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医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56

正高医学论文

正高医学论文篇(1)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的综合体现。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对毕业论文态度不认真,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属于自己原创的论文不多,缺少亲身实践、病例资料不详实。从近几年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规范的中医术语,没有完整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思路,毕业论文的立题依据、中医机理阐释不明确,仅一笔带过,大片幅的是西医内容。这种中医理念逐渐淡化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同时论文引文数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数量是衡量论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引文量愈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就愈强,引文内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动向和理论依据,引文数量则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环境和所掌握的相关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测评论文新颖性的标志之一。但大多数论文引文数量太少,有的只有3~4个,综述引文也不足10个,说明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太少,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没有全面了解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述的意义不大。

由于缺少相应激励奖罚政策,指导教师责任心有待加强。对一般学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合格与优秀对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影响不大,从这点来说学生做好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撰写。个别指导教师临床工作较忙,指导力度不够,对指导教师也缺少相应奖励政策,指导毕业论文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没有给予表彰和奖励,这也是影响指导教师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与对策

2.1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途经。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加深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锻炼了文字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对中医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是对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责任意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要强调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强化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增强中医药研究信念

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中医药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医基础知识教育奠定了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学的基石,应该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增加基础课比重,注重挖掘、提练中医宝库的精华。因为只有在领会透彻、掌握中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中医创新思维有所启发,也才有可能找到发展中医质的飞跃之起点。

从跨入中医药院校大门开始就要让学生树立中医理念,热爱中医药学,对新生进行中医药辉煌历史及未来发展的形势教育,让其有信心、有责任从事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西医课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强化理解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一方面又溶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会使学生思维混乱,相信其一,难解其二。要求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基础课程,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有些内容强迫背诵也是必须的,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但强化了中医理念,也有益于后期临床课程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中医学研究思维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本门课程熟悉的基础上,要有自信,充满热情,对中医药研究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骄傲感和使命感。强调中医药研究的优异成绩,客观认识中医药的优势及中西医的差别,不要片面扩大、过多流露中医学的不足。每门课程可根据学科人员研究优势重点讲授部分章节,更好地达到熟练自信,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有兴趣、有热情,也可能从此就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终身为之奋斗。

2.3 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质量意识、强化过程管理、抓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措施。应充分认识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把做好此项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过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临床观察、编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等几个阶段。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规范、文献资料查阅、病例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程序勿过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选题、开题、指导、完成、答辩过程的完整性。

2.4 举办论文写作培训班,提高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举办中医药科研选题与设计、临床研究方法、医学统计等相关知识讲座,了解中医药研究的有关规范标准,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药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书写格式,熟悉中医药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设图书馆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教育课,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专业资料室的馆藏和服务项目,了解馆藏位置索取号、区别目录数据库,学会利用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充分利用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维普引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电子教学参考书等,知道如何根据所选课题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信息。

2.5 正确指导、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双向选择,由各学科组拟定一些论文题目并对选题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召开座谈会,组织与题目相关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对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强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选题应该以中医学方向为主,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切忌完全西医化。

2.6 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中医学文献,提高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撰写并,进行大学生论文竞赛评奖活动,并可作为奖学金评定指标之一。积极开展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证书。

2.7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责任心

正高医学论文篇(2)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物质、意识、科技和管理几个方面。首先,医院的物态文化的建设。医院物态文化主要是指,医院文化中处于物质形态和物用状态的文化元素的综合概念。医院的物态文化的构成部分,例如医院环境、建筑、药品材料、设备以及医院的各种文化、生活设施,即保留了自然物质元素的实物形态和具体特征,其中又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主要表现为服务于医院病人的特定功能状态,其中包含的着价值取向、价值关系、价值效应等文化内涵,这些因数的交互作用,相互渗透,实现了人与自然、病理与生理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渗透和转换。其次,医院科技文化的建设。医院科技文化是医院文化中的主要文化因素。医院的科技文化主要包括医疗人员的自身素养、医疗仪器设备的科技水平、防御和治理疾病的能力、医学技术方面的信息情报资料及医学科技图书含量、可发展的医疗新技术水平、专门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我国现代医学科技文化表现为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的三种医学体系并存的特点,丰富了我国医学科技文化的内涵。再次,医院意识文化的建设。医院意识文化是在医院职工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反映了整个医院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职业观念、行为规范等。医院意识文化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心理。医院意识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能够规范医院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医院意识文化的有效建设,能有效的引导医务人员,形成医院特有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人员的内聚力,进而形成具有特殊文化色彩的特色医院品牌。最后,医院管理文化的建设。医院管理文化属于医院文化的特殊形态,他是医院管理层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的普遍的管理技巧和管理观念,是医院管理理论与实践与文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医院管理文化的有效建设,能够实现医院主客体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形成一套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能够高效的实现管理目标,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途径分析

