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1:02

医药卫生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篇(1)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学院医药卫生类四个专业2013级8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发放问卷,包括一般状况(年龄、性别、专业、性格特征、体力状况)、家庭状况(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教育的关心程度)、知识背景(就读高中的性质、高中所选课程、高中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学习动机(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最渴望学到的知识、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最期望的教师授课形式、最渴望的学习方式)、心理状况(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对大学生活的预期)五大方面。为保证调查问卷有效性,现场问卷调查之前,已进行了个别访谈和小规模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对调查问卷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问卷。2013年10月,共发放调查问卷852份,收回841份,有效回收率为98.7%。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高职卫生类专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90.3%学生家庭状况一般,96.7%的父母较为关注子女教育,91.4%同学对所学专业基本不了解,70.4%的同学专业的选择出于家长决定,44.1%的同学高中阶段选考科目是文科背景,7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一般以下水平等。针对如上等学情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应该在高职医药卫生专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选择医药卫生类专业并非是大多数学生的初衷,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教师的熏陶,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有所转变,但还没有提高到热爱的层面,片面地以上岗就业为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而忘记了为患者提高质量服务的宗旨,学习被动、缺乏热情。因此,教师要始终在教育教学中,灌输热爱本专业,牢记宗旨意识,必要时可以聘请一线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交流,现身说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护理专业学生中共有95名男生,男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其值得重视,100%的男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是服从家长安排,出于就业考虑,应邀请行业专家畅谈交流男护职业发展规划,稳定男生专业思想。

(二)进一步促进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学院医药卫生专业依据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尤其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及授课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突出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设计理念。而学生中学阶段文理科学习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中学阶段的《生物》、《化学》的学习基础直接影响到《正常人体机能》、《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今后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还需与学生的学习背景相结合,文理科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可以编制不同的班级,文科背景的班级与理科背景的班级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课时数均可作针对性调整。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72.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自信,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学习活动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较弱;但同时,学生动手能力尚可,对操作性内容兴趣较为浓厚。针对学生此特点,课程教学中应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学习任务型)为主的授课可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等方法;实训课(工作任务型)以操作性为主要内容,采用示教法、练习法、小组练习法、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并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Simman多功能模拟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医药卫生论文篇(2)

二、深刻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与社会医院争夺病员的挑战。二是我院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挑战。北皋中心卫生院是一所县级医院,受条件所限,其各个方面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制约,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业绩平平,没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使得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还不能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三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挑战。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对策之一:抓好全院医务人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观念能够引导人们的工作。各级党组织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正确看待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抛弃各种思想杂念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牢牢地树立起社会效益观、经济效益观、服务质量观、市场竞争观和紧迫危机观,为我院以后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策之二: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我院的竞争力。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提高医院的整体学术水平,特别是医疗技术水平。坚持院有重点项目、科有特色项目、人有各自专长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多专业、多系统的优势科群。因此,医院应该抓好三个关键的环节:一是人才环节,这是医院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院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与当前形势还远远不相适应,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引进来、送出去、请进来的各项举措。“引进来”,就是从各高等院校选进一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医务护理、医院管理队伍中去。“送出去”,就是要把那些基础好、技术精湛、工作认真的医务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送到上级对口医院进行培养。“请进来”,就是把专家、名医请到我院,作指导教学和学术交流。二是设备环节,这是医院开设新的医疗项目所必须的硬件基础。医院应当有计划地、实事求是地更新换代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仪器。三是医疗成果和技术环节,这是医院取胜于市场最具有说服力的广告。医院应该特别注意医疗成果的发展,在现有专科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出县级、市级乃至省级以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不断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医疗专题研究,提高治疗有效率、手术成功率、诊断符合率等等,初步形成具有北皋中心卫生院特色的医疗诊断技术体系。

医药卫生论文篇(3)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培育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建筑产品市场的形成,对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建筑行业用工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2,有市无场的隐形市场;

    3.易进难出的畸形市场;

    4,交易无序的自发市场。

    (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医药卫生论文篇(4)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医药卫生论文篇(5)

171名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及读研等。其中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毕业生最多,占44.44%;其次为相关企业,占23.39%;读研学生占23.39%;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仅占3.51%(表1)。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其中重庆占56.73%。

1.2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地区趋势分析

在2008-2013年信息管理本科毕业生中比2013年有72%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毕业生读研比例为59%,2013年减为0%(表1)。统计还发现,该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为重庆和四川,且其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讨论

