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0:52

商业伦理论文

商业伦理论文篇(1)

问题的提出

面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各种困境、危机与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事故频发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在探寻应对之策。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有效应对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制度刚性约束的效力被稀释,各种事件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和强调德治的社会里,来自内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寄予厚望,商业伦理的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的需要。正如阿马蒂亚・森(2012)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写到:“良好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点像氧气:只有当缺少它时,我们才对它感兴趣”。

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成果颇丰,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解析当代价值。主要从三个层面研究:一是挖掘儒家商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如伍华佳(2012)指出,“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二是挖掘非主流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伦理思想,并剖析其当代价值,如郭智勇(2012)的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等;三是从古代商业实践中总结和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精华,如余龙生(2009)等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研究等。第二,介绍和研究国外的商业伦理思想并指出其为我所用之处,如莫申江等(2009)对国外商业伦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商业伦理的内涵与特征的发展演进过程,回顾了以往有关商业伦理形成与影响机理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相互联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未来商业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核心内容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张红明(2005)从形成背景、发展阶段、思想来源、人性假设等多个方面对中西方商业伦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使我们对西方商业伦理的认识更加清楚。

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已有成果其意义自不必言,但在指出其当代价值时都缺失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商业伦理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华夏农业文明,西方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西方(尤其是欧洲)工业文明,而当代我国的社会形态呈现明显的多层次性。从纵向来说,文明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横向来说,是否可以照搬西方商业伦理思想?答案显而易见。且近年来,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甚至有部分学者将其作为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文明,如宋豫秦、叶文虎(2009)认为,“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文明”。生态文明能否作为第三次文明姑且不论,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必然对商业实践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商业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

文明形态与商业伦理的相关性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道理,它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文明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与文明相伴而生,决定于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在数千年里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之下,伦理道德也相去甚远。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礼俗制度、文学艺术甚至国家制度。农业文明的核心是农耕生产方式,所以,农业文明也称农耕文明或农业时代。我国农业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其它各类文化于一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民族进程。当然,其对我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和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强调道德自律,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崇尚节俭等。朱贻庭(2003)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反映“经济结构”、“产权关系”的伦理模式――“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第二,植根于宗法家族制的经营模式――“家族主义”;第三,利益分配的伦理原则――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第四,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力戒奢侈,崇尚节俭;第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美德――勤劳敬业;第六,关于市场行为的道德原则――倡导“诚信”,反对“竞争”。其中,“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的产权伦理是核心。这些伦理原则,均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等级秩序有着密切联系(见表1)。

西方商业伦理从总体上来讲强调的是他律,如明确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这些商业伦理原则除受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外,更与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密切相关。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先后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国家先后经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它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西方当代商业伦理具有重大影响。

工业文明是一个文明形态的问题,文明形态的核心是物质生产方式,所以,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作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一个生产方式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具体而言,这包括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组织的工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工业主导化、劳动力结构的非农业化(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农业)、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农业等等(韩民青,2011)。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将其归纳为六大基本原则: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

基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以上特点,其商业伦理的原则和内容均与此有密切的相关性。伴随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提供了充分条件,资本的逐利性凸显,竞争观念日益增强,由此“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至上论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机器生产的模型化、标准化、程序化等特征使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成为必需,它不断塑造着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严谨、认真,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反映在对商业活动的要求上就是恪守严谨的规则;生产分工不断精细化,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性,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日益广泛,契约的重要性显现,反映在商业活动中就是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伴随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阶级差异日益扩大,个体权利意识渐浓,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日益强烈,个人本位的竞争观逐步形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加重,尤其到了现当代,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在商业伦理上西方社会兴起了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责任伦理”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的核心。

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构思路

当前,我国社会依然处于快速转型期,工业化继续加速推进,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商业伦理其意义何在?严峻的“商业无伦理”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对传统商业伦理无用论的证据支撑?改革开放前,我国历经数次的政治运动,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彻底批判,而公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广泛宣传和认同;民间的经济活动被严厉禁止,人为地压抑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人们普遍生活极度贫困。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消解了建立在农业文明(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伦理,这样,传统儒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经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景海峰,2002);逐利的正当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释放了人们对利的渴求,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得到认可;在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伴随改革开放,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冲击着国人的价值观等。总之,当前“商业无伦理”现象的存在并非是对传统商业伦理价值的否定,而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所造成的结果。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时代,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商业伦理并非完全不相容。因为我国当前的工业时代并非和农业时代完全割裂和异质,且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超越性。因此,以工业文明为前提,摒弃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反市场性的一面,科学看待其合理内核,构建当代商业伦理。

前文提到,西方商业伦理在改革开放以后对我国商业伦理和商业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西方工业文明相适应。而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对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学习,那么,能否由此认为西方的商业伦理也适合我国国情,完全为我所用?答案是否定的。当代西方商业伦理在形成过程中,除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外,也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等密切相关。如西方的商业伦理原则主要源于道德哲学、人生哲学和神律学,其中以新教对西方商业伦理影响最大,新教所倡导的“追求财富是对上帝虔诚的表现”和“绝对理性”的思想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张红明,2005)。西方商业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有着较大差异,甚至存在伦理上的冲突。因此,应积极关注当代西方商业伦理研究的新成果,借鉴其合理元素,重视西方商业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寻求中西方商业伦理的交集和共同准则,以此推进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设和中西方商业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建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伦理原则。工业文明以工业化为显著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它快速解构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与传统农业文明相比,由于以日益先进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人力作业,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宽,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满足着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但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工业化的代价,无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成为严峻挑战。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的困境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困境,需要从文明模式重建的高度来解决工业化的困境(张孝德,2008)。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在文明形态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障碍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进一步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传统农业社会,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关系是卖方和买方,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破坏有限。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单纯依靠生态系统已不能自愈,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关系变成卖方、买方及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商业活动之所以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就是因为交易双方出于利己之目的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结果(柴艳萍,2012)。因此,环境伦理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构的首要价值取向。

(二)契约伦理

契约就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协议,含有某种“合意”、“共同意志”的存在。在西方,契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甚至还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在古法典中,如《罗马法》对契约的定义、契约的分类和契约的执行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伴随工业文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契约更加显示出其巨大的适用性。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需要明确界定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权益,如此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因此,契约精神构成现代西方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契约伦理就是人们在订立、执行以及毁约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质和执行契约中所需要的伦理基础(晏辉,2002)。它是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共同的自由意志,是平等主体间的相互确证,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中,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从人性的“善端”出发,在治政理念上,“礼治”、“德治”等成为基本模式,在伦理诉求上,强调道德自律,规则意识或者契约意识淡薄。反映在商业活动中,传统商业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突出诚实守信的伦理价值。伴随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建立。这种从人性美好“善端”出发的伦理观念已不再完全适合时代的要求,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的约束成为必须。而契约伦理作为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既传承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伦理道德,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因此,在商业活动中,契约伦理理应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伦理基础。

(三)责任伦理

责任即份内应做的事或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康德(2002)指出,“责任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只能出于责任”。责任伦理学认为,由于行为者履行责任的行为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因此它要求行为人在行为发生之前就能预见行为完成之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并努力克服其中负面的东西。对企业而言,它要求负责任的企业不能只具有消极被动的责任意识,更应当具有“预防性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意识,以一种事先责任的精神,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导向,在确定行为的目的、手段、结果都无害以后,才去从事追求盈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失范问题曾一度成为社会焦点。由此,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理论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都呼吁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实践上成为共识。

