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2:30

卫生法学论文

卫生法学论文篇(1)

1.2数据统计为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需要对两种教学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由于是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所以针对计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方法选用t检验法[3];针对计数数据资料,选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卡方检验,P<0.05,处理方式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试验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为:对照组人数为256人,实验组人数为256人,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90.6%,不满意者占9.4%,对照组满意者占71.9%,不满意者占28.1%;在提高自学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5.9%,不满意者占14.1%,对照组满意者占68.8%,不满意者占31.2%;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1.3%,不满意者占18.7%,对照组满意者占64.1%,不满意者占35.9%;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实验组满意者占82.8%,不满意者占17.2%,对照组满意者占67.2%,不满意者占32.8%。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显著。

三、讨论

3.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的经典案例为学生展现出了具体、生动、直观的卫生法律法规现实,是学生对相关方面规范、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确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律法规教学中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注意案例的切入点,正确、合理、适时地切入案例,是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将案例与卫生法律法规理论的结合,打破了原有的枯燥抽象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具体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卫生法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34-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重要性。为此我国已将卫生法规作为全国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卫生法学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行的是大学本科时期高度专业化教育,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医学的自然科学传统,但却忽视了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加之,我国医学生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高考升学模式,导致多数医学生人文学科素养缺失。为此,为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卫生法学素养,笔者根据医学生和卫生法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与改革的初步尝试。

一、卫生法学课程的定位

(一)课程的学科定位

卫生法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卫生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而不断发展的边缘学科[1]。是以研究与卫生法律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新的部门法学。

(二)课程的专业定位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广义的医学生——医疗、卫生、药学、护理、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高等医学院相关专业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卫生法学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达到现代医疗卫生人才的基本要求,实现具有一定医疗卫生专业素养,又懂法律、善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课程的专业定位应是:卫生法学课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了解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遵纪守法,监督执法,抵御违法行。所以,课程也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内容,对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课程的内容定位

根据卫生法学的学科和专业定位,课程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卫生法学基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院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血液及血液制品法律制度、母婴保键法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内容[2]。

同时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突出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行业等的特殊法学问题。兼顾国家资格考试要求,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探索其基本法律、法规体系和框架,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用以提高医学人才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加强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发文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3年起,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提出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时至今日,全国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许多学科也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目前全国所有的医药院校和一部分综合大学都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该课程也成为医药院校相关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卫生法学的教学上,一些院校进行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试点改革,比如引进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模式教学法等。但大多数学校教学安排还不尽合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没有得到较大提高,教学效果较差。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过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但不够深入,目前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教学,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的重要方式。现代医药卫生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管理知识,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从我国目前卫生法学教学及学生培养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卫生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缺陷。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严格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医药卫生管理教育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深对卫生法学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现代卫生法律活动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卫生法学的新兴性、边缘性、交叉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课程就理科而言,属文科课程;就文科而言,属理科课程的特性。在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的方案设计时,必须文理兼顾。既要发挥自然科学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忽视人文科学内容的重要性;也要发挥人文学科“以人为本”的优势,规避各门课程联系松散,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因此,设计并进行由传统“满堂灌”到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完全自主“问题导向学习法”的实践教学与改革的完整尝试才能揭示卫生法学课程教与学的客观特殊性及启示作用。

(一)课程常规教学

和任何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一样,卫生法学课程常规教学是不可完全抛弃的,还是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别按传统全板书讲授和PPT及多媒体辅助讲授教学方式进行。并按教学日历授课、布置复习题、思考题和作业,按期进行期末考试。

(二)课程实践教学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实践内容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和难度。实践教学选择在学生已经掌握卫生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旁听法庭审理、开设模拟法庭、参观卫生监督、防疫、药品食品管理机构和技术监督部门,加深学生对卫生法律制度的理解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庭审观摩:主要通过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审理医疗纠纷、食品药品违法案件的一审、二审案件的旁听观摩,亲身体会法庭的庄严与法律的神圣,了解法院工作程序,巩固所学的卫生法学理论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由教师选择医疗事故、药品管理、食品管理、非法行医等方面的相关案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结合所学卫生法学知识进行讨论或相互辩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观见习:组织学生到卫生监督机构、药品食品监督机构参观,由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人员讲解卫生执法监督程序、观看执法监督相关文书,了解我国卫生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增强感性认识。

听讲座:聘请卫生法学专家、卫生管理实际工作者或律师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卫生法热点问题、讲解前沿动态和在实践中处理具体案件时的卫生法适用情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经验。

讲专题: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主讲授和讨论。将学生自愿组合为学习小组;然后选择卫生法学的近期社会热点问题,把课程内容分解、组合成单元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探究和解答,最终形成专题讲座,交叉讲专题和听讲座。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查询文献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探讨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只发挥把握方向、布置任务、归纳总结的作用。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课堂上的时间;学生课堂上讨论、讲解的时间多于教师讲解的时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

模拟法庭:主要由教师选择经典的医疗纠纷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院案件审理程序,进行审理、辩论、质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产生辐射功能,也是间接对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卫生法治教育。

四、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

(一)有充足实用有效的案例库

这是开展卫生法学实践教学—案例讨论的基础。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分组讨论、热点焦点问题分析、教学评价,都要运用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案例进行说明、分析、讨论、考核,因此,卫生法学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案例储备,并需要对案例按照内容、难度、类别分门别类,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案例库,并逐年扩展和完善[3]。案例库应当具有下列特点:全面:即案例库所选案例应当尽可能全面容纳卫生法学的各部分内容,具有全面性;新颖:是指案例库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反映最新的法律理论动态、前沿热点和焦点问题、最新法律法规等,具有时代性。精准:是案例库选择的案例文字要精炼,内容要精确,要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综合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规范,具有典型性。此外,所选案例还应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

