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03

神经解剖学论文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1)

2结果

2.1两组腕管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桡尺关节平面分别为(0.10±0.02)、(0.06±0.01)cm2,豌豆骨平面分别为(0.15±0.03)、(0.08±0.02)cm2,钩骨钩平面分别为(0.12±0.02)、(0.06±0.02)cm2,两组比较,P均<0.01。

2.2不同病情程度腕管综合征患者腕横韧带厚度、正中神经扁平率比较轻、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钩骨钩平面腕横韧带厚度分别为(0.40±0.02)、(0.43±0.03)、(0.46±0.03)cm,正中神经扁平率分别为3.32%±0.43%、3.47%±0.23%、3.69%±0.12%,轻、中、重度间比较,P均<0.05;轻、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豌豆骨平面腕横韧带厚度分别为(0.30±0.02)、(0.36±0.06)、(0.40±0.03)cm,正中神经扁平率分别为2.87%±0.34%、3.12%±0.43%、3.33%±0.11%,轻、中、重度间比较,P均<0.05。

3讨论

腕管是一个狭窄坚韧的骨纤维性隧道,位于腕部腹侧腕横韧带与背侧腕骨间的一个解剖间隙,缺乏伸展性和对压力的缓冲作用。正中神经在管道位置表浅,故腕管容积的减少或内容物体积的增大均可致正中神经卡压,造成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外周神经病变之一,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3]。传统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主要通过电生理检查患者肢感觉、运动功能等,但电生理检查的局限性是只能评价正中神经功能状况,不能反映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且电生理检查存在有创性、无法提示神经卡压的原因等缺点[4]。因此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加重;另外,由于在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实际操作测量过程中的误差、解剖变异及患者自身生理学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诊断结果与临床检查不一致。临床要求采用更精确、更方便、更无创性的技术来确诊腕管综合征[5],且临床医生希望在术前能了解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超声诊断仪的发展及使用,为腕管综合征诊断提供了直观的声像图,有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6]。

目前,有关超声定量分析腕管综合征患者腕横韧带改变的报道很少,超声诊断腕管综合征主要测量参数有正中神经在腕管入口和出口平面横截面积、膨胀率和屈肌支持带厚度等[7]。本研究通过对比腕管综合征患者与健康者在超声诊断中正中神经横截面积变化,发现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在桡尺关节、豌豆骨、钩骨钩平面的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说明正中神经肿胀增粗。已有研究[8]证实,腕管综合征高频超声最特异的声像图改变是正中神经在腕部呈弥漫或局限性肿胀、回声减低,在腕屈肌支持带的近端明显增宽。研究[9]认为,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肿胀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神经厚度增加,面积增大,定量评价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神经干的粗细变化,横截面积更加可靠。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2)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中医学术的鲜明特色,亦是临床辨证论治疾病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一些人未能准确把握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方法论特点,特别是西学东渐以后,每有从西医解剖角度看待中医藏象学说而走入研究误区者。本文拟就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信息论内涵作粗浅探讨,借以阐发该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1 藏象学说的形成

疾病是发生于人身上的异常生命活动。要认识和防治疾病,首先必须了解人体及其生命活动机理,古代医家出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人体构造及其生理活动,形成具有独特方法论特色的生理学说―――藏象学说。

解剖法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最直观和最基本的方法,解剖学在今天虽然是西医重要的基础学科分支,但最早出现“解剖”一词者,却是中医最古老的文献典籍―――《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1] 。应该说,古代医家为了探索人体生命活动机理,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解剖实践。初始的解剖,其对象不仅是野兽、牲畜等动物,亦包括人类蒙昧时期用于祭祀的战俘和奴隶。其后,则有出于医学目的以死刑犯人或死尸为标本的真正意义的解剖。《汉书・王莽传》已记载西汉末期“翟义党王孙庆捕得,(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 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治病” [2] 。然而,古代医家深刻体会到: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并不能通过解剖研究得到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解剖器械简陋和技术手段落后,如上述太医尚方解剖王孙庆时,即“以竹 导其脉,知所终始。”如此简陋的方法当然无法观察和了解人体的细微结构及其生理活动机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生命在于运动,解剖所见者已是失去生命活力的尸体,即使能够观察其形态构造,亦无从了解其生理活动机制。正因如此,以改正医经错误为主要内容的《医林改错》,其作者王清任虽然屡经解剖实践,且其时西医解剖学说已经开始东渐我国,但仍不免得出“心无血说”、降主动脉为“卫总管”、“膈下为血府”等错误结论 [3] 。

正是由于解剖方法不可能为当时的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古代医家转而从另一角度,运用“以表知里,以象知脏”的方法,通过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外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征象,以推知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机理,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生命观―――藏象学说。参照现代科学方法论,可以知道,这种“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

2 藏象学说中的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论的研究方法把系统的运动当作信息的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对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运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而获得的。因此,它与西医用剖析法得到的解剖生理学说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一研究方法可图示如下:(略)

可见,脾主运化、主大腹、主四肢、主肌肉、主思虑、开窍于口、统血等功能都可以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直接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而得出。中医的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而建立起来,这种方法不妨称之为藏象研究法。

3 正确把握藏象学说的实质

综上可知,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司外揣内,以象知藏”的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与西医通过解剖实验而得出的解剖、生理学说不论是在认识方法上,还是在表述方法上,均有明显不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虽然有其解剖实体,但其实质是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系统的代名词(符号),五脏中每一脏既包括了西医多个器官的功能,而西医每一器官的功能又散见于五脏的多个系统(脏)之中。因此,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切忌将之等同于西医同名的解剖器官(实际是西学东渐时翻译者对中医五脏名称的套用)而简单地对号入座。不然,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对经常施行外科手术的西医来说,确实不可思议。 近世关于藏象学说的研究确实存在未能正确把握其学术本质,采用对号入座方法,套用西医解剖器官以释说中医脏腑的误区。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三焦、命门形态实质之争鸣,研究者各执其说,莫衷一是,有谓三焦为胰腺、为乳糜池,有谓命门为肾上腺者。其实,《内经》、《难经》中把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目的在于说明人体对饮食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排泄过程,特别是为了解决消化道与泌尿系统之间没有管道通联,但食物中的水分却可通过膀胱排出体外这一解剖所见与生理现象之间矛盾。至于《难经》提出“命门”之说,则是为了阐明生命的原动力和生殖机理,即生命及生命力的来源问题。错误地将之视为孤立脏器,从西医解剖形态的角度加以繁琐考证,则未免偏离藏象学说之根本宗旨。

再如近年有人认为中医“心主神明”之说错误,应改正为“脑主神明” [4]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了解中医学术真谛的错误见解。西医从解剖的角度出发,认为脑是生命调控和精神活动中枢;中医从生命现象的角度出发,认为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情志、思维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共同分工协作而完成,故有心主神明及“五脏藏七神”、“五脏化五志”的理论。如果把五脏看成西医同名的解剖器官,当然会斥中医之说为谬误;但反过来,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其他器官组织协调配合的大脑能够调控生命活动吗?可见两者是运用不同的认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和表述,并无孰对孰错之分。对于不同学术体系的理论,只能互相了解沟通,不能互相否定或取代。