而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留给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少之又少,且具有一定局限性。我国传统文化中虽有“责任”意识和要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但这种责任伦理是基于一种既定的伦理秩序,是在此伦理秩序下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要求,而并非现代平等意义上的责任观。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商业活动简单,利益相关者较少,因此,商业活动中的责任伦理意识聊胜于无。近代以来,西方的责任伦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普世伦理。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至21世纪到来之前,责任伦理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处女地(方国根,2010)。作为后工业化的中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当前我国商业活动的参与者责任意识淡漠,商业伦理失范的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责任事故频出,责任伦理理应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重要内容。

结论

商业活动不仅要有成熟完善的规则的支撑,也需要良好的商业伦理的规范。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规范商业活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传统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以道德自律为核心的商业伦理对当前商业活动缺乏有效约束,当代商业伦理还未形成,因此,商业伦理失范问题突出。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学习,如何将始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移植到东方文化背景的中国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走向工业化的体制障碍已经成功解决。但是,如何对待依附于工业化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尤其是商业伦理,成为审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活跃但失范的商业活动的重要视阈。伦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联系,文明形态的转化必然要求伦理道德与此相适应。因此,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建构应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放眼于工业文明的进程和全球商业伦理价值,着眼于关怀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从环境伦理、契约伦理、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参考文献:

1.[印]阿马蒂亚・森著.刘民权,刘柳,任赜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伍华佳.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 理的重构[J].社会科学,2012(3)

3.郭智勇.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商业研究,2012(4)

4.余龙生.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J].商业研究,2009(10)

5.莫申江,王重鸣.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

6.张红明.商业伦理的中西方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5(6)

7.宋豫秦,叶文虎.第三次文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8.朱贻庭.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及其现代变革论纲[J].伦理学研究,2003(1)

9.韩民青.论工业文明的本质[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10.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J].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1.张孝德.中国工业化的困境与文明模式的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8(72)

12.柴艳萍.商业活动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2(2)

商业伦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718;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88—03

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又称为经济伦理、企业伦理或管理伦理,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这种理性规范理当引导企业通过社会和谐地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自由来对社会的和谐做出自身的贡献[1]。一方面,商业伦理学是一种关于理性规范的学说,因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其目标是对社会和谐做贡献,要求商业伦理学的培养方式以实践性教学开展,研究对象是工商管理活动及其领域中的规范要求和制度,应用伦理学去分析、研究、规范和指导经济管理活动实践,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2]。

一、发展商业伦理教育的提出

就商业伦理教育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比如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康莱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很多院校的商学院都开设了商业伦理学,将伦理道德深入到商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因此可看到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其发展的重要性。到1993年,美国已有90%以上的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了“商业伦理学”课程,到1995年3月,国外商业伦理学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到300余个,有影响的有“国际企业、经济与伦理学会”和始建于美国后扩展到欧洲的“社会合作欧洲网络”[3]。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截至2012年2月10日,分别以商业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教育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作比较分析,搜索结果如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随着这几年商业伦理课程的不断开设,关于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也是不断增加的。从数据表示2006年以前,我国对商业伦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还是较少的,可以说2006年之前的研究总体处在研究的初级阶段,之后的五年不断有学者进入到该研究领域,甚至将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商业伦理教育的研究,但是其还只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也逐渐成为社会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同时掀起了各商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程的热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社会各界更加认识到商业伦理教育在商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006年在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发表了中国MBA教育西湖宣言。该宣言强调管理学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倡导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MBA教育全过程。随后在2009年末召开的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四届五次会议上,有关商业伦理教育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加入到《MBA培养基本要求》。

目前,河北省有9所高校设有MBA招生专业,从9所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可知,所有院校均开设与商业伦理相关的课程,如:企业伦理学、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企业伦理、商务伦理等。这其中,河北工程大学将企业伦理学设置为核心课,并同时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必修课。河北经贸大学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设置为必修课。其他7所院校将商业伦理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

在工商管理研究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河北工程大学开设了企业伦理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与文化,河北科技大学开设了中国优秀道德文化专题讲座。

商业伦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商业伦理的经济分析,企业竞争的伦理问题,商业行为的伦理规范,商业管理的伦理原则,跨国企业的伦理规范,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市场营销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建设,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等[4]。目前河北省的商业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院校的商业伦理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伦理学教育,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类学生作为未来商业活动者的主体性。可见河北省在商业伦理教育方面仍存在课程普及率相对较低、基础建设薄弱的现状和其发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二、高校商业伦理教育的目标

无数中外的管理案例证明,若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管理者,卓越的业务知识是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必备的。因此河北省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商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两手抓的方针。河北省甚至于我国的商业伦理教育应着力面向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面向商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面向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道德“贫血症”和道德重建的重任。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重点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商业伦理的概念和分析的技巧,使他们掌握宽泛的伦理理论,并能指导他们解决个人或专业的伦理困惑,同时能够使其在面对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时做出伦理性的决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刺激道德想象;(2)在认识伦理问题的同时发展伦理技能;(3)提高分析能力;(4)产生道德义务和责任感;(5)学习提高容忍能力,并减少道德分歧。

商业伦理课程的目标不应该是寻求简单的学生行为的明显改变,而应该是力求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和概念,并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个人道德责任感。然而,高校现在采取的商业伦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其目标的达成。

商业伦理论文篇(3)

随着企业界、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诸多伦理道德事件曝光,中西方学者开始对企业伦理问题进行广泛关注。据研究统计,世界前500强中90%的企业制定了伦理守则,30%-40%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伦理强化培训。国内学者认为开展企业伦理学教育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卓越才能的企业领导人的内在需要。我国对于企业伦理学教学的学科体系还不成熟,没有进行很好的吸收同化作用,制约了德行经济实践的展开。因此,加强对该门学科的中外研究与对话,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伦理学教育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一、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个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需要教师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置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进行完善。

1、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外学者对企业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了大量研究:对企业伦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企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科的构建等问题的阐述,以及对企业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等进行了大胆的推断和讨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中的科技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过程,用经济学和企业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论证经济活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学科理论不断完善。经济学家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他们对斯密难题中经济与道德的矛盾展开研究,形成了各种观点。

2、课程设置的特点

中外对MBA的企业伦理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教材有:徐大建的《企业伦理学》、徐金发的《企业伦理学》、约瑟夫・W・韦斯在《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美)O・C・费雷尔、约翰・弗雷德里克和琳达・费雷尔的《商业伦理》。这四本教材基本采用了“4+X”模式。即每本教材的内容都包涵了四部分基本内容:企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企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伦理决策。“X”是指每本教材自己所具有的特色:国内的企业伦理学主要突出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知识与公平竞争,国内外的伦理学比较,以及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主要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而国外的企业伦理学的特点在于更注重全球环境中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范围内用案例的形式讨论伦理决策等经济大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采用“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式。