(二)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纽带。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卫生法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鉴于卫生法学学科的特殊性,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与一般法学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一定区别,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应是在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以满足和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卫生法学教学特色[3]。

(三)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作为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当既具有深厚卫生法学理论功底,又具有卫生法学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综合素质。在理论上,既要掌握卫生法学基础理论,也要掌握医药基础知识;在实践上,既要具备法学实践经验,也要熟悉医药卫生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实际卫生工作经验,这样才能真正驾驭卫生法学实践教学。而目前,我国卫生法学师资队伍薄弱,有的教师是法学专业毕业,有的教师是医学专业毕业,不是缺乏法学知识,就是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学和医药学教育[4]。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为此,必须对从事卫生法学教学的老师进行多方面培训,培养具有医学和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同时,也可以从实践教学基地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卫生法学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互为补充,互相学习,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现卫生法学教学目标。

此外,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奠定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和必要环境,才能使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办学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强化和优化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卫生法学实践教学不是对实践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卫生法学理论教学的单纯检验,它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规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逐步完善,以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出既全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立华.卫生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

卫生法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Health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Reform

Abstract Medical reform brings challenges to health economics teaching. Traditional single teaching mode has a lot of problems. The article introduce teaching explorations, such as using of case teaching, full us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ole-play, classroom interaction.

Key words health economics; teaching; medical reform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应用,课程考查非常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的卫生领域实际情况,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新医改三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出来。目前我国新医改的现实情况,给卫生经济学教学带来了影响。

1 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大量新医改实践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卫生改革案例频现。这些做法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大量案例,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虽然目前很难对改革进行评价,但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启发思考。

(2)新医改案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实施以来,卫生政策的频率前所未有,改革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地区改革的思路大相径庭。这些纷繁复杂的现状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改革措施的原因和动机,才能真正应用好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

(3)新医改给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理解带来了挑战。卫生经济学从国外传入,目前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各国的卫生状况、卫生改革差别很大,国外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需要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学习背景不同,结合我国实际会对基础理论产生一些疑问,更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差异,让学生能力理解并更好应用基础理论。

2 卫生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口述加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观点。这种方式理论性强,易于教师系统讲授,但结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存在一定缺陷。

(1)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卫生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其他学科庞大的理论系统上,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或有遗忘,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这种纯理论的讲解抽象乏味,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学生更多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没有深入思考、主动研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他们利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思考。卫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多,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很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以往学科的差别,不愿意深入思考。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卫生系统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综合各方面因素深入分析。在缺乏自身思考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案例,找不到分析的思路,缺乏系统归纳、综合思考的能力,大部分无法处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达不到卫生经济学教学目的。

3 改进卫生经济学教学方法

卫生经济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卫生系统改革,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更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思考,因此,教学方式需要随时改进,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

3.1 培养学习兴趣

在校大学生与卫生系统接触较少,对卫生经济学的知识点缺乏兴趣。上课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卫生经济学的意义,学生反感简单的说教学习意义。在开始学习知识点前,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案例切入,例如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食品安全、药价高等事件,吸引学生,并简单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卫生经济学的作用,利于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3.2 案例教学,启发思考

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卫生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讲授,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回顾、系统思考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老师将报刊、杂志、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整理修改成为课堂素材,设计课堂案例讨论、设计案例问题,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准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观点冲突更能产生思考的火花,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都建立了较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单一文字表述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以文字板书和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对学生的刺激点不够,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声音、视频等效果,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可以远远多于教师板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给以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

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与社会接触太少,卫生系统的一些现状离他们日常生活较远,不能体会和理解一些具体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卫生领域中的现实状况,让他们有直观感受。

3.4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

在分析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时,会有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学生往往会想得比较简单,倾向于简单分辨是非,因此,引导学生分角色思考可以抽丝剥茧,让学生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刻,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在课堂上交流观点,产生思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这种换位思考,更让学生明白了问题分析和政策设计的难度,不再单纯提出一些“大、空”的建议和观点。

3.5 课堂互动,活跃气氛

卫生法学论文篇(4)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卫生法学论文篇(5)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同仁对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的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大量的改革建议和设想。说明改革、完善现有的《卫生法学》教学是目前卫生法学界人士的共同期待。

1国内外《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卫生法学》课程教学的论著,主要是对《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思考,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探索和思考[1],比如多媒体的教学、以案说法例证式教学、案例教学等[2]。国外较多的是对学科内容的研究,而对运用新技术的教学研究论著较少。

国内外同仁的积极探索,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完善《卫生法学》课程教学,应当从其课程特点出发,鼓励学生结合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现实问题,多思考、多交流、多探讨、多分享,达到有效教学。

2《卫生法学》网络互动教学的由来及网络平台的功能

2.1课程改革受得学生欢迎,课堂、课时的局限催生网络建设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卫生法学》课程,是面向本科各中医药学专业以及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开放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共42课时,多为大班教学。2010年,作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笔者通过综合运用案例教学、PBL、本硕互动、专家与学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得到了学生的欢迎。遗憾的是,由于课堂、课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良好的互动往往不能充分地持续,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医疗卫生领域问题未能在教学中深入。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新课程中心网络平台为《卫生法学》课程探究式互动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笔者已在该平台上连续2年尝试了学生网络互动教学。连续三年学生选本课的人数居高不下,一些未能选上本课的学生依然热情不减地坐在课堂上认真旁听。可见,这样的教学探索是受到学生欢迎的。这也是笔者虽然倍感改革艰辛,但依然投身网络互动教学的动力。