2.1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及地区狭窄

卫生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目前该校招生规模适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看好。根据研究分析,该校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两地。就业单位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接纳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说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即培养适应我国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医学、计算机及信息分析技能,在医疗卫生、医药企业、卫生行政部门等从事信息分析、信息建设、信息管理工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就业单位面相对较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医院信息化人才需求快速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发生改变,倾向于医院就业。

2.2对就业和专业教育的建议

2.2.1在现有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就业渠道和区域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率较可观,且就业流向逐渐趋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为医院),但其就业单位面及地区还较窄。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建立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这为卫生信息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及利用和信息决策各环节均需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从目前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人才逐渐流向医疗卫生机构,而且主要任职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科和病案科,在医药企业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等领域工作较少,说明医院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正在逐步加强,并终将趋于饱和。因此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多元化择业成为该专业就业指导趋势。

2.2.2加强学生专业及素质教育,培养满足卫生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用人单位认为目前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与能力素养等方面有待提高。目前医学信息学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较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不仅在数量上短缺,在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更需要提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因此,面向卫生信息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单位应以发展的眼光,明确专业定位,根据行业需求,注重实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药卫生论文篇(6)

1、前言

随着《医药生产管理规范》的实施,对医药工业的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洁净厂房设计愈发重要,医药工业洁净厂房工艺流程复杂,环境复杂,电气设计中需要密切配合工艺专业,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确定不同的供配电型式。

2、供电和接地型式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的用电负荷和供电要求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其低压配电电压应采用乞刃,因洁净厂房内大部分电子设备为线性负荷存在,配电线路存在高次谐波电流,致使中性线流有较大的电流,系统接地型式易采用侧一或一一系统,因这两种接地型式均有专用不带电的保护接地线,安全性好。

3、配电设计

为了便于火灾发生时可靠切断电源,洁净室电源进线不包括消防用电,应设置切断装置,并宜设里在非洁净区便于操作管理的地方。因为洁净度的要求,大型落地的配电设备一般都设于非洁净区,洁净室内应选择不易积尘的、便于擦拭的小型暗装设备,功率较大的设备由配电室直接供电,实际中洁净区配电箱面板及门选用不锈钢材料效果较好。配电管线一般也采用暗数设,穿线导管采用不燃烧材料,实际中采用阻燃导线穿镀锌钢管暗敷设较多,照明及擂座回路均设专用线。

在实际施工中,不同级别洁净室之间电气管线口应做好密封,防止由于压差使尘粒通过电气管线空隙渗入洁净室。在施工监理中,管线的封堵是个需要注意的控制点,在医药厂房的前处理车间一酒精提取车间,由于存在不同等级的防爆区域,特别是超过直径刃彻以上管径的钢管,距引入接线箱厄口以内处及每隔做一次封堵,也是施工中裙要重视的问题。

4、设备控制的联锁

要保证药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适当的风速及正压达到要求。净化空调系统非常重要,其中的设备联锁控制必不可少,常用的联锁如送风系统与排风系统联锁控制送风系统启动后,排风方可启动,反之,排风停止后,方可停送风系统送、排风系统启动,电磁阅自然开启送、排风系统停止电磁阀自动关闭。此种联锁,前后两种系统控制时间间隔不宜长,防止单纯送风导致洁净室正压过大。

通过设备电源在低压配电拒出线开关处设分励脱扣装置,保证在火灾事故情况下能自动切断各系统电源。

5、照明设计

洁净厂房一般从事精密视觉工作,需要高照度高质量的照明,为了获得良好和稳定的照明条件,照明应由变电所专线供电,但是,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设计体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医药厂房的照并未采取变电所专线供电,因为电压降低会明显降低荧光灯的照度,为了在使用中达到规范规定照度主要工作面照度值不小于加,一般工作区照度值不大于,设计中应相应提高照度值。例如某口服液车间配料间,面积时,经计算采用盏洁净荧光灯,照度达,实际使用中,工人的主观评价也认为比较合适,没有心理和生理上的沉闷感觉。另外,洁净室顶受到送、排风风口数量和位置等条件的限制,并且根据工艺要求,有些洁净室还要配备紫外灯杀菌,要求在达到同一照度值的情况下,安装灯具数量要少,荧光灯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少,有利于空调节能。此外,洁净室天然采光少,荧光灯的光谱分布接近自然光,因此无论是规范推荐,还是实际设计,一般均采用荧光灯作为照明光源。