二、国外几所著名商学院的《企业伦理学》教学模式选择

1993年,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与此同时,商业伦理学扩展到整个西方,并兴起一股商业伦理热,欧洲还建立了欧洲企业伦理网络(简称EBEN)。1995年,国外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刊物14种,教材、专著1000多部。在国外,企业伦理学教学体系比较完善的高校有哈佛商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以及沃顿商学院等。

哈佛商学院主要对学生开设与伦理、道德和责任直接相关的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其他案例之中。同时,教师与工商界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很好地把握当前工商业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不断地修订已有的案例。从现实案例中培养“经济人”与“道德人”有机统一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才。

斯隆管理学院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讨论以及通过故事教学来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问题。教学大纲由经典短片小说,游戏,精选的电影以及其他方式组成。主要内容包括领导与权力、企业社会责任、伦理标准的应用、科学伦理关系问题等。通过对不同的职业与民族文化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培养企业伦理观和德行领导方式。

沃顿商学院主要以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法律研究融入“伦理与责任教育”中,从而解释商业伦理现象。教师往往在课程中设计伦理冲突,并为这些冲突设计出导致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合理框架。学生通过参与不同模块来对企业管理和企业伦理进行批判性的评价,从而提高个人或整个团队的鉴别能力与分析能力,锻炼和开发学生对企业伦理评价视角。

三、对我国MBA企业伦理学教育的展望

国外高校和大量企业伦理专业的学者对企业伦理学教育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这对我国的企业伦理学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国在该学科的教学中应注重教育对象的把握,交叉运用多门学科来设置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在宏观环境下协调微观经济中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为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培养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卓越才能的企业领导人。

1、教育群体的选择

由于MBA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需求有清晰的定位,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获取并有效筛选与学习有关的信息。他们深刻体会企业伦理道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潜规则拥有自己的看法,能对企业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初步的解决措施。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前提下,他们主动来高校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对企业的行为以及自己在工作中的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非常关注。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增田认为,对于MBA学生进行企业伦理学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因此对MBA学生进行伦理决策能力和伦理领导能力的培养,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2、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

企业伦理课程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内容,只有在正确的纲要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在企业决策中恰当处理伦理问题,对伦理道德水平进行创新。因此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关注伦理学相关背景及理论基础、企业利益相关者基础知识、伦理判断原则、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决策方法与工具等、及全球环境中的事务等等。

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知识积累,综合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将中外著名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依据中外宏观社会环境,给MBA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同时布置理论和案例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3、以案例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通过中外研究发现,国外采用的“案例+伦理+案例”的教学方法正适合我国MBA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对伦理基础的整体把握之前,有一定的实际案例操作的基础,因此他们会采用一定的出发点来考察问题,这样会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现实问题的主动性,与MBA学生的教学需要相吻合。因此,对MBA企业伦理学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此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或激励他们针对现代企业中普遍遇到的伦理的热点问题采用故事讨论、道德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并就其核心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在业务中掌握企业伦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他人对企业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见解,丰富自己的道德观。

教师还应采用管理咨询研究或与公司进行项目合作为实践应用为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合作公司进行实习、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管理咨询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进行伦理项目合作,或者鼓励学生争取在机构中就伦理道德问题申请资金支持,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判断力、伦理推理能力以及伦理评价能力,并增强对现实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引入讨论的重点中来,并最终作出点评。

4、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

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无论就其表面还是其本质来看,都是在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满足相应的角色期望。因此,在关注企业活动领域内各种复杂关系的同时,企业伦理学还得思考和辨析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媒体、消费者、法院、政府、竞争对手、公众、社会等。分析企业应该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何种伦理决策,为企业今后的伦理问题提供伦理判断原则。

5、道德情操的开发

一旦企业中的领导者实行德行领导,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那么这种领导方式将很明显地提高下属的满意度、下属对领导者的忠诚尽责及敬业度并且产生利他行为等效果。因此,MBA学生应该培养伦理道德能力:知晓如何以一种公开的伦理方式行事,对下属起模范带头作用;知晓如何在组织内有效地设立预警机制和伦理热线;知晓如何为员工建立切实可行的伦理准则;知晓如何开展有效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训;能够设立奖惩制度使员工遵从伦理规范;知晓如何有效地向下属灌输商业伦理价值观;认识到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伦理责任,和对企业及员工伦理的影响,并有意识地进行伦理领导。在今后做一个“经济人”和“道德人”有机统一的德行领导者。

五、结论

根据罗宾斯等人的观点,管理其实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来“做正确的事”,企业伦理学就是聚焦于企业如何来做“正确的事”,从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护和发展角度出发,进行价值观的思考、利益取舍的考虑,与利益相关者相互达成一致,最终达到利益平衡。

MBA学生的企业伦理学的教学就是要让MBA学生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道德职业规范,从而培养自身的伦理意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从企业伦理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应然关系,及时响应,以便在工作过程中按伦理行事;正确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维护各方利益,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背景下采取合适的伦理决策;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遭遇或面对伦理困境和道德悖论时,能够运用伦理价值和原则提出富有创见的应对方案和措施,体现企业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注:本文研究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中外MBA教育比较研究中心2009年度招标课题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欧平、周祖成:全国MBA企业伦理学教学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8(1).

[2] 张志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9(1).

[3] 戚安邦、徐国振、姜卉、李静:中国MBA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评价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4] 乔佳义:哈佛商学院MBA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6(4).

[5] 徐荃、甘全球:美国著名商学院MBA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启示――以哈佛、沃顿与斯隆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2).

商业伦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国际金融事件来看,因为金融伦理道德问题引发的金融事件深深震惊了金融界。曾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的违规交易,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损失,最终导致其破产清算,使国际金融界为之震动。如今,自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与危机日益加深,由于伦理道德因素引起的金融事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兴业银行70多亿美元的违规交易,致使银行损失100多亿美元。总之,大量金融丑闻的发生使许多学者和监管部门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都曾论述过的金融伦理道德问题。

诸如此类的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也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权威调查机构麦肯锡的2002年的调查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某家银行约有20%的最优质客户已经将其最主要的银行关系转移至其他外资银行。由此可见,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从金融丑闻的严重后果及危害性看,金融伦理的提升已成为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通过引入金融伦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伦理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1.金融伦理的理论基础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而且也会涉及到价值判断。金融生活中种种不道德行为和一些不公平的制度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是影响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金融伦理?其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金融伦理的内涵

对金融伦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伦理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金融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区、政府、参与者等在金融交易与金融活动中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金融伦理指的是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作为主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者说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行为与准则。

(2)金融伦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一是金融活动是利益相关者的活动。不管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还是参与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道德取向的契约人。金融从业人员与各类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取向,或者说有一种恶性或善性道德前提,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善或恶的道德取向。在金融活动中面对伦理冲突时,其作为“经济人”的属性,在利己与利他当中,往往就会陷入作出“超功利”利他的善性道德选择还是“狭隘功利”利已的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如果选择利他或者自觉履行作为职业人的业务就是善性道德决策,相反是恶性道德决策。

二是金融制度的制定包含道德规范要求。金融制度是维系金融正常秩序、配置金融资源、界定利益相关者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要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倡导互利守信、合作共赢的伦理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与环境的道德要求,使金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在金融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都尽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以自身活动的合道德性义务和相关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的。否则,既不合伦理道德要求又不合制度规定,直至违反法律的规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是金融理论的发展揭示了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许多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活动是以金融量论为基础的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决策制定后的结果。一些金融理论者也将金融学理解为仅依赖可视事实的客观科学,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只关心方法手段,而不关心目的。只以经验证据来证明检验的实证主义而排除本应该进行价值判断的规范性命题与判断。

