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语言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汉语言文化论文

篇(1)

社会的发展脚步在迅速的加快,学校也应该加快脚步,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专业化的知识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从而来培养更加高效的复合型人才。汉语文学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是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尽管可以陶冶人的内心情操,但是与社会的接轨不是很强,所以学校需要在该方面进行大力的改革与创新,学校不应该死板的教育学生们知识,而是更好地去应用知识。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化的学习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树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充分的结合起来,学校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总结,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逐步的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修养。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在未来的发展还是很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所涉猎的科目与信息十分的广泛,并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加的具有文笔能力,在创作、文化管理、编辑、文学评论等方面是十分的需要该专业的人才。面对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掌握信息化的技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也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管理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实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也强调以生为本。所以学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管理上,应该实行自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进行信息化,需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管理环节,让学生们所学的专业能够应用到实处。学校可以与有关单位或者企业进行合作,每年组织学生们去相应的单位进行实习,不断地锻炼学生们的学习技能,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同时也加强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修养。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的认真,并且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实用性。

(二)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以社会对人人才的需求为着手点,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化知识,也要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去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信息的专业技能,努力促进课程改革,不断的去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不断地提高学校学生们的综合信息能力。

(三)优化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在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的师资力量需要学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首先应该接受高效化的培育与管理,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的为学生们言传身教。学校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汉语言信息化教师来学校进行专业化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将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真正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真正理解。学校在组织老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之中,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脚步与实际国情,真正的实现技术与专业的融会贯通。同时,学校要想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就应该尽量的去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实际措施,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结合应用筹措相应的资金,从而更好的去实现两者的实际结合与具体应用。从而还能更好的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声望,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本专业进行就读。

篇(2)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转贴于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篇(3)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三、结语

语言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语言,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的缩影,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都会充分反映在语言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为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人文学科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同时,汉语言与汉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拓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民.1999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罗常培1989/1996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3]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4]苏新春2006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4)

一、“字”在中文表达理解中的核心作用

在汉语的句子组织中,句法的基点是“字”。“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章句》)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对“字”和“句”关系的基本认识。在“字”和“句”中间,完全没有“词”的位置。即无须“词”的转换,汉字天然就是一个基本的语言单位。而“词”这个观念,在汉语中原来是一种文学样式,是将诗文配上曲调加以演唱的形式。“词”的word含义,是由翻译外来词而产生的,它并不是一个中文的概念。在现代汉语的分析范畴中,“单音词”和“字”对应,两者并无冲突。“双音词”把两个字的较为稳定的组合视为一个基本单位,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单个汉字字义丰富,却不够明确。虽然中文高度依赖语境,但当我们仅仅指称一个概念的时候,指称本身的明晰就成了概念清晰的一个基本条件。中文不断创造新的概念、新的指称,其方法就是将有限的汉字灵活组合,产生新的组合义,从而创新了语汇。由此,新的组合义(1+1>2或1+1≠2的组合义),是双字组结构“合法性”即“词化”的必要条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明”表示bright,“白”表示white,而两者组合后的“明白”表示understand(组合义)。其次,中文的表达喜好单双音节交错的节律,因此新的概念的产生,即字的组合和“意会”,大都发生在一个稳定的双字组范围内。甚至即使在意义上是1+1=2的字组,也会因双音化而“凝固”起来,成为一个基本单位。前者如“然则”,王力分析说:“‘然’是‘如此’,‘则’是‘那么’,‘然则’本来是两个词,即‘既然如此,那么……就’的意思。后来由于它们常常结合在一起,就凝固起来,成为一个连词了。”

又如“所以”,“在上古时期,‘所以’应该认为是两个词,‘以’字有它表示工具语的本来意义。”“‘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里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更有些1+1=1的字组,其组合不惜以意义的冗余去凑足一个双音节。例如,古代汉语中大量的“偏义复词”,诸如用“吉凶”指“凶”,用“国家”指“国”。“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出入”实指“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出入”实指“出”。又如古代汉语中大量的“同义并行复合词”,“涕泪”同义,“诛杀”同义,“忧虞”同义,“愿望”同义,“爱怜”同义。“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公输》)的“既已”、“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的“斧斤”,都是十分典型的1+1=1的组合。在汉语史的发展中,基本表达单位的双音节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然而,即使受双音化的影响,汉语的“双音词”仍然与欧洲语言的“word”有根本的不同。其关键在于汉语的双音组合是“字”组,汉字在组合中有很大的分析性。这就造成了中国语言学的一个世纪纠结:当两个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无法清晰地判断哪些组合是“word”,哪些组合不是。即使是那些很有把握判断为“词”的字组,只要提供合适的语境,组合中的字就有可能独立表意,由此形成汉语表达中十分独特的“组义分合二重性”。经典的例子如“非常”,合则为“很”,分则为“不寻常”;又如“半天”,合则为“好久”,分则为“白天的一半”。汉字的分析性使得“字”即使在一个成熟的组合中都潜藏着很大的游离性,这种游离性甚至能转换结构的性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动宾强势转换”。例如,联合结构“唱歌”强势转换为动宾结构(“唱了一个歌”),联合结构“睡觉”强势转换为动宾结构(“睡好觉”),偏正结构“小便”强势转换为动宾结构(“小便小不出来”),甚至貌似不可分析的连绵词、音译词也难挡汉字的游离,连绵词“慷慨”强势转换为动宾结构(“慷他人之慨”),音译词“幽默”强势转换为动宾结构(“幽他一默”)。这一因汉字特点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分合二重性,稍加扩展就成为汉语表达中习以为常的“结构重新分析”。

