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08

排版设计论文

排版设计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137-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可能。信息内容变得唾手可得,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信息本身具有的涵义,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科学交流和知识共享,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出版业的信息应用,集中体现在数字出版方面,而个性化定制出版又是其中一种特色鲜明的全新的出版形式。它允许用户介入出版过程,根据用户指定的信息需求,整合多种出版资源,最终包装形成个人属性强烈的信息应用产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机交互行为,又是用户信息系统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个性化、差异化作为定制出版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最终为用户呈现的出版物产品上,因而,作为包装前一环节的排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依靠编辑力的排版工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更无法支持个性化环境下的信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从探讨其必要性方面着眼,阐述了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和现实意义,以期缩短个性化定制出版的流程,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体验。

1 自动排版的必要性

自动排版是一种机器完成的排版方式,根据一定原则适当地安排内容以适应设计要求。它虽然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智能化地加入了情感设计和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个性化出版内容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出版物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首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出版业的技术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信息的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使得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更加强烈。从差异化的数字出版内容、多样化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可以看出,用户信息需求是出版业发展的源动力。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制作商、渠道提供商都在试图改善用户的出版体验,积极推行拥抱用户的策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用户自意识增强和互动性需求增强的表现,包括创建适合用户个人行为的信息环境和建立与用户资料的有机结合等。而自动排版恰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偏好和理念,设计专属于用户个人的版式样式,交付给用户一个量身定制的出版物产品,这也正是用户所期望的。同时,排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付费意愿。信息丰裕的数字时代,用户拒绝为随处可见的类似出版物产品付费,他们更愿意为定制付费,因而针对用户独特兴趣的自动排版无疑是有价值的。此外,用户不仅仅为购买内容付费,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自动排版的出现就为其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体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用户的预想效果,满足他们对出版物形式的期望。

其次,从编辑的视角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解放编辑生产力,有利于丰富编辑成果展现。编辑作为出版业的主力军,更应该及时地丰富自身技能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如果把编辑的成果比作糖果,那么排版工作就是多彩的糖纸,第一眼看中糖纸的人更愿意剥开糖纸品尝,因而,出版物的排版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是否愿意进行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排版工作是由美术编辑利用排版软件逐页编排完成的,他们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出版物封面和封底,而内容页面的排版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数字出版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排版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排版方式在耗费大量编辑资源的前提下,仍无法满足即时排版的制作要求,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运用自身的审美品味评判出版物形式,这就要求出版物具有不同的排版风格。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版式排版和流式排版的概念。流式排版和版式排版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元素进行不同版排处理的排版方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版式排版的版面是固定不变的,而流式可以自动缩放以适应不同版面大小。此外,基于Publisher的流式排版缺点在于无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进行调整,由此提出自动排版的概念,它将版式与流式结合起来,减少排版过程中的编辑干预,解放编辑生产力,允许编辑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其选择出版物的外包装,丰富了编辑成果展现形式,创建了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编辑系统。

最后,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出版产业实现各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提高出版产品生产效率。在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的定义越来越倾向于其技术属性。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这一领域的知识应用与获取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以亚马逊电子出版市场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单体出版模式,还是以CNKI学术文献库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亦或是以中国科学院OA平台为代表的自由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都破除了以纸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伴随着数字内容生产技术、出版技术和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出现,按需印刷、新媒体出版、个性化定制出版、自出版等出版新形态逐步得到了实现。其中,排版技术是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恰当地处理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特色版式设计。而传统排版方式,设计单一、版式简单,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出版要求,由此提出了自动排版的概念。自动排版是当今排版领域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商业印刷制作领域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它能够很好地适应Web2.0环境下的出版发展,利用计算机设备动态智能地解决关于排版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完成的排版流程,协助完成动态出版。

2 自动排版的概念

从上述三个层面必要性的探讨中可以归纳出其定义:自动排版是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种排版方式,它力图减少编辑过程中人的干预,将重新组织好的出版物内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排版规则自动地灌排,调整其格式,使出版内容呈现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版面形式。实际上,自动排版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实践应用,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成单元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约束下自发的从无序状态组织成一种有序结构的过程。1系统中的自组织功能愈强,系统的持续发展动力就愈强。自动排版是在一定的排版条件和排版规则下,内容元素根据参数值的不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到结构化有序归位的状态,具有生成偏好版面的目的趋向性特征,是排版工作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排版规则和算法是自动排版的内容组织标准和指令,影响着自动排版的顺利完成。

2.1 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自动排版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处于印刷环节,目的是在印刷过程不间断的前提下,连续地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产品。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它是为出版物封装做准备的。由于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出版物不存在大批量的纸质印刷行为,封装即是出版物生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动排版处于数字出版物的发行环节。

目前,论文的自动排版、试题库的自动排版、工程图的自动排版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尚不成熟的自动排版应用。关于论文的自动排版是按照标准的论文模板的要求,处理输入的未排版论文的内容,调整其格式,并输出完全符合模板格式规定的论文。试卷的自动排版是试卷版面生成的过程,根据特征将试题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内容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被逐步选择,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并有序化归类布局。工程图的自动排版是根据幅面、属性,自动地将其布置在卷筒纸的打印范围内,在保证打印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纸张。这几类应用虽都属于自动排版的范畴,但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

