得到调整,不但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反过来合成空间形成之后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中关于“人”的新词的认知分析

1.本研究的新词汇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也高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各类新词汇也应运而生,而人作为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其新的特征,英语中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人”的新词汇。本文所指的“新”是指1996―2012年这段时间,研究所用的语汇来源于英语新词网站http://,该网站已开办近20年,积累了大量英语新词。网站收录从1996―2012年间的新词共计5475个,词汇包括经济、文化、语言、科技、社会学等,其中在社会学类词汇中关于“人”的新词共有433个,在所有类别新词中占有比例是最大的,占全部新词的7.9%。通过对这433个新词进行构词法分析后笔者发现复合词和拼缀词分别占45.7%和29.3%,是此类新词中占有比例最大的两类词,对这两类新词进行认知分析显然对于理解新词的认知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两种类型表示“人”的新词进行认知分析。

2.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复合词。复合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造英语新词的构词法,但复合词的构建机制又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单词的意义相加。当然有一部分复合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单词的意义拼合,比如新词“career coach”就是职业指导或职业咨询师的意思。但英语中很多复合新词的意义往往是更加复杂的,比如“pancake people”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煎饼的人”,而是指在信息时代涉猎各个领域而不是专注某个领域的一类人。理解复合概念的过程也是创造新概念的过程。下面以新词“barking head”为例来探讨用复合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Barking head”指的是“狂吠政论家”或“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该词的意义构建过程需要首先建构起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建构了大声叫嚷、吼叫的人头的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建构了狂吠的狗的心理空间。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野蛮、粗鲁、偏见”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在合成空间形成的新结构就成为“持有偏见粗暴发表评论”,这样新的意义就产生了: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如下图所示:

这一意义建构过程也遵循了概念整合的转喻压缩原则,即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合成空间。这里的“人头”经过转喻映射,代指这样一类人,其理据是人头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性,故而经常成为人的代称。比如英语中的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是用“head”一词代指人。采用类似认知机制创造的新词还有“shouting head”,“robo-signer”等。

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拼缀词。拼缀法(blending)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法,是把两个词同时进行裁剪,或截头去尾,或只裁剪两个词中的一个,保留另外一个,然后把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如“many”(male + nanny男保姆),“celesbian”(celebrity + lesbian本身为同性恋者的女名流),“frenemy”(friend + enemy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或互相竞争的同伴)。拼缀词结构紧凑,把复杂的概念压缩在一个语言单位里,研究拼缀词形成的认知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词汇语义心理构建过程具有普遍的意义(周启强、白解红,2006)。下面以新词“screenager”(屏幕少年)为例探讨用拼缀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Screenager”是由“screen”和“teenager”两个词拼凑而成,汉语可直译为“屏幕少年”。新词“screenager”的语义建构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单型整合方式来阐释。在简单型整合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该词的创造过程首先需要建构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screen”这个概念,该空间包括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角色;输入空间2输入“teenager”这个概念,该空间内容为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元素,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后,合成空间中便形成了“屏幕少年”这个新词的意义:经常坐在电视和电脑前、对各类技术信息领悟能力较强的年轻人。通过类似的概念整合还可以创造例如“nico-teen”(nicotine + teenager会抽烟的十几岁青少年)等新词。

四、结语

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社会主体“人”的复杂性,各类关于“人”的词汇的创造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部分英语新词的意义构建过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复合词和拼缀词进行了认知分析。但本研究涉及到的新词数量十分有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的新词类别也不够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理论在新词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空间结构论文篇(7)

    当代空间诗学理论资源引人注目。巴什拉的《空间诗学》(1957)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想象,他分析了20世纪众多文学作品的空间意象蕴含的诗性体验。巴赫金的“时空体”、“超视”、“外位”等诗学话语丰富了空间诗学资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提出一个文本断片、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所以,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里引文的拼接,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就是一种不同于时间思维方式的操控文本的手段,俨然是一种空间思维的范式。福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人的空间哲学又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空间诗学。当代诗学的交叉性、跨学科性、文化间性等特征均显示出了它的空间特性。

    卡尔维诺的诗学话语中虽没有出现“空间”的字眼,但是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空间特性。卡尔维诺的诗学观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较为清晰的联系,而从空间理论的视域看,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结构主义文论都是关于空间的诗学。对作家和批评家来说,空间是处理文本的一个方式,空间是对世界的一种感知方式,结构是一种空间存在和感知方式。1967年卡尔维诺移居巴黎,在那里停停留留有15年之久,与法国着名的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来往密切,与原样学派和乌力波文学圈交往频繁。在这个璀璨的文化之都巴黎,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先锋思想丰富了他的创作,充实了他的小说诗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诸多概念在学理上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结构主义强调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后结构主义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流变性、碎片化等。它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处理空间的方式的区别,是审视世界的思路的不同。卡尔维诺虽然没有使用空间这一术语来,但是他较多地使用了具有空间性的诗学话语,有意识地将空间视为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他的迷宫、时间零、结晶体、大百科全书等诗学概念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概念,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检验小说的空间诗学问题,极富思想启迪。

    卡尔维诺的文学思想具有典型的空间思维特质,他的诗学及其创作实践都朝向一种开放性、繁复性和生成性。“迷宫”、“时间零”、“结晶体”、“百科全书”都具有浓郁的空间的思维特质。此外,卡尔维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互文性”特点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

    迷宫这个空间体系有许多复杂的通道和死巷,比挪?韦斯认为“迷宫因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表征而成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Beno71)。迷宫繁复的空间特点启发了卡尔维诺,他追求多头绪的写作,追求多重理解的生成性,试想,卡尔维诺的哪一部小说不是像穿越迷宫一样费解呢?《命运交叉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皆是如此。