在汉语的句子组织中,音韵节律的基点也是“字”。“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刘大櫆《论文偶记》)汉语的表达,天然讲究对称与和谐。这种讲究,在口语中粗放地表现为单双音节的配合,而一旦要深究其规律,必须推敲书面语中每一个字的音韵表现,所谓“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由字句准之。”(《论文偶记》)“字正”才能“腔圆”,字音是句子音律的基础。在汉语的句子组织中,意义的基点也是“字”。汉语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语言。汉语的说话人奉行“听话人负责”的言说策略,对听话人的默契有很深的信任。因此汉语句子的建构讲究“人详我略”。句子的意义依靠有限的文字作充分的意会,这样的文字在句子的理解中就成了一个一个的意义支点,在多方意会中灵活地组合起来,字义成为句义乃至篇章之义的基础。汉语句子的理解,在“字斟句酌”和“字里行间”展开,形成“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王充《论衡?正说》)的意义格局。这样一个特点,造成了中文简洁凝练、灵活自由的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唐诗和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正如张新所说:“中国文字这种高度凝聚力,对短小的抒情能胜任,而对需要铺张展开描述的叙事却反而显得太凝重与累赘。所以中国诗向来注重含蓄。所谓练字、诗眼,其实质就是诗人企望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大的信息量即意象容量。”[3]汉字的凝练是中国文学充满诗意、中国人的思维充满丰富的意象和诗意的重要原因。中国语文研究传统高度评价“字”在汉语结构的组织和理解中作为基本要素的功用。刘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文心雕龙?章句》)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博士论文《〈左传〉句型研究》中曾指出:“(刘勰)强调‘因字而生句’,这是同西方形态语言的因‘框架’(形态配合关系)而生句完全异质的一种组织方略。因‘框架’而生句,以大统小,以虚摄实,是先有句法关系模式,然后在这个图式内的各条‘透视线’上刻意经营。这是一种静态的空间体造句。因字而生句,是以小组大,散点经营,以流程见局势。这是一种动态的时间流造句。刘勰所谓‘正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其中的‘本’、‘一’,都体现出汉语句子以‘字’为立足点的建构而非‘填构’的语言组织方略。”

当然,就汉语句子的格局而言,仅仅有字的立足点还是不够的,字的运用必须和“气”联系起来,并且浑然一体,形成句读段,才能产生强大的铺排延宕能力,使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流动起来,在语境的观照下形成生发语义的整体(这一点,正是后来有人提出的“字本位”语法的很大的局限)。而“气”的形成,依然是“字”的有节律的组合。汪曾祺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作为汉字书面语的诗歌和小说,用口语朗诵,甚至配乐朗诵,听上去就像隔靴搔痒,很不过瘾,因为离开了汉字视觉,会损伤原作的意境。他以柯仲平的“人在冰上走,水在冰下流……”为例,指出:“这写得很美。但是听朗诵的都是识字的,并且大都是有一定的诗的素养的,他们还是把听觉转化成视觉的(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实际还是在想象中看到了那几个字。如果叫一个不识字的,没有文学素养的普通农民来听,大概不会感受到那样的意境,那样浓厚的诗意。‘老妪都解’不难,叫老妪都能欣赏就不那么容易。‘离离原上草’,老妪未必都能击节。”因此,汉字书面语的阅读效果比耳听更好。与其听书,“不若直接看书痛快。”

篇(5)

2汉英语言文化中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

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有时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特别是在习语的表达上。习语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惯及文化传承。

2.1龙

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权力与威严,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语都是褒义词。如“:攀龙附凤”,比喻依附皇帝以成就功业,或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鱼跃龙门”,比喻地位高升。“飞龙在天”,比喻帝王在位,有万事亨通之意。“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等。而在西方,人们认为龙是凶残的古怪野兽,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如果把某个人喻为dragon,意指此人很凶狠。《圣经》批评恶魔撒旦说“Satanisthegreatdragon”,这里的抽象语义就是恶魔,说撒旦是最大恶魔。另一习语“sowdragon’steeth”出自希腊神话,指“播下(对己对人都不利的)不和的种子”Donotsowdragon'steethhere,oryou'llregretlater.别在这埋下祸根了,不然你以后会后悔的。另外,在英语中dragon另外的一个意思是awomanwhobehavesinanaggressiveandfrighteningway,即“行事气势汹汹和令人恐惧的女人”,相当于汉语的“悍妇”“、泼妇”。如:Shelookslikeanordinaryoldlady,butinfactsheisadragonwhowilleatyoualive.她看上去像个平常老太太,可事实上她是个能把你生吃的母老虎。