2.2 区别于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

方正飞翔、Indesign等专业排版软件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冲击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word自动排版功能是在有很少人工接入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格式,运用智能感知技术,进行排版。但是要实现完全的自动排版,用户必须在录入之前设定格式,格式相同的段落需要重复进行手动编排。它有一个说明性样板,包括规定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行间距等基本版面要素,在导入文档内容后,对其进行扫描,保存各部分格式和信息。word更多地体现一种人工干预和预先设定的过程,是待用户自己输入内容后直接套用模板。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是已经获取内容后的自动排版,自动排版的规则也是区别于word固定格式的一种个性化表现,体现了结合偏好的自动化排版过程。

3 自动排版的意义

自动排版不仅仅是排版软件的智能化应用,支撑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是数字出版技术,技术资源、内容资源的博弈与融合,必然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点。研究自动排版的意义在于:

3.1 增加信息内容的附加值

自动排版不是针对某一本书,而是可以将自由组合起来的内容进行自动编排。信息的多元化、海量化、无序化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显著特征,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高效地提取和组合,是满足用户知识偏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排版方式,无法将不同的信息内容依据用户偏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能够呈现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浪费成本。自动排版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它在不增加计算机运行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将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结合起来,对信息内容资源进行了二次利用,增加了知识内容的附加值。此外,自动排版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完成,缩短了出版物生成时间,为信息内容的价值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知识组织理论的应用拓展。

3.2 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而言,版面设计在编辑环节,不需要用户参与,编辑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和同类书的排版风格进行版面编排,用户被动的接受版面样式。某些情况下,编辑可能会在进行用户阅读习惯等调查的基础上排版,但仍然无法避免统一单调的版式设计。而自动排版,是根据用户偏好,实现出版物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它是对内容的一种包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体验。自动排版后的出版物是已经封装好的出版物,可以直接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封装既是内容版权保护意识的体现,又将自动排版视为智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保护了自动排版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需求的知识内容被封装成了一个新的出版物,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得到的封装版本也具有不同的版面风格,满足了个性化时代的差异化需求,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自动排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营销手段,用户的购买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动排版是出版商为影响购买决策能够作出的努力之一,它能够尽可能地缩小用户阅读时的感知质量与阅读前期望质量的差距,为保持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提供可能。

3.3 为可变数据印刷的发展创造机会

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Data Printing)是按需印刷的一种,也是传统意义上印刷环节自动排版概念的衍变。它是指在连续印刷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数据信息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内容,又被称为可变信息印刷、定制印刷、信息印刷等,数据库出版也属于这一类。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它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包括内容、格式等页面要素,针对不同的客户进一步进行设计而成。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可变数据印刷的前一环节,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它也可以看作是可变数据印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出版物交付给消费者的最后一个环节实现个性化定制。它将智能聚合后的用户信息内容需求,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版式,自动将文本内容和图片灌进页面当中。因而,自动排版在数字时代创新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途径,拓宽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视野。

4 结语

自动排版在个性化定制的背景下产生,本文阐述了其必要性,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一个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自动排版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排版理念,是对传统编辑排版的数字化改变。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排版的自动化,而结合用户阅读偏好、设备偏好、知识偏好的自动编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后续研究可以在自动排版的实现流程、相关技术、排版规则制定、版式生成算法等方面展开,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为个性化出版物产品和个性化出版服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富忠,刘衍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工程图学试题库自动排版技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

[2] 侯霞,孟飞,杨鸿波.文档编辑与排版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

[3] 基于Publisher自定义模板的自动排版系统[J].计算机时代,2011(3).

[4] 杨杨.基于试题库的试卷管理和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0).

[5] 马吉全,金英,宋成杰,尹明.毕业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排版设计论文篇(2)

19 世纪初,由俄国艺术家发起的构成主义运动,是一场对艺术和设计进行探索的活动。倡导设计简单明确,以理性的、简洁的几何形态构成图形。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抽象表现力,旨在寻求一种结构美感。所以此时各类版面中的字体全都使用无装饰线体,着重于表现形体美、节奏美和抽象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为版式设计与平面构成的交汇提供了可能。

与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并驾齐驱的是荷兰“风格派”运动,“风格派”一词源于又凡·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创办的《De Stijl》(译为《风格》)杂志。“风格派”主张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风格》杂志本身的封面版式设计就颇具特色,完全采用黑白色,颠覆了传统的对称式结构,文字部分完全摒弃了装饰效果较重的花体字,采用简洁无修饰的线体字。为了使整个版面保持均衡,直线条和矩形等几何元素成为了唯一的“装饰”。

而谈到构成思维与设计的结合则源于1919 年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开设了设计基础课程,主张设计中摒弃附加的装饰,注重设计结构的形式美,鼓励学生们对色彩、形式、想象力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实验,平面构成理论在此时期已经初具雏形。教员们结合教学中的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将构成思维推向更成熟和更具艺术价值的新阶段。包豪斯学院的探索使现代设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设计方法上、思维上和形式上对其后的设计,包括版式设计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版式设计中的要素与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研究点、线、面的关系,而版式设计则关注文字、图形、图片等元素的布局与安排。看似联系不大,但是通过对比,我们便可将二者的要素一一联系起来。版面中一个单独的文字和字母,一个小的图形或者图片都可以被当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或一列文字,以及装饰线条可被理解为平面构成中的线;而密集排列的一段文字和较大的图形、图案,以及空白则可被当作是面。

