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患者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3:06

医生患者论文

医生患者论文篇(1)

[摘要] 目的 对现阶段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者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并且进行了第三方的调查,也就是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共发出了380份调查问卷。结果 经过调查,医生与患者的认知比例明显有所差异,双方共同认同的因素是医疗体制与媒体舆论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媒体调查结果认为医患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因素。结论 只有加强现阶段医患之间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医疗体制与舆论宣传导向,才能够建立有效预防措施。

[

关键词 ] 医患关系;调查问卷;认知情况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10-03

Look at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cognitive comparison survey of 187 medical staff

LIU LiliHUANG Yan

China Medicine University Collyege of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from Nanjing city hospital, 187 medical staff and 193 patients, both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clude both o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check reason,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actors, cognitive proportion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staff service attitude of the cognitive scale.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third parties, namely the media effec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ssued a total of 380 questionnaires.Results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proportion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significant cognitive differences, factors shared is the medical system and the media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media survey results that both parties have some factors.Conclusion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line up right, to establish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Cognition

在医院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关系是维系其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但是在现阶段,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频频发生医患之间的矛盾,导致医患事故的在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给予医疗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医患关系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个,一种是双方个体功能,一种是社会功能[1]。文章将针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对策,文章将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187名医务人员,其中男性74名,女性113名。年龄在20~35岁有79名,36~45岁有64名,45岁以上的医务人员有44名。193例患者男性100例,女性93例,年龄在35~50岁。选取标准:①受检者具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受检者是自愿接受调查问卷的调查;③受检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2]。

1.2方法

1.2.1医患二者对医患关系的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的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3]。

1.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是包括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媒体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三方面[4]。

1.3统计学分析

所述数据调查均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录人,并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均取α=0.05。

2结果

2.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2.1.1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在本次调查中有50.3%的医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一般,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41.5%的患者认为现在医患关系比较和谐,也就是说医务人员一方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明显高于患者一方。详情见表1。

2.1.2医务人员对患者了解的认知情况在调查中,可以知道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了解程度有136人(72.7%)认为了解,有51人(28.3%)认为不了解。在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多次了解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知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了解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为了经济效益、明确病因以及经验不足。其中有39.6%与31.%是为了了解患者生病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明确病因,有24%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剩下的5.3%是因为新进医生为了加深对患者的了解,而进行多次检查。此数据表明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为了能够明确患者的病因,才会多次进行检查,所以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对患者非常了解。

2.1.3双方对于影响医患关系因素的认知比例通过卡方检验,在本次调查中,在医务人员方面,对医务方面、患者方面、媒体方面以及对现今的医疗体制等四个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1.7%、36.3%、68.6%、77.5%;而在患者方面,对这四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9.6%、20.1%、22.5%、56.7%,详情见表2。

2.1.4 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从调查可以发现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很多的想法,其中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满意的服务与有熟人的关系、送红包的原因,这两点可以说是现阶段,医院服务中的弊病,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有51.9%的医生认为患者之所以送红包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应有的良好服务,而在患者中有31.1%的人认为送红包是出于医生的主动暗示或索要;另外有47.2%和33.2%的患者认为是否在医院有熟人和是否能得到满意的服务有很大关系或者是有点关系,而在医生的看法中这两项的比例只有27.3%和25.1%。具体情况见表3。

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2.1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认知比例通过调查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发现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医院事件的情况还是抱着一种信任的态度,有95%的医患持相信媒体的报道的观点,另有5%认为媒体报道不太可信,处于观望状态,详情见图1。这就证明了我国现阶段在媒体公信力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我国广大受众还是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件。

2.2.2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在对媒体方面进行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中,314人(84%)认为看病难、贵,163人(43.8%)认为医生造成误诊,198人(53.2%)认为医生服务态度不好,289人(77%)认为医院难以满足患者的期望,96人(25.8%)认为媒体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105人(28.2%)认为医院制度出现问题,162人(43.5%)认为医疗体制不合理以及67人(18%)认为治疗效果不好。

2.2.3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在对媒体调查中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中,有271人(72.8%)认为是政府方面、258人(69.3%)认为是医院方面、125人(33.6%)认为是患者方面、73人(19.6%)媒体方面以及79人(21.2%)认为是在特殊人群方面,媒体在认知比例上的情况详见表4。

3 结语与对策

3.1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有差异

从表1的数据可以了解到,医患双方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有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但是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由此可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在进行调查的选项中可以了解到,之所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医疗活动在医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有工作强度、舆论压力等因素。基于前文,医患对于媒体所报道的医患关系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一旦在别处出现了医患纠纷,就会有一种群体感受,且这种群体感受度还会升高,因此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医生面对患者的压力就会增大,在工作上与患者的交流就会变差,从而导致医患关系变差[5]。

3.2相应的解决对策

根据本次调查以及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可以了解到,其问题主要在不全面的医疗体制、医患之间出现的沟通障碍、服务内容的不全面以及媒体的舆论导向问题,因此,下文将针对这几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2.1建立健全的医疗体制在医院中,医疗体制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其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医患环境都起着一个导向的作用。医疗体制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监管体系[6]。国务院早在2009年就已经出台了针对医疗体制相关的法律文件,因此,各医疗机构和医疗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2.2提高双方的沟通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医患双方产生认知差异,主要是因为信息的来源和对信息的加工的方式不同。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置专门帮助患者咨询的咨询人员,帮助患者与医生之间进行沟通。医院还可以定期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不同类型患者需求,提高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和医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达到沟通的效果。并相应的增加医患的法律知识认知,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7]。

3.2.3对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干预现阶段,非医疗因素在影响医患关系中已经占了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医院在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对相关的服务内容进行提高[8]。首先在医务人员方面,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将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要医务人员将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尊重患者隐私、对患者在医院中的生活服务行为负责,并相应的对医院环境以及保健知识进行宣教。

3.2.4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本次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广大的医患对于舆论的看法是非常在意的,其对于医疗结构的了解主要是来源于报纸、网络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媒体要端正自身的意识,不能为了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以一些耸人听闻或是以偏概全的标题来吸引受众,避免给广大的医患带来不正确的舆论压力;其次是配合相关部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方式进行正确的报道,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疗知识的正确认识;再次是能客观的、深度的对发生医患关系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从医患双方以及媒体的角度对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降低医患纠纷给双方带来的巨大损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伴青.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10(12):25.