这就非常明确地揭示出“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命题中,同时也包含了如何公正合理实现股东利益的规范性的伦理命题,方法和目的统一于同一活动中,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使用别人的钱进行金融活动时,作为受托人或人的金融从业者,面对的是实现委托人或者被人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这就使得金融活动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这些都充分说明,金融与伦理的关系不是外力强加的,是金融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矛盾统一体,金融伦理客观存在于金融活动当中。

2.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中国对入世承诺的履行,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对自身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关注。那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1期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的一种积累性资源,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思想的资源”。这种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并且提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二是“关于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三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组织边界的深入工作”。他们形象地用“树形”理论来进一步解释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就象一棵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

三、金融伦理视角下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及路径

1.金融伦理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按其发生的时间不同,会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其引入金融伦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的主体,与商业银行员工、客户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员工存在利益不一致或不信任,从而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作监督成本,由于银行与员工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资源内耗,无形中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通过对委托理论的研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从制度、文化等角度,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使银行员工、商业银行、股东、国家的利益重合,从而避免如商业银行员工独自或与客户合谋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通过理顺各行为主体的委托关系,各主体利益趋于一致,则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自然能得到有效提升。

2.商业银行金融伦理提升路径的拓展

(1)客户伦理方面

由于客户对商业银行提品与服务的选择往往来源于银行的各种宣传资料与一线客户经理的推介,在信息的不对称条件下,客户在享受产品与服务、协议定价、接受促销、柜台服务咨询等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每当此时客户往往用脚投票,从而造成了银行客户与业务的大量流失。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产品与服务、定价、促销与柜台服务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客户伦理水平。

(2)竞争伦理方面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相互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争取优质客户、争取市场与存贷款和争取优秀人才和信息三个方面。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市场、人才、信息以及竞争规范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竞争伦理水平。

(3)员工伦理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与员工双方间的权利责任是不完全对称,一方的某些权利,另一方没有责任与之相配。更重要的是,员工与商业银行的权利责任可能发生冲突,员工有时要面对实现商业银行权利的责任可能与实现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责任相矛盾的问题。这是商业银行员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伦理难题。作为掌握商业银行核心机密和技术的员工,更有出卖商业银行而获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此种情况下,员工的忠诚度就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员工管理、员工保障、员工忠诚度、争议处理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员工伦理水平。

(4)股东伦理方面

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这三类商业银行都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各种类型商业银行体现的是商业银行与股东间的关系,伦理关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利润的获取是在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中获得的,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加剧,知识、信息等要素逐渐代替股东投入的资本,这些因素导致了商业银行与股东间权利与责任关系变化,各自所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与道德义务也逐渐变化。因此,建议商业银行至少从两个方面来处理好员工伦理关系:一是对股东应尽的责任;二是处理好利益冲突伦理。

(5)环境伦理方面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以及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等的调控,由此形成了政商伦理关系。各类商业银行又都是以网点形式分布在相关社区的,与社区以及当地政府间关系密切,对所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责任重大。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时,是否只是顾及自身利益而人为留下投资盲点,或者不考虑申请贷款企业的性质进行投资,或者不参与当地政府或社区组织的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涉及生态伦理。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政商伦理、社会责任和生态伦理三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环境伦理水平。

(6)伦理建设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伦理道德认识与层次、制定伦理规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减少和消除不符合金融伦理的思想与行为,努力提高银行与全体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伦理优势。这种由较高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的伦理优势,最终将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领导伦理、伦理规则、伦理道德教育、伦理决策与伦理控制五个方面来提升自身伦理建设水平。

四、结论

金融伦理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故本文选取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金融伦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

商业伦理论文篇(5)

    五、 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无论在教学、 科研领域, 抑或与企业界的互动联系, 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给我们以下启示:

    商业伦理教育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 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是西方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企业丑闻不断, 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劳动权益保护和层出不穷的煤矿事故, 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社会背景, 正如西方一样, 是发展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绝佳时机。

    商业伦理研究应与文化传统及当前社会需要相结合。伦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传统的学科, 西方的义务论、 功利主义等流派源远流长, 当今西方商业伦理的勃兴, 正是建立在这一深厚了理论根基上。中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儒、 道、 佛、 墨几家的伦理思想,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古老的传统, 未来的中国社会价值也一定根植于这一深厚的土壤。同时,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 如企业丑闻背后的政府人员权力寻租和腐败, 民营企业违法违规背后, 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等, 这些都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征, 也是中国商业伦理开展研究, 展现自身特色的重点。

    学术界与企业界广泛互动, 为商业伦理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商业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动非常广泛, 学术界的研究课题来自于企业界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企业的危机处理、 公共事务、 核心价值观规划等, 都吸收了学术研究成果, 或邀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学术界人士也常常主动走出校园, 深入企业内部调研, 美国商业伦理研究的论文题目明显反映了这一倾向。这些研究和企业案例,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近年出现的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 层出不穷的矿难事件, 国美公司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争议事件等, 都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提高商业伦理课程的地位。西方经过快速发展之后, 商业伦理教育被提上日程, 各大商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商业伦理问题远甚于西方, 研究当前的商业伦理问题, 用具有普世性伦理价值教育启发未来商业人才,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部也将商业伦理列为MBA和EMBA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 中国各大商学院也在着力推动MBA商业伦理教育课程, 有些学校已经将此课程定位为必修课, 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 也有学校将其列为综合选修课, 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则将其列为本科生教学平台课。但总的说来, 这一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地位也不够高, 多数商学院要么尚未开设此课程, 要么仅仅作为选修课,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涉及人的内在价值, 理论难度大, 需要老师具备哲学、 伦理学、 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这门知识对老师都有难度, 何况在校学生!另外, 受原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高校教育分科现象严重, 商学院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只学商务知识, 人文知识非常薄弱。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邀请企业界人士与学生互动、 伦理困境研讨等, 以便从多个角度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如作者曾带学生到一家用《弟子规》管理的企业参观,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中理解伦理价值对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返校后让学生讨论“企业的目的”究竟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其它方面, 颇受学生欢迎。

    加强学术交流和课程研讨。中国商业伦理教育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加强学术界内部的交流、 产学研交流, 互通信息, 非常有必要, 这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渠道。近年来,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召开过相关的教学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tark, Andrew. What''s the matter with business ethic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38-48. [2] 柯丽敏.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8

    ): 120-124.

    [3] Donna Fletcher-Brown , Anthony F Buono , Robert Frederick , Gregory Hall , Jahangir Sult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 2012, 10(1): 45-46.