要掌握版面设计中的构成关系,我们必须把复杂的设计要素都简化为点、线和面。只有这样,我们在排版的时候才不会受到其它附加因素的干扰,而直接研究版面中点、线、面的组合规律。如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版面中文字、图形和图片等各元素的构成关系,其实就是如何经营好版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三、版面布局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元素的安排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目的是体现出一种秩序感和美感,我们也可将之称为形式美。形式美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深刻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后,对视觉经验的一种总结,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如果想要创造美的形态就要遵守一定的造型法则。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封面设计还是其他形式的排版,每一个布局合理的版面,都需要把各要素按照美的法则进行整合与排列。因为只有通过完美的设计和编排,版面才能吸引受众,才能把设计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

为了让版面的整体布局更合理,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点、线、面”的关系。这时,适用于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都将同样适用于版式设计:对称与均衡的原则体现在版面整体效果上,是一种构图原则,有赖于各要素位置的摆放和大小关系的协调;变化和统一的原则可被看作是版面布局的总的指导原则,既可当作是版面中色彩搭配的原则,也可理解为版面中文字大小和文字字体的使用准则。变化强调个性,而统一的目的则是和谐。无论是变化太多或者过分统一都会让整个版面的设计陷入一种极端;另外,图形、图片在版面中的安排也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分割原理;而文字、图形或图片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则体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增强了版面感染力。可以说,在我们进行图文编排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用到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

四、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与平面构成

当我们在观看一幅设计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视觉流动顺序,首先我们会纵观全幅作品,接着视线会跟随画面中各要素的强弱变化作有序的流动,对画面形成一种大体的认识,而后视线会停留在某一感兴趣的点上,最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获取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仅可以美化版面,更可以对受众做视觉上的引导。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视觉流程简单地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所以版面的上方、左方、左上和中部最容易引起注意,也可将其称为“最佳视域”。视觉流程的建立不仅仅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平面构成的原理来分析。在最佳视域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形式的合理安排,可以创造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点”,从而捕捉受众的目光,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

在视觉流程的设计中,点、线的方向位置,不同形式的点、线给人的心理感受等都影响了视觉运动中的空间定位。在版面中,点的位置可以形成视觉中心点,而线的方向则决定了视觉流动的连续性。例如,当点(这里的点可大可小,可以是文字、图形或图案)位于版面中心时,给人以稳定感,且引人注目。而当画面中出现两个点时,就会产生一种张力,视线往往由其中一个点移向另一个点,形成一种视觉的流动,其中点的大小、色彩、肌理等因素都会影响视线的移动方向。线本身就具有导向性,而且线的种类繁多(这里的线可以是文字的排列或线条等),不同的线对人们视觉的引导性也大不相同。水平线给人平静和安定感,会引导人们的视线依照视觉习惯从左到右进行移动。垂直线给人一种或向上延伸或向下落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视线也会在画面中随之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当斜线出现的时候,打破了画面原本的平静,给人不稳定和运动的感觉,因此视线会跟随斜线的倾斜方向移动。

排版设计论文篇(3)

版式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所谓版式设计是指在有限的版面空间里,将版面的构成要素――点、线、面,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排列,并运用造型要素以及形式原理,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寻求艺术手段来正确地表现版面的信息。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产品样本、挂历、招贴、唱片封套等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他的涉及原理和理论贯穿于每个平面设计的始终。

一、版式设计的功能

(1)承载信息的功能。版式设计的重要任务是根据信息的内容和审美规律,运用视觉要素和构成要素,将各种文字及图形加以编排组合,从而有效的传播信息。(2)阅读的诱导功能。人的阅读习惯是有规律可寻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版面的上、中、左部分被认定为“最佳视域”,其次是右边。因此,版式设计必须遵循人类的视觉规律,让读者在自然的视觉流动中,轻松、舒服的阅读内容。(3)促进购买的功能。好的版式设计具有明显的宣传作用。例如,采用醒目的标题、引人注目的视觉形象和色彩等引起购买者的注意、兴趣,从而促进购买。

二、版式设计的原则

(1)主题鲜明突出。版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版面产生清晰的条理性,用悦目的组织来更好的突出主题,增强读者对版面的注意,增进对内容的理解。要使版面获得良好的诱导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使放大的主题形象成为视觉中心,以此来表达主题思想。二是将文案中多种信息作整体编排设计,有助于主体形象的建立。三是在主体形象四周增加空白量,使被强调的主题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版式设计所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这是版式设计的前提。只讲完美的表现形式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的版式设计都会显得空洞刻板,只有设计者将二者统一,先深入领会其主题思想的精神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符合两者的完美表现形式,这样设计出的版面才具有独特的价值。(3)强化整体布局。强化整体布局即将版面上各种编排要素(图与图、图与文字)在编排结构及色彩上作整体设计。设计者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加强整体的结构组织和方向的视觉秩序;二是加强文案的集合性,将文案中多种信息组合成块状,使版面具有条理性;三是加强展开页的整体性。对于连页或展开页,设计师不可设计完左页再考虑右页,否则,将造成松散、各自为营的状态,从而破坏了版面的整体性。

三、探索现代版式设计的创新之路

(1)字体的选择。不同字体造型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立品格,给人的视觉感受和视觉诉求力也不同。如:黑体字,字形方正、横平竖直、笔画等粗,给人以稳重、醒目的视觉感受。字体的选择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设计中要表达的情感。对于字体和字型的选择和搭配是非常有讲究的,字体的设计、选用是版式设计的基础。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版面选择合适的字体。(2)字距与行距。常规的行距在比例为10∶12,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应该根据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设计者也可以有意识地缩窄或加宽行距,加强版式的装饰效果,使版面富有弹性,产生空间层次,吸引读者阅读。(3)文案的图形编排。文字是版式设计的主要部分。一般的版面,文字都是两边对齐的排列在页面中,即使添加了图片,编排方式也基本一样,这样的编排使版面缺乏艺术感。而把文字的图形化编排就打破了这种古板,增强版面视觉冲击力,更好的使读者体会设计者的观点和意图。