2.2狗

在汉语文化中,带有“狗”的成语或句子通常含有贬义,比如“狗仗人势”,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别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用于讥讽与开玩笑。“狗眼看人低”,指一个人高傲自大。比喻势力小人,瞧不起别人。“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采取极端的行动。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温顺的宠物。从英语中的几个词语如“luckydog”“,topdog”,就能看出在西方文化中狗这一形象的正面意义。Maryisaluckydog.玛丽是个幸运儿。Heisagaydog.他是个快乐的人。Every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这主要区别在心理文化上。

3动物词汇在汉英语言中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分析

3.1历史差异

历史是影响词汇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研究动物词汇时,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差异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因为如此,那时候的许多习惯表达流传至今。如,人们普遍认为,凤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龙是中国皇权的象征。龙凤经常一起使用,指皇帝和皇后嫔妃,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因此许多有关龙、凤的词汇都是褒义的词汇。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受罗马皇帝和教皇的控制,他们的残暴思想也被英国人所抵制。因此英语中有许多的习语是表达人们对国王和教皇的愤怒和厌恶。一些习惯的表达如:Thekingandpope,thelionandthewolf..国王与教皇,狮子和豺狼。Kingsandbearsoftenworrytheirkeepers.伴君如伴虎等。这些概念就来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

3.2风俗差异

习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个体的产物而是社会群体的产物。作为国家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会反映一个国家的习俗。在历史文明进程中,不同国家的人对待动物有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许多动物词汇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动物的喜恶。在中国,喜鹊被认为是吉祥的预兆。无论何时,人们看到喜鹊或听到喜鹊的叫声,都坚信好运将会来临。而在西方,喜鹊是和厄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喜鹊被认为是丧鸟。西方人认为喜鹊会带来恐怖和剧变。同样的由于习俗的不同,蝙蝠、狗等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3.3差异

宗教思想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有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巨大。在社会进步的今天,仍然在许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文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因此佛教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比如一些习语“牛头马面”,“盲人摸象”等都来于佛教。而西方人则受基督教的影响深远。圣经思想深根于人们的思想中。许多英语习语来自《圣经》,如alionintheroad拦路虎,beardthelioninhisden“在狮穴捋狮须,太岁头上动土”。

篇(6)

2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及非对等性分析

由于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等差异,不同民族对待同一种动物的感彩有可能相似,有可能完全不同。当不同民族使用同一动物名称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寓意时,则表现出了对等性。相反,如果一个民族用一些动物词汇来表达特定含义,而另一个民族没有这样的表达,或者选择的是不同的动物词汇,则呈现出非对等性。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可能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有可能用完全不同的动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例子来分析对比。

猫(cat)在英语中常被用来象征尖酸刻薄、爱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女人,还用来喻指泼辣或心地恶毒的女人。“oldcat”是指“脾气坏的老太婆”。而在汉语中,猫却没有这样的含义,它通常给中国人温顺、神秘的感觉。英语中用“likeacatonhotbricks”来形容“如坐针毡”、“局促不安”,而汉语中用“狗急跳墙”、“热锅上的蚂蚁”来表示这种情况。英语文化里中西方国家的人对狐狸(fox)都有狡猾的印象,中文用“老狐狸”来形容一个人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英语中也有“oldfox”来表达相同意思。此外还用“asslyasafox”去形容某人奸诈狡猾。而“playthefox”指的是耍滑头。英语中的fox还有褒美之意,喻指“开朗活泼的漂亮女人”,这与汉语却有不同。中国人认为狐狸善于魅人,因此汉语中用“狐媚”喻指“用谄媚、阴柔的手段迷惑人”。也将“以人的女人”称为“狐狸精”。

篇(7)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放异彩的奇葩。这是因为:书法所写的是汉字;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和造型基础,是书法的生命之源。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二是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三是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一是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二是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三是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一是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二是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篇(8)

一、谚语概述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谚语”的定义是:能够给予建议或说明普遍真理的一种广为人知的短语或句子。武占坤、马国凡合著的《谚语》从谚语的性质出发,把“谚语”定义为:“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The genius,wit,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国家的天赋、智慧和精神在谚语中表露无遗。)人们长期置身于某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该文化影响,逐渐形成某种固定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角度,这些都会在谚语中得到体现。

(一)地域文化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各民族的谚语均体现出地域特色。英国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漫长而曲折。英国人民喜爱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水运业关系密切,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此,其很多谚语取材自海洋。例如:

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人生无目标,犹如船无舵。)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海洋训练不出熟练的水手。)

Any port in a storm.(船遇风暴不挑港。)

There are more other fish in the sea.(海里还有很多别的鱼;还有很多其他的机会。)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