    [4] QI An-bang, JIANG Hui. A Study on the objective system for the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for Chinese MB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06(6): 65-69.   一、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

    西方国家经过二战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公民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随至19世纪8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等理论迅速发展。同时, 公民社会的环境保护、 消费者权益、 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等运动日益兴起。人们谴责企业破坏环境或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希望企业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此背景下, 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商业伦理问题, 开展学术讨论和教学, 商业伦理教育及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商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主要探讨企业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以及企业在生产、 人力资源、 营销、 财务、 供应链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伦理议题。

    国外商业团体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许多商学院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课程培训中, 据Stark, Andrew统计发现美国目前超过500个校园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 将近90%商业类学校提供了有关商业伦理教育的培训, 同时有超过25个领域的教科书和3个学术刊物致力于商业伦理的研究, 16个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在运作。经营管理人员对商业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关注, 同时, 商学院的学生也对商业伦理教育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 工商管理类院校应当顺应这一潮流,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1]

    但是对于商业伦理教育, 曾有学者提出“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他们认为, 伦理问题属于人的内在价[ uuubuy.com]值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2]Donna通过对2014个班的商业类学校学生的调查, 发现接受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相比未接受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在交易模拟时不太会接受内幕信息, 研究结果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商业道德教育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3]也有学者指出, 虽然伦理不能教育或传授, 但却可以分析, 经过讲师的引导, 去了解、 分析伦理步骤,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决策能力。 [4]

    那么, 人们的道德行为真的会因为伦理知识的增加而改变吗?如果存在影响,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又将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商业决策行为?在校学生与MBA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受到伦理课程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如果价值观能够影响行为, 那么, 工商管理类院校以何种价值观开展教育事业, 将不仅影响到在校学生, 也必将对他们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是非判断, 特别是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 都是西方高校和企业界的商业伦理教育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在学术研究、 机构建设领域均取得了较大发展。

商业伦理论文篇(6)

一、引言

2012年,同志提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自此,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商业丑闻,如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故,这些事件凸显了部分从商者的伦理道德缺失。追逐利润是商人的目标,但如果把逐利当作唯一目标就容易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从而破坏良性的商业竞争秩序,大大削减人们对商人的信任感。商人社会形象的贬值显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更会阻碍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可见,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改造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就包含商业伦理观的重建。源自儒家伦理的儒商精神主张以义取利和以利济世,以此为商业伦理的精髓当是继承和发展先贤文化的应有之义,同时也适应了时展的社会历史诉求。这种精神的发扬需要教育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中国梦的实现就包含着一个伦理教育问题,即怎样使大学生具备实现中国梦的伦理道德标准。因此,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既能够凸显大学文化的精髓又引领了社会风气之先,更与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伦理学诉求不谋而合。

二、儒商精神的伦理学内涵

伦理学乃人伦之学,是建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对于国人而言,儒家伦理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维明指出,儒学伦理的基本路径是从个人出发,在生活世界里追求以仁德为基础的圣贤大业。这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勾画了一幅伦理道德蓝图。万俊人认为,孔子和儒家伦理的为己之学表征着儒家据天命而生活的本真性自我德行理解,只有保持天命情怀才能建立人心秩序。他还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能否承托现代性的道德文化使命问题。

儒家伦理研究虽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在应用领域还缺乏深入的探索,商业伦理就是其中一个。我国学界在商业伦理研究领域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对儒商的阐发。1938年,新儒家代表人物贺麟提出了儒商的概念并且强调了其社会柱石的重要作用。与儒医、儒将等不同,儒商的内涵义素中存在着固有的对峙性,即儒家的向善、向仁和商家逐利之间的张力关系。这种内在的对峙性提醒人们重视在“商”之前加一个“儒”字的合理性。“儒”代表儒家伦理,社会之所以需要儒商是因为需要用儒家伦理思想来规范和提升“商”的伦理道德水准,用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观对“商”进行伦理学洗礼。以义取利是为利人利己,以利济世是为利天下。儒家“善”和“仁”的信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缓解商人迫切的逐利心。因此,要培养具备儒商素质的人才,首先应培养具有君子德操的儒者。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发扬儒商精神的重要性。新世纪以降,更多学者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当中。李显杰认为,儒商相对于一般商人应该多两项素质:文化内蕴和社会责任。周光明阐述了弘扬新时代儒商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了新时代儒商精神的核心。这些研究挖掘了儒商的内涵,并提出了儒商精神的概念。学界逐渐意识到,通过弘扬儒商之道树立新时期商人的良好形象,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三、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

作为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儒家伦理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孔孟仁学和阳明心学,相关的儒家经典是《论语》、《孟子》和《传习录》。杜维明主张,现代社会应深刻挖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思想精髓。这是孔孟伦理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商的精神准则。孔子关于“义”与“利”辨证关系的精辟阐述也是儒商精神的基本信条。作为孔孟伦理学的传承者,阳明心学以其致良知的伦理道德观对儒商精神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日的商业化大潮之下,阳明心学作为一种主体性伦理学正在恢复着其传统的精神力量。此种伦理学的必要性,由于直接相关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商业伦理的重新建构,而具有了一种实践学的科学性。因此,阳明心学不仅是一门内省学也是一门实践伦理学。只有本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真正做到致良知才能符合儒商精神的实质,也才能在商业伦理的领域内达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

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儒商精神可以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儒商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时期儒商精神的“新”主要体现在内涵新、时代新和社会新,是在现代社会特有的价值理念、国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新文化、新理念、新思想。因此,儒商精神代表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再者,儒商的“儒”指儒家伦理,强调商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做商人中的君子。从这个角度上讲,儒商精神传承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传统,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可见,儒商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中国精神。

四、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儒商精神融入到高校办学和教学的实践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苗泽华探讨了新时期儒商人才的培养问题。邱宁从财经类院校的视角阐述了新时代儒商的内涵和历史任务。刘全顺论述了高校弘扬儒商精神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总结了具备儒商精神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可见,高校已成为弘扬儒商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不仅如此,高校儒商精神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有利于深入阐释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促进民族软实力的复兴。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不仅指经济、军事、科技等这些硬实力,还包括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等软实力。在软实力方面,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弘扬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具体来讲,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就需要提高国人的伦理道德素质,尤其是作为民族未来的大学生。高校需要通过伦理学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实现中国梦的道德标准,须知中国梦里的商人必定以儒商为最理想典范。

其次,高校开展儒商精神教育是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有益探索。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体,中国梦的落实需要在其内部划分出不同的范畴,进而基于这些范畴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对于高等教育这一范畴而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伦理学教育的途径。与其他群体不同,针对大学生的伦理学教育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大学生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普通民众进行伦理学教育主要通过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而对于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高等院校可以发挥课堂集中教育和第二课堂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无疑增添了一分紧迫性。实际上,对大学生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为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未雨绸缪,是针对未来潜在商界力量的素质教育。因此,儒商精神不仅是商界人士的伦理规范,而应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大学应该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成为弘扬儒商精神的志愿者,因为未来商界人士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择业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并不拘泥于所学专业而是日趋多元化,不是商科出身的学生从商的例子不胜枚举。更不用说网络社会中,虚拟商铺的数量已经多得惊人,很多人工作之余的第二产业就是经营网络商铺。因此,高校儒商精神教育应该涵盖所有在校大学生。儒商精神也决不仅仅是财经类高校应该弘扬的精神,而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精神价值之一。在这一点上,大学的辐射力也应该超越校园的围墙。例如,可以通过校友会的影响力将儒商精神的理念逐步辐射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之中。

