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33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篇(1)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嫉妒心理论文篇(2)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大全。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

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Mathes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嫉妒心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64-02

嫉妒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嫉妒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情感生活的稳固、人格形成和临床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消极、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是人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中,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层内涵:一无心理障碍或疾病;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及就业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压抑、紧张甚至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而且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人家庭环境、自身人格、自身经验等因素的差异,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嫉妒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人际关系的发展影响内心世界的发展。而个体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好坏程度,常常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嫉妒作为消极的情绪,很可能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了解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际关系状况,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国际国内嫉妒的研究情况及研究趋势

在国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1981―1998年共发表的论著总数为626篇/部,其中研究论文59篇,专著36部。在国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中国报刊索引光盘”数据库统计,1986―1996年国内发表嫉妒的相关文章49篇,大多停留在描述议论阶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资料显示,1980―1998年出版的嫉妒专译著11本(译著7本,著作4本);国内心理学刊物甚少刊登嫉妒研究论文,与国际嫉妒研究的繁荣景象相比,显然我国嫉妒研究相对沉寂。照国际嫉妒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趋势分析:嫉妒理论的融合将缓解不同理论各领的局面;嫉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不断趋向于为实际咨询和治疗服务;统计方法不断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已成趋势。

二、大学生嫉妒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嫉妒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关于嫉妒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危机感增强,使得大学生陷入紧张、压抑,调整不好,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体验,使他们或多或少产生嫉妒心理。嫉妒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者与同学很难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心理和谐。嫉妒这种情绪状态持续下去会使人人际关系敏感或偏执,甚至产生病态人格,或产生抑郁性神经症。当嫉妒心理得不到适宜的发泄,会带来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长期累积会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嫉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嫉妒心理的现状:嫉妒心理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嫉妒是比较的产物,一般是由于把自己的才能、品德、名誉、地位、成绩、境遇乃至容貌和他人进行了不合理的比较,从而形成心理不平衡。嫉妒总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并且是发生在性别、文化、职务、境遇、地位相等或相近的人际圈子里,大学生正处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当中。欧阳文珍对嫉妒的内隐性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有嫉妒之心。王极盛也对我国城乡青年男女恋爱中的嫉妒心理进行了调查,发现男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在大学生嫉妒心理外在影响因素方面性别、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女方面、城镇与农村、家庭排行等方面的差异,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大多数研究在White嫉妒维度上嫉妒在各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但在Bringle自我报告嫉妒量表上所得的女生嫉妒水平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嫉妒心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这就为嫉妒心理的研究提出疑问。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格特征有关,与自尊有关,自尊越高其嫉妒的体验越弱。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际信任也有关系。人际信任水平高的个体受到嫉妒困扰的程度低。大学生嫉妒心理与社会支持有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应对方式有关。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与嫉妒心理关系密切。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嫉妒维度关系密切,与各种广泛情境中的嫉妒维度关系不显著。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缓解人际关系嫉妒体验。人格特征、人际信任、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两个嫉妒维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可以预测到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嫉妒维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嫉妒情绪较少的、外向的、经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高,人际信任水平、自尊、社会支持、社会朴实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嫉妒心理强烈、高神经质、精神质,经常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低。嫉妒维度及其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可以预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嫉妒心理严重的个体可能存在各种心理症状和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嫉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处在学习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大学生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了大学生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了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人际关系对青年人的重要性,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嫉妒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者与同学很难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大学生嫉妒心理的改善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有重要作用。要顺利的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减少影响交往关系中的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普遍存在,嫉妒心理的改善对人际关系的和谐作用重大。嫉妒心理的产生复杂,其影响因素很多。外部环境对嫉妒心理起间接作用,即要通过个体自身对他们的认知来起作用;而人格特点及其对内外部因素的认知对嫉妒作用巨大,而人际关系的改善也会改善嫉妒心理,所以顺利建立和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嫉妒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晓钧.嫉妒论:人类嫉妒心理,行为及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4):446-449.

