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级考试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1 07:18:47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1)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66-03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针灸基础理论、临床治疗与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针灸学专著以及含有针灸学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增多,这与北宋社会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 政府对针灸学的重视

北宋九位皇帝,除宋英宗赵曙、宋钦宗赵桓外均重视中医学,据《宋史》《宋会要辑稿》《宋刑统》等记载,北宋时期政府颁布的中医药卫生诏令就有200多项比;尤其是宋太宗善艾灸,宋仁宗赵祯喜欢针灸,对针灸学研究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政府组织校勘出版针灸古籍、开展针灸教育、编纂针灸著作、铸造针灸铜人等发展针灸的具体措施,对北宋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1提高医学与医家社会地位

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与针灸学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医药机构,设置“大夫”“翰林”等医疗官职,等同于文官,这明显提高了医家的社会地位。宋徽宗为了提高中医学的社会地位,于1103年(崇宁二年)诏令在国子监设立“医学”,与太学、武学与律学三学并列,吸收儒生学习中医,造就有文化素养的中医学人才,进一步说明政府对中医学的高度重视。

另外,北宋政府着重文治,重视文仕培养与选拔,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大量录用进士。受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不少不愿人仕或不能人仕的文人进入中医学领域,改善了中医队伍结构,使其文化素质及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针灸学研究力量。

1.2校勘出版针灸古籍

北宋政府鉴于许多重要医籍濒临失传,于1057年设置“校正医书局”,集中了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孙奇、高保衡、孙兆等全国著名学者与医学家校勘古代重要医籍多达30多部,“正其讹谬,补其遗佚,文之重复者削之,事之不伦者缉之”(高保衡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并由国子监刻版印刷发行。其中包括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促进了针灸学的普及与流传。

由于受宋代学风的影响,校正医书局的学者们虽然纠正了不少谬误,但在校勘过程中务求其速,常常缺乏众本对校,考据往往表现得过于自信,刻意求新,对针灸古医籍进行重新编次,删改原文,无端增补,误改误注之弊,也给后人学习、研究、整理古医籍留下不少困惑。

1.3 太医局开设针灸专业

北宋政府继承唐代中医教育制度,王安石于1076年改革中医教育,将太医局从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教育机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各专业培养目标、行政设置、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学制和考试、升级、毕业、奖罚等具体措施。太医局设置针灸专业,与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等并列,定期招生,材,改变传统师徒相授及自学为主的中医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与针灸人才,这对20世纪中医教育影响巨大。

针灸科必修《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等课程,采取太学的“三舍升试法”:学生分为外舍生(低年级)、内舍生(中年级)、上舍生(高年级),外舍生经月考、年考得升内舍,又经考试得升上舍。分级教学及其考试制度,每月1次私试,每年1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升为内舍;每年1次会试,及格者升为上舍。还根据学生的品德和技术水平,将上舍分为上、中、下三等。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级针灸人才,规定学生学习期间参加临床实践,轮流为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年终根据每个学生的临床记录考察其成绩,按疗效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其失误多者,酌量轻重给予处罚,严重者勒令退学。

1.4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初针灸盛行,但历代相传的针灸书籍辗转传抄,差讹错谬甚多,有关经络循行路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腧穴名称繁杂,部位不确,无以为准。因此,宋仁宗诏令著名的针灸学家、尚药奉御王惟一对前代针灸腧穴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充分说明了北宋政府对针灸学的重视程度。王惟一奉旨后,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历代《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有关针灸著述,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反复考证、校勘、推敲,订正讹谬,“定偃侧于人形,正分寸于腧募……总汇诸说,勒成三篇”,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天圣针经》或《图经》。《图经》集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记载腧穴657个,统一了各家之说,使经络循行和腧穴位置客观化、规范化,补充了腧穴的主治作用,增添了新的腧穴(如青灵、厥阴俞、灵台等),充实了针灸学的理论宝库,是继皇甫谧之后对针灸腧穴的又一次总结,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的又一部针灸巨著,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经络、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普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是当时医学生及临床者的必读之书,也是我们现在学习继承和研究发扬祖国针灸学极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刊行之后,王惟一恐其不易保存,日久湮没或传之出现讹谬之处,创造性地将《图经》刻于石碑上,名为“针灸图石壁堂”,放置当时京城开封大相国寺仁济殿内,昭示大众,便于学者观摩,永垂后世。元初迁往北京,由于朝代变更,星移斗转,石刻已“漫灭不完”,字迹模糊难辨,到了明代,竟然把它当作修筑京师城垣的材料,埋入土中,沉睡几百年,直到1971年在北京出土,重见天日,但却不能恢复原貌。

另外,北宋末年宋徽宗组织编写《圣济总录》,虽非针灸专著,然对经穴排列顺序、经络与腧穴关系做了较大调整,不仅将354腧穴全部归属十四经脉,并根据《灵枢・经脉》的记述,依经脉循行方向做了重新编排,对奇经八脉除任督脉以外的六脉所属穴位逐一进行了说明,但尚有部分经穴的排列次序与经脉循行分布不符。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与北宋政府另外编纂的《太平圣惠方・明堂》一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经络学说,为统一经穴排列顺序及经穴理论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较大。

1.5铸造针灸铜人

北宋政府为了方便针灸直观教学与治疗,宋仁宗于1027年又命王惟一主持设计铸造立体铜人模型,其铸铜人的意义和作用,正如夏竦所云“去圣浸远,其学难精,虽列在经络,绘之图素,而粉墨易糅,