[2]张志英.患者就医现状及医患纠纷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12,10(9):13-14.

[3]向雪瓶.患方不同人群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10(1):22-23.

[4]马云峰.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55-56.

[5]徐长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45-46.

[6]什么是医疗体制.[DB\OL].news.sina.com.cn/o/2005-09-26/13407038833s.shtml.

医生患者论文篇(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

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

2.2先进仪器的普及

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

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

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3.3职业期间

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诊疗技术,还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充盈的人文情怀,运用高超的沟通技能,得到患者的充分理解与信任,减少医患矛盾的产生与激化。钟南山教授曾说过:“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因此,良好的医患关系应从医患沟通开始,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则应从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起。只有医生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底蕴,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心理需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做出最适合的诊疗决策[5]。医学生在刚步入工作岗位后,因为年轻的外表、临床专业知识应用不自如、体格检查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等都会遭受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和不信任,出现患者排斥刚进入临床的年轻医生,甚至出现对其询问爱搭不理、不屑一顾的现象,严重打击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热情和信心。医学生应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尽快进入临床医生的角色,应以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耐心与患者沟通,获得必须的病史信息,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中,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等的综合能力提升,加强服务意识,充盈人文关怀,善于倾听、耐心解答、共享信息、对患者的感受积极做出回应,努力与患者搭建平等、人道、互尊、互信、互谅的沟通平台,提升职业能力与职业自信。在工作中,注重业务培训,加强沟通技能专业培训,结合日常临床实践工作心得,融会贯通,逐步提升沟通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注,医患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化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极为重要。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医学生应该在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更好的人文关怀成就更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2]李正关.医学生和谐医患关系意识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0):700-701,712.

[3]王新萍.教学中应渗透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药与保健,2015(1):3.

医生患者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91-02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闹、袭医等暴力事件频繁出现。研究表明,沟通意识及技巧的缺乏是影响医患关系最主要的医方因素之一。医患沟通模式是对于医患沟通全过程的总体性描述。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发展较完善。有学者对国外医学模式做过简要的介绍,但缺少对其内容、测量及发展的详细探讨。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患关系处于极其复杂的环境之中,对于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医患沟通模式的探讨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选取在国外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中被广泛采纳的医患沟通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沟通模式和依恋理论,通过对两种模式内容、测量及发展的探讨,为我国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提供参考。

一、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1.模式内容。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PCC))的沟通模式是高质量卫生护理的中心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在于:①考虑患者的需要、需求、观点及个人经验;②提供患者表达并参与诊疗的机会;③强化医患关系中的伙伴关系和理解力。所谓以患者为中心主要是指在行动上以患者为中心,包括人际行为、技术干预及卫生系统改革等。可操作性的定义较多,包括“引导和理解患者的观点,包括患者的担心、想法、期望、需求、感情”及“帮助病人分担权力和责任,通过参与他们的选择,使其选择最大程度如患者所愿”等。

2.模式测量。2001年美国的医疗质量委员会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图1)。但是在测量方面,几乎没有针对图中的关系、卫生系统及患者因素测量的量表。

如何收集交流行为的信息以及这些交流行为在咨询交流的客观性和医患主观感受方面的影响情况是模式测量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尽管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具有多层面的结构、维度,但是浓缩为较小部分或单层面的测量更具有弹性,这也促使研究者运用更加多样的调查方法尽可能对其完整地测量。调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基于诊疗过程的直接观察法;②基于标准化病人的直接观察法;③医患的自我汇报;

④其他较不常用的方法,包括视频模拟、诊疗后半结构式访谈、同行评议等。实际研究中也存在多种方法混合使用的情况。

3.模式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策略是国外临床关系的指导策略,广泛用于医患沟通实践中。基于理论模式的实操性定义及测量内容越来越明确。模式不仅限于诊疗中个体的交流行为,医患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诊疗过程的人文环境也同样受到关注,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断发展。

二、依恋理论

1.模式内容。依恋理论是根据Bowlby对婴儿、儿童及成人的实证研究发展而来,Bartholomew和Horowitz进一步在成人中拓展该理论,开发出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一种安全类型及三种不安全的类型(焦虑型、疏离型、恐惧型),并根据四种类型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安全型:信任他人,对于其他人的关注从容;临床个性表现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疏离型,突出个性为强制式的自力更生;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连续一致。焦虑型,倾向于情感上依赖他人;临床个性为易于利用卫生服务,但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易夸大症状。恐惧型,回避冲突行为,抗拒亲密关系;临床个性不易利用卫生服务,症状认知不连续一致。此种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在初级医疗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的医患关系中。

2.模式测量。依恋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蓬勃发展,发展了两种测量依恋类型的方法。一种是基于“核心家庭”的传统方法,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用来评估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心理状态,以此来判断依恋类型。另一种是基于“同伴/恋人”的方法,Hazan、Shaver等学者开发了多种问卷用于测量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来评估依恋类型。具体的量表方面有关系问卷和关系测量问卷等。

3.模式发展。依恋理论的实证研究显示疏离型模式患者倾向于将病症轻描淡写,不易与某位医师保持稳定的医患关系,不善于利用卫生服务;焦虑型患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症状,依赖他人的认可,由于低自尊,更多的主观压力促使其过度利用医疗服务;恐惧型患者由于不信任他人或害怕被拒绝,倾向于在医患关系中逃避。研究者针对各类型在医患关系中的行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或应对措施,比如对于疏离型和恐惧型患者,建议指定多个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电话交流、邮寄提醒等联系方式提醒进行例行检查;建议为焦虑型患者安排频繁的短暂互访,这些互访可以由护士、社会工作者等执行。

三、结语

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提升医患沟通质量是医患沟通的当务之急。研究显示,多数医学院校几乎未开设医患沟通类的专门课程,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临床技能进行指导,在已开设医患沟通类课程的高等院校中,课程内容大都以讲授理论原则为主,实践环节欠缺或较弱,应用性低。本文介绍了两种国外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发展较成熟的医疗沟通模式,对于国内的医患沟通教育及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裴益,徐仲华,乐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策略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09):85-87.