嫉妒心理论文篇(4)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1. 嫉妒心理的特性 

 

1.1 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只是平时隐藏在灵魂深处,很少显露表面。一有机会,邪恶的动力才曝露出丑恶的面目。 

前人的研究不仅确认了嫉妒心理内隐性的存在,而且确认了妒忌心理内隐性的强烈。同时,这种强烈的内隐性还提醒我们嫉妒心理是可怕的,因为嫉妒心理很少有理论的监督、极易使人们"稀里糊涂"地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 

 

1.2 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经过前人的调查证实:嫉妒心理在人类中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比我们以前所观察、所推测、所调查的要"广泛"得多。 

 

2. 嫉妒心理的危害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2.1 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2.2 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2.3 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3. 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发展状态,其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比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比较中处于劣势者也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个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3.1.2 学校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大张旗鼓地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的现象,这难免会使一部分原本优秀的学生出现会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他们就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常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而不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第二,过度表扬。优秀的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也是老师过度表扬造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后遗症。而过度的表扬和奖励却会刺激优秀生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一旦他们的成功欲得不到满足或看到别人成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3.2 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 

3.2.1 自我中心 

多数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认为个人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且特别希望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无法超过他人,便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人固有为善的潜能。自己一旦落后或者说他的价值不能体现时,心理便会失去原有的平静,为了重新达到这种平静,便产生了嫉妒心理。 

3.2.2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与别人不合理的比较,它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自卑心理引发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这种错误的归因使他们 "努力"地寻找机会排斥、诽谤、甚至攻击别人。从而滋生嫉妒心理。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便会滋生嫉妒心理。

4. 怎样克服妒忌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它的成因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根据这些成因提出几种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4.1 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冷静分析嫉妒的不良作用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4.2 转变观念 

首先,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实质就是把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挫折或失败,只能是使他达到更大成功的阶梯,把中伤他人的精神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 

4.3 学会从嫉妒中突围 

从嫉妒中突围的战术有三种:一要开阔胸怀,以大雅的态度做人处事。生活中,成为情感的主人,消除可能能致疾的一切隐患,在承认他们的优越、承认差距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 二要充实生活,用知识丰富自己。一个为奋斗目标,而生活得紧张而有节奏的人,是没有空闲去嫉妒别人的,在受到良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三要自我反省,从痛苦中觉醒。当人们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某人时,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用"充满血丝"红眼睛看着别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妒忌,你就有勇气让自己突围。 

 

参考文献 

[1] 陈康. 嫉妒分析[j]. 思想与时代. 1991,3(18): 25-28. 

[2] 赫尔穆特. 舍克.嫉妒与社会[m]. 台湾:台湾近代工作者思想图馆,1995.7:120-128. 

[3] 赫o舍克.嫉妒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102-106. 

[4] go墨菲等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5-49. 

[5] freud . s some neurotic mechanism in jealousy, 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 in j .strachey (ed. and trans.),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london; hogarthpress,1992.18:267-273. 

[6] peter slovey.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 the guilford press,1991.6:218-226. 

[7] 皮内丝. 情人间的妒忌[j]. 心理健康. 1995,6(17):30-33. 

[8] 南希.弗赖达. 男女情感的困惑[j]. 思维与智慧, 1996,2(11):11-15. 

[9] 诧摩武俊. 嫉妒心理学[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5:243-249. 