我国在医院文化建设在近些年已经取得社会大众以及医院文化理论者和医院管理层方面的重视,然而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几点缺陷。在理论方面,普遍认为医院精神等同于医院文化;在实践中,大部分的医院文化建设,在模糊的理论的引导下,主要是搞“医院精神”;以至于医院的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是重在“提炼”而不是重在“建设”,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形式主义。下文主要从几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其一,医院文化的理论研究的缺失。我国现存在的现状是:医院文化理论的基础研究方面不足,存在缺陷。在对医院文化的内涵方面的认识、对医院文化的定义以及其功用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表述尚不够明确。其二,医院文化建设盲从与表面式建设。医院的文化建设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跟风和盲从的特征。很多医院不能真正的意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到位,盲目的模仿其他医院的文化建设,甚至没有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照抄照搬,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另一种情况是,医院为了跟随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急功近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既浪费资源有没有发挥医院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4]。为更好的创建医院文化,有效发挥医院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要使医院的管理层正确对医院文化进行定位,真正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一,全面实施医院管理的职业化制度,积极推进具有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特征的医院职业管理人选拔机制[5],保证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能力的人来从事医院领导。其二,组织管理者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三,采取可行的外部约束机制,要求医院领导积极实行有效的医院文化建设。(2)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推行“公开、公平、公正”和“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在医院的管理层人员,首先应该意识到医院的员工以及病人的重要性,树立“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推行“公开、公平、公正”和“以员工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思想,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更好的为医院的建设服务。这些理念的有效实行,对于医院文化的有效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医学科学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能否创新和发展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医院建设和高效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正确认识医院文化的内涵,建设健康、有效的医院文化,使医院文化建设有效扎实的开展起来,对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李显平 周梅 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正高医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162-03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value cognition of SCI papers in hospitals

LUO Juan1 JIANG Pan1 LI Sun-fei1 WU Ying-chao2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the 150th Hospital of PLA in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031,China;2.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the 150th Hospital of PLA in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SCI fever" and explore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in in hospital.Methods Through 18 medical units of telephone survey,whether SCI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reward.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ttitude of SCI as evalueting indicato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medical papers and the medical level,and cogni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among 221 medical technicians in 4 hospitals.Results In 18 medical units,SCI wa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and reward.In 221 questionnaires,50.7% of the staff wrote SIC papers,which was prepared for title and assessment;59.3% thought that SCI was reasonable but not only,49.7% of the staff did not know the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of SCI.Conclus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CI in the hospital has excessive deification,blind worship,distort the essence of value and so on.The stat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hospital should trea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I scientifically,and made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combine of research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the combine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the combine of achievement and transform.

[Key words]SCI papers;Hospital;Value orientation;Evaluation index

《科W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 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 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 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f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 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 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 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 SCI价值本质的扭曲 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 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 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 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 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 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 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 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 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 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T,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Garfield E,Pudovkin AI,Istomin VS.Why do we need Algorithmic Historiography?[J].Am Soc Inf Sci Technol,2003,54(5):400-412.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7]何权瀛.泛化或异化SCI评估体系的利弊思辨[J].医学与哲学,2014,35(7):10-12.

[8]吴咸中.临床医生必须深深扎根于临床[J].医学与哲学,2015,36(1):3.

[9]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10]杜治政.正确评估当前医院、学校的SCI热[J].医学与哲学,2014,35(6):1-5.

[11]潘丽萍,刘雪华,贾红彦,等.SCI论文研读报告应用于医学科研型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病案,2016, 17(4):79-82.

[12]余运西,孟小捷.33位知名专家倡议正确对待SCI[N].健康报,2014-10-26(3).

