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38

层次分析法论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1)

(1)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根据层次分析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对股票投资价值评价确立了如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其中A为股票的投资价值;B1,B2,B3分别表示股票的收益性,成长性,风险性;C11,C12,C13,C14,C15分别表示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流,每股公积金;C21,C22,C23分别表示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C31,C32,C33分别表示市盈率,未分配利润,股东收益比率。

(2)构造比较

判别矩阵以上一个层次中某一个因素作为比较准则时,可以用一个比较标度表示对下个层次中第i元素与第j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的认识。由此得到的矩阵A=(aij)叫作比较判别矩阵。

(3)计算各级权重与一致性检验

计算出各因素相应的权重w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经过一致性检验,当各层指标的CR值全部都小于0.1时,说明各层结构具有一致性。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技能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也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予相应的学位,而且对保持学习热情和培养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现状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毕业设计考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考核工作的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往往落到个别教师的肩膀上,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重复设计、相似设计、纯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设计大量出现。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人数多、答辩时间短,答辩小组成员还没有细看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就已经论述结束了。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同评阅小组,给出的分数往往差异较大,使毕业论文设计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学生在校时获奖的多少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标准设计简单,缺乏专业特色。考核多套用学校统一标准,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差异很大,采用统一标准,既偏离专业实际,也丧失学科特色。工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加大对设计内容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

2.考核标准层次不清晰。考核标准缺少细化评价等级,往往仅给出一个总分来表示某个评价项目的所有要求,标准可操作性差,使考核教师在论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给出评分值。

3.考核内容不细化,学生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只知道主题,不了解考核具体要求,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工作,学生普遍缺乏目标性,主动性差。

三、量化考核在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

(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理

量化考核,实质上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化考核的方法较多,其中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工作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后计算每项的相对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得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教师具有各自特有的评价指标,互不干扰,评分操作简单客观。考核结果中,学生哪一项比较突出,哪一项比较弱,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二)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以工科专业为例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咨询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特点,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总成绩A分为基础能力B1、设计能力B2、答辩情况B3三部分(准则层),每个部分含有多个细化的考核项目(方案层)。

基础能力部分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度出发,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毕业论文设计本身的质量,由评阅老师负责;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老师负责。

2.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各项目权重的确定。

a.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专家咨询法将准则层、方案层的各因素两两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应用广泛的Thomas L.SAATY九级比例标度方法,对比较结果加以量化,如表1所示。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b.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计算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25(

②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系统根据方案层中各因素两两间的重要程度取值,构建比较判断矩阵。仅列出方案层中基础能力B1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最终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得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各因素所占考核总成绩的权重,各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为(由高到低):工作作风、创新意识或设计独到性、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看出工作作风的总权重是最大的,体现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合作及设计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回答问题准确度及深度和图表、图纸规范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相差不大于0.002),同样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和思路、概念清晰度也是比较接近的(相差不大于0.001),所以它们的区分度较低,容易产生人为误差,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位学生的各项具体分数输入后,系统按照权重比例分别相乘再相加后得最终成绩,结果明了,便于操作,得出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更客观。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量化考核方法引入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该方法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的活动的定性判断。用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简单、实用,使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结果准确计量提供方法。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3)

 

1 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要发展就得使企业不断的在规模和技术上不断的扩建,然而企业的扩建并不是有简单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对于增资扩建问题就更需要加倍的小心、认真分析,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将其运用到此领域,并通过实证分析以便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当下能够合理正确的对企业扩建问题作出判断。

2 研究现状

现代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管理论文,提出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较早的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后来美国于1929-1933年卷入20世纪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风险管理问题成为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问题得到了理论探讨和在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发生重大损失促使高层决策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险管理理论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使风险管理成为管理领域中一门独立学科专业,专门处理那些因未发生的事而带来可能性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主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都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风险管理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对风险分析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分析、工程运行、网络安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投资分析、灾害规避、信息安全与动植物贸易安全等方面。风险分析评价过程实际是探索系统未来运行轨迹的系统运行过程,要提高风险分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必须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做指导并贯穿于风险分析评价的始终论文的格式。

有关投资风险评价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己经开始,其起点是Marquis和Myers做的大规模实证研究。Moriarty和Kosnik认为高新技术项目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Souder和Bethay认为应分为技术、资金、设计、支撑体系、成本与进度和外部因素等六类。

钱水土(2002)研究投资风险因素分析,在对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引入了成长风险和道德风险分析。

高斯林和巴格(1986)研究表明,在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管理质量和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是企业家组建了经营管理小组管理论文,既然是企业家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了风险企业合同,因此企业家必须具有挑战性素质。

关于企业扩建的研究方法,许多专家运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量化,将数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用于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中,目前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模型法、数据包络分析法、蒙特卡罗经济风险分析法、期权定价模型以及人工神经性网络的应用等方法。本文将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建立模型。

3 建立模型

3.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排序[2]。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

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运用AHP进行决策时,可以分为4个步骤:

3.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递阶层次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其构造原则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元素。然后按照其属性将元素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这些层次大体可以分为[3]: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3.2.2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①确定比例标度:就每一个上层元素对与其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进行一对一的成对比较。 即通过分析、判断确定下层次元素就上层某一元素而言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结果显示在判断矩阵中采用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作为比例标[4]论文的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标度的含义

 

标度

含义

1

3

5

7

9

2、4、6、8

倒数

表示两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冈素稍微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表示两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上述两相邻判断中值.如2为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4)

2模糊层次分析法特征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实施步骤

2.1模糊层次分析法特征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把传统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各方面优势考虑其中的综合型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重视人的思想判断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把人的主观判断数字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复杂的、难以精确定量的问题实施量化分析。首先我们采用模糊数构造判断矩阵替代单纯的1-9标度法解决相对应的量化问题,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糊数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实施准确的定位于判断。