豕亥多讹……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复令铜人为式”。王惟一受命后同工匠一起,花费将近1年时间,用精铜铸造等身大铜人两尊,工艺精巧,仪如裸人,身高五尺三寸,其外壳分腹背两面,可以开合,扣起来是一个整体;体内脏腑齐全,体表外面标有经络腧穴及名称,不是用锥刀所刻,而是用一种错金(即镀金)镀写的。体内穴道灌入水银(有人认为是水),外表涂以黄蜡,将所注腧穴名称覆盖,以考核学生或医生的针灸技术;若刺中某个穴位,起针时则水银随针而涌,否则稍许偏斜,则针扎不进也。正如夏竦为《图经》作序中所云,铜人“内分脏腑,旁注谷,井荥所会,孔窍所安,窍而达中,刻题于侧,使观者烂然而第,疑者涣然冰释……肇颁四方……景式万代……”宋仁宗将其视为国宝,令一具置于翰林医官院,一具置于大相国寺仁济殿。靖康之变后,针灸铜人一具流入襄阳,不知所终,另一具也成为宋金议和条件之一被金人掳走。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视铜人为国宝。蒙古灭金后将针灸铜人运回大都(北京),放在太医院三皇庙中的神机堂内供人们观赏。因铜人出现缺损,1260年元世祖命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对其进行修复,历时5年完成(《元史・方技工艺传》);“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尚存”(《大明一统志》),后不知去向。

针灸铜人的铸造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表明了我国金属冶炼术有很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开创了针灸模型教学的先河,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成为近代实验针灸学的先躯,它补充了《图经》和石碑的不足,而相映生辉;使多年的纸上图像变成了直观的立体模型,也使针灸考核趋于标准化、统一化,给学习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针灸教学和治疗的效果。铜人设计之精确,铸造之完美,这不仅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创造,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绝无先例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成就。

2 印刷技术对针灸学的影响

北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进步,促使宋代出版业兴盛发达,结束了传统手工刻板的落后局面。国子监印刷出版了大量的《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明堂》《圣济总录》等,以及民间刻书作坊也刻印了《针灸资生经》(王执中)、《备急灸法》(闻人耆年)等针灸书籍,从而使更多医家及文人们有机会学习、研究和掌握针灸技术。

3 中朝交流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2)

在针灸推拿专业中,针灸推拿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直接的关系到了学生对针灸推拿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众多的医学院都受到了生源扩招、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导致了针灸推拿这一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针灸推拿技能的广泛应用,很多的高校也都纷纷的开设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受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新开课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偏低,在此背景下,对针灸推拿技能技能的教学强化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以此作为选题背景,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

作为一项专业技能,针灸推拿的手法至关重要,其直接的关系到了针灸推拿的效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很多的针灸推拿教学中,都将理论作为课程重点,例如穴位、化经等,忽视了基本手法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学生基本手法的训练,要将“摩擦”和“摆动”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两种手法是基本手法中的重点,属于针灸推拿手法中的“核心”,并且在临床实际的操作中也极为的常用。同时,这两种手法对训练的要求比较高,实际的操作难度也较大,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将此两种手法作为核心训练的基本手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针灸推拿手法基础,进而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针灸推拿技能教学中,通常都是以书本作为基础的,在书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经络图和穴位图,这些图的表现形式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则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来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让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更加的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穴位演示,传统教材中的穴位演示为普通图片,通过多媒体则可以以3D、旋转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身穴位的展示,更加方便W生的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等还可以分步骤的对学生展示针灸推拿的技能,方便复杂手法的深度讲解,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对针刺安全性较高的穴位时例如晴明穴等,通过动画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来进行针刺演示,告别传统书本及口头讲解的弊端,更好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三、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

学生受年龄的影响,竞争心里较强,通过竞赛的形式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方法中,也可以通过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来进行。

笔者认为,针灸推拿技能竞赛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层次的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针灸推拿技能,所以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存在不足,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竞赛主要是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为基础手法的米袋操作和简单的理论答题形式进行。对高年级的学生中,则可以结合其特点,以人体模拟进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运用程度,以动作、熟练度、时间、顺序等作为考核指标。

通过针灸推拿竞赛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针灸推拿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针灸推拿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针灸推拿专业评价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考试的内容也都主要集中在经络认知、穴位认知等理论知识上,对针灸推拿技能的评价比例较少,学生受成绩的影响,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这就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对针灸推拿技能的掌握,因此,要灵活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为:

第一,实践评价。以某项知识点作为考核内容,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二,学生互评。将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相互考核的形式进行互评。

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在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在评价后,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和指导,让整体的学生都得以全面的提升。

五、积极参加课外实践

作为一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想真正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要让学生积极的参加课外实践。笔者认为,课外实践要由学校或教师进行统一设计,实践地点可以选择敬老院、社区等公共机构,在进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沟通。在实践前要与实践地点或机构进行沟通,明确实践的目的。

第二,准备。在实践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每名学生的能力,为实践的安全进行打下基础。

第三,监督。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

第四,总结。在实践后,要及时的了解参与实践人员的情况,这里的参与实践人员主要是指学生针灸推拿技能的锻炼者,例如敬老院的老人,社区的志愿者等,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来了解学生的针灸推拿技能掌握情况。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针灸推拿专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并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五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漫荻,翟双庆,顺应时展・推进中医药课程改革[J]中医教育,2014(01)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3)