正高医学论文篇(4)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高等中医药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中医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对中医的信心和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目前中医发展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是要把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其实西医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中医也是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应该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模糊论科学,是一种传统科学。传统科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早期,是从整体出发来认识世界而构建的“知识系统”,中医学是其典型的代表。从整体出发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集中地体现在濡家的典藉《周易》之中。只有肯定中医是科学的,按照中医的本来面目,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才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医是民族和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值得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中医,投入到中医的复兴事业中来。

如何引导学子树立对中医的牢固信心,是中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中医教育成败的标准。加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医学伦理课,各种讲座等方式,明确学习目的,使之产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中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学好中医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医学史、思想道德修养、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辅助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医的价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韧劲和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至关重要。

2遵从中医的理论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几十年来中医教育上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严格遵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医知识结构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以中国春秋一秦汉之际的文、史、哲和其它学科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及以温病学为代表的经典医著,确立了中医药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和范式第三,《伤寒杂病论》、温病学以及出于历代临床医家之手的代表性医著,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第四,以中药治疗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等疗法。

课程设置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素,课程设置要完整、准确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才可能依据教材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中医人才。当然,西医的课程不是不要,而是应当安排在中医高等教育的高年级阶段。中医的知识比较抽象,西医的知识比较直观当学生牢牢地把握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后,再学习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才是科学、明智的安排。 3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医学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要在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由此,在注重专业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这已成为国际专业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作为高等中医教育,很有必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关系学、地理生态学、医药管理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及辩证性,它不但对于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应变的敏捷性和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和赋予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是其它任何科学都不能替代的: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4改变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高等中医教育一直沿用基础课一临床课一毕业实习三部曲培养模式,但中医人才成长缓慢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已成为目前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转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倡开放、创造、科学、民主、多样的教育理念,建立恰当的教学评估标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科研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中医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

5强调创新.尊重学术个性.推广多媒体教学.推进中医高等教育

正高医学论文篇(5)

近年来,中医的科学性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这种争鸣已超越医学领域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某些中医圈内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或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不科学)”、“中医是形象思维”、“中医是自然哲学”[1];或认为“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主力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 [2]……面对这些说法,作为中医一分子的你作何感想呢?笔者无意与之辩论。但疑感的是,操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临证水平究竟有多高、对中医的理论研究有多透呢?

刘力红教授说:“老一辈的中医家没有什么临床与理论之分,当然的理论家就是当然的临床家,而中青年的这一辈老师,理论临床已然泾渭分明。搞理论的对临床没有探究,更谈不上丰富的经验” [3]。故一些人在论述中医的问题时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其实不少纯属臆测,不见得能治好几个病;而老一辈中医家以临床验证理论,以理论指导临床,不断地总结提高,故其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动辄指摘中医不科学的研究者,未必有多少真本事。很多中医院校五(七)年毕业的学生理论水平看似不错,其实却未必能治好几个病,不知把中医的思维丢到哪去了?邓铁涛教授谓之为“泡沫中医” [4],邓老认为“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都有了,唯独没有“中医”。中医界“中年中医成才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直是困扰中医教育的大难题[5]……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医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不当可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提出自己一些建议。

1 重新回归师带徒模式,注重跟师临证

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带徒,讲究言传身教。重视理论与临证紧密结合,重视经典的背诵与运用。这样往往学得很扎实、灵活。纵观历史,这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是最多的,往往是名师出高徒。如长桑君带出了扁鹊;张伯祖带出了张仲景;张元素带出了李东垣,李东垣又带出了罗天益;近代丁甘仁氏又培养出了很多中医大家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而现在的中医院校,其规模之大远非昔日所能同日而语,教育普及程度也大为提高,但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间缺少沟通,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固定地域,满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而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埋头题库,获得考试高分为能事,不念求经旨,博极医源。

另一方面,课堂所学未能及时在临床上验证,很少有足够时间跟师临证,很多东西只是走马观花,如何能把所学的活用呢?这种课堂与临床分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若什么都要到见习、实习时才真正跟师临证,岂不晚乎?况且见习、实习时西医成分又占了很多,真正的中医临证有多少时间呢?