[2]侯胜田,张永康.主要医患沟通模式及6S延伸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4,(01):54-57.

[3]Epstein R M,Franks P,Fiscella K,et al. Measuring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in PatientCPhysician consultations: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5,61(7):1516-1528.

[4]Ciechanowski P S,Walker E A,Katon W J,et al. Attachment theory:a model for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somatization[J].Psychosom Med,2002,64(4):660-667.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Mode in Medical Relationship

―Patient-centered Clinical Strategy and Attachment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ference

LIN Yan-wei1,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China;

医生患者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 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因此, 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已成为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 探讨减少差错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 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2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就从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来看其隐患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不规范、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比较缺乏以及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等这些都是带来安全隐患的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不规格的操作行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来严格的执行工作,发生越级代签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病人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反映病人的病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甚至擅自的修改护理记录,导致记录不清晰带来护理的麻烦。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卫生法律意识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护士过多的关注病人的病情,而忽视了病人的感受以及病人的合法权力,比如隐私权、知情权等等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2.2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隐患:内科护理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安全,如果医院的管理者相对缺乏护理管理的意识,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素质不够,那么必然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就会使得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的薄弱。这样就会使得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制度也不会健全,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无法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其管理上的漏洞会使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2.3由于患者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一般而言患者以及患者家庭或是社会都会对医院给予较高的期望,如果出现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对其医院的治疗表示不满意,那么他们往往会失去对医务人员以及护士的信任,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护理活动。正是因为这样不规范和不科学的自我行为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我们知道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其疾病的原因往往会导致其心理发生相应的变法,往往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不足,心理的承受能力差,这样就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导致做什么事都是心烦意乱,无法镇定,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无限的隐患。

3安全隐患的消除及防范措施

3.1努力提高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理论知识。一般而言内科患者的病程是比较长的,大多的内科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样的话就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以及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给患者始终如一的照顾和护理。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

3.2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次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对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结合的管理方法,定期的组织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同时要不断的致力于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控制与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有效的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3不断的加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和患者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到以患者为本。要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权、隐私权等等。必须一丝不苟的把本质工作做好,注重护理工作中的语言行为的适当,要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给予患者以及家属温暖与关怀,只有在这样融合的护理关系中才能降低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患者的早日康复。

4结束语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在护理安全管理中, 必须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科通过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 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 持续整改, 防患于未然, 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闵燕华, 吴少华.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1期

[2]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8期

[3]程红彦. 在内科护理中如何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 [期刊论文].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8期

[4]田翠芳. 对肿瘤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研究与分析 [期刊论文]. 《吉林医学》,2011年36期

[5]奚春芬.神经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0期

医生患者论文篇(5)

跨文化护理理论[1]是美国护理理论家莱宁格(leininger) 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目标是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提供与文化相适应的护理;根本就是对护理对象了解越多,为他们提供满足其需要的照顾的可能性就越大。跨文化护理的核心部分是朝阳模式又称“日出模式(sunrise model)”,认为护理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个相对的框架,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该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体现出护理模式的多样性,护理程序的整体性、系统性、专业性、协调性。它是一座跨越文化代沟,架于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桥梁。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口腔医疗行业也在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行业竞争激烈[2] ,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和服务。跨文化护理理论契和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专业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并重的模式。分院于2012年实施该护理模式以来取得一定业绩。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前埔分院2011-2012年门诊人次49317,门诊收入9825745元,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0岁,以中青年居多。医生9人,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付主任1人,主治医生5人,住院医生3人,学历本科7人,硕士1人,大专1人;护士4名,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1人,学历本科2人,专科2人。两年中医护人员和人数均不变。业务范围:牙体牙髓、牙周病、齿槽外科、牙修复、 儿童牙科。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8:00—12:00,周一至周六下午2:30—5:30。

1.2 方法

传统护理模式,护士被动奔波于椅旁护理、传递材料、准备器械,医生叫了才做. 为适应临床发展,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跨文化护理。跨文化护理执行责任区护理及功能组岗位职责制的整体护理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增设护理责任区:专家室、A区、B区,三组责任区,每区医生的构成与2011年一致,专家室有1名副主任医生和1名主治医生,A区有2名主治医生和1名住院医师,B区有2名主治医生和2名住院医师,每区1名护士负责。各区的材料、器械、高速涡轮手机、仪器等由各区护士负责备齐.设护理功能组:早班、晚班、正常班组,每组1人。早班职责是提早5分钟上岗向总院报高速涡轮手机数量、更换灭菌公钳及棉球,分发灭菌车针等小器械;晚班职责是下午5:00前送待干燥烤箱消毒的器械进清洗消毒间灭菌,车针等小器械收集后清洗-灭菌,下班前关电、水、空气压缩机、窗户。正常班职责是接收、发送与总院消毒中心供应的物流并协助早晚班。导诊由A区护士负责,病人导诊按挂号先后顺序统一安排。现场指挥1人负责应急、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协调,物流的调配,由护士长承担。采用回顾性资料统计2011年传统护理模式下及2012年跨文化护理模式下各自的门诊人次、门诊收入、急救、医疗投诉的情况。

2 结果(表1)

表1表1显示,跨文化护理在门诊人次下降了4203人次的情况下,门诊收入提高了557879元,说明复诊及指定医生的初诊患者比例增加,即忠诚患者增加。急救患者降到2例,医疗投诉降为0.

