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规划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1:02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园林景观不仅是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为人们呈现着历史变化的轨迹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它的价值不在于景观是如何的美,而是它的景观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所以在进行园林规划的时候,不仅要实现其装饰环境的价值,更要体现其在提升精神境界方面的价值。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元素,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我们修建园林,不需要钢筋水泥等的建筑材料,而是需要复原自然,再现自然,体现园林的主题与文化。

主题与文化对于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主题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题最初指的是音乐中的术语,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其基本概念是:主题既是主体,也就是主题的解释的根据和目的,主题的解释学的公共领域即为解释学的根据和根基,也就是创造和改变我们的依据和根本,于是成就了我们的主体,我们发挥主题的根据是依据一定世界发现的一定的时间,根据这种依据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主题,我们根据一定的世界措施得到一定的解释,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得到一定实际的结果。

文化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词汇,其概念也是十分的深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上的文化讲的是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从根本上来讲,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二)主题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视觉的满足而出现的,而是它会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承载表达文化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对园林景观的赏析是通过“观、品、悟”来实现的,先是以视觉来进行观赏,然后通过观赏所获得的信息来对景观进行品味,这些都是一般赏析园林景观的正常理解,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品味后,能够领悟和理解园林景观的更深层次的涵义。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有关问题

目前,我国虽然有许多设计精湛的优秀园林景观作品,但是同样的,也有许多设计欠佳的作品。具体来说,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略了主题与文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园林外观美化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了该地方文明程度的体现。当人们出门散步、逛街、旅游之时,就会看到许多新建的草坪、景观大道或者城市广场,这些虽然给城市增添了许多景点,但是也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许多园林景观建设盲目追求外观和视觉刺激,认为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就是城市园林需要的关键,而忽视了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很多广场大多没有大树遮荫,游园内设置的座椅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看到的都是昂贵的铺装、繁华的罗马柱、华美的色块等,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功能主题、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职责。

(二)忽视主题和环境的融合

不同性质与功能的园林建设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的园林景观忽视了主题与环境的融合统一,盲目的追求创新,忽略了场所的环境特性和功能的要求,使得园林景观所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有失水准。例如,陕西的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就缺失了自然的审美情趣,许多森林公园大理石的山门上用瓷砖镌刻出景点的名字,服务区内的酒店也为瓷砖地面、铝合金窗户,与其他城市宾馆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就连景观内的指示牌都是用现代材质制成,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都无不透漏着现代化气息,人们身临其境并不会感受到山中之景。

(三)文化品位亟待提高

园林景观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人们的鉴赏,有些园林让人感到恬静而舒适,有些则感觉清冷而宁静,也有些会让人感到端庄而华丽,这主要是根据设计者注入景中之情不同而引起的感官和视觉差异。一些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大多就灌注了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切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味俗”的景观作品急需要提高其文化品位。

(四)主题的缺失

不同的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不同的,但是有些园林过重的去注重文化的传播,导致主题的设计过于复杂,使得人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感觉,文化信息的混乱影响了人们的心态和感觉,导致最终放弃了对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观赏者往往这一步还在缅怀古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现在还在体会着中国江南小桥流水,转眼间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繁华。这种园林景观作品使得观赏者看到的文化信息太过于凌乱,也让他们失去了探寻和挖掘该景观主题和文化的兴趣。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的相关解决措施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文化内涵镌刻并非简单之事,其需要观赏者从“景”入“境”,然后再由“境”生“情”。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针对园林主题进行景观规划

一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大多会突出园林中的一个主题,并由此主题来对园林进行命名。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原有基础建筑风格来决定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并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在设计之前,设计者也需要对设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园林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为园林设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形态特点、植物生长特点等也需要纳入到分析范围以内,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工作。

(二)园林设计要融入生态保护的思想精髓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能否顺开展。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一些景观仅仅只是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并没有认识到园林中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不仅注重景观主题及文化凝练,也需要注重园林内种植的植物是否会对该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此来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最好能够使用本地植物,避免使用引入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为该城市打造特有的城市景观和植物景观奠定基础。