    时间零这个术语极具卡尔维诺的独创性,在他的论文集《你和零》中有提及,更是在短篇小说集《时间零》中用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时间零》、《追赶》等试图图解这个理论。在《时间零》中卡尔维诺是这么阐述时间零的:“弓弦松弛,我伸开左手持弓,我右手向后拉弦,羽箭在空中飞鸣,悬停在它轨道三分之一的地方。同时一头狮子张牙舞爪向我扑来,也悬停在它轨道的三分之一的离我的箭稍远一点的地方”(Calvino95)。这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称它为时间零。羽箭和狮子的空间运行轨迹是微妙的,是通向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的敞开性的文学空间实验就是《寒冬夜行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到某个点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关注的都是写作的开放生成,极富空间思想。结晶体无限延展,有多个琢面,百科全书有众多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诸多的线索可以无限发展生成。这些空间体验卡尔维诺十分精巧地运用到了《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小说创作中。

    “互文性”(文本间性)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空间诗学思想。卡尔维诺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拼接、引用等等。《命运交叉的城堡》编织进了很多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寒冬夜行人》模仿了多种国别多种文体的创作,《看不见的城市》化用了历史人物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背景。

    卡尔维诺的空间诗学和文学空间生产在现在看来极具前瞻性。卡尔维诺在1986年去世,那时候的空间理论尚没有像现在那样丰富。但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和诗学理论中已经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空间的多元性,看到了多维空间交叠的特征,他精巧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多维叙事空间的创造者。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和文学空间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体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已和空间理论融汇的特点。

    荷兰哲学人类学教授约斯?德?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指出赛博空间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就是进入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穆尔2)。卡尔维诺的诗学概念“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多维叙事空间就具有赛博空间的特点。结晶体的多面结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繁复”主题中提到:“当代小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知识方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联系不同事件、人物和世间万象的网络”(卡尔维诺105)。结晶体和百科全书的不断生成变化就好比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特点是瞬息同步性、多媒体性、超链接性、互动性等。如超文本超链接一样,结晶体的每一个晶面都能发展,百科全书的每一系统每一个细节可以发展成为繁复的系统。这样的创作,使得传统的线性阅读已经不太适用于卡尔维诺的小说,他的《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章节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体现了空间的多元、开放关系。

    当代法国着名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为20世纪空间哲学贡献了以下重要的概念:如生成、褶子、块茎等。这些空间性的哲学概念为我们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中说:“生成是一个根茎,它不是一棵分类树或谱系树”(德勒兹加塔利336)。“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诗学概念也体现出了这种根茎的空间诗学思想。根茎,又称“块茎”,是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分类树”或“谱系树”的模式,后者具有中心论、等级制等特点。“根茎”(块茎)则强调开放性和逃逸性。

空间结构论文篇(8)

1. 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 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体分析语用现象的心理认知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停地建构心理空间及空间里的分子及其关系。“虚拟的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或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或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建立新的递增的语义关系,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因而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洞识的结果。

2.2 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的英文术语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1997)中正式提出了该理论,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断将其完善、发展。简言之,概念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具体而言,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

在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首先通过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投射到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的整合空间;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别属于不同域,在类属空间里为来自两空间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间表现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对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的选择性思维,反映了一种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处理过程(on-line process),换言之,语义的产生是一种动态过程,就如a或者b出现在不同的域时,意义的整合就会变得不同。

这样,概念整合理论包含五个主要特征,即:跨空间映射、来自输入空间的部分映射、类属空间、层创结构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过程也可以分为三个基本过程:1)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即由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2)完善过程(completion),即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的过程,它是层创结构内容的来源;3)扩展过程(elaboration),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的过程。

总之,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的解释

概念整合理论不仅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而且也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在修辞学领域里,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复杂的修辞、语用现象。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反语生成中,说话者出于考虑语法、语境和文化因素以及说话动机,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通过概念合成产生反语话语。在反语理解中,通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来组成心理空间。从同一概念域话语参与者建立起了不相容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各种概念结构重组到合成空间,层创结构得以启用,从而获得对话语实时意义的动态的、完整的理解。

例1. He is as welcome as a storm. 他像暴风雨一样受欢迎。

在例1中,“he”是现实生活中的人,“storm”是自然界中的灾害现象,分别以不同域的两个对象的身份出现在两个输入空间即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该例的类属空间里也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受人欢迎(welcome)。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下面的事实:暴风雨(storm)不“受人欢迎”。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得以启用,“he”像“storm”一样,都“不受人欢迎”。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He is not welcom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他不得人心。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观点,通过与暴风雨类比,形象地表达了“他不得人心”的看法,句子充满了揶揄的效果。

例2. 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细如牛。

在例2中,“she”是现实中的人,“cow”是自然界中的物,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这两个输入空间里分别出现两个属于不同域的对象。该例的类属空间里出现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特征:苗条(slender),一个是“she...in the middle”,另一个是“a cow in the waist”。通过跨空间映射,读者结合现实社会语境能领会到母牛之腰(a cow in the waist)决不“苗条”。这样,经过进一步选择,层创结构启用后,“she”像“cow”一样,腰部均不“苗条”。因而在新诞生的整合空间里会输入“She is not slender in the middle.”的意思,与字面意思相反,即:实际上她腰粗如同母牛。如同例1,反语说话者不用直接表明态度,通过与牛相比,形象地描绘她的体态。这样运用反语,意重语轻,修辞效果明显。

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心理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语言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空间结构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2-0015-07

空间社会学是一门奇特的社会学分支理论,在部分著作中,空间社会学是主要进行城市研究的社会学学科,在其他一些作品中,空间社会学又变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与制度的批判性研究,在另一部分作品中,空间社会学探讨的问题则是关于存在与意识、结构与能动的课题。这种包罗万象的空间社会学往往因为语言晦涩,逻辑复杂,让人难以理解。笔者试图超越已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认为空间社会学的发展正在从空间转向迈向后空间转向,最终的发展前途是社会学的时空转向。

一、 空间社会学:概念与理解

一般来说,空间社会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源自马克思,率先概括性地提出空间生产的本质,认为空间生产是资本对生存空间的再造、改造与对空间产品的制造,这种空间生产的决定力量是资本的发展。齐美尔在社会学家中正式提出对空间的研究,认为空间具有心理层次的意义,每个人都存在于空间位置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空间之间的关系。空间具有排他性、分割性、内容固化性,空间接触能够改变社会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空间中的群体流动有助于削弱空间的分化。