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唐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建立,最初在所有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学”课程作为针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各院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针灸学》也成为除针灸专业以外的中医专业的必修课。《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既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我院于2003年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并在专科层次开课,逐步积累该课程建设的经验;2005年开设本科针灸推拿专业,在本科层次开课;同年开设中医专业,在专科层次开课。2005年,针灸推拿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专升本”评估中评为优秀后,学院加大了对针灸推拿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00万元建设了两间多媒体专业针灸实验室、两间专业推拿实验室和一间器械练功房,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每年投入专项教学经费1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使《针灸学》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步入正轨及快速发展时期。现就我院多年《针灸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及课程目标

1.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

《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1.2实践教学课程应达到的效果及目标

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既能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2.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所有实验均在针灸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教师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技巧、注意事项进行讲授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在老师指导下,第一步观摩老师对每项实验的操作演示;第二步学生自身实体练习,同学间互相练习,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练习。所有实验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为所有实验项目,实验1―7由学生进行抽签考试,以百分制计分,由4位老师严格分步计分,然后汇总,记平均分;实验8、9由学生任选一项进行,由老师根据操作情况,给予记分。两个部分的考核各占50%。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4.1.1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灵活应用“点穴”、“点经”、在体和离体针刺手法测定、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及合视听和CAL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针灸学的开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1.2课堂教学改革包括重点教解、启发式讲解、问题式讲解;概念图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学。

4.1.3课堂学习讨论与引导学生互动式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强化理论理解。

4.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2.1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建设

4.2.2针灸学实验课教学包括各种针刺方法的实验教学,各种灸法的实验教学,慎刺实验安全的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

4.3探索、建立教学考核评价新体系

4.3.1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书面考试、作业、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实验考核(含实验报告、书面考试、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

4.3.2重点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3正在建设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和病案分析等形式组成的试题库。

4.3.4建立“点穴”考试的考题卡及评分要点。

5.教学效果

5.1教学综合评价

5.1.1学生到课率高,教学反馈好。《针灸学》上课到课率每次抽查均为全院最高;学生反映上课形象生动、内容教授得深入浅出;目前,《针灸学》各门课程除面向针灸推拿本、专科学生外,已向中医类专业学生开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反馈好。

5.1.2教学督导评估90分以上。三年来,教学队伍成员授课效果经院、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评价,综合评价平均在90分以上。

5.1.3课程建设评估优良。三年来,本教学队伍历经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组织的专家组的考核评估为优秀;院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中期教学检查等中,均获优良评价。

5.2相关评价材料

5.2.1我系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做到紧密联系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谈谈对学习的看法和对老师教学的意见。从学生的意见中,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从而达到改善教学和完善教学的目的。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和喜欢学什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针灸学教学的满意度为96%。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4)

循证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西医临床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新兴学科,它主要强调任何临床实践与医疗决断,都需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数据之上,否则所进行的临床治疗是不予承认的[1]。具体的说,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准确慎重的选取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据,并且还要结合医护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同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在临床治疗中满足其需求与愿望,这样的临床治疗才具有最佳效果。因此,中医针灸要想与国际接轨,要想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就需要在循证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进展与结果仍稍欠火候,本组探究则是通过对针灸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寻找到循证医学模式下针灸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以此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价值[2]。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期刊论文,并以循证医学模式为筛选标准,从中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30篇,其中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12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其次结合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案例,以循证医学为指导,总结其研究价值与结果。

1.2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循证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体的走向是正确与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论证证据理论而建立的Cochrane评价系统,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临床研究评价系统,这对于保证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而且我国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临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价值与效率[5]。比如有些学者结合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率,发现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临床针灸属于实践医学,所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再比如有些学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了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的设计与使用方法,并且建议将评价标准进行更改,以此保证针灸疗法的长效发展;而且有些学者在针灸临床研究中比对了均匀设计的功效,如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穴位选取与配伍等[6]。

笔者认为,中医针灸疗效的相应证据,多数来源于古籍与名家经验,要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多数是不予承认的,自然也无法步入主流医学界,因此需要借助循证医学模式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再次评价与研究。鉴于上述国内的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研究的宝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结合循证医学与临床病学的研究原则,着重提高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质量,可以进行多院联合的协作模式,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与真实性[7];其次要结合针灸临床的独特特点,对临床研究方法进行探索与更新,比如临床诊断标准与评价标准,应该适时进行修改,如果依照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诊断标准,会造成针灸临床研究的时效性,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与特点同西医诊断标准存在误差,一旦严格按照既定标准进行研究,很多针灸临床研究结果会被认定为无效,因此可以在调整相关标准的同时,大力推广进行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将影响针灸疗效的手法治疗、选穴手法、入针力度等作为分析针灸疗效的一个细节,来进行针灸临床研究;最后要严格选用经过循证医学论证的针灸疗法进行临床研究,也就是建立科学研究的针灸临床治疗,比如针灸临床治疗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方法与经验穴位,需要进行证据评价后予以进行研究施用。我院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制的几种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相继开展了贝尔面瘫、抑郁、偏头痛以及中风假性球针灸临床研究,并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研究效果。采用Cochrane评价系统进行相关临床研究的验证,均得到较好额评价[8]。

综上,要想做好针灸临床研究工作,就需要准确把握针灸的临床特点,有机的将循证医学模式作为研究指导,结合循证医学的理念与研究方法,逐步完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切勿盲目的进行临床研究,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临床研究效果,并促进中医针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昊,徐斌,顾一煌,等.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临床研究现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95-97.