针对一些文字量较少的版面,为增加版面情趣,可以把文字线化法,也就是文字排成线状。线,是人类无中生有创造提炼出来的多功能的绘画表现手段。版面中设计者就是将文字作为线编排,这种构成的版面另有一番情趣,版式设计中的线有着传情作用,例如,水平线给人平和、亲切之感,富于感性;而斜线富有动感,较为活泼,易产生不稳定性;垂直线给人崇高感、权威感,富于理性;放射线则能迅速吸引视线和注意力,相比于曲线具有爆发力。线化法的形式就能够把这些情感体现在在版面上,用少量的文字来表达更多的信息与内涵。出色的版式设计者可以赋予单纯的形式更深层的意义,从而呼唤读者的感情,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相信经过不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终有一天情感化原则会深入到版式设计的精髓之中。

参 考 文 献

[1]曹军,齐应龙,佟海丰.版式设计[J].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排版设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076-03

随着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成果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毕业时设计的作品已经成为学校对教学成果的考核重点之一。于是,在毕业设计排版中灵活巧妙地应用Photoshop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毕业设计排版应遵循以下原则。

排版风格应简约

1.利用标尺工具预先分割好画面布局,并统一字体大小与图片比例

在对设计作品进行排版前,学生要将自己准备的素材分好主次,以便在突出设计主题的前提下,保证毕业设计作品画面的整体感。在Photoshop中,顺吖ぞ咴谂虐嬷械挠τ梅浅V匾,设计者可通过标尺先确定好排版的大体规划。图1是概念书店的排版设计,标尺对展板做了整体划分,具有视觉冲击感较强的外观建筑图片所占整体画面的比例较大,是整版画面的展示重心,周围搭配了文字和设计灵感来源等元素的点缀,使展板设计既做到了松紧有度、和谐简约,又烘托了设计主体。

2.注重展板色彩的合理搭配

画面要和谐简约,除了需保证图片主次、大小的区分外,版面的色彩基调和谐统一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设计作品时用到的素材来源范围较广,当归纳到一张展板中时,容易导致展板颜色过多,展板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利用Photoshop进行排版时,设计者首先应确立主色调,使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不会影响展板的整体感,另外,画面的颜色种类不宜超过三种,可以考虑在同种色系中,有明度深浅的变化。但过于统一的色系容易导致画面呆板,因此小范围的色彩对比点缀也是必要的,只是切忌影响整体美感(如图2)。

在对毕业设计展板的颜色进行统一调整的过程中,Photoshop中的色彩对比度、曲线和色阶都对画面颜色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运用色彩调整工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3.精简文字,加大标题的厚重感

设计排版主要以图片为主,但是简短精要的文字对主题内容和版式展示的“软化”同样不能忽视。如果文字精简了,那么在排版时,就需要稍微加大一些标题的厚重感,以使观赏者能迅速捕捉到主要的相关信息。标题根据排版的布置,可以竖着放在文字左边,可以大大地放在文字中间,也可以在标题周围加上边框,如图3所示。

4.留白与展板内容的比例应使版面透气、流畅

留白是排版设计中的一个新的理念,旨在通过稀与疏的反差来刺激人的感官中心点,以空白的表达来展现视觉空间,凸显版面的层次感与张力。在毕业设计展板中,通常用空白来代替线条分割版面,如展板周边或内部区域的划分,通过留白化解死板的规矩性,多了些许明快的自然性,灵动的感官性也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新颖的毕业设计展板排版方式

1.独特的设计概念展示

设计概念是设计作品的灵魂,是吸引观赏者兴趣的关键,在画面中完美展现设计作品的设计概念是展板排版中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的排版才能很好地展现出作品的设计概念呢?首先,新颖、出众的标题更具竞争力,而平淡、拖沓的标题会让人产生厌倦的情绪。一个精炼、生动而又新颖的标题往往会引人关注,进而吸引观赏者顺着作者的设计思路,领略到设计者的设计精髓。其次,排版形式应围绕设计主题组合,如产品设计等,在实现展示外观功能的前提下,围绕使用功能和产品特色作为排版重点。如果设计主体具有灵活性,展板排版形式会随之变化;反之,展板形式则以规整的几何形式为主,以凸显设计主体特色。

2.新奇的效果图创作

设计作品图片是毕业设计展板的主要表达方式,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学生的优势,效果图则是对学生愿望的展示,但往往由于学生的技术能力有限,通过3D、SU等其他软件渲染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很成熟,而且多次渲染既耗时,效果又不一定非常理想。因此,如果设计者可以通过Photoshop的协助,根据设计概念,对原始效果图做一些丰富,就能既减少时间成本,又改善设计效果。当然,通过新颖的拍摄角度、特殊的拍摄技法对场景进行拍摄,加之后期用Photoshop进行处理,达到理想设计要求并非难事(如图4)。