第二阶段内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空间理论始自列斐伏尔,他认识到空间的形成受到资本的影响:一方面,空间生产与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运行的主要方法。另一方面,资本关系通过城市作为载体实现空间再生产。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空间的表征等重要理论概念,成功地将空间社会学推上历史舞台。与列斐伏尔同时代的福柯认为人类正在经历着空间时代的崛起,表现为由时间以一生发展出来的世界经验远少于联系着不同点与交叉间之混乱网络所形成的世界经验,并认为真实的地理空间上同时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异位”空间,因而暗含着空间的多维度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自列斐伏尔后,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在空间问题上纷纷提出新的看法: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试图通过在场与时空分延等概念构建空间化的结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1]布迪厄则将空间的概念与场域统一起来,并使之与资本和惯习紧密结合,形成了空间化的场域理论;哈维的《希望的空间》从地理的不平衡发展、时空化与政治化的身体以及乌托邦的时空理想等三个方面探讨全球化环境下的都市空间,[2]索亚的《第三空间》以洛杉矶为分析背景,比列斐伏尔的理论更进一步,提出了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更拓展了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范畴,提出了包容二者而更加形而上的第三空间;[3]詹姆逊则在《全球化与政治策略》等论文中从实践的、资本的、全球化的以及批判的视角观察后现代的全球空间。[4]

对空间社会学的理解需要抓住三个本质上的概念:空间、空间的生产以及空间的表征,在理解了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提问,为什么是空间社会学?

(一)什么是空间

认识空间理论需要认识到空间的批判性:对空间的思考来源自列斐伏尔对现代性的反思,在他看来,现代社会充满了矛盾。因为“从没有哪个时代像这个时代这样,如此多人享受到如此多的幸福”,与此同时,“没有哪个时代表现得如此残酷”“暴力已失去控制”。[5](P24)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列斐伏尔不仅抨击资本主义中生产关系的非正义性,更进一步指出“现代性”所带来的文化与人性上的恶性后果:现代性没有能力改变人与自身的关系,但人与外界的关系却遭受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性一方面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人际关系的逐渐萧条,传统文化崩溃,意识形态正消亡,唯美主义与现代文化只能成为现代化痛苦的麻醉剂,却无力解救现代化中的世界包括唯美主义本身。虽然对现代性有着深彻入骨的批判,但列斐伏尔并不认为人类将终结于“现代化”这个韦伯看来冰冷的牢笼中,而是寄希望于新城市的发展,希望“发明或推行一种方式”来解决现代化所累积的危害。[5](P46)因而空间社会学自产生时起就是一种批判性理论。

认识空间理论需要认清空间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物质性的空间说明空间与物质密不可分,即使是网络空间、虚拟空间也是物质的,因为他们是通过流动而运作的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础;社会性的产生是空间的人化,因而“空间不是社会的拷贝,空间就是社会”。[6](P504)

对空间的理解:我们应该将空间理解为一种“结构”,当事物组合成为一种结构,能够产生某种功能时,我们就认为这些事物构成了“空间”。城市、区域、身体,都是空间,因为它们都是建筑、土地或器官组成的一种结构。空间也能是抽象的结构,看似独立银行、商业组织、货币等,因为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发挥经济功能,因而也能形成资本空间(与此相似的,权力空间、知识空间等)。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空间的本质是结构,且是有功能的结构。空间理论与结构理论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空间理论与结构理论对其内在事物之间的关联的程度有不同的要求。与结构理论一样,空间理论重视其内部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强调不同实体之间存在着资源与权力的流通,但结构理论强调系统内事物之间稳定、精细与“合理”的沟通方式,强调系统组成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在结构主义看来,形成结构的方式是有限的,系统内的事物必须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够构成合理的,稳定的,有意义的结构。从这个角度来看,结构主义天然的是对资本主义空间的维护性理论。空间理论则不然,它并不只关注人类所生产的那些精密的,“科学”的结构(如资本主义社会),而同样关注产生其他结构的可能性;它并不只包含那些被证实是“稳定”的结构,而是包含一切可能的结构甚至是看起来并不稳定的结构;可以说,空间理论相比结构理论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大的容纳性。

B空间理论比结构理论更能够容纳冲突与矛盾。结构理论建立的哲学根源是机器还原论,它将世界看作是一台庞大的机器,机器中的各个部件,各种构造,各套系统,都是精密契合,丝丝入扣的,即便机器出现什么问题,也只需要更换零件,或者进行简单的机械修补便可,因此结构主义迷信一个和谐运转的系统,试图否认结构上的冲突与矛盾。而空间理论则从源头开始便充满了批判性,并没有为空间的存在提出过多的限制条件,因而承认空间中的冲突与矛盾的存在,例如列斐伏尔就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的矛盾是一种“中心/边缘”的矛盾。[5](P51)

C空间理论比结构理论更重视人的能动作用。结构理论强调结构的制约性,人只能被动地在结构中以有限的方式进行社会行动,个体成为结构的附庸,人被物化了。而在空间理论的视角中,空间是一种人化的空间,空间首先就是在人的互动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成为空间的主要内容,空间在影响人的同时,又受到人的形塑。生产的空间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空间的生产,因而空间理论是一种结构化的、能动的理论。空间理论之前的社会科学将空间当作社会行动的背景,不对空间进行价值判断,空间理论则重点研究空间的人的属性,认为人的存在给空间赋予了人属的意义,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是空间的重要内容。因此,空间社会学改正了结构主义长期以来对人的能动的忽视,因而具有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D空间理论比结构理论更注重变迁。空间理论在以下两个方面更重视变迁的作用:首先,结构理论往往只研究结构(系统)的静态状态,系统被预构为自然存在,而空间理论则探讨空间的产生过程,不但考虑生产的空间,更考虑空间的生产,从而在空间(系统)的产生上,更重视变迁的作用。其次,结构理论默认系统的合理性,也就拒绝了系统发生结构性变迁的合理性,而空间理论则认为空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更积极探究空间变迁的路径。最后,空间理论的哲学核心是一种时间―空间―社会的三重辩证法,时间与空间共存,且并非相互平行静止,而是能够互相转化,这种辩证的视角是结构主义所缺乏的。