嫉妒心理论文篇(5)

引言

嫉妒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该词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这个词在中外历史上对其含义解释颇多。确切地说,嫉妒是人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但是嫉妒心理却普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之中。嫉妒心理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危害,因此,分析和矫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基于上述原因文章将从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特性、嫉妒心理的危害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的原因提出其矫正嫉妒心理的一些重要方法。

1. 嫉妒心理的特性

1.1 内隐性

嫉妒心理具有内隐性。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嫉妒心理,只是平时隐藏在灵魂深处,很少显露表面。一有机会,邪恶的动力才曝露出丑恶的面目。

前人的研究不仅确认了嫉妒心理内隐性的存在,而且确认了妒忌心理内隐性的强烈。同时,这种强烈的内隐性还提醒我们嫉妒心理是可怕的,因为嫉妒心理很少有理论的监督、极易使人们"稀里糊涂"地做出害人害己的蠢事。

1.2 普遍性

嫉妒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活动中动物本能的一种表现并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消极心理,会危害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它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心理。

经过前人的调查证实:嫉妒心理在人类中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比我们以前所观察、所推测、所调查的要"广泛"得多。

2. 嫉妒心理的危害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嫉妒心理导致的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与嫉妒心理告别。

2.1 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理会使人产生诸如愤怒、悲伤、抑郁等消极情绪,导致烦恼丛生,并忍受精神的折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在妒火中烧时丧失理智,诽谤、攻击、造谣中伤他人,而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并因此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而不可自拔。

2.2 容易引起偏见

嫉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嫉妒有多深,偏见也就有多大。有嫉妒心理者容易片面地看问题。因此会把现象看作本质,并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猜测他人。而当客观地摆出事实真相时,嫉妒者也能感到自己的片面、偏激或是误会。

2.3 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嫉妒心理强烈的学生一般不会选择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交往。更有甚者,诽谤、诋毁自己身边优秀的同学。其次,它会压抑人的交往热情。交往时总有所保留,不情愿真诚相待。另外,妒忌心理重者,甚至能反友为敌。他们一般不能忍受朋友超过自己,并怀恨在心,展开暗中攻击。

3. 中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

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发展状态,其存在的绝对性决定了比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比较中处于劣势者也因此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可以说,差异是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我们将它们分为两类: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3.1 外部因素

3.1.1 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造成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个在溺爱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自我中心"严重,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孩子在高压下勤奋刻苦,在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往往存在着嫉妒心理。

3.1.2 学校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大张旗鼓地实行素质教育,但"应试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重要依据。另外,教学中还存在不恰当地增加教学难度的现象,这难免会使一部分原本优秀的学生出现会成绩不理想的现象,他们就会因此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常担心别人会超过自己而不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埋下了嫉妒的种子。

第二,过度表扬。优秀的中学生嫉妒心理产生也是老师过度表扬造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后遗症。而过度的表扬和奖励却会刺激优秀生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以满足个人狭隘功利要求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一旦他们的成功欲得不到满足或看到别人成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3.2 内部因素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

3.2.1 自我中心

多数中学生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一心理特征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认为个人的利益压倒一切,而且特别希望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一旦自己无法超过他人,便会产生对他人的嫉妒。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人人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人固有为善的潜能。自己一旦落后或者说他的价值不能体现时,心理便会失去原有的平静,为了重新达到这种平静,便产生了嫉妒心理。

3.2.2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源于与别人不合理的比较,它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将自卑心理引发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这种错误的归因使他们 "努力"地寻找机会排斥、诽谤、甚至攻击别人。从而滋生嫉妒心理。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便会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时,便会滋生嫉妒心理。

4. 怎样克服妒忌心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嫉妒心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它的成因也有规律可循。下面就根据这些成因提出几种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4.1 要正确认识自己

摆正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别人又在另一方面胜过自己,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冷静分析嫉妒的不良作用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与他人的差距,扬长避短,开拓自己的潜能。

4.2 转变观念

首先,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竞争意识,实质就是把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积极的心态。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来说,挫折或失败,只能是使他达到更大成功的阶梯,把中伤他人的精神用于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这是转化的关键所在。其次,学会公平竞争,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

4.3 学会从嫉妒中突围

从嫉妒中突围的战术有三种:一要开阔胸怀,以大雅的态度做人处事。生活中,成为情感的主人,消除可能能致疾的一切隐患,在承认他们的优越、承认差距的同时,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 二要充实生活,用知识丰富自己。一个为奋斗目标,而生活得紧张而有节奏的人,是没有空闲去嫉妒别人的,在受到良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三要自我反省,从痛苦中觉醒。当人们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某人时,自我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用"充满血丝"红眼睛看着别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妒忌,你就有勇气让自己突围。

参考文献

[1] 陈康. 嫉妒分析[J]. 思想与时代. 1991,3(18): 25-28.