3 讨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技术与服务并重的观念。

从患者一踏入医院起,就有仪表端庄,态度和善,面带笑容,言语亲切的导诊护士引导。留心观察候诊患者的情绪、行为、言语,发现有不良情绪、行为、言语时主动靠近,用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与需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与患者沟通时语调要柔、语气要低、语速要慢,神情专注,身段要软。用“把患者当成自己”的思维,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经治医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以专业的关怀[3] ,耐心恰当地向患者解释并及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经治医生。对患者的心理及时干预、调适,重建其良好的心理。加强护理技术的培训:每周一次口腔护理相关理论的提问,每月一次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月一次口腔护理配合技巧的专题讨论、交流心得。每季度评比一次,采用医生、患者满意度问卷。年终总考核。工作中护士长以身作则,很好的传、帮、带。成员之间经常交流、分享心得,不断总结经验,对技术精益求精[4] 。

3.2实现医、护、患的互动关系。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之间不仅要有良好语言提示,更要有身体语言与神情的默契,尤其遇到复杂手术、牙多根管治疗或复杂牙修复时,医生专注在集中精力寻求解决方法,患者因张口及躺着时间长或反复漱口,常常表现出烦躁情绪,护士要适时提醒医生并且更加仔细、耐心、认真配合医生,做到换位思考。患者方面,如让其闭嘴休息,用手柔柔患者的颌关节,在病情许可下协助患者喝温水,告诉患者现在做到哪一步骤,需要患者哪些配合。医生方面,紧跟医生思路配合又要从不同视觉,思考哪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医生,保持医护互动。在配合过程中重视对患者的面色、唇色、神情、手指末端温度等病情观察。

3.3树立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科室文化环境。

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除了严格执行《福建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标准》外,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爱、同理心、理解、包容和感恩。关怀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社区人员、医务人员之间及同行业往来人员。对患者关怀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 [5]。全面、正确评估患者的需要,大致了解患者教育水平、、审美观念及价值观念用以针对不同层次患者采用不同方式交流.一者融洽医患关系,二者舒缓患者压力与顾虑,创造轻松的治疗气氛,达到与患者共情。对医生的配合方面应主动、积极。如用心备齐物品、仪器和材料,保证操作的顺利实施,密切配合治疗进程,加强术后指导,进行健康教育。用心经营忠诚的患者群。忠诚患者是指对我们的服务理念,责任心,专业技术,行医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操守表现出高度认可、信任和支持的患者 。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之间针对不同病例经常交流总结,经常一起户外活动,释放压力,增加凝聚力[6]。这样的医疗文化环境构建,目的在于实施对患者的全程、全人、全家医疗。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2] 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5-6

[3]徐荣源.护理良能随处现[j] 志为护理,2012,11(6):12-13

医生患者论文篇(6)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医生患者论文篇(7)

1.1患者安全教育缺失

既往的医学教育中缺乏患者安全教育的内容,关于患者安全的认识多数在于从医者、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自发地摸索与应用,往往是不自觉地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鲜见于上升到完整理论水平及观念;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显然失于片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广、普及、警示及教育意识,管理者对系统的改进缺乏积极性和敏感性[3]。

1.2医疗整体化概念缺乏

医疗从业者多数混淆患者安全与医疗安全的概念,缺乏医疗整体化概念,仅仅注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运作特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将疾病部位和患者总体割裂,缺乏诊疗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的交流与配合,缺少患者重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医疗、护理、检验、放射、后勤、物流、设备、水电、安全、财务、管理等所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无法将患者就诊全过程做到整体连贯,导致隐患处处,且反复出现、难以纠正[4]。

1.3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被忽视

现代医院的体量增大,危重疑难患者的救治日益增多,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医院,医疗压力巨大。在近10年的医院扩张大潮中,多数医院的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化诊疗设施应有尽有,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进步加快,高素质人才积累增多,现代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开始应用于医院与科室及部门管理,如戴明环、PDCA、根因分析、项目管理、品管圈等;但医院的软实力,医院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医院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核心——患者安全文化,多数医院仍认识不足,推进无力,造成医院文化建设落伍,缺乏发展后劲,持续磁吸效应乏力,缺乏现代人文医院发展所必备的“精、气、神”[5]。

1.4非惩罚性文化推行缓慢

优秀的患者安全文化,其特征必须包括:主动上报机制、非惩罚性处理过程、良好的沟通环节、注重持续改进与提高。处理个人无法提高患者安全;如果仅仅针对个案处理,而不去深究个案背后隐藏的系统性缺陷,其后相关安全事件依然会不定时发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6]。目前国内医疗不良上报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上报系统多数不能较好满足科学管理需求,从业者对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方法、途径不明确,管理者对随后的跟踪与改进措施不积极,反应迟钝,事件上报的开始往往就是结束,流于形式;其事实是很多有利于系统改进的不良事件没有得以上报,触目惊心的漏报事件比比皆是。(2)由于多年形成的惩罚性文化思维,从业者及管理者忽略现代医学中的固有风险,将发生的安全事件与个人的疏忽大意挂钩并对照处置,实施惩罚依然是管理者最爱使用的手段,更加导致从业者隐瞒不报、推诿过失,管理者则忙于救火,而危险因素持续存在。(3)涉事部门及团队自身难以形成公开、透明、坦然的讨论分析机制,将上报不良事件与对个人的惩罚和打击报复挂等号,各种评优先进与不良事件联系,与个人利益攸关[7];导致从业者主动上报安全事件、自发履行职业责任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患者安全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建设推进实践与经验

2.1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针对国内外患者安全工作理论建设及实践工作现状[8-10],结合南京鼓楼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切实有效推进患者安全工作,如何建立和加强患者安全并进一步建设完善提升医疗质量所必须的科学体系,如何将医院文化建设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标的方向推进,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了连续十余年的探索与医院文化建设,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识与推进逐步深入[2,6,11]。我们认为:对于患者安全文化内涵和核心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行、依靠个别领导、少数管理者的智慧来管理患者安全,显然与时代落伍,与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在重视医疗设备升级、人才配备优化、医疗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行医院的文化建设;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真正让患者安全文化思想落在实处,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深入人心、铸造品牌、打造精品。