简要而言,我们可以认为空间是一种能动的结构,是限制并产生于人的行为的一种结构或体系,空间不是存在的背景,空间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

(二)什么是空间的生产

对于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生产,在概念上与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是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各方面”。[5](P47)空间生产从级别上说分为三个部分:城市空间生产、区域空间生产以及全球空间生产。[7](P15)

空间生产的概念隐含着一种关系:空间本身是人类进行生产的环境,而同时却又被人类所生产出来,空间的生产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空间(主要是城市)的过程,目前的空间生产,“已经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5](P47)空间生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生产出空间产品;另一方面生产出空间产品的价值。空间生产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空间的生产力。

空间生产力是人类为了获得空间物质生活资料而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空间产品的能力。空间生产力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性空间生产力,即生产物质空间产品的能力;聚合性空间生产力,即形成一定的空间(如城市)以容纳各种空间产品的能力;配置型空间生产力,即对空间的生产进行配置,创造出生产空间的模式的能力。[7](P13)

空间生产力的哲学意旨与表象可以表述为如下的模型:

从哲学上说,空间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空间产品、空间与空间的生产。从而空间的概念可以扩展到虚拟空间、知识空间、资本空间与信息空间。

空间生产关系:空间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空间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空间占有、空间分配、空间流通和空间消费四个方面,这些关系都涉及财产关系,特别与土地的拥有关联在一起。

(三)什么是空间的表征

空间社会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很具有创造性的思路: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空间背后的社会意义,使原先作为社会学研究背景的“舞台”,变成了社会本身,从而提供了一种时间―空间―社会的整合性研究视角;同时空间社会学并不将空间看作是等待被“填充”或“注入”的容器,而认为空间在社会实体“聚合”的过程中被创造或“生活”出来,从而为社会学传统的二元对立困境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新思路――空间的三个元素或三种特性的概念。

空间的三边即组成空间的三个要素:空间实践,一个外部的、物质的环境,即物的空间本身;空间的表征,由人所感知的,概念化的呈现,只透过理解与意识形态来进行演变,即人的感知中的空间;表征的空间,是透过意识与表象而被生活(lived)出来的,是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生活出来的社会关系。这三种空间要素分别对应了三种空间: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8]。列斐伏尔这种哲学的话语稍显生涩,且在翻译中作者的意愿也无法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因而不好理解。事实上,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的存在有着三种不同的形式:即物的存在、观念的存在与能动的存在。空间具有物质性(空间实践),对应着感知的空间(人必须通过感知而了解物,而不能直接了解物);空间具有构念性(空间的表征),对应着构想的空间(人通过构念形成对空间的理解,形成人的空间的想象);空间具有能动性(表征的空间),对应着生活的空间(即人通过能动的“生活(live)”的过程,生活出一个具体的空间来,这个空间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关系)。

空间的表征代表着两个过程:(1)主体在客体中的存在,因为主体人是存在于空间中的;(2)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或使用,因为主体是生活在空间中的。对于空间而言,一方面,空间是主体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空间本身是被主体“生活”出来的,人通过“生活”的方式创生了空间,没有人的生活,就没有空间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表征的空间同时赋予了主体与客体双重性――主体在客体的限制下生产客体,客体在限制主体的同时被主体生产。这样的一种哲学意旨,让人感觉与吉登斯的结构化概念异曲同工,却又更高一筹。自列斐伏尔后,空间社会学家就开始不仅仅希望调和哲学上的二元对立,更是视图超越二元对立。

(四)为什么是空间社会学

空间理论往往让人费解的原因在于这个理论本身处在一种“漂浮”的状态,让人难以拿捏得住,人们往往弄不清楚,空间这个概念,所指的究竟是真实的世界,还是抽象的概念,因为空间社会学者在构建空间理论时并没有给予空间一个精确的定义。即使是在空间理论的奠基者的著作中,空间的概念也含混不清。如列斐伏尔一方面认为空间“内含于财产关系(特别是土地的拥有)之中”,但同时,他又认为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抽象空间,这个空间存在于“银行、商业和主要生产中心所构成的巨大网络”中。[5](P48~49)

我们认为,这正是空间理论的魅力之所在,空间是一个介于“结构”与“城市”这两个概念之间的“中间概念”,因而空间这个概念同时具有具象性与抽象性。空间的具象化可以是城市与区域(这种指向连接了社会地理学派),也可以如福柯所指出的是身体(这种指向连接了心理学),空间的抽象化是一种模式或结构(这种指向连接了功能主义学派),甚至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指向连接了哲学理论)。空间理论同时先天性地具有应用性,即空间社会学能够指导城市空间的规划与城市人口及生产关系的配置。从而空间理论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在目前并未成为现实),即在批判基础上,能够成为一门具有极大融合性的建设性理论。也许这正是空间理论如此吸引学界大腕的原因。