[2] 赫尔穆特. 舍克.嫉妒与社会[M]. 台湾:台湾近代工作者思想图馆,1995.7:120-128.

[3] 赫o舍克.嫉妒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5:102-106.

[4] Go墨菲等著.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5-49.

[5] Freud . S Some neurotic mechanism in jealousy, paranoia and Homosexuality. In J .Strachey (Ed. and Trans.),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London; HogarthPress,1992.18:267-273.

[6] Peter Slovey. The psychology of jealousy and envy. The Guilford Press,1991.6:218-226.

[7] 皮内丝. 情人间的妒忌[J]. 心理健康. 1995,6(17):30-33.

[8] 南希.弗赖达. 男女情感的困惑[J]. 思维与智慧, 1996,2(11):11-15.

[9] 诧摩武俊. 嫉妒心理学[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5:243-249.

嫉妒心理论文篇(6)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持优势是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此,大学生们会为拥有某个领域的能力优势而努力。然而,当进入新的环境或加入新的团体后,他们经常会发现别人在那些领域的表现超过了自己,由此导致内心产生痛苦,这在大学校园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感觉和现象。这种痛苦会激发其潜在的嫉妒心理,使人际沟通变得紧张且无效,最终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此,洞察大学生之间这种嫉妒情绪并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是对在才能、地位、成就、机遇和条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情绪。每个大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并努力在某些领域超越同学,一旦发现原来的专业或技术优势被同学赶超后,他们通常会变得不舒服、焦虑和紧张。尤其当其他同学在那些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领域中拥有出色的表现,而这个领域正是嫉妒者定位自己的中心要素时,一些大学生会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当对自己的失败不甘心却无法改变时,就会冲动地批判、抵制、对抗,甚至打击、报复同学,以此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一种解释是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如果对方与自己关系十分亲密,但超过我们的领域并不被自己看重,则彼此间的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可以为朋友的成功和优秀而感到高兴。但当好朋友对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或能力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表现,各种心理失调情绪就会被激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嫉妒与其所处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嫉妒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点。嫉妒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人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模式的产物,嫉妒受一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直接冲击或塑造成型。

在人际沟通中,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会阻碍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的正常交往。正如斯宾诺沙所说:“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嫉妒者会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行为和成绩上,对别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对他们来说,让别人失败可能比自己成功所获得的快乐更大。这种扭曲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精力无端地被消耗和消费,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嫉妒情绪会迫使大学生去面对自我概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减少这种认知失调。大学生或者改变自己今后的行为,使行为与失调的认知相一致;或改变某些认知,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又或者增加新的认知,来为自己行为寻找理由。

二、嫉妒心理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保持自我形象,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是一种极为正常的自尊心表现。与自尊相伴的嫉妒,由于是一种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感,就一直隐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一旦大学生的嫉妒情绪被激活,则校园中的一些平常事很容易被过分放大。为维持自我评价,大学生嫉妒心理活动必然反映到个人在人际沟通中的表现。

1.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为克服由嫉妒心理引发的认知失调,大学生会选择疏远这个胜过自己的同学,认定对方不再是自己的亲密朋友了。尽管可以选择与对方建立良性互动和挑战,但嫉妒者无法克服向对手学习或彼此合作的心理障碍。嫉妒心理的疏远效应会导致人际沟通的中断和失败。大学生为何会与自己嫉妒的朋友如此疏远?根据心理学家Abraham Tesser的观点,当一位十分熟悉的好友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就时,比起陌生人取得的成就,更令人感到不愉快。因为陌生人是抽象的,他们的成就仅是统计数字,而自己熟悉的朋友的成就是生动的。