2.2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

网络安全是一门设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科技化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安全评价是在保障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实施的相关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把操作环境、人员心理等各个方面考虑其中,满足安全上网的环境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牵涉多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度也日益加深,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问题。采用模拟层次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模拟层次分析法实际使用步骤如下:2.2.1创建层次结构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首先要从问题的性质及达到的总目标进行分析,把问题划分为多个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创建多层次结构模型。2.2.2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因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组各个专家根据1-9标度说明,采用两两比较法,逐层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上个层次某因素的重要性展开判断,随之把判断时间采用三角模糊数表示出现,从而创建模糊判断矩阵。2.2.3层次单排序去模糊化是为把模糊判断矩阵转换为非模糊化判断矩阵,随之在非模糊状态下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去模糊化之后对矩阵对应的最大根λmax的特征向量进行判断,对同一层次相对应的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权值。2.2.4一致性检验为确保评价思维判断的一致性,必须对(Aa)λ实施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及比率CR采用以下公式算出:CI=(λmax-n)(/n-1);CR=CI/RI,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判断矩阵阶数,RI表示一致性指标。2.2.5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是对最底层各个方案的目标层进行权重。经过权重计算,使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把层次单排序的结果逐层进行合成。

3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使用模糊层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展开评价,我们必须以全面科学、可比性等原则创建有价值的安全评价体系。实际进行抽象量化时,使用三分法把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内的模糊数定义成aij=(Dij,Eij,Fij),其中Dij<Eij<Fij,Dij,Eij,Fij[1/9,1],[1,9]这些符号分别代表aij的下界、中界、上界。把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多个因素考虑其中,把它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决策层三个等级目,其中准则层可以划分为两个级别,一级模块采用物理安全(C1)、逻辑安全(C2)、安全管理(C3)等因素组成,二级模块则划分为一级因子细化后的子因子。依照传统的AHP1-9标度法,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对比标度因素的重要度,标度法中把因素分别设为A、B,标度1代表A与B相同的重要性,标度3代表A比B稍微重要一点,标度5代表A比B明显重要,标度7则表示A比B强烈重要,标度9代表A比B极端重要。如果是倒数,应该依照矩阵进行判断。以此为基础创建不同层次的模糊判断矩阵,根据目标层、准基层、决策层的模糊对矩阵进行判断,例如:当C1=(1,1,1)时,C11=C12=C13=(1,1,1)。采用这种二分法或许各个层次相对应的模糊矩阵,同时把次矩阵特征化方法进行模糊。获取如下结果: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权重(wi),物理、逻辑、安全管理数据为:0.22、0.47、0.31。随之对应用层次单排序方根法实施权重单排序,同时列出相对于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确保判断矩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必须对模糊化之后的矩阵实施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CR数值,其中CI=(λmax-n)(/n-1),CR=CI/RI,当CR<0.1的时候,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否两否,不然实施修正。最后使用乘积法对最底层的排序权重进行计算,确保或许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5)

一、引言

“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又称“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1933年在《语言论》(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析句方法。它通过对特定语言片段直接发生语法关系的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逐层顺次的分析实现对该片段的结构研究,充分体现了语言系统层级性的本质属性,是一套科学、严谨的析句方法。该方法自20世纪中期引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来,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自身也在现代汉语句法研究的视角下不断完善、发展,不断适应汉语自身的语法特点。相比于之前的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汉语句法结构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有力地推动了汉语句法研究的进步。在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一些看似细微但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李强(2013)《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一文,提出在运用“由小到大”图解法进行层次分析时会产生“层次失位”的问题,导致同一层次的直接成分出现在不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直接成分出现在同一层次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便是坚持“层次对等”原则。李强的这一发现对于启发研究思维、加深我们对层次分析法中层级理念的认识、完善层次分析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中一些观点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汉语层次分析法研究概述

层次分析法自进入国内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界对其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最初是对层次分析法的引入和运用。大陆地区对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后于1961年在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正式出版。20世纪80年代,层次分析法成为汉语句法研究的主流析句方法,并被大量语法学专著和教材采用。接下来是对其无法揭示隐性语法结构从而无法有效分化特定类型歧义这一缺陷的认识,由此相继产生了弥补其缺点的结构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结构变换分析法依照一定的原则,构造与原句语义相同但语法结构不同的句子,通过对比以揭示不同句子隐形语法结构上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分化歧义。语义特征分析法则引入语义特征(义素)的概念,对不同结构中关键的语言要素进行语义特征分析,进而揭示造成句子歧义的深层原因,有力地补充了结构变换分析法的功能。句子层次分析法、变化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共同构成了汉语句法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学界对汉语层次分析法的直接关注虽然不多,但是并未间断。利用“中国知网”,以“汉语层次分析法”为篇名进行检索,可以看到截止2014年10月,已经发表的以“汉语层次分析法”为直接论述主题的论文共有数十篇,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总结,如张亚婷(2008)《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述评》;第二类,对已经探讨过的问题的重新阐释或补充,如张于(2010)《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层次分析法》,未春丽(2012)《浅谈层次分析法》等。总的来说,这类文章中有突破性发现或成果的并不多;第三类是对前人成果的质疑和对新问题的探究,如陈曼君(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商榷》、南晓民(2012)《论现代汉语句法层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构式语法的应用》、李强(2013)《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等。