由此可知,当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证水平之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为理论与临证脱离所致。然而,我们教学却很少为学生创造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机会,如学中医诊断学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其中诊脉只是对着脉诊议,岂不闻古人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脉经》语),没有长期的练习和领悟,岂能达到心灵手敏,探其理致呢?先人不辍临证,尚觉诊脉之难,未能接触病人,何异于纸上谈兵,怎能深刻感受其精妙之处呢?而舍证舍脉之情况复杂难辨,岂能不多临证呢?故接触几个病人为之切脉,比感受十次脉诊议更有意义。同理,观察几个病人的舌象,聆听老师分析医理,比看几十次图片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自身体会,往往更为直观深刻,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可惜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些。邓铁涛教授强调要早临证、重跟师,学以致用,令人深思。若能安排学生长期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学习,类似于私下跟师,这样便接近了师带徒的内涵了,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2 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如果忽视漠化了她的文化源头,中医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故古往今来,凡为大医者多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类经序》)之人。其中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高深造诣者,如清温病大家薛雪同时又是诗人,著有《一瓢诗话》;清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同时也是文坛大师,国学功底极为深厚,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不胜枚举。由此可知,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古人言“文是基础医是楼”;又言“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可谓是一针见血!历代名医成才之道不乏有师授家传的,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领悟。而领悟的首要因素便是国学基础深厚。而很多自学成才的名医靠的正是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金元时代的张元素,清代的徐大椿,近现代的恽铁樵、肖龙友、岳美中、刘赤选、何炎等都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发愤自学成为中医大家的。没有过硬的古文基础,如何攻读古医书,尤其是领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奥旨呢?而历代名医都是在精究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而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尚未深究经典,如何提高临证水平呢?又谈何发展中医呢?纵观时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出身,传统文化基础偏弱,其先天不足是制约学好中医的一大因素。

邓老说:“过去中医重视文史哲的素养,故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家往往被称为儒医”,“重视文史哲修养的建议,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6]。邓老还曾让他的研究生报到前精读《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何其有见地!现在怕的不是学生不用心于西医,而是怕不用心于中医;怕的不是不学数理化,而是怕不学文史哲……而中医院校却很少重视文史哲,反倒设置很多理科科目,甚至一些与中医没有太大联系的理科,让人疲于应付,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呢?难怪路志正教授说,现在的中医院校,五年里真正学中医的时间还不到二年。可想而知,如此五年(七年)出来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故大一时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让文史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五(七)年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何其重要啊!

3 调整中西医比例,加大中医的分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难以突出中医的特色。而中医难于精通,西医易于上手,初学者容易受西医影响,从而难于培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且见习、实习时,不少老师强调西医的重要性,使学生中医临证方面未能深入,西医却惯于先用,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有评论言“中医五(七)年只是打下基础,毕业后西医先用上,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慢慢学习吧。中医是越老越有前途,中医是六七十岁才有作为的”。此等悖论,何异于枉自菲薄?其实是一种惰性,一种对中医学习的不自信,难道中医要到两鬓斑白才有作为吗?这样岂不浪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吗?岂不闻历代很多名医却在青年就医学精湛,名动一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是经验和医技更上一层楼罢了。如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时才27岁,徐春甫著《古今医统》时才36岁,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时才29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时才47岁,唐容川著《血证论》时才21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著皆是青壮年时写成,可见先辈成才并非皆是至老方有所得。又如近代中西汇通的大家张锡纯20多岁时临证造诣已令人叹服,年轻时自创理痰汤,连当地名老中医都赞叹其后生可畏,将会成为一代名医,张氏后来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一影响至今的著作也是壮年开始;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多岁即闻名川北;岳美中先生1925年(25岁)自学中医,一年多竟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1928年即治愈了很多连当地名医都感束手无策之病,闻名一时……

可见中医成才不一定要到老时才行,主要是在于自己对中医的领悟及刻苦钻研,而这一切的基础源于文史哲基础和大量的时间花在中医上,做到专一致志、博极医源。而不像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未能全心钻研中医,临床时多是“中不中,西不西”,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乱拼胡凑,把中医精髓逐渐丢弃。

4 开展特色教学

中医博大精深,但中医理论很多却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颇有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味道。很多人学习中医感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很抽象,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若能学习气功,长期体会,便能更好感受气在人体的运行,坚定对中医的信心,从而深刻理解中医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而中医的推拿、点穴、正骨等,除了要求专业知识外,还需有高超的技术,有武术气功基础的中医生手法往往很到位,可收到其他没有功法修炼之人无法匹比的效果。以前很多骨科名家多是练武出身,现在大多学生于此道未入门,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东西并发展提高呢?故在大一时便可进行正规的武术气功修炼,学习拳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优秀功法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之中。

5 重视民间简单高效的疗法

现在科班出身的人往往看不起民间中医,认为他们学历不高。孰不知不少民间中医掌握着很多奇技妙招,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们流传下来的独特疗法经过很多代人的实践验证,用起来既简便又高效。如广东民间用针“四缝穴”治疗疳积腹痛,现在用治蛔虫梗阻,疗效很好;过去农村用量米的竹筒拔火罐治愈急腹痛;用铜线蘸油在灯火上烧热放指甲上治愈指甲下化脓等[7]。但现在很多民间疗法濒临失传,如能挖掘挽救这些民间经验,让学生体会中医宝库的伟大,再应用于临床上,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其意义何其大哉!总之,中医教学要牢牢抓住“中”(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扎实),“专”(以中医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能”(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精”(精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8]。通过教与学的和谐结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中医栋梁之才。笔者坚信中医一定能像邓老所说的那样“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 [9],越来越展示她的无限魅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风刚.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J].上海中医药,2002,36(7):4243.