(三)融会贯通、统筹全局

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不仅把握设计总体,也要合理布局细节,在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需要借鉴西方表现形式,但是也要遵循我国文化底蕴,重视古今结合、洋为中用,将现代化园林融合中国特色。与此同时,设计者也需要有一颗满足社会大众审美的平常心和诚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结束语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和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为前提,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需要改善现代城市综合居住条件,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园林景观,通过主题和文化的表达,体现出各国不同文化而产生的不同内涵,并且要不断的进行突破束缚,把传统的观念融入到现代的生活环境中,把园林景观真正的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2)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3)

不同的园林景观作品体现的心境是不同的,有些附庸风雅,注重诗画情趣,为了强调文化传播而设计了太多的主题。观赏者往往这一步还在缅怀古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现在还在体会着中国江南小桥流水,转眼间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繁华。这种园林景观作品使得观赏者看到的文化信息太过于凌乱,也让他们失去了探寻和挖掘该景观主题和文化的兴趣。

园林景观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人们的鉴赏,有些园林让人感到恬静而舒适,有些则感觉清冷而宁静,也有些会让人感到端庄而华丽,这主要是根据设计者注入景中之情不同而引起的感官和视觉差异。一些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大多就灌注了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切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味俗”的景观作品急需要提高其文化品位。笔者看到有些城市甚至出现许多令人费解的雕塑,例如苏州金鸡湖畔前段时间就出现了2组6尊裸女座椅雕塑,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现已经被当地城管局移走。不仅如此,一些县城入口处也不乏有一些或“一手擎天”、或“搞怪抽象”的雕塑作品,都无法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联想和高雅的情趣,甚至没有办法让人享受到艺术之美。

园林设计者需要根据园林对功能和性质要求的不同,对其布局也要赋予不同的特点,然而目前仍然有一些园林作品的主题和环境无法真正融合在一起,只是盲目的追求大胆创新,而忽略了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环境特征,从而使得该园林景观反映出的主题及文化都大失水准。例如,陕西的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就缺失了自然的审美情趣,许多森林公园大理石的山门上用瓷砖镌刻出景点的名字,服务区内的酒店也为瓷砖地面、铝合金窗户,与其他城市宾馆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就连景观内的指示牌都是用现代材质制成,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都无不透漏着现代化气息,人们身临其境并不会感受到山中之景。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文化内涵镌刻并非简单之事,其需要观赏者从“景”入“境”,然后再由“境”生“情”。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融会贯通、统筹全局

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不仅把握设计总体,也要合理布局细节,在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需要借鉴西方表现形式,但是也要遵循我国文化底蕴,重视古今结合、洋为中用,将现代化园林融合中国特色。与此同时,设计者也需要有一颗满足社会大众审美的平常心和诚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2要针对园林主题进行景观规划

一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大多会突出园林中的一个主题,并由此主题来对园林进行命名。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原有基础建筑风格来决定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并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在设计之前,设计者也需要对设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园林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为园林设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形态特点、植物生长特点等也需要纳入到分析范围以内,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工作。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4)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还要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现代园林景观工艺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1.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生态上,也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设计上,应该放在结合上,要考虑怎样才能使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例如,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充分利用原有的有利条件,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高效率的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些景观的设计,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雨水,还可以回收雨水,用于景观水的营造,灌溉绿地,还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1.2.1园林景观设计中突出生态种植目前,很多的园林景观从表面来看,大多数都体现出了绿色,但是那些绿色并不一定都是绿色的,很多都只是发挥着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而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来保持它们的效果。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充分体现生态的原则,尽可能的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本土植物和能自然再生的植被,降低园林建设对外地树种的依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以及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与外地植物相比,本土植物无论是遗传、生理、形态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都更强。因此可以选择本土适应性比较好的植物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后选择具有强抗逆性与适应性的植物进行广泛种植与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养护以及种植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在园林景观中,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很重要,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尽可能的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不过园林植物群落要与园林的景观相统一,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大范围的园林景观的种植规划可以借鉴白塔山风景区的种植规划: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四个植物特色分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既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游赏价值。植物的种植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一些小范围的园林景观中,一般没有种植分区,就可以采用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可以孤 植,在一些草坪中或者花坛中,可以选择一些生态性比较好的常绿植物或者彩叶植物进行种植,不但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由于树的生态作用比花草的生态作用要大,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也可以选择丛植。丛植的方式相较而言,更能实现生态效益,例如,在池塘旁种植一小片竹林,种植一小片樟树林或者荣会书林等,竹林、树林基本都能健康的生长。还可以选择群植。群植是指将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范围内进行种植,不同的植物其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异,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大范围内种植,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利用不同植物的特点,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1.2.2建立城市绿化隔离带。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城市在扩建、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的过程中,将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毁掉,有些地方的防护林也被人们乱伐滥砍而消失,或者被人们用作其他的用途,从而破坏了防护林的功能,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的园林设计中,要种植大量的树木,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园林设计,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但是又有别于古代的园林设计。我国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在传统的设计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现代景观园林将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三者融为一体。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为城市的生活增添了文艺气息,是我国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实际行动,也能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简述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1.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落后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景观园林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景观园林设计的实践依靠理论研究,所以,不断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能够不断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不能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充足的科学理论依据,导致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直接影响了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加大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知识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推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1.2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陈旧