2.嫉妒心理的蔑视效应。为减少嫉妒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会选择改变对原来看重能力的评价。一旦同学拥有自己无法轻易获得的那些优势,大学生在公开场合就会贬低那些优势的价值,表现出不屑一顾和冷嘲热讽。例如,原先在羽毛球上拥有出色的技术,当朋友圈中多了一位羽毛球水平更高的朋友后,就会对此失去原来的兴趣,而认为游泳才是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属。只要有嫉妒,就不能够和谐、融洽地相处。当他人得到自己所得不到的奖项时,便会散布各种小道消息,从而使其他同学也感到生活在不公平的环境中没有好处,从而影响到集体的团结。

3.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大学生处理自尊威胁的第三种选择是对同学的努力加以破坏。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一旦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比上同学,则会采取恶劣的手段——暗中给同学制造障碍。例如,某个团队有两位出色的同学,最初关系亲密,学习和工作时互相鼓励,追求团队的成功。当A同学在其他同学中的威信不断上升时,B同学的嫉妒心理便会被激活,但开始还能自我控制,暗示自己的价值迟早也会被同学认可,但不安和焦虑感已经形成。当其他同学对A的领导能力形成了稳定的评价时,B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猛烈地爆发出来。B开始贬低A,在同学之间用开玩笑的方式评论A,并制造关于A的非正式新闻,继而在人际沟通中公开对A表现出冷淡、敌意,甚至是采用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同时,B对集体事务不再主动进取,态度变得消极,甚至可能与A翻脸,终结了彼此的专业合作关系而离开团队。

4.嫉妒心理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与成功的同学刻意保持距离的态度,导致了沟通机会的错失,以及学习效率的下降。我们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向外部人群学习而不愿向周围同学学习。例如,同样的方案,若被告知来自外部,则评价很高,若被告知来自周围同学,则评价一般。不难理解,如果人们向外部学习,说明很有事业进取心;如果向周围同学学习借鉴,则衬托出对方是这个集体中有智慧的领导者,无异于贬低自己了。 转贴于

三、大学生克服嫉妒心理的对策

正如英国思想家罗素所认为的:“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的毁灭。”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力求上进的表现。如果对大学生的嫉妒心理进行有效管理,则可以促使他们去奋斗进取。

教育大学生克服人际沟通中的嫉妒心理,首先要靠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教师要注意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中不要触发他们的嫉妒情绪。

1.引导大学生发掘嫉妒情感的价值。嫉妒情绪暗示了极具价值的信息,可以把它视为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所嫉妒的其他同学拥有的条件和品质。要鼓励大学生敢于坦白被自己感情所掩饰的那些最恐惧缺乏的优势。一旦将掩藏在内心的嫉妒显露,就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形成坦诚的气氛,为良好的人际沟通、互相学习和进步打下基础。

2.引导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要肯定并关注自己的优势。尽管可以让嫉妒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触动因素并加以控制,或者回忆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而淡化因别人的成功而引发的焦虑,但确实很难让他们做到为其他同学的成功而喜悦。一种可行的干预策略是,让大学生学会肯定自己所拥有的独特力量和优势,以减少由同学的出色表现而引发的威胁和压力。不可否认,将自己与同学做比较是大学生的天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动力,然而,过分比较就容易导致嫉妒,尤其是当不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时候。因此,控制和管理好大学生的嫉妒情绪,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最关心的领域,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周围同学的业绩,要鼓励大学生善于与自己的过去做比较。

3.引导大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单一的价值观会使大学生陷入有限的目标竞争。如果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可以在其他的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就能避开偏执的竞争,减少令人厌恶的比较,使大学生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价值。