综上所述,儒商精神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儒家伦理来消解日益严重的商业化功利主义,从而使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达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要求。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深入研究儒商精神背后的儒家伦理思想,凸显其助力民族复兴的当代意义。孔孟伦理学和王阳明伦理学应作为儒商精神的指导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致良知的伦理原则应该作为儒商的精神准则。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治学过程中做到近知,在商业活动中做到近仁,才能在社会上重新树立商人的良好形象,也才能逐步达到实现中国梦的道德标准。令人欣喜的是,部分高校已经采取具体措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并将其视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这是对于整个社会重构商业伦理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J].中华文化论坛,1999(1)

[2]万俊人.“相与”之道[J].开放时代,2002(3)

[3]李显杰.试论新时代新儒商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0)

[4]周光明.弘扬儒商精神繁荣市场经济――在第六届国际儒商大会上的发言[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商业伦理论文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家队伍正在逐步成长起来,出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各自的经营领域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企业家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家精神和观念,这些精神和观念既是企业家实践的结晶,又是指导企业家经营实践的指南,激发企业家能动行为的动力。。

但是,就总体看,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未能健全的发展起来,更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优秀企业家的缺乏和企业家伦理精神的缺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目前,企业经营者的非理性、甚至是败德行为还大量存在。在企业经营者中,惟利是图,坑蒙拐骗,不讲信誉,富而失性,恶性竞争,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凡此种种现象表明,现代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素质还比较差,真正的企业家还相当缺乏,健全的企业家精神还非常稀缺。。

一、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牵引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一大批合格的企业家,合格企业家的成长的根本在于培育一种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这种企业家伦理精神不可能是凭空造就出来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实际上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创新。不论自觉与否,现代人的精神文化中,总是潜存着传统文化的基因。自觉地吸取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强化人们的认同意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中国传统的儒商伦理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不仅曾经对促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促成了现代海外华人企业辉煌的创造。同时,它与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有着一种内在地契合性。正是这种契合性为现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继承传统儒商伦理精神提供了一种牵引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牵引作用应该主要是一种内在的牵引,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精神对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牵引,也就是指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呼唤伦理精神的趋势。一方面,从伦理对经济的关系角度讲,伦理对经济的调节虽然还表现为外在层面上,主要是用伦理规范去调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调节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保证经济活动的伦理方向,而是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主体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从经济对伦理的关系角度讲,内在牵引表现为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自身产生的遵守伦理的趋向。经济主体普遍认识到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虽然以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效率为直接目标,但不能不以遵守市场规则或经济伦理规则为前提。而且,经济主体的道德行为本身也具有价值,他可以从良好的德行中获得额外的利益,但同时也必须为不道德的行为承担风险成本。由此可见,伦理精神已经内化为现代企业家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内在牵引的客观条件

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内在牵引实现的前提之一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本身产生的伦理倾向,所以要实现这种内在牵引,客观上就是要从市场经济本身寻找出路。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同时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和文化体制,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实际上都蕴涵者某种文化精神和某种伦理道德标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都在寻求自己的伦理基础,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不仅反映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方面,还在于能否符合共同利益,至少不损人利己,如著名的经济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境界,就是把边界定为“每个人的利益增进不得以减少他人利益为代价”的标准上。事实上,市场经济的伦理本质就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作合乎逻辑的展开,就可演绎出诸多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

首先,利益导向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首要原则,人们必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扩大生产,而扩大生产又必须以增加积累为前提,增加积累要求人们勤俭、节约、聚财,正因为这样,勤俭节约、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柱。

其次,商品交换最基本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它内在地要求人们承认他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拥有相同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意志和决定。显而易见,如果不遵循人格独立、平等、公正、诚信规则,交换便无法进行。可见,市场经济推动独立人格精神的发展。

再次,根据供求规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一特征使得人们必须把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根植于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因为不把社会生产置于社会需求基础之上,商品就难以实现其价值,更谈不上利益的最大化。可见,市场经济是通过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来获取利益的,它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最后,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又一规律,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竞争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而竞争需要有公正的环境,所以,竞争要求人们具有公正诚信的品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其本身价值是中立的,无所谓善恶。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又无法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因为市场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一些条件,提出一些要求,而且市场经济必须要人参与,人怎样参与,这就必然涉及到其活动的目的和手段以及利益调整等一系列问题。

三、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内在牵引的主观条件

现代中国企业家的伦理精神是全面整合经济行为和道德品性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利”与“义”、“得”与“德”的关系问题。作为这一理想伦理精神的典型代表,传统儒商就应成为现代企业家的榜样,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现代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培育也就有了内在牵引的趋势。此外,企业家伦理精神说到底是是企业家如何去培养和健全的事,所以要实现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内在牵引,主观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企业家要主动将儒商精神由“他律”内化为“自律”。因为在他律基础上,一旦市场上那只无形的手失去了控制力,原先的德行就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变成单纯的利己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家首先要建立一种人是目的的哲学观点,即一方面不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忽视了别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应该把人看成是经济活动的奴隶,成为“经济动物”,而要把经济活动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把锤炼德性修养当作一生的事业。

其次、要建立评价企业家理想人格的科学机制。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家才是理想的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会对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现实意义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一方面要企业家从只重视业绩,只关注利润的功利主义的片面性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在评价企业家时,抛弃片面地以生产力标准衡量企业家的价值而忽视他的德性的做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奖善惩恶,重视有德之人的氛围。

最后、要避免把儒商伦理精神神圣化、虚无化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在市场经济中施行道德化的方法,自然是成功机制的必然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任何片面夸大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行为。如果以传统儒商伦理精神为灵丹妙药,那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单用道德无法解决道德的现实异化。传统儒商精神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指挥棒,道德只能是市场经济的第二辅助规则,第一辅助规则应当是法律。市场经济首先要在法律的轨道运作,其次才在道德的轨道上运行。当两者发生矛盾时,道德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市场经济呼唤伦理精神不是无视经济理想,追求虚无缥缈的道德理想;不是要求企业家“圣人化”,不是要回到将追求利益视为大逆不道,遏制人们的经济欲望的时代,而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得”和“德”的双丰收。

结语:借鉴传统儒商伦理精神,培育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

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也必然受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应该体现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特色。传统儒商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与商品经济结合孕育出的一种高层次的经济伦理精神,对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构建具有直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的一些精神和原则,仍然可以运用于现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企业家,不仅应该熟悉和尊崇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法则,也应该自觉地去吸收并升华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精华,才能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家伦理精神。

总之,没有健全的企业家阶层,就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就没有健全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因此,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是造就大批合格的现代企业家的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对传统儒商伦理精神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来培育和构建现代中国企业家伦理精神,通过企业家伦理精神的弘扬来促进成千上万的合格企业家的成长,通过企业家的创造性经营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凯麟、罗能生.契合与深化一一传统儒商精神和现代中国市场理性的建构[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博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3、曹 娜.儒商精神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理想人格[J].兰 州 学 刊,2004年 第6期

商业伦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1-02

一、商业与伦理

伦理是“指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伦理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是协调人际关系、完善自我的手段。在理性人类的商业行中,必然存在着是非曲直,形成人际关系的基本伦理规范。比如最简单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各取所需。这种商品交换中的基本准则,包涵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互惠、互利和公平,即商业中的基本伦理观念。伦理观念在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完全缘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竞争经济,而竞争的前提是需要社会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经营氛围,保证这种氛围有两种手段:法制和伦理。从管理科学的发展来看,当管理伦理学成为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时,标志着管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在管理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管理伦理学阶段,因此,伦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商业伦理问题