2.2我校《卫生法学》课程网络互动平台的功能 在我校的课程中心平台上,每一门课,只要任课教师需要,都可以有专门的互动平台。在《卫生法学》课程互动平台上,既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也有案例视频、教师介绍,还有基本卫生法律法规和学生互动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空间进行教学管理,教学信息。可以上传相关资料和文件供学生查阅和共享,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师生互动。选课学生可以进入学习空间,查阅资料,交流探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跟踪。

选课学生可以在小组论坛上发起卫生法学案例讨论,讨论的案例既可以是同学自选的,也可以是网络平台上老师或学长、学姐提供的。同学之间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讨论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小组讨论成绩的依据之一。

3《卫生法学》课程中网络互动内容的设计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卫生法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每班学生限选200名。近年来几乎年年爆满,有时甚至达到班级选课极限280名。在这样的大课堂里,课程时数相对较少,而课程体系又内容繁多,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需要教师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配合。

3.1课程中的网络互动教学设计 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分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占1/4的教学课时。每个模块均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要从整体上科学合理地设计有效的网络互动内容。

3.1.1第一模块 卫生法学基本理论,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用1/4的课时讲述卫生法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卫生法学的概念、卫生法学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卫生法的调整对象、法律特征、基本原则;卫生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外国卫生法学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以及如何运用卫生法学理论来解决我国卫生改革和医学高科技发展中产生的新的卫生法律问题等。

3.1.2第二模块 教师用1/4的课时讲授我国当今主要卫生法律法规。主要采用例证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我国卫生法律。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献血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国境卫生检疫法律制度、 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精神卫生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卫生技术人员管理法律制度、医疗纠纷处理法律制度、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保健法律制度、传统医药法律制度等。

3.1.3第三模块 主要是在完成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组织学生用1/4的课时在学校课程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开展网络互动。首先,选课学生根据自由组合和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组成卫生法学讨论小组,各小组成员都必须在网络上进行自主学习,互动讨论,课程中心平台能够较好地记录、反映学生在该平台上的讨论时间、讨论次数和讨论质量。讨论质量高,讨论次数多的小组是优胜者,有权利参加课堂交流。

3.1.4第四模块 主要是课堂交流互动和教师点评。此环节是《卫生法学》课程学习的高潮。根据优者胜出的原则,评出可以参加课堂讨论的8个小组,并将这8个小组分别安排在两个时段,6~8课时内进行课堂交流。每一个参加课堂交流的小组,都要积极准备材料,精心策划交流方式,优化交流内容,并选派人员参加课堂演讲,与全班同学互动。还可以用模拟法庭、法治评说等方式,向同学演绎案件经过,教学案例分析、案情评说。小组交流完毕,教师对小组选择的案例及交流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点评。未能参与课堂交流的小组,要认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互动提问。通过课堂讨论、交流互动、互帮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运用,锻炼和培养学生依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从学习目标和要求到考核规则,精心设计网络互动的成分

3.2.1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卫生法学》的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着力落实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借助课程中心平台对《卫生法学》的案例进行网络讨论。教师要目标明确,指令清晰,让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参与。同时要指导学生分组,结识新同学。如:将280名学生分为28个小组,每组10人。各小组成员既可以是同班的,也可以是不同班级的。小组成员在网络上打破时间、空间局限,自我管理、自主安排进行网络学习与探讨。

3.2.2告知学习规则和考核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小组成员网络学习成绩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关。每个学生的有效探讨次数不仅可以计入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计入小组有效讨论成绩。每个小组的有效探讨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参加课堂讨论。这样做,既可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又能通过网络上客观公平的讨论记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自由竞争,自我提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学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很有裨益。

3.3考核方式与网络互动教学设计相匹配 《卫生法学》课程考核分网络互动考核、课堂交流考核和书面考核三大块。网络互动占30%,两次的课堂交流占20%,书面开卷考试占50%。

3.3.1卫生法学课堂理论教学和卫生法律法规的教学占课时数的1/2,因此,书面考核占考核总分的50%。书面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状况,考核内容既有理论知识,也有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中既有教师上课讲授的案例,也有学生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既要重视课堂学习,也要重视课堂讨论,学习交流和教师点评,避免课堂交流仅是上台交流学生的任务。同时,根据班级情况,可以适当增加1~2题新案例,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活学活用。

3.3.2互动成绩占总分的50%。其中,网络互动占总分30%,课堂互动占总分20%。网络互动的成绩根据学生网上有效互动的次数进行结算。衡量学生网络互动是否有效,是根据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互动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是否符合讨论主题,以及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该成绩由学生自评,教师核对为准。

学生网络互动成绩与每个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每一个学生只要在课程中心平台上认真参与互动,有1次,给1分,直到满分为止。积极参加互动的小组,一般取集体总分最高的8组参加课堂讨论。以280人班级为例,28个小组,可以参加课堂讨论的小组为8组,分两个时段进行,每次4组。每次课堂讨论结束,由学生投票选出当晚的最优小组,综合两个晚上投票结果,由老师给出各小组的讨论分数。

4《卫生法学》网络互动建设的意义

《卫生法学》网络互动课程建设,是教师在网络时代重新思考教育的结果,是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创新的实践,也是教师前期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卫生法学》网络互动建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新型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把原先要求学生注重卫生法律内容的学习,变成掌握卫生法律思维方法的学习;把个体式的被动性的学习,变成团组式的主动性的学习;把枯燥乏味的记忆性的学习,变成趣味浓厚的讨论式的学习。

让"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理想"的师生共同梦想在《卫生法学》课程网络互动建设中变为现实。

卫生法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01;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专业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群,重点培养能够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研究生毕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卫生事业实际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时代呼唤。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调整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能够总体上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

