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54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1)

2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层面来说,基本是一致的,普遍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大多都是围绕着《专业目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而课程也普遍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任意必修课四大类为主。其中,专业教育是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加上体育技术类课程,再加上方向课程”这三个部分来构成的,也有个别院校并没有设置方向课程。如果从培养方向的层面来研究和区分,有的院校侧重于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有的院校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却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际上仍然是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增加或是减少,仍然没有突破体育教育的课程构成模式。

3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存的问题

概况来说,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

在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之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目标也重新界定为:培养具备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实际上所规定的只是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还分别对此专业的培养领域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设定,虽然各个院校的培养方案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多元化,但是也突出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这一问题。

(2)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有效分析。

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由于对需求分析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所开展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层面上,而却很少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至于所设置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际,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3)专业方向的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部分高师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划分,而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明晰的专业划分,但是其中部分方向的设定也常常存在于社会体育职业教育不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例如:社会人文方向或是运动科学方向,设置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方向等等,存在明显的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相混淆的问题。

4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1)应重视专业方向的科学定位。

要确保专业方向定位的科学性,要注意与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其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考察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渠道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可知,体育教育方向、运动科学方向等不属于该专业的范畴,应剔除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2)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

也就是说,在开展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工作时,应在注意满足社会体育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平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准确把握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2)

二、部分高校开拓性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对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改革。提出“以师范体育专业为主,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实践的办学经验积累,部分体育院校与重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都相继开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延伸专业,如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给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专门的社会体育人才。部分院校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时间: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上海体育学院(1999年)、成都体育学院(1996年)、湖北大学(1999年)、山西大学(1998年)。开设了体育康复、体育保安等专业,在当时还未规范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雏形初现。高等师范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萌芽期的主要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外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各行各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洗礼,传统的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师范专业教师为主,市场化的社会对非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超过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社会健身需求,在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一些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率先开始试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非师范专业体育人才。但是此时开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参考国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经验,各高校只能自己摸索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体育和健身人才为主;课程体系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为支撑;师资以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主,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

四、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情况

1993,天津体育学院与国家体委群体司合办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机构——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科研所,承担了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任务。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兴起对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天津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论证、创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科)。1994,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中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试办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天津体育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程与教材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特色。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于1997年,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被批准为正式本科专业,是全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创始者,同时也为我国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建立提供了最初的办学模式和思路,为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本专业本科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将在4年内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践、论文等学业任务,为深化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的设置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逐年调整,主要专业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器械健身、健身健美操、高尔夫、网球、水中健身、瑜伽、街舞、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等。

五、天津体院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

1.确定了为体育健身市场服务的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顺应了体育健身市场需求。

2.通过改革与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更符合社会需求,构建出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3.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趋合理,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并适应社会需求,师德和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进一步得到优化。

4.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功能作用。

5.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在本领域就业率、就业层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3)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4)

1.前言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课程体系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集中反映社会对专业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体育院系毕业生顺利走上并胜任工作岗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能力为单位创出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设计,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200余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以及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年来相关的教育文件及研究论文,并收集和参考了石家庄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体育学院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2.2.2调查法

通过访谈法对河北省各地区120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体育产业开发公司、群众体育行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对毕业生、实习生200余人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了解当前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2.3逻辑分析法

结合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情况,对当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推理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3.1.1健身俱乐部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主要需求大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急需健身指导人员,尤其是私人教练、瑜伽等各热门健身项目的授课教练,以及健身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人员。但据调查显示,我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健身俱乐部的要求,主要问题如下:大多数学生技术水平很高,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说不清楚道理,特别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开具健身运动处方并进行运动营养、保健等科学指导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差。

3.1.2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对于体育设施、体育场馆的投入逐渐加大,由于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体育健身的强烈需求,社区建设中经营性的运动场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商业体育俱乐部健身的人群占体育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已步入老年人社会,大批的退休职工进入社区,对体育健身均有较强烈的需求。但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健身场馆的经营中专业管理人员及健身指导人员相对缺乏。