或者有人认为:心主神明之说毕竟不符合西医解剖所揭示的客观事实,要发展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不妨以符合西医解剖学说的“脑主神明”来取代“心主神明”,这样更有利于中医被世界所了解和认同。此论貌似有理但实不可行。为何?因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藏象学说,并不是如同西医解剖学或生理学的独立学科,其理论贯穿于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治法等其他学说之中,并广泛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以“脑主神明”取代 “心主神明”及五脏藏五神化五志的理论,从纵的方面来说,不仅破坏了藏象学说原有的系统结构,其他如病机方面的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以至痰迷心窍、肝不藏魂、胆涎沃心、心肾不交等等有关情志致病理论,诊断方面关于情志疾病的五脏辨证,治疗方面的清心宁神、补肾益智、化痰开窍等几乎所有有关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法则,以及相应方剂的立法组方及治疗机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主治功效等等,都因失去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难以成立。从横的角度来说,既然心主神明因有悖于西医解剖生理学说而错误,那么不仅三焦、命门等脏腑不能从西医解剖得到认定而不可存在,而且脾主运化、肾藏精、肺通调水道等,以及五脏与体表孔窍和组织部位的相关相通关系亦将均为无稽之谈而应予否定或改正,由此而衍生的诸多病因病机、诊治法则等理论亦如上述情况而应废除或修正。推而广之,经络腧穴学说、气学理论以至病机学说的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百病多因痰作祟、久病必及肾等等,亦均在必须废除之列。这种多米纳骨牌效应的结果,必将造成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崩离析,最后难免重蹈日本废医存药的复辙,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可见,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解剖、生理学说虽然都是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的学术理论,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两者可以互相沟通而不可互相取代。研究中医藏象学说,不可把中医五脏系统等同于西医同名解剖器官。已故中医学家恽树珏在《群经见智录》中说:“《内经》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 [5] ,精辟指出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学术本质。学习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必须走出这种对号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误区,才能阐发中医学术真谛,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参考文献

[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1.

[2]汉・班固.汉书(下)・卷九十九王莽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3:1822.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0-02

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就是家畜解剖学,解剖实验室里福尔马林味很浓,呛鼻辣眼,上课时让人涕流泪落。曾有个别女生初次上解剖实验课就有在课堂上晕倒的情况发生。而初次接触福尔马林浸泡过的解剖标本和实验室琳琅满目的各种解剖标本,让同学们深感对课程充满忐忑和恐惧。不少学生掩鼻听课,少数学生戴口罩上实验课,甚至个别学生戴消毒面具听课。加上解剖知识繁杂,生偏的名词概念多,形态学知识抽象,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思想,甚至动摇了专业思想,个别学生甚至为此提出转学或退学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众多解剖学教师一直在进行探讨的问题。家畜解剖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形态学专业基础课,其形态学的特点就决定了学习必须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来阐述解剖知识,学生才能理解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作者进行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探寻和尝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剖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1.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对骨骼和肌肉两部分内容进行中期考核。考试的时候将骨骼标本和肌肉标本摆放在实验室的解剖台上,然后在标本需要考核的位置贴上标有号码的标签,学生依据标签所在的位置写出该处的名称。通过加大标本知识的考核力度与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制度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到实验室察看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标本理论知识,对今后的内脏和神经血管知识的学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安排更多内容的标本考核,如内脏和神经血管等等。这部分内容可采取现上现考的上课模式,上完课后马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进行评分。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知识,认真观察和分析所学标本的位置及结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

2.活体动物解剖实习。实践中安排了猪、羊和鸡的解剖。由于经费原因,只能用羊来代替牛的解剖。这部分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环节,也是家畜解剖学教学与人体解剖学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活体解剖是人体解剖学无法实施的环节,而在家畜解剖学却能实现并最具有意义的实践课。实习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动物,掌握了解剖动物的技术,对动物有了整体解剖的认识,观察到了器官的位置和未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器官的原始的颜色,用手触摸到器官的原属质地,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印象,并有了更为直观的实践知识,是对书本抽象的解剖学知识直观化的体现。这些作用是在课堂上观察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处理的标本和购买的解剖模型无法比拟的。在解剖动物的同时,切割出动物的主要淋巴结来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动物淋巴结的位置、颜色、大小及形状,为其他课程和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的疫病诊断、活检、尸检以及肉检打下了坚实的解剖理论基础。由于活体动物解剖实习有诸多优点,因此深受同学们的称赞与喜爱。

3.尸体解剖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安排购买奶牛场刚出生的淘汰小公牛。对其进行颈动脉放血致死后,经过颈动脉灌注术清洗血管后,往血管内灌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备用。实习的时候,将小牛去头后,分别按正中矢面和经过最后胸椎后缘的横切面进行切割,将其尽可能分成均等的四部分。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四个组负责解剖分离上述分好的小牛体部标本,每小组一部分。主要是对照课本的神经血管部分内容进行解剖,同时对肌肉部分进行解剖分离。前肢和后肢组的标本进行交换确认肌肉、血管神经的知识后,由老师逐个对同学进行提问前后肢的肌肉、血管神经的名称,最后根据制作标本的质量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每个同学打分,计入课程教学实习成绩。其余一些组的学生进行头部解剖并把脑取出。由老师根据脑神经根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根据问题回答的情况和取出的脑组织的完整性进行评分。如果取出的脑组织比较完整,可以制作成标本展出陈列,或制作硫酸铜染色脑组织切片供展出或供上实验课解剖脑时演示用。这样还可以补充脑组织标本的缺少。这一环节既考验学生分工后个人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实习时间的有限性既要求学生大胆果断的对标本进行分离,又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做到胆大心细,繁而不乱。这样更能使学生牢记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巩固理论。

4.活体触摸。由于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环境较差,实验室内具有强烈的福尔马林味,实践环节有限,动手机会太少,让学生只是死背课本内容,却无法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生会质疑所学知识的可用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不明了这些理论知识该如何去运用。老师理论性的回答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唯有让其亲身体会才印象深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摸。活体触摸就是安排一头牛或马或羊,由学生自己动手牵出栏舍,并固定于保定架,然后用手触摸其在畜牧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部位,如头部的颅部的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部和腮腺部等,前肢的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等。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在数肋骨时采用倒数法数肋骨的必要性及倒数肋骨和肋间隙的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动物后学生方可明白前部分肋骨被前肢的肩部覆盖,无法计数,所以只能倒数。而倒数肋骨和肋间隙则体会到隔皮肤后要准确数数必须动手摸,而不能像在课堂那样看着骨骼标本来数那么直观。学生可体会在牛的尾根腹侧正中诊脉,或在马的下颌骨面血管切迹诊脉的方法。然后每个学生用听诊器对照课本介绍的位置,听心音和呼吸音以及肠音,这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心音、呼吸音以及肠音对学生而言具有朦胧的神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成功后使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这一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知识共享。