照明灯具的型式和安装方式是保持洁净室内洁净度的关键之一。若采用灯具嵌入式暗装,施工中往往密封不严,而且投资大,发光效率低采用明装,则不会有上述缺点。在灯具的选择上,也要选择不易积尘的洁净灯具。照明灯具和紫外灯开关可并排设置在洁净室门外,作为区别,两者应采取不同高度,照明开关宜设于,紫外灯开关底边与照明开关上边平行。

考虑到洁净厂房的正常照明因电源故障熄灭,不能进行必要的操作处理可能导致生产流程混乱或引起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所以洁净室内要设置备用照明,其照度值一般场所不低于正常照明照度标准的,主要工作面不低于正常照明值,为减少灯具的重复设置、节省投资、有利洁净度,备用照明作为正常照明的一部分。在安全出口、疏散口和疏散走道转角处按照国家现行标准设置疏散用指示标志。

6、防雷和接地

多数设计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保护接地装置,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如果建筑物内存在防爆或防火区,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加,应做相应的防雷设计,利用建筑物柱内钢筋作防雷引下线,防雷接地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根据工艺专业要求,风口、风管、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及洁净室内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设备、流动液体、气体或粉尘管道如沸腾制粒机、干燥机等应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室内设静电接地干线,一般采用大于不锈钢扁钢。防静电接地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7、火灾自动报

医药卫生论文篇(7)

一、中医药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卫生健康服务遇到的问题,并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卫生服务中的经济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卫生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和中医药相结合形成的学科,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中医药服务,中医药资源分配、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强调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阐释中医药行业中经济发展规律。国内关于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不过卫生经济学毕竟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主要还是适用于现代医药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中医药领域,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专业的、适合中医药的卫生经济理论的支撑。

二、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没有充分挖掘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研究方法与其他行业的卫生经济研究相同,这会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研究思路也是借鉴西方现代医学的思路,未能注重中医药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知,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一)突出强调中医药特色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其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卫生经济学,要充分挖掘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的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利用中医药经济学理论知识,重点关注中医药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卫生经济学。

(二)符合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有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能够在中医药服务、管理、评价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医药发展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问题。

(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尚不完善,帮助建设科学完善的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弥补以往探究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产生更多关于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方面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提高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深入研究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为中医药卫生服务领域提供对策,完善中医药卫生管理。整合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方面的数据,建立健全覆盖全国众多中医医院的大型经济数据库,有助于对中医药经济数据的掌握,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对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分配,掌握中医药行业的服务状况,从而提高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对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学科定位

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其融合了中医药、经济学及管理学。中医药理论应紧扣中医药的特殊优势,顺应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经济学理论要注重与中医药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管理学理论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方式,再结合中医医疗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二)学科建设

任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也是如此,建设中医药卫生经济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研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三)建设数据库

医药卫生论文篇(8)

关键词 中医药;人力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是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最有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然而,在这个产业竟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局面,究其原因,中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企业人才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振兴民族产业。

一、学科特点因素

(一)思维方式因素。思维方式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中医学从它诞生的《内经》起,就浸润了浓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个理论体系充满了宏观(整体观)与思辨(辨证论治)特色,其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学科的发展:一是对人文和哲学科学先进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纳和吸收,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个时代的先进的人文和哲学科研成果内容,如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吸取而来的,中医学体现了医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与现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中医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中医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论和自身的发展没有象西医那样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突飞猛进,不仅使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延缓了,而且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区域、社会、历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习惯来划分,方法论大体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模糊集合、模糊识别方法等为基础。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就是运用这种宏观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来研究的还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学、化学、数学方法为基础。这就是西方西医所习惯采用的研究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由于其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形成两个不同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两者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又决定了两者基础课程教育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为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其对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比较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学以文学、历史、哲学为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的思辩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理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单靠某一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难以达到探寻科学真谛目的,因此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倾向,产生了以自觉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改变势必导致两种医学模式在理论研究或者临床实践上的结合。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培养将产生重大变革的影响。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医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师承教育;二是学院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医学的人文思想和其经验医学的学术特性决定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医的学术体系中,“师带徒”已经成为中医传承的关键。虽然中医师承传统的带徒式的教育方式,为中医学的生存、传承、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传统师承方式由于少数人、小范围的限局性,无法适应现代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性的、敞开性学院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中医学主动融入到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中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发展下去,其传承的相对局限和单一性可能导致中医阵地的萎缩和市场的丢失。另外,传统的师承教育特点难以承担中医事业培养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医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质量,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数量过多或过少、质量好与坏,不仅会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也会影响到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因此,只有把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医药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适应中医学科的市场竞争。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医药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两组供需关系:一是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方和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构成的供需关系。在这组供需关系中供方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病床总量、门诊总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会需方(包括人口总量、城镇人口比例、老龄化和14岁儿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供方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多少,如果过多或过少提供医疗服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的需求;二是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它们构成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第二组供需关系。中医药教育机构是中医药卫生人力的生产者,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基本情况,中医药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而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供方产出状况。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是中医药教育层次、规模、结构确立和优化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药教育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应当满足和符合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方的要求,这样二者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无谓的损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场规律。但是我国近几年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这组供需关系的实际情况却违背了人力市场的供需运转规律。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实际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呈递减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729人,平均减幅为0.75%。而中医药每年各种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表明中医药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并未按照中医药卫生人力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与人力市场需求的关系规律。