三、“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的提出

(一)“层次失位”问题的发现

李强(2013)对“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进行了建构。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阐明了层次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在切分原则方面,他以吴竞存、侯学超在《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提出的“结构、功能、意义”三项切分为标准。其中“结构”是说“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必须是能够成立的语法单位”,“功能”是指“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几个)直接成分之间能够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意义”是指“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有意义,而且组合起来后与原结构体意义一致”[1]。操作方法上,主要是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走向的框式图解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层次失位”的问题:在以图解法进行层次分析,尤其是用由小到大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析时,容易导致层次混乱和失位,即同一层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不同层次上或者不同层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同一层次上。这一点作者用选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和周建设主编的《现代汉语》的多个实例进行了分析,在此仅选其中一例,如图1所示:

图1:

在这一例子中,李强认为,句子中处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他弟弟”和“是个劳动模范”实际上没有处在同一层次上:后者在第3层,而前者却在第1层;另一方面,“他弟弟”和“劳动模范”并非直接成分,却都处在第一层,从而导致2、3层部分空缺。李强还认为,对于层次失位这一问题,“学者们也并非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只是谈及者甚少,后来又不了了之”[8],因而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二)“层次对等”原则的提出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解决层次失位问题的层次对等原则,以作为之前提出的层次分析三项原则之外的补充标准:“直接成分的层级对等,就是任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处在同一层次平面上,它们在层级上是对等的。”[1]至于这一原则具体应如何操作,李强提出:第一,要深刻领会层次和层次分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关注分析中层级的高低以及同一层次上语法结构间的关系等;第二,采用从小到大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析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进行图示标记,而是要先考察整个结构有几个直接成分,并从组合层次最多的那里开始分析;第三,层次对等原则在运用上可以这样理解和验证:处在同一层次平面上的必须是直接组成成分或者互为直接成分的直接成分而非直接成分跟非直接成分;第四,可以用从大到小的分析方法对从小到大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因为两者分析结果应保持一致[1]。最后,作者举出了数个遵循层次对等原则的分析实例,如图2:

图2:

“伟大祖国”和“正在飞速前进”是这一单句中处在同一层级的直接成分,两者在框式图解中也正好处在同样的层级中(第二层);“伟大祖国”和“飞速地前进”并非同一层级上的直接成分,在图解中它们也处在高低不同的层级上(分别为第二层和第一层)。按李强的观点来看,这样便遵守了层次分析中的层次对等原则。

四、“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评价

(一)理论意义

李强提出的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是有一定价值的。目前,学界对层次分析法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对细节问题关注得并不多。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用“由小到大”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可能存在层次不清的细节性问题,其细致认真的态度令我们敬佩。这一小问题实际上触及了处于层次分析法中核心地位的层级理念。层次分析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对片段逐级逐层切分,每一次切分出来的结构都是对应的上一级结构的直接成分,绝不可以随意跨越层级进行切分。李强提出的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强化层次分析中的层级意识,形成更明晰的层级观念,进而使层次分析,尤其是由小到大分析时的层次观在形式上得到更清晰的体现,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图3、4分别展示的是对同一个单句进行的两次由小到大的层次分析。图3没有遵循李强提出的层次对等原则,图4则遵循了层次对等原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两次层次分析的不同之处。

图3: 图4:

如果仅从层级划分的形式上看,遵循“层次对等”理念的划分图示与没有遵循该理念的图示相比,差别可能仅仅在于不同层级之间连线高度的不同,但这高度的区别并非单纯形式上的“吹毛求疵”。形式上的差别反映出的是分析理念和分析思路的明晰和改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由小到大分析法和由大到小分析法体例上的连贯性,凸显了层次分析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且一目了然,更方便教学。

(二)不足之处

应当看到,作者李强对“层次失位”的认识还有不足之处。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透过层次分析法的形式看到了潜在的层次意识模糊的问题,但实际上即便我们在形式上没有严格遵循层次对等原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层次观念,只是这种观念是潜在的、非显性的,不像由大到小切分时体现得那么明显。对于已经进行完层次分析的片段,没有严格遵循该理念的框式图解一般也不会导致误读。邢公畹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在谈到复杂词组的层次分析问题时,举出了一个采用由小到大方法析句的典例,如图5(图示中“状心”即本文其它例子中的“状中”,“定心”即“定中”,“介宾”即“介词短语”):

图5:

如果严格按照李强的观点,仅从这个短语的划分形式上来看,这种划分同样是不符合要求的:“逐步加强和改进”与“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这一短语的两个处在同一层级的直接成分,但是图中前者处在第2层,而后者却处在第3层;“逐步加强和改进”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是同一个层级的直接成分,在图中却体现在同一层级上,由此形成层次空缺和混乱。但是,邢本《现代汉语教程》并不是没有层次意识。在进行该项划分之前,作者就强调扩展词组中的词“在组合中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一层一层的组合起来的……内部构造是有层次的,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8](P338)因此,理性地说,邢本《现代汉语教程》决不会仅凭图解的构造就认为“逐步加强和改进”与“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同一层面的直接成分。这只是层级理念和划分形式间的一种不平衡现象。

由大到小切分符合一般的思维方式,人们操作起来也往往感到相对容易,结构的层次性也在形式上体现得比较充分;相比之下与之顺序完全相反的由小到大的分析法与一般思维走向相反,因此人们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在构图上灵活处理,使之更符合人脑的思维习惯,更便于操作。经过实际操作对比不难发现,严格遵循层次对等原则的分析法的思维强度要大于不遵循这一原则的分析法,由小到大切分时,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五、结语

尽管李强提出的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的某些方面还值得商榷,但是其研究作为对层次分析法细节问题的深入关注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强调对形式和层次的关注;加强对可能出现的层次失位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研究思路,不断深化、发展结构主义层次分析方法。当然,现代汉语层次分析中还有一些难题,如兼语结构的分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难题无疑给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目前汉语句法的研究,已经摆脱了西方语言(主要是印欧语)语法模式的束缚,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人类语言一般规则同时适应汉语自身特点的描述体系。不断提高这一描述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可以为我们从现代语言学视角进行汉语言本体研究奠定扎实基础。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外语言对比、翻译研究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如翻译界对汉英语言“形合”“意合”问题的探讨)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强.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张亚婷.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述评[J].才智,2008,(13).