[2]郭旭,刘保延,赵宏.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方法学研究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08(3):203-205.

[3]梁繁荣,吴曦,李瑛.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2006,23(6):441-444.

[4]李运方,陈日锦,黄越.针灸用于临床的循证医学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2):764-765.

[5]劳力行.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J].针刺研究.2008,33(1):53-61.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5)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fter acute stroke and power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after acute stroke,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Methods: 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acute stroke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true nature of pseudobulbar palsy,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group (bulbar palsy group) and group B (pseudobulbar palsy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and A1 group,A2 group is set to,B1 group,B2 group,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1 was 81.2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A2 was 43.75%,A1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2 (P0.05).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bulbar paralysis stroke dysphagia,suggestions for electric stimulation therapy; patients with pseudobulbar palsy dysphagia of stroke,fo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an be.

Keywords: after acute stroke; dysphagia; true bulbar paralysis; pseudobulbar palsy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02-02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病从发作到预后,都给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担?吞咽障碍(DD)是卒中后非常多见的一种后遗

作者简介:任伟,主管护师,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

症,可严重影响患者进食,致使其表现出脱水反应,同时还可导致吸入性肺炎以及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致使患者出现窒息死亡?根据相关临床报道结果显示[1],脑卒中患者中57%-73%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国内有研究报道表示[2],在卒中后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中,吞咽障碍被作为单独的危险因素?为此,改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临床预后效果?目前,在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中,针灸和电刺激是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但关于两者的疗效研究,临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分组粗略,未区别假球麻痹和真球麻痹有较大关系?鉴于此,本研究根据真?假性球麻痹性质进行分组,并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旨在探讨真?假性球麻痹性质最佳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的急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1.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为50-70岁,性别?民族不受限;②生命体征稳定,具有较高的康复治疗依从性;③根据临床表现及MRI/CT确诊为急性脑卒中;④发病后72h内进入医院;⑤经洼田氏饮水试验测试,测试结果为Ⅲ级或以上;⑥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⑦签订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反流的患者;②使用鼻饲管;③病情非常严重,无法自行完成饮水实验;④合并有其他较为严重并发症;⑤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⑥中途失访或者不愿参与本研究?

1.1.4 分组及一般资料对比 根据上述病例选择标准,本研究共纳入研究病例64例,根据患者真?假性球麻痹将其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真性球麻痹患者,共有患者32例,其中12例女性,20例男性;14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B组为假性球麻痹患者,共有患者32例,其中13例女性,19例男性;9例脑出血,23例脑梗死?分别给予A?B两组患者电刺激及针灸治疗?A组中,16例行电刺激治疗(A1组),16例行针灸治疗(A2组);B组中,16例行电刺激治疗(B1组),16例行针灸治疗(B2组)?四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如下:

1.2.1 电刺激治疗 采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参数:双相方波,波宽700ms,电阻1000Q,最大脉冲为80Hz,最大输出强度为25mA(±1O)?取电极垂直安放于颈部的正中线,在舌骨上方放置第1电极,挨着第1电极下方放置第2电极,即将第2电极放置于甲状软骨上部切迹上方,放置第3?4电极,距离与第1?2电极相同,最下端的电极则放置于环状软骨上方?根据患者可较为明显的感觉到电流刺激,无不适感,有较为明显的肌肉收缩效果为宜?治疗强度可根据患者的感受及吞咽障碍的类型进行调节?连续治疗10日,每日2次,每次持续30分钟?

1.2.2 针灸治疗 取玉液?水沟?上廉泉?天突?金津?人迎等穴,选取廉泉穴取舌骨上缘正中进针,向舌根的方向刺入1.5-2.5寸,捻转行针10 s,使针感能够散布在咽喉部,不留针?再取舌下行两针,采取相同的方法刺入,均不留针?连续治疗10日,每日2次,每次持续30分钟?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标准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取卧位,给予患者30ml温水口服?Ⅰ级:可一次性饮用,未出现呛咳等症状;Ⅱ级:分两次饮用,未出现呛咳等症状;Ⅲ级:可一次性饮用,但出现呛咳;Ⅳ级:分两次饮用,但出现呛咳;Ⅴ级:出现多次呛咳,无法将水饮完?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吞咽障碍基本消失,经饮水试验测试结果显示为Ⅰ级,或者较之治疗前等级提升了3级;有效:吞咽障碍有了显著改善,经饮水试验测试结果显示为Ⅱ级,或者较之治疗前等级提升了2-3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效果或者效果不显著,经饮水试验测试结果显示为Ⅲ级?