2.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实践

2004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在国内率先[2]对Singer等人关于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细致阐述,此项研究使安全文化开始得到了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关注,为随后全国兴起的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制度、最早开展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推行腕带身份识别)、最早提出安全问题的终极要点在于系统管理,简化程序、减少选择,将人为错误可能降到最低;特别指出医院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软实力的核心,重视医疗安全、推进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良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注重医院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南京鼓楼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文医院建设,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的目标,连续不断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2005年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医院文化和职工价值观的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了10万字《鼓楼医院价值观建设调查报告》,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规划;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个西医院历史纪念馆,被定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2008年,医院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愿景目标,提出了“病人好,员工好”两项管理目标,构建了人文医院建设理论模型;2014年医院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内涵,提出建设汇聚“品牌医院”“优质医院”“精益医院”“人文医院”“研究型医院”为一体的“卓越医院”构想,将“人文鼓楼,卓越鼓楼”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提出“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建设目标,以“人文落地(人性化服务),等级医院建设(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用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文化来引领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以文化管理来推动医院全方位的发展。

2.3南京鼓楼医院针对患者安全推行的具体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体现在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所有部门。有鉴于此,鼓楼医院采取下列具体措施,力争做到患者安全管理无死角。(1)改善医院就诊环境的安全、推进无障碍医院建设、升级改造就诊流程、无缝对接医技科室辅助检查。(2)推进非惩罚上报和积极干预医疗不良事件、讨论与整改非计划再次手术,实施针对患者身份识别及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严格执行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安全使用。(3)完善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准确传递患者重要信息、建设患者安全信息化系统。(4)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防控院内感染,注重后勤与服务部门职工安全教育、逐步探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方式和内容[11]等诸多方面。只有将患者安全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全面覆盖,传递到每位员工,与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才能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并将其鼎力传承,发扬光大。

2.4经验交流与推广

除了多个部门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工作,南京鼓楼医院特别注重将工作收获及体会与国内多家医院同行分享:如邀请国内患者安全问题核心专家来院授课,发表医院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近两百篇,受邀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医院进行百余次的授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行专题讲座,健康报、人民日报、中国卫生等多家媒体给予聚焦性报道,接待来自国内外两千余批次、两万余人次的参观交流。在该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作为江苏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院每年主办的江苏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年会,已成为国内规范科学管理、统一提高认识、积极推广患者安全理念的重要平台之一;连续两届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多部门参与全国患者安全大会典型病例上报并行大会分会场主持及交流;2014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惟一一所医疗单位),2015年获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奖和3个五星管理板块奖,分别为“医院形象与传播”“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服务与体验”;围绕患者安全相关研究获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南京市卫生计生委及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多个部门研究课题资助等,南京鼓楼医院在推行患者安全文化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经过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推进,南京鼓楼医院的文化建设逐渐被多数员工知晓和认同,人文服务和人文管理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员工所自觉践行,全面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和幸福感,齐心协力建设人文医院、秉行患者安全理念的氛围方始形成。

3对现阶段中国医院患者安全工作的建议

3.1患者安全文化领悟与推广

作为对医疗安全工作引领、监督的管理者本身,必须深刻理解并掌握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与内涵。管理者自身必须持续学习和把握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掌握巩固其精髓,自觉运用非惩罚管理理念,针对系统做出改进[12-13]——安全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在部级层面上可以有各级、各类医院或会员组织参与组成非政府背景的患者安全组织,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本身具有自愿加入、公开分享的文化特点;以该组织名义建设覆盖全省、全国范围的不良事件大数据分析中心,向所有单位倡议及提出患者安全警示,提供安全工作建议。

3.2学习与借鉴

以WHO教本《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为蓝本[14],广泛学习国内外患者安全推广教育经验;学习使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C)[15],结合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并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制定个性化患者安全工作方案[16];在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开展患者安全培训,由国家、学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患者安全工作指南》,并每年更新。

3.3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与困难

注重患者安全信息化建设[17]、加大患者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非惩罚文化,注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的规范化、系统化患者安全知识相关教育[18];强调必须达成视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共识,甚至以牺牲生产和效率为代价。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然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将患者安全贯彻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当作其首要责任与义务来对待,深刻认识到在医疗全过程中所有岗位的职工具有同等重要的责任、担当共同的使命;克服这些困难,迎接这些挑战,患者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枝繁叶茂、落地生根,中国医院的发展才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患者安全工作的推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刘志坚 孙蓉蓉 韩光曙 单位:南京鼓楼医院

参考文献:

[14]吴菁,叶旭春,沈洁,等.WHO的患者安全课程对加强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启示[J].护理杂志,2011,28(11B):73-74.

医生患者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217-02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患沟通的效果倍受关注。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医生必须学会人际交流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的沟通应视为同医疗技术不合格一样,是医生无能力的表现。2000年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Hic,CMB)提出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的七大技能,交流能力位居第三,而且被强调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1]。我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教授曾说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有责任感和对病人的关爱之心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他人沟通。

1 肿瘤患者医患沟通的特殊性

2002年9月起,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明文规定“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事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文中不仅明确医患沟通是必然要求,而且明确了在医疗活动中医方的告知责任,这从法律上确定了医务人员须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法定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建全,医疗活动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权和知情同意权日益看重,对治疗方案及检查的选择权等意识日趋增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加剧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发展,甚至演变为医暴。近年来,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进行人身伤害的事件越来越多,给医院、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两会”期间,钟南山曾说,在中华医学会处理的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的。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方式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情绪。

肿瘤学专业医学生在学习、见习、实习以及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都将面对一个特殊群体――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学生常面临一些诸如“告之坏消息”、“临终通知”、“病情进展通知”、“破坏性、致残性手术的通知”、“毒、副作用剧烈的放、化疗通知”等具有很强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还不尽人意,患者和家属常常是忍受了治疗痛苦和花费了高昂医疗费用后却又面对治疗无效、肿瘤转移、复发、病情恶化等沉重的打击,使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倍感压力。因肿瘤患者的治疗相对复杂、周期长、效果差,毒副作用强、会造成很多终生后遗症,而医疗费用高昂,预后差,生活质量低下等,再加上普通老百姓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存在较多局限,导致了肿瘤患者和其家属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焦虑、紧张的情绪较其他病种患者更为严重,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医生有更强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又容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情绪会更加极端和矛盾,更易引发医患矛盾,这对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如果学生与患者沟通达不到目的,更易产生医患纠纷,也难以让医学生实现向医生的转变,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显得更加迫切。