Give your own fish-guts to your own sea-maws.(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中国虽然也有很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文明却是发源于内陆,海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神秘的象征。以海洋为题材的谚语很多,但常偏重于海洋的浩瀚无边,以教育劝诫人们。例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衍生出特定的谚语表达方式。中华民族大都生活在亚洲大陆,自然关注的多是内陆的名山胜水。例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赶旧人。

不到黄河不死心。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它记录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和农业技术措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结晶。例如: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风大雨就来到。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满地走。

英国属海洋性气候,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过去的寒风,西风则是从大西洋吹过去的温暖、湿润的风。因此,预示春天来临的是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的讴歌: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 h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or beast.(风气东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气西方,气候最佳。)

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来自太平洋温暖的东风吹至我国大陆,在汉语里东风即春风,如唐朝诗人唐彦谦《春草》中所描绘的那样:“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韩《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与英国相反,我国的西风来自寒冷的西伯利亚,秋风起,寒风瑟瑟、满目萧条。如晏殊《蝶恋花》中有:“昨夜西风凋碧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民族心理及价值观念

正如谚语“So many countries,so many customs.(各国风俗,各有不同。)”所言,由于分处亚欧两大洲,遥远的距离造成中英两国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迥异,对相同事物的认识与好恶差别很大。这种差异,在其谚语中会得到某种形式的反映和承袭,再现各民族文化的情调和趣味。

以动物为喻体的谚语能很好地说明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彩和认识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对狗的态度为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视狗为畜生,都有一种厌恶之情。现在,随着养宠物在我国的升温,狗在中国人家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人们对狗的看法依然没变。这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结晶,大量的谚语中都充满了对狗的不满。如:

狗仗人势。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看门、打猎,又可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因此,他们对狗有种爱怜情感。英国人爱狗,在英文句子中,英国人都用“she”或“he”而很少用“it”指代。所以,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大多不含贬义。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My boss is a jolly dog.(我的老板是个风趣的家伙。)

David works like a dog.(大卫工作真卖劲。)

除动物之外,还有含水果、蔬菜的中外谚语,如汉语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讲的是这两种蔬菜对健康的好处。因为在我国萝卜和姜是非常普遍的蔬菜,被运用到谚语里则恰当地表明了其对人身体的益处。而在英国人眼中,这两种东西并不能表达这种意思。要传达出同样的涵义,英国人用另外不同的物品――苹果,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身体好。)因为在英国,苹果才是最普遍的食物,吃苹果会令你永葆健康。又如:When the apple is ripe it will fall.(苹果成熟,自然会落下/瓜熟蒂落。)

(三)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西方英语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已超出了狭隘的宗教定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因此,英语里有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God,devil,evil,heaven和cross等概念和词语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们表现了人们的爱憎,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并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如: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Hell is wherever heaven is 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狱。)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它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在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再如:

Gossiping and lying go hand in hand.(爱说长道短的,必然会撒谎。)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才智胜于珠宝。)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宁要美名,不要巨富。)

我国信仰佛教、道教、儒教。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其基本教义是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如:

平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因此,像“鬼”、“道”、“仙”等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常出现于谚语中。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龙王庙里水多,城隍庙里鬼多。

儒家学说记录了孔子等先辈的言行,反映了他们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是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四)历史文化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环境中,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典故谚语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及西方经典著作。基督教教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有许多谚语出自圣经故事或反映宗教思想,体现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共同人性。如:

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是甜的。)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泉,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不断从神话中汲取营养。因此,英语中有许多谚语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如:

The tortoise wins the race while the hare is sleeping.(兔子睡大觉,乌龟才得胜。)

The grass is often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fence.(邻岸芳草绿。)

Don’t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不要杀死下金蛋的鹅。)

莎士比亚的戏剧真实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现实,其作品之多、之精令其他作家望其项背,成了产生谚语的沃土。如: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掉你的朋友。)

Have is have.(到手的东西才算数。)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聪明的父亲才了解自己的孩子。)

来自其他英语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的谚语。如: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三岁看老。――英国诗人华兹华斯,My Heart Leaps Up)

Never say die.(永不言败。――英国作家狄更斯,Pickwick Papers)

He that hath wife and children hath given hostage to 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将自己押给了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

来自西欧各语言或涉及历史人物的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再如:

Familiar paths and old friends are the best.( 熟路易走,老友易处。――源自德语)

Give a helping hand to a man in trouble.(对危难者应授之以手。――源自拉丁语)

Napoleon himself was once a crying baby.(即使是拿破仑,也曾经是哭哭啼啼的婴儿。)

而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谚语,它们在人类文学史上如繁星闪烁、耀眼璀璨,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等,皆为汉语谚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颇有警示和教育意义。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关公面前耍大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结语

作为人民生活经验结晶的谚语,它是人类智慧的闪光,包含特定的文化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准则的概括,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还是该民族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它发挥着启迪人生、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等社会功用。正如“The wisdom of nations lies in their proverbs,which are brief and pithy.(国家的智慧寓于谚语,它们精辟而简练。)”所述,谚语像一颗明珠,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翰余.常用英语谚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郑家顺.英语谚语5000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9)

Abstract: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nationalityandWesternnationalityintermsofthoughtpatterns,culturesandlanguageexpressions,obscu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ofChinesepoetryannoysthereadersinchoiceofwordsoractualizationofimage,thatis,thetranslatedversionsfailto“actualize”theimagesandessenceoftheoriginalworks,resultinginthereaders’inabilitytoappreciatetheindescribablebeautyoftheChinesepoetryandsomeregretsinaestheticappreciation.