[3]张于.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层次分析法[J].青年文学家,2010,(16).

[4]未春丽.浅谈层次分析法[J].语文学刊,2012,(7).

[5]陈曼君.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商榷[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6]南晓民.论现代汉语句法层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构式语法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6)

一、引言

“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又称“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1933年在《语言论》(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析句方法。它通过对特定语言片段直接发生语法关系的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逐层顺次的分析实现对该片段的结构研究,充分体现了语言系统层级性的本质属性,是一套科学、严谨的析句方法。该方法自20世纪中期引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来,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其自身也在现代汉语句法研究的视角下不断完善、发展,不断适应汉语自身的语法特点。相比于之前的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汉语句法结构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有力地推动了汉语句法研究的进步。在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一些看似细微但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李强(2013)《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一文,提出在运用“由小到大”图解法进行层次分析时会产生“层次失位”的问题,导致同一层次的直接成分出现在不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直接成分出现在同一层次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便是坚持“层次对等”原则。李强的这一发现对于启发研究思维、加深我们对层次分析法中层级理念的认识、完善层次分析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其中一些观点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汉语层次分析法研究概述

层次分析法自进入国内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界对其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最初是对层次分析法的引入和运用。大陆地区对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后于1961年在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正式出版。20世纪80年代,层次分析法成为汉语句法研究的主流析句方法,并被大量语法学专著和教材采用。接下来是对其无法揭示隐性语法结构从而无法有效分化特定类型歧义这一缺陷的认识,由此相继产生了弥补其缺点的结构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结构变换分析法依照一定的原则,构造与原句语义相同但语法结构不同的句子,通过对比以揭示不同句子隐形语法结构上的差别,从而更好地分化歧义。语义特征分析法则引入语义特征(义素)的概念,对不同结构中关键的语言要素进行语义特征分析,进而揭示造成句子歧义的深层原因,有力地补充了结构变换分析法的功能。句子层次分析法、变化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共同构成了汉语句法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学界对汉语层次分析法的直接关注虽然不多,但是并未间断。利用“中国知网”,以“汉语层次分析法”为篇名进行检索,可以看到截止2014年10月,已经发表的以“汉语层次分析法”为直接论述主题的论文共有数十篇,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总结,如张亚婷(2008)《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述评》;第二类,对已经探讨过的问题的重新阐释或补充,如张于(2010)《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层次分析法》,未春丽(2012)《浅谈层次分析法》等。总的来说,这类文章中有突破性发现或成果的并不多;第三类是对前人成果的质疑和对新问题的探究,如陈曼君(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商榷》、南晓民(2012)《论现代汉语句法层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构式语法的应用》、李强(2013)《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等。

三、“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的提出

(一)“层次失位”问题的发现

李强(2013)对“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进行了建构。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阐明了层次分析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在切分原则方面,他以吴竞存、侯学超在《现代汉语句法分析》中提出的“结构、功能、意义”三项切分为标准。其中“结构”是说“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必须是能够成立的语法单位”,“功能”是指“切分出来的两个(或几个)直接成分之间能够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组合”;“意义”是指“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有意义,而且组合起来后与原结构体意义一致”[1]。操作方法上,主要是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两种走向的框式图解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层次失位”的问题:在以图解法进行层次分析,尤其是用由小到大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析时,容易导致层次混乱和失位,即同一层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不同层次上或者不同层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同一层次上。这一点作者用选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和周建设主编的《现代汉语》的多个实例进行了分析,在此仅选其中一例,如图1所示:

在这一例子中,李强认为,句子中处在同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他弟弟”和“是个劳动模范”实际上没有处在同一层次上:后者在第3层,而前者却在第1层;另一方面,“他弟弟”和“劳动模范”并非直接成分,却都处在第一层,从而导致2、3层部分空缺。李强还认为,对于层次失位这一问题,“学者们也并非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只是谈及者甚少,后来又不了了之”[8],因而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二)“层次对等”原则的提出

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解决层次失位问题的层次对等原则,以作为之前提出的层次分析三项原则之外的补充标准:“直接成分的层级对等,就是任何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处在同一层次平面上,它们在层级上是对等的。”[1]至于这一原则具体应如何操作,李强提出:第一,要深刻领会层次和层次分析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关注分析中层级的高低以及同一层次上语法结构间的关系等;第二,采用从小到大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析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进行图示标记,而是要先考察整个结构有几个直接成分,并从组合层次最多的那里开始分析;第三,层次对等原则在运用上可以这样理解和验证:处在同一层次平面上的必须是直接组成成分或者互为直接成分的直接成分而非直接成分跟非直接成分;第四,可以用从大到小的分析方法对从小到大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因为两者分析结果应保持一致[1]。最后,作者举出了数个遵循层次对等原则的分析实例,如图2:

“伟大祖国”和“正在飞速前进”是这一单句中处在同一层级的直接成分,两者在框式图解中也正好处在同样的层级中(第二层);“伟大祖国”和“飞速地前进”并非同一层级上的直接成分,在图解中它们也处在高低不同的层级上(分别为第二层和第一层)。按李强的观点来看,这样便遵守了层次分析中的层次对等原则。