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产出和需求牵扯到中医药教育市场、中医药卫生人力市场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如果这三个市场的衔接和运转过程不畅通,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导致中医药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社会经济因素

(一)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社会因素。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模、储量、结构是由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需求所决定的。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提供的中医药人力数量却取决于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量。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社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因素、医疗观念因素和医疗保险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儿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比例。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卫生服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呈正比例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影响有多大呢?为了考察人口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我们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长情况与中医药人员数量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造成对中医药人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我们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对人口增长、中医药人员增长数量情况进行比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非正常因素,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增长600万左右,中医药人数增长数为2人,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300万人,但中医药人员数则为负增长。

医药卫生论文篇(9)

2004年4月24日北京大观园酒店,“首届中国IT与医药卫生高层论坛”隆重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信息产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的领导,以及医药卫生单位领导和信息化主管、医药卫生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及信息技术工程人员和知名IT企业及医药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就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地位、现状及发展趋势、应用经验和成果等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研讨和交流。

此次论坛共分两天进行,论坛组织形式分大会报告、学术交流、技术成果推介三种,并围绕“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医学网络教育”等内容进行学术经验交流并征集学术论文。

论坛由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由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承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件世界》杂志社成为了本次论坛的协办单位,并为此次论坛特别出版了《软件世界・医药卫生信息化专刊》,全面介绍我国医药卫生系统信息化概况和相关技术成果,还刊登了领域相关专业人士的学术论文。

论坛于上午9时准时开始,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季金奎司长做了主题发言,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同时也是本报编委邓寿鹏先生结合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和我国医药卫生系统信息化发展做了主题演讲,而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王有才副主任则报告了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情况,另有总后勤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广东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的相关领导做了精彩发言。来自福州总医院、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负责人也分别介绍了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为大会的一个特色,医药卫生领域信息化方案提供商ORACLE、思科、微软等分别介绍了各自先进的医药卫生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最后,论坛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秘书长、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中心副主任刘献军的发言中结束。

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论坛探讨出的中国医药卫生信息化概况就是“贫瘠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强势的IT技术手段”。

会上讨论认为不论是我国医院的绝对数量、医疗资源、人均医生(包括护士)占有率、每千人病床数,还是医疗制度、医疗保障体系,我们都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方面甚至不如另外一个人口大国印度。我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预警系统、快速反应系统、检测系统等都仍处于建设之中,而像协和医院、天坛医院这些中国著名医院也还得为电脑等信息化硬件设备的短缺而苦恼,并且医院的很多步骤都还是手工进行。

医药卫生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029-07

作为社会各领域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市场二者关系的定位和调整,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种理论力图探讨和多数政策实践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实践,似乎总要解答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到底应当由市场主导,还是应当由政府主导的问题,而围绕问题的争论便产生了所谓的“政府与市场”之争。在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日益凸显为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极不协调的头号社会问题,以及在政府应加大对医药卫生领域的投入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之后,“政府与市场”之争还深入发展为“补需方”与“补供方”之争,并掀起了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促成了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的最终出台。