2 结果

2.1 真性球麻痹两种治疗方案效果比较

真性球麻痹患者行电刺激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5%,真性球麻痹行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3.75%,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假性球麻痹两种治疗方案效果比较

假性球麻痹患者电刺激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0%,假性球麻痹行针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假性球麻痹患者无论行电刺激治疗,还是行针灸治疗,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在卒中发作期间,致使舌下神经核与吞咽迷走神经受损,继而致使双侧皮质脑干受损引起假性球麻痹或者真性球麻痹,致使患者表现出吞咽功能障碍?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证实[3],采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行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且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康复训练?针灸是我国传统中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局部针刺能够对神经活动进行刺激,促使吞咽调节神经功能得到调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功能重建效果,同时还可刺激吞咽反射弧加速自我修复?此外,针灸还可有效抑制异常反射或者对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行控制,这就能够更好的协调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肉运动,进而更好的实现对咽下肌群废用性肌肉萎缩的避免,促使咀嚼肌?舌肌得到更好的运动和按摩,促使吞咽反射灵活性有更好的提升?但目前关于电刺激治疗与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争议性较大,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1)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对真?假性球麻痹进行有效区分,这使得各组中真?假球性麻痹患者混杂,致使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受到影响;(2)真?假球性病变部位本身就有较大差异,故电刺激与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病变效果上也有所差异?为了避免真?假球性麻痹给临床治疗效果带来影响,本研究根据真?假球性麻痹患者将其划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两组患者电刺激与针灸治疗?根据结果来看,真性球麻痹患者行电刺激治疗效果显著高于行针灸治疗(P0.05)?但就总体情况,在对急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中,电刺激治疗的效果均显著优于针灸和治疗,该结论与罗君等报道[4]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真性球麻痹患者建议采用电刺激治疗,假性球麻痹患者电刺激与针灸治疗均可,在无法有效区别真?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电刺激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永红,杨霖.国内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状况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5):6608-6611.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6)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7)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pain relief in treatment of 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

LIU Qingfeng YANG Aichu LI Xueyi HUANG Kunjie HUANG Yong

近年来职业性手臂振动病(occupational 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OHAVD)发病率高[1],患者双手疼痛症状突出,并且伴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表达增加[2]。本病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临床预后不良,有较高的上肢致残率。国外甚至有学者研究发现即使停止振动作业,OHAVD患者的疼痛症状也难以逆转[3],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鉴于针灸止痛的疗效肯定[4-7],且动物实验显示针刺可增加痛触觉阈值[8],我们在临床中将针灸引入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的治疗,临床观察到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7月—2013年5月期间在本院住院且已明确诊断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患者,诊断及病情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均参照GBZ 7—201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9]。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按患者实际所接受的治疗措施将其分配到对照组(n=44)和试验组(n=47),对照组接受一般治疗,试验组接受一般治疗+针灸治疗。本研究方案已获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既往有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史者;(2)有出血倾向者及有外伤、中毒、骨关节病、肌病等导致功能障碍者;(3)不能配合检查,或者资料不全、无任何会诊记录者;(4)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以及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改善循环(丹参30 m L,溶于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营养神经(肌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用灭菌注射用水2 m L溶解,肌注,每日1次;甲钴胺片口服,500μg,每日3次)及对症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针刺选穴:合谷、外关、八邪,定位参照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10]。操作方法:单手毫针刺(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0.30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得气后配合艾灸,合谷、外关二穴采用温针灸2壮。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2.2 疗效判定方法

(1)疼痛评定方法:治疗前后均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aire,DASH)[11]B部分(即疼痛部分)评定研究对象上肢疼痛状况,其中含7项指标,主要调查上肢的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及其对睡眠的影响,以及患者的自我满意程度等。每项指标各对应5个等级的分值,即毫无困难(1分),有点困难(2分),中等困难但能做到(3分),非常困难(4分),无法做到(5分)。分值范围为7~35分。采用纸质版评定量表,分别在患者治疗开始前和治疗满4周时由专人发放给研究对象,请其即时填写并回收。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研究对象血TNF-α水平。清晨空腹,用EDTA-Na2抗凝管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 L,采用Centrifuge 5415R/5804R低温高速冷冻离心机(Eppendorf),在4℃下以4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吸取上清液,分装于-80℃保存备用。按照TNF-αHuman ELISA试剂盒(VIVA Bioscience)操作要求,检测样品中TNF-α浓度。TNF-α正常参考值<8.1 pg/m L。

1.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P25,P75)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数据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男性。试验组47例,年龄(37.64±5.22)岁,工龄(9.71±4.01)年;对照组44例,年龄(36.23±3.61)岁,工龄(9.32±3.56)年。试验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为28、17、2例,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为18、23、3例。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工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09、0.496,P>0.05)。两组研究对象疾病轻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2,P>0.05)。研究对象所在岗位手传振动4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在9.35 m/s2和66.53 m/s2之间。

2.2 上肢疼痛状况

用DASH量表B部分分析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状况,治疗前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ASH量表测得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得分

2.3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平均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NF-α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TNF-α在治疗后的浓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a变化情况

2.4 TNF-α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91例患者的TNF-α质量浓度与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314,P=0.002)。