一、目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重视学术的传统,一些高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与管理实践、管理技巧相关的实务课程在师资和教材上都明显匮乏,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有待加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得比例很少,形式较为单一,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全面。一些学生对毕业实习应付了事,毕业实习考核、反馈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也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2015近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情况调查发现,9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进入医院机关、高校、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部门,只要不到10%的毕业生能够继续读博或从事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工作。可见,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重视理论素养,轻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点的各大院校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课时比重较大。由于高校教学重理论、重学术的传统,高校普遍重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师资力量配备较强,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课程较少,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较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除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应重点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增加实用性和实务类课程,如美国雪城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包括公共事务讨论、领导艺术等实用性课程等。

3.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部分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和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而是根据现有师资开设课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部分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价值和实用性较差。创新往往来自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选修课范围有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待加强,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医学社会学、循证决策、健康和疾病社会学、卫生职业社会学、社会行为学等都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且与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都可以纳入选修课中,并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美国各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满足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需要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比如Harvard大学为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共开设18门选修课,Iowa大学为研究生开设26门选修课。

4.方法论课程开设较少,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方法论课程通过对研究方法的讲解与总结,有助于研究生夯实研究基础,与国际学术界研究方法接轨,有助于研究生在宏观层面上把握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及趋势、特点与局限性等,对于研究生如何正确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生通过方法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不仅有利于掌握正确而严谨的科研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对科研的兴趣,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助于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创新。目前,方法论课程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着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较弱,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数学建模能力有待于加强等问题,应增加方法论课程的开设,如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卫生项目制定方法、高级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模型等方法学课程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加强相关师资力量,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科研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在导师已有课题思路的基础上,学生参与从开题、立项调查分析、课题实施、结题验收整个过程,熟悉研究课题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建立学习型小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同一课题组研究生之间定期研讨,鼓励研究生发表创新性科研论文,为研究生今后独立从事科研打下良好基础;二为社会实践,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研究生顺利就业的需要,也是提高其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学院应创造条件积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推荐研究生去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政府部门等参加社会实践,并改革和完善考核、反馈机制,将实习单位的考核纳入到研究生总体成绩的考核中。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拓展和调整。具体来讲,在公共必修课上缩减政治理论、公共外语课时,增加专业外语课时比重;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范围,增加理论前沿性和探索性的课程;以重点学科方向重新整合专业方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激励导师开设前沿性、开拓性强的选修课,如艾滋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聘请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兼职导师,举办跨学科专题讲座或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的有利支撑与补充。增设交叉学科和方法论课程,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寻找创新点,通过方法论课程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创新。

3.实行“双导师”制,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为促进研究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协调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采用双导师制,导师组由2名导师组成,要明确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医院管理岗位的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与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习实践、项目研究、调研过程、政策研究等实践环节指导,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毕业论文由两位导师共同指导撰写。同时,完善导师评价机制,改变实践评价流于形式的现状,在研究生总体成绩中增加实践环节成绩的比重,保持导师制和课程设置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卞永桥,等.优化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4.

[2]洪学智,程薇,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4.

[3]孙娜,刘晓晶,等.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2

[4]满强,凌志海,李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岗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5,7.

[5]王琳琳,何敏媚,洪学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调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5.

作者简介:何 畅(1981-),女,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药技术性壁垒。

左 军(1971-),男,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方剂。

卫生法学论文篇(7)

本文的初衷是探讨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的定义,以帮助联盟发展强化中低收入国家研究人员能力的项目。近几年中低收入国家卫生体系和卫生体系研究发展很快。对这些国家外部支持的重点集中在特定疾病,例如对艾滋病、结核和疟疾等疾病的控制上,但是人们也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大范围干预的同时要强化更广的卫生体系架构,否则只能得到有限的短期收益。[2]人们还认识到研究对于帮助这些国家改善他们的卫生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卫生体系研究工作组,制定研究议程,支持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3-4]联盟的出版物包括三种:《强化卫生体系:政策和体系研究的作用和前景》(StrengthingHealthSystem:theRoleandPromiseofPolicyandSystemResearch)[5];《明智的选择:加强循证卫生政策的能力》(SoundChoices:EnhancingCapacityforEvidenceInformedHealthPoli-cy)[6],以及最近出版的《加强卫生体系的系统思维》(SystemThinkingforHealthSystemStrengthing)。[7]然而,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一直被忽视。2008年5月,在谷歌和谷歌学术网站搜索“卫生体系研究”和“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除了联盟网站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IDRC)关于设计和发展卫生体系研究的链接之外并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结果,IDRC的链接主要针对一种具体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当地服务水平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然而,在高收入国家,卫生服务研究正在蓬勃发展,2008年5月用谷歌搜索卫生服务研究方法,仅在第一页就发现了不少结果,包括期刊(如HealthServ-icesResearch和JournalofHealthServicesResearchandPolicy)、大学研究机构、卫生服务研究方法的著作[8]、期刊文献引用以及卫生服务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学位课程。鉴于卫生服务研究似乎比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发展的更好,至少在高收入国家看起来如此,并且两者的研究内容有明显的重合,更合理的方法是在直接研讨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之前,先讨论卫生服务研究及其和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有关的方法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探讨了卫生服务研究的术语和界定。随后回顾了卫生体系研究工作组研究报告的内容[4],并对研究报告的方法重点和《明智的选择》一书中提到的方法问题进行了总结。[6]这两方面的问题被用来解释为什么中低收入国家卫生体系研究应更受重视,也用来提出优先发展的研究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第三部分概述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继而提出研究重点,最后点明研究的挑战。