3.1.3职工体育的广泛开展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新领域

据调查显示,不少公司企业投资建造了体育场馆和组织各类员工体育活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员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条件,而且是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此外,当代体育文化的重要魅力之一还体现在其精神文化,即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培养一流的员工队伍,从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但调查显示,目前各相关企业尚缺乏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才和科学健身指导人才。随着企业对体育文化的重视和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必将成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的新领域。

3.2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2.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应较好地掌握各项健身技能及其专项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用较系统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为会员作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掌握一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及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健身俱乐部及大型综合健身场馆的会藉部、市场部等相关岗位工作需要,并适应社区体育、职工体育的深入开展对本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3.2.2具有较高的健身指导水平和实践能力

能较好地传授健身运动技能,并能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健康诊断与科学健身指导――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制订与实施、运动营养与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适应健身教练岗位工作的要求,还应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部级健身指导员”、“体能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

3.2.3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并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言谈举止,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做好健身服务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

3.3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以石家庄学院2008年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案为例,石家庄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提高拓宽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四部分,共计43门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为必修,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占全部课时的18.2%;专业方向课程也全部为必修,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健美操、武术、体操、舞蹈等,占全部课时的62.7%,其中理论课程9门,课时比例为34.25%,技术课程15门,课时比例为65.75%;提高拓宽课程为选修,包括跆拳道、散打、健美运动、轮滑、体育营销、体能训练等,占全部课时的14.2%,以术科选修为主;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跨院系、跨专业选择,但课时量仅占全部课时的4.9%。

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中术科课程比例偏高,纵观我国其他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技术课程比例正在日益缩小,理论课程比重加大,这是当前国内外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的新趋势[3]。由此也就不难发现毕业生为什么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失调,选修课过少,对于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非常不利。

3.4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与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错位。

3.4.1课程门类较多,但主导方向模糊,专业主干课和特色课不够突出。

3.4.2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3.4.3知识覆盖面不够广,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缺乏。

3.5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课程设置应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3.5.1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为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及人文社科类等课程。一般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出现,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为限选课。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主要包括构成体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育科学类等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

3.5.2专业课

按照教育部有关专业规范设置专业主干课,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以必修课形式出现。主要包括:①专业理论类:大众体育与休闲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的理论与实践课等;②专业技能类:围绕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项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健美操、健美运动、游泳与救护、网球、羽毛球、篮球和太极拳等,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健身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其后的专项提高奠定基础;③专项提高课:学生紧密结合岗位需求和个人特点选择1―2个技能项目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的专长。

3.5.3选修课

包括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为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或横向上拓宽而设置的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可以设置为课程模块,也可以根据各院校优势、特色与传统而设置专业方向。如体育休闲与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旅游、健身俱乐部私教、高尔夫运动与管理、社区体育或职工体育等方向。此外,还应随着市场变化开设新兴健身项目的选修课,如水中健身、瑜伽、壁球等课程。任意选修课:其课程特点应突出地表现为跨学科、跨专业、边缘交叉或综合课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领域和就业的适应面。

3.5.4实践课

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使课堂教学与技能培养和专业实习紧密结合,在教学计划的每一门课中都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并使相当比例的课程学习放在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如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处方、器械健身、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此外,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为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必要的基础,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专业教育和学习的基础上,努力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健身需求的不断增多,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目前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有所脱节,该院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合理设置课程,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c)-0171-02

作者简介:樊颖(1980,9—),女,湖南农业大学讲师,中共党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有较强的应用性、广泛的服务性以及复杂的管理性,使得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培养社会体育事业上缺少的综合素质高而且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积极开展的各项实践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不仅使得在校大学生们开始认识社会,更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学习经验。不仅如此,通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引导该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明确的定位,以找准正确的发展方向。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涵义