二、空间社会学:使命与超越

笔者认为有三个思路需要得到重视与共鸣,有助于空间社会学的超越与社会学的发展:(1)对社会学三大终极疑问的确定(以及空间社会学是如何对这三大疑问进行解答的);(2)对空间社会学由“空间转向”走向“后空间转向”的过程的分析;(3)对时空一体化理论建立的思考。笔者认为,空间社会学之所以存在,以及之所以在今后将进行发展,是因为空间社会学是解答社会学三大终极疑问的关键。这三大终极疑问是:(1)现代化与人的关系;(2)能动与结构的关系;(3)时间、空间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的社会学研究,已经深入地探讨了第一个终极疑问,主要的答案包括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理论,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瑞泽尔关于世界麦当劳化的观点,以及列斐伏尔的城市理论。列斐伏尔认为现代性对人的生活有两大侵害:(1)现代性对人的空间占有与空间权力的侵害。表现为人们被迫放弃自己原先拥有的城市空间,由中心区域移向边缘地区,生活的空间让位于生产的空间,人性的空间让位于资本的空间,从而列斐伏尔提出“城市的权力”以反对资本空间对生活空间的侵蚀,认为人们有权力保护属于人的生活空间;(2)现代性对人的生活方式的侵害。表现为人们的生活在现代化同一性资本的带动下,生活变得具有同一性,缺乏差异性,这种情况近似于瑞泽尔指出的麦当劳化的现状。列斐伏尔提出“差异的权力”,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并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日常生活,反对城市空间的同质化与重复化。

对能动与结构的疑问,或者说精神与物质,微观与宏观之间关系的疑问,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解答途径:(1)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2)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3)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4)空间理论。前三种理论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但也有不足之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过于重视能动的作用,缺乏已成型理论对能动的限制上的研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以惯习(或偏好)来作为人能动地在场域中活动方式的解释,但惯习本身能动性不足,且缺乏对场域变迁的解释;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与布迪厄异曲同工,但没有说明是什么维系着嵌入惯习的存在,嵌入本身是否存在变迁等问题。

空间理论在这个方向上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确定了空间本身就是存在,空间并非先于人的物化的背景,而是形成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空间就像气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是空气);其次,认为空间的形成与变化受到处于空间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影响,这两点弥补了布迪厄理论的不足;再次,同时承认空间对人的限制作用,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制约于人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空间距离,这一点弥补了吉登斯理论的不足;最后,空间理论讨论空间内以及空间中资源与权力的流动,从而弥补了格兰诺维特的漏洞。

空间社会学不仅仅试图从这二元的关系上入手,而是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将二者包容且统一起来的第三者(或者说“他者化”),建立一种更具有解释的的理论。第三者一方面可以说是“跳出三界外”“另眼看世界”的一种理论视角,另一方面,这种理论构建在列斐伏尔时就已经开始,在列氏的理论中,空间时间对应着客体,空间的表征对应着主体,而再现的空间则是对主体与客体二元的融合,空间的表征就是主体“生活”着客体的一种状态[3]。列斐伏尔的表达或许稍显晦涩,爱德华・索亚则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并认为这种第三空间“将具备列斐伏尔一心一意欲赋予社会空间的那些更为复杂的含义”,[9](P13)不但包含第一空间(物理空间)与第二空间(精神空间),“又包容两者,进而超越两者。[3](P32~33)”

笔者认为,空间社会学的研究课题从人与现代性的关系这个“第一疑问”转向结构与能动的“第二疑问”,就是空间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但笔者认为,这个空间转向的过程并未完结,空间转向的过程是从“空间的社会学研究”到“社会学的空间研究”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前空间转向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空间问题,包括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研究,其最终的着眼点正是对第一疑问的解答,即人与现代性问题的解答。

空间社会学的研究课题有四种:(1)空间的社会化:城市社会学部分;(2)社会的空间化:以空间视角研究特定社会实体,将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视为空间,从而形成了女性空间等研究课题;(3)社会关系的空间化,用空间的视角来研究作为社会空间重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主要研究成果是社会网络的研究;(4)社会的空间维度分析,是高度的社会学空间研究抽象化,即不仅仅考虑单个的抽象空间,更考虑不同抽象空间在具体时空中的叠加,以及相互叠加的空间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就是将不同种饱含社会意义的空间(包括实在而具体的自然物质空间)当作坐标轴,构建一个多维的空间坐标系。任何一个社会存在,都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这些社会存在在这个空间坐标系中的综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空间。从空间的社会化研究,到社会的空间维度分析,表示了单纯的空间分析从高度具体的研究角度到高度抽象研究角度之间的嬗变过程。

笔者认为,空间社会学研究由具体的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过程正是空间社会学的空间转向(事实上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学思维的空间转向),而从第三阶段转向第四阶段则是笔者提出的“后空间转向”,这个转向将从理论深度与经验研究的水平上再一次震动整个社会学。

同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实现了社会学的空间维度的分析,也只是空间社会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完善。时间与空间是社会学的两个永恒的量度,社会应该被描述为以空间与时间作为两条坐标轴的坐标系。因而没有时间的空间社会学是不完善的,最终只能归于静止的空间社会学,而不可能实现时空的超越性。笔者认为,空间社会学的最终使命(虽然现在还没有被社会学界普遍地接受或重视),正是如何实现社会、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化研究,实现列斐伏尔提出的三元辩证法。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前景是将空间、时间与社会存在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统一起来。空间社会学将使原来的时间―社会分析范畴变得更加丰富与准确,形成空间―时间―社会分析的复合范畴。

这种将时间、空间与社会整合起来的思维超越了“空间的表征”与“第三空间”,站在更大的理论尺度下进行研究。对于第三疑问的解答目前几乎没有成型的理论,仅在一些空间学者的著作中得到关注,如索亚认为空间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以空间性、历史性(时间性)与社会性共同作为存在的三边。[3](P90)