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它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道德标准应用到商业政策、机构以及行为中,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及商业的行为主体如何才能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制度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交织,因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商业伦理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规范伦理学,将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活动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又是在工商管理领域内发展起来的,在大学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开设的一门管理学课程。商业伦理学以工商管理活动和工商管理活动领域中的规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依据一般规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探究工商活动的伦理规则;并据此对工商管理的活动、制度和规范进行道德评价;研究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工商企业的责任和目的,营销中的伦理原则,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生产与营销中的消费者规范,环境保护问题,工商企业的伦理建设等。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和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和诚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拥有大批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技能和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的商业管理和经营人才,是保证我国经济改革稳步进行的必备条件,普及和加强商业伦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商业伦理教育融入高等成人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参与交换的主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伪劣假冒、强买强卖、坑蒙拐骗等不良商业行为充斥着市场,这些商业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的形象一直不是很好,有“无商不奸”之说;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伦理观发生了变形和扭曲,一些人误认为市场经济就可以不择手段地赚钱,把市场经济与商业伦理对立起来,将是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同起来,将正确与否与是否受到惩罚混为一谈;此外,由于市场本身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准备不足,无论在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性、交易运行的制衡机制、政府的监管手段,还是在法律约束方面都存在许多漏洞和缺陷。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其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伴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成人教育这个子系统也越来越明显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商品经济的观念已经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避免地经济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成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事实上,商业伦理教育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环境中,即使在发达国家,公众对商业伦理教育也极为关注。商业伦理课程最早始于1915年的哈佛商学院,至今在美国已经有90%以上的商科学院提供了该课程并且越发重视商科学生的商业伦理教育(NealMcGrath,1993)。因此,我们应把商业伦理教育作为高校成人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

四、高等成人教育开展商业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有丰富的伦理教育资源,儒家伦理、社会主义伦理和西方伦理中都有大量的宝贵思想可以为我国商业伦理建设实践服务。但是,这都必须建立在商业伦理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商业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脱节,重视微观个人职业道德,忽视中观企业责任和宏观经济制度伦理的现象。高等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实际较少,空洞说教较多,这对商业伦理教育学科发展不利。因此,在中国普及成人教育中商业伦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社会整体商业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和法律制度伦理建设,依靠制度中隐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引导人们的行为,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提高道德素质,培养自律能力,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锻炼来实现,但促使其伦理道德规范行为的完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还须辅之以制度性的手段,制度与伦理道德建设的最佳结合,必将促进制度和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2.在高等成人教育中开设商业伦理必修课,传授世界和中国最新的伦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经验,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商伦理道德的教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高等成人伦理教育体系。商业伦理教育是一个综合着多学科、多层面知识的教育内容,伦理学、职业社会学、职业道德等领域中的核心知识都应该被纳入到专业伦理知识结构中来,作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加以传授。因此,高等成人教育在传播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成人的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这样培养的人才就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而且是道德型的。

3.在工商企业中开展商业伦理知识的普及性教育。企业应当学习西方建立企业内部的伦理机构的经验,该伦理机构工作范畴涉及制订适合公司需求的公司伦理规则,讨论需要高层处理的伦理问题,负责公司的各种伦理培训计划,组织全企业人员参加各种伦理进修和培训等,将企业的价值文化和伦理文化与管理融为一体,把不断提高雇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列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一。

4.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采取普及法律知识的方法普及和强化商业伦理的社会教育,使商业伦理教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社会工程,提高全社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帮助人们能够正确地区分各种商业行为中的善与恶,学会理智而智慧地处理各种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困境问题,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富有崇高的民族和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总之,我国高等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商、情商、德商兼备的商业人才,商业伦理教育就是要树立和培养成人学生的商业伦理观,为其职业生涯成功奠定基础,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在这个循环的财富积累过程中,健康的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商业伦理观就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和活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悠久的发展历史证明,正是由于遵循了应有的伦理标准,才使他们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长久不败。

参考文献:

[1]王锴.寓财务伦理道德教育于专业教学的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5-167.

[2]俞庆刚.论大学生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302.

[3]聂进.关于普及和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808-812.

商业伦理论文篇(9)

就目前文献来看,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中的伦理问题,这与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频频发生不道德现象及市场营销学自身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国内外学者从网络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网络安全、企业战略等角度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营销伦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缺失表现形态、原因及对策方面,而对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实际又表现出客观的需求,这就是本文研究主题提出的背景,也是本文创新点所在。本文将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文化、法律法规、消费者等因素,构建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影响因素模型,以便为企业提高网络营销质量提供参考。

2经济转型期企业加强网络营销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的缺失是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不成熟的体现,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已经触及到很多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加强网络营销伦理建设意义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有利于商业伦理学的丰富和发展。网络营销伦理在学科上从属于商业伦理学下营销伦理范畴,其根本特点就是对企业网络营销策略、行为及机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目前从国外营销伦理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营销问题;广告问题;产品安全;消费者的伦理态度;涉及弱势消费群体的伦理问题;涉及隐私的伦理;互联网营销中的伦理等。因此,探究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出现的伦理冲突与道德悖论问题并给予解答,将有助于深化商业伦理学的研究。

(2)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世说新语》指出,“小胜靠智,大胜靠德”。1992年哈佛商学院的约翰和詹姆斯教授在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调研后指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显著,并预言今后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网络营销伦理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历史时刻,企业遵守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是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提升品牌价值、超越竞争对手的重要时期。企业通过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不仅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激发员工创造活力,丰富企业品牌内涵,增强对投资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且会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鲜明特征。电子商务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加税收、带动就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网络营销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作用。

(4)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不仅扭曲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影响社会道德风气,还会破坏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恶化企业投资环境,增加市场监管成本,严重损坏政府形象。良好的网络营销伦理有助于统筹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实现人与自然、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表现形态分析

在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企业网络营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要探讨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首先得剖析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所应用的各种可控因素,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导致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的具体成因与影响因素。本文借助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的大市场营销6Ps策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对影响企业网络营销伦理缺失的表现形态进行剖析。在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中出现的缺失行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并且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在不断地“升级换代”。

4经济转型期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1模型构建

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融合社会文化、法律法规、市场、网络技术、企业、消费者因素,提出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影响因素模型。

4.2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2.1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诚信文化未形成。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遵循的道德准则,但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诱发道德领域产生消极现象,人们在新旧伦理观念取向的转变上使得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日趋减弱,各种思潮混杂交织而新的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观念仍未有效形成,国民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先进的与落后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激进的与保守的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2)商业伦理规范未建立。伦理道德在中国人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但就我国转型期的现状来说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伦理规范,企业尚未理顺在网络营销活动中与相关利益人之间的关系,例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同行之间等利益关系,从而导致很多商业欺诈行为、恶性竞争行为的发生。