围绕政府、市场二者关系定位和调整的理论解释构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流理论。其中,围绕政府、市场二者关系定位的各种理论解释可追溯自Ar-row基于福利经济学方法论背景的研究成果(笔者称其为“福利经济学解释”),围绕政府和市场二者关系调整的理论解释主要体现在经合组织和代表性学者Anne Mills、Chemichovsky、顾昕、蔡江南和胡苏云等,基于制度比较方法论背景的类型学解释(笔者称其为“类型学解释”)之中。笔者力图通过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些主流理论内容的评述,揭示“政府和市场”之争与“补贴”之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流理论演进趋势的分析,揭示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触及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演绎能够有效解释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进程中政府、市场二者关系的定位及调整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及述评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把帕累托最优当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而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结果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效率标准,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资源在任何初始分布状态下都可以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效率结果。尽管帕累托最优在中外学界尚存在价值评判方面的歧义,而完全竞争市场机制配置特定社会背景中经济资源的均衡结果,因社会福利函数不能形成于存在偏好差异的社会群体而难以从理论上加以确定,但包括Arrow在内的西方学者仍然主要从现实经济运行的实际前提偏离完全竞争模型假设条件的角度,去寻求微观经济政策,从而划分出政府和市场有效作用的范围和边界,Ar-row为此将政府和市场关系福利经济学解释的方法论背景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医药卫生领域。

(一)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

在《不确定性和卫生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一文中,Arrow首先归纳了医疗市场有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殊性,如人本身健康状态的不确定性和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进入障碍等,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医疗供求是不确定的;其次,Arrow认为即便在确定性的前提下,医疗市场中相关个体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模型中个体行为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他展开了基于确定性假设前提下医疗市场中相关个体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模型中个体行为之间差异的研究;最后,Ar-row基于不确定性的假设,从个体行为和假设条件两个方面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差异。总之,Arrow在其经典论文中的研究力图通过医疗市场有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那些特殊性,去解释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模型假设条件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去解释医疗保健市场失灵的那些替代机制(如政府和社会)。

Arrow认为,“导致医疗市场失灵的、有别于一般商品的所有特殊性事实上根源于医疗市场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为此,他从规避因不确定性而存在社会福利损失风险的角度,根据期望效用函数描述的理想保险原则,结合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建立了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从而奠立了他对医疗保健市场失灵替代机制的分析框架。

鉴于模型中的保险范畴涵盖了Buchanan等所说的税收、财政支出和私人慈善等再分配具有的收入保险内涵,因此,模型实际上强调应通过卫生资源初始分布状态的改变来解决医药卫生领域内市场失灵的问题,而包括政府在内的非市场力量就被理所当然地当成是卫生资源初始分布状态的改变力量。由此可见,Arrow实际上基于前述方法论背景,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医药卫生领域。

(二)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述评

基于Arrow的上述开创性工作,西方经济学家一方面主要按基于个体理性假设的供求均衡分析范式去解释医药卫生领域相关产品、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的决定,从而创立了新古典理论的一个运用分支――卫生经济学,另一方面又借助公共利益理论和特殊利益集团理论去解释政府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把政府当成是公共卫生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反垄断力量的管制者和立法者、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者等等,从而把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推向深入。

然而,医药卫生领域在普遍存在Arrow等西方经济学者所谓市场失灵的同时,往往还还存在汪丁丁等所谓的政府失灵,与此同时甚至还存在石光等所谓的志愿者失灵,把政府和社会等当成是市场失灵的替代机制的福利经济学的传统分析范式,显然在逻辑上并不能彻底地解释市场失灵。这正是基于公共利益理论和特殊利益集团理论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解释难以让国内学者信服的根源所在。

鉴于福利经济学把政府假定为社会福利的天然代表者,而除政府之外的其他个体则是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者,因此,基于公共利益理论和特殊利益集团理论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解释,或基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之所以难以令人信服,主要是因为政府和市场作为经济社会运行中两种客观存在的主要力量,而政府在现实中往往又是有着特定利益体现和利益要求的职能部门和官员个体,因此,相关的质疑其实是对福利经济学有关政府是社会福利天然代表者的质疑,是对关于政府是资源初始配

置改变者抽象主体属性假定的质疑。

另外,无论是所谓的政府失灵,还是所谓的市场失灵,乃至所谓的志愿者失灵,都只是基于静态分析得到的结论,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所有的这些“失灵”现象都在不断地产生而又不断地得以解决,把政府等当成是对市场机制失灵的替代机制的福利经济学解释显然无法超越静态分析的局限,从而不能对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动态调整给出合理解释。