5.学生进行动物标本制作。近几年来,学院组织学生举办动物标本制作竞赛,主要是动物整体皮毛标本和骨骼标本的制作比赛。学生由学院科技部引领,由解剖实验室提供标本制作技术、场地和器械药品等支持,通过科技部立题申请学校的课题经费,共同进行动物标本的制作。多年来共有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该活动,制作的标本数目达数百件,制作的动物标本涉及了牛、猪、鸡、鸭、鹅、兔、犬、蛇、猴、鳄鱼、白颊长臂猿、鸵鸟等多种动物。以这一活动为题材,基础学科研究生、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十几名学生在国内专业期刊开发表了论文[1,2,3]。同学们制作的动物标本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第二和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老师也荣获广西大学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老师的荣誉称号。而且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也荣获“十五”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动物标本制作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可使学生的优秀个性得到体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学生讲解参赛作品的环节,可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素质拓展。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所学知识通过实际运用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记忆,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6.解剖学挂图谱的制作。挂图在家畜解剖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不能或缺的教具。然而家畜解剖学教学所用的解剖挂图却十分缺少。主要原因是正规印制出版的解剖挂图极少,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为此,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进行解剖挂图的制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供教学用的挂图要求比较高,故绘画挂图时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绘画功底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才能较为准确画出挂图。而现在国内只有极少一些院校有专业的解剖学挂图绘图员。为此,近年来尝试让有一定绘画功底的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偿绘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参加绘图后,体会最深的是对该部分内容可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知识得到充分的记忆。同时,有偿绘图,可以缓解部分有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得到有偿回报的喜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学生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得到相应提高。

7.实验室开放。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解剖陈列标本的作用,解剖实验室采取开放管理的管理模式。每班学生都有解剖实验室的钥匙,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观看标本,巩固课本知识,复习课堂内容。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可在课外时间邀请老师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在相互的学习探讨中增加师生情谊,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总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证实以上所述教学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而且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之外,还包括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多方位的拓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使其更能适应21世纪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的进步即是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宋小自,蒋宗良,韩涛,等.泡沫塑料雕塑技术在鸵鸟形态标本制作中的应用[J].广西农学报,2007,22(6):31-33.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4)

1.1理论教学

在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讲解解剖学发展史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宣传教育片,或聘请解剖学专家开展讲座等,潜移默化地将人文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解剖学家的思想和业绩,旨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追求真理、求知创新的精神[3].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案例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在解剖学教学中也开设了PBL课程.教案选用临床的真实案例,并结合社会、伦理、心理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在探讨案例时,引导学生从医生的角度展开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1.2实验教学

1.2.1改善实验室环境解剖学实验课主要是解剖尸体及触摸观察器官结构.尸体常用防腐剂福尔马林,杀菌效果好,防腐作用强,对各组织的固定硬化效果也好,但对人体的皮肤、感官、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均有严重的毒害.我们在建设解剖实验室时,注重优化实验室环境,营造人文教育氛围.比如在实验室摆放了具有吸附甲醛功能的花草;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虚拟实验系统、通风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备;用无色、无味、无刺激性、不易腐烂的塑化标本替代传统的解剖学标本教学.以上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福尔马林的毒副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1.2.2心理疏导医学新生初次接触尸体标本会有恐惧心理,刺鼻的甲醛气味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心理.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强对初学解剖学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逐渐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2.3宣誓仪式“是谁告诉了我们真实的人体结构,是谁在默默的为我们传承着医学知识,这就是我们的无语体师.”虽然尸体已经没有了物质生命,但是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好的阐释了人文精神的内涵[4].因此,在每学期开学初,学生第一次进入解剖学实验室接触人体标本之际,我们解剖实验室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必须身穿白大褂,整齐肃立,向这些为医学解剖教育献身的遗体致哀,并进行课前宣誓.通过举行宣誓仪式,引导学生对尸体标本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也真正的能够带着感恩的心去理解和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更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内涵[5],从而更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1.2.4磨难教育我们要求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清理尸体及残件的工作,并定期参加从尸体池内取送、搬运尸体等劳动,鼓励学生克服娇气,勇敢面对甲醛的刺鼻气味和尸体臭味,引导学生将来在临床一线工作时,不能因为怕脏、怕累、怕麻烦而贻误患者的病情.1.2.5临床医生参与带教我们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参与实验课的教学,临床医生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耐心讲解重点步骤,并指导学生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应肩负的职责和义务,树立以人为本,患者为本,呵护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权利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1.2.6小组尸体解剖在分组解剖和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小组尸体解剖”形式,要求学生“以实验室为手术室”,对待尸体像对待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模拟手术操作和讲解时务必科学严谨,在解剖操作过程发生失误时,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查找分析失误的原因以及失误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1.2.7实验室开放我们注重解剖实验室的有效利用,不断挖掘解剖实验室的可利用资源,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既满足学生继续学习课堂上未掌握的内容,又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验室里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意识.

2构建人文素质考核体系

我们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构建人文素质的考核评估标准.即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时,除了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占比重以外,也加入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核,从而形成人人讲人文,处处讲人文的新局面.

3培养“社会—学校—社团”三位一体的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大众性、互动性,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和行为驱动作用.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假“三下乡”医疗卫生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民族地区.近年来,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先后前往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乡镇卫生院、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青海乐都县、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等民族地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健康知识宣传、医疗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医疗实践,培养科研和专业兴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师们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既教书又育人,既传业又传道,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解剖学处处体现了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将继续挖掘解剖学课程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作出努力.

作者:白静雅 海向军 汪玉堂 何进全 何烨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李方,张宏等.解剖学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4):3692-3693.

[2]赵振富,金哲,谢苗等.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解剖学研究,2012,34(5):376-378.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5)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9.4%,高者达13.3%[1]。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音嘶哑及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特别是永久性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原因多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以及颈段血管关系密切,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以及喉支入喉位置变异较多。如何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及降低其发生率是甲状腺外科领域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测量40具(80侧,左右各4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记录喉返神经行程,分支,变异情况以及与甲状软骨下角的相互关系,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更详实的解剖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采用成人防腐固定标本40具80侧(男37具,女3具)。仔细解剖出双侧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辨认观察喉返神经及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相互关系。分别测量双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处、第一分支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测量工具为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

2 结果

2.1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走行 喉返神经(RLN)起点处直径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双侧喉返神经平均直径(2.09±0.84) mm。左侧喉返神经从左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上行,行程较长,位置较深,而右侧喉返神经从右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双侧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后方(占35.0%)或前方(占25.0%)交叉入喉。左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38例(占95.0%)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垂直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2例(占5.0%)位于气管食管沟外侧,向上走行一段,在甲状腺下极处入沟;右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25例(占62.5%)行走在气管食管沟内,有15例在气管食管沟外(占37.5%),向上走行一段,再进入气管食管沟内,在颈根部,神经偏离气管食管沟,其水平距离为2.40mm~10.70mm。喉返神经在颈段区域中发出1~5条分支,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少数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

2.2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位置关系

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关系较复杂,基本有五种类型: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占25.0%(左侧13.75%,右侧11.25%);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占35.0%(左侧16.25%,右侧1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前、后支之间占18.75%(左侧10.0%,右侧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前占12.5%(左侧5.0%,右侧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后占8.75%(左侧5.0%,右侧3.75%)。