2 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国外医学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医患沟通,20世纪60年代就开设了“有效沟通策略”、“评估医患关系处理方式对医疗结果的影响”、“了解与医患关系相关的法律事宜”等课程,不仅强调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国外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规范、系统、完整,而且内容丰富,比如有“告之坏消息”、“临终关怀”等等。我国医学院校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性培养起步较晚,直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才逐步开设了《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这方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仅处于初步阶段。我国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脱离实际,以讲解、讨论、角色扮演法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多数院校并未设置专门针对医患沟通课程的见习教学,学生对医患沟通仅停留于理论认识。事实上,临床带教教师也缺乏专门培训,更没有具体科学规范的实践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临床教师往往更注重对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更少,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客观、全面、立体地考核学生沟通能力水平。学生对自己的医患沟通效果和标准也很茫然,表现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沟通技巧缺乏专业训练,对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缺乏理解和关注[2],而专门针对肿瘤专业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几乎处于空白。

3 如何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

3.1 加强教师培训

首先应提高肿瘤专业临床教师医德医风修养,其次应:(1)提高教师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医患双方掌握的医学信息是不对称的,而部分教师自身却对此认识不够,“见病不见人”的情况还普遍存,尚未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更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虽是将医学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家属,但也是医患双方情感的交流。如果忽视患者心理和情感的需求,缺乏对患者关怀,则难以达到医患沟通目的。(2)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注重中国礼仪和习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肿瘤患者与自己医生的交往往往长达几年,更需要医生的鼓励、理解、关心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医生如果没把握好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表情和姿势,忽略沟通对象和所在场合,对患者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而又不作耐心讲解说明,则沟通变成了单向信息传递,而不是双向、互动的。(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肿瘤专业的研究进展较其他医学专业发展更快,知识更新可谓日新月异,教师不加强业务学习,则不能对患者全面系统评估和介绍诊疗方案、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意外、疾病的预后情况,也不可能满意地解答患方所提出的疑问,难以获得患方的信任,从而影响了沟通效果。加强肿瘤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其自觉为创造“合作型的医患关系”而努力,才能提高教师的医患沟通能力教学水平。

3.2 设置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见习课

医患沟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中的理论要先融入到医生的医德理念中,对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和理解,再加上交谈的技巧和礼仪,才能达到有效沟通,这其中包括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学生需直接观察和模仿教师与患者沟通时的言谈举止和与患者的互动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医患沟通的要领。因此,学校应在完成医患沟通的教材内容后,安排3~5次临床见习,特别是肿瘤专业的医学生更应安排前述的各种肿瘤专业特色的医患沟通情景见习课。学生不仅可现场观看和感受,还可直接参与沟通过程。教师可在见习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患者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理解患者的需求、想法、感受,同时也可让学生帮助患者去理解医生解释说明的沟通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就非常容易理解怎样的沟通才是信息双向交流,才算有效沟通。一堂好的见习课,不仅可帮助学生将医患沟通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3 引进国外各类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标准

国外医学院校早已经建立起行之有效、通俗易懂的评价体系,大多能客观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值得国内借鉴。常用的评价量表有USMLE量表[3]、利物浦医生沟通能力评价量表(Liverpool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sessment Scale,LCSAS)[4]、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5]、卡拉马祖共识申明(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KCS)[6]、AACS(Amsterdam attitude and communication scale)量表[7]等。这些评价表已经逐步被国内各医学院校引入,通过应用后证明对我国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均有不同程度效果,相对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是SEGUE(SEGUE Framework)量表。SEGUE量表是由美国西北医科大学Gregory Makoul等人[1]于2001年编制,主要用于美国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估。SEGUE量表包括5个维度25个子项目,5个维度即准备(set the stage)、采集信息(elicit information)、提供信息(give information)、理解患者(understand the patient s perspective)、结束问诊(end the encounter),5个维度的首字母组成SEGUE。SEGUE量表的25个子项目的排列顺序与我们临床医患沟通的实践过程基本一致,评分标准简单,易于掌握,目前已成为北美地区培训和评价医学生沟通技能最常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高一致性系数和测量者间信度效度,适用性强,可用于教学、评价以及科研。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引进该量表并进行中文版修订与试用[8]。国内学者如蒋[9]、汪轶等[10]尝试应用此量表来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认为应用SEGUE量表来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效果良好,学生进步明显。该文更推荐肿瘤专业医患沟通教学首选此评价表,简单明了,内容全面,易于学习和应用,而且可同时让旁观学生、考查教师、现场专家、沟通患者对应试者进行评价。评价表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可实施的细则,教师和学生都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可自我评估,了解自己沟通过程中的不足,利于学生更快地进步。

如何进一步提高肿瘤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效果还需做更多工作,比如:(1)目前我国应用的评价量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尽管在国内医学生中通过了信度、效度、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但如果能研究出国内自己的医学生评价量表,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礼仪和意识形态,肯定具有更强的适用性。(2)可根据肿瘤专业的特色细化出肿瘤专业的医患沟通评价量表,可更好地促进肿瘤专业医学生沟通水平的提高。这些工作都有待于医方、患方、校方三方都共同提高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某一方缺位都会影响这些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哥本哈根(1999年10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4):1-8.

[2] 彭丽,冉素绢.医学生医患沟通课程教学设计现状和反思[J].重庆医学,2011,40(25):2594-2595.

[3] Makoul G.The SEGU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J].Patient Educ Couns,2001,45(1):23-34.

[4] Humphries GM,Kaney S.The Liverpool Biref Assessment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making of doctors [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1,6(1):69-80.