1术语和界定问题

表面上看,卫生服务研究意味着重点关注个体以及个体接受和提供的服务。然而卫生服务研究文献对于卫生服务研究是否包括更高的组织和体系层次还存在分歧(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例如,在《卫生服务研究方法》(HealthServicesResearchMethods)一书中,关注重点只集中于个体患者和卫生服务提供者水平。其中包括概念框架(医疗保健的成本和效益)、评价卫生服务的方法、统计学方法以及提出、解释和归纳证据的方法。[8]另一方面,Fulop等人在著作中明确提到卫生服务组织和提供研究的快速发展,解释如下:“关于卫生服务提供和组织的研究是更广泛的卫生服务领域(或者说卫生体系)研究的一部分,该研究在过去20多年来已经在英国、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逐步完善。”[9]卫生服务研究本身的目的被Bowling定义为:产出可靠和有效的研究数据,为恰当、有效、有成本效果、高效率和可接受的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10]该定义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并采用了人群视角。

有趣的是,观察Fulop等引言的括号部分,可以发现其突出了目前术语的混乱状况。[9]卫生服务研究似乎已将与卫生体系有关的领域整合成一个整体。Aday等人写的一本教科书中将卫生服务研究明确定义为:“对卫生服务体系绩效的描述和评估”,并在其框架中对卫生服务研究课题和相关问题进行分类,这包括结构(可及性、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和筹资、人口特征和环境)、过程(患者与卫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易和风险)、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11]尽管与卫生服务研究有关联,政策分析(对备选问题的定义和卫生政策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被认为是一种不同的研究。一个更受流行病学影响的模型是Schafer等提出的投入产出模型。[12]它将患者和资源投入与健康状态的改变联系起来,并将患者—卫生服务提供者互动和系统水平互动囊括其中。这种术语混乱在开创性的读物《卫生服务研究:泛美卫生组织1992年文集》(HealthServicesRe-search:AnAnthology,producedbyPAHOin1992)中也可见一斑,其所关注的超出服务水平的更广泛的领域被归类为卫生服务的“背景”(如州的政策干预和组织环境)。在引言中,KerrWhite区分了卫生体系研究和卫生服务研究。然而,他继而表明由于卫生服务研究最先引入并被广泛采用,在书中它将卫生体系研究和卫生服务研究通用。同时,他还强调:“或许卫生体系研究和卫生服务研究的关系将来会发生改变”。[13]与本文最相关的文章中,Fulop等将卫生服务提供和组织研究从三个层次进行区分[9]:微观:即个体医务人员或患者;中观:即机构(如果像North所提到的,机构这一用法被用于更广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中,那么更合适的标签应为“组织”[14]);宏观:即卫生体系。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科适于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例如,政策分析和历史学往往侧重于中观和宏观层次;而流行病学和心理学往往侧重于中观和微观层次。Fulop等最初选择学科或方法构建书中的框架。#p#分页标题#e#

然而,在第一章中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扩展范例,关于不同学科和方法如何解决由卫生服务提供的变革(远程医疗的引入)引起的一系列研究问题。在评估卫生服务研究这一术语与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相关性的过程中,联盟不仅突出了其对卫生体系(相对于服务)术语的应用,并且强调了“政策”一词在这个术语中的应用。White等人根据研究题目来组织内容(如卫生服务资源),其中每一个题目列出理论和概念的演化、研究方法和在卫生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可能显著影响政策的研究实例)。这表明政策遵循研究结果,而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学科。联盟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政策制定过程、各种角色以及所涉及的利益关系的研究,对于一个明确追求影响政策的学科来说至关重要。这就将政治科学和更标准的一些学科(themorestandarddisci-pline)共同置于中心舞台。[14]联盟的另一个特点是开展更高水平的全球性研究。现在,超国家(supra-national)问题在高收入国家中越来越受重视,例如人性化商品贸易问题和卫生服务人员的流动,而这些似乎在卫生服务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中低收入国家角度来看国际因素对卫生体系的影响至关重要,就像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发展研究策略所认识到的:全球因素对卫生体系的影响应作为优先发展的研究重点。[16]最后,联盟从更开放的层面上定义了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认为更宽泛的健康决定因素不仅包括医疗保健,还包括跨部门的因素和广义上的公共卫生。虽然卫生服务研究并没有将卫生服务等同于医疗与护理服务,但事实上,发达国家卫生服务研究的重点一直都集中在初级卫生保健和医院服务上,而不是传统公共卫生研究关注的院外公共卫生服务。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之前提到的White等人对卫生体系研究的定义跟联盟的定义一样宽泛,包括了所有与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对应的资源和机构。[13]而Aday等人在1998年出版的第二版专著中将卫生服务研究扩展到人群(公共卫生)服务。[1]

2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为了确定发展中国家卫生体系研究文献中关注的方法学问题,本文用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体系研究工作组的报告来讨论方法学问题。[4]工作小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卫生体系研究的优先研究重点,指出与卫生体系问题有关的知识缺陷,在正文和总结12个优先研究主题的章节中,它确实提到了一些过去研究中的以及需要重点研究的方法学问题。表1提取了报告的方法学内容。这个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报告关于方法的资料非常有限。有一个章节在提到方法的时候既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问题,也没有将其作为优先研究重点之一(公平、有效和高效率的卫生服务)。方法学问题在正文和其他5个章节中并没有提到,优先研究的方法学重点也没有在另外的章节中提及。在对方法学术语的引用进行检查时,发现措辞明显不准确。在问题部分,许多最常用的词都缺乏方法学的严谨性。唯一例外的是关于“优先领域的设定和循证政策的制定”的讨论,其中一次性研究和小规模的干预部分是问题的焦点。优先研究题目中,方法学的合理性(不需要进一步说明)是一个最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研究和方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如随机和非随机、定性和定量、多学科的、参与性的、个案研究、理论概念框架等方法)。同时,提高研究能力也不容忽视,这不仅包括技术水平,同时也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我研究了《明智的选择》一书中关于方法学的论述。[6]就像工作组报告中指出的:“可信”的证据不足,需要发展更好的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方法。下面列出了仍然需要理论概念和方法学发展的部分领域:(1)比较不同背景和卫生体系的方法;(2)研究腐败的方法;(3)基本的概念,如公平性;(4)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伦理层面;(5)研究不同类型的证据和不同目的的文献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6)不同学科如何相互关联,互为补充。该书还指出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政策制定者对于不同类型证据的可接受程度,认为政策制定者似乎更倾向于信赖多渠道的证据,除了自己国家的,还包括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证据。