四、“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评价

(一)理论意义

李强提出的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是有一定价值的。目前,学界对层次分析法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对细节问题关注得并不多。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用“由小到大”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可能存在层次不清的细节性问题,其细致认真的态度令我们敬佩。这一小问题实际上触及了处于层次分析法中核心地位的层级理念。层次分析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对片段逐级逐层切分,每一次切分出来的结构都是对应的上一级结构的直接成分,绝不可以随意跨越层级进行切分。李强提出的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思想上强化层次分析中的层级意识,形成更明晰的层级观念,进而使层次分析,尤其是由小到大分析时的层次观在形式上得到更清晰的体现,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图3、4分别展示的是对同一个单句进行的两次由小到大的层次分析。图3没有遵循李强提出的层次对等原则,图4则遵循了层次对等原则。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两次层次分析的不同之处。

如果仅从层级划分的形式上看,遵循“层次对等”理念的划分图示与没有遵循该理念的图示相比,差别可能仅仅在于不同层级之间连线高度的不同,但这高度的区别并非单纯形式上的“吹毛求疵”。形式上的差别反映出的是分析理念和分析思路的明晰和改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由小到大分析法和由大到小分析法体例上的连贯性,凸显了层次分析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且一目了然,更方便教学。

(二)不足之处

应当看到,作者李强对“层次失位”的认识还有不足之处。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透过层次分析法的形式看到了潜在的层次意识模糊的问题,但实际上即便我们在形式上没有严格遵循层次对等原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层次观念,只是这种观念是潜在的、非显性的,不像由大到小切分时体现得那么明显。对于已经进行完层次分析的片段,没有严格遵循该理念的框式图解一般也不会导致误读。邢公畹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在谈到复杂词组的层次分析问题时,举出了一个采用由小到大方法析句的典例,如图5(图示中“状心”即本文其它例子中的“状中”,“定心”即“定中”,“介宾”即“介词短语”):

如果严格按照李强的观点,仅从这个短语的划分形式上来看,这种划分同样是不符合要求的:“逐步加强和改进”与“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这一短语的两个处在同一层级的直接成分,但是图中前者处在第2层,而后者却处在第3层;“逐步加强和改进”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是同一个层级的直接成分,在图中却体现在同一层级上,由此形成层次空缺和混乱。但是,邢本《现代汉语教程》并不是没有层次意识。在进行该项划分之前,作者就强调扩展词组中的词“在组合中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一层一层的组合起来的……内部构造是有层次的,不是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8](P338)因此,理性地说,邢本《现代汉语教程》决不会仅凭图解的构造就认为“逐步加强和改进”与“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同一层面的直接成分。这只是层级理念和划分形式间的一种不平衡现象。

由大到小切分符合一般的思维方式,人们操作起来也往往感到相对容易,结构的层次性也在形式上体现得比较充分;相比之下与之顺序完全相反的由小到大的分析法与一般思维走向相反,因此人们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在构图上灵活处理,使之更符合人脑的思维习惯,更便于操作。经过实际操作对比不难发现,严格遵循层次对等原则的分析法的思维强度要大于不遵循这一原则的分析法,由小到大切分时,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五、结语

尽管李强提出的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理论的某些方面还值得商榷,但是其研究作为对层次分析法细节问题的深入关注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强调对形式和层次的关注;加强对可能出现的层次失位问题的关注可以更好地规范我们的研究思路,不断深化、发展结构主义层次分析方法。当然,现代汉语层次分析中还有一些难题,如兼语结构的分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难题无疑给层次失位和层次对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目前汉语句法的研究,已经摆脱了西方语言(主要是印欧语)语法模式的束缚,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人类语言一般规则同时适应汉语自身特点的描述体系。不断提高这一描述体系的深度和精度,可以为我们从现代语言学视角进行汉语言本体研究奠定扎实基础。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可为汉外语言对比、翻译研究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如翻译界对汉英语言“形合”“意合”问题的探讨)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强.层次分析法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张亚婷.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述评[J].才智,2008,(13).

[3]张于.试论现代汉语中的层次分析法[J].青年文学家,2010,(16).

[4]未春丽.浅谈层次分析法[J].语文学刊,2012,(7).

[5]陈曼君.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商榷[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6]南晓民.论现代汉语句法层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构式语法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7)

由于《暂拟》、《提要》都是集体性成果的结晶,“黄廖本”是目前最推崇的一本,因此对于层次分析法演变的综述主要选择这几部著作的要义加以论述。

一、《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我国最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是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名义发表的《语法讲话》。1961年经修订并更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改由丁声树等人署名。该书用文字说明的方式,通过两个例句,对层次分析法的要领作了简单的介绍。六十年代初,熙在他的论文中曾系统地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这种分析法讨论最多的是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现在,层次分析法已经成了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相抗衡的主要分析法。

《暂拟》在1956年上半年正式公布。中学《汉语》课本于1975年完成,共六册,其中第三至第五册是语法。此后对《汉语》课本加以修改,出版了《汉语知识》。《暂拟系统》以及根据这个系统编成的中学《汉语》课本都是集体性的产物。它包含着参与讨论、修改、审订和试教的我国老一辈著名语言学家如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等以及许多语法学者、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

当然,《语法讲话》和两次语法大讨论在析句方法上,明显受到结构主义语法的“分布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并且都对《暂拟系统》的制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有些层次分析法的因素已为《暂拟系统》吸收,可惜《暂拟系统》并没有坚持层次分析与成分分析结合的路子。

二、《中学语法教学系统提要》

《提要》吸收了结构主义语法在分析句子的方法上的长处,试图把多分法(即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既重视句子结构层次的分析,也兼顾到句子的基本间架即中心词,同时还注意到非中心词在表达上的重要性,但还不彻底。

由于没有严格区分语用分析和语法分析,在句子分析上,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句子的附属成分即使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组成的,也不继续分析。例如:“那边山上的枫树,你看,叶子都红了。” 《提要》并未提出应作结构分析,仿佛变成附属成分就成为语法分析的了。第二,《提要》的附属成分除独立成分和不相连的复指外,还包括评注性状语、关联性状语、解释性状语等。本来,设立附属成分就是为了对有这种成分的句子尽量作出合理的解释,让人们认清它有别于常见的主、谓、述、宾、定、状、补等成分。但评注性状语等令人捉摸不清,似一身兼二任,既是附属成分,又是状语,藕断丝连,纠缠不清,给分析句子带来麻烦。

三、“黄廖本”和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16-03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Rough Sets Theory

ZHAO Jin-fang,ZHANG Xiao-ru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The AHP method is used broadly in the actual process of selecting the best result. Meanwhile, The Rough Sets theory is used greatly in the incomplete and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article reduces the dimension of the matrix in the AHP model by using Rough Sets theory, and improves the space complexity of the complex systems, and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of solving the actual problem of selecting the best result. The example is given to prove that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and efficacious.

