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18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篇(1)

1.1介入时机

倪光夏等比较不同时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机体自由基能力的影响,发现早期针刺组对脑梗塞患者疗效、SOD活性及MDA含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稳定期治疗组,故早期针刺治疗更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机体抗自由基的能力。伍志浩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介人针刺治疗,可提高痊愈率、降低病死率。郭文海等研究发现,在主动肌出现痉挛之前介入针刺,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后偏瘫及肢体痉挛的发生。由此可见,不同的针灸介入时机,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1.2有效刺激量

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_6J。汪立新针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观察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发现留针15min和30min的疗效优于不留针和留针45min。许云祥等观察5、2O、30、40和60min不同留针的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疗效的影响发现,急性损伤留针30min组疗效最佳,慢性损伤60min组疗效最佳。蔡朗观察留针1~1.5h与留针30arin对顽固性面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组疗效较好。黄虹观察留针1.5~3h与留针30arin对三又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能显著提高疗效。房丽等观察头针留针12h与留针15arin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发现,久留针组疗效优于短留针组。何扬子等观察分别留针2O、40和60rain对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发现,60arin组有疗效较好的趋势。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有效针刺时间是保证腧穴配伍协同效应基础,但并非针刺的时间越久越利于疾病的康复。

1.3时间医学

中医时间医学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长期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而形成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素问•刺疟论》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气血盛衰的周期性,顺应自然界变化,逐日按时开穴的针灸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纠正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邓玫等观察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冠心病患者,发现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100等的含量,其总体疗效以及对各个指标的影响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由此可见,遵循中医时间医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对提高腧穴配伍的协同效应也有启发。

针灸医学论文篇(2)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针灸医学论文篇(3)

2用相互对立的观点选穴组方

阴与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属性。以阴阳对立的观点选穴组方,就是根据人体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部位的不同,选取阴阳属性截然相反的穴位配伍组方,并结合相应的针刺手法,以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过程。①上与下:人体以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将人体腰部以上的穴位与腰部以下的穴位配合应用,能够通经络、调气血,治疗相关脏腑经络的病变。如,子宫脱垂,取百会、气海,能够补气升提,固摄胞宫。②左与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类经》云:“阳从左,阴从右”。专取人体左右两侧的瑜穴配伍组方,能够调和左右经脉阴阳之气,使之归于协调统一。如,中风偏枯,即可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又可左右瑜穴同时并用。③前与后:前指人体的胸腹部,属阴;后指人体的背腰部,属阳。《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人体前后腹背经络脏腑之气都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取前后部位的瑜穴配伍组方,能够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如,胃病,前取中院、梁门,后取胃俞、胃仓。④内与外:内指四肢内侧,属阴;外指四肢外侧,属阳。选用四肢内侧穴与外侧穴配伍组方,能够相互协同,提高疗效。如,外感咳嗽,在上肢外侧取曲池、合谷,在上肢内侧取列缺、尺泽,能够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针灸医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76-01

1 针灸现状与发展特点

在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并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很多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针灸研究培训合作中心,支持创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公布43种针灸适应症,制订经络穴位名称国际标准,制订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从事针灸的人数约20-30万人。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开展针灸教育与研究工作,国际针灸教育出现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1.1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进行的针灸理论研究,其着眼点侧重于两大方面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经络腧穴研究。大量研究工作是围绕针灸的基本作用展开的,包括针灸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针灸的调整作用是最根本的作用,它贯穿于所有作用之中。经络腧穴研究,是通过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学术界对经络现象的客观性基本上取得共识,但对经络实质的看法则存在着神经论与非神经论的根本分歧。

1.2 针灸方法不断创新

在针灸临床当中,以毫针和艾灸为主的传统疗法,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在传统针灸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电针、电热针、磁极针、耳针、头皮针、面针、穴位注射、针刀疗法、药物贴敷、俞穴药物离子导入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等。

1.3 临床范围日益扩大

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症已从上个世纪的200多种上升到800种左右,其中约30%-40%疗效显著。临床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四个方面,即经络诊断、针刺麻醉、针灸保健与针灸治疗。事实证明,针灸有效的病症遍及临床各科,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某些疑难病、器质性疾病和急性病。国际上有一部分人以为针灸只适用于治疗疼痛和瘫痪,实则是对针灸医学的很大误解。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针灸国际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社会对待针灸的态度问题。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与医疗观念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国家还不承认针灸是医学专业,也不承认针灸医生的独立行医资格。他们不加管理,或限制针灸医生的行医活动或把针灸医生排斥于医药卫生界之外,造成针灸界良莠不齐,损害了针灸的形象。即使在已经为针灸立法的国家和地区,也只有极少数有针灸传统的亚洲国家把针灸列为医学专业。而其它很多国家只把针灸看作一种疗法,从事针灸的人被排除于医生行列之外,限制了针灸的发挥。