3.个性的排版设计

毕业设计展板的排版设计多种多样,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编排,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纷繁复杂的展板中脱颖而出,独具特色的创意编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版式、一个富于个性的编排设计,是排版设计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作品的排版需要根据主题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来确定版式的风格,这便要求设计者要有过硬的平面展示基本功与独具特色的想法来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只有把个人作品风格与展板设计定位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彰显设计作品的核心价值。

更加注重人性化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的,所以毕业设计展板的排版,不能单单为制造效果而极尽奢华,而应更好地阐释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让观者倍感亲近。这些都对排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设计出富于人性化的版式,就需要设计者能整合美学、设计学、编辑排版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理解设计主题的基础上,用心编排。

随着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领导越来越重视在美学视角下毕业设计展板的版面设计与编排,随着大众美学意识的提升,大家对产品版式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将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与专业技能,拓宽自己的专业学习范围,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红梅.Photoshop软件应用于艺术设计的新思考与实践[J].科技广场,2011(2).

[2]张若滢.论招贴设计中的排版艺术[J].包装工程,2013(07).

排版设计论文篇(5)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其中Word排版部分是这门课重点中的重点。Word教学内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尽快掌握排版操作技能,而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为后续展开Excel和Powerpoint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还没有能够完全将学生的创新潜力诱导、发挥出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基于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到PBL教学模式上来。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能力和素质,又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全面实施PBL研究型教学,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全面落实职场对于人才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打破学科导向课程壁垒的传统,基于项目把课程关联起来,要实施主动学习方法,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驱动学习过程,团队合作,与教师讨论疑难问题,通过从项目定义到完成的全程,学生增长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的评价方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一直以来各个高校都面临生源层次不齐的状况,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学生差异明显。不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都参加过会考,再加上现在电脑的普及面很广,许多学生对于Word还是熟悉的。升入大学后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提升难度和深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Word排版的基本操作容易掌握,但对于如何运用各种基本操作编排出实用美观,以及图文并茂的文档,往往难得要领。如果给定排版要求的排版题目,学生都基本能照葫芦画瓢的做出来,但对于根据素材自行设计版面时往往差强人意。

2 改变现行教学内容的着力点

出现这个问题与现行各种教材Word的编写架构有很大的关系。现行教材大都是基于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制作,通泛的介绍字符、段落、边框和底纹、项目符号和编号、版面编排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再加上这个案例完成的详细操作步骤。但这个案例的排版效果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使得排版效果最佳,基本上不加以提及或提之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目的自然就放在如何学会Word提供的各种版面编排工具的用法上。学生学会制作这一个案例以后,遇到类似的排版问题,往往只会照葫芦画瓢,如稍加变化,就很难自行设计规范的排版。

笔者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将着力点放在标题、正文、天头地脚的具体排版设计上去。教会学生如何用Word的基本排版操作工具去实现和设计规范版面的一般性方法和原理。这样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Word的同学也会跟上,因为涉及到最基本的操作。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也会兴趣怏然,因为排版方法的介绍会使他们的操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弱搭配的分组,并提供主干素材给各小组,学生也可自主的收集相关素材,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整个版面的设计。

3 突出应用能力,贯穿排版方法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1 教学重难点

以前的Word排版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上。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后,重点应放在标题设计、正文设计,难点则是版面结构设计,而这个环节学生互相协作,通过大量的讨论、查询参考和实践去突破。

3.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做与PBL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最初的基本工具使用中采用教、学、做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操作。再采用PBL模式,以设计主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查询搜集素材和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得到最终的排版效果。

3.3 新课导入

出示几份排版好的样张,但不给出教学案例的最终排版效果。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来用Word的基本排版功能来实现,自然引出从标题、正文、天头地脚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学习环节设置

首先通过排好的其它样例介绍标题排版的常识,版面结构及设置,包括版面的组成、版面的位置,诸如各种标题结构、标题形式,标题排版的原则等,引导学生探究标题的字体、段落格式化、艺术字效果设置方法。其次探究如何用边框和底纹、文字框等工具为标题进行花边和底纹的修饰处理。最后介绍基本排版工具的使用方法。

排版设计论文篇(6)

版式设计是艺术形式与视觉传达形式的设计,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演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差异,版式设计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走向。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在20世纪的欧洲,英国人威廉・莫里斯最先倡导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并随之在欧美得以广泛的响应。在平面设计中,他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用对称结构,形成了严谨、朴素、庄重的风格。莫里斯的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开创了版式设计的先导,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感受到这场工艺美术运动的深远影响。1919年,随着德国包浩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它所提倡的构成主义运动更推进了版面编排艺术的发展,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应首推前苏联人李捷斯基。他提出,构成主义是一种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而德国人约翰・契甫德,他借着构成主义的精神,着力发展构成主义的风格并使之衍变为新客观主义的理论,从而成为编排艺术的主导和重要里程碑,新客观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彻底脱离传统的版面设计,采取了非对称式结构,强调强烈的明确对比以块面,粗线条的运用,注重个性化的表现,风格活泼多变,同时强调版面设计的功能效用,进一步寻求版面与内容、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客观主义的功能性设计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各个时代的洗礼,而益发深厚。"①

版式设计又称版面的格式。日本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田野永一认为,"根据目的把文字、插图、标志等视觉设计的构成要素,作美观的功能性配置构成,即为版面设计",②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版式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版式设计,不但传达着信息,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设计者的情感,并通过这种信息、情感体现出一种艺术与文化的行为。版式设计的目的是对各种主题内容的版面格式实施艺术化和秩序化的重新编排与处理,提高版面信息的传递效应,使版面设计在自身的艺术性和视传功能性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日野永一将版式设计的目的归纳为下述几个内容:1.将构成要素作有效果的配置,以便引人注目。2.考虑配置及文字的大小等,使之成为易读的文章。3.画面要具有统一感,成为美的构成。为搞活这种版式设计的效果,必须明确把握主要矛盾。"③