4.鼓励大学生学会资源分享。要强调通过团队合作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但团队成员在争夺他们认为是有限的资源时,就会表现出相互排斥。当某些资源确实稀缺时,教师要强调其他资源是容易得到的。引导大学生与其他团队共享资源也有助于一定程度上消除嫉妒情绪。鼓励大学生学会与其他团队分享资源,才能赢得在大学生活中的利益互惠和未来合作的基础。

嫉妒心理论文篇(7)

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并不超脱。

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反比。我们极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一个渴望往上爬的小职员并不嫉妒某个美国人一夜之间登上了总统宝座,对他的同事晋升科长却耿耿于怀了。一个财迷并不嫉妒世上许多亿万富翁,见他的邻居发了小财却寝食不安了。一个爱出风头的作家并不嫉妒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因他的朋友一举成名却愤愤不平了。

由于嫉妒的这一距离法则,成功者往往容易遭到他的同事、熟人乃至朋友的贬损,而在这个圈子之外却获得了承认,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遂成普遍现象。

对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服气,认为他受之有愧。对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也不服气,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点,以证明他受之并非完全无愧。这样的弱点总能找到的,因为我们怎会承认别人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己呢?我们实在太看重成功了,以至于很难欣然接受别人的成功的事实。

如果我们真正看重事情的实质而非成功的表象,那么,正好应该相反: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必嫉妒,因为他徒有虚名;对于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不该嫉妒,因为他确有实力。如果他虚实参半呢?那就让他徒有其虚和确有其实好了,我们对前者不必嫉妒,对后者不该嫉妒,反正是无须嫉妒。

嫉妒基于竞争。领域相异,不成竞争,不易有嫉妒。所以,文人不嫉妒名角走红,演员不嫉妒巨商暴富。当然,如果这文人骨子里是演员,这演员骨子里是商人,他们又会嫉妒名角巨商,渴望走红暴富,因为都在名利场上,有了共同领域。

在同一领域内,人对于远不及己者和远胜于己者也不易有嫉妒,因为水平悬殊,构不成竞争。嫉妒最易发生在水平相当的人之间,他们之间最易较劲。当然,上智和下愚究属少数,多数人挤在中游,所以嫉妒仍是普遍的。

伟大的成功者不易嫉妒,因为它远远超出一般人,找不到足以同他竞争,值得嫉妒的对手。

悟者比伟大的成功者更不易嫉妒,因为他懂得人生的限度,这时候他几乎像一位神一样俯视人类,而在神的眼里,人类有什么成功伟大得足以使他嫉妒呢?一个看破了一切成功之限度的人是不会夸耀自己的成功,也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功的。

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对于别人的成功,我们在两种情形下愿意宽容。一种是当这种成功是我们既有能力也有机会获得的,而我们却并不想去获得,这时我们仿佛站在这种成功之上,有了一种优越感。另一种是当这种成功是我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获得的,我们因此也就不会想去获得,这时我们仿佛站得离这种成功太远,有了一种淡漠感。

倘若别人的成功是我们有能力却没有机会获得的,或者有机会却没有能力获得的,我们当警惕,因为嫉妒这个恶魔要乘虚而入了。

嫉妒心理论文篇(8)

2、嫉妒,是心灵上的肿瘤。——艾青

3、骄傲、嫉妒,贪婪是三个火星,它们使人心爆炸。——但丁

4、爱上了你,我才领略思念的滋味、分离的愁苦和妒忌的煎熬,还有那无休止的占有欲。为什么你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心潮起伏?为什么我总害怕时光飞逝而无法与你终生厮守?——张小娴

5、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尤利特

6、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德谟克里特《着作残篇》

7、不应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应该嫉妒太阳一样。——尤里·邦达列夫

8、只有像你这样不懂事的人,才会因为大自然给狼一口气尖利的牙齿而生狼的气。——契诃夫

9、妒忌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一(英国词典编辑家)托马斯·富勒

10、一个人妒火中烧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个疯子,不能把他的一举一动当真。——英国萨克雷《名利场》