2.3 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软骨下角的关系

喉返神经(RLN)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102.92±12.00)mm,95%置信区间为(99.06,106.76)mm;右侧为(57.27±9.89)mm,95%置信区间为(54.11,60.44)mm。RLN入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68.66±12.16)mm,95%置信区间为(64.77,72.55)mm,右侧为(46.33±11.61)mm,95%置信区间(42.61,50.04)mm。RLN第一分支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54.16±10.31)mm,95%置信区间为(50.86,57.45)mm,右侧(43.87±8.01)mm,95%置信区间为(41.31,46.44)mm。RLN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24.09±8.14)mm,95%置信区间为(21.49,26.69)mm,右侧为(28.40±9.51)mm,95%置信区间为(25.36,31.44)mm。

3 讨论

3.1 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变异

喉返神经的损伤是颈部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其损伤的原因较多,例如,外科医生对颈部的解剖知识掌握不够,操作者临床经验不足和动作不轻柔,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的变异等。喉返神经的位置变异:绝大多数喉返神经在左侧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走行,行程较长,距甲状软骨下角(102.92±12.00)mm,位置较浅,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0.4±2.0)mm[3,4];而右侧喉返神经则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距甲状软骨下角(57.27±9.89)mm,位置较深,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2.0±2.0)mm[3,4]。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或前方交叉多见,双侧喉返神经中有90.0%的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10.0%的行走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上的气管食管沟内,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下离开气管食管沟4.3~6.4mm,之后又斜行入沟[5]。在解剖80侧喉返神经中有13.75%(11侧)的喉返神经与交感神经或喉上神经吻合形成袢状,其中有1.25%(1侧)为双喉返神经[2]。有的神经从较高位置的迷走神经干分出且不绕动脉弓(主动脉弓或右锁骨下动脉)上行,而由颈段迷走神经干发出分支后直接入喉,这就是临床上罕见的喉不返神经。相关文献报道喉不返神经的发生率较低,左侧发生率少于0.07%,而右侧比左侧较多见,其发生率约为0.32%~0.63%[6]。本组标本80侧喉返神经中未见喉不返神经。对于这些解剖变异的喉返神经,解剖学资料不详实,缺乏相关文献报道。如果外科医生对此缺乏认识,术中操作没有高度注意,那么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就可能对这些变异的喉返神经干造成损伤或部分分支损伤。因此,外科医生除了要有专业操作技能外,还应广泛查阅有关变异喉返神经的文献,提高对变异喉返神经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3.2 喉返神经术中显露定位标志

我们认为喉返神经损伤与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定位标志选择有关。通过解剖80侧喉返神经,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有5种 [7],虽然临床上以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28侧,占35.0%)和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20侧,占25.0%)多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几种类型的关系在手术操作中就不常出现,而往往术中损伤的喉返神经则是其它几种不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多数外科医生认为甲状腺下动脉是一个较好的解剖定位标志,术中以此标志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比较可靠,而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显示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寻找喉返神经并不是最可靠最理想的[8],其主要原因:一是RLN和ITA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方面的变异,解剖的相对不恒定,因而想要顺利找到喉返神经并不简单;二是在解剖甲状腺下动脉的过程中,由于甲状腺下动脉本身就容易损伤出血,使得操作视野变模糊,增加了损伤喉返神经的机会。通过观测80侧标本,发现喉返神经相关解剖部位和标志与甲状软骨下角关系较恒定:喉返神经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102.92±11.85)mm、右侧(58.65±12.10)mm;喉返神经入气管食管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68.83±15.10)mm、右侧(45.94±12.19)mm;喉返神经第一分支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4.16±10.18)mm、右侧(44.59±9.36)mm 。本组资料数据显示,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的不同解剖部位,能简单、快速、准确定位,在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及第一分支时,左侧解剖位置均低于右侧。有文献报道和本组资料显示,甲状软骨下角是较理想和可靠的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9,10,11]。在术中寻找喉返神经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若位置、深度均正确仍找不到喉返神经,则应考虑喉返神经的变异情况。甲状软骨下角左、右喉返神经入喉点较恒定,喉返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25.28±10.71)mm、右侧(29.43±13.88)mm。术中从甲状软骨下角前下方约5mm处开始向下前方解剖 1~2cm,一般可发现喉返神经[12]。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具有定位准确、简单,操作安全的优势。

3.3 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根据本组解剖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12,13],我们认为,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除了外科医师要有精炼的动手技能外,还必须要对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非常清楚,尤其是右侧喉返神经,有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对喉返神经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非常熟悉,术中高度注意容易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部位,即从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到入喉这一段,临床上称为“ 危险区”,手术时最易损伤。术中要正确辨认喉返神经,喉返神经主干横径为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平均直径(2.09±0.84) mm,手术操作中避免用力牵拉、钳夹。外科医师在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时要有准确的解剖标志定位,避免选用复杂、定位不精确的解剖标志来显露喉返神经。喉返神经在甲状软骨下方可能有多个分支,有文献[14]报道92.38%喉返神经入喉前分成前、后2支,1支入喉者占5.71%,3支入喉者占1.91%,因此不要满足于显露一支而损伤其他分支。此外,在手术操作中,外科医师要细心、谨慎,动作要轻柔,在钳夹、结扎和横断血管时,要仔细辨认,避免误伤喉返神经主干及其分支。

参考文献:

[1] 韦军民.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00-502.

[2] 赵俊,孙善伞.甲状腺手术区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317-319.

[3] 陈玲毙,林贤平,郑 鸣.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1):6-8.

[4] 徐光明,孙宇.甲状腺占位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志,2007,11 (1):59-60.

[5] 张宏亮,程明亮.喉返神经颈段的解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50):110-111.

[6] 刘连新,武林枫,薛东波,等.甲状腺手术中喉不返神经的手术操作技巧[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904-906.

[7] 吕正华,邹纪东,万玉柱,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10):548-550.

[8] 向明亮,吴皓,王振涛,等.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C].2011年全国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2-43.

[9] 唐清文,汪澜,廖新品.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几种解剖学标志[J].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1985,03(4):233-234.

[10] 郭兴,孟共林.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27-228.