在针灸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针灸学术的发展方向问题。很多人甚至简单的理解为把针灸纳入西医理论体系就是针灸现代化,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理论研究尽管也能说明针灸的某些作用机制,但却难以指导临床实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上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针灸的发展,人们将会彻底的改变原有观念。

3 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

从针灸发展史来看,现代针灸医学将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将沿着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向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并将对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3.1 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世纪将是针灸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临床实践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时代。针灸理论研究,将以经络研究为突破口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成就,将是对经络实质的解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的“气”的理论将相继得以科学阐明,经络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关系也将更加明朗,在此基础上必将构筑起一座新的针灸理论框架。

3.2 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经络与“气”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医学中采用的望、闻、问、切诊法将有质的飞跃,各种诊断方法的稳定性和精密性将得以进一步提高,极有可能产生出来更高层次的更精密的经络诊断技术与精气检测技术,从而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在临床治疗方面,人们不仅要求用针灸治疗诸多的常见病、慢性病,而且越来越希望能用针灸帮助解决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病。通过积极推行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使各种疗法的临床观察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而且随着经络研究的突破,针灸疗效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3.3 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各国民众对针灸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针灸的立法问题上,将被提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管理日程上来,当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承认针灸科学的时候,针灸医学也就成了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针灸教育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而加强了对针灸从业人员的考试和资格认定,并且随着针灸医学的进步,对从事针灸医疗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促使针灸教育逐渐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针灸医学将是形成充满现代科学内涵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针灸医学的发展前景将会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针灸医学论文篇(5)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针灸医学论文篇(6)

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西医临床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新兴学科,它主要强调任何临床实践与医疗决断,都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数据之上,否则所进行的临床治疗是不予承认的[1]。具体的说,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准确慎重的选取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据,并且还要结合医护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同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在临床治疗中满足其需求与愿望,这样的临床治疗才具有最佳效果。因此,中医针灸要想与国际接轨,要想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就需要在循证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进展与结果仍稍欠火候,本组探究则是通过对针灸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寻找到循证医学模式下针灸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以此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价值[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循证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体的走向是正确与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论证证据理论而建立的Cochrane评价系统,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临床研究评价系统,这对于保证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而且我国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临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价值与效率[5]。比如有些学者结合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率,发现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临床针灸属于实践医学,所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再比如有些学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了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的设计与使用方法,并且建议将评价标准进行更改,以此保证针灸疗法的长效发展;而且有些学者在针灸临床研究中比对了均匀设计的功效,如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穴位选取与配伍等[6]。

笔者认为,中医针灸疗效的相应证据,多数来源于古籍与名家经验,要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多数是不予承认的,自然也无法步入主流医学界,因此需要借助循证医学模式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再次评价与研究。鉴于上述国内的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研究的宝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结合循证医学与临床病学的研究原则,着重提高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质量,可以进行多院联合的协作模式,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与真实性[7];其次要结合针灸临床的独特特点,对临床研究方法进行探索与更新,比如临床诊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应该适时进行修改,如果依照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诊断标准,会造成针灸临床研究的时效性,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特点同西医诊断标准存在误差,一旦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进行研究,很多针灸临床研究结果会被认定为无效,因此可以在调整相关标准的同时,大力推广进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将影响针灸疗效的手法治疗、选穴手法、入针力度等作为分析针灸疗效的一个细节,来进行针灸临床研究;最后要严格选用经过循证医学论证的针灸疗法进行临床研究,也就是建立科学研究的针灸临床治疗,比如针灸临床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方法与经验穴位,需要进行证据评价后予以进行研究施用。我院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制的几种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相继开展了贝尔面瘫、抑郁、偏头痛以及中风假性球针灸临床研究,并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研究效果。采用Cochrane评价系统进行相关临床研究的验证,均得到较好额评价[8]。

综上,要想做好针灸临床研究工作,就需要准确把握针灸的临床特点,有机的将循证医学模式作为研究指导,结合循证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逐步完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切勿盲目的进行临床研究,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临床研究效果,并促进中医针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昊,徐斌,顾一煌,等.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临床研究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95-97.

[2]郭旭,刘保延,赵宏.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研究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08(3):203-205.

[3]梁繁荣,吴曦,李瑛.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2006,23(6):441-444.

[4]李运方,陈日锦,黄越.针灸用于临床的循证医学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2):764-765.

[5]劳力行.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J].针刺研究.2008,33(1):53-61.