Keywords:Chinesepoetry;translation;imageactualization

汉语诗词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美国诗人雷克思罗斯就曾认为,“继波德莱尔之后,对西方诗歌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外面,来自中国与日本诗歌的译文。”[1]或出于传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个人志趣的原因,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诸多译者不辞艰辛,进行了汉诗英译的多番尝试。不少译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形神兼备、既“信”且“雅”的再创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译作也无法完全摆脱原语文化和语言存在与表达方式的影响,造成原作里意象与意境在译语作品中的剥蚀与褪色。

一、不同语言词义内涵的差异和词语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现象

1.词义内涵的差异造成的拙化现象

“中文诗大半‘句’成一单位,句末一字在音义两方面都有停顿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诗音节最着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终结标志,往往承载着一行诗特别着意的任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Difficultitwasforustomeet,anddifficulttopart/Nowtheeastwindhasfailed,andalltheflowerswither.),[3]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李商隐对所爱之人忧思难忘的痛苦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出对恋人的绵绵柔情。句末的“难”字,表明今后旷日持久、别后相思的苦痛及复杂的心态;“残”与“难”押韵,写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东风无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爱情带走了春天的伤心图景。译文虽也表达了两句诗的基本意思,但还是留下遗憾:原文中一字千钧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别被“part”与“wither”磨蚀掉了——“part”一词按简明牛津辞典的解释,其含义仅仅是“人们彼此间分离”;而汉语的“别”字,除表示“分离”外,又依据人们所处的各种不同情境具有多种意义,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惜别”,“痛别”,“拜别”,等等,古汉语中就有“别易会难”这样的成语,可见“别”的经历和体验自古便带给人们不尽的伤感与惆怅,于是以“别”为题的许多诗词歌赋传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诗中,诗人起笔便入主题,“别”字为诗眼,直击人心,“part”一词难有这种效果。“anddifficulttopart”更远远比不上“别亦难”的凝重伤感之情,也无法深切表现出“残”的凄凉蕴意。该诗的后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Springsilkwormtillitsh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candlebutwhenburnedouthasnotearstoshed),[4]作者以到死丝方尽的春蚕与成灰泪始干的蜡炬,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明知无望、仍愿担荷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殉情精神,丝“与”思“谐音,为语义双关字。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些双关词,但能与汉语谐音双关词在语义上对应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译中或求“神似”以忠实于原文,或重“形似”以达至辞美的效果。上译便是忠实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译文为了追求“形、神”兼备的“化境”,着实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threads,likemen’slongingthought,endonlywhendeathcomes/Candlesshedtearslikementilltheyburntotheirbottoms。[5]这一译文打破原文束缚,明确译出了双关的两重含义,但又似过于直白,与原诗含蓄的风格不符,让读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浓郁的悲剧色彩有所销蚀。另一首具有挑战性的诗作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仅举后两句的两种译文:1.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6]2.Thewestisweiledinrain,theeastenjoyssunshine/Mygallant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7]译诗1中,“阴晴”的含义是明白的,因为译者此处巧用foul和fair两个双关词,表达了“阴晴”和“善恶”之义,但读者无法从中领悟出原诗的言外之意;译诗2中,“情”和“晴”字都译出了,抑扬格六音步加上韵式aabb,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传达方面仍有一定距离。诗中的“我”,通过天气的阴晴不定,表露自己在听情郎歌唱时的心情,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她主要是以问的形式揣测对方心思。上述两译,可以说各有千秋,皆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议加上注释:“晴”〔qing〕hereisapun.Ontheonehanditmeans“fairnessoftheweather”,andontheotherhanditimplies“情”〔qing〕,ahomophone,whichmeans“love”。[8]该建议的目的是为弥补译诗里的缺憾,但这种中英文混杂的脚注对不通中文的英美读者设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碍。

2.汉语叠音词造成的拙化现象

汉语诗词中叠音词在传情达意和构成审美意境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在对这种词的翻译过程里,译语的“复现”能力同样显得十分有限,也对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产生拙化作用。唐朝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Acrossthesunlitriver,clearlyseenareHanyang’strees/AndParrotIsland’steeming,fragrantgrasses.)。[9]上句中叠音词“历历”,描述汉阳树木清晰展现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应,通过形容芳草茂盛来展现思乡恋故的情怀。由于两个叠音词韵母相同,且相互照应,因而显得甚为和谐自然,对情景交融、诗画统一的意象创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处如果不用“萋萋”这样的叠音词,任你再怎么绞尽脑汁选择词语恐怕也难以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尽管英文“Now”一词暗示了两句间的紧密对应关系,但却无法在读者的心灵图景上重构原语的意境。