而今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生活态度与生存理念的改变,社会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在不断地提高等,这些因素促使社会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的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常见的社会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第二,非专业实践环节。非专业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包括:有组织、无组织、社团组织等形式。在以上两个实践环节改革中,要保持与时俱进,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最大成果,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改善,不断发展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保持相对的合理化。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现有问题

2.1学校没有对教学实践给与重视且实践教学形式过于简单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以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开展现状来看,本科阶段大一至大三主要以课本为主,主要是传授一些基础理论知识[1]。在大四阶段,因为专业课的课业减少,到下学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习,同时学生还要面临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如此,在本来就不多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并没有给与重视,不仅是敷衍了事,实践教学形式更是单一。除此之外,学校没有就实习时期间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写写实验报告而草草了事。由于在学生实习过程,学校没有能及时对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给与及时的解决和帮助,从而使其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达不到实际效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更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

2.2实践教学内容质量不高

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面很窄,多年都是固定内容没有改变,缺乏特色与实际,使得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人特色。于是在实践中重要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时,许多学生就敷衍了事,在一些已有发表的论文上增删添减后直接成文。这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写论文的内涵,使得论文质量长期不高,最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造成较坏的影响。

2.3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较少,学生自主性不高,论文撰写中很少经过了详尽的社会调查,以数据说话的情况。这导致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学的单调和专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学生面对社会上多样的社会体育时只能重新学习,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措施

3.1准确的专业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有着很大的不同,该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中要有着重的体现,以免使得不同专业在实践环节中有趋同化的倾向。在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定位时,要综合现在经济社会下,市场资源配置导致的社会流动性增加的新形势,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能具备独立从事与该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活动。

3.2健全有关实习管理规定

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是不仅是毕业实施顺利进行的保证,更是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第一,建立和健全实习管理规定,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实习的操作和流程,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第二,规范实习过程管理,加强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

3.3细致的内容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社会实践就要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在每一学期都要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外,安排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能够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继而改善和总结,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专业的教师培训

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其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企业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单调,质量不高,知识面窄,无法就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给予学生以足够的指导。对师资力量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教学从单一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教育,扩大到实践与理论结合,进而扩大知识面到相邻专业和多个学科,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指导方法。

3.5完善的实践基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复杂性,使得它的会实践环节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质和财力[3],才能使学生在对该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了解,进而积累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3.6扩大的实践选择及范围

为了更好的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适应社会,在选择上可以扩大范围,增加多个模式,把经营管理和健身竞赛进行细致分类,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保障措施

4.1建立专业的体系

要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的教育理念实现,就要形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的课程专业体系。[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专业体系,需要综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的需要与目标,制定出包括诸多教学上的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同时体现出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它要在承担社会体育人才的实践和知识的培养上,结合评价体系外的环境,达到实现实践结果的目的,以此完善整个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专业体系。

4.2加强对高校评价、监督体制建设

再好的政策、理念或者是方法,不能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也仅仅是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产生不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高校评价、监督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保证高校所实施的各校改革措施、宣传理念等,能切实的落实到实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学风、做风建设,更能增大教师、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与尊重感。

4.3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

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当人的精神领域丰富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过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建设。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水平的人文素质,因此,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等物质性的激励,更要关注对他们精神领域的鼓励。

4.4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对高校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有利于浓厚学习气氛的形成,而且可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不仅如此,其还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益于高校员工专注于自己本职工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奋进意识,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5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不仅要求高校要对此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更要求高校在具体的实践改革中能给与高度的重视,建立起完善的评价监督体制,把改革的具体事项能够一一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实习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永航.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优化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4).