针灸医学论文篇(7)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 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针灸医学论文篇(8)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针灸医学论文篇(9)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针灸医学论文篇(10)

黄羡明(1920—2011),单名皞,字香圣,为近代上海针灸名家黄鸿舫之哲嗣,海派针灸之黄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30年代初求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原名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师从包识生深造内科。针灸之学则尽得其父黄鸿舫之真传,未满弱冠即侍父应诊,1937年起悬壶沪上,以其精湛的医术而名噪大江南北。40年代末即被誉为上海三大针灸名医之一。黄羡明教授于1954年结束私人开业,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中医医院即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即曙光医院)的筹建工作,历任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副主任、上海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中国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兼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世界针灸联合会中方筹备委员、世界针灸联合会顾问等行政与学术职务。1978年在上海第一批被授予中医教授,是全国最早的针灸博士生导师之一。黄羡明教授长期担任国际针灸教学工作,为针灸医学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先后走访过古巴、印尼、肯尼亚、日本等国家,足迹遍及五大洲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100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8000多名医师,壮大了世界各国的针灸专业队伍,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外针灸交流中,黄羡明教授等人据理力争,使针灸适应症扩大到数十种;在参加世界针联大会的会议筹备工作中,黄羡明教授及其他学者共同努力,使中国在世界针灸学的地位得以捍卫。古稀之年旅美期间,黄羡明教授仍不断凭借着高超的针灸技术和自身卓越的影响力在普通民众及高层领导人中传播针灸文化,为促进针灸医术在美国的发展继续努力,为针灸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有幸于2011年初,在“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启动的“上海针灸流派学术传承”项目中,成为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继承人。其时黄老已是鲐背之年,仍思路明晰,谈吐博约,笔耕不倦,心系针灸事业。2013年,黄老后辈将其生前手稿、书籍等文献资料捐赠给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为黄氏针灸流派学术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原料和动力。涉外针灸工作是黄老一生中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事业,黄老为之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此亦为黄氏针灸流派的特色及对针灸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文根据黄羡明教授手稿及其他文献资料[1-9],初步梳理黄羡明教授对针灸海外传播的贡献。

1革新针灸教具,便于针灸形象化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黄羡明教授从研究文献着手,对全身穴位进行考证,并用现代解剖部位为定位标准,绘制八幅彩色的“十四经穴位挂图”,挂图中穴位命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并按每条经脉循行的次序对经穴进行编号。该套挂图用中、日、英、法、俄、西班牙六种文字出版发行,以满足国际针灸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上海医学模型厂合作制造了各种不同规格的塑料经穴模型,并参与研制了高达1.65m的场致发光经穴玻璃人等立体感很强的现代化教具。这些创新工作在国际上对针灸教具科学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2参与及主持国际针灸教学工作

黄羡明教授1960年开始承担国际针灸教育任务,当时卫生部专门为东欧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罗马尼亚6个国家举办为期8个月的西医学习针灸医学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北京协和医院,黄羡明教授参加了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的工作。据黄羡明教授回忆,当时在带教过程中,采用针刺四肢穴位治疗术后肠胀气效如桴鼓,此为10年后协和医院医师李绮芳采用此法治愈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雷斯顿的术后肠胀气埋下了伏笔。1964年,黄羡明教授受印尼卫生部邀请赴雅加达中央医院为22名西医各科主任举办为期10个月的正规化针灸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印尼民众诊治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扩大了针灸的影响,多次获得印尼卫生部的好评,并在回国前得到印尼苏加诺总统和夫人哈蒂妮亲自接见、褒奖,并设国宴饯行。1975年,我国政府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上海、南京、北京3个城市成立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西医正规化培训针灸学理论,针灸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的诊治,学员由世界卫生组织按期输送,学费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黄羡明教授负责筹备工作,并于1982年起担任上海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主任8年之久。在教师和翻译们共同努力下,先后为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八千多名西医师正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国针灸医术的临床应用,壮大了世界各国针灸专业队伍,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针灸学会的建立和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上世纪70~80年代,上海市先后与日本大阪、横滨和神奈川建立友好城市,为了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上海市人民政府应日方要求,为日本针灸师举办短期针灸进修班,黄羡明教授担任培训班负责人及首席教师,每次为期3个月,3年共举办了6期培训班,使200多名日本针灸师接受正规化的培训,在针灸学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获得明显提高,为促进中日友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参加国际学术活动,传播针灸学术,促进中国在国际针灸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1979年6月,黄羡明教授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针灸针麻座谈会,鉴于当时存在的很多国家在经络、穴名的音译、意译和编号方面不统一,以致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产生困难和混乱的现象,黄羡明教授提出实现经络、穴位名称国际化,对促进国际针灸学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时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于1981年12月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有9个国家或地区的15位针灸专家参加的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经过充分研讨协商,制定了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包括三要素,即由经穴名的英文字母与数字编号,汉语拼音穴名和汉字组成。其英文缩写字母数字编号居左,汉语拼音穴名居中,汉字居右。1981年,黄羡明教授应世界卫生组织邀请,以临时顾问的身份参加在瑞士日内瓦总部召开的传统医学与土法治疗合作中心主任协调会,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合作中心的原则和合作中心如何配合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使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健”这个目标。黄羡明教授在大会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医学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现状”的演讲,介绍了我国传统医学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医学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的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在为发展中国家培训针灸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已经取得的成效,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期望尽快同意在中国建立针灸、中药的培训和研究等合作中心,以便更好地同其他已经建立合作中心的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经验。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在传统医学方面中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一致要求把“中国必须建立合作中心”这个意见写进会议报告。后在1983年批准中国成立6个合作中心,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增设1个,使中国占了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总数的42%以上。具体分配为上海2个,南京2个,北京3个(其中包括三地原有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4古稀之年旅居美国,为针灸在美国的正规化发展做出贡献