[2] 蔡定芳.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1999,33(5):46.

[3] 刘力红,唐农,刘方.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 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正高医学论文篇(6)

1.1高尚的医德是顺利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的基础及临床课程繁多,但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多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开始逐渐接触患者。因此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学习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医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将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所遇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医疗实践疑惑在医德修养的教学中向教师反馈并得到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可以将医德修养课程中所学的道德要求和医德规范付诸于临床医疗实践并不断自我反省,向着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努力。在医学生阶段尽早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有助于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医疗实践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树立科室、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大氛围;有助于培养在诊疗工作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的观念[2];有助于培养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方法[3];有助于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高尚的医德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医务人员的技术必须符合医疗实践的需要,同时医务人员的医德也必须符合医德规范的要求。每一位在入学之初都曾举拳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成为医学生那一刻开始,就应该不断培养甘于奉献、公正廉洁、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仅仅可以称为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社会所需要、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更不是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医学学科带头人。

2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方法

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方式,讲授相关的概念如医德的本质、医德的作用;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医德修养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应地设置部分案例讨论课对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3探索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授课

这是很多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效果,建议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课时的比例分配,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以更有效地吸引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不断学习-反馈-学习的循环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摒弃不适的想法。另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的时机,建议在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即与真正的医疗环境接触后进行,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3.2实践授课方式

实践授课目前多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建议可以通过丰富的外在形式,将内涵融会贯通在其中。

3.2.1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个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分别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等医疗实践中的真实角色,让学生们依次扮演不同人物,换位体验。也可以将一个故事根据好的医德示范效果或不好的医德案例结果,分别进行剧情编写形成不同结局,让同一组学生按照“剧本”分别演绎,多次采用“时光倒流”方法,在每一个不好的医德体现节点处进行时光倒流,引导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

3.2.2辩论赛。可以通过有激励和竞争意识的辩论赛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可以布置成辩论赛的场地形式,也可以通过“本科生最佳辩手遴选”的方式模拟进行,分别给予学生们一些辩题,让他们在辩论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医德规范。

3.2.3树立身边榜样。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例如北京安贞医院就有20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与埃博拉近距离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很伟大。我们通过事迹报告会形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安贞榜样。

正高医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6)12(b)-0162-03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享誉全球的文献检索工具[1],其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查阅最新科技文献,跟踪最新学术前沿,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然而,近年来相关文献[2-3]纷纷报道我国科技领域逐渐把SCI泛化、异化,以SCI收录论文数量来衡量单位或个人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SCI热潮”。就连国外Nature杂志也报道SCI在中国学术界存在不良现象和弊病[4]。本文就SCI在医院的价值定位进行相关调查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其一,选择河南和山东14所医院、2所疗养院、2所卫生研究机构为单位调查对象,采用电话咨询所在单位是否将SCI论文列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是否对SCI论文有重奖措施。其二,选择上述两省4所三甲医院221名医疗技术人员为个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SCI论文的看法、对SCI论文引入评价指标(职称、学术、奖励)的看法、对SCI论文收录数量与医疗水平关系的认知、SCI论文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

2结果

2.1单位调查结果与分析

18所医疗单位均将SCI论文定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措施上,18所医疗单位在2013年前全部有经济奖励。之后,14所医院取消了经济奖励,而是在职称晋升上加大了分值,说明纯洁学术风气正在医院兴起,4所医疗单位仍有经济奖励。

2.2个体调查结果与分析

4所三甲医院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92.1%。其中,本科42人,硕士141人,博士38人,分别占19.0%、63.8%、17.2%;医类152人,药类21人,技类48人,分别占68.8%、9.5%、21.7%。

2.2.1对SCI论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占50.7%,与单位调查中“SIC论文列入职称晋升指标”相符,说明被调查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背负着单位指标的压力。其次是“为医院科研做贡献”占12.7%、“为临床服务”占7.7%、“提升自己能力”占4.6%,其他为多选次数占24.3%。