3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来看,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作为一个领域尚未被系统的构建和提出,本文也不能全部完成这方面的工作。在借鉴Fulop等著作的第一章和一些近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各种可能构成该领域的要素。[9]学科:学科定位会影响到提出的问题和应用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技术。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应用的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流行病学、地理学、历史学、医学、护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统计学。学科往往和范例相关联,其中在卫生体系(服务)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范例是实证论/客观性和互动论/主观性之间以及演绎和归纳之间的方法不同。然而,学科和范例之间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学科经常以其它学科的概念和技术为基础,就像是定性技术在卫生经济学中的应用一样。[17]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是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方向。研究目的:例如,影响评价和过程评价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影响评价作为一个人们越来越感兴趣的领域,它的目的是能够证实因果关系;过程评价旨在了解事情如何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

研究途径:相对于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更独立的传统研究途径,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相关途径包括行动对比研究、运筹学和参与性研究。研究类型:主要分为实验研究(包括随机控制实验、准实验和自然发生的实验)与包括个案研究在内的日常环境观察。虽然随机性在医学界常被视为金标准,但这在卫生体系研究中经常被认为是不可能或者不容易做到的。即使卫生体系研究遵循其它学科有关的严谨标准,这也可能会导致卫生体系研究被认为是不够严谨的。[18]研究方法: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定量和定性研究,在卫生服务研究中经常将二者结合使用。数据来源:包括个人(无论是卫生服务使用者、提供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政治家等)、文献和(已经收集的数据)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主要分为统计学方法,分析定性资料和文献证据的方法。系统综述方法也是一种。面对众多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的建议,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上面罗列的讨论会令人们对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提出质疑。联盟最新的研究认为,系统思维(systemsthinking)是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核心,这意味着“每一次干预,从最简单的到最复杂的,都对整个系统有影响,而整个系统对每一次干预的效果也有影响”。[7]换而言之,系统思维不是指具体的方法,而是需要从系统的广度去考虑效果和影响。#p#分页标题#e#

考虑到大多数卫生服务研究方法的文献都是关于高收入国家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方法是否是普遍适用的,或者说是否有些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适用于当地背景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说,不依赖收入或支出明细评估社会经济状态的新方法[19],以及通过使用图表日记来确定家庭卫生服务支出的新方法都是适应低识字率和自给经济生活需要的。[20]

4现在需要付诸实施的优先发展的方法

鉴于目前缺乏和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三个最简单的优先研究重点可以相对快速实施。

首先,为了有助于把这一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定义,有必要撰写关于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的教科书、读物或者文集。许多相关的资料已经存在,如果不是为了强调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迫切需要,可以慢慢编写教科书。例如,Bowling的书对卫生研究方法[10],包括所有的标准卫生服务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介绍。而HealthPolicyandPlanning杂志有“如何做(或者不做)……”专栏的系列文章,包括Vyas、Kumaranayake以及Wiseman等人的文章。[19-20]现有的读物和文集包括White和Clarke等人的著作。[13,21]前者现在看来有些陈旧,而且对于美国来说有些偏倚(无疑是由于资料可及性造成的)。后者是Fulop等人著作的姐妹篇,是英国国家卫生部服务提供以及组织研究和发展项目的产出,因此以英国问题为重点。鉴于近期对于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关注的增多,应不难选择一系列可以应用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有价值的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对每一个选定的方法分析和评论将是有益的补充,例如,注明方法学研究的普遍性问题,或者标明方法“适用或者不适用”的情况。联盟采纳了这一建议,正在编辑一本这样的读物。

其次,迄今为止,比较研究的方法似乎提出的相对较少,然而,这些方法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咨询意见是至关重要的。在卫生体系,很少有为理想的模式而规划的蓝图,更多的是通过比较相似的模式在不同条件下的效果,或者是不同的规划在相似条件下的效果来总结经验。[22]例如,可能某一干预在一特定环境里有某种效果,而在另外一些环境里会有另外一种效果。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常常无法定义一种特定的“干预”,因为一个特定的模式或者变革可能涉及多个因素,即使在一个国家中这些因素也经常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更何况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这可能限制了定量比较的价值,也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比较性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怎么样和为什么”有这样的模式。这就需要方法学的发展和指导以帮助理解这种多国家的和多机构的研究,并且确定哪些结果是局限于特定研究环境的,而哪些是更普遍适用的。其中,需要更加重视对环境或者“背景”的定义,这将极大的促进一个特定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第三,尽管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中使用的特定方法往往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如何选择它们并搭配使用来回答具体的卫生政策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对于卫生体系和政策的任何特定优先发展的重点来说,都可能作为个案对什么方法搭配可以恰当的回答哪种问题做出指导。系统思维在该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7],但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所有这些优先发展重点对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人员都有帮助,并有助于弥补工作组报告指出的知识缺陷。然而,较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来源于不当的方法选择或者应用,同时也来源于有限的资金(例如,资金不足以充分研究一个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其它的措施以保证研究资金充足。