3 讨论

既往研究证实,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镇痛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而且避免了服用镇痛药引起的胃肠损伤、免疫抑制、成瘾等不良反应,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12]。临床中我们观察到针灸治疗后OHAVD患者的疼痛等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DASH由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肌肉骨骼疾病协会理事会及加拿大多伦多劳动健康研究所于1994年联合发起制定,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13],经证实该量表有较高的有效性、灵敏性和可重复性。有学者研究发现手的抓握力、肌腱炎和DASH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14]。本研究中我们采用DASH量表疼痛部分评估OHAVD患者疼痛状况,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疼痛状况有所改善(P<0.01),而对照组没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灸对OHAVD患者疼痛等症状的改善疗效肯定。陈宋平铖等[15]研究发现温针能显著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与本研究结论类似。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是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TNF-α高水平表达可导致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发生[16]。各种动物模型研究显示,TNF-α与神经性疼痛密切相关[17],TNF-α对疼痛的产生与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也显示TNF-α与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1)。临床上OHAVD患者的TNF-α明显升高,考虑与OHAVD患者神经损伤及病程中的炎症反应有关。这与既往研究显示振动会增加氧化应激和促炎基因表达[18]一致。两组患者TNF-α浓度在治疗后均降低(P<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即试验组降低更明显。金秋等[19]研究发现温针可有效降低腰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疼痛感,与本研究结论类似。有学者[20]采用10.6μm激光灸治疗骨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发现患者疼痛减轻,滑膜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也降低,与本研究类似。这也从细胞因子水平解释了针灸止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灸治疗降低了血TNF-α浓度有关。针灸操作简便易行,且针灸治疗无潜在副作用,本次研究中我们按常规规范操作,无一例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因此可认为针灸止痛可以在职业性手臂振动病临床中推广应用。

随着针灸镇痛的机制研究日渐丰富,有学者研究发现振动暴露使得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升高,进而使得手臂振动综合征大鼠IL-6介导的钾电压门控通道家族A成员4(KV1.4)的表达下调,从而导致肌肉疼痛[21]。下一步我们可从IL-6的表达这方面去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林秋红,郭静宜,刘移民.广州市2011—2015年职业病情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7,44(5):619-621.

[2] PACURARI M, WAUGH S, KRAJNAK K. Acute vibration induces peripheral nerve sensitization in a rat tail model:possibl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J].Neuroscience,2019,398:263-272.

[3] AARHUS L, VEIERSTED K B, NORDBY K C, et al.Neurosensory component of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a 22-year follow-up study[J]. Occup Med(Lond),2019,69(3):215-218.

[4]沈红强.“针灸治痛”在奥地利[J].中国针灸,2005,25(12):870-872.

[5] HO L F,GUO Y,CHING J Y,et 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warm needling therapy for plantar heel pain:a randomised waitlist-controlled trial[J]. Acupunct Med,2021,39(4):283-291.

[6] XIANG Y,HE J Y,TIAN H H,et al. Evidence of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low ba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placebo-or shamcontrolled trials[J]. Acupunct Med,2020,38(1):15-24.

[7] LIU Y F,MA X M,YAN B,et al. Warm needling on the four knee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pain after stroke[J]. World J Acupunct Moxibustion,2015,25(3):21-25.

[8] XU Q L,LIU T,CHEN S P,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analges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of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neurons in rats with sciatica[J]. Neural Regen Res,2013,8(3):218-22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GBZ 7—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1]HUDAK P L,AMADIO P C,Bombardier C. Development of an upper extremity outcome measure:the DASH(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corrected]. The Upper Extremity Collaborative Group(UECG)[J]. Am J Ind Med, 1996, 29(6):602-608.

[12]DAVIS R T,BADGER G,VALENTINE K,et al.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in the Vermont medicaid population:a prospective, pragmatic intervention trial[J]. Glob Adv Health Med,2018,7:1-10.

[13]LAUNONEN A P,SUMREIN B O,REITO A,et al.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2-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LoS Med,2019,16(7):e1002855.

[14]BUHAUG K,MOEN B E,IRGENS A. Upper limb disability in Norwegian workers with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J]. J Occup Med Toxicol,2014,9(1):5.

[15]陈宋平铖,郑樱,连圣聪,等.不同穴位温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6):80-82.

[16]LEE J, LEE J.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independent hypoxia response of the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1 gene regulated by chromatin-remodeling factors in the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J]. J Biol Chem,2013,288(3):1582-1589.

[17]GEORGE A, BUEHL A,SOMMER C. Wallerian degeneration after crush injury of rat sciatic nerve increases endo-and epineurial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protein[J]. Neurosci Lett,2004,372(3):215-219.

[18]KRAJNAK K,WAUGH S. Systemic effects of segmental vibration in an animal model of 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J]. J Occup Environ Med,2018,60(10):886-895.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38-0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而针灸可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几年来我对应用针灸治疗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本院专科病房与门诊选择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RA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8~65岁之间,病级为1~2级,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抗风湿药物研究指导原则活动期RA的标准,受试者排除明显心、肝、肺、肾等的器质性疾病,药物过敏史和晕针史,孕妇与哺乳妇女不纳入试验。受试者在3个月内未使用过二线药物。

1.2方法。45例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期、病级随机按2∶1配对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消炎痛25mg,3次/d,治疗组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应用隔日1次针灸治疗,每次40min,1个月为一疗程。

取穴: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睥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关节取肩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穴,腕关节以阳池、阳谷、阳溪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膝眼、曲泉、膝阳关、阳陵泉穴,踝关节取解溪、昆仑、丘墟穴,趾关节取八风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扦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

1.3观察方法。每周随访1次,检查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握力,每4周随访血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滴度,部分患者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亮脑啡肽,测定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采用化学比色法,亮脑啡肽采用放免法测定,由华东医院协助完成。