此外,从“预期”理论的角度上看,后出现的叠音词照应前面的叠音词,也是汉语诗词所拥有的、极具独特而玄妙的艺术魅力的节奏形式,“有规律的节奏都必须能在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10]正是这种预期的实现,使得节奏带给我们愉悦的。而看译文,我们只能在理解意义的层面去把握诗的语言,这令我们的审美视角受到很大局限,无法像感受原语意境那般获得审美。如李群玉的《黄陵庙》中两句诗:“野庙向江星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Inthespringstillness,therustictemplefacestheriver/Teeminggrassesgrowamongtheancienttablets,theirinscriptionslongeffaced.)。[11]译文对原语诗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造性重构,但同时带来的拙化现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说,这并非译者功力不及,实乃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诗第八首中“奚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Thevalleysarelongandstrewnwithstones/Thestreambroadandbankedwiththickgrass.),[12]译文里“strewn”一词意象为“散布”,常用于比较轻的东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处没能表现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国汉诗翻译家韦理给出另一译文:Thevalleysolongandthegroundsostony/Thestreamsobroadandthebrushsotangledandthick.[13]译文一连选用了四个“so”,旨在突出“多”与“盛”,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冗繁且牵强,脱离了原作两个诗句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汉语诗词中这种叠音词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英语国家译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译作中不时创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诗词的行文方式。如戴维·拉铁摩尔所译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ofmanageonageunexhausted/rivermoonyearbyyearlookingateachother.)。[14]译者的意图值得称道:从形式到内容,似乎把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完成得天衣无缝。然而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审视这样的贴近,不客气地讲,此种中国式英语的机械模仿,严重地瓦解了原诗的意境。因而,与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实朴素的手法进行翻译:Manygenerationshavecomeandpassedaway/Fromyeartoyearthemoonslookalike,oldandnew.[15]只是这种力求达意的译句,仍然未能将诗人静静的心灵与眼前天地进行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悠然心会的唔谈加以充分构图与赋形,进而带给读者无限遐想与情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Fletcher译为:ThroughendlessSpacewithrustlingsound/Thefallingleavesarewhirled-around/Beyondmykenayeastysea/TheYangtze’swavesarerollingfree;Bynner则译为:Leavesaredroppingdownlikethesprayofawaterfall/WhileIwatchthelongriveralwaysrollingon.[16]显然,无论是哪一种译诗,都因使用了连词而未能把原诗里“阴阳对称型视象”——将两种相斥相异或相关的事物加以对称地建构而产生的视象——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对称美。

3.汉语诗词表达方式造成的拙化现象

不仅在叠音词上,就是汉语诗词中顶真续麻式的表达方式,也有译作者企图在形与神上与原语达成契合,如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就像许多其它汉语诗词一样,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合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的哲理。庞德将这两句诗译成:Drawingsword,cutitintowater,wateragainflows.Raisecup,quenchsorrow,sorrowagainsorrow.[17]这已不像英语了,这简直就是把中国字分别转换成英语单词罗列在一起。这种天真的大胆的创意严重地挥发掉了原诗中的意蕴和哲理。

译文在寻找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样造成汉语诗词蕴意的减损。如杜甫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Twooriolesamidgreenwillows/Arechirping/Arowofegretshighupthebluesky/Isflying/Westernridgescrownedwithlong-accumulatedsnow/Areframedinmywindow/AboatcomingfromeastJiangsuProvincefaraway/Ismooredoutsidemydoor.)。[18]“黄鹂”与“白鹭”,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带颜色的动物名词,相互呼应,珠联璧合。译文根本无法体现出这种色彩鲜明的动感图景;以“江苏省”取代诗作中的“东吴”,这关照到了诗意的“信”——两个专有名词指同一个地方,却因未能现出“东吴”隐含的朝代更迭的沧桑历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诗里意境的“美”。诚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蒂总根于特定的语言形式。汉语诗词之所以绝妙无伦,一个关键的因素即在于汉语本身无可替代的视角、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将汉语诗译成英语诗,不仅要把语言译过来,“而且还要把诗意译过来,而诗意又是那么微妙的东西,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倾注的时候,诗意会全部挥发。”[20]二、译语再造的意象偏离原文造成拙化现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中国古典诗词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与非具象的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这种意象具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们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甚至难以用语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毕肖无余。如贾岛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UnderthepinetreeIaskedthelad/Wherehismasterhadgone./“Topickmedicinalherbs/Hesaidhehadgone./”“He’ssimplyinthisverymountainout/Inthedepthsofclouds/Hiswhereaboutsarenotknown.”)。[21]此诗寓问于答,短短四句,三番问答,体现出访者对隐者之高洁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两句诗的景观给人以朦胧美感,但“师”在何处,为访“师”、寻“师”不遇后情绪如何,这一切都“隐”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读者去吟味。上例译文,虽说将原诗意境大致表达出来,但由于英语表达形式的束缚,出现了四次“他”,使原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以及“隐”的质感——“师”只出现一次,却句句都有“师”的影子——未能以朦胧的言语形式传达出来。