5未来的挑战

对卫生体系更多的关注有助于理解知识缺陷并激发对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重视。近年来对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资助有所增加[24],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的一些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系统综述和影响评估。除了目前卫生政策与体系研究方法学发展的需要之外,还有三个挑战值得关注。

卫生法学论文篇(8)

主管单位:卫生部,泸州医学院主管

主办单位:中国卫生法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ISSN1674-7526

国内刊号:CN51-1721/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卫生法学论文篇(9)

及长,因爱好书法,接触书法史和书学理论渐多,才渐渐认识卫夫人。

卫夫人者,名铄,祖籍为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生卒年间正是三国归晋至东晋建立时期,是大动乱、小动乱不断的社会。政治形势险恶多变的环境,形成了当时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多元化发展的人文历史局面。在文化多元化的创造中,作为艺术类的书法出现了一股倡导自然的顺情适性的放达创作高潮,一大批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书家相继出现,比如东汉以来的蔡邕、张芝、刘德升、钟繇、韦诞、卫夫人等直至王羲之、王献之等等,形成了一个书法创新的高峰期。在这个高峰期中,蔡邕首倡师法自然的理论,张芝成为“草圣”,刘德升创行书字体,钟繇在隶书基础上变体为略带隶意的真书和章草书,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将钟繇的章草书加以发展、创新为“情驰神纵,超逸优越,临事制宜,从意适便”(唐张怀璀《书议》)的飘逸书风。使书法达到了一个很难逾越的相对高峰期,在一系列的须眉俊杰中,卫夫人作为一个贵族女书法家,也光彩照人地出现在魏晋书法的峰颠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魏晋时期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出现的卫夫人,是迎受着人生的惊涛骇浪而作着书法的追求的。

(二)

卫铄成为夫人前,出生于以书法传承的官宦大家庭中。父亲卫恒是三国魏晋时的大书法家,官职为太子庶子黄门侍郎,著有《四体书势》一书,《淳化阁帖》、《大观帖》,收有其书法《一日有恨》帖。卫铄的祖父卫璀,是魏时的镇东将军,晋朝为太子少傅,其评论自己和儿子卫恒的书法云:“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淳化阁帖》、《大观帖》收有其《顿首州民帖》。卫铄的太祖父是卫觊,魏国时为尚书之职。卫氏一门数代皆善书,卫铄就是在这样的书法世家中成长起来的。其间的耳染目濡和勤奋学习,使卫铄打下了书学的扎实基础。

魏晋时代是一个多灾多难而又充满神奇的时代,多灾多难是王朝的转折,充满神奇是人才辈出。人才的辈出还表现在女性人才的出现。一个是蔡邕之女蔡文姬,精于音律和诗赋、书法,跟着又是卫恒之女卫铄。两位才女都是出身文学与书法世家,且都多灾多难,蔡文姬在父亲蔡邕被王允下狱死后,被掳匈奴十二年,而卫铄之父卫恒、祖父卫在魏末晋初动乱中为贾皇后所杀,其父、祖死时,卫铄19岁。19岁,作为在封建时代的女性,应该是比较懂事的成人年龄段了。这种家庭的大变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心灵创伤。也正因为有此等的磨难,也许就使卫铄对于政治的厌恶十分地强烈,只有一头扎进书法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之中去静修,让压抑着的情感和喜怒哀乐都寄情于翰墨之中去排解和消遣。

卫铄成人后,嫁给了汝阳太守李矩为妻,贾皇后在公元300年时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卫铄之父卫恒才被朝廷追谥为陵贞世子,其祖卫被追谥为成公。丈夫李矩作为一名领兵将领,为晋元帝司马睿建立的东晋王朝东征西讨,建立了功业,得以追随司马睿的东晋王朝南迁,成为东晋贵族阶层中的一员。卫铄跟随丈夫南迁后,相对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东晋王朝南迁后暂时偏安,使南方保持了相对的平静,也保证了贵族阶层的生活得以暂时的安定,而中原大批贵族文人的南迁,也造就了东晋时期书法创作能继续保持魏晋以来的风骨,并绵延发展成一个历史性的高峰期。

(三)

这个书法高峰期形成的一个奇峰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二王”书艺。而这二王书艺的启蒙者就是已被称为“卫夫人”的卫铄。

作为贵族子弟的王羲之出生时,卫夫人已经49岁,在长期沉浸于书法艺术殿堂中的漫长岁月中,卫夫人形成了自己一手秀丽凝重的楷书。宋代的《淳化阁帖》中收有卫夫人的小楷书迹《急就帖》,共八行,96个字,唐张怀《书断》中评其书法云:“碎玉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更有唐人称其书:“如插花,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这种在现代人看来,评价书法较缥缈的词语,虽然文词优美,但不易真实地理解。但从这些优美的词语中,我们仍然可用现代语言去理解,那就是“静穆与妍美两个部分,静穆是指书法的高雅古致,妍美是指其绚丽而漂亮。”这样的书法看上去很舒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样也就很够了。

(四)

就因为卫夫人在书法造诣上的出色和有名,所以作为贵族公子哥儿的王羲之也就拜在了贵夫人身份的卫夫人处学习起楷书来。卫夫人的书法从三国时大书家钟繇处学得,所以王羲之受卫夫人之教,宗源可上溯至钟繇之书。

卫夫人如何造就王羲之的呢?史书记之不详。但从书法史上传为卫夫人所著之《笔阵图》中,可以想见卫夫人教学之严谨。对于《笔阵图》的作者,后世众说纷纭,但未有定论前,我仍取沿袭之说为卫夫人著。