空间社会学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接口。时间与空间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一直呈现出一种平行的研究范式,即在进行社会的时间性研究(历史社会学)时,往往将空间视为研究的空白的背景;而在进行社会的空间性研究时,则往往只能对空间进行横剖面上的静止分析。或者说,在进行时间研究时,社会学家偏向于进行“质点式”的研究,将空间存在甚至空间本身看作质点,研究这个质点随着时间的变迁,是一种F(m,t)式的研究方法;在进行空间研究时,则偏向于进行“拍照片”式的研究,观察与理解空间在一个特定时间上的呈现,是一种M(m)式的研究方法(F表示单维度的方程,M表示多维度的矩阵)。而如何将空间与时间进行统一化地研究,是社会学界并未真正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对时间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反身性”概念的引入,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事物自身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可以表示为m(t+1)=F(m(t))。反身性一方面能够用来表示能动对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应用在时空研究中,则能够将时间变量内嵌于状态之中,从而极大地有助于对时空的理解以及分析。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反身性的研究。对时空的研究可以M(mn+1)=F(M(mn))的方式进行。通过空间维度分析,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空间在此刻的状态(将空间中的每一个实体做行,将不同的空间维度做列,将每一个实体在不同空间上的投射作为行列交叉处的矩阵值),而此刻的状态与彼刻状态是有差异的。此刻的矩阵必定通过与另一个转换矩阵相乘得到彼刻的矩阵,这个转换矩阵就能够有效地用来表征时间在空间变迁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时空统一体系的研究在社会现状的研究上也具有极大的价值。时空连续性的失去,是当代中国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生活的极速变化超过了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当代社会人们的时间空间失去了连续性,空间连续性的失去,是人们感知中的空间与实际的空间失去连续性的后果,这造成了人们对社会或自身认识的断裂:不仅在时间上断裂(思维与时代不符),也是在空间上断裂(空间行为与所在空间状态不符),这种断裂的后果是人与人的生活失去了完整性。

虽然目前关于时空统一体系的研究并不多,但笔者认为随着空间研究的继续发展,时空统一体系必将会走上空间社会学发展的日程。

三、空间社会学:问题与展望

(一)空间社会学目前的困境在于以下四点

(1)从哲学语言向日常语言与学术语言的普及。目前空间社会学的研究过于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社会学界的普遍重视,如何从哲学语言向学术语言进行转变,是空间社会学研究的一大难题;(2)从描述性研究向解释性研究的扩展。目前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更多是描述而非解释,往往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对空间的解释性研究要求空间社会学能够更多地对社会内“力”的产生与权力和资源的“流动”进行定义与探讨;(3)从批判性语言向建设性语言的演变。空间社会学长时间属于批判理论的范畴,对资本主义空间进行了深入的鞭笞,但如何从批判理论转向建设理论,研究空间正义[10](P125~129)与空间合理性,从批判不合理的非正义的空间转变为建设和谐的正义的空间,是当代空间社会学研究的难点课题;(4)从元理论层次下降到中层理论与可测量理论,进行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可以说,我国空间理论的实证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于前空间转向的实证研究,而很少进行空间转向后的实证研究。

(二)空间社会学现阶段的发展机遇是将结构化理论、场域理论与嵌入理论统一在空间社会学的框架下

笔者认为,可以从结构化理论、场域理论以及嵌入理论中吸取营养,构建一种统一的、更加丰满空间理论。可以认为,空间在结构上有三种性质:(1)空间不是平的,而是有“高度差”或“势能差”的,这种势能产生了资本与权力流动的空间性动力,空间内具有势能“场”,空间本身不对事物施加力,但事物与“场”的共同作用能够产生权力与资源流动所需要的“力”,因而空间是一种“场域”,这样我们能够将空间与场域理论统一起来;(2)空间内具有“边界”与“通道”,“边界”表现为因为空间实体之间缺乏了解而互相缺少“信任”,从而为了降低“风险”,空间内的权力与资源的流动被限制了。而“关系”则产生了“信任”,从而提供了边界之间的“通道”。在大量边界存在的情况下,资源与权力的流动主要从“通道”中进行,这种“通道”中流动的表象,就是“嵌入”;(3)空间具有限定性、不稳定与可塑性,空间的限定性表现为资源与权力在空间中的流动受到边界的影响,不稳定性表现为空间的结构永远只是暂时的稳定或平衡,边界随时有可能解构或建构,可塑性则代表着人可以利用权力和资源来重塑空间的外形与结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对空间进行重塑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这种在限定的过程中重塑的过程,就是“结构化”。笔者认为,通过对空间性质的制定,可以在空间理论下将这些理论统一起来,走向更高的理论综合。

(三)展望,空间社会学发展的四部曲

第一步,实现结构化、场域、嵌入理论的空间化,在空间化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社会学的第二个终极问题;第二步,在空间维度的研究方向上,完善前三种研究范式,实现并发展第四个阶段的研究;第三步,社会学空间研究与时间研究的结合,最终建立时空社会学,从而解答社会学的第三个终极问题,时间与空间的问题;第四步,在时空社会学的背景下,开始综合性地触及社会学的本质问题:关于社会形成、稳定与变迁过程中的主导力量,研究空间维系与时间嬗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这种力,应该是权力与资源的抽象形式,不但影响空间的形成,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空间周围的时间;这些力必定至少包括自然性的力以及能动对这种力的人化。对空间社会学的展望让我们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深感还有如此多的工作尚未完成。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A].陆扬,等译.包亚明.都市与文化译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春敏,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对马克思的继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5]亨利・列斐伏尔.什么是现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思[A].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陈映芳.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陆扬.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译者序)[A].包亚明.都市与文化译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曹现强,张福磊.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1,(4).

Spatial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ence

XU Wei, LUO Wei

空间结构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7-0117-04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thletes' Individual QualityStructure

――On a Perspective ofSpace

ZHOU Zheng wei

(Dept. of P.E.,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41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 TakingSpace theory as the theme of the research, the paper attempts t o researchSome hot issuesSuch as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competitiveperformance forNew positioning and analysis, and concept of competitiveBehavi or is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athletes' individual qualityStructure theory. Thr ough hypothesis combining modeling, it analyzes their organic constitutional rel ations and finally establishes athletes' competitiveStructure from aNew perspe ctive, which is athletes' individual qualityStructure theory, hoping to discussit with researchers interesting in it.