11、我真嫉妒你们能遇到这么牛的老师!——罗永浩

12、妒忌的沉默是太吵闹了。——(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13、嫉妒者的特性在于因别人窃取他们的幸福而憎恨别人。——(法国作家)乔治·桑

14、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诧摩武俊

15、金钱是一种有用的东西,但是,只有在你觉得知足的时候,它才会带给你快乐,否则的话,它除了给你烦恼和妒忌之外,毫无任何积极的意义。——席慕蓉

16、那些因朋友的成功而感到苦痛的人才是好忌妒的人。——色诺芬

17、女无美恶,入宫见嫉;士无贤肖,入朝见妒。——司马迁《史记》

18、妒忌奴役着卑微的小人,却唤起学者或勇者的竞争。——[英国]蒲柏《人论》

19、不要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蛇会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心灵。——亚米契斯

20、那些把嫉妒和邪恶作为营养的人,见了最好的人也敢去咬一口的。——(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21、女人的嫉妒大多与容貌、衣着和财产等有关,男人的嫉妒则与才能、智慧和力量有关。——池田大作《女性箴言》

22、嫉妒他人的幸福的人,也往往是将幸福当成了成功。……从其本质上说来,成功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日本哲学家)三木清

23、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列夫·托尔斯泰

24、妒忌是一切杰出人物必须偿付的税。——(美国作家)爱默生

25、妒忌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26、嫉妒是一种恨,这种恨使人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对他人的灾殃感到快乐。——荷兰斯宾诺莎

27、嫉妒就是比较,如果你不要比较,嫉妒就会消失。——[印度]奥修《智慧之书》

28、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乌漆乌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开来。——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

29、对人无礼,不是一种恶劣性格的表现,而是多种恶习的集中,如懒散、愚蠢、妒忌、粗心大意、爱慕虚荣、对人缺乏了解而妄加轻视。——布鲁雅尔

30、嫉妒是一种软弱的傲慢,应当受到鄙视。——英国培根《迷宫雾霭》

31、妒忌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可以归结为是正常的。——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32、凡是受过教育的人最终都会相信嫉妒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美国]爱默生《论文集》

33、一个嫉妒的人就是一个贪婪的人。——(法国作家)雨果

34、德行高尚的人们,其德愈增则受人嫉妒之机会愈减。——培根

35、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莎士比亚《奥赛罗》

36、竞争心与嫉妒心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要胜过比自己出色的人,不愿被同级的人胜过自己,以及不愿输给比自己更低一格的人的竞争心,都与嫉妒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诧摩武俊《嫉妒心理学》

37、高尔基在成名以后不得不抵住,或者在一段长时期里不断的抵住憎恨和妒忌的压力。他是一举成名的——这在我们的世界上就是一件不能原谅的事。——契诃夫

38、妒忌就是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日本作家)石川达二

39、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歌德《浮士德》

40、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益发要判断别人的错儿。——俄罗斯克雷洛夫

41、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残酷。——(法国作家)雨果

42、对于一个大人物来说,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保护他的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英国哲学家)培根

43、人们若不互相倾轧,则法律将不必禁止任何人随心所欲的生活了。嫉妒实在是纷扰的源泉。——德谟克利特

44、嫉妒真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蠢贼!一切罪恶都掺夹些莫名其妙的快乐,可是嫉妒只包含厌恨和怨毒。——塞万提斯

45、失宠和妒忌曾经使天神堕落。——海涅

46、一个人妒火中烧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个疯子,不能把他的一举一动当真。——英国萨克雷

47、少年得志是人生的不幸。它会使他恃才自傲并阻碍他的成材;不论干什么事都会引起众人的妒忌。——佐藤春夫

48、妒人之能,幸人之失。——柳宗元《骂尸虫文》

49、如同钢铁被铁锈腐蚀一样,妒忌者被自己的激情消耗掉。——(古希腊哲学家)安提西尼

50、凡是嫉妒的人都很残酷。——法国雨果

51、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有危险;人们不可能避免遭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法国政治家)拿破仑