[2]林勇,潘淑坤,赵振浩,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环节的优化策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4):45-50.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6)

1 前言

近些年,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社会体育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稳步的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国情实施中制约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海口经济学院同样有很多问题以及潜在问题都需要进行解决,其中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问题最为令人担忧,处理不好,将大大制约学校体育专业的发展。

2 研究成果与原因探究

2. 1 根据最新的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规定,加大了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争取在接下来的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定,优化课程设定,使社会体育事业系统化发展。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发文通知:加大对个别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力度,深化科学体育的理论建设,凸显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学习,完善民间社会体育的管理制度和咨询模式,加大社会体育事业单位自我经营与管理能力建设,同时中央各级部门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加大投入力度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2. 2 体育事业在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方向定位情况

当前,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已经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不仅在数量获得了增加,并且在规模上得到了普及,同时在专业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原来,社会体育专业主要集中在重点的体育院校,比如说:北京体院、上海体院和武汉体院,但是如今的相关专业已经拓展到更多综合院校中,海口经济学院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本文在搜集和总结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 2. 1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规定来发展的,是以发展社会专业体育人才为方向的,也许与其他学校发展模式是不尽相同,但是始终没有偏离总的发展轨道。

2. 2. 2 海口经济学院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总结可归为如下几个部类: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海口经济学院中的社会体育专业都把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其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例如,学校就将社会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成了不同的阶段,其中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并且每一个阶段的培养模式、方法、过程以及反馈方式都是不同的。 可见学校体育教育这个发展方向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的。

其次,经营性的专业人才。据最近的资料统计,海口经济学院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事经营性的事务,比如组织和管理相关体育团体型组织、公共组织、社会公共场所、盈利性的休闲俱乐部,其中还包括体育酒店和饭店,这样的专业培养模式可以获得很高的经营性收益。

第三,健身咨询型人才。海口经济学院在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把其向健身咨询方向发展,并且这个方向从2012年现在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6.3%,所说如此,但是其绝对没有偏离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第四,以自身独特优势为支撑的发展方向。随着各个高校的发展,每个学校都秉着着发展特色专业的思路进行开拓创新。海口经济学院,因为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该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方面有着高端的研究,依靠这些优势,该学校将社会体育专业开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范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都采取相对应的模式,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有:休闲娱乐咨询方向、 体育市场探索方向、 体育保健保养方向、 社区体育咨询方向、 体育旅游方向、 防身方向、 高尔夫球管理方向、 体育媒体方向等等。

由于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笔者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对全国主要的体育院校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将近九成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的实质内容和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的现象,为将来的生活以及就业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三,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现实,七成多的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目标的达到是极为不利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首先,当海口经济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基于此战略基础上的个别战术存在笼统的问题;其次,学校将体育经营以及经济型人才作为其专业研究重要方向,同时注重健身咨询型以及体育研究型人才的发展,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以自身特色作为依托,发展学校的特色方向和专业,将会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与众不同的技能,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

3. 2 建议

首先,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和治学经验,采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办学模式,在掌握先进理论的同时考虑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体育专业,海口经济学院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呈现专业细化的特点,对政治,经济,文化必须进行综合考虑;

其次,海口经济学院可以在组织管理、 咨询服务、信息反馈、经营投入以及教学科研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细分,也可在社会体育环节内的其它层面进行分解,但一定要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第三,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层面必须要为人先,必须在发展方向上有所体现;最后,关于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要注意专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才优势达到最大化,避免出现人才浪费和闲置。

参考文献:

[ 1] 姚望.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 10) .

[ 2] 汪康乐,邰崇禧, 谈强, 等. 体育社会科学新学科创建的调查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5) : 14 - 16.

[ 3] 陆亨伯. 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 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 ( 3): 73- 74

[ 4] 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3) : 103 - 104.

[ 5] 陈永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 ( 6) .

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HJKD12-09.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和总结全国25所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门数和学分为切入点,对各培养单位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征与不足,旨在为新时期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54-03

在调查和总结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全国25所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和学分为突破口,全面深入地剖析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概括其特征和不足,为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 课程设置的结构 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各专业和基础的学位课程)和专业课(以各方向基础的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程(以体育学为基础的课程)。总体而言,课程设置的结构相对稳定,部分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为专业必修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比例和开设的门数体现多样性。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状况可见表1,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设置了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3门12学分;从调查院校的课程设置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主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主要按二级学科开设,但是学分上差异较大。