2.2.2对SCI引入评价指标的看法从选项统计看,选择“有合理性但不是唯一”占59.3%,说明多数被调查人员能理性看待SCI。其次是“不合理”占13.2%,“合理”占7.2%,“不做评判”占4.5%,其他为多选次数占15.8%。

2.2.3对SCI论文数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关系的认知从选项统计看,“SCI论文数量不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45.2%,“SCI论文数量与技术无关”占39.3%,說明多数被调查人员明白SCI论文与临床实践的区别。其次是“SCI论文数量能反映医疗技术高低”占6.8%,“SCI论文数量多技术越好”占4.2%,其他为多选次数占4.5%。

2.2.4对SCI能否实践转化的认知从选择统计看,“不知道”占49.7%,说明多数人对SCI的认知还停留在只是发文,没有理解其实践转化的意义。“没有转化”占19.9%,说明SCI论文并没有完全运用于临床实践。其次是“转化”占17.3%,“个别转化”占13.1%。

3讨论

3.1SCI论文在医院价值认知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其实,“SCI热”之现象是全球性的,并逐渐蔓延和加剧[5]。但是,在SCI论文价值认知上,国外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刻意将SCI论文设定为指标,而是更加注重通过SIC论文对某种疾病、某项研究的评估,注重其实践转化[6]。本次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以下问题。

3.1.1以SCI论文论英雄国内多数医疗机构把SCI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医院之间的竞争、个人进步的评价,都与SCI紧紧捆绑,把SCI论文列为“刚性指标”[7]。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能看病、能解决疑难病症的医生,只是没有SCI收录的论文,在职称晋升中被甩在后面,严重挫伤了积极性。这种以SCI论文论英雄,必然在医院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3.1.2对SCI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不少医院盲目“崇拜”SCI,对其发展历史、收录特点、评价方法并不了解。本次调查中的某院对全院科主任进行考评,把SCI列为评价指标,结果管理、信息、情报、工程等科主任排在末尾。这就暴露医院管理者对SCI基本概念认识不足。SCI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重点是自然科学,也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信息学、情报学、管理学属于社会科学。这种“一刀切”式的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

3.1.3SCI价值本质的扭曲2013年前多数医院对SCI论文给予经济奖励,吴咸中院士报道有的医院SCI论文可得到几万乃至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年终奖励[8]。此外,也有根据影响因子系数进行奖励,如影响因子系数0.3奖励3000元,系数1奖励1万元,以此类推。这种诱惑式奖励条件,扭曲了SCI的科学价值定位,把医务人员引向金钱的误区,最终导致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价值观的滑坡。

3.1.4优质论文相继外流国家自然基金成果都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各类基金成果对SCI收录的论文给予优先,加之各医院优厚的奖励条件,导致优质论文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被外国人享受,受益的首先不是中国人[9],导致国内核心期刊高质量论文组稿困难,影响力较低,最终使国家科技实力受到影响。

3.1.5由SCI论文引发的学术造假在国内把SCI论文过度化的影响下,带来的是SCI产业链,出现了一批打着知识创新的网站,明码标价提供从、翻译、刊用“一条龙”服务。于是,造假、剽窃成风,学术腐败、欺骗泛滥成灾。有报道2009年国内论文买卖销售额达10亿元[10]。试想,脱离了临床实践的论文,谈何促进医学创新的发展。

3.2SCI的价值定位

3.2.1充分肯定SCI在医院的作用价值其一,我国科研成果产出形式之一是,所以,医院SCI论文产生得越多,科研成果获奖率相对就高,对医院科研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把论文投向被SCI收录的国外医学期刊,既可得到国际专家对论文的指导,也有助于英文写作水平的提高[11],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其三,在同等条件下选拔人才,必须有一套评价系统为依据,以体现公平公正,SCI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具有合理性。

3.2.2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国家应积极推进科技政策导向的改制,SCI论文要有,但不是唯一。不能将SCI论文成为逐利的工具,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砝码。提倡开展医疗绩效评价方式,SCI要有,但临床实践、业务能力和医疗安全不能忽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医务人员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

3.2.3科学了解和评价SCI2014年,韩启德、吴孟超、吴咸中等33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联合倡议“正确对待SCI,盲目热衷有弊病”[12]。其实,SCI自身也存在弱点和缺陷,如影响因子就是造成评价偏倚和失真的例子。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被引用情况的相对均值,并不是某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因子为4,并不代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为4。因此,在正确了解和认识SCI的同时,取其精华,融合本国特色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机制回归本源。