52、我们向外界追求自己的幸福。我们明知一些人是拍马专家,明知他们伪善、不公、充满妒忌、任性和偏见,却还在他们的看法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多么荒谬!——拉布吕耶尔

53、忌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我。——(黎巴嫩作家)纪伯伦()

嫉妒心理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21—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心理品质和知识能力同样重要。而当下的现状不容乐观,现代教育往往注重于孩子的成绩与技能,忽视淡漠了心理品质的培养。由此导致在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嫉妒心理日益显得突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现象:因为嫉妒,打小报告,散布流言;某同学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的好了,就说是作弊等等。嫉妒心理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从心理学角度讲,嫉妒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他人比自己占优势之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一、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从家庭方面来讲,这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对子女施加的心理压力有关。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这与教师的表扬批评不当有关。也与学校理想教育和目的性教育不够有关。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则与其心胸狭隘,缺乏自信,心理不够成熟有关。

二、嫉妒心理的表现

从起因上来看,嫉妒的表现主要有:因竞争受挫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的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家境贫寒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从程度上看可以有以下表现:不承认别人的成绩或进步,贬低别人的成绩或进步。贬低的方式常见的是:把别人的成绩进步说成是偶然的,投机的,有时候也以明褒暗贬的方式出现。对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也就是说对嫉妒对象的所有行为表示怨恨。

此时,嫉妒者的理智已被嫉妒所占据,造谣中伤,幸灾乐祸,挑拨离间,公开侮辱等极其错误的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其后果是破坏性的,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

三、嫉妒心理矫正方法

嫉妒的心理不仅有碍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嫉妒实质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变态心理。必须加以矫正,我们在引导学生嫉妒心理矫正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努力竞争法。即帮助学生正确剖析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一般来说,嫉妒之心许多人都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不服气,不认输,并非坏事。因此,青少年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也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为师者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所产生的嫉妒心理,并举例说明其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进步,把强手视为对手,见贤思齐,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把嫉妒心理变成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

2.正确比较法。即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树立克服嫉妒心理的信心和决心。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产生的最理想方法,就是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取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都如意,事事都领先。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期望值不要过高。

3.自我安慰法。即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永不言败。青少年要学会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事态的发展,既不可因有一技之长而狂妄自大,也不可因他人胜过自己而滋生妒心。蓄意贬损别人,只能败坏自己的心情和声誉,于己于人毫无益处。

嫉妒心理论文篇(10)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有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年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推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发生嫉妒。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是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嫉妒的根源: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的其乐。(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才会去挑别人的刺。(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我认为,嫉妒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公平心理。在一个公平层次才会有嫉妒的产生。人是要求公平的。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就可能导致嫉妒。嫉妒是公平心理的消极反映。如果不在同一个公平层次,比如说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对另一个人另一件事自愧不如,就不会产生嫉妒。针对嫉妒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缓解和消除嫉妒:

1、降低对自己的预期。2、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3、明白每个人都有天赋,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4、能者多得。5、合作对自己更有好处。摆脱嫉妒的若干方法:(1)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心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密切交往加深理解。(2)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自得其所自得其乐。(3)尽量不去与别人比,多与自己的过去比。(4)把别人的成就看作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剥夺或威胁,将别人的成功当作一道风景线来欣赏。(5)学会赞养别人通过赞养别人来呈现自己博大宽容的胸襟。(6)向对方公开展示自己的抱负,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给自己增添应用的压力,利用竞争促自己上进。(7)充实自己的生活,扬长避短,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发挥自身应有的潜能,开拓新领域,建立新的动力定势。(8)真正的强者需要埋头苦干,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自我调节嫉妒方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上一篇: 国家安全观论文 下一篇: 心血管疾病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