《笔阵图》从内容上看,基本是作为教材用的讲义之类的教学方法。系统性比较松散,可能是根据魏晋时的学书心得和口授记录等整理而成,也可能掺杂有历代编辑作者的语言和思想。但作为出身历代书法世家的卫夫人,能在课徒授艺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书学理论是完全可能的,何况这些书学理论的形成同样的融汇了当时大书家如钟繇、卫、卫恒等的理论,这是无疑的,因为卫夫人就是这些大书法家的继承者。

《笔阵图》列举的七种笔法要求,是课徒十分实用的指导理论。其指导性的学书理论在传授笔法的过程中是较多的,这种拿书法美学来教导子弟的方法,在当时是十分独特和出色的。如讲点画美与丑的区别:“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其消息而用之。”这一段书学理论,史料认为钟繇也说过,依我之见,究竟是钟繇或是卫夫人所说。这都不重要,因卫夫人所师即钟繇,而钟繇生活的魏国距晋朝也不太远。应该说,这个理论出自魏晋时期是不会错的,而从这些流传至今仍然十分到位的书学理论中,可见书学理论在魏晋时期已是十分丰富了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理论的指导,魏晋书法高峰期的形成才成为有根基之源。

卫夫人的课徒,以一个女性的温雅细心,以长期磨砺成的书艺去指导,这是她自我天性的一面。重要的一方面是,她继承了源远流长的家学理论,还有作为大师级的老师钟繇的书学理论,这使她成为了时代最优秀书学理论的继承者,再加上她本身的灵性、感悟、体会而更加完善发展了当时的书学理论,可见,卫夫人在当时代应是一个十分权威的书法教授者。王羲之的出现,亦正可证明卫夫人教学方法的正确性。

对于一个顽童来说,启蒙阶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王羲之的成功,当然不能将功劳完全归于卫夫

人,但成功之中掺入了卫夫人淳谆善诱的教育心血是绝对不能抹杀的。

王羲之是以行书出名,卫夫人教导的应是以楷书为主,但楷行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王羲之的聪明天资与刻苦使他在学习中突飞猛进,而他所处的家境和当时的好书之风,又使他自小就能历览各个朝代的名家书法,而扎实的基础和聪颖的悟性使他能集众长而创自家面目。

卫夫人的眼光当然不会看不出弟子王羲之的天赋和以后的造化。相传,王羲之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后,进步相当快,有一段时间,卫夫人因有事外出,王羲之自己在家按照卫夫人所教方法勤奋用功,一个月后,卫夫人外出回来了,王羲之就拿上自己写的字给卫夫人看。卫夫人拿过学生的字一看,心中十分惊奇,称赞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王羲之褒扬了一番。过后,卫夫人高兴地写信向爱好书法的朋友称誉王羲之:“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达,字体道媚。”兹不管这是否是卫夫人的原话,但称赞弟子之言是不会错的。称赞之余,卫夫人也有了一点失落感:“此子必蔽吾名。”这种失落是一种高兴的失落,预见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卫夫人自己毕竟老矣,岁月无多,再不能在书法的追求上有大的进展,在艺术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创新和提高。但年轻的弟子王羲之却可能会成为一代创新的大书家。这也是一种有成就感的失落,失落的成份是看到了成就在即,虽然成就不是自己的,但那是自己嫡传下来的,后继者正以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气势披靡向前、锐不可挡。

(五)

当年的卫夫人的书房中飘着麝兰熏香,她就坐在书桌前,凝视着缭绕而上的麝兰熏香的淡淡轻烟。有了鱼尾纹的丹凤眼有一股幸福的热泪涌上,热泪盈眶时,晶莹的泪珠慢慢地滚动着越过布满皱纹的杏脸,啪地滴在书桌面的蚕茧纸上,泪珠化开,在纸面上形成了一朵漂亮的泪花,美丽如腊梅花瓣一样的泪花。

卫夫人启蒙过王羲之,这是值得骄傲的,在书艺上弟子超过老师,这很正常,因为王羲之只有一个,书圣也只有一个,书圣的启蒙老师,是多么好的一个称谓,后世绝不会忘记这位漂亮优雅从容的女书法家。卫夫人的书学理论和书法美学的论述,在古今书史中被宝爱着、传诵着、击掌不止地喝彩着。

卫生法学论文篇(10)

从*月**日—*月*日,一周的时间里,按照文化周主题是“创新、发展、跨越”,共学习了卫生行政执法、卫生法学、卫生监督管理、卫生监督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我以前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卫生监督工作理论是一套严密、完整的体系,不能靠平常工作中了解到的只言片语所能完全掌握。因此,只有深入学习,才能在理论上有高度、在工作上有深度。这次课程即安排了基础理论知识,也安排了具体的业务操作。我为使这次学习能够有所收获,达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成、推动工作,学习期间除了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在学习中把握好三个重点是我在学习中提高的关键。一是把握住了政治理论学习这个重点。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作为最基层的卫生监督执法干部,一定不能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我通过深入学、反复学,不断提高了作为卫生监督干部应具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我自觉认识到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二是把握好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这个重点。从明确卫生执法监督机关的职能职责、地位、作用、任务、工作性质入手,本着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认真学习了《行政执法的形势和任务》、《卫生法学思考》、《奥运会卫生监督管理》、《卫生监督绩效考核机制探讨》、《博弈论与政府决策策略》、《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公共关系传播》、《非法行医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提高了自身实际工作能力。三是把握了学以致用这个学习重点。我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重点要放在学以致用上,要重在理解、运用,落脚点要放在指导工作实践上,通过学习提高了我对如何在今后卫生改革进程中如何依法执纪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上一篇: 教育历史论文 下一篇: 校园安全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