3.2.4遏制由SCI引发的学术造假2014年某网站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对国际期刊进行抄袭调查,结果所调查的百人名单中,96篇来自中国[13]。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并非我国特例,国外学者报道2047篇被撤销论文中,抄袭和伪造占撤销论文总量的67%[14]。上述现象应该引起我国科技领域的深思和注意。首先,医院要加强科研的规范化管理,遵循科研伦理,注重医务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其次,政府要整顿网络,取缔论文中介组织,坚决遏制学术造假的不良风气。

3.2.5明确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SCI论文的终极目标不是奖励刺激,而是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实践,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解决疑难病例,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如果只是为了SCI论文去科研、去提升职称,就是混淆了SCI论文与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因此,SCI论文在医院的价值定位关键在于将研究成果进行医疗实践转化,提高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治和预防水平。

“SCI之父”Garfield博士曾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用这个标准衡量科研人員,或以收录论文数量评价科学研究不合适[15]。虽然SCI对促进我国科研学术、衡量医务人员学术水平具有参照价值,但是国家科技领域应注重政策导向宣传,医院也要辩证看待SCI利弊,制订出科研与临床绩效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成果与转化相结合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反腐倡廉的深入,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整顿,通过调查笔者看到不少医院取消了对SCI论文的重金奖励,而是更加注重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以SCI论英雄”的局面必将得到改善,医院的学术风气也将逐渐正本清源。

[参考文献] 

[1]杨勇,栾嘉,冷怀明.以学术影响力为中心的办刊策略——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26(5):532-536. 

[2]殷忠勇.告别SCI崇拜:重塑文化自信和变革评价制度[J].医学与哲学,2015,36(1):10-14. 

[3]姜莹.SCI论文过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12):91-92. 

[4]Lai DY.Rule on papers puts China′s PhDs at risk[J].Nature,2011,476(7359):152. 

[5]刘雪立.SCI及影响因子用于科研绩效评价的局限性[J].眼科新进展,2008,28(9):654. 

[6]张超杰,肖蔷,张志功.SCI论文在医疗领域价值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7):1-6. 

正高医学论文篇(8)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医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服务。近年来,反映行业不正之风的医德医风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而在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医德教育,已为世人瞩目。本文介绍我校近几年来在医德教育方面的探索。

1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医德观的特点

现阶段,医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使得医务人员传统的医德观念和医德行为受到影响,群体的医德表现为多层次性。①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②较高的医学道德原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③起码的医学道德原则:行医利民,合法取利。我们将医学道德原则的3个层次,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档次目标。根据这一特点,有计划,按步骤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并引导他们加强学习和锻炼,力争达到最高的医学道德原则。

2剖析功利观是有效地开展医德教育的关键

功利即功效和利益,功利观即对功效和利益的看法。这是道德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医德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便公开、明确的告诉学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既要讲究患者的、社会的功利,又要考虑个人的功利,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不可分割。①如果单纯的强调患者和社会功利而忽视个人功利,即忽视劳动者取得合理报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了医务人员作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价值规律和公平原则,还将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②单纯强调个人功利而否认患者和社会功利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必将导致医务人员苦心经营个人名利而严重损害患者和社会的利益。社会主义功利观是:在注重发展人民、社会功效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功效和利益。今天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摒弃个人利益为功利追求的价值观,全新全意为患者、为社会服务,体现出一个医务人员的真正价值。

3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学的全过程

从教学目标乃至培养目标角度来看,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养和道德目标同步、持续发展,我们将医德教育计划分为3个阶段3个步骤实施,每个阶段各有明确的医德教育目标。

3.1三个阶段

3.1.1普通文化课及医学基础课教学期 医德教育的目标:热爱医学,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通过入学教育、政治课(哲学、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等)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增强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精神。通过医学基础理论课、实验课的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医学专业。教会学生全面观察问题的辩证方法,培养他们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科学作风和技术素养,打好医学入门的基础。

3.1.2医学专业课教学时期 医德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医德理论教育。通过对医学理论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原则、规范及医疗实践中各种具体医务活动行为准则的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的过程中,紧贴教材,向学生传授医学道德的历史及优良传统,阐明医德和医术的关系。以利于学生进入临床后,用医学伦理学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思考实习中将会遇到的医德问题。