Key words:rough sets theor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knowledge reduction

1 引言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工具被广泛使用,它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原名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1]。AHP其优点是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进行表达和处理,实现决策问题的定量与定性处理的结合,之后该方法不断得到研究与改进。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数学工具,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系统进行知识约简[2]。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信息系统都是比较复杂的,直接使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择优处理,相对困难且效率不高。对于完备系统可以用基于GA的RST知识约简方法处理[3]。而本文通过对不完备的复杂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粗糙集模型,进行知识约简,使得该信息系统简单化,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将其应用到对小汽车的选择评价中并分析了其可行性。

2 粗糙集的相关理论

设U ≠?是我们感兴趣的对象组成的集合,称为论域,任何子集X?哿U,称X为U中的一个概念或范畴,U中的任何概念族称为U的抽象知识,简称知识[4]。

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

层次分析法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它提供了一种能够综合人们不同的主观判断并给出具体数量分析结果的方法,最终把非常复杂的系统研究简化为各种因素间的成对比较和简单计算。一般模型的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最简单的可分为3级;然后采用专家打分、问卷调查、概率统计等方法得到判断矩阵,此判断矩阵就是以上一级的某一要素作为评价准则,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的,对此判断矩阵按列规范化,按行相加后再按列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相对重要度即为矩阵的特征向量;之后结合相对重要度计算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计算层次的总排序,也就是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到择优结果。针对以上步骤,我们以选择小汽车为例予以说明,如下:

实例1:假设某人要选择一辆小汽车,现有4辆小汽车可供选择,此人选择小汽车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①小汽车的空间大小Size ;②小汽车的价钱Price ;③小汽车的最大功率Max-speed ;④小汽车的里程Mileage ;⑤小汽车的耗油量Oil-consum 。其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选择小汽车层次分析示意图

(1)构造判断矩阵。比较5个因素B1,B2,B3,B4,B5对目标层的影响。取1-9之间的数作为标度,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将各个因素重要性的定性部分数量化,得到判断矩阵。若比较矩阵A=(aij),则其中aij为Bi与Bj(i,j=1,2,3,4,5,6)的重要度的比值,得到选择小汽车准则层因素对最高目标层的5×5判断矩阵A并计算出对其按列归一化后的矩阵A1,如下:

(2)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对A1按行求和再按列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的特征向C

C=[0.0800.4020.2810.0570.180]

(3) 一致性检验。结合矩阵的特征向量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由于此矩阵是是五阶矩阵,因此经查表,可知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为1.12.由公式CR=CI/RI可求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 =0.066

由此可见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在选择小汽车的模型中小汽车的空间大小、小汽车的价格、小汽车的功率、小汽车的里程和小汽车的油耗的权重分别为:0.080、0.402、0.281、0.057、0.180。

(4)根据此方法同样可以构造四种小汽车在每个因素下的成对判断矩阵B1,B2,B3,B4,B5以及它们对应的五个特征向量分别为:

C1=[0.1390.2150.0670.579] C2=[0.1000.5630.2660.071]

C3=[0.1280.2490.0750.548] C4=[0.1090.6180.1940.079]

C5=[0.0850.2340.1390.542]

(5)根据各个层次的特征向量,即权重系数,可以计算出要选择的四种小汽车的总的排序的权值W

W=(0.1080.3900.1690.332)。

所以由层次分析法得出要选择的四种小汽车的排列顺序(从前到后)为:

P2,P4,P3,P1.

4 基于粗糙集的层次分析法

4.1 基于粗糙集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信息系统都是非常复杂的,直接使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择优处理,处理相对困难,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知识约简是粗糙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用来实现冗余知识的有效剔除。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用于决策分析的指标体系,领域决策的特点是一些基本的决策评价问题都具有相对固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人们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优劣,它的属性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而是具有不同的权重,其中某些知识是冗余的,对整个信息系统影响可以忽略,借助于粗糙集的约简概念,使过细过多的评价指标在不影响其代表性和决策功能的条件下,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冗余知识,选出最终要的且尽可能少的评价指标,即在大量约简中求解出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于属性值完备的数据的约简已经有人解决了,我们的基于粗糙集的层次分析法首先将对于有属性缺省的复杂数据利用粗糙集的区分函数进行知识约简,然后对于处理后的简约化数据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进行解决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 基于粗糙集的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实例

接下来,我们采用基于粗糙集的层次分析,先对于要选择的小汽车的属性用粗糙集进行处理。对于这些属性我们可以直接查到一些参数即小汽车的这些属性值,因为这些属性比较直观,并且是比较客观的,有些比较模糊的,可以用缺省值*来代替,如表1所示:

表1 小汽车的属性值表

对于表1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缺省属性值,属不完备的信息数据,并且比较复杂,我们要想对其使用层次分析,必须先对这个不完备信息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处理,删除其中不相关或不重要的冗余知识,使约简后的模型易于在层次模型中使用。

表2给出了aAT(x,y)的值,其中x,y∈U,P、X、O分别表示小汽车的价格、最大功率和耗油量。利用区分函数 计算有:

表2

Δ=(X∨O)XPO=PXO,

Δ(1)= (X∨O)XP=PX,

Δ(2)= (X∨O)O =O,

Δ(3)= PXO,Δ(4)=P.