Key words: athletes; individual quality;Structur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长期以来,中外运动训练学者和实践者围绕着运动训练学这一学科进行了大量富于创造的科学探索和大胆尝试,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理论研究观点及成果。诸如“竞技能力多因素理论模 型”、“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竞技能力双子模型”、“竞技能力时空协调理论”等 等,这些对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发展都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又提出了竞技表现的概念(2001年蔡睿博士论文),对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最佳发挥从控制论角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采用比赛数据信息,建立条件极值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有效的发挥运动员成绩。尽管这些观点的提出还尚需进 一步深入研究、修正、完善和实践的验证,而理论研究和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运动训练学这 一学科体系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点,这也正是根植于人们在继承优秀成果基础上的不懈 借鉴、移植、创造和推陈出新。

在我们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和归纳之后,会惊奇的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并非有完美的竞技表现(如克拉克现象)。这表明在竞技能力与竞技表现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我 们大胆尝试从空间学角度将其称之为“竞技行为空间”。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空 间层面上尝试对竞技能力、竞技行为、竞技表现进行新的阐释与界定-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研 究,利用模型的方法将三者从空间学角度有机统一,组合竞技空间结构理论,以供商榷。

1 两点基本假设的提出

1.1竞技空间阐释及研究

空间学源于牛顿经典力学中创立的绝对时空观,属于哲学范畴,表示给事物以实体的观念,表示独立而实在的存在[1]。随着空间学理念的发展,空间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 的应用 ,如在建筑领域,表示一种构架,占用面积;在地理学中,指不同的地理环境;在文化阐述中表示一种文化价值观或认识上的差异;在数学领域,则表示一种优化层面,如对某种方程 的优化设计所能达到的范围等等。

将空间学理论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及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最初日本学者根本勇提出的竞技能力“木桶理论”,指出木桶这一实体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用来表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组成特征。后来又有学者提出 了将木桶倾斜,用来强调木桶这一实体当中“长板”的重要性,以及“木板结合”理论用来 强调木板之间紧密结合的整体性,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之间的整体结合水平[2] 。 并且逐 渐提出了“项群训练理论”、“非横补偿理论”及“竞技表现”等空间结构性理论,在此不 依依阐述,关于竞技行为、竞技表现等空间性阐述见本研究第二和第三部分。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张英波首次提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转移的时空协调理论,站在时空协调的角度进行时间学与空间学的理论构建, 提出了竞技能力状态转 移的时空理论模型(图1),将竞技能力空间分为内空间与外空间,内空间主要包括形态 、机能、素质、技术等,外空间主要包括运动训练量和强度、规则、对手、裁判等,并确定 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空间学概念,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这种系统便会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宏观上便产生了时间结构,或空 间结构,或时间-空间结构,也就达到新的层次或新的状态[3]。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空间理念的共同特征,也就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独立而实在的存在;

2) 具有一定数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严密的有机联系;

3) 必须具有层次发展性,具有自组织的特征。

空间学理念的发展及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给我们以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启示,这给我们研究竞技能力的状态及竞技目标的实现过程提出了较大的研究空间。从图1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 特征,在竞技能力到竞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中间层面,在后面的研究当中我们称之为”竞技行为空间”,并进行系统阐释,在此不作细解。同时竞技能力目标状态也有了新的定 义,根据蔡睿博士论文当中提出的“竞技表现”概念[4],确立“竞技表现”新的 含义, 并在后面的研究当中进行详细阐述。为此,我们希望能够在通过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1.2 假设一的提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不管是宏观的天体运动,还是微观的粒子运动;不管是生命运动还是机械运动;不管是物质运动还是社会运动[5]。同样,一个行为方式也是有规律的,个体的行为方式受到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的制约。

一是反映个体之间差异的内部因素;二是外部制约因素。就像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运动员在从事训练过程中,不同的运动员对于同一刺激是存在 明显差异的(图2)。假设同一个制约(即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相同的刺激),作用在运动员A和运动员B上其反应结果必然不同,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我们认为是由于不同的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空间结构不同造成的。即运动员个体外在行为的差异取决于运动员竞技 能力空间结构上的差异,这就是本理论基本假设之一。

假设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空间结构决定其外在行为空间。

在外界刺激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运动员其行为方式不同,不同的行为方式是运动员个体竞 技能力差异的反映,即竞技能力空间结构决定了个体行为方式(图3)。这是本理论的出 发点之一。

竞技能力结构―竞技行为

假设二:运动员的竞技行为是为竞技表现服务的,不同的竞技行为,其竞技表现结果是不同 的(图4)。

竞技行为空间是属于操作层面,是自身竞技能力的现实运用,表现的是技术、战术、心理等 能力的综合特征,也可以说是运动员各项竞技能力的综合发挥水平。像图4所示:较小球面 内的范围就是对个体而言的竞技行为空间,球体的体积越大,其效果自然也就随之增大。我 们用“竞技行为空间”这个概念来表示运动员个体行为能力的大小。很自然,运动员竞技行为空间越大,代表个体竞技行为能力越强,其竞技表现力也就越强;反之,代表竞技行为能 力就越弱。

因此,我们将基本假设二描述为:运动员的竞技行为空间决定个体的竞技表现空间。

2个体素质结构空间层次的定位

2.1竞技能力空间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主要是由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 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6]。多年来,许 多学者围 绕竞技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能力多因素组合模型 ;2)竞技能力双子模型及木桶理论;3)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4)竞技能力时空协调理 论等等[2]。这些研究重点强调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规律,主要 是从二维的角度对竞技能力进行分析,缺乏从空间实体的角度进行三维的立体建构。为此,笔者试将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从空间学角度进行组合构建(图5)。

图示中的圆圈表示的是球体而不是平面,从图示可以看出,笔者试将竞技能力重新划定空间 层次,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运动员智能因素,起着统领的作用。根据沈德立教授关于当代 智力心理学丛书对智能的理解[7],并结合竞技运动实践,可将运动智能分为工具 性智能和 艺术性智能,工具性智能主要就是指科学理性,而艺术性智能则突出运动智能中的非智力因 素,运动智能的非智力因素应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最外层的是技战术水平,是以身体素质和心理、智能等为基础的。这一模型并不与传统的竞技能力因素模型相悖,相反,它既体现出 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即二维特征,又突出了竞技能力各因素之间的有机构成,即有机实体。这一空间理论其本质反映的是一种实体结构,反映的是一种各因素和谐发展的实体结构 。