3.1.3毕业实习时期 医德教育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医德行为教育,做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毕业实习是将医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医德知识转化为医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学生是以一个实习医生或实习护士的身份在临床工作。患者将自己的心理、身体的健康问题向医务人员倾诉,期待得到解决。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为患者服务。特别是老师们言传身教,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高尚品质,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受到鞭策,道德行为不断规范、提高。

3.2三个步骤

3.2.1理论灌输 我们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医德规范和原则,将继承历代医家的优良医德传统,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的系统理论灌输。旨在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原则和规范逐渐转化为医学生的医德意识、情感、意志、内心信念和自觉的行为。

正高医学论文篇(9)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 ),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18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通识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A0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4-02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3].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正高医学论文篇(10)

中医学术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中医学在不同学术流派的争鸣中不断发展壮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成为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主线,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

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的发展,出现了《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上下经》《扁鹊内经》等医学著作。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逐渐向中医学渗透,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对此时期中医学的影响很大,这在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可以得到印证。道家“精、气、神”的基本慨念,“恬淡虚无”的养生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朴素辨证治疗观,甚至“真人”、“圣人”、“至人”等具体提法,都可见诸于《内经》;儒家“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思想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理论开始形成,逐步发展,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两晋至隋唐将近700年的时间,就整个医学的发展来说,进展是比较缓慢的。这种情况,除科学技术方面的限制以外,和这一时期宗教迷信的风气盛行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佛教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佛教自东汉时从印度传人中国,到南北朝时到达极盛。到了唐代,统治阶级出于需要,又大力加以提倡,于是到处建佛寺,塑佛像,译佛经,传佛道,因此反映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无不蒙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虽然佛教在传人的过程中,将国外的医药带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但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如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有不伤生、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的内容:“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考,良由此也”,另外,引了报应之语“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使得当时很多医家把某些疑难病症归于业报,放弃了有关新药物、新疗法、新理论的探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的发展,不利于医学流派的形成。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很有势力,当时很多名医也都热衷于养生、炼丹、采药、求仙,所以该时期养生、炼丹、服食甚至“房中术”这类的著作就大批出现了。而有关基本医学理论的著作很少,而且大都没超越《内经》和《难经》的范畴,所以这一时期中医史上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少见。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指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种自理学而医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宋、元时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对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代的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结果。由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五子”正式创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使理学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受到统治者们的极力提倡和维护,宋学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继战国诸子百家之后的又一高峰。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推向了巅峰。主张“太极动静”和“理一分殊”。其关于宇宙、天文、气象的自然论、太极动静的学说、从物到理的认知过程、有关情性、形神、魂魄的理论探索,对中医学术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理学到医学的这种影响,是直接通过朱熹的再传弟子朱丹溪实现的,许谦为朱熹四传弟子,丹溪在许谦门下,得闻“理气”、“太极”、“心性”之说,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日后丹溪学术观点的形成。在丹溪医学中,处处皆可见到理学思想痕迹的存在。朱丹溪著作《格致余论》,借以阐发其“相火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的重大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理学正传之身,而朱丹溪同时又承河间学派的正传(刘河间传荆山浮屠,荆山传罗知悌,罗授朱丹溪),终成一家之言。

宋代的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封建统治,除了在政治上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提倡“理学”以外,对医学事业和医疗设施也特别的重视。官方大规模校勘整理并刊行医学典籍,为广大学医者提供了良好的教本。兴办医学校,其考试内容就是经典医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宋代的文官统治者和儒士们对医学的重视,使医学地位得到了提高。北宋时医理探讨风气日益浓烈,出现了《本草衍义》、《圣济经》等医药理论内容较多的著作。“儒医”对医理探讨起了积极的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历史原因,促进了此后金元的医学争鸣和医学流派的出现。宋代朝廷在公元1126年被迫南迁,北宋时的文化中心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北宋时医学理论探讨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在金朝所辖地区的一批民间医生,为解决当时战乱环境出现的医学新问题,开始了新学说的探讨,出现了医学流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北宋时对《伤寒论》的研究比较多,而伤寒派医家遇外感热病多从伤寒考虑,好用温热药;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发达,外来的香料药也为当时的许多医家所好,《和剂局方》的许多成药,即多香燥之晶。鉴于当时某些医生好补成风、滥用香燥,张子和倡“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他的攻邪思想落实在发展和丰富了汗、吐、下三种治疗大法上,故创“攻邪派”。金元医家的争鸣,揭开了此后各种医学流派蜂起的序幕。

上一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下一篇: 模具制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