[11] 韩振奎,白忠学.喉上与喉返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18(2):6-8.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739.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43-02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对于此部位的肿瘤严禁行单纯的剜除术,而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基本方法。但由于肿瘤的性质、大小、解剖面神经的手术方式及操作水平不同,部分患者会出现面神经损伤而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瘫。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近期收治的50例腮腺部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面神经损伤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的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70岁,平均43岁。其中良性肿瘤40例。炎症、囊肿、结核6例。恶性肿瘤4例。位于耳屏前部者21例,位于耳垂颌后区共20例,位于腮腺下极的共9例。其中肿瘤直径大于4cm者9例,小于4cm者41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全麻成功后取常规的耳屏前S型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电刀翻起皮瓣至腮腺前缘,向后翻起至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分别于下颌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层、嚼肌表面解剖出面神经下颌缘支,或于腮腺导管上下方1cm范围内腮腺前缘的前方寻找面神经颊支,或于颧弓下1cm、耳屏前1cm处寻找出面神经颧支,逆行解剖至总干再顺行解剖出面神经各分支。完成腮腺肿瘤及浅叶或区域性切除术41例,腮腺全切除术9例。

2 结果

行腮腺浅叶和区域性切除术的43例患者中出现面神经麻痹9例,全部为暂时性面瘫,占20%;其中肿瘤大于4cm者出现6例,占全部面瘫总数的66.6%。9例面瘫患者中2例为从颊支解剖开始,7例为从下颌缘支解剖开始。而从颧支开始解剖的患者中,无论肿瘤的大小均未出现面瘫。行全腮腺及肿瘤切除术的共7例,出现面瘫者3例占42.8%;其中永久性面瘫2例,暂时性面瘫1例。

3 讨论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依据肿瘤的性质和部位可分别采用区域性切除、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而面神经因其重要的功能,多数情况下需得到妥善的保护。术中对面神经精确地解剖,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从某方面来讲,腮腺部手术也可以说是面神经解剖术。

面神经解剖的方式有多种,由术者的习惯及肿瘤的部位决定。国外多习惯于从寻找总干开始,国内多采用逆向解剖,先找出一个分支逆向解剖至总干,再顺行解剖出各分支,从而将肿瘤及部分腮腺整体切除;也有在腮腺前缘解剖出全部的面神经分支,齐头并进,边向总干解剖边切除浅叶及肿瘤的。以往在寻找面神经分支时,多主张从颊支或下颌缘支开始解剖,因颊支数量最多且吻合支多,损伤一支引起面瘫的可能性最小。但是因其位于颧支和下颌缘支之间,解剖时需形成很深的“隧道”,视野较差,出血时难以明视,而从中央剖开腮腺则不能完整摘除浅叶,故损伤的可能性仍较大。下颌缘支位置表浅解剖恒定可分别在嚼肌前缘下颌骨下缘于颌外动脉交叉处寻找下颌缘支,也可在下颌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层、嚼肌表面寻找,还有显露面后静脉顺行向上在其表面寻找的。但是因其较细且吻合支少,在分离时易受过度牵拉而引起麻痹,尤其当肿瘤很大时,牵拉往往更重。从本组病例看,从下颌缘支解剖时,面瘫的发生率最高,特别是当肿瘤的直径大于4cm时。而以往多不从颧支开始解剖是因颧支的功能最为重要且位置较深,一旦损伤可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而从本组病例所看,从颧支开始解剖未出现一例面瘫,考虑是其位置恒定,较易找到,且是面神经各分支中最粗大的,不易损伤。同时,其离总干的位置又最近,可很快沿之解剖至总干,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暴露的时间,这几个方面使从颧支解剖发生面瘫的几率反而较低。

面瘫的发生率除了与面神经解剖的方式有关以外,还与肿瘤的大小、术者的操作技巧及肿瘤的切除范围有明显的关系。从本组病例来看,当肿瘤的直径大于4cm时,面瘫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因肿瘤较大时,手术时间长,面神经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致使神经干燥,更由于手术中较大力量牵拉致使神经损伤。同时肿瘤可将神经推移偏离正常位置易造成误切误夹。术者的操作技巧也很关键,面神经与腮腺组织之间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在其中很易分离,对神经的损伤也小,但在分离神经时,如将面神经与下方的组织分离,当去除肿瘤及腮腺时,致使神经部分游离,缺乏营养,而影响其功能。手术范围也对面瘫发生率有影响。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及全切除相比,切除的范围更小,时间更短,神经暴露的时间短,受牵拉小且由于部分神经未暴露而得到保护,故面瘫的发生几率最小。综上所述,面神经损伤与腮腺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术者的操作技巧及不同的分支解剖有明显的关系,在肿瘤生长部位允许的情况下,从颧支解剖面神经为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高岩,孙勇刚. 口腔颌面部肿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3-365.

[2] 胡晓文,欧阳喈. 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14(2):121-122.

[3] 欧新荣,刘蜀凡. 腮腺手术与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3):189-190.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7)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一转变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护理学也在此模式指导下,更加重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因素。护理的本质在于关怀。现代护理教育的核心亦是人文关怀教育。目前,各大医学院校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专门开设了人文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还有不少医学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在护理专业课的教授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专门开设人文课程和在专业课上下工夫固然重要,但往往忽视了医学基础课在此方面的潜在作用。护生进校学习的第1年,首先接触到的恰恰是医学基础课程, 其中《人体解剖学》,作为每个护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接触到的第一门课程,其实有着重要意义。刚刚进入医学院校的护生们,大多年龄较小,思想单纯,积极向上,解剖课无疑是实施护生人文教育启蒙,培养人文关怀精神的理想场所。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护理专业解剖课现状

1.1教学形式和教学设施 目前,各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课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多为理论课结合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又因学校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有的学校为护生专门安排有尸体解剖实验课,有的学校则没有。老师在理论课上教授解剖学专业知识,然后在实验课中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实验课上,护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通常4~6人,组内成员共享一个实验台和一组人体标本,老师结合标本实物对理论课上讲到的人体器官和部位再次讲解,使学生能够形象感知,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不涉及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内容。同时,各高等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实验课硬件设施完善,配有多媒体和各种标本实物。

1.2护生对待人体标本的态度 护生在解剖实验课上接触到的人体标本,一般是经过防腐处理后的实物和少量人造标本。解剖实验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神秘、新奇、而又恐怖的,因此,初到实验室的学生对待标本的态度通常是谨慎小心、甚至诚惶诚恐。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加,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对实验室里的一切习以为常,对人体标本产生了麻木感。学生常常会和自己"喜欢"的人体标本合影,并在拍照时做各种搞怪动作,仿佛是在旅游景点留念;不少同学对待标本动作轻浮,对尸体肆意评论、取笑;甚至有学生拿人体头骨当木鱼敲击取乐,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由于防腐剂福尔马林有一种特殊的刺激性气味,使得一些初到实验室的同学对人体标本以及实验室的环境有一种不舒适感,甚至是厌恶感,这可能会对他们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 不良现象原因分析

2.1忽视第一堂课 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护生表示,在第一节解剖理论课以及第一次解剖实验课上,老师们都是"直奔主题",在简单介绍完自己的姓名后,就开始教授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启发或教育护生缅怀逝者的行动。这实际上错过了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宝贵时机。老师们对于逝者乃至生命所表现出的漠然态度,或许会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消极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长远的,可能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患者时体现出来。

2.2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人文教育 据笔者了解,除了在第一堂课上缺乏缅怀逝者的行动,在之后的人体解剖学课堂上,很少有老师能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播撒人文关怀的"种子",仍旧是"就事论事",只讲知识,不提人文。这不仅使得课堂上缺少了生气,也忽略了一个进行人文教育的便利机会。人体解剖学在课程内容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生在面对人体器官和尸体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伦理方面的思考,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有关人性和生命思考的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人文关怀思想,一定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