汉诗中几个意象的组合,并非只是意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内在因果的逻辑关系,而与之相对应的译语文体却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语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与“白云”相联,“石径”与“人家”有关,深秋里的枫林,在经过秋风秋雨秋霜的磨砺后,变成火红,胜过二月里绽放的鲜花。其译文为:“Therockypathslopedfarupthechillymountains/Therestoodsomecottages/wherewhitecloudshadrisen./Istoppedmycart,sittingthereintoenjoy/Lookingatthelovelymapletreesatdusk/Therealcolourofthemapleleaveswithfrostwasdeeperthan/ThatofSecondMoonflowers”。[22]以“mapleleaveswithfrost”来对应“霜花”,即带霜的树叶,不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难以带给读者冷艳却弥坚的美感。译诗还消损了原诗里隐含的“秋风秋雨磨砺枫叶”的意义,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消弱。

时空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构成汉语诗词的另一美感特征。诗歌不是历史年表,更非日记,不能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细细记录。诗歌的跳跃性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是跳跃性的,甚至是突变性的。目的是使几个画面在相互衔接之中,组合出一种印象,去感动读者。这种组合正好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和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AtthefootofthecitywallsofYiyang/Grassesarelushandgreen/Gulleywaterisflowingeast/Andturnswestthen./Fragrantblossomsoftreesare/Ofthemselvesfading/Throughoutthehillyjourney/Springbirdsarevainlycrowing)。[23]原诗四句,每句是一幅画面,一个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涧水复流,芳树花落,春山鸟啼,这四种意象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把这四种意象归结于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城市夷为荒凉寂寞之地的主题之下,便组成了令人无限怅惘的自然景象。译语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点,用“And”,“then”等词语表明彼此之间的关联,各意象似乎相合紧密,但实际上由于是一幅平铺直叙式的意象群画面,萧条与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现出来,原诗的味道便淡了许多。

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得诗词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方面体现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语的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方式则更为突出理性和形合。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内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或靠各种语境和语用因素),便能构成完整的语篇和意象;英语则往往不能缺少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和意象。这种差异导致在汉语诗词、甚至在曲与赋等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英译过程中,原作妙境意蕴也产生流失现象。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所指的物象构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漂泊羁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个名词无一虚词,九种物象极其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格调清逸。该作译文: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croakingatdusk/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24]为了充分表达原作中组合意象的关联性,译文使用了相当数量的有连接作用的词。尤其在空间层次、动静层次和音效层次方面,如“hangingon”,“returning”,“hiddenpast”,“in”,“still”,“and”等。细细品味一下,缺少关联词的原作所呈现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汉语语言凝炼、自然、朦胧、深远的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述的,“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而译文要体现原诗意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词语或词语形式,不过这样一来,通过形合构成的意象在“复现”的过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蚀掉了原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中国诗词中有些诗句无主语,增加了移情和现实情境的效果。中国诗歌传统是诗以言志,要求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但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构成了诗词创作中“不隔”(王国维)的趋势,出现了“无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诗歌则以“我”中心,诗句里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分明且同时显现。华兹华斯说“Iwanderedlonelyasacloud”(我曾经像一片云朵般孤独地漫游),中国诗人则更倾向于说“行云流水”。

汉语语素的单音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天然适合于“对偶”,中国人思维的虚实辩证又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虚实统一的对偶成了中国人特别喜好的艺术样式。中国诗词的意义排偶、声音对仗、句法结构交相印证便构成其异于西文诗歌的独特的创作与表达方式,所含蕴的音、意、形对称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达到一种“和”的丰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汉语诗词“句句相衔”、“字字相俪”、“宛转相承”、“刚柔判象”的艺术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因而难以象汉语诗那样将上下两句对得工整。

三、结语

汉语诗词翻译过程中原语作品美感的拙化现象是否能够避免,译界比较认同的“补偿原则”可否消除这种因拙化产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蚀?笔者以为,再高明的译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拙化现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终不过是一种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汉”兴叹的感慨。

参考文献

[1]KennethRexroth.ClassicsRevisited[M].Chicago:QuadrangleBooks,1968.130

[2][10][23]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49,92,159

[3][11]张廷琛.唐诗一百首[M].魏博思,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谢真元.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89,2

[5][8]马.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8

[7]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

[9][18][21][22][23]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9,177,7,247

[12][13]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

[14][17]赵毅衡.诗神远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92

篇(10)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ino-French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ZHANG Y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0)

Abstract Languag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carrier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is paper,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in the title, 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foreign language difference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lture, and fully explain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parison of 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language