2.2竞技表现的认识

从2001年蔡睿的博士论文中可知: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展示与发挥,或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 的竞技水平[4]。

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竞技表现主要是相当于竞技能力的发挥而言的。蔡睿博士对竞技表现的测量评价指标主要从各项目主导竞技能力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这些量化数据建立条件极值,以有效的实施科学监控及发挥运动成绩,这是现代运动 训练实施科学化的必要手段,但我们也应注意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给人们留下震撼的不仅仅是高水平的运动成绩,更是一种个人魅力的展示,在这里我们称之为“人格魅力”(图6) 。为此,竞技表现在这里不应仅表示运动成绩的发挥,而应包括运动成绩与人格魅力两方面 的内容。

2.3竞技行为空间的引入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高低之分,有强弱之别,怎样衡量某一个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大小呢?为 了研究上的方便,本文大胆引入“竞技行为空间”这个概念,用个体运动员的“竞技行为空 间”的大小来反映其竞技能力的强弱。竞技行为空间指:由运动员个体自身竞技能力空间结构所决定的,运动员个体运用已具备的 技术、战术、心理、身体素质、智能等综合能力所表现的竞技空间范围,即空间立体结构。竞技表现空间与竞技行为空间的关系为(图4),竞技行为空间是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基础上进行自我发挥所表现的全部区域,是技术、战术、心理等的综合作用表现,而竞技表现是运动员通过一定的竞技行为所实现的空间(包括人格魅力、运动成绩),是竞技目标的实现 过程,也是运动员高水平发挥的一种境界。从图中4可以看出,运动员的竞技行为空间越大 ,竞技表现的空间也就越大,那么竞技目标就越容易实现,竞技成绩自然就越优秀。

2.3.1 引入竞技行为空间的意义

1) 可以更好的研究分析竞技表现实现过程的本质与机理。引入竞技行为空间的概念后,在研究竞技表现实现的过程时可以把竞技表现放在“竞技行为空间”这个大的背景下去研究,使对竞技表现实现过程的研究有了“参照坐标”(图4) ,从而可以更清晰的实施训练控制与指导。

2)竞技行为空间是研究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的窗口。因为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结构是不可直接观察的,只有通过运动员个体的外在竞技行为来表现和观测,即外在竞技行为的大小取决于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状态。因为结构决定 行为,故可以通过运动员的竞技行为去研究其素质结构。

3) 引入竞技行为空间以后,自然地将竞技能力空间和竞技表现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构建 了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论实体模型(图7)。

2.3.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竞技行为空间

上面本文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出发,从微观层面上重点分析、讨论竞技能力的结构空间 性特征,以及竞技表现的本质结构,并进一步引入了竞技行为空间,那么竞技能力空间是如 何决定竞技行为空间的呢?本文认为运动员竞技能力与竞技行为之间可用关系式表达如下:

竞技行为空间=和谐因子×(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能)[5]

为了更加简略的表达,将技术与战术统称为技战术能力,将心理与智能统称为心理能力,于 是可进一步表达为:

竞技行为空间=和谐因子×(身体×技战术×心理)或S=C×(P×T×M)

其中,S(Space的简写)代表竞技行为空间的大小。S值越大,代表该运动员个体的竞技能 力越强,可以实现的竞技表现层面越高。

P(Physical的简写)代表身体素质因素。从功能上讲,它代表生物素质结构的整体功能。

T(Technique的简写)代表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它体现了运动员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挥 技战术的水平。

M(Mental的简写)代表心理素质要素。它代表运动员个体心理素质及其智能,处于竞技能 力的核心地位。

C(Co-operation的简写)代表和谐因子。即当身体、技战术、心理三者达到和谐、优化时,其因子达到最大值。

3个体素质结构理论空间模型

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了竞技行为空间以后,其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实现过程可由三 部分组成,即竞技能力空间、竞技行为空间、竞技表现空间(理论模型见图7)。

3.1竞技能力空间

竞技能力空间处于球体的核心层面,由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及其智能组成,其中 ,竞技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是其主导地位。在竞技目标实现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

3.2竞技行为空间

竞技行为空间处于球体的中介参面,主要是起到“操作”和“应用”的作用,在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基础下,通过运用和操作已具备的竞技能力使其向竞技表现转化。

3.3竞技表现空间

竞技表现空间处于球体的最外层面,主要由两维因素组成,一是运动成绩,主要是量 的测量;二是人格魅力,集中于质的展示。其范围大小,主要是取决于行为空间和竞技能力空间的大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竞技表现的高低,对竞技表现两维度的追求是现代体育运动不懈努力的方向。

4 结 语

1)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是从空间学角度对运动员竞技表现实现过程的一种描述,涵盖了竞 技能力、竞技行为及竞技表现三个立体空间层面,三者是一种立体球面结构,其中竞技能力 处于基础地位,竞技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核心,而竞技表现是运动员追求的目标,竞技行为是运动员发挥的能力空间,三者是一种有机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2)本研究探讨的竞技表现结构是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加以分析,针对竞技表现的相关文 献研究以及对现代竞技体育“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人格是运动员竞技表现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竞技表现进行了结构性分析。

3)竞技空间结构理论并没有违背以往诸多学者提出的竞技能力发展理论,如张英波博士提 出的竞技能力发展的时空协同理论,他主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随着时空有序协调发展的, 而这一理论是一种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实体结构,代表着一种空间有序发展结构。只有竞技能 力各构成因素按项群需要有序发展,才能保证和谐因子取较大值,从而有利于扩大竞技行为空间和实现竞技表现空间目,同时,也更加鲜明的表现出了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正风.再论相对论时空理论及其评价[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2,3;8 (3):58-64.

[2] 熊焰,孔祥宁,等.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19(1):55-57.

[3] 张英波.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时空协调理论[D].北京体育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1.

[4] 蔡睿.技能主导类非测量性项群竞技表现及其条件极值[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3.

上一篇: 食品安全与化学论文 下一篇: 美容医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