根据粗糙集区分函数的计算,可以看到上述不完备系统层次模型中的小汽车的空间大小属性和里程属性被约简掉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相对约简化的模型: {Price, Max-speed, Oil-Consum}。该模型只含有三个属性,对该三个属性仍使用上例中的原始的数据,这样就可以得到约简后的3×3判断矩阵B如下:

对矩阵进行按列归一化处理得到B1矩阵,如上所示。对按行求和后再按列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的特征向量Q。

Q=[0.5890.2520.159]

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052

所以先由粗糙集理论对于准则层的属性进行知识约简后,再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要选择的四种小汽车的新排列顺序(从前到后)为:

P2,P4,P3,P1.

这个结果与其前单用层次分析法时所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通过这一实例,也可以看到系统模型化简后,并没有影响要选择的小汽车的总的排序,但是经过粗糙集理论进行约简处理后,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在求解不完备的复杂系统中具有可行性,可以降低层次分析模型中的矩阵的维数,提高处理效率。

5 结束语

粗糙集理论可以对于不完备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知识约简。层次分析法虽然能有效地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进行处理,但是它对于不完备的复杂系统难于处理。本文先对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中的准则层属性的客观值用粗糙集理论中的知识约简进行简化,再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实例证明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即使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是排名大致的位置不会变,因为找到的评价小汽车属性的客观值,之所以有些值是缺省的,比较模糊的,是因为人们在评价此物时,对这一属性并不是很关心,其本身属于次要属性,再用粗糙集理论作保证,对其进行处理,删减掉的只能是一些冗余数据,对结果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此处理,在求解不完备的复杂系统中具有可行性,可以降低层次分析模型中的矩阵的维数,提高处理效率。但是,由于基础数据的采集困难,算例中仍采用了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是不足之处,并且对于判断矩阵的构造,仍然采用专家评价方法,次要属性会有一些缺省值,只是在直观上或者调查中得到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对属性用粗糙集的属性依赖度进行计算,从而找出属性间相对依赖的比较矩阵,这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吕永波,胡天军,雷黎.系统工程.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张文修,吴伟志.粗糙集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倪明,徐福缘.运用基于GA的粗糙集方法改进经典AHP方法研究.应用科学学报,2005,23(5):517-521.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U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03-03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建筑密度也逐渐加大,基坑工程不仅受到周围既有建筑物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基坑地质条件复杂化、基坑参数差异化及水文地质条件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故迫切需要解决如何确定合理的复合地基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问题,基坑支护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可预见的定量因素,还有可预见不能定量只能定性影响因素,更可怕的是不可预见非定性因素。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张和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将数学与信息化理论引进工程应用中进行优化和评价方案,得到较好的研究成果。王广月[1]提出深基坑支护决策的信息熵模糊层次分析模型。何满潮、乾增珍等[2]将BP神经网络应用在深基坑支护方案的评选中。周罕等[3]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在软土地区城市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面。殷丹、许春东等[4]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用来进行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计算,建立了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阮永芬和叶燎原[5]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来确定深基坑支护方案。冯玉国等[6]将灰色物元分析优化模型应用在深基坑支护方案评价中。

本文以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5号地块基坑为具体研究对象,确定影响本工程基坑支护方案的各个影响因素,构建该基坑支护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最佳基坑支护方案。

1 工程概况

工程场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国门商务区,盛京大街(龙塘路)与机场东路交叉路口的东南角,工程范围为5号地块(包括5A及5B地块),拟建建筑包括10栋办公楼及两个一层地下停车场,基坑面积约4万m2。场地自然地面标高平均为28.6 m,建筑±零标高分别相当于A地块的27.9 m及B地块的27.4 m,基坑开挖深度7.1 m和7.24 m,其部分区域需换填开挖深度为11.5 m。场地南侧有一条埋地临时电缆,场地东侧及B地块中部分别有部分尚未拆迁完毕的电缆。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和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土层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本基坑水文地质可知,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上层滞水和潜水。根据自身工程特性和地质条件情况制定了初步支护方案,一是地下连续墙+临时环形支撑(d1)、二为双排桩支护+轻型井点降水(d2)、三为复合土钉墙支护+井点降水(d3)。基于上述三个支护方案,决定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确定出最佳的支护方案,为实际工程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 构建模糊层次分析模型

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令传统的AHP与模糊数学相结合演化成模糊AHP,通过运用模糊数代替点值构成判断矩阵,然后解出权重向量,利用模糊数向量和矩阵计算得出综合模糊数权重,最后对其进行排序。这样的方法很清楚的表达出判断的不确定性,方便建立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模糊AHP的一种特例就是传统AHP。相比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法对于打分点毫无弹性的问题能够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并且能够避免专家打分时的个人情感因素。所以说,三角模糊数进行打分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较为广泛。模糊数的种类很多,例如指数型模糊数、梯形模糊数、三角形模糊数等等,其中使用最为简单易学的且很好的刻画模糊现象的是三角形模糊数,很多成功的实例。

与传统层次分析法的过程类似,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出各个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即求取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即最终方案选择。具体模糊层次分析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按照模糊层次分析法原理与其评价指标结构层次,再通过现场调研、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模糊评价的各种参数。为了能够方便评价消除各个指标参数间的差异性影响,现确定指标参数评价标准为越大越好,越小越好,不好不坏的中性指标等三类(即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将各指标参数之间的差异性进行规格化计算[7],消除指标差异性的数据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2.3 确定指标权重