版式设计作为传达某种信息的"载体",应符合所设计的内容。同时每一个版式设计都应当是有文化底蕴和充满个性化的。它不但是一种设计艺术的需要,同时也是设计者文化、审美价值的反映,是设计者把美学原理广泛运用到设计之中的一种精神表述。从应用功能上来讲,版式设计主要应突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等四个方面。版式设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版面符号的组合。它是视觉传达的一种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相加之和。推而论之,版式艺术对于广告信息传播的决定性影响要大于上述诸要素的总和,每种视觉传达要素均不过是版式艺术这个总体的一分子而已"。④

无论是彩色或是黑白的版式设计,它们都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与设计规律,版式设计中的对比、主次、大小、长短、疏密、虚实,可以在设计中不断出现;多种对比关系可以融合在一起,对比关系越清晰,版式效果就越鲜明、醒目。同时,画面的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使版式设计产生一种形式美感。

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版式设计的样式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与进步。从版式构成的美学角度来分析,版式应是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的组合与创造。它通过一些基本的版式设计形式来向人们展示出技术美与艺术美。设计者既要遵循各种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则,又要跳出形式规则的束缚,表达自己的个性与精神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才能体现艺术设计者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内涵。可以说,在版式设计中图形、文字的相互配置,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形的组合上,而需要一种设计者的思想情感的融入,给设计带进更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情趣,这才是现代版式设计的完美体现。

设计是设计理念进入现实生活的文化过程,"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是一种综合形态的文化,是艺术的狂想与科学的实证的双重结合"。⑤版式设计在平面视传中担负着广告信息的传播作用,它在实现传播功能、促销功能、强化记忆功能和审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在现代版式的设计中只有把形式、内容与情感文化等因素融为一体,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完美结合。

注释:

排版设计论文篇(7)

二、“分模块”教学

基于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行业中的技术应用以及新数字网络媒体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延伸这两方面基础上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定位成为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的依据。书籍设计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理论、印刷工艺理论、电子书籍设计规律、网页设计规律以及各类电脑软件技术的实践环节,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交叉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目标不明、轻重不分的混沌状态,所以课程模块将书籍的概论性理论知识与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实践分成单元模块,从而组织课程教学。理论模块书籍设计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基础理论以书籍设计的史论为主,它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数码技术对书籍产生影响的概括性认识与了解,也是汲取设计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包括传统书籍设计、数字化媒体版式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它是找到现代书籍设计的入口,是学生完成项目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衔接的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排版技术、制作能力与数字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术能力划分为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入相应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传统纸材书籍和数字媒体版面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一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并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划分为8个模块。

排版设计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排版设计论文篇(9)

“书籍设计与制作”课程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定义为一个职业方向。从其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分布来看,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行业中多个就业岗位,并形成独立的行业岗位区域。目前,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从传统纸质书籍逐渐向网络媒体的数字化书籍拓展,职业岗位分别也由原来传统的书籍与样本设计、制作和后期印刷技术等岗位延展到网络数字书籍的新型职业岗位范畴,行业的岗位区域定位与行业发展方向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依据。对应书籍设计行业的传统岗位区域,课程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流程为主线,由书籍前期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电脑制作、印刷制版工艺加工、印刷材料直到印刷装订,涵盖行业流程中的多个职业岗位。在新型网络数字化书籍岗位区域,除了将传统印刷流程转换为网络载体技术,前期的设计制作流程是相似的。作为课程而言,将课程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的岗位流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岗位特征,重构与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相配套的教学内容,实施“按岗分工”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实践改革,形成本课程技术性、实用性与岗位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的模块划分与“按岗分工”两个角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阐述,将课程理论“应用性”与制作技术“实践性”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分工需求的知识对接。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分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高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是序化的问题,应采取基于知识应用的参照系。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行业的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印刷工艺等多个岗位能力实践环节,各部分理论内容交叉性出现在设计制作以及工艺技术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排序与重构,使其符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目标,以“分模块”进行教学,分成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有序地、分层分段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梳理出课程“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

1.课程理论模块。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课程教学按模块划分循序渐进式教学。基础理论包括书籍设计的概论性理论知识,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概括性认识、了解的模块,也是汲取设计制作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现代书籍的设计理念包括传统书籍设计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是找到书籍设计的入口,也是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样本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接轨的技术理论模块。整体理论模块的岗位能力是定位在书籍整体策划能力上的。