[5] Kurtz SM,Silverman JD.The Calgary-Cambridge Referenced Observad on Guides:naaid to deifning the curriculum and organizing the teaching in communicaiton training programmes[J].Med Educ,1996,30(2):83-89.

[6] Participantsin the Bayer.Fetzer Conference on Physician-Patient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Essentila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n Medical Encounters:The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J].Acad Med,2001,76(4):390-393.

[7] J.C.J.M.DE HAES,F.J.OORT & R.L.HULSMAN. Summative assessment of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s through observation in c1inical practice[J].Medical Teaeher,2005,27(7):583-589.

医生患者论文篇(9)

1国内外叙事医学的发展

1.1国外情况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普通内科医师和临床医学教授RitaCharon于2001年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提出的新名词,主要是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20世纪90年代,Charon发现文学与其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关系,文学能帮助她更好地做一名医生。Charon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当代医学是冷漠的医学,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医生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患者所要面对的痛苦;而患者则期望医生能够理解和见证他们的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同在,医生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1]。从这点出发,她认为患者和医生都需要一种新的医学形式,即叙事医学。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的统计,2009年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人文医学课程,59所将某种形式的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哥伦比亚大学于2000年率先开设叙事医学课程,2009年开始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叙事医学研究者需要具有医学和文学双学位。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入医学院的核心课程。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则与人类学家合作,开辟了叙事与疾病:治疗的文化建构研究领域。叙事医学为时下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观念,现已得到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主要医学刊物及各大英美医学院校日渐重视[2]。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创立了巴林特小组,它是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小组由8名~12名医生组成,讨论关于医患关系的难题,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反馈和启发,医生有机会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并形成新的视角,更好的了解患病之“人”。2011年5月20日,小组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医生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让医生发现自己在医患沟通方法和发现对患者的做法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沟通不满意的。阿瑟•克莱曼24年前在哈佛读书时,曾申请休学一年,通过这一年的经历他出版了《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一书,他通过自身的感受,叙述了一个是医生的、一个是病人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一个是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克莱曼在结尾中无限感慨地说:战争太重要了,不能由将军们单独来运筹;政治太重要了,不能只由政客来闭门操控;疾痛与医疗太重要了,不能仅仅诉之于医护人员一隅,也不能只有客观性探索一条路径。因此,患者的叙述,疾痛的故事,叙事的医学都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唯有多元、兼容的姿态,才会有可爱的医学。

1.2国内情况

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编写了《医患沟通学》,首次把医患沟通作为一门新学科加以探索,从政治经济、人性、伦理、法律、医学、心理、人际等全方位进行综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同年,将《医患沟通学》列入该校医学生必修课程。部分三级医院在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史炳忠和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张建枢的带领下,召开了《叙事医学》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张建枢强调,“叙事医学”走进中国医学生课堂,对于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沟通能力和技巧,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国外医学实践表明,在医患沟通互动中,叙事无处不在,然而叙事在中国各大医学院校的课程表里几乎看不到,我国医学教育管理者和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叙事以及叙事理论应用于医患沟通研究的重要性[3-4]。据统计,每年医患纠纷增长率达22.9%,这意味着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大,为患者服务越多,矛盾也就越多。如何重建医患互信,学界给出了不同对策,如增加政府的投入,废除以药补医,签订各项知情同意书、协议书,加强医德建设,开展第三方调解等。但事实证明,这些策略均因存在致命缺陷而实际作用有限。正确认识并发挥叙事医学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建医患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2敘事医学的作用和意义

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临床医学的叙事有助于患者与医学专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思考患者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意义,指导医生在生命面前采取恰当的行动。患者在选择和诉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但往往会遗漏一些,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医生要帮助患者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患者在叙事中谈到“他们的问题故事”,而医生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2.1通过叙事建立“心与心”的交流

叙事医学就是用叙事能力来实践的医学,在医生和患者处于“叙事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患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患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生命的积极态度是很重要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读,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这样的叙事为生物学解释恢复了人文关怀。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就像流淌的小河,源源不断,让医生与患者建立了“心与心”的交流。#p#分页标题#e#

2.2通过叙事建立医生人文思维

社会上对医务人员有诸多不满,医生也觉得委屈,也抱怨。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机制、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同时也有我们不得不正视的自身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医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医学演变为赚钱的行业,必然侵害患者的利益,晚期肿瘤患者用大量的金钱购买一段没有质量的生存时间,普通的偏头痛患者四处求医却效果不佳。现代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昂贵的技术,而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把这些技术推广开来。更多时候不是医生选择了昂贵的治疗,而是医生更擅长或者只擅长昂贵的治疗。但这决不意味着医生就无能为力了,他们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的文化生存环境来搭救自己,医生的人格具有治疗功能,医生搭救了自己,才能搭救患者[5]。

2.3通过叙事促进社会对医生的理解

尽管临床很忙,但临床医生要有叙事医学的理念,培养一种“共情”能力。否则,医生做得再多,患者也是不会领情的。只有医生真正进入患者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感恩的心态,医生的所有经验都来自医疗实践,没有哪个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全是依靠书本得来的,因此医生对患者也应当感恩。患者更不能把治疗过程当成一种金钱买卖的关系。医生和患者都要换位思考,医生不是神仙,任何操作也不可能做到绝无瑕疵。医生看到患者康复往往充满了成就感,患者的一句赞扬比什么都宝贵。医生也不能只埋头科研,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风险性,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苦和累。医生极度忙碌,他们没有时间叙事或听患者讲故事。叙事医学又该如何在医学的框架中找到立足之地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低层次上就是沟通技巧问题,医生要学会倾听、善于询问。高层次上就是理念问题。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采用的科学性语言、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合谋把疾病而非患者置于医疗实践的中心地位,人本身的价值被贬低。所以医生在跟疾病较量之余,还要注意不与社会脱节,不与老百姓的生活脱节。叙事医学的精神如同《周易》,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3重建医患新篇———让医生走进患者的世界