4.2.2法律法规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信用体系发展亟待加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产生。具体表现为:(1)法律法规不健全。从2004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法规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模式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尽管商务部等各部委已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从整体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例如对规范电子商务质量监管体系方面缺乏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大法;对于网络恶性竞争行为,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反垄断法》急需修订;对于滥用网络传播的企业与管理不力的地方运营商,尚无具体适用的法律法规。(2)市场监管政出多门。目前我国与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有关的政府部门有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各部门均从各自工作职责动身出台相关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彼此之间存在分歧、不和谐甚至抵触的景象,多头管理现象不仅造成了监管的重叠,政出多门让企业无可适从,还产生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4.2.3市场因素

产业链庞杂无序。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基本上可分为自建平台模式与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两种,从目前应用现状来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为主流。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涉及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范围也包括交易平台、支付平台、物流平台、搜索平台等,涉足电子商务的公司和机构包括ISP、程序提供商、搜索公司、物流公司、支付公司、信用认证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然而仅有少数法律法规如《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若干意见》能够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活动进行规范,市场进入政策滞后、无序竞争、监管真空状态,这给企业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4.2.4网络技术因素

(1)网络技术复杂性。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新的如搜索引擎、论坛、电子邮件等推广工具,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移动电子商务工具的应用,企业网络营销的手段与招式花样百出、更替出新,这势必给网络运营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带来难度。(2)网络成本低廉性。网络营销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商业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开放、低成本、交互性强的In-ternet网络技术的应用。但网络成本低廉同时也导致企业一系列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产生,如垃圾广告邮件、企业滥用微博等工具对竞争对手进行商业诽谤等等。

4.2.5企业自身因素

(1)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企业家要有“道德的血液”。企业家是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决策者与制订者,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企业家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在经济转型期,由于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起步均较晚、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家往往急功近利,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仍然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最高层次目标,这种短视行为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缓慢、难有作为。(2)企业伦理文化尚未构建。从整体说来,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内聚力不足、生命周期较短,其原因之一便是以商业伦理规范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伦理文化尚未建立。部分企业虽然提及社会责任,强调道德规范,但尚未制订有具体的伦理规范,导致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足。正如德•乔治所说:“伦理规范应该是具体而真实的,不仅应该接受监督并且应具备接受监督的素质。”(3)企业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奉行“重线下、轻线上”的销售模式,在物流配送、安装等问题上区别对待,致使网络消费者难以享受与实体店相同的待遇;也有部分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崇尚“技术至上论”,重点关注技术、物流等硬件因素,而忽视了伦理道德文化等软件因素,导致网络交易纠纷不断。

4.2.6消费者因素

(1)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大部分商品的质量、性能等信息只有在接触甚至消费以后才知道,消费者明显处于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则很容易被不道德企业网络营销时所利用。网络营销市场的低门槛使得企业鱼龙混杂,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主要通过图片及部分文字说明,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网络交易中难以得到有效改善甚至较传统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2)维权意识淡薄。企业采取的一切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归根到底是为了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消费者作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对象,如果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企业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就会受到有效的抑制。然而由于消费者一方面由于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法律观念淡薄,另一方面由于诉诸法律手续繁杂成本过高,致使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得以蔓延。

4.3企业提高网络营销伦理水平建议本文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提高网络营销伦理水平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具体如下:

(1)建立商业伦理道德规范。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唤醒人们的良知、道德自觉,增强人们的正义感和伦理责任感,引导、倡导和鼓励企业在网络营销活动中不损坏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相互之间利益,凡是达到这些要求的网络营销活动行为就是符合商业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

(2)完善相关法制法规建设。在经济转型期社会商业伦理道德普遍缺失的前提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对规范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尽快出台规范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法律,如《电子商务法》等;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网络营销中的新问题,完善与修订如《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使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无滋生土壤。

(3)提升企业营销伦理水平。在经济转型期,企业须认识到加强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应将其纳入战略管理的框架,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建立并巩固以营销伦理规范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其次,提升企业家责任感,企业家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着眼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与长远利益;最后,构建一支高素质、重伦理的营销团队,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4)打造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对于现阶段企业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还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可打造由政府、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构成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首先,从政府层面新建全国统一的电子商务信用协调管理部门,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的局面,全方位掌握和构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并从细节入手,对企业的失德行为予以严厉的责罚,最终将诚实守信决定企业成败的竞争准则牢固地建立起来;其次,从行业协会层面组织与企业的交流会、行业研讨会等,形成一个隐形的监管组织;再次,从媒体层面借助电视、消费者协会网站、报纸等权威媒体的力量弘扬道德营销的企业和严厉打击违规网络营销的企业;最后,从消费者层面通过消费者个人博客、微博维权消息,发起抵制活动等,监管部门可积极联系被举报企业,落实公众举报,全程监督协同处理,建立消费者维权的对接渠道,形成企业与消费者良性对话。

商业伦理论文篇(10)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由于企业家和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片面追求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对产品质量的不负责,从而给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是物质相对比较充裕的年代,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更加注重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所以对于企业出现的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在追究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后,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不仅仅是经济法律问题,更是关乎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问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所以,进行商业伦理学的教育以提高其伦理道德教育质量是势在必行的。

一、商业伦理学的概念

商业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涉及管理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将伦理学的一般原则与管理学的理论相融合,以商业活动中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以及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伦理秩序与规则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出可以普遍适应工商活动的一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从而更好的指导工商行业的运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其实就是通过大学开设的这些关于商业伦理学及其相关的课程来进行的。

二、开展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蕴涵着对经济主体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趋利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所以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要符合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所以在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必须保持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没有信用的企业必将被市场淘汰。所以要建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能缺少一个良好的商业道德体系。市场需要道德的维持,道德也促进着市场的有效运行。

2.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他们经营管理主要目标是节省成本,提高利润。而道德行为其实对社会交易成本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值得企业关注的内容。假设一个企业没有很好的恪守商业道德,虽然可以暂时盈利,但是很可能也会得到其他企业同样的对待。长此以往,企业之间只会越来越不信任彼此,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会让交易行为变的复杂。而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恪守商业道德,营造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企业之间彼此信任,则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使得交易活动变得更有效率,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共赢的行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要恪守商业道德。

3.加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需要。商业伦理道德教育应该首先从大学生中间开展,大学生是未来的企业领导人,他们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知识分子,更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接受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是替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三、提升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有效完备的信用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完备的信用考核制度可以评价一个企业的信用程度,作为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一个评价依据,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也帮助企业找到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点。除了有效的制度,还需要把法律作为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的强有力后盾。法律是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最基本的规则与保障,任何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惩戒。法律是道德的根本保障,没有法律的威慑,道德机制的约束力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信用考核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可以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为商业伦理道德教育提供社会环境。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的道德宣扬,使公民更能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了全民的道德素质,帮助人们区分商业活动中对和错的行为,避免了公民触犯法律的几率,道德也可以帮助法律中有缺陷的行为做出决定。企业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就不能肆意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抑制了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企业如果将商业伦理道德编入员工手册及招聘条件中,将会使企业员工的商业伦理道德水平提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市场环境,还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3.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首先要确立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技能型的、知识型的,还必须是道德型的,所以商业伦理道德教育目标至少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目标:第一层面,大学生首先要掌握课本介绍的关于商业伦理的基本理论和模式。对现有的理论进行熟悉,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内容,能对各种商业伦理理论和模式进行区分。第二层面,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锻炼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通过确定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果评价,我们希望可以构建出可以培养中国财经院校大学生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广告消费心理学论文 下一篇: 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