2.岗位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书籍设计的单向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对应性分配,把书籍整体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排版制作能力、电脑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能方面归到教学实践模块。具体分为版式设计、样本设计制作、平装与精装的设计制作。版式设计包括传统纸质书籍版式与网络书籍版式设计,以排版、制作与印刷工艺相结合为主要内容,体现书籍图文编排的岗位能力;样本设计与平装精装设计制作则是以设计、排版、制作、材料与印刷工艺综合技术为主体的实践模块,体现书籍策划、设计与制作综合岗位能力。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合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制作能力训练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分模块”教学体系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体现教学“理实一体”的原则。理论与实践进行划分是因为课程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三部分理论内容分散,并交织于实践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思路不清。课程教学内容划分后,理论模块整合归纳了书籍样本的概论性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印刷理论等教学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主体内容中以项目为教学素材,对应理论知识点分析教学;项目中的各知识环节对应岗位能力,协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与实践,展开对于案例的自我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为实践环节做准备,并在实践教学中体现课程理论依据性。实践模块将实施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设计、排版制作实践环节与设计理论、印刷技术理论结合,形成理论融入实践,用岗位实践过程来体验、认识和理解设计理论的内涵。理论知识分解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或理论知识点,指导实践教学;两者融会贯通,一体教学。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实施“按岗分工”实践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在于选择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并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课程构建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教学核心内容,以行业企业对书籍样本排版、设计、印刷等岗位能力要求为参照,课程内容以“按岗分工”式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与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行业中工作过程、岗位分工、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职业岗位工作分工标准为导向,实施“按岗分工”组织实践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工作流程的岗位分工。基于书籍设计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特征,从传统书籍设计制作与网络数字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定位与岗位分工。第一,目前行业企业传统书籍设计、印制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图文输出印版制作(晒版)打样印刷装订。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版式设计与制作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岗位能力定位为策划设计、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电子排版、制版技术与印刷后期工艺能力。第二,基于网络数字化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工作流程为:设计原稿图文输入图文编辑网络上载。对应工作流程具体岗位分工为: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动态新传播媒体、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等。岗位能力首先定位为书籍策划与设计能力;其次是对数字化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如AdobeInDesignCS3,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等软件的熟练掌握。书籍设计行业,不论是传统书籍设计还是新型数字网络平台,其工作流程与目标都是一致的,即现有策划构思后有制作实践。这种按工作流程划分岗位是书籍设计制作行业大方向的分工标准或是工种划分。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版式、图文编排的设计能力与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书籍样本设计方法与电脑制作技术能力,再进入印刷制版工艺的认知与掌握。知识体系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从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根据不同岗位定位课程内容学习与技术能力实践目标,对于自我能力有初步认识,从而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

排版设计论文篇(10)

图文排版是借助计算机,根据原稿或编排者的意图,把印刷文字排列成需要的格式,形成版面的过程,它是计算机与印刷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已广泛地应用在新闻出版、印刷行业、广告行业等领域。近年来,来我院招聘排版设计师的大、中、小型公司络绎不绝,排版设计岗位也成为智联招聘网站上的热门岗位之一。许多职业院校也正是迎合行业企业的需求而开设了图文排版课程。然而传统的图文排版课程教学只是注重软件中工具和命令的使用,脱离行业及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忽略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只会使用软件,不能制作出符合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产品,达到学做合一,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图文排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图文排版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巧,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排版软件与专业课程(如印刷工艺、排版工艺、版面设计、印前输出)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资格标准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接单、素材准备及处理、版面设计、排版、拼大版以及印前输出等整个排版工艺流程的工作,制作出合格的印刷品。

1 现状分析

现代的职业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需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能力本位。但是,目前图文排版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单一,忽视综合应用,与实际岗位脱节

传统的教学过多的关注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熟练度,缺少针对性的项目训练和实际产品制作,与实际岗位造成了严重的脱节。比如,以下是我们调研的一则企业的招聘信息:

招聘单位:当纳利

招聘岗位:排版设计师

要求:两年以上的电脑操作工作经验,精通各种电脑排版软件,熟悉PDF生产流程;

熟悉画册、海报、杂志的排版,熟悉印刷、印前工艺流程,有排版公司、广告公司工作经验优先等。

而传统的教学采用一贯到底的单一讲解方式,忽视综合应用,学生根本不清楚常见出版物的制作流程,致使学生不具备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

1.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对所要学习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演示之后,学生再照着一模一样地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方法单一,磨灭了学生的主观想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发展,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只是空谈

近年来,全国各职业院校正在风风火火地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越来越被大家认可。然而目前各类职业院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的还不多,要从企业引入项目还存在很多困难。往往实训基地只是挂个牌子,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却很少,项目多为模拟的项目。

1.4 只重视软件的教学,忽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我院图文信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是到报社、出版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印前排版处理、平面设计等工作。这些就业岗位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软件的操作, 更应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能创作,懂工艺,会输出。而原有教学以讲解软件为主,与排版工艺、印刷工艺、版面设计、印前输出等专业课程严重脱节。这样学习的结果,往往导致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不适应,会用软件但是出现较多的印刷基本常识方面的错误。其实,印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书刊、杂志、报纸、产品包装……,因此,它是设计作品最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要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必须将设计、排版、印刷相互结合,才能创作出合格的出版物。然而,目前,图文排版课程的很多作品都仅限于在电脑中完成,屏幕显示漂亮即可,设计时根本不考虑印刷工艺问题及作品是否能印刷出来,实际输出成品时,在电脑屏幕中看到的效果并不能印刷出来,像这样的作品只能是废品。例如,我系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即将结束期间,我们会组织学生编著一本关于大学两年学习和生活的纪念期刊,所有的素材和排版均由学生自己搜集和制作,设计完成之后交由天意数码快印店印刷。天意数码快印店在接单后会出一本样本供学生检查和修改。曾经有一个班的学习委员将样本拿给我检查:图片很多都有马赛克,有些文字不清晰,根本无法印成一份合格的印刷品。问题出在哪里?像印前输出所需图片的格式、分辨率,文字排版等这种最实用的印前工艺知识,很多老师上课没有讲,而且现在关于排版的教材和书籍里都很少涉及。