3.1从情感上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

医学不应该是必然,而应该是可能。所以医学也不应该成为权威,成为权威的医学就很难再顾及人的尊严。一个人浑身插着管子,完全靠机械的力量维系生命的时候,它所关心的是治疗过程是否符合它的理论和规程。“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很淡很淡[6]。但叙事医学不然,叙事医学重要的不是“叙事医学”名称的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执手相望,娓娓道来”。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一个人的健康的根源。叙事医学就是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篇章。我们不能只关心疾病的治疗,而应将力量放在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放在去创造精彩的幸福生活、放在去充分展示生命的内在本原并享受爱和喜悦上。

3.2建立正面的沟通渠道

医生患者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01-03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祖国未来医学界的主力军,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守护人民大众健康的重任。医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美国医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2]。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3]。为了解湖南省某高校(以下简称“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本课题组设计、发放、回收、分析了问卷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探讨提升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自行设计“研究生医患沟通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年龄、年级、性别、专业)、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以不记名方式分批向该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研究生发放问卷,每一批问卷在当天收回,于一周内完成调查。收回后汇总并通过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8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93.9%。

(二)研究生一般资料

338名研究生年龄跨度范围为22岁~35岁,男性163人,女性175人,研一113人,研二110人,研三115人;内科148人,外科110人,肿瘤学32人,妇产科13人,传染科11人,儿科9人,眼科8人,耳鼻喉4人,口腔科3人。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并注重提升沟通能力。

2.研究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该校开设《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4](以下简称“教程”),关于对本教程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持开设该教程并对该课程很感兴趣,认为该教程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相当部分研究生不赞同目前理论课授课方式,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3.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生诸多因素中,首要因素是“医患沟通缺失”,其次是“缺乏医患沟通的培训”,最小的影响因素是“部分研究生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好”。

4.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社会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其次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最小影响因素为“‘医闹’呈职业化趋势”。

三、讨论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到目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能力状况、医患沟通不顺畅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各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试从个人方面、培养单位方面、社会方面探讨提升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1.增强医患沟通意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生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变意识。作为医患沟通的主导者,研究生们要自觉、主动同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时间,耐心倾听,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时了解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解答,积极疏导,将医患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为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与病人沟通前熟悉患者病因、诊疗方式,增强与患者沟通时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患沟通技能,耐心倾听,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加强语言沟通的自我训练,注意谈话态度与肢体语言[5];参加相关专家的讲座,关注网上相关论坛,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正确区分临床经验与沟通经验,切勿混淆,从而错误评价自己的沟通能力[6]。在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综合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健康高尚人格。作为医学研究生,在工作之余也要多读书,陶冶情操,强化内涵,不断完善并提高人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社交能力与沟通能力,综合发展。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研究生们应谨记《医学生誓言》,树立高尚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同医术并重发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服务理念,以高度同情心、同理心、责任心和爱心对待患者。

(二)培养单位方面

1.完善培养计划,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单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素质教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作为研究生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可参照国内外医患沟通考核量表,如国内学者田冬霞修订《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进行考核[7]。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还应加大对医患沟通课题方面的支持与投入,不断探索提升医患沟通技能的方法,完善体系;鼓励研究生参加医患沟通方面课题的研究,在闲暇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对研究生起着向导和楷模的作用,其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思想品德、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8]。在临床工作中,导师应做好示范,积极向研究生传授沟通技巧,增强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向学生传授做人道理,注重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提高授课老师标准,注重多种形式教学。为更好提升并激励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单位在遴选授课老师时,应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口碑好、医疗事故少、沟通能力强、病人反映良好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专题小组讨论,以便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9]。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社会实践,如Mini-CEX教学、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经验交流;运用三维评价体系、三级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式评价体系来强化研究生临床思维,培育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能[10]。适当安排研究生去医疗纠纷协调部门学习,更直观地面对医患纠纷,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及处理纠纷方式与技巧。

4.改善医院环境,注重管理细节。医院的硬件设施及环境对病人疾病诊治有一定影响,医院环境也侧面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理念。因此,医院应强化管理,细化规则,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在病房中发放“健康宣传杂志”等。同时,医院应合理分配病人,适当减轻研究生的工作量,让研究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

(三)社会方面

1.客观认识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问题愈加重视,对疾病诊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学是一门要解决复杂生命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科,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是临床和学术上目前还无法研究清楚的;在已经研究清楚的领域,甚至在一些成熟的领域,由于生命的复杂性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医学也不可能预测到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情况[11]。因此患者应对疾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2.完善医疗环境。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正逐渐加剧医生与患者之间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制度,降低医疗费用;完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民营与国营相结合的道路,改善医疗条件与医疗环境。社会上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恶意挑拨医患关系;一些非法组织蓄意谋划医疗纠纷,破坏医疗秩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媒体予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还社会一个客观舆论环境;并对破坏医疗秩序的恶劣行予以严厉打击,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医疗环境。

3.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为让研究生们更加注重医患间的沟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考核细则,加快对医患沟通体系的研发,并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去,让医学研究生在成为正式医师之前充分重视并掌握医患沟通技能。

四、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单一,医患沟通教程的理论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缺失,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同时存在工作负荷重、病人对医疗期望值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舆论媒体导向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自身、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个人、培养单位、社会的努力与支持,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全面协调,研究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祖国未来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2]Makoul G.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cine: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Medical School Objectives Project[R].Washington D 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99.

[3]李春艳,段志军,王莺燕,等.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40-241.

[4]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朱巍,陈雄生.加强脊柱外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83-84.

[6]Woelber JP,Deimling D,Langenbach D,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dental education.A survey amongst dentists,students and patients.Eur J Dent Educ. 2012,16(1):200-204.

[7]田冬霞,刘俊荣.测量中国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工具――《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1):58-61.

[8]宋智.论导师参与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J]. 教育与职业,2010,(30):57-58.

[9]Jo Brown. Clinic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Fresh Insights[J].Academic Medicine,2012,87(8):1101-1104.

[10]贺军,王艳,杨林,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0):105-107.

上一篇: 网络与信息论文 下一篇: 畜牧师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