2.3部分老师的职业倦怠和麻木感 "由于解剖学科相对其他基础学科环境恶劣、内容枯燥,相对临床学科待遇较低,大多数解剖学教师或多或少会出现教学倦怠情绪,出现对教学冷漠、刻意地在自己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1]。有些老师可能在上课时无意间将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他们面对人体标本时表现出的冷漠和不敬)传递给了学生。"如在教学过程中言语不严肃, 有时拿尸体的形态开玩笑, 对尸体评头论足,不按操作程序,心不在焉,甚至动作粗鲁或轻佻等。"[2]不少年轻教师对于学生不尊重人体标本和逝者的表现过于宽容,多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有个别教师加入到学生的"胡闹"行列。神圣的医学生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词在那一刻被严重践踏。

2.4大一护生年龄普遍较小 刚入校的护生由于年纪轻,大多思想单纯幼稚,好奇心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又喜欢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因此,当他们见到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时,会很自然地想去"搞怪",他们的行为可能并没有恶意,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心里埋下漠视生命,将患者物化的种子。 学校在此方面需要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学校缺乏人文氛围 人文理念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播,更要随时随地渗透,在大环境里营造人文气氛,使人文精神深入人心。

3 将人文关怀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

以上种种不良现象不容忽视,必须加以遏制和纠正。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内容和理念有待改进,为此,笔者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3.1重视第一堂课 "人体解剖学作为早期的、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使医学生在解剖教学中受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熏陶, 则是责无旁贷的。"[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解剖课对于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们可以在护生的第一节解剖实验课上,举行一个缅怀死者的仪式。其实,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人体解剖课上,就有着向器官、遗体捐献者或逝者表达敬意的传统,比如在开始上课前举行简朴的默哀仪式。如今,这一传统却被我们丢弃、遗忘。老师可以在进行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讲述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的来源,尤其突出器官、遗体捐献者的无私与高尚,让学生们明白自己(包括老师在内)都是这些逝者的受益人,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才有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随后,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起立默哀三分钟,以示对"无语良师"的感恩和敬意。为了避免学生将人体标本和尸体物化,在每一组摆放人体尸体的实验台上和每一组人体标本上,都贴上死者的年龄以及一句对其人生闪光点的赞美之辞,让护生们能深刻感受到这些标本都曾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每一具尸体都曾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敬畏之情。

3.2在课堂上传播人文理念 解剖课实际上是对护生传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念、进行人文关怀情境式教学的一个理想场所。在理论课上,老师们可以在讲解枯燥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入与之相关的医学史内容,医学史与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医学史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即时进行人文教育。在实验课上,老师要言传身教。无论从言语还是行动上,都要表现出对逝者的感恩和敬畏。在进行解剖操作前,老师带领护生集体默哀,然后严格按照手术的操作手法实施解剖,动作轻柔,态度严肃认真,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同时,及时制止和严厉批评学生的各种不敬行为。

3.3营造人文氛围 好的教学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专门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利于思想和精神的传播。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建立一座解剖馆或者在校史馆里开辟一块区域专门用来表达对逝者和遗体捐献者的敬意。

3.3.1建立人体解剖学馆 对此,可以借鉴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做法,该校经过7年努力筹建出一座解剖学馆,旨在向学生传授人体解剖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在馆前右侧草坪中有华陀像,在馆前左侧的松林之中有为捐献遗体者建立的石碑,誉为"敬遗石",碑座用花岗岩筑成,上面雕刻着捐献遗体者的姓名。在馆内的庭中设有医学生的'誓言墙'、'图谱墙'、'传统墙'、'创业墙'和 '题词墙'。"[3]在护生刚刚进校还未开始接触人体解剖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护生以班为单位参观解剖学馆,为护生讲述遗体捐献者的事迹,带领护生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词"和"南丁格尔誓言"。随后,在第一节人体解剖实验课结束时,要求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之前的参观感悟,完成一个小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并将优秀的小制作展示在解剖学馆或解剖学实验室的专门橱窗里,供学生们欣赏和相互交流心得。

3.3.2在校史馆内开辟人体解剖学展区。在该区域呈现各种敬畏生命的名言警句并辅以优秀医者的图片,重点呈现器官、遗体捐献者的事迹。教师或解说员深情并茂地讲解捐献者事迹的同时,可以播放感人肺腑的音乐,渲染神圣庄严的氛围。

3.3.3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让实验室不再难闻。有不少教师认为解剖实验室里的"醛辣尸臭"气味有助于学生克服怕脏怕臭怕吃苦的心理。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国内解剖实验室里特有的难闻气味使得一些护生(女生是护理专业学生的绝大多数)一开始就从感官上产生了对人体尸体和器官标本的厌恶和恐惧,甚至不愿触碰,这些逝者在他们头脑中的最突出印象可能就只剩下"难闻"二字,那么尊重逝者、敬畏生命的感恩教育之效果或许就会被大大削弱,这对其今后医学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解剖实验室里,"学生在做解剖时, 尸体标本需暂时保存, 所用的防腐保存液可向公司购买或自行配制,保存液中有香料、不含福尔马林。教学环境整洁卫生, 中央空调调节室温, 实验室没有刺鼻激的福尔马林气味。"在此,为何不效仿美国医学院校的做法,在防腐剂中添加香料,让人体标本不再难闻、改善解剖实验室的环境呢?这不仅有助于护生更好地感知生命的美好和神圣,也更有助于感恩、敬畏和缅怀逝者。

3.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和认识三个方面。人文关怀能力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关怀是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核心思想,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执业能力,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5]"美国学者Beck 进行Meta分析得出,学生受教育期间,对其关怀能力的培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6]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医学院校可以为解剖学教师开设人文教育培训班或定期讲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平时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认识等方面的人格魅力去引导、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5增加教学目标 将"护生学会感恩逝者,敬畏生命"作为一项人体解剖课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们更加重视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育。同时,在人体解剖学的期末考题中加入一道新的简答题,要求护生结合护理的本质内涵和人体解剖学,阐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人体解剖学可以说是每一个护生步入医学殿堂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课堂是一个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绝佳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生动场所。重视第一堂课、播撒人文理念、营造人文氛围、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学质量、增加教学目标,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出更多优秀护理人员。护理人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凭一门解剖课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在不久的将来人文教育势必会很好地渗透到每一门医学课程中,使人文关怀理念真正深植于每一名护生的心中,并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胜昌, 钟震亚 , 黄秀峰, 等.浅论解剖学教师应具有的"非专业素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67.

[2]金红,李伦,刘铭,杨智.尊重人体尸体: 人体解剖教学的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33.