2疗效结果评估

显效:关节肿胀指数改善率、压痛指数改善率、握力改善率、晨僵改善率和ESR改善率等五种改善率均数>70%。改善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正常值)×100%。有效: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50%。改善:以上五种改善率均数>30%:①疗效评价:针灸组3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改善17例,无效5例,改善率83.3%;消炎痛组15例,有效3例,改善9例,无效3例,改善率80%,二组间经Ridit检验,P>0.05,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针灸组疗效与消炎痛组相似;②针灸与病程和关节功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关节功能损害越少,疗效也越好;③针灸治疗前后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改变;④针灸治疗前后亮脑啡肽(LEK)、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⑤不良反应:消炎痛组有1例头痛,有2例胃肠不适,针灸组无明显副作用。

3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经常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消炎镇痛,但该类药物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而中医认为RA属痹证,一般均为正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中医针灸治疗RA是一种非药物消炎镇痛疗法。本研究用艾灸背俞穴温阳益肾、调和气血。局部取穴祛瘀通经,捻转提扦补肾法治疗RA,疗效可达83.3%,与消炎痛的消炎镇痛疗效相似,经Ridit检验,P>0.05。Mezes等和Wade等检测RA患者血浆和滑膜液中LPO的含量增高。Pasquier等和Marklund等报道RA患者外周血多形白细胞中SOD活性和滑膜中SOD活力下降或相对不足。这说明RA患者存在自由基代谢紊乱,所以测定RA患者红细胞中SOD、CAT活性与血浆LPO治疗前后变化可了解针灸治疗RA的疗效。本研究针灸治疗后SOD活力明显下降,P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9)

微格教学模式(Microteaching)又称“录像反馈教学”“微型教学”,是以教育、生理、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化媒体信息技术如录像、录音等为主要手段,依据教学评价及反馈理论系统分阶段帮助被教育者提高某技能的教学技巧[1]。有研究称[2],在课程教学及培训学习中使用微格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受培训者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授课内容进行反复学习,通过观看自身操作视频寻找不足,加以改进直至符合学业要求。中医护理专业的整体发展较慢,在临床实习中若缺乏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学习会对临床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不利于实习护生医学水平及临床操作能力提高,因此临床带教模式选择十分重要[3]。本研究主要对针灸推拿临床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模式对其教学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2015年4月32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为21~25岁,平均(23.13±1.07)岁,文化程度:中专3例,大专10例,本科3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3.27±2.47)分;观察组年龄为20~24岁,平均(22.05±0.87)岁,文化水平:中专4例,大专7例,本科5例,在校平均考核成绩(96.34±2.03)分。实习护生在院实习时间均为3个月,实习前均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及考核,成绩优异。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年龄、在校成绩、文化水平等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临床教学模式,以观摩、实践学习、竞赛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手法讲解、操作演示等,实习护生在观看带教老师操作后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反复练习。1.2.2观察组借助微格教学模式实施临床带教,主要内容包括:(1)对本组16名实习护生划分为2个微格训练小组,每组各8名护生。临床带教过程中采取轮流操作的模式进行角色扮演,1名模拟患者,1名实施针灸操作,1名实施推拿操作,1名负责摄影,其他成员旁观。(2)临床带教老师在带教中将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以及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等内容有效整合并讲解,进行示范性教学。(3)通过对带教老师操作进行观摩,分析教课中针灸推拿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小组人员轮流进行操作实践,实践过程中均录影。(4)操作练习完毕后与带教老师共同观看录像,分析操作中存在的不足,由小组成员及老师共同借助计算机分别评价,实习护生根据此次评价结果向带教老师请教指导后继续练习,直到操作正确并认可通过为止,如图1所示。(5)在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小组内每个实习护生均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可分别通过患者、操作者、旁观者、指导者等多重身份对针灸、推拿操作进行学习,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临床操作技巧。图1微格教学模式流程图

1.3观察指标

实习结束前分别通过情景模拟及理论试卷对2组实习护生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分别于实习前及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进行评定,对比两组实习护生对临床带教老师满意情况。

1.4评定标准

(1)教学考核:采用统一考核试卷及临床操作考核内容对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学习情况进行评定,理论试卷满分为100分,实践考核根据操作标准进行评分,分值最高为100分。共发放试卷32份,均有效回收。(2)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借助护士核心胜任力测评问卷[4]对本研究实习护生整体护理能力进行评定,该问卷共包括42个条目,分为良好的个人体质、支持和人际共同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批判性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能力5个维度,经我院中医科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护生核心胜任力进行判定,各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法。以完全具备为5分,大部分具备为4分,部分具备为3分,小部分具备为2分,不具备为1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护士核心胜任力越好。(3)带教老师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对实习护生带教老师满意情况进行评定,问卷分别从业务水平、行为表率作用、人际沟通能力、带教能力、人文关怀、科研水平6方面进行评价,包括30个问题。1分表示从不,2分表示有时,3分表示经常,4分表示总是,分值为30~120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临床带教满意度情况越好。以<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一般,81~100分为满意,101~120分为非常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以卡方χ2进行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描述,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针灸、推拿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实习护生针灸及推拿课程理论考核及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实习护生护士核心胜任能力比较

两组实习护生实习前护士核心胜任能力各指标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时两组评分情况较实习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实习护生各指标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实习护生满意度情况比较

对照组实习护生总满意率为62.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针灸中级考试总结篇(10)