在这一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下,我国25所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总共有442门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为196门,占总课程的44。3%,非学位课程为246门,占总课程的55.7%,两类课程所开设的门数之比超过了1:1.3。

1.2 公共必修课程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同的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必修课,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根据不同院校此类课程名称统计,共开设了11门课程。

1.3 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的院校对课程的门数和学分的要求不同。从25所院校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36%的院校规定不少于8学分,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16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1门课程3学分。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在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共开设了78门的专业基础课程(表2)。

1.4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能使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开设。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分析,专业课程的门数和学分存在较大的差异,48%的院校规定的学分在6学分至8学分之间,有的院校开设了5门课程高达14学分,而有的院校只开设2门课程4学分,还有的院校规定学位论文的综述和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为2学分,并且列入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对25所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频数统计,目前各个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学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一共开设了97门专业方向课程(表3)。

1.5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从25所院校的培养方案看,开设的选修课程总门数是264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院校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和门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1.5.1 跨学科和交又学科选修课程 表4可见,开设了50门人文社会学类科课程,涉及学科广泛,如开设了社会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民俗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学基础、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经济法、公共关系学、世界宗教与民俗、中国文化思想史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等课程。

1.5.2 工具与方法类选修课程 方法与工具类课程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外语、计算机、统计学、逻辑学等课程。从表4可见,开设了此类课程门数为47门。

1.5.3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教育训练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类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是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的课程,打通了二级学科间的壁垒,有利于研究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表4可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分别开设了55门和60门的选修课程。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讨

2.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设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者有机组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格局,完善了课程体系结构。2)课程设置门数多、学分设置较合理、知识覆盖广,体现了基础化、时代性和前瞻性等特征。3)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广,不仅体现了体育学领域不同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4)各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在保证总体的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自的教育资源,发挥优势,课程门数、课程学分和课程内容都各具特色,体现出差异性。5)课程设置体现了小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课程不断细化,门数不断增加。6)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根据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专业方向的划分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7)课程设置体现了国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院校加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重视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2.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足1)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存在。2)部分院校必修课程开设过多,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研究生

课程设置的弹性化发展。3)课程命名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4)部分院校在专业基础课中很少或没有涉及跨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混合以及在二级学科的各方向设置不同的基础课程,因此,没有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学位基础课程,没有体现出基础课程的重要功能,造成课程结构体系失衡。5)部分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从师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的研究领域开设相关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具体学科方向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侯彦芬.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2):20-22.

[2]杨文轩.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3.

[3]王斌,周绍忠,马红宇.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59-61.

[4]黄汉升,葛春林.中国和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2):20-26.

[5]王天生.英国体育研究生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10.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7]赵卿敏.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5):26―31.

[8]孙庆祝,孙晋海,赵先卿,等.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格、模式与方法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76-77.

[9]黄汉升.美国体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特点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1):85-88.

[10]王天生,程致屏,夏玉兰.中英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1):28-32.

[1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2-94.

[12]贺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与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比较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9-101.

[13]李其生.谈研究生培养之管理一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先进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43-46.

[14]梁传杰.新世纪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22(1):69-70.

[15]宋筱平,陆军,陆叔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点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9):29-32.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8)

摘 要 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就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业保障机制,以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就业数量和改善其就业质量,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体育人文社会学 就业保障 机制 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的人文社会学发展非常迅速,这是因为在新时代改革和发展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也出现了繁荣局面。而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对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并建设相关就业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与人文社会学关系及发展趋势