[3]王凤臣,王维峰,钟震亚,等. 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的探索[J]. 解剖科学进展,2010,16(6):582.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04-01

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解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护生的临床操作能力。目前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大多为多个专业通用教材,并且主要以系统解剖为主,内容多而全,这些内容虽然可以为临床护理打下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突出,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从而使得解剖教学不能更好地贴近护理这一特殊的专业。解剖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阐述。

1 现行教材情况分析

解剖学教学内容一直是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简单修改缩印后,供中职各专业使用,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或者不实用。目前我校护理专业使用教材为《解剖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大部分知识点删减了高深繁琐的内容,使难度大幅下降,穿插趣味性学科知识点和临床案例,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本教材编写方向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不能紧密结合和充分反映护理专业的特点。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不够系统和严谨,存在不少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的情况。而护理专业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等局部结构的掌握,在教材中并没有突显。因此,本教材在实际内容上与护理专业教学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2 教学内容改革

护理专业的解剖学内容改革应特别注重教学内容应紧密适应临床护理需要,在目前所用教材基础上,应该在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有所取舍,有的内容应有所侧重,有的内容应有所精简,取舍的原则要侧重护理专业特点,突出培养全科护士所需要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2.1 解剖学基础内容的取舍

解剖学教学要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适当删减和压缩对护理专业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因此我们每一位解剖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护理专业特点,清楚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大致内容,才能在对解剖学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作出精准的删减。如运动系统中简明扼要讲解骨骼形态位置、常易损伤的骨连接和穿刺常用部位骨骼肌,重点突出骨性和肌性标志,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准确判断血管、神经走行和器官位置;脉管系统中讲清楚血液循环途径,删减细小动静脉和淋巴系统部分内容,对于临床动静脉穿刺常选取的血管、肝门静脉系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解走行、动脉分支或静脉属支;神经系统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删减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核、周围神经系统分支和神经传导通路等过深的内容。始终以护理专业特点为导向,通过删减解剖学基础内容是教学内容得到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地学习。

2.2 引入部分局解内容

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解剖学基础课程由于受课时影响,大部分内容比较简单。部分骨性、肌性体表标志提出后,对其临床意义一带而过,使知识点内容不完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如:在讲三角肌时可增加三角肌内注射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穿插三角肌注射时针尖勿向前内斜刺,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在三角肌后区注射时,针头勿向后下偏斜,以免损伤桡神经。在脉管系统增加穿刺内容,同时根据解剖特点讲解穿刺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头皮静脉穿刺术,头皮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不易滑动,且无瓣膜,正逆方向均可穿刺,同时由于头皮静脉固定在头皮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较差,穿刺完毕要适当压迫局部,以免形成皮下血肿。在生殖系统增加导尿术、阴道后穹窿穿刺术、膀胱穿刺术,使学生准确掌握内脏器官毗邻,同时学习男女生殖系统的差异。如:男性导尿,先要将向上提起,使其与腹壁成60°角,消除尿道耻骨前弯,在插入7-8cm时,由于有尿道陷窝的存在,需轻轻转动导尿管。

通过部分局解内容的穿插,,知识点覆盖范围增加,所学内容有所延伸,使解剖学内容与临床护理操作有机结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突出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地学习,打下丰富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

3 教学时间分配改革

解剖学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不能脱离实际而光背理论,学生在实验室只有文、图、物密切相结合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剖学基础》教学大纲计划共108个学时,期中理论学时68,实践学时40。课时安排停留在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观察实体,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压缩大纲中的理论学时,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时间,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理论学时改为46,实践学时改为62,使学生都能直观的看到各个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结合临床应用的知识,及时掌握所学内容。

4 教学方法改革

4.1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解剖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完全由教师讲授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法,变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修和讨论机会的启发式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认真解析解剖学教材,把基本概念、器官的位置毗邻和血管、淋巴管分布及神经分布关系,解剖学和护理专业其他基础课联系、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确定为解剖学学习的主题,制订出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而成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单元学习目标,并针对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各种方法去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知识。如:在呼吸系统学习中,设计问题为“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脉管系统学习中,设计问题“股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小儿头皮静脉走行特点,穿刺注意事项?”。教师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要点,并把各要点联系起来,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启发了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技巧,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先进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4.2 充分利用实验室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9)

在三维建模及动画中,3DsMax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就连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领域,3D技术的应用也在日益推广加深,并在医学教学里体现着至关重要的用途。本篇论文结合脑干核团及颅神经解剖构建,主要分析3DsMax在脑干局部解剖教学里的使用。

1 多边形建模分析

构建模型要求研究者对所要构建的组织器官非常了解,众所周知,生物体器官形状一般呈现出不规则形,倘若需要真正再现它们的外观构造,单单利用简单的几何建模很难完成。本论文侧重利用3DsMax多边形建模的方法研发脑干模型。在制作之前能够在视窗背景里添加各种不同视角的脑干平面图像,成为构建模型的参照模型图。构建一个长方体,把它转换成可以进行编辑的多边形。按照参照模型图,结合器官现实形状在每个图片中适当变换多边形各顶点的具体方位,完成脑干模型重建。同样的方法进行脑干核团与脑神经等建模。

2 材质以及贴图的利用

针对材质以及贴图的构建以及编辑,要利用材质编辑器才能够实现,为使物体表面体现出各异的颜色以及纹理,能够利用最终的渲染得到实现。材质的作用通常体现为在增加模型的具体环节中,展现出模型的质感。在3DsMax中科学利用贴图技术可以节省一系列无用的建模时间,实现理想的预期效果。

3 创建摄影机模拟多角度脑干解剖部位

3D软件中的摄影机具有超越实际摄影机的功能,可以清晰展示出他们之间的方位变换关系,更快的变换角度,对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角度实施观察、拍照、分析,并且它的无极变焦作用愈发体现出实际拍摄不能实现的功能。脑干方位建模实现之后,本论文在透视图下构建摄影机,制作FLASH,在FLASH里使模型旋转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某种解剖位置。技术重要的地方是在于科学运用拍摄设备的旋转坐标以及方位坐标和体现各种复杂观察角度的关键帧的方位。拍摄图片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所以可以较好地模拟观察脑干实体。

4 渲染和动画的输出

构建完模型之后,把动画用AVI格式渲染输出。按照具体需要可以用FLASH CS5导入完成之后实施修饰以及注释,更好地增强动画效果。运行FLASH CS5 能够构建良好的AVI格式文件导入到固定的地方,按照要求在FLASH里增加封面、文字以及动作控件等形成互动课件,最终导出课件。

5 结语

开展神经外科临床解剖教学时,脑干所处的地方比那些较深的、间隙比较小的和核团及脑神经毗邻关系比较繁琐,所以变成临床解剖教学时的困难之一。近年来,临床广泛实施的脑干显微手术面对那些毗邻关系,尤其是核团及脑神经所处方位关系赋予了愈发高难的要求。怎样辅助神经外科临床医师更快熟悉核团及脑神经解剖,更好地满足现实手术中的位置和角度,对临床教学施予了愈发苛刻的要求。以往的脑干部分解剖学习通常注重二维,对于应付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除此之外,临床解剖教学时通常面临手术中解剖范围遭到束缚、缺乏实际标本、标本制作和不易保存等一系列困难。

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图像技术与时俱进的飞速进步,三维重塑技术在医务教学以及科研中获得普遍利用,生产出能够三百六十度自由变换的三维模型,并且从各个角度实施分析,所以没有体现出标本和图谱的优势,为神经外科医务人员更好地学习、理解以及运用解剖推出了较好的工具。

由于生物体器官形状通常都是不规则的,建模过程通常也显得复杂一些,比较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三维重建办法在国内和国际相关报道中出现的不多。通常我们所实施的3DsMax多边形建模作用,利用三维虚拟物体的办法实施脑干部分剖析建模,把那种几乎很难开展语言表述、很难想象的空间构造、不容易分析的毗邻关系,便捷、形象地开展模拟,体现出极强的真实感以及现场感,有利于医务人员对各核团及脑神经位置关系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科学利用3D软件的拍摄功能,很好地增强以及提高3DsMax软件的拟实建模效果。

总而言之,利用3D多边形建模重塑了脑干解剖,具体形象地体现出脑干及其核团、脑神经毗邻关系,并通过创建摄影机,从一般的摄影机不能够摄像到的视角体现出脑干的解剖。摄影机影像可以自主地观察图像的诸多剖面而且对其动态变换、扩大,利用这样的办法有利于实现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临床实验,所以,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交互性。3D多边形建模很大程度地缓解了临床解剖教学时现实标本的缺乏问题和现象,缓解了教学时对那些太过抽象问题的分析,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时体现出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琦.3Ds Max 9大风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2.