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建设“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体系”为目的的示范性课程。安徽中医学院经络腧穴学课程自2005年被评为安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通过课程组教师的积极努力,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上不断突破,既强化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又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了我校经络腧穴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其中,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师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推广和应用的同时,新的教学模式既推动了教学效能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教学模式相比,多了技术环境、人—机关系等多种要素,有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差别,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的角色、职能和教学行为发生重塑和转换。我们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合称,体现了知识传承过程中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教学活动需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一种双边的实践活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多是从“掌握知识、传授技能”的角度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我院针灸推拿学和针灸推拿学(涉外方向)两个专业,在进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逐渐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而经络腧穴学则是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经过不断改革和尝试,我们采取的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在本科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综合方法,实现师生的思考同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与之配套,为学生布置思考性作业、专题讨论、论文、综述等,且使之与考试方法改革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

1.调整教材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教学中在遵循、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特点,对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编排次序,做适当的调整。其次,将下篇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内容在总论中进行概述,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经络腧穴总论的基础上,对经络的纵横联系有一个印象。实践操作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学生尽早进入针刺基本手法的操作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经络腧穴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腧穴定位。对于学习针灸学基础课程的同学而言,三百多个腧穴的定位、归经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部分,为此我们从任、督二脉穴位的学习入手,首先让同学们有个初步印象,方便在分经学习腧穴的时候,进行横向联系,便于记忆。

2.创新性地增加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习兴趣

以往的经络腧穴学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按部就班地进行教与学,为此,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体验针灸和经络腧穴配套实验:学习常用腧穴时进行针灸体验,并增加了针刺镇痛实验的操作。即增加了学生对针灸学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由于经络的抽象性,往往有同学会产生“针灸真的有效吗?经络到底是什么?”之类的困惑。而且,在现行教材“经穴各论”的编排是“以经带穴”。为了增加学生的专业信心,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更便于学生记忆腧穴定位及主治。而点穴实践课中采取分区点穴法,将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合并,并将所有腧穴的分经与分部结合对比点穴。

4.引入PBL模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

创新性地将经络腧穴现代研究部分分为课堂介绍和问题引入的PBL模式教学两个部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络腧穴基础研究的现状,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络腧穴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脉循行,这部分内容主要来自于《灵枢·经脉》,是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普遍认为是较为难记的一部分,往往会记住了后面的内容,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而且很容易把内容混淆。为此,我们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从经典入手,对《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不同著作的论述进行梳理,自主学习,结合Flas、PPT课件制作和真人展示等多种手段,在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古文更加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

2006年颁布了《腧穴的命名与定位》国家标准,我们也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但在临床上实际取穴的时候却多种多样,经过见习的同学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如何才能更准确、迅速地确定穴位的定位。为此,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揣穴的体会,举出每个腧穴有多少种取穴方法,进行演示和讨论,形成自己的学习理念。

5.定期开展教与学的交流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推进教学改革

经络腧穴学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如何学习”,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尽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充分利用了手机短信、飞信、微博、个人博客等网络手段,拓宽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定期与学生代表开展教与学的交流,推进课程建设。

6.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对外交流

首先,在针灸推拿学(涉外方向)专业尝试性开展双语教学,从点到面,逐步推广;其次,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开展合作,利用英语角、第二课堂等与留学生、外教进行针灸基础知识、经络腧穴等方面的交流,全面提高外语交流能力。

为便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远距离同行、师生间的信息共享,本学科组还建立起教学课件和网络教学,全方位展示本学科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内容的信息知识,教学方法先进灵活。

二、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

从2005年开始制作经络腧穴学PPT课件,并逐步在课堂使用,在此基础上先后研发了“针灸腧穴实践平台”和“经络腧穴学网络教学平台(省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各种电教手段优化组合应用,发挥综合效应。课程组现有的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具主要有模型、录像、电视、投影、幻灯、多媒体功能教室等。

1.理论教学

应用现代多媒体及远程教育技术,进行了教学软件的研制和购置,强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1)在教学中积极运用教学模型,如针灸经络腧穴模型等。

(2)建立了经络腧穴学网络课堂,并在不断完善中。

2.在实验教学方面

追踪学科研究技术进展,深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手段,追求实验的客观性与直观性。

(1)更新实验设备。

(2)制作了腧穴实验教学,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使实验教学得以直观化,改善了实验指导的抽象文字描述。

三、创新性地增加实训课时,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始,着力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本课程组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操作、实验课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够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课程重点讲授、疑点讨论、资料查找、撰写综述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将传统针灸医学知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加工成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直观的教学资源。

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改革和应用,我校经络腧穴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点掌握能力和专业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6级针推专业学生获得了“华佗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腧穴定位个人单项一等奖;我院青年教师获安徽省级教坛新秀奖;精品课程经络腧穴学建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进一步获得了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教研项目的资助。

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促进经络腧穴学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仁,徐伟辉,龚憬,等.经络腧穴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38-140.

[2]张建斌,董勤,程洁.经络腧穴学实训教学方案的改革与设计[J].中医教育,2009,28(1):41-43,49.

[3]王卫,魏连海,孟向文.经络腧穴学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4):274-275.

[4]杨志新,杜少杰,姜玉萍.经络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针灸,2009,29(9):749-751.

[5]侯书伟,马祖彬,李永春.论腧穴分类教学:经络腧穴学腧穴规范化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针灸,2010,30(10):865-869.

项目名称:

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级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项目(TS10890),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研项目(ZD2010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 六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下一篇: 银行基础管理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