二、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类型学解释及述评

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医药卫生体制转型的比较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医药卫生体制转型呈现所谓“医疗保障体系走向普遍覆盖、医疗服务体系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的大趋势。为此,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和代表性学者曾借助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医药卫生体制的类型学模型,力图通过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理论解释,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卫生体制转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类型学解释

按政府介入医疗服务筹资和医疗服务提供两个维度的程度与方式,经合组织和相关代表性文献对各式各样的医药卫生体制进行分类,逐步建立了医药卫生体制的二维类型学模型。鉴于类似分类曾忽视了筹资维度中强制储蓄和社群筹资两种模式,顾昕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完善了医疗卫生体制的二维类型学模型(表1)。

在表1中,筹资这一维度包括政府出资、强制保险、强制储蓄、自愿保险和自付费用五种亚类模式,服务提供这一维度包括公立机构、私立非盈利性组织和私立赢利性组织三个亚类模式,两个维度上不同亚类模式的15种组合就代表理论上可能存在的不同医疗卫生体制类型。顾昕认为这15种理论上存在的类型在现实世界中都可以找到实际的例证,如A1、A2、A3模式可以被统称为“免费医疗模式”,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国家支付,国家又通过税收筹资,而根据免费惠及人群的不同,该模式又可分为英国、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盛行的“全民健康服务”与美国采用的医疗救助模式,等等。

与表1所示二维类型学模型略有不同。chemi-chovsky用图1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来分别表示政府在筹资环节与服务提供两个维度的介入程度与参与方式,用图中坐标平面上的不同点来代表在筹资维度和服务提供维度具有不同政府介入程度和参与方式的医药卫生体制,这样,便可以刻画任何一种理论上存在的医药卫生体制,而不仅限于表1所能刻画的15种类型。

在图1中,横坐标表示政府在筹资环节的参与程度从左向右逐步增加,纵坐标表示政府在医疗服务提供环节的参与程度从下向上逐步增加,坐标区间内由政府在筹资环节和服务提供环节介入程度组合而成的点便代表某一特定的医药卫生体制类型;区间右上角的点,代表了一种在服务提供和支付融资两方面同时实行高度集中的医疗卫生体制,蔡江南和胡苏云等认为这类似于中国改革前的医药卫生体制;区间左上角的点,代表政府集中服务提供和分散筹资相结合的体制,蔡江南和胡苏云等认为这类似于中国目前形式上的体制,即政府在服务提供环节管办不分、在筹资环节以私人现金支付为主的体制;区间左下角的点,代表了一种服务提供和筹资方式都是分散型的体制,蔡江南和胡苏云等认为这类似于中国目前实际的医药卫生体制;区间右下角的点,蔡江南和胡苏云等认为这代表了中国改革要建立的目标体制,即在筹资结构上突出公共性原则,而在服务提供方面强调竞争性原则的体制。

对于某国或某地区社会背景中的医药卫生体制而言,按上述方法界定了其进一步转型之前所属的类型之后,医药卫生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政府在费用筹集维度以及在医疗服务提供维度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似乎也得以明确,其进一步的调整似乎就应当从既有的状态向“保障环节走向普遍覆盖、服务提供环节不断增强竞争性”的路径演进,这就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类型学解释的主要思想。如蔡江南和胡苏云等及顾昕实际上都认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应沿图1所示路径进一步在筹资和服务提供两个环节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即政府应加大对保障环节的投入,减少对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参与程度。

(二)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类型学解释述评

根据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类型学解释的上述思想,基于如表1或如图1所示的二维类型学模型,人们常常从制度比较的角度,通过医药卫生体制的类型及不同医药卫生体制演进共同趋势之间的比较,经验性确定出某特定类型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方向和程度。然而,二维类型学模型对于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解释尚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对医药卫生体制进行的分类方法中,二维类型学模型潜在地假定政府无论介入费用筹集环节,还是介入服务提供环节,它都是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平的天然代表者,从而也是市场失灵问题的解决者,这一假定显然承袭了福利经济学有关政府和市场主体属性的假定,但如前所述福利经济学有关政府主体属性的这一假定已经遭到质疑。