1.5 脱离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考核内容

电脑照排工是从事排版工作人员需具备的上岗证书,具体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理论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印刷基础知识、排版工艺、计算机基础、印前输出等内容。然而现在很多的图文排版课程中只注重软件的学习,并未将这些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中,结果造成学生不懂印刷,不懂排版工艺,不懂输出,根本无法从事企业中实际的排版工作岗位。实操考试内容分为电脑排版和文字录入两部分,然而现在很多的图文排版课程只重视电脑排版的教授,而并未重视学生文字录入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打字速度很慢,无法达到报社或出版社排版岗位的打字要求。例如,我院图文2007级的学生应聘到华南理工大学印刷厂从事排版工作,因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图书和期刊的排版,要求排版人员的文字录入速度达到每分钟90字以上,但我们的学生由于平时疏于练习文字录入,造成在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机制。

2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2.1 教学内容

2.1.1 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电脑照排工的要求,将原来的教学内容中加入印刷工艺、排版工艺、印前输出三部分内容,贯穿于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在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将任务中涉及的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提示,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中与之相关的知识,即“做中学”。平时的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文字录入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2.1.2 以职业岗位群分析和企业招聘要求为依据,以排版工艺流程为主线,整体划分教学内容

通过对企业、行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了解到本课程针对的工作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员、排版操作员、印前制作员及大多数有排版制作需求的岗位,这些岗位主要完成报纸排版、书籍和期刊排版、封面设计、宣传册设计、杂志排版、网页设计、印前制作等工作任务。因此,教学内容根据实际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设置多种常见出版物的排版。同时,按照排版工艺流程,从接单-素材准备及处理-版面设计-排版-拼大版-印前输出整个流程出发,将排版基础知识、版面设计、排版、拼版及印前输出的知识融合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排版行业的工作流程,明确本课程针对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企业实际要求的无缝对接。

2.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2.2.1 以印前排版过程为基础构建学习项目,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每一个项目由不同的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任务、实践任务和自学任务组成,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是一个印刷活件的完成。

2.2.2 强调技术应用能力及学习能力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通过任务背景、任务要求、任务素材、操作步骤分析、操作步骤详解、任务相关知识讲解和拓展六个部分组成。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还有实战任务和自学任务部分,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训练,使学生可以从模仿-部分自主制作-完全独立制作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项目学习。

2.2.3 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电脑照排工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将考证的考核内容直接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2.4 建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图文排版课程的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软件操作上,应该考虑其与专业课程的密切关联。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设计时都应考虑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联的排版知识、印刷知识、版面设计等知识,并贯穿于每一个任务的教学中。例如,书刊排版中常用的正文字体是什么?字号是多少?行距是多少? 在“开版”操作训练中,不仅要知道在软件哪里可以设置版面的各种尺寸,同时还应该熟练掌握这些参数在印刷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的值是多少,如:各种出版物的开本尺寸是多少?正度16开的成品尺寸是多少?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进行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出排版领域中包含名片、海报、广告、招贴、书刊、报纸、杂志、宣传册、包装等典型出版物,将这些出版物的排版与制作作为一个个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既可以掌握常见出版物的设计、制作方法,又可以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最常用到的软件功能,打破讲授与实训的分割线,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学生的项目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2 分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指导

本课程的每个项目中都包含一个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进行自主设计,每个实践任务的完成,都要经历素材采集与处理、版面设计、排版、拼大版、印前输出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可以延展为相对独立的五个工作岗位。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按照人数分为几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己上网下载与主题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素材,将搜集的文字及图片素材进行处理,按照设计的版式排版,经过输出检查,打印输出自己的作品。在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分工合作的方式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解答疑问,综合评价。例如,在报纸排版与制作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报纸的类型、报纸排版的特点和技巧,演示一些典型案例给学生作为参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来获取报纸排版所需的知识,适时指导、点拨学生,给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3 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包括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案例。其中学习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处理好的素材和一个做好活件的电子样本,学生完全按样本制作,此过程通过模仿他人作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基本功能和印刷活件的制作方法。实践任务则大多来源于企业,给学生提供设计主题、设计要求、制作要求,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制作技术自己独立完成设计作品。教学过程将实践任务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后,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通过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常见出版物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制作,以点带面,从简入繁、从浅入深,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工厂,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真实一致性

广州天意扫描输出有限公司2008年捐赠了320万设备与我校共建“天意轻工实训室”,学生在电脑中完成的各种出版物的排版,都可以输出成实际的印刷品,真正实现现场教学。

3.5 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生动直观

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每个项目都配备教案、多媒体课件,特别是视频教材。在往届的教学中,经常有学生会问到:“老师,有没有视频?”,这说明学生对视频教材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讲授课程及评价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及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导致学生在教师讲过内容之后,会出现遗忘的现象,所以学生需要一些视频教材来回顾和温习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内容。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将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及评价过程拍摄成视频,给学生,供学生课后温习。

4 评价机制的建立

本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采用过程评价与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将电脑照排工的考核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例如,报纸排版项目的教学,按照电脑照排工的考核标准,教师从版面和环境设置、报眉和报尾的设置、标题设置、正文、图形、图像、表格、数学公式、整体效果9个方面考核一份作品。

5 结束语

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在课程定位、项目引入、学习任务的设计及实施和教学评价几个重要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引路人,必须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兴趣教学法论文 下一篇: 理财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