(一)体育与人文社会学的关系

体育是一种人文社会现象,它包括竞技、身体教育和身体娱乐等。人文社会科学则包含两部分内容,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探讨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学科,将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将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文化传统及辩证关系作为研究内容。人文科学学科包括文学、哲学、美学、语言学等,内容非常丰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要以经验作为研究基础,其学科包括政治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等,是一种工业化发展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思想逐步解放,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进一步加快。这时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成效显著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群。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将向国际合作研究、学科建设完善和研究方法多样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1.与国际的研究合作将越来越频繁。我国自成功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来,就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同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在今天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研究体育这样全球瞩目的课题,离不开同国际社会的合作;2.体育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将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将成为必然发展趋势;3.研究方法将更加多样。随着改革潮流而来的是大批科学文化研究者,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相信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也肯定会朝着研究方法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跨专业现象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具备本专业体育技能和教学经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属于“跨行”报考生,这部分学生在报考前并不具备体育专业技能,也没有体育教学能力。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体育相关理论知识,这对后一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任何优势,况且,企业招聘意向是既要有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又要有技能实践能力,因此其就业面临很大的困境。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在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要比中、西部地区大,这是受地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女研究生受毕业后结婚生育等因素影响,就业也会变得比男研究生困难。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研究生就业形势都保持在很好的水平,但是目前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师招聘要求过高。近年来我国体育院校持续扩招,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它们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许多体育院校都开始利用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教师,但是这种招聘受某种风气影响,对名校博士和海归博士很热衷,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原本以为学历不是问题的研究生们,迎来了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2.与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相比,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没有就业优势。因为一部分跨专业体育人文社会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大部分是体育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体育技能训练,没有能力胜任公体课教学任务,而另一部分体育专业的体育人文社会研究生虽然受过系统的体育技能训练,也有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和同条件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比起来,没有应聘优势可言;3.学校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平衡,缺乏就业指导。目前各学校体育人文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似,大多学生都是修满3年的学分才能够毕业,很少有提前毕业的。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只注重学生理论文化知识的培养,缺乏实践训练,导致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另外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建立不够完善,没有针对实际就业形势和研究生个人就业意向的实践技能指导训练,导致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除此外,还存在研究生自身的问题,有的研究生学习不努力,没有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沟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等。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三、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业保障机制探讨

(一)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规划和理论研究

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可以保障学科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比较缺乏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统一的学术组织,这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不利因素,不利于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组织,并组建统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库,在强化其组织管理职能的同时,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理论包括本体理论和学科理论两部分。体育人文社会本体理论在大的方向轮廓上已经基本确定,但在一些领域还需进一步调整和界定。比如在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等领域。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方法需要借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且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形成本学科独立的研究方法体系。学术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现阶段国外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成果比较丰富,为实现短时内的快速发展,应该积极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交流,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现与国际研究接轨。

(二)拓宽体育院校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体育院校的研究生需求量大,各体育院校根本不必为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担心。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院校应该在充分认识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式的基础上,主动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重点加强市场需要而目前研究生所缺乏的素质培养。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应进一步加强结合市场的实践培训,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将这种观念运用到课程设置中,比如可以适当增设体育管理课和体育营销课课程。相应的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因为目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体育专业技术,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另外学校方面,应该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创自己的特色教育模式,打造具有特色专业技能的体育人文社会研究生。

(三)提高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精神,体现了研究者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觉研究精神,这种纯研究精神可以与相比,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在当前这种学术研究浮躁、功利性强的社会,提倡加强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其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就业保障机制的顺利建设。

要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首先,应该培养其创造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研究者才有可能将满腔的创造热情投入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中。其次,在创造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研究主体完善自我的能力。因为研究者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创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才能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未来的体育学习充满热情,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同时也能吸引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专业教育者的加入,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增添新的活力,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体育人文社会学爱好者,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自我,推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再次,要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体的反思与修正能力。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结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对它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它放在当今社会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主体在研究实践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提高研究主体的自觉意识,可以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推向有利于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学校可以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加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机会,推动就业保障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取得新的进展。

(四)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就业指导体系

就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就业形势来看,学校有必要发挥其教学资源优势,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他们完成职业规划。就业体系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重点让他们掌握就业指导相关专业技术和知识;2.探索和开发高校就业指导方法和内容。学校应建立同校外用人单位的就业指导联络机制,交换彼此育人和用人信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信息,结合自身培养人才特色,探索和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新的教学内容,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提供可靠的就业条件。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邀请用人单位技术管理人员加入学校就业指导小组,展开体育人文社会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意向,同时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提供更加直接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考评体系,推动整个就业指导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四、结束语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目前的处境堪忧,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其就业优势不明显,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招聘单位,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环境,政府、企业和学校各方面都应该从认识观念和行动上重视起来。一方面深化高校内部课程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加强高效同用人企业的合作,找准人才培育方向和定位,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保障机制,彻底改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文亚群,许之屏.试论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业保障机制的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7).