其次,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要涉及医药卫生领域内彼此关联的三个内部环节,即总要涉及张立军等所谓的“三医”――医药产品(含医疗器械)的形成和递送、医疗服务的形成和递送及医药保障服务的形成和递送三个环节,而类型学仅仅凭政府介入其中的两个环节――筹资(医药保障)和医疗服务提供环节的程度与方式,显然难以全面地体现政府在医药卫生领域各环节内的参与程度与方式及变化,要彻底表达政府参与程度与方式及其变化,应深入医药卫生体制的内部构成和内部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总要与其所属的、具有更大的体制结构和文化等因素的社会环境嵌套演进,因此,政府介入医药卫生领域各环节的程度与方式要到社会环境的约束,政府介入医药卫生领域各环节程度与方式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环境演进产生的机会,而类型学模型显然没有从包括政府在内相关主体的选择所面临约束条件和机会空间的角度,去解释政府介入医药卫生领域的程度、方式及变化。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流理论演进

如前所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福利经济学解释因无法解释各种失灵的同时存在,从而具有不能合理解释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局限性。二维类型学模型尽管以支持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理论解释为直接目的,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类型学解释存在问题的上述分析充分表明,要对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调整予以解释,尚需要从更为合理的视角去界定包括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各类行为主体的主体属性,以及尚需要从医药卫生体制内部构成和内外联系的角度去表达各类主体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和机会空间。

(一)对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调整的定性表达

受张五常先生有关“鼓励市场专业分化是中国医改的主要出路”观点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分工的角度把包括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各类行为主体统统地界定为分工活动的参与者和相关分工利益的追逐者。同时,鉴于医药卫生领域内的问题及其解决应直接体现为相关产品和服务能否在“三医”各环节微观基础内有效形成,以及能否在“三医”之间合理递送,我们可进一步从分工的角度去表达“三医”各环节内独特的分工结构和“三医”之间存在的独特内部联系,以及在每个环节按微观基础、管理体制和有关立法三个层面去讨论各类行为主体对各类分工活动的选择;另外,鉴于医药卫生体制总要与特定的社会背景嵌套演进,为此,我们可再进一步将医药卫生体制内部构成与内部联系的表达置于其所属的特定社会背景之中,按医药卫生体制与社会体制背景嵌套作用形成的各环节、各层面上各类分工活动中的权利分布及变化去讨论各类行为主体选择的约束条件及改变,按社会发展进程及变化决定的公民医药卫生及保障服务需求及变化所蕴涵的支付意愿及变化去表达各类行为主体选择的机会空间。

结合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类型学解释存在问题的上述剖析,针对医药卫生体制与其所属社会背景嵌套作用的第t转型进程,考虑该发展进程中公民个人偏好、社会偏好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对相关主体在“三医”各环节、各层次上选择相关分工活动的影响,则图2定性地表示了医药卫生领域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调整的基本道理。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流理论的演进趋势

根据图2,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包括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在内的职能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医药卫生体制各环节内、各层次上使用卫生资源的权利配置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则是职能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医药卫生体制各环节内、各层次上使用卫生资源权利配置关系的调整。

沿微观经济分析的方向,由Coase所创立的,以及在他之后国内外学者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其核心的思想强调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现实世界应从权利配置的角度,而不应简单地从因外部性等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角度去分析资源配置的效率。鉴于此,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调整也宜于从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安排及改变的角度去解释。因此,类似图2这种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其调整的规范表达事实上揭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流理论的进一步演进趋势,即从分工的角度去理解包括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各类主体的主体属性,把产权理论作为解释医药卫生体制转型进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及其调整的理论工具。

四、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触及的深层次问题

如前言所述,在“意见”出台以前,有关中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争论先后经历了“政府和市场”之争与“补贴”之争。其中,“政府和市场”之争中的政府主导论者坚持中国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应当由政府去主导,以克服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种种弊端,确保公立医疗机构,乃至确保整个医药卫生体制运行的公益性,而相反的观点则坚持医药卫生领域存在包括政府失灵在内的多种失灵,因此,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不能简单地以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论之。显然,“政府和市场”之争的焦点在于政府是否可以成为公共利益天然主体属性的代表,其结果因争论各方并不能合理解释各种失灵的同时存在,自然无法合理地解释政府和市场如何在转型中调整,从而难以克服静态分析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可以认为“政府与市场”之争其实是针对政府和市场关系定位的福利经济学解释理论假设和主要方法合理性的争论。

上一篇: 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下一篇: 设备安全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