早在1979年,黄羡明教授就撰文回答了美国著名女艺人雪莉•麦克莱恩关于“针灸能治疗关节炎吗?”的提问(该文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年5月),其内容分3点。①此问题的提出表明美国各界人士渴望了解中国针灸医术。②列举针灸治疗关节炎的有效病例,并说明中医治疗的病因病理与针灸能取得疗效的关系。③以邓小平副总理在访美期间与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文化协议为例,说明今后中国的针灸医术一定能为美国民众的医疗保健服务。1991年,年届古稀的黄羡明教授应知友之邀旅居美国,在10余年的时间里,身体力行地为促进针灸医术在美国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旅居美国后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向纽约州医学教育主管部门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建议中医药、针灸办学必须走正规化道路,首要工作是要制定出办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办学标准,每年对现有的中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计划、临床教学计划以及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标准者应勒令关闭。这一建议得到纽约州医学教学主管部门认可并施行。第二,呼吁从行业整体权益出发,各个针灸专业和学术团队团结起来,抛弃私心杂念争取成立了受宪法保护的“中医针灸专业联盟工会”作为保护专业成员合法权益的机构,才能使政府主管部门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各科专业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并改进管理方法,同时也可与其他专业组织进行对话协商,使中国传统医学各科专业均能为美国各族裔民众医疗保健做出有益的贡献。第三,提出开展临床研究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扩大适应证是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方国家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呼吁在美从事中医药针灸的专业人员切勿等闲视之,应当赶快行动起来,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研究,在课题研究上一定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第四,强调开展临床研究应重视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以争取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经费资助。NIH是美国最大的科研经费审核与发放的机构,其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中心的宗旨是采用严格的现代化科学方法来论证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经费从1990年全年200万美元到2003年上升到2亿多美元,其中中药和针灸的相关研究一直占着重要地位,这是中医药针灸专业的良好机遇。在旅居美国的10余年中,黄羡明教授从古稀到耄耋,虽然年事已高,仍倾注热情与心血从事其热爱的中医针灸事业,历任美国中医药针灸医疗保健中心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际针灸专业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美国针灸学会终身顾问(AAA)、美国中医学会华人顾问(AAOM)、纽约州针灸执照医师联合公会顾问(UANYSLA)、美国中医专业学会暨中医学院同学会顾问(TCMAA)、美国中医针灸学会顾问(ATCMA)、1996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在纽约召开的第4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任副主席兼学术论文评审组组长等职。因其突出的贡献而获得美国中医药专业公会颁发终身成就奖,以及美国纽约州针灸医师联合公会、美国中医学会颁发“纽约中医”荣誉证书。黄羡明教授毕生投身于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并注重推动针灸学术向海外传播发展,其丰富的个人专业、学术经历和成就,既有时势影响所造就,又有个人对针灸事业的拳拳之心之内在动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羡明.回顾与展望——祝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的召开[J].上海针灸杂志,1984,3(3):2-3.

[2]黄羡明.热烈祝贺世界针联(WFAS)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召开[J].上海针灸杂志,1987,6(4):1-2.

[3]黄羡明.愿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保健服务——记二次出访中欧[J].上海针灸杂志,1982,1(2):2-5.

[4]黄羡明.针灸能治疗关节炎吗?答美国朋友雪莱•麦克雷恩小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25(5):20-21.

[5]黄羡明.关于经络、穴位名称国际化之我见[J].上海针灸杂志,1982,1(4):2-3.

[6]黄羡明.针灸医术向美国传播的回忆——纪念尼克松总统访华35周年[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5):49-50.

[7]楼绍来.面对机遇挑战乐在奋斗一生——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羡明成功之路[J].家庭中医药,2010,10(10):5-7.

上一篇: 高校学生论文 下一篇: 大学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