1 文化

“文化这个词源于拉丁语“colere”。这个词的第一要义便是培植、创造,即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后来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艺术、诗文、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历史、政法、宗教等,都属于文化概念的范畴”。①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语言文字进行,而语言的进步也正是文化发展历程的写照。一句话总结就是,文化是语言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中法两国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所以两国的语言也就自然体现出这种矛盾。本文通过对汉语和法语在称谓、词义等方面的详细对比,从而进一步研究两国在文化层次上的不同之处。

2 法汉语言中的称谓差异

(1)亲属称谓的社会化问题。在汉语中,为了表示尊敬或者亲近,经常将亲属间的称谓扩展到不是亲属的人中,将其社会化。例如,我们经常会称呼周围的邻居“王奶奶”、“李伯伯”、“张大妈”等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亲属称谓,在法语表达中基本上是很难见到的。在法国,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女士一般用Madame,而称陌生男士就用Monsieur。即使是对和自己的父母同辈,甚至是祖辈的男士、女士亦称Monsieur和Madame。这就像在中国称呼“某某先生”和“某某女士”,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看来,这似乎就有些不守规矩。

(2)职务称谓问题。为了尊重对方的职业或职务,中国人习惯于用职务+姓来称呼别人。如,张院长,谭校长,刘老师,王司机等等。法国人见了这些称谓,定会觉得非常好笑,在职业方面他们只保留了少数几个传统称谓,如prsident, docteur, ministre等。

(3)中国特色称谓。中国人常在熟人的姓氏前加上“老”和“小”来称呼对方。如:老张、小李。其实这里的“老”和“小”并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认为它只指年龄差异,实际上它还包含了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经验差异等等。也许老张并不老,小李也不一定就很年轻。另外,中国人为了表示对长者的敬重,常称其为:“张老”、“刘老”等。如果用法语直译出来就是vieillard ZHANG、vieillard LI。这在法国却丝毫没有敬重的意思,反而因为法国人最忌讳别人说他老,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当然,在法语中也并没有这样的表达。②

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法汉两种语言体现出来两国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在分歧,中国人看重伦理关系;法国人看重个性自由。即中国人重“情”,法国人重“理”。这种分歧又突出的表现在了各种语言称谓上。

3 法汉语言中的词义差异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词,放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意义。③下面就从词的风格意义、感情意义以及双关意义来进行对比。

3.1 词的风格意义

中国《诗经・卫风》中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是一首描写美人的诗。译成法语大致如下:Les mains comme les bourgeons tendres, la peau comme la graisse solide, le cou comme une larve de saperde, les dents comme des graines de gourde comestible, la tte comme une cigale et les sourcils comme un phalne……

法国人读到这个译文第一反应肯定是,这哪里是个美人,明明是个丑女。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以及诗歌风格融合后的产物,这种诗歌的风格意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含蓄描述,而一向拥有直线性思维的法国人则很难体会其中奥妙。

3.2 词的感情意义

“好”这个词,从单个词来看,它可以根据词性翻译成bien或者是bon。《红楼梦》中,黛玉在临终之前突然哀怨的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这个“好”字该如何理解?我们仍然可以简单的直接将其翻译为bien或者是bon吗?应该不会有人一味采取直译法,把这句话译成 “BAOYU!BAOYU! Tu es bien ……”这个“好”字蕴含了黛玉太多欲言又止的细腻心思,法语中简单的bon或bien都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3.3 词的双关意义

所谓双关,是指一个词语同时表达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种现象在法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但由于两种文化背景不同,很多时候没有读到原文是无法理解一些词语的双关意义的。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④汉语中的 “晴”和“情”两个字是同音异义字,当翻译成法语时,我们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法语词汇来翻译这种双关意义。

在法语中也有同样的例子。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一段话:Ah a, dit le fossoyeur, vous tes sonneur de cloches. Din don, din don; vous ne savez dire que a. Allez vous faire lanlaire .

译文如下:挖墓穴的人说:“哦,还是这些,您简直就是敲钟人,叮咚叮咚的家伙,您就会说这些吗?去去去,离我远点。”

其实法语中的“Din don”连起来写时,便成为dindon(蠢人)。如果从声音上讲,“叮咚”既是指钟声,又可听为“愚蠢”。不过是双关语的铺垫。但是用汉语无法将两个意思很贴切的同时表达出来,只好择一弃一,然后用注释的方式来解释另一个含义:“蠢人”。⑤

同样是双关语,法语中的这个双关语因为涉及到拟声词,并且双关所指词语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而中文中的那个双关语,需要读者仔细推敲,并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其中意味。

汉法语义的分歧要放到社会文化环境内加以区别。从法汉词义的对比可以看出,法语多为音义词,表达更形象、直接,;而中文多为意义词,多用一些值得推敲和耐人寻味的词,需要人去“意会”。即法国人思维是直线性思维,直接热情,目的性强;而中国人思维则是曲线性思维,含蓄内敛,需要铺垫。

4 结语

从法、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不论是称谓、词义还是外来词,两者都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两个民族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可见文化因素是学习语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对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注释

①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② 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植物论文 下一篇: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