与国外先进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相比,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还相对比较陈旧。虽然,不断地有大量的新元素和新理念被运用到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当中,但是我国景观园林的设计者大多是照搬其他国家的设计理念,没有创新,没有将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与新元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所以,目前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设计还很少。同时,景观园林设计者在运用新元素时,没有重视我国传统的园林特色,没有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和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完美的结合。在实际规划设计中,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过分注重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软质景观,大量的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非原生态景观,而忽视了树木、绿地、水景等原生态景观。所以,景观园林的设计者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

1.3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发展不成熟

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在我国的高校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但是在现阶段还处于探索时期,发展尚不成熟,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不断更新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为了跟上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步伐,各大高校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人才,以进一步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发展壮大[1]。

2探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还要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还要从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努力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形成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推动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

2.1现代景观园林中视觉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要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反之,景观园林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应有的作用。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观赏的,人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生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要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上出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我国人民审美的景观园林。同时,在视觉景观的设计上,要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和周边自然环境还有地域人文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要设计一个休闲式的景观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时,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元素就只能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掺杂其他的元素进去,不然就会破坏了景观园林的整体感观[2]。

2.2现代景观园林中大地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大地设计要充分利用大地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气候、地形、土地和动植物的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优秀的大地景观设计,能够形成层次感强和错落有致的景观,在一年四季当中给人们不一样的景观感受,随着季节的变换,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另外要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2.3现代景观园林中精神景观的设计

精神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创新的重点部分。精神景观设计创新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当做一门艺术来创新,精神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从我国传统的园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要点。简而言之,精神景观设计要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美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要将空间虚实景观打造成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在生理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就是将人工材料和原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内涵[3]。

2.4现代景观园林中生态景观的设计

在现代园林的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园林景观中越来重视自然化、人文化、森林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植物生态环境不能因社会的发展而破坏,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存在。基于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建立绿地系统,从而组成一个生态园林。在这个系统中,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做到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就要所该系统内的植物进行组合和配置,使得种群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在视觉上能有层次感和色彩感,而人们在生态园林中也更能体会到美的存在。建设生态景观,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有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居民也能从生态景观中高手到大自然的气息和精神上的享受。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所以,要不断创新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加大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力度,为景观园林设计的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创新视觉景观、精神景观和大地景观的设计,将传统景观园林元素和现代景观园林元素相融合,达到园林景观和周边自然环境、地域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提高景观园林的存在价值和观赏价值,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景观园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园林,同时又与传统园林有很大区别,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现代景观园林是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和旅游休憩三者的结合体。自然环境优良的城市也会吸引来更多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其设计原则进行,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下就是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在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其设计结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还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功能的要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保证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切实保证能够起到调节人们心情的作用,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确实能够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还要科学规划,保证城市宏观建设与微观相协调统一,协调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各个元素,做到主次分明,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二)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

我国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各不统一,各个地区的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科学技术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配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才能够被不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在现阶段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城市的环境,调节城市的生态系统,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在欣赏景观园林美的同时,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只专注城市绿化,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配合建筑艺术,从整体出发,从而保证每一处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能够因地制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

(三)植物造景为主,维护生态环境多样性原则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把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和生命美等引入城市中,实现城市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彻底改变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并不能引入单一植物,破坏当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引入新的动植物,配合乡土植物,保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同时要充分考虑规划动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比如湿地、河流等,但是还要保证引入的动植物能够使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引入的动植物与乡土动植物不发生直接竞争,将生长相克的植物分开种植,坚持动植物共生的原则,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