[2] 张跃龙,李冰.从人工授精动画的制作看3Ds Max在医学动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9(3):219-222.

神经解剖学论文篇(10)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职卫校各专业学生入学后都要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否产生浓厚的医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解剖学教学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都将涉及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因此教学中不应过多删减内容。解剖学是典型的形态学学科,在完成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保证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和质量。针对新教材和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本文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解剖学的一些教学思路,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现介绍如下。

1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新大纲规划的教学计划中,部分章节的规划与我校实际不能有机融合。如运动系统章节理论教学规划为2学时、实践教学规划为8学时,由于我校解剖实验室资源远不能满足众多班级的实践教学需求,加之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低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等特点,本章节难以采用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教研组讨论后决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导。新大纲的绪论只规划了1学时的理论教学,教师在完成好章节教学内容的同时,想要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科特色等方面进行延伸,难免过于仓促。再如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等章节,如果分章节独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与教学班级众多的矛盾,实验室难以统一有序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将部分章节整合后统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较为合理。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和应有的教学质量,又要充分结合学校资源和学生实际,并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将显微镜使用也作为单独的实践学习项目开展,不考虑与其他科目教学的重复性,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加重了解剖学学时少而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和负担。

2新教材特点浅析

目前解剖学所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任晖、袁耀华主编的第三版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全国规划教材[1]。与往年解剖学教材相比,为了缓解教学学时缩减而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许多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精简和压缩,新教材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删除了胚胎学概要内容。第二,各章节设置了“解剖应用”内容,加强了解剖学与临床的联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第三,删减了繁琐的部分章节内容,体现了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的“基本、必需、够用”的原则。如颅底的内面观和外面观,只要求做到指认部分结构名称,删减了过多的文字叙述;多数骨骼肌只交待了大置和功能;脑神经以表格形式概括性质、分布及损伤表现;内脏运动神经仅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说明;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仅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强调了各级神经元的位置。但笔者认为,部分章节内容仍未能充分坚持“基本、必需、够用”的原则,教材内容仍显繁多,如脉管系统、感觉器、生殖系统、脊神经等,需要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精简和提炼。

3教学思路探讨

3.1进行分层教学,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在保证解剖学教学基本框架和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教与学的任务都十分繁重。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基础差和自学能力低下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调整:一是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即需要识记的学习内容,如重要的名词、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解剖学常考知识点等;二是实践能力要求,即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重在看图,在实训室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的一些结构名称,该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可相应放低。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尝试,课堂教与学的压力和难度均有所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特别适用于教学任务繁重的运动系统和脉管系统等章节。解剖学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按此开展分层教学,但需要注意某些知识点既是理论掌握的重点,也是实践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着重进行讲授。

3.2将一些解剖学内容放在生理学中进行补充和强化

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密切,解剖学重在形态结构的学习,而生理学重在生理功能的学习,通常中职卫生学校两门课程的教师为同一教研组的任课教师。由于在第一学期开设的解剖学具有教学时间紧而教学任务重的特点,加之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适应从中学到中职学习特点的转换,学生往往在第一学期医学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接受能力低下的特点。因此,解剖学的一些教学内容应该放在第二学期开设的生理学课程中进行补充、加强和完善。如对肌组织的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都将讲授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若在第一学期开设的解剖学中设置过高的教学要求,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将部分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放到第二学期开设的生理学中进行讲授是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解剖学和生理学两门课程重复性教学内容较多,虽然在学习要求方面有所侧重,但许多解剖学内容完全可以放在生理学中进行补充和强化。如血细胞、血液循环、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胃液、胸膜腔、肾单位、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生殖等。如何加强两门课程的纵横联系,使其相辅相成,从而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并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教研组及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和反思的问题。

3.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目前我校解剖学教学资源仍无法满足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所开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如运动系统骨骼肌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应侧重于重要骨骼肌的功能、形成的特殊结构以及临床联系,而骨骼肌的起止、位置和形态应在实践教学中有所侧重和完善。如体循环的动脉和静脉,由于血管的走行、毗邻、分支分布、临床联系等内容繁多,倘若全部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很快就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该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应侧重于实用性和临床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需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比、编制记忆口诀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如教学内容繁多的脊神经和脑神经,教学特点也是如此,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3.4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某些前后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先放一放”的原则,在后续相应章节的教学中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开学第一周要讲授的四大基本组织、各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功能会涉及后期要陆续学习的器官和结构,教师可以先采取“勾勾书、放一放”的原则,待后期学习相关内容时再进行补充和强化。再如解剖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检查和操作,其他学科知识如酶、动作电位、激素、受体、神经递质等,深入浅出地讲授和解释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解剖学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学生的课堂学习应遵循“多看、多听、少写”的原则,即多看教材图例及教学用图、多听教师讲解,不应设置大量要求学生书写的内容。此外,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及制作的课件应尽量依据教材,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4讨论

4.1关于教考分离

我校近年来逐步开始用教考分离制度对教学进行量化测评,各项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也不断完善。但就目前中职学校而言,想让畏学、厌学和滞学多年的“双差生”在短期的校内学习过程中迅速成长为勤学好问的好学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特别是第一学期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的转型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漫长的教育引导过程,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2关于解剖学与生理学

由于解剖学与生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若由同一名教师承担相同班级的解剖学与生理学教学任务,那么两门课程相辅相成、补充加强的教学工作将会做得更好,学生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和要求。

4.3关于有效开展解剖学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的多数内容已经由任课教师在课堂进行了讲授,实践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学什么,通过实践教学来加强和巩固课堂所学。实验课教师及任课教师不应在实践教学中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再进行重复的理论讲解,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解答和指导工作,每次实践课应安排相应时间进行检查提问,以检测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

4.4关于解剖学课件

目前我校解剖学课堂教学已经完全淘汰了以往的挂图讲授形式,多媒体课堂已经全面普及,充分利用课件和教学图片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于解剖学课堂教学涉及大量图片、视频,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将会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现阶段教学课件已成为解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需要收集大量高质量的教学用图,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

上一篇: 化学类毕业论文 下一篇: 边坡支护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