[2] 李磊.完善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1.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9)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兴起素质教育之风,已经有十多年了,伴随这股“劲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关节都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得出,素质教育的四个内容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家需要法律规范行为。高等教育的法律专业就是为了向社会上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起到传承中国法治社会的作用。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席卷而来,社会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秉公执法维护法制社会的建设。

根据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认真学习素质教学,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以此成为优秀的高端法律人才。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议

高等素|教育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所以讨论法律专业教育与其的关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2.1 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良药―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道德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法制社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公正执法造福社会。树立与法治社会相同的价值观、认同法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从这样的关系中看出,我国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中,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前者是依存于社会形态,后者则是针对法律专业进行。针对这两部分可通过树立道德理念、坚定法律意义、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三个部分进行。

2.2 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文化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素质有多重定义,一是人生理上表现出的原本的特点,二是事物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三是人在进行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素质,是指的第三种定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的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像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通过学习这一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展现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展现形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看似独立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一般是对两者进行教育教学时,会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不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可以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外,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

2.3 法律专业学生核心――专业素质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之下的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国非常重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各大院校针对不同的法律类别也建立了诸多的专业,以此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学生培养。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具有专业性以及目的职业性的特点。不论是那一个法律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施教的老师,再根据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细分,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渗透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对法律社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法律社会的监督者,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法治社会。法律专业素质其主要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还有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看到现象,可以此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思维重建得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结果。按照这样的实践过程,就要求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2.4 法律专业学生的保护伞――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因为在真实的执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挑战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同时,对身心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锻炼。身心的健康是法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

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和认知能力。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对待事故,用坚强的意志力学会处理危险、困难的时期。

总结:法律专业实行素质教育是国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设立法律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此来传承法制国家的理念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平等。通过分析四部分内容,明确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中可根据相应的方式进行法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法学家,2003,06:14-19.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1-002

我校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于2007年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如何完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更好促进本专业快速的发展,一直是本校教师、学生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期刊,收集有关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文;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广泛阅读有关体育专业招生工作及其他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2.2访谈法。采用面访形式对本校的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领导和老师进行访谈,了解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现状等相关问题。

2.3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文献采取分析、归纳、比较、判断与综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许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历年招生状况

由表1可看出,本校社会体育专业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12年六月毕业人数有105人(招生人数与实际报名入学人数有变动)。

2.许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模式

我校以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贯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比较宽泛,保证多方向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在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必须完成专业课和必修课学习,进入大三、大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方向设置的专业基础知识课、技术课,在此基础上可设置轮滑、拓展训练、文献检索等特色选修课。

3.许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表2和文献资料可知,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其他高等院校课程的设置并无大的差距,并且课程体系也有共同特征。

4.许昌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情况

我校实践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实习期半年。由表3可知,本专业2007级和2008级毕业生教育实践主要是以学校安排实习为主,实习地点和内容符合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5.师资及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

从表4了解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创办较晚,缺乏社会体育专业教师。

由表5可知,我校体育场地(馆)能够满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需求,但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场地设施的建设并不能满足其专业特色的开展。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模与多数高等学校相似,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准确,自身的特色专业还未体现出来。

1.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制约其发展速度。

1.3教育实践形式过于单一,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尚难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

2.建议

2.1制定合理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专业领域人才。不同地域经济水平、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等存在一定差异,学校应结合所处地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2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特色专业发展。社会体育工作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

上一篇: 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下一篇: 科学研究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