(一)思想陈旧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虽然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理念,但是在吸收其它国家的设计理念时创新度不够,很多都是直接照搬,没有将新元素与中国景观园林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因而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景观园林作品非常少。另外,在吸收新元素时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特色,没有做到古今的完美融合。

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将重点放在了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上,忽略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金属材料等,而绿地、水景、树木、花卉反而成为了次要要素,景观园林没能与周围环境达成完美统一。在当前形势下,设计者需要更新设计理念,正确认识景观园林,努力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以景观园林来带动经济建设。

(二)缺乏创新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规划设计不断出现新的风貌。为了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必须培养出更多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紧贴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景观园林的发展,使得传统园林元素与现代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三)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滞后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创新,促进景观园林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没能给予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充足的理论支持,这也是造成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陈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景观园林理论研究,不断促进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

三、探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念

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仅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还要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相结合,还要从我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努力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形成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推动我国整个景观园林的发展。

(一)现代景观园林中视觉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观赏性,还要给人们带来高度的视觉享受,反之,景观园林就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其应有的作用。景观园林的设计主要是用来观赏的,人是一种视觉感很强的生物,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审美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我国的景观园林设计要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上出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适应我国人民审美的景观园林。同时,在视觉景观的设计上,要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和周边自然环境还有地域人文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景观园林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关系。例如,要设计一个休闲式的景观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时,所有的设施设备等元素就只能从休闲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掺杂其他的元素进去,不然就会破坏了景观园林的整体感观。

(二)现代景观园林中大地景观的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大地设计要充分利用大地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气候、地形、土地和动植物的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优秀的大地景观设计,能够形成层次感强和错落有致的景观,在一年四季当中给人们不一样的景观感受,随着季节的变换,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观,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另外要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三)现代景观园林中精神景观的设计

精神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创新的重点部分。精神景观设计创新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当做一门艺术来创新,精神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从我国传统的园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寻找要点。简而言之,精神景观设计要在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中,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美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要将空间虚实景观打造成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景观环境。在生理学观点上,精神景观设计就是将人工材料和原生态景观协调统一,提升现代景观园林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结束语

在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景观设计方面的缺点和不足的前提下,改变和创新是我们现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要把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外国文化结合,从中找到我们新的发展之路,同时也不能摒弃我国优秀的景观规划设计文化历史,将三者相结合才是我们要走的发展改革之路。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保理念,把它根植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新思想当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才会是可持续发展的,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开文献:

[1]原丹丹.浅探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马兰.关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讨论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142-143.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7)

    乡村有景观吗? 乡村有园林吗? 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 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 故而, 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 ,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 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  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 (rural landscape and garden)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对于“园林”, 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 园林” 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 , 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 下了定义: “ 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 在有限的空间里, 创造出视觉无尽的, 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因此,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 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  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 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 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 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 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 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  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 , 陈志华1999) 。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程极悦1987 , 肖国清1988 , 殷永达1993 , 张浪1996) , 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  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 为代表, 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 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 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 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

    4.3  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 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 , 1997) , 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 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 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 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 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 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  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 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 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 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 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 毛巧丽1998) 。

    4.5  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 刘滨谊1999) , 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 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 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  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  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  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  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  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  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  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  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 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 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 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 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 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 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 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 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 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 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 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 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 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 因此, 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 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 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 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  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 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 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 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 从艺术追求而论, 如果说, 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那么, 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 宛自人开”, 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 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 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 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 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 因此, 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  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 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 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 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  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 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 因此, 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 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  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 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 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 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 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 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刘滨谊, 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② 刘滨谊等译, 图解人类景观—— 环境塑造史论1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6

    ③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 地理学报, 1998 , [ 6 ] : 365~ 370

    ⑤ 张家骥, 中国造园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1

    ⑥ 刘天华,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画镜文心. 生活1 读书1 新知三联书店, 1994

    ⑦ 农村与景观. 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8

    ⑧ 舒楠, 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 建筑师, 1997 [ 78 ]

    ⑨ 程极悦, 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 建筑学报1 1987 [ 10 ]

    ⑩ 肖国清, 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 中国园林, 1988 [ 2 ] .  张浪等, 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 中国园林, 1996 [ 6 ]

    ω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8)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9)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园林景观规划论文篇(10)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二、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三、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四、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五、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六、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七、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上一篇: 跨国企业管理论文 下一篇: 跨文化交流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