针对已建立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体系,结合多名专家给出各个指标参数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目标层(U)对准则层(P)的判断矩阵及其等规模的其权重向量,具体情况如式(1)。同时也得到准则层(P)对指标层(C)的判断矩阵及其等规模的权重向量,详见式(2)~式(5)所示。

T (1)

T(2)

(3)

(4)

T (5)

利用上述式(1)~式(5),根据文献[3]可以得到P-U总体权重向量,如下所示,

经计算分析后达到一致性检验的目标效果。

2.4 构建相对优属度矩阵

按照表2中模糊层析分析指标结构情况,根据文献[3]可以推到得到相对优属度矩阵R的表达式如下。

2.5 确定最优解决方案

根据文献[3]可推导出基坑支护方案模糊综合判断向量B为,

将计算结果与最大优属度评判原则,方案Ⅲ得分最高,其大小为0.65,其次是方案Ⅰ和方案Ⅱ,故方案Ⅲ为最佳基坑开挖支护方案,即采取分级放坡的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方式。

3 结语

将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理论与北京国家信息产业园区5号基坑工程地质条件相结合,建立了以14个指标要素的复合地基深基坑支护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各指标权重与最大优属度法则确定该基坑支护的最佳支护方案为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方式,对其他实际工程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广月.深基坑支护决策的信息熵模糊层次分析模型[J].岩土力学,2004, 25(12):737-739.

[2] 何满潮,乾增珍,汪仁和.BP神经网络在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24(2):22-33.

[3] 周罕,曹平.软土地区城市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9):3582-3588.

[4] 殷丹,许春东,张利,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计算[J].水电能源科学,2013(10):25-29.

层次分析法论文篇(10)

一、句法平面的分析观和方法论

句法平面是讲显层结构(或“表层结构”)的,着重研究词的功能类别、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成分关系和层次关系以及语型(短语的结构类型)、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等。词的功能类别具体而言是指词类的划分、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拟声词)的分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分类以及不同词类在句子中充当的功能成分等等。传统语法学重视句子成分分析,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现在的句法分析是既讲层次,也讲成分,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从句法角度分析,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八个成分,此外,还有一个独立语。独立语是游离于句法结构之外的语用成分。短语的结构类型包括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复指短语等等。句子的结构类型包括句子的结构分类(即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和句子的语气分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1]

二、学习句法平面理论的意义

“句法平面”的内容更接近于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有关于语法知识要点的描述:“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这些都是句法平面所涵盖的范围。

学习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至少有助于中学生解决三类实际问题:一是辨析和修改病句,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二是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三是通过学习掌握句法平面中的句法分析方法,可以考察并说明词组、句子和句群的结构成分、结构方式和结构关系,从而能更深一层次地更准确地理解特定语言环境定词、词组、句子、句群的含义。[2]

1.辨析和修改病句

在各级各类的语文考试中试卷的基础知识部分都会出现辨析病句的题目,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在所难免地遇到辨析和修改病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把握句法平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从而解决语病类的问题。例如下面的题目:

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2009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解决上面的高考题仍然需要用到句法平面的知识。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法,找出句子的主干,这道题目就会迎刃而解。A选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被偷换主语造成句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应加上“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能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学好句法平面相关的语法知识,可以解决大部分病句问题(作文中的病句、考试中的修改病句)。病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语法错误,一类是逻辑问题,而前者占了大部分,如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词语搭配不当等,出现这类语病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句子结构认识不清,对词语的性质和语法功能不了解。学好句法知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2.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

只有熟练地把握句法平面的成分分析方法,才能辨别和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比如下面例句,如果没有相关的语法知识做支撑的话,很难做出正确的理解。

例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宾语前置,应为“莫肯顾我”)

例2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宾语前置,应为“吾欺谁”)

例3.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例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被动句,“蔓草”被“除”)

因此,可以说学习必要的句法平面的语法知识和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文言文学习、阅读和翻译的必要条件。文言学习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和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等等,要学好这些内容,都需要句法知识的支撑。

3.掌握句法分析方法

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有句子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等等。与中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的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是一种传统的句法分析方法。主要是把句子成分分成主要成分(主语、谓语)、连带成分(宾语、补语)和附加成分(定语、状语)。成分分析法便于归纳句型和便于检查病句,但这种分析法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层次不清。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叫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直接成分分析法认为,句法结构都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多项并列结构例外),复杂的结构是由多层次的直接成分构成的。分析的时候,按每个层次都有两个直接成分这一原则,从大到小地逐层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简单的基本单位为止。[3]

直接成分分析法具有许多功用,它可以揭示复杂结构的不同层次,能够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准确地揭示句子的思想内容,避免了成分分析法那种只挑中心词不管表达的缺点,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直接成分分析法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句法单位,能够将多层次的合成词、词组、单句、复句和句群的层次分析清楚,便于对各种语言单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长句的意思。也会出现分析的层次不同,反映出的句子的语境义和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针对下面复句的分析:

例: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整个句子给人一种朦胧的境地朦胧的意境,总觉得有一层淡淡的模糊,一如作者的心绪,心头拥堵的淡淡的愁,但这是恰恰到了好处,酣眠和小睡都各有妙处。整个句群整个意境都是分层展现的。所以说,学会掌握句法平面的句法分析方法,把握直接成分分析法等等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有莫大的好处。

结语:

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语法观使汉语语法研究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精密化。事实上,它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种趋势。我认为,它也可以为中学语法教学摆脱困境,拓宽思路和视野,为中学语文语法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突破。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二者既对立有统一,汉语语法分析的句法平面的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使学生对语法理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理论也要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写作素养论文 下一篇: 生物概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